保护与合理使用

2024-07-12

保护与合理使用(精选十篇)

保护与合理使用 篇1

2011年, 因为个人权益受到百度文库严重的损害, 韩寒、郭敬明、慕容雪村在内的50位作家对百度提出了强烈不满。2011年3月25日, 韩寒给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写了一篇文章, 让大家看清盗版和侵权带来的伤害。2011年3月29日, 百度文库里面没有经过作家授权的文学作品基本上都被删除, 之后百度为了能与作家们、出版商合作, 推出文库合作平台。2012年9月17日, 沸沸扬扬的百度文库侵权事件终于到了尾声, 法院虽然没有同意韩寒的要求关闭百度文库, 但是事件给韩寒带来的严重伤害, 要求百度文库对此进行经济上的赔偿。

1 百度文库法律探索

百度文库遇到问题态度就同2005年百度MP3侵权事件一样, 甩出“通知—删除—免责”的“避风港原则”, 认为百度文库里面所有的文章资料都是网友上传的, 百度自己本身并没有上传侵权的书籍、作品, 所以百度没有侵害作家们和出版商的利益, 之后在作家和出版商的提醒下删除了文库内不合法作品。百度通过推卸责任, 企图无罪, 但是百度文库这次与百度MP3侵权情况不一样, 不再适用“避风港原则”。

根据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来看, 作为网络服务提供商, 提供存储平台的前提是为了方便网民能够将自己的作品在网络上与大家分享, 对于网民上传的侵权作品, 只要网络服务提供商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 并且没有对侵权作品进行存储和更改, 其中也没有通过侵权作品得到直接的经济利益, 在侵权作品的著作人提出通知删除时, 能对此及时做出移除配合, 并且尽可能地减少侵权作品带给著作权人的危害损失, 那么网络服务提供商不需要对此承担法律责任。针对此条例, 百度文库很明显没有做到。

(1) 百度文库将用户上传的所有文档都保存在百度的服务器上, 包括其中的侵权作品, 因此百度文库成为侵权作品的拥有者和提供者, 不像百度MP3一样起链接导向作用。

(2) 用户上传的作品在百度文库中被分类处理了, 不符合保护条例要求的不能对侵权作品进行更改。

(3) 用户上传的侵权作品通过百度文库平台被免费浏览、下载, 给百度带来了流量、广告, 网民的关注与喜爱是百度获利的关键。百度通过网民点击作品页面发布广告, 每月超亿元的广告费给百度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其中也包括侵权作品带来的收益。百度获得了直接的经济利益, 这样百度文库就不单单只是一个“文档分享平台”, 还是一个商业经营平台, 通过侵权作品得到了直接的经济利益。

(4) 现在网络发展快速, 百度用户上传的侵权作品, 经过网络快速的传播, 当著作权人发现, 对百度提出通知时, 侵权作品已经被多次浏览、分享和下载了, 就算百度及时配合进行删除, 百度文库给著作权人带来的伤害也已经无法挽回了。

百度文库在处理侵权文档时没有尽最大努力, 找出比较好的解决措施, 就在没有技术保障的前提下开放百度文库, 百度文库存在思想上的错误。

2 百度文库安全管理疏漏

云计算技术是一种新的传播技术, 与传统通过媒介的传播形式不同, 云计算技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 用户通过网络将文档上传保存在云端, 同时这些文档通过被网民浏览, 很快就会被网民分享和下载, 一旦侵权作品在网络上传播, 带来的危害将一发不可收拾, 所以百度文库必须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提高技术保护措施, 将危害扼杀在摇篮里。在该事件中, 我们可以看到百度文库存在很多的技术管理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解决。

2.1 违法用户的信息不明确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 任何人对作品进行复制和传播时, 都要了解该作品是否受著作权保护, 受保护的作品必须取得著作权人同意, 不能擅自处理作品, 否则就算侵权。所以那些利用百度提供的平台上传侵权作品的用户才是侵权事件的根源, 他们应当受到法律的惩罚, 承担责任。

但是用户在注册时没有进行实名认证, 里面的姓名、头像、住址等信息不一定是真实的, 有的都是虚构的, 不知道是个人还是组织, 并且百度在提供云服务的过程中, 也没有要求用户上传作品时署名要真实, 有时还可以通过匿名的形式上传的, 加上网络上的信息都是以文字、图片、声音等显示出来的, 这些就很难对网民的身份进行确认, 百度只能够掌握用户的ID、注册时间和使用IP的地址等信息, 作家们找不到具体上传的用户, 只有将矛头指向百度。

2.2 缺乏有效的技术措施

百度文库对于百度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困扰, 通过在页面中设置提示框, 提供了网上投诉通道和电子邮件, 让用户反馈, 通过投诉得到的电子邮件对作品进行审核, 对于侵权作品进行删除, 但是这只是形式上, 实际上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我国目前网民的著作权保护意识相对薄弱, 网民还是上传、使用侵权文档, 举报措施没有多大的影响力, 就算举报取得成效, 百度文库中文档的量很大, 人工删除工作量也很大。

其实现有计算机技术中, 许多技术措施对用户上传的文档有足够的辨别能力, 能够察觉到文档中存在较多相似率的作品, 只要被认定为侵权就会拒绝用户上传。如:You Tube防止侵权视频的上传, 采用自动过滤技术, 能够自动检测并删除侵权作品。百度文库完全可以通过软件防止侵权作品上传, 目前许多学生学者论文中是否抄袭也有一些专门的论文检测软件, 如:维普、万方、知网等, 百度也可以通过技术检测过滤侵权作品。

百度文库保护力度不够, 没有采取有效的现代技术措施来保护著作权人的权益, 不重视云数据的安全与合理使用。

3 信息技术保护著作权措施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莱斯格指出:著作权法律原先只是一面盾牌, 保护著作权人不受伤害, 而如今有些人却肆无忌惮地将其作为刀剑飞舞, 无情地将文化自由践踏于地下。百度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企业的领头羊, 如果推卸责任, 这将会使网上非法文档流传一发不可收拾, 作者的权益保护不了, 使他们丧失写作的信心, 到最后受害的不将仅仅是出版商和作者, 还有整个文学产业, 我们最终将无书可看。在公众使用著作权作品, 享受太阳给予的温暖时, 也要给作者留点阳光, 作者和公众之间不应该是敌对的关系, 只有保护好了作者的创作热情, 才能有更多的优秀作品供公众使用。

为了社会和百度自身的长远发展, 百度应该做到:

3.1 云作品分类

“云”中的每个人都是“云”的参与者和使用者。面对百度文库侵权事件, 免费分享作品可以使作品在网络上更加有效地得到传播, 网民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 获取知识也更加方便, 通过共享, 山区的老师可以看到城里学校的教案;网民们只有看了书才知道好不好看, 有没有纸质书的收藏价值;对于作家们来说, 作家也可以通过免费方式获得知识, 得到灵感, 快速的充实自己, 创作出更加好的作品。

百度文库要加强计算机技术保护是值得肯定的, 可以设置等级制度, 管理员用户可以对平台数据进行整理、修改, 在平台上保留合法的作品, 阅读平台可以分哪些免费观看、哪些收费, 对于有些热门书籍可以适当收费, 建立虚拟货币, 实施付费在线下载观看, 普通用户对于免费作品具有浏览、下载和在线阅读作品的权利, 对于付费作品, 需要通过购买货币合法的观看。

网民数量的不断增长, 通过虚拟货币进行交易的模式将越来越普遍, 百度文库应该采取措施协调好知识产权制度和电子阅读平台之间的关系, 合法经营, 百度的前途是很光明的。

3.2 实名注册制度

将计算机技术保护与我国法律保护结合起来, 共同保护著作权人的权益。百度文库可以实行实名注册制度, 用户在申请账号时必须输入自己身份信息, 百度通过对身份进行审核。当用户上传的作品侵犯著作权人的权益时, 行政部门可以找出责任人, 在必要情况下可以提供用户信息给著作权人。

百度文库侵权主要问题不是网络平台, 而是公众的合法使用意识、保护意识。百度文库应当对用户加强宣传“免费下载并不是天经地义”的社会意识, 知道哪些是合法的, 哪些是不合法的, 通过平台的宣传, 希望网民能够有意识的合法上传作品, 分享阅读。

3.3 比对检测

利用计算机技术保护, 加强安全监视, 对版权作品进行DNA比对检测, 通过与中国各专业文档机构合作, 提供正版作品, 自动对用户上传的文档与正版文档进行审核比对, 对作品长度、内容检测, 看是否存在版权问题, 只要文档内容存在过高的重复率, 就阻止文档的上传, 并对文档进行删除, 这样从根本上就杜绝了非法文档在网络上流通。

摘要:伴随着数字化的不断发展, 网络书的和阅读蔚然成风, 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亦与日俱增。以百度文库侵权事件为例, 分析了百度文库的法律纠纷以及百度文库的安全管理的疏漏, 最后探索信息技术保护著作权措施。

中成药与西药合理配伍使用 篇2

近年来,以新药开发、新剂型开发的中药研究在多方面开展。中西药共同组成的复方制剂,中成药与西药合用也呈增多趋势,中西药配伍合用是中西药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医学研究中一个正在探索和发展的重要课题。中成药因其特定功效和主治范围明了,并且服用方便,有的已定为OTC用药,所以使用非常广泛,据北京某中医院的统计,该院用中药并用西药的患者约占用中成药患者的24%,用西药为主并用中成药的患者约占用西药患者的57%。但往往容易忽略中西药配伍使用时的合理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也相应增高,由于中成药与西药合并用药的广泛性,因此研究中成药与西药配伍合用中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机理和影响因素,有着其实际意义。

合理用药即在用药时首先做到药物选择正确、剂量恰当,合并用药合理,改进服药的方法,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中成药因服用方便,与西药合并用药现象非常普遍,易忽略合并用药时的合理配伍使用,在此进行探讨,以其减少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和副疾病,发挥其应有的效应。

中成药与西药配伍的方式和相互作用发生变化的类型

一类是中草药和西药配伍一类是中成药和西药配伍;再一类是中西药的复方制剂,这类药品管理有的归于西药类,有的归于中成药类。

中成药与西药合用可相互使其在体内一个或多个环节发生变化,可概括为3个方面:物理化学方面的禁忌:药代动力学方面的变化;药效学的影响;生理生化和病理学方面个体差异的异常变化。

中成药与西药配伍应注意的几个环节

药物选择要正确中成药是在中医辩证论治的基础上组方,目前用于治疗感冒的中成药,多为适应风热解表,清热解毒剂,治疗风寒表证的辛温解表剂却为数不多,切不可一遇感冒患者就西药加银翘解毒片。均为止咳药,如川贝精片适用于外感风寒的感冒咳嗽,而贝母桔梗片主治风热感冒而引起的咳嗽;鲜竹沥口服液主治肺热咳嗽、多痰,竹沥性寒而滑,适宜于风火燥热而有痰者,若寒湿胃虚肠滑者用之,则反伤肠胃,服用鲜竹沥口服液就有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病例,西药配伍使用中成药时应首先辩证用药。

药物配伍要合理:在治疗泌尿系感染时,保和丸、山楂丸、五味子丸、乌梅安胃丸等酸性中成药与氨基糖苷类药合用,会降低这类抗生素的抗菌作用。因酸性中成药经体内代谢后,均能使尿液酸度增加,而这类抗生素在碱性尿液中抗生效力强。在治疗糖尿病时,参茸片、鹿茸片与西药降糖药胰岛素,D860,优降搪和降糖灵合用,能减弱降血糖的疗效,因中成药中鹿茸含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会使血糖升高,产生拮抗作用。在治疗缺铁性贫血时,牛黄解毒丸、六神丸、牛黄消炎丸、安宫牛黄丸等与西药硫酸亚铁、富马铁合用,因中成药成份中含砷(As)而生成硫代砷酸盐,使疗效降低。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时,含砷(As)中成药与胃蛋白酶、胰酶、淀粉酶等合用,形成不定性沉淀而抑制酶的活性,降低疗效。在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时服用复方丹参片和其他含丹参的制剂时与含金属离子的西药如葡萄糖酸钙,胃舒平合用,可因丹参酮与金属离子产生络合物,增加药物排泄降低疗效。牛黄安神丸、梅花点舌丹、七珍丹、人丹、七厘散、冠心苏和丸等与溴化物、碘化钾、硫酸亚铁等同服,可生成具有毒的溴化汞或碘化汞沉淀物,导致药源性肠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时服用含中药麻黄的气管炎片、糖浆、半更露、川贝精片与西药异烟肼合用时,异烟肼有精神兴奋、排尿困难等不良反应,而麻黄碱也有兴奋中枢、增加排尿困难等不良反应,所以不宜合用。不论哪一种形式的中西药配伍后,并不都等于两者药效的相加,而有着复杂的影响,存在于西药应用临床的个体差异、高敏性与特异质等,也同样见于中药的应用过程中。还有部分中成药,方名虽同,因产地厂家不同,其组成和适应症并不相同,有的甚至差异很大。如:山东省方人参健脾丸和河南省方的组成不尽相同,所治亦各有侧重。牛黄清心丸也有方药名虽同,但所治病证则完全不同,所以药剂人员应当对此类有所了解。

剂量使用要恰当中西药物共同组方制成复制剂呈增多趋势,在使用当中,还应当全面了解其组成及含量。治疗感冒的药就有速效感冒胶囊、强力银翘片、感冒清等。而此类复方制剂其说明书大都对西药含量未予标明,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严格掌握用药剂量。速效感冒胶囊组成为:牛黄、扑热息痛、扑尔敏等,有患者感冒发热,经医生处方服用速效感冒胶囊和扑热息痛,而引起急性再障贫血。长期或过量使用扑热息痛和含扑热息的制剂,可能会影响机体免疫系统,造成骨髓造血系统受到抑制。因为这一类复方制剂中西药成分含量不明,那么,小儿或老人的应用剂量均需斟酌减量,应当考虑到这一因素。在服用此类药物时,不光需注意严格控制药量,同时亦不宜长期服用,更不应与扑热痛等解热镇痛、抗过敏类西药同时服用。

服药方法要科学在门诊窗口同时发给患者中成药、西药几种药时,在执行医嘱给住院患者的药杯同时要摆几种中成药、西药时,就提示应该研究一下这几种药同时服用是否合理,就要认真负责的向窗口患者介绍服用的时间、方法、注意事项;就要认真负责的分包标明服用的时间和方法,饭前饭后,先服后服,交待注意事项;就要认真负责的提示医生不合理配伍的地方。

中成药和西药配伍存在的认识误区

普遍泛用只看见方便合用的益处,忽略害处,盲目杂乱的合用,造成疗效下降或引起不良反应。

知西盲中只了解西药的药理作用,对中成药和复方制剂的药理作用和组成缺乏了解,或造成某种西药的重复应用,或引起药源性疾病。

缺乏沟通中西医属于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和学术观点,中医的辨证施治和西医的辨病治疗缺乏有机结合,中西医各科医生之间沟通较少,各自为诊。

总之,中成药只是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一种剂型表现形式,它的合并用药合理,改进服药的方法,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合理配伍使用,在此进行探讨,以其减少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从而迅速有效地控制疾病,发挥其应有的效应。

参考文献

1 朱建华.中西药物相互作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

2 崔建丽.联合用药时的相互影响.实用医技杂志,1996,3(4):261.

3 赵高潮,姚春丽,刘富.浅谈中成药的配伍应用.陕西中医,2001,22(9):564.

4 晓华.药物引发的疾病.中国华侨出版社,1993:163-168.

5 晏学新.常见中西药不合理联用情况分析.中国临床医生,2001,29(10):53.

保护与合理使用 篇3

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

数字技术 ( Digital Technology) , 就是把信息转化成二进制数字编码, 再进行组织、加工、储存, 在需要时再把数字化的信息还原成原来的信息形式。通过数字技术, 所有传统作品, 例如文字、图像、音乐、电影作品等等, 都可以用能被计算机识别处理的离散的数字信号表示, 成为数字化作品。作为数字技术的产物, 电子书也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获得了快速的进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8年文化蓝皮书”指出, 未来五年将有超过30% 的手机用户通过手机阅读电子书和数字报, 由手机用户带动的电子书、数字内容销售将达到50亿人民币。专家预测, 到2020年, 90% 的图书品种将同时采用数字和纸张方式发行, 而到2030年, 将有90% 的图书是网络版本, 传统的纸质读物只占10% 。

二、数字时代下合理使用制度的困境

( 一) 技术措施限制了合理使用

技术措施旨在防止电子数据库和其他数字作品被他人侵犯或非法使用, 以此来保护著作权人的私有财产权。此消彼长, 原来排除在著作权保护范围之外的作品, 都会因为技术保护措施的应用, 成为使用者获取这些资料的障碍。以电子书为例, 一些出版公司在将纸质书转录为电子书后, 往往给电子书增设打开密码或者转录为特定格式。没有出版公司提供的密码或者软件, 读者是无法打开电子书阅读的。这种行为很明显限制了读者的合理使用, 对合理使用制度是一种冲击与破坏。这种通过技术措施对著作权单方面保护的行为, 不仅限制了合理使用, 更会阻碍知识的传播与更新, 甚至于阻碍社会的发展。

( 二) “霸王合同”对合理使用的排除

在数字社会中, 通过数字技术掌握信息的提供商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基于这种强势话语权, 内容提供商与消费者签订的往往是格式合同, 并且同意格式合同的所有条款是消费者享受服务的前提。如果消费者不同意格式合同就无法享受提供者的服务, 但是这些内容提供者往往对资源垄断性掌握, 不同意格式合同还真不行, 因为只有这里的提供商才有。因此, 格式合同中强制要求消费者同意或者默许排除合理使用的霸王合同大行其道。电子书行业中, 当你要阅读出版公司转录为特定格式的电子书时, 往往要付费购买阅读器或者下载阅读软件。这其中往往伴随着拆封合同, 如果用户不点击“同意”按钮, 安装程序就无法进入下一步。通过这些手段, 内容提供商巧妙地避开了合理使用制度。

( 三) 合理使用制度立法上的缺陷

我国《著作权法》第10条对著作权权利内容做了规定, 在列举著作权的16项权利内容后, 还在第 ( 十七) 项增设了兜底条款———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相同的是《著作权法》第22条也以列举的方式规定了12种合理使用的情况, 但不同的是合理使用的情形列举中没有兜底条款, 同时也没有相关的原则性规定。通过两者的对比可得知, 我国著作权法对著作权人的权利规定是灵活性和开放性的, 而合理使用的限制和例外却是被严格限定和封闭的。这种封闭的立法模式尽管具有确定性和安全性的特征, 但是随之而来的弊端显而易见———缺乏适应性。面对日趋复杂的审判实务, 审判机关如果要做出公正的判决, 要么通过一般性原则来规避相关的法律规定, 要么直接突破法律的规定创造新的法律。因此, 改变原来封闭的立法模式转向更开放的立法模式也成了题中之义。

三、合理使用制度的完善

( 一) 法律制度的更新

数字时代下作品的使用方式不断更新, 如电子书、技术措施等等。这些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而不可避免出现的新生事物, 现行的合理使用制度已然不足以对它们进行规范。因此我们需要对网络环境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界定, 既不能让权利人的权利没有保障, 也不能让使用人如履薄冰, 时刻担心自己侵权。要完善网络环境下的合理使用制度, 充分发挥其利益平衡的作用, 我们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 借鉴国外的相关做法, 对这些新形式的使用行为的性质做出明确的界定, 对一些限定条件进行详细说明。

( 二) 法定许可制度的引入

法定许可是指在特定情况下, 著作使用者无需著作权人许可即可使用著作, 但需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的制度。引入法定许可制度来解决数字时代著作使用过程中遭遇到的一些著作权问题, 其优点在于既保障了著作权人的财产利益, 又解决了取得使用许可的困难。数字化后的作品规模是巨大的, 涉及到的著作权人数也是不可计数的, 要与这些著作权人一一协商并获取使用许可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同时, 很多的使用行为并不具备合理使用的条件, 在这种授权许可和合理使用均不能适用于作品使用行为的情况下, 法定许可就能够作为桥梁在授权许可与合理使用两者之间建立起联系。法定许可制度通过法律直接规定了作品使用权来代替使用者和著作权人之间一对一的洽谈, 这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 提高了作品使用的效率。比如百度文库的电子券制度, 读者的在线浏览是免费的, 但是一旦要复制或者下载就必须支付相应的对价来获得使用权, 同时这里的下载是不需要获得著作权人许可的。

( 三) 立法模式的完善

根据上文所述, 我国对著作权合理使用的法律规定是封闭的, 其详细列出了合理使用的12种情形, 除此之外的都不是合理使用。这种立法模式将立法者置于“上帝”的地位, 其潜在前提是立法者可以预测今后社会的一切发展, 然而这明显与常识是不相符合的。因此, 在数字技术大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应当借鉴美国著作权法中的“四要素”标准, 采用要素与规则相结合的立法模式来规范合理使用制度。要素是指判断合理使用的若干个条件, 其为法律无法预见到的行为提供了判断标准。用规则来对最为常见的、己成为通例的行为作出规定, 以便于司法的准确适用, 在这些行为发生时不必再通过因素加以判断, 而是优先适用规则; 而当因技术发展新出现了使用行为, 现有的规则不足以对这些新行为、新问题加以规制时, 则用要素判断这些行为是否属于合理使用。要素与标准二者相结合的判断标准, 既突出了合理使用的本质, 又可以应对实践中出现的种种复杂问题, 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立法模式。

摘要:数字技术能将信息转化成二进制编码再进行组织、加工, 从而使得信息的存储、传播方式得到了跨越性的变革。在数字技术大发展的背景下, 技术措施与“霸王合同”以及立法自身的问题都对目前的合理使用制度产生了冲击。因此, 笔者认为应当从法律制度的更新、法定许可制度的引入、立法模式的完善这三面入手来应对数字时代背景下的新问题。

关键词:数字时代,著作权,合理使用,电子书

参考文献

[1]沈仁干.数字技术与著作权:观念、规范与实例[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

[2]夏沣.电子书盗版侵权现象的防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 .

[3]杨速.激战电子书[J].上海信息化, 2010 (4) .

[4]陈起行.资讯著作的著作性与合理使用—事理、学理及法制面研究[J].台湾政治大学法学评论, 2001 (86) .

[5]郑欣.论数字环境下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D].广西师范大学, 2010.

[6]吴玉霞.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 2009.

环境保护与资源的合理利用 篇4

随着人类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提高。人类通过自己的生产与消费作用于环境,从中获取生产与发展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同时又将“三废”排放到环境中,且排入环境的物质超过了环境容量和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的组成或状态发生了改变,导致了环境污染,从而影响和破坏了人类的正常生活和生产。虽然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面临人口、贫困、资源、环境等很多困难,但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发展低碳经济,坚定不移地走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们作为一个现代人必须的具备的意识。但是,我国的环境保护战略的实施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如何对待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是我们必须慎重思考的问题。

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前,我国就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要提升综合国力,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做得依旧不太尽人意。

这种现状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建国初期,各种条件比较落后,国家的矛盾突出,因此,当时最重要的工作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所以,国家开展各种活动来提升国民收入,其中包括包括写不太成熟的活动,比如大跃进运动,大炼钢铁等。在这些全国性的运动中,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这种情况一直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环境保护有待加强。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出台了很多部环境保护的法律,而且1983年的长江洪水以及1998年百年不遇的长江特大洪水,一再向我们警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环境破坏后带给人们的危害。为此, 国家提出“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方针,将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我国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改革发展中的资源环境也暴露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关系到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将生态环境问题融入到了我国的总体发展理念之中。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多年中,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一直不断开展和进行,但是,我国环境保护取得的成果还是不够显著。

首先,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短缺的国情决定我国必须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完成这项任务也将面临更多现实的困难和挑战,同时,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增长较快,难以避免。我国能源以煤为主,经济的增长能源需求会伴随着增长,能源消耗量还会相对增加,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确面临巨大压力。从对外贸易来看,中国作为出口贸易大国的出口产品由发达国家消费,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却由中国买单,这大体占中国排放量的⒕5—24.0%左右,也就是说,在中国的CO2排放总量中,有一部份来自发达国家,对此,我们不能忽略和排除这个客观事实。在保护环境节能减排问题上,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排放大国的双重身份,决定了中国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和减排压力,发展低碳经济中国别无选择。

其次,我国环境保护的措施及发展方向:

第一,我国提倡发展清洁能源,包括新能源的风能、太阳能、地热、潮汐、生物能等,也包括清洁能源的水电、核电等,并在资金与政策方面给予支持。

第二,我国很多国有大企业所采用的低碳技术己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这些低碳技术并没有大规模地在本行业内得到扩散,因此,未来我国要尽快推进低碳技术在中小企业的应用,帮助企业进入低碳经济轨道。

第三,除了引进世界先进的低碳技术外,更重要的是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技术,以抢占低碳经济的竞争先机。因此,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大国,要积极促成以低成本获得发达国家的气候友好型技术转让和信息交流及技术信息方面的咨询。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咱的同时,环境问题的出现日渐频繁,就三峡问题而言,就是未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一味追求经济快速发展而忽略环境保护,我们最终只会得不偿失。人为地破坏自然环境导致坏境变化,最终只会导致生态系统的混乱,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灾难。

并且中国是一个生态灾难多发的国家,中国感受最早最深的生态灾难是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气候变坏、洪水泛滥、库坝被淤等。近年来,我国水域污染增多:网眼小了,鱼虾少了。科学家们预言:“生态危机将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最大危机。”这就告诉人们,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人口压力的加大,人类必须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我们应该以全面的,发展的,相互联系的眼光看待资源的开发利用。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利用资源的每一次进步,都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资源对经济发展也有很强的约束作用,资源的承载能力制约着经济增长的速度、结构和方式。然而,中国资源总量虽然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中国人均能源资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石油、天然气人均可采储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1.1%和4.3%。耕地、淡水和森林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

3、1/4和1/5。资源利用效率还比较低,节能降耗任务较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对资源的需求持续较快增长,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日益突出,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认真应对。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资源问题,确定了战略,明确了方针,完善了政策,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利用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概括起来,中国的资源发展战略和政策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第一,坚持把立足国内作为解决中国资源问题的基本方针。中国既是资源消费大国,也是资源生产大国。从能源看,中国煤炭资源丰富,煤炭是中国能源的主体。在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中,煤炭占76%;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68%。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能源总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未来中国国内能源供应的潜力仍然很大。目前,中国煤炭查明储量仅占预测资源总量20%左右,发现新油气田仍有可能,三分之二的水电资源尚未开发,核电、风电、生物质发电刚刚起步,还有很大的发展余地。从重要矿产资源看,中国资源比较丰富,探明铁、铜、铝、镍、铬、钾矿石基础储量分别居世界第4位与第12位之间。因此,我们有条件主要依靠国内来保障资源供给。中国的发展,过去不曾、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对世界资源安全造成威胁。我们将继续坚持立足国内的基本方针,采取综合措施,加大国内资源勘探力度,不断增加资源有效供给,保持较高的自给水平。

第二,坚持把开源与节流结合、节约放在首位作为解决中国资源问题的根本出路。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我们将把节约资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我们要按照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认真贯彻《节约能源法》,落实《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组织实施好重大节能工程,推广使用先进、高效的节能设备和器具,推进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商用和民用节能。要建立市场化的资源节约体制和机制,研究制定有利于节约资源的财税、投资、价格和外贸政策,制定和实施强制性标准,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要开发新的生产工艺流程,提高采、选、冶回收率,进一步加强选矿、冶炼生产工艺过程中其它有价元素的综合回收,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

第三,坚持把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作为解决中国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从能源看,中国有丰富的水电资源,仅经济可开发水电资源就达4亿千瓦,我们将在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认真做好移民安置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水电。中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风能宝库,可开发利用的风能约10亿千瓦,风电场方兴未艾,我们将认真落实风力发电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各项措施,加快发展风电。中国有良好的太阳能利用条件,2/3的国土面积日照时间超过2000小时,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量已达5200万平方米,我们将继续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应用,并加快太阳能发电的产业化步伐。中国是世界沼气生产和利用大国,户用沼气池已达1300多万口,年产沼气33亿立方米,今年又安排国债资金10亿元用于进一步推动农村沼气建设。总之,中国政府将努力为可再生能源的市场开发、技术进步和产业化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逐步提高优质清洁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从重要矿产资源看,要大力开发替代和综合利用技术,积极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温结构材料、陶瓷材料、超导材料、激光材料、生物材料等高性能的新型材料,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

第四,坚持把加强国际合作作为解决中国资源问题的必要补充。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资源领域的国际合作,与许多重要资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开展了有效的资源贸易与投资合作,建立了资源合作对话机制。我们要继续按照“平等互利、实现双赢,企业运作、政府协调,广泛合作、多元发展,以诚相待、加强沟通”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加强资源领域的对话与合作,促进资源供应地区、合作方式以及资源品种的多元化。在节能降耗、开发新资源与可再生资源等方面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资金和装备,不断提高资源效率。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篇5

【关键词】新闻;版权;合理使用

【作者单位】陈正明 ,青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功能是划定权利的边界,以达成专有权与接近作品权之平衡。我国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利益不平衡问题由来已久,在互联网技术发展和新媒体兴起的背景下更加显得千疮百孔、捉襟见肘。法律规定的是应然的世界,而非实然的世界,必然会存在实践障碍,所以立法要做出适时调整[1]。但是,1990年以来我国《著作权法》关于新闻版权合理使用的规定未有实质性的变化与修改,其原因在于权利博弈激烈与复杂导致立法机构难以对相关的利益关系做出平衡和取舍。任由不合理的规定继续发挥效力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损害法律的尊严与权威,引发更多的质疑,因此,相关领域呼吁变法的浪潮高涨。本文就我国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存在的问题、症结进行粗浅分析,对制度重构提出建议。

一、新聞版权合理使用制度存在的问题

1.作品向公有领域溢出

出于单纯事实消息很难具备作品独创性的考虑,加之对保障公众知情权的权衡,国际版权条约与各国版权法一般把其排除在版权客体之外。但是,新闻作品与纯事实消息不同,是具备作品构成要件的版权法保护对象。由于我国《著作权法》及其配套法规在将“时事新闻”解释为“单纯事实消息”时未有更明确的界定,造成了“时事新闻”“新闻作品”“时事性文章”等概念的混淆,放大了时事新闻的外延,使原本受到授权许可与版权限制规则调整的新闻作品(特别是许多具有明显独创性的新闻图片、照片、视频等)向公有领域溢出,并且使侵权者找到了“搭便车”的借口,损害了作者和新闻媒体的权益。比如,按照《著作权法》第22条第4款的规定,时事性文章的作者可以通过行使保留权发布禁用声明,来阻击其他新闻媒体的利用行为,保护自己的权益。但是,在新闻作品向公有领域溢出的情况下,新闻作品变成了不受版权保护的“单纯事实消息”,作者也就失去了享有与行使保留权的权利。

2.对新媒体的适应性差

2013年8月,德国在《版权法》修正案第87g条规定,非商业性质的搜索引擎和内容聚合服务商,可以通过网络传播报刊作品。英美等国家在处理新闻聚合媒体问题时其本国合理使用制度也展现出相当的灵活性和解释力[2]。从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第3款至第5款都用了“等媒体”的表述,以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6条未限制主体范围的规定分析,新闻聚合网站、微信平台应该是网络新闻版权合理使用的适格主体。况且,新媒体在网站上刊登、引用作品的功效和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是一致的[3]。但是,2015年国家版权局发布的《关于规范网络转载版权秩序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的相关规定,不仅否认了新媒体作为法定许可主体的可能性,也表明新媒体对作品的传播不能适用合理使用规则,而只能采取“授权许可”。在《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新媒体涉诉的版权纠纷案件中,被告提出的合理使用抗辩理由通常不被法院认可。这些都说明,新媒体不是我国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适格主体。

3.媒体利益受到弱保护

基于新闻具备的特殊社会价值,各国版权法在设计合理使用制度时都刻意将利益平衡的准星朝着作品使用者方向做了推移,以保障新闻传播自由和公众的知情权。比如,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条例》第6条就有多项规定是限制新闻版权的。按照《著作权法》第22条第3款、第4款和《条例》第6条第7款(结合《条例》第10条第1款的要求)的规定,如果作者不发表禁用声明,与刊登原创新闻作品有竞争关系的新闻媒体就可以原封不动与逐字照搬原作品,这不利于新闻媒体之间的公平竞争[3]。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条例》第6条的适格主体是开放的,这与《著作权法》第22条第3款、第4款将适格主体限定于“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不同,也就是说任何媒体、组织与个人都可以对关于政治、经济问题的时事性文章进行网络传播。《通知》之所以要求互联网媒体对作品的传播适用授权许可,或许是制定《条例》时新闻媒体的版权问题还不是很突出,因而未对适格主体进行限定。

4.保留权的归属不合理

《著作权法》第22条、《条例》第10条规定,保留权由“作者”行使。依据《著作权法》第11条的规定,作者包括“自然人”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著作权法》第11条第4款又规定,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作者。所以可以推论,无论是自然人作者,还是新闻媒体,谁在新闻作品上署名,保留权就由谁来行使。对于法人新闻作品,保留权的行使主体是明确的。问题在于,大多数新闻作品具有职务性,其署名权属于作者(无论是普通新闻职务作品,还是特殊新闻职务作品),新闻媒体并非保留权的行使主体。那么,如果作者自己不行使保留权,也不授权新闻媒体行使保留权,法律对新闻媒体利益的保护就少了一道屏障。有一种观点认为,对于特殊新闻职务作品,新闻媒体享有当然的保留权,而对于普通新闻职务作品,新闻媒体享有的优先权中就包括保留权。其实不然,我国现行《著作权法》第10条规定的诸项版权中并未囊括保留权,虽然第17款有“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的规定,但是指向不明确,不能随意解释与扩张。至于优先权中包括保留权的观点更是无法律根据。

二、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症结

1.未能合理平衡利益关系

版权法的永恒主题是决定权利人享有专有权的止境和公众获取作品自由的起点。版权合理使用制度正是划分两者的界限,堪称版权法领域的“斯芬克斯之谜” [4]。我国现行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既倾向于对作者权利的保护,又侧重于对社会利益的关照。如果说在传统技术条件下,利益关系失衡对新闻媒体造成的影响尚不严重的话,那么在网络环境中则使新闻媒体面临生存的困境。有学者认为,我国错过了对新闻版权制度修订的重要窗口期,竞争生态的恶化,对新闻媒体的影响可谓“招招见血”[5]。目前,立法机关和版权行政管理部门正试图通过变革立法或者出台相关政策使这种状况有所改观。比如,按照《〈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送审稿)》第20条第2款“但书”的规定,如果新闻媒体和职工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那么新闻作品的版权归新闻媒体享有,职工只享有署名权。又比如,《通知》要求互联网媒体转载报刊作品,必须经过授权,支付报酬,并排除了网络媒体对报刊转载法定许可的适用。然而,这些规定似乎又在走向另一种极端,即过于突出对新闻媒体利益的保护,这或许会引发利益关系新的不平衡。

nlc202309081518

2.立法模式的守旧与僵化

我国对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立法采取了“具体规定模式”,即将合理使用的情形类型化并列出清单,凡是能够对号入座的作品使用行为就属于合理使用。“具体规定模式”的优点是规则清晰,条件容易把握,作品利用者对法律后果有较为准确的预期,而且可以减少法官自由裁量的负面影响。但是,这种立法模式有一个突出的缺点,就是灵活性较差,无法及时适应新媒体、新技术对新闻作品的利用需求。“抽象规定模式”则不同,由于只设定合理使用的判断要素,所以它对新媒体、新技术的适应性较强。一些学者认为,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第3款、第4款是对新闻作品合理使用的具体规定立法,而《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1条属于抽象规定立法,应同时适用[6]。但是,《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1条只是对《著作权法》第22条的限制性条件,并非合理使用的抽象规定。我国现行版权制度对《著作权法》第22条规定的新闻作品合理使用情形之外的利用作品行为合法性的判断,还无法援引抽象性规定,否则,就违背了立法本意,是“随意造法”。

3.具体规则的模糊与抵触

我国学术界对《著作权法》及其配套法规未能清晰界定“时事新闻”“时事性文章”“新闻作品”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弊端多有论述与分析。除此之外,法律法规对新闻版权的部分规定之间存在矛盾和相互抵触的问题。比如,《著作权法》第32条第2款没有明确限定作品的内容和类型,应认为泛指能够在报刊上登载的所有作品,包括新闻作品,而这显然与新闻作品纳入《著作權法》第22条第3款、第4款情形下调整的规定不符。又比如,按照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第11条的规定,综合性非新闻单位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要与相关新闻媒体签订协议。虽然有学者认为这只是对新闻传播的行政管理规定,但这与《著作权法》《条例》对新闻作品合理使用的规定是冲突的。此外,在《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中,网站对非国家机关直属新闻单位或省级以下机关直属新闻单位发布的新闻,无论是否产生权利,可以直接转载,没有充分考虑版权法的基本原理[7]。还比如,按照《著作权法》第22条第4款的规定,除非作者发布禁用声明,对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的使用属于合理使用,但是《条例》第6条第7款却将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排除在网络合理使用范围之外适用授权许可规则。

三、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变革

1.厘清合理使用的范围

创新我国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必须科学界定不受版权保护的新闻的范围,这个范围既不能过大,以免将新闻作品囊括其中,又不能太小,防止对公众知情权的挤压。从新闻实践看,并非所有的时事新闻都无独创性,非版权客体的时事新闻只涉及包含新闻“5W要素”的单纯事实消息,而非时事新闻的全部。《〈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送审稿)》第9条第2款规定,“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不适用本法,而未直接使用现行《著作权法》第5条第2款“时事新闻”的表述,目的就是将“消息”和“新闻”加以区别,消除所有时事新闻都不是版权法保护对象的偏颇认识与歧义。《通知》第5条照搬了《〈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送审稿)》第9条第2款的规定,虽然使用了“时事新闻”,但仅指“单纯事实消息”。同时,《通知》第5条还规定,凡包含了著作权人独创性劳动的消息、通讯、特写、报道等作品均不属于单纯事实消息,从而给区分不受版权保护的时事新闻与新闻作品提供了进一步的依据。但是,这些规定仍然显得模糊,有必要通过相关政策指引予以更明确的解释。

2.采用混合性立法技术

网络和新媒体是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与载体,然而现行版权制度使新媒体对新闻的传播陷入了可操作性较低的“授权许可”制度的窘境。版权不是坝,而是河流[8]。对新媒体传播新闻引发的版权问题与矛盾冲突,一味地限制和打压既平衡不了利益关系,又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普遍违法”。要解决这个问题,有必要将新闻合理使用制度向网络空间适当延伸,使新媒体有条件地成为合理使用新闻作品的主体。为此,应在坚持对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采取“具体规定模式”立法的基础上,引入“抽象规定模式”,开展“混合式”立法。一方面,对于认识比较一致、成熟的网络新闻作品合理使用行为,尽量明确列举。另一方面,对于清单之外的新媒体使用新闻作品行为的合理性,适用“三步检验法”等规则判断。“三步检验法”创制于《伯尔尼公约》斯德格尔摩文本第9条第2款,指权利限制只适用于特殊情形、不得与作品的正常使用冲突、不得不合理地损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送审稿)》第43条采用了“一般条款+例外清单”的立法模式,并在第13项增加“其他情形”,这是对“混合立法模式”的吸纳。

3.注重制度细节的设计

规则的具体和详细程度直接影响制度的执行力,我国现行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在这方面还有许多需要完善之处。比如:对《著作权法》第22条第2款和《条例》第6条第2款中“引用”的数量进行界定;将“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增加进《条例》第6条第7款;将新闻划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等类型,施以不同的权利限制规定;针对不同类型的新闻,赋予原创媒体优先传播权;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6条关于“应当注明出处”的规定修改为“应当注明作者姓名和出处”。另外,应解决不易界定特殊职务新闻作品与法人新闻作品的问题。《〈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送审稿)》第20条规定职务作品的权利归属采取约定优先原则,从而改变了现行《著作权法》第16条对职务作品权利的法定归属,并且明确规定对于报刊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职工完成的职务作品,若无约定或约定不明,则由新闻媒体享有除署名权之外的所有权利,同时将优先使用权改成专有使用权,更加明确了新闻媒体享有的权利性质。

[1]龙卫球. 民法总论[M].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2]蔡元臻. 新媒体时代著作权法定许可制度的完善[J]. 法律科学,2015(4):43-51.

[3]李庆保,张艳. 对我国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J]. 知识产权,2013(7):47-53.

[4]冯晓青. 知识产权法前沿问题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5]向光富. 论我国新闻作品著作权未能调整的认识误区与改进[J].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6(2):142-149.

[6]李国庆. 论新闻报道之著作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J]. 知识产权,2015(6):53-60.

[7]蒋强. 著作权侵权案件中时事新闻的认定[J]. 科技与法律,2011(3):43-47.

[8]王鑫. 3D打印技术对著作权制度的冲击与回应[J]. 科学技术与产业,2015(5):36-40.

农药的科学选购与合理使用 篇6

1 科学选购农药

由于目前市场上的农药品种非常多, 而且每种农药都有其特定的防治对象。因此, 在选择农药时要根据防治的对象, 科学合理地选用农药, 应注意以下几点。

1.1 看农药标签上的名称

根据农药相关法规, 2008年7月1日起生产的农药禁止使用商品名称, 只可以使用农药的通用名称或者是简化的通用名称。购买时要注意检查农药名称和其下面标注的有效成分、含量等, 不可以购买有效成分及含量未标注的农药[1,2]。

1.2 看农药标签上的使用范围

购买农药时要根据需要防治的对象来选用适宜的农药, 因此在选购农药时要检查农药标签上的使用范围, 看所需防治的对象是否在其范围之内。如果有多种农药都可以防治该对象时, 可以优先选择毒性低、残留少、安全性高的农药。蔬菜、果树等用药应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3,4,5]。

1.3 看农药标签上的生产日期及有效期

购买农药之前要检查农药是否在有效期内, 同样的农药可以优先选用生产日期较晚的农药, 未标注生产日期及有效期、不在有效期及保质期内的农药不可以购买。

1.4 看农药标签的外观及内容

合格产品标签或说明书一般印刷较清晰, 内容齐全, 包括农药名称、适用范围、有效成分及含量、剂型、农药登记证号、农药生产许可证号、企业名称及联系方式、生产日期、产品批号、重量、产品用途、使用说明、毒性标识、注意事项、贮存和运输方法等[2,3,4,5]。

2 合理使用农药

2.1 农药的配制

配制农药时应当按农药标签上推荐的用药量使用, 认真计算用药量。然后按农药标签上推荐的浓度用水配制。对于需要拌土、拌沙撒施的农药, 最好先用少量需要拌药的土或沙将农药制剂均匀拌制, 然后再拌到需要的用量。另外, 配药还应注意安全, 远离水源、牲畜, 药剂随配随用。当天配好的药液要当天用完。开装之后未用完的农药应当封闭在原包装中安全贮存, 不得另存入饮料瓶或食品袋中, 以免造成他人误饮误食。配制农药时尽量避免用手直接接触农药或已配好的药液。使用粉剂和可湿性粉剂时要防止粉剂尘粒飞扬, 人应站在上风口, 防止吸入粉尘性农药, 引起农药中毒。

2.2 农药的使用方法

2.2.1 采取正确的喷药方法。

采用正确的喷药方法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农药的防治效果, 还能避免或减少杀伤天敌、作物药害, 同时控制农药残留。农药种类、剂型不同, 使用方法也不同。如:内吸剂不宜制毒饵, 粉尘剂不可用于喷雾。使用烟剂应保持棚室的密闭。防治不同的对象选用不同的药剂, 采用不同的使用方法。如:使用微生物类农药制剂时, 最好选早晚有露水时或阴天时施药, 防治棉花苗蚜可改喷雾为滴心, 以保护天敌。使用可湿性粉剂时, 先配成母液, 以后再稀释使用, 防治效果明显好于直接稀释的方法。

2.2.2 准确把握农药用量。

准确掌握农药适宜的用量是防治有害生物的重要环节。农药选准后, 一定要按说明书中的使用量量取和配制农药, 不可随意增加和减少。部分农民为了减少工作量, 采用多加药少用水的方式, 只要在农药有效浓度内即可, 主要取决于药液的覆盖程度。如:喷施除草剂时, 土壤干旱, 墒情差, 就必须加大用水量, 以使喷施农药之后, 对土壤能形成封闭状态, 达到除草效果。如果加大农药使用量, 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害虫、病菌的耐药性, 浓度过大甚至还会发生药害。反而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2.2.3 做好病虫情监测, 适时用药。

在生产中应注意调查, 掌握田间病虫害的发生动态, 随时监测, 为保证防治效果和避免滥用农药, 对大多数病虫害应在发病初期症状较轻时及时防治, 效果会更佳, 一旦大面积暴发之后再施药, 不仅费工、费钱也起不到防治效果。因此, 选择防治最佳时机非常重要。

2.2.4 选准用药种类, 对症下药。

由于农药品种繁多, 每种药都有自己适宜的防治对象。因此, 在生产中必须了解每种农药的性能和最佳防治对象, 做到安全、有效、经济的使用农药。

2.2.5 适时用药, 选择好天气。

用药时田间的温湿度、阳光的强弱、风力的大小等都对施药的质量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夏季在高温的中午施药, 会增加农药的挥发量, 从而影响防治效果。同时, 田间空气中的农药浓度增加, 引起作业者中毒。又如:刮风和下雨天施药, 农药会随雨水和风力流失, 影响施药效果, 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因此, 应选择晴好天气, 风力小, 10:00之前和15:00之后施药较好。

2.2.6 正确使用药械。

用后的喷药器械要刷洗, 洗后的液体不能乱倒。不能在河流、小溪、机井边冲洗, 以防污染水源。用于喷施除草剂的器械要专用。

2.2.7 不同种类的农药要轮换使用。

同一种农药长期使用, 防治对象就会产生耐药性和抗药性, 影响防治效果。因此, 轮换使用不同种类的农药十分重要[4]。

2.2.8 严格遵守农药的安全间隔期规定。

农药安全间隔期是指最后一次施药到农作物采收时的天数。在实际农业生产中, 最后一次喷药到农作物收获的时间应适当比标签上规定的安全间隔期稍长。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药残留不超标, 在安全间隔期内绝对不能采收[6]。

2.2.9 合理混合用药。

合理混合施药可扩大防治范围, 省工、省时, 提高防治效果[2,4], 兼治不同种类的有害生物。有的还可以促进作物生长发育, 延缓病虫草产生抗药性。但混药应注意:所用农药品种要求具有不同的作用;不能引起植物产生药害;有效成分之间不能发生化学变化;能够增加防治对象, 提高防治效果;节省时间和劳动力, 降低防治成本;不可对人畜及其他有益生物造成危害。

摘要:总结了科学选购农药的注意事项, 并分析了合理使用农药的方法, 以期为农药的科学使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药,科学选购,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李宏江.农药买和用中间学问大[J].农家科技, 2008 (10) :11.

[2]李青梅, 闫伟.浅谈农药的选购与科学使用[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1 (5) :50.

[3]杨爱巧, 胡会林.如何科学合理使用农药[J].河北农业科技, 2008 (17) :25.

[4]李金萍.浅谈农药的科学选购与使用[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0 (2) :18.

[5]杜晓光.农户如何选购农药[J].植物医生, 2010 (5) :49.

胶带传动装置的合理使用与维护 篇7

许多大中型拖拉机的曲轴带轮、发电机带轮及风扇水泵带轮共用一根传动胶带, 而手扶拖拉机发动机与底盘之间的动力传递全靠3根V形带完成, 所以胶带传动装置工作状态的好坏极大地影响拖拉机的各项性能。

1.传动胶带损坏的特征及产生原因

传动胶带损坏的特征:一是被过分伸长, 有的甚至达到无法调整松紧度的地步;二是胶带的内边上出现大量横向裂口;三是工作面磨损过度, 以致V形带的底边与带轮的底边接触。

传动胶带早期损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胶带的张紧度调整不当。传动胶带在最初运转的10~15h内容易被拉长, 如果不及时进行调整, 将加速其损坏进程。

(2) 两只带轮的纵向对称面不在同一平面内, 造成胶带运转时发生扭曲和损坏。

(3) 新旧胶带混用, 造成新胶带受力过大, 因而过早损坏。

(4) 少用一根胶带, 增加了其他胶带的负荷。

(5) 有的运输型拖拉机由于改型的需要, 对结构进行了调整, 造成传动胶带与热源 (例如排气管、放水开关等) 靠得太近, 胶带长期受到高温的烘烤, 加速了老化和变质, 导致橡胶与帆布及帘线分离。

(6) 胶带的制造水平低。权威人士指出, 目前我国传动胶带的使用寿命仅为300h左右, 成为制约我国内燃机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2.传动胶带张紧度的简便检查方法

“一按”:用大拇指按压传动胶带, 位置在两个带轮的中部, 施力30~50N·m, 其下沉量 (即挠度) 超过10~12mm。

“二听”:发动机运转时, 在传动胶带附近能够听到“吱”的响声, 负荷增大 (例如手扶拖拉机在水田垄上进行旋耕) 时, 此响声更加明显;如果向传动胶带上浇点水, 此响声消失。

“三看”:观察电流表, 有时小油门能够充电, 大油门时由于胶带跳动厉害, 反而不充电。

如果出现以上几种现象, 说明传动胶带的张紧力过小。

无论哪种胶带传动型式, 如果胶带的松紧度合适, 那么该胶带所带动的机件在启动和停止转动的瞬间, 都不会出现打滑现象。

3.传动胶带张紧力过大的危害性

无论哪种型号拖拉机或联合收割机的使用说明书, 无一例外地对传动胶带的张紧力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如果张紧过松, 胶带会打滑, 传递的功率大打折扣;如果张紧过度, 也会产生许多不良后果。

以小型拖拉机为例, 如果3根V形传动胶带的张紧力过大, 会产生如下后果:

(1)

导致胶带过早损坏;

(2) 容易引起烧瓦。

有一台手扶拖拉机, 连续两次出现靠飞轮端的主轴承烧损事故。经过反复检查, 发现是由于传动胶带调得过紧, 靠飞轮一侧的曲轴主轴颈与主轴承压得过紧, 径向负荷过大, 致使正常的润滑油膜难以形成而烧瓦。

(3) 导致曲轴后油封漏油。

由于过紧的传动胶带将曲轴向后拉偏, 使曲轴主轴颈与主轴承的一侧靠紧, 另一侧的间隙相应加大, 机油便从间隙较大之处泄漏出来。

(4) 导致热车启动困难。

有的小四轮拖拉机作业中途临时停车熄火, 再重新启动时, 摇转阻力很大, 甚至需要别人帮助摇车。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往往是传动胶带张力过大, 加上外端的主轴颈及主轴承非正常磨损造成的。简便的判断方法是:将发动机4个地脚螺栓及车架前端的发动机拉紧螺栓拧松, 如果此时摇转曲轴变得比较轻松, 说明该故障是由于传动胶带张紧过度引起的。

4.传动胶带张紧度及带轮位置的调整方法

对于大中型拖拉机, 如果发现传动胶带松弛, 应当向外移动发电机的位置, 使胶带的张紧度增大。如果发现几只带轮不在同一平面内, 应当调整发电机安装支架的位置, 使几只带轮处于同一旋转平面之内。

对于小型拖拉机, 则要松开发动机下方的4个固定螺栓, 通过拧紧或者拧松机架前端的发动机拉紧螺栓的调整螺母, 适当移动发动机在机架上的前后位置, 再用拇指按压传动胶带的中部, 如果用力30~40N·m, 能够按下15mm左右为合适。

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 篇8

并将此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始终[2]。4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在实验课教学中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 但是, 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必须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怎样才能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 科学、合理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效果, 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就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而言, 它是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按照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针对实验课的特点,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优化教育资源, 对实验教学进行科学合理设计, 从而实现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最佳教学效果。以“病原微生物学中结核病患者痰液标本涂片作抗酸染色镜检”这一实验为例, 其实验目的是使学生学会痰液涂片抗酸染色方法, 观察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学特征。其教学设计为:视频示教→教师示教→学生操作练习→学生镜检观察, 计算机显微成像辅助观察→学生操作练习。通过对制片、染色技术的方法和过程的观看, 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通过对视频技术的特殊处理, 还可以更好地突出操作方法的要领, 从而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同时还可以节约示教时间, 为学生的操作练习赢得更多的时间。在学生操作过程中, 实时进行计算机显微成像辅助观察, 然后让学生再进行镜检观察, 这样可以弥补传统媒体观察的不足, 充分利用计算机显微成像辅助系统的优势提高镜检的观察效果。

合多媒体课件与板书, 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效果。

1 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和局限

1.1 展示微观与动态

医学基础课中常有一些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事物或现象, 如正常人体学基础是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胚胎学的综合, 既有形态学又有机能学。多媒体课件可通过图像、文字

对于同样的实验内容, 不同的专业由于其培养目标不同, 在设计和选择相应的现代教育技术时也应有所不同。如“细菌接种与培养技术”这一实验内容, 对于护理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 观看视频只能作为示教而已, 进行必要的实际操作训练, 学会无菌操作技术, 培养无菌概念, 这对于护理、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于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 观看视频即可。再如免疫学中“免疫检测技术”这一实验内容, 对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来说, 不可以仅观看视频;而对于护理专业学生来说, 仅用视频示教即可。

此外,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是否能够替代传统实验教学内容一直存在着分歧。当然, 对于一些纯验证性、重复性的实验教学内容, 完全可以用现代教育技术替代传统实验教学。但有些实验教学的内容, 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或者受传统实验教学手段的局限等原因, 难以达到实验教学的要求。如“病原生物学中寄生虫生活史”实验、免疫学中“动物血清过敏反应实验”, 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弥补传统教学资源的不足或缺陷, 并达到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但是, 在绝大多数实验教学中, 现代教育技术只能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参考文献:

[1]邓华菲.CAI在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高等医学教育, 2009 (9) :64-65.

等多种形式展示这些难以描述的动态变化或微观结构, 使其更生动、形象, 从而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在这方面的缺陷。例如, 在讲授“细胞动作电位”时, 利用动画可以将细胞的整个动态过程表现出来, 让学生有真实的体会。

1.2 扩大了教学容量

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摆脱了单纯应用板书讲授的方式, 将抽象、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课堂内容变得丰富起来。例如, 在讲授“运动系统—肌肉”一节时, 按传统教学方法边讲边板书, 一般需要4个课时, 但如果通过多媒体教学, 就仅需两个课时就可完成课堂目标, 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1.3 不利于系统学习

多媒体课件信息量较大, 知识点多而且零散, 这会使一部分学生无法跟上教学进度, 学生很难凭记忆将各个知识点串联成体系, 从而给课后复习造成了困难。

1.4 不利于教学互动和师生情感交流

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下, 有些教师忙于播放课件, 只是盯住屏幕“念课”, 而学生只顾抬头看屏幕, 注意不到教师的表情和肢体动作, 因此缺少了师生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课堂主体应是学生, 多媒体不论有多么先进也不能喧宾夺主成为课堂的主角。课堂应是教书育人的地方, 如果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演变成了解说者和接受者的关系, 那么课堂就不再具备育人的功能了。

2 板书的优势

2.1 保留时间较长

好的板书设计能直观地显现出教学内容的脉络, 突出教学重点, 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 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概括能力的提高。板书内容在黑板上的保留时间较长, 甚至可以贯穿课堂始终, 因而便于学生总结归纳、复习巩固, 利于其长时记忆。

2.2 重点、难点一目了然

研究表明, 大脑能记忆的信息85%来自视觉, 10%来自听觉, 5%来自嗅觉和触觉。据统计, 教师一节课平均会说4 000至6 000个字, 而这些字当中, 能体现一节课重点、难点的不超过200至300字[1]。传统的黑板板书可以强化这些最主要的教学信息, 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将一节课的教学板书设计在一个板面内, 用简洁的文字、图表等方式展示出来, 并辅以强调的圈、点等符号, 以突出重点、难点, 这对教与学十分有利。

2.3 有利于捕捉课堂闪现的灵感

借助传统黑板板书可将那些不能够完整呈现, 需要经过师生共同演绎推理才能逐步完善形成整体的教学内容, 以扼要的文字或简明的图画, 生动地反映出来。如在讲授正常人体学基础的“脉管系统——血管”时, 通过板书从主动脉开始, 一步一步推进人体大、中动脉, 通过画图将人体的动脉树呈现在黑板上, 使学生在进行推导的过程中就获得了对知识的强化。

此外, 由于朴素而简便的板书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束缚小, 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自己原有的课前预设方案。教师有时突然出现的灵感, 可以随时通过板书添加到课堂教学内容当中, 如此一来, 使得教学艺术感增强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相应提升了。

2.4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课堂教学的艺术离不开具体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离不开基于专业知识的教学组织能力, 也离不开直观、形象的优秀板书。教师的板书具有很强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书写能力, 给学生以美的示范与享受。对于一位教师来说, 写好粉笔字是很重要的基本功。教师写一手好的粉笔字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 不仅能体现教师的逻辑思维、训练抽象能力, 甚至可以体现教师形象, 对教师在学生中树立威信也有益处。

当然板书也有缺点, 如板书书写的速度比较慢, 粉笔有粉尘污染, 对教师书法和绘图也有较高的要求等。

3 板书与多媒体的整合应用

多媒体课件作为创设情景的手段在本质上与传统黑板板书并没有区别。多媒体和板书之间不应是矛盾和对立的, 而应是互补的, 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要善于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及学生实际, 将两者有机结合, 从而实现优势互补, 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3.1 构建网络, 巩固知识

多媒体课件信息量大, 教师要在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之后及时使用板书进行归纳, 使学生既有形象直观的印象, 又容易对前后知识进行联系, 形成知识链。

例如, “泌尿系统”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 知识点多且分散, 不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教师可以先结合课件讲述泌尿系统各器官的名称、肾脏、肾单位的结构, 然后播放尿液形成的视频, 使学生对尿液形成深刻的认识然后再设计板书, 将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的结构、功能 (或尿形成的原理) 一一罗列出来, 形成泌尿系统的知识网络, 便于学生加深理解, 巩固知识。

3.2 齐头并进, 启发思维

虽然多媒体课件有着强大的图形、动画等功能, 但不能因此淡化了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教学适合知识点、概念的传授, 板书则更适合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能力的培养。

例如, “新陈代谢———遗传中心法则”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 知识点多且分散, 不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教师可以先结合课件讲述“DNA复制”、“RNA转录”、“翻译蛋白质”等内容, 然后播放视频, 再设计板书。推导碱基配对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就是将这些知识理解、运用的过程, 这使学生有时间进行充分地思考与体会, 为主动学习提供条件。

3.3 增强交流, 渗透德育

为了避免多媒体教学互动性差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教师在播放课件的同时应穿插必要的板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边板书边讲解, 学生则应跟着教师的板书边思考边记忆, 这样既能充分体现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同时结构完整、布局合理的板书又给学生一种美的视觉享受, 而且也是对学生严谨治学作风的熏陶和影响。所以, 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和板书的内容, 渗透德育。

如在讲授“输血原则”时, 教师可通过板书分析ABO血型的组成, 进而一步一步推导出抗原抗体反应原理, 并适时结合

中、高职课程教学有效衔接实践与研究

———以护理应用文写作课程为例

于晓泉

(贵阳护理职业学院, 贵州贵阳550081)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研究已进入课程衔接研究的层面。以护理应用文写作课程的中、高职衔接研究为例, 阐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理念及实践, 提出我省在中、高职课程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成因和应对措施。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职业育;课程衔接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教职成[2011]9号) 指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 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要求不符。因此, 这是我们进行中、高职护理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有效衔接实践与研究的重要动机。

1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性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活动, 没有课程就没有学校教育。没有课程的改革, 就没有教学的改革。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根本是课程的衔接, 因此, 在职业教育领域, 中、高职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的衔接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如果不对中职与高职的课程衔接进行研究, 仍然按照课程体系断层或重复的现状授课, 不但不能促进中职学生的学习, 而且不能促进高职学生的发展。如果能将中、高职课程体系进行有效地衔接, 对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是十分有利的。

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作为高技能型人才的中、高职院校的毕业生, 是“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中职) , “肩负着在企、事业单文章编号:1671-1246 (2013) 02-0050-03

位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从事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的使命” (高职) 。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 中、高职课程设置也应有所区别,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学生形成与岗位需求相匹配的能力。

2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实践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能写小说诗歌, 但是一定要能写工作和学习中实用的文章, 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工作和学习中实用的文章”是指应用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应用文已是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日常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性文体, 应用文写作课程也是中、高职在校生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

护理应用文写作课程在护理专业中、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中有不可轻视的作用, 贵州省“中职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研究”课题组在贵阳护理职业学院2011级护理专业学生中实施了中、高职“护理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的衔接研究, 希望从中、高职护理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的有效衔接入手, 进行中、高职课程教学的有效衔接研究, 也希望对其他课程的中、高职教学有效衔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1中、高职护理应用文写作课程性质及设计的理念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2010年规划课题“中职和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研究”成果之一 (10GH52)

课件展示。可见, 摆正多媒体课件的位置, 加强师生间互动和情感的交流, 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抗菌素合理使用与预防用药 篇9

我们对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检查和点评, 分析存在的问题, 给予建议, 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的8109例归档病历,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要求重点评价抗菌素临床应用情况, 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

8109 份病历中使用抗菌药物的共3558 例, 占43.88%。其中非手术用药2871 例, 占70.46%, 手术用药1051 例, 占为29.29%;手术用药中Ⅰ类切口手术363 例, 预防用药43 例, 使用率11.85%;Ⅱ、Ⅲ类切口手术688 例, 仅预防用药404 例, 占58.72%, 预防与治疗用药兼有240 例, 占34.88%, 治疗用药44 例 (其中14 例Ⅲ类切口手术均为治疗用药) , 占6.40%。

2.2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

根据指导原则经复核有591 例存在使用不合理情况, 不合理率16.61%。其中非手术用药389 例, 占65.82%, 手术用药202 例, 占34.18%, 见表1。

3 讨论

3.1 抗菌素使用问题

3.1.1 给药时间

预防用药的正确给药时机是在术前0.5~2 h或麻醉开始时给药, 总预防性用药时间不超过24 h, 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 h。过早或过晚应用抗菌药物都难以达到理想的预防作用, 使手术部位感染率升高。不推荐无指征的延长术后用药时间, 易引起耐药性。手术时间超过2 个半衰期时, 需要追加给药。

3.1.2 抗菌素的选择和联用

1、2 代头孢菌素是临床预防用药的首选。一般的Ⅰ、Ⅱ类切口手术不适宜选择头孢西丁作为预防用药, 因为该药虽具有2 代头孢类似的分子结构和抗菌谱, 但是作用较头孢菌素弱, 价格贵。对于 β- 内酰胺类过敏的患者可以选用克林霉素作为预防用药, 但要注意溶媒量和单次剂量的选择。鉴于地区耐药性特点, 氟喹诺酮类不作为预防用药。氨基糖苷类一般不作为预防用药, 因其在呼吸道分泌物中易被灭活, 呼吸道感染不作为首选用药。它具有明显的“抗菌素后效应”, 除非重症感染, 一般每日1 次给药。对于β- 内酰胺类等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要根据小时合理选择给药间隔。对于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应根据肌酐清除率减少单次给药剂量或延长给药间隔。联合用药要结合病情和抗菌谱的合理性, 选择药效协同叠加而不是拮抗的联合。

3.2 合理应用抗菌素的建议

根据上述调查分析, 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基本符合专项治理的要求, 但也存在少数不合理情况。医院应把抗菌药物的知识培训常态化, 结合宣传和网上答题等形式强化培训效果;定期组织点评, 将细菌耐药情况和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及时通报, 与医师做好沟通, 发挥临床药师的优势, 协助医师制订最佳用药方案。同时明确各级医师的权限和职责, 稳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概念, 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 做到有的放矢合理应用抗菌素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减轻患者的病痛和经济负担[3]。

参考文献

[1]陆宏霞.某院围手术期预防中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3) :210-211.

[2]班华永.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成因及干预情况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4, 4 (5) :475-478.

抗生素后效应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篇10

【关键词】抗菌药物;抗生素后效应;临床合理应用;给药方案

【中图分类号】 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297-02

抗生素后效应(Post antibiotic effects, PAE)[1]系抗生素与细菌短暂接触,当药物消除后,细菌生长仍然持续受到抑制的效应。是抗生素对其作用的靶细菌特有的效应,它揭示的是抗生素与细菌相互作用的过程。PAE理论是近十余年来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新理论,是评价抗菌药物药效学的一项新指标,也是研发新抗菌药物药效动力学的重要参数。为临床设计抗菌药物及合理给药方案提供新的思路。

1 产生PAE的机制

目前关于抗菌药物产生PAE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学说之一是抗菌药物与细菌短暂接触后,抗菌药物与细菌靶位持续性结合,引起细菌非致死性损伤,从而使其靶位恢复正常功能及细菌恢复再生长时间延长;学说之二是抗生素后促白细胞效应(PALE),系指抗生素与细菌接触后,菌体变形,易被吞噬细胞识别,并促进吞噬细胞趋化和释放溶酶体酶等杀菌物质,产生抗菌药物与吞噬细胞协同杀菌效应,从而使细菌损伤加重,修复时间延长,是体内产生PAE的主要机制。

2 影响PAE的因素

PAE的大小是以时间来衡量的。影响PAE的因素诸多。

2.1抗菌药物种类及其作用机制是影响PAE的决定因素。

不同种类抗菌药物因其作用机制不同,对同一种细菌的PAE不同。如作用于细胞核糖体、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氯霉素类、四环素类对革三氏阳性球菌和革兰氏阳性杆菌有很明显的PAE;而β-内酰胺类对革兰氏阳性球菌呈中度PAE。抑制DNA旋转酶的氟喹诺酮类对革三氏阳性球菌和革三氏阴性杆菌的PAE也较长。作用于细菌细胞壁粘肽合成过程的β-内酰胺类PAE不尽相同,与药物同其作用靶位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的结合位点及亲合力有关,β-内酰胺类多数对革兰氏阳性球菌有一定的PAE。某 些品种因作用于革兰氏阴性杆菌细胞中隔细胞壁粘肽合成的内肽酶后,细菌分裂受阻,但其对影响外周细胞壁合成的糖苷酶影响较小,细菌仍能迅速分裂,使PAE较小甚至是负值。而另一些品种,如头孢噻肟、阿莫西林、哌拉西林因可同时作用于内肽酶与糖苷酶,使细菌恢复正常形态和继续生长的时间延长,故也有较长的PAE。

2.2抗菌药物的浓度及和细菌接触时间是影响PAE的重要因素

氨基糖苷类对致病菌的PAE呈浓度依赖性,如对大肠埃希菌的PAE随药物浓度增加而持续性增大。奈替米星在浓度为0.5mg/L、1mg/L、4 mg/L和8 mg/L时,PAE分别为1.0h、2.4 h、6.1h和7.1h。β-内酰胺类低浓度时对革兰氏阳性球菌的PAE随浓度增加而增大,达到5倍MIC时,PAE达最大值;而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一般在较高浓度时可产生PAE,浓度增加与PAE增大不明显。抗菌药物与细菌接触时间越长,PAE越大,如红霉素与肺炎克雷伯菌接触1h,PAE为3.2h;接触2h,PAE为5.2h;接触4h,PAE延长至6.3h[2]。PAE与药物浓度及与细菌接触时间呈现明显的依赖性,但有其极限值。

2.3影响PAE的其他因素

2.3.1细菌种类 同一种抗菌药物对不同细菌的PAE值不同,如氨苄西林对流感嗜血杆菌临床分离株PAE为0.5-2.1h,而对奇异变形杆菌却没有PAE。又如头孢匹罗只对金黄色葡萄球有延长PAE的作用。

2.3.2机体状况 机体的病理、生理状态、药代动力学变化,机体免疫功能等因素,可影响抗菌药物浓度、接触细菌时间、杀菌效应等,从而影响抗菌药物体内PAE。如药物血药峰浓度(Cmax)、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等对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的PAE影响较为明显。又如血清可延长喹诺酮类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AE;组织内高浓度氧也可延长PAE。

3 PAE的临床意义

目前PAE理论已被国内外学者认同,PAE已成为抗菌药物给药剂量和给药间隔的新参数。对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指导意义。

3.1参考PAE制定给药方案

PAE理论的提出对传统的给药模式提出了挑战,以往认为应用抗菌药物只有血药浓度超过MIC或MBC才能发挥良好的抗菌作用,但对抗菌药物这种作用靶点不在人体组织器官而在致病菌的特殊药物来讲,将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参数相结合制定给药方案更为必要,尤其对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碳类霉烯类等PAE较长的药物,根据药物超过MIC或MBC的时间加上PAE持续时间确定给药间隔,从而可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时间。卫生部制定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明确指出“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一日给药一次(重症感染者除外)”。这样既可提高疗效,又可减少不良反应。如氨基糖苷类将日剂量单次给药明显提高其抗菌活性又降低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同时也可降低其对肾、耳的毒性。青霉素类半衰期较短,但因其为快速杀菌剂,峰浓度较高,快速静滴可使细菌能与高浓度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其后可产生持续PAE,故可有效杀伤细菌,获得较高临床治愈率。

3.2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现在已将PAE与体外联合药敏试验一起作为严重的难治性感染或综合感染而采用联合用藥的合理性指标。它的制定标准是两药联合应用后的PAE值比两药中PAE较少者还小为拮抗。联合用药PAE是协同或相加时,可延长给药间隔时间,提高疗效,如氨基糖苷类和β-内酰胺类联合应用的PAE和抗菌活性均呈协同效应。

随着PAE理论的深入研究,“抗生素后效应”一词已不能含概这一理论的研究内容,如对喹诺酮类、噁唑烷酮类等化学合成抗菌药物PAE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并优化了氟喹诺酮类给药方案。因此,笔者建议将“抗生素后效应”一词改为“抗菌药后效应(post antiseptic effects,PAE)”比较确切。当然,这只是作者本人的看法,是否恰当,有待商榷。

参考文献:

[1] Mackenzie FM,GouldIM,The Post-antibiotic effect,JAntimicrob Chemother,1993.32(4):519.

上一篇:新年伊始话安全下一篇:关注文本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