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中毒事故分析

2024-07-17

职业中毒事故分析(精选九篇)

职业中毒事故分析 篇1

1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自1996年至2007年10年间查阅有关杂志上刊登的急、慢性职业中毒文章。

2结果

近10年刊出的职业中毒文章中, 急性中毒799例、慢性中毒204例, 其中死亡72例。由表1可见, 由刺激性气体导致的急性职业中毒例数最多, 为170例, 占21.3%, 其次为高分子化合物、窒息性气体、有机溶剂等;由有机溶剂导致的慢性职业中毒的例数最多, 为139例, 占68.1%, 其次为金属及其化合物。所有职业中毒病例中, 以窒息性气体导致死亡的人数最高, 为42例, 占58.3%, 死亡原因主要是吸入高浓度有毒有害气体所致。其中, 刺激性气体包括溴甲烷、硫酸二甲醋、氨、氯气、氟化氢、二氟一氯甲烷、三氯一氟甲烷、二甲硫醚、硝基甲烷、马来松香、甲硫醇、环氧乙烷、磷化氢, 窒息性气体包括氮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化物、甲基硫醇、氢气、炮烟。

3事故原因分析

我们从报道中了解到, 职业中毒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为:①无防护设备或个人防护差错;②无有效的通风排毒设施;③工人上岗前未经培训, 缺乏劳动防护知识;④违反安全操作规程;⑤作业场所空间相对狭小、环境条件恶劣, 毒物浓度超标;⑥工人上岗前未经体检, 有职业禁忌症;⑦企业管理人员忽视职业卫生工作, 卫生安全管理制度实施不严;⑧设备跑、冒、滴、漏。

4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 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以预防职业中毒事故的发生。①强化政府有关部门对企业的监督管理职能;用人单位应加强自身的职业卫生管理, 落实各项职业病防治工作, 建立、健全职业安全卫生制度;②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和在岗期间的职业卫生知识培训, 普及职业卫生知识, 督促劳动者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 提高劳动者的自我保护意识;③对现场作业人员和救援组织人员要进行自救互救知识培训, 一旦发生中毒事故时, 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的危害;④配备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 并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 做好职工健康监护工作;⑤建立、健全生产设备维修和检修制度, 杜绝因设备缺陷造成跑、冒、滴、漏现象。

刺激性气体包括溴甲烷、硫酸二甲醋、氨、氯气、氟化氢、二氟一氯甲烷、三氯一氟甲烷、二甲硫醚、硝基甲烷、马来松香、甲硫醇、环氧乙烷、磷化氢;窒息性气体包括氮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化物、甲基硫醇、氢气、炮烟;其他包括禁中毒、氟呱啶醇中毒、二甲基甲酞胺中毒、氯乙酸中毒、莫能霉素中毒。

中毒窒息-事故案例分析 篇2

2008年9月10日15时,某市长山集团有限公司发生一起缺氧窒息事故,造成5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10万元。

一.单位概况

长山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4月24日,位于某市太平镇,公司类型为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经营范围是钢铁及金属磨料的生产和销售。集团公司下设6个分厂,总资产7.28亿元,职工1465人。2008年9月初,集团公司准备维修抽风机管道耐磨衬,9月7日与外来施工单位行泰工贸有限公司签订了维修承包合同。该施工单位注册资本60万元,经营范围为机械、铆焊加工、耐磨材料、抗蚀陶瓷片、耐火材料防腐材料销售等。维修工程于9月8日开始,次日上午完工。

二、事故经过

2008年9月10日10时30分左右,行泰工贸有限公司两员工到长山集团测量抽风机管道维修工程量,结算工程款。11时左右,两人与财务人员曹某等5人到烧结厂抽风机管道内测量工程量。至15时左右,烧结厂巡检人员发现抽风机管道检查口开着,里边躺着人,就立即通知厂值班人员将管道中的5人抬出,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三、事故原因

事故调查认为,该起事故是一起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直接原因是验收工作量的人员违反《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进入现场前未按照通风、检测、监护的规定,违章进入缺氧危险作业场所。间接原因是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应急救援措施不当等。

四、事故评析

一是验收人员违章作业。《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第5条规定:当从事具有缺氧危险的所有作业时,按照先检测后作业的原则,在作业开始前,必须准确测定作业环境空气中的氧气浓度,并记录下列各项:a.测定日期;b.测定时间;c.测定地点;d.测定方法和仪器;e.测定时的现场条件;f.测定次数;g.测定结果。h.测定人员和记录人员在准确测定含氧量前,严禁进入该作业场所。但验收人员进入现场前未进行通风、检测、监护,违章进入缺氧危险作业场所,导致事故发生。

二是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暂行规定的通知》鲁政办发〔2007〕54号第九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实行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岗位的责任人员、责任内容和考核奖惩等事项。但长山集团有限公司没有全面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更没有层层落实到各个环节,致使验收人员违章作业失去监督。

三是政府安全生产监管主体责任不落实。《安全生产法》第五十六条规定: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法对生产经营单位执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太平镇政府作为企业属地管理的监管责任主体,没有认真履行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职责。虽然成立了安监站对辖区内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也与企业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书,但对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对安全法律法规、制度落实等情况监督不力,督促落实缺乏力度。

五、事故总结 许多化工企业在安全生产上往往继承大于创新性,规定动作多于自选动作,仍是采取几项安全制度、写上几条安全标语,开上几次安全会等,这些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虽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这只是短期效应,并没有在广大员工中形成一道坚固安全防御体系,有的员工对安全管理还存在着一些漠视或抵制,这种潜意识必然会体现在他的不安全行为上,并可能“传染”给同事。但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大量不安全行为的结果是必然发生事故。在安全管理上,时时、事事、处处监督企业每一位员工遵章守纪,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甚至是不可能的事,这就必然带来安全管理上的漏洞。针对以上问题的解决办法是建立企业安全文化。企业安全文化之所以能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是因为它是一种全面管理,以文化的无孔不入的方式弥补以往安全管理的不足,它注重的是人的观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通过教育、宣传、奖罚、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安全修养,改进其安全意识和行为,从而使员工从不得不服从管理制度的被动执行状态,转变成主动自觉地按安全要求采取行为,即从“要我安全”转变成“我要安全”、“我会安全”。它体现出现代的、科学管理的全部内涵。

职业性急性苯酚中毒3例临床分析 篇3

例1:男,22岁,入院前6小时因某化工厂苯酚泵房爆炸,泵内苯酚弥散于空气中,该患在现场灭火,4小时后患者觉头晕、头痛,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50ml,无咖啡样物。现场多人有相似症状。查体:生命体征平稳,未见阳性体征。辅助检查血、尿常规,肝功、肾功、心肌酶、血糖,离子均末见异常,HBsAg阴性。临床诊断:苯酚接触反应。经给予吸氧、补液、利尿、促进毒物排泄、营养神经、支持对症治疗。病情渐好转,治疗3天,病人仅略有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查体未见阳性体征,临床好转出院。

例2:男,24岁,入院前2小时该患工作的泵房爆炸,泵内苯酚弥散于空气中,同时该患因爆炸气流作用头部受撞击,该患立即脱离现场,患者觉头晕、头痛伴恶心,无呕吐。查体:生命体征平稳,未见阳性体征。辅助检查血、尿常规,肝功、肾功、心肌酶、血糖,离子均未见异常,表面抗原阴性。头CT:未见异常。临床诊断:苯酚接触反应。经给予吸氧、补液、利尿、促进毒物排泄、营养神经、支持对症治疗。治疗3天,病人仅略有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查体未见阳性体征,病情好转出院。

例3:男,24岁,入院前6小时因某化工厂苯酚泵房爆炸,泵内苯酚弥散于空气中,该患在现场灭火,4小时后患者觉头晕、头痛,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50ml,无咖啡样物。现场多人有相似症状。查体:生命体征平稳,未见阳性体征。辅助检查血、尿常规,肾功、心肌酶、血糖,离子均未见异常,乙肝六项:HBsAb(+),余均为阴性,甲丙肝抗体均阴性,血ALT413.41U/L增高,AST175IU/L增高。肝、胆、脾、胰、双肾彩超未见异常。临床诊断:急性苯酚中毒、中毒性肝损害。予吸氧、补液、利尿、促进毒物排泄、营养神经、保肝、支持对症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好转,治疗59天,患者无不适主诉。查体:未见阳性体征。肝功恢复正常。达临床痊愈出院。

讨论

硫化氢职业中毒事故分析研究及对策 篇4

1 事故分析

1.1 资料来源

根据2013年至今的权威新闻报道, 我国发生将近120起硫化氢的事故, 涉及人数657人, 死亡人数达到487人, 74.12%的死亡率, 这也就说明, 在每发生一起关于硫化氢事故中平均都有5.48人中毒, 4.1人死亡。小区域或半密闭空间成为了事故的高发地。

1.2 事故研究办法

对2013年至今全国发生的事故信息进行整合, 依据一些要素进行数据处理:事故发生频率, 涉及人数, 死亡数量, 死亡率。分析先有条件分别是:发生时间不同, 硫化氢职业不同。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找到一些规律, 从而进行深入的针对性事故预见方法及相应的事故处理办法。

2 数据处理

2.1 硫化氢职业不同数据分布

根据表格一和图一的2013年以来硫化氢引发事故分析数据可知, 占有97.37%的中毒人数比例的是:食品行业, 化学工业, 污水处理业。数据还可看出:化学工业, 食品行业, 污水处理业占据了硫化氢事故死亡前3位, 且死亡人数比率高达97.75%。再根据数据精确检验模型Fisher精确检验分析, 看出者三个行业之间存在明显不同p=0.021<0.05。32个因救援而中毒的数量, 占总体的28.07%。

3 分析得出结论

3.1 行业缺乏危机意识

根据新闻报道, 行业发生事故大多由于工作人员长年工作导致危机意识减弱。操作中疏忽导致无法挽回的事故发生。也有一些企业, 对于行业安全没有坚固的意识, 为了一些蝇头小利, 节约成本, 疏忽本身的企业安全防范措施和员工安全设备配备, 缺少相应的员工教育宣传, 工作人员工作环境恶劣, 殊不知种种不得当, 都给硫化氢气体泄漏伤人提供了契机, 泄漏伤亡事故发生后, 自身企业的经济损失会远远超过盈利, 员工生命也会受到威胁。

3.2 工作人员技术不当

在分析的行业中, 很多都是由于工作人员没有相应的硫化氢工业设备使用知识, 不懂得如何使用这类有事故隐患的工业设备, 再加上企业没有系统培训学习, 自己也不去学习, 缺少这方面技术常识, 还有自己保护意识薄弱, 防护设备配备方法缺失, 这就引发在事故发生时, 一些不具有相关知识的人员不能争取更多的时间展开自救或等待救援, 没给自己生命在危险中获得机会, 后果不堪设想。

3.3 企业缺少定期检测

企业在没有定期检测情况下进行运转, 很有可能发生疏忽一些设备自身问题, 设备老化或安装不合理, 在工人操作时, 发生气体泄漏。这种事故大多发生在工作人员上班期间, 那么在人流密度大的情况下, 企业设备发生事故, 硫化氢气体泄漏, 事故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若没有紧急救护措施, 人员伤亡会很惨重。

3.4 事故发生, 不懂自救

很多时候, 我们都可以避免更严重的自身危害, 通过自身学习的知识进行自我救护, 但由于一些受害者意识薄弱, 没有相关自救知识, 错过自我保护的最佳时间, 导致自身遭受严重损伤。

4 处理办法

4.1 加强宣传

相关部门应该进行有结构层次的宣传, 加强对企业的危机意识宣传, 对于硫化氢进行系统危险预告, 知识讲解, 保证每个企业负责人都有相关知识, 懂得一旦发生危害后果多麽惨重。与此同时, 企业负责人应当对企业员工开展相关知识讲座, 培训, 保证人人都有危机意识, 避免事故发生。

4.2 监管部门尽职尽责

对于工作不到位的监管部门, 上级领导应该进行系统调整, 对每位负责人进行工作培训上岗, 有规律的进行企业监管监察, 同时在高发月份进行更深入的监察, 同时监管部门也要严格杜绝有只拿工资, 不做实事的人存在, 一经发现要严肃处理。

4.3 提高员工素质

对每一位员工进行上岗前的培训, 安全知识教育, 例如:开展一些讲座, 张贴宣传资料等。或者由于工作特殊, 要对员工招聘时进行相关素质考核, 有经验者优先。并且在工作期间要有相关负责人进行定期了考核, 时刻提醒员工安全无小事, 对每一项安全装备都要进行相关穿戴指导, 在每一次上岗前, 都要进行全身检查。逐步提高员工素质, 危险也就逐渐远离。

4.4 企业定期设备检查更新

搞好员工安全宣传和岗位培训也是远远不够的, 没有进行定期设备检查事故也是有可能发生。不光要有监管部门, 企业自身应该安排监管人员, 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 不放过一丝一毫的瑕疵, 对每个设备每次检查信息都要记录在案, 保证不重复检测, 也保证不漏掉检测, 有了充分的检查, 员工们工作也就更加放心。

4.5 员工掌握基本自救技能

每一名员工都应该具有基本的自我营救技能, 企业应该给员工进行安全救护知识储备, 定期进行安全演练, 让自救知识牢记在心, 员工也就可以更放心的进行工作, 员工家人也可以放心让员工工作。

5 结语

安全无小事, 企业要懂得保障设备和员工安全既是保障自己企业安全, 也是保障自己企业利益。员工应该懂得, 越复杂的安全措施, 越熟练的操作技能就是越高的生命保障。社会中的我们应该懂得, 硫化氢已被列入高危险品行列, 每年发生的事故都很惨重, 我们要向各行各业涉及此类危险品的工作人员, 明知道很危险但为了种种原因也要坚持工作的工作人员表示我们的尊重。

参考文献

[1]丁洁瑾, 孙宝林.郝鹏鹏, 丁晨阳.中国职业中毒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 4 (1) :63-66.

职业中毒事故分析 篇5

由于诸多因素导致的化学品泄漏造成的突发职业性化学中毒,一直是危害人们健康甚至生命的重要因素,也是常见的突发灾难性事件,具有群体发病、致死和致残率高的特点,往往导致恶劣的社会影响[1]。据有关报告,从1991至2005年,我国平均每年报告的重大急性职业中毒事故近40起,数百人中毒或死亡[2]。特别是近年来屡屡发生的光气、氨气泄漏等突发性职业中毒事件,不仅给劳动者和人民群众造成健康损害,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如何及时、有效地进行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响应已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整个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应急响应系统中最为基础和根本的一环——应急预案,能及时、有序、有效地实施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将事故的影响和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对于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响应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从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的泄漏事件后,国内外专家学者们对于此类问题及应急工作都进行研究,安全、卫生、环保等专业学科的学者们也极大关注,对应急预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关急性职业中毒防治、职业与灾害医学、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重大工业事故和公共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与应急救援系统的研究论文和专著日渐增多。本文对突发职业中毒应急预案进行全面、系统的概述,以利于编制出具有独特的专业性和针对性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案,保障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和谐社会的快速建设。

2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案应用与研究概况

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响应是国家、社会及企业都相当关注的一项社会性减灾防灾工作。我国对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非常重视,不同部门、行业和领域从各自的特点和角度出发,设计了相应的应急系统,也给出了比较具体的突发职业危害事故应急预案。1986年原化工部(86)化生字第1078号文发布“化工部化工企业急性中毒抢救应急措施规定”。1990年卫生部下达了“急性中毒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方案”研究课题,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中毒救援组织,设立了全国及地方的中毒控制中心。原化学工业部于1994年在上海成立建立了应急救援网络和指挥系统,并对有关企业提出了化工急性中毒应急预案及毒物登记、健康监护等措施,为在突发事故时采取相应的现场抢救及医疗救援提供了技术方案[3] 。1997年原化学工业部发出了《关于实施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加强重大化学危险源管理的通知》(化督发 [1997] 459号)提出了“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写提纲”。200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在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事故的作业岗位应编制应急救援方案”,为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预案提供了法律保障。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005年颁布了“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单位版) ”。这些组织机构或法规保证应急预案能及时处理突发职业中毒事件起到了一定作用[4]。但是,就整个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响应系统而言,在实际应对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救援中,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案的针对性较差, 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薄弱环节,不能为应急响应提供足够的支持和保障。

目前,国内关于突发职业中毒应急预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大类:一类是对突发职业中毒应急预案的编制内容和方法进行研究,另一类侧重是对突发职业中毒应急预案现场处置预案的研究。

2.1 突发职业中毒应急预案的编制概况与存在问题

目前针对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内容方面的研究比较多,大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角度对应急预案的内容和方法提出见解和具体的编制方法。如1996年,上海市卫生防疫站就开展急性职业中毒防范和救治预案研完的内容和方法提出见解,认为急性职业中毒防范和救治预案按实际作用分为区域和单位两类。区域预案的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区域急性职业中毒分析、预案组织系统和工作程序、信息和专家咨询系统、化学侦检、医学救援,兼有经常性监督和事故处理两方面功能。而更具有直接作用的单位预案,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单位生产情况和工艺流程简述、生产过程有毒物质列表分析、单位组织系统、技术措施、辅助设施和现场应急救援[5]。

有的还认为,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措施具有其独特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主要针对各种原因引起的不同有毒有害因素造成众多人员突发急性中毒或发生其他较大危害的作业岗位,专业特点是突出抢救受害人员,现场安全措施与医疗卫生措施并举的预案[9]。杭州市卫生监督所也于2004年也对生产单位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进行研究,探讨了预案的前期准备和主要内容等[1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06年对医疗机构应对大型突发化学品中毒事件预案探讨[11]。广州疾病控制中心对广州地区重大化学危害中毒应急医疗技术预案库制备进行了研究[12]。

这些学者都从自己的专业角度针对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但总体而言,我国由于机构和职能的划分,对于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案的研究,各部门是在本部门的职责基础上,建立了各自领域的突发职业中毒应急预案。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的突发职业中毒应急预案往往强调的是现场的医疗急救,安全领域和企业的突发职业中毒应急预案则更关注的是火灾、爆炸、人员疏散等安全措施方案,缺少对人员的现场急救措施的方案,这些突发职业中毒应急预案在指挥和协调上,没有建立相互协调与统一指挥的工作机制。因此,一旦发生事故,需要医疗卫生、安全、消防等部门共同应急时,突发职业中毒应急预案往往不能事故的及时、有效响应。有些企业常常以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消防灭火作战预案代替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措施。

应急预案是根据事件的特点、以往应对类似事件的经验、对事件结果的预测分析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13],而实际事故现场的情况是瞬息万变的,不同企业的生产过程繁简不一,所以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订。而目前许多企业未编制专门的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案,即使在编制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中提到职业中毒应急预案,但预案的编制未能充分明确和考虑自身可能存在的重大突发职业危害及其后果,也未能结合自身应急能力的实际,对应急的一些关键信息如潜在重大突发职业危害及后果分析、支持保障条件、决策、指挥与协调机制等缺乏详细而系统的描述,在组织机构、分级预警、物资储备、后勤保障等方面生硬照搬上级预案,导致应急预案的针对性不强,特点不突出,与开展职业中毒应急救援工作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难以满足指导突发职业危害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

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案应该主要针对各种原因引起的不同有毒有害因素造成众多人员突发急性中毒或发生其他较大危害的作业岗位,专业特点是突出迅速抢救受害人员,现场安全措施与医疗救护措施并举的预案,具有其独特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2.2 突发职业中毒应急预案的实施与存在问题

许多地区和企业纷纷编制并发布了突发职业危害事故应急预案。但在不同的突发危机事件实际应对过程中,应急预案所起到的作用与功效却是千差万别。确保应急预案通畅、及时、有效作用的内在逻辑原因是什么?各种突发职业危害事故应急预案缺乏系统的规划和协调是影响预案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企业,可能面临的突发职业危害可能会有多种类型,但应急资源是共同和有限的。如何针对多种突发职业危害类型进行应急预案的系统规划,保证企业的各应急预案之间以及与所在地区的协调性,形成完整的预案文件体系,避免预案之间的矛盾和交叉,在编制应急预案前必须总体考虑并予以明确。目前有些针对可能的事故编制了几个甚至是十几个孤立或单独的应急预案,在应急组织机构职责、指挥以及响应程序等方面不仅带来了预案不必要的内容重复,而且极易引起矛盾和混乱,对预案维护、职责清晰和资源高效利用等带来一系列问题[14]。应急预案文件体系的规划应体现出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既要避免预案编制时内容的重复,职能的交叉矛盾,同时保证预案体系的开放性。即在共性的应急预案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的、明确的事故类型,编制其专项预案,对需要特殊考虑的内容予以细化,以保证应急预案相互之间的协调性,实现统一完整的预案的文件体系。

3 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案的趋向预测

根据上述概述,可以发现,尽管学术界、政府以及企业在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案方面已经开始有研究积累和实际操作经验,但还存在许多问题没有解决,都有一定的片面性,缺乏针对性的研究。应急预案有效应急的效应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我们认为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案尚需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研究。

3.1以灵活性预案弥补事故应对中的不确定性环节

进行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时要充分考虑到具体的应急处置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不确定性部分或因素, 必须考虑如何通过对降低破坏性(含破坏威胁) 、变化不确定(含信息不对称)和时间紧迫性(含资源有限性)三个方面来增加预案的实效性,以应对各种可能的突发性危机事件。每个事故的具体破坏方式和破坏程度都不相同,应对这些新型的不确定性危机事件,主要从两个方面做出降低破坏性控制,一种是降低危机事件本身的破坏性;另一种是提高危机事件中的人、财、物的抗破坏能力。在编制应急预案的过程中,如何使得预案的相关措施能降低破坏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

3.2 增强突发职业中毒应急预案的实施有效性

目前已发布的突发职业危害事故应急预案大多是一个几页纸的文件,尽管制定过程中通常进行了事件发展过程和后果假设,但由于实际现场因素通常非常复杂,预案的假设不可能完全与事件实际发展状况相符,用于处置突发事故的应急方案不可能按照应急预案直接地加以应用等等。另外,有相当一部分应急预案仅是从自己行业的角度出发,对应急救援的有关组织机构与职责、法律责任等方面做了一些规定,而应急预案中其他所应包括的核心要素和内容都未能全面反映,在指挥和协调上,没有建立相互协调与统一指挥的工作机制,对应急预案的要求认识模糊,在应急预案与应急条例上相互混淆。实际上,突发职业危害应急预案是针对所面临的重大突发职业危害风险及其应急救援体系的客观反映,是完整的系统化文件体系,应能完整地反映可能面临的潜在突发职业危害以及相应的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应急恢复等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因此,我们必须在目前的预案基础上,通过系列分析过程,根据已有经验、以往案例、现场状况,甚至科学模型对事件发展状况进行新的判断和调整,引入案例、经验、模型、现场信息、知识库等的综合信息,对现有预案的处置方法进行改进,进而形成用于处置突发职业危害事故的应急方案。

4 总结

职业中毒事故分析 篇6

1 事故经过

某装饰材料厂1995年10月开始生产样品胶, 正常工序为将甲苯、丁苯胶混合在一起, 通过反应罐加热到90℃后停1 h即为成品。该厂工人同工种3人, 作业工龄6.5年, 既往均健康。2002年3月20日7∶30, 两名工人将丁苯胶及200 kg甲醇 (误以为甲苯) 投入反应罐内, 搅拌加热至45℃时, 发现罐内向外释放大量烟雾。约15 min后一名工人意识到已出事故, 马上进入室内关机, 开门窗通风, 但已自觉眼痛、羞明、流泪, 呼吸困难、头晕、四肢无力、站立不稳, 之后症状逐渐加重;待烟雾消退后另两名工人进入室内做善后处理, 工作30 min, 也出现上述症状, 3人均被送医院抢救。

2 临床资料

3月21日14∶00时第1名工人 (男, 34岁) 转入某职业病防治医院。表现为步态蹒跚, 表情淡漠, 颜面潮红、结膜充血、水肿, 双瞳孔等大, 对光反射迟钝;右中下肺呼吸音弱;心率100次/min;肝肋下3.0 cm, 明显触、叩痛;眼睑、舌、手指震颤 (+) , 颈强 (+) , 双下肢肌力、肌张力减低, 膝反射亢进, 跟腱反射极弱, 四肢末端痛觉迟钝, 指鼻试验欠稳准, 轮替运动笨拙。眼科检查:双眼视力0.4, 双眼球水平及垂直震颤;视乳头色红, 境界不清, 轻度隆起, 可见点状出血, 视网膜静脉纡曲, 黄斑区可见黄色点状渗出, 中心凹反光欠清, 双眼视野向心性缩小。血二氧化碳结合力17 mmol/L (住院1 w后) , 谷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363 U/L;神经肌电图:左胫神经元潜伏时延长, 左排肠神经诱发电位降低。给予地塞米松 (30 mg/d) 、抗生素、叶酸、细胞色素C、能量合剂、维生素 (C、B族) 及改善微循环、神经营养药, 配合高压氧, 用纱布遮盖双眼、眼部穴位注射等综合治疗。两个月后病情好转。眼科检查:双眼视野呈管状, 视力0.7, 不能矫正, 余正常。

另两名 (男25岁, 女40岁) 于3月26日10∶00入我院。眼科检查:患者视力均下降, 视乳头境界不清、充血, 不同程度的视网膜水肿及点状渗出灶, 视野向心性缩小。经给予上述综合治疗, 视力、视野均有所改善。根据《职业性急性甲醇中毒诊断标准》 (GBZ 53-2002) , 第1例临床诊断为职业性急性重度甲醇中毒, 另2例临床诊断为职业性急性轻度甲醇中毒。

3 事故原因及职业防护

3.1 事故原因

①材料生产厂家未将装料筒外表做任何有毒有害物质的标记, 无所装材料的成分及含量的详细介绍说明书, 却将材料售出;②购买厂家没在装料筒外表补充做任何有毒有害物质的标记及说明书, 没向每个工人做详细交待, 致使工人将甲醇当甲苯投出;③购料厂家使用前未对所用材料进行化验验证;④该车间通风设备失效;⑤工人无任何防护措施;⑥事故发生后, 购料厂家向售料厂家询问

3.2 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对接触甲醇的工人, 应予以必要的防毒知识培训。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时, 应该佩戴过滤式防毒面罩 (半面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 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手防护:戴橡胶手套;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工作后淋浴更衣。加强生产中的密闭通风措施, 防止生产设备出现跑、冒、滴、漏, 在不能密闭的工艺过程中, 应考虑尽可能采用其他溶剂代替甲醇。此外, 要严格有毒用料保管制度, 严防误将甲醇当成为酒类饮料投出。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职业健康体检, 凡患有视神经、神经系统、其他器质性和内分泌疾病的人, 均为甲醇作业的职业禁忌证。

甲醇致视神经损害即使用各种疗法也无法使视力完全恢复, 故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这类工厂、企业的卫生监督工作, 避免类似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1) 夏元洵.化学物质毒性全书 (M)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0:386-388.

急性二氯甲烷中毒事故调查分析 篇7

1 事故经过

2007年11月10日上午9点, 某化工公司TAC工段需要二氯甲烷, 而回收工段的阀门未关闭, 致使二氯甲烷未能进入TAC工段而流入回收工段, 造成回收工段储液罐中的二氯甲烷大量溢出。发现泄漏后, 值班人员一方面电话通知上一工段停止供液, 一方面在没有个人防护的情况下试图关闭阀门, 在紧急处理过程中吸入泄露的二氯甲烷而昏迷, 另外2名值班人员发现后 (也没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立即将该人拖到紧急逃生口处, 并联系市急救中心急救, 3名劳动者均没有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到现场关闭阀门, 随后2人亦出现昏迷。3人被同时送某医院抢救。

2 临床资料

患者1, 男, 30岁, 入院抢救时, 浅度昏迷, 呼吸困难、呕吐, 口唇发绀, 双肺细小水泡音, 无血压, 呼吸28次/min, 脉搏158次/min, 后背及右臂外侧红肿。诊断:二氯甲烷中毒合并脑水肿、肺水肿、接触性皮炎。经吸氧、抗感染和支持对症治疗, 患者神志逐渐清醒。

患者2, 男, 36岁, 入院时出现晕厥、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咳嗽、其它未见异常。诊断:二氯甲烷中毒合并肺水肿。给予吸氧与对症治疗。

患者3, 男, 41岁, 入院时出现晕厥, 咳嗽, 咳痰, 痰中带血, 呼吸困难, 其它未见异常。诊断:二氯甲烷中毒合并肺水肿。给予吸氧与对症治疗。

后对3人进行随访, 3人均已康复, 重返工作岗位。

3 现场卫生学调查

事故发生地点在该公司片基车间回收工段, 工作厂房位于二楼, 面积300+m2, 高约3m, 该工段的工艺是将储存的二氯甲烷液体送入TAC工段, 其过程是通过密闭的管道与罐进行, 但是该工段与TAC工段共用一条二氯甲烷管线, 由一个阀门控制, 在正常情况下, 如向TAC工段输送二氯甲烷液体, 应当关闭阀门禁止二氯甲烷进入回收工段。现场检查时该厂房设有事故通风设施、但是没有设置报警装置、没有警示标志, 无个人防护用品。泄露发生后值班人员未佩戴防毒面具紧急处理事故, 前去救援的工人也未佩戴防毒面具就参与抢救, 致使3人均中毒。

4 讨论

二氯甲烷 (methylene chloride, dichoromethane ch2cl2) 又称甲叉二氯, 为无色透明易挥发的液体, 有刺激性芳香气体, 不易燃烧, 比水重、易挥发的液体, 有类似醚的气味和甜味。爆炸极限为6.2%~15.0%, 熔点-96.7℃, 沸点40.4℃, 密度1.335g/cm (15/4c) , 蒸汽压58.65Kpal25c, 蒸气密度2.93g/L, 微溶于水, 溶于乙醇、乙醚, 遇热和潮湿分解出盐酸、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光气。在甲烷氯化物中毒性最小的, 其毒性仅为四氯化碳毒性的0.11%。中毒后苏醒较快, 不会引起持久性的损害。它可用作油脂、树脂、橡胶等溶剂, 是典型的麻醉剂, 可引起呼吸和循环中枢麻痹。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 可发生肺水肿。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症状和眼、呼吸道刺激症状, 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咳嗽、胸闷、呼吸短促、流鼻涕、眼痛。严重者可引起结膜炎、支气管炎、肺水肿, 并呈现神智昏迷等麻醉症状。该事故有二氯甲烷的泄露事实, 结合现场劳动学调查, 结合临床表现, 诊断为二氯甲烷急性中毒。

中毒事故发生的原因: (1) 由于该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没有遵守操作规程, 疏忽大意, 造成二氯甲烷外溢, 这是中毒发生的直接原因。 (2) 发生中毒的患者无安全防护意识, 在没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进入事故现场, 致使发生中毒事故。 (3) 职业病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现场无个人防护用品。 (4) 事故发生地没有设置报警装置、未在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志。 (5) 抢险的工人未对个人进行防护, 救人的工人也缺乏防护意识, 未进行个人防护。

5 建议

加强职业病防治法和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 增强劳动者的自我防护意识, 企业应对有毒有害作业岗位加大监督管理的力度。 (1) 对接害工人进行安全及中毒急救知识的培训, 对职业性危害的岗位开展不定期的检查。 (2) 对有毒有害岗位设置报警装置、在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志。 (3) 相关企业要切实履行职责, 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 切实保护好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质量, 杜绝此类事故再次发生。

摘要:目的 调查事故原因, 提出预防对策。方法 采取现场职业卫生学的调查方法。结果 3名劳动者均直接接触二氯甲烷。二氯甲烷液体在储液罐中大量泄漏。企业虽设有事故通风设施, 但没有设置报警装置, 无警示标志, 劳动者无个人防护用品, 企业对劳动者的职业卫生培训不够, 自我防护意识差。结论 加强职业病防治法和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 增强劳动者的自身防护意识, 企业应加大对有毒有害作业岗位的监督管理力度。

关键词:二氯甲烷,急性,职业中毒

参考文献

急性氰化物中毒事故分析与思考 篇8

氰化物的来源及危害

来源

工业中使用氰化物很广泛。从事电镀、洗注、油漆、染料、橡胶等行业人员接触机会较多。日常生活中, 桃、李、杏、枇杷等含氢氰酸, 其中以苦杏仁含量最高, 木薯亦含有氢氰酸。在社会上也有用氰化物进行自杀或他杀的情况。

职业性氰化物中毒主要是通过呼吸道, 其次在高浓度下也能通过皮肤吸收。生活性氰化物中毒以口服为主, 口腔黏膜和消化道能充分吸收。氰化物进入人体后析出氰离子, 与细胞线粒体内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三价铁结合, 阻止氧化酶中的三价铁还原, 妨碍细胞正常呼吸, 组织细胞不能利用氧, 造成组织缺氧, 导致机体陷入内窒息状态。另外某些腈类化合物的分子本身具有直接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氰化物多数是人工制造的, 但也有少量存在于天然物质中, 如苦杏仁、枇杷仁、桃仁、木薯和白果等。

污染环境的氰化物, 主要来自工业生产。例如煤焦化时, 在干馏条件下碳与氨反应, 就能产生氰化物。氰化物可用作工业生产的原料或辅料, 如氢氰酸用于生产聚丙烯腈纤维, 氰化钠用于金属电镀, 矿石浮选, 以及用于染料、药品和塑料生产;氰化钾用于白金的电解精炼, 金属的着色、电镀, 以及制药等化学工业。这些工业部门的废水都含有氰化物。

主要危害

氰化物是剧毒物质。人口服氢氰酸的致死量平均为50 mg, 氰化钠约100 mg, 氰化钾约120 mg, 简单的氰化物经口、呼吸道或皮肤进入人体, 极易被人体吸收。氰化物进入胃内, 在胃酸的作用下, 能立即水解为氰氢酸而被吸收, 进入血液。细胞色素氧化酶的Fe3+与血液中的氰根结合, 生成氰化高铁细胞色素氧化酶, 使Fe3+丧失传递电子的能力, 造成呼吸链中断, 细胞窒息死亡。在非致死剂量范围内, 氰化物在体内能逐渐被解毒。这是因为体内的β-巯基丙酮酸在断裂酶的作用下释放出的硫, 能被体内代谢产生的亚硫酸根所接受, 生成硫代硫酸盐。硫代硫酸盐与氰根在硫氰生成酶的作用下, 能生成硫氰化物, 从尿中排出。不过, 这种体内解毒能力是很有限的, 如摄入的氰化物超过了解毒的负荷, 达到中毒的浓度, 便会引起中毒甚至死亡。由于呼吸中枢对组织缺氧特别敏感, 急性氰化物中毒的病人, 其症状主要为呼吸困难, 继而可出现痉挛。呼吸衰竭往往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职业危害及个体防护

1.调查和处理经呼吸道和皮肤途径中毒的事故现场时, 现场出现昏迷病例, 或者现场快速检测空气中氰化物浓度高于50 mg/m3, 必须使用自给式空气呼吸器 (SCBA) 和A级防护服, 并佩戴氰化氢气体报警器;进入已经开放通风, 现场快速检测空气中氰化氢浓度低于50 mg/m3, 须选用可防含B类气体和至少P2级别颗粒物的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C级以上防护服、化学防护靴, 并佩戴氰化氢气体报警器。

2.强化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及现场跟踪监测工作。对清洗氰化物半成品储罐作业人员应进行必要的职业安全卫生知识教育, 提高其职业卫生意识, 降低职业病发病率。同时, 还应对清洗氰化物半成品储罐作业场所的尘毒危害进行定期监测, 对作业人员定期进行体检,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预防和控制职业病。

中毒案例分析与思考

辽宁省抚顺市某厂10名操作工人在丙酮醇装置2楼一闲置的 (V-802) 半成品储罐清洗过程中, 没佩戴任何个人防护用品, 导致氰化物急性中毒, 其中1人中毒死亡, 报告如下:

1.生产工艺及现场情况

丙酮醇装置2楼一闲置的 (V-802) 半成品储罐的气相管线是与装置连接的, 存在氰化物, 清洗人员须进入罐体内部进行清洗。

2.中毒经过

2013年12月25日, 辽宁省抚顺市某厂内, 维修队的一名工人在丙酮醇装置2楼一闲置的 (V-802) 半成品储罐清洗过程中, 发现罐内废水有较强的异味后未佩戴任何个人防护用品, 进入罐体检查时中毒摔倒在罐内, 罐顶的救援人员、工艺技术员兼设备员9人立即佩戴活性炭呼吸器, 用绳子将每个人连在一起去救那名中毒的工人, 进入罐体后, 将中毒的工人用绳子捆住腰部, 同时施救工人相续中毒倒下, 罐顶的救援人员立即向厂部报告, 并通知急救站, 同时用绳子将中毒人员全部拉出, 急救站医务人员赶到后立即组织抢救并送往医院, 未佩戴任何个人防护用品进入罐区的那名工人中毒死亡, 其他9人急性氰化物中毒抢救。

3.临床资料

10例患者, 年龄均在18~25岁, 全部男性。1例死亡, 其他9例均出现中枢和呼吸道刺激症状, 头痛、头晕、不适、口内有金属味、眼刺痛、流泪、胸部有发热感、呼吸紧迫感, 有明显的组织缺氧表现, 皮肤黏膜呈鲜红色, 继而出现惊厥、肌体痉挛、无意识、呼吸麻痹。

4.讨论

这次事故原因为维修作业工人没有按照GBZ/T 205—2007《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规定进行密闭空间作业。

用人单位的责任是必须按照本规范组织、实施密闭空间作业。制定密闭空间作业职业病危害防护控制计划、密闭空间作业准入程序和安全作业规程, 确定并明确密闭空间作业负责人、准入者和监护者及其职责, 在密闭空间外设置警示标识, 告知密闭空间的位置和存在的危害, 提供有关的职业安全卫生培训。在实施密闭空间作业前, 对密闭空间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进行识别、评估, 以确定该密闭空间是否可以准入并作业。

企业应提供合格的密闭空间作业安全防护设施与个体防护用品及报警仪器。这次事故救援人员使用的活性炭呼吸器具有高度发达的孔隙构造, 活性炭的多孔结构为其提供了大量的表面积, 能与气体 (杂质) 充分接触, 从而赋予了活性炭所特有的吸附性能, 达到吸收收集杂质的目的。但不是所有的活性炭都能吸附有害气体, 只有当活性炭的孔隙结构略大于有害气体分子的直径, 能够让有害气体分子完全进入的情况下 (过大或过小都不行) 才能达到最佳吸附效果。应根据进入密闭空间作业时间的长短、消耗、最长工作周期、估计逃生所须的时间及其他因素, 选择适合的呼吸器具和相应的报警器具。

进入密闭空间作业前, 用人单位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和评价。提供符合要求的监测、通风、通讯、个人防护用品设备、照明、安全进出设施以及应急救援和其他必须设备, 并保证所有设施的正常运行和劳动者能够正确使用。如果有多个用人单位同时进入同一密闭空间作业, 应制定和实施协调作业程序, 保证一方用人单位准入者的作业不会对另一用人单位的准入者造成威胁。为保证足够的新鲜空气供给, 应持续强制通风, 并将通风管道伸延至密闭空间底部, 有效去除大于空气比重的有害气体或蒸气, 保持空气流通。

职业中毒事故分析 篇9

一氧化碳 (carbon monoxide, CO) 纯品为无色、无臭、无刺激性的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甚低, 但易溶于氨水。CO进入人体之后会和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 进而使血红蛋白不能与氧气结合, 从而引起机体组织出现缺氧, 导致人体窒息死亡。CO中毒临床以头痛乏力, 口唇呈樱桃红, 甚者出现昏迷为特征:

(1) 轻度中毒:有的患者出现了头痛、视物模糊、全身乏力、头晕、恶心、失眠、耳鸣、呕吐、心动过速、短暂昏厥。血中碳氧血红蛋白含量达10%~20%。

(2) 中度中毒:除了以上的症状有些加重以外, 指甲、口唇、皮肤粘膜出现樱桃红色, 多汗, 血压先升高后降低, 心率加速, 心律失常, 烦躁, 一时性感觉和运动分离 (即尚有思维, 但不能行动) 。症状继续加重, 可出现嗜睡、昏迷。血中碳氧血红蛋白约在30%~40%。如果能及时抢救, 可以较快地清醒, 一般没有并发症以及后遗症。

(3) 重度中毒:患者很快就进入了昏迷状态。初期四肢肌张力增加, 或有阵发性强直性痉挛;晚期肌张力显著降低, 患者面色青紫或苍白, 血压下降, 瞳孔散大, 最后因呼吸麻痹而死亡。经抢救存活者容易留下后遗症以及严重的合并症。

因此CO具有毒性。而且急性CO中毒的发生与接触CO的浓度及时间有关。我国车间空气中CO的最高容许浓度为30mg/m3。有资料证明, 吸入空气中浓度为240mg/m3的CO共3h, Hb中COHb可超过10%;CO浓度达292.5mg/m3时, 可使人产生严重的头痛、眩晕等症状, COHb可增高至25%;CO浓度达到1170mg/m3时, 吸入超过60min可使人发生昏迷, COHb约高至60%;CO浓度达到11700mg/m3时, 数分钟内可使人致死, COHb可增高至90%。同时, CO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空气混物爆炸限为12%~75%。

2 对象和方法

2.1 对象

本次受委托调查与监测的对象为该小区锅炉房及锅炉房工作人员。

2.2 方法

对本次事故进行了原因分析, 采用的是现场调查与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 根据我国职业卫生相关的限值标准进行是否超标的评价。

2.2.1 现场调查

参照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中的工程分析内容对事故发生的部位进行空间结构的调查, 对可能产生的有毒有害因素的操作方式、设备布局以及使用情况等都进行了调查, 对事故发生时相关人员的作业方式等也进行了调查。

2.2.2 现场监测现场监测

根据职业卫生相关规范以及检测标准进行了现场布点, 同时采集了样品。

3 结果与讨论

3.1 调查结果

该小区锅炉房分东西两部分, 共设置4台燃气锅炉, 全部为在用, 锅炉房布置在楼层顶部第7层, 楼顶为坡屋顶结构。作业场所主要包括锅炉岗位、储物室, 锅炉房体积约为52.8m3, 储物室体积为47.74m3, 每部分各设置3个天窗, 天窗面积为0.77m2, 天窗位于檐斜面中部, 门为非密闭门, 冬季加棉帘, 通风靠门进风, 天窗负压通风, 风量较小。本次现场检测时委托单位的作业场所为模拟检测, 检测锅炉为东面一侧, 模拟锅炉房中锅炉开机1台, 且检测现场天窗都处于半关闭状态, 楼道门关闭, 且工人无任何防护措施。检测模拟现场封闭时间为8:30~9:30 (封闭1小时) , 9:30~11:30 (封闭2小时) , 11:30~14:30 (封闭3小时) 。该小区事发锅炉房平面结构图如图1所示:

3.2 监测结果

本次检测主要针对委托单位锅炉房、储物室两个作业场所中的CO和微小气候等因素分时段进行了三次检测。其中CO三次检测结果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超出国家短时间接触限值6~16倍。该场所中CO浓度属于严重超标, 可对人体造成急性中毒症状。现场检测结果如表1~3所示。

3.3 检测结果分析讨论

通过对表1~3中检测结果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该工作场所CO属于严重超标。且三次检测结果上午和下午浓度较高, 中午偏低, 浓度整体趋于稳定。本论文认为造成中午CO浓度偏低的因素可能是中午室内温度偏高, 自然风压较大, 以及其它未知原因, 从而造成此时段CO浓度偏低。该场所中引起CO严重超标的原因有:

a) 锅炉使用年限过长, 造成锅炉老旧, 导致甲烷燃烧不充分, 进而造成CO不断的生成, 造成锅炉房和储物室CO含量超出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b) 锅炉房通风不畅, 天窗设计不合理, CO的密度比空气小, 所以会在顶部聚集, 天窗未设计在屋子顶部, 所以导致了CO的聚集, 造成局部CO含量高, 这也验证了检测时, 高度越高, CO含量越高。

c) 储物室与锅炉房之间没有密闭设施, 进而CO进入储物室, 导致了储物室CO积聚。

d) 未设置机械排风设施, CO生成量比排出量多, 所以也造成CO的积聚。

e) 烟囱高度不够, 没有负压通风装置, 当室外风力较大时, 容易倒吸, 进而加剧了CO的积聚。

4 结语和建议

本次事故是由于天然气炉的不完全燃烧导致锅炉房空气中CO浓度过高引起的工作人员中毒事故。本次检测CO含量严重超标, 超过国家接触限值的6~16倍。而且本次检测为1台锅炉运转, 如果2台锅炉同时工作, CO浓度应高于现检测值 (估计约高于现检测值的30%以上) , 故对该场所整改提出以下建议:

a) 建议对锅炉和燃气管道进行检修或更换, 更换质量更好的锅炉。

b) 建议在锅炉房和储物室顶部增加两台以上机械排风装置 (1台设置在锅炉房顶部, 1台设置在储物室顶部) , 同时聘请专业部门重新设计天窗的位置, 建议设置在房屋顶部。

c) 考虑到CO和甲烷都为易燃易爆气体, 建议在锅炉房电气设备开关使用选用防爆型电气设备, 并在靠近房屋顶部设置固定式可燃气体监测报警仪。同时在锅炉房醒目位置设置“当心爆炸”、“禁止烟火”、“禁止停留”等警示标志。

d) 建议给工人配备CH4-CO便携式报警检测仪, 同时配备过滤式防毒面具和隔离式防毒面具, 并对工人进行安全培训。

e) 建议锅炉房设置为巡检岗位, 巡检时间不宜过长。

f) 建议以后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 存在隐患的地方要详细说明其成因和准备采取的相应措施并实施, 消除安全隐患。同时聘请专业部门对公司做整体性的安全评估, 从专业的角度作出客观的安全评估, 对提出的预防隐患发生的安全对策措施进行落实。

g) 建议对锅炉工制定安全操作规程 (作业指导书) , 包括设备操作、现场作业、燃气的输送等。

摘要:本论文依据作业现场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方法、作业场所职业接触限值, 对事故现场进行监测, 结合职业卫生学调查, 分析中毒事故发生的原因。检测结果表明该事故为燃气锅炉老化燃烧不充分导致CO中毒事故。该锅炉房存在CO中毒的危害, 在锅炉房可行性论证阶段应进行职业病危害评价。用人单位应加强管理, 以杜绝类似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CO,中毒,现场调查,燃气锅炉

参考文献

[1]GBZ/T160.28-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无机含碳化合物[S]

[2]GBZ2.1-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S]

[3]GB50041-2008, 锅炉房设计规范[S]

[4]GBZ159-2004,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S]

上一篇:请求调度模式下一篇:交联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