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然和方法

2024-09-01

必然和方法(精选十篇)

必然和方法 篇1

1新形势下教师普遍存在的现象

(1) 部分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位移:一些人失去终生从教的信念, 认为教育低人一等, 永远是“老九”, 且生活清贫、辛苦, 无前途, 更无“钱图”, 工作马虎, 得过且过, 缺少敬业精神、事业心和责任感;少数教师为一己之私利, 不顾大局, 干出有损教师和学校形象的事。

(2) 教育观念陈旧、落后;知识单一、老化;科研能力薄弱;信息技术水平不高。调查发现:教师素质不佳, 已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 已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

2良好的教师素质:

(1) 良好的教师素质是实现有效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学校的教育目标和一切教学活动都要通过教师才能实现和完成。教师素质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人才所必须具有的身心和相对稳定的潜在的基本品质。惟有德才兼备的教师, 才能受到学生的尊重并享有威信, 学生才能接受他的教育。大量事实说明:同一教学内容, 不同的教师所教, 其效果就是不一样。有威信的教师, 学生一般能心情愉快、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并积极与教师配合, 努力实现教师的教育目标和要求;反之, 学生会不以为然, 甚至顶撞, 走向极端。而教师的威信取决于教师自身的思想素质、心理品行、业务能力及对学生的爱心和个人的仪表举止的状况, 只有具备良好的素质, 才能得到学生的信赖与敬爱, 教学活动才能很好的进行。

(2) 良好的教师素质是教育成功的保证。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 其工作是复杂、艰苦、细致而难以量化的, 一般都会超过社会规定的工作量, 付出与报酬很难成正比。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政治素质与职业道德, 要始终将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置身于自觉的基础之上。唯有这样, 教育工作活动才能健康进行且有保证。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的进程中, 在校本培训中, 应着力提高教师的哪些素质呢?

第一、不断提高道德素养。师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由于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 因此, 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古人云:“师者, 人之标本也。”无德, 无以为师, 难以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所以, 教师的言行和道德行为, 不仅反映着教师自身道德水平的高低, 而且时刻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加里宁曾经说过:“教师每天仿佛蹲在一面镜子里, 对面有几百双精敏的、富有敏感的、即善于窥视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 在不断地盯视着他。”在学生心目中, 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 学生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努力学习的榜样。他们模仿教师的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记等, 尤其在儿童眼里, 教师永远是正确的, 由于他们好模仿, 因此教师的言行就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个性、品质的发展。所以, 师德修养不高, 不仅会制约学生的全面发展, 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会让学生从心理上疏远老师, 使教师的说教在学生心目中“贬值”, 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在行为上排斥教师。这就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 能在情感、意志、信仰、交往、行为规范等方面为人师表, 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只有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才能培育出高素质的学生。

第二、不断提高文化素养。知识是教师籍以教育学生的最基本的手段,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现代社会, 加强学习并不断学习, 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是取得通往知识、信息时代通行证的关键所在。21世纪的教师, 首先必须走向专业化, 成为像医生、律师、建筑师之类的专业工作者, 但如果教师仅仅是某一学科的教学专家, 只精通某一专业知识是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 而必须是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的“全面型教师”和“完整型教师”, 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 又要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和美学知识等, 要善于打破专业局限, 拓宽知识面, 通过各科的相互渗透, 学科间的横向联系, 不拘泥于现状, 及时学习新知, 吐故纳新, 打破学科界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实现自我充电。尤其要学习现代科技知识、教育理论, 善于将各科知识合理地融合到实际教学中, 让学生从教师那儿取得“取之不尽”的“活水”, 尽管教师不能人人都博古通今、学贯中西, 但具有广博精深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教师将愈来愈受到学生的欢迎, 也愈来愈能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第三、不断提高综合能力的素养。教学是一门技术, 也是一门艺术;每堂课都是一部独具匠心、独具魅力的艺术创作, 它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作为教师, 不仅要对学生正确传知、授法, 还应培养其能力、发展其智力、提高其素质、激发其学习兴趣, 让他们会学、乐学、学会。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较全面的素质, 有较强的综合能力素养。首先要有融知能力, 即对各方面的知识兼容的能力, 如现代科学前沿知识;社会与生活知识;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等知识。由于教师是用语言为媒介与学生沟通的, 所以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语言能力, 特别课堂教学语言要规范、贴切、幽默、文明, 充满激情, 富有感染力;因为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在课堂上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情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作用, 让学生充分发展, 教师应向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和电影“导演”学习。再次, 要有“扩展能力”, 即较强的掌握信息的能力和知识更新的能力。其次, 教师还应具有心理教育能力、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 善于发现并提高学生潜能的综合能力。

总之, 素质教育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 而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和关键。

摘要:新形势下部分教师普遍存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位移;教育观念陈旧、落后;知识单一、老化;科研能力薄弱;信息技术水平不高。校本培训中提高教师素质势在必行。

做SEO必然要学会察看和总结 篇2

一、观察和总结的才干

“美,并不缺少,缺少的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不时爱好这句话,点出了擅长总结和观察的首要性;其实seo 也是在生活生计中,我们缺少别人的巨资,每次在公交车上都可以看到别人的网站的表白,我们付不起多么的表白费,我们就只需垂垂的蕴蓄着维护着每一个来到我们网站上找信息的人,他就是上帝;seo 也是在观察之中,我自己爱好上A5,可以从细节中找到查找引擎对你的网站的判别,可以看出阿谁时分终究出了什么问题,多么也可以看到网站为什么降权,是优化过度,是关键字堆砌,照样301,照样主题不清楚,等等,都是可以从判别中看出来,假设没有回响的话,那么网站被K丢失了,坦言之,照样换IP吧。还有一种观察就是看到网站就是找外链,看看别人的外链,当你想找一下产品资料的时分,可以在网上百度一下如何找,那么那么多资料,好歹也有那么多博客都写的心得,不管内容如何样,然则都是可以留言公布自己的观念;还有一些,这个时分还能看到良多论坛信息,这些也都是扩张外链域的本地,域的信息就是在搜集中找的。

二、擅长总结的才干

“总结是一段时间的感悟,和另一段时间的前行启迪”;既然百度可以做到一周一更新,那么我们这些网站优化的人,可否应该也有总结和初步呢,百度效力器会调整,这些调整会让我们对网站有一些总结,一周一更新,一周一小结,这些都是必需的,可以总结前段时间外链发了好多,内容维护了好多,友情链接做了好多;以及和上次更新之前排名有哪些改变,当你总结出来的时分,你就会发现,这周我做了什么起劲,然后至少有个什么样子的下后果,哪些后果是有用的,我记得一句话说的话“80%的收益来自你20%的起劲”,那么你可以经由每周的义务来测试哪些义务最靠谱,然后进而扩展这些义务。

三、健壮的执行才干

发生和存在的偶然与必然 篇3

[关键词]群像电影《巴别塔》《性的本质》

群像电影(Ensemble Film),简而言之就是由一批演员参与表演,并在其中拥有几乎“平分秋色”的戏份。这类影片往往具有多线索交叉、形式结构复杂等特点。同属群像电影,同为2006年上映,宗教气息浓厚的影片《巴别塔》赢得了第64届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影片奖以及奥斯卡7项提名,而充满趣味和智慧的独立影片《性的本质》也吸引了众多英国著名演员“义务”演出并收到了积极和良好的评价。不同的风格,相同的成功。也许两部影片不能说明群像电影的再度兴起,但是作为一种电影类型,群像电影应当在被关注和重视。群像电影的受欢迎不是偶然的。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两部影片的比较分析,以对群像电影的特征形态和哲学思想基础做些思考。

一、影片介绍

《巴别塔》(《Babel》由墨西哥导演阿加多·冈萨雷斯·伊纳里多(AlejandroGonz 6 lez)导演,2006年上映的一部宗教气息浓厚的惊悚剧情片。影片以摩洛哥男孩在家附近的沙漠地带的举枪一击开始带出了一连串的发生在世界各地六个家庭的故事。一位摩洛哥的父亲买到了一支日本游客送给当地人的步枪,他的两个儿子颇觉新鲜遂准备找个目标射击以试验射程,结果,出于年少无知和顽皮开枪失误击中了美国游客苏珊:这次误击使得本是为了挽救濒临崩溃的婚姻而来此旅游的一对美国夫妇(理查德和苏珊)不得不因为女方的受伤而延长假期,并在当地热心青年的帮助下寻找救援,当得知假期延长的消息后,这对夫妇请来的墨西哥保姆阿德里亚娜为了不错过家乡亲戚的婚礼不得不和侄子一起,带着这对夫妇的两个孩子非法穿越边境前往墨西哥,随后在返程途中被警察以绑架嫌疑逮捕:在遥远的日本,一个聋哑的女孩儿一直生活在母亲自杀的阴影中无法自拔,并依靠发泄性欲来宣泄痛苦和无助,而这个女孩儿的父亲正是在摩洛哥赠送步枪给当地人的那名日本商人。

那一声枪响带出了的六个家庭、十二个人、三个地点以及各种语言,这些共同组成了一个奇妙的“六度分割”。其中的各种因素都有着或强或弱的联系l因为这种种联系,不幸更显不幸,也因为这种种联系,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出现的可能性。相对于整部影片的沉重和紧张,也许结尾会稍显轻松,但依然洗不清影片自身浓浓的悲剧色彩。正如宗教典故巴别塔所要世人的那样:沟通不畅及互不理解的痛苦和可怕。

相比之下《性的本质》(《scenes of asexual nature》)则显得轻松很多。这部被归类为喜剧(comedy)的英国独立电影由导演埃德华·布朗姆(Edward Blum)完成。主要讲述了在发生在Hampstead Heath公园的一个下午,七对人物之间的故事。他们之中有妻子因丈夫偷看美女而吃醋的夫妇。也有因感情不和而和平分手的夫妇:有初次相亲却不欢而散的恋人,也有多年杳无音信后偶然重逢的昔日恋人l有争吵后分手的恋人,也有一直只维持着欢乐谈话关系的情人:有讨论是否该要个孩子的同性恋恋人,也有贯穿整部影片、行走于公园各处、到处惹是生非终无所获的无聊青年。

影片着眼于一个公园的半日时光,通过对七对人物的聚焦,探讨了一系列以爱情和性为基础的人生态度问题,尖锐犀利的追寻态度和充满趣味的结构形式,使得本片更加具有了说服力和观赏性,影片最后,随着镜头渐渐拉开和人物活动范围的扩大,整个公园下午的全景图逐渐清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同时拉开的也正是一幅内容丰富的人生画卷。就这样,在这种轻松智慧、充满喜剧趣味的风格下,又加之一批著名的本土明星演员的“义务”演出,终又成就了一部精彩的群像电影。

二、群像电影的特点

通过对两部影片的对比分析,可以略微得出群像电影的几个重要鲜明的特点:

(一)多线索,多交叉

多线索交叉是群像电影的一大显著特征。几条甚至更多线索交织穿插,不断互相打断又互相组接,形成了影片特有的节奏和叙事形式。在《巴别塔》中,三个国家、六个家庭、十二个人,以这几个家庭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事件为线索,交织在一起,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共同推进情节的发展,共同起到了烘托主题的作用。而《性的本质》中,七条清晰的线索逐步呈现在观众面前,而这几条线索都有着相同的本质特征和截然不同的命运遭遇,他们发生联系的唯一方式就是他们同时发生在一个公共地点——公园。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多线索交叉是群像电影成立的一个重要基础。这种特征可以使得影片囊括的信息更加丰富和全面,更有说服力,也体现了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精神。

(二)注重各线索之间的串联

如果线索太过繁多而无所串联和统一,就可能造成结构的散乱和表达主题的困难,因此,在群像电影中,对所有线索的串联和保持它们的统一性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于不同的影片,导演们也会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式保持这种连贯和统一。《巴别塔》中,导演采用了以时间统一来保持线索之间的联系。共同的11天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事件,其中,几条线索之间的联系,即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保持这种串联的重要因素。《性的本质》中,导演则采用了以空间统一来保持联系的方式,让所有的线索和事件都发生在一座公园内,而公园内的所有人物都在探讨一些有着本质共性的问题,主题自然得到了烘托。

(三)散文形式和主题的高度统一

群像电影在表情达意上类似于一种文学形式——散文。因为二者追求的境界似乎很相似,即形散神不散。对于群像电影来说,“形散”是指其叙事结构的不规则及多线索交叉穿插甚至有时候是天马行空,“神不散”是指其主题的高度统一。相对于非群像电影,群像电影在表达主题方面更有优势,因为她可以有各条线索共同为表达主题服务。《巴别塔》中的所有线索都是为了表现沟通不畅带来的不幸以及宗教般的巴别塔意味《性的本质》中,七条线索都是在试图探究性的本质、爱的本质和人生的本质。正是这种“形散神不散”的形式使得群像电影更具散文化,显得更加随意和真诚。

(四)演员戏份和演技的平衡及剧情的“完美平衡”

群像电影中各条线索之间的平衡和交织,决定了参演演员的戏份是几乎相同或相似的。在这种没有主角也没有配角的剧本中,对演员演技的要求反而更高。各位演员的演技也都应当达到一个较高的且近似的水平,

才能保证影片的质量,才可以成就群像电影追求的剧情的“完美平衡”。

(五)有相对比较大牌的明星演员参与演出,提高影片的宣传点和期待值

一部影片要想卖座,影片本身的质量和吸引力是必要的,但是,也必须从多方面进行前期宣传,特别是在现今社会中,前期宣传显得极为重要。而其中,演员阵容是宣传的一大重点。群像电影也不例外。由于群像电影对演员的较高要求,一般每一部影片中都有至少一到两位大牌明星参演,并在其后的宣传中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如《巴别塔》中的布拉德·皮特(Brad Pitt)和凯特·布兰切特(Cate Blanchett)。而《性的本质》中,除拥有世界声望的明星伊万·麦格雪戈(EwenMcGregor)外,还有众多在英国电视电影圈中颇具声望的演员。这些大牌们既保证了影片质量,又保证了票房和影响力。

三、从受众心理方面分析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由于剧情和线索问的过于平衡,容易使观众产生欣赏疲劳。因此,群像电影应当注意如何吸引并保持观众的持久注意力和兴趣《巴别塔》用剧情的惊悚和紧张达到了目的,而《性的本质》则选择了用剧情的轻松智慧和幽默的方式。这要根据影片自身风格来定位和选择。

(二)由于线索繁多,群像电影如果在线索上处理不当,很容易产生结构混乱繁琐之感,妨碍观众对剧情发展的正确和全面理解。因此,要注意如何将众多线索用简练的方式串接起来,用目标受众可以理解的形式表现出来。《巴别塔》用清晰简单的直线人物关系说明问题《性的本质》用一个简单的公用场所——公园做了简单而宽阔的大背景。

四、群像电影的思想基础——深刻的后现代特征

后现代主义产生于后工业化的西方社会,并在其后随着全球化的浪潮渗透到全球各地。后现代主义质疑旧有的意识形态和传统的价值观,将“中心变成多元,永恒成为变迁,绝对变成相对,整体成了碎片”。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可·杰拇逊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中,概括了后现代主义文艺“主体消失、深度消失、历史感消失和距离消失”四个基本审美特征。正是这种后现代的思想。很好地滋养和完善了群像电影的创作理念。

(一)去中心化

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理念,去中心化反对权威,反对模式,而转而标榜事物的矛盾性、复杂性,重视多种信息的组合。多元化和去中心化相互联系。这一点深刻地影响了群像电影的表现形式。而去中心化从本质上体现了对人性、对人人平等理念的尊重和发扬。而所有这些矛盾和错综复杂也从根本上反映了对自由、人权、秩序和和谐的追求和探寻。

(二)碎片化和多样性

后现代主义重视各种不同信息的全新组合,这就产生了另外两个命题:信息的碎片化和多样性。只有这两个命题得以保证,才能达到信息的奇妙组合以及去中心化的表现。这些主要影响了群像电影在对各种线索的选择和运用中。

(三)平衡主义

既然反对权威、反对主流,既然要尊重人性、人人平等,那么平衡主义思想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一个重要因素。在群像电影中,剧情的平衡、人物之间的平衡以及演员戏份的平衡都体现了这一点。

陶瓷艺术创作中的偶然和必然 篇4

在我国几千年的陶瓷艺术进程中,中国陶艺作品随时间推移不断地推陈出新,从原始社会彩陶、唐三彩、宋影青、元青花、明五彩、清粉彩,到今天的“百花齐放、百鸟争鸣”,就是因为各时代陶工们在长期的工艺美术制作过程中,不断地摸索,推陈出新,也许一个偶然的发现决定了一个个新工艺、新品种的诞生,甚至是一个时代的陶瓷文明出现,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我们陶艺工作者应百倍努力,投身到陶瓷艺术创作中去,深入生活,提高修养。从偶然到必然,再向自由王国迈进,给陶艺百花园增砖加瓦,丰富其语汇,这也是时代赋予每个陶艺家的任务。

1 陶艺创作中的模糊性、不确定性

在海边,当潮水缓缓退出,此时如俯身细看,会发现潮落后的海滩有一种水渍之美,古建筑呈现斑斑驳驳的岁月之美。一种无痕的自然之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自然界是奇妙的,更是伟大的,在大千世界我们可以感受到山川河流的博大,奇石、怪木的玲珑,那些自然天成的造型和肌理常让我们惊叹不已。

由此我们联想到陶艺创作。要时刻留心在作陶或绘制过程中,偶然留下的造型肌理趣味,而这种造型机理是不可复制的,呈现出一种天成之美。我们陶艺和一般的纯艺术不同,最大的差别就是陶艺要经过火的洗礼,然而窑火是捉摸不定、变幻莫测的。陶艺在火的作用下,便充满了不确性以及偶然情况的发生,这恰恰造就了陶艺的天趣之美。我们在陶艺制作中的偶然色彩与肌理有2

些是刻意也追求不到的。在这里,“拙与巧、虚与实、明与晦、经意与不经意”共同依存,互为因果,彼此映衬,陶艺是火的艺术,只有在温度的变化中,才能显示她的奇与幻来。

2 偶然和必然之间的关系

陶艺是一门综合性的跨领域、跨学科的科学艺术,在成型、施釉、装饰、烧成等具体的陶瓷工艺技术操作环节中,往往一个偶然的发现,甚至“错误”发现而激起的创作者新的创作灵感思维,进而不断的试验、掌握、应用,而使陶艺创作进入到一个崭新的表现领域。例如:陶院教授周国桢的代表作《雪豹》,由于在烧窑的过程中突然停电,而导致了釉面开裂。在传统的眼光中是一个废弃的作品,但艺术家发现龟裂的色釉很好地表现了雪豹身上的纹理,尽显了火的奇妙,达到了自然天成的效果。又如:戚培才的指画艺术,在景德镇堪称一绝,又岂不知这神奇的指画效果,来源于清理过的料碟过程中,戚老师在偶然的擦洗料碟时,发现手指在釉碟中所呈现出的色彩纹理是我们用的料笔永远也达不到。进而灵感一闪,有所顿悟的。从而进行一系列指画创作。又如徐子印的泼彩瓷画山水,也是在他进行瓷画山水画创作中,不慎将樟脑油滴溅在画面中,进行流淌,产生的肌理美,深深吸引住了他。他思索要是把这种肌理运用到创作中去,那该是多么绝妙,不可复制的瓷画艺术啊!他从而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转化、变化,开了一代瓷上泼彩山水的先河。在景德镇,这样由一个偶然的发现,再到必然的形成自己的一种创作语言,继而形成一种风格,这样的成功艺术家不胜枚举。

所以说,我们陶艺工作者在创作陶艺作品时,在生活里应时常留意身边各种偶然情况,甚至缺憾,从而引发想象。如果能很好地利用、强化,使偶然成为一种必然的话,则是一种新的美感形态的形成。就好比色彩中的颜色一样,每块颜色无所谓好不好看,只有利用各种色彩组合在一块形成时,才能谓之美不美的道理。

3 怎样在陶艺创作中化偶然使之成为一种必然

偶然是好事,偶然出灵感,偶然出奇迹,偶然迸发出新的创造。当然,偶然也有局限性,如果过分的依靠偶然出现形成的效果,陶艺创作变成一种杂耍,这样作品往往缺少力度和深度。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借鉴和发现偶然形式并不难,但要把它自然的准确的反映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文化认识。运用到陶艺创作中,并不容易。当然,当今陶瓷艺术作品有些过于侧重技巧和形式,反而因缺少真情实感而削弱了艺术作品的感染力,显然陶瓷艺术在文与质之间、偶然与必然间需建立一个正确的关系,在情感和形式之间有一个完整的、自然的、有机的结合过程,只有艺术和工艺的完美结合,才能达到天人合一境界。

陆游曾论诗:“工夫在诗外”,也经常听到老一辈艺术家说:“做艺术画到后面就是画修养”。可见修养学识对我们陶艺创作是多么的重要。而我国相当一部分陶艺家文化根基浅,学养不足,对生活、体验认识不够,这样创作出的陶艺作品经不起推敲、意境、格调上不去。我们往往对陶艺制作过程的一些偶然情况视而不见,或运用不到位,缺乏综合艺术水平,没有生活情感,对事物认识往往泛于表面少层次,缺少哲学家的思辨能力。这样,就不可能化偶然为必然,就不能够取得较高艺术成就。

陶艺的偶然性是指有意无意在画面上形成的肌理,而这种肌理呈现是自然天成的效果,非人力之所为,而必然性是由这偶然效果激起思想之火花,具体把握处理的自然天成效果的能力。这种能力,应该包括基本功,综合技法、视觉因素、制作经验、综合修养、个人气质等等。这种综合能力直接影响到对偶然因素的把握,进而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成败,也是作者审美理想的反映,对创作的艺术风格产生作用。

陶艺家应打好扎实地基本功,提高眼界,借鉴姊妹艺术的优点,扬长补短,“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努力提高自己的学识和修养。只有深入的细心观察,亲身体验,才能有所体悟。中国唐代画家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画理。所以我们应到自然生活中去,以自然生活为师,在与自然的对话中。去感受它的外在与内在的美。这样我们才能留心发现把握住偶然情况。这样才能在具体的陶艺创作中,寻找感性和理性,偶然与必然的结合点。激起艺术创作的灵感火花,化偶然为必然,这种偶然总是为有心人而准备的,不然的话,纵使偶然的效果出现在你面前,你也会注意不到。当然必然也有局限,如处处成竹在胸,按部就班出再现,则会缺少一种内在之活力,而我们对艺术的感知能力要学会,随机应变生发,这样创作的艺术品才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4 结语

从偶然发生,到必然掌握,要有机缘,也要有心计,更要有锲而不舍、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开拓和创新精神。爱迪生曾说:“所谓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科学是这样,艺术也是这样的。

参考文献

[1]宁钢.试谈陶艺创作[D].景德镇陶瓷学院学报学术论文集[D].1998

[2]平龙著.风景写生创作[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3]李果,朱常军.来者趣墨法[M].安徽美术出版社,2002

论雷锋精神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 篇5

答案似乎已经有了——

2003年“二十世纪中国十大文化偶像”评选,雷锋位列第八;2010年“新中国100位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雷锋高票当选;

毛泽东于1963年3月5日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并把3月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习近平主席指出,雷锋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

论雷锋精神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

一、雷锋精神产生的必然性

雷锋精神,不是自然产生的,有其历史客观必然性,从思想来看,雷锋精神既是马列主义时代精神的体现;又是对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升华,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1、雷锋精神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雷锋精神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这一时期正是新中国刚刚建立,在国家一穷二白和外部封锁的困难条件下,需要集中资源进行经济建设,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之际。这是一个火热年代,也是一个激情的年代,雷锋精神作为这一时期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典型代表,在他身上所展现出来的艰苦奋斗,舍己为人、乐于助人、敬业爱岗、廉洁奉公、时时刻刻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光荣使命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曾经激励了一代青年为国家建设而艰苦创业。无论是大庆、胜利、辽河等国家经济发展急需的石油能源基地建设和北大荒的成功开发,还是成昆、襄渝、枝柳等国家骨干铁路建设,以及两弹一星研发和三线军工基地建设,到处都留下了雷锋精神的身影,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至今仍令人感动不已,难以忘怀。

2、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物

雷锋精神并不仅仅是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者。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礼义廉耻、尊老爱幼、知行合一等传统文化精髓,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等核心价值,滋润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的心田,激励着无数志士仁人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不懈努力,这些在雷锋的身上都得到了生动体现并发扬光大。可以说,雷锋作为新中国道德精神的典范,是中华文化哺育的一棵奇葩,是体现中华民族核心价值的一个特色鲜明的文化符号。

“儒家精神”。对于怎样续写《雷锋日记》,今天存在着更大的误解。有的人说,雷锋做好事不留名,完了将自己做好事都写到自己日记里了。这些人没看过《雷锋日记》,以为《雷锋日记》就是天天写“我自己做了什么好事”,那不叫《雷锋日记》。《雷锋日记》是一种励志日记,是每天对自己进行反省,不光写好事,而是实事求是,今天干什么就写什么。当我们这样看待《雷锋日记》的时候,你就发现不止是雷锋这样写日记,很多有自我修养习惯的人,比如胡适、鲁迅等都这样写日记。其实他们的日记与《雷锋日记》都有相近之处,那就是励志、自省,而这种精神,恰恰是我们的儒家精神。

“不要老想着雷锋是个共产主义战士,要把他扩大一点,应当将雷锋放在中国古今圣贤的谱系之中来考量;雷锋身上的精神,是地地道道的儒家精神。”《雷锋日记》就是“吾日三省吾身”,每天都面对自己的灵魂,《雷锋日记》就是“我今天干了什么”。人不一定每天都干好事,在《雷锋日记》里,雷锋也有自我检讨,他不怕把坏事写到日记里来。很多人学生时代还能坚持写日记,上班后就坚持不了了,这其实是不能坚持自我反省,必须提到这个高度来认识。写日记,就是一个自我修养的过程。“把好事、坏事都如实地写在日记里,鼓励自己成长,让自己在修行的道路上勇猛精进,这才是续写《雷锋日记》的本质。学雷锋不仅仅是帮助别人,最关键的是提升自己、修养自己” 我国传统道德,历来倡导积德行善做好事,历来倡导知恩图报,而知恩图报的人,都往往愿意积德行善。这在雷锋身上体现得很充分。雷锋短暂的一生却做了很多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事。雷锋在弓长岭焦化厂参加基础建设,他带领伙伴们冒雨奋战,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损失;雷锋在生病取药回来的路上,被一个小学建筑工地的火热场面所感染,竟然情不自禁地推起小车,加入到运砖行列,自觉义务劳动,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发光发热;雷锋把在工厂和部队仅攒的200元钱捐献给望花区生产建设和辽阳灾区,而他自己却舍不得买一瓶汽水喝;雷锋教同班战友乔安山学认字、学算术;以同班战友小周的名义给家里寄去10元钱;把自己的帽子拆下来一针一针给战友小韩连夜补好裤子;用自己的津贴替丢票中年妇女买票。雷锋没有一次出差不做好事,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诺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所以能具备这样高尚的道德情怀,是因为他对党和毛主席有无比深厚的感情,始终怀着感恩的心,发自内心地听党话、跟党走。在旧社会,雷锋一家确实苦大仇深,爷爷被地主逼债,贫病交加,悲愤致死。父亲遭受过国民党毒打致残、后又遭日本鬼子毒打并重而死。十二岁的哥哥做童工,由于过度疲劳,肺病加重,无钱医治而死。弟弟活活饿死。雷锋的母亲被地主侮辱而悬梁自尽。雷锋七岁就成了孤儿,在上山砍柴又被地主婆仗势欺人用刀把手砍伤。所以雷锋对旧社会恨之入骨,对新社会无比热爱,对党和毛主席有着强烈的感恩之心。他在日记中写道:“伟大的党啊!英明的毛主席!有了您,才有了我的新生命。我在九死一生的火坑中挣扎和盼望光明的时刻,您把我拯救出来,给我吃的,穿的,还送我上学念书。我念完了高小,戴上了红领巾,加入了光荣的共青团,参加了祖国的工业建设,又走上了保卫祖国的战斗岗位。在您的不断培养和教育下,我从一个穷孩子,成长为一个有一定知识和觉悟的共产党员。”“伟大的党啊,您是我慈祥的母亲,我所有的一切都是属于您的,我要永远听您的话,在您的身下尽忠效力,永做您忠实的儿子。”

正是因为雷锋对党有这么真挚而强烈的感恩图报之心,所以他才能时时处处按党的要求去做,他做好事,完全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偶尔为之,而是一生自觉做好事。中国传统道德向来以忘恩负义为耻,而以知情重义、感恩图报为荣。这即是雷锋做好事的根本动力,也是雷锋精神传之久远的重要原因之一。

3、雷锋精神是我党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产物 雷锋生活的时代还没有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但雷锋精神和今天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通的,他以自己的言行鲜明地回答了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社会主义?如何对待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雷锋说:“毛主席对我来说好比粮食和武器,好比汽车上的方向盘。人不吃饭不行,打仗没有武器不行,开车没有方向盘不行,干革命不学习毛主席着作不行!”“我从开始学习毛主席着作那天起,就牢记住这样几句话:理论学习如果脱离实际,即使学得烂熟,但是表里不一,言行不一,仍然不能很好地改造思想,所以理论学习应该联系实际,改造思想。我决心要把毛主席的思想学到手,定要使毛主席的光辉思想在我的脑海里扎根,在我的一切实际行动中开花结果。” “有些人说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我认为问题不在工作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学习,会不会挤时间。”雷锋的这些话这实际上就回答了为什么要坚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怎样才能学好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雷锋说:“我觉得人生在世,只有勤劳,发奋图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幸福的。” “一个革命者,当他一进入革命的行列的时候,首先要确定坚定不移的革命人生观。树立这样的人生观,就必须注意培养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处处为党的利益、为人民的利益着想,具有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风格,能够为党的利益、为集体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有人说:人生在世,吃好、穿好、玩好是最幸福的。”雷锋的这些话实际上是回答了,在对待个人、他人、国家、集体、组织、艰苦、享受、勤劳等问题上,如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雷锋精神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我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形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改革开放引进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竞争机制,促进了社会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另一方面,市场经济鼓励竞争,注重效率,优胜劣汰,不相信眼泪,也不提供人文关怀,由于受物质利益的驱动等原因,诸如缺乏信仰、见利忘义、诚信缺失、人性冷漠、腐败等不良现象,以及迷茫、焦虑和浮躁的情绪也日益蔓延,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面对这种形势,以什么样的人生楷模才能更好地引领社会正风正气呢?向雷锋学习,可能是最有效的选项之一。因为雷锋其人其事,最贴近群众、最深入人心、确实可亲可敬可学。人们呼唤雷锋精神,希望通过学习雷锋,推动公平、正义和温情的和谐社会建设,提高青少年及全社会的道德和职业水准。

雷锋以平凡的小事蕴含着伟大,以有限的生命铸就了永恒,皆因为他的心和人民群众贴得最近、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合拍。因此:雷锋精神可以聚汇涓涓细流,形成对浩浩大爱的追求;而越是追求大爱越能永远与历史同行。雷锋精神可以聚焦束束光芒,照亮圣洁灵魂的无垠沃土;而越是发展市场经济越是呼唤圣洁灵魂。雷锋以自己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感人肺腑地回答了人为什么活着、为谁活着、怎样活着才更有意义、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集体、如何对待国家、如何对待生活等每个时代人都无法回避的心灵课题。雷锋精神便在这种无穷考问和回答中融入永恒。

有些东西,不会随时间变淡,或许可以这么说,物质条件越是改善,社会生活越是丰富,利益格局越是多样,思想观念越是多元,我们的民族,就越应当高扬共同的精神旗帜,我们的社会,就越需要彰显自己的主流价值,每一个社会成员,就越期盼营建温暖坚实的心灵港湾。雷锋只是个普通士兵,能力非常有限,既不可能重权在握,也不可能巨富拥趸。他所做的好事,每一件都很平凡。他所做的每一件好事,凡是正常人都有能力做到。可贵的是,他自觉自愿,坚持经常、无怨无悔,孜孜以求、乐此不疲。他对国家、对集体、对人民、对社会、对认识和不认识的需要帮助的人,都能满腔热情地伸出友爱的援手,而不求任何回报。正如毛主席所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而不做坏事。雷锋就把人世间最难的事做到了。凡是正常人都希望别人也能像雷锋那样做好事,都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形成充满雷锋精神的风气。然而,能像雷锋那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却很少,虽然也出现焦裕禄、王进喜、孔繁森、郭明义、丛飞、徐虎等无私奉献的英雄,但人们所期盼的信念坚定、乐善好施、见义勇为、公平正义、诚信和谐、助人为乐、普遍良好的社会风气远远没有形成。相反,老人倒地而不扶、孩童被碾而不救、面对溺水而讨价施救、理想缺失、争名夺利、玩权弄术、妒忌狭隘、见利忘义、贪污腐败、远离崇高、醉生梦死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所付出的最沉重的代价。其实细想一下,向雷锋学习并不难,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没有超负荷的苛刻要求;不需要惊世骇俗的壮举,也不需要惊天动地的伟业,无非是每个人都能尽己所能,做一点关心国家、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好事善举,自觉为社会多做一点贡献。雷锋说的好:“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未来的人类的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尽的支付者。”如果13亿中国人,每个人都能献出一滴水、一寸土、一线光、一粒粮、一颗钉,都宣传美丽的理想、都自觉为人类付出劳动,那么,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家园必将土地肥沃、充满光明、生活富足、恪尽职守、理想高扬、一片清新、温馨、和睦、和谐、充满希望和欢乐。雷锋精神至少有以下内容仍然值得发扬:

1、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这个理想和信念激励我们全党全社会自觉地把个人的追求和奋斗同党的事业、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联系起来,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雷锋是以服务人民为最大幸福,以帮助他人为最大快乐,这是雷锋精神的一个典型的标识,也是我们今天仍然要弘扬的一个崇高品德。

3、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雷锋生前做过多种岗位,但是干一行他热爱一行、干一行他精通一行,这一点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仍然是需要的,仍然需要像雷锋那样立足本职、忠于职守、兢兢业业、精益求精。

4、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雷锋当过通讯员,深入群众,又爱读书,所以才写出那么多副有哲理、文字晓畅的诗歌、散文、日记。雷锋对工作总有一种无穷的动力,要钻研、吃透它,而且还不断地提升自己、不断地丰富自己。这种刻苦钻研、锐意进取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今天的人们学习。

5、雷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过去叫做艰苦朴素不忘本,今天尽管我们国家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普遍改善了,但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种在雷锋身上所体现的作风我们今天仍然需要,要本着这种精神来从事今天崇高的社会主义事业。

四、如何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

必然和方法 篇6

从前几年的检验情况来看, 工程上抽取的材料质量差异比较大。对它的要求是什么呢?基本的要求是B2级。除了EPS有氧指数大于等于30%的要求, XPS没有氧指数的要求, 就是B2级;对硬泡聚氨酯, 不同标准的规定不太一样, 国标50404要求氧指数大于等于26, 还有一个就是达到B2级。从对硬泡聚氨酯的检测情况来看, 我个人觉得氧指数要求26%不太容易达到, 相对来说要求B2级比较容易达到, 这是前一段的情况。

最近由于46号文的公布, 很多企业生产出来的保温材料达到了B1级, 甚至有的达到了A级。实际上B1级对于EPS来说也不太容易。虽然说德国要求EPS都是B1级, 但这有其核心的关键技术在里面。

就目前国内生产的EPS板而言, 达到B1级是有难度的。挤塑板达到B1级也不太容易。不管是EPS、XPS、硬泡聚氨酯, 即使通过改性达到B1级, 也处于刚刚从B2级过度到B1级的水平, 也就是说从A级到B2之间有一段是B1。如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 也是B1级的, 但它与B1级挤塑板相比, 其防火能力要高出很多。所以说级别不重要, 达到了B1级也未必就能保证防火安全, 防火安全和材料的燃烧性能级别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再有一个, 是我个人的看法。比如酚醛泡沫, 它的防火性能没问题。我觉得在有机保温材料里, 可能找不到比酚醛泡沫的防火性能更好的材料了。但要说它达到了A级, 我表示怀疑。传统的酚醛泡沫, 我测过它的氧弹热值, 是25MJ/kg, 经过特殊处理的酚醛泡沫本身, 其热值也在20MJ/kg左右, 怎么算都不可能小于老标准 (GB8624-1997) 的规定值4.2MJ, 按新标准的规定是4.0MJ, 这是A级材料最基本的要求。如果在其表面抹上水泥砂浆, 把酚醛泡沫的热值分摊到水泥砂浆上, 所算出的总体热值可能符合A级材料要求, 按照相关的试验标准也可能达到A级。挤塑板的燃烧热值是40MJ/kg, 抹1cm的水泥砂浆后, 挤塑板同样也是A级。

我了解到的情况, 目前有酚醛 (检验报告) 是A级, 聚氨酯 (检验报告) 是A级, EPS (检验报告) 也是A级。我觉得, 现在想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很困难, 能不能在规范中, 有针对性的, 比如说限定酚醛的氧指数大于等于40%, 而其它材料, 包括EPS、XPS、硬泡聚氨酯等, 氧指数达到40%很困难;再有, 限定酚醛泡沫的密度大于50或60kg/m3, 同时保温性能也满足要求, 就认定它可以作为A级材料使用。这样既符合实际情况, 又避免实际操作中, 与相关标准的规定产生矛盾。这样可能更实际一些。

2006年底时振利公司提出一起搞外墙外保温的防火研究。我当时的想法简单:弄一堵墙, 烧一下, 想弄个三五米的墙试一下。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就搜国际上的资料, 最先搜出来的是美国UL1040这个标准。我看了一下, 9.15米高的墙, 6米宽, 我心想这个造价很高!振利黄总说:“钱的事你不用管, 按照标准做, 一丝不苟地做”, 这就是我们点的第一把火。

随后, 我们又搜集英国的标准、瑞典的标准等, 我们都做了反复的比较。觉得英国的标准比较适合中国。第一, 模型比较大, 能够涵盖防火隔离带;第二, 采用的火源是400公斤木材, 火比较大, 功率相当于3MW的热量, 同时操作起来确实简单, 设备我们自己可以解决。如果按照国外其它标准的做法, 设备我们解决不了。比如说热辐射计, 我们现在只有航天城具有热辐射计的检定能力。

到目前为止, 一共做了24次外保温窗口火试验。其中硬泡聚氨酯8次。所有这些试验总结下来有这么几条;第一、薄抹灰系统相对来说火灾风险比较高;第二、厚抹灰系统火灾风险相对较低;第三、系统自身含有防火构造的, 火灾风险相对比较低。

这段时间以来, 大家比较关注热固和热塑的问题。热固和热塑源自塑料化工的一个定义。如果按照这个定义来解释的话, 我们现在无从谈起 (保温材料的热固和热塑) 。但对于外墙外保温来说, EPS、XPS、硬泡聚氨酯 (在有火条件下的表现) 确实又不一样。前一段时间我们在制定北京市地方标准的时候, 从外墙外保温防火这个角度把热固和热塑人为划分了。在国标GB/T8626-2007的附录A里, 规定的热塑含义是:遇火熔化收缩, 有燃烧滴落物的材料。我们把它反过来, 就是:遇火不熔化不收缩无燃烧滴落物的, 就是热固性材料。到目前为止我们做的试验, 不管是两公分的硬泡聚氨酯, 还是五公分的硬泡聚氨酯, 不管是薄抹灰的还是厚抹灰的, 在试验条件下, 都没有出现火焰蔓延的情况。

关于硬泡聚氨酯。我们所有的试验都是基于北京地区65%的节能标准进行的。比如说苯板的厚度7到8公分, 硬泡聚氨酯的厚度最多5公分, 是在这种条件下做的试验。两种极端的情况没有考虑。第一, 像黑龙江、新疆等严寒地区, 苯板要做多厚, 15公分, 20公分?硬泡聚氨酯多厚?至少10公分;第二, 像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夏热冬冷地区, 苯板厚度是多少呢?2公分或3公分, 硬泡聚氨酯1公分够不够?我们还没有进行这些外保温的防火试验。

必然和方法 篇7

会计政策是指会计政策主体为指导会计运行,实现会计目标,就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而作出的制度安排[1]。会计政策分为宏观会计政策和微观会计政策两个层次。宏观会计政策是国家为规范会计运行,对其运行的原则、程序和方法所作出的制度安排。微观会计政策,是在宏观会计政策的指导和约束下,依据微观会计主体的实际,采用宏观会计政策所规定的原则与方法,对微观主体的经济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计算,真实充分地报告微观主体的财务状况的原则与方法。

会计政策有宏观与微观之分,故会计政策选择也有宏观与微观之别。狭义的会计政策选择是在现有的宏观会计政策法规赋予的空间中所作的选择,而广义的会计政策选择则包括对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的选择。

本文论述的是微观意义上的会计政策选择问题。

二、会计政策选择的客观必然性

(一)公司治理结构是产生会计政策选择的内在原因

公司治理是指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李维安,2001)。会计系统是在一定的治理结构下运行的,必然要受到所在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也就是说,财务会计与公司治理结构之间是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公司治理结构这一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这是因为公司财务会计应向各利益相关者,包括现有的股东、潜在的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顾客等披露信息,而这些利益相关方与公司管理当局各有独立的利益,且他们的利益往往不完全一致,于是公司管理当局为了平衡各方利益并从中获取自己的利益,就有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而现代公司中,管理当局取得了事实上的控制权,他们完全控制了公司的会计信息系统,这为其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提供了可乘之机。可见,公司治理结构是产生会计政策选择的内在原因。

(二)会计准则的不完全性提供了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

会计准则的制定是各利益相关方相互间多次博弈的结果。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为了获取自己的利益,都想使准则对自己更为有利,各利益相关方都根据自己的特殊利益或从自己所处的特殊地位出发,提出各自的要求———每个人都想准则对自己更有利。

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形不一,千变万化,准则不可能事无巨细制定得很完备,势必留有一定的余地,即在统一性的同时还需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如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有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而这些并存的会计处理方法就是会计政策选择的对象。

此外,会计准则与会计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滞,即会计准则的规定常落后于会计实践的发展和经济行为的创新,因而在实践中常会出现企业的会计处理“无法可依”的现象,这也为会计政策选择提供了空间[2]。

(三)会计信息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使会计政策选择成为可能

在会计信息市场中,交易对象是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需求方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现有股东、潜在股东、债权人、政府及一些中介机构等),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会计信息的供给方是企业管理当局。

从会计信息的供给方来说,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所有者权利不断弱化,经营者(主要指高级经理人员)地位不断上升。管理当局成为企业事实上的控制者,他们控制了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包括会计政策选择。

从会计信息的需求方来说,在我国,由于上市公司存在“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根本就没有会计信息需求的内在动力或者说这种动力很小。就一些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来说,其数量有限,职业水平不高,许多投资者对会计信息没有较深的理解,甚至根本看不懂会计报表。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不成熟和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内在动力较小等原因,他们对会计信息的供给影响极小。

从会计信息供需双方的联系来看,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起步较晚,还不完善。相对于投资者手中的货币而言,资本需求者数量还很少,二者之间矛盾还十分激烈,竞争受到很大的限制,会计信息的需求方因盲目追求投资机会而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严重不足。这一切都为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留下了空间和可能。

三、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约束

(一)会计政策选择内部约束

1. 内部控制约束。

内部控制是生成会计信息的基础。建立建全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管理当局的会计责任。内部控制能否对会计政策选择起到约束作用关键要看企业管理当局是否重视,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得到有效实施;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固有的局限性。

鉴于会计政策选择也是管理当局作出的,笔者认为,内部控制对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约束作用是非常有限的。黄文锋(2004)认为经过内控生成的会计信息,如果满足管理当局的效用,则不会有什么变动,否则,作为逐利“经济人”的管理当局就会对这些信息进行再加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内部控制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约束作用。

2. 公司治理约束。

公司治理结构是规范管理当局选择行为的关键力量。公司治理结构是制衡参与各方权利的一种制度安排。狭义地讲,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公司董事会的功能、结构、股东权利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广义地讲,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目标,谁在什么状态下实施控制,如何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在不同企业成员间分配等问题(Blair,1995)[3]。

管理当局对会计政策的选择行为主要是通过对重大判断的运用和重要会计原则的取舍来进行的。在确立了审计委员会对整个审计的指导地位后,管理当局的一系列行为,不仅要经过外部审计这一关,而且还要经过审计委员会这一关。管理当局必须就这些重要方面与审计委员会进行独立的交流和讨论,并且把讨论情况在报告中进行反映。这一过程有效地制约了管理当局的选择行为,使其符合公认会计原则的要求。

正如前面论述的,会计信息经内部控制生成以后,会经过管理当局的“过滤”和加工,而公司治理结构是在对管理当局“过滤”行为的“再过滤”,即当存在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时,也就是说董事会里审计委员会能够对整个审计过程发挥独立的指导作用,就可以对管理当局的选择行为进行有效的制约。所以公司治理结构是规范和制约管理当局选择行为的决定力量。

3. 信誉约束。

保证管理当局不偏不倚地选择符合客观情况的会计政策,最有效最基本的措施,是对会计政策握有选择大权的管理当局的诚信(黄文锋,2004)。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中国几千年的以儒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讲究自身的道德自律。“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舍生而取义也”等等。由于这种独特文化所倡导的道德力量,我们传统的道德形成机制,对今天的市场经济无不产生一定的影响。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人们欲望的扩张,传统的信誉约束机制并没有产生作用,相反,一些地方管理部门操纵、包装、造假、欺诈等等会计行为泛滥成灾。权大于法、腐败、贪官、人情交易等现象频繁出现,使得作为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保证的信誉机制严重缺失。

(二)会计政策选择外部约束

1. 会计准则体系约束。

会计准则体系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约束是决定会计政策的可选择域。从会计准则体系来看,会计政策选择是规范与自由之间辩证统一的产物,任何一国的会计行为都要纳入一定的会计准则体系,然而动态的经济环境及人的行为的主观能动性使得会计准则永远不可能把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都规定死,通常各国制定会计准则时,都会给会计主体在会计政策选择上留有一定的空间,所以说会计准则直接规定了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

会计准则体系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约束作用在于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就其从制定、执行和监管的全过程来说,不可能在制定环节解决所有问题,更重要的是对准则执行的过程和后果依靠准则制定机构以外的力量尤其是社会力量,对执行准则过程中的操纵行为进行跟踪和揭露,这对发挥准则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约束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准则不仅制定过程是社会性的,而且它的执行也是社会性的。

2. 政府监管约束。

根据经济学的市场失灵理论,会计市场如同其他产品劳务市场一样,也存在失灵现象。会计市场失灵是指会计市场生产的产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不同于社会需求的最佳量。会计报告的供给是由股东、债权人、政府、潜在投资者及公司管理当局的决策需求决定的,但它作为会计市场中的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会计报告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即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公司的会计报告而不用支付任何费用。由于会计报告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因此,在生产会计报告时,公司会计报告的生产者往往就不考虑对非购买者的需求,这样势必会导致会计报告的“生产不足”———市场失灵。会计报告的“生产不足”通常以会计信息失真的形式出现,而会计信息的失真又表现为会计政策的操纵。

根据市场与政府关系的理论,政府监管是修补会计市场失灵必不可少的要素,适当的政府监管有助于改善会计市场,进而可以消除或减轻市场失灵。政府监管约束机制表现为制定各种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表现为税收、收费管制,表现为对违犯法律法规行为进行惩罚和制裁。政府监管会计市场也要注意适可而止,因为不适当的政府监管不仅无助于对会计市场的改善,而且,还可能加剧市场失灵,甚至导致整个会计市场的失败。

3. 审计监督约束。

根据《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以及中国证监会计关于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二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的有关规定,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的财务报告必须经过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并出具审计意见。

审计作为会计系统内外部一种主要的监督手段,是对会计主体行为的有力约束机制,是会计信息质量最直接和最有效的保障。我们可以假设,如果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不需要经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公司管理当局进行会计政策选择就会具有随意性。正因为公司管理当局考虑到需要经过审计这一关,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就一定会有所收敛。王跃堂(2000)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审计意见对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有显著影响[4],并且其系数的符号为正号,这说明自愿执行三大减值政策的公司被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可能性较大。这一结论给我们的启示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是企业合理运用会计政策选择的外在保证,能否发挥审计监督在会计政策选择方面的约束作用,关键在于注册会计师是否敢于或有能力出具非标意见的审计报告。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由审计独立性和技术性决定的审计质量问题。

参考文献

[1]财会通讯编辑部.会计政策选择漫谈[J].财会通迅,2006(2)

[2]唐松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学分析——必然性.影响因素.立场[J].会计研究,2000(3)

[3]宁向东.公司治理理论[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1)

[4]2004年度报告中,共有55家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144份非标意见审计报告,占参与年度过72家会计师事务所的76.39%。比较历史数据可以发现,自1997年第1份否定意见审计报告和第1份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以来,出具非标意见的事务年比例大体呈逐年上升趋势,直至2002年达到高峰,87.32%的会计师事务所都出具过非标意见的审计报告。到2003年,这一比例有所下降,但至2004年,此比例又出现回调。这一证据也证明了我国审计监督对上市公司约束的作用。(资料来源:《2004年证券期货相关审计市场分析》,安徽华普会计师事务所网站,http://www.ahhpcpa.com.cn/)

[1].王跃堂.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动机——基于沪深股市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0(12)

[2].潘煜双.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现状.选择原则.影响因素[J].会计研究,2004(1)

[3].黄文锋.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4].潘煜双.论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机制[J].上海会计,2002(4)

企业社会责任必要性和必然性探讨 篇8

长期以来, 企业社会责任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报道也是层出不穷。如2009年, 三鹿奶粉的三氯氰胺事件让全国上下震惊。而2012年蒙牛毒奶粉事件则再次将我国乳制品产业推上风口浪尖。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即, 对于企业自身来说, 社会责任是否是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企业是否必然会履行社会责任?

已经有许多学者和管理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比如, 通用电气前首席执行官韦尔奇就提出, 通用电气有义务承担起对于社会的责任, 具体表现在合格的排污、对员工的负责等等方面。但是, 有责任并不代表着必然会履行责任。因为有责任可能是出自个人的私心或者怜悯, 但是必然性则表明责任是不可推诿的, 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在本文中, 我将阐述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我认为, 企业有必要而且必然会履行社会责任。为了论证这一点, 我将会从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三个视角入手, 尝试运用多学科的观点来进行论证。

而在展开讨论之前, 首先我需要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定义。所谓责任, 根据辞典定义, 指的是自己分内应该做的事情。而所有客体的责任, 都包括两方面:其一, 自身对自身的责任;其二, 自身对他人的责任。从前者来说, 企业存在的理由就是为了赚取利润, 让自己能够生存下去, 所以盈利是企业对自己的责任。而从后者来说, 企业不可能孤立于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之外, 而是与所有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其它客体都有联系, 我们将与企业相联系的其它客体称为“利益相关者”。这个群体包括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社会等等。因此, 所谓企业社会责任, 在本文中, 指的就是企业除了在赚取利润之外, 帮助利益相关者实现效用最大化。

1 经济学视角:信息的作用

在现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是竞争性质的, 即在同一细分市场内, 通常存在许多企业生产同质的产品。而这个市场又不是完全竞争的, 使得企业和消费者都没有办法完全获得关于对方的信息。从企业来说, 获得每一个消费者的偏好并追踪他们的消费倾向是不可能的, 或者说成本太大;而从消费者来说, 完全获得企业产品的信息, 比如质量信息, 也是不可能的, 因为存在获得成本门槛和传递消耗。

为了获得利益最大化, 在成本约束下, 企业需要尽可能地传达有关自己的正面信息。而履行社会责任, 能够很好地起到这个作用。在本文中, 如上所述,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指的是让利益相关者的效用也得到最大化。因此通过履行社会责任, 企业能够从两方面来说提升信息传递效率。第一, 通过将利益相关者纳入自己的生产运营体系中, 企业能够有效构筑利益共同体, 提升消费者的认同感。基于社会认同理论, 消费者会更加注意企业的正面形象, 或者积极维护企业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能够通过更少的成本, 达到更好的信息传递效果。第二, 通过了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 消费者可以了解企业更多的信息。通过了解企业在供应链或者员工方面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 消费者可以得知更多的有关产品质量、安全的信息。最典型的例子是肯德基的肉鸡事件。而通过了解与产品不相关的方面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 消费者可以判断企业形象, 包括价值观等, 进而促进价值观匹配。简而言之, 通过履行社会责任, 企业可以传达更多更广阔的信息。

综上, 通过履行社会责任, 企业不仅能够通过更少的成本达到更好的信息传递效果, 还能够传达更多更广阔的信息, 因此达到了信息传递方面的优化。通过这种信息传递上的优化, 社会责任降低了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易成本, 有效匹配了企业和消费者, 帮助双方实现共赢, 促进整个市场的优化。而实质上, 许多实证研究也表明, 企业社会责任对于企业绩效是有正向影响的。因此, 从经济学角度出发,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必然和必要的。

2 管理学视角:社会责任的战略地位

在上述论述中, 我们把信息传递优化作为主要切入点。而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 在竞争市场中, 企业之所以能够存活下来, 主要是因为竞争优势, 即企业所独有的, 不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 能够为企业带来效益的所有实体的综合。追求, 创造, 保持, 增量企业竞争优势的行为即为战略。通过合适的战略, 企业得以战胜其它对手, 让自己存活下来。

在获取企业竞争优势的理论上, 存在两种学派的区分。第一种学派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是来自外部的, 即通过充分地利用外部资源, 整合外部信息, 缔造外部价值链条, 把握外部机会, 企业就可以获得竞争对手所无法拥有的优势。比如波特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是通过差异化、成本领先以及聚焦战略获得的。此外, 也有许多学者认为, 企业的竞争优势是来自内部的, 即通过整合内部资源, 挖掘内部潜力, 构建优势系统, 企业可以获得竞争对手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如潘罗斯的企业增长理论。综上, 我们可以得知, 向外整合价值链条, 向内挖掘内部潜力, 都是企业在战略上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选择。

基于以上的观点,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具有战略意义。从外部价值链条整合来说, 通过实现外部利益相关方, 主要是供应链的效用最大化, 企业可以促进自己和供应链上的良性社会交换。从长期来看, 这种良性的社会交换会演变成牢固的关系和不需言明的交互法则。通过这种整合, 企业能够较低成本, 提升供应链品质, 实现竞争优势的提升。而从内部挖掘潜力来说, 通过实现员工等内部利益相关方的效应最大化, 企业可以有效激励员工, 提升员工的内部动机和组织认同, 从而促进员工的创造性行为、组织公民行为等。在员工得到有效调动的情况下, 企业更有可能加速内部知识交换等, 从而从内部实现竞争优势的提升。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 履行社会责任能够帮助企业从内外部分别获得竞争优势。因为竞争优势是企业存在的核心, 也是企业必然的追求,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 从长期来看, 履行社会责任是必然和必要的。

3 法学视角:属于我们的契约

最后, 我们需要用更大的视野来看待企业社会责任。在这里, 让我引入法学中的一个基本的理念:社会契约。

首先, 让我们先思考一下, 我们为什么允许特定的企业存在于我们的经济社会当中?需要明白, 国家相关机关让企业能够注册成立, 并不是说企业有天然的权利存活在我们的经济社会中, 而可以看成国家机关代表我们与企业签订了一份契约。契约的内容不仅仅包括企业应该遵纪守法, 从经济上来说企业应该改善我们的生活, 还包括企业应该履行一个“公民”的义务。这是因为,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 每一个企业在社会上, 就像我们, 是一个单独的个体, 称之为“企业公民”。公民的含义, 既包含权利, 同时也包含义务。如果每一个“企业公民”都不履行自己的义务, 那么这个社会就会散架, 因为权利和义务是相伴相生的。因此, 我们之所以允许特定的企业存在我们的经济社会中, 就是因为我们相信这些企业会成为一个好的“企业公民”, 履行其对于社会的义务。在这个角度来看,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使自己存续在于经济社会的必然选择。作为契约的一方, 社会有权利单方面终止契约, 也就终止了企业存在社会中的合理性以及合法性。因此, 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的内在组成部分, 也是社会对它的必然要求。

4 总结和结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和必然性

在本文中, 我基于不同的视角论述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和必然性。从经济学微观角度来看, 履行社会责任可以传递信息, 降低交易费用。从管理学来说, 履行社会责任能够帮助企业获取内外部的竞争优势。这两者都是企业存活在竞争市场的保障。而最后, 从社会契约的角度, 履行社会责任是社会允许企业存在于经济社会中的合约内容。从以上考虑, 履行社会责任既是企业的必要属性 (必然性) , 又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 (必要性) ,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最后的结论,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既是必然的, 也是必要的。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指的是企业帮助利益相关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有关行为。从经济学来说, 企业社会责任能够提升信息传达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从管理学来说, 企业社会能够整合外部价值链和内部资源。而从法学来说, 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契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既有必要性, 又有必然性。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交易成本,竞争优势,社会契约

参考文献

[1]Welch J., Welch S.Winning[J].Harper Business, 2004.

[2]田虹.从利益相关者视角看企业社会责任[J].管理现代化, 2006, (1) :23-25.

[3]古丽娜, 张双武.公司社会责任, 利益相关者和公司绩效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3) :68-73.

[4]李志强, 郑琴琴.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影响——基于成本收益的经济学分析[J].企业战略, 2012, (3) :15-20.

[5]费尚军.同情.美德与秩序——亚当·斯密同情概念析论[J].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9, 40 (3) :1-6.

[6]朱锡庆.知识笔记[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1.

[7]温素彬, 方苑.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面板数据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 2008, (10) :150-160.

[8]Sen S, Bhattacharya C B.Does doing good always lead to doing better?Consumer reactions to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001, 38 (2) :225-243.

[9]彭剑峰.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10]Porter M E.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M].NY, USA:Simon and Schuster, 2011.

[11]Penrose E T.Forward to the third edition of the theory and growth of the firm[J].American Corporate Economy: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2002:107-118.

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篇9

共产主义必然实现,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1.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 人类社会由五种社会形态构成, 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杜会、资本主义社会及共产主义社会 (包括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这两对矛盾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以及上层建筑三个层次。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生产力—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运动。这个矛盾运动总是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 从基本不适合到新的基本适合, 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 如此不断循环往复, 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 促进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共产主义理想一定能够实现, 归根到底是由这一规律决定的。

2.共产主义的实现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不但揭示了共产主义实现的客观规律, 还找到了实现共产主义的阶级———无产阶级。无产阶级能够实现共产主义有很多有利因素。

(1)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的指导思想。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 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自马克思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以来, 这个科学的理论体系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比如: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等思想就是对这个科学的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在这样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的指导下, 无产阶级必然会完成历史使命———实现共产主义。

(2) 无产阶级掌握了实现共产主义的方法。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提供了12条措施, 这为无产阶级实现共产主义提供了科学的方法。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实践, 不断丰富了无产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的方法。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实现共产主义提供了光辉范例。随着时代的发展, 实现共产主义的方法会不断丰富和完善。无产阶级掌握了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科学方法, 必然会加快实现共产主义的进程。

(3) 全球化是无产阶级驶向共产主义的“渡轮”。随着世界各国联系的日益紧密, 全球已经成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机整体。全球化的历史背景更有利于全世界范围内无产阶级的联系和交流, 有利于全世界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经过长期的奋斗, 无产阶级必然会战胜资产阶级, 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实现共产主义。

(4) 无产阶级自身的特点和优越性决定其能够实现共产主义。无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阶级, 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具有鲜明的进步性;无产阶级富于组织性和纪律性, 是最富有远大前途的阶级。特别是在无产阶级掌握了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 并找到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共产党之后, 必然会完成历史使命, 实现共产主义。

3.生态危机的根本解决需要共产主义制度的实现

人类以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严重污染为代价换取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样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已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类已经认识到传统的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 必须努力探索一条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道路, 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则有利于根本解决生态破坏导致的危机, 用有计划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代替盲目的传统的发展模式, 这样才能保证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此外, 人类对美好境界的追求、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日益展现和资本主义矛盾在制度内无法解决等很多因素都会导致共产主义必然实现, 在此不一一赘述。

二、共产主义实现的长期性

共产主义社会是美好的, 但要达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和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以实现共产主义, 则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1.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转变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1) 社会主义扬弃资本主义的曲折性决定其向共产主义转变的长期性。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是一帆风顺的, 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历史上, 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只不过是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 都出现过曲折和反复。例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从1640年发动到1688年资产阶级专政确立为止, 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斗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动荡时间更长, 从1789年发动革命到1875年革命胜利, 经历了86年, 其间交织着进步与反动、共和与帝制、革命的恐怖与反革命的恐怖、内战与外战。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彻底消灭一切剥削的深刻革命, 出现曲折反复, 更是在所难免。例如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巨大的挫折。我们要在错误和挫折中吸取教训, 将来少犯错误, 少走弯路。一言以蔽之,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过程中的曲折反复, 决定了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 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和现实条件决定其向共产主义转变的长时期性。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具有特殊性。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发生在马克思所预言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而是发生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底子薄, 任务重, 因而决定了其向共产主义的转变将经历漫长的过程。比如中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整个社会主义时期会很长, 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会更加漫长。历史经验证明, 虽然我们可以在制度上跨越卡夫丁峡谷, 但生产力是不能跨越的。对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应有充分的估计, 绝不能搞超越阶段的急过渡, 否则欲速则不达, 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3) 社会主义所处的国际环境决定其向共产主义转变的长时期性。社会主义国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将处在实力上占优势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 形成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对抗的局面。社会主义国家不可不警惕和反对帝国主义的干涉、渗透和颠覆。历史经验证明,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遭受严重挫折的危险。对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头脑清醒。

2.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共产主义需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所以, 实现共产主义不仅有赖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也有赖于现存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以及转变后向共产主义的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并取得了高速发展, 加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矛盾的激化, 使资产阶级发现:对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若不进行某些改变, 就无法维护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 所以1933年, 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进行了改革;二战后的西方发达国家也进行了全面改革, 相继实行了高额累进的个人所得税、遗产税制度, 还实行了覆盖广泛的养老、医疗、失业、教育等社会福利。这些措施使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矛盾有所缓和, 并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资本主义国家要实现质变走向社会主义, 进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 必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三、“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与无产阶级的胜利, 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 (或“两个不可避免”) 。后来,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 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 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 是决不会出现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 应该结合起来加以理解。

“两个必然”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两个决不会”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机和条件的具备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 “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是必然性与长期性的辩证统一。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又要充分认识这个过程的长期性。只有牢牢掌握这两个基本点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早日实现共产主义。

摘要:共产主义的必然实现是由历史规律、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及应对生态危机等因素决定的, 具有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的实现和资本主义的灭亡所表现出的曲折性等因素, 又决定了共产主义的实现是漫长的历史过程, 具有长期性。总之, 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必然性与长期性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共产主义,必然性,长期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6:5.

[2]马克思,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8:37.

[3]叶敦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80-181.

必然和方法 篇10

一、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1. 低碳农业经济是完成“十一五”规划的现实选择

2006年全国两会确定两个约束性指标:“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截至2009年末, 黑龙江省单位GDP能耗累计降幅达16.39%, 完成能耗下降总体目标 (20%) 的8 0.2 5%, 超过“十一五”年平均进度目标 (80%) 0.25个百分点。但作为高纬度地区漫长冬季采暖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较高, 加上不合理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 形成“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政策, 限制高碳排放行业盲目发展, 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成为焦点, 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尤为重要。

2. 低碳农业经济是实现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需要

到2015年, 黑龙江省粮食总产要达500亿公斤。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粮食作物5%~10%的减产, 地处中高纬度的黑龙江省积温增加, 增温覆盖面地区占87%以上, 使农业气候区划的积温带发生变动, 寒冷带积温平均增加近180℃, 相当于北移近两个纬度。气候变暖, 导致旱灾频发、荒漠化进程加速、风害增加、农业病虫害流行, 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蒸发量增大, 干旱程度加剧, 水分缺乏限制了变暖的正效应, 加剧不利影响, 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寒地作物亚麻、甜菜、向日葵、马铃薯等喜冷凉, 较低气温可提高产品质量, 气候变暖使现有作物品种不适应, 发育速度加快, 籽粒灌浆期缩短, 成熟迅速, 生长量减少抵消了生长期延长的效果。这些, 必须通过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来降低因气候变暖对生产的不利影响。

3. 低碳农业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

低碳经济倡导生物质能源和再生能源利用。目前大部分农村居民生活用能仍以秸秆、薪柴等燃烧为主, 能源利用效率低, 仅25%左右, 节能潜力巨大。《黑龙江省节约能源条例》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快普及推广户用农村沼气、大中型沼气工程、沼气发电、生物质 (稻壳、秸秆、枝桠) 气化、固化、液化、发电以及热电联产技术。”结合新农村建设利用资源发展清洁能源风力发电、秸秆发电、秸秆气化、沼气、太阳能利用等;在农村实施“一池 (沼气池) 三改 (改厕、改厨、改圈) ”生态富民工程获取新能源, 净化环境。改变农民传统生活能源消费模式, 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减少对商品能源依赖,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进新农村建设。

4. 低碳农业经济符合实际是切实可行的

采取行之有效措施提高肥料利用率, 如研发新型肥料、重视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和肥料生物活化剂等。2009年黑龙江省开展省科技攻关项目“纳米增效肥料试验研究与示范”, 选择黑土、白浆土两种类型5个试验示范点, 使用纳米增效肥料在减少用肥总量30%情况下, 使玉米、大豆、水稻、马铃薯4种作物产量分别增长5.3%~10.3%、7.7%~12.8%、11.17%~31.83%和3.41%~8.42%。说明通过应用新技术、在肥料中添加新材料, 减施一定比例化肥不会降低粮食产量, 发展低碳农业经济切实可行。

二、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目标模式

1. 制定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和目标

要以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规划为基础, 加以延伸、扩展, 制定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规划, 明确不同时期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 使各级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农业生产者和农业相关产业的经营者有所遵循。既要有到2020年的中长期规划目标, 也要有到“十二五”期末的阶段性目标, 还要有近3年实施目标;既要有经济发展指标, 也要有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 重点突出发展低碳高效农业的各项指标。进一步明确各阶段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和重点措施, 尤其明确相关政策扶持措施, 计算出各个阶段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所需的投入总需求和相关组成, 明确投入渠道, 提供政府补贴, 保障低碳农业经济发展需求。

2. 因地制宜科学选择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积极开展低碳农业经济的创新研究, 选择和推行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低碳农业经济模式, 努力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普遍推行下列几大模式。

大力推广农业节能模式:从提高农资利用效率入手减少能源消耗,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化肥利用效率, 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平衡施肥;从耕作制度、农业机械、养殖等方面入手减少能源消耗, 探索建立高效、生态、节能的耕作制度, 大力推进免少耕等保护性耕作;在旱作地区推广耐旱作物品种及多种形式旱作栽培技术;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 建造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技术, 提高饲料投入产出比, 降低能源消耗。

大力推广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农业废弃物主要包括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秸秆、畜禽粪便等, 在农产品加工业较发达地区开展废弃物综合利用;在稻米加工区开展稻壳炭化制造高效燃料、米浆水提取淀粉再提取葡萄糖和米蛋白、过滤后的水喂猪、养猪场有机肥施入稻米生产基地的废弃物循环利用;在粮食主产区推进秸秆还田培肥地力、氨化后喂畜、替代木材生产复合板材、发展食用菌、秸秆生物气化、秸秆发电等技术;在畜牧业产区大力推进畜禽粪便还田、沼气工程, 减少农业污染。

大力推广绿色无公害农业模式:黑龙江的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程度较轻, 森林面积大, 耕地面积70%以上为黑土, 是世界上仅有的3大黑土带之一, 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具有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条件。开展植树造林, 增加森林碳汇;继续“打绿色牌, 走特色路”, 制定各类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涵盖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禽养殖和山特产品等多个领域;同时, 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靠加工增值, 拉动农业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在山区半山区大力推广立体种养的土地集约利用模式:山区半山区土地分散, 适宜发展立体种养的土地集约利用模式。要积极开展具有寒地特色的立体种植、养殖, 充分利用土地、阳光、空气、水等资源, 拓展生物生长空间, 增加农产品产量, 提高产出效益。积极推行苗木立体种植、果树下间种牧草等模式, 发展食用菌栽培和林蛙养殖等林下经济,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力推广水资源集约利用模式:缺水和干旱给农业带来了巨大影响, 井灌又极大地消耗了能源。推广普及节水技术可增强综合抗旱能力, 稳定和提高粮食产量, 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采取科学的工程措施, 发展防渗渠道和管道输水, 减少和避免水的渗漏与蒸发;改造落后的机电排灌设施, 推广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和农作物喷灌、微喷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地面塑料软管输水灌、坐水种等技术, 最大限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在大中城市周边大力推广观光休闲农业模式:观光休闲农业已经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优势资源, 在大中城市周边积极发展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 如赏花型、采摘型、垂钓型、农家乐型等, 努力构建“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摘、冬滑雪, 全年农家乐”的观光休闲农业大格局。

3. 强化科技自主创新发展低碳农业经济

围绕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总体目标, 制定科技攻关规划, 有重点、分阶段地研究解决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 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 加大科技攻关和技术组装配套集成力度, 研发推广节约型的耕作、播种、施肥、施药、灌溉及旱作农业、集约生态养殖、秸秆综合利用等节约型技术和减少农业废弃物生成、注重水土保持等环保型技术, 培养农民和农业企业的资源节约发展低碳农业观念, 使农业科技成果让广大农民共享, 做到“论文写在大地上, 成果留在农民家”。

4. 把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纳入各级行政领导任期目标考核

上一篇:思想政治课考核方式下一篇:大股东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