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乳腺疾病

2024-07-26

常见乳腺疾病(精选十篇)

常见乳腺疾病 篇1

正常乳腺超声图像由浅至深的层次结构为: (1) 皮肤:约2~3mm厚, 呈弧形光滑的强回声光带。 (2) 皮下脂肪为均匀低回声, 厚度因人而异, 脂肪层内有斜行线状强回声为Cooper韧带。 (3) 腺体为中等强光点或光斑, 导管呈圆形或管状的无回声区。 (4) 胸大肌为均质低回声。 (5) 肋骨呈带状强回声伴声影。

正常乳房大小, 脂肪层和腺体厚度个体差异较大, 未婚妇女乳房腺体发达丰满, 超声显示层次清晰, 回声密集。中年妇女的乳腺图像中有散在液性暗区, 老年妇女乳腺腺体萎缩, 脂肪组织增多。妇女在月经期的前后, 乳房亦有一定的变化。哺乳期乳房小叶大量增多, 乳管明显扩张[1]。

2 乳腺疾病的多普勒超声诊断

2.1 乳腺结核

乳腺结核又称结核性乳腺炎, 约占乳腺疾病的1%~3%, 多见于年轻或中年妇女, 平均患病年龄为31岁左右。乳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发生于乳腺组织内的慢性炎性疾病。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乳腺结核病期较长, 肿块增长缓慢, 早期为局限性结节, 轻度炎性及局部压痛。干酪样液化成脓肿后, 如穿破皮肤形成一个或数个窦道, 经久不愈。 (1) 病理解剖:初期乳房内有硬结, 表面光滑, 边界不清, 可推动, 随着病情进展, 肿块中心干酪样坏死、液化成脓肿, 溃破后可形成窦道。 (2) 多普勒超声表现:早期局部为炎性硬块, 超声图像显示局部增厚, 呈不均质的低回声区, 轮廓不规则或欠规则。形成脓肿后, 肿块为液性暗区, 其中可见分隔光带, 如有瘘道形成, 可见管状的无回声区从脓肿延伸至皮肤的表面。彩色多普勒显示血供为中等到丰富。同侧腋窝淋巴结可肿大, 甚至融合。 (3) 临床应用价值:乳腺结核的二维超声图像复杂多变, 不同病变时期有相应的图像改变, 二维超声图像、彩色多普勒以及淋巴结肿大的图像改变缺乏特异性, 要提高对本类疾病的诊断率, 结合临床非常重要, 有价值的病史及其相关的检查有:a.年青妇女;b.身体其他部位有结核病灶 (肺、淋巴结等) ;c.结核病接触史;d.发热;e.血沉快, 结核菌素、聚合酶链反应阳性[2]。

2.2 乳腺增生病

又称乳腺结构不良。乳腺增生症是乳腺间质和腺体出现不同程度的增生与复旧不全, 致使乳腺组织在形态上和数量上出现异常改变, 形成可触及的肿块, 既非炎性又非肿瘤的良性病变。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名称繁多不统一, 如纤维囊性疾病、囊性增生、乳腺病、乳腺腺病、乳腺肿痛病等。此病常见, 多为30~50岁妇女, 平时有乳房胀痛, 月经前为甚, 月经来潮时减轻。病程较长, 可达数年, 发展呈间歇性, 本病可累及双侧乳房单侧乳房的一部分或全部, 双乳可同时出现或先后出现症状, 不同程度的病变可同时存在于一侧乳房或两侧乳房, 多表现界限不清的结节状颗粒、粗条索状物或片状的腺组织增厚, 结节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与皮肤和胸筋膜无粘连, 可被推动, 腋窝淋巴不肿大。 (1) 病理解剖:该病与内分泌失调和精神因素有关。乳腺增生病的组织形态复杂, 基本的病变是小叶数目和小叶内导管或腺泡的数目增多, 每个低倍视野含乳腺小叶5个以上, 每个小叶内的导管或腺泡数目超过30个。乳腺导管扩张, 囊腔形成。乳腺导管上皮不同程度的乳头状增生, 以小导管上皮增生为主[3]。小叶内和小叶间的纤维组织增生, 形成结节状如纤维腺瘤, 但缺乏明确包膜, 乳腺增生病理改变多种多样, 可以以不同形式或不同程度出现在病变中。 (2) 多普勒超声表现:弥漫性或局限性腺体组织增厚, 呈扁平状, 无明确边界无包膜, 增厚的腺体结构紊乱, 回声强弱不均, 呈条状或斑片状。多以外上象限为重。乳管增粗, 以中小乳管扩张为主。囊肿形成时, 乳腺内见散在大小不等的液性暗区。囊肿的边界清楚, 包膜完整光滑, 后壁回声增强。乳腺增生的实性肿块可以见不到包膜, 位置较固定, 呈低回声区, 如边界规则者应注意与纤维腺瘤鉴别, 纤维腺瘤也为低回声实性肿块, 但有完整的包膜及侧壁声影, 肿瘤动度较大, 探头加压时肿瘤与周围组织有逆向运动。乳腺增生的实性肿块, 边界不清及不规则, 需与乳腺癌鉴别, 乳腺癌的肿块触及较硬, 球形感强, 边界有蟹足状、角状突起, 小叶增生无明显球形感, 易变形, 乳腺增生的另一特点是触诊可及的小结节在声像图相应的部位见不到结节。乳腺增生的腋窝淋巴结不肿大, 乳腺增生的病理改变多样化, 导致超声图像多样性, 不同的病理阶段可单独或同时出现在一侧或双侧乳腺中, 乳腺增生超声图像具有多种形态改变共存或相继出现的特征[4]。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不伴有实、囊性包块的弥漫性或局限性乳腺增生者,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无特殊改变。有囊性包块的增生症, 仅少数囊肿周边有点状或短条状血流信号, 囊肿中心几乎无血流信号。伴有实性肿块的乳腺增生, 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多位于肿块区的周边, 显示率低于乳腺癌及纤维腺瘤, 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均不高。

2.3 乳腺叶状囊肉瘤

乳腺叶状囊肉瘤少见, 占所有乳腺肿瘤尚不足1%。虽叫肉瘤, 但恶性程度低, 预后与手术方式及肿瘤分化程度有关, 发病年龄较广, 国内平均年龄为40.8岁。手术切除不彻底容易复发, 再发率17%~28%。肿瘤在短期内突然长大, 增至原体积的数倍, 平均直径在15cm左右。边界清楚, 活动度好, 表面多个结节状, 皮下静脉明显扩张。 (1) 病理解剖:乳腺叶状囊肉瘤瘤体一般在5.5~35cm, 平均15cm, 多无真正的包膜, 边界清楚, 呈结节状, 实性肿块常有大小不等的裂隙, 裂隙狭长弯曲, 将肿瘤分割成巨大的叶状, 肿瘤内有囊腔, 含血性或胶冻状物。瘤的组织结构似乳腺纤维腺瘤, 不同为间质纤维异常增生和细胞异型性。 (2) 多普勒超声表现:肿瘤巨大, 呈分叶状, 有完整的包膜及侧壁声影, 分叶状结节之间的裂隙为较强回声光带伸入肿瘤内将肿瘤分割成多个叶状或结节。内部为低回声、等回声, 有多个液性暗区, 肿块以实性为主, 部分囊性。因肿瘤呈分叶状容易将整个肿瘤误认为多个纤维腺瘤有重叠。彩色多普勒显示肿瘤的血流丰富。周边、中心均有长条状、分枝状血管。 (3) 临床应用价值:乳腺内巨大肿瘤中以肉瘤为多, 其中1/2以上为叶状囊肉瘤, 故乳腺内巨大肿瘤者, 首先考虑为叶状囊肉瘤。a.与巨纤维腺瘤鉴别:纤维腺瘤直径超过7cm为巨纤维腺瘤, 巨纤维腺瘤的发病年龄较小, 平均33岁, 20岁以下发病占30%。肿瘤生长缓慢, 属良性, 不发生浸润和转移, 切除后一般不复发, 肿瘤的分叶状不明显。囊性变较少, 而叶状囊肉瘤体积更大, 分叶明显, 有强回声光带伸入肿瘤内分割肿瘤, 结节直径大。肿瘤内有多个囊性病灶, 为混合性包块。肿瘤有轻微浸润生长易复发, 发病年龄偏大, 较巨纤维腺瘤约大10岁, 肿瘤有短期内生长迅速。b.与乳腺癌的鉴别:乳腺癌的肿块边界不清, 无包膜, 肿块的轮廓极不规则, 向周围浸润生长呈蟹足, 星状, 针尖样, 改变细微, 结节状突起或乳头状突起直径小, 与叶状囊肉瘤大的分叶状结节有明显的不同, 乳腺癌肿块较大时多为晚期常侵入皮肤、深筋膜和胸肌, 沿淋巴结、血运转移, 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叶状囊内瘤向周围间质和胸肌浸润少, 与皮肤不粘连, 很少转移腋窝淋巴结。

2.4 乳腺癌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大多发生在40~60岁, 尤以45~49岁和60~64岁问的发病率最高, 与生理性的激素变化有关。男性也可发生, 但很少见, 约占全部乳腺癌的1%, 发病年龄一般较女性迟6~10年, 平均为60岁左右。乳腺肿块是乳腺癌患者的首发症状, 多无疼痛, 外上象限是乳腺癌的好发部位, 肿块大小不一, 单发, 偶见二个以上肿块。表面不平, 边界不清, 呈不规则球形块, 质硬, 动度差, 皮肤凹陷, 桔皮样改变, 乳头回缩, 可伴腋窝淋巴结肿大及远处器官的转移。 (1) 病理解剖:浸润性生长, 速度快。无包膜, 边界不整齐, 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癌细胞能释放一种肿瘤血管形成因子 (TAF) , 这种因子可促发内皮细胞增生, 刺激毛细血管生长, 使肿瘤区域形成很丰富的血管网络。肿瘤新生血管的特异性表现是:从肿瘤四周向内部穿透, 随肿瘤的生长不断更新血管分布, 增加血管数量。这些血管壁薄, 缺乏肌层, 呈异常扩张, 血管杂乱无章, 相互吻合, 形成动、静脉瘘。 (2) 多普勒超声表现:肿瘤边界不规则, 呈蟹足状、毛刺状、角状突起, 无包膜, 边界不清楚;内部多为低回声, 光点分布不均匀, 可有簇状钙化点。肿瘤坏死、液化, 可见不规则液性暗区;肿瘤后壁回声可衰减。有皮肤及周围组织浸润, 淋巴结转移。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淋巴结形态趋向于圆形和不规则, 区域范围内见多个淋巴结相连成片状、团块状、分叶状, 界限不清, 甚至融合。淋巴结内为均质的低回声, 中心强回声不清, 偏移或消失。正常和良性反应增生性淋巴结均保持淋巴结的正常结构, 周边回声低, 中心回声强。

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乳腺癌病变的周围, 内部有较丰富的血流信号, 呈红、蓝、黄或混合色彩, 形态呈条状、弧形、半圆或间断半圆形, 肿物周围血管丰富, 血管形态扭曲, 血流紊乱, 肿物内的血管走行弯曲, 呈游蛇状, 部分可见分支, 从肿块外周插入肿块内, 甚至形成较完整的血管树, 认为穿入性血管即为肿瘤的滋养血管, 为乳腺癌的特征表现之一。肿块的动脉频谱多为高速高阻血流。

参考文献

[1]韩增辉, 王全华.能量多普勒显像鉴别乳腺肿块及肿块的评价[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1997, 13 (1) :34.

[2]刘君, 黄红梅, 刘吉凤.乳腺肿块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诊断与病理基础研究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1, 17 (12) :928-930.

[3]吕珂, 张缙熙, 傅先水.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的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1998, 14 (5) :28.

乳腺疾病治疗方法 篇2

增加大豆食品对乳房健康大有裨益。因为,大豆和由大豆加工而成的食品中含有异黄酮,这种物质能够降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减少乳房不适。如果每天吃两餐含有大豆的食品,比如豆腐、豆浆等,将会对乳房健康十分有益。

坚果 种子类食物

种子、坚果类食物包括含卵磷脂的黄豆、花生等,含丰富蛋白质的杏仁、核桃、芝麻等,其中含有大量的抗氧化剂,可起到抗癌的效果。而且,坚果和种子食品可增加人体对维生素E的摄入,而摄入丰富的维生素E能让乳房组织更富有弹性。

食用菌类

银耳、黑木耳、香菇、猴头菇、茯苓等食物,是天然的生物反应调节剂,能增强人体免疫能力,有较强的防癌作用。研究表明,多吃食用菌可为女性的乳房健康加分。

海带

海带是一种大型食用藻类,对于女性来说,不仅有美容、美发、瘦身等保健作用,还能辅助治疗乳腺增生。研究发现,海带之所以具有缓解乳腺增生的作用,是由于其中含有大量的碘,可促使卵巢滤泡黄体化,使内分泌失调得到调整,降低女性患乳腺增生的风险。

鱼类及海产品

黄鱼、甲鱼、泥鳅、带鱼、章鱼、鱿鱼、海参、牡蛎以及海带、海蒿子等,富含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有独特的保护乳腺的作用。

蔬菜

蔬菜与主食合理搭配,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如果每天的饮食保证摄取足够的蔬菜,多食番茄、胡萝卜、菜花、南瓜、大蒜、洋葱、芦笋、黄瓜、丝瓜、萝卜和一些绿叶蔬菜等,对维护乳房的健康很有帮助。

牛奶及乳制品

牛奶及乳制品中含有丰富的钙质,有益于乳腺保健。

谷类

谷类如小麦(面粉)、玉米及一些杂粮经常食用,均对乳房具有保健作用。小麦含有大量的可溶性和不可溶性纤维素,可溶性纤维素帮助身体降低胆固醇;不可溶性纤维素有助于预防癌症,玉米更被营养专家肯定为最佳的丰胸食品。

各色水果

远离乳腺疾病 篇3

乳腺小叶增生是最常见的乳腺疾病,发病率居乳腺疾病之首,分为单纯性增生和囊性增生。患者感到乳房有周期性胀痛、刺痛和隐痛,一般月经来潮前疼痛比较强烈,月经后疼痛会减轻。部分女性的疼痛会与情绪有关,情绪低落时症状明显。用手轻轻触摸乳房,可发现乳腺有条索状、片块状或囊性等大小不等的结节。乳腺小叶增生多发于青年女性。

乳腺纤维瘤也是常见的乳腺疾病之一,发病率仅次于乳腺增生,患此病没有感到明显的疼痛和触痛,常在洗澡或偶尔触摸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乳房内有如花生米样大小的一个或多个不痛不痒的、可活动的肿块,质地实而不坚,与皮肤和胸部不粘连。乳腺纤维瘤一般生长缓慢。但要注意是否在短期内出现肿大现象,否则要考虑癌变的可能。此病多发生于青年女性,以20~25岁年龄组为最高。

一般说来,乳腺癌多发于中年妇女,30岁以上女性居多。乳腺癌的多发与环境、水源、饮食污染有密切关系,与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精神紧张也有一定关系。早期用手轻轻触及乳房,会发现内有坚硬的肿块。但用力按压没有触痛感或明显疼痛,肿块边界不清楚,推之不动。短期内迅速增大,或在腋下、锁骨上发现淋巴结肿大,或发现乳头内陷,乳房皮肤橘皮样,则怀疑为乳腺癌。据统计,未生育过的女性比已生育女性的患病率高30%,患有癌前病变或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妇女患病率比常人高10倍,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或肥胖女性的患病率比常人高3倍。众所周知,乳腺癌在女性乳房疾病中是最可怕和最难治疗的,所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乳腺癌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长期进食高动物脂肪、高动物蛋白、高热量食物,营养过剩导致肥胖是诱发乳腺癌的主要原因。医学研究证明,脂肪中的类固醇可以在体内转变成雌激素,促使乳腺癌细胞形成。体内积聚脂肪形成的雌激素越多,癌变概率也越大。

乳腺疾病应和其他疾病一样,要做到未病先防。

保持心情舒畅 抑郁、紧张等情绪会引起脂肪酸水平增加。保持乐观放松的心态,不吸烟,减少酒、咖啡等刺激性饮品的摄入对乳房健康非常重要。当你心情愉快的时候,卵巢正常的排卵功能得到保障,从而会使孕激素与雌激素的分泌量达到平衡,避免乳腺疾病的发生。

参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每天晒太阳10~15分钟就能获得足够的身体所需的维生素D。每天喝两杯含有维生素D的强化牛奶,相当于摄入200个国际单位(IU)的维生素D,患乳腺癌的概率会减少30%。

保持规律生活 正常的妊娠、哺乳对乳腺是一种重要的生理调节,适时婚育、哺乳能够帮助消除不利于乳腺健康的因素。另外,注意保持较轻的体重。肥胖是患乳腺癌的高发因素。应尽可能减少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特别是油炸食品的摄入。

拥有和谐的性生活 研究显示,乳腺癌患者中高龄未婚、高龄初产、孀居者的比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因为这类人群体内的激素水平很难维持正常,虽生育但极少哺乳或从未哺乳也容易导致乳房积乳,使患乳腺癌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建议女性保持正常的性爱,这样能提高人体激素水平。

保持乳房清洁 女性应该经常清洗乳头、乳晕,这对先天性乳头凹陷的女性来讲尤为重要。在清洗的同时对乳房做旋转式按摩,这不仅能刺激血液流通,还可轻微蜕掉上层的死皮。用温热水交替冲洗乳房,以增强乳房的血液循环,这对保持乳房的弹性和挺拔、预防乳腺疾病很有帮助。

乳腺超声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间来我院就诊的乳腺疾病患者200例, 均为女性。患者年龄29~66周岁, 平均年龄40.5岁。全组患者均有明确的轻重不同的临床表现, 经诊断均确诊为乳腺疾病。

1.2 方法

(1) 仪器的选择:选用GE LOGIQ P5、ALOKA 3500、PHILIP IU22超声诊断仪的检查设置, 高频探头频率为7~12 MHz。 (2) 患者体位:受检者充分暴露检查部位, 仰卧位, 双臂上举。 (3) 扫描范围及方式:对患者双侧乳腺和腋窝进行全面检查。体表直接扫描法, 探头沿垂直和水平两方向由外向内逐步扫查;之后以乳头为中心环形扫查, 逐层检查双侧乳房的每个断面和双侧腋窝, 记录检查结果。发现病灶后, 通过各方向扫描, 仔细记录病变的形状、大小、位置、内部回声、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情况。诊断困难时可加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1.3 乳腺病变分级标准

根据2003年美国放射学会 (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ACR) 制定的分级标准, 见表1。

2 结果

在200例患者中, 经乳腺超声检查, 超声诊断乳腺增生患者68例, 乳腺炎24例, 乳腺纤维腺瘤6例, 乳腺癌20例, 检出率达59%。术后病理结果与超声检查结果对比见表2。

3 讨论

乳腺疾病是影响女性健康的主要因素。乳腺分成15~20个腺叶, 每个腺叶都有一个单独的导管伴随, 即乳管, 二者呈放射状分布且以乳头为中心。乳房的淋巴网极其丰富, 有四个淋巴液输出途径。乳腺超声检查依据乳腺的解剖特点, 逐步扫查, 有利于疾病的诊断。乳腺超声作为乳腺疾病检查的辅助手段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 期间经历了数个重要发展阶段, 直至成为现如今临床诊断的主要手段, 其准确性越来越高, 能在多种疾病之间进行精细的鉴别诊断[2]。目前医院常采用二维实时显像仪与彩色多普勒显像仪, 与B超检查和X线检查相比, 既有助于医者看清患者乳腺内部的细微结构, 也可清楚地显示病变周围的血管分布;既可辨别肿瘤内部的结构, 也可分清肿瘤与周围组织之间的联系。其他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病变的位置, 而对于病变的大小、形态、边缘等不能做出明确诊断, 而乳腺超声胜在对细节的清晰显现。尤其在了解肿瘤的血供方面贡献极大, 通过对血流的分析, 可以有效地判断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之间的差异。近年来,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个人素质的提升, 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加强, 定期体检已成为了人们基本生活的一部分, 乳腺疾病的筛查是女性体检的一个重要项目[3]。在众多乳腺疾病中, 乳腺恶性肿瘤因其生长速度迅猛、浸润性强、危害性大等特点得到医生和患者的高度重视。在危害妇女健康的肿瘤中, 乳腺癌占有极高的比例, 全世界每年有数百万计的妇女罹患乳腺癌[4]。国际上癌症的处理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 早期诊断是关键所在。乳腺超声由于无损伤, 无放射性, 操作简便, 安全等优点常作为首选检查。因此, 女性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乳腺超声体检是十分必要的[5]。

笔者通过对200例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研究, 发现乳腺增生患者检出率是34%, 乳腺炎检出率12%, 乳腺纤维腺瘤3%, 乳腺癌10%, 总检出率达59%。应用超声诊断对乳腺疾病进行分级灵敏度高, 准确度高。因此乳腺超声在对乳腺疾病的诊疗中应用广泛, 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黄蕊, 高岩, 王静.乳腺影像报告数据系统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2, 12 (25) :4892-4895.

[2]李卓容, 莫可良, 滕慧.乳腺超声诊断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展望[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8, 30 (3) :497-498.

[3]郑研, 郑红, 梅华.乳腺超声在妇女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价值评价[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2, 23 (7) :780-781.

[4]彭永听, 朱玲.乳腺超声检查对乳腺肿瘤的诊断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 (1) :78-79.

乳腺疾病的检查和预防方法 篇5

计算机X线成像(computedradiography,CR)应用于乳腺钼靶X线检查,是目前诊断乳腺疾病的首选和最简便、最可靠的无创性检测手段,痛苦相对较小,简便易行,且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留取的图像可供前后对比,不受年龄、体形的限制,目前已作为常规的检查,它的特点是可以检测出医生触摸不到的乳腺肿块,特别是对于大乳房和脂肪型乳房,其诊断性可高达95%,对于以少许微小钙化为唯一表现的T0期乳腺癌(临床扪诊阴性),也只有凭借软X线检查才能被早期发现和诊断,对乳腺癌的诊断敏感性为82%~89%,特异性为87%~94%。

检查必要性

1、精准定位

照片图像清晰、直观,可清楚显示乳房内小于1cm的结节性病灶,明确病灶的位置、浸润范围、有无继发癌灶等,在临床已广泛应用。

2、早期诊断

乳腺钼靶摄影常能检查出医师不能触及的结节,即隐匿性乳癌和很早期的原位癌,提高早期诊断率,比有经验的医师早两年发现早期乳腺癌。

3、安全便捷

是一种相对无创性的检查,其辐射剂量亦降低至每人次(两侧四位)0.003Gy以下,对人体无损害,能比较全面而正确地反应出整个乳房的大体解剖结构。

4、功能全面

观察各种生理因素对乳腺结构的影响,并可以作动态观察;可靠鉴别出乳腺的良性病变和恶性肿瘤,并对健侧乳房进行定期监测。

常见乳腺疾病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间, 我院妇科门诊进行乳腺超声检查的女性, 排除未完成评估或无病理证实的患者, 共1035例, 全部为女性, 年龄在18~65岁, 平均年龄 (43.1±2.7) 岁;多数患者有经常或稀发乳房胀痛, 查体可扪及肿物, 非哺乳期乳头溢液。

1.2 方法

首先用乳腺影像报告数据系统进行评估, 将评估结果分类保存。再用乳腺超声成像仪检查, 超声探头8 W, 频率8~14 MHz[1]。嘱患者取平卧或侧卧位, 双上肢上举, 充分暴露胸部及腋下, 对双侧乳腺、腋下进行多方位扫查, 确认病灶后, 进行数据收集, 将病灶的位置、边界、形态、大小、内部回声情况、血流状态等如实记录, 在超声报告中根据图像资料评估分类, 如果有多个病灶且级别不一致, 以类别最高者为最终分类级别。如果不能完全确诊, 经穿刺活检获得病理结果。

1.3 诊断标准

根据美国放射学会制定的乳腺影像学报告及数据系统[2], 规范诊断标准如下:0类:无异常;1类:乳腺小叶未见明显异常增生;2类:有脂肪瘤、单纯囊肿等良性病变;3类:可能良性病变;4类:有可疑恶性病变, 需进一步穿刺活检明确诊断;5类:高度可疑恶性病变;6类:恶性病变, 得到病理证实。

良性病变:病灶边界清楚, 圆形或椭圆形, 与乳房纤维走向平行, 病灶内部有或无粗大钙化区域, 回声均匀, 后方回声无变化或增强, 内部无或少血流, 血液流动频谱<0.7;恶性病变:病灶边界不清, 形态大多不规则, 边缘有毛刺征、分叶征或蟹足样改变, 与乳腺纤维的走行不平行, 其病灶内有沙粒样钙化区域, 回声不均, 后方回声减低, 内部血流丰富, 与向周围皮肤、组织发生浸润, 血液流动频谱≥0.7[3]。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进行检验。

1.4 统计学方法

将结果用SPSS13.检验, 计量资料用 (%) 表示, 两种检查结果的比较用t表示, 如果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035例入选者的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和病理结果之间的比较, 具体见表1。

根据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即进行超声检查得到的结果与病理结果基本相符,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根据多年对乳腺病变的症状和组织特征进行总结, 通过对特征的量化分类, 为减少主观因素在诊断的影响做出贡献。传统方法依据超声成像的同学资料, 医师根据临床经验进行诊断, 常有漏诊、误诊、级别不符等情况, 现在依据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 结合乳腺病变的症状、周围组织皮肤的特异性特征, 进行乳腺超声检查, 进行量化后综合分析, 再进行相应的分类, 得出诊断结果, 给出中肯的治疗建议, 为诊断和治疗准确性起到重要作用。本系统由图像分割、特征提取2个模块组成[4], 图像分割是指用超声检查中, 将病灶部位的图像按照边缘检测、纹理特征、形变模型、小波变换和混合算法分为5类, 不仅保留超声图像本身的性质, 还针对每一副影像的敏感区域 (ROI区域) 进行手工方法提取, 在进行分析和判断。但在提取影像ROI区域中, 医师的主观性会对结果有一定影响, 需要加大对影像学技师的培训, 以减少结果判断与病理结果的误差。特征提取是把乳腺病变的超声图像中选择特征明显的作为基本图像, 再结合病灶的边界、边缘、形状、方向、形态特征和纹理特征, 钙化区域, 周围组织特性等进行描述, 对病灶内部的回声模式, 病灶后方声像特征, 进行量化识别, 用机器数学语言描述乳特征参数, 纠正了在乳腺疾病判断中, 非此即彼的固化诊断思维, 加入“可能”的概念范围, 并划分具体的类别, 为诊断提供客观的指导, 使医师既可根据临床经验, 又有可靠的依据, 为临床诊断的一致性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君, 黄多, 贺超, 等.结合乳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的超声乳腺肿瘤辅助诊断系统的研究现状[J].中国医疗设备, 2013, 28 (3) :77-80.

[2]侯新燕, 高宇, 黄晓玲, 等.乳腺影像报告数据系统在乳腺超声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超声杂志, 2011, 8 (6) :1227-1233.

[3]黄慧莲, 范秀萍, 荣雪余, 等.乳腺影像学报告及数据系统:超声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初探[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07, 13 (5) :362-365.

激素补充治疗与乳腺疾病 篇7

1 HRT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

大规模的RCT有雌激素对动脉粥样硬化预防性治疗作用试验 (estrogen in the prevention of atherosclerosis trial, EPAT) 、爱沙尼亚绝经后激素治疗试验 (estonian postmenopausal hormone therapy trial, EPHT) 、绝经后雌激素/孕激素干预试验 (postmenopausal estrogen/progestin interventions trial, PEPI) 、妇女健康启动研究 (women′s health initiative, WHI) 和妇女绝经后雌激素长期应用的国际研究 (the women′s international study of long-duration oestrogen after menopause, WISDOM) 等。其中WHI显示绝经后美国女性雌孕激素连续联合治疗[结合雌激素 (CEE 0.625 mg/d) +甲羟孕酮 (MPA 2.5 mg/d) ] 5.2年乳腺癌的发病风险高于安慰剂组 (HR 1.26, 95%CI 1.00~1.59) , 而单纯雌激素治疗 (CEE 0.625 mg/d) 6.8年不会增加乳腺癌的发病率 (HR 0.77, 95%CI 0.59~1.01) 。继续随访至2009年, 两组发病风险均没有增加的趋势, 其中连续联合组风险比HR 1.25 (95%CI 1.07~1.46) , 且多为淋巴结阳性 (HR 1.78, 95%CI 1.23~2.58) , 而单纯雌激素组HR 0.77 (95%CI 0.62~0.95) 明显少于安慰剂组。WISDOM对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绝经后女性持续11.9个月的研究发现, 连续联合组 (CEE 0.625 mg/d+MPA 2.5或5.0 mg/d) 与安慰剂组相比不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 (RR 0.36, 95%CI 0.11~1.12) , 与单纯雌激素 (CEE 0.625 mg/d) 相比无显著差异。目前缺乏对围绝经期女性治疗的研究, 但大多数对绝经后女性乳腺癌的研究显示, 连续联合治疗与WHI一样可增加风险且程度相似, 而单纯雌激素治疗不增加其发病风险。

Marjoribanks等[1] (2012年) 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显示, 长期雌孕激素连续联合治疗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增加 (RR 1.26, 95%CI 1.02~1.56) , 而单纯雌激素组无显著差异 (RR 0.79, 95%CI 0.61~1.01) 。Nelson等[2] (2012年) 的系统评价也显示, 雌孕激素联合组乳腺癌增加8例/ (万人·年) , 而单纯雌激素组则减少8例/ (万人·年) 。

系统评价与大部分RCT研究的结论接近, 即长期雌孕激素联合使用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 单纯雌激素治疗不增加其发病风险。

1.1 HRT治疗时间、年龄与乳腺癌的关系

1.1.1 治疗时间与乳腺癌

Shah等[3] (2005年) 对绝经后激素治疗与乳腺癌相关的观察性研究进行了Meta分析, 共纳入13个研究 (包括8个队列和5个病例对照研究) 701160例女性。结果显示正在接受治疗且时间<5年的发病风险在单纯雌激素组和雌孕激素联合组分别为OR 1.16 (95%CI 1.02~1.32) 和OR 1.35 (95%CI 1.16~1.57) ;当治疗时间延长到5年以上时, 单纯雌激素组和雌孕激素联合组均增加风险, OR 1.20 (95%CI 1.06~1.37) 和OR 1.63 (95%CI 1.22~2.18) , 即随治疗时间延长, 乳腺癌的风险也随之增高。而Marjoribanks 等[1] (2012年) RCT的系统评价发现, 当治疗时间<5年, 连续联合组和单纯雌激素组发病风险没有增加的趋势;治疗时间超过5年, 只有连续联合组发病风险增加 (RR 1.26, 95%CI 1.02~1.56) , 而单纯雌激素组不增加风险。总的来说, 当治疗达5年以上, 雌孕激素联合组可能会增加风险。

Shah 等[3]系统评价中有3个研究分析了HRT停药时间对乳腺癌的影响。队列研究中, 美国护士健康研究 (NHS) 长期使用 (≥5年) 停药后2年内乳腺癌的发病风险有增加趋势,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RR 1.44, 95%CI 0.99~2.08) ;英国百万妇女研究 (MWS) 显示, 停止使用2年总的乳腺癌发病风险增加 (RR 1.16, 95%CI 1.08~1.24) ;Newcomb的病例对照研究显示, 停止时间<5年单纯雌激素组发病风险增加 (RR 1.76, 95%CI 1.21~2.56) , 而当停止时间超过5年后, 乳腺癌的发病风险不增加 (RR 1.22, 95%CI 0.80~1.87) ;MWS也有相同的趋势, 当停药达到14年, 总的乳腺癌发病风险不增加 (RR 0.99, 95%CI 0.93~1.05) 。 即根据目前大多数研究结果, 总体趋势是当雌孕激素联合治疗时间超过5年时, 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增加, 而停药5年以上总的发病风险不增加。

1.1.2 年龄与乳腺癌

队列研究NHS显示, 长期接受激素治疗且年龄>60岁的女性中, 乳腺癌的发病风险 (RR 1.71, 95%CI 1.34~2.18) 明显高于年龄<60岁[50~54岁 (RR 1.46, 95%CI 0.91~2.33) 和55~59岁 (RR 1.54, 95%CI 1.19~2.00) ], 即年龄越大, 乳腺癌发病风险越大。同时该研究还显示, 乳腺癌的发病风险随绝经年龄增大而增大, MWS的结果也有同样的趋势。但随机对照研究WHI显示, 年龄≤60岁和>60岁中连续联合治疗组与安慰剂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50~59岁、60~69岁和70~79岁分别为HR 1.31, 95%CI 0.98~1.76;HR 1.23, 95%CI 0.99~1.54和HR 1.21, 95%CI 0.90~1.64。上述的不一致, 可能与研究方案、纳入对象年龄等有关。

1.2 HRT的剂量、给药途径及配伍方案与乳腺癌的关系

1.2.1 剂量、给药途径与乳腺癌

目前已报道的研究中, 常规使用剂量雌激素口服剂型为:戊酸雌二醇1~2 mg、CEE 0.625 mg、17β-雌二醇1~2 mg和尼尔雌醇1~2 mg;外用剂型为:经皮雌激素0.05 mg和经皮凝胶1.5 mg。孕激素口服剂型一般为MPA 2.5 mg或5.0 mg、炔诺酮1 mg和微粒化黄体酮 (MP) 200 mg。此外替勃龙 (商品名:利维爱) 剂量一般为2.5 mg。

一般认为小剂量为介于1/2标准剂量和标准剂量之间, 超低剂量一般为标准剂量的1/4。国内研究者对绝经后长期小剂量激素替代疗法[替勃龙 (0.36 mg/d、0.71 mg/d、0.625mg/d 和1.25 mg/d) ;戊酸雌二醇 (0.14~0.5 mg/d) 加甲羟孕酮 (1~2 mg/d) ;CEE (0.09~0.15 mg/d) 加甲羟孕酮 (1~2 mg/d) , 用药时间5~31年]的乳腺超声监测结果进行了报道, 表明小剂量HRT对乳腺癌的危险性无明显影响。国外学者Eilertsen等将202例45~65岁绝经后女性随机分为低剂量组 (17β-雌二醇1 mg+炔诺酮0.5 mg) 、常规剂量组 (17β-雌二醇2 mg+炔诺酮1 mg) 、替勃龙组 (2.5 mg) 和雷洛昔芬组 (60 mg) , 治疗3个月, 结果显示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乳腺密度均明显升高且幅度相似。Zang等[4] (2010年) 对低剂量激素治疗中国绝经后妇女进行了系统综述, 结果显示低剂量或是超低剂量的激素治疗与标准剂量的激素治疗相比, 在缓解症状的同时减少乳房胀痛。因此, 目前国内外指南均建议HRT从“最低有效剂量”开始, 以减少不必要的副反应。

给药途径方面的研究比较少, 队列研究MWS中单纯雌激素组口服、经皮和植入均增加乳腺癌的风险, 但最高的是植入 (RR 1.65, 95%CI 1.26~2.16) , 最低的是经皮 (RR 1.24, 95%CI 1.11~1.39) , 口服 (RR 1.32, 95%CI 1.21~ 1.45) 介于两者之间。

1.2.2 配伍方案与乳腺癌

在已有的病例对照研究中, Chen等的研究显示, 连续联合治疗1年以上 (OR 6.07, 95%CI 2.13~17.3) 乳腺小叶癌的发病风险明显高于序贯治疗 (OR 2.64, 95%CI 1.14~6.08) , 同时等效剂量的不同种类激素间发病风险相似。Weiss等的研究显示, 长期 (≥5年) 连续联合治疗 (OR 1.45, 95%CI 1.09~1.91) 乳腺癌发病风险高于序贯治疗组 (OR 0.98, 95%CI 0.74~1.30) 。Newcomb等的研究也显示类似的趋势, 即连续联合组风险增加 (RR 1.54, 95%CI 1.15~2.07) , 而序贯治疗组不增加风险 (RR 1.57, 95%CI 0.95~2.60) 。而队列研究MWS和NHS均显示, 连续联合和序贯治疗风险增加且程度相似, 但随机对照试验PEPI显示, 连续联合和序贯治疗与安慰剂组相比均不增加风险。因此不同的配伍方案对乳腺癌的影响可能有所不同。

1.3 HRT与乳腺癌组织类型的关系

不同的治疗方案可能对肿瘤的发生产生不同的影响。MWS研究报道激素联合治疗后乳腺小叶癌和导管癌的发病风险均高于单纯雌激素治疗, 但Daling 等对15451例35~64岁的绝经后美国女性进行的多中心病例对照研究表明, 乳腺导管癌在不同的方案中 (单纯雌激素、连续联合和序贯) 无显著差异;长期激素联合治疗乳腺小叶癌 (OR 2.2, 95%CI 1.4~3.3) 的风险高于非小叶癌 (OR 1.9, 95%CI 1.0~3.4) , Chen等的研究也有相同的报道。比较一致的结论是长期激素联合治疗可能增加乳腺小叶癌的发病风险, 而其他非小叶癌结论尚不统一, 提示乳腺癌的组织学类型可能与激素治疗方案相关。

2 HRT与其他乳腺疾病的关系

WHI结果显示, 雌孕激素连续联合 (RR 3.07, 95%CI 2.85~3.30) 和单纯雌激素组 (RR 2.15, 95% CI 1.97~2.35) 治疗12个月后乳房胀痛均明显高于安慰剂组, WISDOM和Zhou 等 (安今益VS安慰剂) 也有相同结果。此外, PEPI提示连续联合和序贯治疗12个月后, 乳腺密度均增加, 而单纯雌激素组不增加乳腺密度。在围绝经期的妇女也有相同的趋势, 即治疗12个月后连续联合组的乳腺密度显著增加37% (95%CI 18.8~55.3) 。对于乳腺增生, WHI结果显示连续联合组 (HR 1.74, 95%CI 1.35~2.25) 和单纯雌激素组 (HR 2.11, 95%CI 1.58~2.81) 均增加乳腺良性增生性疾病的风险, 但其中非典型增生的风险不增加 (HR 0.76, 95%CI 0.38~1.52;HR 1.12, 95%CI 0.53~2.40) 。Yenen等对激素连续联合组、单纯雌激素组和替勃龙组进行比较, 发现治疗1年后除替勃龙组囊肿的直径变小外, 其他组良性乳腺纤维囊肿无明显改变。大多数研究认为, 雌孕激素联合疗法和单纯雌激素治疗均可能增加良性乳腺疾病的风险, 但不增加非典型增生的风险。

3 乳腺癌患者的HRT

随着人均寿命的提高, 绝经后乳腺癌的激素治疗越来越受到关注, 乳腺癌患者为提高生活质量能否使用HRT, Col等[5] (2005年) 进行了激素治疗乳腺癌患者的系统评价, 纳入2个RCT (Marsden和Holmberg) 和8个观察性研究, 包含1316例使用HRT的乳腺癌患者及2839例未使用者。RCT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 激素治疗增加乳腺癌的复发风险 (RR 3.41, 95%CI 1.59~7.33) , 而观察性研究则显示, 乳腺癌的复发风险下降 (RR 0.64, 95%CI 0.50~0.82) 。Formoso等 (2012年) 进行了短期和长期使用替勃龙治疗绝经后女性的系统评价, 其中一个与乳腺癌复发相关的利维爱乳腺癌复发率研究 (the livial intervention following breast cancer:efficacy, recurrence and tolerability endpoints, LIBERATE) 的RCT包含3098例患者, 使用替勃龙2.5 mg/d治疗 3.1年后因乳腺癌复发 (OR 1.50, 95%CI 1.21~1.85) 而停止, 结果提示替勃龙可能增加乳腺癌的复发。 鉴于观察性研究的局限性, 目前多采用RCT及系统评价的结果, 即乳腺癌患者的HRT可能会增加复发风险。

4 不同雌激素和孕激素对乳腺的影响

雌激素和孕激素对乳腺作用关系复杂, 雌激素和孕激素种类不同对乳腺影响也不同。实验研究发现单纯雌二醇在低浓度下加用炔诺酮可激发人乳腺癌细胞明显的增殖反应, 而甲羟孕酮和孕酮则无激发反应。Bray等研究发现7种孕激素 (黄体酮、3-酮去氧孕烯、屈螺酮、左炔诺孕酮、甲羟孕酮、炔诺酮及曲美孕酮) 对T47D乳腺癌细胞作用机制相似, 其中屈螺酮是对乳腺癌细胞效能最小的配体。

总之, 目前高级别证据 (包括RCT和系统评价) 认为, 雌孕激素联合治疗可能增加乳腺癌的风险, 且年龄越大、治疗时间越长, 乳腺癌的风险越大;单纯雌激素疗法不增加风险;虽然联合治疗可能增加风险, 但致命性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并不增加。因此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需求, 综合考虑年龄、绝经年限、绝经症状严重程度、重要脏器包括乳腺、骨质疏松和心血管等相关情况, 在有适应证且无禁忌证的患者当中使用最低有效剂量, 尽量减少对乳腺的影响, 并定期进行个体化的评估, 使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最大程度地享用HRT的益处。

参考文献

[1] Marjoribanks J, Farquhar C, Roberts H, et al.Long term hormone therapy for perimenopausal and postmenopausal women[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2, 7:CD004143.

[2] Nelson HD, Walker M, Zakher B, et al.Menopausal hormone therapy for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chronic conditions:a systematic review to update the U.S.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recommendations[J].Ann Intern Med, 2012, 157 (2) :104-113.

[3] Shah NR, Borenstein J, Dubois RW, et al.Postmenopausal hormone therapy and breast cancer: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Menopause, 2005, 12 (6) :668-678.

[4] Zang H, Shi H, Speroff L.Low-dose hormone therapy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in China[J].Climacteric, 2010, 13 (6) :544-552.

乳腺疾病的发病特点及治疗 篇8

1 乳腺增生病

乳腺增生病是最常见的乳房疾病。乳腺增生病临床症状主要是乳腺肿块, 多数伴有胀痛。乳腺增生在30~40岁之间患病率最高, 它是一种生理增生, 是复旧不全所造成的乳腺结构紊乱症[1]。对乳腺增生患者的治疗, 一方面可以向患者讲清病情, 消除其恐惧及顾虑, 进行自我调节, 缓解压力;另一方面可酌情给予内分泌治疗或中医中药舒肝调经、散结止痛的药物治疗。如治疗不满意, 可做局部切除。乳腺纤维腺瘤好发于20~30岁, 它是在雌激素的刺激下, 作为乳腺发育过程的乳腺小叶支架的纤维组织在此期间增生过快, 纤维细胞产生过度增生而形成肿瘤。发生了纤维腺瘤, 应及时手术, 彻底切除。

诊断方法:①询问患者发病的原因, 作常规检查;②触诊检查, 分辨正常的乳房胀痛与病变;③乳腺增生的主要症状是肿块。肿块的大小、形态及硬度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临床常见的有4种类型:①片块型:呈厚薄不等的片块状;②结节型:呈结节状;③混合型:块状分布的范围超过3个象限以上或分散于整个乳腺内, 称为弥漫型;④若肿块分布广泛, 形态多样则称为混合弥漫型。

治疗:对乳腺增生的病理机制, 就是常说的内分泌紊乱;乳腺病发病病理形态多样, 但其主要原因是肝郁气滞。鉴于乳腺增生内核外病的病症, 应选择内治外疗的综合治疗方法。

2 乳头溢液

乳头溢液患者好发于30~40岁, 乳腺导管扩张可能与雌激素水平过高、哺乳障碍、先天性畸形、炎症、内分泌失调及乳腺退行性变有关, 可引起乳头周围导管引流不畅、阻塞、分泌物淤滞, 致使乳管扩张[2]。

非哺乳期乳头溢液是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 主要病因是乳腺导管系统的疾病。目前临床上乳腺导管系统疾病的检查主要依赖于乳腺导管造影。

操作步骤:轻挤患者乳头, 选择导管为造影导管, 先将工具常规消毒后根据患者溢乳乳眼大小选择合适的针头, 轻柔插入溢液导管口, 注意感觉没有阻力时顺势插入, 插入深度约1 cm, 注入造影剂0.5~1.5 ml, 最多时可达3 ml, 稍感压力或患者感胀痛时拔针, 造影剂少量溢出, 轻压摄取斜轴位片。

造影结果常表现为:①正常;②单纯导管扩张;③导管扩张伴炎症;④导管内乳头状癌;⑤多发导管内乳头状瘤。

单纯导管扩张可发生于单支乳导管, 也可发生于多支乳导管。造影表现为导管不同程度增粗扩张, 呈杵状或囊状, 或者表现为导管失去由粗到细的正常分布形态, 显示管腔粗细不均, 但导管树形态柔软, 曲度自然, 管腔光整, 充盈良好。

导管扩张伴炎症表现为导管树不按比例增粗, 部分病例2级导管直径>1级导管, 或者表现为2级导管显著增粗而末支导管细若发丝。

导管内乳头状瘤表现为导管内充盈缺损或导管中断, 充盈缺损呈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 导管断面呈“杯口状”或“刀切状”。导管断面或充盈缺损表面较光滑, 前方导管扩张不显著, 导管树曲度柔软。

多发性导管内乳头状瘤表现基本与导管内乳头状瘤相似, 病变数目较多, 有时表现为某一级导管上有多个病灶或在不同级导管上同时出现多个病灶。

随着溢液性乳腺病发病率的上升, 对于乳头溢液患者均应行此项检查, 做到早期发现, 及时治疗。

3 讨论

乳腺组织随月经周期中的不同阶段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升高和下降而呈现增生和复旧, 在此周期变化中, 如激素水平比例失调, 势必导致腺体的增生过度或复旧不全, 从而产生疼痛和肿块。囊性增生可发生于一侧或双侧, 可单发或多发, 以双侧多发性较常见, 外上象限为好发部位, 可分为三型, 弥漫硬结型、腺瘤型和囊肿型, 以腺瘤型最易与乳腺癌相混淆。笔者认为确切的癌前病变, 就是非典型增生, 非典型增生是癌变过程中的必经阶段, 即正常→增生→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病理学非典型增生通常分为三级, 轻度非典型增生癌变机会少, 中、重度增生易恶变, 甚至重度增生与癌很难区别。如有重度非典型增生, 可行保留乳头的乳房单纯切除术, 但在手术前如何分析和判断作出正确的处理至关重要, 作为女性激素和遗传等因素作用的靶器官并不是活检切除了肿块腺体组织就解决了治疗上的问题, 其他乳腺组织可能并存同样病变, 不能泛泛处理, 这就需要临床作出判断。

作者认为, 对症状不明显, 触诊无明显腺体增生或孤立性肿块形成, 即使增生明显但表面光滑, 辅助检查也未有恶性征象者, 可定期复查和用活血化淤中成药治疗。但对下列情况应考虑行手术活检:①硬结型肿块增厚或肿块局部突出, 经药物治疗无效;②症状明显, 与月经周期无关, 疼痛持续时间长, 甚至肿块逐渐增大的局限性结节状腺体增厚;③中年以上有乳腺癌高危因素者;④乳头溢液涂片或针吸细胞学检查有不典型细胞者;⑤钼钯X线片疑有恶性趋向者。

总之, 在自我感觉不适或检查发现问题时, 应及时就诊, 以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各种乳房疾病。

关键词:乳腺,乳腺增生,乳头溢液

参考文献

[1]吴祥德.乳腺疾病诊治.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4.

8347例乳腺疾病筛查结果分析 篇9

关键词:乳腺疾病,乳腺癌,筛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13年1月至2014年1在我院妇女保健科接受筛查的8347例女性,年龄20—74岁,平均年龄为43.2岁。

1.2 方法

对所以患者填写统一筛查表格,并询问月经情况、婚否、孕产史、家族史等。检查包括触诊,乳腺彩超检查,乳腺钼靶X线摄片,乳管镜检查,手术切除,追踪随访病理检查等。

2 结果

2.1 不同类型乳腺疾病的发病情况

各种乳房疾病检出率为62.11%,乳腺增生为50,21%,乳腺纤维腺瘤为2.98%,导管内乳头状瘤1.61%,乳腺癌为0,27%。其他乳腺疾病(乳腺囊肿、乳腺炎、导管扩张)为7,04%。

2.2 各年龄段乳腺疾病发病情况

2.3 乳腺癌的发病情况

被检出23例,均手术病理确诊。年龄最小29岁1例,30-39岁3例,40-49岁6例,50-59岁8例,60-69岁4例,70岁以上1例。本次筛查统计的结果:40-59岁间发病人数最多。被发现的23例病例中只有一例在检查前自己发现乳腺上有肿块,其他均无任何症状,是通过乳腺彩超检查,X线钼靶检查及乳管镜检查等筛查手段结合发现的。

3 讨论

3.1 乳腺疾病是广大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

目前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改变,工作生活压力等因素导致乳腺疾病的情况明显增高。严重影响着妇女的身心健康。通过对乳腺疾病的筛查做到各种乳腺疾病及乳腺癌能早发现,早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筛查资料显示妇女乳腺疾病中,乳腺增生占50.21%,年龄以30-49岁之间居多。从表看到乳腺增生在个各种乳腺疾病中占首位。乳腺增生是乳腺小叶的腺管和腺泡及间质由内分泌紊乱引起的增生症,是一种非炎症,非肿瘤性病。乳腺增生症是妇女的常见病,大量组织形态学表明,其连续渐进的演变过程导致乳腺癌(约占2%-3%)[1],说明做好女性乳腺增生症的防治工作对降低乳腺癌的患病率有重要意义。50岁以前,乳腺疾病检出率随年龄增生而上升趋势,而50岁以后乳腺疾病检出率逐渐下降,[2]其中乳腺增生的年龄特征明显,青壮年是乳腺增生的高发年龄。

乳腺纤维腺瘤检出率为2.98%,年龄主要分布在20-29岁最多,这与本年龄段体内激素水平较高有关。在本次筛查中导管内乳头状瘤检出率为1.61%,年龄分布在40—59岁最多。这类疾病患者大部分有现有乳头溢液或曾经乳头溢液的病史。所以对于乳头状瘤患者询问病史亦很重要。

3.2 乳腺癌的发病情况本次乳腺筛查乳腺癌检出率为0.27%,患者年龄分布在40-59岁间最多,一例患者在接受检查前直觉有包块外其他均通过筛查发现。

因为早期乳腺癌不典型,不具有任何症状和体征的,很难被引起重视及发现。而且该年龄妇女处于事业家庭中重要的角色,承担着身体,心里及社会等多从压力。所以应加大该年龄段女性的筛查力度。提高防治乳腺癌自我保健意识。积极主动参加乳腺癌的筛查,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

3.3 乳腺疾病筛查的重要性

目前全国女性乳腺各种疾病尤其是乳腺癌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这严重影响到广大女性的身心健康。这是与女性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与所处的年龄,心里,精神压力等有很大关系。还有部分女性存在乳腺疾病筛查的意识不够高。所以加强健康教育力度,宣传关于乳腺癌防治知识,认识到早期筛查的重要性。这方面应有妇幼保健机构牵头,深入基层医院及妇幼保健所开展大力宣传早期乳腺癌筛查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阚秀.乳腺癌临床病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会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170

男性乳腺疾病46例高频超声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6例患者, 年龄最小17岁, 最大75岁, 平均57岁。所有患者均有单侧乳晕下无痛性肿物, 39例 (84.8%) 有局部胀痛、压痛;2例 (4.3%) 肿块与皮肤有粘连或破溃;5例 (10.9%) 伴乳头溢血;10例 (21.7%) 伴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从发现乳腺肿块至就诊时间:2周至3年。确诊为乳腺增生38例 (82.6%) , 乳腺癌8例 (17.4%) 。超声诊断与术后病理报告结果相符35例, 经药物治疗后诊断结果与超声诊断相符10例, 病理诊断为男性乳腺发育症合并乳腺炎 (超声诊断为乳腺癌) 1例。超声诊断符合率9 7.8%。

1.2 超声检查

1.2.1 方法

使用GE Vivid-7 pro彩超, 12L探头, 频率13MHz。患者平卧, 完全暴露乳腺, 按规定顺序扫查, 于病变部位多向扫查, 测量增生的乳腺体厚度, 观察有无占位性病变及患侧腋窝淋巴结。

1.2.2 结果

(1) 男性乳腺增生声像图表现:乳头下方见乳腺腺体层增厚, 厚度在0.4~1.5cm, 平均0.6cm, 形态呈长梭形或类圆形, 无包膜, 边界欠清晰, 内呈不均质低回声, 可见向乳头方向聚拢的管状回声;彩色多普勒见乳腺中央或偏侧1~2条彩色血流信号显示, 脉冲多普勒收缩期峰值流速 (Vs) : (9.02±1.34) cm/s;舒张末期峰值流速 (Vd) : (4.25±0.99) cm/s;阻力指数 (RI) :0.61±0.06。 (2) 男性乳腺癌声像图表现:偏心性低回声光团, 肿块直径1.6~6.5cm, 平均3.7cm, 形态不规则, 其深层可侵及胸肌, 内回声不均匀, 可见斑点状强光点。6例乳腺癌患者同侧腋窝内测及肿大淋巴结。彩色多普勒显示乳腺肿块内血流较丰富, 脉冲多普勒Vs: (23.34±10.34) cm/s;Vd: (15.32±6.62) cm/s;RI:0.78±0.36。

2 讨论

男性乳腺发育取决于雌激素、孕酮、黄体生成激素、催乳激素的平衡, 当其分泌过多或排泄障碍, 造成彼此平衡失调时刺激乳腺增生, 导致乳腺发育。

高频超声检查对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显示, 男性乳腺增生二维超声声像图特征:增生多位于乳头及乳晕下, 形态呈长梭形或类圆形, 无包膜, 未见钙化。而男性乳腺癌声像图表现为肿块形态不规则, 内部为实质低回声。男性乳腺癌肿块内多见微小钙化灶, 这是恶性肿瘤影响局部钙、磷代谢所形成。本组检出肿块内微小钙化灶37.5% (3/8) 。男性乳腺癌易侵及胸肌和皮肤, 容易检出淋巴结转移, 因乳头和乳晕下区域有丰富的乳腺导管和淋巴管网, 癌细胞随淋巴转移到腋窝和内乳淋巴结 (内乳淋巴结较小, 位置深, 超声不易显示) 。本组超声检出腋窝淋巴结转移6例 (6/8) 。有观点认为, 恶性肿瘤能释放出一种血管增生因子, 可使肿瘤区域形成丰富的血管网络, 所以恶性肿瘤内部血流丰富。本组乳腺增生之腺体内仅见1~2条条状血流, 血流为中阻力;恶性肿瘤瘤体内血流较丰富, 血流为高阻力。对于超声常用的几个参数如RI、PI、Vs是否对良、恶性乳腺肿块鉴别诊断有意义目前报道的观点尚不一致。

乳腺发育症和乳腺癌并存时, 图像表现复杂;腺组织局部有感染坏死时, 声像图也表现复杂, 为不均质低回声区, 形态欠规则, 周边及内部有血流信号, 有的伴有钙化点, 难与乳腺癌鉴别。本组1例男性乳腺发育症同时合并乳腺炎误诊为乳腺癌。

上一篇:差异化教学理念下一篇:浓度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