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查取证

2024-08-16

侦查取证(精选八篇)

侦查取证 篇1

一、侦查取证思维观念应由职权主义向职权主义和当事人主义并重的趋势转变

我国检察机关渎职侵权犯罪的侦查模式既有职权主义的特点, 又有当事人主义的特点, 但总的来说以职权主义为主。经过1997 年的修改完善, 2012 年再度修改, 尊重保障人权等重要宪法原则写入刑事基本法律, 刑事诉讼法律的指针由完全指向打击犯罪向保障人权的刻度转向, 由重实体轻程序向更加注重程序转变。因此, 侦查人员应对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模式有所了解, 对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给予充分的尊重, 涉及到犯罪嫌疑人正当权益应该依法给予保护, 在头脑和思维中建立起尊重和维护犯罪嫌疑人合法权利的意识, 用刑事诉讼程序的标尺对刑事犯罪的侦查活动进行规范, 从立案、侦查、移送诉讼起诉的各个环节把握好流程, 切实做到不枉不纵地查处渎职侵权犯罪。

二、侦查取证模式应由供到证中心主义向由证到供中心主义转变

在以职权主义为主的侦查模式中, 口供中心主义常常是侦查人员的定势思维, 口供被奉为“证据之王”, 口供定案主义的思想也使得侦查人员把工作的中心都放在渎职侵权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上, 以口供的突破为整个侦查活动的重心。这种以人立案, 口供为主, 然后向外围取证的模式使得侦查取证因口供的不确定性而具有不确定性因素可能性大大增加, 整个案件的证据和侦查方向极易受到口供变化情况的影响, 同时也可能给冤假错案提供滋生的土壤。

三、侦查取证重心应由立案后向侦查初查环节转变

新刑诉法规定律师可以在侦查阶段介入, 在犯罪嫌疑人被采取强制措施和第一讯问之日起, 对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帮助。这样一来, 侦查和辩护的对抗性必然加强, 对侦查活动的要求和难度也有所提高。要想形成充分的优势应对辩护人的挑战, 侦查人员只有在初查环节加大力度, 给予充分的重视, 才能从容应对辩护人的挑战。在侦查环节前移侦查重心, 加大初查工作的力量投入, 强化初查的措施, 不断地把初查工作获取的证据进行整合, 处理好初查的点面结合关系, 重点和难点关系。

四、侦查取证应由单纯重视取证向依法取证和尊重保障人权并重转变

正确处理依法取证和杜绝非法取证并保障人权的关系是新刑诉法实施情况下对侦查人员的客观要求。一方面新刑诉法明确规定了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原则。侦查人员在侦查活动取证中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 综合运用各种侦查谋略, 依法、依规取证, 严格按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法定程序, 讯问当事人, 侦查案件, 而不是采取刑讯逼供或者变相刑讯逼供的方法迫使犯罪嫌疑人交代自己的罪行。另一方面, 侦查人员在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的侦查活动中, 应该更加注重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 转变“有罪推定”的侦查理念, 养成“无罪推定”的理念。

五、侦查取证的模式应由单纯固定搜集证据向证据整合研判、审查的方向转变

侦查阶段的取证对整个案件而言起着是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一般的侦查人员对于经过侦查获得的证据, 往往只是简单的梳理后即组装卷宗, 移送审查决定逮捕。但在新刑诉法修改实施后, 在律师能直接介入侦查的客观情况下, 侦查证据的简单处理必然会使侦查活动陷入被动的局面, 不利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的查处和定罪。因此, 侦查人员在获取侦查获取证据的同时, 应该相应地建立侦查证据审查机制, 实现侦查取证的模式由单纯固定搜集证据向证据整合研判、审查的方向转变。在侦查环节既对案件的证据进行研究、判断, 梳理疏漏, 及时地发现案件证据的客观矛盾等等, 及时地进行补充和修改。

六、侦查取证手段应由主要依赖人力向综合运用现代技术侦查措施转变

新刑诉法实施以来, 对刑事侦查活动的技术性侦查做了具体的规定, 技术性侦查措施可以作为刑事证据直接作为证据使用。因此, 在侦查取证活动中, 正确使用技术性侦查措施可以取得良好的办案效果。一是侦查人员必须依法定程序使用技术性侦查措施和秘密侦查措施, 才能保证技术性侦查措施不被滥用; 二是对适用技术性侦查措施和秘密侦查措施获得的信息证据材料要进行严格的筛查, 对于与案件事实有关的信息材料要认真固定、规范。对于与案件无关的信息材料应及时封存, 交由专门人员保管或销毁, 以防对他人的隐私等合法权益造成不当的侵害。

参考文献

侦查取证 篇2

—学习xx县人民检察院 x勇

职务犯罪案件能否成功起诉和审判,取决于案件侦查收集固定的证据及证据的证明力。侦查人员如何围绕犯罪构成全面客观依法收集和固定证据,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并努力提高证据的证明力,是摆在侦查人员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在司法实践中,常常会遇到因为证据上的原因,导致一些案件在检察机关诉不出,在法院判不了,不得不作撤案或不诉处理的情况。究其原因,是因为侦查人员在取证中出了问题。本人结合自身侦查实践及案件质量检查、公诉、审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归纳起来,侦查取证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证据收集方面

(一)不按犯罪构成要件收集和固定证据

犯罪构成要件是侦查取证的指南。不同的案件,其犯罪构成要件虽有不同,但总体上是一致的,那就是犯罪的主体、客体、主观、客观四个方面。我们的侦查人员往往容易忽视的是对主体和主观方面证据的收集,而这恰恰是案件定性量刑最至关重要的东西。

主体身份不同,所涉嫌的罪名不一样。比如,同样是受贿,一个是国家工作人员,一个是企业人员,由于主体身份的不同,其涉嫌犯罪的罪名也不一样,一个构成受贿

犯罪,一个则可能是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犯罪。同样是企业人员受贿,一个是国有公司人员,一个是非国有公司人员,他们所涉嫌犯罪的罪名也不一样。再如破坏乡镇换届选举和破坏村(居)委选举,前者可能构成破坏选举罪,而后者则不构成犯罪。

主观故意不明,直接影响案件定性。在一些渎职失职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往往把自己的渎职失职行为说成是工作中的失误;在一些索贿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将自己向他人索贿说成是向对方借钱,如果我们的取证工作稍有不慎,就会出现罪与非罪的争议。

(二)不按证据的关联性收集和固定证据

一些侦查人员在取证中,不认真分析证据的关联性,不管与案件有关或无关,都一古脑儿取回来。结果案卷装了厚厚的几大册,有用的证据找不到几个。将办案中收集证据变成了码材料。

(三)证据收集不及时、不全面、不客观

能否在第一时间全面、及时、客观收集和固定相关证据,是决定案件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职务犯罪案件主体身份的特殊性、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和应对侦查的对抗性,就要求侦查人员在第一时间内收集固定好相关证据。这是因为:一是随着案件的侦查,一些证据可能会被转移、隐匿、毁灭或灭失;二是相关知情人员可能会串供订立攻守同盟;三是能及时掌握新线索,发现新情况,为案件深挖和扩大战果奠定基础。如在侦查贪污贿赂案件时,侦查人

员就应在第一时间收集固定赃款的来源和去向,这对日后定罪量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对证据间的矛盾未能合理排除

对职务犯罪案件的起诉和审判,在证据上要求达到确实、充分的标准,证据间要形成完整的链条,不允许存在矛盾。但少数侦查人员在取证中,往往容易忽视案件中的小矛盾。比如贿赂案件中关于行、受贿的时间、地点、情节等,个别侦查人员认为只要金额是吻合的,其他都无关紧要。但很多时候,恰恰是这无关紧要的小矛盾,导致案件在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上的困难,甚至可能满盘皆输。

在取证理念方面

(一)重言词证据 轻物证书证收集

少数侦查人员在案件侦查中仍停留在由供到证的办案模式上,过分相信或倚重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的供述或辩解,通过言证来发现线索和收集其他证据,对案件相关的物证、书证的收集不够重视或不及时收集。殊不知,因言词证据的可变性、不稳定性,致使依靠言词证据定案,往往具有较大的风险性。犯罪嫌疑人一旦翻供或证人改变证言,整个案件将可能发生巨大逆转。特别是修订后的刑诉法规定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需批准、不受监听,明确了律师的会见、调查取证等执业权利,使律师获取有关案件信息更为及时、更为全面;犯罪嫌疑人、证人翻供、翻证的情况时有发生,没有足够的物证、书证对案件事实加以固定和印证,这对进一步突破

案件、侦查取证、指控犯罪增加了难度。

(二)重有罪证据 轻无罪或罪轻证据收集

全面、准确、客观收集证据是每个侦查人员必备的证据意识。但在实践中,少数侦查人员往往注重犯罪嫌疑人有罪证据的收集,而忽视犯罪嫌疑人罪轻或无罪证据的收集。犯罪嫌疑人在犯罪中的作用、地位,有无检举他人犯罪并积极查证核实,有无主动交代侦查人员尚未掌握的其他犯罪事实,这些犯罪事实是不是犯罪嫌疑人所为等影响案件定罪量刑的这些情节,都要收集相关的证据加以证实,这既是对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也体现了司法的公平正义。

(三)对犯罪嫌疑人无罪、罪轻辩解重视不够

在办案中,当犯罪嫌疑人作出无罪或罪轻的辩解时,侦查人员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人态度不老实、在狡辩。无数冤假错案的发生,往往就是侦查人员对犯罪嫌疑人的无罪辩解不重视造成的。法律规定,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应当首先讯问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犯罪行为,让他陈述有罪的情节或无罪的辩解。对于犯罪嫌疑人的无罪或罪轻的辩解,侦查人员应当及时查证核实,以免日后犯罪嫌疑人或其辩护律师在法庭上提出,让公诉人措手不及。

在取证规范方面

在办案中,由于取证程序不规范致大量瑕疵证据出现。证据除了要具备客观真实性外,还必须合法。也就是说证据必须要依法获取。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取证的主

体要合法,二是取证的程序或手段要合法。在司法实践中,少数侦查人员往往忽视取证的规范性。比如取证的人员,按规定侦查人员不得少于二人,一人取证的情况存在;取证的地点在茶楼、酒店或其他场所,却又不说明原因或情况;搜查时没有见证人在场或见证人签字;提取的物证、书证没有注明来源或加盖印章(骑缝章)、录音、录相等视听资料与笔录不同步等,这些证据尽管是客观真实的,但却是有瑕疵的,在法庭上会遭到律师的质疑,很可能被作为非法证据予以排除。如果这些证据对定罪量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旦作为非法证据被排除,则全案功亏一篑。

在办案细节方面

细节决定成败。在办案中,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往往会导致案件煮成“夹生饭”或满盘皆输。办案人员容易忽视或不注重的一些细节问题,主要表现在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询问中:一是、记录不准确。我们的少数书记员在记录犯罪嫌疑人、证人的供述或证词时,不尽可能记录犯罪嫌疑人、证人的原话,而是对他们的陈述进行归纳总结,将他们说的几句话的意思揉合成一句话,甚至很长的一句话,也不进行断句,读起来生硬拗口。这样的笔录在法庭上容易被当事人否认或被律师质疑。二是、抄袭或复制笔录。在对同一犯罪嫌疑人、证人多次讯问、询问中,有的办案人员为达到供述、陈述的一致性,照抄犯罪嫌疑人、证人以前的笔录或复制、粘贴以前的笔录,出现

了前后供述、陈述的完全相同,其结果是适得其反,更容易被律师或法庭质疑。三是、讯问、询问关键问题不到位。一些办案人员在讯问或询问中,往往忽视对当事人主观故意的进一步明确,对其主观故意一句话带过,在以后的法庭审判中成为控辩双方争议的焦点。如在对行、受贿案当事人的讯问、询问中,双方都承认收钱、送钱的事实,但为什么收钱、送钱则不进一步讯问、询问;又如在一起索贿案中索贿人将向他人索贿说成是向别人“搓”点钱来用,而“搓”在当地方言中是“借”的意思。办案人员对此未进一步讯问,后在庭审中被律师抓住这一点作无罪辩护,法庭支持了律师的观点。四是、对形成的笔录不认真审阅。在办案中,我们发现一些笔录上没有侦查人员签名或只一名侦查员签名,讯问有开始时间没有结束时间等,有的犯罪嫌疑人在笔录上签上“有错”或“不一致”等词语。其实这都是犯罪嫌疑人玩的小把戏,先写“无错”、“一致”,后将“无”字叉掉加个“有”字,或在“一致”前加个很小的“不”字,为其日后在法庭上翻供打下伏笔。这些虽是一些细小的问题,但因证据要件上的不规范会成为瑕疵证据,甚至会被作为非法证据予以排除。同时也说明了办案人员工作粗心大意,对形成的笔录未进行最后审阅。

职务犯罪案件侦查取证中出现的上述问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办案人员证据意识不强。用证据和事实说话是职务犯罪案件侦查的第一要务;二是审查判断

证据的能力不强。认为审查判断证据是公诉部门的事情,对案件侦查需要收集哪些证据,这些证据的证明力如何,证据之间有无矛盾,在如何补强证据和排除证据间的矛盾上欠功夫;三是规范取证意识不强。取证中不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和执法规范的现象依然存在;四是办案责任心不强。办案中粗心大意,对侦查取证中的一些细节不注重或忽视,致证据瑕疵,证明力降低。

要提高职务犯罪案件检控成功率,就要强化证据意识,实现三大转变。

其一、在证据的标准上,由客观证据标准向法定证据标准转变。客观证据标准以证据的客观真实为首要判断标准,而法定证据标准则以证据法定为原则。所谓法定证据,有三层含义:一是证据的形式法定,二是取证的主体法定,三是取证的程序法定。在办案中,侦查人员比较注重证据的客观性,而往往忽视证据的法定性。取证主体不适格、取证程序不规范,尽管证据的内容是真实的,但不符合证据的外在形式,或不是按法定程序或手段获取的,则证据本身存在瑕疵,其证明力将大打折扣。如果该证据被作为非法证据予以排除,就没有任何证明力可言。

其二、在证据证明的要求上,从客观真实向法律真实转变。应该说,客观真实是最高的真实,也是诉讼的理想。但是,客观真实就是现存的真实,而案件并非现存,而是已经过去了的现实。要求对已经过去的案件事实的调查和证明达到像现存真实那样的真实,显然是不现实的,是无法达到的。我们虽然不能把案件事实原原本本还原,但我们却可以通过收集相关证据,用这些证据来证据案件事实,使之得到法律的确认。尽管通过证据认定的事实可能与客观事实之间存在一定差异,甚至差异很大,我们也认为是真实的,是法律上的真实。相反,有些时候,我们内心也确认某些事实是客观真实的,但是却没有相应的证据,也只能当作是不存在的事实或不真实的事实。坚持法律真实的证明标准,在我国的民事诉讼中已有明确的规定。2002年最高法院公布的《证据规定》第63条规定了民事诉讼法律真实的证明要求:“人民法院应当以证据能够证明的案件事实为依据依法作出判决。”法律真实的证明要求更符合人的认识规律,也便于法官裁判,这一证明要求在刑事诉讼中也得到普遍认可和运用。

其三、在侦查理念上,从以侦查为中心向以审判为中心转变。在传统的侦查模式中,对案件的查处以侦查为中心,运用一系列侦查手段和强制措施,讯问询问、搜查扣押、查封冻结,获取口供证词,调取物证书证,迅速将案件侦查终结后移送审查起诉。至于案件能不能诉的出,法院能不能判的了,则不太关心。对公诉部门在案件审查中提出的完善证据、补充侦查意见,在心理上往往存在抵触情绪,认为公诉部门是故意挑刺。

事实上,案件查处的结果,是以法院的最终判决为标准。案件诉不出,法院判不了,是案件的质量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侦查取证出了问题。证据不充分、证据证明力

刍议建立检察引导侦查取证机制 篇3

关键词:检察;监督缺陷;引导;侦查取证

一、检察引导侦查取证的特征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公检法机关“分工责任、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是引导侦查取证的法律基础。依法引导侦查取证,在分工负责的基础上,检察机关加强了与侦查机关的互相配合和互相制约。检察引导侦查取证具有以下特征:

1.引导侦查取证是依法进行的,具有司法性和诉讼性

“司法性”,是指引导侦查取证是检查机关的一项司法活动,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诉讼性”,是指引导侦查取证是在刑事诉讼过程中,采取法律规定的诉讼方式进行的。这是引导侦查取证区别于指挥侦查、指导侦查的重要特征。所谓“指挥”。在语义上,是指“指令调度”,体现的是具有隶属关系的双方之间的关系,带有行政命令的色彩。“指导”,在语义上。也有指点引导的意思。而“引导”,在语义上,是指“带着人向某个目标行动”,不具有行政指令色彩。我国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因此指挥侦查和指导侦查的提法是不科学的。检察机关对侦查的引导是从批捕、公诉的角度,对侦查机关收集证据等侦查活动进行引导,而不是全局指挥。“引导”侦查取证的提法,符合我国法律的规定,正确反映了我国的检警关系。

2.引导侦查取证的重点在于“取证”,而不是所有侦查活动

侦查包括公安机关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所采取的强制措施。引导侦查取证的重点是专门调查工作中的收集证据工作。检察人员的优势在于对其批捕、公诉证明标准的把握以及审查和运用证据的能力;而侦查人员的优势是侦查谋略、侦查技术和技能。因此,引导侦查取证的重点是按照批捕、公诉的要求引导侦查人员收集和保全证据,适时介入侦查、运用补充侦查提纲和提供法庭审判所需证据材料意见书的目的也是如此。如果在刑事诉讼法中介入并主导侦查程序过多,通过指挥刑事侦查活动而将侦查行为演变为检察机关自身的行为或检查机关与侦查机关竞合的行为,则检察机关在诉讼法中的法律监督地位就会受到严重的威胁甚至失去了立足之地。

3.引导侦查取证强调检察机关的主动性和积极参与性

引导侦查取证的本意是创新机制,解决检察机关在配合、制约和监督方面主动性、积极性发挥不够充分的问题。我国检察机关不是一个单纯的刑事追诉者,在刑事诉讼中具有代表国家追诉犯罪和对诉讼活动进行法律监督的双重职能,这是我国检察制度的特色,也是与西方检察制度的根本区别所在。为更好地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检察机关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侦查活动中去,了解侦查活动,发现违法行为,以保证侦查活动的依法进行。这样才能实现法律监督的最终目的。

二、检察引导侦查取证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1.检察引导侦查取证应依法进行

引导侦查取证属于微观范畴的检察改革,应当在现有法律框架内进行,实现现行法律规定所确立的体制的最大效能,而不是对现行法律的突破和改变。在对引导侦查取证没有直接、明确法律规定的情况下,涉及到司法职责的划分和制度设定方面的问题。应基于立法本意,严格遵守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和有关规定。

2.关于引导侦查取证的具体方式

高检院根据《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的规定,把引导侦查取证的方式归纳为十一种。这些方式都很具体,便于实践和操作,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我们在运用以上方式引导侦查取证时,应有意识地使侦查机关的取证工作实现四个转变,即使言词证据由不确定性向稳定性转变,注意引导侦查机关使用技术手段固定言词证据,有效防止可能出现的翻供翻证现象;使实物证据间的关系由离散性向关联性转变,从而增强实物证据的有效性;使犯罪行为的特征归纳由自然性向法律性转变,注意引导侦查机关紧扣犯罪的法律特征收集证据;使取证行为由随意性向规范性转变。通过引导侦查取证工作,促进公安机关在法律意识、证据意识、执法观念上的转变。

3.要正确把握引导侦查取证的度

准确把握引导侦查取证的度是开展引导侦查取证工作的难点。笔者认为应坚持“引导不是领导、引导不能代替、参与不能干预、讨论不能定论”的原则,在开展引导侦查取证工作中,检察机关基于检警之间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追诉犯罪的角度就收集、固定证据提出意见和建议。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的引导是一种建议权,如果超越这个界限,将影响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法律监督地位。把握好这个度,应做到三个明确:一是明确定位,即引导侦查取证工作是引导侦查机关全面收集证据,而不是指挥侦查;二是明确责任,即检察人员应明确自身的职责是向侦查机关及侦查人员对案件提出收集证据的指导性意见;三是明确目的,即引导侦查取证的目的是使侦查机关获取的证据材料所支持的公诉指控得到法庭确认,确保准确、及时、有力地追诉犯罪。

三、检察引导侦查取证机制的深化和完善

1.立足检察职能,强化监督,树立正确的检察引导侦查执法理念

检察人员应树立引导侦查的理念,充分认识到引导侦查的重要性,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开展引导工作中,应当明确定位,引导侦查取证工作是引导侦查机关全面收集证据,不是指挥侦查;明确职责,应该是引导侦查,而不是代替侦查,做到参与而不干预,讨论而不定论;明确目的,引导侦查取证的目的就是要使侦查机关获取的证据材料所支持的公诉指控能得到法庭确认,确保准确、及时、有力地打击犯罪。[4]同时,还注意处理好监督与配合之间的关系,在配合中加强监督,在监督中体现配合,加大对侦查机关实施立案监督、侦查监督的力度,依法纠正侦查机关有案不立、有罪不究和违法采取强制措施等行为,重点对侦查手段、办案时限、超期羁押、随意取保等方面情况进行监督。

2.规范适时介入引导侦查的工作程序

对刑事案件适时介入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和程序:一是由侦查机关在发案、立案或破案阶段通知检察机关派员及时介入,出席现场勘查或参与重大案件的讨论,必要时可参与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和对受害人、证人的询问。二是检察机关认为有必要适时介入的刑事案件,主动与侦查机关联系介入,提前阅卷,加强联系配合。介入侦查的检察人员一般由分管副检察长委派或由部门领导指定,该承办人要对介入案件的质量负责。原则上谁介入侦查案件报捕后由谁承办该案。侦查机关未报捕的也由适时介入的承办人负责跟踪监督,以保证每个适时介入的案件做到件件有着落。

3.积极开展类案引导侦查

类案引导侦查是检察机关从其侦查监督职能出发,针对侦查机关所侦查的同类案件中的共性问题或侦查活动中出现通性问题,通过整体提前介入等方法加以解决的侦查监督活动。[5]开展类案引导侦查的内容有两方面:一是引导同类案件中共性问题,如同类案件的证据标准;二是引导侦查活动中出现普遍性问题,对其加以集中、归纳,通过纠正违法等方式进行解决。做好类案引导侦查的前提在于建立与侦查机关的信息沟通渠道,可以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形成信息共享机制。通过沟通,及时了解侦查机关的工作动态,将案件质量情况和证据要求反馈回去。同时,侦查监督部门还应与公诉部门进行横向沟通,掌握类案庭审证据要求,以形成类案证据证明标准。

参考文献:

[1]朱元昌.《規范引导侦查取证的思考与建议》[C].《中国检察》,第10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陈乃保,杨正呜,徐庆天.《侦捕诉联动机制的实践价值》[J].《法学》,2006年第5期.

[3]种松志,卢东林.《检察机关侦查指导权初探》[J].《人民检察》,第12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引导侦查取证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篇4

一、适时介入, 引导侦查取证的意义

新的《刑事诉讼法》的实施和公安刑侦体制改革后, 由于公安办案人员较难适应新的执法要求, 又缺少了预审部门的把关, 公安提请批捕的案件质量下降, 有的侦查人员对该提取的证据没有提取或收集证据的程序不合法, 有的提请批捕应当具备的材料不具备;对于审查批捕的要求, 一些侦查人员不了解, 导致不捕比例增大, 影响了对犯罪的打击力度。要提高办案质量和工作效率, 检警双方必须化个别优势为整体优势, 进行合理有效地组合, 提高诉讼效率和效益, 增强打击犯罪的合力。

1. 引导侦查取证是固定完善证据、提高案件质量的有效措施。

引导侦查取证, 一方面可以引导侦查人员增强证据意识, 确保证据的合法性、充分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检察机关对侦查活动的引导, 帮助侦查机关及时收集、固定证据和完善证据, 避免证据的转移甚至灭失所造成的控诉困难, 达到捕、诉、判的诉讼结果。

2. 引导侦查取证是提高诉讼效率, 促进司法公正的必要手段。

引导侦查取证, 可以促进公安机关加快办案速度, 帮助侦查人员确立或调整侦查方向、侦查思路, 也有利于侦查监督部门及时熟悉、了解案情, 掌握证据获取程度, 从而缩短办案时间, 避免诉讼中的超期羁押现象, 促进司法公正。

3. 引导侦查取证是有效侦破案件, 形成打击犯罪合力的实际需要。

通过适时介入, 引导侦查取证, 加强了两机关办案人员的联系与交流, 从而密切两机关的相互关系, 增进协作与配合, 形成打击犯罪合力。

二、强化职能, 规范引导侦查取证的工作途径

引导侦查取证的途径是指引导侦查取证的具体方式, 在司法实践中, 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规范提前介入侦查机制。

提前介入侦查活动, 是加强侦查监督部门与侦查部门报捕前沟通的重要渠道。提前介入的主要任务, 一是在受理刑事案件前, 通过提前介入了解案情, 熟悉证据, 为审查批捕作好准备;二是通过参与现场勘查、讨论案件及参与讯问、询问, 协助公安机关确定侦查方向, 完善侦查方案, 促使其及时全面的按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逮捕条件收集和固定证据, 解决案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需要统一认识的问题;三是依法履行侦查监督职能, 及时纠正侦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提前介入的案件范围: (1) 杀人、爆炸、重大恶性的抢劫、强奸、绑架等犯罪案件; (2) 疑难复杂案件; (3) 首次办理的新罪名案件; (4) 在本地区有较大影响的案件; (5) 应侦查机关要求, 侦查监督部门认为有必要适时介入的案件。

2. 与侦查人员联合补充侦查。

有些刑事案件在公安机关侦查过程中, 由于诸多因素影响, 使案件的定性、定罪在证据上不够完善, 为使案件快速办结, 采取与公安联合补充侦查的办法, 在短时间内补充完毕, 缩短诉讼期限, 节省司法资源。

3. 实行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的方式, 互

通情况, 分析形势;总结经验, 汲取教训;消除分歧, 加强协调;共同研究, 解决问题。

4. 运用好两个文书, 即《提供法庭证据意见书》和《补充侦查提纲》。

对于批准逮捕的案件侦查监督部门要根据起诉、审判阶段的证据要求, 针对案件具体情况, 制作《提供法庭证据意见书》, 与批准逮捕决定书同时送达侦查机关, 提出在执行逮捕后需要继续收集的证据。运用好《提供法庭证据意见书》可以使检察机关侦查监督与审查起诉两个部门互相联结, 弥补了侦查机关侦结前的监督空白, 引导侦查取证工作合法进行。侦查监督部门制作《提供法庭证据意见书》是引导侦查的具体尝试, 提出的继续收集证据意见不宜过细, 应限于起诉、审判必须具备的基本证据。同时, 应当注意《提供法庭证据意见书》不具有指令性, 是一种建议性文书, 仅供侦查机关在侦查取证中参考。因此, 此类文书一定要适当控制, 不可过多过滥。同时, 还应主动将《提供法庭证据意见书》送本院起诉部门, 便于起诉部门了解侦查机关收集、固定和补充证据情况。

对于不批捕需要补充侦查的案件, 要制作《补充侦查提纲》, 提出详细具体的补充侦查取证意见。应当注意, 以前因证据不足不批捕的案件, 《补充侦查提纲》仅限于达到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的证据要求;“引导侦查”对《补充侦查提纲》的要求, 不仅要达到批捕的证据标准, 而且还要适应起诉和审判的证据需要。为此, 《补充侦查提纲》应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批准逮捕应当补充的证据材料, 否则便不能批准逮捕;第二部分是提供法庭证据材料, 供侦查机关在补充证据时参考, 引导侦查机关全面收集、固定和补充证据。

三、正确引导, 促进侦查人员取证工作实现“四个转变”

及时、全面地收集证据的目的就是使公诉指控得到法庭的确认。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是法庭确认公诉指控的法律标准, 要紧紧围绕这一标准, 通过正确引导, 使侦查取证工作实现“四个转变”。

1. 使言词证据由不确定性向稳定性转变。

针对言词证据容易发生变化的特点, 注意引导侦查机关使用技术手段固定言词证据以有效对付可能出现的翻供翻证。

2. 使实物证据间的关系由离散性向关联性转变。

对物证、书证等非言词证据的收集, 从物证、书证的关联性方面引导取证, 从而增强了证据的有效性。

3. 使犯罪行为的特征由自然性向法律性转变。对证明犯

罪行为的证据的收集在考虑到行为自然形成的后果的同时, 注意引导公安干警紧扣法律特征收集证据。

4. 使取证行为由随意性向规范性转变。

对侦查部门在某一类案件的取证中经常出现的纰漏, 引导其规范取证。如在交通肇事案中, 一般在现场勘查时, 案件的危害后果还没有完全确定, 勘验人员容易把工作定位为一般的交通事故勘验, 一旦后果确定要追究其刑事责任时, 又因当时勘验不周造成证据缺憾。对这类问题, 我们引导侦查部门规范取证行为, 使案件危害后果无论发生什么变化都能有充分的证据。

四、引导侦查取证工作需注意的问题及思考

首先, 在引导取证工作中要做到“三个明确”。一是明确定位, 即引导取证工作就是引导侦查机关及时、全面地收集证据, 侦查监督工作既要监督到位, 又要防止越权办案, 干涉过多, 坚持参与不干预、讨论不定论、建议不替代的原则。同时需要注意, 防止侦查部门产生对监督部门的依赖心理, 处处要以监督部门的意见为行动准则, 影响其发挥主动性。二是明确责任, 即办案干警要明确自身的职责是对已侦破的案件提出收集哪方面证据的指导性意见, 用逮捕、起诉的标准要求侦查部门在移送案件时提供符合标准的证据, 在引导工作中做到配合不联合。三是明确目的, 即引导取证的目的就是要使侦查机关获取的证据材料所支持的公诉指控得到法庭确认。

侦查取证 篇5

关键词:检察引导;侦查取证机制;内涵;法律价值

侦查与起诉在刑事诉讼中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检察机关公诉部门主要是代表国家起诉犯罪,公诉人在起诉前需要全面地整理侦查机关所集到的所有材料,然后再将其作为证据移送法庭。侦查不仅在收集证据并惩治犯罪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也是进行公诉和审判的重要前提,这是由于侦查过程中收集整理到的证据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犯罪指控质量,并且对刑事诉讼发展及结果起到决定性作用。检察引导侦查取证机制能够使检察机关在参与公安机关案件的过程中,对收集和提取证据提出建议和意见,从而对侦查活动进行法律监督。

1 检察引导侦查取证内涵

检察机关的引导取证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刑事案件的质量,从而及时且全面地获得证据,检察机关在采取诉讼手段的基础上,应该加强与侦查机关之间的配合,确保侦查机关能够准确且全面地收集证据,从而促进侦查活动的顺利进行。检察引导侦查主要是指检察机关介入侦查活动,收集和提取证据中提出建议和意见,并且对侦查活动进行法律监督,其内涵包括如下三个方面:①引导侦查机关收集并固定证据;②确定侦查方向;③监督侦查机关的活动以及取得证据是否合法有效。

2 法律价值

2.1法律赋予职责

我国宪法及刑事诉讼法均对检察机关的职责予以了相关规定,检察机关依据法律可以对侦查活动进行监督,检察引导侦查则能有效地弥补目前检察机关对侦查行为监督的缺陷,从而能够促进侦查向着程序化发展。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对公、检、法三机关在刑事诉讼活动中进行了规定,要求三个机关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进行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及制约,但检察机关制约侦查机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充分地体现出法律监督机关的权威性,并且此种制约是对侦查过程的制约。这就要求检察机关在实践的过程中应该依法对侦查主体进行引导、建议以及制约等活动,并且通过检视侦查权运作的过程来积极地引导侦查机关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确保侦查行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检察监督职能。

2.2 刑侦体制改革发展

我国公安机关在1997年6月开始实行侦查改革后,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立案、破案、办案质量及纪律作风等内容的考核指标和评比程序,此种方式能够让侦查办案的任务及目标与每位侦查员息息相关,从而能有效地提高侦查员办案的积极性。为了提高办案质量,降低不捕且不起诉的比例,需要加强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之间的配合,共同解决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检察机关引导侦查取证,才能让检察机关不仅能参与到侦查活动中,更能对侦查机关的侦查活动提出及时有效的引导及建议。

2.3 新庭审方式要求

刑事诉讼法的修订改革了庭审方式,从而确立了职权主义和当事人主义兼具模式,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保障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并且对检察官的法庭举证责任进行了进一步明确。但在另一方面对案件侦查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指检察机关在庭审的过程中必须围绕起诉书的指控进行举证,并且要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在庭审中与被告人及其辩护人进行辩论,所提出的证据需要经过当庭质证,且被合议庭采信后才能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因此,这说明侦查活动应该严格根据庭审公诉的标准来收集相关的证据,从而能够在指控犯罪的过程中提出准确有效的证据。

2.4 加强侦查监督工作

长期以来我国检察机关在监督侦查活动的过程中主要审查证据材料,然后根据审查结果来决定批准逮捕或提起公诉,并且能进行立案监督及侦查程序合法性的监督。但随着社会环境和司法环境的变化,此传统监督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目前的改革及发展。因此,检察机关为了进一步提高批捕、起诉的质量,需要办案过程中适当地介入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引导侦查取证,主要目的在于及时地纠正在侦查活动中出现的各类违法行为,从而确保侦查案件的质量。

2.5 符合法治建设要求和发展

传统考核下,侦查活动以案件能够提起公诉为标准,但新形势下,以庭审为中心的改革已全面开展,因此,公、检两家联合构建刑事“大控方”格局,提升侦查质量,提高司法公信力,避免冤假错案,共同提升法治现代化进程。对于个案来说,侦查工作质量的高低对案件能否提起公诉起关键作用。因此,无论从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检察机关都应该加大引导侦查取证的力度。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检察引导侦查取证机制是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庭审方式所进行的尝试,此种机制能夠加强与公安机关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够确保案件质量。因此,我国要不断地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需要建立合理的检、警关系,从而促进我国的法治建设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母志文.检察引导侦查制度研究[D].辽宁大学,2013,09(26):157-158.

[2]付凤,杨宗辉.检察引导侦查与公诉引导侦查合理性辨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22):46-52.

[3]刘炳坤,周媛媛.浅谈检察机关公诉部门引导侦查取证机制的建立[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3,10(33):119-120.

[4]陈贤旦.论检察引导侦查取证机制的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0,29(32):214-215.

侦查取证 篇6

1、公安边防刑事侦查机关

公安边防部队是国家部署在沿边沿海地区和口岸的一支重要武装执法力量, 实行武警现役体制。公安边防部队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公安边防总队, 在边境和沿海地区 (市、州、盟) 设公安边防支队, 在县 (市、旗) 设公安边防大队, 在沿边沿海地区乡镇设边防派出所, 在内地通往边境管理区的主要干道上设边防公安检查站;在沿海地区设海警支队、大队;在开放口岸设边防检查站。

根据《公安部刑事案件管辖分工规定》公安边防部门办理刑事案件要在所属公安机关的领导和指导下进行, 要建立健全办案机制, 确定以边境调查人员为主体的办案力量。边境调查机构负责案件侦查工作的指导和侦查业务的基础建设, 办案人员的配备, 可在现有编制数额内进行调整。就刑事执法职能而言, 公安边防部门是公安机关的内部职能机构, 而且目前公安边防机关没有专门的公安边防刑事侦查机构。

2、公安边防刑事管辖

根据《公安部刑事案件管辖分工规定》、《公安机关海上执法工作规定》等法律文件的规定, 公安边防部门立案侦查的刑事案件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1) 发生在边境管理区和沿海地区的组织他人偷越国 (边) 境案、运送他人偷越国 (边) 境案、偷越国 (边) 境案和破坏界碑、界桩案。破坏界碑、界桩案较为简单, 现场一般遗留有较多的痕迹物证, 便于侦查取证。但是偷渡案件一般情况都较为复杂, 侦破难度大, 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集团化。偷渡案件大多是由“人蛇”集团组织实施的, 这些“人蛇”集团, 特别是国际“人蛇”集团往往具有严密的组织体系, 其基地一般在美国、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在一些中转站还有接应或分支组织。二是与其他犯罪活动相互渗透。在偷渡犯罪过程中, 偷渡组织者常常还会实施一些其他犯罪活动, 例如, 非法拘禁被组织者、被运送者, 对他们实施杀害、伤害、强奸、拐卖等犯罪行为。三是获取案件线索和证据的难度较大。偷渡犯罪活动范围广、时间跨度大、安排路线复杂、多次交叉作案, 由于作案现场具有流动性, 提取痕迹物证的时机稍纵即逝。

(2) 在边境管理区和沿海地区查获的走私、贩卖、运输毒品案和走私制度物品案。这类案件主要由以下特点:一是犯罪成员构成复杂。参与走私、贩卖、运输毒品案和走私制度物品案件的犯罪成员涉及各行各业, 多数成员文化程度较低, 近年来, 外国籍人员明显增多, 特殊群体参与也日益突出。二是向团伙 (集团) 化方向发展。随着公安机关对偷渡、毒品等犯罪活动打击力度的不断加大, 犯罪集团 (团伙) 组织得更加严密, 作案前一般都有周密的策划与组织分工, 作案时供销、运输、销赃“一条龙”, 并使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和装备进行“海、陆、空”立体作案。三是反侦查手段突出。一些贩毒集团 (团伙) 利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科技手段, 还常采取钱货分付、人货分离、同行监视、跳跃式运输、迂回运输、临时改变交易地点、汇款付账、地下钱庄洗钱等多种方法逃避打击, 其行为方式的隐蔽性更为突出。

(3) 海上发生的属于公安边防部门管辖的刑事案件。根据《公安机关海上执法工作规定》对发生在我国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违反公安行政管理法律、法规、规章的违法行为或者涉嫌犯罪的行为, 由公安边防海警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章, 行使管辖权。随着海上开发战略的实施, 海上的治安形势日趋复杂, 这类案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犯罪活动区域广泛。我国海岸线漫长, 港口码头众多, 海域宽阔, 地理环境复杂, 为海上犯罪提供了广阔的作案场所。另外, 海面上没有明确的标志, 流动的海水、移动的船只, 使发案现场难以保护, 给侦查、取证增加了难度。二是犯罪侵害对象复杂化。海上犯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 多为不特定的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发生纠纷、实施犯罪的过程中, 因缺乏第三人作证, 往往双方各执一词, 侦查人员很难认定犯罪事实, 给定性处理带来的难度。

公安边防部门管辖的一般案件由边防大队级单位负责侦办;支队级以上单位负责侦查重大涉外犯罪案件、重大集团犯罪案件和下级单位侦破有困难的重大犯罪案件, 其中, 总队以上单位主要负责组织、协调和指挥跨区域犯罪案件的侦查工作。

二、合法取证

1、刑事证据的概念和种类

刑事诉讼法中的证据, 是指可以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刑事证据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 是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根据和认定案件事实的手段, 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表现形式。根据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48条, 刑事证据有下列八种: (1) 物证。物证是指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物品和痕迹。 (2) 书证。书证是指以其记载的内容和反映的思想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书面材料或其他物证材料。 (3) 证人证言。证人证言是指证人就其所了解的案件情况向公安司法机关所作的陈述。 (4) 被害人陈述。被害人陈述是指刑事被害人就其受害情况和其他与案件有关的情况向公安司法机关所作的陈述。 (5)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与案件有关的情况向侦查、检查和审判人员所作的陈述, 通常陈为口供。 (6) 鉴定意见。鉴定意见是指公安司法机关为了解决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 指派或聘请具有这方面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 进行鉴定后所做的书面结论。 (7) 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是指办案人员在采取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侦查措施时对于有关情况所做的记录。 (8) 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视听资料、电子数据是指以录音、录像、电子计算机或其他高科技设备所存储的信息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资料。

2、刑事证据的合法性要求

侦查取证 篇7

一、网络犯罪案件侦查中电子数据取证的应用措施

(一) 合理应用电子证据规则

电子数据, 属于新型证据形式, 是证据领域中科技发展的产物, 其采集手段及物理形式, 是我国警务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所面临的全新挑战。电子证据的规则, 主要包括:

1. 最佳证据;

电子数据的原件, 普遍为以数字编码为存在形式, 不可人为直接感知, 不可直接视听, 需要转化过程, 一旦电子数据转化为可人为感知的形式, 便不再是原件。因此, 要求相关技术人员, 审核电子证据的合法性, 例如:对于电子证据的输出、存储及输入形式客观变通, 即:忽视电子数据的表现形式, 真实展现其作业原理。

2. 非法证据排除;

虽然, 我国《形式诉讼法》及“两个证据规定”中明确规定:“非法证据的排除规则, 适用于所有形式的证据”, 但是, 受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不健全的限制, 适用范围窄, 无法严格落实电子证据的取证流程[2]。因此, 要求相关技术人员, 灵活应用非法证据的排除规则, 特别是少部分存在瑕疵的电子数据。

3. 传闻证据排除;

传闻, 指没有选择设备所产生的初始形式数据, 经技术人员的转化后, 所提出的电子数据, 例如:销售记录、纳税记录及诊疗报告等[3]。同时, 从我国国情来看, 传来证据与传闻证据的规则形成对冲状态。因此, 要求相关技术人员, 以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 合理审查传来证据的认定要求, 判定其真实性, 是否能与其他证据相结合, 完成案件事实的认定工作。

(二) 完善电子证据的标准

要求司法机关, 以司法解释形式为主, 确定网络犯罪案件的证据标准, 即:符合证据充分的要求。网络犯罪案件的类型复杂, 数量繁多, 无法与刑事案件相比拟, 排除所有合理怀疑。因此, 确定网络犯罪案件的证据标准, 不仅严格规范侦查机关的证据采集流程, 还一定程度提高网络犯罪案件的侦查效率。

(三) 严格规范电子数据的取证流程

相较于传统证据收集流程, 电子数据的收集流程更为复杂, 又称为“两步式”收集, 主要包括: (1) 电子数据的收集阶段;受电子数据特殊性的限制, 于取证前, 保护现场, 例如:封锁现场, 隔离现场人员、物品及设备, 保障配电设备处于正常运转状态, 避免由于断电造成的数据丢失, 同时, 保护现场的电信终端设备。 (2) 电子数据的分析阶段;保证电子数据的完整, 禁止直接分析原始电子数据, 及时复制原始电子数据, 完成备份及校验, 保障复制数据的一致性, 同时, 选择符合侦查标准的计算机设备, 分析电子数据。 (3) 电子数据的存储及运输阶段;禁止分析原始的电子数据, 及时登记建档, 记录电子数据的具体情况, 例如:何时何处何地收集何种电子数据, 同时, 及时记录电子数据的变化情况。

二、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 认识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 网络犯罪案件的数量不断增多, 电子数据取证的技术逐步成熟, 为了提高网络犯罪案件的侦查效率及质量, 及时分析网络犯罪案件侦查中电子数据取证的应用现状, 提出具体的应用措施, 具备显著价值作用。然而, 从现阶段我国网络犯罪案件侦查中电子数据取证的应用水平来看, 受传统因素影响较为严重, 仍停留于粗放型阶段, 对于电子数据取证审查的重视程度不足, 信息化水平薄弱, 应用手段落后, 应用方法单一, 应用效率低下, 不仅直接影响网络犯罪案件的侦破效率, 还可能埋下其他隐患, 造成不可预估性损失。因此要求相关技术人员,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结合网络犯罪案件的具体情况, 转变传统理念, 合理应用电子证据规则, 逐步完善电子证据的标准, 严格规范电子数据的取证流程, 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电子数据取证模式。同时, 不断增强自身侦查水平, 积极引进科学的侦查理念, 与现有的侦查方法相融合, 便于解决在实际侦查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李亮.电子取证在职务犯罪案件侦查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5, 15:132.

[2]天津市河东区人民检察院课题组.职务犯罪侦查中电子数据应用情况分析[J].中国检察官, 2016, 07:53-55.

侦查取证 篇8

关键词:职务犯罪;证据问题;取证工作

一、职务犯罪的概念及取证特点

职务犯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工作人员利用已有职权,贪污、贿赂、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破坏国家对公务活动的规章规范,依照刑法应当予以刑事处罚的犯罪,包括《刑法》规定的“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犯罪。正因为职务犯罪的特殊性,所以其侦查中的取证工作也有别于一般的刑事案件:

1.犯罪嫌疑人口供、证人证言、书证的地位突出

如银行交易明细、房产查询信息,受贿案件中受贿方的口供、行贿方的证人证言,渎职犯罪案件中规范职务行为的法律法规、会议纪要等等。

2.取证工作阻力大,难度高

职务犯罪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及其共犯,具有一定的社會关系并且具有较强的反侦查能力,尤其是腐败案件,都不是光天化日之下作案,一般是两个人或很少几个人进行极为秘密的犯罪活动,因此,取证工作阻力大,难度高。

二、职务犯罪的影响

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犯罪,职务犯罪是国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亵渎权力的表现,是严重的腐败形式。职务犯罪严重侵害国家机关的管理职能,影响正常的管理秩序和工作秩序,破坏由此产生的种种社会关系,败坏政府的威信,损害公众利益,具有严重的危害性。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政治、经济、司法、军事、文化、教育等管理职能,都是通过国家机关及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活动来实现的。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是人民利益的代表,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但是,权力失去监督就会产生腐败。一些国家工作人员在职务活动中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触犯刑律。因为职务犯罪具有严重危害性,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预防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已成为现代国家理论、政治理论的重要内容。为了防止职务犯罪的蔓延,从根本上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必须在不断加大惩处职务犯罪工作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二、职务犯罪证明要点

任何一种犯罪的成立都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构成要件,即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职务犯罪的取证工作也围绕这四个方面展开。

对于犯罪主体的证明,主要是采取犯罪嫌疑人供述、书证与证人证言等办法,来证明犯罪嫌疑人具有职务犯罪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比如干部履历表、职务任命书、工资证明、考评材料、所在单位的法人执照等。

犯罪主观方面,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如故意或者过失。职务犯罪主观方面的表现不同,其证明要点也不尽相同。犯罪客观方面是职务犯罪案件证明的重点内容,犯罪行为的时间、地点、手段、具体过程、造成的危害结果等,都是职务犯罪需重点证明的要点。尤其是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必须供证一致,因为这两者关系到罪与非罪、罪重与罪轻。

三、我国的职务犯罪取证工作的不足及对策

1.言词证据不到位

固定口供手段单一查办职务犯罪,固然不能单靠口供,但是言词证据尤其是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对于定罪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口供的收集工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对记录不全面、记录繁琐没抓住关键点、表述不清晰、内容存在逻辑矛盾、语句有歧义等。另外,在司法实践中,对于一个犯罪事实,侦查部门为了固定证据往往会采集犯罪嫌疑人的多份口供,但是采集的这些口供,很多只是形式上的重复,没有在不同的笔录中尽可能再现犯罪事实的细节,所以犯罪嫌疑人一旦翻供,就会使整个案件陷入被动的境地。

2.不够重视对再生证据的收集

再生证据,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利害关系人为使犯罪嫌疑人逃避法律追究而订立攻守同盟、威胁证人作伪证,隐藏、转移、销毁赃款赃物及其它有关罪证,各方打听、刺探侦查秘密与情报等反侦查活动中形成的从相反角度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证据事实。再生证据能增强原生证据证明力,有助于揭露犯罪事实,但是在侦查实际中侦查人员对再生证据的收集往往不够重视

四、有效的侦查取证方法

1.转变侦查模式,不过分依赖口供

以往我们侦查人员过分迷信口供,习惯用口供来突破案件、证实犯罪,新《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这对于侦查人员长期依赖口供的习惯提出了挑战。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转换侦查思路,变“供→证”的传统侦查模式为“证→供”的现代侦查模式,更加注重侦查手段的多样性以及外围各种类型证据的收集和固定,扩大取证来源,比如新刑诉法中新增的证据种类:电子数据,还比如“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和查办案件过程中收集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证据材料、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等等。

2.前移办案重心,强化初查手段,应对律师提前介入

在案件查办中,不要急于立案或者接触犯罪嫌疑人,应周密计划,进行全面的初查,掌握大量程序合法的证据材料,尽可能将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物化为犯罪证据,力争在犯罪嫌疑人知晓办案意图之前就把关键性证据固定,待其他外围证据基本到位后再接触犯罪嫌疑人,然后用犯罪嫌疑人的口供来证实先前取得的证据,并及时收集口供产生的衍生证据。在接触犯罪嫌疑人后就意味着整个案件的侦查工作全部展开,这时侦查工作一定要及时、迅速,防止其他各类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五、结语

上一篇:存货采购下一篇:电网规划评价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