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操作强化训练

2024-07-05

护理操作强化训练(精选九篇)

护理操作强化训练 篇1

1 对象

2004级护理专业学生134名, 年龄18岁~24岁。

2 时间

实习前1周。

三年制中专护理专业护理技术开课是在第二年第一学期, 课程跨学期, 第三年进入实习阶段。根据我校的带教教师和医院护理部反映的情况, 护生进入实习时有些操作已生疏了, 必须在实习前对临床常用的护理操作进行强化训练, 提高学生记忆, 熟练操作, 为临床实习打下基础[1]。

3 方法

分为学校训练和临床训练:

学校训练由任课教师和实验室教师共同承担;临床由医院带教老师承担。带教老师将学生在实习期间存在的护理技术操作薄弱环节反馈给学校, 在强化训练时加强。

4 训练目标

知识目标:能熟练掌握常用护理技术操作的目的和操作原则。

技能目标:能规范完成各项常用护理操作。

态度目标:在操作中关心爱护患者。

5 训练内容

把学生在临床实习存在的薄弱环节渗透强化到练习中。通过操作练习,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护理操作在临床中的实际应用;通过有计划的观摩和反复练习, 达到强化巩固知识的目标, 为临床实习打下基础。实习前1周, 每天7节课根据学生在期末考试存在的问题, 由任课老师讲解各个操作的操作原则, 并讲解操作中的重点、难点, 演示操作方法, 学生6~8人一组, 由实验室指导教师和任课老师指导学生反复练习, 强化操作规程, 发现不妥之处及时矫正, 直到学生熟练掌握为止。

6 结果

强化训练前利用夜自修对重点操作进行考核, 这些重点操作也是训练后必考内容, 与强化训练后的成绩进行比较, 训练后学生的成绩明显提高。

考核成绩评定:期末成绩占50%, 强化训练成绩占50%记入期末成绩。考核成绩合格才能进入临床实习。

考核方法:分为抽考和必考两部分。抽考内容为:铺备用床、暂空床、麻醉床, 卧床患者更换床单, 口腔护理等操作。必考内容为无菌技术操作、隔离技术、生命体征测量、吸氧法、插胃管、注射法、静脉输液。

考核成绩评定:按基础护理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进行评定[2], 成绩分为:优秀:85~100分;良好:75~84分;及格:60~74分和不及格60分以下。成绩评定结果按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折。

考核结果:对134名参加强化训练的学生成绩进行比较, 训练后考试及格率比训练前明显提高, 不及格学生通过再次训练, 第二次考试均及格。考核结果表明, 强化训练能提高学生操作技能, 训练前后的成绩通过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2.

7 体会

7.1 通过强化训练, 有利于护生对知识的巩固

护理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 护生通过强化训练后进入临床实习, 加强了基础理论、操作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 保证学生学以致用,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操作技能。护理操作技能的形成应通过教师示教、学生模仿练习、教师矫正、学生再练习而达到熟练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团结协助能力, 在强化训练中学生对各项技术操作的掌握程度主要取决于学生自己在课后的练习, 因教师的辅导受到时间和任课教师、实验室带教老师人数的限制, 不能满足学生随时练习的需要, 所以在强化训练中操作熟练的学生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在练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助精神。

7.2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护理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实习前学生对护理技术的基本操作已初步掌握, 通过强化训练再次进行练习, 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提高了学习兴趣, 使学生处于主动学习中, 为临床实习打下良好基础。

7.3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3]

通过考核结果显示, 训练前学生的及格率明显低于训练后, 特别是无菌操作、注射法、静脉输液法的考核。训练前学生无菌观念差, 注射穿刺成功率低, 所以在训练中要强化无菌观念。在注射法和静脉输液法中, 再次让学生完成模型人练习后再做真人注射,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患者的感受, 实习中才会在操作中保持动作轻稳而减轻患者的痛苦。强化训练不及格学生, 通过再次辅导练习再次考试的方式, 使他们全部达标进入临床实习。

综上所述, 实习前强化训练, 是提高护生护理技术操作技能的良好途径。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无论学生在实习过程还是以后走上工作岗位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观察护理技术强化训练的效果。方法选择2004级护理班学生134名进行护理技术实习前强化训练, 对训练前后的成绩对比统计分析。结果训练后成绩比训练前提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开展实习前强化训练,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有更新地理解、记忆和巩固。积极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为临床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护理技术,强化训练,效果,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任海燕, 陈雪, 许子华.临床实习前基础护理强化训练探讨[J].护理研究, 2006, 20 (4A) :928.

[2]黄惠根.护理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M].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7:5571.

护理强化操作心得体会 篇2

这次学习,我最大的感受是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自己一定要好好充电。开班仪式上,副院长对我们护理工作的要求和展望让我感受到作为一名医院护理工作者的光荣,同时也感受到了工作的艰巨。要想做一名优秀的医院员工,不能只满足于现状,这样只会在医院的进程中被淘汰,在医院的建设中被埋没。

我院的护理前辈们取出了卓越的成绩,这是我们全院的荣誉,同时也使我们更添许多紧迫感。在这样一支优秀的团队带领下,我们怎能甘于现状,怎能不积极进取呢?院长带着我们大家回顾了医院的发展历程,带着我们展望医院的未来前景。这让我内心无比激动和自豪,同时也深刻地感受到院领导一直以来对护理工作者的关心和关怀,这份关爱让人内心暖暖的,有这样的领导班子关爱着我们,我们又怎能不为医院建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呢?

为期两周的培训课程内容丰富,涵盖了多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让我深刻地感觉到,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只有不断的学习和提升自己才能适应发展。不能再以短浅的目光看待自己的职业和自己的发展。副主任有句话我记得很清楚,作为21世纪的管理者,你再不学习,再不提高自己,再不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工作,是要被淘汰的。

现代的护理管理是科学的管理,不再是以往的经验管理模式,是要用数据和结果来说明问题。如果再墨守成规,不更新思维,不与时俱进,是会被时代淘汰。通过培训,我学习到作为一名管理者,一名护士长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和能力。做一名合格的护士长,首先要热爱护理专业,全身心扑在护理事业上,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一切从职业道德和病人利益出发。工作中踏踏实实,为病人默默无闻地做好每一件小事,病人会为你打上满意的分数。

一名合格的护士长不仅要精通业务,还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工作中善于发现科室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针对科室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从而加强管理力度,要做到管理的公开性、民主性。护士长既是行政管理者,又是学习上的带头人、技术上的排头兵,因此要有过硬的业务技术。在操作训练及理论学习中,要求别人做到的必须自己先掌握。要有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勤于学习,善于总结,不断吸取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获得新信息,提高业务水平,这样才能调动护士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

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一个成熟的管理者既是科学家又是艺术家。护士长作为基层一线的管理者,要时刻把握自己的管理角色,学会授权,发挥集体作用。应做到以德服人、以情感人,真诚地为大家着想,防止部分场合、随意地训斥下属,努力为护士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有情有意的工作环境,这样才有更多的护士心甘情愿地服从管理,其才华才得以施展。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是护士长感召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象可分为外部形象和内部形象两部分,外部形象包括气质、衣着、举止、谈吐,护士长外部形象应做到仪表端庄,衣装整洁,语言文明礼貌,语调柔和亲切,动作轻柔,谈吐文雅。这样给人一种亲切感、信赖感和敬重感,内部形象包括公正、廉洁、热情等要素,护士长要注意个人修养。通过培训,我意识到自己身上很多不足,作为科室护理骨干,我今后一定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事事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协调人际关系是护士长工作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做好护士长工作的关键之一。上至领导,下至被管理者,左至医生,右至各科之间以及与患者都要搞好关系,护士长应运用良好的艺术沟通,主动坦诚地与上级领导交换思想,争取领导对科室护理管理工作的支持。对待下属工作上要一碗水端平,严于律己,尤其要搞好被管理者的关系,生活上要像姐妹般关心她们,把自己融于群众之中,善于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做好各方面、各层次的协调沟通工作。

作为21世纪的护士长应具备思维敏捷、思路清的能力,工作要有重点、有计划,目标要明确,破除只满足于完成工作任务,不出差错事故就满足的守旧思想,捕捉新的学术信息,开展技术革新和科研。这些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新的运用工具和方法都让我们受益匪浅,同时也鞭策我们在今后要不断更新思维,多学习,勤专研。

护理操作强化训练 篇3

[关键词]:护理,强化训练,教学查房,结合运用,价值

【分类号】G642.4;R47-4

一、临床护理教学查房

是临床护理教学中为了提高护理质量及临床教学水平而采取的一种教学方式。是考核和评价护理质量的有效方法,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是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理论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临床带教的常用形式[Ⅰ]。运用于临床带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更好的把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其步骤包括:发放病史摘要;汇报病史;评估病人;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临床护理教学查房采用的是现实院内的病例,在此过程中,带教老师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地提问,带动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二、护理强化训练

是指护生临床实习前的最后一个学期,为巩固护理学基础基本操作所进行的强化训练[Ⅱ]。是提高护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护理强化训练会对临床常见的操作进行分组培训,但是大多限于课堂,如教学用假人等,较为局限,且与真正的临床护理有较大的不同,虽然能够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但是与真正运用于临床工作还存在一定差距。

三、临床护理教学查房模式运用于中职护理专业强化训练

是指结合中职护生的特点,将医院的护理教学查房模式应用于强化训练中,以构建适合于在校中职护生的模拟临床教学查房模式。

四、结合运用价值的评估方式:

选取本校14级护理专业课程课科任老师相同的两个护理班,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①对照组——采用传统护基操作强化训练模式:在没有设病例的背景下,教师示教操作、护生练习操作、操作考核。

②实验组——采用模拟临床护理工作过程和临床护理教学查房的方式:设置病例背景,经过强化训练开始前准备、强化训练期间老师结合范例示教操作,护生结合案例练习操作、验收(包括理论考核、操作考核、模拟临床护理教学查房)三个阶段。课题组成员随同被研究对象参与整个理论学习、技能实训的全过程,从而达到全面系统评价的目的。通过理论考核、问卷调查,了解研究对象在护基强化训练前后对护基基础操作及临床护理学科知识的学习、掌握情况。

五、结合运用价值的评估过程

实验组分配临床实例,就无菌操作、穿脱隔离衣、口腔护理、为病人更换床单、鼻饲、导尿、灌肠、超声雾化吸入、注射法、静脉输液、酒精擦浴、铺麻醉床这几个方面给予临床搜集的问题,实验组的同学可以通过查找资料、临床体验、咨询临床护理教学老师,寻找问题答案,学习临床护理老师的操作方法和经验。具体实施如下述:

在训练初期,把调查搜集的临床护理常见问题分配给每位实验组的同学,让他们就对常见的问题展开学习和训练,有的放矢,避免出现学而无以致用的情况。因为训练时间有限,所以老师要合理安排好各个项目的临床教学,每个项目用一到两天进行临床见习和课外巩固,临床见习时,一般是老师就病例行各项操作,并在操作过程中口述各项注意事项,例如口腔护理时如何判断棉球是否过湿、并就需要吸痰的病患让学生观察口腔情况、鼻饲患者的体位、导尿时的无菌操作及插入深度、灌肠时患者的体位及灌肠量的把握、超声雾化吸入时的氧流量、打针时的部位选择和持针角度的把控、静脉输液时血管太细或无回血时的处理方式等各种常见且重要的问题。在临床体验后,课后的练习就会更加生动有效,事半功倍。

验收时根据之前发放的问题进行理论考核,为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印象。同时模拟临床护理教学查房,结合病例,行操作考核,加强学生的操作技能,并就出现的操作错误进行归纳,让学生课后重点练习。全方位巩固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对照组成员主要由老师对模拟人和器具做操作示范,并口述行为规范、操作技巧和临床常见的操作中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规避一些可能以后在临床工作中会遇到的问题。老师示范完毕后,学生进行分组用模拟人来练习,熟悉各项操作技能,并且能够口述每项技能的临床操作技巧和问题,最后对该组成员进行操作考核,预实习阶段结束。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员训练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价。

六、结合运用价值的评估结果

七、结合运用价值的评估结论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两组成员,在校的专业课程课科任老师相同,课堂教学资料没有任何差异的情况下,在护理实习前的护理强化训练中,结合临床护理教学查房会拉大学生之间的差距,不管是理论知识还是操作技能。医学类的学习,原本就不能限于纸上谈兵,最主要的在于实践操作,只有在实践操作中掌握的知识才能更牢靠,且预实习的护生通过结合临床护理教学查房,接触患者,在实际病例的引导下,会在不经意的情况下,把所学的知识技能和实际融汇贯通,毕竟真实的病例相较于书本病例更加鲜明生动,护生能够通过眼观耳听来深入了解患者的问题,这是单纯的护理强化训练所不可比拟的,在最后的考核中,根据情境操作,在病例指导下,预实习生会较为容易通过考核。同时在真正的临床工作中,患者及家属尤其关心临床治疗的效果和安全,这就使得在沟通不良的情况下,极易发生各种纠纷,耽误治疗和护理工作,不利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所以,掌握良好的护患沟通技巧,对日常工作尤为重要,这是书本所没办法教授学生的,必须通过临床才能真正了解到护患沟通的重要性,护理教学查房使得学生在正式实习前,能够较好掌握该技巧,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好基础。

八、临床护理教学查房与护理强化训练结合运用的现状

将两者相结合运用的最大障碍在于能够提供临床案例及护生临床体验的场所。临床实习是实现课堂基础理论向临床实践过渡的阶段,这个阶段能够奠定学生在往后的临床工作中的基础,至关重要,而预实习阶段的强化训练对护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医院实习,完美地完成课堂向临床的转换有重要意义。据调查了解,2005年《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将其提升到国务院决定的高度,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但是目前我国校企合作大多只是流于形式,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并不多,企业对合作缺乏积极性。因为护理教学查房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企业的各方面负担,且政府缺乏有力的财政、政策和法规的支持,使校企合作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和监控保障,校企合作寸步难行。如何充分利用学校、企业、行业的资源和环境,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见习、实习有机结合,共同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已成为职业学校重点解决的问题,也是中职护理教学改革的方向。

九、临床护理教学查房与护理强化训练结合运用的价值

将临床护理教学模式引入中职学校,引导护生理论联系实践,提高能力,有助于增进校企之间的联系,使学校护理教育更多地满足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有利于促进护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容易适应临床护理工作,从而提高护生的工作能力和竞争力,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新世纪,能够发现临床护理教学查房与护理强化训练结合运用的价值的企业,将占据有利条件,也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然而,学校与临床的学习环境和背景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将临床护理教学模式有效地应用于中职学校护理教学,构建出适合于中职在校护生的教学模式值得探讨和研究。

[Ⅰ]黄秀云,廖雅琪.加强临床教学质量监控提高临床教学效果[J].中医教育,2005(3):70

护理操作强化训练 篇4

关键词:团队合作,护理专科操作,操作训练

在实习前对护生进行操作技能强化训练,可有效提高护生技能水平。一方面可以让护生熟悉操作规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巩固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可使护生将所学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实践当中,更快地适应实习医院的学习和工作环境,较快地进入实习状态[1]。本文对我校2010、2011级护生进行了专科技能强化训练后的成绩及满意度对比,结果表明,通过团队合作模式的强化训练,提高了护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护生的责任心和团队意识。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校2010、2011级护理专业学生共1 042人,其中2010级506人,2011级536人。以2011级护生为实验组、2010级护生为对照组,所有护生均为五年制高职生,平均年龄相近,由相同的教师带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不同培训模式。专科操作训练项目包括穿脱手术衣、患者手术区皮肤准备、监护仪使用、单人徒手心肺复苏、会阴擦洗、儿童体格生长评估6项操作,涵盖外科护理、内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4个科目。以班级为单位,每组6人进行练习。教师统一操作示范后,学生分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1.2.1 实验组方法按照平时的操作技能水平,每组成员包括好、中、差3个等级。由操作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担任组长,小组成员在组长带领下相互合作。采用角色扮演法,由小组成员分别扮演护士、患者角色进行练习。当一名学生进行操作练习时,其余成员认真观看,记录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操作结束后,所有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先由练习者自己说出操作中存在的不足,再由“患者”说出体验操作的感受,其他成员纠正操作中存在的错误,组长进行总结并提出改进措施。考核方法:小组中的6 人各完成6项操作中的一项,考核项目由抽签决定,每个人的考核项目都不相同。由6名成员的考核总分取平均分作为每一名小组成员的最终成绩。

1.2.2 对照组方法以学号为单位,每6人组成一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考核方法:通过抽签,每人随机抽取一项操作进行考核,并以此为最终成绩。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操作考核成绩比较(见表1)

2.2 两组学生操作训练模式满意度比较(见表2)

3 讨论

3.1 团队合作模式可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实验组的考核模式意味着6人一组的小组是一个紧密的团体,每一名成员的单项操作考核成绩都会影响到其他成员,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每一名成员都不想拖后腿,因此每一名学生都认真练习,争取最好的成绩。学生的练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3.2 团队合作模式可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团队意识

在团队合作训练时,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激励、互相督促。技能水平高的学生会主动帮助技能水平较低的学生,指出其操作中的不足,甚至利用休息时间帮助其加强训练;技能水平较低的学生会更加努力地练习,有不明白的地方会主动询问。角色扮演时,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任务明确,各司其职,每一名成员都尽力演好自己的角色,以取得操作练习的最大成功。

3.3 团队合作模式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团队合作训练提高了护生的综合能力。对组长来说,通过角色分配、操作练习时的整体把控及操作后的总结,增强了组织和协调能力。扮演“患者”的护生体会到了患者的心理状态,学会换位思考;进行操作练习的护生在面对“患者”时会更加严谨,动作轻柔,以免增加“患者”的痛苦,同时注重和“患者”进行交流、沟通,从而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操作后成员间的讨论,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使其形成独立思考和评判的能力,为护生顺利完成临床实习、开展基础护理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知识、技术和实践能力基础[2]。

综上所述,在护理专科操作强化训练中应用团队合作模式,有利于护生操作技能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缩短了与临床的距离,为造就护理事业所需要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萍.实习前对护生进行护理技能强化训练的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0,(525):415-417.

护理操作强化训练 篇5

近年来,各高校在“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专项资金”、教学质量工程等政策的引领下,投入大量资金及通过内部整合加强基础、专业实验中心建设,实验场地、设备等硬件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同时实验教学理念的更新和跨课程实验、实践教学内容的整合,使得实验中心的运行、管理模式及教学理念等软环境建设有快速的发展。然而在各类教学论坛及教支委组织的研讨会上,各高校教师还是普遍反映:尽管实验、实践教学已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但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还是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处理“学以致用”的“教与学”,导致综合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的要求很难落到实处。

为加强工程基本实践能力的锻炼与培养,不断提高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教学质量评价社会化的指导思想下,明确电子信息、通信及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根据课程特点和社会资源,逐步建立起严格、合理的实验操作技能训练、实操考核模式及“学以致用”、“社会实践与评价”综合评价体系。我院采用“以校内实验实训为基础,依托‘格力空调维修部’为校外实习培训为主线,以实际工程操作为考核”的思路对制冷技术及控制课程进行改革试点,通过四年的运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普遍反映学习不枯燥、实操性很强、了解了制冷维修行业,同时也受到合作单位的好评。

1 新建校内实训基地

本科实训基地不是简单地将现有企业技术引进课堂做单纯的技能训练,它是能兼容本科教学和职业培训的,集“产学研教”一体化的多功能实践基地。为此信息工程专业与江西省格力空调维修中心合作,通过市场调研提出: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拓展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能体验中央空调系统、直观感受最新先进的制冷控制技术的建设理念,由江西省格力空调维修部出资新建制冷技术实训基地。目前基地有制冷制热综合实验室设备SB-2002B6两套,直流变频多联机2套,G10直流变频控制系统1套,各型号分体空调,窗式空调10套,压缩机、电机、主控版10套,焊接、真空泵等维修工具。其中直流变频多联机和G10直流变频控制系统是按照使用现场方式装配的,通风管道采用半开放式结构便于教学讲解。

2 加强实操过程的指导与监控,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制冷技术及控制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要求学生在理解技术动作要领并仔细观察技师实操的基础上,通过反复领会实验操作技能与技巧,学会制冷机故障分析与处理,制冷设备的检修与维护保养等。因此在每个实验项目中依据知识结构要素有针对性地设置考核内容,按操作工步细化考核成绩,并要求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做到:仔细观察学生的操作手法、程序、设备工具使用等动作要领是否规范;当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严重问题时,及时叫停并组织讲解,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直到项目符合设计标准;对实操中存在的问题要求教师及时记录,既可以作为学生成绩的评定依据,更重要的是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积累原始数据,通过数据的分析了解学生学习的强项与弱项,在后期课程讲解有所侧重。

3 制定合理、可操作的实验考核量化指标

实操成绩的评定既可以达到对学生完成实操能力掌握程度的评价,也可督促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但传统实验成绩评定模式通过实验操作考试、平时实验完成状况及实验报告等因素给出最终实验成绩。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师要面对30多位同学,很难在短时间给出合理的成绩,往往凭印象、实验报告写的是否工整等因素打分,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并挫伤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必须探索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实验成绩考核及量化标准,对学生的综合实操能力必须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

目前实验课程运行模式分实验室基本技能训练和“格力空调维修部”现场实训两部分,依据运行模式制定了实验成绩评分标准,详见表1。

(1)实验室基本技能训练考核细分为:实验前的预习准备工作;实验操作技能的规范化操作;现象、问题、故障记录及相关分析和解决方法。平时实验成绩的评定立足于实操基本技能的训练,要注重过程,不要过分强调结果,非常忌讳单凭结果给成绩。(2)实验考试内容通过到“格力空调维修部”现场实训,维修部的师傅负责指导并考核,侧重于常规操作技能及故障排除能力的考核。

通常考试大纲和成绩评定标准在开课初期就告知学生,这样学生在平时做实验、做实训的时候,就会注意基本实验操作技术和技能训练及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整体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4 结论

经过四年运行我们认为实验模式和量化平分标准相对合理的。学生对实验课程在能力培养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有明显提高,尤其是到“格力空调维修部”现场实训,学生意识到实验操作技能的重要性,实验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摘要:结合制冷技术及控制课程特点,制定适合电子信息、通信及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实验操作技能训练、考核模式及加强校外实训培训,是检查和督促教与学的有效手段,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实验,考试,能力,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登春,邹声华,于梅春.制冷技术实践性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

[2]毕明华,凌勋《.制冷工艺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3]邓锦军.制冷专业课程的“任务驱动型”教学[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4]禤志彬.关于空调制冷专业教学方法的探讨[J].职业,2009(27).

护理操作强化训练 篇6

1 临床实习前强化训练内容及方法

(1) 内容。无菌观念的培养, 手术人员的术前准备, 病人手术区的术前准备, 外科基本功训练。

(2) 方法。8人一组, 每组备有练习用手术包 (敷料及手术衣) 、手术器械, 以学员练习为主、教员指导为辅, 发现问题, 及时纠正。

(3) 练习对象。由学员充当病人进行病人手术区的术前准备练习, 以贴近临床实际。缝合、打结均在自制海绵板上练习。

(4) 时间安排。临床实习前一个月, 每天下午或晚上利用1~2小时集中进行强化练习。

(5) 定期综合考核。定期抽查以考核学员练习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 从实际出发, 面向临床, 学为所用

军队卫生士官学员的教育目标是面向部队基层, 满足部队卫勤保障需求, 具有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特点。为此, 在强化训练中, 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 面向基层, 学为所用原则。学员一系列操作练习与临床外科操作常规一致, 提高了学员的临床工作适应能力。

在训练中, 我们发现学员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 第一次脱碘时, 超过了碘消毒范围;消毒腹壁两侧时, 消毒钳远端低于近端。 (2) 穿手术衣过程中, 手易接触手术衣衣领的正面, 双臂上举过高或向两侧外展。 (3) 戴第二只手套时, 已戴好手套的拇指接触第二只手套反折处。 (4) 缝合时用手拔针, 掉线。 (5) 打第二个结时压线不正确致使第一个结松驰。针对上述问题, 教员应集中讲解。

在强化训练中, 还应将一些手术技巧传授给学员, 如在缝合过程中, 为避免掉线, 要求学员拔出针后, 左手拿镊子, 右手接针尾, 这样既不会掉线又避免了反复拿放镊子, 节省了时间, 提高了速度。

3 加强基本功强化训练, 提高军队卫生士官操作能力

军队卫生士官学员毕业后将担负基层部队卫勤保障工作, 要求其具备独立完成各种临床外科操作能力, 如训练导致的软组织外伤的清创与缝合、野战条件下的战伤救治与处理等。而外科基本操作技能属外科总论部分, 学员在校期间虽然进行了外科手术学基本功训练, 但结课较早, 有较多操作技能被遗忘, 故临床实习前强化训练非常重要。实习医院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对实习军队卫生士官学员外科综合操作技能满意率达到98%, 受到临床医院的好评。学员普遍认为临床实习前的外科基本功强化训练非常有效, 消除了他们对外科实习的恐惧心理, 增强了自信心, 对提高外科基本操作技能及综合素质有很大帮助。

临床实习前的强化训练大大提高了军队卫生士官学员的综合操作能力, 对其毕业后承担部队卫勤保障工作、适应基层卫生工作具有显著作用, 值得借鉴推广。

参考文献

护理学基础操作训练模式改革初探 篇7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操作训练模式,操作能力

护理技能训练模式从单一到综合, 对培养学生能力有一定的作用, 若缺乏周密的设计, 训练效果则不一定理想。如教师的合理配置、学生个体差异的处理、训练过程如何循序渐进等问题均是护理实践教学所面临的难题[1,2]。笔者认为, 单项技能训练是开展综合技能训练的基础, 也是发挥综合技能训练优势的基础。为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以“工学结合, 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为指导, 尝试采用分层训练、分步训练、计算机模拟训练及模拟情境训练的新模式进行教学。

1 训练模式

根据护理学基础训练大纲要求, 按照项目进行分类, 采用分层训练、分步训练、计算机模拟训练及模拟情境训练模式。

1.1 分层训练

根据学生接受知识、掌握知识的能力不同, 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进行训练与考核。若学生基础较好, 操作速度快, 可以提早通过考核并结束训练;若学生操作生疏, 可增加训练次数, 延长训练时间。

1.1.1 实施

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授课与实训, 基本掌握学生情况后, 在每班挑选出1.0%基础扎实的学生。这部分学生作为早期实训的重点训练对象, 促使其提早通过操作考核后发挥“传、帮、带”作用。

1.1.2 评价

此法改变了传统的全班学生一起练习、一起考核的方式, 从而避免受到学生操作能力层次性差异的影响, 使训练方法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 挖掘学生的训练潜力, 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1.2 分步训练

护理学基础操作步骤均由多个操作环节组成, 在实训时以每个操作环节为子任务进行分步训练。教师在辅导时分步把关, 让学生熟练各操作环节后再进行整个操作流程的练习。

1.2.1 实施

先有机分解每个操作项目, 再分别进行训练。如导尿术, 包括护理评估、用物准备、初步消毒、再次消毒、插入导尿管及整理等环节。学生在训练时, 由教师、操作良好的学生在旁观看并分别把关计时, 探讨其细节操作是否正确及熟练程度。训练结束后, 先由学生自评, 然后由教师点评, 记录所用时间。1.2.2评价分步训练能让学生清楚认识到自己操作的薄弱之处, 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此方法针对性强, 避免了传统练习时整项操作从头至尾的重复练习, 有效缩短了每项操作的训练周期。由于采用每个步骤分别计时的方法, 对于强化操作学生熟练程度有极大帮助。

1.3 计算机模拟训练

计算机模拟训练将护理操作技能项目拍摄后输入计算机, 随时提供给学生进行模拟训练。模拟训练系统既有正确操作的视频资料, 也有错误操作的视频资料。

1.3.1 实施

根据护理学基础训练大纲要求, 按照操作流程, 以实训区的模拟病房或医院作为拍摄基地, 进行临床护理操作项目的正确操作及错误操作拍摄, 经剪辑及音像制作后录入模拟训练系统。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操作项目进行练习。如学生选择无菌技术操作, 可观看正确无菌技术操作流程的视频资料, 听操作目的、用物准备、注意事项等音频解说, 之后进行操作练习。如进行无菌技术操作的纠错练习, 可通过触摸屏选择操作项目, 练习结束即显示成绩。

1.3.2 评价

该方法具有反复观看、循环练习的优势, 大大节约了训练空间, 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另外, “见习医院不足、患者依从性差”是近年来医学院校临床见习质量难以保障的主要原因[3], 而该系统下的部分操作项目取材于医院, 解决了以上难题, 使学生能不断接触临床实际, 提高了学生临床实习的适应能力。

1.4 模拟情境训练

建立模拟病房、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4], 每项操作训练均在模拟临床情境中进行并与临床护理工作接轨。

1.4.1 实施

操作训练所用医嘱可由教师提供, 也可由学生自己准备, 若学生自备必须经教师把关。学生按照医嘱准备相应的用物, 然后在模拟情境中完成操作。如静脉输液训练中, 学生自备的医嘱必须包括具体的科室、病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药名、剂量、浓度、给药方法及途径、医生签名等内容。在整个操作训练中紧扣具体病案, 由学生扮演患者、患者家属及其他医务人员, 要求扮演者沟通时具有可变性并能有意设置障碍, 促使操作者随机应变。评价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完成的输液操作要结合自评、他评与教师点评。

1.4.2 评价

此法一改过去单纯、机械的操作练习程序, 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与应变能力。训练时采用角色扮演, 使学生进入各自的角色, 与角色融为一体, 从而产生相应的角色行为[5], 为其以后的临床实习奠定了基础。

2 结果

经过对2007级学生2学期的教学, 对45名学生及市区3家医院临床带教教师20名共65人的访谈, 有25名学生及14名教师认为新护理技能训练模式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有23名学生认为对增强临床实习适应性有帮助, 另有12名教师认为学生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有所提高, 具体结果见表1、表2。

3 结论

新护理技能训练模式在训练方法上有很大改变, 体现了科学性与灵活性的特点。训练时学生对自身特点了解更多, 训练的针对性更强, 故训练效果更好。从访谈结果可见, 新护理技能实训模式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及临床实习适应性的增强均具有促进作用。

4 讨论

4.1 新护理技能训练模式对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

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学生动手能力的强弱虽然受先天因素的影响, 但经过后天训练与培养可以得到提高。本模式充分体现了训练方式的科学性, 让学生知其长、短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 通过教学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实际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让学生感受到护理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 从而巩固并加深了其对医学和护理知识的理解[6]。

4.2 新护理技能训练模式对学生获得职业情感体验的作用

良好的实验课程和实验情境是技能培养的关键[7]。在该模式中, 要求学生扮演各种角色, 形成了良好的实验情境, 使学生体验到不同角色的需求, 有助于他们在临床实习中更加关心、体恤患者及其家属。如吸氧操作, 面对患者呼吸困难, 难以正常交谈, 家属焦虑不安的情况时, 学生能体验到操作的紧迫性及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解释疏导工作的重要性。实践证明, 只有学生在训练中有所体验与感悟, 才能更快、更好地融入临床实践。

4.3 新护理技能训练模式对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作用

目前, 医学教育界普遍存在的难题是临床见习的场所与时间受到限制, 各院校纷纷在校内建立仿真医院, 进行仿真练习, 取得了显著效果。我院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 积极拓宽视野、迈开步伐, 把教学的镜头对准临床实际。在附属医院拍摄护理操作录像, 经制作后提供给学生开展操作技能训练。学生可观看在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的护理操作, 还可进行纠错练习。

总之, 新护理技能训练模式从根本上训练了学生的各项能力。但是, 其对教学与实训准备提出了较高要求, 如在模拟情境训练中, 教师在课前应进行情境设计, 学生也应认真做好角色扮演, 才能较好地达到训练目的;而在计算机模拟训练中, 教师必须在业余时间采集病案、拍摄录像, 以使所获资料能满足教学需求。笔者对该模式只进行了一些初步探讨, 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 仍需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经蕾.护理技术操作模式改革与实践[J].护理研究, 2007, 10 (21) :2716~2717.

[2]孙一勤, 周瑾, 陈小萍, 等.基于仿真医疗情景下的开放式综合性护理技能训练实验[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7, 7 (23) :70~71.

[3]张学思, 阳艳, 郑恒, 等.构建内科新型教学模式, 促进医学生临床岗位技能培养[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7, 27 (4) :82~84.

[4]倪国华, 曹梅娟, 范亚峰.护理专业课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8, 9 (14) :1101.

[5]张咏梅, 钟建华.角色扮演法在手术体位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6) :455~459.

[6]袁义厘, 耿桂灵.护理综合性实验教学中模拟临床情境演练的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12) :1122~1124.

护理操作强化训练 篇8

1 优化训练内容, 贴近岗位需求

1.1 确定主导思想, 加强教学针对性

护理操作技能与护理技术标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我们按照“贴近部队、贴近岗位、贴近实用”的基本思路, 本着“巩固基础、适当拓展、强化技能、注重实用”的基本原则, 将授课重点放在了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上, 确立了“以实验课为主、理论课为辅, 精讲多练”的教学指导思想, 使卫生班长通过规范化的操作技能训练, 不断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充分发挥“火车头”的作用。

1.2 优化教学内容, 加强教学可行性

我们通过对前4期卫生士官升级培训班课前的无记名式问卷调查、对基层部队卫生队进行调研了解到培训的实际需求, 并考虑到下一步对军队卫生专业兵进行技能鉴定的需要, 将治疗护理操作技术由原来的15项、18项增加到22项, 分为了解、熟悉、掌握3个层次。为贴近实战需要, 树牢“练为战”的思想, 加强了野战微光条件下静脉输液、单人徒手心肺复苏的教学力度。

1.3 调整讲练比例, 加强教学实用性

根据教材要求, 护理操作技能与护理技术标准包括了10章的教学内容以及近百项的操作技术, 课程设置讲练比例为1:1.7, 要在60个学时的时间内完成这些教学任务, 显然是不可能的。为了真正达到提高动手实践能力的教学目的, 经过多次切磋, 将讲练比例由1:1.7调整为1:14, 为使学员能够有充分的操作技能训练时间创造了有利条件。

2 采用讲习合一, 重在动手实践

2.1 狠抓训练落实, 确保教学质量

为狠抓训练落实, 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我们除了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前预习—教员演示—学员练习—抽查讲评—难点演示—课堂讨论—教员总结”的方法外, 尽可能避免在正课时间观看有关的电视操作录像。采用第二课堂弥补的方法, 在教学中始终注意用较美的技术操作去感染学员、用规范的操作程序去训练学员、用严格的训练标准去指导学员、用现身说教的方式去启迪学员、用技术操作的竞赛去鞭策学员, 使操作技术不规范的学员踏上了路、操作技术不正确的学员跟上了路、操作技术不熟练的学员赶上了路, 不断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2.2 改进教学方法, 贴近实战需求

在教学方法上力求形式活泼多样, 能够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单人徒手心肺复苏的训练上, 为了保障学员的安全, 不管是对护理还是临床医疗等专业的学员, 多年来均采用的是在模拟示教人身上练习的教学方法。为进一步贴近实战需要, 今年又尝试在真人身上进行模拟训练, 并设定了通过屈身高姿、屈身侧姿和屈身低姿匍匐前进快速接近伤员, 实施单人徒手心肺复苏, 开展微光条件下静脉输液的操作训练流程, 不仅激发了学员学习的热情, 加强了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强化了其练为战的思想, 还使教学进一步满足了卫勤保障的需要。

2.3 从难从严要求, 提高动手能力

卫生班长作为西北战区几千余名卫生员的代表, 参加完培训后, 他们规范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将起到以点带面、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 要求学员对每一项护理操作技能, 从概念、目的、用物、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必须做到会讲、会做、会示范、会总结;要求学员在操作技巧上, 尽可能毫无保留的亮绝活、出绝招, 从不同层面展示出自己的亮点。这种以教促学、以学促教的方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 每次课终利用抽查学员护理操作技能的机会, 依据有关的评分细则, 现场教会学员如何进行打分、判分, 使其掌握了有关技能的质量控制标准, 不断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3 健全培训体系, 提高专业素质

3.1 建立健全规章, 训练有序进行

对卫生班长培训应把培养专业技能素质放在重要地位, 针对卫生班长的岗位任职特点, 建立和完善适应卫生班长教育的专业技能培训体系, 设置专门的技能操作课程, 制订专业技能训练量化评分标准, 创造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 组织落实好技能训练教学。为此, 在专业技能培训体系设计上, 编写了实验教学计划和具体的实施措施;在制订专业技能训练量化评分标准方面, 做到了实验教程、技能训练标准和量化考核评分细则相互配套;在创造实践教学条件上, 加大保障力度确保实验开出率达到100%;在训练组织实施上, 做到讲看结合、讲练结合、讲演结合等[1]确保扎实有效的训练。

3.2 搞好综合考核, 提高应用能力

考核是检验训练质量和促进训练的重要手段, 考核应按照“注重结合实战、强化实用技能训练”的原则, 同时结合平时部队训练和应对救灾抢险等各种突发事件卫勤保障的需要, 设计出考核的内容, 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以培养卫生班长较强的综合素质。在具体的考核方法和成绩评定上, 要强调实事求是, 包括科目设置、演练、命题、评分等, 根据卫生班长岗位的特点, 注重从强调熟悉程序转变为熟练技术, 注重从练单一专项技术转变为练综合应用能力[2], 不仅可提高他们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能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任职能力。

3.3 认真归纳总结, 确保教学发展

近5年来, 在对卫生士官护理操作技能的教学中, 我们始终本着实践、总结、提高、发展, 再实践、再总结、再提高、再不断发展的思想, 为部队能够真正培养出高质量、实用性的卫生人才而不懈地努力着。由于教员的辛勤付出和学员的密切配合, 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经对5期卫生士官护理操作技能课终考成绩的统计, 理论考平均成绩为81.41分, 护理操作技能考试平均成绩为90.61分。今年卫生班长课终理论考试平均成绩为82.76分, 护理操作技能考试平均成绩为92.41分, 优秀率为100%, 是近5年来最出色、最好的一次。

参考文献

[1]陈竺, 金红希, 黄应堂.立足于强化“五种素质的卫生士官学历教育”[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1, 9 (1) :54-55.

护理操作强化训练 篇9

1 师资力量是护理操作技能训练的保障

我院《基础护理学》的任课教师, 绝大部分都是硕士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进行教学活动, 其接受教育培养的模式与我院的实践教学要求存在一些差距。在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中, 校本部教师往往注重大学的教育模式, 在授课方法上更偏重理论知识的学术性和系统性, 但由于缺乏临床护理工作经历难以向护生传授临床经验;而部分外聘教师虽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但由于长期的临床一线工作经历导致她们对课堂实践教学必需的教学法研究缺乏系统的积累, 也缺乏教育教学的经验, 致使参与护理操作技能实践教学的教师综合水平参差不齐。

护理操作技能训练要求参与实践教学的教师既要专业理论知识扎实, 操作技能熟练, 同时也要具备良好的临床综合能力和教学能力, 能及时发现护生在操作训练中的错误, 并能客观评价护生的应急能力, 以及能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和讲解。因此, 为保证教学内容与临床实践的统一, 为护生创造真实的临床环境,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培养“双师型”教师成为师资培养的重点任务。一是邀请经验丰富的临床一线护理人员进行讲学、观摩教学等, 掌握医院护理工作动态, 并及时渗透到教学中去, 弥合院校的课堂实践教学与临床实际状况之间的裂痕, 使护理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与临床护理实际融为一体并保持“零”距离, 在技能操作中使用新型的护理用具;二是选派专职教师定期去医院从事临床工作, 掌握临床护理技术操作的进展和新型护理仪器的使用, 把临床的新信息引入课堂;三是组织教学医院中学习能力强、有较强进取心的临床一线护理人员进入院校深造学习, 作为“双师型”教师的重要补充。因此, 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双师型”护理师资队伍是护理实践教学师资培养的核心[1]。

2 沟通能力是对护理人员提出的新要求

护理实践教学都是在护理模型上实施, 虽然不是真人真做, 缺乏操作的真实感, 但这些能增加护生进行操作技能练习的机会, 也能减少护生在操作过程中的紧张与恐惧, 还能增加护生的自信心, 缩短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距离,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但同时护理模型不是真实的病人, 没有表情、感受, 无法与护生之间进行交流, 护生面对没有反应的模型人, 往往忽略或羞于沟通, 只顾完成护理操作而轻视与病患的语言沟通和交流。有的护生只能机械模仿老师传授的护理操作动作, 不注重语言表达, 甚至不知如何与病人进行交流, 只能做“哑巴操作”;部分护生在面对模型人进行语言交流时表情比较呆板, 相关操作的解释用语也不灵活[2]。在临床上由于不注意沟通技巧的运用, 不懂得病人的心理需求, 被误会、被拒绝的事件经常发生。

临床护理工作的宗旨是为相关的人群提供健康服务, 其服务质量的高低和效果的好坏不但取决于护生的护理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是否扎实, 更取决于护生的人文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当今社会背景下, 加强护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是护患关系现状对护理人员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在护理实践教学中应教会护生如何服务于病人、尊重病人和指导病人, 使其成为每名护生的必备技能[3]。因此, 加强护生沟通能力的训练应作为护理操作技术训练的重要任务。具体措施如下:一是护生在校学习期间教材中没有沟通技巧的具体内容, 让无临床经验的护生将各学科的知识整合为某项护理操作的解释有一定的难度。在实践教学中, 教师应高度重视并引导护生主动重视护患沟通, 教师首先应将模型人视为病人, 示教时将语言交流贯穿于熟练的技术操作中, 规范护理操作中沟通的内容, 正确与病人沟通, 让护生感受到操作的真实性, 认识到沟通交流与操作技术同等重要。二是在护理操作教学中尽量安排真人真做, 既增加操作的真实性, 又让护生尽量互相体验, 在模拟病人过程中使护生真切体会病人的不适和疼痛, 培养护生的整体服务意识[4]。三是随着病人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 护生在病人身上进行实践的机会也相应减少。在护理操作中进行沟通培训时, 应有意识安排标准病人给护生设置沟通障碍, 使她们意识到不注意沟通技巧可致病人拒绝合作, 从而训练护生的沟通能力, 学习如何运用沟通技巧使病人理解、信任并取得配合, 提高临床适应能力。

3 防护意识是护理操作技能训练的重要环节

刚接触护理操作技能的在校护生由于缺乏专业知识的积累, 在操作练习中, 由于护理对象是模拟人或者是自己的同班同学, 护生在为“病人”提供护理时, 不能做到谨言慎行, 不自觉遵守操作要求, 不注意操作细节, 表现出随意性和散漫习气, 认识不到护理活动中面临的职业危害, 某高校在校护生对口罩相关知识仅了解16.07%[5]。目前, 有相当一部分护理教师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进入医学院校从事护理教育工作, 教师本身就缺乏护理防护知识, 更谈不上培养护生的职业防护意识。具体表现在:教师不能及时地向护生传授职业性损伤的自我防护知识和技能, 导致护生对职业性损伤现状不了解;对护生操作使用后的物品处置重视不够, 操作完毕废弃物处置不合理, 护生没有认识到护理人员所承担的保护环境、创造良好环境的责任, 缺乏环保意识;护生操作过程中不能正确采取防护措施, 自我防护意识薄弱。

目前, 我国护理教育体系课程设置中, 还没有独立的职业防护课程, 操作用物相对滞后, 教材内容与护理实践相对脱节, 导致护生在校学习期间不能充分认识到职业防护的重要性, 在临床实习和毕业后到临床工作时, 没有职业防护意识, 更缺乏防护知识。因此, 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护生职业防护意识的培养:一是在护理专业开设专门的职业防护课程, 让护生在学校能够接受到系统防护知识的教育[6];也可在基础护理实践教学中渗透职业防护知识, 使其成为弥补职业防护知识缺乏的最佳课程, 因为临床工作中造成职业伤害的原因大多数是违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而发生的;二是教师应将护理操作的自我防护知识渗透到实践教学中, 既要让护生学会为病人提供良好护理的技能, 也要让她们认识到护理实践中面临的主要职业危害, 使护生在校期间充分了解职业防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进入临床前形成必要的理论知识贮备;三是总结一些预防职业伤害的经验和技巧, 提供简易安全的操作用具, 教给护生正确规范的使用要领, 使误伤和污染机会明显减少, 培养和训练了护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和科学的操作方法。护理操作技能训练是护生完成角色转变的重要途径, 借以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 对护生顺利进入临床医院实习以及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至关重要。因此, 有针对性地加强护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护生的护理技术操作能力在整个护理教学体系中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只有在强化“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基础上, 注重护生沟通能力培养和职业防护意识的强化, 才能真正培养技能型护理人才。

摘要:分析护理操作技能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对策, 强调应加强护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护生的护理技术操作能力在整个护理教学体系中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在强化“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基础上注重护生沟通能力培养和职业防护意识的强化。

关键词:护理操作,技能训练,存在的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赵莉, 雷蓉, 龙霖, 等.“双师型”护理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 (34) :136-138.

[2]马锦萍, 李艳玲.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提高护生语言交流能力[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5, 4 (11) :122-123.

[3]王晓薇, 季姗姗, 季诚, 等.“护理情景实录-反思”在培养实习生护患沟通能力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教育, 2010, 7 (1) :21-22.

[4]史瑞芬, 曾爱芳, 吴俊.改进护生护理技术操作质量考评标准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 2001, 16 (1) :23-24.

[5]张帅, 曾兢, 王辉.在校护生口罩使用现状调查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8) :153-154.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护理操作强化训练】相关文章:

护理操作实践07-02

急诊护理操作08-19

膀胱冲洗护理操作04-08

口腔护理操作情景07-08

气切护理操作04-13

晚间护理操作流程04-16

口腔护理操作规范04-23

护理操作单选题04-29

护理操作考核案例05-13

口腔护理操作情景06-04

上一篇:危机考验 网络营销下一篇:基面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