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素调整

2024-07-24

因素调整(精选十篇)

因素调整 篇1

一、心理因素产生的原因

(一) 积极心理因素

积极心理因素是歌唱者不竭的动力, 源于本身的自信以及外部环境的鼓励和适应, 同时积极心理因素也离不开自我调控。积极心理因素产生主要是源于自我的积极暗示, 当你坚信某件事情的时候最后它就会变成现实;当你怀着对某件事情非常强烈的期望时, 并坚定信念去贯彻执行它, 你所期望的事情就会慢慢的变成现实;人是情绪化的动物, 因此如果能在消极情绪化的状态下进行理性地思考也会将消极心理因素转化成积极的心理元素等等, 也就是说积极的心理因素源于对事物的热衷和兴趣。因此, 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保持高度的热情和对声乐的热爱。

(二) 消极的心理因素

声乐学习中消极心理因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二、心理不稳定;三、自我怀疑的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声乐学习过程是个漫长的学习过程, 是需要经历时间的沉淀和知识的贮备以及自身的刻苦锻炼学习。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一夜成名的歌手越来越多, 造成了一部分声乐爱好者急于求成, 没有经过阶段性训练便开始演唱更高难度的歌曲, 在学习过程中看见很多同学在低年级就开始练习《晴朗的一天》、《冰凉的小手》、《帕米尔, 我的家乡多么美》、《今夜无人入睡》等难度很大的作品, 势必会因为不能很好地完成作品而丧失学习的信心。还有一部分声乐学习者是因为自身的心理不稳定, 各方面的条件都非常的好, 却在表演的时候时常出现低级的错误, 是因为这些人对自己没有足够的自信, 主要表现在:表演好的时候变开始格外的兴奋;反之, 就会很苦恼, 很痛苦。没有一个稳定的心态, 极易陷入自责和迷惘的恶性循环中去。而最后的自我怀疑心理, 是时刻在担心自己演唱的不够完美导致最后不敢开口去演唱。

二、充分利用积极的心理因素

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要积极发展有利于学习的心理因素, 首先要对自己有个准确的认知, 了解自身的实际情况, 在此基础上在演唱的过程中便会克服不自信的心理因素。有的学生在演出前就开始紧张, 这种情况下可以告诉自己这是因为兴奋造成的, 在舞台上则需要兴奋起来才能够表现出最佳的状态。而与此同时要保持对声乐这门艺术的高度热爱, 不要因为一次、二次的失败便开始怀疑自身的能力, 只要保持对某一事物的高度热情和兴趣, 并时刻对其充满了向往和期待, 则会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保持最佳的状态, 也势必会取得一定的成绩的。

三、调整消极的心理因素

声乐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是那个天才的歌者都是一夜成名的, 每一次反复的练习都是不同的进步和提升, 即使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也会在这些地方寻找出自身的弱点, 意味着下一次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技能的进一步完善, 从量变到质变都是在循序渐进中逐步完成和实现的。

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自身的生理结构, 科学用嗓, 学习科学用嗓的知识以及保护好声乐的源头—嗓子, 学习者要充分注意嗓音的卫生与保健, 切不可操之过急, 盲目练习, 不要因为自深急于求成而使声带疲劳, 极易出现声带小结、息肉等生理性病变, 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声乐学习是个抽象的过程, 有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而进行单一的技能训练, 而在声乐学习中人的整体协调性是不能忽略的, 人的整体协调性不仅仅指人外在的生理结构还包括心理的作用, 保持歌唱的热情和最佳的情绪状态。要正确的认识声乐这门艺术, 用心去表演它, 爱护它, 当你表演的时候心态稳定、自信、愉悦, 自然优美的旋律会从你的口中飘出, 并打动着听众, 同时不要一味地崇尚技术方法, 相信自己能够做好技术和感情的完美融合, 这样消极的心理因素则会消失云散, 心情坦然处之, 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是一天就能够建立起来的, 需要歌者在日常的训练中逐渐地积累起来的, 在练习中不断地进行积极地自我暗示, 将消极地自我暗示都抛在九霄云外, 会在循序渐进中养成声情并茂的演唱的良好心理。■

钢琴基本弹奏法之研究

■李刚

摘要:本文阐述了钢琴演奏中连奏 (legato) 、非连奏 (non legato) 、跳奏 (staccato) 三种基本弹奏方法的定义、运用技巧及具体的训练方法。

关键词:弹奏;连奏;非连奏;跳奏;方法

连奏 (l e g a t o) 、非连奏 (n o nl e g a t o) 、跳奏 (s t a c c a t o) 是钢琴音乐中三种表现音乐情感的特定演奏技术。

在学习钢琴演奏时, 四分音符的断奏用大臂的下、上动作完成;连续十六分音符的跳奏用手指快速下键、离键动作完成, 即越是要求速度快的音发力部位越靠前, 要求速度较慢的音用力部位在肩臂。非连音靠手指灵敏及力点快速集中的爆发力完成, 如歌的连奏用手臂重量通向指端后 (特殊情况例外) , 靠重量的转移来完成。

一、非连奏 (non legato)

(一) 非连奏的含义

这种奏法在钢琴音乐中应用广泛, 仅非连音这一项弹奏的触键法就有多种。但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 即弹奏时, 音与音之间不连接, 触键后, 手指的力量一般不保留在键底, 音值弹足后, 手指就立即离开琴键, 抬起后, 再去弹下一音。

(二) 非连奏的训练

1. 断奏的种类

“非连奏”演奏法有两种训练方法:一种是手臂断奏训练;另一种是手指的非连奏训练。手臂的断奏训练又分两种, 以手臂的肘关节为界, 肘以上为大臂, 肘部以下为小臂, 用肩和大臂的重量自然下落, 重量支撑在指端后, 再提起的称为大臂断奏, 这种奏法用途很广, 浪漫派以后的钢琴音乐用得更多;以小臂的上下动作弹奏的断奏, 称前臂断奏。一般多用于巴洛克时期和古典音乐的部分作曲家, 如巴赫作品的八分音符非连奏。初学非连奏时, 应从手臂的动作开始, 手臂断奏是学习重量弹奏法的开始。手指非连音通常称半跳音训练或颗粒性手指乐句训练。

2. 手臂断奏

手臂断奏音的动作过程都包括手臂“掉下去”、“提起来”两个动作。教师在上课时常用向下的箭头“↓“表示掉下去, 用向上的箭头“↑”表示提起来。

3. 断奏的动作

(1) 弹奏前肩、臂、腕放松, 手自然呈半圆形置于腿上。

(2) 手臂 (大臂) 自然向上抬, 并带起肘、腕、手指指端朝下对向键盘。

(3) 手臂松驰地垂落, 将需要弹奏的手指落到琴键上, 手指牢牢地站立, 指第一关节要稳固, 手型保持, 有国地支撑住肩、臂传下来的全部重量。这时, 除了正在触键的指尖和指端关节用力之外, 手掌必须起支撑作用 (不能僵) , 其余的手指与腕、臂、肩甚至整个上身都是放松状态。

(4) 提起来时, 有两种弹奏法。一种是大臂带小臂并带动手腕自然放松地提起。另一种是由手臂带动, 将整个手臂提起。两种方法提起时都要求手指呈自然放松的弯曲状。提起来, 既是前一个音弹完后的休息, 又为弹好后一音做好下力的准备。

以上四个动作连续起来便完成了一个断奏音的全过程。这也是重量弹奏法的入门。

4. 断奏练习

(1) 断奏练习前可要求学生将乐曲中的主旋律唱出来, 在心中形成音乐的概念, 不让学生一开始就走入机械练习动作的误区。

(2) 断奏练习可从演奏单音开始训练, 逐渐到双音, 再至和弦的训练。在单音训练时, 最好先从中指开始, 因为中指在五个手指的中间, 比较容易支撑力量, 因此把中指训练好则利于保持手型。中指练习完毕后, 是食指、无名指的支撑训练, 最后是拇指、小指的训练。 (对幼儿, 小指的训练要谨慎) 手指经过单独训练后, 就可通过演奏一些钢琴小品来对五个手指的连续断奏进行训练了。

双音断奏是在单音断奏训练后开始的。根据学琴者音断奏掌握的情况, 可分别从食指、无名指弹三度双音到拇指、小指弹奏五度双音的断奏练习中, 训练手臂重力下掉与手指、手架支撑能力, 然后再分别做拇指、中指和中、小指的双音练习, 根据学琴者的不同情况可在双音训练的基础上, 逐渐开始和弦的断奏练习。

和弦断奏一开始以三和弦及其转位为主, 其手形手位相同, 只要把位置弄准确, 手不必抬过高, 略抬后把重量送下去即可。弹奏双音、和弦时, 手腕必须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灵活而有弹性地将手提起带向下一和弦音位。

摘要:在声乐学习过程中, 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习声乐必要条件之一, 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提升学习效率、保证学习质量至关重要的因素。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消极的心理因素则会阻碍学习历程。本文通过分析在学习过程中易产生的积极心理因素及消极心理因素, 发掘出促进学习心理因素以及阻碍学习的心理因素, 并及时对不良的心里因素进行调整。

关键词:声乐学习,心理因素,分析,调整

参考文献

[1]李晋玮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2]雷晓兰.论心理因素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6 (1)

简单说说站内调整的三个重要因素 篇2

首先我先说下css的外部调用,css我们都知道它是样式表,在做网站的时候我们都会用到的,它可以限制网站的边框大小,文章的字体等等,假如将CSS代码全部添加在首页中,繁多冗余的代码直接影响到蜘蛛爬行抓取的效率,因此造成一系列不必要的损失,

所以我们一般将css保留在一个文件中,这样会很好的有利于蜘蛛的抓取内容。

其次是H1标签,应该来说网站的每个页面都应该有H1标签,特别是首页一定要有H1标签,H标签,分为H1-H6,这些标签最好都要在首页泛起,实在我们不丢脸出的,百度自己的产品百科,在用这个标签是良多的,给举个例子:

我是标签

畜牧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因素分析 篇3

关键词 畜牧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03-150-2

近几年,畜牧业各生产部门正迅速转变为产业部门,畜牧业生产结构也称为畜牧业产业结构。畜牧业产业结构的形成受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以及科技进步等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既共同作用于畜牧业生产,又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作用,有时还会受到生产的反作用。本文主要研究畜牧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因素,为我国在畜牧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提供

借鉴。

1 自然资源是结构调整的基础

1.1 饲料饲草资源

饲料饲草资源是影响我国畜牧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自然资源,饲料饲草资源主要包括蛋白饲料、能量饲料、青粗饲料等主要三种。蛋白饲料与能量饲料中,最为关键的粮食产品是玉米。我国不仅仅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国,而且还是最大的玉米消费以及贸易大国,有关数据曾经表明,我国的玉米产量可以达到世界玉米产量的20%以上[1]。同时,我国还是世界上主要的大豆以及豆粕生产国,我国大豆以及豆粕产量所占世界比例,都在10%以上。近几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对于畜产品的需求量直线增加,人们对于畜产品的需求,慢慢的转化为对于饲料的需求。因此,饲料饲草资源供需变化,也直接影响到我国畜牧产业结构调整。

1.2 畜禽品种资源

畜禽品种资源直接关系到我国畜牧产业结构调整,有关数据指出,畜禽品种资源所占比例可以达到农业总生产值的40%以上。我国的畜禽品种资源极为丰富,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于畜禽品种资源的引入力度,例如中国美利奴羊、中国草原红牛、中国荷斯坦牛等,都属于我国畜禽品种优质资源。为了大力发展畜禽品种资源,我国还制定了“畜禽良种工程”。现在我国大约有近2000个国有畜禽场,畜禽品种资源改良站近4000个。尽管我国高度重视畜禽品种资源开发,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我国畜禽品种资源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由于过度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我国的畜禽品种资源优良性状与生产性能都受到巨大的影响。例如,我国将近一半左右的地区,其地方性的畜禽品种数量与质量急剧下降,甚至还多都处于灭绝或者是濒危状态。

2 社会发展是结构调整的动力

2.1 市场需求

畜牧产业发展以及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进一步适应新时期市场的需求。如果忽略了市场的作用,对于畜牧产业进行结构调整,直接的结果便是导致畜牧产品供需不平衡。市场需要求主要是包括当地需求、国内需求以及外贸需求三大部分,我国尽管属于畜牧业大国,但是在畜产品出口方面,出口量确实很少的。以数据为例,2012年,我国肉品出口量占到我国肉类出口量的1%左右,总出口量大约近55万t,其中猪肉出口量占到27万t。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影响我国畜产品市场需求的主要因素还是在于国内市场。

2.2 政府干预

我国畜牧产业结构调整除了需要市场机制的调节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政府的调控。政府的调控属于看不见的手,但是在畜牧产业结构调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市场对于畜牧产业结构的调整并不是万能的,有时必须要有政府进行政策以及制度干预。近几年,我国政府在畜牧产业发展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方针,对于畜牧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例如,政府于2006年出台了《全国畜牧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对于确保我国畜牧产业发展以及我国畜牧产业结构调调整的顺利开展意义重大。

3 科技进步是结构调整的支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进步是我国畜牧产业结构调调整的重要支撑。总体来讲,影响到我国畜牧产业结构调调整的技术性因素主要是畜产品加工、储存技术、饲料转化率等。以畜产品加工、储存技术为例,分析技术对于畜牧产业结构调调整的影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畜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由数量不足转变为质量不优、加工滞后。目前我国畜产品加工率只有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60%~70%的加工水平。畜产品加工业的严重滞后,制约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影响了畜牧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化效率。一些新兴技术的出现,例如,冷杀菌技术、微波技术、辐照技术以及真空处理技术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饲料转化率,提高了畜产品加工、储存

效率。

4 总结

综上所述,无论是自然环境、社会发展还是科技进步等因素,都对于畜牧产业结构调整有着巨大的影响。这些因素对于畜牧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是多方面,在实际畜牧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国家有关部门需要进行综合性考虑,提高畜牧产业结构调整质量与水平。我国在畜牧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在实际畜牧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较多问题。深入研究畜牧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因素,创新畜牧产业结构调整策略,是今后我国在畜牧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重大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芳,倪浩.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分析及相应措施[J]. 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3):321-323,358.

(责任编辑:刘昀)

畜牧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因素分析 篇4

1.1 地域环境的影响

畜禽生长对环境有着一定的要求,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并不是都适合畜禽生长,会使不同地区的畜牧产业出现发展不平衡、不稳定等现象。我国畜牧业可以简单牧区畜牧业、农耕区畜牧业2种,其中,牧区畜牧业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代表为内蒙、新疆、青海以及西藏4大牧区,牛肉比例较大;农耕区畜牧业主要是华北以及南部,以湖南、河南、四川等为代表,商品猪比例较大。由上述可知,畜禽产业结构与地域环境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在畜牧产业结构调整中,需要根据不同地域地理环境特征的不同,优化资源利用率,以实现畜牧产业的高速发展。

1.2 饲草饲料的影响

饲草、饲料是畜禽养殖、放牧的根本,是畜牧产业能够正常发展的重要依据。在饲草饲料资源中,主要分为蛋白饲料、能量饲料、精粗饲料以及青贮饲料几种,就我国实际情况来看,玉米、大豆、豆粕等生产量都相对较高,其中,玉米是主要的能量和蛋白饲料,在世界总产量中比重超过20%,大豆、豆粕的产量比重超过10%,但主产区均在我国北方。

1.3 畜禽品种的影响

畜禽品种是另一个影响畜牧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其在农业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能够达到40%。我国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在畜禽品种资源上相当丰富,拥有许多优质的畜禽品种;同时,在近些年,我国引入了许多国外先进的畜禽品种,比如荷斯坦牛等,进一步优化了我国畜牧品种资源。

但是,不可否认,在畜禽品种资源方面,我国依然存在一些显著问题,比如不注重地方性畜禽品种的保护与开发、只重视短期经济效益、盲目杂交高产品种等等,导致许多畜禽品种濒临绝迹,影响了畜禽品种的稳定性、多样性,限制了畜牧产业调整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畜牧产业的发展。

2 畜牧产业结构调整的外部影响因素

2.1 市场需求的影响

畜牧产业所产生的各种产品最终是要流入市场,由消费者购买的,消费者需求的多少,决定着畜牧产业的规模,而消费者需求的产品种类,则是畜牧产业应当调整的方向。因此,市场需求对畜牧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极为关键,在实际调整中,需要做好市场需求调查,以免做出不符合市场情况的决策,造成畜牧产品出现供需不平衡问题,对畜牧产业的健康带来威胁。

市场需求是多方面的,不仅有当地市场需求、国内市场需求,也包括国外市场需求,即外贸需求。就当前我国畜牧产业情况来看,畜牧总产量相对较大,但由于人口众多,国内消费量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只有少量是用于出口的,以2012年的畜牧产业数据来看,我国畜牧产业肉类总产量为8387.2万t,用于出口的不足1%,仅有55万t左右,出口量最多的则是猪肉,约为27万t,由此可知,我国畜牧产品的需求集中于国内市场。

2.2 政府调控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因素之外,政府调控对畜牧产业结构调整也是有着极大影响的,是一种弥补市场机制调整的重要手段,对畜牧产业结构调整起着宏观控制的作用。政府的调控通常是直接的干预,通过制定政策、出台方针、完善制度等方式,给予畜牧产业明确的指导和大力支持,比如畜牧良种补贴政策、畜产品保险政策等等,为畜牧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良好保障;同时,《全国畜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出台,使广大畜牧产业从业人员对未来发展有正确的认知,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有助于畜牧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

3 结语

综上所述,畜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十分重要,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动物性食品提供以及工业原料等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了解畜牧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变化情况做出正确的调整决策,可以有效提高畜牧产业结构的质量、水平,可以推动我国畜牧产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喻先强.畜牧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因素分析[J].南方农业,2014(09):150-151.

因素调整 篇5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以下简称“布局调整”)是中央政府应对农村生源减少、农村税费改革、人口城镇化加速等带来的挑战,改变农村中小学师资等办学条件差、教育资源利用率低、教育质量偏低等问题而采取的重要政策。200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其中明确规定:“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1]随后,2001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报送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的通知》,正式推动各地布局调整工作的开展。从农村学校撤并数量来看,布局调整政策取得显著效果。农村小学由2000年的44.03万所下降至2009年的23.4万所,下降约46.9%。2009年,全国农村小学寄宿生总规模达926.4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1.2%[2]。通过布局调整,农村学校及教学点总量减少,改建后的学校平均班额增加,办学条件得到优化,教育投入得以重点使用。

但在政策执行中也暴露出一系列突出的问题:部分地方政府过度撤并学校而配套措施落实滞后,推行“一刀切”,私自变卖闲置校产及挪用专项资金等,致使政策无法完整落实。为此,中央多次发文试图加以纠偏,但上述现象仍屡禁不止。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核心环节,“再好的政策方案,如果没有正确有效执行,仍将导致失败”。[3]鉴于政策执行的重要性,有必要对影响布局调整政策有效执行的障碍因素加以分析,探讨矫正策略,以便为后续布局调整工作提供借鉴经验。本文借助政策执行经典模型——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对影响布局调整政策有效执行的障碍因素进行系统性分析。

二、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公共政策研究领域兴起一场研究政策执行的热潮,形成声势浩大的“执行运动”。政策执行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上,其中最具有经典代表性的即是史密斯(T.B.Smith)政策执行模型。这一模型将政策执行分为四类主要变量及关系,即影响政策有效执行过程中的四大因素:理想化政策、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政策环境因素。理想化政策是指政策方案要合法、合理和可行,包括政策渊源、形式、类型、社会对政策认知等;执行机关是负责政策执行的政府组织,包括执行机构及人员,领导技巧,执行能力与信心;目标群体是受政策影响最直接的要素,包括目标群体组织或制度化程度,接受领导情形以及先前政策经验;环境因素主要指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中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4]。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这四个主要变量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影响过程如图1所示。理想政策、目标群体、执行机构、政策环境及相互关系集中概括了史密斯模型的主要内容。

借用模型方法有助于在维持系统整体性的前提下,将复杂问题转化为便于分析的理论模型,有助于我们对要素进行深入分析。本文以“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团体”、“政策环境”等作为分析单元,对影响布局调整有效执行的障碍因素加以分析。

三、基于史密斯模型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有效执行障碍因素分析

1.对理想化政策的分析

理想化政策是政策有效执行的前提条件。从布局调整政策设计来看,存在的障碍性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政策缺乏明晰性

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例,该文件中指出:“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1]从表述形式来看,诸如“因地制宜”、“就近”、“相对集中”等用语表达较为模糊。虽然借助这种概括化、全局性语言表达中央政策精神内涵,有利于各地区妥善灵活执行布局调整政策,但这也意味着地方政府发现政策内容“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时,可凭自由裁量权“因地制宜”地对布局调整政策作出解读。正如美国学者阿尔蒙德所说:“一项政策得以贯彻到什么程度,通常取决于官僚对它的解释,以及取决于他们实施该项政策的兴致和效率。”[5]政策不明晰易导致部分地方政府通过对政策文件的随意解释、偷换概念,以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2)政策缺乏协调性

布局调整政策涉及目标群体众多,政策调适量浩大,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在2001年《决定》出台后,中央又陆续出台一系列文件,对布局调整政策进一步加以明晰。但总的来看,这些文件下达的背景是政策执行过程中,部分地区一哄而上,“一刀切”现象突出,引发了偏远地区学生上学难、资源浪费、干群矛盾紧张等问题,中央试图通过发文加以纠偏。这种应急性发文行为难以对布局调整进行总体清晰规划,政策之间缺乏协调和责任划分,对后续政策执行难以进行有效指导和规范。

(3)政策缺乏约束力

从相关政策文件类型和性质来看,多属于行政类文件,法律约束性不强。同时,从政策文件内容来看,缺乏对政策执行效果的评定。布局调整的目标在于通过适当合并学校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这种目标究竟如何测量?判断的依据和标准是什么?撤并学校的标准应如何确定?由于教育本身的特有规律,学校办学质量和标准难以准确衡量,这导致政策结果无法清晰评价,进而对政策约束力产生不利影响。

2.对政策执行机构的分析

任何公共政策的执行最终均要依靠各级执行机关及执行人员来落实。执行主体对目标认同程度、执行能力及利益诉求均会影响政策落实。从执行主体特征来看,存在的障碍性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政策制定者与执行主体存在利益冲突

公共政策实质是对“社会资源和利益的权威性分配”。[6]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执行主体并非完全“公共人”,他们同样具有特定利益追求,执行过程会从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在并校的规模效益所形成的“推力”与转嫁财政压力的“推力”双重作用下,尽量减少学校数量和拖延配套政策落实成为地方政府的“理性”选择。这显然与中央政府追求效率与公平最佳契合的诉求不相吻合。为此,中央政府多次发文试图加以纠偏。但地方政府可利用中央政府的信息劣势及监管漏洞,与其进行利益博弈,诱使政策执行偏离预设轨道,造成政策目标落空或扭曲。

(2)政策执行主体路径依赖性强,执行方式单一

路径依赖是制度经济学术语,意指人们以往选择决定其现在和将来可能的决策。在布局调整政策执行中,执行主体以往执行经验和价值取向影响现在的政策执行范式和方法。受传统价值观影响,部分地方官员官僚作风明显,民主意识淡薄,政策执行过程中不遵守执行程序和规定,采取强制性的行政手段进行撤并校,致使部分村民和教师情感上难以认同和接受,由此引发的干群冲突多有发生[7]。

(3)政治社会化机制乏力,政策执行者执行素质偏低

当前部分地方出现重经济、轻政治的倾向,政治社会化简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和例行政治学习,致使部分政策执行者综合素质偏低。布局调整要求地方政府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科学预测人口变动规律,有效协调不同群体利益诉求,因而工作难度大、强度高、科学性强,对执行者素质有较高要求。由于政治社会化机制的缺失,导致部分地方官员专业知识水平有限,业务素质欠缺,对专业和技术性很强的布局调整政策难以科学地贯彻执行;在对布局调整宏观层面掌控上缺乏必要组织、协调和创新的能力;在执行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缺乏坚强的意志和变通能力。

3.对政策目标群体的分析

目标群体是政策直接影响的对象。目标群体是否认可和接受政策是政策能否有效执行的关键因素。布局调整政策执行的目标群体主要包括学校、教师、学生、农民四类群体。农民群体是布局调整过程中涉入最深、规模最大、受影响最显著的主体[8]。同时作为学生的家长和代言人,与学生共同构成农民利益群体。因此,布局调整政策目标群体主要涉及农民群体。从目标群体特征来看,存在的障碍性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政策执行主体与目标群体存在利益冲突

从长远看,政策主客体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但在政策执行具体环节中,具体利益诉求各有不同。对于地方政府来讲,存在着经济利益(减轻税费改革后压力)、政治利益(完成政策任务、政绩与升迁等)、教育利益(提高教育质量)等追求。对于农民而言,虽然布局调整政策有利于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但近期面临教育成本增加、子女入学适应难、交通安全隐患多等问题困扰。政策主客体各自利益追求上存在冲突与交锋,影响着农民群体对政策的认同。

(2)目标群体组织化程度低,制衡力量薄弱

农民群体虽然人数众多,但经济、文化、政治资源严重匮乏,再加之受制于群体成员“搭便车”的“集体行动”困境,难以形成强有力的组织与地方政府进行利益博弈。同时,由于信息获得渠道狭窄,无法对行政人员是否曲解政策、是否规范使用行政权力作出正确判断,进而影响其对地方政府进行有效监督与抑制的能力。

(3)目标群体文化资本匮乏,民主意识淡薄

广大农民群众作为布局调整政策执行的目标群体,总体上受教育程度低,接受正规培训少,文化水平不高,存在着公益精神匮乏、公共事务责任感不强、对政治冷漠、被动参与的现象。

4.对政策环境的分析

政策的有效执行不仅要依靠合理政策及高效执行主体,还依赖环境因素支持。在布局调整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障碍性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信息渠道不畅通

现行政策执行信息传递渠道单一,政策执行指令信息与执行信息反馈渠道“合二为一”。这导致地方政府可能扭曲或截留政策,并向上传递虚假信息。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劣势降低了地方政府因变通执行政策而被惩处的概率,也增加了中央开展监督检查活动的成本。

(2)监督体制不完善

尽管目前已经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监督网络,但部分监督主体因体制依附性不能正常履行监督职能,出现监督“缺位”;各监督主体职权交叉、相互干预、责任不明,致使监督“越位”;因缺乏制度保障,社会舆论监督有名无实,致使外部监督“空位”。这些因素导致监督系统难以对政策执行中歪曲政策、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等行为进行有效制约。

(3)政策执行文化不合理

受传统政治文化权威一元化影响,部分政策执行主体把自己视为辖区“父母官”,淡化公仆意识和服务理念,拉大与目标群体的距离,阻碍公共政策执行合理互动;部分政策执行主体权力欲望膨胀,把执行权视为“个人”私有物品;部分政策执行主体凭借权位,利用政策执行权力谋取私利,使政策执行偏离公共政策本身。

四、化解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有效执行的障碍因素的对策建议

史密斯政策执行理论表明,单靠改进执行系统某种因素,难以带来根本性改变。如果整个政策执行系统得不到优化,单方面优化效果将局限在有限范围内。因此,应从四要素同时着手,对布局调整政策执行系统进行全面优化。

1.充分整合各方利益,提升布局调整政策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及权威性

公共政策本身不完善是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首要因素,惟有不断完善公共政策才有可能从源头上提高政策执行有效性:一要完善布局调整政策制定机制。制定布局调整政策应采取民主集中制,充分听取并反映各方意见,特别是农民群众的意见,并吸纳专家群体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二要细化布局调整政策,明晰政策内容,完善布局调整配套政策,根据需要出台相互协调的实施细则。三要推动布局调整政策合法化与合理化。通过政策法律或法规化提高布局调整政策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同时,通过政策分析、政策制定、政策评估等科学方法,保证布局调整政策内容的科学性。

2.加强监督制度建设,规范地方政府行政行为,限制和约束其不合理利益诉求

监督制度主要针对政策执行主体执行权力进行规范和约束。应充分发挥各个监督主体的作用,形成多层次的政策执行监控机制:一是强化人大监督作用,设立专门监督委员会通过调查、走访、质询、受理信访等途径对布局调整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二是健全完善行政问责机制,追究政策执行主体因追逐私利造成布局调整政策扭曲的不良后果,使政策执行完全在制度框架内合法有序进行;三是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特别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要针对布局调整政策中的种种问题进行社会问责,同时要注意加强社会舆论监督的立法,为社会问责提供制度保障。

3.加强农民群体的组织化建设,塑造力量均衡的利益博弈主体

在利益博弈过程中,组织相较于分散个人更能发挥作用,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群体只有建立自主利益集团,才能与其他利益集团进行博弈,以维护其合法权益:首先,要引导农民群体建立农民协会或是农合会,提高其组织和自治能力;其次,要加强村委会建设,稳步农民直选村干部的选举办法,及时修订《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形成有利于发展基层群众自治的法制环境;再次,要均衡配置政治资源,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高代表农民群体权益的代表比例,人大代表要经常深入农民群体之中,真正代表和维护农民群体利益。

4.增加意识形态资本的投入,强化对政策主客体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增加意识形态资本投入可分两个层面推进:第一层面是加强对政策执行主体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及责任意识等方面的教育,营造和建立社会荣誉感和职业情操,唤起政策执行者的责任感、事业心和敬业精神,从思想上为防止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角色错位构筑巩固防线;第二层面是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农民群体政治、法律及文化知识的教育,培育其利益表达意识,唤醒其维权意识,开阔其利益表达视野,提高其利益表达质量。通过政治社会化培养农民群体,提高其对党与国家政策的认知水平和认同感,为促进政策有效执行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

[2] 邬志辉,史宁中.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十年走势与政策议题.教育研究,2010(7).

[3]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 T.B.Smith,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Policy Science,1973(2).

[5] A·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6]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 贾勇宏.教育政策执行中的村民与地方政府利益博弈—以中西部6省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为例.教育科学,2008(2).

[8] 姜荣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农民选择与农民认同.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5).

因素调整 篇6

凝汽器的压力可以用式(1)进行表示[2],其压力为蒸汽凝结温度下的饱和压力。

上述各公式中,Pc为凝汽器压力,Pa;ts为凝汽器饱和蒸汽温度,℃;twl为循环水入口温度,℃;Δt为循环水温升,℃;δt为凝汽器传热端差,℃;Dc、Dw为进入凝汽器的蒸汽量和冷却水流量,t/h。

将式(3)、式(4)带入式(2)得:

由式(5)知道,影响凝汽器排汽温度的因素,即影响凝汽器的真空因素是换热面积A、汽轮机排汽量、凝汽器总传热系数k、循环水入口温度、冷却水流量[3]。

1 汽机真空影响因素分析

1.1 换热面积

凝汽器换热面积不但无法增加,而且由于对铜管漏进行封堵导致换热面积减少。而4#机凝汽器换热面积减少较少,影响忽略不计。

1.2 排汽量

排汽量受到抽汽量和高低加热器投入与否影响。在运行中低加热器一直处于投运状态,而高加热器投入率也在98%以上,且抽汽量受到热用户的影响较大,变化较大,运行中主要以维持系统稳定为目的。

1.3 凝汽器传热系数

影响凝汽传热系数的因素包括汽水侧铜管结垢情况及铜管排列情况。铜管排列方式由设备生产方确定,运行后已经无法改变。铜管结垢情况可以根据运行中的传热端差来判断。汽侧由于有水质监测,结垢并不严重。在射抽轴封正常的情况下,铜管内侧结垢可以通过传热端差的大小来进行判断。而运行中改善换热系数最有效的方法是根据铜管结垢情况对机组进行清洗。

1.4 循环水入口温度

循环水温度变化对真空的影响见图1。从图1可以看到,循环水对真空的影响是显著的。并且,真空变化滞后于循环水温的变化。

其次,循环水温对真空的影响有一个渐大的过程[5],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循环水温越高,每变化1℃对真空的影响就会越大。循环水温直接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运行调整空间不大,在夏季主要是对循环水温加强监控。

1.5 循环水量

在凝汽器蒸汽负荷一定的条件下,机组主要受循环水量的影响。对已经投运的发电厂来说,调节循环水量只能通过增开循环泵的方式来实现。而循环泵的运行还涉及循环泵的经济调度问题。实际运行中,循环水压力在0.1~0.2 MPa。2007年夏季循环水参数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压力升高真空并没有同步升高。但运行中可以根据系统的特点,通过增加凝汽器补水来增加循环冷却水量,还可以通过减少凝结水泵再循环量进一步减少凝汽器的热负荷,从而改善夏季机组真空。

2 调整措施

2.1 凝汽器化学清洗

在4#机组大修的过程中,对机组进行清洗,效果明显,真空得到显著提高。4#机凝汽器清洗前后参数如表4和表5所示。

对照2007年和2008年同期4#机清洗前后的运行参数,计算得到4#机真空升高3.64%,汽耗从4.566 kg/kW·h降低到4.364 kg/kW·h,降低了4.5%。

2.2 增加凝汽器补水量

凝汽器具有补水系统,因为补水为化学除盐水,温度较循环水温度低(见图2)。因此,凝汽器补水对排汽有冷却作用,相当于增加循环冷却水量。并且,补水与凝结水混合充分,比循环水表面式换热充分。因此,增开补水可以有效改善夏季真空,提高机组运行经济性。一般一台60 MW供热机组在补水量为30t/h时,可降低发电煤耗2~3 g/kW·h[6]。

但补水量受到2个因素的制约。①凝结水泵的限制。补水量和凝结水量之和不能超过凝结水泵的允许流量。②受除氧能力的限制。因凝汽器对补水有一定的除氧能力,但其除氧能力有一定限制,若补充水超过限额,将会造成因凝结水含氧量超标,设备腐蚀遭受的问题。一般凝汽器补水量不超过凝汽量的30%。

2.3 减少凝结水再循环量

在实际运行中,为保证凝结水泵的最小流量和凝汽器的最低水位,运行中可以增开凝结水再循环。由图2知道,当增开回水时,凝结水量增大,经过轴封加热器加热的凝结水流回凝汽器会增加循环水的热负荷。同时,轴封加热器的疏水量也会增加,进一步增加凝汽器热负荷。在循环水一定的情况下,势必使凝器汽真空恶化。

在4#机实际运行过程中发现,夏季循环水温32.5℃,真空-85.6 kPa时,对凝结水回水进行调节后,凝结水量增大20t/h左右,可使真空下降0.5~1 kPa。2005年,对一台凝泵进行了变频改造,相比原先的调整方法,真空提高了0.5 kPa,改善真空节电很明显。

3 结语

(1)影响凝汽器的真空因素很多,并且相互关联。通过对凝汽器的清洗,凝汽器补水的调整以及凝结水回水的调整有效地改善了机组的真空。

(2)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因素也会对真空产生影响。如射水泵、轴封系统等,见文献[7]。运行中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调整。

参考文献

[1]罗宁,贾美芹,陈以田.小型火力发电厂凝汽器真空低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发电设备,2005(5):293-294.

[2]张卓澄.大型电站凝汽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3]王雷,王洪跃,张瑞青,等.基于支持向量机回归的凝汽器真空应达值确定方法的研究[J].汽轮机技术,2007(2):43-45.

[4]王伟,孙奉仲,王凯,等.基于现场数据确定凝汽器真空偏低治理方案的判据及分析[J].汽轮机技,2006(6):190-192.

[5]赵林峰,杨忠国.对提高200 MW机组凝汽器真空的探讨[J].东北电力技术,2006(1):23-26.

[6]王汝武,曹猛.提高热电厂效率的几项措施[J].节能,2007(3): 41-44.

浅谈影响锅炉效率的因素及调整措施 篇7

为提高机组效率, 就锅炉而言, 一方面应通过调整运行方式尽量减少各种损失;另一方面则应提高蒸汽参数, 减少减温水量和排污量。在所有损失中, 排烟热损失和机械未完全燃烧热损失占主要, 因此有效地减少这些损失, 才能提高锅炉效率。

1.1 影响排烟热损失的主要因素

影响排烟热损失的主要因素是排烟温度和排烟量。一般来说, 排烟温度每上升10℃, 则排烟热损失增加0.6%~1%。排烟量主要由过剩空气系数和燃料中的水分来决定, 而燃料中的水分则由入炉煤成分来决定。下面分析影响排烟温度和排烟量的主要因素。

1.1.1 漏风

漏风是指炉膛漏风、制粉系统漏风和烟道漏风等。漏风直接导致排烟热损失增加, 实践证明, 炉膛漏风系数每增加0.1, 排烟温度将随之增加3~8℃, 排烟热损失将增加0.2%~0.4%。

(a) 炉膛漏风。在所有漏风中, 尤以炉底漏风影响最大, 当炉底水封失去或者炉膛掉大焦砸破炉底时, 将使大量冷风从炉底漏入, 严重影响锅炉的经济性和安全运行。炉膛漏风的另一个常见地方是看火孔和入孔门, 尤其是看火孔, 当没有将其关严或关闭后未扣紧, 在吹灰时容易将孔盖吹开, 导致冷风漏入。

(b) 制粉系统漏风。制粉系统漏风主要是从煤粉管道漏入。在运行中, 通常有1~2台制粉系统关闭, 入口风量显示为零, 实际上仍有冷风漏入。这主要是由于调整门未完全关严所致。

(c) 烟道漏风。在氧量不变时, 烟道漏风也将排挤一、二次风量, 使排烟温度上升。而烟道漏风的另一危害还在于烟道内漏入的冷风没参与燃烧, 由于氧量计安装在空预器烟气入口处, 后烟道漏风会使氧量显示值比实际值大, 有可能使实际运行中的燃烧风量不足, 造成炉膛缺氧燃烧。

1.1.2 受热面积灰和结渣

受热面积灰和结渣主要包括空预器堵灰、炉膛和烟道积灰等。空预器堵灰严重影响传热效果, 使排烟温度大幅上升。炉膛和烟道积灰将使蒸汽从高温烟气中所吸热量减少, 从而使空预器入口烟温提高, 空预器传热温差加大, 排烟温度升高。

1.1.3 外界因素

影响排烟温度的外界因素主要是环境温度 (即空预器入口温度) 和入炉煤的成分。环境温度的变化将使空预器传热温差跟随变化, 从而使排烟温度也随着季节变化

1.2 影响未完全燃烧热损失的主要因素

1.2.1 煤质

燃料中挥发分含量较高时, 煤粉着火容易, 同时燃烧过程稳定, 未完全燃烧热损失也较小。如果燃料中灰分含量较高时, 则燃烧稳定性差, 而且由于灰分的隔绝作用, 煤的燃尽性能较差。水分对燃烧的影响主要是使燃烧着火困难, 并降低燃烧区的温度, 使煤粉燃尽变得困难。

1.2.2 煤粉细度

煤粉越细, 表面积越大, 越容易着火, 同时所需燃烧时间越短, 燃烧越完全。但煤粉过细会使制粉电耗增加, 降低锅炉效率。

1.2.3 风量

炉膛过剩空气系数过小, 会使燃料燃烧不完全, 而且由于烟气中未完全燃烧产物的存在, 给锅炉运行带来二次燃烧的威胁;炉膛过剩空气系数过大, 则排烟热损失也大, 达不到经济运行的效果。

1.2.4 氧量

锅炉运行氧量直接影响锅炉的经济性。从表1可以看出:在不同的运行负荷下, 氧量过大, 导致排烟热损失和风机电耗增加;反之, 虽然使得风机电耗下降, 但飞灰可燃物增加, 未完全燃烧热损失增加。

2 锅炉运行方式的优化调节

2.1 水位的调节

水位调节的目的是保证汽水平衡, 即主汽量与给水量相等, 防止水位波动过大。水位过低, 则可能会导致下降管带汽, 使循环水的流动压头减小, 自然水循环的安全性降低, 如果给水中断而锅炉的连续运行时, 则可能在几十秒内就出现"干锅"。水位过高, 汽水分离空间高度减小将造成蒸汽带水, 蒸汽的品质恶化 (蒸汽的机械携带会造成含盐量的增加) , 严重时还会出现汽泡满水, 造成蒸汽大量带水, 含盐量过高的蒸汽使过热器严重结垢, 导致管壁超温爆管, 还会造成主蒸汽管道和汽轮机的水冲击, 影响设备的安全经济运行。此外, 还要保持水量与蒸发量的平衡, 防止出现缺水 (或满水) 事故。

运行中根据负荷的变化情况及时调节给水流量, 不间断地通过水位表监督锅内的水位。锅炉水位应经常保持在正常水位线处, 并允许在正常水位线上下50~之内波动。为了使水位保持正常, 要根据锅炉的负荷调节水位。锅炉在低负荷运行时, 水位应稍高于正常水位, 以防负荷增加时水位降得过低;锅炉在高负荷运行时, 水位应稍低于正常水位, 以免负荷降低时水位升得过高。在锅炉运行中应做到补水平稳、均匀, 因为水位的变化会使蒸汽压力、蒸汽温度发生波动。给水的时间和方法要适当。给水的时间间隔过大, 一次给水量过多, 则汽压很难稳定;不要在燃烧减弱时给水, 这会引起汽压下降。

2.2 汽压调整

作为锅炉运行监控的主要参数之一的蒸汽压力, 是指过热器的出口压力。它的高低直接影响汽轮机设备的安全和经济, 一般规定其数值与额定值的偏差范围不超过±0.05-0.1MPa。

汽压变化受外部和内部两个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主要指外界负荷的正常增减及事故情况的大幅度甩负荷。蒸汽压力的变化实际上是锅炉蒸发量与外界负荷之间的平衡关系被破坏的结果。负荷变化对于锅炉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蒸汽压力就是调节锅炉蒸发量的调节。由于蒸发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燃烧工况, 所以蒸汽压力调节实际上就是燃料量与风量的调节。无论何种扰动使蒸汽压力变化, 都应改变燃煤量及风量, 同时兼顾汽泡水位及蒸汽温度的调节。

当负荷减少时, 汽压升高。如果此时水位高, 就应先减少燃料量和送风量, 减弱燃烧, 再适当减少给水量或暂停给水, 使汽压和水位稳定在额定范围内, 然后再按正常情况调整燃烧和给水量;如果此时水位低, 应先加大给水量, 待水位正常后, 再根据汽压和负荷情况, 适当调整燃烧和给水量。

当负荷增加时, 汽压下降。如果此时水位高, 就应先减少给水量或暂停给水, 并增加燃料量和送风量, 加强燃烧, 提高蒸发量, 满足负荷需要, 使汽压和水位稳定在额定范围内, 然后再按正常情况调节燃烧和给水量;如果水位低时, 应先增加燃料量和送风量, 在强化燃烧的同时, 逐渐增加给水量, 保持汽压和水位正常。

2.3 燃烧的调节

燃烧调节主要是保证适当的燃料量, 以适应外界负荷的需要, 同时保证燃烧的稳定、经济。

燃烧调整主要包括燃料量的调整和风量的调整, 即风煤比的调整。一次风的调整时由专业人员进行的, 调好后一般不动, 主要根据煤中挥发分的含量进行调整。挥发分高的煤, 可用较高的一次风率和一次风速, 对经济性有利;挥发分低的煤, 应采用较低的一次风率和一次风速, 首先保证着火时间。燃料量与空气量要保持合理配比, 且充分混合;炉膛要尽量保持高温, 要防止冷空气进入炉膛, 减少热损失。监视排烟温度、CO2和O2的含量, 及时调整燃烧状态;要保持炉排运转平稳, 防止出现不均匀燃烧要保持炉膛负压操作, 防止燃烧气体外泄而降低热效率。

结语

在锅炉运行中必须对锅炉运行水位、汽压、蒸汽温度、燃烧进行调节, 还应进行锅炉的排污和吹灰, 以保证锅炉正常运行, 为正常发电提供保障。

摘要:通过分析影响锅炉效率的主要因素, 在实践和试验中实现优化调整方式, 以保证锅炉的高效运行。为提高机组效率, 就锅炉而言, 一方面应通过调整运行方式尽量减少各种损失;另一方面则应提高蒸汽参数, 减少减温水量和排污量。因此有效地减少这些损失, 才能提高锅炉效率。

关键词:锅炉效率,运行方式,热损失

参考文献

[1]王娜娜, 煤粉炉结渣在线监测与诊断技术探讨[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3 (03) .

[2]刘为展;刘利莎, 掺烧低挥发份煤时控制锅炉飞灰含碳量的措施[J];安徽电力;2011 (S1) .

因素调整 篇8

1福建省农业用水影响因素分析

1.1农业用水基本情况

(1)随时间变化特征。根据2004-2013年福建省 水资源公报,福建省年用水总量呈增长趋势,农业用水量及占年用水总量的比 重均呈下 降趋势。2004-2013年,农业用水 从56.37%下降到46.74%,工业用水从32.13%上升到36.62%, 生活生态用水从11.49%上升到16.64%。农田灌溉用水占农业用水量的90%以上,林牧渔畜用水不足10%。单位面积 农田灌溉用水量总体呈 下降趋势,2004年11 205 m3/hm2,2013年9 585m3/hm2,但与2013年全国平均6 270m3/hm2,邻近省份浙江5 190m3/hm2相比,福建用水效率偏低,见表1。

(2)随空间变化特征。对福建省2013年各地区农业用水进行分析,具体见表2。全省农业用水总量前3位为南平、三明、龙岩,3地市共占全省农业用水总量的46.86%,与水资源 总量分布基本一致。农业用水总量与水资源总量分布不一致的,主要有福州、厦门、莆田、泉州,其中,福州农业用水总量占全省比重13.14%,而水资源总量占全省比重仅为7.63%。单位面积农田灌溉用水量,最小值泉州8 370m3/hm2,最大值福州10 500m3/hm2,相差2 130m3/hm2,各地农业用 水效率相 差较大。

1.2农业用水影响因素分析

对2004-2013年农业用水变化,特别是引 起农业用 水量减少的节水因素进行分析。

1.2.1影响因素

(1)自然环境。年降水量、气温、土壤类型等均对农业用水有影响。2004-2013年福建省年平均降水量1 671 mm,年平均降水量年际变 化大,最大值2 131.5 mm,最小值1 356.7 mm,相差近1倍。

(2)工程措施。2004-2013年全省有效灌溉面积由94.15万hm2增加至100.37万hm2,节水灌溉面积由51.37万hm2增加至87.95万hm2,节水灌溉面积占全省总灌溉面积的比重由54.56%增加至87.63%。节水灌溉面积中大部分为渠道防渗,管灌、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一直偏少,不足全省总灌溉面积的10%。

(3)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生物与农艺措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等。生物与农艺措施很多,如采用水肥一体化提高水分和肥料的利用率。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方面,2004-2013年福建省种植业总面积不断变化,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非粮食作物变化不大,茶叶园林水果面积增加。2004年粮食作物∶非粮食作物∶茶叶园林水果为44.12∶33.89∶21.99,而2013年为38.92∶36.10∶24.98,其中,稻谷面积减少19.33%。

(4)管理措施。农业用水管理一直较为薄弱。目前福建省加强用水总量和用 水效率控 制,用水总量 控制指标 已分解到 县;规范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设,通过民主方式组建,实现用水自治;明晰工程产权,创新工程建管机制,选取9个县开展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试点;推进农业 水价综合 改革,选取3个县开展改革试点。由于普遍缺乏量水设施,福建省农业水费计收方式多数一直实行灌溉受益田“按面积计收”的均摊方式。

1.2.2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在上述4类影响因素中,选取年平均降水量(X1)、有效灌溉面积(X2)、节水灌溉面积(X3)、种植业总面积(X4)、水稻种植面积(X5)、农业水价(X6)等6项影响因素,结合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福建省农业用水量与各影响因子的关联度,判断2004-2013年福建省农业用水的主要因 素与次要因素。

(1)计算方法。选取2004-2013年福建省 农业用水 量作为参考系列,各影响因素作为比较系列,对原始数据进行初始化处理,再以处理后的农业用水量作为母序列,处理后的各影响因素作为子序列,求出母、子序列的关联系数。

(2)计算结果。农业用水量与年平均降水量(X1)、有效灌溉面积(X2)、节水灌溉面积(X3)、种植业总面积(X4)、水稻种植面积(X5)、农业水价(X6)等6项影响因素的2004-2013年关联度分别为:0.627、0.619、0.597、0.702、0.828、0.568(见表3)。农业用水量与水 稻种植面 积、种植业总 面积的关 联度最大,年平均降水量次之,有效灌溉面积、节水灌溉面积居3,农业水价与农业用水量的关联度最小。

(3)结果分析。根据上述计算结果,说明2004-2013年农业用水减少主要依 赖于农业 种植结构 调整,及种植面 积的减少。福建省应继续加强农业节水工程建设,适当提高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比重;加强农业用水管理,适当调整农业水价。

目前福建省农田 灌溉水有 效利用系 数约0.53,并提出2020年、2030年农田灌溉水 有效利用 系数分别 提高到0.55、 0.60以上。 如将农田 灌溉水有 效利用系 数由0.53提高到0.60,按2013年农田灌溉用水量87.05亿m3、单位面积用水量9 585m3/hm2计算,可节水10.16亿m3,约1 118m3/hm2。

合理确定农业水价,对避免用水浪费、保障农民用水权利、 减轻农民负担具有重要意义。农业用水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取值-0.5,即水价每提高1%,用水量减 少0.50%。按2013年农田灌溉用水量87.05亿m3、单位面积用水量9 585m3/hm2计算,水价每提高10%,可节水4.35亿m3,约479m3/hm2。

2农业水价调整

2.1农产品成本收益分析

近年来,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同时,农用物资、人工、土地等种植成本也在 提高,农产品净 收益极不 稳定,甚至出现 负值。 福建省主要农产品成本分析见表4。在主要农产品成本上涨的各影响因素中,人工价格上涨占总成本上涨的56%;农药化肥等物质与服务费用占27%;土地成本占17%。人工成本 上涨是农产品收益下 降的主要 影响因素,同时农药 化肥的大 量使用,不仅造成农业面源污染,也增加了农产品种植成本,降低农产品收益。

元/hm2

注:数据来自《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

2.2农业水价调整

福建省农业水价偏低,难以发挥促进农业节水的经济杠杆作用,同时,因农产品收益率低且极不稳定,农民水费承受能力低,农业水费收取难度加大。农业水价涉及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合理确定农业水价,应考虑农民水费承受能力。以福建省较为普遍的2种种植模式为例,丘陵山地湿润区“晚稻 + 烟叶”种植模式和沿海平原湿润区“早稻+中稻+马铃薯”种植模式,进行农业水价承受能力计算分析,具体见表5。

按2013年福建省典型水管单位供水价格统计成果,现行水价0.025元/m3,成本水价0.061元/m3。

(1)现行水价超出丘陵山地湿润区“晚稻+烟叶”种植模式水价承受能力0.015元/m3,在水价调整过程中,以农民可承受能力为原则,建立健全农业水价补偿机制,加大财政补贴,不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

(2)成本水价低于沿海平原湿润区“早稻+中稻+马铃薯” 种植模式水价承受能力0.105元/m3,在水价调整过程中,以达到补偿成本为原则,调整范围为0.025~0.061元/m3,同时应建立节水奖励机制,促进农业节水。

(3)农业水价制定后,往往多年不变,特别是农产品价格及收益不稳定的情况下,缺乏合理性。应根据主要农产品收益变化情况适时调整,并实行民主协商制度,增加水价调整的透明度。应加强机制创新,提高管理效率,降低供水成本,保障农民用水权利。

3结论

(1)目前福建省农业用水效率不高,各地用水效率差异大, 具有节水潜力。农田灌溉用水占农业用水总量的90%以上,提高农田灌溉用水效率是农业节水的关键。

(2)根据农业用水影响因素分析成果,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种植业面积变化是2004-2013年福建省农业用水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今后福建省应加大高效节水灌溉建设,适当调整农业水价,推进计量设施配套,实行“计量供水、按方收费”。

(3)农业水价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灌区管理单位、农民用水户协会和广大农业生产者。现行农业水价偏低,无法发挥促进节约用水的价格杠杆作用,但是农产品成本上涨,净收益低,农民水费承受能力有限,需正确处理好农民减负与水价改革的关系。合理的农业水价对节水、节肥、增效均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对2004-2013年福建省农业用水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探讨影响农业用水的主要因素。结论是水稻种植面积、种植业总面积是引起近年来农业用水变化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年降水量、有效灌溉面积和节水灌溉面积,而农业水价偏低,难以发挥促进农业节水的经济杠杆作用。通过对农业水价现状、主要农产品成本收益、农业水价承受能力进行分析,提出农业水价调整的同时必须加大财政补贴及建立节水奖励机制,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节水。

因素调整 篇9

随着建筑业市场的发展, 建设工程项目对合同管理能力和要求也逐步增强, 也要求建设项目的参与方要对工程价款进行精细化、科学化的管理, 工程价款的调整更是如此。2013版规范在08清单计价规范的基础上对工程项目全过程的价款管理进行约定, 其中包括施工阶段合同价款的调整实务, 本文对2013清单计价规范下施工阶段合同价款的调整因素作实务分析, 以其中三个因素为例。

1 清单编制中, 项目特征描述不符引起的价款调整问题

1.1 两版清单比较

1.1.1 13清单:

条款9.4.1:发包人在招标工程量清单中对项目特征的描述相对准确而全面, 并符合实际施工要求。承包人要按照发包人提供的招标工程量清单, 和项目特征所描述的内容及相关要求实施合同工程, 直到合同被改变为止。

条款9.4.2:承包人需要按照发包人提供的设计图纸实施合同工程, 在合同履行期间, 如果出现设计图纸与招标工程量清单任意一个项目描述不相符的时候, 就会造成项目工程造价发生变化, 这时候就需要按照实际施工的项目特征及规范中相关的条款规定而重新制定相应的工程清单项目的综合单价, 以此调整合同价款。

1.1.2 08清单:

条款4.7.2:若施工中出现图纸与工程量清单项目特征描述不相符的, 就需要发、承包商双方按照新的项目特征确定相应的工程量清单项目的综合单价, 建议承包商在投标报价时, 若发现项目特征描述不符的问题, 及时与业主沟通, 请业主对该问题予以澄清。

1.2 分析说明

通过对13清单和08清单的对比可以看出, 13版清单对于清单的特征内容更明确了定义。其中, 招标工程量清单与实际施工要求不符或招标工程量清单与设计图纸不符这两种情况, 都定义为项目特征描述不符的范畴, 且项目特征不符引起的价款调整问题, 13版更强调为业主方的责任。

2 工程量清单缺项引起的价款调整问题研究

2.1 两版清单比较

2.1.1 13版:

条款9.5.1:合同履行期间, 由于招标工程量清单中缺项而导致的新增部分的工程量清单项目, 需要按照规范第9.3.1条的规定来确定单价, 以此调整合同价款。条款9.5.2:按本规范第9.5.1条的规定, 新增分部分工程清单项目后, 引起措施项目发生变化的, 应按照本规范第9.3.2条的规定, 在承包人提交的实施方案被发包人批准后, 调整合同价款。条款9.5.3:由于招标工程量清单中措施项目缺项, 承包人应将新增措施项目实施方案提交发包人批准后, 按照本规范第9.3.1和9.3.2条的规定调整合同价款。

2.1.2 08版:

条款4.7.3:因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漏项或非承包人原因的工程变更, 造成增加新的工程量清单项目, 其对应的综合单价按下列方法确定:

(1) 合同中已有适用的综合单价, 按合同中已有的综合单价确定; (2) 合同中有类似的综合单价, 参照类似的综合单价确定; (3) 合同中没有适用或类似的综合单价, 由承包人提出综合单价, 经发包人确认后执行。

条款4.7.4:因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漏顶或非承包人等原因造成的工程变更, 使得施工设计或施工方案需要变更时, 根据规范针对原有的措施费中已有的项目, 按照原措施费的组价方法进行调整;原措施费中没有的措施项目, 由承包人根据项目变更情况, 提出适当的措施费用变更, 经发包人确认后调整。

2.2 分析说明

(1) 根据13版清单9.3节和9.5节的规定, 可总结出, 工程量清单缺项引起的价款调整依然参照变更价款的确定原则, 其调整因素如下:若是分部分项引起的变化, 直接调整综合单价;措施项目费发生变化的, 分几种情况:若采用单价计算的, 直接调整综合单价;采用总价计算的和安全文明施工费, 直接调整总价; (2) “措施项目的缺项”引起的价款调整申请可能被发包人拒绝; (3) 问题———“措施项目费的缺项”引起的价款调整申请可能被发包人拒绝。

13版清单9.5.3条规定了“由于招标工程量清单中措施项目缺项, 承包人应将新增措施项目实施方案提交发包人批准后, 按照本规范第9.3.1、9.3.2条的规定计算调整措施费用”, 然而, 由于措施项目费的缺项很难判断, 可能出现发包人不批准承包人调整措施费用的申请, 致使承包人遭受损失。

建议:承包人在投标报价时可将施工中己方会涉及的而在措施项目工程量清单中并未列出的措施项目补齐。08版清单4.3.5条规定了“投标人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结合施工组织设计, 对招标人所列的措施项目进行增补”。而13版清单仅在条款6.2.3、6.2.6中对措施项目的报价进行了规定, 并未有承包商应对招标人所列的措施项目进行增补的规定。因此, 在13版清单计价规范下, 承包人为避免损失, 应在投标报价时对工程量清单中未列出而己方在施工中会涉及的措施项目补齐并确定报价。

3 工程量偏差引起的合同价款调整

工程量偏差是承包人按照合同工程的图纸进行实施, 并按照国家现行的计量规范规定的工程量计算规则进行计算, 以此来完成合同工程项目应予计量的工程量与相应的招标工程量清单项目列出的工程量之间出现的量差。

3.1 两版清单比较

3.1.1 13版:

第9.6.2条:对于任一招标工程量清单项目, 如果因为本条规定的工程量偏差和工程变更等原因而导致工程量变差超过15%的, 需要按照以下原则进行调整:即当工程量增加到15%以上时, 其增加部分的工程量的综合单价应该调低;反之, 当工程量减少15%以上时, 减少后剩余部分的工程量的综合单价应予调高。第9.6.3条如果工程量出现变化, 且该变化引起相关措施项目发生相应变化, 需要按系数或单一总价方式进行计算, 针对工程量增加或减少的措施项目费进行调增或调减。

3.1.2 08版:

第4.7.5条:因非承包人原因所引发的的工程量增减, 就需要保证该工程量变化在合同约定的幅度以内, 并要按照原有的综合单价执行;该项目的工程量变化若要在合同约定幅度以外, 其综合单价及措施项目费要予以调整;

工程量一旦出现偏差就会对工程量清单项目的综合单价产生影响。这就需要调整综合单价以及在合同中提前约定好, 若合同没有约定的, 就需要按照以下原则进行调整: (1) 当工程量清单变化幅度在10%以内时, 综合单价不作调整, 执行原有综合单价; (2) 当工程量清单变化幅度在10%以外时, 影响分部分项工程费超过0.1%, 其综合单价及对应的措施费均作调整。调整方法由承包人对增加或减少后剩余的工程量提出综合单价和措施项目费, 经发包人确认后调整。

3.2 分析说明

3.2.1 13版清单明确规定了工程量偏差的幅度范围, 将其调整幅度明确至±15%, 这与08版清单中“工程量变化幅度10%”存在差异。13版清单将工程量偏差的调整范围调至±15%, 与08版的工程量变化幅度10%存在差异。同时, 13版清单将双方风险分担的界限也予以明确的划分:业主承担工程量偏差±15%以外引起的价款调整风险, 承包商承担±15%以内的风险。

3.2.2 13版《建设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将“工程量偏差”列入引起合同价款调整的风险事项之一, 与08版《建设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相比, 进一步明确了“工程量偏差”的概念并具体约定了风险调整的幅度与原则。13版清单明确规定工程量偏差导致的综合单价的调整原则, 即“当工程量增加15%以上时, 其增加部分的工程量的综合单价应予调低, 当工程量减少15%以上时, 减少后剩余部分的工程量的综合单价应予调高”。

3.3 工程量偏差引起的合同价款调整计算

分部分项工程费的调整计算。根据13版《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对工程量偏差引起的合同价款调整原则, 对于任一招标的工程量清单项目, 应按照下列公式调整结算分部分项工程费:

当Q1<0.85Q0时, S=Q1×P1

当Q1>1.15Q0时, S=1.15Q0×P0+ (Q1-1.15Q0) ×P2

其中, 式中:S———调整后的某一分部分项工程费结算价;Q1———最终完成的工程量;Q0———招标工程量清单中列出的工程量;P1、P2———按照最终完成工程量重新调整后的综合单价;P0———承包人在工程量清单中填报的综合单价。

4 结束语

2013清单规范下, 在施工阶段, 项目特征描述不符、工程量清单缺项、工程量偏差引起的合同价款调整, 相比08版清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程造价人员和决策人员在管理中需密切注意其变化。

摘要:合同价款调整实务中的影响因素有很多, 2013清单规范下对施工阶段合同价款的调整因素相比08版作了更详细和系统的说明。本文对其中三个因素针对13版和08版的前后变化作分析说明, 分别是:项目特征描述不符、工程量清单缺项和工程量偏差。

关键词:合同价款调整,项目特征,工程量清单,工程量偏差

参考文献

[1]吴锐.FIDIC合同条件下的工程计量管理[J].价值工程, 2012 (33) .

[2]李强.浅析预付款在公路工程建设项目中的运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 (10) .

[3]七月.对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工程进度款结算方法的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2 (07) .

[4]陈勇强, 焦俊双.工程项目交易方式与支付方式对项目成本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09) .

因素调整 篇10

1.1、队员罚球时精力过于集中

罚球时, 防守队员的封阻干扰没有了, 又不需要和同伴进行配合, 注意力无形之中就全部集中在投篮动作上, 使运动员的注意强度大大提高, 从而导致运动员的自动化投篮动作变得僵硬, 降低了罚球的命中率。不仅高中篮球队队员认为注意力过于集中是导致罚球命中率降低的主要因素, 案例中的安德森和皮蓬由于当时情况特殊, 需要用罚球来决定比赛胜负, 导致注意力过于集中罚球失准, 从而输掉了整场比赛。当然, 注意力分散也是造成罚球失误的主要心理因素之一。赛场的情况不停的变化, 双方的力量、技战术水平的较量, 裁判员的执法尺度, 场地器材条件的不同以及观众的表现和议论等都能引起运动员注意力的变化。

1.2、队员罚球的自信心不足

所谓自信心, 就是指运动员确信自己能完成预定的动作, 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运动员有一定的自信心是相当重要的, 当运动员对比赛中的罚球没有充足的自信心时, 在罚球过程中就会显得自我控制能力差, 变得慌乱、轻率, 在紧要关头的罚球, 运动员会表现出严重不自信, 尤其是观众在一旁起哄, 运动员的情绪易于激动, 从而破坏正确的技术动作和肌肉运动感觉, 罚球命中率大为降低。

1.3、队员情绪的不稳定

篮球比赛对抗性强, 争夺激烈, 而案例中的两场比赛双方实力都非常接近, 比分也异常胶着, 在这种比赛状况下, 肯定会出现一些大的动作, 经验丰富的老运动员可以从容面对, 不会由于对手的侵犯使自己情绪失控。而年轻运动员在比赛中, 会被对方的粗野动作所激怒, 情绪失控, 不能很快冷静下来, 据统计有45%的队员在比赛中遭遇对方防守动作很大时, 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动作和力量, 对动作力量大小的控制能力降低, 从而影响罚球的命中率。

2、提高罚球命中率的调整办法

2.1、心理暗示法

心理暗示法可以调整自己的情绪、意志、转移注意力。

2.2、心理诱导、调整呼吸法

运动员罚球时多想过去罚球成功时的情绪动作, 来调整稳定现在的情绪, 满怀信心地进行罚球, 这就是心理诱导。在大强度的篮球比赛中, 运动员应采取深呼吸或放慢呼吸频率的方法暂时将注意力转移到呼吸上面, 使大脑的兴奋性水平下降, “松弛反应”的生理变化有利于稳定运动员的情绪, 消除紧张, 从而使技术动作正常发挥。

2.3、增强自信心训练

自信心来自于良好的竞技状态和自我感觉, 源于自我心理和生理的控制能力。运动员罚球时信心满满, 往往在罚球出手前就坚信此球必进的心态。在比赛中, 运动员的信心主要取决于技术熟练程度, 只有勤奋的训练, 动作正确, 技术熟练的运动员才会具有信心, 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 运动员可以练习多次, 尽可能的使出手动作实现自动化, 这样即使在比赛中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 动作也不容易变形, 出手的时候也就不会僵硬, 使运动员的信心自然增强。在平时的比赛和训练中教练员也应该多表扬队员的竞技状态、自控能力和毅力, 从而增强队员的自信心。

2.4、自我心理调整

比赛中, 运动员从裁判员判罚罚球到站在罚球线罚球有一段间隙很短的时间, 所以运动员应该充分利用这短暂的时间进行正确的心理活动调整。自我心理调节一般可分为五个阶段:控制急躁和冲动行为, 以确保稳定的罚球动作;自我默念暗示语克服紧张的情绪;回想过去成功的罚球动作、情绪, 心理诱导排除杂念;增强球感, 可以运几次球或在手中转球来增强球感提高命中率; 调节呼吸, 深呼吸或放慢呼吸频率的方法来稳定情绪, 使技术动作得到正常发挥。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队员罚球时精力过于集中或心理过于紧张, 过强的注意力强度是造成罚球失误较多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 特别是到了比赛的关键时刻, 罚球时精力过于集中或者心理过于紧张的状况就会出现;队员罚球时信心不足, 罚球自信心不足会导致在罚球过程中自我控制能力差, 显得慌乱、轻率, 特别是罚球基本功不好的队员, 特别容易在罚球时表现出信心不足; 队员罚球时情绪不稳定, 篮球比赛中场内对手的动作过大、场外观众起哄引都会导致队员在罚球时情绪不稳定从而大大的影响罚球命中率。

3.2、建议

加强思想认识, 教练员和运动员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罚球技术在当今世界篮球比赛中的重要地位; 加强对运动员罚球的心理过程的了解和心理训练是每一个教练员都应该掌握的技能;训练严格要求, 教练员应该设定严格的训练要求, 特别是对运动员正确的投篮动作、罚球姿势等其他基本技术, 避免错误动作的定型, 导致运动员在比赛中, 由于动作不稳定造成注意力分散。在训练休息或结束后, 教练仍然要安排有竞争性的罚球练习, 提高在体能和信心下降时的罚球命中率;在实战中训练, 训练应该是从科学的角度创造符合实战的训练方法, 使运动员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的情况练习罚球;让运动员获得长期的系统的罚球心理训练, 发展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与心理素质;注重队员的个体差异, 教练在训练队员时应该针对个体差异, 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 使运动员的心理更加稳定, 提高自信心。

摘要:随着篮球竞赛规则的不断修改完善, 对犯规的处罚越来越严厉。于是罚球已经成为直接得分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 罚球命中率的高低是影响篮球比赛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往往对比赛的胜负起着决定性作用。而运动员由于压力太大, 心理负担太重造成罚球不中而导致球队输球的情况时常发生, 所以心理因素是影响罚球命中率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对中学校篮球队队员以及历史上经典案例的分析, 从精力过于集中, 罚球自信心不足、情绪不稳定等方面进行分析, 有针对的提出提高篮球罚球命中率心理训练的方法。

关键词:罚球,心理因素,命中率

参考文献

[1]周万斌.篮球的罚球技术与心理素质的培养[J].新课程, 2007 (4)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因素调整】相关文章:

3764_合同价款的约定和调整因素05-30

浅议影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06-07

公路工程调整概算调整11-26

调整对象05-26

人事调整04-29

参数调整05-03

调整政策05-28

调整方案06-06

调整自我08-29

调整思维05-07

上一篇:国际石油下一篇:东风4B型内燃机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