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体育的课程研究

2024-06-05

职教体育的课程研究(精选八篇)

职教体育的课程研究 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职教,数学,内容整合

职业教育的开展过程中,数学教学是相对较难的学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没有主动性,教学效率难以提升。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带动下,职教数学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能够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学习数学,让学生将数学学习当作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应用的过程,形成探索与实践相结合的数学课堂。信息技术和职教数学相融合时,主要从学科、教学资源及教学策略这几方面来进行整合。在整合过程中,要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来开展,将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教育传播理论应用进来,还要考虑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对学生进行开放式、个性化的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具体的数学知识,在追求直观、形象、有趣的教学过程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能够自主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

一、利用多媒体教材,实现教学内容整合

多媒体教材可以及时将教材内容通过多媒体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教材内容呈现出结构化、动态化及形象化特点。在多媒体教材中,各种图片、动画、文字说明等可以通过超链接的形式展现出来,这对数学教学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对于职校学生来说,更注重的是数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因此,多媒体教材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有趣的应用过程,不仅学习到数学知识原理,还了解数学知识的具体应用。比如,在学习“极坐标”时,学生会接触到阿基米德螺线,其方程表达式是籽=a兹(a以0)。在这个曲线中,随着兹的增大,籽也在不断增大。并且兹增大一周2仔的时候,那么籽就向外移的2仔a距离,这样就形成了螺旋的形状。根据该方程就制作出了车床夹的三爪卡盘,其正面有等速的螺线槽,因此,在加工过程中,就需要将工件放在卡盘中心的位置。这些内容如果单纯用教材展示,学生的观察、理解就不到位,而通过动态形式的多媒体教材进行展示,学生能快速建立起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

二、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提升学生数学认知

数学学习不仅是对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思维、认知水平的提升。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学会将复杂的数学知识简单化,从纷繁的数学知识中理清规律。让学生主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学习,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逐渐向主动参与、主动发现的学习状态转变,让学生学会将数学知识进行转化,便于自己的理解。

在职教数学中,学生需要了解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及反三角函数这五个基础函数,学生在学习单个函数时尚能分辨出函数的不同性质和内涵,但要将这些函数放在一起让学生综合运用的时候,学生就容易对其性质和函数表达式造成混淆。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动画图像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理解。比如,对于周期性的三角函数,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电磁波的传播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在学生头脑中将三角函数和图形结合起来,而学习反三角函数则需要在三角函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通过动态视频让学生反复对照学习,这样学生就不是单纯学习某个函数,而是将各种函数串联起来学习,分析各函数的相同之处、不同之处,这样学生在进行函数应用的时候就能够区分开来。

三、利用e-learning教学平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在职教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也可以改革课堂教学,学生可以直接通过e-learning教学平台进行学习。教师将一些精华的教学内容传输到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学生之间还可以相互讨论,教师也可以积极参与其中,这打破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隔阂,从而实现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交流学习,学生敢于提出疑问,进行思维的碰撞。比如,在学习“抛物线”时,教师可以在e-learning教学平台传入一些学习资料,让学生结合“几何画板”和教材内容进行自主学习。本课最基础的是了解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图像及开口的规律。有的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会产生一些疑惑,对于离心率e的理解不深刻,此时教师就可以将椭圆、双曲线及抛物线的离心率放在一起教学,阐明e为不同的值时就会产生不同的圆锥曲线。教师在讲解时,可以通过录屏软件给学生进行展示,可以让学生反复学习。一些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弱,对一些问题不能完全掌握,但在课堂上又不敢向教师提问,而在e-learning教学平台中,学生可以以匿名的形式进行询问,教师也会平和心态,积极对学生进行解答。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主动探究、主动学习。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学习,可以不再局限于书本的学习。而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打破师生之间的交流隔阂,形成一种合作互利的教学状态,让职教学生将数学学习当作一种探索过程,并乐于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参考文献

[1]许国良,林结贤.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高等数学教学质量[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06).

职教体育的课程研究 篇2

【关键词】职教体育 游戏教学法 情绪智力效应 实践与探微

游戏活动可谓众口皆宜、雅俗共赏,它不仅内容丰富多元,而且形式活泼生动,是不折不扣的“情感生成剂”和“活力膨化剂”。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应游戏活动而生的非智力因素,尽管它本身缺乏反映事物现象及其本质的实际能力,在引发人的注意力以及推动复杂智力活动等方面却有着难以估量且无可比拟的作用与效果。在职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而又巧妙地运用游戏法,这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发展性教学课题。既可有效地激发学习情趣,为课程活动提供良好的支撑作用,又能从中赢得寓教于乐和事半功倍的“1+1>2”效果。

一、开展职校体育游戏教学活动的意义与作用

首先,体育课程教学以室外活动为主,更多是对学生进行体能和技能方面的训练与强化,不仅学习环境相对较差,而且身心消耗性较大,这对于普遍具有“90后”“00后”社会特质的学生来说并非乐意之举。其次,由于各方期望值较低,缺乏相对的压力和动力,而且学习品质欠佳等因素,中职生属于“唯情趣一族”,并缺乏相应的责任意识和自控能力。因而情趣化教学显得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再次,游戏教学具有竞争性、规则性、挑战性、启迪性和创新性等内在特征,既可较好激发课程学习的良好情感,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有效锻铸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逐步改变职校生的性格心理和精神风貌。第四,坚持以游戏形式为支撑,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效。一方面有效转移体育学习的注意力,变相减轻学生的身心疲劳程度,构建一种良好和谐的教学关系;另一方面,有效实现训练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目标,逐步增强学生的进取精神和成功信念,并源源不断地注入一些活力元素,从而赢得千里跬步和江海细流的良好效应。

二、对职校体育游戏教学活动的简要实践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职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游戏活动不受条件限制,可以融合于热身准备、主体教学和整理收尾等任何环节。

1、把游戏形式运用于教前准备流程,可充分发挥激趣凝神的作用。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走向成功的一半。”在体育训练教学过程中,热身环节既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内容。在常规情况下,体育课堂教学往往是训练学生的关节、韧带和肌肉粘滞性等,热身准备往往在教师习惯性主导下,采取慢跑、单双人徒手操、武术操以及支撑性(如支架、墙壁、地面等)活动等形式,长期以往,无论执教者还是学生,都无可避免地形成了一种消极应付心态,也就难以达成预期性目标效果。有鉴于此,执教者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发展需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游戏导入活动。比如“蛇形跑”“鸭形跑”“螺旋跑”“蝴蝶飞”以及“听号抱团”“拉网捕鱼”等形式。再如,教师可创编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性质相似的游戏性活动来辅助练习:篮球教学之前,采用“巧遁营门”和“龙凤戏球”来熟悉球性;田径类项目训练之前,采用“喊号追踪”“勇于突破封锁线”等来加强热身……与传统形式相比,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2、把游戏形式运用于课堂教学阶段,可充分发挥益智促学的作用。课堂教学是体育课程活动中的主体部分。在职校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执教者若沿袭“技术讲解——示范引领——巩固训练”的传统教学模式,既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难以收获相应的训练效果。与此相应的是,若执教者有效把握和充分利用学生的求异、求新、求趣的学习心态,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把教学内容积极有效地转换为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则能从中赢得截然不同的活动效果。比如,在中长跑田径项目训练教学中,教师可摒弃“普通话套讲八股文”的做法,把之转换为过障碍跑、越野跑、抢物跑、往返跑以及“警察缉匪”“雄鹰逐兔”等多种姿势跑形式;在队列训练课堂教学中,可采用“推火车”“大雁排队”“调兵遣将——摆兵布阵”等形式进行……再如,在篮球技术讲解结束后,可安排学生开展“小组运球接力比赛”游戏活动。如此而为,可让学生玩在其间,乐在其间,修行在其间。既可不断增强学生的情感态度体验,又能留下持久深刻的训练痕迹。

3、把游戏形式运用于教后整理环节,可充分发挥舒缓身心的作用。理论和实践表明:在体育课程教学活动中,整理环节的效果如何,

既紧密关系着学生身心发展的状态,同时对于能否较好地进入下一轮学习状态,能否形成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和意志品质,具有不容忽视的潜移默化影响。俗话说“编筐编篓,贵在收口”,其内涵意义即在于此。这与“凤头、猪肚、豹尾”的写作规范要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义。众所周知,体育课程收尾整理环节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能够尽快地从较为激烈的体育活动中重新恢复到相对安定的身心状态中来。因此说,这一环节的游戏活动要尽量避免那种比较激烈性的形式,力求做到“健康有趣、生动活泼、轻松舒缓”。比如“报数凑团”“背对背贴人”“大小西瓜”“鲤鱼呼吸”等,这些小型游戏活动短小精干、简单易行,非常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释放和状态恢复。也可以根据男女性别和学生自愿等情况,让他们自行开展游戏类活动。

职教英语课程特殊性研究探讨 篇3

1. 职教英语课程目标特殊性

职教英语的课程目标特殊性是基于职业目标的特殊性、教育对象特殊性以及语言实践能力特殊性, 下面我们就先来分析职教英语课程目标的特殊性。

1.1基础性

基础性指的是教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基础技能。课程目标要打好职院学生的文化基础, 让学生们学到继续学习的能力, 同时为学生的职业技能奠定基础, 让学生们在今后的从业以及转岗的过程中能够有比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迁移能力。同时, 我们所谓的“基础性”也是说课程目标的设计要能够满足全体同学的接受能力, 同时要做到因人而异, 并不是统一规格, 也就是说, 职教英语的课程目标既要逐步提升学生的共同性基础, 同时也要为学校的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层次的基础。

1.2实践性

职教英语教学课程目标因为学生们将来从业的特殊性而必须要重视实践性。语言本身的作用就是要应用于交际, 所以英语教学的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尤其对于职教院校来说, 在制定目标的时候, 我们必须要结合生活以及就业的实际。我们可以设置一些任务型的英语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方式来进行生词查询。比如校门口的公交站台处有一个Toyota广告:“Get Going Challenge.”学生就可以通过词典、工具软件、电子辞典、网上查询此广告中challenge的含义。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英语为自己设计一份英文个人简历, 帮助学生们准确流利地介绍自己的特点或者是记叙自己一天的生活。学生们在日常的娱乐生活当中也应该多关注英语电视节目以及浏览英语网站, 看得懂英语招聘的广告内容并且做到用英文回复。

2. 职教英语教学内容特殊性

因为职业学校的教学始终是同职业直接关联的, 所以在职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出职业性, 也就是说要实现就业准备教育。教学内容的设定应该要表现出就业的定向性、技能的指导性以及兼容适应性。

就业定向性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面向市场, 时刻关注劳动市场的情况变化, 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入和学生们所学专业相关的英文知识、英文词汇或者是将一些就业信息和就业要求以英文的形式展现在学生们面前, 教师可以推荐学生们阅读卡耐基的“How to Win Friends & Influence People”, 这本书能够为学生们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提供很大的帮助。

3. 职教英语教学方法特殊性

职教英语要基于学生们的接受能力展开教学, 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教学方法, 不能仅仅拘泥于课本知识的传授, 应该让学生们不断温故知新, 紧跟时代步伐, 不断地拓展教师自身的知识素养, 灵活地运用各种专项技能展开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置一个Picture环节, 通过播放带有英文单词的图片来展示课堂内容, 既能够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 还能够使学生们适应英语的语境, 同时还能够启发学生们开口学英语。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一些话题, 引导学生们进行情境对话。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们不仅巩固了知识还能够全面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4. 职教英语评价体系特殊性

在职教英语的评价体系大多实行统一量化标准, 也就是要求学生们在学校期间必须要通过规定的英语考试。这些考试造成的压力使学生们降低了对于英语发自本能的热爱, 很多学生为了达到考试的标准而忽略了对于英语的实际综合运用。在职教英语的评价体系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 我们必须在不断的探索中去逐步修正和完善, 提升职教英语的实际教学效果。

职教体育的课程研究 篇4

1 现代物流概论课程培养目标的改革与设计

目前无论是中职、高职、本科甚至研究生院校物流专业均开设了现代物流概论课, 对于这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定位, 不同学校有不同观点, 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正因为如此, 关于该课程职业院校应如何定位没有标准, 这样, 对于物流专业的建设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更不利于物流人才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去伪存真、求真务实, 从而为后来者提供参考。

1.1 课程定位分析

有不少院校将该课程作为精品课程建设, 而现代物流表现出跨学科、跨行业、实践性强等特点, 其活动复杂, 功能繁多, 在进行物流专业建设时, 尚且要考虑分很多方向, 不能将现代物流概论作为一门精品课程来建设, 该课程只能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或入门课程来定位。如果是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专业, 现代物流概论可以考虑作为一门精品课程来建设。

1.2 设定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核心的课程目标

作为物流管理专业一门必修课, 其培养目标主要来自于职业素养方面的, 即通过这门课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物流、物流有哪些岗位、各岗位人才的要求是怎样的, 告诉学生应如何来学习物流知识、提高技能, 应注意什么事项, 同时让学生观察生活, 将物流与生活链接, 让学生喜欢上物流这个行业。这是该课程主要的培养目标。

2 现代物流概论课程内容的改革与设计

针对传统的建筑在学科体系理论知识基础上的教学, 职业教育改革鲜明地提出了“行动导向”的全新教学观。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 遵循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 在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学生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订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 在动手中获取职业技能并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

2.1 优化课程结构

在第一学期第一周安排“专业教育讲座”, 在课程初期安排学生到百润发等商贸流通企业、伟创利等制造企业物流部门、得尔达物流公司等不同类型物流公司去生产见习, 在课程中期邀请锦海捷亚国际物流公司徐总来开讲座“如何学习物流管理专业”。

2.2 改革教学内容

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 教材的内容应主要是结合专业需要的基础知识。针对教材教学内容庞杂、理论多的情况, 考虑学生今后发展、择业的需要, 结合现代物流发展趋势, 遵循基础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的原则, 对教材进行内容上的改革。

(1) “删”一方面就是删去内容较深、难并且在后面课程又会出现的一些内容。如:物流系统运输、仓储、配送、信息等要素, 在该课程中只须讲述其概念, 举一些例子, 让学生知道这些物流活动即可, 而不必讲更深入的知识。同样删去物流技术中有关仓储、运输、配送等技术内容。另一方面就是删去与其他课程交叉的内容, 国际物流结点内容在物流经济地理课程中重点讲述, 因此删去该内容。

(2) “增”就是增加知识点, 本着基础性、实用性、系统性的原则, 增加一些物流专业需要了解的知识点。如国际物流模块增加国际贸易术语内容, 而在外贸实务中就不再讲述该内容, 在物流技术模块中增加RFID等现代物流技术, 在供应物流中增加采购的有关知识。在企业物流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物流成本管理、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几个模块中增加案例应用内容, 增强学生对以上内容的感性认识。

(3) “强” 就是强化一些内容。因有些内容在日后物流专业分培养方向后课程中不会再出现, 因此在考虑基础性、系统性基础上, 强化一些内容, 让学生透彻、系统地掌握物流的方方面面。如:强化物流分类、流通加工、包装、客户服务、装卸搬运等物流要素的内容, 强化第三方物流、物流质量管理、物流标准化、供应链管理等内容。

(4) “调”一方面调整授课的先后顺序。如物流系统内容放在运输、仓储等功能完后再安排。另一方面对授课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如将物流系统各要素仓储、运输、装卸搬运等合理化内容安排在物流成本模块, 这样符合学习知识的科学规律。将物流技术有关包装技术、集装化技术安排在物流系统及其要素模块包装内容。将现代物流特征安排在现代物流技术模块。将物流标准化、物流质量安排在物流系统后。

2.3 “案例导入+内容+案例应用”三段式课程内容安排

即每个模块的开始都有业务案例导入, 每个模块后都有案例应用分析, 每个模块安排相应的实验课程。

该课程总共80课时, 实验课24课时, 生产见习4课时, 讲座2课时, 机动4课时。

3 现代物流概论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陶行知老先生有句话:“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这是对教学方法最贴切的描述。对于该课程, 全面、积极推广应用“以学生为主、以培养能力为主、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为原则的教学方式方法, 极大地提高实用性、实践性教学的教学效果。主要尝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模拟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

3.1 业务案例导入

鉴于职业院校的学生主要具有形象思维的智力特征, 如何将抽象的逻辑建构的知识体系形象化、具体化、生活化和职业化, 提高学生的兴趣, 是至关重要的。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 选择物流行业中的实际的工作案例, 引发学生的思考,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 从物流业务的实际工作案例导入, 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激发其学习动力。如在讲述第三方物流内容时用宝供物流的例子, 让学生在熟悉宝供物流的同时掌握了第三方物流的概念、类型、特点。

3.2 大量利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媒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承载和传递教育信息的中介物, 如用于教学或培训的设备、仪器、工具和记载教学材料的教科书、录像带等。我校每个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设施设备, 为教学方式改革提供了条件。如在讲述什么是流通加工时, 将老师结婚发的各种包装样式的喜糖给学生看, 告诉他们, 这就是流通加工的一种。同时带学生去机房, 让学生上网收集第三方物流公司资料, 要求学生制作出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宣传片, 学生在制作宣传片的同时掌握了第三方物流的内容, 也提高了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制作课件等能力。

3.3 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是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全方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适应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职业、从业素质。

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先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 课堂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中心, 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导学式教学法等有益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应调整“教”与“学”的方位, 以教师引导为主线, 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思考、学生质疑、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为主要环节, 进而使教师站在核心知识的高度, 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思考内容、思考角度、思维方式与岗位工作发展动态自然而然地联系起来, 培养学生处理实际业务的能力。

4 现代物流概论课程教学评价改革

职业学校课程教学评价改革应提倡新的评价体系, 即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以质性评价为主导手段, 以形成性评价为实施过程, 突出的是改进和激励的功能。

4.1 注重学生学习态度

课堂是学生学习态度集中体现的舞台, 是学生各种能力得以训练的场所, 也是各种能力展现的处所。举一例子, 如果某位学生上课总是睡觉, 这门课的知识他 (她) 定是没掌握, 更别说能力提高。反之, 如果某生总能上课积极回答问题, 勤于思考, 自然他 (她) 的态度肯定是好的, 各种能力也相应地得以提高。因此, 抓住课堂是对某门课程成绩评价的关键所在, 也是正确、全面评价一个学生最核心之所在。物流经济地理课程知识点多, 老师在课堂传授的知识是有限的, 要求学生课下要利用各种途径去搜集资料, 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是方法, 更多的是学生要学会老师教授的方法自主地学习。

4.2 “应用型作业任务”

即结合每一模块教学内容, 将作业设计成一个个应用型的任务。比如:模块一:物流如何分类, 你将来的物流对象是什么, 为什么;模块四:第三方物流, 可以出一题——“如何来介绍一家第三方物流公司”, 通过这样的题将每一模块的知识整合起来, 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既易下手, 又感兴趣, 更能提高学生的能力。

4.3 “以非知识内容考核为主的命题”

通过答案的灵活多样性, 给学生想象力等的发展创设一种弹性环境;考试还要测出学生学习过程和思维过程的问题所在, 以利于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思维的指导与训练。考试内容没有固定答案的题目, 只要答案能自圆其说就是正确的, 以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样, 考试内容的视界将变得更加开阔灵活, 可有效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同发展。

4.4 考核评价方案

摘要:现代物流概论课程是物流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但是该课程在职业学校的实践当中有很多误区, 本文从分析现代物流概论课程目标定位入手, 结合学校实际, 大胆地、全方位地对现代物流概论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重新设计与改革, 最后, 创造性地对该课程的教学评价进行改革。

关键词:职业院校,现代物流概论课程,设计,实践

参考文献

[1]傅锡原.现代物流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王胜华.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探索[J].科学咨询导报, 2007 (2) :236-237.

职教体育的课程研究 篇5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教师资,课程设置,职前职后一体化

一、职教师资职前职后课程设置一体化提出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等文件中明确提出实施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重点举措包括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制度、构建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等,国家政策的推动与实施将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这一系列举措无疑极大地推动了职教师资的建设力度。

合格的职教师资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优秀的职教师资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在职前职后课程设置体系上,应该为此做哪些准备? 显然,培养职教师资专业人才,在课程体系上不仅要考虑其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即教师能力的培养,还要考虑培养的人才应具备相应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体系、较深的专业知识水平、较强的职业技能实践能力,更要具有较强的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这些要求,仅仅靠传统模式的职前教育达到其培养目标,显然不现实。尤其是职业教育对现代生产技术的要求,这就更需要将终身教育的思想引入到职教师资的培养中去,要将职教师资职前职后培养一体化考虑,这就对职前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职后培训的课程体系一体化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二、职教师资职前职后课程设置现状

1. 职教师资职前课程设置现状。职教师资专业主要培养能胜任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师资,这就要求培养的人才质量规格既是具备教师技能的专业人才,也是具备相应领域专业技能和相应学术水平的领域专业人才; 既拥有教师职业资格证书,也要拥有相应领域的专业职业资格证书; 既要掌握本专业的学科理论知识体系,也要具备一线技术应用能力; 既要掌握教育教学方法,也要具有实践教学经验。因此,相比纯粹的普通师范教育教学专业或者非师范教育教学专业而言,其课程设置就相对较复杂。同时,其课程设置基本采用了叠加方式,既体现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又体现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按照非职教师资类课程体系设置,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学术水平。为保证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专业课程教师常常强调学生的学术性水平和技术技能水平; 教育课程教师则强调师范性。在这样的课程设置思想下,就导致职业教育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两大核心课程模块无法平衡,职前教育教学计划突破职教师资课程设置总学时原则。这样的课程设置其根本原因在于目前的职教师资没有从总体上考虑,而是将职前教育与职后培养割裂开来; 没有将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放在终身教育的体系中,而是将职前教育仅仅作为一个单独阶段。另外,为注重培养学科知识的理论性和知识的专、精,职教师资课程体系也常常忽视了课程的应用性、技术性,其实践实训的课程比例较小,师范性的课程设置较少。

2. 职教师资职后课程设置现状。职教师资职后教育主要包括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等。目前,职后学历教育已经构建起了职教师资本科到普通专业硕士、博士的互通立交桥,部分高校还专门开设了职教师资硕士专业,其教育实施均由各高校中的职教师资中心、二级学院,或者直接由下设的教师教育学院负责,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比较注重与职教师资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保持连贯性和一致性。但是职教师资职后非学历教育同其他教师职后教育一样,均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文重点研究后者。因为职业教育涉及的生产技术具有应用性、多样化、复杂性,相对于普通课程设置的稳定性而言,又具有超前性。职教师资职后培养没有较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较松散; 职后培训常常分段进行,缺乏长期性的培训规划; 职后培训目标单一,课程设置缺乏连贯性和衔接性; 职后培训不考虑职前教育情况,缺乏职教师资终身教育的整体性; 职后培训较少考虑生产技术性,课程设置缺少当前一线生产前沿技术; 职后培训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下达行政指令,课程设置缺少企业参与。

三、职教师资职前职后课程设置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

1. 强化师范性课程教育模块,树立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观。职教师资培养的是职业教育教师,其定位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具有行业技术水平和专业学术性特点的职业教育教师。为此,在课程设置时注重职业教育教师水平的培养。在职前教育中,除了传统的心理学、教育学基础,还开设了职业教育教材教法、职业教育概论、职业教育技术、中职班主任管理等课程,从大二开始就融职业教师发展于专业发展中,奠定了学生教师职业教育生涯基础,有助于职教师资本科学生较系统地掌握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并逐步提高职业教师基本素质。在职教师资职后培养中,要注重与职前教育课程的衔接,重点放在职后职业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技术的更新、教研方法的指导方面; 在课程设置方面,重点包括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现状与前瞻、中职教育的课程改革专题研究、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等课程,有效延伸职前教育知识与技能的提升,从而与职前教育衔接为一体,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课程研讨、专题讨论、诊断式、体验式教学等。

2. 加强职教师资职前职后师范技能训练一体化,突显职前职后师范技能提升。在师范技能训练的专业化实践课程体系方面,要加强教师专业素质、专业基本素质、专业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为进一步加强指导学生职前教学实践与技能,在大三上学期可以考虑开设教师技能实践课,学生由此具有长达一学期的专业教学试讲; 大四上学期到中职学校进行一学期的教学实习,包括专业课程教学、班主任实习等。为构建职前职后师范技能课程设置一体化,职教师资职后培训师范技能注重在原有职教师资师范技能课程基础上,加强对教师终身教育的教学活动、实践活动进行系统性安排,根据中职教师的培训需求和特点,量身设计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体系、教学评价体系、教学实践体系和教学组织形式,做到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师范技能课程的衔接性,较好地实现与职教师资本科职前师范技能训练课程设置的一体化。

3. 构建职前职后技术核心课程一体化,体现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在技术核心课程体系上,注重将工作任务和行业标准引入课程内容,设置职业技能标准训练模块和工作任务课程单元; 以典型技术、服务、原理、方法、过程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沿着教学方法的课程改革思路,真实地体现“以技能为核心,以岗位为标准”的教育理念,从而使职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迅速提高。为有效对接职前课程设置,促进职前职后核心技术课程一体化,要注重职后教育“以提高为宗旨,以创新为动力”的理念,形成无缝衔接职前,注重职后,形成职前职后一体化工作局面,提高培训的岗位适应性。与此同时,需要广泛调查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学生需求,研究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需求与提高、机制与体制的区别与联系,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重点安排职后培训课程进企业、进岗位,加快职后培训改革进程,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充分体现专业教师的职业素质化,实现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有机对接。

参考文献

[1]李霞.促进中职教师专业发展之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12(3).

[2]于京波,潘立国.现代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2(13).

[3]宁永红,郝理想.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回顾与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7).

[4]傅伟永.中职专业教师发展问题与对策的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李鲤,刘善春.职教师资方向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技术,2011(10).

[6]顾静.印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工作导向职教课程实施的环境条件 篇6

职业教育课程的结构观认为,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职业教育课程不仅要关注让学生获得哪些职业知识,而且要关注让学生以什么结构来获得这些知识。课程结构是影响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重要变量,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结构观认为:职业教育课程的结构与工作过程的结构有关。工作体系的课程结构有以下特点:1.它是一个实践体系,在这种体系中,知识不是按自身逻辑相关排序,而是融入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按照工作任务之间的相关性重构;2.工作体系是跨学科的,工作知识是按圆周结构排列的,而学科体系是跨任务的,其知识体系是按平行结构排列的;3.学科体系知识结构是静态的,工作体系知识结构是指工作体系的内部、外部结构,其结构随着工作任务的变化呈动态性。

工作结构的课程观与学科结构的课程观的不同属性,形成了学科教育课程结构与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之间的差别。职教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课程结构,建立与职业工作岗位结构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按照职业工作过程的知识结构和序化的要求,重新设计职教课程方案,通过一个个典型、具体、具有真实的工作背景的工作任务来实施教学。以工作任务实施的过程需要来组织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让学生从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使学与做融为一体,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达到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目的。所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结构,是当前职教课程改革的主要选择。

二、工作导向职教课程的结构体系

工作导向课程是在解决工作任务过程中建构的,它融合理论知识、技能与经验知识一体,具有整体性、动态性、有效性等特点。课程的构建应体现以下主要特征: (1) 开发主体多元化; (2) 课程结构模块化; (3) 课程内容综合化; (4) 课程实施一体化; (5) 课程评价开放化。根据工作导向课程开发的理论,职教课程结构应包含以下环节:

1. 由职业活动分析确定行动领域

行动是指具体的一项任务、动作或工作,领域就是多个任务或工作的集合。典型工作任务首先来自对职业活动调查和分析,包括行业和企业对该职业的需求分析、职业的具体工作任务分析及岗位操作规范分析等,要弄清楚一个岗位到底要做什么事、有哪些典型的工作任务。调查的方法是学校的专业教师到企业或请企业的工程师、工艺师、技师、技术人员、车间管理人员等相关人员到学校开座谈会,与会人员对职业岗位的活动进行描述,充分发表意见,座谈会的结果要准确、详细,通过调查,将不同岗位的职业活动进行分类、归并,抽取共性的内容,归纳出几种典型的职业活动过程,从而得到职业领域或行动领域。

2. 从行动领域建构学习领域

在归纳出的行动领域基础上,由专业教师将典型的职业活动进行分类,并按教学要求将职业行动领域转化成学习领域,也就是将行动任务转变为具体的一门门课程,同时确定专业的学习框架,使每一个职业活动对应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与职业活动密切相关。学生通过这些课程学习,学会典型的工作任务。

3. 由学习领域开发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的具体表现,是与本职业紧密相关的职业工作任务、生计和社会情境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反映,主要通过案例、模拟及角色扮演等学习情景来实现,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根据职业活动学习领域的要求开发与之相应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的具体体现是学习载体,学习载体选择必须是典型的产品、任务、项目或具体的工作,要求按学生认知的心理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每个学习情境的教学应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并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个环节来组织和设计教学。

三、工作导向职教课程实施的环境要求

工作导向课程体系引入我国后,在吸收和推广应用中,应注意研究以下的实施环境条件。

1. 建立全新的职教课程观

由传统的学科教学过程转向以工作导向课程教学,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而言又将面临新的教学方法转变,承担工学结合校本教材开发,教授知识和技能合一以及教师团队合作等诸多问题。职教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职教课程观并进行培训,逐步从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

2. 组建校企结合的学习和训练中心

工作导向职教课程体系实施的重要环境条件是工学结合实训基地。学生要通过学习,完成一个具体的产品或任务来获得工作过程中的知识和技能,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校企结合的学习和训练中心应是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是由合作的企业设计建设方案,并向职业院校提供仪器、设备、工艺装备和其他技术支持,建立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将企业部分产品在校内生产;二是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和实际需要,在厂区车间内设立“生产与教学合一”的实习、实训基地,主要接纳合作职业院校学生进行顶岗生产实习,企业和学院教师共同指导学生教学和生产。

3. 关注学校教师的工作经历和有教学经历的企业技术人员

实施工作导向课程体系对现有的职教师资是一种挑战。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是按“咨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完整的工作过程进行的,在教学中根据工作任务的完成顺序,将理论知识与技能、分析与决策、实施与评估、工作与环境融为一体,要实施这样的教学必须是一个教师团队共同完成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学校教师必须有企业工作经历和有教学经历的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譬如,在数控设备上完成一个典型产品的加工制作中,按照产品生产的工艺过程,首先对产品的零件图进行信息采集(咨讯);确定其加工工艺方案和选定必要的工装、刀具及加工设备(计划、决策);产品的编程与加工(实施);对产品进行检验和评价(检查、评估),在整个产品加工实施中,涉及识图、加工设备、工装夹具、金属切削加工工艺、数控编程、检验工具的使用及测量等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教学,除了要求学校教师具有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知识外,必须是多名教师(包括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完成。

4. 开发工作导向的校本教材

开发出满足要求的工学结合教材是技术人员工作导向课程实施的又一环境条件。工作导向的校本教材必须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开发。工作过程的职教校本教材开发没有固定的格式,但是对每一个典型产品或工作任务必须展现完整的工作过程,学习内容的选取和序化要按任务的复杂程度循序渐进,一般由教学目标、任务的引入(咨讯)、任务的分析(计划、决策)、基于工作过程的相关知识、任务的实施、任务的评估及任务的巩固练习等环节组成。教材应将程序性知识中的处置性知识(经验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中的事实性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并融合必要的理解性和论证性知识。

5. 建设立体化的教学资源

为了配合工作导向课程体系教学的实施,职业院校应加强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多媒体素材、网络资源、仿真与虚拟现实等。立体化教学资源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自主化和个别化、活动合作化、环境虚拟化,配合工学结合的教材、企业背景的教师团队及生产性的实训环境,使工作导向的职教教学由必要变成可行,从而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根本性的变革,凸显其职业和生活特性。

基于工作导向的课程系统的理念和开发在我国还是一个新事物,它为众多的职业院校接受和应用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时间,可以先从部分专业、部分专业课程开始实施,并视具体的资源条件,实践教学环境及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设置有限目标,在局部成功的基础上总结和推广,实现其在本土的软着陆。

摘要:文章叙述了工作导向职教课程体系的理念, 工作导向职教课程开发的要素以及在本土化实施的边界条件——环境要求。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新理念,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的课程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 (11) .

[2]吴海若.高职院校能力本位课程的教材设计研究[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 , 2007, (5) .

[3]蒋庆斌, 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 , 2005, (22) .

职教教学中实训实验课程的改进 篇7

1.1 教学目的偏重验证

在实训实验教学目的的认识上, 偏重对理论课堂知识的验证, 忽视了实训实验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体表现在:过多地强调实训实验的结果、结论, 忽视实验的设计、方法、步骤和过程;只验证和巩固所学知识, 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科学作风。

1.2 指导方法上单调

在实训实验教学指导方法上, 教师包得过多, 束缚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 通常是由教师准备甚至调试好实验装置和仪器, 编写好实验指导书, 设计出实验报告框架, 让学生按照已有的设计和统一的方法操作, 把数据填入统一的表格, 并按给出的计算公式处理数据, 得出结果。这样做的结果虽然省时省事, 但却影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对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不利。

1.3 组织安排还有不合理之处

实训实验教学的组织安排不合理, 影响了实验效果。由于受实验仪器、设备数量少、器材耗损大等条件的限制, 实验通常都是分组进行, “僧多粥少”, 通常却只由一两个学习比较好、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同学操作, 其他同学只是在一旁观看或简单重复操作。这样一次课程下来, 大多数同学并没留下深刻印象, 更谈不上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1.4 教学内容滞后

实训实验课程内容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当前科学技术发展异常迅速, 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层出不穷。一些实训实验课程内容设置多年不变, 跟不上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发展的步伐, 造成学生技能落后, 社会就业竞争力下降。

2 实训实验教学改进的一些建议和措施

2.1 关于实训实验教学改进的一些建议

2.1.1 提高复合型实训实验教学的比例

现代的生产设备中, 各学科、各专业相互渗透, 相互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因此, 在高职教育中, 要提高复合型实训教学的比例, 要通过课题的开发或者产品的生产, 指导学生把不同专业、不同工种所涵盖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 不但可以加强对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 而且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学生的就业谋生能力。

2.1.2 突出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显著特点

突出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必须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 把实训实验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结合起来。职业技能, 是把实际操作技能作为一种素质来培养, 是按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的。各工种的实训教学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标准来组织实施。通过这些强化训练, 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了规定的操作技能, 在实训结束后, 即可由省劳动厅组织技能鉴定, 获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这样, 学生毕业后就多了一份就业的机会, 而且一上岗就能很快地胜任工作。通过实训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 学生在校期间, 可获得多个国家劳动部门所核发的职业技能等级证, 从而大大强化了学生适应工作的能力。这既符合社会现行的就业惯例, 又能对我国正在推行的持证上岗制度起到促进作用。

2.1.3 培养以市场为导向的实用型人才

实用性人才同时也是区域性人才, 所以必须根据区域对人才的需求特色、需求量来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 对学生进行有较强岗位针对性的技能训练。这样, 把学生就业后的上岗培训和就业前的实训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从而使学生在就业前就拥有岗位, 就业后就能直接上岗, 有效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 高职教育中的实训实验教学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方针。

2.2 关于改进实训实验教学的一些措施

2.2.1 合理安排实训实验教学形式

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为达到实训实验教学的不同目的, 教师在课程教学准备的过程中, 应根据每个实训实验的特点和它在教学中的先后顺序, 将其归入以下基本四种类型: (1) 演示性教学。对一些实验过程简单、只对某一理论或现象起说明作用的实验, 通常采用演示法进行, 教师在课堂上边实验边讲解, 同学们只需边听边看, 做好笔记。 (2) 验证性教学。在实验教学的初期, 可多安排一些验证性实验, 如定理、定律的验证, 或根据定理、定律得到的一些重要推论的验证等。验证性实验一般都有现成的实验装置、操作方法和操作要求, 不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创新。这类实验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 (3) 设计性教学。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教学目标, 自己设计方案, 经指导教师把关认可后, 独立进行操作, 并用自己选定的方式得出结论和撰写报告。这类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宜在教学课程的中后期进行。 (4) 研究性教学。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 在教学课程的后期, 可适当安排一些研究性课题。研究性课题不应拘泥于已有理论和书本知识, 它要求学生根据理论课或生产生活实际中遇到的一些相关问题, 结合学科特点, 自己提出实验题目, 自己选择仪器、设备, 自己设计实训实验过程。它的目的不是验证某一现成结论, 而是对某些未知因素进行探索。这类课题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2.2.2 改革实验指导和管理方法

要求学生以未知者的角色做验证性实验。虽然验证性实验是验证已有的规律, 但教师应提醒学生切忌先入为主, 使实验带有明显的主观性, 一味地向已有的结论和数据上靠, 而是以未知者的身份, 以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和测得的数据为依据, 得出结论。

要求学生以探索者的角色做设计性实验。做设计性实验, 对学生来说是难得的锻炼, 教师要尽可能放开手脚, 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 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教师布置完实验任务后, 只在方案实施前审定把关, 且如果没有明显错误, 不危及人身安全, 就应允许学生去做, 在做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

要求学生以创造者的角色做研究性实验。研究性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 最好使其与实际科研任务结合起来, 让学生进入工程实践中, 以创造者的角色进行实验, 使其经受真刀真枪的实际锻炼。

合理进行分组, 增加每个学生动手操作机会。要给每个学生以均等的机会, 使其都得到锻炼。在现有仪器、设备有限的条件下, 合理安排时间和合理编排, 使学生轮流在不同的设备上进行操作, 切实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另外, 学校还应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 建立校外实训实验基地或与科研、生产单位协作进行实训实验课题开发, 使实训实验与生产实际结合得更加紧密和更具有时代性。

3 结束语

为此, 担负这一类人才培养任务的高职教育, 必须切实加强实训实验教学的改进和建设。强调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性”, 树立技术应用能力质量观, 这是深化实训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关口, 也是世界其它国家高职教育非常成功的一条基本经验。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各行各业越来越需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级实用人才。为此, 担负这一类人才培养任务的高职教育, 必须切实加强实训实验教学的改进和建设。本文简要分析了实训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和措施, 增强实训实验教学的实用性和时代性。

课程是职教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 篇8

6.以能力为本位, 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现今社会用人单位要的是一专多能的应用型、开拓型的人才。我们应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积极开辟物理教学第二课堂。如组织学生课外阅读、撰写小论文办物理墙报、组织应用物理知识竞赛、组织物理科技小组活动, 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治学态度与习惯。课余可指导学生作简单的收音机安装、日光灯、电度表的安装与检测、无线电制作及某些有意义的小科技电子产品的制作;谙熟高压锅、电饭煲、电冰箱、输液器、电热换挡开关、电子灭蚊器、电吹风、电动剃须刀等的原理。这些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索, 更能锻炼学生的实用动手能力, 初步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 这必将为他们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基础, 产生深远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 授课时应拓宽知识面, 将专业知识、安全生产、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与物理教学相结合。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合作研究精神, 使学生全面发展, 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

7.端正教学思想,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花独放不是春, 万紫千红才是春”, 物理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不分优劣, 一视同仁, 全员发展, 全面发展。物理教学应使学生所收获的不仅是物理知识本身, 更重要的是学习物理的方法、研究物理的能力、探索物理的志向、献给物理事业的精神。树立不仅求学历更要求成才的学习观, 这样才能启动素质教育的航船。

8.改革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过程。首先要摆正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与角色,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课堂主体是学生, 教师仅是导演, 学生才是演员, 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可指导学生, 但决不能用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绿叶”, 歌德的这句话蕴涵着深刻的教育哲理。不同个性学生都是有特点的, 谁能将自身的特长发挥出来, 谁就能成为“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人才”。物理教学下的素质教育主张在弘扬个性中升华素质, 提高学习效率。职校生风华正茂, 独立意识浓, 应予以充分指导, 鼓励他们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行为去实践、去探索。组织不同个性学生, 参加不同兴趣小组, 因材施教, 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使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如有些演示实验可以让同学上台“表演”;内容简单的章节, 可让学生轮流做“先生”授课, 教师指导讲评即可。采用启发式教育, 实例分析, 大力推进实践教学。现场教学, 兴趣教学, 做到做中教、做中学、做中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汲取。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使学生不但“知之”, 而且“好之”, 进而达到“乐之”的最佳境界, 提高

此外, 应积极采用现取代化教学手段, 如电化教学、多媒体综合电教教学等手段, 把课余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去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去扩大知识面, 发挥特长、不

总之, 物理教学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广大物理教师肩负教书育人的双重重任。面临时代的挑战、世纪的呼唤, 我们只要转变观念, 改革教法, 定会志在必得!

(陕西省机电工程学校)

将宏观的理论与微观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的“结合点”究竟何在?答案是唯一的———课程。只有课程这座横跨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 才正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结合点。

课程是一切现实的教育活动得以展开的轴心, 无论是什么样的教育理论及其思想和观点, 包含在其中的各种各样的目的和宗旨, 都必须通过课程这座桥梁才能最终实现;课程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手段, 因为课程具体体现着培养目标的要求, 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更加具体体现了各行业对各类人才智能结构的客观要求, 这种特定的培养目标也只有通过课程这座桥梁才能最终实现。

有人可能会说, 你所讲的“课程”不就是指“教学内容”吗?否, 这样的理解未免太过狭隘。从现代课程论的观点来看, 课程应是指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出现的“学习活动的总体”。这样, 就应将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理解为是培养社会生产第一线所需职业技术人才而设计的所有教育活动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 亦即学习某一特定专业或工种的学生在职业技术教育机构 (包括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企业及社会培训部门) 的指导下所应取得的全部经验。

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 它不仅牵涉教育行政部门, 更与广大企业和学校负责教育培训工作的管理和教学人员直接有关。因此, 我们每一位职教工作者都应在思想上自觉地增强职教课程意识, 更新职教课程观念, 积极地投入到现代职教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如何切实地做到增强职教课程意识呢?笔者认为, 我们首先应运用现代课程论的思想来更新职教课程观念, 树立起一种职教“大课程观”。这里包含以下三层意思。

其一, 就现代职教课程的内涵而言, 我们不能将课程观念局限在正规的显在课程之上。现代意义上的课程代表的是整体的学习概念, 它并不仅限于教学计划表中排列的各门学科, 也包括规定科目以外的各种教育活动。但在实践中, 人们却往往只注重那些严格按计划组织的教学科目, 而普遍忽视了以专业实践活动为核心的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支配学校师生集体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的校园文化之类隐蔽课程的建设。事实已经证明, 在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方面, 这类非正规的隐蔽课程比任何正规的显在课程都来得有力。因此, 我们在揭示现代职教课程内涵时, 一定要把显在课程和隐蔽课程结合起来通盘考虑。如果这种非正规课程的作用发挥得好, 既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 又能够增强现代职教课程的总体效应。

其二, 就职教课程的范围而言, 我们不能将观念局限在那一部分已纳入正规学制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及职业技术学院的课程改革之上。因为无论是全日制的正规职业技术, 还是诸如学徒培训、岗位培训、业余培训之类的非学历的职业技术教育;无论是职业入门教育、职业准备教育, 还是多种形式的职业继续教育;无论是初等职教、中等职教, 还是高等职教或高级技术培训……它们事实上都存在着一个共通的课程, 都需要我们去加以关注。例如, 在我国培养技术工人的中等职业教育应借鉴何种模式的问题上, 即使在高层决策机构其意见也不一致, 于是多年来由原国家教委支持引进的德国双元制模式试点和由原劳动部支持引进的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MES模式试点就一直是各自为政、互不相干地各搞一套, 而试点尚未完成几个周期, 不少人又“喜新厌旧”地恋上了北美的CBE模式。然而, 当我们深入到课程领域中去时, 却不难发现无论是双元制的“核心阶梯式”课程、MES的“模块组合式”课程, 还是CSE强调“能力本位”的DACUM课程, 从基础到实施过程都是极其相似的。它们都主张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论而提倡按职业实践活动的实用要求来重新组合课程, 均属体现活动中心特点的同一种课程模式。“本是同根生”, 何必争论不休?因此, 尽管双元制、MES、CBE以及国外其他各种先进职教模式在表现形式上各有不同, 但蕴藏在其深层的实质内涵是完全相同的, 这就是现代职教所面临的共通的课程问题。我们在借

一、针对职高教育特色, 引导重视口语表达

通常职教中的许多专业, 如财会, 有时会让人产生一种误解, 以为只要动手不用动嘴, 其实不然。职高生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以外, 还需要准确运用语言表达服务内容, 因而职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养成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现今课堂, 学生听得多, 说得少, 很多人不能恰当地自我表达, 不善于完善、流畅地表达思想、观点。如果我们不加以重视和引导, 则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和社会交际能力, 最终也就影响到了学生的成人和成才。

新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生口语交际的要求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 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发展合作精神”。一个有教养的人, 应该能够自如运用公共的语言, 表达自己的内心和同他人交流。在这个千帆竞发的时代, 太需要会与他人解读交流亲密沟通分享的

和人的交流的掌握, 特别是和陌生人的沟通, 通常不是自发产生的, 是要通过学习和练习来获得的。新版高职教材充分体现了国家教育改革的精神, 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以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为主线, 注重培养学生交谈口语表达艺术, 开辟了听说专项训练专题, 在用语上将听说明确表述为“口语交际”, 强调了语用功能。引导学生全面学习语文, 综合提高素质, 强化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新课改精神为导向, 全方位展开口语活动

语言的交流体现在四个方面:和他人交流, 和历史交流, 和自然交流, 和自身交流。在实践中, 我们尝试以多样化的方式进行训练, 结合课堂教学, 采取有效措施, 提高职高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1. 开拓思维, 发散思想

语言思维能力中最基本的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能够流畅表达思想的基础, 在学习中我们把开拓思维, 发散思想作为训练的重要环节。亚里士多德曾说“良好的教育要能对人的心灵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必须依据人的生长进程, 遵循人的自然形成加以规划”。同样新课改精神告诉我们教师的任务, 不是讲解, 而是在为学生设置的特殊环境中, 预备和安排一系列有目的的文化活动主题, 让其独立思考, 培养思维的求异性;换位思考, 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多元思考, 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鉴这些先进模式时理应“取其神而略其形”, 而以活动课程论为基础的现代职教课程体系正是这些先进模式共同的“神”之所在, 抓住了它就能对引进的东西求同存异, 使之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职教范围, 并减少不必要的争论和认识上的误解。

其三, 就现代职教课程的形态而言, 我们不能将观念局限在必修课程的建设之上。在现代化职教课程体系的设计中, 各种类型的选修课程的开发应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这其中包括具有地方特色、行业特点以及能够体现个人特长的选修。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加深其对专业的理解, 又能照顾到学生的爱好和特长, 促使其向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至于这些课程的选修方式及其具体要求可以因校、因人而异, 但从总体上讲, 笔者主张采用“必修课程综合化, 选修课程微型化”的思路。因为职教的必修课程设置不应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本位, 而应以职业实践活动为本位, 这就必然要打破学科界限而将与职业岗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起来, 着重于整体知识和技能的广泛性、融合性和实用性, 这样既避免了课程内容相互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 语言能力分为感知积累、理解揣摩、表达运用三个层次。因此积累感知是良好语言表达的基础。只有背诵了一定数量的篇章才能迅速充实提高自己, 才能在语言的海洋里俯仰自如。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背诵来积累知识、积累语感、积累思维方式, 通过前人优秀的诗文来开阔眼界, 开拓思维, 发散思想, 正如电脑内存语言丰富了, 处理输出语言信息的能力也自然会得到提高。

2. 积累素材, 感悟生活

教育并非教师教的过程, 而是人的本能发展的一种自然过程。学习不是通过听老师讲, 而是依靠学生作用于环境获得的经验。因而引导学生自己感知、体悟语言特点很重要。在实践中可以通过诵读来让学生体悟感知积累。只有多读才能加大积累, 理解文字在特定语境下的语义、情感, 培养对文字语言敏锐的感知力, 加强对母语的热爱。诵读是言语内化的过程, 诵读过程既是一种形象思维, 又是一个再创造过程。它是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 将文章的语言转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 它可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在诵读的过程中, 强调学生对作品的体悟、感悟, 想象再现, 将自己的生活积累、认知融合到作品中去, 有所共鸣, 由言语世界的开拓, 到精神世界的开拓。

3. 掌握技巧, 综合运用

课堂教学是学生口语交际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中尽一切可能穿插口语交际训练, 是尽快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最有效方法。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创设多种多样的口语交际情境, 形成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注重形成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交际方式, 让学生想说、敢说、乐说, 自由抒发真实思想。如凭借插图, 帮助理解词语, 训练语言表达的明确性;多个词语串联成段, 训练语言表达的连贯性;再现情景描述, 进行想象思维的训练等。培养学生准确掌握语言策略。语言策略是指根据语用环境和交际目的选取不同言语方式、方法、手段的计策和谋略。如准确、幽默等。在活动中教师作为指导者和参与者, 对学生方法和技术作恰当指导。如纠正发音、提示语调、强调停顿、梳理条理、控制态势等。

4. 搭建平台, 展示磨炼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营, 教师应抓住这一阵地见缝插针, 及时巧妙地开展各种口语训练, 让学生熟练表达运用语言技巧。在课堂教学中, 要充分体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的交际性

重叠和分量过重的问题,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对现代生产广泛的适应性。但选修课程则不宜将过多的知识和技能内容综合在一起, 而应结合职教实际向微型化发展。例如, 家电维修这一门课程, 就可以分为电视机维修、电冰箱维修、洗衣机维修、收录机维修、空调机维修等若干个较为独立的单元。这样在进行这门课程的教学时, 就不一定要求所有内容人人必听, 而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爱好和实际需要来选择某一专题深入学习。这种“微型课程”在国外发展得比较迅速, 尽管它最初适宜本科, 但将它引入职教领域看来更能发挥其长处:首先, 它考虑到了学生的个别差异,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特长;另外, 在许多职业领域里, 可以拓展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我们广大职教工作者应在更新职教课程观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 勇于开拓, 逐步建立自己的具有特色的现代职教课程体系并将其付诸实践, 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迈出关键性的第一步。

上一篇:滑模施工质量下一篇:光明使者余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