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绿化建设

2024-07-12

村庄绿化建设(精选十篇)

村庄绿化建设 篇1

1 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针对个别村庄往年不重视森防工作,导致一些病虫害的蔓延,在一定程度上对村庄整体绿化效果产生不利影响的情况,从年初开始,全面加大对村庄绿化的树木、绿篱、草坪的监测力度,从中筛选出女贞、黄杨、樟树为主要监测树种;并及时预测白蜡蚧、龟蜡蚧等刺吸性害虫的初孵若虫发生期,抢在未形成蜡质保护层的有利时机(即若虫分散转移期),及时喷洒蚧杀性农药;加强对黄杨、红叶石楠、月季等蚜虫的防治工作;同时,还对樟巢螟、黄杨绢野螟的发生及时予以防治。对于下一阶段的杨树食叶害虫,在加强监测准确预报的基础上,力争治早、治小、治了,把舟蛾类暴发性食叶害虫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为全市森林资源安全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

2 抓住春夏之交做好整形修剪工作

整形修剪是已建村庄绿化管护中的经常性工作之一。树木、绿篱、草坪的景观价值需通过各种形状和姿态来体现,其生态价值要通过整形修剪来提高,生命价值也可通过更新复壮来延长,所有这些在整形修剪技术的应用下得以调整和完善。此外,绿化植物的病虫防治和良好生长态势,都离不开整形修剪措施的落实。因此,我们要从树木的生长习性入手,从整形修剪的目的出发,切实做好各类树木、绿篱、草坪的修剪工作,以充分发挥整形修剪的最大功用。

3 坚持从实际出发、因村制宜

要根据各村的特点,坚持保留原有乡土树、灌、草种,走自然发展的路子。在实际中,一些村庄存在砍大栽小、砍旧栽新的问题。村庄绿化不同于城镇绿化,应特别强调尊重农民意愿,从农民需要出发,群众满意与否作为重要衡量标准;应更多的强调保留原有树、灌、草,保留原有的乡土风情,保持村庄原生态风貌,减少开发建设和后期绿化养护管理成本。并且,除了认真落实村庄绿化的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等硬性指标,还要注重从考核指标体系上入手,正确引导村庄绿化建设的方向,让村庄绿化植物树灌草搭配更为合理。

4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建立村庄绿化的多部门联动机制

主抓村庄建设的部门很多,由于没有顺畅的协调机制,易出现以本部门要求为最高目标的情况。这导致了2个直接问题:一是镇村疲于应付,揣摩不透村庄建设的真正要求,以及实现目标到底要做哪些工作。二是各建设部门从本部门立场出发,建设局的同志要达到城镇园林景观效果,水利局的同志希望达到河、沟、塘整治的目标,交通局的同志希望路面硬质化等等。诸如此类,由于各部门的要求不一,直接制约了村庄整体建设效果,甚至可能出现各部门标准之间的冲突。如某村庄的河塘整治工作中,根据水利部门整治目标要求一律清除水边的杂树,以达到一条线的美化效果。这就与林业部门的保留村庄原有绿化树木的整治目标发生了冲突。并且这样的建设效果要大打折扣的,雨季一到,坡地冲刷下河,河边沟壑纵横,惨不忍睹。

因此,在姜堰市的村庄绿化建设过程中,主动与新农村建设的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做好协调,与涉及的镇、村进行详细对接,做到村庄绿化植物与房屋更为协调,让人、村庄、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

5 坚持走本地特色创新路子,尽快出台并落实好村庄绿化养护标准

建设高水平的村庄绿化,首先要以村庄原有自然条件为依托,以保持村庄绿化的原生态为招牌,尽可能减少或是降低人工修饰的痕迹,成为姜堰市保持村庄绿化的一个特色。这样的村庄绿化更贴近群众,与城市纯人为绿化相比,不光降低了成本,减少了后期养护费用,也符合地方特色,保留了当地风土人情,达到了既绿化美化环境,又能恰到好处地彰显三农特色。

村庄绿化管护措施 篇2

一.河道

1.河道由保洁员不定期清捞漂浮物,保持河道清洁畅通。

二.道路

1.村内所有道路每天由保洁员负责清扫。 2.村中大道隔日清扫。

3.村内所有道路属于集体所有,任何人不侵占、挤占道路。

4.不得随意在道路上开挖或做其他损坏道路的行为,如确需开挖或者其他用途,须事先征得村委同意,方可进行,并负责事后修理。

5.一旦发现有损坏道路的行为,除责令赔偿外,需承担一切后果。

三.绿化

1.专人负责对辖区内已建绿化区块进行维护,做好已有花卉、灌木的管、护、修建、施肥、除虫等工作。

2.适时修剪,修剪要平整,缺株及时补苗,苗木规格要相近,及时清理死苗及倒树,对各种名贵树种要加强管理,登记存档。

3.绿化植被的保护实行专业队伍管理与群众性管护相结合,对无故破坏树木、花草、绿地者,要进行教育并责其赔偿损失。

论村庄整治规划建设问题 篇3

关键词:村庄整治;规划建设

本文主要以我县与儿街镇双乐河村中院组村庄整治规划建设为例,从规划编制,建设整治,设施整治,环境整治等方面作以介绍说明,供大家在今后的美好乡村建设和村庄整治工作中作以借鉴。

一 村庄整治的原则及整治前的状况

整治的原则是结合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和中心村建设规划,从实际出发,组织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农村环境连片治理,按先易后难,以点带面的思路,有针对性的选择沿淮平原、山区、丘岗不同地理环境示范建设,有序推进的整治工作。尊重民意,量力而行。彰显特色,结合农村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彰显建设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地方特色。将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工作与发展农村产业、乡村旅游等相结合,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

我县与儿街镇双乐河村中院组位于与儿街镇西南部,属江淮丘陵地区。农房依山而建,集中处有四十几户。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建设乱;设施缺;环境脏乱差。建设乱:农民的房子大多沿路或沿山坡无规则而建,缺乏规划引导,大多是已建新房,且建新房不拆旧房,宅前屋后有许多破旧搭建,建筑风格不一,新旧不齐,破旧老化的强弱电线路像蜘蛛网一样到处乱扯。设施缺乏:村内无文化娱乐设施,无公共设施。污水随意排放,垃圾都堆放在池塘边,山坎旁。村庄农民的住房与畜禽圈舍混杂,几乎村里每户都使用传统的旱厕。环境脏乱差:垃圾到处乱堆,几口山塘都被污染了。苍蝇乱飞,夏天气味难闻,低矮的土墙厕所里无法进人还布满蜘蛛网。

二 整治规划的编制及整治内容

首先委托安徽中铁工程设计院进行双乐河中院村庄整治范围内8.5公顷土地进行了1:1000数字化地形图测绘,编制整治规划,并具体到每家每户的整治方案,先后两次把编制的规划送至村民手里征询意见,并召开村民代表和村民理事会会议,达成村民共识,形成详细性规划文本。规划主要从弘扬传统文化体现农民意愿,突出乡土特色,坚持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因地制宜,采取符合实际的解决方案,采取不砍树,不填塘,不随意取直道路或拆房开路,规划的整治内容主要是实施“三清五改和建设三场一园”。即:清路障;清垃圾;清淤泥;改路;改水;改电;改圈;改厕;建设停车场;中心广场;活动场和山顶公园。

三 整治建设的实施

整治工作于2011年11月动工实施,首先逐家逐户排查所要拆除的破旧柴棚、畜禽圈舍、每家每户的破旧厕所,清除宅前屋后的垃圾杂草及路边杂物路障;对整治区内的九座山塘进行清淤、水面富氧化处理;并做了毛石混凝土护坝和台阶等亲水平台。修筑引水沟渠把上游的水引入山塘,使塘水形成活水,并可自由排放。在村口修建了一座文化宣传墙,修建200平米的停车场、约600平米的中心广场和一个200平米左右的活动广场,并由体育局结合项目配置一个篮球场;乒乓球台等体育健身器材。把村口山坡用毛石摆砌筑,并用水泥浆勾上自然的缝,在摆的坡面上醒目地写上“双乐河中院”五个大字,显得很有乡土气息。另外在村内人员相对集中处共修建了六座公厕,把每家每户卫生间的污水用排水管和公厕的污水连接起来用了十六个微动力污水净化器进行统一处理,集中排放;雨水通过地表排水明沟直接排至沟渠;垃圾处理是给每家每户发放有分类式垃圾箱,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由保洁员用垃圾车收集送至村口新建的垃圾收集房,再通过垃圾车送至镇压缩式垃圾中转站进行压缩后,送至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村内居民生活用水原都通过村内两口老井取水,水量不足。现把老井都进行了保护性处理了,村民生活用水改由上游的一个大水库处理了的自来水,沿路边铺设给水管道并接至每家每户;同时对原有的乡间黄泥路进行了硬化,共修建主次混凝土道路2360米,保证每家每户都有至少有2米的水泥路通到家门口。结合新修道路重新架设电力杆线,更换了以前破旧老化混乱的电力和电信线路;配套安装了十六盏路灯,对五保户的快要倒塌的土房进行了重新修建;建造了一座山顶公园,并做了三条登山坡道直通山顶公园,在山顶公园内建造了一座观景亭,可对周边风景一览无余;另外统一了建筑风格,把是整个村庄都以红色坡屋顶、白色墙面作为主色调,对不协调的屋面统一换成红色陶瓷大瓦,对清水墙进行刷白处理。土建工程结束后并请林业局进行了园林绿化配套施工。

现在双乐河中院村庄整治美好乡村建设已结束,通过这次整治使村容更加整洁,环境更加卫生,并充分体会了民意,体现了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达到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结合山区现状形成了“红瓦、白墙、清水、绿树”的立体式景观,结合外围优美的环境使村落存在于绿化之中,绿化赋予村庄以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次成功的整治也达到上次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多次亲临现场指导参观,兄弟省、市的也多次来参观学习。希望今后的村庄整治美好乡村建设中能在其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建设的更好,还农民朋友一个真正的美好乡村,农民的生活更幸福,使社会更和谐。

参考文献

[1] 绍爱云、赵辉编,《新农村整治规划实例》:中国社会出版社

[2] 浦善新编,《新农村人居环境与村庄规划丛书》:中国社会出版社

村庄绿化建设 篇4

随着我国经济取得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弊病也日益突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 要加快我国城乡进程, 将国家建设的重点转移到村庄, 缩小村庄与城市之间的差距, 真正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经济城乡一体化是当今国家的发展战略, 也是解决民生问题, 实现国家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经之路[1]。

要想将村庄的建设与规划做好, 就一定要结合实际, 对当前农村现状进行了解分析对症下药。本文探讨了将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与文化建设有机结合, 实现村庄与城市经济的衔接的办法。具体措施有:村容村貌的整顿,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以此来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注意村民的文化思想建设, 不断发展农村的教育文化科学卫生事业;对村民进行民主化管理让村民过的幸福;同时这些措施与村庄工业化建设同步进行, 真正提高农村生产力实现村庄与城市的有机结合。

1 广西村庄的现状

广西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广西复杂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广西村庄独特的发展状况, 村庄分布零散交通不便。虽然广西的村庄有极高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艺术价值, 但由于独特的环境, 造成了村落的分布散乱, 经济发展缓慢, 资源得不到开发, 城市化进程缓慢[3]。

1.1 村庄环境脏, 村容村貌差

由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 广西散落村庄住宅多以砖混结构为主, 还有部分土肧结构, 这就造成了村容的不整。由于村内交通不便造成了很多生活垃圾无法快速统一处理, 垃圾堆放使得村庄环境脏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各种工地施工建设没有统一规划, 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没有明确的界限, 缺少公共绿化。村内没有统一的道路规划, 而且路以土路为主, 不卫生也不整洁。环卫建设差造成生活垃圾污水不能及时处理, 牲口多为放养, 使村庄环境乱上加乱。

1.2 村庄规模小, 分布散乱

由于广西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历史原因, 造成了广西村庄规模小、分布散乱的特点。由于广西还是一个一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撑的省份, 这就更加使得村庄的分布的不集中性。哪里有土地哪里就有村庄, 土地资源分布零散是村落分布散乱的主要原因。在山区交通不便, 本身就不丰富的土地资源被分割成一块一块, 这也就造就了村落规模小。综合这些原因, 在广西村庄中进行资源整合变得异常艰难。

1.3 村庄建设布局混乱, 建筑密度不合理

广西的村庄建筑没有统一的规划。村庄的建筑是集收纳与居住一体的特殊建筑, 在建筑过程中, 建筑主人往往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对房屋进行规划。这就造成了村庄的居民建筑难以统一规划, 使得村庄房屋参差不齐、布局杂乱, 这是当今大多数农村改造的难题。再加上如今村民的盖房热情正高, 使得统一的管理规划变得更加艰难, 村民住房的大量承建也造成了原本不大的村庄变得异常拥挤。

1.4 基础设施简陋, 底子薄

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一向是农村改造的工作的重点, 众所周知, 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与现在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 在村庄, 传统落后生产方式与生活的紧密结合使得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处于落后或者是发展停滞状态。在广西这种现象尤为突出, 要想加快广西村庄城市化进程, 加快广西传统农业的转型, 就要大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2 广西新村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村规划中有很多现实化问题, 管理层面的协调不利, 造成建设改造工程缓慢。缺少相应的人才, 使得城村建设走了很多弯路, 建设效率低下, 同样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2.1 村庄规划仅仅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修补, 缺乏整体规划

当前大的发展趋势是城乡一体化, 为了加快城乡化进程很多地方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改造, 这样确实加快建设速度, 但这只是表面实行。村庄本身的基础设施就比较薄弱, 在如此薄弱的基础上进行建设, 毫无疑问无法带动村庄真正实现城市化。这种缺乏长远眼光的做法是靠不住的。这就像是盖楼, 基础没有打好建筑是不牢固的, 也是永远建不高的。总的来说就是缺少整体的规划思想, 一味追求速度, 这样只能给未来的城镇发展带来麻烦。

2.2 村庄规划与土地规划脱节

对于广西这样一个高度依赖农业的省份来说, 土地真的十分珍贵。如果在经济还未完全转型的阶段, 土地规划没有做好, 那么将使城乡化进程发展变得异常缓慢。在当前阶段没有处理好土地规划问题就相当于没有处理好经济问题。没有经济作为支撑, 一切建设与发展都是一句空话。村庄规划只有与土地规划同步进行才能真正将城镇建设实打实地做好。

2.3 村庄道路规划体系不健全, 道路管理不足

有句话说的好, 要想富先修路。由此可见道路对于一个地方经济建设是多么重要, 道路是一个地区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广西复杂的地形造成了广西道路体系先天不足, 这样就给广西的城镇化建设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村庄的道路体系不健全就好像管道的阻塞, 物质交换效率低下就造成建设的效率低下。所以对于村庄的建设改造应该从村庄道路规划抓起, 道路修得好就能高效地进行接下来的基础建设。而对于道路管理, 这是一门系统性的科学, 要想真正进行道路管理需要人才的支撑。道路的管理实际上与道路的规划施工同等重要, 所以在村庄道路建设和管理问题上有一体化的设计才是最完美的。

3 广西农村规划与建设的改进措施

从总体上说, 当前广西的经济依托是农业, 所以要进行农村建设和改造不能以牺牲农业经济为代价, 或者说将农业改造放在第一位, 优先进行农业产业的升级改造以保证经济, 为后续城乡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2]。

3.1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整体规划

农村的生活方式与城市的生活方式不同。在农村大部分活动与生产密切相关, 所以他们的生活方式就要求结合他们的生产实际。而他们的房子同样要采用利于生活生产的设计方式, 所以对于乡镇房屋的改造要结合乡村的生活实际, 不能一味照搬城市的规划模式。此外农村的建设还要依据当地的风俗习惯, 不夸张的说民俗才是一个村庄文化的根本, 能否将民俗融入到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 才是新农村建设能否走得坚实的重点。

3.2 注重结合当地农民的生产方式

不同的地区生产方式不同, 而迎合当地人民的生活生产方式才能推动当地农业经济的转型, 同样也能获得相对好的群众基础, 这样更有利于未来的城镇化建设。

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第三产业没有很好的发展空间。而服务业是未来经济的发展的主要动力, 所以要从基础服务业做起, 先解决农民的农业生产问题。也就是说服务业可以从服务村民的基本生产做起, 不仅可以推动服务业的发展, 还能加快村庄农业产业的升级转型。

此外结合当地农业的发展实际, 进行相应的农业发展规划。结合当地的风俗结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进行有农村特色的文化建设。实行民主化管理, 积极加强法制建设。

3.3 加强道路规划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道路建设是一个地区是否能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道路规划在整个城乡规划中应该优先进行。道路建设对于村庄来说是一项战略性发展决策, 能不能走好这一步直接关系到未来其他方面建设是否可以走好。

道路是一个系统, 所以道路的规划一定要做到协调统一。道路建设要有很好的整体性才能真正发挥道路对于乡村建设的作用。如果一个系统没有整体化的规划, 根本无法发挥道路在城乡建设中的作用。所以要真正了解当前村落各地的状况, 结合以后的发展方向进行整体性规划。并且道路的建设要协调各方面的因素, 因地制宜地制定计划。

3.4 保障农村建设的资金注入

农村的城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 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转型、地区经济转型等都需要庞大的资金作为保障。作为一个农业作为经济支撑的地区, 如何在不伤害农业经济或者说是发展农业基地的基础上进行村庄的建设变得非常重要。最好的发展方式是经济转型与地区建设同步进行, 这样就可以保障自己养活自己。此外政府要实行一整套高效的监管机制, 保障资金流动的畅通。

除此之外, 积极地吸引外商投资, 也是加快农村经济建设、经济转型重要途径。

4 结语

广西的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要结合当地发展的现状, 整合自身资源做出积极的调整布局。要有整体思路和长远的眼光, 多借鉴国外先进的发展方式, 对村庄进行一体化的规划和改造。在进行村庄建设时同样注意村庄民风民俗的保留, 结合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目标, 进行农村新型文化建设。

摘要: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城镇化建设相对落后, 只有真正解决农村的问题才能真正改善民生, 才能更好地支撑国家的经济建设。只有将城乡规划建设做好才能实现村庄与城市经济的对接, 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以广西村庄为例, 通过对村庄现状的分析提出规划方案, 并就规划建设建设中的具体细节和难题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规划,建设,广西村庄

参考文献

[1]高晓戌.浅谈新时期村庄的规划与建设[J].山西建筑, 2010 (2) :25-27.

[2]刘利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规划与实施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 2011.

村庄整治与建设策略 篇5

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对于组织、管理和科技、农机等运用方面都不适应规模效益和商品化生产的需要,制约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因此改变农业生产方式、逐步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在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确保农户耕地经营权和“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积极实施土地整理,认真探索符合当地实际和农民意愿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逐步打破小农分散经营格局,推动耕地逐步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

2、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

在中心村建设过程中,必须把促进周边农村人口有序集中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这项工作决不是强制性的。只能通过完善中心村的人居环境和公共设施、提高中心村的生产生活水平,创造更好的软环境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形成较大的吸引力,引导周边农村人口自觉自愿地迁移到中心村定居。

3、农房建设逐步向中心村集中。

住宅相对集中是中心村的重要特征,不仅有利于集约利用农村建设用地,而且有利于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共享生活设施。要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鼓励农民按照城镇化和集约用地的要求集中建设农民新村,努力使农房建设逐步向中心村集中。同时,要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置换等做法以及农房的确权、登记、发证等工作,为农房建设向中心村集中扫清障碍。

4、村级组织的调整。

一支精干、高效的干部队伍是农村发展的组织基础。随着中心村建设的开展,大量村庄面临合并重组,村级组织也需要随之进行调整,经济带头人成为村级组织的领导核心,带动后进村庄集体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取代传统的行政命令式管理,提高村庄的组织化程度,提高选举的民主程度,扩大村干部选拔的范围,改变村干部年龄老化、知识浅化和素质低化的局面,理清合并村财务,盘清资产,弄清债权债务关系保证群众既得利益,防止财产流失。

新时期村庄水土保持建设的主要做法 篇6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村庄水土保持;做法

水土保持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不可能建设好新农村。同时,新农村建设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难得的发展机遇,能够有力地推动水土保持工作,促进生态和人居环境的改善。所以在水土流失地区,水土保持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它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稳定繁荣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1.水土保持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1.1上水土保持与环境整治是新农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农村居民点水土保持与环境整治是实现农村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在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有利于从源头上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合理高效地利用农村水土资源发展农村经济,有利于实现农村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佳统一。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模式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推广,应用生态学时空结构和食物链结构,建立多种复合式自循环结构,既保护了当地水土资源,又发展了当地经济。有利于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2农村居民点水土保持与环境整治工作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治理水土与发展农村经济同等重要,在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时,要兼顾治理生态环境和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等实际问题。农业人口比重较大,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多数农民脱贫致富最现实的途径仍然是土地。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始终把保护水土资源、高效持续利用水土资源作为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点和着眼点。

1.3农村居民点的水土保持与环境整治有利于新农村打造良好的宜居环境

把水土保持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使水土保持工作在治理村容村貌上发挥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作用。把水土保持和村容、村貌整治有机结合起来,加强防治面源污染和清除生活污水、垃圾,保护水源,改善生态环境,改善村镇人居生活条件,可以促进生态和人居环境的改善。

2.村庄水土保持建设的主要做法

2.1实行综合治理,建设生态新农村

生态环境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山区村庄大多数依山就势而建,基本处于一个无序发展的状态,占用农田、填塘建房等现象随处可见,严重破坏了农村生态平衡,影响了环境质量。我们根据村庄依山而建的特点,立足建设“水保生态新村”的目标,把水保生态的理念、要求和做法融入到新农村建设规划中,按照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认真做好村庄水土保持与新农村建设的衔接和融合:坚持山上与庭园统筹、治山与治村兼顾、绿化与美化并举,探索出了以道路为线、村落为点、山坡为面的综合治理技术路线,科学配置植物、工程和保土耕作等措施;对水系、道路、农田、村庄、绿化、景观建设进行合理布局和整治,对残破房、简陋房、茅草房等不安全的民宅以及闲置不用的村内宅院,实行全部拆除,形成了“户成园、组成片、村成带”的绿化美化格局,增加了农村林草覆盖率,为村民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2.2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有效解决农村生产生活用水

实践证明,水土流失区新农村建设中最致命的问题就是干旱,水资源严重不足是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一现状,我们一是大力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将大量的坡耕地建设成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在涵养水源的同时,实现了农业生产用地的梯田化、水利化和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经营,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二是在沟谷内修建一道道谷坊工程,逐步形成沟道坝系,有效拦截洪水泥沙,改善了水资源环境,从而较好地处理了水土保持与农民脱贫致富、生态建设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三是在水泥路面附近和硬化场地附近建蓄水池、水窖,将时空不连续、不稳定的雨水资源转变为具有持续供水能力的稳定资源,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2.3以产业发展为依托,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新产业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一个经济欠发达、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方建设新农村,关键在于保护和合理利用好当地水土资源,做到能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各业的协调发展。

2.4以落实水土保持方案为核心,加大预防监督执法力度

为适应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新形势,水保部门积极创新工作机制,不断拓展水保监督执法工作的新领域,构筑新农村建设的生态屏障,把新农村建设和产业开发纳入监管体系,狠抓新农村建设中的预防监督工作,确保工程建设中不砍树、不挖山、不填塘、不乱堆放弃土弃渣,并对名花古树给予特别保护,及时查处违规行为,防止人为水土流失对农村道路、溪河、水渠、山塘、水库、农田、房屋及社会公益设施造成破坏,保护好新农村建设成果。

3.村庄水土保持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3.1重视发展节水型和生态清洁型水土保持措施

发展节水型水土保持措施,只是缓解了上游地区为下游地区多输水的问题,下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仅需要上游地区多输水,而且要输好水,要输污染少、水质好的清洁水。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通过对水土资源进行综合整治,控制了水土流失,减少了环境污染,扩大了流域的环境容量,提高了水资源的质量,改善了径流特性,这无疑为流域水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奠定了基础。

3.2目前国家用于水土流失治理的资金十分有限,而水土保持需通过良好的经济效益才能调动群众投入治理的积极性

因此,当前水土保持要着力实行产业开发型治理,以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既要青山绿水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又要金山银山促进农村产业发展。要利用水保行业优势,开展梯田、林、果、草、畜产业开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实现水土流失治理与产业开发的协调发展。

3.3加强管护,提高投资效益,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经营管理体制

在水土保持设施管护中,首先要解决管护经费来源问题,运营中的管护经费在水土保持规划阶段就要充分考虑好,并将其納入项目建设总投资或明确管护经费来源,建立完善的管护经费保障机制。其次,要解决目前农村水土保持设施工程运行管理比较薄弱、管护体制不够顺畅、重建轻管等问题。对已竣工的项目要及时办理固定资产移交手续,明确产权主体,健全管护机制,落实管护责任,确保工程效益的长期发挥。再次,要积极发挥用水协会、管水员在农村水土保持设施管护中的作用,由用水协会负责工程维护管理以及工程更新改造等工作,使水土保持已建工程真正走上“平时有人管,坏了有人修,更新有能力”的良性轨道,确保农村和农民长期受益。

4.结语

总之,只有健全和完善村庄水土保持工作,不断加强水土保持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管护职能,才能更好地为农业生产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生态支撑。

【参考文献】

[1]邱至芳.把握水保工作切人点共建和谐生态新农村[J].中国水土保持,2006(11):10-11.

[2]李永贵.建设北京山区水土保持生态村[J].北京水利,2002(5):38-39.

创新村庄绿化机制推动平原绿化建设 篇7

1 主要做法

1.1 领导重视, 政策推动

我市把村庄绿化作为“小康示范百村整治”工程中的重点工作来抓, 在村庄整治“以奖代补”资金中, 规定10%要用于村庄绿化;制定了《海宁市绿化示范村创建实施意见》, 明确各级示范村创建的考核和奖励办法。2009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印发海宁市村庄绿化全面提升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 (海政发[2009]29号) , 提出了今后5年我市开展村庄绿化提升工程的目标任务, 计划到2013年全市建成1个省级森林城镇, 建成5个村庄绿化整体推进镇, 建成10个高标准绿化特色村, 70%的村建成森林化村庄、森林化示范村。全市各镇、街道也相继出台了绿化示范村创建实施方案, 许村镇党委、政府连续三年下发开展“绿化许村”行动的政策性文件, 同时制定了考核办法, 对通过考核验收的村按每户100元标准奖励到村, 全面开展了村庄绿化建设。海昌街道出台了《海昌街道“绿化示范村”创建实施意见》, 对建成各级绿化示范村的村, 实施配套奖励, 奖励经费专项用于绿化支出。这些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各地村庄绿化建设工作。

1.2 科学规划, 分类指导

村庄绿化要体现整体协调和统筹城乡绿化一体化的观念。在编制村庄规划时进行村庄绿化详细规划, 对村庄内道路、河道两侧、房前屋后、庭院绿化进行总体布局, 统一规划。同时根据村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划分类型, 如黄湾镇尖山村利用水果产业特色和自然环境, 建设水果休闲采摘观光区;周王庙镇长春村经济条件较好, 设计建设枇杷特色村, 根据建设目标对绿化提出相应的要求。同时把创建绿化示范村工作作为美化家园, 惠及百姓的民心工程来抓。全市各镇、街道把村庄绿化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的主要抓手, 成立绿化示范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召开绿化示范村创建动员会, 抓好房前屋后四旁植树营造绿色农园。市林业部门及时下村指导绿化示范村创建工作, 按照“易种好管投入低、生态增色有效益”的要求, 科学选定和推广本地区的绿化树种和绿化模式, 积极主动地帮助做好村庄绿化规划设计, 农村房前屋后的庭院绿化主要以果木等经济林作物为主, 树种配置多样化, 乔、灌、花、果搭配种植, 既美化了庭院, 又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1.3 因地制宜, 创建特色

为进一步探索村庄绿化方式, 建设兴林富民工程, 体现村庄的绿化特点, 我市从2005年起开展了绿化特色村的创建活动, 以实现一村一品, 兴林富民为目标, 把村庄绿化与兴林富民工程紧密结合。各镇、街道坚持因地制宜, 庭院内、村庄内和村庄外三位一体, 合理布局, 突出特色, 实现人与自然各谐, 让农民在村庄绿化中得到实惠。如我市袁花镇梨园村梨产业发达, 村庄绿化以创建水果特色示范村为目标;周王庙镇长春村创建“枇杷”特色示范村, 三年已种植枇杷等各类苗木4.4万株, 进一步提升绿化示范村的品味。同时在创建过程中, 利用村庄自然条件, 发展一批有休闲、采摘等旅游活动的村, 如黄湾镇尖山村利用山林资源和家家户户都有种植果树传统, 发展农家乐等。这些绿化示范村的建成, 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示范效应。

1.4 政府购苗, 送苗入户

2005年, 我市开始建设绿化示范特色村, 率先在马桥街道新塘村建设石榴特色村, 由林业部门购苗送到农户家中, 每户种植3株石榴, 其他果树2株, 同时在主干道上全面配植石榴, 开展了一村一品的绿化特色村创建。2006年3月7日, 海宁市领导义务植树在周王庙镇长春村进行, 所种2000株枇杷苗由市林业部门购入, 种后成活率达98%, 取得良好效果。村庄绿化上“政府购苗、送苗入户”的做法初获成功。2007年, 许村镇采用这一方法, 全面铺开了“绿化许村行动”, 由镇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资金, 采购树苗送到农户家中。2008年, 我市为创建高标准绿化示范特色村, 选择在已建成或拟创建省级绿化示范村的长春村、新塘村、梨园村等5个村开展试点工作, 当年购进2.8万株苗木送给农户进行种植;2009年又选择7个村, 按一村一品的要求, 购苗送苗到村, 继续开展这项工作。

1.5 发动群众, 广泛参与

村庄绿化建设面广量大, 涉及广大村民切身利益, 我市按照“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 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地位, 把这项社会事业办成民心工程、实事工程。一是实行民主管理, 各村在建造休闲绿地都召开村民代表大会, 通过村民表决, 取得村民的支持。二是发动社会力量办绿化, 上林村、新建村都有企业主出资建造公共绿地。三是充分尊重村民意愿, 在选择树种、种植数量时, 由村民进行申报, 使绿化由“要我种”变成“我要种”。四是引导村民参与, 很多农户把房前屋后的空闲地改建成小果园、小花园, 自觉进行养护和管理。

2 取得的成效

2.1绿化示范村建设顺利推进

我市开展村庄绿化建设以来, 全市已创建省级绿化示范村21个, 嘉兴市绿化示范村34个, 海宁市级绿化示范村105个, 袁花镇被命名为绿化示范村整体推进镇, 已命名的省级和嘉兴市级绿化示范村数量居嘉兴市前列 (首位) 。

2.2 涌现了一批一村一品、绿树成荫、花果飘香、特色明显, 充分展现江南水乡风貌的绿色特色村以周王庙长春村的枇杷村、马桥街道新塘村石榴村、盐官桃园村苗木村为代表的绿化特色村初步建成, 树立海宁村庄绿化的样板与典型。

2.3 村庄绿化薄弱地区绿化面貌焕然一新

三年前许村镇是海宁村庄绿化面貌最差的镇, 通过三年开展“绿化许村”行动, 全镇共种植各类树苗14.5万株, 新建公共绿地24150平方米, 道路河岸池塘边绿化1550亩, 培育绿色家园示范户156户, 绿化状况大幅改观。

2.4 取得了推进村庄绿化建设的宝贵经验

经几年实践, 我们认为:“政府购苗, 送苗入户”政策是推进村庄绿化建设的成功经验, 实际效果优于“以奖代补”, 其成功的核心是该政策可使财政资金全部变为树苗, 确保绿化资金的专款专用。

3 存在的问题

一是重种轻管现象突出, 缺乏长效管护机制。村庄绿化建设缺乏养护资金, 缺株死株现象严重, 没人专业进行病虫害、除草等日常的养护工作, 而且人为破坏严重。

二是村庄绿化用地难, 我市地处平原地区, 土地资源相当紧缺, 特别是公共绿地没地方建。

三是绿化资金相当紧缺, 绿化是社会公益性事业, 我市的造林和养护成本相当高, 苗木都采用大苗, 种植费用相当高, 造林资金主要是靠政府投入, 缺少养护资金, 没人管理。

四是公共绿地以草坪和色块为主, 乔木树种稀少, 只顾眼前漂亮, 不计今后的养护成本, 缺少特色。

五是村庄绿化缺少整体规划, 村庄绿化没有系统地绿地规划, 随意性太大。

4 对策

4.1 切实提高认识, 加大措施, 加快推进村庄绿化进度。村庄绿化是平原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提高对村庄绿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深入搞好村庄绿化的政策和措施, 解决好土地、管护、资金等问题, 调动和激发广大村民参与村庄绿化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4.2 加强宣传, 强化意见,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广泛开展村庄绿化的宣传, 进一步提高村民的绿化意识, 通过让村民走出去, 借鉴好的绿化形式, 开阔视野, 取长补短, 推动村庄绿化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4.3 抓住村庄整治工作为契机, 提高村庄绿化品位。绿化工作是村庄整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全面提升村庄绿化必须与村庄整治工作结合起来, 要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 经济条件好的要提高村庄的绿化水平, 做到黄土不露天, 同时要保护好绿化成果。

村庄绿化建设 篇8

一、农村组织分化对村庄治理与和谐村庄建设的积极影响

1.农村组织分化能促进农民的利益表达

在一定意义上, “当某个集团或个人提出一项政治要求时, 政治过程就开始了。这种提出要求的过程称为利益表达”。[3]组织比社会个体在表达利益要求时更具有优势, 各种组织不但可以替代传统个别精英所承担的利益代言功能, 而且在民主社会中更有利于综合多方利益主体的意见, 发挥集体力量进行有效的利益表达, 以组织形象出面进行各种利益表达也容易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另外, 多元主义集团理论认为, 组织是社会个体与政府机构的中介, 组织成员通过组织表达意见, 而政府主要通过各种组织来综合民意、制定公共政策。因此, 组织为搭建个人与政府之间的交流平台提供了可能。随着我国农村组织的分化, 农村多样化组织为农民参与乡村治理提供了组织基础, 拓宽了农民的利益表达渠道。一是实现了农民之间的联合, 为农民提供了利益表达的平台, 使得农民的诉求更具普遍性和代表性, 从而不易被轻视和忽略。这些组织既可以把农民的要求、愿望、建议等利益需求反馈给政府, 又可以把政府的意图、处理意见等方针政策及时地传达给农民。这种政府和农民关系的双向互动, 不仅有力地促进政府和农民关系的和谐发展, 在政府和农民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路径依赖, 也有利于农村基层政权的巩固。二是农村组织是组织农民进行合法政治参与、整合农民利益、疏导农民不满的有效方式。通过农村组织的内部机制有效协调农民的要求和行为, 把分散化的非法参与转化为组织化的有序参与;通过农村的组织化建设, 减少政府与农民的直接面对, 在政府和农民之间形成桥梁和纽带, 有利于缓解基层政府与社会之间由于政治参与所形成的压力。所以, 塞缪尔·亨廷顿指出:“组织是通往政治权力之路, 也是政治稳定的基础。”[4]

2.有利于实现村庄的善治

村庄治理是指政府、乡村组织以及村民等利益相关者为了增进乡村利益和促进乡村社会发展而共同参与、谈判和协调的持续互动的过程或状态。村庄治理是对传统政府一元统治模式的超越, 其特点是强调多中心参与、分工协作, 目的在于实现村庄的最终善治。而“善治的本质特征在于政府与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 是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一种最佳关系。善治有赖于公民的积极参与和对权威的自觉认同, 没有公民的积极参与与合作, 就不能真正的称为善治”。[5]随着社会事务的日益增多、农村内部阶层的分化以及农民需求的日益多元化, 政府和村委会的乡村管理能力渐显不足, 这就需要有不同的组织主体来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管理。一是农村组织参与村庄治理可以弥补政府功能的不足, 适应农民丰富多彩的社会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分化, 农民的需要层次多、领域广、变化快, 政府组织体系无法全部满足。因此, 需要形形色色的非正式组织, 从经济的到非经济的、从专业的到综合的、从休闲娱乐的到表达权利要求的, 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 从而缓解乡村矛盾, 促进乡村稳定, 实现村庄善治。二是农村组织参与村庄治理可以抵制和克服政府组织不合理的、甚至侵犯公众利益的行为。

3.有利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随着农民民主意识的增强以及民间组织的出现, 农村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广泛参与, 能够充分反映农民的意见和要求, 提升乡村治理的民主化程度。村民可以通过其所在的相关组织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 乡村自治组织的发展使得基层政治权力的载体——政治实体更加多样化, 使得政治权力不再集中在少数政治实体甚至是少数政治角色手中, 使得政治权力能够最大限度地得到农民的认同。这样既能维护群众的自身利益, 也会减少农民的非制度性参与, 促进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在村民自治组织较有能力并作用突出的村庄, 村委会与党支部的问责性就明显加强, 在积极互动中双方制衡机制自动生成, 村庄公共事务的处理则更符合民意。而这一切都是农村民间组织出现的结果, 因为农村民间组织为农民提供了一个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平台, 农民可以通过组织来选举代表, 参与村庄事务的管理和政策的制定, 通过组织来反映群众的心声, 维护农民的利益, 甚至一些村规民约的达成, 都是由相关民间组织牵头或提议而形成的。这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民间组织具有民间性和可监管性及其财务管理的透明性、公开性, 因而容易取得村民的信任;另一方面民间组织具有民间性和自愿性并具有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等内部机制, 因而可以成为进行农村民主教育的有效形式, 成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载体。农村民间组织正是通过自下而上的形式参与村庄治理, 不仅推动了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 也为农村民主政治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 农村民间组织是村庄内部联系的纽带, 是乡村民主生活的平台, 也是乡村民主的有效组织形式, 它有效地拓展了农村的治理格局和空间, 使我国的村民自治制度在实践中不断趋于完善和发展。

二、农村组织分化对村庄治理与和谐村庄建设的消极影响

1.农村组织分化程度低影响了农村自治水平

当前, 我国总体上农村组织分化程度还不高, 主要表现为农村自治组织数量少, 不成熟;血缘、地缘性色彩浓厚, 功能单一, 社会参与力弱;农村组织运行机制不健全等。由于社会管理体系缺乏, 农村组织化程度不高, 致使一些农村“三农”问题突出, 治理严重缺失。

一是农民经济权利得不到保障。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 农民既面临着与变化莫测的市场之间的矛盾, 又面临着同政府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博弈, 农村组织分化的低程度使家庭个体经营和市场之间缺乏沟通环节和平衡机制, 发展生产、经济结构调整、农民转行转业等得不到有效的组织和服务, 又由于农民利益集团同非农利益集团在参与和影响政策制定中处于劣势, 农民的意愿往往被忽略, 致使农民面临巨大的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和政策风险, 农村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加剧。

二是农民政治权利严重缺失。农村低组织化无法在实质上保障农民政治上的充分参与, 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难于保障, 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 这既销蚀了农村社会组织的权威, 又伤害了农民的感情, 强化了政府权力与乡村社会的背离。特别是当利益严重被剥夺时, 农民必然以非制度化、甚至是激烈的暴力参与方式来维护他们的权益, 造成严重的村庄政治治理危机。

三是不利于农村福利和公益事业的发展。农村社会事务工作是实现农村治理、维系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集体经济的相对减弱与农村的低组织化造成农村社会事务工作的弱化, 农村教育、医疗及其它公益事业普遍缺失, 农民贫困与农村发展滞后形成恶性循环。而且, 农民正当要求和权益由于无法通过合理、合法的渠道反映, 始终处于被动的政策关怀之中, 农村的社会动员能力、应急反应能力差, 致使农村治理与和谐稳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2.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弱化不利于农村力量的整合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弱化主要表现为农村党组织在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严重下降, 对农村社会的动员能力、整合能力降低。一是在经济方面。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村经济结构开始从一元向多元转化, 经济资源从集中向分散转变, 农村党支部可控制的经济资源大幅减少, 权力性影响力的物质基础严重削弱, 农民在经济上对村级党组织依赖程度大为降低, 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分散的家庭之间的经济联系、经济关系日趋淡化, 党组织对农民在利益方面的吸引力、影响力大大减弱。二是在政治方面。村民自治制度和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农村党政关系从一元权力结构向二元权力结构转型, 出现了两个权力主体——村党组织和村委会。虽然现行法律和党内法规对村委会和村党组织的自治权和领导权做了相应规定, 但由于领导权和自治权的边界和范围划分不明确, 造成了村委会和村党组织两个权力主体之间的矛盾和碰撞, 越权、争权事件屡屡发生, 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党组织的影响力, 其整合功能不断丧失, 对村庄治理的控制正在逐渐减弱。三是在组织方面。农村出现了大量民间组织, 在一些民间组织较为发达的农村, 民间组织开始成为村务管理的主体和影响村民生活的主导力量, 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和影响着广大群众, 使农民对村级党组织的依赖程度和认同感大为降低。还有些民间组织为了扩大影响, 经常拉拢一些有影响的党员干部参加, 使他们成为小团体的代言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随着农村政权主体权威和社会控制的削弱, 一些带有宗教色彩的组织和怀有一定政治意图的组织有所增加, 一些沉寂多年的旧权威开始复苏, 出现了“宗族权威、宗教权威、武力权威”和党政主体权威互动的局面。这些都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权威和影响力造成了很大冲击, 甚至构成了严重威胁, 不利于农村各种力量的整合。

3.各分化组织的无序发展对村庄治理和社会和谐稳定造成了威胁

农村组织分化明显, 在发展过程中一些无序现象时有发生, 农村组织的无序发展无疑对村庄治理和社会和谐稳定造成了威胁。一是农村组织有可能被村庄精英操纵。村庄精英是指那些在村庄中拥有相对资源优势, 其社会影响力超过一般村民平均社会影响力的那类村民。在组织成员中, 那些担任职务的积极参与者往往都是村庄精英。由于农村精英在农村具有特殊的社会影响力, 国家政权会为了保证其权威能量和治理秩序, 注意对他们的培植和吸纳, 力图通过这一中介来实现对农村的有效治理。本来已经处于优势地位的农村精英又有了国家权力的支撑, 为他们走进村庄权力结构、操纵农村组织提供了便利。一旦组织被少数精英人物操纵, 村庄精英的价值观就会左右组织成员的意识与行为, 组织对已确立的精英价值观的保护胜过对普通村民需求的保护, 组织的观点就不会是其成员需求的真实反映, 就不能广泛代表民意进行政治表达。二是组织间矛盾复杂。随着农村组织的不断分化, 各个组织代表的社会群体、追求的价值目标、表达的利益诉求和内部运行的机制等都会有所不同。组织之间的异质性和差异性必然带来组织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有关农村组织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甚至缺位的情况下, 组织之间的行为失范将会更加严重。如村民委员会的依法自治与村党组织的领导地位的权力冲突, 村民委员会与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的冲突以及村民会议与村民代表会议的冲突, 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之间的不协调加剧, 宗族组织之间的利益纠纷和对村治权的争夺以及对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渗透、收买甚至控制等等都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村治秩序, 导致乡村社会矛盾激化和治理成本提高。三是非法组织出现。非法组织是指未经政府审批而自发成立、以追求非法利益或以非法手段追求其特殊利益的农村组织。如各种黑社会组织、帮会、宗法组织、非法宗教、迷信组织、地下传销组织等。农村非法组织使党的政策方针和国家法律制度在农村地区的实施受到影响, 非法组织对村庄事务的强势参与, 构成了对村级组织权威的挤压, 在村庄治理中分割着体制性权力, 严重危害到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 使村庄治理处于无序之中。

三、农村组织分化背景下村庄治理与和谐村庄建设的对策

1.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在农村组织日益分化的背景下,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对于村庄治理和农村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要“优化组织设置, 扩大组织覆盖, 创新活动方式,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应主动适应乡村治理机制运行的需要, 围绕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与时俱进的调整和改革党组织的设置、活动方式, 增强党组织对乡村治理的渗透力。一是理顺村党组织与其它民间组织特别是村委会的关系。从制度上合理划分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的职权范围, 并使二者实现不同层次上的协调和统一。在职权划分上要体现党组织管方向性“大事”, 村民委员会管具体事务的原则。二是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 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动员力和凝聚力。按照“五个好”村党支部的要求, 切实加强党支部自身建设, 提高战斗力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发展的能力。三是改进农村党组织的组织设置、活动方式和工作方法, 积极构建以村党组织为主体、产业党支部 (党小组) 为骨干、党员中心户为基础的新型农村基层组织体系, 实现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

2.鼓励、规范和引导农村组织充分合理分化

鼓励、规范和引导农村组织充分合理分化, 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是向善治目标转变的必经途径。一是要鼓励农村组织充分合理分化。从思想上消除对于农村组织分化的恐惧, 从制度上消除对于各种非正式组织的不合理限制, 使各种形式、各种功能的农村组织都有宽松的成长环境。政府应进一步转变职能, 将乡镇机构改革中转移出来的部分公共管理、公共服务职能交由农村民间组织承担。政府还要从广大农民利益出发, 依靠农民组织来缓解社会矛盾, 减少社会冲突, 制定并完善关于农民组织建设的相关政策法律, 保障农民组织的合法地位, 为农民组织发展提供合法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二是规范和引导农村组织充分合理分化。改革现有的民间组织管理制度, 建立起一套基于培育、服务原则下的管理制度, 在相关法律中明确农村组织的性质、地位和职能, 落实农村组织备案制度, 将更多的农村组织纳入合法活动和依法管理的轨道上来, 既有利于农村组织合理、有序分化和规范发展, 也有利国家对农村组织的监督管理, 不至于形成体制外的非法组织, 或是不利于农村政治安全的非法活动。政府要有针对性的对农村民间组织实行分类管理, 协调理顺其内外部关系。引导农村组织真正成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组织。

3.打击各种非法组织

由于违法存在的农村组织, 无论其追求的是非法利益还是以非法手段追求利益, 都是与其他合法组织乃至整个社会严重冲突的, 对于这些农村组织, 必须依循法律途径予以打击和制裁, 并从源头上铲除其存在和发展的土壤, 特别要注意防止和铲除那些披着合法外衣的非法组织。一是健全立法工作, 提供法律依据, 科学界定农村组织的合法与非法。二是要切实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法制宣传教育和科普教育活动。积极教育引导群众, 使他们分清合法与非法组织活动的界限, 不得利用非法组织和非法手段干扰政务、村务、教育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健康等非法活动。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引导群众学文化, 学科学, 学法律, 不断提高群众的整体素质。三是职能部门要建立高效、灵敏的情报信息网络, 广泛搜集各种非法组织活动的内幕性、预警性情报信息, 为有效开展打防工作提供支撑。从根本上铲除非法组织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 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总之, 农村组织分化背景下的村庄治理是一项伴随着挑战与机遇、失范与规范的复杂工程。必须不断探索具有系统化、组织化和民主化的新型村庄治理机制, 建立起以建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结构关系为目标, 以民主政治为其制度保障, 以社会群体组织化为其社会基础, 以现代价值导向系统为其精神动力的多元化有机治理系统, 实现农村组织分化背景下的村庄科学治理与和谐村庄建设。

参考文献

(1) 徐秀丽.中国农村治理的历史与现状:以定县、邹平和江宁为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2) 苑丰, 刘武芳.缺乏分层与缺失记忆型村庄的农民互助合作问题初探——以乡村治理与农民组织化为分析框架[J].中国发展, 2005, (04) .

(3) (美) 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 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4) (美) 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三联书店, 1989.

关于山区村庄绿化的思考 篇9

1、村庄绿化基本情况

1.1 村庄基本情况

景宁畲族自治县地处浙江省西南浙闽两省结合部, 面积1950平方公里, 其中山地占88.42%, 耕地占5.52%, 溪流、道路、村庄等占6.06%, 境内崇山峻岭, 重峦叠嶂, 山多地少, 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和“浙南林海”之称, 是浙江省的重点林区县之一, 森林覆盖率77.9%, 是浙江省的重要生态屏障。下辖五镇十六乡一个管理区, 2 5 4个行政村、4个城市社区, 总人口17.6万。因景宁是个山区县, 山多地少, 大多数村庄都是依山而建, 傍水而立, 林村相错, 大部分村庄建设没有整体规划, 除少数重点村庄外, 村庄绿化与现代人居环境要求存在较大距离。

1.2 村庄绿化现状

“千村示范, 万村整治”的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配合省委省政府“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 景宁畲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也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 开展了“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建设。省绿化委、省林业厅开展了“绿化示范村”创建活动, 为在全省“村庄整治”中推动村庄绿化搭建了一个良好平台。景宁县根据省林业厅要求, 配合全县的“十村示范, 百村整治”工作要求, 从2005年起景宁县把村庄绿化作为村庄整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加强宣传发动, 精心组织, 加强组织领, 于2005年开始“省级绿化示范村”创建工作, 当年东坑镇东坑村“省级绿化示范村”的创建通过省林业厅验收, 到目前全县已有省级绿化示范村3个, 市级绿化示范村3个, 今年再创建市级以下“绿化示范村”20个。

2、村庄绿化存在的问题

全县村庄绿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与新农村建设和生态环境的要求相比, 还有很大差距, 任务还相当艰巨。

2.1 绿化意识仍比较薄弱质

一些地方的干部群众热衷于建房盖楼, 专注于浇路清淤, 而忽视绿化成分。随意破坏绿化设施、种了树放任不管的情况还较普遍;局部地方还存在绿化“盲点”。

2.2 村庄绿化工作相对滞后

全县大部分村庄没有整治, 这些村庄绿化率普遍低下;已整治村庄的绿化大部分绿化质量不足、质量不高。

2.3 没有村庄绿化整体规划

全县没有村庄绿化整体规划, 虽然有村庄整治整体规划, 在村庄整治规划中缺少村庄绿化规划, 因此村庄绿化工作缺少整体性和可操作性, 村庄绿化已成为全县林业生态建设中的一个主要薄弱环节。

2.4 缺乏科学性

许多村庄的绿化标准低、档次低, 成了点缀品和摆设, 没有从改善村庄生态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角度来科学规划和认真实施。在树种选择和配置上存在随意性, 脱离乡村实际, 缺少地方特色;苗木规格也片面强求大规格, 使得成活率不高;过度的下位截干植树, 造成高大乔木矮冠化。

2.5 投入不足

农村环境绿化是一项公益事业, 主要应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而目前仅有林业部门的一些投入, 在村庄整治中的绿化经费还被其他项目挤用, 村庄绿化的投入远远低于其它基础设施的投入。

3、对策建议

要搞好农村绿化, 必须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按照城乡绿化一体化的要求, 从政策、体制、投资、科技等多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切实把村庄绿化作为一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来抓。

3.1 提高认识, 把村庄绿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农村环境整治中除了道路硬化、河道洁化、路灯亮化等以外, 村庄绿化应该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而且它是农村基础设施中唯一“有生命”的, 一旦形成, 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大、效益会越来越好。县林业主管部门要建立创建活动领导小组, 下设办公室, 有专人负责这项工作;县委县政府要加大村庄绿化的领导, 把绿化村建设列入乡镇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同时, 加大创建活动的宣传力度, 组织发动广大群众积极投身于村庄绿化创建活动。

3.2 加强规划, 注重村庄绿化的地域性特色

一是规划先行。县政府要把村庄绿化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组织人员对全县村庄进行规划设计, 有序推进村庄绿化工作台。在村庄总体规划的前提下, 按照“绿化示范村”建设标准, 因地制宜编制好绿化规划。在具体规划中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原则, 贯穿生态理念, 体现文化内涵, 反映山区特色, 做到实用性与前瞻性的统一。要将农村外围的自然田园风光和新鲜空气引入村庄, 构建立体化、多元化、开放式的空间绿色系统。二是坚持分类实施, 提倡“一村一品”。提倡原生态景观, 尽可能保留原有树木, 尤其要保护好古树名木、大树和“风水林”等代表村庄历史的宝贵财富, 挖掘森林文化内涵, 构建乡村绿化景观;避免误入高投入、高标准、高档次、大景观的村庄绿化歧途。村主干道路两侧要全面绿化;对一些空杂边角荒芜地块, 要见缝插绿, 发展小果园、小竹园等。在树种选择上, 要以乡土、特色树种为主, 多用大苗, 不移栽大树。

3.3多方投入, 以项目带动村庄绿化

通过建设一批规划到位、特色鲜明、群众欢迎的绿化特色村, 支持和引导村庄绿化向“易种好管投入低, 生态增色有效益”的方向努力。同时, 鼓励充分利用政策优势, 采取政府引导、农民参与、企业捐助等方式, 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地筹措村庄绿化建设资金。如开展“生态农家乐”、“林家铺子”等形式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生态休闲建设;利用县级机关联系村制度, 开展绿化示范村创建的结对帮扶活动;开展青年、妇女、企业等团体、单位兴建“青年林”、“三八林”和“企业林”。

3.4加强管护, 确保绿化成果

对已创建的“绿化示范村”要落实好后续管理工作, 确保创建一个保持一个。加强对整治村绿化成果巩固改造工作, 对绿化基础好的村开展质量和绿量的改造提高, 纳入创建后备村。

3.5全民发动, 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

浅谈村庄文化建设 篇10

村庄文化是社会主义农村文化的重要基础。村庄文化建设以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素质为目标, 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 以先进文化引领村民文化追求, 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生活, 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村庄文化的现状

1. 缺少领导重视。

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工作并非一朝一夕, 要先点后面, 先试点后普及推广的原则。因此政府要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2. 缺人才。

目前农村文化队伍, 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 从开展的一些活动来看, 只停留在自娱自乐、照搬式、参照式、复制式, 缺少个性发展。这种缺专业文艺人才, 对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造成很大的阻碍。

3. 文化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农村现有的文艺团队不少, 一个村就有好几支。但缺少高水平的文艺创作优秀人才, 只停留在有点“会”, 这样的一个层面。

三、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有利因素

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机遇期。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把抓好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把文化资源的倾斜和政策支持作为建设农村文化的基本动力, 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建设新农村文化的热情, 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四、村庄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1. 从建设村庄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上求提升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 一个民族的魂。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 也就是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因此, 重要的是建立一种适合于村庄文化建设的文化观念。村庄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 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及劳动技能直接影响农村生产力的高低, 让农民接受继续教育甚至终身教育, 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 改变只热县市、重乡镇、冷村庄的状况, 把文化建设工作落实到最基层的村庄, 打造村村优等、家家富裕、人人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

2. 从培养村庄文化队伍上求突破

农民是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只有最大限度地把农民吸纳到文化队伍中来, 才能更好地摸清农民群众的真正文化需要。

一是普及村级文化队伍培训。根据各村文化队伍的基础不同, 针对性地、有计划地开展文化队伍培训, 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学习兴趣、搭建学习平台, 例如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广场舞、排舞、医疗保健操、太极拳等培训, 吸引大众参与, 壮大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二是加强村级文化骨干培训。抓好农村队伍建设, 发现和培养骨干力量是关键。根据各行政村大小, 推选文艺骨干 (1-4名) 组织参加市、县以上系统性文化理论、文艺创作培训。近几年来, 县文化馆“请进来”词曲作家珊卡、市群艺馆舞美老师, 金华婺剧团老师进行了“舞美只是、歌曲创作、戏曲表演”等培训, 同时还要求每个骨干即兴表演等形式, 让在场的文艺骨干大开眼界, 拓宽了思路。同时县文化局组织文化骨干“走出去”, 到宁波丘隘镇学习, 到丽水市党校学习, 到遂昌参观学习, 大大提高了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是强化“特色村”文化队伍培训。抓特色就是突出文化氛围。缙云县是戏曲之乡, 农村对戏曲有着“离不开”的情结。逢年过节、送参军、为老人贺寿等都要请农村业余剧团“做一台戏”, 让全村人快乐快乐, 高兴高兴。缙云县戏剧总汇利用五云镇镇东村戏剧基地, 对有戏剧基础的官店村、名山村、双龙村、船埠头村、上湖村、周村、镇东村及六个社区进行了农村灯戏和乐器培训。同时作了汇报演出, 培养了一大批农村戏曲文化队伍, 把将要遗失的古老灯戏得到传承和发扬。

3. 从培育村庄文化的优秀作品上求创新

当前农村文化丰富多彩, 内容丰富, 但大多数作品来自模仿、重复、复制, 来自网络, 缺乏创造和创新能力。要发现、挖掘、培养农村文化艺人, 投入到作品创作、内容的自觉创新, 是我们文化工作者的责任。大力反映我们伟大的时代, 努力塑造为祖国建设的创造者的光辉形象, 激励广大农民同心同德, 营造社会健康和谐、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 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弘扬主旋律, 提倡多样化, 这是我们神圣的使命。优秀的文艺作品需要一枝独秀, 如果作品走不出别人的影子, 永远都没有属于自己的生命力。五云镇官店村一曲婺剧摊簧《古村戏韵》独树旗帜。2009年4月, 浙江省群艺馆副馆长邬勇和一批音乐专家到官店采风, 以官店村的古村、古树、古戏台为创作背景, 把原先10名小演员弹唱的婺剧《八荣八耻》, 改为反映官店村新农村建设风貌的婺剧摊簧《古村戏韵》, 参加了第四届全国少儿曲艺大赛, 一举荣获一等奖, 在央视的舞台上大放异彩。优秀作品的诞生, 名声大震, 对官店村做出了重新的定位, 成了村庄文化的名片。

好的作品可以使人深受教育。从思想上受到启迪, 正如人们对美酒佳肴不仅要求有营养而且要求色、香、味、形俱全。五云镇周村是国家级风景区——婆媳岩风景点的所在村, 周村在婆媳岩山的山脚下, 婆媳岩的故事在民间流传, 当地艺人创作了朗朗上口的快板《赞周村》在舞台上表演, 让观众深受启发:尊老爱幼, 时时铭记。

4. 打造特色的村庄文化求发展

农村特色文化是指培育文化名镇、名村、名园、名人、名品, 有效开发特色古镇游、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当前农村文化资源极为丰富, 只要进行科学的引导和开发, 建立具有现代特色的文化内涵, 增强农民的文化创造性, 重塑农民的文化自信, 在继承和挖掘当地名间文化资源上下工夫, 探索出适合本地的“一村一特色, 一镇一品牌”的文化发展新路子。

首先选好切入点是关键。村庄文化建设要因地制宜, 要了解当地的文化底蕴。五云镇占山村, 距镇4公里, 是个经济薄弱村。2008年, 镇文化站为该村创建了村级文化活动室, 结果该村会计把“占山村文化活动室”这块牌子送回了镇文化站, 他说“我们村村民大多数外出打工, 无人管理, 牌也不要了, 文化补助也不要了 (13000元) ”。生活的贫穷, 带来了文化的饥荒。镇文化站全体人员又一次统一思想, 把市县送文化下乡送到了这个村作为文化进村的路子。不料, 该村双委, 村民很是欢喜。

2010年占山村双委人员、镇文化站、县志办共同探讨“寻找遗失的文化”, 从该村的古老的状元牌坊遗址寻找文化, 最后以“状元游街”的思路, 118名参加扮演的文化队伍, 通过文化踩街的形式展示在全县人民面前。可喜的是, 2011年, 撤并村后, 占山、桥头、湾谭合并称之为“状元村”。

其次, 以点带面, 形成氛围是目标。以占山的“状元文

浅谈苏词在词发展中的贡献

刘世香 (河北省孟村县文体广新局文化馆河北孟村061400)

摘要: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及丰富多彩的写作风格。苏词在词发展史中的贡献;首先, 苏词促进了词体的变革。其次, 苏词开拓了词的意境。最后, 苏词对词的发展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关键词:苏词;词的发展;贡献

苏词的“以诗为词”的特点及丰富多彩的写作风格

“以诗为词”既将作诗的本领用于作词, 是苏轼革新词体的关键。苏轼的“以诗为词”首先指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的扩大。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 倾荡磊落, 如诗如文, 如天地奇观。”苏轼以前的词范围很小, 限制很多, 直到苏轼, 凡可以入诗的就可以入词, 词可以咏史, 可以吊古, 可以说理, 可以谈禅, 可以用象征寄托幽妙之思, 可以借音节述悲壮或怨抑之怀。诸如仕途升沉、亲友聚散、自然景观等都可以入词。其次, 以诗的意境词的创作手法入词。

苏词的写作风格。由于苏轼广泛的艺术兴趣, 因而他的词不能以豪放囊括, 也不能以婉约标称, 而是豪爽旷放者有之, 婉约蕴藉者有之, 清秀淡逸者有之古雅峭拔者有之, 可谓大家风范多彩纷呈。如《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满霜。夜来幽梦, 忽还乡。小轩窗, 正梳妆。相顾无言, 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 明月夜, 短松冈。

苏轼为人, 情至深意至重, 感受敏锐而见理深透, 加之才气过人。着力之作既为旷达亦悲感至深。

苏词在词发展中的贡献

一、苏词促进了词体的革新

苏轼的词在宋词的发展变革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突破了传统的词作的题材限制。他“以诗为词”指出了作词的发展道路促进了词体的变革。

苏词的特点“以诗为词”是苏轼革新词体的关键, 既凡可入诗的就可以入词。扩大了反的生活内容。诸如人生的感慨、仕途的升沉、亲友聚散、自然景观, 都可入词。这是词的大解放。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从题材内容方面突破了“词为艳料”的传统体制, 把词引向正统诗文的道路。

苏轼的“以诗为词”对词体革新又一重大贡献。在其之前的“曲词”是软文学, 读起来让人筋骨酥软。苏词除了将词题小序发展起来, 作词除以诗人句法外, 还引用议论入词, 在词中大量引经据典, 从创作形式上改造了词体的各个方面。有意识地以诗的意境、诗的创作手法入词, 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约束, 把词体解放出来变成一种抒情词体, 把“歌者的词”变为士大夫的词, 侧重表现作者旷达胸襟和超然的人生态度, 较深入地反映了一个饱经忧患而胸襟开阔的士大夫文人的精神风貌。如《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 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化”为切入点, 促进周边村文化发展。让农民享受“家门口的文化”。例如, 五云镇上湖村成为了“处剧村”, 官店村成了婺剧村, 镇东村成了“元宵晚会村“, 丹阳村成了“农家书屋村”等, 特色的文化村创建如雨后春笋, 不断涌现, 标新立异。

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要服务农民, 更重要的是调动农民创造新文化的积极性, 让广大农民成为建设新农村文化的主角, 在传统文化上做文章, 把“活“在农民心中的文化展现出来。曾有人

作为一位忧国忧民、深有抱负的士大夫文人, 苏轼的浩然正气, 广漠绵邈的潭思深虑、情感复杂的精神生活跃然纸上, 也充分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 是典型的士大夫词。

苏词的积极意义, 增加了词的内容, 丰富了词的体式促使词的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另一方面, 苏词在革新词体的同时也维护与保持词的特点, 注意发挥词体声调的协律, 句式参差和用韵错落有致等长处, 或纵意驰骋、穷极变化、或舒卷自如、深婉不迫, 创造了近体词前所未有的独特词境。苏词“以诗为词”正其本原, 又“以词还词”完其本色。正如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人知东坡古诗、古文卓绝百代, 不知东坡之词尤出诗文之右。”苏词的词体全面革新取得了惊人的成功, 提高了词体的地位, 使之与唐诗并列而无愧色, 宋词被视为宋代文学的代表也是对宋代文学发展的一大贡献, 对词的发展影响深远。

二、苏词开拓了词的意境

苏轼的词扩大了词境, 把词“缘情”与“言志”相结合。南宋胡寅曾经说过:“词曲至东坡, 一洗绮罗香泽之志, 摆脱绸缪婉转之度, 使人登高远望, 举首高歌, 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 于是《花间》为皇奴而卿为耆卿为舆台矣。”写出了苏词词境的重大发展变化。在苏轼之前, 词应为歌之曲子词, 多写男女相思, 在花间酒下的分别, 写孤独、寂寞、惆怅、婉约而细腻。至苏词多为抒发磊落纵横豪放之胸怀, 摆脱花间婉转绸缪之态, 创为激越声调激昂豪放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郎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裂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有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 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间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境界雄浑博大表现豪迈奔放的个人性格及其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运用自如的天才创造力, 采集新的题材开辟了词的新意境。

苏词还注重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所以, 苏词多为感事之作。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和“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使词的抒情贴近现实生活。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 面向社会和真实人生的大道, 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

苏轼用词展示了自己的政治抱负, 吐诉了人生感慨, 抒写了各种各样的生活情趣和生活感受, 既叙述生活中的事件, 表现亲人诗友间的深情厚谊, 描绘山川景色和农村生活场景, 又创作出技巧高度成熟的咏物词等。苏轼扩大了词境, 形成了词品和人品的高度统一融合, 为词的创作发展革新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苏词对词发展的影响

苏词体制的革新和词境的拓展在词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苏轼的词为词这种文学样式品味的提高开辟了道路。苏轼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 苏词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直至金元与南宋灭亡, 苏词的影响始终不曾衰落。

云:“越有地方特色的作品, 越有全国性, 越有民族特色性, 越有国际性。”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目的是为我所用。

结束语

上一篇:近距离薄煤层群下一篇:康复科住院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