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调整振兴

2024-06-27

产业调整振兴(精选十篇)

产业调整振兴 篇1

2月19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审议并原则通过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会议指出, 石化产业资源资金技术密集, 产业关联度高, 经济总量大, 对促进相关产业升级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振兴石化产业, 必须在稳定石化产品市场的同时, 加快结构调整, 优化产业布局, 着力提高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 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

一要保持产业平稳运行。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振兴重点产业和粮食增产等综合措施, 拉动石化产品消费。加强进出口监管, 完善能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二要提高农资保障能力。调整化肥农药生产结构, 优化资源配置, 降低成本, 增加供给。完善化肥淡储制度, 加强农用柴油供应网络建设。

三要统筹重大项目布局, 大力推进技术改造。抓紧组织实施在建炼油、乙烯重大项目, 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推广资源综合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 发展循环经济。

四要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产能。停止审批单纯扩大产能的焦炭、电石等煤化工项目, 坚决遏制煤化工盲目发展势头。

五要加大政策扶持。抓紧落实成品油储备, 完善税收政策, 增加技改投入, 加大对石化企业的信贷支持。

六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加强科学决策, 增强风险防控能力, 提高石化企业管理水平。

二、政策解读与点评

1. 以扩大内需来拉动石化产品消费行业影响:中性

石化产业的下游行业包括纺织、建材、电器、日化、汽车轮胎和农业等, 石化产业的景气度与宏观经济紧密相关。目前石化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 是下游行业需求比较低迷。只有落实扩大内需的政策, 推动整个宏观经济好转, 下游行业转暖, 才能拉动石化产品消费, 使石化产业走出目前的困境。

2. 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将会择机推出

行业影响:利好天然气供应商, 对气头尿素企业不利

目前我国天然气与同类能源相比, 价格偏低, 仅相当于液化石油气价格的一半, 也仅相当于进口天然气价格的一半。这引发了对天然气需求的快速增长, 供需关系紧张。

天然气目前主要在民用领域, 其次是化肥和化工领域。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可能参照成品油的方式, 统一提价, 但对民用和化肥用气给予财政补贴。假设2009年下半年平均上调天然气出厂价格0.40元/立方米, 2009年中石化 (600028) 按照销售天然气80亿立方米估算, 价格上调影响主要体现在下半年, 可增加每股收益0.014元。中国石油 (601857) 2009销售天然气500亿立方米估算可增加每股收益0.04元。

3. 落实成品油储备

行业影响:利好炼油行业

从长期来看, 成品油储备制度将有利于消除成品油市场的不正常性供求波动, 稳定国内成品油价格。短期来看, 目前国内成品油需求下降, 导致成品油存在一定的供给过剩, 炼油企业开工率难以恢复。实施成品油储备, 将有利于降低炼油企业的库存, 推动其生产负荷更快地恢复。

4. 完善化肥淡储制度行业影响:利好化肥

化肥消费具有季节性, 消费旺季为2-6月和8-11月份两个时间段, 生产是连续性生产, 生产与消费不匹配, 导致化肥市场波动比较大, 既不利于生产企业, 也不利于农民。为了平稳化肥市场, 2005年1月12日开始建立化肥淡季商业储备制度, 由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来共同承担。但生产企业库存能力有限, 流通企业买涨不买跌, 实际操作效果并不好。

完善化肥淡储制度, 可能将推出国家化肥储备制度。稳定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的市场预期, 降低生产企业库存积压的风险, 提高化肥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可以保证化肥充足供应, 防止价格大幅波动。

5. 加快推进在建炼油、乙烯重大项目

行业影响:短期中性, 长期利好整个石化产业链

目前乙烯等基础石化原料还需要进口, 正在实施的一些重大炼油一体化项目投产后, 将基本能够填补目前的进口需求, 提升我国整体石化产业的规模和自给能力。

加快实施这些批建项目, 有利于拉动对下游钢材、工程建筑施工行业的需求, 符合拉动内需的政策导向。规划中没有提出新建大型炼化项目, 有利于避免未来基础石化产品产能过剩。

6. 限制煤化工新建项目

行业影响:短期中性, 中长期利好煤化工

2004年开始, 受石油价格上涨和地方政府大项目发展热, 各地掀起煤化工投资热潮, 电石法制聚氯乙烯、煤制甲醇和二甲醚、煤制烯烃、煤制油项目一窝峰地上马。

原油价格下跌后, 煤化工成本优势消失, 下游需求减少, 导致多数煤化工项目处于亏损边缘。但中长期来看, 具有煤炭优势和循环经济模式的煤化工项目具有较好的生存空间。

7. 税收信贷政策支持, 推进技术改造行业影响:利好整个石化行业

相比国外石化行业, 我国目前存在着生产装置比较陈旧、工艺技术存在差距, 单耗、能耗偏高的状况。通过税收和信贷方面的支持, 加快石化行业技术升级改造, 既有利于整个行业节能降耗, 提高生产效率, 还能推动行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产业升级, 同时还能促进石化装备行业发展。

三、国内石化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 石油原料进口依赖度过高

从1996年起, 我国成为石油和石油产品净进口国, 目前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 石油消费具有较强的刚性, 消费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进口依赖度不断上升。2008年1-11月进口量占消费量比率上升到49.1%, 进口依赖度48.08%。国家信息中心2008年发表的能源形势报告, 预测国内石油消费量到2010年和2020年将分别增加到4.25亿吨和5.72亿吨, 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将达到55%和66%。

美国、欧洲和日本等石油进口大国目前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石油储备体系。储备规模主要由进口依赖度决定。

美国石油进口依赖度60%, 储备规模跟进口量挂钩。石油储备分为政府战略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美国政府战略石油储备规模居世界首位, 美国最大联邦战略储备规模为10亿桶, 目前储备能力是7.27亿桶。1985年达到相当于114天进口量的最高储备天数。目前战略储备储量6.94亿桶, 相当于56天的石油净进口量。企业石油储备超过政府储备, 相当于10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

日本、德国和法国的石油进口依存度98%以上, 石油储备体系比美国更加完备, 分为政府储备、法定企业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三个层次。储备量跟消费量挂钩。法定企业储备是法律规定的企业储备任务, 政府对法定企业储备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目前日本国家战略石油储备3.15亿桶, 相当于63天的石油净进口量。德国战略石油储备5350万桶, 相当于23天的石油消费量。

中国2003年成立能源局, 开始考虑石油储备, 储备体系主要分为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地方石油储备、企业商业储备和中小型公司石油储备的四级储备体系。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总共规划了三期, 其储量安排大致是:第一期1200万吨;第二期2800万吨;第三期2800万吨。2004年开始建设第一期四个储备基地, 分别位于沿海的镇海、舟山、大连、黄岛, 到2008年年底, 一期储备基地基本完成注油。储备量相当于24天的石油净进口量, 企业储备一般是21天的进口量, 都远低于美国的水平。

2. 化工产品供给过剩与短缺共存

一部分化工产品供给不足, 需要大量进口, 一部分产品国内供给过剩, 需要大量出口来消化石油供给不足, 主要的石化原料和制品

3. 精细化工发展滞后

精细化工主要包括医药、农药、染料、涂料、表面活性剂、催化剂, 助剂、化学试剂、电子工业用化学品、皮革化学品、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和生物化工制品等。既为传统行业提供产品, 也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环保新型行业提供产品。具有品种多、产量小、技术密集度高、更新换代快、质量要求高、附加值高的特点。

美国、西欧和日本发达国家不断地根据经济效益和市场、环境和资源的导向, 进行化学工业产品结构的调整, 主要由传统石油化工向精细化工方面转变。精细化工的发展速度一直高于其它行业。美国80年代后期, 工业增长率为2.9%, 而精细化工增长率则达到5%。

90年代初期, 发达国家精细化工率约为55%, 90年代末期上升到60%。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扩大专用品的生产, 如医药保健品、电子化学品、特种聚合物及复合材料等, 并大力发展有关生命科学制品。

目前全球领先的化工企业, 美国杜邦、陶氏化学、德国巴斯夫、赫斯特和拜耳, 瑞士的汽巴-嘉基等, 20世纪70年代以前业务主要是石油化工, 后来逐渐将业务转向精细化工。美国杜邦目前主要业务为农药、医药、特种聚合物、复合材料等精细化工产品, 陶氏化学主营逐渐转向医药和工程用聚合物, 1996精细化率超过50%。瑞士的汽巴-嘉基公司全部外购原材料发展精细化工, 1994年精细化工率达到80%以上。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重点发展精细化工, 到20世纪末精细化工率达到35%, 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和规模, 目前约有5000家精细化工生产厂。传统的精细化工产品如染料、涂料、农药、精细无机化工产品已基本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有的还有相当数量的出口。

但我国精细化工行业还非常分散, 具有核心领先技术的精细化工企业仅几十家, 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我国精细化工产品的质量、品种、技术水平、设备和经验, 还不能满足信息行业、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品等一些新兴行业的需求。仅电子工业就需精细化学品1.6万种, 国内产品配套率不到50%, 其余依靠进口。

4. 化肥供求不匹配

化肥消费具有季节性, 消费旺季为2-6月和8-11月份两个时间段, 生产是连续性生产, 生产与消费不匹配, 导致化肥市场波动比较大, 既不利于生产企业, 也不利于农民。为了平稳化肥市场, 2005年1月12日开始建立化肥淡季商业储备制度, 由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来共同承担。但生产企业库存能力有限, 流通企业买涨不买跌, 实际操作效果并不好。

5. 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篇2

石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资源资金技术密集,产业关联度高,经济总量大,产品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国防科技等各个领域,对促进相关产业升级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确保石化产业稳定发展,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特编制本规划,作为石化产业综合性应对措施的行动方案。规划期为2009-2011年。

一、石化产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我国是石化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进入21世纪以来,石化产业保持快速增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逐步提高。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左右,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约1个百分点。化肥、农药、成品油、乙烯、合成树脂等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相继建成了14个千万吨级炼油、3个百万吨级乙烯生产基地,云南、贵州、湖北三大磷肥产区,青海、新疆百万吨钾肥工程。但是,石化产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现,主要表现为:集约发展程度偏低,产业布局分散;创新能力不强,高端产品生产技术和大型成套技术装备主要依赖进口;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中低端产品比重较大;资源环境约束加大,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加剧;农资供给需要加强,低成本产品产能不足,市场调控体系不完善;一些地区不顾资源、环境条件,不注重能源转换效率,盲目发展煤化工。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石化产业受到较大冲击,国内外市场萎缩,生产持续下降,企业库存增加、价格大幅下跌,行业经济效益下滑、生产经营困难。当前,我国石化产品消费仍处于增长期,油品、化肥、农药刚性需求长期存在,高端石化产品市场潜力巨大,必须抓住机遇,加快石化产业的调整和振兴,促进产业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稳定石化产品市场,保持产业平稳增长;依托大型企业和产业基地,按照炼化一体化、园区化、集约化模式和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安全生产的要求,优化石化产业布局;统筹国内外资源,保障农资供给;推进自主创新,实施技术改造,发展高端产品,着力提高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不断增强产业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石化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

(二)基本原则。

坚持稳定生产运行与促进产业振兴相结合。既要着力解决当前石化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保障产业平稳运行,又要着眼长远,加快转变增长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增强发展后劲。

坚持调整产品结构与增加有效供给相结合。抓住有利时机,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中高档产品比重,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增加有效供给能力,满足市场需求。

坚持加快技术改造与推进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大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力度,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强化技术改造,促进石化产业技术的系统化和集成化;加强关键和前沿技术研发,增强自主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坚持实施重大项目与调整产业布局相结合。加快重大项目建设,严格控制炼油乙烯新布点,统筹考虑对外合作项目规划布局。推动大型企业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集中布局、集约发展。

(三)规划目标。

2009—2011年,石化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09年力争实现平稳运行,经过三年调整和振兴,到2011年,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发展方式明显转变,综合实力显著提高。

1.产量保持稳步增长。到2011年,原油加工量达到40500万吨,成品油、乙烯产量分别达到24750万吨、1550万吨。

2.农资保障能力增强。到2011年,化肥产量达到6250万吨(折纯),钾肥产量达到400万吨(折纯),高浓度化肥比重提高到80%;在原料产地生产的化肥比重提高到60%,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化肥储备基本满足市场调控需要。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比重显著提高,县乡农用柴油供应网络不断完善。

3.产业布局趋于合理。成品油“北油南运”的状况得到改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建成3-4个2000万吨级炼油、200万吨级乙烯生产基地。煤化工盲目发展的势头得到遏制。

4.产品结构显著改善。2009年车用汽油全部达到国Ⅲ标准,2010年车用柴油全部达到国Ⅲ标准,2011年轻质油品收率达到75%,高端石化产品自给率明显提高。

5.技术进步明显加快。丁基橡胶等产业化技术取得突破,千万吨级以上炼油、百万吨级乙烯、大型粉煤制合成氨等成套技术装备实现本地化,煤制油、烯烃、乙二醇等示范工程建成投产。

6.节能减排取得成效。到2011年,石化产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2%以上,污水、二氧化硫和粉尘等污染物排放量减少6%以上,行业特征污染物排放得到控制。综合能耗普遍降低,大型炼油装置吨原油加工耗标准油低于63千克,大型乙烯装置吨乙烯耗标准油低于640千克,大型煤制合成氨装置吨氨综合能耗低于1.8吨标准煤。

三、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

(一)保持产业平稳运行。

加快实施国家扩大内需、调整和振兴重点产业、增产千亿斤粮食等各项综合措施,拉动石化产品消费。落实有利于石化产业发展的税收和加工贸易政策,扩大石化产品市场。加强对进口石化产品的监测预警,防止境外产品倾销。打击石化产品走私,维护市场秩序。严格执行油品质量标准,严禁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油品进入市场。扩大油品和化肥储备,减轻企业库存压力。采取积极的信贷措施,缓解企业流动资金困难。

(二)提高农资保障能力。

采用洁净煤气化和能源梯级利用技术,对现有氮肥生产企业进行原料和动力结构调整,实现原料煤多元化,降低成本;在能源产地适当建设大型氮肥生产装置,替代落后产能。优化磷肥资源配置,推广硫和中低品位磷矿综合利用等技术,继续建设好云南、贵州、湖北三大磷肥基地。加大国内外钾矿资源勘探开发,科学规划青海、新疆钾肥基地发展,加强钾矿共生、伴生资源开发利用。调整农药产品结构,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品种,推动原药集中生产。完善化肥储备制度,提高市场调控能力。加强农用柴油供应网络建设,满足季节性集中消费需要。

(三)稳步开展煤化工示范。

坚持控制产能总量、淘汰落后工艺、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以及能源化工结合、全周期能效评价的方针,坚决遏制煤化工盲目发展势头,积极引导煤化工行业健康发展。今后三年停止审批单纯扩大产能的焦炭、电石等煤化工项目,原则上不再安排新的煤化工试点项目,重点抓好现有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甲烷气、煤制乙二醇等五类示范工程,探索煤炭高效清洁转化和石化原料多元化发展的新途径。

(四)抓紧实施重大项目。

抓紧组织实施好“十一五”规划内在建的6套炼油、8套乙烯装置重大项目,力争2011年全部建成投产。在现有基础上,通过实施上述项目,形成20个千万吨级炼油基地、11个百万吨级乙烯基地。炼油和乙烯企业平均规模分别提高到600万吨和60万吨。

(五)统筹重大项目布局。

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立足现有企业、靠近消费市场、方便资源吞吐、淘汰落后产能的原则,按照一体化、园区化、集约化、产业联合的发展模式,统筹重大项目布局,严格控制炼油乙烯项目新布点。做好新建重大炼油乙烯项目论证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近期重点做好利用境外资源在国内合作加工的炼化项目前期工作,选择2-3个条件好的现有大型炼化企业进行扩建。结合中缅原油管线的进展情况,适时开展西南地区炼化项目的布局研究。

(六)大力推动技术改造。

加快前沿技术自主化、关键技术产业化、工程技术本地化,及时研究制定相关技术和产品标准。推广资源综合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推动园区化发展和清洁生产,实现节能减排。炼油乙烯行业重点推广液化气制高辛烷值汽油、渣油加氢处理、资源梯级使用等技术,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氮肥行业重点推广废水闭路循环等技术,磷肥行业重点推广硫酸生产余热回收等技术。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开展炼油企业油品质量升级改扩建,乙烯装置节能降耗改扩建,氮肥企业原料路线和动力结构调整,磷肥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农药企业高效低毒低残留产品生产和农药废弃物处置能力建设,高端石化产品产能建设等工作。

(七)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淘汰工艺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安全隐患大、环境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对炼油行业采取区域等量替代方式,淘汰100万吨及以下低效低质落后炼油装置,积极引导100万-200万吨炼油装置关停并转,防止以沥青、重油加工等名义新建炼油项目。对化肥行业通过上大压小,产能置换,淘汰技术落后、污染严重、资源利用不合理的产能。对农药行业依据行政法规,淘汰一批高毒高风险农药品种。加快淘汰电石、甲醇等产品的落后产能,提高污染防治和产业发展水平。

(八)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石化产业属于资源消耗量大、废弃物排放量高的产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责任重大。要加强产业监管,促进产业发展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相协调。加强环境容量调查和规划,引导石化产业合理布局、清洁发展。行业协会要积极配合职能部门加强产业运行的监测管理。生产企业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切实履行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责任,进一步增强事故应急处置能力。重点加强江河湖泊和人口密集区等敏感地区产业发展的监督指导。依法关停不符合环保和安全生产要求的企业,现有企业必须达标运行,新建项目原则上应进入合规设立、环保和安全设施齐全的产业园区。

(九)支持企业联合重组。

推动大型石化集团开展战略合作,优化产业布局和上下游资源配置,增强国际竞争力。引导大型能源企业与氮肥企业组成战略联盟,实现优势互补。支持骨干磷肥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提高集中度。支持钾肥龙头企业开展产业整合,促进钾矿资源合理利用。鼓励优势农药企业实施跨地区整合,努力实现原药、制剂生产上下游一体化。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兼并重组,扩大产业规模,做强高端石化产业。

(十)增强资源保障能力。

加大国内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力度,稳定石化产业原料的国内供给;开展油钾兼探,推动青海和新疆等地含钾卤水和海相钾矿资源勘查。加强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煤炭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硫回收,增强资源保障能力。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境外油气、钾矿、硫资源开发与合作。

(十一)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石化企业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抓住产业调整和振兴的机遇,加强生产要素全球配置能力,深化企业改革,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不断提高经营管理和科学决策水平,着力增强企业创新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及核心竞争力。强化质量管理和节能管理,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严格安全生产责任。加强环境保护,做好节能降耗和减排工作。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企业人才,全面履行社会责任,建设和谐企业。

四、政策措施

(一)完善化肥储备机制。

完善中央、地方两级化肥淡季商业储备制度,加强淡储化肥调运,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淡储旺供的调控体系,保障供给,稳定市场价格。支持化肥骨干生产企业储备磷铵和尿素。抓紧研究建立国家化肥储备。

(二)抓紧落实油品储备。

加快储备设施建设,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增加成品油国家储备。参照原油商业储备做法,尽快研究制订成品油商业储备办法和制度。

(三)加强信贷政策支持。

鼓励金融机构对基本面较好、信用记录较好、守法经营、有竞争力、有市场、但暂时出现经营或财务困难的石化企业给予信贷支持。

(四)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

完善成品油价格政策,结合消费税制度改革,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建立有利于石化产业发展的成品油消费税征收体制。

(五)加大技术改造投入。

制订《石化产业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项目及产品目录》,设立石化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重点支持油品质量升级、化肥农药结构调整、高端石化产品发展。支持异戊橡胶等前沿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丁基橡胶和己内酰胺等关键技术产业化,大型乙烯等工程技术本地化示范工程建设。

(六)支持境外资源开发。

加强引导,简化审批手续,完善信贷、外汇、税收等措施,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资源勘探和开发。

(七)实施公平税负政策。

统筹兼顾石化产业与下游加工贸易发展,科学制定石化产品进出口税收政策和加工贸易政策,实行国产与加工贸易进口石化产品公平税负。抓紧完善化肥出口管理政策。

(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

认真落实和完善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妥善解决富余人员安置、企业资产划转、债务核定与处置、财税利益分配等问题。采取资本金注入、融资信贷(银行贷款,发行股票、企业债券、公司债券、中长期票据,吸收私募股权投资)等方式支持中央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支持开展兼并重组的骨干企业实施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

(九)完善产业发展政策。

抓紧制(修)订相关产业政策、燃油质量标准、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能源使用和污染排放管理办法、产业准入目录、鼓励发展和研发高端石化产品和技术目录。严格控制甲醇、烧碱、纯碱等产能过剩行业项目建设和炼油乙烯项目新布点。对于没有完成小炼油等落后生产装置关停并转任务的地区,禁止建设新增产能的项目。综合运用提高准入门槛、加强清洁生产审核、实施差别电价等手段,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建立产业退出机制,完善和落实配套政策措施。加快重点项目的环境评价、用地审核及项目核准工作。

(十)依法做好反倾销和反走私等工作。

完善石化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加强对三大合成材料和高端石化产品进出口异常情况及其对我国内产业影响的监测。依法采取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措施,维护公平贸易秩序。加强成品油进出口监管,严厉打击成品油走私活动,防止扰乱国内市场。

五、规划实施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规划》分工,加强沟通协商,密切配合,尽快制定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并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要建立部门联合发布信息制度,适时向社会发布产业调整和振兴的有关信息。有关部门要适时开展《规划》的后评价工作,及时提出评价意见。

产业调整振兴 篇3

江苏省新能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汽车,船舶、物流、钢铁、有色金属,纺织、轻工等11个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已由江苏省政府发布,医药及生物技术、环保2个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正在制定中,近期也将公布。5月20日,江苏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韩庆华发布这一消息。

工业经济是江苏经济的主体,占GDP比重超过50%,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居全国首位,规划纲要涵盖的重点产业总量占全省工业80%以上。制定落实规划纲要,对应对危机保增长、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江苏工业由大变强有着重要意义。据悉,经过3年努力,江苏省产值超万亿元产业将由现在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两个增加到7个,新增石化,冶金、纺织、轻工,新医药和环保5个产业。

国务院发布10个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后,江苏省高度重视,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抓住机遇,积极贯彻,结合实际编制13个规划纲要。其中。装备制造等10个《规划纲要》主要与国家对接,另外从江苏优势、产业特点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出发,增加制定新能源。医药及生物技术、环保3个产业《规划纲要》。江苏省政府年初专门成立工作班子,迅速启动编制工作,并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召集省有关部门负责人讨论修改规划纲要,研究相关扶持政策。经过近5个月的反复修改,《规划纲要》于近日定稿陆续出台。

《规划纲要》包括产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和规划实施等方面内容。有五个特点一是阶段性,发展目标的制订注意与当前重点工作对接,规划期为2009~2011年,与江苏省“十一五”规划以及各专项发展规划相衔接,兼顾“十二五”远景发展目标;二是衔接性,注意与国家产业调整振兴和规划相衔接:三是操作性,最大限度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度过当前难关:四是前瞻性,利用当前形势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倒逼机制,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五是互动性,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互动发展。新闻发布会还着重介绍了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到2011年,江苏全省新能源产业要力争实现销售收入4500亿元,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产业聚集区,建设30个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

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篇4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 稳定汽车消费, 加快结构调整,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推动产业升级, 促进我国汽车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特制定本规划, 作为汽车产业综合性应对措施的行动方案, 规划期为2009~2011年。

1 汽车产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汽车产业高速发展, 形成了多品种、全系列的各类整车和零部件生产及配套体系, 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产品技术水平明显提升, 已经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但是, 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不高、自主开发能力薄弱、消费政策不完善等问题依然突出, 能源、环保、城市交通等制约日益显现。2008年下半年以来,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加深和国际汽车市场的严重萎缩, 国内汽车市场受到严重冲击, 导致全行业产销负增长、重点企业经济效益下滑、自主品牌轿车发展乏力,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形势严峻。

应该看到, 结构调整是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汽车产业在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后, 必然要进行一次大的调整, 以解决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积累的诸多矛盾, 国际金融危机只是引发了结构调整期的提前到来。目前, 我国汽车市场正处在增长期, 城乡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汽车产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必须加快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

2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1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通过实施积极的消费政策, 开拓城乡市场, 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需求;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推进汽车企业兼并重组, 加强关键技术研发, 加快技术改造, 提升企业素质;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 加强自主创新, 培育自主品牌, 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促进汽车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2 基本原则

坚持扩大内需, 注重财税政策激励与消费环境改善相结合。既要立足当前, 采取财政激励措施, 扩大国内汽车市场需求, 确保经济增长, 又要着眼长远, 完善消费政策, 培育消费市场。

坚持结构调整, 注重发挥市场作用与加强政府引导相结合。利用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手段, 推动企业兼并重组, 整合要素资源, 提高产业集中度, 实现汽车产业组织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自主创新, 注重改造传统产品与推广新能源汽车相结合。加强技术改造, 提高研发水平, 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和结构调整, 着力培育自主品牌, 积极发展节能环保的新能源汽车。

坚持产业升级, 注重工业发展与服务增值相结合。汽车生产企业既要增强制造实力, 又要拓展汽车金融业务和产品售后服务, 强化生产与服务的纽带联系, 促进相互支撑, 实现汽车制造业和汽车服务业协调发展。

3 规划目标

1. 汽车产销实现稳定增长。2009年汽车产销量力争超过1000万辆, 三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0%。

2. 汽车消费环境明显改善。建立完整的汽车消费政策法规框架体系、科学合理的汽车税费制度、现代化的汽车服务体系和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建立电动汽车基础设施配套体系, 为汽车市场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3. 市场需求结构得到优化。1.5升以下排量乘用车市场份额达到40%以上, 其中1.0升以下小排量车市场份额达到15%以上。重型货车占载货车的比例达到25%以上。

4. 兼并重组取得重大进展。通过兼并重组, 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200万辆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 4~5家产销规模超过100万辆的汽车企业集团, 产销规模占市场份额90%以上的汽车企业集团数量由目前的14家减少到10家以内。

5. 自主品牌汽车市场比例扩大。自主品牌乘用车国内市场份额超过40%, 其中轿车超过30%。自主品牌汽车出口占产销量的比例接近10%。

6. 电动汽车产销形成规模。改造现有生产能力, 形成50万辆纯电动、充电式混合动力和普通型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产能, 新能源汽车销量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左右。主要乘用车生产企业应具有通过认证的新能源汽车产品。

7. 整车研发水平大幅提高。自主研发整车产品尤其是小排量轿车的节能、环保和安全指标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要轿车产品满足发达国家法规要求, 重型货车、大型客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接近国际水平, 新能源汽车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8. 关键零部件技术实现自主化。发动机、变速器、转向系统、制动系统、传动系统、悬挂系统、汽车总线控制系统中的关键零部件技术实现自主化, 新能源汽车专用零部件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 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

1 培育汽车消费市场

采取有力措施, 遏制汽车产销下滑势头, 确保2009年稳定增长。在汽车购买、使用、报废更新等环节, 调整和出台鼓励汽车消费、恢复市场信心的政策措施。清理取消各种不利于小排量汽车发展的规定, 通过税收等经济手段引导增加小排量汽车消费。

2 推进汽车产业重组

鼓励一汽、东风、上汽、长安等大型汽车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兼并重组。支持北汽、广汽、奇瑞、重汽等汽车企业实施区域性兼并重组。支持汽车零部件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 提高国内外汽车配套市场份额。

3 支持企业自主创新

以企业为主体, 加强产品开发能力建设。一是建立整车设计开发流程, 掌握车身、底盘开发技术及整车、发动机、变速器的匹配技术和排气净化技术;突破碰撞安全性、NVH (振动、噪声、平顺性) 等关键技术;控制新能源汽车的设计和制造成本。二是提高传统乘用车的节能、环保和安全技术水平。重点支持排量1.5升以下、满足国IV排放标准的车用直喷汽油机和排量3升以下、升功率达到45千瓦以上柴油机的研制。突破重型商用车底盘集成关键技术, 提高整车驾驶舒适性和操控稳定性。重点支持大功率柴油机及其高压燃油喷射电控系统、后处理系统和商用车自动换挡机械变速器 (AMT) 等关键技术研发。三是建立汽车产业战略联盟, 形成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

4 实施技术改造专项

制订《汽车产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项目及产品目录》, 支持汽车产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动力模块产业化、内燃机技术升级、先进变速器产业化、关键零部件产业化以及独立公共检测机构和“产、学、研”相结合的汽车关键零部件技术中心建设。

发展提升整车性能的关键零部件。重点支持研发车身稳定、悬架控制、驱动防滑控制、电子液压制动、车身总线、数字化仪表等电子控制系统, 以及六档以上的手动和自动变速器、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和无级自动变速器、商用车自动控制机械变速器等产品。

5 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

推动纯电动汽车、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掌握新能源汽车的专用发动机和动力模块 (电机、电池及管理系统等) 的优化设计技术、规模生产工艺和成本控制技术。建立动力模块生产体系, 形成10亿安时 (Ah) 车用高性能单体动力电池生产能力。发展普通型混合动力汽车和新燃料汽车专用部件。

6 实施自主品牌战略

在技术开发、政府采购、融资渠道等方面制定相应政策, 引导汽车生产企业将发展自主品牌作为企业战略重点, 支持汽车生产企业通过自主开发、联合开发、国内外并购等多种方式发展自主品牌。

7 实施汽车产品出口战略

加快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建设汽车出口信息、产品认证、共性技术研发、试验检测、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

8 发展现代汽车服务业

加快发展汽车研发、生产性物流、汽车零售和售后服务、汽车租赁、二手车交易、汽车保险、消费信贷、停车服务、报废回收等服务业, 完善相关的法规、规章和管理制度。支持骨干汽车生产企业加快建立汽车金融公司, 开展汽车消费信贷等业务。

4 政策措施

1 减征乘用车购置税

自2009年1月20日至12月31日, 对1.6升及以下小排量乘用车减按5%征收车辆购置税。

2 开展“汽车下乡”

在新增中央投资中安排50亿元资金, 自2009年3月1日至12月31日, 对农民购买1.3升及以下排量的微型客车, 以及将三轮汽车或低速货车报废换购轻型载货车的, 给予一次性财政补贴。

3 加快老旧汽车报废更新

调整老旧汽车报废更新财政补贴政策, 加大补贴支持力度, 提高补贴标准, 加快淘汰老旧汽车。2009年老旧汽车报废更新补贴资金总额由2008年的6亿元增加到10亿元。

4 清理取消限购汽车的不合理规定

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清理取消现行限制汽车购置的不合理规定, 包括牌照注册数量、车型限制、各种区域市场保护措施、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外地汽车进城收费, 以及其他直接或间接影响汽车购置的措施, 并于2009年3月底前将清理情况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对确需继续保留的限购规定, 自2009年4月1日至12月31日应暂停执行, 不能暂停执行的, 应于2009年3月10日之前报国务院批准。

5 促进和规范汽车消费信贷

修改和完善汽车消费信贷制度, 抓紧制订汽车消费信贷管理条例, 使资信调查、信贷办理、车辆抵押、贷款担保、违约处置等汽车消费信贷全过程实现规范化、法制化。

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内骨干汽车生产企业建立汽车金融公司。促进汽车消费信贷模式的多元化, 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规范发展, 支持汽车金融公司发行金融债券等。

6 规范和促进二手车市场发展

建立二手车鉴定评估国家标准和临时产权登记制度, 调整二手车交易的增值税征收方式。大力发展专业的二手车经销企业, 倡导汽车品牌经销商开展以旧换新、以旧换旧等汽车置换业务。取消二手车交易市场的不合理收费, 降低交易成本。

加强二手车市场监管, 严格经营主体市场准入, 规范二手车交易行为, 维护市场秩序。积极推广二手车交易合同示范文本, 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加强行业自律, 促进企业诚信经营。

7 加快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建设

发展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提高综合管理效率和现代化水平。实施交通畅通工程, 鼓励加快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建设。各城市人民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推动停车场建设, 规范停车收费。交通换乘枢纽应建设大型停车场所, 方便换乘公共交通工具, 减轻交通拥堵压力。

8 完善汽车企业重组政策

制定支持汽车企业重组的政策措施, 妥善解决富余人员安置、企业资产划转、债务核定与处置、财税利益分配等问题。支持汽车生产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整合产品资源, 开发新产品;鼓励汽车生产企业联合开发和制造《汽车产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项目及产品目录》内的汽车新产品和关键总成。新建汽车生产企业和异地设立分厂, 必须在兼并现有汽车生产企业的基础上进行。

9 加大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力度

今后三年在新增中央投资中安排100亿元作为技术进步、技术改造专项资金, 重点支持汽车生产企业进行产品升级, 提高节能、环保、安全等关键技术水平;开发填补国内空白的关键总成产品;建设汽车及零部件共性技术研制和检测平台;发展新能源汽车及专用零部件。

10 推广使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

启动国家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 由中央财政安排资金给予补贴, 支持大中城市示范推广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要制订规划, 优先在城市公交、出租、公务、环卫、邮政、机场等领域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建立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网络, 加快停车场等公共场所公用充电设施建设。

11 落实和完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

抓紧制订道路机动车辆管理条例, 完善机动车辆管理法规体系。启动对产业有重要提升和保护作用的标准的研究制订工作, 抓紧制修订新能源汽车产品标准、试验方法。落实汽车整车 (含摩托车、三轮汽车、低速货车) 生产企业退出机制。制订新能源汽车关键总成的准入标准。研究制订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生产企业向相关产业转型的鼓励办法。

5 规划实施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规划》的工作分工, 加强沟通协商, 密切配合, 尽快制订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 确保实现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三年目标。要建立部门联合发布信息制度, 适时向社会发布产业调整和振兴的有关信息。有关部门要适时开展《规划》的后评价工作, 及时提出评价意见。

产业调整振兴 篇5

一、有色金属产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有色金属产业迅速发展,在技术进步、改善品种质量、淘汰落后产能、开发利用境外资源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生产和消费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有色金属生产和消费国。2008年,全国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2520万吨,总消费量2517万吨;其中铜、铝、铅、锌、镍总产量分别占全球产量的20%、32.7%、37.8%、33%、9.5%,总消费量分别占全球消费量的27.2%、32%、35.7%、31.7%、23.5%。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766亿元,占全国GDP的1.9%,直接从事有色金属生产的就业人数300万人。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受到较大冲击,产品价格大幅下跌,产量不断下降,国内消费疲软,企业流动资金紧张,行业全面亏损,产业平稳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同时,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存在的深层次矛盾仍很突出,部分产品产能过剩,产业布局亟待调整,产业集约化程度低,资源保障程度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再生利用水平较低,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艰巨。

应该看到,有色金属产业在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客观上必然要进行一次大的调整。现阶段,有色金属产业在我国实现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中的重要作用没有改变,作为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关键支撑材料的地位没有改变,产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要充分利用当前的有利时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和关键材料加工能力,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引导企业“走出去”,积极利用境外矿产资源。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采取综合措施,稳定和扩大国内市场;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产能、加强技术改造、推进企业重组为重点,推动有色金属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充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着力抓好再生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保障能力,促进有色金属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应对危机与产业振兴相结合。着力解决当前有色金属产业当前面临的困难,保市场稳定,保先进生产力,保重点企业,保主要品种,促进产业平稳运行;利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各种有利因素的作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竞争力。

坚持控制总量与优化布局相结合。根据能源、资源、环境、市场等条件,严格控制产能扩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上下游企业重组,支持在具有资源、能源优势的中西部地区发展深加工,优化产业布局。

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改造相结合。加快关键技术由引进向消化吸收再创新转变,由注重单项技术研究开发向集成创新转变。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技术改造,提高工艺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

坚持企业重组与体制创新相结合。加强体制创新,消除影响企业重组的体制性障碍,为推动有色金属企业集团化发展和实现跨地区、跨行业的重组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利用相结合。合理开发利用国内有色金属资源,注重开发国内市场,控制初级产品出口,鼓励深加工产品出口,支持企业“走出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再生利用水平,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三)规划目标。

力争有色金属产业2009年保持稳定运行,到2011年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产业结构进一

步优化,增长方式明显转变,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为实现有色金属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生产恢复正常水平。2009年,采取综合措施稳定市场需求和生产运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好转,主要财务指标明显改善。

2.按期淘汰落后产能。2009年,淘汰落后铜冶炼产能30万吨、铅冶炼产能60万吨、锌冶炼产能40万吨。到2010年底,淘汰落后小预焙槽电解铝产能80万吨。

3.节能减排取得积极成效。重点骨干电解铝厂吨铝直流电耗下降到12500千瓦时以下,粗铅冶炼综合能耗低于每吨380千克标准煤、硫利用率达到97%以上,余热基本100%回收利用,废渣100%无害化处置。每年节能约170万吨标准煤,节电约60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85万吨。

4.企业重组取得进展。形成3—5个具有较强实力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到2011年,国内排名前十位的铜、铝、铅、锌企业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分别提高到90%、70%、60%、60%。

5.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力争在关键工艺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以及高端产品研发、生产和应用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动产业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优化品种结构。采用富氧底吹等先进技术的铅冶炼能力达70%,框架材料、无氧铜材、中厚板等高档铜、铝深加工产品基本能够满足国内需求。

6.资源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2011年,铜、铝、镍原料保障能力分别提高到40%、56%、38%;加强煤铝共生矿资源开发利用,形成100万吨氧化铝生产规模;再生铜、再生铝占铜、铝产量的比例分别提高到35%、25%,比2008年分别提高6个和4个百分点。

三、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

(一)稳定国内市场,改善出口环境。

积极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措施,改善产品结构,增加有效供给,满足电力、交通、建筑、机械、轻工等下游行业对有色金属产品的需求。适应航空航天、国防军工、高新技术等领域的需要,大力开发新产品和新材料,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稳定和扩大国内市场。

在继续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的同时,实施适度灵活的出口税收政策,支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深加工产品出口。对符合铜冶炼行业准入条件的大型铜冶炼企业开展加工贸易试点。加快转变出口方式,鼓励出口机械装备、运输工具、电子电器、仪器仪表等终端产品,带动有色金属间接出口。积极应对国外反倾销等贸易摩擦。

(二)严格控制总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今后三年原则上不再核准新建、改扩建电解铝项目。严格执行准入标准和备案制,严格控制铜、铅、锌、钛、镁新增产能。按期完成淘汰反射炉及鼓风炉炼铜产能、烧结锅炼铅产能、落后锌冶炼产能和落后小预焙槽电解铝产能。逐步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烧结机铅冶炼产能。

(三)加强技术改造,推动技术进步。

实施技术改造和技术研发专项,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并按规定核准或备案建设的骨干企业,以及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关键材料生产企业。加强对铜铅锌冶炼短流程工艺、共伴生矿高效利用、尾矿和赤泥综合利用,高性能专用铜铝材生产工艺,再生金属保持性能,吨铝直流电耗低于12000千瓦时的电解铝关键工艺等前沿共性技术的研发。支持填补国内空白、满足国民经济重点领域需要的高精尖深加工项目。采用先进适用的冶炼技术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工艺装备水平。

(四)促进企业重组,调整产业布局。

鼓励有实力的铜、铝、铅锌等企业以多种方式进行重组,实现规模化、集团化,提高产业竞争力。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实施跨地区兼并重组、区域内重组和企业集团之间的重组;支

持铝企业与煤炭、电力企业进行跨行业的重组;鼓励再生金属企业间重组。

严格控制资源、能源和环境容量不具备条件地区的有色金属产能;在能源丰富的中西部,特别是具有水电优势的地区,推进铝电联营方式;在资源、能源和环境容量好的地区经核准建设的铝工业基地,要延伸产业链,发展高水平深加工,增强竞争力。抓紧实施汶川地震灾区重建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专项规划确定的有色金属项目。

(五)开发境内外资源,增强资源保障能力。

加大国内短缺的有色金属资源地质勘探力度,增加资源储量及矿产地储备。鼓励大型有色金属企业投资矿山勘探与开发,提高资源自给率。

加大境外资源开发力度,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到境外独资或合资办矿。引导企业遵守所在国的法律法规,尊重所在国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履行必要的社会责任,促进当地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互利共赢。组织实施好有关境外投资项目。

(六)发展循环经济,搞好再生利用。

支持采用先进适用工艺技术,开发利用铜、铅锌低品位矿、共伴生矿、难选冶矿、尾矿和熔炼渣等,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制定煤铝共生资源利用专项规划,抓好高铝粉煤灰利用示范工程;搞好铜、铅、锌冶炼余热利用;推广废渣、赤泥等固体废弃物的应用,实现生产“零排放”。

加快建设覆盖全社会的有色金属再生利用体系,支持具备条件的地区建设有色金属回收交易市场、拆解市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采用高效、低耗、低污染的工艺装备,建设若干年产30万吨以上的再生铜、铝等生产线,促进资源化利用上规模、技术上水平、产品上档次,减少矿产资源消耗。

(七)加强企业管理和安全监管,注重人才培养。

有色金属企业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增强对市场的预见和判断能力,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加快推进管理创新,加强质量管理,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切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范;加强节能管理和成本管理;加强企业文化和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培养高素质的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政策措施

(一)完善出口税收政策。

在继续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的同时,进一步调整有色金属产品出口退税率结构,研究适当调整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二)抓紧建立国家收储机制。

根据形势需要,研究进一步扩大有色金属国家收储规模的方案,抓紧建立和完善国家收储机制。

(三)加大技术进步及技术改造投入。

在新增中央投资中安排专项资金,以贷款贴息形式支持有色金属产业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加大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支持力度,鼓励、引导企业积极推进节能技术改造。

(四)推进直购电试点。

抓紧推进直购电试点,重点支持符合国家环保、土地法律法规以及投资管理规定,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骨干电解铝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活力。根据情况,逐步扩大直购电试点企业范围。

(五)完善企业重组政策。

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妥善解决人员安置、企业资产划转、债务核定与处置、财税利益分配等问题,推进企业重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对大型企业跨省区联合重组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项目给予优先支持。

(六)支持企业“走出去”。

支持骨干企业通过多种方式,按照互利共赢原则,加强国际合作,提高资源保障能力;简化境外项目审批程序,完善信贷、外汇、保险、财税、人员出入境等政策措施;加强境外资产的经营管理,切实防范和化解风险;严格境外资源开发企业准入条件,对符合准入条件的骨干企业,在境外资源开发项目的资本金注入、外汇使用等方面给予支持。

(七)修订完善产业政策。

根据产业发展状况,修订完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及相关产业发展政策,重点提高技术装备、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资源利用率等准入条件,严格用地标准,制定深加工产品分类细则等。

(八)合理配置资源。

进一步规范矿权市场,制定矿权人资质条件,提高矿权市场准入标准。明确矿山资源配置的具体要求,大型矿区要列入国家矿产资源开发规划,优先配置给重点骨干企业,确保矿产资源的合理、集约、高效利用。

(九)继续实施有保有压的融资政策。

加大对有色金属骨干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对符合产业政策与环保、土地法律法规以及投资管理规定的项目,以及实施并购、重组、“走出去”和技术改造的企业,在发行股票、企业债券、公司债以及银行贷款等方面给予支持。对违法违规建设、越权审批的项目和产能落后企业,继续实施限制融资等措施。

(十)严格执行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问责制。

进一步研究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妥善解决好职工安置、企业转产、债务化解等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严格执行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问责制,对未完成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暂停投资项目的核准和审批。地方各级政府要对限期淘汰的落后装备严格监管,禁止擅自扩容改造和异地转移。对擅自扩容改造或异地转移落后装备的,金融机构不提供任何形式的信贷支持,国土资源部门不予办理用地手续。

(十一)建立产业信息的交流和披露制度。

建立部门联合信息发布制度,适时向社会发布有色金属产业政策、项目核准、生产销售库存、产能利用、淘汰落后产能、企业重组、污染排放、贷款、产业损害预警等信息,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信息服务。

(十二)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及时反映行业存在的问题与企业诉求,积极为企业提供服务,引导企业落实国家产业政策,推广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市场秩序,提高行业整体素质。

五、规划实施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规划》分工,加强沟通协商,密切配合,尽快制定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并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有关部门要适时开展《规划》的后评价工作,及时提出评价意见。

“振兴”毋忘“调整” 篇6

从元旦前,到春节,到两会,十大重要产业的人士都处于一种紧张的兴奋之中。

2009年1月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山东青岛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来到他“十分牵挂的地方”青岛港,在与工人们寒暄后,他宣布了继“四万亿投资计划”后的另一个大消息,除要把“四万亿投资计划”的十大措施进一步具体和丰富外,更有十个重要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将要出台。

温家宝说:“这些规划既着眼于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又着眼于产业的长远发展,成熟一个,执行一个。”相形之下,“振兴”更多的是为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调整”则主要着眼于产业的长远发展。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秘书长赵涛表示,这些产业振兴规划重在标本兼治,首先是突出“调整”,严格控制产能总量,特别是对于产能过剩的行业。

随着钢铁、汽车产业规划于1月14日率先在国务院常务会议“过关”,其他产业规划也陆续显示出庐山真面目。如何调整,如何振兴,高层决策已然清晰,业内则在抓紧借此“过河”,同时又希望有更多的“稻草”可得。

火线出炉

发端于前年年中的美国次贷危机在随后的一年迅速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彼时的中国还在“双防”(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但当珠三角的制造企业开始倒闭、多项宏观数据下降,回过神来的中国政府开始救火。

继去年7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10月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调整宏观调控基调后,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抛出一枚“4万亿投资计划”的重磅炸弹,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并在四季度先期启动1000亿中央投资。

越是救赎,“危机远未见底”的看法越来越成为共识。当地方官员在国家发改委门前排队抢投资大饼的同时,坊间又已开始热议“新的经济刺激计划”。很明显,危机未见底,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利好计划也未出尽。

果不其然,2008年11月26日,针对企业困难和工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解决重点行业企业困难,确定组织有关部门加紧制定并适时出台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振兴规划。

不过,是日的会议还审议成品油价格和燃油税费改革方案,这一议题在当时大大抢占了产业振兴规划所吸引的眼球。

直到温家宝于2009年元旦在青岛的“信心宣誓”, 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才真正为各界所瞩目。

正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铁男于2008年年底在全国产业发展工作会议上所言,产业强则经济强,经济强则国家强。借产业振兴应对经济下滑,是本次经济刺激计划毫无疑义的主旨所在。

2008年12月中旬披露的宏观数据确让中国政府感到时不我待。特别是工业增长速度明显下降。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8年11月,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远低于10月的8.2%,比上年同期回落11.9个百分点,比6月份下滑了10%以上,创1990年以来新低。

专家指出,由于中国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实现工业现代化是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引擎。当国民经济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速度时,工业增长速度一般必须保持在15%以上。但从2008年10月开始,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下降到两位数以下,这反映了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已明显放缓。

2008年11月份经济数据更不容乐观。11月进出口双下降,特别是出口从10月份的增长19.2%,转为下降2.2%;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增幅大幅跳水,仅增长2%。这些经济数据表明国内经济形势比较严峻。

“产业振兴的目的还是为了‘保八’,经济增长如果达不到8%,失业问题会变得更加严重,还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重要产业能否振兴,确实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国家发改委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这样说。

受国际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的影响,中国原材料市场价格也出现大幅度波动。在2008年一年间,从暴涨转为暴跌。面对国际国内市场的大幅度波动,许多工业企业始料不及,损失惨重。

以钢铁业为例。几年来,全球钢铁产品消耗量的上涨速度一直远快于GDP的增长速度,中国部分钢铁企业在2007年底到2008年初铁矿石价格疯涨时期,购进了大量高价矿石。随着2008年第三季度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到实体经济,2008年一年间钢材价格大幅度波动,上半年持续走高,从2008年7月份开始回落,8-9月,部分钢材品种价格出现暴跌,10月探底,钢铁产品价格下跌30%~40%,钢铁业主要产品价格已跌到1994年的水平。

从2008年9月份以来,钢铁企业减产、停产、裁员等事件不断,10月以来钢铁业面临企业大面积减产、全行业出现亏损、库存大量增加、成本与价格倒挂等多方面的困难。陷入如此困境的,并不止钢铁业,类似情况也出现在船舶、纺织、有色金属等重要工业行业。

十大杠杆

从1月14日到2月25日,钢铁、汽车、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石化、轻工、有色金属、物流十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相继出台。

为什么选择这十大产业来救国民经济之大局?赵涛指出,这些产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部分行业属于战略产业,这些产业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具有产业链条长、上下游关联度高、辐射带动作用大等特点,保增长,首先要促进这些产业的增长。

从经济总量看,上述重点产业约占GDP比重的1/3。2007年,上述重点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接近80%。从对国家财税的贡献来看,2007年中国税收是4.56万亿元,其中以上述行业为主的企业上交税金是1.7万亿元,约占37.4%。

从吸纳就业情况来看,上述重点产业直接城镇从业人员达到3615.6万人,占全部城镇劳动力就业的30%。这几个行业还涉及大量农民工务工,对于解决农民工就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仅轻工行业就可吸纳农民进城务工约2000万人。因此,促进这些重点产业的发展也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点。

上述重点产业涉及众多配套的中小企业。以汽车业为例,一辆汽车有1万多个零部件,因此,一家整车装配厂必须有1万多家零部件厂与其配套。2007年1-11月,中国全部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683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7.34%;累计实现利润总额48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68.61%。随着国际上汽车行业开始实行零部件“全球化采购”策略及国际跨国汽车企业推行本土化策略,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脱离整车企业并形成专业化零部件集团,正成为一种全球化趋势。国内一批科技含量高、效益好、规模大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逐步成长起来,大批汽车零部件出口,可能使国内市场出现巨大的零部件配件缺口。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国内产值将达到7000亿元左右。因此,汽车业的振兴也将激活大批汽车零部件企业。重点产业的振兴,将使相应的中小企业“活”起来或“活”得更好。

上述重点产业还涉及农副产品销售市场。棉花、粮食、木材等农副产品的绝大部分销售去向是成为工业,特别是轻工业的原料。目前,中国轻工的食品、造纸、家具等部分行业,50%的产值来源于农副产品的深加工。重点产业涉及2亿多农民的产品市场,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因此,这些重点产业的发展涉及到农副产品销售出路和农民增收,直接影响解决“三农”问题。

赵涛称,针对这些行业效益下滑的现实情况,振兴重点产业是扭转制造业颓势,促进工业生产增长,从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有力杠杆。抓住用好这个杠杆对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对这些产业的重要作用,最高层也不乏“重词”强调。如在2月4日通过纺织、装备制造业规划时,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纺织工业是“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政策组合拳

拿什么来拯救十大产业?从已公布的规划与业界的评价来看,减轻税费负担与加大信贷支持是最为直接的“救场”举措。降低企业负担、增加企业收入是实现政策的重要目标。

在出口型行业,是汽车、轻工还是钢铁、纺织,此前业界呼声比较一致的是希望通过增加出口退税、降低或取消出口关税的办法来增收减支。

如钢铁行业,国家已决定自2008年12月1日起,取消67个税号的钢材出口关税,包括所有热轧板卷、热轧中厚板、大型型材(包括大型H型钢)、大部分钢丝、所有焊管、有关税的合金钢板、合金钢窄带、合金钢条杆等。1月14日原则通过的规划中亦指出,要“实施适度灵活的出口税收政策,稳定国际市场份额。”

另如纺织业,去年8月和11月,国家两次提高纺织产品出口退税率,12月以来,再次调高的呼声越来越高。对利润微薄的纺织业来说,出口退税调高或者降低1-2个百分点,都会对整个行业产生重大影响。2月4日通过的规划再度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

轻工业规划中也提出,“进一步提高部分轻工产品出口退税率。”

又如汽车业,规划中最受关注的是调整购置税。从2009年1月20日至12月31日,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按5%征收车辆购置税。从2009年3月1日至12月31日,国家安排50亿元对农民报废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换购轻型载货车,以及购买1.3升以下排量的微型客车给予一次性财政补贴。

在装备制造业规划中,也“鼓励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部分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部件及原材料,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企业融资难也是本轮规划的重点。“银行一听说是纺织企业就不愿意给钱了。”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秘书长王竹林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纺织企业最大的困难是来自银行的信贷收紧。

浙江杭州一家纺织企业的企业主也表示:“现在纺织企业大多有三角债问题,你欠我,我欠他,以前生意好的时候不会出问题,现在金融危机一发生,许多企业的现金流出现了问题,很多老板逃走,不是因为他的企业已是负资产了,而是因为现金流断了之后不知道该如何应付供应商的催款了。这个时候就特别需要银行的帮助。”

此次纺织业规划中提出:“对基本面较好但暂时出现经营和财务困难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加大中小纺织企业扶持力度,鼓励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减轻纺织企业负担。”

与纺织业规划同时通过的装备制造业规划中也提出:“增加出口信贷额度,支持装备产品出口。”

2月11日通过的船舶工业规划强调:“鼓励金融机构加大船舶出口买方信贷资金投放;将现行内销远洋船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延长到2012年。”此前,影响造船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金融环境的恶化。有媒体从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了解到,船东买船的资金中有60%是向银行借贷的,而银行的倒闭或惜贷直接导致船东不能下单。

在政策组合拳中,另有一个几大产业规划兼具的共同点,即技改资金。专家指出,从中国以往工业和企业发展历史和经验来看,技术改造是投入少、收效大,能够有效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措施。2003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国家投入了355亿元对技术改造的贴息,拉动了4300亿元的技术改造,拉动效果13倍。

作为产业规划的重点内容之一,企业技术改造资金来自政府财政,规划对这部分资金划定出“盘子”。如钢铁业,“在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中列支专项资金,推动钢铁产业技术进步,调整品种结构,提升钢材质量”。汽车业,“今后三年中央安排10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发展”。装备制造业,“在新增中央投资中安排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纺织业,“在新增中央投资中设立专项,重点支持纺纱织造、印染、化纤等行业技术进步”。船舶工业,“在新增中央投资中安排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支持高技术新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及重点配套设备研发”。石化产业,“增加技改投入”。等等。

毋忘“调整”

规划的前缀有一个细微却重大的变化。2008年11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的是“振兴规划”,而到2008年元旦,已改称“调整和振兴规划”。

国家信息中心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指出,国务院在“振兴规划”前新加了“调整”,说明以当前金融危机为由头出台的“振兴规划”,目的不仅在于阶段性的减免和补贴措施,同时是把近期的救市同中长期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云平也认为,产业规划出台的直接动因,是以这些产业为主的整个工业经济体系普遍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

所见略同的还有赵涛。他称,中国重点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能过剩。如钢铁业,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钢铁业出现了无序发展的问题,钢铁企业快速扩张,从2002年的290家快速发展到2004年的871家,钢产量达2.73亿吨,居世界第一位。但同时也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产业集中度低、产能过剩等问题。

2007年底,中国钢铁业实际年产能约6亿吨,分别是日本和美国的5倍多。其中,至少1亿多吨是落后产能或小企业。在国内上千家钢铁企业中,前10强企业的产业集中度约40%。虽然产能过剩,但有些技术含量高的钢材仍然需要进口。

汽车业同样存在企业规模偏小、分散、产业集中度低等问题。这些问题并不能为内需潜力较大所掩盖。实现汽车产业由生产基地向产业基地的转变尚待时日。

又如船舶工业,据统计,2008年底,中国造船业产能超过6000万吨,已经超过了实际需求量,属于产能过剩。

“目前的产能是在景气时期需求被严重放大的结果,即使没有金融危机也会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中信建投机械装备行业分析师郑贤玲认为,金融危机导致的需求不振只不过是提前激发和引爆了这种危机。

在钢铁、汽车、纺织、装备制造等几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除前文提到的技术改造及目标产业升级外,“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重组”的提法也贯通其中。

赵涛表示,这些产业规划首先是突出“调整”,严格控制产能总量,特别是对于产能过剩的行业,要修订产业政策,进一步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加大企业重组力度,推动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节能减排,提高产业集中度。

沪东中华总经理王勇表示,经历过多次金融危机的造船行业如今应对风险的能力已经得到显著提高,面对行业重组问题将更加谨慎并有全局观。企业的扩张和投资要与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相一致。

“产业规划出台后,我个人认为,中国产业内部可能会加速兼并与重组。”杨宜勇如是预测。

郑贤玲则更为激进地表示:“包括兼并重组和技术改造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产能过剩问题的解决只能通过市场的手段,必须要死掉一批企业。”

关键看长效

通过规划的相关行业市场已开始检验政策救场之效。

海通证券报告指出,钢铁业规划的内容不是立竿见影、急功近利的政策,而是针对行业内部存在的一些老问题而出台的长期性指导性政策。淘汰落后产能将会带来明显而且快速的作用,这也是一直倡导但一直存在的行业问题。从以往实际操作来看,推进难度很大、进度慢。无论是从差别电价、矿石进口资质和钢材出口资质控制,还是环保节能指标来看,似乎都没有达到明显的淘汰落后的效果。

“我的钢铁”网分析师徐向春也认为:“钢铁产业振兴规划着眼于行业中长期的考虑,对钢铁业产业结构升级和竞争力提升的作用会逐步显现。它不是救急,而是敦促钢铁业苦练内功。”

许多钢铁业界人士预测2009年上半年钢企仍很困难,全年盈利状况将比去年更糟,或仅有微利。目前,钢铁业处于恢复阶段,钢价走势跟贸易商补库存有关,跟产业振兴规划关系不大。真正到需求增长刺激钢价还有一段过程,但规划提振了市场信心。

而汽车业由于有调整购置税这样的刺激消费的具体措施,效果相对明显。近期小排量车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乃至一些县城都开始热销。一些想购买1.6升以上车型的消费者也开始考虑享有税收优惠的小排量汽车了。

上海证券分析师杨胜分析认为,汽车业规划将提升小排量车、轻卡、微卡和交叉型车市场需求,从而提高2009年国内汽车市场整体需求,相关公司业绩也将较快复苏。

中国社科院工经所研究员赵英则认为,汽车业规划,不仅仅着眼于扩大汽车消费,也包含了调整结构的内容,将引导国内汽车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更加合理,更加符合中国国情。

纺织业方面,东方证券分析师施红梅称,短期来看,有实质意义的措施主要在出口退税率调高至15%以及中央将建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技术改造。“理论上测算,2009年行业利润或可增加7%。”第一纺织网也预计,不考虑其他变动因素,因出口退税调整将让纺织全行业增加约57亿元人民币的净利润。

第一纺织网总编辑汪前进表示,政府在为行业“救急”的同时更着眼长远,大力支持真正有实力的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2009年,纺织业要在激烈的淘汰中获得重生,打造全新格局。

不少行业内对规划效果有两种意见。如装备制造业内有人认为,规划将明显提升全行业抵御金融风险、促进经济增长的信心,有利于行业长远发展,同时也更期待具体细则的出台。但也有分析师对此政策的效果持保守态度。他们认为本次规划只不过是对2006年2月出台的《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及后续细化政策的重申,内容上并无新意,只是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对装备制造业的重视和扶持态度,因此总体上影响有限。

有权威人士强调,当前的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不仅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选择,也是服务于长期国家战略目标的政策选择。为此,要把扩大内需、振兴产业和科技支撑结合起来,坚持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又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既有利于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既有效扩大投资,又积极拉动消费,为国际金融危机结束后经济的下一步发展夯实基础,全面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但对正受金融危机煎熬的企业而言,最关注的无疑仍是眼下的生存问题。此时,需求决定了一切。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顾问朱汝敬表示,目前船舶工业最大的问题就是订单下降。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对行业肯定是利好的,但拉动的效果值得观察。“我国80%的船是要依靠外需拉动,外需那一块是不能靠规划拉动。外需下滑,内需如果提不上去,那估计就更困难了。”

产业调整振兴 篇7

一、电子信息产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 产业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升。2001—2007年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8%, 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约6.3万亿元, 工业增加值约1.5万亿元, 占GDP比重约5%, 对当年GDP增长的贡献超过0.8个百分点, 出口额达5218亿美元, 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36.5%。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 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数字电视等领域也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但是,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2008年下半年以来, 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增速不断下滑, 销售收入增速大幅下降, 重点领域和骨干企业经营出现困难, 利用外资额明显减少,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同时,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深层次问题仍很突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加强技术创新, 促进电子信息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贡献。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主线, 坚持改革开放, 强化自主创新, 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以优化环境巩固规模优势, 以重大工程带动技术突破, 以新的应用推动产业发展。稳定出口, 拓展内需, 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 保持电子信息产业平稳较快增长;集聚资源, 重点突破, 提高关键技术和核心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以用促业、融合发展, 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在发展中保稳定, 在稳定中谋转型, 加快调整电子信息产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 实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 基本原则。

坚持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针对当前外部市场需求急剧下降、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深度调整的形势, 采取积极措施, 保持产业的稳定增长。同时, 着眼长远发展, 集中优势资源, 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加快完善体制机制, 改善投融资环境, 培育骨干企业, 扶持中小创新型企业, 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 国家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 增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软件等核心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

坚持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加快自主创新步伐, 以系统应用为牵引, 加速技术自主开发。同时, 继续加大力度吸引国际电子信息制造业和服务业向我国转移,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拓展企业海外发展空间, 提高电子信息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三) 规划目标。

促增长、保稳定取得显著成效。未来三年, 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保持稳定增长, 产业发展对GDP增长的贡献不低于0.7个百分点, 三年新增就业岗位超过150万个, 其中新增吸纳大学生就业近100万人。保持外贸出口稳定。新型电子信息产品和相关服务培育成为消费热点, 信息技术应用有效带动传统产业改造, 信息化与工业化进一步融合。

调结构、谋转型取得明显进展。骨干企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自主品牌市场影响力大幅提高。软件和信息服务收入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比重从12%提高到15%。稳步推进电子信息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延长产业链, 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特色鲜明的产业聚集区。产业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核心技术有所突破, 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等领域的应用创新带动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 产业发展模式转型取得明显进展。

三、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

今后三年, 电子信息产业要围绕九个重点领域, 完成确保骨干产业稳定增长、战略性核心产业实现突破、通过新应用带动新增长三大任务。

(一) 确保计算机、电子元器件、视听产品等骨干产业稳定增长。

完善产业体系, 保持出口稳定, 拓展城乡市场,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发挥产业集聚优势, 实现计算机、电子元器件、视听产品等骨干产业平稳发展。

增强计算机产业竞争力。加快提高产品研发和工业设计能力, 积极发展笔记本电脑、高端服务器、大容量存储设备、工业控制计算机等重点产品, 构建以设计为核心、以制造为基础, 关键部件配套能力较强的计算机产业体系。大力开拓个人计算机消费市场, 积极拓展行业应用市场, 推广基于自主设计CPU的低成本计算机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打印机、税控收款机等产品。支持骨干企业“走出去”, 进一步开拓全球特别是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市场。

加快电子元器件产品升级。充分发挥整机需求的导向作用, 围绕国内整机配套调整元器件产品结构, 提高片式元器件、新型电力电子器件、高频频率器件、半导体照明、混合集成电路、新型锂离子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和新型印刷电路板等产品的研发生产能力, 初步形成完整配套、相互支撑的电子元器件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无污染、环保型基础元器件和关键材料, 提高产品性能和可靠性, 提高电子元器件和基础材料的回收利用水平, 降低物流和管理成本, 进一步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 保持国际市场份额。

推进视听产业数字化转型。支持彩电企业与芯片设计、显示模组企业的纵向整合, 促进整机企业的强强联合, 加大创新投入, 提高国际竞争力。加快4C (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内容) 融合, 促进数字家庭产品和新型消费电子产品大发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加快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过渡, 推动全国有线、地面、卫星互为补充的数字化广播电视网络建设, 丰富数字节目资源, 推动高清节目播出, 促进数字电视普及, 带动数字演播室设备、发射设备、卫星接收设备的升级换代, 加快电影数字化进程, 实现视听产业链的整体升级。

(二) 突破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软件等核心产业的关键技术。

抓住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加快调整的机遇, 立足自主创新, 强化国际合作, 统筹资源、环保、市场、技术、人才等各种要素, 合理布局重大项目建设, 实现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软件等核心产业关键技术的突破。

完善集成电路产业体系。支持骨干制造企业整合优势资源, 加大创新投入, 推进工艺升级。继续引导和支持国际芯片制造企业加大在我国投资力度, 增设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完善集成电路设计支撑服务体系, 促进产业集聚。引导芯片设计企业与整机制造企业加强合作, 依靠整机升级扩大国内有效需求。支持设计企业间的兼并重组,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支持集成电路重大项目建设与科技重大专项攻关相结合, 推动高端通用芯片的设计开发和产业化, 实现部分专用设备的产业化应用, 形成较为先进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

突破新型显示产业发展瓶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以面板生产为重点, 完善新型显示产业体系。国家安排引导资金和企业资本市场筹资相结合, 拓宽融资渠道, 增强企业创新发展能力。成熟技术的产业化与前瞻性技术研究开发并举, 逐步掌握显示产业发展主动权。充分利用全球产业资源, 重点加强海峡两岸产业合作, 努力在新型显示面板生产、整机模组一体化设计、玻璃基板制造等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提高软件产业自主发展能力。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着力提高国产基础软件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中文处理软件 (含少数民族语言软件) 、信息安全软件、工业软件等重要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技术、产品研发, 实现关键领域重要软件的自主可控, 促进基础软件与CPU的互动发展。加强国产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的推广应用, 推动软件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鼓励大型骨干企业整合优势资源, 增强企业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引导中小软件企业向产业基地集聚和联合发展, 提高软件行业国际合作水平。

(三) 在通信设备、信息服务、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

加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推动业务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 强化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的运用, 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以新应用带动新增长。

加速通信设备制造业大发展。以新一代网络建设为契机, 加强设备制造企业与电信运营商的互动, 推进产品和服务的融合创新, 以规模应用促进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加快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下一代互联网和宽带光纤接入网建设, 开发适应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特点和移动互联网需求的新业务、新应用, 带动系统和终端产品的升级换代。支持IPTV (网络电视) 、手机电视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建立内容、终端、传输、运营企业相互促进、共赢发展的新体系。

加快培育信息服务新模式新业态。把握软件服务化趋势, 促进信息服务业务和模式创新, 综合利用公共信息资源, 进一步开发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信息服务业务。积极承接全球离岸服务外包业务, 引导公共服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外包数据处理、信息技术运行维护等非核心业务, 建立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服务外包体系。提高信息服务业支撑服务能力, 初步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满足产业国际化发展要求的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信息技术融合应用。以研发设计、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为突破口, 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结合, 提高工业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加速行业解决方案的开发和推广, 组织开展行业应用试点示范工程, 支持RFID (电子标签) 、汽车电子、机床电子、医疗电子、工业控制及检测等产品和系统的开发和标准制定。支持信息技术企业与传统工业企业开展多层次的合作, 进一步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结合国家改善民生相关工程的实施, 加强信息技术在教育、医疗、社保、交通等领域应用。提高信息技术服务“三农”水平, 加速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 发展壮大涉农电子产品和信息服务产业。

四、政策措施

(一) 落实扩大内需措施。

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以及家电下乡、其他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 进一步拓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空间, 引导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网络、宽带光纤接入网络和数字化影院建设, 拉动国内相关产业发展。完善普遍服务机制, 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 加强农村电信和广播电视覆盖, 加速实现“村村通”。支持国内光伏发电市场发展和LED (发光二极管) 节能照明产品推广。建立国家资金支持的重大工程配套保障协调机制, 带动电子信息产品以及相关服务发展, 引导国内企业互相配套。

(二) 加大国家投入。

国家新增投资向电子信息产业倾斜, 加大引导资金投入, 实施集成电路升级、新型显示和彩电工业转型、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新跨越、数字电视电影推广、计算机提升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软件及信息服务培育等六项重大工程, 支持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建设。鼓励地方对专项支持的关键领域和重点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引导社会资源投向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加大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投入。

(三) 加强政策扶持。

继续实施《国务院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 (国发[2000]18号) 明确的政策, 抓紧研究进一步支持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并适当延长液晶等新型显示器件优惠政策。落实数字电视产业政策, 推进“三网融合”。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中, 根据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适时调整认定目录和标准。研究出台光伏发电和半导体照明推广应用的鼓励政策。

(四) 完善投融资环境。

落实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 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的信贷支持。引导地方政府加大投入, 有效发挥信用担保体系功能, 支持金融机构为中小电子信息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服务。依托产业基地、企业孵化器等产业集聚区, 扩大电子信息中小企业集合发债试点。对符合条件的电子信息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产品更新换代的外汇资金需求, 通过进出口银行提供优惠利率进口信贷方式给予支持。积极发展风险创业投资, 大力支持海外归国人才在国内创业发展。落实优惠条件, 降低商检和物流费用, 支持国外企业稳定在我国的生产规模, 扩大投资。加强产业基地公共基础设施和支撑服务体系建设, 优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环境。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政策和功能优势, 加大打击走私力度, 促进电子信息产品研发、维修、配送及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

(五) 支持优势企业并购重组。

在集成电路、软件、通信、新型显示器件等重点领域, 鼓励优势企业整合国内资源, 支持企业“走出去”兼并或参股信息技术企业, 提高管理水平, 增强国际竞争力。鼓励金融机构对电子信息企业重组给予支持。

(六) 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

继续保持并适当加大部分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退税力度, 发挥出口信用保险支持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的积极作用, 强化出口信贷对中小电子信息企业的支持。落实科技兴贸规划。采取综合措施为企业拓展新兴市场创造条件, 支持企业“走出去”设立研发、生产基地, 建立境外营销网络。拓展与国外政府、企业间的合作, 大力推动TD-SCDMA等标准技术在海外市场的拓展和商用。落实促进离岸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 推动软件外包企业加快发展。

(七) 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加强移动通信、笔记本电脑、软件、新型显示器件等领域创新能力建设, 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支持电子元器件、系统整机、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组成各种形式的产业联盟, 促进联合协同创新。大力推进TD-SCDMA、地面数字电视、手机电视、数字音视频编解码、中文办公文档格式、WAPI (无线局域网安全标准) 、数字设备信息资源共享等标准产业化进程, 加强RFID、数字版权管理、数字家庭产品等关键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工作, 加快制定工业软件、信息安全、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和规范。加强对电子信息产品和服务的知识产权保护。将集成电路升级等六项重大工程所需高端人才引进列入国家引进高层次海外人才的相关计划, 提高国内研发水平。

五、规划实施

榆林工业产业调整和振兴的基本思路 篇8

近年来, 榆林市紧紧抓住建设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的历史机遇, 依托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能化主导产业, 积极发展配套产业, 延长能化工业产业链, 工业经济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2008年,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229.34亿元, 同比增长35.1%, 实现增加值762.74亿元, 占GDP的75.6%, 同比增长26.3%, 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增速都位居全省第一。基本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化工、油气为主导的能化产业体系, 榆林、神府两个经济开发区, 榆横、榆神、靖边等十多个工业园区“两区多园”的发展格局。2008年, 全市原煤产量达到1.55亿吨, 天然气87亿立方米, 原油749万吨, 原盐41万吨, 精甲醇82万吨, 焦炭786万吨, 发电量238亿度, 聚氯乙烯20万吨, 玻璃711万重量箱, 水泥97.5万吨。能化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95%, 对全市GDP贡献率达到72%, 对全市财政的贡献率达到76%。成为全国重要产能大市。

我们在发展能化产业上主要做了以下工作:煤炭, 以神府矿区南区、榆横矿区等为重点, 加强现有中小煤矿整合重组, 重点建设千万吨级大矿, 目前已形成1.7亿吨的煤炭生产能力。煤化工, 以神府、榆林两个经济开发区和榆神、榆横等工业园区为重点, 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工艺, 重点发展百万吨级的甲醇、烯烃、煤制油、兰炭生产装置, 初步形成了煤液化、煤气化、煤焦化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电力, 以榆横、府谷等工业园区和神府经济开发区为重点, 建设60万千瓦和百万千瓦级超临界、超超临界坑口火电机组;以定边、靖边为重点, 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目前, 全市已形成火电装机容量620万千瓦, 在建风电装机5万千瓦, 拟建太阳能光伏电站5万千瓦。盐化工, 以榆横、绥米佳等工业园区和神府经济开发区为重点, 不断加快岩盆资源勘探和开发转化, 已形成聚氯乙烯生产能力25万吨。油气, 以定、靖油区为重点, 按照稳定老区生产、加强新区勘探, 提高油气储采比为目的, 大力推广应用注水、注气等二次、三次采油新工艺和新技术, 预计全市今年原油产量突破90万吨, 天然气产量突破100亿方。同时, 不断加大资源深度转化力度, 2008年, 全市能源资源初级产品就地转化率约20%, 初步形成了以原煤———发电、原煤———兰炭———电石或铁合金、原煤———兰炭———煤焦油———清洁燃料油、原煤———甲醇———低碳烯烃、原煤 (天然气) ———甲醇———醋酸或二甲醚等下游产品、原盐———烧碱、聚氯乙烯等循环型能源化工工业体系。

在大力发展能化主导产业的同时, 积极发展装备制造、物流等配套产业。在榆林经济开发区开辟了能化装备制造园, 规划了6个专业制造区, 引进730多家装备制造企业, 煤科总院煤机制造、宝钛集团化机制造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正在启动建设榆阳区组装中心和靖定、神府两个维修中心, 力争到2010年, 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装备制造企业。随着交通设施的极大改善和资源开发的快速推进, 榆林物流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2008年全市物流业实现增加值约35亿元, 占到第三产业增加值的30%。据不完全统计, 全市现有专业物流企业74家, 其中部分企业已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 正在成为物流行业龙头。在榆阳、神木等县区, 还涌现出一批信息中介企业, 神木县上百家信息中介企业一年中介业务量高达数十亿元。

但是,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 榆林工业发展面临着不少问题, 特别是结构性矛盾突出, 能源经济一枝独秀, 重工业比例高达99.25%, 非能源化工产业被边缘化, 装备制造业刚刚起步, 毛纺、皮革等传统轻工业提升困难, 已经影响到我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将高度重视, 认真予以解决。

二、榆林工业产业调整和振兴的基本思路

根据省上出台的12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及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和规划纲要, 我们结合榆林实际进行了认真研究, 提出今后一段时期, 榆林工业产业调整和振兴的基本思路是:以能化产业为主体, 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为两翼, 大手笔规划、大区域布局、大项目策划、大集团引领、大集群推进, 着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能源化工基地。计划从今年起到2012年, 四年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总投资3000亿元, 形成2.6亿吨原煤、1200万吨原油、140亿立方米天然气、280万吨原盐、600万吨甲醇、100万吨煤制油、160万吨聚氯乙烯、3000万吨兰炭的生产能力和1500万千瓦电力装机容量, 原煤转化率提高到45%以上。规划未来十年投资1.5万亿元, 建设1000个项目, 构筑能化、农业、城镇、生态、交通、水利、资本、科教、平安十大体系。重点做好5大产业调整和振兴工作:

1. 能源产业。

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珍惜资源、深度转化”的重要指示精神, 依托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设, 做大做强煤炭、油气和电力产业, 加快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 着力构建新型能源工业产业集群。一是适度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优先安排大型煤炭基地内的大中型煤矿项目;支持现有生产煤矿及选煤厂技术改造, 建设节能、环保和安全高效矿井;适度加快商品煤产能建设。二是有序开发油气田。坚持油气并重、协调发展的方针, 努力实现稳定老区生产、加强新区勘探, 力争取得油气勘探重大突破和产量稳定增长, 提高油气储采比。积极推广采油新工艺和新技术, 不断提高油气采收率。科学布设油气长输管道, 降低运输成本。三是着力构建大型煤电基地。围绕煤炭资源开发, 重点建设坑口电站、煤矸石电站项目, 发展大型高效机组;在热负荷需求较大的城镇及化工园区, 发展热电联产;加大关停小火电厂力度, 提高电力技术装备水平, 降低能源总消耗量。四是加大新型能源的开发利用, 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加快鲁能靖边48MW风电场建设, 争取再开工建设一批规模较大的风资源利用项目;加大生物质能开发利用, 推广农村新能源应用推进多晶硅、单晶硅项目建设。

2. 石化产业。

要积极发展煤化一体化、盐化一体化项目, 依托骨干企业, 推进科技创新, 发展循环经济, 延伸产业链条。一是以工业园区为依托, 提高煤化工、盐化工产业承载能力。重点建设以神华陶氏煤化一体化项目为支柱的榆神煤化学工业区, 以大唐集团MTP和兰炭、电石产业为主导的府谷煤电化工业区, 以延长集团醋酸和榆天化二甲醚为支撑的榆横煤化学工业区, 以延长集团靖边煤油气综合利用为特色的靖边能源化工综合利用产业区, 以吴堡矿区焦煤、焦化产品、煤矸石发电为重点的吴堡焦化工业区, 以金泰氯碱、浙江光宇纯碱为龙头绥米佳盐化工区。二是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支持神华、长庆、中煤等大企业新建转化项目和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以市场运作为主, 发展跨区域企业集团;打破行业界限, 发展煤、电、化、路、港一体的跨行业企业集团;打破所有制界限, 发展各类资本参与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集团。三是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企业创新体系, 在产业集群重大技术领域和关键技术环节的研发上取得突破;积极争取国家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支持, 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努力拓展产业链条下游环节, 把煤化工产业向化工原料、精细化工和化工产品制造延伸。四是加快结构调整。引导企业和项目向园区集聚,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3. 装备制造产业。

围绕能源化工基地建设需要, 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抓好装备制造业配套建设, 支持龙头企业与零部件厂商的战略联盟, 促进龙头企业与集群内配套企业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 提高内部配套率。围绕大型油气田开发, 建设油气钻采装备研发制造基地。抓好矿山机械、化工设备等产业, 重点发展煤炭装备、冶金轧制设备、通风设备等, 形成煤炭冶金重型装备制造集聚地。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利用装备、兆瓦级风力发电设备及零部件, 加快发展多晶硅生产检测设备, 单晶硅生产、加工专用设备, 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 构建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和硅产业专用设备生产基地。

4. 轻工业。

上世纪后期, 以毛纺、服装产业为龙头的轻工业曾是我市的支柱产业。重振榆林轻工业, 对于全市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和统筹城乡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市县两级将联动制定一揽子扶持政策, 调动民众力量, 扩大招商引资, 以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为主体, 强力推进轻工业。在发展思路上, 重点围绕能源化工产业, 延伸应用材料产业链改造, 大力发展水泥、玻璃、轻工制品等建材产业;提升毛纺、皮革、服装等传统轻工业;积极发展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粉条、红枣、海红果等食品工业, 支持发展黄芪、甘草等现代中药材加工业。

5. 物流产业。

产业调整振兴 篇9

这一思想也对物流行业产生了影响并促进了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绿色物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何为绿色物流?在近二十年的发展和争论当中, 人们对于绿色物流已经形成了一些共识。即绿色物流是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 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 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 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物流模式和发展理念。绿色物流作为一个概念, 直到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才被提出,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 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也开始凸显出来。

首先, 虽然绿色物流在我国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仍然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并且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 尽管绿色物流从环境和经济建设的角度而言有着重要意义, 但是绿色物流的思想并没有深入人心为人们所广泛接受。这就使得我国的绿色物流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前瞻性。

其次, 由于我国绿色物流发展较晚, 所以目前的绿色物流体制还不够完善, 这就使得绿色物流在我国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体制问题。由于绿色物流不仅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且对我国的可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市场在调节资源配置中发挥着中发着主导作用, 但是政府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绿色物流的发展方面更是如此, 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扶持无疑有利于促进绿色物流在我国的发展。然而事实却是, 由于物流行业涉及的部门太多, 虽然我国颁布了一些关于绿色物流的法律法规, 但是仍然没有解决在绿色物流发展中物流行业职责不分、秩序混乱的问题。这种状况就造成在绿色物流发展中的资源浪费。

再次, 目前我国的绿色物流发展中还存在技术和设备落后以及缺乏人才的问题。物流行业本身就涉及很多的行业和部门, 但是由于我们国家的物流行业本身起步就晚, 所以就使得我国的物流行业的基础不太健全, 绿色物流在发展的过程中的基础比较差, 从而限制了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 绿色物流企业竞争, 归根到底就是物流人才的竞争, 然而我国物流行业相关的教育相对落后, 这就造成了我国在绿色物流的发展过程中, 从事物流行业的人员, 不仅素质不高, 而且大多数都没有进行专业的物流学习, 只是按照已有的经验来进行运作、安排, 加之没有能够很好的汲取外界的新知识, 导致了对物流观念和管理和教育方式比较落后, 从而使得企业没有新鲜血液的流入, 企业停步不前。因此, 技术和设备的落后以及人才的不足也限制了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绿色物流在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 那么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使我国的绿色物流获得更好的发展呢?

首先, 树立绿色物流观念, 加强宣传。尽管绿色物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人们对绿色消费的需要, 但是绿色物流作为一种新的理念还没有被人们广泛接受。所以要积极的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加强宣传。一是, 政府要加强宣传使人们认识到绿色物流对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二是, 要加强媒体宣传使人们更多的认识和了解绿色物流。只有使社会充分认识到、了解到绿色物流才能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其次, 完善法律法规为绿色物流的发展提供法律法规保证。没有政府的保证和支持, 绿色物流很难获得更好的发展, 这就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来有效地规范、监督和激励物流企业的行为。有了法律规范, 绿色物流的运营才能够秩序化和规范化, 才能够更好的发展。

再次, 要积极引进技术和改进装备。绿色物流作为一个全新的科学的理念, 本身的发展就需要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为支撑, 只有引进诸如全面质量管理 (TQM) 、电子数据交换 (EDI) 的先进的技术才能为绿色物流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技术和物质基础, 才能达到以最小的消耗获得最大收益的效果。

最后, 要积极加强与之相关的人才培养。人才决定了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 这就要求在我国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加强人才培养。这不仅要求政府要加强绿色物流的研究工作, 加强应用型技术的开发与运用。同时还要加强高校对绿色物流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可以在高校中对已经参与物流管理并具有一定经验的人员进行培养。只有拓宽人才培养的渠道才能够满足现在我国绿色物流发展中对人才的需求。

总之, 我国的绿色物流在发展中还处于起始阶段, 并且还存在一些问题, 但是随着绿色物流在我国的发展和体制的完善, 我国绿色物流一定会取得更好的发展。

摘要: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绿色物流以其环保性受到了重视和推广。本文回顾了绿色物流的发展过程并对我国绿色物流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 以便为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建议。

关键词:绿色物流,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王长琼:绿色物流的内涵、特征及其战略价值研究.中国流通经济[J].2004 (3) 12~14

[2]、李培俊:绿色营销的风险分析与防范.中国流通经济[J].2004 (2) 53~56

[3]、张威。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浅析[J].现代商业, 2009.23.

产业调整振兴 篇10

第一是要培育汽车消费市场。从2009年1月20日至12月31日, 对1.6L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按5%征收车辆购置税。从2009年3月1日至12月31日, 国家安排50亿元资金, 对农民报废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换购轻型载货车, 以及购买1.3L以下排量的微型客车, 给予一次性财政补贴。增加老旧汽车报废更新补贴资金, 并清理取消限购汽车的不合理规定。

第二是要推进汽车产业重组。支持大型汽车企业集团进行兼并重组, 支持汽车零部件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

第三是要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今后3年, 中央将安排100亿元专项资金, 重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业的发展。

第四是要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 推动电动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产业化。中央财政安排补贴资金, 支持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在大中城市示范推广。

第五是要支持汽车生产企业发展自主品牌, 加快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 发展现代汽车服务业, 完善汽车消费信贷。

《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从汽车消费、产业发展、科技研发、汽车流通和金融等各方面入手, 是一个很全面的规划措施,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 有利于自主研发、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有利于节能减排, 将会促进汽车行业快速发展, 扭转目前汽车市场的低迷形势, 对我国汽车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有利于汽车市场的健康发展

2008年, 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 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进入“冰冻期”, 形势严峻。在这个艰难的时刻, 国家通过了《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对促进汽车工业的振兴和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体现了国家扩大内需、振兴产业和科技支撑相结合的精神, 既解决实际问题, 又注重长远发展。

众所周知, 中国加入WTO后, 我国汽车工业飞速发展, 汽车市场规模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已经十分强劲。从“扩内需”的角度看, 汽车对拉动投资和消费的作用十分突出, 因此这时出台调整振兴规划非常及时和必要。与此同时,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 也体现了“调结构”的要求。汽车购置税的调整, 将对改变汽车产品结构、消费结构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

针对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 国家加大了对汽车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 对汽车产业内部的调整也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当前汽车市场低迷的状态下, 《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将有力地促进整个汽车市场的恢复和发展, 不仅在现阶段对汽车消费起到鼓励作用, 而且对汽车产业长远发展的调整意图也十分明显。

中国汽车工业正处于发展时期, 同时处于优化结构的过程, 《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分别在汽车产业重组、新能源汽车战略、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方面推出政策, 对汽车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将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有利于汽车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有利于小排量汽车的快速发展

为了培育汽车消费市场, 《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出, 从2009年1月20日至12月31日, 对1.6L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按5%征收车辆购置税。考虑汽车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及消费特征, 车辆购置税的下调, 受其影响最大的为对车价较为敏感的市场区域, 即小排量区间, 车辆购置税下调或取消, 首先会刺激该细分市场需求的增长。

据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 2008年基本型乘用车 (轿车) 按排量看, 1.6L以下品种仍然是轿车市场的主要力量, 当年销售3105955辆, 占整个轿车市场的61.54%, 其中1.0~1.6L排量的乘用车更是中国家庭汽车消费的主流产品。

国家对1.6L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按5%征收车辆购置税, 相关汽车生产厂家将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因为汽车购置税是价外税, 占购车成本的10%, 1.6L及以下排量乘用车购置税减半征收, 将有力促进汽车消费止跌回稳。如果相关企业配合这个政策, 再适度降低这一排量区间乘用车的销售价格, 2009年汽车消费市场有望迎来一个艳阳天。

目前, 国内相关汽车生产厂商纷纷调高2009年的产销计划, 如上海通用五菱2009年的销售目标为75万辆, 奇瑞计划销售41.9万辆, 吉利汽车29万辆, 长安汽车微型车50万辆, 比亚迪40万辆。车辆购置税的下调, 对我国汽车行业销量增长恢复具有积极意义。

三、有利于农村市场的开拓和发展

《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出:从2009年3月1日至12月31日, 国家安排50亿元资金, 对农民报废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换购轻型载货车, 以及购买1.3L以下排量的微型客车, 给予一次性财政补贴。从政策中可以看到, 农村市场成为此次国家鼓励的重点。从产品上看, 微型客车和轻型载货车是最大的受益者。

微型客车目前正以每年80万辆左右的速度增长, 加上轻型载货车, 每年的产量在100万辆以上。国家安排的50亿元一次性财政补贴将刺激农村市场消费, 使相应品种在今后几年呈快速增长态势。

由于国家投资重点转向农村 (每年用于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将达数千亿元) ;农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逐年提高;农村公路进一步改善;农村机动车开始进入升级换型期, 汽车逐渐成为首选;新农村建设对运输工具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大城市市场相对饱和, 市场消费由大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转移;新农村建设加快等因素的影响, 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汽车需求的不断增长, 为中国汽车工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国家建设新农村等一系列兴农政策的实施, 以及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农村消费, 农村汽车市场正进入黄金发展期。与此同时, 农村汽车市场的拓展, 将会给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不仅市场规模会剧增, 而且将使汽车产业的发展途径、产品结构、产销网络、产业资本构成等发生重大变化。上汽通用五菱、长安、哈飞、昌河等主要微型车生产企业都将得益于《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实施。

四、有利于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面对全球范围日益严峻的能源形势和环保压力, 近年来, 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都把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提高产业竞争能力、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新能源汽车成为市场新的增长点。《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将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尽快实现产业化, 也为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奠定了基础。

《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将发展新能源汽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提出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推进企业联合重组, 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 加强自主创新, 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今后三年, 中央安排100亿元专项资金, 重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发展。此外, 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 推动电动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产业化。中央财政安排补贴资金, 支持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在大中城市示范推广。

相对于传统汽车业来说, 我国对新能源汽车的重视格外有加。“十五”期间, 国家就设立了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课题, 确定了“三纵三横”的研发布局, 其中“三纵”是指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三种车型;“三横”是指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系统、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动力蓄电池及其管理系统三种共性技术。

我国提出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明确目标, 即“到2012年, 国内有10%新生产的汽车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按届时汽车年产量为1000万辆计算, 我国新能源汽车要达到年产100万辆的规模”。目前, 国内几大汽车集团和比亚迪、奇瑞等民营企业, 都对新能源汽车的开发有很大的热情, 并已开发出了新能源车型。国外的经验表明, 政府的支持和补贴是新能源汽车大规模走向市场的重要因素。

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处于科研向产业化转型的关键时期, 国家出台针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政策, 有望促进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进程大幅提速, 真正迎来新能源汽车大发展的春天, 《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更加坚定了国内外汽车生产商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决心。

五、有利于推进汽车产业的重组联合

为了振兴中国的汽车产业, 提高整个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明确提出, 支持大型汽车企业集团进行兼并重组, 支持汽车零部件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现阶段, 我国汽车企业的发展水平还参差不齐,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是必然的, 以确保新产品和有生命力的企业的发展。而且, 从中国汽车业的现状来看, 也是非常有利于汽车行业进行重组的。

首先, 国内整车企业的产能空置现象严重, 一些劣势企业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 急需“傍大款”。据统计, 2008年, 中国整车企业约有130多家, 汽车总销售量为938.05万辆, 销量排名前10位的企业共销售汽车782.01万辆, 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3%。由此可见, 余下的100多家企业共销售汽车约159.5万辆车, 平均每家企业的销量低于1.33万辆, 部分企业甚至年产能只有几十辆, 年销量如此低的企业将无法支撑下去。

其次, 金融危机来临后, 资产“泡沫”破灭, 以前溢价较高的土地、厂房、设备等资产开始大幅贬值, 收购方评估时更加注重企业的盈利能力, 而出售方由于生存压力将调低预期, 放低出售价格, 因此在收购同样的资产时, 收购方的支出比两年前要低得多。此外, 上南成功合作, 也为国内整车企业重组树立了标杆。在一年多的合作中, 南汽集团获得了发展的动力, 解决了南汽员工的就业问题, 工资收入也有所提高。

《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为我国汽车行业的重组指明了方向, 将进一步促进整个汽车行业重组工作的发展。

六、大大促进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

《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出, 要支持汽车生产企业发展自主品牌, 加快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 发展现代汽车服务业, 完善汽车消费信贷。统计数据显示, 2008年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缓慢, 可持续发展再次遭到阻力。

上一篇:组织的合理性下一篇:低温等离子射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