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考核

2024-08-03

科技进步考核(精选十篇)

科技进步考核 篇1

日前, 滑县科技进步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领导小组办公室分4个考核组, 对全县22个乡镇及滑县产业集聚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开展情况进行了考核。

科技考核, 是依据《滑县乡 (镇) 党政领导科技进步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实施方案》进行的。此次考核对象为乡镇“两个班子、两职责任人”, 即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 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考核内容为领导重视程度, 政策措施的制定落实, 科技投入, 基础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创新, 科普宣传, 防震减灾等工作;考核采取听、查、问、看的方法进行。

考核结束后, 根据考核结果, 将对排前6名的先进乡镇, 优秀科技项目, 在2013年全县科技大会上进行表彰奖励。●

科技进步考核 篇2

县委、县政府:

近年来,我县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胡锦涛关于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精神,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全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力促进了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全县科技工作无论在质和量上都取得了新突破,实现了新跨越。

自以来,国家科技部每二年对全国各县(市、区)级行政区进行一次科技进步考核,在通过考核的县(市、区)中,选择科技工作成绩突出、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作用较大、考核成绩优秀的县(市、区)命名为“国家科技进步县”,并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予以倾斜。省对市级进行考核,二年一次。市级对所属县区于每年年底进行科技进步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县(市、区)目标责任制绩效成绩,并作为党政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惩的重要依据之一。我市的兰山、罗庄、河东三区以及沂水、郯城二县,已于和,分别被国家科技部命名为“国家科技进步县”。

国家(省)对县(市、区)的科技进步考核涉及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基本情况指标27项;定性指标10项(人工打分),主要内容是科技进步工作领导与管理情况;定量指标21项(计算机打分)主要内容是科技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及科技发展情况。在所有指标中,一票否决指标有三项:一是党委和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领导情况;二是科技管理部门机构建设与职能履行情况;三是本级科技三项费用占当年本级财政决算支出比例。考核以听、看、查为主,具体查看每项指标的真实附件,得出定性指标分;定量指标分由计算机统计得出。定性指标分和定量指标分相加后,由计算机统计得出全国县(市、区)科技进步考核加权平均值,高于平均值的为考核合格。这次国家对县区的科技进步考核将于4-5月份进行,主要考核2005和2006二个年度的全县科技进步情况。

目前,我县科技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建立了全市第一家“国家火炬计划临沭复合肥产业基地”;[本文作者申明:仅提供给本网网!]9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山东金正大公司成为我县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金正大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填补了我县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空白,其主持承担的.国家“十一五”社会科技支撑计划--新型肥料重大专项,获无偿资金350万元。每年实施县以上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超过50项;获各级各类科技进步奖、科技发明奖、科技星火奖、专利奖等40余项;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2%。今年以来又有16项重大科技项目被国家、省、市立项,获无偿资金400多万元;申请国家专利92件;获省、市科技进步奖、科技发明奖9项;高新技术产业新增产值5.3亿元;科技三项费用的增长比例也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基于上述情况,我县争创“国家科技进步县”已具备一定优势,建议县政府把此项工作列入20我县工作的大事之一。

针对我县的实际情况和不足之处,为了把争创“国家科技进步县”工作做到实处,特提出如下建议:

1.成立##县“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县’领导小组”,县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县直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统一协调、部署争创工作;

2.抽调县委办、县府办、[找文章还是到本网网,更多原创!]科技局、经贸局、财政局、人事局、统计局、教育局、农业局等单位有关人员组成专门班子,根据各项考核指标的要求,分工负责,落实到人,具体进行争创工作,并根据需要随时抽调有关人员;

3.根据工作需要和考核中的一票否决指标要求,进一步完善科技管理部门机构设置,尽快成立“临沭县知识产权局”;

4.设立专门的场地,拨出专项经费用于争创工作;

5. 根据《山东省科技进步条例》中科技三项经费占本年度同级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要求和有关县区争创“国家科技进步县”的经验,科技三项经费不能低于本年度同级财政预算支出的1.5%,我县的科技三项经费远远低于这个标准,建议予以增加。

以上报告当否,请批示。

##县科技局

马屁股制约科技进步 篇3

据说,美国的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4.85英尺,这是一个很奇怪的标准。人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原来这是英国的铁路标准。而美国的铁路原先是由英国人建造的。那么,英国人又为什么要用4.85英尺这个标准呢?原来英国的铁路是由建电车的人所设计的,而这个正是电车所用的标准。电车的铁轨标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而他们则是沿用了马车的轮宽标准。那么,马车为什么要用这个轮距标准呢?因为如果那时候的马车用任何其他轮距的话,马车的轮子很快会在英国的老路上撞坏。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路上的辙迹宽度都是4.85英尺。

这些辙迹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答案是古罗马人所定的。因为欧洲,包括英国的长途老路都是罗马人为军队所铺的,所以4.85英尺正是罗马战车的宽度。如果任何人用不同的轮宽在这些路上行车的话,他的轮子的寿命都不会长。

我们再问,罗马人为什么以4.85英尺为战车的轮距宽度呢?原因很简单,这是两匹拉战车的马的屁股宽度。

故事到此还没有完结呢。当你在电视上看到美国航天飞机立在发射台上的雄姿时,你留意看看在它燃料箱的两旁有两个火箭推进器,这些推进器是由一家名为THIoKoL的公司提供的。如果可能的话,这家公司的工程师希望把这些推进器造得胖一点,这样容量就可以大一些。但是他们不可以,因为这些推进器造好之后,是要用火车从工厂运送到发射点的,而这一路上要通过一些隧道,而这些隧道的宽度只是比火车轨道宽了一点,然而我们不要忘记,火车轨道的宽度是由马屁股的宽度所设定的。

科技进步考核 篇4

一、科技进步考核机制的内涵及现状

完善的考核机制是全国县市科技进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所谓机制, 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引申到社会领域中, 可以理解为制度化的一套程序和方法。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机制也可以理解为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工作的程序和方法。从科技部《科技兴县 (市) 专项工作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管理办法》) 等政策和工作实际出发, 本文认为科技进步考核机制主要包括研究支撑、宣传动员、初审推荐、复核确定、奖励惩罚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 研究支撑

研究支撑是指与科技进步考核有关的前期研究与后期研究。前期研究包括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流程和计分方法的研究设计等。后期研究主要包括运用考核工作中的数据资料进行后续研究。目前, 科技部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前期研究支撑机制, 在每次考核工作开始前均组织开展考核指标体系、考核主要内容、考核计分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二) 宣传动员

宣传动员是指通过召开培训会议、开展典型个案宣传、加强经验交流等形式, 提高各地开展科技进步考核工作的积极性。目前, 科技部在每次考核工作前均组织召开考核工作培训会, 对考核工作进行具体安排部署。

(三) 初审推荐

考核工作组织采取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初审推荐机制, 即各省级科技管理部门负责辖区内县 (市) 科技进步考核的组织、实施, 具体负责考核组织领导和评审工作。

(四) 复核确定

科技部组织专家对各地上报的通过省级科技进步考核的有关材料进行复核, 根据复核情况确定通过科技进步考核的县 (市) 名单。科技部对考核结果进行公示、确定。

(五) 奖励惩罚

在奖励方面, 主要是对表现突出的相关组织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在申报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等国家科技计划给予适当倾斜等;在惩罚方面, 主要针对考核工作中的弄虚作假行为进行惩罚, 取消其当年考核资格或考核结果作废等。

二、科技进步考核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考核工作人力、物力投入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管理办法》规定, 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设立专项工作经费并由相应的机构和人员负责专项工作。然而, 随着大部制改革的深入实施, 部分地区从事考核工作的专门机构、人员和投入有所减少, 甚至有些地区没有专人负责, 给考核工作的组织实施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 考核研究分析支撑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管理办法》要求各地科技管理部门要建立相对稳定的专家队伍, 开展与专项工作相关的研究及科技进步态势分析等工作。但目前, 科技进步考核后期研究支撑有待加强, 运用考核数据和资料进行研究还未全面铺开, 仅广东等部分地区组织开展了科技进步监测研究。

(三) 考核宣传工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管理办法》要求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与交流, 扩大影响。目前, 除湖北、四川等个别省市及浙江宁波、河北唐山、四川泸州、云南临沧外, 大部分地区鲜有开展宣传培训与交流活动, 科技进步考核宣传交流工作亟待加强。

(四) 考核工作奖惩机制有待进一步落实和完善

现有奖惩机制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项目支持力度不足, 给予倾斜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范围较窄;二是惩罚力度不够, 对没有通过科技进步考核的地区缺乏相应的惩罚措施, 缺乏组织开展考核工作的明显约束力。

三、完善科技进步考核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投入力度

1. 强化对考核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科技进步考核工作的受体是各地市及所辖县 (市) 人民政府。但目前部分地区考核工作实际上由科技管理部门负责, 这不利于考核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因此, 要切实发挥各级政府的组织领导作用, 成立领导小组, 加强组织协调、政策制定和规划指引, 逐步形成政府组织、科技管理部门牵头、各部门积极配合的考核工作格局。

2. 切实落实考核工作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制度。

在开展考核工作时, 明确负责机构和负责人员。建立重要事项及时报告制度, 各级科技管理部门遇到重要难题或情况时要及时报告, 及时处理。

3. 切实加强科技投入力度。

增加科技进步考核专项工作经费, 特别是加强对科技进步态势、科技进步监测等研究的支持力度。

(二) 进一步深化科技进步考核研究支撑工作

1. 加强对国内外科技发展态势的研究。

加强对国内外科技发展态势、科技管理创新、科技发展规划与科技政策等方面的研究, 为科学制定合理的科技进步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程序提供支撑。

2. 进一步加强科技进步监测分析研究。

加强对科技进步监测分析的支持力度, 充分利用县市科技进步考核的数据资料, 借助相关研究机构和专家队伍, 挖掘数据资料所蕴含的信息, 分析各地科技进步态势, 提出对策建议, 形成决策参考报告。

(三) 切实强化考核工作培训指导和宣传动员

1. 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交流指导活动。

一是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会议, 就年度考核工作安排、考核工作要求等事项进行培训指导。二是组织开展年度科技进步考核结果研讨会、工作交流会, 就考核工作的成绩、存在问题进行研讨。三是组织专家团队到相对落后的地区进行问题会诊, 为当地如何做好考核工作提供指导;组织有关人员到考核工作做得好的地区进行考察交流。

2. 推动建立科技进步考核宣传机制。

一是充分挖掘考核优秀地区的成功经验, 对其典型做法进行广泛宣传报道, 更大范围地推广其先进经验。二是加大对科技进步考核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事迹的宣传, 提高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参与考核工作的积极性。

(四) 努力创新科技进步考核奖惩

加大奖励力度, 扩大给予倾斜支持的科技计划项目范围。同时, 建议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出台专门优惠政策, 给予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更多的支持。

摘要: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是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该文总结提出了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机制的内涵框架, 在分析考核机制现状的基础上, 研究提出了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和投入力度、深化研究支撑及强化宣传动员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湖北省专家组考核科技进步工作 篇5

湖北省专家组考核科技进步工作

钟祥在线据钟祥新闻网消息:7月23日,由湖北省科技厅副厅长张震龙带领的县(市区)科技进步考核专家组来到考核科技进步工作。荆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汪联舫,荆门市政协副主席、科技局长朱才坤,市委常委刘振军陪同,市长林长洲汇报我市科技进步工作。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充分发挥科技在加快县(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中的作用,让科技进步的福祉惠及广大基层,根据《科技兴县(市)专项工作管理办法》和《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县(市)科技工作的意见》有关规定和要求,科技部决定组织开展2013年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工作。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技兴市战略,最大限度地释放科技正能量,依靠创新驱动,加快争创全国百强县市步伐,连续6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2次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科技创新先进县市,钟祥经济开发区获批省级高新区、省级农产品加工科技园区。

ces

创新务实 促进企业科技进步 篇6

公司建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和山东省特种水泥外加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司建设了国内首条最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建立了从上游原料、中间产品到终端产品完善的产业链。在同行业率先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三体系”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宏艺牌”水泥助磨剂被认定为山东名牌产品,“宏艺”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公司院士工作站依托单位为山东宏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宏艺科技),多年来,公司院士工作站先后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浙江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济南大学、中国建材研究总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积极开展“讲、比”活动,并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德龙教授为创新团队带头人,带动公司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为宏艺科技的发展和科技创新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2011~2012年度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中,宏艺科技院士工作站获取得了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公司院士工作站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博士6人、硕士11人。经过了2年的发展,该工作站无论在人才建设、软硬件设施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所做工作获得宏艺科技公司的充分认可。

目前,公司院士工作站在研课题有国家创新基金重点项目—水泥粉磨节能关键技术聚羧酸水泥助磨剂的开发与应用、山东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年产10万吨液体无氯型复合水泥助磨剂项目、临沂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水泥工业协同处置工业废渣关键助剂技术及产业化等,已投入研究经费2000余万元,项目进展顺利。

院士工作站在国内率先开发的液体无氯型复合水泥助磨剂先后被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国家火炬计划和国家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并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省重大节能成果奖和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研发的新一代聚羧酸合成水泥助磨增强剂改变了行业产品单纯复配的历史,并被国家发改委列为2009年度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项目,被山东省科技厅、财政厅列为2012年度山东省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重大专项,获得中央财政资金支持。

宏艺科技院士工作站开展水泥工业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科研工作以来,先后主持研究开发了低环境负荷水泥制备技术、工业废渣在水泥工业中超值利用技术等10余项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和政策引导类项目,截止目前获得山东省重大节能成果奖1项、山东省优秀节能成果奖1项,全国建材行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国建材行业技术革新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淮海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参与起草了《水泥助磨剂》、《海工硅酸盐水泥》等2个国家标准和《水泥生料球性能测定方法》等3个行业标准,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出版《水泥助磨剂应用技术》等学术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院士工作站研发团队发明的高效复合水泥添加剂、液体无氯型复合水泥助磨剂、新型聚羧酸合成水泥助磨增强剂等对水泥工业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水泥助磨剂按不超过0.5%的比例用于水泥生产,同等条件下节约水泥熟料10个百分点以上,提高水泥台时10%以上,吨水泥降低成本6元以上。近年来,产销该产品7.3万吨,供给4570万吨水泥生产使用,节约水泥熟料457万吨,多利用工业废渣457萬吨,节约标煤69.8万吨,节约石灰石594万吨、粘土82.3万吨,减排CO2457万吨,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宏艺科技在院士的助力下,公司坚持绿色服务、增值服务,全心全意提升客户竞争力,为客户创造价值。多年来,与北方水泥、南方水泥、中联水泥、西南水泥、西部水泥、声威集团、沙流河集团等国内300余家水泥生产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供应、服务关系,为这些企业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节能减排 篇7

冶金、电力、石化、机械、建材等资源型产业是甘肃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由于资源型产业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特点, 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受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制约, 粗放式、掠夺式开采比较普遍, 对甘肃生态环境造成了较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使甘肃从丝绸之路的富庶地区逐渐成为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地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推进, 资源不足和环境问题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 对全省经济发展约束日益严峻, 金昌、白银、嘉峪关、玉门等重点资源型城市都面临资源枯竭的危机。实施产业转型战略就成为甘肃实现生态、社会、经济良性循环的必由之路。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发展之路成为必然选择。

“十一五”以来, 甘肃大力推进工业强省战略, 强化节能减排工作, 对“两高一资”型企业开展大规模、高起点的技术改造;积极改善生态环境, 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以振兴装备制造业为重点, 培育高效节能的新经济增长点;建设河西风电走廊、再造西部陆上“三峡”。同时, 积极开发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 发挥在其节能减排中的作用, 促进了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工作,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 实施重点企业重大技术改造。“十五”期间, 围绕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 甘肃重点在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建材、机械制造、煤炭等行业实施了一批重大技改项目, 累计投入技改资金1 100亿元。在实际工作中, 着重把握了三个结合:一是将技术改造同节能减排结合起来, 下功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建成金川公司镍精炼和40万t铜电解项目, 铝冶炼行业已全部淘汰自焙槽, 水泥行业基本拆除机立窑等落后生产线, 并依法淘汰了一大批铁合金、电石、土炼焦项目。二是将技术改造同延伸产业链结合起来, 着力开发下游产品。兰州石化建成1 000万t炼油和80万t乙烯项目;酒钢实现全面更新换代, 建成了不锈钢从炼钢到冷轧的全套生产线。三是将技术改造同自主创新结合起来, 增强优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兰州石化、金川公司和酒钢公司等都拥有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通过技术改造, 优势支柱产业形成了装备水平全面提升、产能迅速扩张、能耗和污染降低、效益大幅度提高的良好发展局面。

其次, 加快制定政策法规和规划, 加强监督检查。2007年5月, 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甘肃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省政府制定印发了《节能减排综合实施方案》、《甘肃省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省有色、冶金、石化、建材、轻工等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实施方案相继出台。目前在抓紧制定《甘肃省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甘肃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暂行办法》等相关办法;旨在进一步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同时,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 各级政府依法强化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监督管理。甘肃省政府制定了专门的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办法, 落实节能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2007年2月, 省政府与各市州政府签订了《年度节能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 将当年全省节能目标任务进行了分解落实。各市州对省政府下达的任务进一步分解, 逐级落实到县市区和重点用能单位, 与年综合能耗2 000t以上的重点耗能企业签订了目标责任书。2007年6月, 省政府组成督查组对各市州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落实差别电价、清理纠正土地价格、出台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 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如税务部门对属于清理范围的8户企业, 从2007年1月1日起停止执行税收优惠政策, 并补缴入库企业所得税7 874万元。2007年7月和11月, 省政府两次对全省市州开展节能督查。

第三, 加强节能减排的基础管理工作。2007年, 甘肃省建立了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统计月报制度和节能定期督查检查制度, 加强了能源统计和能源计量等基础工作。组织对各市州节能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测算, 对发现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建立了节能减排省市联系制度。进一步加强节能监察机构执法能力建设, 强化了省节能监察中心的职能, 充实了人员, 配备了检测仪器设备。全省14个市州全部组建了节能监察机构, 绝大多数企业都充实了专职节能统计人员。全省46户重点用能企业的进出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完好率基本达到了100%。

第四, 加大投入, 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转移。按照《甘肃省"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规划》要求, 甘肃将在“十一五”期间投资49.7亿元巨资治理黄河污染;计划投资76.16亿元, 用于实施112项环保工程。 其中, SO2减排工程17项, 投资35.68亿元, 预计削减SO221.1万t;化学需氧量减排工程95项, 投资40.48亿元, 削减化学需氧量9.8万t。到2010年, SO2排放总量控制在56.3万t;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在16.8万t, 电力、钢铁、水泥等行业的落后产能企业将全部被淘汰。另外, 在《甘肃省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设立两个节能减排科技专项, 前两年组织实施28个项目, 科技投入经费1 066万元。2007年, 全省14个市州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3 000余万元, 组织节能减排项目47个, 同时加大企业的相关投入和技术转移的国际合作, 去年, 仅金川公司节能减排的技术开发投入达14.8亿元。同年,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在中国的第一个研发机构—“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太阳能技术促进转让中心”在兰州奠基。

第五, 积极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针对全省工业用能占全社会能源消费70%以上的现实, 将工业领域推广清洁生产及节能减排作为重点, 并对年耗能18万t标煤以上14户企业实施政府重点监管, 各市州对年耗能1万t标煤以上的146户企业实施重点监管。全省对冶金、有色、石化、建材、煤炭等重点行业的100户企业进行了清洁生产试点, 在33户企业中开展清洁生产污染物零排放试点。华亭电厂2台13.5万kW机组成为全省最大的资源综合利用电厂, 年利用煤矸石40多万t。另外, 甘肃的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 风能资源理论储量为2.37亿kW, 是全国风能资源丰富的省区之一, 且风带区人烟稀少, 交通便利, 非常便于建设大型风场。为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甘肃提出“建设河西风电走廊, 再造西部陆上三峡”的风能发展战略, 1 000万kW的总体建设规划已经国家批准。目前, 酒泉市已建成5个装机规模达5万kW级以上的大型风电厂, 风电总装机41万kW, 今年可达到150万kW, 预计到2015年达到1 270万kW。同时, 在全省大力推广太阳能、沼气等, 努力改变能源结构单一的现状。

与此同时, 甘肃紧紧抓住《京都议定书》中引入的灵活履约机制——清洁发展机制 (CDM) 这个全球减排和技术转移的手段和机遇, 加大宣传和项目开发, 抓住机遇, 在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实施中引进国际技术和资金, 加速推进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工作。

自2002年开始, 甘肃在全国率先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宣传推介, 成为世界银行在我国第一批CDM项目执行省和亚洲开发银行第一批项目潜力调查试点省。累计举办培训班 (会) 14次, 编写培训材料3部, 集中培训相关人员3 000多人次。同时, 利用清洁发展机制的国际合作平台, 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 加大国际合作力度, 加强CDM项目的组织、协调和管理, 促进全省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市场的规范、有序运行。省直相关部门联合下发文件, 形成政府组织推动、中介机构技术支撑、项目业主积极参加的工作机制。加快项目开发的能力建设, 拓展项目开发领域。加强对煤层气回收利用、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垃圾填埋气回收利用和提高能效领域的项目开发。为甘肃相关企业引进减排资金和技术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大大提升了节能减排的积极性, 提高了企业管理和发展水平。同时也为甘肃省的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为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通过一系列政策与措施的实施, 甘肃的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主要表现在:

第一, 年度减排目标任务基本完成。2006年, 全省SO2排放量54.6万t, 比2005年削减3.02%;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7.8万t, 比2005年削减2.2%, 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减排任务, 是全国4个完成国家下达任务的省份之一。其次, 年度节能目标任务基本完成。2007年, 全省万元GDP能耗降低率4.09%, 超额完成了4%的年度计划目标。与2006年相比, 万元GDP能耗降低率提高了1.48个百分点。14个市州万元GDP能耗降低率均达到4%以上, 全部完成了与省政府签订的节能目标责任书。第三, 淘汰落后产能取得初步成效。对属于淘汰和限制类的87户高耗能企业的用电, 从2007年1月1日起, 落实高耗能行业差别电价措施, 每kW时加价0.04至0.15元。2007年, 全省关闭“两高”企业185户, 全省关停小火电机组19台, 铝冶炼行业已全部淘汰自焙槽, 水泥行业基本拆除机立窑等落后生产线, 并依法淘汰了一大批铁合金、电石、土炼焦项目, 占“十一五”关停计划的35.9%。第四, 科技进步提高了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技术攻关和改造, 金川公司镍精炼和40万t铜电解, 兰州石化1 000万t炼油和80万t乙烯等生产线相继建成;酒钢实现全面更新换代, 建成了不锈钢从炼钢到冷轧的全套生产线。兰州石化、金川公司和酒钢公司、西北铝加工厂等都拥有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优势支柱产业形成了装备水平全面提升、产能迅速扩张、能耗和污染降低、效益大幅度提高的良好发展局面。14户国家千家企业累计实现节能量65.34万t标准煤, 完成当年计划目标任务的147.11%, 实现节能量占国家分解下达“十一五”节能总量的30.84%。第五, 减少资源依赖的新经济增长点逐步显现。通过实施“振兴装备制造业行动计划”, 立足现有产业基础, 增强对资源能源依赖较少的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 着力构建支撑工业强省的产业新格局。目前在石油钻采及炼化设备、数控机床、真空设备、风动设备、电工电器、无线电整机、集成电路封装、矿山机械制造等领域已形成突出的产业优势, 全省减少资源依赖的新经济增长点逐步显现。

截至2008年5月, 甘肃的CDM项目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CDM项目通过国内批准57项, 注册数量国内领先, 合计年减排量约715万tCO2当量, 相当于节省标煤264万t, 年可为甘肃带来约6.1亿元的减排收益。通过CDM执行理事会 (EB) 注册19项, 年减排量约183万t, 约占全国已注册项目近9%, 年可为全省带来约1.6亿元减排收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张掖小孤山水电工程项目已获 (EB) 签发的第一笔经核证的减排量 (CERs) , 获75万美元减排收益, 是亚太地区第一个获得世行碳汇基金项目。

清洁发展机制为甘肃相关企业引进减排资金和技术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大大提升了省内节能减排的积极性, 提高了企业管理和发展水平。同时也为甘肃省的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为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生物燃料 篇8

美国政府认为, 要保持其世界领先地位必须有足够的能源。目前生物燃料是其唯一通过立法保证实现发展目标的可再生能源。其他许多国家也把可再生燃料替代石油作为运输燃料列入国家能源战略。

2007年3月, 欧盟首脑会议, 提出了三个“20”的目标, 即到2020年减排温室气体20% (与1990年水平相比) 一提高能效20%, 可再生能源占整个欧盟能源消耗量的20%, 其中生物燃料占运输燃料的比例至少要达到10%。缺油、少气、没有煤炭的瑞典, 早在2005年就提出到2020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不依赖石油的国家的目标, 目前生物能源已占瑞典能耗的30%。也就是说瑞典已在使用将树木、农作物、植物和垃圾中的有机物转化成液、气、固体等形态的生物能源。作到了有效处理废物, 化害为利, 变废为宝, 有利于环境保护。印度制订了宏伟的目标——到2020年用5000万吨乙醇代替86%的进口石油。埃塞俄比亚计划开发200万公顷处女地种植甜高梁, 生产1700万吨乙醇、1200万吨高梁米和发电300亿千瓦时, 实现5年经济翻番的目标。

生物燃料产业不仅能解决石油替代和环境问题, 还可以带动多种行业发展, 创造就业机会。但是由于第一代生物燃料替代石油的成本太高 (指主要是糖、淀粉、植物油生产的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 , 替代能力和减排二氧化碳能力有限, 并且可能影响粮食安全和破坏环境, 国际上正转向用秸秆类农村废弃物、纸张和城市垃圾以及专门的能源作物 (如柳枝稷、芒草或短轮代期杨树) 为原料, 生产第二代生物燃料——纤维素乙醇。纤维素乙醇具有原料资源丰富、再生周期短、不增加温室气体总量等众多优点, 还可以利用荒山荒地种植柳枝稷等能源作物, 这样就不会引发粮食安全问题, 也避免了资源枯竭的威胁, 使生物燃料得以可持续发展。

欧盟已把2020年用生物燃料替代10%石油的希望寄托于第二代生物燃料。美国也是如此, 由于采用玉米只能生产4500万吨乙醇/年, 美国计划到2022年其生物燃料目标中的其他6000万吨要以纤维素乙醇为代表的先进生物燃料来满足需求, 美国有13亿吨生物质用于生产生物燃料 (乙醇) , 而我国有2.92亿吨秸秆类农林废弃物可以生产纤维素乙醇。美国鼓励第二代生物燃料——纤维素乙醇生产, 每加仑给与1.01美元的补贴, 而把玉米乙醇的补贴从每加仑0.51美元减少到0.46美元。从2005年到2016年的十年间, 美国累计投入了350多亿美元研究经费。但由于没有突破技术瓶颈, 国际上纤维素乙醇生产成本高于粮食乙醇和甘蔗乙醇, 无法和石油竞争。

升级替代产品正在加快步伐, 用CO2和 (海) 水经光合作用生成油藻后生产的生物柴油和乙醇等燃料被视作第三代生物燃料, 正进入中试阶段;未来的第四代燃料将用二氧化碳和水直接光合成乙醇、柴油或其他高碳醇。尽管美国对纤维素乙醇投入了大量研发资金, 建立了33套中试和示范装置, 但由于技术不成熟, 要到2015年后才能具有竞争力。

基于生物燃料的技术现状, 全球公认产业须从第一代向第二代生物燃料过渡, 甜高梁秆乙醇被国际公认是从粮食向秸秆类木质纤维素食原料过渡的1.5代生物燃料。根据我国人多地少的特殊国情, 我国政府早在2006年就提出了发展生物燃料产业“不得占用耕地, 不得消耗粮食, 不得破坏生态环境”原则。国家发政委、财政部、科技部都极力支持木薯、甜高梁秆、菊芊等非粮原料生产乙醇的产业建设和技术研发工作。我国已成功地实现燃料乙醇原料的转型, 从玉米等粮食原料转为非粮食原料, 如在广西已建成年产20万吨木薯乙醇工厂;用甜高梁秆生产乙醇的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用玉米芯中的半纤维素生产糖醛、纤维素、联产乙醇、木质素, 用于生产防火材料技术在山东济南圣泉集团公司成功建成千吨级燃料乙醇示范装置。工厂经济效益良好;山东龙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也建成了万吨级用玉米芯生产木糖醇联产纤维素乙醇示范工程。

可喜的是, 今年2月13日, 央视《新闻联播》播出头条新闻《我国农村沼气快速发展, 节能减排惠民生》, 江苏省金坛市直溪镇秸秆发酵集中供气工程上了央视后, 几天中接到上海、广东、河南等10多个省市农村能源办要求来参观考察的联系电话。

金坛市农林局长奚云龙几年前曾兼任该市农村能源办主任, 他介绍, 投入160多万元建成的汀湘村秸秆发酵集中供气工程, 当时是全省第一个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2008年9月底投入运行, 8个75立方米的发醇池, 可为202户村民集中供气, 为批量消化农村剩余秸秆, 开发沼气新能源, 改变农民传统的炊事用能方式, 改善农村民住环境,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找到了一条新路子。

与户用沼气相比, 集中供气不需农户自己进出料, 省时、省工、省钱, 通过管道输送的沼气压力稳定、产气量足;与管道煤气相比, 沼气集中供气费用低, 沼气协会免费提供日常维护, 每立方米沼气价格春冬季节1元, 夏秋季节0.5元。据介绍“村民只要种上二三亩地, 每亩地10担稻草, 以草换气就绰绰有余, 一年下来。自家不仅不要掏钱, 大多数家庭还有钱进账。”从集中供气后订湘村夏收、秋收季节已杜绝了田间焚烧秸秆现象, 就连村上房前屋后也看不到一处草垛, 腾出的地方建成了小绿岛或生态菜园, 河水清澈见底, 村庄成为首批国家级生态村。由此可见, 生物燃料担当了拉动内需推手, 利用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生产生物燃料 (乙醇、沼气) 供应本土生产的汽车、炊事用能, 形成自我循环的经济链条, 可以显著拉动内需经济。

据农业部2008年提供的专项调查报告, 全国可用于发展液体生物燃料的宜能荒地有2680万公顷, 集中分布区为8片。其中一等宜能荒地0.65亿亩 (433.33万公顷) , 占16.2%;二等宜能荒地1.31亿亩 (873.33万公顷) , 占32.6%;一等和二等宜能荒地可以种植能源作物, 共计1.96亿亩。依靠科技进步, 利用盐碱、沙荒等边际性土地和退化农田, 通过生物技术提高植物的抗逆性, 可以在不占用现有耕地和不影响粮食产量的前提下为中国的生物燃料产业提供原料。再加上现有种植薯类、甜高梁等的非粮低产农田, 即具年产1亿吨燃料乙醇的生产潜力, 真是一片巨大的“绿色油田”!

据农业部有关部门2009年完成的秸秆资源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有约7.6亿吨秸秆, 可以集量为6.46亿吨, 利用的途径主要包括能源、还田、饲料、工业、栽培食用菌和焚烧或 (闲置) 等6种方式。其中用于炊事29.6%、饲料27.5%、工业用2.7%, 还田15%, 焚烧或闲置25.2%。在不影响秸秆现有用途的前提下生产纤维素乙醇, 原料是目前与总量25.2%的焚烧或闲置秸秆, 即1.63亿吨, 可年产4000万吨纤维素乙醇或费托法生物柴油。全国每年林业剩余物量为1.3亿吨, 可生产3000万吨纤维素乙醇或费托法生物柴油。目前我国可用农林剩余物资源量为2.92亿吨, 具备年生产7000万吨燃料乙醇或费托法生物柴油的潜力, 又是一个潜在的“绿色油田”。

从目前到2015年, 甜高粱和薯类等是我国主要的乙醇原料, 年产量达到500万吨;生物柴油以垃圾油、油脚、棉籽油为原料, 年产量100万吨。2016~2025年, 燃料乙醇以甜高梁、薯类和秸秆类木质纤维素原料并举;木本油料、冬闲田菜籽油将是生物柴油的主要原料。2025年后, 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增加的生产能力主要是以木质纤维素作物为主的第二代生物燃料。

科技进步考核 篇9

1 我市科技在促进“三农”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业科技投入机制亟待改善

1.1.1 投入总量少。

我国农业科研投入占农业GDP的比例只有0.49%, 仅为世界上30个低收入国家平均值的2/3, 不及发达国家的1/5;全国科研经费人均投入为8.3万元, 而农业科研仅占2.3万元, 不到1/3;国家农业科技推广经费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不足0.2%, 仅为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

1.1.2 投入过于国有化。

在我市乃至全国, 农业科技投入具有偏向高校和农业科研单位的倾向, 对于农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有失公平。

1.1.3 投入管理体制不健全。

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缺乏有效监督, 部分科技经费没有做到专款专用, 对科技经费的使用效果缺乏科学、公正的评价;科研项目经费中用于流动人员的部分严重不足, 部分科技事业经费难以择优支持跨部门、跨区域的科技项目。

1.1.4 投融资渠道狭窄。

科技投入风险高、收益不确定的特点导致很多企业不敢对农村科技进行投资;中小企业贷款难, 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支持有限, 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对农业科技的投资。

1.1.5 农业技术培训工作有待加强。

农业技术培训活动数量少, 不能适应农民多元化的需求。据调查, 我市部分区县多年来从未开展过专门的农技培训, 乡 (镇) 一级只有基层站 (中心) 领导及个别业务骨干参加过一些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项目或示范现场的培训;农业科技人员10年来未参加上级组织知识更新培训的占30%, 5年未参加培训的占60%。

1.2 农业科研效率及成果转化率不高

我市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 导致城乡科研资源彼此封闭, 缺乏一个对科研资源实行统筹安排、综合使用、资源互动的体制;同时, 农业科研效率及成果转化率低。

1.2.1 农业科研中的良性竞争与有效协作格局尚未形成。

近年来, 农业科研协作呈下降趋势, 参与研发主体在创新活动组织中彼此被分割、相互脱节, 相互间合作不够, 知识、技术、信息互动不畅。

1.2.2 企业与科研院所、大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不够。

由于部门分割和目标取向的不同, 科研机构和大学无法参与企业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 而企业也难以参与科研机构和高校承担的科研任务。

1.2.3 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与农业科技需求主体脱离, 农业科研效率及成果转化率低。

从事农业科研和技术开发的主要是公共研究机构, 其研究成果大多没有转化为现实的创新成果。据统计, 我国每年新出科技成果约6000项, 其中只有1/3实现了成果转化。与此同时, 大多数农业企业没有研发机构, 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不能满足自身需求。

1.3“三农”现状制约了科技的应用推广

1.3.1 目前农村大部分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导

致农村大量土地闲置, 农民老龄化, 严重制约了农村科技应用和推广。

1.3.2 由于农民自身知识文化的欠缺和薄弱的经济实力, 使他

们难以认识到科技投入的长期收益, 也没有能力使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发展生产。

1.3.3 农村科技人才现状堪忧。

我市乡 (镇) 一级农技推广人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学历结构不合理, 大专以下或无学历者占66.7%;二是职称结构不合理, 技术员及无技术人员占90.69%;三是专业结构不合理, 非专业人员比重过大, 退伍军人、高初中以下无专业知识的人员占49.0%。

1.3.4 规模极小的农户经营, 增大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成本和难度。

让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面对经营规模极小的千家万户农民, 增大了推广成本 (包括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 和难度;同时, 农户小规模生产及联产承包双层经营体制难以适应集约经营的需要。

2 科技推动“三农”发展的对策建议

2.1 加强政府保障与支持, 大力扶持社会化服务组织

2.1.1 加强政策鼓励与扶持。

建议各级政府尽快出台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决定, 将农技推广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稳定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队伍, 健全、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农技推广中心;对区 (县) 涉农机构进行整合与改革, 使其与乡 (镇) 一级农业服务中心相对应。

2.1.2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明确国家、省 (市) 级和区 (县) 财政每年投入资金的分担比例及每年的增长幅度, 进一步加大国债的投入;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农村新型金融机构, 增大农业贷款的投放量。

2.1.3 实施农业实用技术信息化工程, 创新农技推广方式。

整合政府和社会多方面力量, 实施农业实用技术信息化工程, 为广大农民、规模种养殖户、农民经纪人、各类农业协会、农民合作组织提供方便、快捷的通信服务;建设贯穿市、县、乡的农技信息推广“第一网络” (农业技术信息推广普及网) , 力求做到农民、企业遇到问题都能检索、咨询有关专家和机构, 解决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同时, 提高“最初一公里”的质量, 加强农业信息和产品的梳理, 提高信息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1.4 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 使农民能通过农产品期货市场实现农产品的套期保值, 减少农产品种植的风险和损失。

2.2 大力扶持农业科研开发, 打造城乡科研资源共用平台

2.2.1 大力扶持农业企业科研开发。

建议每年或几年进行一次政府对农业企业新产品研发及市场推广的择优扶持, 让一部分农业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能够成为我市农业科技研发的重要力量。

2.2.2 创建市级农业研发基金。

以产业基金的运作方式运作市级农业研发基金, 并实行流动式发展。一方面可以从资金上支持和监督我市农业科研项目和农业技术应用及推广, 同时也能促进农业科研项目较强地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

2.2.3 建立城乡 (工农) 科研资源的共用平台。

把涉及农业研发的科研项目整合到一个开放实验室 (园区) , 使得农业项目的研发也能利用上一流的其他项目 (比如高科技的生物、制药等) 的研发设施, 甚至能吸引一部分与农业项目密切相关的其他领域科研人才进入到农业研发项目中来。

2.2.4 促进科研人才向农业企业研发部门流动。

对于具有高级职称的流动到农业企业的科研人员, 政府实行一次性或一定年限的奖励或补贴, 使其收入水平不低于同期国家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的收入水平。

2.3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及应用科学技术的能力

2.3.1 着力改善城乡教育差异。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和科技扶持力度, 改善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和完善农村远程教育体系建设。

2.3.2 改变农民对教育的态度。

通过宣传教育让农民充分认识到教育投资的长期收益;鼓励更多农村学生接受再教育;大力发展与农业相关的职业技术教育, 分流部分初中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接受中职教育。

2.3.3 构建新型农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

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和广大农民的知识更新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和广大农民的素质。

2.4 推进土地流转政策, 加强农业科技试验创新

2.4.1 推进土地流转政策, 实施规模经营。

加快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体系, 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开展农村土地交易所试点, 积极鼓励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以多种形式流转承包经营权;创造条件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的推行和户籍制度的变革, 降低农技推广成本,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增强市场竞争力, 促进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变, 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2.4.2 选择重点地区进行试验创新, 实现创新成果的推广。

例如西南大学在石柱试点的一院一乡一部门负责制, 大大促进了石柱农业的发展。石柱农业增长率高达13%, 农民这两年的收入增幅分别达到18.7%和14.7%。

2.5 发挥农村组织作用, 实施农业企业培育工程

2.5.1 办好农民技术协会, 使农民成为农技推广活动的主体。

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农民积极投入到农技推广工作之中;大力培育农民技术协会, 规避农户自闯市场的风险, 解决目前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制订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相关法律法规, 明确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法律地位, 并为其提供税收、信贷、工商登记等一优惠政策。

2.5.2 实施农业企业培育工程, 推进农业生产产业化。

河南省科技进步状况分析 篇10

一、2002~2006年河南省科技进步基本状况及特点

1. 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情况及其特点。

(1) 2002~2006年, 全省科技活动人员数量逐年增长, 特别是2006年较上年增长12.08%。这表明, 影响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创新人才的规模是稳定的, 人员素质也在不断提高, 这为全省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稳定的人力资源保障。

(2) 科技活动人员的部门分布已从传统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始转向企业。这表明, 企业对于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的需求正在逐渐加强, 许多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研发机构, 配备了专门的科研人员。

2. 全省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力。

(1) 全省科技经费筹集额不断上升。特别是2006年, 河南省财政科技投入较上年增长了36.03%, 超过了历年的增幅。

(2) 企业投入资金在自筹资金总量中占据主导地位。2006年, 企业投入资金占全省科技经费筹集总额的72.27%。另外, 金融机构贷款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 成为科技投入中又一主要融资渠道。河南省的科技投入呈现出多渠道、多元化的特征。

(3) R&D经费不断增长。2006年, 河南省R&D经费达79.84亿元, 较上年增长43.57%。

3. 专利申请量增加。

专利申请量是评价区域创新活动活跃性的指标之一。从专利申请与授权情况看, 2002~2006年, 河南省的专利申请量分别为4441、5261、6318、8981、11538项。授权量分别为2590、2961、3318、3748、5242项, 分别占当年申请总量的58.32%、56.28%、52.52%、41.73%、45.43%。

二、河南省科技进步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科技实力尚显薄弱,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 (见表1) 。

从表1来看, 河南省的科技实力排名较为落后。科技活动投入排序除2002年外, 以后几年逐年下滑;高新技术产业化排序几乎没有变化。由此看出, 虽然河南省的科技投入有所增加, 但是投入强度还远远不够。首先, 尽管财政性资金投入总量有所提高, 但是在全省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几乎没有变化, 2006年, 这一比重为1.31%, 仅比2002年提高了0.05%。而江苏、浙江、广东等省的这一比重均超过2%。其次, 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始终没有长足进步, 高新技术企业实力薄弱。2002年, 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中高新技术企业的份额为3.7%, 而2006年这一比例却降为3.46%。作为科技创新活动主要载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缓慢, 势必对我省的科技创新活动产生较大影响。另外, 尽管全省科技经费筹集总额中企业所占比例最大, 且呈逐年递增之势, 但是从产出指标看, 这些投入并没有产生太大的效益。主要表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标在全国的排序没有出现较大改善, 企业的R&D经费投入主要集中在试验发展方面, 应用研究的投入比例较低, 更不用说基础研究方面了。其主要原因在于, 企业的经营宗旨是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因此往往将其研发经费投入到一些“短、平、快”项目中。而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由于具有研发投入大、周期长、风险大等特点, 从而影响了企业在这方面的投入。

2. 专利授权比率较低, 专利结构有待改善。

2002~2006年, 全省年均专利申请量从4441项增长到11538项, 增幅是可观的。但是授权量较低, 且呈下降态势, 专利申请的质量有待于提高。另外, 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中, 又以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为主, 含金量最高的发明专利所占比重较小, 说明我们的创新能力还很不足。

三、建议和对策

1. 稳定提高地方财政科研经费投入强度。

只有投入强度到位, 并保持稳定增长, 才能为区域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根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 今后应提高财政科研经费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

2. 加强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扶持和引导。

按照《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主要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增加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 推动企业成为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的主体。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建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 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 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依托, 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研发机构建立战略联盟, 吸引国内外企业在我省设立研发机构, 大力发展民营科技研发机构。扶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 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形成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和企业集团’。”要求, 引导企业将经费更多地投入到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的研发上, 努力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推进产品升级。同时, 政府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引导与扶持还应建立在提高整个区域创新能力的角度, 而不是针对某个企业的某类产品。这就需要政府除了直接向企业投入资金外, 更多的是对其给予政策上的优惠, 为其开展创新活动搭建好平台。另外, 还要鼓励企业利用现有的知识资源, 实现全社会的资源共享, 减少重复性工作。

3. 建立完善针对科技投入产出的绩效考评体系。

上一篇:学校培养教师方法下一篇:全自动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