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泥鳅养殖技术

2024-08-12

池塘泥鳅养殖技术(精选九篇)

池塘泥鳅养殖技术 篇1

关键词:泥鳅,池塘养殖,管理

泥鳅是一种分布广泛、适应性强、对环境要求不高的小型淡水鱼类, 在我国大部分的河流、池塘、稻田等都有分布。

泥鳅养殖周期短、效益高, 5~8 cm幼苗, 4~5个月可长至15~20 cm, 重量可达15~20 g[1]。1年可投放2次, 获利润45万元/hm2以上。现将泥鳅的池塘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1 养殖条件

虽然泥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 但在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 对鳅池环境的选择仍很重要。要求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 (最好能做到自流自排) 、通风向阳、光照充足、电力供应有保障的地方[2]。土质以中性或微酸性的黏质土壤为佳;大小池塘都可, 一般面积200~500 m2的较多, 池深80~120 cm, 水深50~70 cm, 淤泥厚度15~20 cm。

2 池塘清整

养殖池以水泥池或三合土池为好, 水泥池底部以铺有厚度为15~20 cm的壤土为佳, 土池底质不宜为砂质土, 池塘四周用水泥或塑料板围造, 池壁高80~100 cm, 进出口用铁丝网或尼龙筛绢围住, 筛绢网目0.15 mm, 选择面积200~667 m2的池塘。食场上方需搭遮荫棚。

泥鳅苗下塘前10~15 d, 应进行清塘消毒, 先将池水抽干, 检查有无漏洞, 然后用生石灰清塘。池水深7~10 cm时, 撒生石灰1 125~2 250 kg/hm2。如果池水无法排干, 用20mg/L漂白粉进行清塘。清塘后7 d注入新水, 注入的新水要过滤。注水后施基肥, 培育水质, 即在池的四角堆放鸡粪、猪粪等有机肥2 250~3 000 kg/hm2, 施肥5~7 d后可以放养泥鳅。

3 放养

泥鳅、大鳞泥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 生长快, 肉质鲜美, 营养价值高, 是比较适宜的养殖对象, 因而养殖户最好选择这2种品种进行养殖[3]。放养时间一般在9—10月或3—4月, 养殖时间为8~9个月, 放养规格3~6 cm, 要求大小整齐, 行动活泼, 体质强壮, 无病、无畸形。放养前用盐水消毒, 在水温适宜时, 浸洗30 min左右。放养密度150~500尾/m2。鳅种放养前用5 mg/kg硫酸铜或4%~5%食盐水消毒, 水温10~15℃时, 浸洗20~30 min。

4 饲养

除用施肥的方法增加天然饵料外, 还应投喂如鱼粉、鱼浆动物内脏等动物性饲料, 及谷物、米糠、大豆粉、麦丕、蔬菜、豆腐渣等植物性饲料, 以促进泥鳅生长。但若投喂过多饲料, 特别是在高温季节大量投喂, 或暴雨过后投喂部分未经浸泡的硬颗粒饲料时, 泥鳅会出现胀气。这时应全池泼洒盐水, 内服消食利胃散、大蒜素及食盐, 100 kg饲料添加消食利胃散500 g、大蒜素200 g、食盐300~400 g, 连喂5~7 d。拌饲料时尽可能使用黏合剂或面粉, 使药粘在饲料上, 当泥鳅食药后才能发挥药效。投喂时间分上午、下午2次投喂, 上午投喂量占日投饵量的30%, 下午投喂量占日投饵量的70%。除此之外, 应还做好巡塘工作, 每天早、中、晚巡塘3次, 密切注意池水的水色变化和泥鳅的活动情况。如天气闷热、气压低或连日阴雨时, 应注意观察泥鳅是否浮头, 若浮头严重, 应及时采用换水及化学增氧方法[4]。

泥鳅属于杂食性鱼类, 在养殖过程中既需要利用肥水培育天然饵料, 又需要进行人工投饵。泥鳅下塘后, 要根据水质肥瘦及时追肥, 一般每隔30~40 d追肥1次, 每次900~1 125 kg/hm2, 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 cm, 水色以黄绿色为宜。及时人工投喂动物性和植物性饲料, 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颗粒饲料。投饵做到“四定”, 即定点、定时、定质、定量。鱼种阶段日投饲量为鱼体重的5%~8%, 成鱼阶段为5%左右, 水温高于30℃和低于10℃时应减少投喂。开始时每天傍晚喂1次, 以后驯化改为白天投饲, 上、下午各投饲1次, 高温季节应在食台上搭遮荫棚。

5 日常管理

加强日常管理, 池水酸碱度为中性或弱酸性, 当水色为茶褐色、黑褐色或水中溶氧量为2 mg/L以下时, 要及时注入新水, 养泥鳅的水要求“肥、爽、活”, 定期泼洒5~10 mg/L生石灰, 经常使用有益维生物制剂。溶解氧要求3 mg/L以上, p H值7.5左右, 鳅苗培育期间, 坚持每天早、中、晚巡塘3次。第1次巡塘应在凌晨, 如发现鳅苗群集, 这是池塘中缺氧的表现, 应立即加注新水或开增氧机。午后的巡塘工作主要是查看鳅苗活动的情况, 勤除池埂杂草;傍晚检查水质, 并作记录。日常要勤观察, 发现水色发黑或过浓时要及时加注新水, 一般情况下, 7 d加水1~2次, 每次换水30~40 cm, 注意定期采用漂白粉对食场消毒, 每次用药125 g。此外, 还应注意随时消灭池中有害昆虫和蛙, 经常检查有无鱼病。

6 疾病防治

泥鳅适应能力很强, 只要管理得当, 避免鳅体机械损伤, 一般很少发病。平时应注意预防, 以预防为主, 综合治疗, 严格控制水质, 对水体进行消毒, 抓好“三消”, 即鱼体消毒、池塘消毒、饲料台消毒。若发现病死的泥鳅应及时捞出, 以防止感染其他泥鳅, 并及时治疗。

6.1 水霉病

在泥鳅苗的孵化中, 秋、冬季水温较低时容易发生水霉病, 特别是泥鳅受伤时更容易发病。水霉病症状为体表有白色绒毛状的水霉丛生。防治方法:鳅卵防治用1 m3水放食盐400 g加小苏打400 g的溶液洗浴1 h;病泥鳅可用3%食盐水浸洗5~10 min, 发病严重者可用0.5 mg/kg水霉净浸洗5~15 min。

6.2 赤鳍病

此病对泥鳅的危害很大, 拉网损伤、长途运输、水质恶化等都可引起发病。症状为泥鳅的鳍、腹部皮肤与肛门周围充血, 有时肠道也出血, 在鳍条腐烂处容易感染水霉。常与烂鳃、肠炎并发。防治方法:外用1 mg/kg漂白粉泼洒;苗种放养前应用4%食盐水浴洗消毒;内服药饵, 用达克菌、氟哌酸等制成药饵投喂。

6.3 寄生虫病

泥鳅苗阶段的常见寄生虫主要是车轮虫、三代虫、舌杯虫等。症状为被寄生的泥鳅苗常浮于水面, 急促不安, 或在水面打转, 镜检可发现寄生虫。防治方法:用0.5~0.7 mg/kg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 (5∶2) , 或0.5 mg/kg晶体敌百虫泼洒。

6.4 打印病

病灶一般呈椭圆形、圆形, 浮肿有红斑。患处主要在尾柄基部。流行于7—8月。防治方法:可用1 g/m3漂白粉或2~4 g/m3五倍子进行全池泼洒。

6.5 其他敌害防治

养殖泥鳅的池塘, 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注、排水口应设密网拦滤, 严防有害的鱼类、水生昆虫、蛇、蛙等进入池塘危害鳅苗种或成鳅。若发现池中有水蜈蚣, 应用5 g/m3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杀灭。

参考文献

[1]黄浦东.池塘泥鳅高效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1) :272-275.

[2]邱凌云.泥鳅池塘高产高效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23) :189-193.

[3]纪红艳, 纪庆军.泥鳅的池塘养殖技术[J].黑龙江水产, 2007 (6) :4-8.

池塘泥鳅养殖技术 篇2

关键词:泥鳅;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 S96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2-90-1

1 形态特征

泥鳅的体形在腹鳍以前呈圆筒状。由此向后渐侧扁,头较尖。体背部及两侧深灰色,腹部灰白色。尾柄基部上侧有黑斑,尾鳍和背鳍具黑色斑点。胸鳍、腹鳍和臀鳍为灰白色。因生活环境及饲料营养不同体色有变化。

泥鳅皮下粘液腺发达,体表黏液丰富,脊椎42~49节,鳃耙退化,呈细粒状突起,鳃孔小,距咽喉齿1行,胃壁较厚,呈“工”字形,其内部左侧卷曲呈2~2.5圈的螺纹状,肠短,为直线排布,其壁薄而富弹性,螺小,呈双球形,前部包裹在骨质囊中,后部细小而游离。

2 池塘的建造

为有利于泥鳅管理着想,用于养殖泥鳅的池塘面积不宜过大,应根据多方面的实际情况(如土地面积、资金等)进行规模设计,或进行单池建造,或进行连片建造,或进行苗池、种地、成品池配套建造。初期养殖泥鳅应尽可能低的利用原有塘、坑、洼地等,对这些地方稍加改造,便可进行泥鳅养殖,起到减少基建投入的作用。鳅鱼苗池、鱼种培育池与成鳅池面积不同:兼为产卵、孵化池的泥鳅苗池每口8~12平方米;鱼种培育池每口20~50平方米;成鳅池每口200~1000平方米。上述数据只是一般情况,具体可根据地理环境、生产规模等灵活设计泥鳅养殖池的面积。

土池挖建宜在保水性能好的黏土或壤土地进行,池壁要有一定的倾斜,最好用水泥、砖、石护坡勾缝,夯实池底及四壁,以防泥鳅逃逸。池深0.6~1米,水位保持在30~50厘米。

水泥池建造的三种方式分别是地下式、地上式和半地上式。用砖、石砌池壁,水泥光面,壁顶约12厘米设防逃倒槽。水泥池池底先打一层三合土,为防渗漏,要在上面加垫一层油毛毡或加厚的塑料膜,然后再浇一层厚5厘米混凝土。有土饲养时,池深为0.7~0.8米,无土流水饲养时,池深为0.5米。最好用壤土回填到池底,不能用黏土。

每口土池或水泥池均应设独立的进排水口和溢水口。为了使池水能够排尽,池底应有1%~2%的比降。进水口要比池水水面高,在池底集鱼坑的底面设排水口。根据池子大小决定集鱼坑大小。有土饲养时,应在集鱼坑四周设挡泥壁,并在泥面水平处增设一个排水口,进排水口及溢水口都要设防逃栅罩。

要做好泥鳅池的清塘消毒工作,必须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池塘的清整工作;第二是药物消毒,以杀灭敌害生物和病原体。一般在鳅苗放养前15天左右,先排干池水,堵塞漏洞,修筑堤埂,铲除池坡杂草,疏通进排水管道。将池塘暴晒4~5天后再用药物消毒。常用的清塘除野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漂白精、三氯异氰尿酸和茶粕。一般用生石灰清塘,具体作法是:池中留5~10厘米水,在池中挖一些小坑,将生石灰放入小坑中,生石灰化成浆后立即全池均匀泼洒。每亩池塘用生石灰75公斤。泼浇生石灰后第二天用铁耙翻耕池底淤泥。放养前在池底铺10厘米厚的软泥,然后放些竹筒或砖瓦石块搭成洞穴。每平方米鱼池撒100~150克生石灰,7天后加水30~50厘米深,泼施沼液适量(透明度30厘米左右),培育水生动物和培肥池水,池水pH值保持在6.5~7.5为宜。

3 养殖管理

池塘处理10天后投放鱼种,一般水泥池每平方米水面投放体长6~8厘米的健壮鱼种50~60尾,小土池每平方米投放20~30尾。

鱼种放养数量视技术而定,每平方米水面放体长3厘米左右的鱼种50~350尾,3~5厘米的鱼种放50~100尾。

鱼种刚下池要投喂蝇蛆、熟猪血、蚯蚓、禽畜内脏、螺蚌肉等共10天,以后逐渐减少动物鲜活料,过渡到喂全价塘角鱼配合饵料或七星鱼配合饵料为主。每天早、晚投喂1次,投料量以鱼半小时内吃完为合适。饵料先用清洁水按料水1:1对水软化后投喂,以利于鱼消化和预防肠胃病。投料要定时、定量、定质、定位,冬季可喂适量饭米粒。

养商品泥鳅可施肥(沼液、腐熟猪粪及家禽粪便等)培育天然饵料,施肥量视天气和水色而定(透明度20~30厘米)。当水体透明度降低,有泥鳅不断浮出水面呼吸空气时,应停止施肥,减少投饵并加注新水。

在养殖期间,应保持微流水,定期泼施沼液。高温季节,1/3水面种植水葫芦供鱼栖息,池面搭遮阴棚(可种水瓜、丝瓜等,占池面积1/2),避免阳光直射,抑制蓝绿藻繁殖过盛,同时可降低水温,为鱼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4 鱼病防治

定期消毒池水和投喂药饵,做好防病工作。鱼病多发季节,每半个月每立方米水用30g生石灰化水后或EM菌液每立方米1公斤全池泼洒,消毒水体和调节水质。每公斤饵料加土霉素或呋喃唑酮2~3克,做成药饵,每天喂1次,连续喂3次,也可按说明投喂用EM菌做成的药饵预防鱼病。

参考文献

[1]金可选.稻田养殖泥鳅的技术要点[J].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2年05期.

[2]刘孝华.泥鳅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2008年01期.

[3]徐国成,朱忠琴,丁成曙,陈飚.池塘网箱养殖泥鳅高产高效技术[J].渔业经济研究.2007年04期.

[4]江霞,刘先俊.泥鳅水泥池无公害养殖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09年16期.

泥鳅池塘养殖技术 篇3

1 池塘条件

养殖池塘3口,呈长方形,南北向,总面积为0.67 hm2,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周围无工业、农业废水污染,无传染病源,池塘淤泥厚10~20 cm,进排水系统完善,水深保持在30~50 cm。池塘的溶解氧在4 mg/L以上,化学耗氧量为2 mg/L以下,pH值为6.8~7.5。

2 放养前准备

一是清整池塘。对池埂、池坡进行护理和修整。进水口高出水面20 cm左右,排水口设在池底鱼溜底部。进水口、排水口用密网布拦挡,池底向排水口倾斜,并设置与排水口相连的鱼溜,面积约为池底面积的5%,低于池底30~35 cm。池中投放浮萍、水葫芦等水生植物,覆盖面积占池塘总面积的1/4左右。同时池塘四周设防逃设施,在离池岸30~50 cm处,挖深30~40 cm、宽20 cm的沟埋设围栏,每隔1.5 m,使用1根直径4~5 cm的竹竿支撑,栏网的高度比水位高20~30 cm。二是清塘消毒。彻底清塘消毒,以杜绝病源。放养前,先将水排干,消除乌鳢、蛇等敌害。在投放苗种前15 d,用二氧化氯3.75 kg/hm2对水搅匀后全池泼洒,以杀死细菌、寄生虫、敌害等。三是注水施肥。在苗种下塘前的3~5 d,施腐熟的人畜粪3.0~4.5 t/hm2作基肥,然后将池水加至30 cm深左右,以培育天然适口饵料。待水色变绿,透明度为15~20 cm后投放泥鳅苗种。

3 苗种放养

泥鳅种苗放养时间选择5月25日,苗种来源就近从宣城市良种繁育场购买,挑选行动活泼、体质强壮、规格整齐、无病无伤的种苗放养,共放养6 cm泥鳅种苗50万尾,密度为75万尾/hm2。苗种放养前用4%~5%食盐水浸泡5~10 min进行消毒。由于采用降温方法进行运输,故在放苗时加水进行缓冲处理,温差不超过±3℃,并在池塘的上风头轻轻放入。5月15日投放一定数量大规格鲢鳙(表1)。

4 饲料投喂

投喂饲料时遵循“四定”投喂原则。投放泥鳅种苗5 d后开始少量投饵,饲料主要以本土华亿牌专用颗粒饲料为主,逐步诱食、驯化,当泥鳅对投饵形成条件反射时加大投饵量,逐步增加到泥鳅体重的3%~4%。泥鳅性贪食,喜欢夜间觅食,经过驯化可改为白天摄食。每天投饵4次,时间分别为6:00、11:00、14:00、18:00,投饵量分别占日投饵量的30%、20%、15%、35%。养殖后期还投喂蛆虫、蚯蚓、小杂鱼肉畜禽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及麦麸、米糠、豆渣、饼粕等植物性饲料。在阴雨天气注意控制投饲量。

5 日常管理

一是水质管理。池水透明度保持20~25 cm,酸碱度为中性或弱酸性,水体溶氧4 mg/L以上。泥鳅喜肥水,在6月20日、8月15日、9月10日、10月12日、11月8日追施经发酵的鸡鸭粪等有机肥,每次用量750~1 050 kg/hm2,高温时期不施。平时每15 d左右换水1次,当水温达到30℃时每天注入新水,日交换量达10%,并适当增加水深。二是巡塘观察。日常管理坚持每天早晚巡塘,清除残留饲料,遇闷热天气增加夜间巡塘。特别在高温季节和天气突变时,更加注意搭配放养的花鲢、白鲢容易发生浮头,防止意外发生。同时,做好生产记录,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6 病害防治

病害防治工作须遵守“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6—9月, 每15 d用二溴海因进行病害防治, 用量为水深1 m的水面用750~900 g/hm2, 全池泼洒。7月25日、8月21日使用微生物制剂改良水质, 定期用大蒜素拌饲投喂。

7 捕捞

12月1—3日, 进行捕捞上市, 总起捕率在97%左右。

摘要:从池塘条件、放养前准备、苗种放养、饲料投喂、日常管理、病害防治、捕捞等方面介绍了池塘泥鳅养殖技术, 以期为池塘泥鳅养殖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泥鳅,养殖技术,池塘

参考文献

[1]杨壮志.冬季池塘泥鳅养殖技术[J].广东农村实用技术, 2011 (12) :37-38.

[2]王本龙.池塘泥鳅养殖技术[J].农技服务, 2011 (2) :88-89.

[3]管远亮, 陈宇.泥鳅养殖技术之一池塘内设置小体积网箱养殖商品泥鳅技术[J].中国水产, 2008 (1) :37-38, 42.

池塘养殖泥鳅冬季捕捞技术要点 篇4

泥鳅(Oriental weatherfish)因适应能力强、成活率高、繁殖力强、饵料易得,已成为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品种之一,养殖前景广阔。通常泥鳅都在秋季大批量上市,但此时,其售价并不高,而春节前后上市,售价则能提高20%~50%。泥鳅有冬眠的习性,要实现冬天顺利捕捞泥鳅并且不使其患病绝非易事。笔者结合近几年国内捕捞泥鳅的经验教训,将池塘养殖泥鳅冬季捕捞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1 引地下井水,唤醒泥鳅

冬眠的泥鳅对周围温度的变化很敏感,只要水温升高到5 ℃左右,就会立刻醒过来。通常地下水受气温影响很小,常年都保持在13 ℃左右,所以只要比例合适,即可用地下水唤醒泥鳅。捕捞泥鳅的时候,根据当地地下水的温度,将1/3~1/2的池水换成井水,使养殖池的水温升高到5 ℃以上,泥鳅就会醒来并浮出水面换气,此时即可打捞。

2 修建水渠,避免感染

修建一条坡度约为1∶100的阶梯状水渠,通过水流的过程将抽出的井水进行沉淀。同时,用80目网罩住进水口,可使井水中的细沙和其它杂质沉淀干净。在换水的过程中,还要对水渠中沉淀下来的泥沙不定期清理。此时,将井水放进养殖池,方可有效避免泥鳅因受井水中混杂的细沙等杂质擦伤而感染水霉病等疾病导致死亡。

3 挖掘小池塘,提高水温

池塘的水温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所以增加池塘水体深度是提高水温的另一有效手段。但是,水体深度增加,又会导致成本大幅增加。而在池塘中挖掘一600 cm×500 cm×50 cm的小池塘,保持小池塘水深在120 cm左右。可有效增加池塘水體深度,提高水体温度,并降低换水成本。由于小池塘水温升高,大部分泥鳅会主动选择在小池塘内冬眠,捕捞时,小部分未在小池塘内冬眠的泥鳅也会随井水水流汇集到小池塘中,方便捕捞。

4 架设防护网,预防天敌

泥鳅的天敌主要有黑鱼等肉食性鱼类、青蛙、水蛇、鸟类和蜻蜓幼虫等。对肉食性鱼类预防以预防鱼卵为主,方法为用80目网罩住进水口进水。对青蛙和水蛇的预防以拦网为主,方法为池塘周围高于水面60 cm以上,预防青蛙的跳跃和水蛇爬入。对鸟类和蜻蜓幼虫的预防以防护网为主,方法为在池塘上方罩约小拇指大小网口的防护网。

5 及时凿冰,保证溶氧

泥鳅平时的呼吸方式比较多,既能用鳃呼吸,还能用肠呼吸。但冬眠时,泥鳅便钻入泥土中,全靠肠呼吸维持生命。此时,因养殖密度原因,一旦水面结冰,池水里的溶氧量降低,泥鳅就有可能因为缺氧窒息而死。所以,一旦发现水面开始结冰,就要及时地凿冰,保证池中溶氧量。方法为沿池塘四周每隔10 m凿一个冰窟窿。

6 小结

通过引地下井水换池水,能保证在冬天也能捞到泥鳅;通过修建阶梯状水渠,能够保证捞到健康的泥鳅;通过挖掘小池塘,可以保证一次性捕捞到所有泥鳅,通过架设防护网,可以保证泥鳅不会因为天敌而减产;通过及时凿冰,可以保证泥鳅不会因为缺氧窒息而死。

泥鳅池塘高效养殖试验 篇5

1 养殖条件

养殖场地应靠近水源、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土质为中性或微酸性的黏质土壤。阳光充足,交通便利,电力有保障。

养殖池塘为长条形,面积2×667 m2~3×667 m2,池深0.7~1 m,水深0.5~0.6 m,池壁泥土应夯实。沿塘内四周用网片围住,网片下端埋至硬土中,上端高出水面20 cm。池底铺15~20 cm厚的淤泥。进水口高出水面20 cm,出水口设置在池塘底部,平时封住。进出水口均用铁丝网防逃。

2 放养方法

2.1 放养前准备

放鳅前10 d清整鳅池,堵塞漏洞,疏通进排水管道,翻耕池底淤泥,用生石灰清塘消毒,每667 m2池塘水深10 cm用生石灰70~80 kg,化浆后全池均匀泼洒。清塘3 d后,加水30 cm,每667 m2施干鸡粪50 kg,均匀撒在池内,或用100 kg猪、牛、羊粪肥集中堆放在鱼池边,让其发酵腐化,视水质肥瘦当施肥。水体透明度20 cm,以看不见池底泥土为宜。

2.2 苗种放养

鳅种放养前用3%~5%食盐水消毒,浸洗时间为5~10 min。4月份当水温升高到15℃以上开始放养,每667 m2放养规格70~80尾/kg苗种1 000~1 500 kg,或100~120尾/kg的苗种800~1 000 kg。同一池中放养的鳅种要求规格均匀整齐。

3 日常管理

3.1 饲料投喂

水温15℃以上时泥鳅食欲逐渐增强,25~27℃食欲特别旺盛,超过30℃或低于12℃时,应少投甚至停喂饵料。当水温在20℃以下时,以摄植物性饵料为主,约占60%~70%;水温在21~23℃时,动植物饵料各占50%;当水温超过24℃时,植物性饵料应减少到30%~40%。供泥鳅摄食的动物性饵料有动物内脏、蚯蚓、小杂鱼等,植物性饵料有豆粕、菜粕、麦麸、谷物等。一般每天上、下午各喂1次,日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4%~10%。投饵应视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灵活掌握,以次日凌晨不见剩食或略见剩食为度。投饵要做到定时、定点、定质、定量。一般养殖4个月左右即可收获,若市场行情好可提前收获,而后放养下一茬泥鳅。

3.2 水质调控

养殖池水质的好坏,对泥鳅的生长发育极为重要。池塘水色以黄绿色为佳,透明度以20~30 cm为宜。当水色变为茶褐色、黑褐色或水体溶氧低于2mg/L时,要及时加注新水,更换部分老水,以增加池水溶氧,避免泥鳅产生应激反应。通常每隔15 d施肥一次,每次每667 m2施有机肥15 kg左右。也可根据水色的具体情况,每次每667 m2施1.5 kg尿素或2.5 kg碳酸氢铵, 以保持池水呈黄绿色。

4 效益分析

平均每667 m2放养75尾/kg的泥鳅苗种1 200kg,收获商品鳅1 840 kg。苗种均价8元/kg,养殖4个月,平均饲料投入10 800元/667 m2、人工400元、水电100元,成本20 900元/667 m2,销售价15元/kg,销售收入2 7600元,纯利润6 700元/667 m2。

6 关键措施

浅谈泥鳅池塘高产养殖技术 篇6

1 生物学特性

泥鳅 (又名灰泥鳅) 为小型经济鱼类, 属温水性鱼类, 生长水温为15~30℃, 最适水温为22~28℃, 水温高于32℃则钻入淤泥中, 水温低于7℃潜入泥中冬眠。泥鳅不仅能用鳃呼吸, 还能利用皮肤和肠进行呼吸, 对环境适应能力强, 耐缺氧能力较强。通常生活在水底层, 有钻泥的习惯, 喜欢中性及微酸性的黏性土壤。泥鳅为杂食性鱼类, 常摄食的有水蚤、丝蚯蚓、水草及水中的泥和微生物, 常用堆放鸡粪、牛粪、猪粪等方法来繁殖饵料或投喂人工颗粒饲料喂养泥鳅。泥鳅摄食一般多在傍晚和夜间, 如在产卵期和生长旺盛期, 白天也摄食, 产卵期的泥鳅比平时摄食量增大, 雌泥鳅比雄泥鳅摄食多。泥鳅一般2龄性成熟, 一年可多次产卵, 产卵期为4~8月, 其中5~6月是产卵高峰期, 受精卵具弱黏性。

2 池塘养殖技术

2.1 养殖条件

泥鳅虽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 但在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 对鳅池环境条件的选择仍很重要。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 进排水方便, 最好能做到自流自排, 光照充足, 土质以中性或微酸性的黏质土壤为佳;大小池塘都可, 一般面积200~500m2的较多, 池深80~120cm为多, 水深50~70cm, 淤泥厚度15~20cm。

2.2 池塘清整

泥鳅苗下塘10~15d前, 应进行清塘消毒, 先将池水抽干, 检查有无漏洞, 然后用生石灰清塘。池水深7~10cm时, 用生石灰1125~2250kg/hm2。如果池水无法排干, 用漂白粉20mg/L进行清塘。清塘后7d注入新水, 注入的新水要过滤。注水后施基肥, 培育水质, 方法是在池的四角堆上鸡粪、猪粪等有机肥, 用量2250~3000kg/hm2, 施肥5~7d后可以放养泥鳅。

2.3 放养

泥鳅、大鳞泥鳅对环境适应能力强, 生长快, 肉质鲜美, 营养价值高, 是比较适宜的养殖对象, 因而养殖户最好选择这两种品种进行养殖。放养时间一般在9~10月或3~4月, 养殖时间为8~9个月, 放养规格3~6cm, 放养密度为150~500尾/平方米。鳅种放养前用5mg/kg硫酸铜或4%~5%食盐水消毒, 水温10~15℃时, 浸洗20~30min。

2.4 饲养

泥鳅属于杂食性鱼类, 在养殖过程中既需要利用肥水培育天然饵料, 又需要进行人工投饵。泥鳅下塘后, 要根据水质肥瘦及时追肥, 一般每隔30~40d追肥1次, 每次900~1125kg/hm2, 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cm, 水色以黄绿色为好。及时投喂人工的动物性和植物性饲料, 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颗粒饲料。投饵做到“四定”, 即定点、定时、定质、定量。鱼种阶段日投饲量为鱼体重的5%~8%, 成鱼阶段为5%左右, 水温高于30℃和低于10℃时应减少投喂。开始时每天傍晚喂1次, 以后驯化改为白天投饲, 上、下午各投饲1次, 高温季节应在食台上搭遮荫棚。

2.5 日常管理

泥鳅池水质要求“肥、活、爽”, 溶解氧要求3mg/L以上, p H值7.5左右, 鳅苗培育期间, 坚持每天早、中、晚巡塘3次。第1次巡塘应在凌晨, 如发现鳅苗群集, 这是池塘中缺氧的信号, 应立即加注新水或开增氧机。午后的巡塘工作主要是查看鳅苗活动的情况, 勤除池埂杂草;傍晚查水质, 并作记录。日常要勤观察, 发现水色发黑或过浓时要及时加注新水, 一般情况下, 7d加水1~2次, 每次换水30~40cm, 注意定期对食场进行漂白粉消毒, 每次用药125g。此外, 还应注意随时消灭池中的有害昆虫和蛙, 经常检查有无鱼病。

2.6 疾病防治

泥鳅适应能力很强, 只要管理得当, 避免鳅体的机械损伤, 一般很少发病。平时应注意预防, 要经常消毒, 抓好“三消”, 即鱼体消毒、池塘消毒、饲料台消毒。若发现病死的泥鳅应及时捞出, 以防止感染其他泥鳅, 并及时治疗。

2.6.1 水霉病

在泥鳅苗的孵化中, 冬秋两季水温较低时容易发病, 特别是泥鳅受伤更容易发病。水霉病症状为体表有白色绒毛状的水霉丛生。防治方法:鳅卵防治用1m3水放食盐400g加小苏打400g的溶液洗浴1h。病泥鳅可用3%的食盐水浸洗5~10min。重者可用0.5mg/kg的水霉净浸洗5~15min。

2.6.2 赤鳍病

此病对泥鳅的危害很大, 拉网损伤、长途运输、水质恶化等都可引起发病。症状为泥鳅的鳍、腹部皮肤与肛门周围充血, 有时肠道也出血, 在鳍条腐烂处容易感染水霉。常与烂鳃、肠炎并发。治疗方法:外用1mg/kg的漂白粉泼洒;苗种放养前应用4%的食盐水浴洗消毒;内服药饵, 用达克菌、氟哌酸等制成药饵投喂。

2.6.3 寄生虫病

泥鳅苗阶段的常见寄生虫主要是车轮虫、三代虫、舌杯虫等。症状为被寄生的泥鳅苗常浮于水面, 急促不安, 或在水面打转, 镜检可发现寄生虫。防治上可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 (5:2) 0.5~0.7mg/kg泼洒;或用晶体敌百虫0.5mg/kg泼洒。

2.6.4 打印病

病灶一般呈椭圆形、圆形, 浮肿有红斑。患处主要在尾柄基部。流行于7~8月。治疗可用1g/m3的漂白粉或2~4g/m3的五倍子进行全池泼洒。

2.6.5 其他敌害防治

养殖泥鳅的池塘, 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注、排水口应设密网拦滤, 严防有害的鱼类、水生昆虫、蛇、蛙等进池塘危害鳅苗种或成鳅。若发现池中有水蜈蚣, 应用90%的晶体敌百虫按5g/m3浓度全池泼洒杀灭。

参考文献

[1]黄浦东.池塘泥鳅高效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1) :272, 275.

[2]邱凌云.泥鳅池塘高产高效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23) :189, 193.

锡林河水库池塘泥鳅养殖试验 篇7

锡林浩特市位于锡林郭勒中北部, 属于中温带干旱草原气候, 是全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锡林河水库鱼种场位于锡张公路8公里处路北。池塘面积50亩, 水源引自锡林河水库, 水质优良。2007年水库水产技术人员进行了泥鳅人工池塘养殖试验, 取得初步成功。现对本次试验进行总结如下:

一、生物学特性

泥鳅属鲤形目、鲤亚目、鳅科、泥鳅属, 是一种杂食性小型经济鱼类, 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属温水性鱼类, 生长水温15~30℃, 最适水温25℃左右, 低于7℃潜入泥中冬眠。生命力很强, 不仅能鳃呼吸, 在缺水条件下进行皮肤和肠呼吸, 有钻泥习性。一般2龄性成熟, 多次产卵, 产卵期北方地区多在7月份, 卵具弱黏性。

二、技术要点

1. 养殖条件

锡林河水库鱼种场建成于2005年, 前身是锡林河水库养鱼池, 面积50余亩。水质清新无污染, 进排水方便, 土质为弱酸性的黏质土壤, 光照充足, 电力、交通便利。养殖池塘面积为长条形, 鱼种池每个5亩, 共4个, 20亩。

本试验鱼池池深0.8~1米, 水深保持0.4~0.5米。沿池塘四周用网片围住, 网片下埋至硬土中, 上端高出水面20厘米, 有效防止泥鳅逃逸和防止敌害生物进入养殖池, 进水口高出水面20厘米, 出水管设置在池塘池埂西北部近池底, 平时封住, 进水口和排水口均用密网布包裹。

2. 池塘清整

泥鳅苗下塘10~15天前, 应进行清塘消毒, 先将池水抽干, 检查有无漏洞, 然后用生石灰清塘。池水深7~10cm时, 用生石灰1125~2250千克/公顷。如果池水无法排干, 用漂白粉20mg/L进行清塘。清塘后7天注入新水, 注入的新水要过滤。注水后施基肥, 培育水质, 方法是在池的四角堆上鸡粪、猪粪等有机肥, 用量2250~3000千克/公顷, 施肥5~7天后可以放养泥鳅。

3. 放养

6月25日从天津建新鱼种场购入泥鳅种苗100万尾, 体长3~4厘米, 规格整齐, 体质健壮。放养密度5万尾/亩, 鳅种放养前用500毫克/千克硫酸铜或4%~5%食盐水消毒, 水温10~15℃时, 浸洗20~30分钟。

4. 饲养

(1) 饲料投喂

主要投喂全价配合饲料, 同时搭配投喂一些饵料生物 (如鱼、虫等) 且投喂坚持定时、定点、定质、定量。养殖初期, 日投喂量掌握在鱼体总重量的2%左右, 以后在泥鳅生长适温范围内在逐步增加日投喂量, 当水温达到25~28℃时, 摄食与生长十分旺盛, 此时日投喂量应提高到鱼体总重量的10%, 以促进泥鳅快速生长, 若水温高于30℃或低于12℃时, 投喂量应减少甚至不投喂。每天投喂3次, 苗种未经驯化则以傍晚投喂为主, 每次投喂量以次日凌晨不见残饵为度。

(2) 日常管理

巡塘。我们坚持黎明、中午和傍晚巡塘, 观察泥鳅苗摄食、活动及水质变化。如水质较肥, 天气闷热无风时应注意泥鳅苗有无浮头现象。泥鳅苗浮头和家鱼不同, 必须仔细观察才能发现。水中溶解氧充足时, 泥鳅苗散步在池底, 水质缺氧恶化时, 泥鳅苗则集群在池壁, 并慢慢上游, 很少浮到水面来, 仅在水面形成细小波纹。一般浮头在日出后即下沉, 要是日出后继续浮头, 且受惊后仍然下沉, 表明水质过肥, 应立即停止施肥, 喂食, 并冲新水以改善水质, 增加溶解氧。泥鳅缺氧死亡往往发生在半夜到黎明这段时间, 应特别注意。在饵料不足时, 泥鳅苗也会离开水底, 行动活泼, 但不会全体行动, 和浮头是容易区分的。如果发现泥鳅苗离群, 体色转黑, 在池边缓慢游动, 说明身体有病, 须检查诊治。如发现泥鳅苗肚子膨胀或在水面仰游不沉, 说明摄食过量, 应停止投饵或减少投饵量。

注意水质管理。既要保持水色黄绿, 有充足的活饵料, 又不能使水质过肥缺氧。前期保持水位30厘米, 每5天更换一部分, 通过控制施肥, 投饵保持水色。随着泥鳅苗生长到后期, 逐步加深水位达50厘米。

注意调节水温。由于水位不深, 在盛夏季节应控制水温在30℃以下。可采用搭建荫棚、遮阳网, 加注温度较低的水来加以调节。

清除敌害。泥鳅苗培育时期天敌很多, 如野杂鱼、蜻蜓幼虫、水蜈蚣、水蛇、水老鼠等, 特别是蜻蜓幼虫危害最大。由于泥鳅繁殖季节与蜻蜓相同, 在泥鳅苗池内不断可见到蜻蜓飞来点水 (产卵) , 其孵出幼虫后即大量摄食泥鳅苗。防治方法主要依靠人工驱赶、捕捉。有条件的可在水面搭网, 既可阻隔蜻蜓在水面产卵, 又起到遮阳降温的作用。同时在注水时应采用密网过滤, 防止敌害进入池中。发现蛙卵要及时捞除。

通过以上培育, 一般30天左右泥鳅苗都能长成3厘米左右的鱼种。

分塘。当泥鳅苗大部分已长成3~4厘米的夏花鱼种后, 要及时进行分养, 以避免密度过大和生长差异影响生长。分塘起捕时发觉泥鳅种苗体质差时, 应立即放回原池强化培育2~3天后再起捕。操作具体做法是先用夏花鱼网将泥鳅种捕起集中到网箱中, 再用泥鳅筛进行筛选。泥鳅筛长和宽均为40厘米, 宽1厘米, 高2.5厘米, 在分塘操作时动作要轻巧, 避免伤苗。

5. 鱼病防治

泥鳅适应能力很强, 只要管理得当, 避免鳅体的机械损伤, 一般很少发病。平时应注意预防, 要经常消毒, 抓好“三消”, 即鱼体消毒、池塘消毒、饲料台消毒。若发现病死的泥鳅应及时捞出, 以防止感染其他泥鳅, 并及时治疗。

(1) 赤鳍病。此病对泥鳅的危害很大, 拉网损伤、长途运输、水质恶化等都可以引起发病。症状为泥鳅的鳍、腹部皮肤与肛门周围充血, 有肠道出血, 在鳍条腐烂处容易感染水霉。常与烂鳃、肠炎并发。治疗方法:外用1毫克/千克漂白粉泼洒;苗种放养前应用4%的食盐水浴洗消毒;内服药饵, 用达克菌、氟哌酸等制成药饵投喂。

(2) 寄生虫病。泥鳅苗阶段的常见寄生虫主要是车轮虫、三代虫、舌杯虫等。症状为被寄生的泥鳅苗长浮于水面, 急促不安, 或在水面打转, 镜检可发现寄生虫。防治上可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 (5∶2) 0.5~0.7毫克/千克泼洒, 或用晶体敌百虫0.5毫克/千克泼洒。

(3) 其他敌害防治。养殖泥鳅的池塘, 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注、排水口应设密网拦滤, 严防有害的鱼类、水生昆虫、蛇、蛙等进池塘危害鳅苗种或成鳅。若发现池中有水蜈蚣, 应用90%的晶体敌百虫按5克立方米浓度全池泼洒杀灭。

三、经济效益分析

所放养的苗种规格为3~4厘米, 放养密度为5万尾/亩, 共计亩收获700千克。苗种价格500元/万尾, 亩均投入饲料5000元, 加上人工水电费用, 亩均成本10000元, 泥鳅售价20元/千克, 销售收入28万元, 亩获利润14000元, 亩纯利润4000元, 20亩池塘共获纯利8万元。

四、小结与讨论

1. 泥鳅养殖在锡盟尚处尝试阶段, 究竟投喂何种饲料适合泥鳅生长有待进一步探讨。

2. 锡盟地区鱼类生长期短, 7月份泥鳅繁殖, 9月中旬天气转凉, 摄食减弱, 生长减慢。如何延长泥鳅生长期是一个关系到能否提高养殖经济效益的大问题, 今后应在温室养殖方面进行探讨。

3. 鱼病防治方面, 总结此次试验的经验, 应不断改善鱼池生态环境, 并结合药物防治, 实行良性循环, 达到综合防病的目的。

摘要:介绍了锡林河水库技术人员在锡林河水库养鱼池进行泥鳅养殖的经过, 对养殖条件、日常管理及养殖效益等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以供在锡盟地区开展和推广这项养殖技术提供参考。

池塘网箱生态套养黄鳝、泥鳅技术 篇8

1 池塘选择及放种前准备

黄鳝喜浅水穴居生活, 有怕惊、怕高温、昼伏夜出习性。因此, 池塘要选择在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环境安静无污染、阳光充足、电力设施配套齐全的地方。池塘深度1.5~2.0 m, 面积5×667 m2~15×667 m2为宜, 便于饲养管理和水质调控。

为了提高池塘利用率和改善水质, 要在池塘中适当搭配放养花、白鲢鱼种, 因此首先要做好清塘消毒工作, 具体方法是2月底—3月初 (鱼种下塘前10 d左右) 抽干池水, 池底保水10 cm左右, 在池底开挖小坑若干, 按150 kg/667 m2用生石灰于各小坑中化水全池泼洒。一周后抽干池水曝晒并清整池埂。在进水口设置40目过滤网袋过滤放水, 水位控制在50~80 cm。每667 m2放花鲢鱼种1.5 kg, 白鲢3 kg。鱼种下塘前要用3%~5%的食盐水浸泡消毒10 min, 杀灭体表寄生虫、细菌等病原体。

2 设置网箱

网箱采用无节平板密眼 (40目) 聚乙烯网片制作。规格为2.0 m×2.0 m×1.2 m。网箱四周用竹杆固定在池塘中。网箱底部距池底40~50 cm, 可用竹杆或纲绳拖起网布, 确保箱底不接触底泥。网箱顶部高出水面50 cm, 顶面不封口。在固定网箱四角的竹杆上端装上滑轮, 便于网箱随水位变化进行升降调节。网箱成行设置, 一般行距控制在1.5~2.0 m, 便于水泥船穿行其中。网箱设置密度一般为30~40只/667 m2。试验塘口15×667 m2, 共设置10行, 每行60只, 共600只网箱。网箱总面积不宜超过池塘总面积的1/3。在网箱下塘前, 用20×10-6的高锰酸钾或15%的漂白粉对网箱进行消毒处理20 min, 再将网箱放置在池塘适宜的位置。一般将网箱居池塘正中展开设置较科学。首次投入使用的网箱应于苗种下塘前30~40 d放置于池塘中, 一是让网箱附着足够量的藻类, 这样可避免黄鳝、泥鳅鱼种进入网箱后体表擦伤而染病;二是为移植水草做准备。

3 主要措施

3.1 移植水草

池塘网箱套养黄鳝、泥鳅容易引起池水变质, 应在池中移植水草、投放螺蛳。螺蛳投放量为100kg/667 m2。同时要在网箱中移植水花生、水葫芦等水生植物, 让水草在黄鳝放种前旺长一段时间, 使水草覆盖整个网箱表面的80%。水草是黄鳝和泥鳅栖息和防暑降温的隐蔽场所, 同时又能净化水质。所移植的水草在下塘前要用5 g/L的敌百虫溶液浸泡以杀死寄生虫。

3.2 放种

苗种质量好坏是养殖成功的关键环节, 黄鳝苗种来源有三种途径:自繁自育, 从专业苗场购进和市场收集野生苗种。我们采取外购与市场收购相结合的方式。泥鳅苗种则由专业苗场统一购进。每个网箱所放鳝种规格要一致, 不同规格放于不同的网箱, 以免黄鳝相互残杀。放种可一次放足, 也可多次分级放养, 一般于5月20号前要放养结束。每个网箱放养密度为1.5 kg/m2, 即每箱放6 kg。鳝种放养前用3%~5%食盐水浸泡10 min消毒。

3.3 驯食

黄鳝为肉食性凶猛鱼类, 喜食新鲜活物, 且对饵料有较强的选择性, 在长期摄食一种饵料后, 很难再变换饵料。从市场收购或天然捕捞的野生鳝种。在人工养殖时, 首先要进行人工驯食, 使之适应人工养殖环境, 吃食人工配方饲料, 因此要对其进行驯食。一般做法是在鳝种放养后3 d内不喂食, 让其呈饥饿状态, 第4天开始投喂, 用新鲜的野杂鱼、螺蛳肉、蚯蚓等加工而成的鱼糜与黄鳝专用配方饲料拌饵投喂。日投饵量占鳝鱼总量的1%, 连续投喂3~4 d, 待鳝鱼摄食正常, 开始增加日投饵量到2%~3%, 第7天可逐步用人工配方饲料代替鱼糜等新鲜饵料, 到第10天日投饵量可增加到4%~5%。驯食阶段一般要持续10~15 d。

驯食结束后, 每网箱搭配放养泥鳅2 kg。泥鳅苗种放养前用3%~5%的食盐水消毒10 min。泥鳅上下翻动可减少黄鳝之间的缠绕, 降低黄鳝的发病率, 同时又可充分利用残饵, 提高养殖效益。

3.4 投饵

黄鳝是肉食性鱼类, 其饲料成分也应以动物性为主, 一般要求蛋白质含量在40%左右, 因此要选择大型饲料厂生产的黄鳝专用配方饲料, 辅之以野杂鱼、蚯蚓、动物下脚料等低廉易得品种。泥鳅为杂食性鱼类, 人工养殖环境下, 不但不与黄鳝争食, 反而能充分利用黄鳝吃剩的残饵剩渣, 提高了饵料利用率。日投饵量一般按黄鳝体重的3%~8%进行分配。5—6月份为饲养早期, 黄鳝个体小, 吃食量少, 日投饵量约为3%~4%;每天傍晚投喂1次, 一段时间后投喂时间可逐步提前, 逐渐驯化成白天吃食, 便于管理。7—8月份是黄鳝和泥鳅的最佳生长期, 日投饵量约占鳝鱼体重的6%~8%, 每天投喂2次, 8:00—9:00投喂1次, 投饵量约为全天给饵量的30%, 16:00—17:00投喂剩余的70%饵料。9—10月份因气温下降, 日投饵量可递次减少, 约占鱼体重的4%左右。当气温下降到10℃时, 即停止投喂。具体投饵数量还要根据天气, 气温和鱼类吃食情况具体调整。晴好天气多喂一些, 阴雨天气少喂一些, 总之, 日投饵量以前一次投饵吃食2 h后略有剩余为准。

为了便于投饵和检查清理残渣, 每个网箱要设置1~2个食台。黄鳝有贪食习性, 不能多喂, 多喂易患肠炎病。

3.5 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过程中要坚持每天巡塘, 检查鱼类吃食情况和水质变化情况, 有无逃跑现象,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定期洗刷网衣, 清除网箱中杂物和网衣上附着的过多藻类, 以利于水体交换。每天清除残饵和腐烂水草, 发现有病或死亡的黄鳝或泥鳅要立即清除出网箱。定期交叉泼洒生石灰和二氧化氯消毒水体;夏季池水升高, 要适时调整网箱高度, 始终保持网箱有70 cm在水中。天气炎热时, 如有许多黄鳝将头伸出水面, 表示水体缺氧, 要及时加注新水或增氧。当水温达28℃时, 黄鳝吃食量就会下降, 因此高温季节, 可适当增加网箱中水草的覆盖面积和密度, 以达到防暑降温的目的。

3.6 病害防治

黄鳝一旦发病, 大多数已失去食欲, 这时再治疗效果已不明显。实施网箱生态养殖, 就是要给它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让其在相对自然的环境下摄食生长。由于养殖密度的提高, 必须要做好疾病防治工作, 在日常投饵时, 定期用药物拌饵投喂。具体做法是: (1) 定期拌饵投喂肠炎宁预防肠炎, 每千克饲料添加2.0 g肠炎宁, 1 d投喂1次, 连喂4~6 d。 (2) 定期拌饵投喂甘泰乐, 预防肝脏疾病, 保肝利胆。每千克饲料添加本品2.4~2.8 g, 1 d投喂2次, 连喂5~7 d。 (3) 定期投喂黄鳝驱虫宝, 杀灭黄鳝体内寄生虫, 每千克饲料添加本品5.0 g, 拌饵投喂, 连喂5 d;或每千克饲料拌甲基唑1.0 g投喂, 连喂2~3d。以上3种药物轮流交替使用预防效果非常明显。 (4) 定期用二氧化氯全池 (包括网箱) 泼洒消毒, 用生物制剂调节水质。若出现离群单独活动的黄鳝, 应及时隔离检查, 及早治疗。

泥鳅适应性较强, 病害发生相对较少, 拌饵投喂的药物对其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所以养殖过程中几乎没有发生病害。

养殖过程中未发生大批黄鳝死亡现象, 只有少量个体发生过水霉病、出血病、烂尾病等症状。水霉病是黄鳝在饲养早期, 表皮受伤引起的。病鳝体生白毛, 食欲不振, 直至死亡。预防措施是放养鳝种时剔除体表有破损个体, 种苗下塘前要做好消毒工作。治疗方法是用5%的碘酒涂抹患处, 或用3%~5%食盐水浸洗5 min。出血病的症状是体表呈点状、块状或弥散状充血, 肛门红肿, 有的腔内有血样黏液。解剖发现腔内有血色黏液, 肝脏肿大, 肠粘膜点状充血, 肠内无食物。防治方法是在鳝种放养时, 选择无病无伤, 体质健状个体放养。生病个体用3%食盐水浸泡5 min, 同时用二氧化氯全池 (包括网箱) 泼洒。烂尾病的症状是病鳝尾部出血、溃烂, 严重时丧失活动能力而死亡。预防方法是在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尽量避免体表损伤。治疗发病个体用5%碘酒涂抹病鳝患处, 同时用二氧化氯全池 (包括网箱) 泼洒。

3.7 适时起捕

经过5~6个月的饲养, 大部分黄鳝、泥鳅可达上市规格, 根据市场行情, 适时起捕上市销售, 捕大留小, 留下的黄鳝、泥鳅要做好越冬防寒措施。

4 效益分析

经测算, 15×667 m2池塘总收入457 680元, 667 m2平均产值30 512元。每只网箱收获黄鳝11.5 kg、泥鳅6 kg。每只网箱总产值755元, 扣除总支出300 000元, 全池总利润157 680元, 667 m2平均纯利润10 512元。具体养殖效益见表1-3。

北方池塘无公害养殖大鳞副泥鳅技术 篇9

一、池塘修整

养殖大鳞副泥鳅一般选用水泥池或三合土池,面积不宜过大,以2~3亩为好。池塘应背风向阳、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保持水深0.8~1米,淤泥厚15~20厘米。池壁应高出水面50厘米以上,进水口应高出水面20~40厘米,排水口处于池塘最低处,进、排水口和溢水口均应设置防逃网罩,以防大鳞副泥鳅外逃。

二、池塘消毒

大鳞副泥鳅放养前15天,养殖池塘要进行彻底消毒。池内保持水深8~10厘米,亩用生石灰150千克化水趁热全池均匀泼洒,次日用耙耙动底泥,以提高消毒效果。暴晒1周后,再注水30~40厘米深,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培肥水质,用量为150~200千克/亩。

三、苗种放养

苗种要体质健壮,游动活泼,规格整齐,无病无伤,体表富有黏液,体色呈黄褐色。根据池塘面积、苗种数量、管理水平、预计产量等实际条件合理放养苗种。北方地区年平均温度较南方偏低,因此放养密度不宜过大,一般每亩放养体长3~5厘米的苗种3万~4万尾,亩产量在350千克以上。苗种放养前用3%食盐溶液浸浴消毒,浸浴时间长短取决于温度高低(温度高时浸浴时间短,反之浸浴时间长),发现苗种头部摇动不能忍受时,要及时捞出暂养或缓慢倒入养殖池中,温差不得超过5℃。

四、饲养管理

1. 投喂管理

大鳞副泥鳅是杂食性鱼类,在提供天然饵料的基础上还应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养殖者可以自己加工配合饲料,也可以根据计划产量选购。投喂应遵循“四定”原则,配合饲料加水捏成团状后投放在距水面5~10厘米的饵料台上,每天早晨、午后、傍晚各投喂1次,日投喂量为鳅体重的4%~8%,并根据天气、温度、水质等情况随时调整。大鳞副泥鳅生长温度为15~30℃,最适生长温度为22~27℃。当水温高于30℃或低于10℃时,应减少投喂量或者不喂。一旦水温下降到6℃以下或上升达到34℃后,大鳞副泥鳅将进入不动不食的休眠状态。

2. 水质管理

养殖过程中应经常观察水质变化,水色以黄绿色为好,透明度控制在15~20厘米,水源水质应符合无公害水质要求。发现水质过浓时应及时换水,一般情况下每周要换水1次。如果有大鳞副泥鳅蹿出水面,说明水体缺氧,应加注新水或开启增氧机进行增氧。有条件的应在水面种植浮萍、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作为大鳞副泥鳅遮阴、栖息、防暑之所,同时对水质调节也会起到一定作用。

3. 日常管理

养殖过程中要坚持早、中、晚巡塘,以便及时了解大鳞副泥鳅的摄食情况,及时捞出死鳅、残饵等,防止水质败坏、疾病蔓延等。经常检查进、排水口,做好防逃工作。此外,应填好养殖生产记录表。

五、疾病防治

池塘养殖大鳞副泥鳅发病率较低,疾病防治应遵循“以防为主”的原则:平常做好工具、养殖池、饵料台的消毒工作,严禁投喂腐败变质的饲料和禁用渔药;定期在饲料中添加大蒜素、中草药等;保持良好的水体环境,提高大鳞副泥鳅的抗病力,尽量做到不用药或少用药,避免产生药物残留,实现无公害标准化健康养殖。

在养殖过程中,大鳞副泥鳅常见的疾病有寄生虫病、水霉病、赤皮病和气泡病等,发现后要及时对症治疗。

六、捕捞上市

经过5个月的饲养,大鳞副泥鳅即可达到上市规格,要及时进行捕捞。捕捞方法通常有冲水、诱捕、干塘等方法。

冲水法是将捕捞工具放在进水口处,然后放水进池,大鳞副泥鳅受到流水刺激逆水上游,群集于进水口附近,此时将预先设好的网具拉起便可将其捕获。

诱捕法是把煮熟的牛、羊骨或炒制的米糠、麦麸等放在网具或鱼笼中,诱捕大鳞副泥鳅。

干塘法是在大鳞副泥鳅吃食量降低而未钻泥过冬时进行,可先排干池水,将池塘划成若干块,中间挖排水沟,大鳞副泥鳅会集中到排水沟内,便于捕捉。

上一篇:精品路线游下一篇:经济转型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