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有效备课策略

2024-08-15

小学语文有效备课策略(精选十篇)

小学语文有效备课策略 篇1

一、备课标

语文课程标准是我们语文教师教学中的“舵手”,是源头,也是方法。但是有些老师备课时,只注重教材、参考书,照本宣科,而忽视了课程标准的导向作用,甚至有些教师都没见过课标的样子,就更不用说研究课标了。这样的备课就像大海中的航船失去了舵手,无法远行。备课标就像砍柴前磨刀,只有刀锋利了,砍柴才能更快。

二、备教材

虽然不能照本宣科,但教材是教学的核心,所以备教材也就成了备课中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把握教材并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呢?

1. 研究字词

学习一篇课文,需要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

2. 朗读课文

教师在备课时有感情地朗读几遍课文,既能提高教师的朗读水平,又能领略课文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可以在课堂上用精彩的朗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3. 揣摩作者

揣摩作者也就是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是精品,在语言运用方面都是独具匠心的,因此我们需要细心琢磨、认真体会。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的方法,只有教师把握好,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

4. 思考练习

思考练习也就是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必要的应先做一做。

5. 查阅资料

要习惯于阅读《教师参考用书》和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三、备学生

备学生,也就是了解所带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包括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当前状况和潜在学习需求,只有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了解了、掌握了,才能根据学生情况制订适合的教学设计,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收获。

四、备教案

1. 三维目标要融为一体

三维目标不是割裂的,而是融为一体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体——语文素养。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正确把握三个维度目标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发现、总结学习方法。

2. 教学过程要科学合理

(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也不例外。课堂导入要讲究艺术。一个精彩的导入,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接下来的学习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必须把握课文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科学、有效、激趣的导入。

(2)好的问题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课堂教学中适时对学生进行提问或是对课文中难理解的部分设计探究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提升,交流中也能够拓展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能够看到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最后进行引导,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3)用好板书。虽然这是科技时代、多媒体时代,但板书的作用仍是无法替代的。板书是一门浓缩的艺术。板书设计力求新颖、有层次性,同时突出重难点。语文课的板书设计要从课文的教学目的出发,选择适合的切入点,对全文做高屋建瓴的概括,结构上力求简明扼要,语言上要精心提炼,形式上要活泼新颖,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看到板书就能回忆本篇课文的内涵、重难点。

3. 设计学习评价

评价与教学过程同样重要。积极的评价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评价后的点拨可以引导学生及时发现问题与不足,同时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喜欢语文、喜欢回答问题。

4. 进行课前反思

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漏补缺、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5. 教态语言设计

面带微笑、气质高雅、热情大方的教师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因为小学生喜欢模仿也善于模仿,所以我们的言谈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学生。因此,备课时我们一定要仔细推敲能预设的部分语言。如何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如何最直白地表述核心知识点?怎样呈现会更富有激情,具有“煽动性”,更能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怎样做到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合二为一,相得益彰,从而推进语文课堂教学高潮的出现。

语文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场所,更是学生积淀文化、体验人生的空间,如何做好这个神圣空间的守望者、引领者,当好这人生课堂的首席,我以为教师必须做好每一节课前的教学准备,扎扎实实备好每一节课,使备课真正发挥实效。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有效备课策略 篇2

前言

我参加了市师训中心主办的中小学教师“备好课”专题学习骨干培训班,来自北京的郭东歧教授——一位教师教育终身投入者,对我们进行了一次别具匠心的开放式的讲座。其中他邀请的太湖实验中学的李昭平主任展示了他备的一节高中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教学课,虽然已高中毕业十几年,数学内容也忘得七七八八,但他的一节课所用的优美如诗般的语言、他对学生足够的关注、对教材深入浅出的思考、解析深深吸引了在座的每位教师。关于备课,他提出“四个一”,即一个精彩导入、一个突破难点的举措、一个有思维力度的问题,一个艺术化的结尾。他是一位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教师,一位幸福的徜徉于教学旅途的教师,他的学生是幸福的学生,我看到了他的深远的精神倒影。

备课,是每位教师必做的功课。在教学前要将教学内容了然于胸。而有效备课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思考自己的教学设计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供学生发展的机会;注重体现师生多向互动,不再依赖教参并进行大胆的突破、探索。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已教学了无数或优美或快乐或深邃的课文,也聆听了很多名师的精彩课例。走下讲台,对于如何进行有效备课,让语文课堂根植于“品味语言、触摸文字”,有朴素扎实的教学设计,我从备自己、备教材、备学生三个最基本方面入手,谈谈自己对如何进行有效备课的思考。

一、备自己,备出心中的一片深情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为上好纳兰性德《长相思》一词的教学,阅读了有关这位清朝著名词人生平的书籍和《纳兰性德词选》,撰写了一万多字的笔记,纳兰性德的忧愁、哀怨萦绕于这位诗意语文大师的心中。于是有了那节充满荡气回肠的美读、直面心灵的想象和充满生命意义的追问的课堂教学。

我曾经在校内执教过两节《月光曲》的公开课。一为四年级北师大版《月光曲》(以下简称北《月》),一为六年级人教版《月光曲》(以下简称人《月》)。一为锻炼自己对不同版本教材的把握力度,一为让老师们从中比较不同版本对课文重难点的处理及方法的不同。

选择《月光曲》作为公开课,对于我自己的教学风格是一次挑战。如何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深情?如何让自己在深情的课堂中娓娓道来?如何在课堂中弘扬自己的个性?这是我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于是我将自己浸入文本中,沉入词语中,慢慢读,与文本全身心接触。在吟咏中感觉文字的韵律,体验语言的节奏,领会文本的韵味,体察作者的情感。我先不去看教参,用王崧舟老师的话说,就是保持对文本语言的高度敏感,对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抱着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时的那种警觉。

那段兄妹对话;盲姑娘听完贝多芬弹奏完第一首曲子后,激动地说出“您就是贝多芬先生”时贝多芬的反应;风把蜡烛吹灭后,小屋里的情景,两种版本的教材都做了不同的处理,北《月》教材为学生的理解搭了三个台阶。

当文本了然于胸后,我在钢琴曲《月光曲》中反复大声吟诵课文,或闭眼想象钢琴曲所描绘的画面。并详细了解贝多芬生平,摘录了他的两段话,以备课堂上延引。一段是:我为什么要作曲,那是因为我有许多想法要释放出来。一段是: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此时,我的心中流动的是对于文本流淌的深情、对这位音乐大师的崇敬之情、对穷苦兄妹的感动之情。情于心中,我当释放于课堂!

而为了备好《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一文,我上网了解了许多云贵地区贫困儿童读书难的资料,那些灰白的图片、那些蓬头垢面却端坐于昏暗的教室大声读书的孩子让我数次落泪。于夜深人静时,我静静地与文中的那双大眼睛对视,我读出了大眼睛里流露出的无助、凄楚,它在向我倾诉小主人的渴望、忧郁,它拨动了我的心弦,对贫困山区儿童深切的同情、理解之情澎湃于我心中,深情如许,怎能不让它流淌于课堂!

二、备教材,备出课堂的一方天地

语文教材与其他学科的教材不同,教学目标不是明显地摆在那里,而是需要反复研究教材,进行挖掘。无论是知识能力方面,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无论是工具性方面,还是人文性方面,其教学点都隐含在文本中。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发现教材课文的阅读价值,体现教材的人文性;意味着我们更要发现教材课文的教学价值,体现教材的工具性。

如我在备《月光曲》的教学设计时,同一篇课文,面对的是四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在文本的编排上,作者为四年级的学生搭的三个台阶,在教学时我要好好加以利用。兄妹的对话中,北《月》课文在让学生体会兄妹之间的关爱时,处理得很直接。“等我多做几双皮鞋,多挣点钱,一定给你买一张票。”两个“多”字彰显出哥哥对妹妹的呵护、疼爱。而人《月》课文中是“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两个“太”字包含的不光是哥哥对妹妹的疼爱,更多的是对妹妹的愧疚之情,妹妹是那样热切地盼望着能亲耳听一听贝多芬的弹奏。而为了安慰哥哥,妹妹将自己这种强烈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此段对话怎能不让贝多芬感动,继而推门进屋。

当盲姑娘听出弹奏者正是贝多芬时,北《月》描述的是贝多芬没有回答,他深深地被这穷苦兄妹对生活和音乐的热爱打动了,胸中的感情有如大海的波涛。人《月》则只有短短的一句:贝多芬没有回答。作者的第二个台阶搭的好!贝多芬这颗敏感的心一次又一次被这对兄妹俩打动,抓住文中几次“打动”之处,主线也就清晰了。对于人《月》中那短短的一句话该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我想到了《月光曲》之前的课文《伯牙绝弦》。“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二者为知音,一切尽在不言中。盲姑娘和贝多芬不也如此吗?贝多芬有必要回答吗?不必!

在重难点的处理上,北《月》要求学生了解《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想象《月光曲》描绘的画面。课堂上,可以在学生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的基础上,展开深一步的学习。充分讨论课文所讲情节和地点的变化顺序,理出全文层次,找出描述贝多芬演奏《月光曲》这部分的内容。而人《月》教学的重点除要求学生了解《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还要了解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原因,因为它关系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情来自何处。我想它来自于贝多芬听到的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兄妹之间的对话,来自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及敏锐的判断力,来自于贝多芬作为音乐家的博大深沉的情怀,来自于那一缕清幽的月光。所有的一切都藏于文本中,需要我带着学生在字里行间寻觅,读中感悟、在议中领会。那段时间,我沉迷于一个问题不能自拔:当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时,贝多芬望了望站在身旁的兄妹俩,按起了琴键。贝多芬为什么要望了望兄妹俩?“望了望”三字里包含着多么丰富的情感啊!兄妹俩对生活、音乐的热爱给予他的震撼和同情;把盲姑娘看作知音的兴奋;他为穷苦人民弹奏钢琴的幸福,清幽的月光给予他的创作灵感……这一切的一切,均浓缩于“望了望”三个字里。此时在学生充分朗读、感悟后,出示贝多芬的“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这段话,对于学生一窥贝多芬的内心世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并于无形中受到了强烈的思想教育。

把握住教材编排特点及重难点,寻找到突破方法后,教师的课堂上才会呈现出一方新天地,让教师和学生徜徉于文本之间!

三、备学生,备出他们的一份真情

曾经观摩过一节公开课,老师构筑了宏大的历史、文化背景帮助学生解读文本,师生的解读深入透彻,人文教育升华到思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样深邃的命题上。可文本赋予学生的真心、真情在哪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在备课时心中是否想着学生?

一位教师要执教北师大版第四册《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面对的是二年级的小家伙,他们对久远的战争年代、对毛主席的事迹都非常陌生。如果只是读课文,再讲解,学生是无法理解老百姓对毛主席深切的爱戴之情,他们的情感也无法激发出来。在备课时,这位教师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让学生粗略了解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奠定情感基础;再结合课外资料及课文段落了解当时沙洲坝缺水的严重程度及百姓吃水的恶劣情况;然后重点朗读毛主席带着战士找水源、挖水井、亲自下井铺沙石、木炭的段落,比较五米有多深,下井有多危险;再细读描写百姓们欢欣场面的文字,说说他们的心里话,接着出示红水井的图片和奥运圣火在井旁传递的图片,让学生更加了解红水井蕴含的意义。她所设计的教学层次清晰,学生的情感一步步被激发出来。结果在上课时,学生们真情涌动,在学习水井终于挖好,老百姓手捧清清的井水一段时,不由大声喊出:吃水不忘挖井人 时刻想念毛主席!学生情感喷薄而出,令听课教师为之动容。这堂课成功之处就在于教师备课时心中不光有教材,更有着学生!自然在课堂上,学生的由文本激发而出的真情令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备课的有效策略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备课;有效策略

要实现高效课堂,就需要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也就是在备课上下足工夫。教师要想取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备课的有效性。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有效备课呢?

一、备课标

语文课程标准是我们语文教师教学中的“舵手”,是源头,也是方法。但是有些老师备课时,只注重教材、参考书,照本宣科,而忽视了课程标准的导向作用,甚至有些教师都没见过课标的样子,就更不用说研究课标了。这样的备课就像大海中的航船失去了舵手,无法远行。备课标就像砍柴前磨刀,只有刀锋利了,砍柴才能更快。

二、备教材

虽然不能照本宣科,但教材是教学的核心,所以备教材也就成了备课中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把握教材并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呢?

1.研究字词

学习一篇课文,需要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朗读课文

教师在备课时有感情地朗读几遍课文,既能提高教师的朗读水平,又能领略课文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可以在课堂上用精彩的朗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3.揣摩作者

揣摩作者也就是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是精品,在语言运用方面都是独具匠心的,因此我们需要细心琢磨、认真体会。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的方法,只有教师把握好,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

4.思考练习

思考练习也就是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必要的应先做一做。

5.查阅资料

要习惯于阅读《教师参考用书》和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三、备学生

备学生,也就是了解所带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包括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当前状况和潜在学习需求,只有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了解了、掌握了,才能根据学生情况制订适合的教学设计,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收获。

四、备教案

1.三维目标要融为一体

三维目标不是割裂的,而是融为一体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体——语文素养。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正确把握三个维度目标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发现、总结学习方法。

2.教学过程要科学合理

(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也不例外。课堂导入要讲究艺术。一个精彩的导入,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接下来的学习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必须把握课文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科学、有效、激趣的导入。

(2)好的问题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课堂教学中适时对学生进行提问或是对课文中难理解的部分设计探究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提升,交流中也能够拓展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能够看到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最后进行引导,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3)用好板书。虽然这是科技时代、多媒体时代,但板书的作用仍是无法替代的。板书是一门浓缩的艺术。板书设计力求新颖、有层次性,同时突出重难点。语文课的板书设计要从课文的教学目的出发,选择适合的切入点,对全文做高屋建瓴的概括,结构上力求简明扼要,语言上要精心提炼,形式上要活泼新颖,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看到板书就能回忆本篇课文的内涵、重难点。

3.设计学习评价

评价与教学过程同样重要。积极的评价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评价后的点拨可以引导学生及时发现问题与不足,同时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喜欢语文、喜欢回答问题。

4.进行课前反思

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漏补缺、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5.教态语言设计

面带微笑、气质高雅、热情大方的教师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因为小学生喜欢模仿也善于模仿,所以我们的言谈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学生。因此,备课时我们一定要仔细推敲能预设的部分语言。如何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如何最直白地表述核心知识点?怎样呈现会更富有激情,具有“煽动性”,更能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怎样做到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合二为一,相得益彰,从而推进语文课堂教学高潮的出现。

语文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场所,更是学生积淀文化、体验人生的空间,如何做好这个神圣空间的守望者、引领者,当好这人生课堂的首席,我以为教师必须做好每一节课前的教学准备,扎扎实实备好每一节课,使备课真正发挥实效。

参考文献:

黄琼.浅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育学文摘,2013(05).

农村初中语文有效集体备课策略 篇4

一、严格程序, 规范操作

前提是成立和谐融洽的集体备课组, 并制订好计划, 明确目标, 并做到“五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专题、定中心发言人、定教案。要使集体备课行之有效, 必须遵循以下程序规范操作。首先, 备课组要做好“规定动作”, 即贯彻落实上级教育部门各项精神。其次, 备课组要做实“自选动作”, 即夯实备课组集体备课的各个环节, 做到“三个三”:“三备”是要落实备课的多个环节, 一是教师个人专研教材, 进行个人初备;二是主备说课, 备课组群体合作, 集体共备;三是遵循群体智慧, 个性化调整, 进行二次备课。“三明确”:是备课内容要做到明确目标、明确学情、明确方法。“三落实”:即要落实二次备课, 落实课后反思, 落实检测题。

二、整合资源, 合作互补

当前大多数农村初中一个年级三、四个班, 最多配3个语文老师。像这样的学校, 以年级为备课组, 不仅集体备课流于形式, 质量也难以保证, 且不能发挥集体备课的重要作用。因此, 针对这种状况, 要因校而异, 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比如, 以教研组加备课组的形式, 加以整合。就笔者所在学校而言, 七年级4个班配3个语文教师,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仅有3个语文老师, 无力教研, 集体备课质量也上不去, 教师得不到发展。最终学校把七年级备课组整合到学校语文教研组, 整合后, 七年级语文组如鱼得水, 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率, 教科研氛围更浓厚了, 且能经常采取针对性、有效性措施。整合资源, 合作互补, 有利于教师的成长, 更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水平的提高。这样交流、探究, 思想火花碰撞、交锋, 促进了集体备课从有效到多效的根本改观。

三、紧扣课改, 以备促研

集体备课, 应围绕语文教学规律, 紧扣课改, 探究适宜学情的教学方法。课改要求集体备课, 求实, 求知, 求真;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空间, 逐步建立有效学习模式,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并不断创新, 在课改中积极探索集体备课的有效新路子。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讲座 篇5

讲稿人 刘燕雪

一、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变化。

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为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现今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禁锢小学语文教学的“三中心”被打破了。1.破“课本为中心”

语文课不再是“教教科书”

语文不再当作纯粹的知识体系学习,教学目标为通过学生主动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2.破“教师为中心”

师生关系得到一定调整,由以往的知识授受关系,调整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真正拥有学习的权利。

3.破“课堂为中心”

改变封闭、僵化的“小语文”,倡导开放的、生成的、充满活力的“大语文”。语文学习重整体感悟,重培养语感,重情感体验,重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成绩是可喜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

今天的中小衔接教学研讨会,旨在互相了解,互相沟通,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三)小学语文为孩子的一生奠基

二、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讨论、表演 2.多媒体的课件精美即是现代化教学的标志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是体现教学民主的好方法 4.多多提供课外资料就是有课程意识 5.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就是要反复读 6.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成预设的问题 7.新课程的语文课要像活动课一样热热闹闹 8.学生质疑其实是走过场,问题是教师预设的

课程改革提倡的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形式应该是主动的,内容应该是丰富的。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角,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反对教师满堂灌以及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

三、高年级阅读教学应当担负的任务。

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的熏陶,做有道德、有文化、有品位的人。

(要求:阅读教学要有较大的阅读量。要通过精读,学会朗读、默读,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通过略读,粗知大意;通过浏览,学会迅速提取有用信息,学会根据需要加工、应用信息。还要学会理解地读,批判地读,欣赏地读。有了一定阅读量的积累,有了阅读方法的积淀,便会形成较强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

发展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要求:阅读教学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应发展思维。要学会一边读一边想,读文章想画面,培养再造想象能力;要学会凭借文本,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学会个性化、有创意的阅读,发展创造思维能力。)

学习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和表述见闻、表达思想的方法。

(要求:阅读教学既重视读,又重视写。很多高年级课文,都昭示着学生应该学习并掌握的写法。教师要落实从读悟写,从读学写。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思考问题的方法,学习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学读、学写,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四、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精到。1.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依据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教师视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确定课文的教学目标。(钻进去,跳出来)

2.如何确定教学内容?

结合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可以是需要理解的词句、需要积累的语言、需要习得的学法、需要揣摩的写法等。教学内容不宜多、泛、没有章法。扣住学生的疑点展开教学,是确定教学内容的一种简便方法。

(二)教学环节简化,教学步骤清晰。

要下决心改变烦琐的问答式教学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的套路。基本教学环节:

1.学生自由初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音,读通句段,有初步感受(了解主要内容,能提出不懂的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初步交流,整体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或理清文路。3.梳理学生问题,结合教学前预设,确定本课教学重点。

4.学生默读重点段落,或感兴趣内容,体会语句含义,感受语言表达特点,练习写批注。5.师生共同交流,帮助学生解决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力求一课一得。6.回归整体,对课文赏读、积累背诵或局部写法迁移的练习。

(三)教学方法多样,年段特点凸显。

因课文题材、体裁的不同,教学目的的不同,设计出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高年段:

默读、浏览、感情诵读、自由读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给充分的时间给学生品词析句、谈体会

问题少提,书要多读;读书要有目标,有层次。

一个学生,如果没有经历过痛苦的思考,并从思考过的地方生长出自己的思想来,那么,他就不能真正体会到受教育的快乐。一旦我们只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轻松感和单纯的心灵的愉悦,久而久之,学生的思考力便会被这种所谓的快乐教育所磨钝,再也没有力气去探看复杂的世界。

(四)注重读写结合,加强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145万字。

阅读,是一种生活,是一种幸福。建议:

安排语文课上读课外书,读整本书,师生共读,注重读后交流。

教师应教给学生读书、看报的方法,做摘记的方法,写心得的结构。坚持,坚持,坚持,最终让学生形成阅读习惯。

(五)小学语文为孩子的一生奠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内涵:

(1)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语文的兴趣、习惯;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2)知识与技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3)过程与方法:语文学习策略;语文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反思。

五、小学生应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1)养成查字典的习惯。(二年级)

教给学生几种常用的查字典方法后,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查字典比赛,并布置学生运用查字典的方法进行预习。

(2)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入学后)

认真指导学生正确的书写方法,对学生书写要求应明确,并坚持严格要求,重视鼓励先进。

(3)养成积累运用的习惯。(三年级)

中年段开始,指导学生建立摘抄本,鼓励学生分类摘抄,并积极运用。(4)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一年级)

阅读是提高语文学习的关键。尽早取得学生家长的配合,和家长一起,保证学生有读书的时间与条件

(5)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五年级)

高年级开始,指导学生学会几种记读书笔记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定期指导学生写读后感。

(6)养成高声朗读的习惯。(一年级)

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句子、文章的意思,教师通过示范、配乐等方法指导学生高声朗读。教师可适时开展诵读比赛,激发学生兴趣。

(7)养成背诵诗文的习惯。(二年级)

利用黑板报和上课前五分钟时间,鼓励学生每周背诵一首古诗,由学生抄写在黑板报上,教师定时或不定时指导学生背诵。

(10)养成认真听讲、大胆发言的习惯。(入学后)

一年级入学后即教会学生如何听讲、如何发言。

六、我们共同努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备课的策略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备课;策略

教学中,有些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参照那些优秀教案或备课手册进行备课,但所备的教案到了课堂之上却不能顺利实施,起不到该有的教学效果。让许多教师为之困扰。不同的科目、不同的年级阶段也应当有着不同的备课策略和方法。

一、备课要针对学生实际

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之间的情况不一,因此在备课的方向和策略上也应当有所不同。教师备课时着眼的重点不应当是备课这个外在的形式,而是在参考优秀教案进行备课的同时必须要结合自身以及所带班级学生的实际来进行相互结合。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将备课的焦距对准自身以及学生的实际,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储备以及学习的心理、习惯等了解清楚、分析清楚,在此基础上才能设计出有针对性、有价值的教案。

如,在三年级上册“可能性”的备课过程中,我们首先应当了解到教材在一年级下学期和二年级上学期、下学期均安排了“统计”的学习,并在二年级下学期还安排了“找规律”,学生对概率与统计方面的基础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其次,大多数学生对于猜想、实验验证等需要发挥想象力的学习方法也较为感兴趣,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数学规律的认识还比较困难。在掌握了以上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备课,让教学过程兼顾到所有的学生,才能达到备课应有的效果和目的。

二、备课的重点要瞄准“新课导入”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吸引和保持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来说,激发他们的兴趣是最为有效的办法和手段。而精彩的新课导入,能让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精彩起来,这样就可以达到激发他们兴趣的作用。因此,设计精彩的“新课导入”,是在备课时首先应当予以重点设计的部分。我们应当在把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创设教学导入情境,让学生在课程伊始就被课程内容所吸引。

三、备课的内容要涵盖“课堂全程”

其实备课的过程也是教师统筹帷幄的过程。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立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就好比是“战”前的筹划和“盘中推演”,既要在此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这个”战略目标”,又要布置好开展教学的“战术手段”,两者不可偏废。首先,要把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作为备课中最为主要的工作,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班级的实际情况合理设定,而不是生搬硬套网络上的备课手册或者是优秀教案。其次是要明确该课时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当一节课内需要串讲几个知识点时,需要在备课时就明确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明确主次之分后就能更加科学地对40分钟的课程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安排。再次是要安排合理的时间用于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即安排一定的课堂训练时间,让学生通过在课堂上的训练加深对当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巩固和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并最终形成能力。而所设计的课堂训练要充分涵盖当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又要注意趣味性、生活性和差异性,确保既能体现学生当节课学习的效果又能反映出存在的不足和需要加强的部分。

四、备课的范围要包括“课后总结”

有总结才有提高,备课工作也是一样。我们的备课工作很难做到十全十美,总会因为一些新出现的或者被疏忽的问题打断教学的节奏和安排,许多学生突如其来或灵机一现的提问也会让原有的教学设计失去作用,而在教学之后对所备的教案以及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不但可以帮助教师把握备课的得失,更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因此,在教学之后,教师应当详细地回顾教学的过程,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手段以及学生在课堂之上的表现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对于出现纰漏的地方要考虑采取合适的补救措施,对于较为精彩的教学过程特别是一些即兴发挥的教学灵感和精彩的师生对答要进行总结提升。对于学生突如其来的提问也要从整个数学教学的角度予以重视和总结,这样才能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从备课开始 篇7

1.联系学生生活,激发学习动机,是提高有效性的首要途径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直接动机是求知欲,来源于知识本身。间接动机来源于与学习相关的外部,教学时必须采取适当措施,激发学生直接和间接的学习动机。如: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反映最多的问题是没什么可写,把写作当做一种负担,视作文为一件无用的苦差事。要提高学生对作文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最好的办法是在实际生活中唤起他们的写作热情。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个不息。”这句话形象地说明生活与作文的密切关系。我们生活在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因此我带学生野外踏青,让学生用眼睛观察春天的美景,用耳朵倾听大自然和谐的乐章。这样学生作文有话可说,不仅踏青的过程叙述完整,而且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对春天美景进行描写,更有情可抒,或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或感慨此次踏青的收获,乐此不疲。通过这次活动,大家认识到:作文是记录生活、交流生活的重要手段,只要认真体会,用心写,没什么难的。

2.遵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要变教案为学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语文课程标准》都把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这是课程改革的灵魂。所以教师的备课必须一切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变教案为学案,尊重每一位学生个性发展的完整性、独立性、具体性和特殊性,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把从教学生的角度转变到学生学的角度设计,对字、词、句、篇的教学要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顺应学生的思维规律,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在教案设计时,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观点,走进学生心里,降低知识的难度,增加知识的宽度,这样更利于学生的学习。

3.品读教材,感悟文本备课

3.1.钻研文字。一篇课文摆在案头 ,先做什么 ? 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 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记号。

3.2.朗读课文。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五遍 ,这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重要的环节。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的,赋予作品生命力。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一大半。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并超过老师。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

3.3.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 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感悟、学习、运用。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鉴赏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4.关于阅读教学的备课

4.1找准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使课堂教学少走弯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对话,用怎样的话题和方式开展对话,这就是教学的切入点。选好切入点,是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更是激发学生读、疑、析、议的关键。切入点找准了,就理清了文章的主线,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选择阅读教学切入点必须注意:一是切入点要小,视野要大。切入点越小,学生的思考指向越明确,越能激发学生研讨交流的兴趣,越便于师生集中有限的时间突破重点难点。二是要透辟深刻,切点中肯。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应是师生研读全文的突破口,这个切入点必须有较强的辐射性,有一定的深度,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最近点,否则就会切而不入,事倍功半,甚至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歧路,弄巧成拙。

4.2精心设计问题。著名教育家钱梦龙说 :“我在备课时 ,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怎样讲文章……有时候自己在阅读中遇到难点, 估计学生也会在这些地方发生困难, 就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多想想。”其实,对文本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解答过程,这些问题的产生与设计,呈现与表达,教师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教师的问表现。在阅读教学中,精心设计几个好的问题,常常是备课中最费心思的重点工作,它无疑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

5.编 写教案

5.1确定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教材 、学生实际 ,确定课时教学目标。具体要求:1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恰当,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本课教学要求,体现三维目标,落实写字、朗读、积累、背诵等要求。2重点突出,难点抓准。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

5.2.设计教学过程和方法。根据教学目标与课时内容 ,设计适当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具体要求:

5.2.1教学板块清晰 ,让学生有较充裕的读书时间、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加强学法指导,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5.2.2寻找、预测学生关于课文的兴趣点或触发点 ,选准教学的切入点,注重大问题设计与活动设计,突出重点,有对难点突破的设计,预备学生的反应。

5.2.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同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重视读写结合,突出语文实践活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合理安排课内外作业。

5.2.4根据学校现有条件选择教学媒体 ,注重课堂实效性。

6.写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有效备课策略 篇8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中存在的问题

(一)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备课中忽视课件的整体性, 本末倒置

从专业化角度出发, 一个相对完美的课件必须要教师电脑操作水平、素材收集能力以及时间精力耗费的结合体。究其原因在于制作完美课件, 必须要搜集较为丰富的素材, 主要包括文字文件、音频文件、视频文件、图片以及动画等, 还必须要从网上浏览相应的相似课件, 结合实际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制作, 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 必须要在教师掌握熟练电脑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花费大量精力才能够完成。但是现阶段, 部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为了制造课件而忽视了对教材内容的认真钻研, 不能够从整体角度出发来看问题, 特别是教学内容的难点以及重点被严重削弱, 即便是课件再完美, 也难以应对所有农村小学生的知识水平[2]。此外, 多媒体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传统形式的教学模式是占主导地位的, 若每节课教师都必须要尽全力去制作课件, 则就会很难有大量时间去钻研教材以及书写教案, 最终影响到农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二)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中脱离实践

现阶段, 由于农村小学中有一部分教师是刚毕业的学生, 没有相对丰富的教学经验, 在备课过程中往往会脱离教学实际, 一味地依靠计算机网络。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只要脱离了实际, 则再精细的课件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不能认识到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知识基础以及生活背景, 从而使备课教学设计不切实际。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能力培养上的策略研究

(一) 备课中科学解读参考资料

现阶段, 《课程标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准确把握好教学方向以及教学预设等。此外, 小学语文教育必须要高度重视教材的整合、积累熏陶以及实践, 在反复实践当中提高相应的综合运用能力, 提高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育还应该细读《教学用书》, 借助其更加直观的了解作者意图, 寻找文章的重点与难点, 准确理解词语内涵。在备课之前还必须要认真阅读相应的单元主题, 做到瞻前顾后, 清楚了解单元之间或者是课文之间的相互联系[3]。在现代化社会不断发展的前提下, 网络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了一个相对广阔的平台, 对部分名师教学设计可以参考, 然而一定要有所取舍, 清楚认识到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二) 做到文本细读以及有效接触教材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做到教材的文本细读, 反复读教材, 并读到文章深层以及精义之处, 读到对相应教材文章能够烂熟于心。教师在细读过程中, 可以慢慢读以及欣赏着来读。具体来说, 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的文本细读方面应重视文章的词、句、内容、表达方法以及标点等。可以划分为三个步骤, 首先是读, 需要画出生字以及重点句子, 领会文章当中的精妙之处;其次是做, 要尽量多的做课后题, 清楚了解设计意图;最后是加, 教师应该将文章反复读, 然后由薄到厚, 逐渐融入一些教材以外的内容, 从而使写作意图、个人阅读感受、教材空白点以及写作背景等更加清楚, 文本更加厚重。

(三) 多媒体备课与传统备课相结合的方法

现阶段, 多媒体技术为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相对丰富的教学环境, 同时也带来了语文教学方式的改变。但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依然不能够忽视传统教学方法, 黑板以及粉笔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 其教学优势是多媒体教学不可比拟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 恰当选取教学素材, 将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式进行紧密结合, 实现多媒体课堂教学的锦上添花[4]。从某种程度上讲, 如果学生长期处在相对被动刺激的状态之下, 则会引起学习疲劳, 使学习效率大大降低, 进而丧失了多媒体教学的价值。因此,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警惕过多利用多媒体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必须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科学合理的应用多媒体教学, 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三、结语

总而言之,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备课能力的提升是一项专业性以及复杂性都相对较强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 教师可以通过科学解读参考资料、做到文本细读、有效接触教材以及多媒体备课与传统备课相结合等手段, 提升备课能力。

摘要:从某种程度上讲, 备课属于所有课堂教学之前的准备工作, 同时也是教师对教材准确把握以及实现与文本对话的主要方式, 需要教师在对教材、相关教学资源与学生等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所确定出来的教学思路, 是课堂预设的关键性手段, 关系到实际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学质量水平的高低。因此, 教师应做好每节课之间的教学准备, 充分发挥备课的实效性。本文就提升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备课能力的策略展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备课能力策略

参考文献

[1]方华英.基于课题研究提升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科研素养——以从化市为例[J].课程教学研究, 2015 (03) .

[2]方华英.学习型组织视野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科研素养提升的策略研究——以广州从化区为例[J].教育导刊, 2015 (11) .

[3]黄英, 林长春.重庆市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思考[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 (01) .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篇9

然而, 用心观察便可发现, 某些所谓的“新课堂”仍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表演, 不少“活动式”、“自主性”等新型名称的课堂教学在本质上仍沿用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缺少有效性仍是丞待解决的严重问题。据此, 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树立服务意识, 做到把“玩”的时间留给学生, 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 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 把“创”的使命交给学生, 从而将学生由被动获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定目标, 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 尝试、操作、探索、归纳等。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 教师不代替;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 教师不暗示。

一、创设情趣, 激发兴趣

创设有趣的情境, 可使学生身临其境;也可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最佳状态下进行。在教学中, 笔者紧扣教材, 抓住重点, 因势利导, 大胆创新, 用教具布置直观形象情境。如在《观潮》这课教学时, 笔者先把文中插图摄影出来, 然后让学生边看插图、边听录音, 使学生如到了江边的人群中, 成为人群中的一员, 等待大潮的到来。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了特定的环境中,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又如教《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时, 笔者一边投影, 根据插图, 用导语把学生引入那战火纷飞的战争环境中。如炮声隆隆, 硝烟弥漫, 飞机时而盘旋飞行, 时而向下俯冲, 飞机飞行的嗡嗡声, 炸弹爆炸的轰隆轰隆声, 问:同学们, 战争是可怕的吗?学生答:“可怕。”人们为了逃命都来不及, 还有机会读书吗?“没有。”当时学习条件怎样呢?“非常艰苦。”这样一引导, 学生就很想知道教科书是怎样来的, 为什么是珍贵的呢?指导员当时是怎样为保护教科书而牺牲的?等等,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加了学习兴趣。

二、引导质疑创新, 让学生自主学习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和“窗口”, 具有特殊的作用和地位。教学时, 启发学生从解题方面质疑, 可以把握课文整体, 点面辐射。往往还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

有的课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时, 可以层层递进地质疑, 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如《再见了, 亲人》一课, 可引导学生抓住“亲人”具体指那些人?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然后读课文, 让学生从整体上领悟“亲人”的共同特点———他们都曾经为了救助志愿军作出重大牺牲。课文讲读结束后, 可在此引导学生审题质疑, 如“朝鲜人民为什么对待中国人名志愿军胜过亲人呢?”从而启发他们从另一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明确课文“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伟大的友谊”的中心。

抓住重点词语质疑, 不但有助于学生掌握词语和词语之间, 词语和句子之间的联系, 加深理解, 也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材料, 使阅读训练更扎实, 而且能把握文章中心。如《草船借箭》中, “周瑜说:诸葛亮神机妙算, 我真不如他!”教学时就选准“神机妙算”这个重点词进行质疑:“神机妙算”的“妙”字体现在诸葛亮的哪些行为上?诸葛亮立下军令状所面临的困难有多少?取箭时, 诸葛亮为什么能马到成功?这样展开, 能使学生了解到诸葛亮的智慧和胆略, 并在问题的逐一解答中激发求知欲, 增强阅读兴趣。

抓住重点句子质疑, 可以从一句一句的语言理解, 进入连贯性语言的理解, 把握句子之间的联系。如《伟大的友谊》可以全文过渡到第四自然段——— (只有一句话) “在生活上思格斯热心地帮助马克思, 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 他们互相关怀, 互相帮助, 亲密合作。”这样不但有助于让学生把握全文内容, 还可以体味过渡段承上启下的结构性作用。

此外, 引导学生质疑的方法还有很多。在教学中, 需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发展求异思维, 于无疑处生疑, 在读中思、思中疑、疑中议, 学会自主学习。这样, 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使语言文字训练落实到位, 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三、废除零碎分析, 加强直观教学

语文教学就像一幅完美的山水画, 零碎的课堂分析无休止的提问, 就会把完整的画卷给撕碎, 原本落舟漓江, 如在画中游的仙境, 变得一点灵感也没有了。所以废除零碎分析, 加强训练, 才能让语文教学真正体现出工具性、人文性, 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产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如教小学二年级课文《夕阳真美》时, 教师没有零碎地分析“夕阳”, 而是画出了一座高山, 一个西斜的太阳, 然而引导学生朗读, “太阳已经西斜, 收起了刺眼的光芒, 连绵起伏的西山, 披着夕阳的余晖, 显得十分壮丽。”在朗读中让学生感受夕阳的美。接着教师在夕阳下面又画了一个稍红的夕阳, 启发学生寻找:“太阳慢慢的往下沉。它圆圆的脸涨红了, 把身边的云染成了黄色、红色、紫色……”最后教师在山的背后画了灿烂的霞光, 要求学生对照黑板上的图画, 自由诵读有关语句, 如“太阳的脸变得更红了。他轻轻的走向西山的背后, 把灿烂的霞光留在遥远的天边。”没有零碎的分析, 没有繁琐的提问, 学生不知不觉地欣赏了课文, 从心灵深处感悟到了夕阳的美丽。讲究时效, 踏踏实实教语文, 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永恒魅力。

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

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就要创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优美和谐的课堂气氛, 对学生的性情是一种陶冶, 是一种理想的审美教育过程, 也是一种育人的良好方法。倘若一堂课死气沉沉, 从头到尾都由老师唱“独角戏”,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无从调动。

人都有显示个体存在价值的欲望, 学生更是如此, 学生一旦得到肯定和鼓励, 就会自然生出自信心, 尊重学生的经验和感情, 理解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还要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性质的错误区别对待。对待学习困难较大、自信心不足的学生, 要采取先正面肯定、后指出不足的方法, 态度要亲切, 和蔼, 不可生硬, 要多鼓励;对于学习较好、自信心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直截了当地指出问题,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小学语文有效导读“三策略” 篇10

一、巧妙追问——导思

导思,即凭借课文内容,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对于所学课文内容,学生思考了,才能理解;理解了,才能接受;接受了,才能在头脑中进行归纳,进而认识和掌握学习语言文字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凭借课文内容启发学生动脑思考,教师设计引以思考的问题,必须紧紧围绕课文重点内容、关键之处。

例如,《冬阳·童年·骆驼》这篇课文中有一段对骆驼的细节描写,在这段中一个“呆”字可谓传神地刻画了五岁孩子观察事物入迷的样子,表达了小英子的天真、烂漫、可爱。教学时就可以围绕“呆”整合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追问。

1.阅读文本,知晓“呆”的内容

(1)是什么让作者看呆啦?

(2)从“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你体会到什么(作者观察仔细)?

(3)你平时有没有看什么呆过,为什么会呆?

(4)哪些句子让你体会到作者对骆驼的喜爱之情(抓三个“那样”体会)?

2.多种素材,丰富“呆”的理解

(1)请看看林海音女士在《城南旧事》中回忆自己五岁时的另一段趣事:“一个破藤箱子里,养了最近买的几只刚孵出来的小油鸡,那柔软的小黄毛太好玩了,我和妞儿蹲着玩弄箱里的几只小油鸡。看小鸡啄米吃,总是吃,总是吃,怎么不停啊!”读了这段话,你想说些什么?

(2)这次看到的不是小油鸡而是骆驼,也许这位来自台湾的小姑娘还是第一次见到呢,再联系这段话你想说什么?

(3)此时,英子不仅仅觉得好玩,而是一下子看“呆”了。你能想象出小英子看“呆”了的情形吗?

3.对比体验,升华“呆”的内涵

(1)课文中有一个字和“呆”的意思很接近,你找到了吗(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2)对比着读一读,你读出不同了吗?

(3)小结:五岁的小英子看骆驼,居然看“呆”了,而四十二岁的林海音却觉得那是儿时干的一件傻事。看来这“呆”、这“傻”只属于孩子,只属于童年。

紧扣“呆”整合教学内容,逐步引导有效追问,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童年的可爱,读懂作者对童年的追忆,教学目标也水到渠成。

二、导法——辅放结合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些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始终坚持把学法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使语文教学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下面是笔者在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的一个片断:

师:(用两个铁球边演示边解释)因为1磅重的铁球拖住的力是向上拽的,就等于10磅重的铁球减轻了1磅重量。用亚里斯多德的话来解释,重量减轻了,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慢。这可以用数学式子表示:10-1=99<10,还可以用图来表示:

第二种假设与第一种有什么不同?

生:第二种把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

师:那么得出的结论有什么不同?

生:落下的速度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快。

师:用图可以这样表示:

生:(上黑板书写)10+1=11 11>10。

师:能仿照第一个结论说说道理吗?

生:因为把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铁球本身的重量就增加了1磅。用亚里斯多德的话来解释,重量增加了,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快。

从以上的片断可以看出在教学中无论是板演、图示还是实物演示,老师总是先作示范,讲清知识教给方法,然后组织讨论,让学生模仿着学。再针对重难点给以帮助、指点,起到扶的作用,最后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学,形成了由教到扶再到放的教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智能逐步提高,老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导练——有效拓展

导练,即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练习。练习,是一种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实践。语文是工具课,不练习,不实践,便无法学会、掌握、运用这个工具。所以,在教学中,常常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设计多种形式的带有启发性的课堂练习,就能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如李吉林老师在《桂林山水》的教学中,有一个自觉地运用语文知识指导训练的例子。

师:这时你们只想到桂林的山水吗?我们的祖国很大,像桂林这样的山水各地都有。我们看到桂林山水就会想到祖国的山山水水。“山水”这个词的意思还能用什么词来说。生:山河、河山、江山。

师:这些词可以和哪些词语搭配起来表示祖国山河的美丽?

生:山河壮丽、大好河山、江山多娇、锦绣河山。

师:能从中选一个词组,说一句话表示祖国山河的美丽吗?

生:祖国的山河很壮美。

师:改成感叹句会吗?

生:祖国的山河多么壮丽呀!

这一系列的语言训练,体现了自觉地运用语文知识指导语言训练的意识。从“山水”这个词扩展开去,从一个词到许多同类的词;再由词组到短语、成语;再把短语组成句子,并把陈述句改为感叹句,形成了完整的训练过程。

上一篇:巡查管理下一篇:音乐表演中的情感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