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教学

2024-08-01

见习教学(精选十篇)

见习教学 篇1

1 建立临床见习质量评价体系

建立《临床见习管理制度》、《临床见习考核办法及考核标准》、《带教老师评价标准》等一套完整的见习质量评价体系,加强临床见习教学管理工作,规范见习学生行为,提高临床见习教学质量,保证临床见习的常规性开展。通过制度建设,推动临床教学工作,提高临床教学的管理水平,量化学生的见习质量(将学生见习情况转化为临床课程的考试成绩,临床见习成绩可以占课程总分的10-20%,甚至更大比例),了解带教老师的带教情况,及时发现见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临床见习的积极性,把“要我教”变成“我要教”,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2 加强学校和医院的互动

学校和见习医院都是为社会培养医疗人才的基地,医院是学生见习的主要场所,学校和医院要密切联系,要取得医院的支持和配合,把见习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可以通过互设教学基地,资源共享,合作办学,优先选择毕业生等形式,形成良好的合作双赢关系。在此过程中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主动协调,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保证临床见习的顺利开展。

3 精心组织,合理安排

在学生见习前,学校主管见习工作的部门应到各见习医院联系,协商好见习时间和科室,了解见习期间医院的主要病种,听取医院对见习工作的要求,协商制定出具体的见习工作方案。教学秘书要按照各医院科室情况和见习期间病种的不同,制订出科室轮转表,对各专业学生进行分组,安排好带队教师、实习队长。一般2-3人为一组为宜,避免人数过多影响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安排组织能力、组织观念强的学生担任实习队长和实习小组长,医院和学校要安排临床经验丰富,有一定带教经验的老师师带教,科室轮转实行交叉轮转,保证每一个学生见习期间都轮转到对应的专业科室。

4 精心挑选带教老师

带教老师是学生见习的引导者、启发者、指导者,(1)临床老师不仅带业务、带技术,更重要的是带思想、带品德,(2)尽量选拔一些理论知识好、临床经验丰富,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老师担任带教工作。带教老师要提前深入病房,要主动联系主管医师及病人,取得他们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在不会导致病人病情加重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让学生多接触病人,创造更多的观摩机会和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操作的机会。要制订出科室见习工作方案,写好见习教案(见习目的、教学内容、步骤、时间分配、教学重点)。在学生进入科室之前,带教老师要把见习内容,具体要求对学生进行系统地介绍,把见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及相关的基础知识交代清楚,明确应该何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以便学生提前作好心理准备。在带教中过程中,带教老师必须以身作则,体现对病人的关爱,做到既教书又育人,(3)以自己行医处事的方式来感染学生。

5 做好见习前的宣传教育工作

见习是医学生第一次接触临床,学生感到很鲜新,兴趣非常浓厚,积极性高。但学生普遍认为见习可以缓解因学习紧张造成的压力,对见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心理准备不足。学校应组织辅导员在班级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动员,让学生了解临床见习的意义和重要性,强调学校安排见习的不易,应该珍惜和把握见习机会,不要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见习不是放假,更不是好玩,期间更要加强临床知识的学习,为见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要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听从老师的安排,加强组织纪律性。在临床见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相关的临床知识,还应注意学习带教老师的行医处事方式,了解如何处理医患关系,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6 解决好教学进度和见习内容之间的矛盾

见习和实习不同,见习阶段是在学生学习临床课程期间,而实习是在学生学完整个临床课程之后。合理的见习安排应该是在理论课后的近期安排该病种的见习,但临床上不可能恰好就在理论课后提供足够的病例作,而常常是根据病房的病员、病种决定见习的内容,这样往往会出现见习内容和教学内容之间不一致,有些病种可能在课堂上讲了很久,有些可能还没有讲。如果直接让学生去面对病人,就会导致由于理论知识的缺乏而影响到见习的效果。临床课教师可以通过见习期间医院可能出现的常见病、多发病提前调整教学计划,让见习内容和教学内容尽量匹配,或在见习前将见习内容告诉学生,强调重点内容和注意事项,使学生快速了解见习内容的理论知识,做到有的放矢。对于病种不齐的科室,可以选择一些好的临床病例的病历用作教学,再结合典型病例的录像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7 加强见习期结束后的总结工作

见习期结束后,学校应组织学生代表、带教教师、医院主管部门召开专题座谈会,掌握学生见习情况,发现见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总结经验教训,研究出更有益于医学生临床见习教学效果的新方法,使见习教学质量得以持续改进与提高。

总之,临床见习是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医学生进入临床的关键一步,要做到重视过程、细化流程、明确目标及建立完善的评价系统,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摘要:临床见习是临床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教学的三大教学环节之一,重视见习过程管理、细化管理流程、明确管理目标、建立质量评价体系是保证见习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结合多年对学生见习工作的安排,谈谈如何加强学生临床见习的过程管理。

关键词:临床见习,过程管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路会侠,李绍波.在临床见习中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思考[J].陕西教育,2007(11):115.

[2]曾超,李亚蕊.儿科临床见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12(5):532-533.

见习报告——小班教学 篇2

忽而结束了见习的学习,有些恍惚的心情,却又是那么的真实,在道别的那一刻,心里甚是不舍,这里有着手把手教我学习、温柔体贴的、谦虚的老师,我知道我爱着那群活泼可爱的、笑容灿烂的孩子,他们便是冬天里的阳光,唤起了我久违的舒心、温暖了我的心。

这一次的见习,我选择了回到家里的小学去见习,虽然我知道这里会比东莞的教学环境和师资力量要相差很多,但是回来的那一刻,我心中始终有所失望,那些迎面扑来的应试教育压抑了我整整一天,我在不停地思考着,是什么禁锢了低年级孩子的积极性、兴趣心、多思考、自觉性,又是什么禁锢了他们老师创新打破传统的思维、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理念?

跟班的学习让我进一步地深入了解,在第一天的听课中,面对了即将来临的期中考试,老师们都显得有些躁动不安,他们紧张着孩子们考试成绩。一节课下来,老师不断了强调考试该如何取得高分,典型的应试教育模范。再者,学校的班级多采用了大班教学,我想这是一个根深蒂固的祸根。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迫切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尤为强烈。然而大班的教学方式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学生是被动的学习,学习不积极、不主动,学习的效率不高;对于大班的教学,教师也无法实行因材施教,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采用单一的成绩衡量学生好坏的评价方式。

教育的脚步是不断的前进的,虽然说很多的实际因素束缚着我们前进的步伐,但是我们总要想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提出我们自己的看法,同为城市的孩子,却是接受着那么不一样的教学方式和理念,这让我深深地感到失望和担忧,这群可爱的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以后成长的路上或许他们要费更大的努力才能站在和别人一样的高度上。为了我们以后的孩子更好的成长,我想我们应该逐步实现小班化,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

小班化教学实现了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有利保障:

(一)小班化的教学实现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优质化

1、学生的学习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到现在为止,我们很多中小城市、农村的小学每班高达60人,甚至是70-80人,可想而知,这样班级空间拥挤、学习环境恶劣、教师组织教学困难,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实现小班化教学,为学生提供学习空间的外在保障,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课堂谈论、交流的机会。这样小班教学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让每一个学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主动参与课堂的思维观念,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让学生学会如何独立思考和如何和别人交流的能力。

2、学生的个别学习得到细致的指导我们都知道大班的教学多半很难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老师多采用传统的的填鸭式教学,以“先教后学、以教为主,先讲后教、以讲为主”,整个的课堂体现为呈现、灌输、被动接受的模式。小班化教学要求老师根据每一个学生不同的智力和情况备课,生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和教学目标,在上课的时候根据学生不同的特质,进行分层教学、个别教学,给学生布臵一系列有弹性的练习和作业,学生得到老师细致的指导,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自己的作业。老师要对学生的作业做一个全面、细致的批改,给学生制定一个符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指导和计划,切实做到因材施教。

3、学生的社会性素质的培养小班教学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学生主要以分组合作谈论学习为主,这样学生不仅仅学会了课本上的知识,也从中学会了关心、合作、参与、交往、理解、尊重等人际交往的社会素质。同时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更加了频繁密切,使老师更加了解到学生的所思所想,利于师生间关系的和谐发展,为学生以后的情感倾诉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小班化教学实现了教学方法多样化

传统的大班由于班级人数过多、教学资源缺乏、教室环境拥挤,教师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难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小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堂的掌控更为灵活、新颖。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我们在小班教学课中教师经常使用的3中方法。

1、分组合作学习教学法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个性特点、能力倾向以及学生的个体需要,将学生分为同质或是异质小组,每小组4-6人。同质的小组利于教师的重点辅导,利于学生的深入研究;异质小组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利用,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帮组、合作交流的培养。在分组合作的学习中,学生是

主体,要保住每一个学生都有尝试、发表意见的机会,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培养学生一定的组织能力。同时需要逐步教会学生合作交流的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发言、探讨、交流、归纳意见,使学生做到组内互助、组外竞争。

2、分层教学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风格,将学生分成:A类:热爱学习、兴趣广泛、求知欲强、成绩稳定;B类:智力因素好,但是学习不够刻苦、成绩不稳定;C类:智力或非智力因素相对而言差一些,学习吃力,成绩不理想。在教学中,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将教学目标按照学生不同的情况重新设定,对于A类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自学时间,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B类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要时候,老师给予恰当的点拨;C类的学生,老师要多学关注,多学理解、鼓励,给予帮助,使学生逐步学会主动学习和交流。

3、留有余地的教学法教师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独立积极完成教育实践活动的好习惯。

我想,老师教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或许更多的是一种如何思考、如何自主发展、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正所谓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虽说小班教学亦存在他的缺点,但是它却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全新的环境,给学生的一个自主发展的平台,让学生可以自由的飞翔,给多一些孩子呼吸的空间,或许就会

把握重点环节提高内科见习教学质量 篇3

课前准备要充分

教师的准备:见习带教老师都是临床一线医生,大多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临床技能,但由于缺乏教学经验,教学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导致临床见习带教有时变成了理论大课的重复,未很好结合临床实际,教学效果不理想。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带教老师必须做到三点:①课前认真阅读教学大纲,以大纲为标准和指导,做好教案准备;②努力提高带教素质,通过试讲、多讲、同行交流、专家指导等训练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组织能力;③选择示教病例选择要科学,尽量选择典型病例和确诊病例,有利于学生感受疾病的特点、诊断的要点,使大课理论知识在见习中具体化、形象化,更利于知识的掌握、巩固和记忆。

学生的准备:从学生的角度,最重要的就是做好理论的准备,要在见习前对见习疾病的临床理论知识认真复习,必要时还应复习诊断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理论。见习重点除掌握诊断外,还需要掌握这一综合征影响全身各系统、器官功能、出现多种代谢紊乱。学生在复习病理生理学中的相关的基础知识后,老师的引导和概括就便于他们分析、理解病情变化和治疗措施的实施。见习就达到了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教学方法要多样灵活

启发式教学来指导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并初步培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见习期的学生一方面好奇心强、积极性高等,另一方面因初接触临床,存在询问病史时思路不清、体格检查不熟练,甚至不知道从何下手等弱点。见习前老师通过根据见习疾病的临床表现启发和引导让他们整理出病史询问的提纲、体格检查的重点来指导病史询问和查体。如气短和呼吸困难,并且进行性加重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标志性症状[1],如不进行解释和引导,学生可能不知道怎么表达来和患者交流,但事先进行指导后他们就会去问患者有没有觉得难喘气?什么时候开始的?在什么情况下明显?等,那么患者就易于理解,对病情讲述客观准确全面,学生则对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了具体感受。体格检查中要指导学生以感受典型体征为主,如紫绀、球结膜水肿,桶状胸、肺部过清音的叩诊、肝脏肿大、肝颈征及干湿性啰音的听诊,特别是一些特殊体征,如velcor啰音,见习期的一次听诊可能让学生终生记忆。这种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病史询问技巧和体格检查水平中实现了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病例讨论教学分析病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一般情况下,见习时要分组进行,病史采集和完成体格检查之后再集中学生进行病例讨论分析。通常,组中同学先讨论主诉、现病史,然后轮流在组间做病史汇报、病例特点总结。这样有利训练学生表达的条理性、逻辑性。其他同学从倾听者的角度、临床医生的角度根据理论知识积极思考,讨论下一步应进行的检查,再结合患者的临床实际检查结果提出初步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用这种方法反复训练学生,可以培养他们从纷杂的临床资料中去伪存真、归纳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形成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

直接参与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动手能力:临床见习比大课理论教授最大的优势就是能通过实际参与,使一些概念抽象、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容易理解。在见习中有意识的让学生参观患者的检查过程,甚至可以作为测定对象亲身体验检查,这样通过结合实际操作,很短时间就让学生掌握了相应指标临床意义,效果突出。特别是治疗中,尽量让学生进行实践临床实际操作,教学效果就更好。

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可以很好弥补临床见习病例的不足[2]:见习中,经常碰到规定的教学时间内无典型病例,有典型病例时又不是教学时间的无奈局面,所以平时注意收集典型病例的相关体征、影像学资料等制作成电子教学课件展示给学生,既有直观、形象的好处,又弥补了病例不足的的缺陷,并使临床示教没有了时间、地点、次数等的限制,也解决了临床少见疾病地示教困难。

加强反馈,及时总结

见习期间,老师应与采取个别交谈、集体座谈、电子邮件交流等方式,倾听学生的评价和建议,这更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和不足,对后期教学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改进。

医德教育要体现

作为一名合格的、负责任的老师,交给学生的不仅只是医学知识,还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医德医风。整个见习过程中都有贯穿医德教育。一要直接教育学生,二要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和良好的医德医风。

临床见习作为医疗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务工作者至关重要,在教学工作中要多思考、多尝试、多实践,能力提高临床见习质量,为医学生顺利成长为合格医生奠定坚实基础。并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5.

2兰箭.多媒体技术在呼吸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医学理论和实践,2004,5(14):574.

见习教学 篇4

外科临床见习是外科临床实践教学的第一阶段, 对于医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重要的意义[1]。但目前很多地方院校附属医院的外科见习教学实践中, 出现与当前社会及医疗现状不相适应的情况, 为了提高临床见习的教学质量, 探讨外科临床见习的一些改革与发展, 本文对目前一些地方院校附属医院外科临床见习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探讨PBL教学法在外科见习教学中的一些应用体会。

1 外科教学的现状

1.1 外科临床见习的教学目的

传统的外科临床见习目的不明确, 以往的教学大纲对理论大课有明确的目的要求, 但是对见习、实践课, 没有明确的的要求。并且忽略临床能力及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的要求, 不重视临床医学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过目前很多院校都在进一步的修订教学大纲中, 对临床见习的要求也进一步具体化和细化中。

1.2 外科临床见习的内容

很多院校的外科临床见习内容以医学知识为主, 缺乏对临床能力培养的重点和基本要求。没有或很少涉及心理学、社会医学、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卫生经济学、卫生法学等知识。很多教学大纲中对临床思维训练无具体要求, 目前外科临床实践教学中缺乏临床思维培养, 并且不重视人文思想教育[2]。

1.3 临床见习教学方法及手段的现状

按照许多医院教学管理部的要求, 临床理论大课教师授课时间几乎是100%, 而见习是教师用时70%学生用时30%, 病案讨论时教师学生各50%, 实习时学生70%教师30%。

而具体在外科的教学工作中, 很多时候在临床理论上大课, 临床见习还是教师从头讲到尾, 外科临床见习成为临床理论课的延续或重复, 没有给学生更多的临床思考和实践的机会。医学生的临床能力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制定和执行诊疗计划、临床操作、临床思维、急诊处理、沟通技能等。其中病史采集、体格检查、沟通技能是临床实践的基础, 临床思维是临床实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病史采集、体格检查、沟通技能的实践和培养贯穿了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教育, 也直接体现了临床实践教学的质量。

目前临床见习的主要方法是“床旁教学”, 教学手段以讲解和示范为主。由于医患关系的“不和谐”及保护隐私、保护性治疗等需要, 传统床旁教学的实施日趋困难, 床旁教学难以达到真正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目前在外科见习中由于医患关系等原因, 医学生与病人的接触时间在逐渐缩短, 床旁教学的内容在日趋减少。进入临床实习后, 由于临床工作复杂性和多样性等原因, 大多数的医学生逐渐淡化这些临床基本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1.4 外科临床见习教学资源的相对不足

近10多年的高校扩招, 医学生的数量明显增加, 大多数的地方院校医学本科生数量增加了约5倍以上。很多时候, 一堂外科临床见习课程, 有三十到四十名学生, 由一个临床医生教学, 每次进入病房超过十个以上的学生, 就基本将病床围满, 难以达到教学效果, 若是分成几波学生分别进入病房, 则费时的同时, 每组所学习的病例减少, 很多病人不肯配合。很多积极性差的学生则教学效果很差。

2 PBL教学法在外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PBL (以问题为基础) 教学法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Me Master大学首创, 1993年在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中得到推荐[3]。PBL经过将近40年的不断发展, 在医学教育领域被许多国内外医学院校所采用, 也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4,5]。

2.1 实际效果

LBL基础课成绩与PBL模式学生无明显差异, 外科临床课成绩、外科临床推理思维、批判性思维、新思维、团队精神、表达能力均低于PBL学生。

PBL学生善于探索、概括, 娴熟应用图书馆信息, 具备较强的沟通技巧和人际交流能力;除此之外, PBL使学生更易形成正确的专业思想和择业意识。

2.2 学生角色意识的转变

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死记硬背, 转变为思考中学习, 理解中记忆, 从发现探索的实践中获得理论。

2.3 学生职能的转变

主要体现在知识获取途径的转变, 由被动获取, 变为主动交流而来。

2.4 教学体会

2.4.1 病例的选择是学习的关键, 通常

我们选择具有代表性的, 典型的病例, 能够举一反三的几个病例, 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 比如股骨颈骨折七、八十年代以前为什么致死, 为什么难治, 但现代科技的进步使得该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大大的减低了, 是那些技术的进步改变了这些现状?等, 对几个综合程度较高的问题, 和相应患者进行讨论, 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准备的资料在床旁对患者进行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操作, 并提出对该病例的认识, 和需要做得辅助检查, 老师在一旁引导和审核, 一起推出病例的诊断和相应的诊治原则。在讨论中不断的发现问题, 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教学目标。通过PBL教学法的实践, 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思考,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4.2 PBL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 学生查阅文献, 准备发言提纲, 相互讨论, 乐意开口, 成为学习的“主人”, 知识面有了扩充, 对交叉学科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主动收集相关材料的能力有了提高, 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PBL教学明显减少说教式教学, 一定程度减少了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和学生的学习负担, 不仅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不断思索、发现、创新的能力等, 还能使学生充分开动脑筋运用多门相关学科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综合直至得出结论, 进一步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 有很强临床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3 结语

PBL目前在我国处于实践探索阶段[6]。我国在教学资源、师资问题、教材问题、学生素质等方面缺乏相应的经验和条件。如缺乏相应的教材和资金等。在外科临床见习教育的选择上, 我们可以考虑PBL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根据不同地方的教学特点, 和实际情况, 实事求是, 使两种教学法优势互补, 不断积累经验, 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着力于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 推动我国医学教育的健康发展。

摘要:目前我国医疗服务水平要求医学生具备更好的临床实践能力, 外科临床见习是外科临床医学实践教学的第一阶段, 目前外科临床见习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价、管理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发展, 在外科的见习教学过程中, 运用PBL教学模式, 对提高医学生外科临床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外科学,临床见习,PBL教学法,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Sackett DL, Straus SE, Richardson WS, et al.Evidencebased medicine:How to practice and teachEBM[M].London:Harcourt Published limited, 2000:21-28.

[2]张国伟, 靳瑾, 周杰.以循证医学为纲, 在外科见习中开展PBL教学[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10, 12 (7) :739-741.

[3]孙爱民, 袁亚维, 刘英, 等.PBL教学法与教师角色转变[J].南方医学教育, 2008 (1) :8-9.

教学见习总结 篇5

一、思想工作方面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本人一直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地提高自己,勇于解剖自己,分析自己,正视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在思想上严于律己,力争思想上和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都树立起榜样的作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活动。一年来,我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没忘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并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在同事们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缺点,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教育工作方面

作为一名新教师,又面临着新课程改革,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了不少困难。针对这些情况,我在积极参加教育局和学校组织的培训的同时,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讨教经验。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新大纲、吃透教材,积极开拓教学思路,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科学的教学方法及先进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等能力。另外,本人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很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有了心得体会就及时记下来与同事交流。不断的揣摩、思考、实验、修正,不仅对上课有很大帮助,自身的素质也有很大的提高。

三、遵守纪律方面

本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平时,勤俭节约、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从不闹无原则的纠纷,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毫不松懈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业务进修方面

作为一名新老师,自身的学识相当重要,一天不学习,就会落后一截,因此,继续学习成为我工作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我积极学习各种教育理论,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并且积极参加各类论文比赛,以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作中以坚实的理论作为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当然,这一些是远远不够的,学海无涯,在下一年里,还有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是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外科医生如何做好临床见习教学工作 篇6

临床见习是医学生从理论学习过渡到毕业生产实习的一个重要学习阶段,是将书本学到的理论知识初步应用于临床的一个过程,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着医学生毕业实习以及将来工作的质量。 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大课掌握的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如何提高见习阶段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是外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将笔者外科临床见习教学的经验体会介绍如下。

1目前临床见习存在的问题

1.1各个方面重视不够

首先,带教教师对见习教学重视不够。带教教师除有教学任务以外,多有繁忙的医疗工作。教师的重心主要放在大课讲授与指导学生临床实习上,加之對临床见习的重要性没有深刻认识及心理懈怠,备课不充分,授课不认真,影响教学效果。第二,教学医院对见习教学重视不够。教学医院也同样把重心主要放在大课讲授与指导学生临床实习上,安排的带教教师往往年资较低等。第三,医学生重视不够或不能适应临床见习。医学生首次进人临床,可能不适应医院环境,使见习课成为走马观花看热闹,或者认为临床见习不重要,考试仍以理论为主,实践内容以后还有机会等,从而影响见习效果。

1.2 影响临床见习的各种因素

首先,来自患者方面的因素。目前,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对医疗服务和医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当许多患者和家属把治病定位为消费时,认为自己没有义务成为学生的见习对象,进而拒绝配合。第二,来自临床医生的因素。由于患者法律意识的增强,造成了部分临床医生害怕出现医疗纠纷,于是只管自己专业的问题,或教学方法与知识陈旧,给刚刚进入临床见习的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第三,来自学生自身的因素。据调查,只有37.5%学生是出于喜欢而自愿报考医学专业的,另外有55%的学生是听从了父母的安排或是出于社会对医学专业的认可才报考的,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并非对医学专业感兴趣,对医生这一职业还缺乏深刻了解,且对该职业可能存在的困难没有足够的准备。在接触临床工作后,40%的学生认为自己与患者沟通存在问题,所有的学生均认为自己的沟通技巧有待于提高。调查结果表明,在影响学生与患者沟通的因素中除了医学专业知识不足外,缺乏沟通技巧的训练和缺乏信心占有较大的比例。这是学生与患者沟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来自课程安排方面的因素。学生进行临床见习的时间通常比较短,仅仅一到两周,要看全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各个病种确实不容易。此外,学生进科之前,缺少培训,通常对该科的情况尚不了解,对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很茫然,造成入科后抓不到重点。

2教师须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临床见习课故名思义就是看病人进行学习,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通过看病人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它既不是单纯的理论课,也不是临床实习课。临床见习是医学生从理论学习过渡到毕业生产实习的一个重要学习阶段,是将书本学到的理论知识初步应用于临床的一个过程,通过临床见习可加深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巩固理论知识。在临床见习过程中,此时的医学生刚刚完成纯理论课程的学习,对临床工作充满期望和好奇,学习的欲望非常强烈。但是真正接触临床却往往无所适从,发现以前所学的知识与临床差距很大,往往需要通过教师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创新性临床思维和良好的思想品质修养。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大课掌握的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如何提高见习阶段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是带教老师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我院外科教师不仅承担着理论大课讲授、见习和实习教学三阶段的临床教学任务,培养不同层次的医学人才(包括本科生、大专生、进修生等),还要从事繁重的医疗和科研工作。此外,由于我院收治病人逐渐专科化或专业化、每位医生局限于某一专业的工作,如果不通过教学或继续教育的学习,很难再接触或复习相关专业知识,不利于医生掌握外科学的“三基”知识和技能,例如胃肠外科医生长期接触胃肠外科疾病的诊治而极少碰到颅脑外科疾病,久而久之便对颅脑外科疾病的诊治进展不太了解或了解不够深入,有碍临床教学。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带教老师在见习前必须进一步梳理外科学知识,复习相关专业的理论,使之更加条理化、系统化,以便学生掌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也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教师直接面对学生,其人生观、价值观、思想作风、治学态度、科学思维方法和渊博的学识直接影响和教育学生,教师的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水平。教师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及文化素质。换言之,高质量的教学就必须有高素质的带教老师[1]。

3 充分做好带教前准备

首先,应精心备课,精读教材和查阅有关的参考文献,然后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如临床本科、检验专科或影像本科等,根据教学大纲认真编写具体教案,力争做到简明扼要,概念准确,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有启发性。其次,课前应找好教学病人。见习课是实践课,见习的对象主要是病人,有闻有见,才能学用贯通。课前切实安排好一些依从性好、表达清楚、病情较为稳定而且检查资料完整的患者,事先要跟患者沟通好,争取患者的配合才能有利于带教的顺利进行。第三,准备好教具。如见习骨折相关内容时,准备好X光片、CT片、石膏绷带、小夹板和有关手术录像带等。第四,利用网络医学资源,传统的教具、挂图虽然直观,但是形式较为单一,基本上都是一些解剖图谱、模型,教学效果欠佳。网络上免费的医学资源十分丰富,信息量很大,利用网络医学资源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网络上还有来自不同医院的医师参加的对有关病例的讨论,他们提出各自的观点和看法,以及不同的处理意见,学生从中可以学习到很多知识,提高对创伤疾病的认识。此外,网络上可以免费下载很好的教学图片,制成教学幻灯片,在教学中加以利用,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4 开展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着重训练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见习教学中,如进行病例讨论,常采用“提问式”、“研讨式”、“引导式”等教学方法。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多项信息沟通,给学生提供参与和自我表达的机会,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互动式教学,既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最需要什么知识以及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给予学生完善的指导[2]。笔者体会,先让学生到病房接触病人,并要求学生独立询问病史、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体格检查,然后回到教室总结讨论,要求详细汇报病史、提出诊断依据及治疗计划,对学生提出的诊治意见正确的给予肯定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及时纠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责任性,加深同学们对此病的认识和体会。目前该方法收到的效果较为理想,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责任感,也提高了见习教学的质量。

5理论联系实践

可通过参观一些简单手术的诊疗过程,必要时结合多媒体教学,强化学生的临床基本技能。目前,外科临床见习教师一般采用先重点复习理论知识,然后带学生进入病房,看一些常见病、典型病例,进行总结,或再看手术录像等方式。而有些学生总认为见习课就是让自己单纯看一看病人就完了,忽视外科手术、临床操作见习,忽视理论与临床的结合,忽视教师在带见习课中的重要性,起不到见习课的作用。其实这需要一种正确的引导,否则就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使其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学习。实际上,我们有时特意安排学生参观一些简单手术过程,或通过多媒体观看一些手术录像,教师同时讲解手术的洗手、穿手术衣、麻醉选择、体位安排、消毒、铺无菌单、手术过程中的切口选择、一般手术器械的使用等;有时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一些实际操作,如在见习到四肢骨折时,给学生互相体会小夹板和石膏外固定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6培养学生做好医患沟通工作

医患沟通与交流是医学生所必需具备的一种基本技能,良好的交流沟通可以起到缓解医患关系,增加医患间信任的作用。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除了必须具备良好的业务水平外,还应学会如何取得病人的合作与信任。通过见习让学生直接接触病人,可以锻炼学生与患者间的相互交流,并在搜集病史资料过程中与其他医护人员建立联系,使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和提高,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3]。见习医生刚进入临床见习时,因为环境不熟悉,流程不清楚,面对病人时往往缩手缩脚,普遍信心不足,带教老师必须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把见习医生介绍给病人,使他们以“医生”的角色“名正言顺”地面对病人,从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树立信心。鼓励学生多接触病人,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充分鼓励、肯定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增强他们的信心,对出现的问题不能一味批评,要仔细地分析原因,引导制定解决的办法,提高学生医患沟通工作的能力。

7端正学风,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

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是医学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4]。所谓“医者父母心”,这是中国古代人民对医生的高度赞美。作为一名社会主义医务工作者必须认清医患关系的新型变化形势,要有高尚的医德,只有医学技术没有医德或只有医德而缺乏医学技术,都是不合格的医务人员。首先培养学生珍视生命,医疗服务就是救死扶伤,关爱病人的意识,是减轻病人的疾病与痛苦,态度应和蔼,服务要周到。同时,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及高超的技术。作为带教老师应把自己的一言一行以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医德医风来体现,为学生做表率,要求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对病人的高度同情心、责任心,树立救死扶伤的观念,教育学生要掌握各方面医学基础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综上所述,外科临床见习课是学生进入临床实习的一个桥梁,要求掌握的是外科基本理論知识、基本原则,逐步形成临床思维的过程,如何真正搞好这一环节的教学尚需进一步思考、探索。只有在临床带教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研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江平,杨迎暴,杨雪梅,等.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A]//中高等医学教育研究进展.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145-146.

[2]袁学武.交往式教学模式的哲学思考及对培养创新思维的功能[J].教育探索,2006(9):17-19.

[3]姚平,林国彪.谈儿科临床实习教学的几点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6(2):109-110.

神经病学见习教学优化策略 篇7

1 制订神经病学见习的学习目标

和理论课教学一样,神经病学见习教学需要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学习目标[1]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态度目标。教学以学习目标为基点,考虑见习教学的设计、教学步骤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使用。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时,也要评价见习学习目标。只有制订准确、具体、完整的见习目标,才能确保见习教学的有效性。

神经病学见习的首要目标是促进对理论课的理解,建立神经病学临床思维和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见习教学注重师生间的沟通,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带教教师应做出表率,帮助学生树立医生形象,督促学生自尊、自爱、自信、合作,尽快向医生角色转变。

2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与理论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向传播知识不同,见习教学时,教师讲授力求言简意赅、层次分明,不重复理论课内容。教师应想方设法让学生真正融入教与学的活动中,达成既定的学习目标。教师可以考虑采用一些策略,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2.1 运用PBL教学模式

基于问题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2]即把学习置于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并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隐藏于该问题背后的知识,最终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确保学生能够理解问题,问题应该具有探讨性、理解性和分析性,避免说教或直接告诉学生他们应该想到什么或者做什么。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充分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围绕中心问题查找资料,进行自学,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例如,见习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时,教师准备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的典型病例各一例,组织学生问病史、查体,并提出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1)结合患者的病史、查体和辅助检查,所见习患者的面瘫是周围性的还是中枢性的(定位诊断)?依据是什么?(2)分析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形成的常见原因(定性诊断)。(3)在完成了定位和定性诊断后,如何进行治疗?

2.2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在见习教学中,最常看到的一个情形是教师过多地进行理论讲述,使见习变成了单向的、说教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互相沟通,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想法和建议,对学生的解答多肯定、少批评,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3 采用多元化的学习策略

采用多元化的学习策略,有利于提高临床见习的教学质量,达到学习目标。

3.1 进行小组学习

小组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的优势是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有更多机会进行交流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复杂问题的理解,并且可以反馈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感受,促进其积极学习[3]。例如,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开展病例教学,以面瘫学习为例,学生分组,分析患者的病史和体征,归纳所查看病例的面瘫特点,提出面瘫的定位诊断、引起面瘫的可能原因(定性诊断)。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目标,并初步建立了临床思维。

3.2 让学生参与真实的临床

在见习教学中,使学生参与真实的临床,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临床技能,学习解决现实医疗情境中的问题。让学生尝试自己询问病史、参与体格检查,由于迫切希望解决病例中的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例如,在脑血管疾病见习中选择典型病例:患者,男,70岁,因“左侧肢体麻木无力6小时,伴言语不清,呕吐,意识障碍”入院。在学生对患者详细地询问病史和查体、归纳临床特点后,引导学生结合神经解剖知识进行定位诊断。患者左侧中枢性面瘫,提示右侧皮质核束受损;左侧中枢性偏瘫,提示右侧皮质脊髓束受损;左侧偏身痛觉消失,提示右侧的脊髓丘脑束受损。大脑基底节的内囊区域是这些结构均要经过的区域,病变可以定位于此(定位诊断)。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患者病史特点:老年患者,有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高血压病,发病时血压高、头痛、呕吐,颅高压症状明显,病后意识障碍出现早,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可能性大(定性诊断)。在完成了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后,选择进行头部CT检查。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对典型病例的分析,将临床思路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体会运用临床思维分析病史的重要性。

3.3 利用录像或影片辅助教学

在神经病学见习中,对于一些特殊疾病如癫痫,由于其发病时间的不确定性,学生很难亲眼目睹疾病的发作过程。将典型患者进行同步脑电监测的视频播放给学生,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讨论和思考,使学生在不能直接接触特殊病例的情况下也能较好地完成学习目标。

4 对见习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

教师在此环节中的主要作用是发起和引导讨论,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问题和思考解决的策略。讨论中,肯定学生正确的想法,与学生分享学习经验,鼓励学生分析和解决真实情境中的临床问题。如见习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时,在完成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有条理地讲清患者的病史特点,提出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以及如何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教师需要注意学生在进行定位诊断时是否注意到了两者鉴别的关键体征(上部面肌的活动:额纹是否对称、闭眼是否完全),提示学生联系面神经通路的神经解剖,分析所见习病例面神经损伤的具体部位。在定性诊断时,注意学生是否抓住了病史特点,并根据病史特点分析不同病因的可能性,同时启发学生: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的病变有其不同的病因排序,最终得出定性诊断。通过讨论和总结,逐渐理解和建立神经病学临床思维。

5 对见习效果进行评价

学生和教师共同评估学习目标完成情况。从学生受益面考查,看教师是否能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为多数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否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学生受益程度考查,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无明显变化,是否从不懂到懂;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无明显提高,是否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学生是否在情感上有明显的转变,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合作到合作;学生的学习策略是否得到优化,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从能够学会到不但学会而且会学。从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及其效果考查,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是否共同探究学习问题,是否乐于交流和分享成果;师生精神是否饱满,课堂气氛是否宽松,师生配合是否默契。

参考文献

[1]Hauer J,Quill T.Educational needs assessment,development of learning objectives,and choosing a teaching approach[J].J Palliat Med,2011,14(4):503-508.

[2]Jolly B.Problem-based Learning[J].Med Educ,2006,40(6):494-495.

超声见习教学方法的体会 篇8

当前, 我国对医学生的超声影像学教学还十分薄弱, 主要表现在授课内容多、讲授时间短、见习时间少。传统的以老师说教填鸭为主的教学形式单一、方法落后, 阻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见习实习课效果不理想, 使得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影响了超声教学质量。超声见习课是学生从理论学习转向实践应用的过渡时期。见习教学是理解、掌握、运用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改变观念, 转变见习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使学生即掌握超声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临床技能, 又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 对超声医学应用范围、常见病做出正确的超声分析和初步诊断, 培养自学能力, 以及一定的临床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1 明确教学目标, 做好充分的带教准备

充分的教学准备是做好带教的基础。带教老师需要熟悉教学大纲, 明确教学目标, 编写实习教材, 既可以使老师加深熟悉教学内容, 又可以使学生明确见习目的, 提前预习见习内容, 做到有的放矢, 提高见习效果。

2 改革超声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2.1 认识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 使所授知识形象直观

多媒体教学开始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 当时采用多种电子媒体或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等综合运用于课堂教学, 又称电化教学[1]。20世纪90年代起,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体会到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CAI) 的魅力[2]。多媒体教学能形象生动地展示出一些传统板书教学难以表达的教学内容, 使教学内容井然有序, 难点和重点突出:超声原理可利用图解幻灯片进行详细分析和领会;疾病的病理解剖发病机制与超声图像的表现相互关系, 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均能够通过视频、音频将抽象复杂的理论简单化、具体化, 从而使学生容易理解, 提高其学习兴趣, 掌握和认识抽象的问题,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提高和改善教学效果。如超声“怕气体怕骨骼”的特性学生难以领会, 应用多媒体模式图、动画的变化, 学生很快就能理解, 进而融会贯通地推导出超声医学的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3]。

应用多媒体教学教师感觉易讲, 学生认为易掌握, 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在见习开始时, 首先采用多媒体方法, 将理论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再次形象直观的讲解一遍, 布置见习内容, 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和见习目标的明确, 应向学生交待清楚哪些内容需要掌握, 哪些内容需要了解, 使学生心中有数, 防止学生思维零乱, 抓不住重点[4]。

2.2 PBL教学模式,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的任务既要传授知识, 更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大学生具有较好的学习热情和思维能力, 教师应引导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 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逻辑分析能力。

问题教学法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 是贯彻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的和基本的教学方法, 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 旨在培养学习者的问题意识、创造性思维的技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5]。在见习教学过程中, 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带教老师需多提问题, 结合具体的病例, 引导学生观察病变的图像特征, 如病变的位置、数量、形态、大小、边界、内部回声、与周围组织关系、血运情况等,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以提问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回答问题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见习教学过程中, 指导学生纵横向联系所学知识,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针对一个组织器官图像, 认识其超声特点同时, 还要结合解剖、生理及病理等基础知识, 以及还需要结合病史和临床特征一起分析, 从而能够深入理解超声图像特征, 掌握超声诊断方法。同一超声图像表现可出现在不同疾病中, 如胆结石、肠道肿瘤中央偏心分布的气体和钙化病灶等疾病在超声图像上都表现为强回声;又如输尿管扩张原因可以由多种疾病引起, 需要根据引起输尿管扩张的病变的超声表现及周围其它组织的表现综合来判断。通过将异病同征的疾病集中起来比较, 引导学生找出不同的特征, 不但加深对疾病超声声像图的认识, 还锻炼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步学习临床思维逻辑分析方法, 为将来实际工作打下基础。从而建立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促进学生从记忆型、模仿型向思考型、创新型转变[6]。

2.3 教学考核注重实践

考试是检验教学成绩的重要方法之一, 它既是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志, 又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反映。在见习结束前, 应再次将学生集中起来, 总结性地概括见习目标和内容, 针对见习内容, 设计一些问题, 通过提问的方式, 加深学生对见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超声见习学习阶段, 能使空洞的理论知识变成看得见的活材料, 巩固加强理论知识的目的;又可弥补讲授理论课时, 某些东西只能授其结论, 对其原因未能洋解的缺陷, 通过见习时加以补充。通过上述的教学尝试, 使得超声教学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较好的效果。在见习教学中,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加强其临床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培养高素质、综合性、创新性的医学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Wang QY, Nieveen N, Van J, et al.Designing a computer support system for multimedia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Shanghai[J].Edu Tech Res Dev, 2006, (15) :121.

[2]王冬, 高云华, 卓忠雄, 等.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搞好超声诊断教学[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06, 8 (3) :191.

[3]路明, 陈霞.浅谈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利与弊[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9, 3 (25) :671.

[4]左松, 高云华, 杨成业.多媒体课件在超声教学中应用的先进性[J].现代医用影像学, 2002, 11 (1) :36.

[5]刘玲, 蔡云麟, 许家福.临床医学生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探讨[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2006, 3 (3) :286-287.

见习式实验教学的效果评价 篇9

1资料和方法

1.1 方法设计

选择2010年在我校医学检验专业学习的64名学生作为观察组, 结合其本学期中在实验室相关实验课的开设情况, 同时配合学校对检验专业所要求的在校学习期间轮流到医院检验科及学校实验室进行见习的规定, 对其采取见习式实验带教学习。具体实施办法: (1) 根据新的教学大纲, 优选实验项目内容。 (2) 发挥网络多媒体功能, 利用教学网站做好学生实验课前准备。 (3) 进行实验室见习。熟悉试剂配制及实验物品的准备摆放, 参与见习整个实验的准备过程。 (4) 开放实验室, 开展第二课堂。使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对所要熟练掌握的技能操作加以复习巩固。 (5) 提高实验课所占比例, 理论课与实验课比例达到1∶3以上。选择同年在本校临床专业学习的117名学生作为对照组, 采取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即实验课前由任课教师通知学生登录教学网站做课前预习准备, 上课时由实验老师带教指导实验操作。

1.2 资料收集

对两组学生在学期学习结束时的实验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技能操作熟练程度及学生对学期实验教学满意度等方面的教学效果进行考核评价。其评价标准如下: (1) 实验理论知识掌握评价:以本学期相关实验专业知识为考核内容, 由实验室主任以试卷形式出题, 对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评, 满分100分。 (2) 实验技能操作评价:根据实验操作流程表, 让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 由实验室老师组成评审小组, 现场作出成绩评定, 满分100分。 (3) 学生对实验教学满意度评价:学期结束时由每位学生以无记名形式对本学期实验教学的情况给出满意、较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的评价。

1.3 数据统计处理

对收集到的学生相应评价资料, 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的录入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 (H检验) , 以P<0.05为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 两组学生实验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及实验操作技能的比较

对两组学生理论知识成绩统计分析, 结果观察组成绩得分 (93.7±3.3) 高于对照组得分 (86.2±3.8) , 有统计学差异 (t=13.282 3, P<0.05) ; 两组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经统计分析, 结果显示观察组实验技能操作成绩得分 (92.3±4.1) 高于对照组成绩 (85.1±4.7) 得分, 二者存在统计学意义 (t=12.042 6, P<0.05) , 说明观察组操作熟练程度优于对照组学生, 见表1。

2.2 两组学生对学期实验教学满意度的比较

对两组学生对实验教学满意度的统计分析, 显示观察组学生对实验教学满意程度 (满意+较满意) 较高 (95.3%) , 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的满意程度 (82.9%) ;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 (H=5.329 7, P<0.05) , 结果见表2。

注:H=5.329 7, P<0.05。

3讨论

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更好的巩固掌握医学知识, 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关键。特别对于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来说, 其专业课程大致分为形态类和实践操作类两大部分, 实验教学是各门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并且为以后走上临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何更好的提高医学生, 特别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实验教学水平一直是实验教师不断探索的问题。根据我校对医学检验专业实验教学经验, 结合检验专业的课程开设, 开展实施见习式实验教学, 具体内容如下。

3.1 根据教学大纲, 优选实验项目[1]

优秀的实验教学内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载体, 结合医院临床检验科的特点, 优选实验项目内容。增加了如一些验证性实验 (生化中分光光度法) 、综合性实验 (酶的提取) 、设计性实验等, 这样优选的结果不仅丰富了实验内容, 而且使学生在完整的科学实验思想的指导下, 规范的熟练掌握常规仪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在掌握基本技术同时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2 充分发挥多媒体功能, 利用教学网站做好实验课前准备

多媒体教学以直观、形象、生动的现代化教学方式, 已被广泛应用。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对于形态类实验, 可将光学显微镜下或电镜下的形态结构图片制作成图谱, 通过多媒体方式给学生讲解, 然后再让学生在显微镜下反复观察, 再与图谱比较对照, 使学生对形态学诊断有一个全面直观、系统的认识;对于操作类实验, 把教师对实验操作的整个过程拍下来, 通过多媒体方式展现给学生, 边观看边讲解, 避免了传统的教师示教学生看不到的现象。引入多媒体教学, 图文声像并茂, 极大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2]。

3.3 进行实验室见习

在每次进行实验前, 轮流安排学生到实验室, 和实验老师一起, 帮助进行实验准备工作, 从而熟悉实验的设计、试剂的配制及实验物品的准备摆放, 参与见习整个实验的准备过程。

3.4 开放实验室, 开展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对实验教学的有益补充, 是第一课堂的发展和延续;开放实验室, 使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对所要熟练掌握的知识加以巩固, 还可以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题目, 教师帮助设计,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及掌握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科研思维能力, 从而提高实验教学效果[3]。

3.5 提高实验课所占比例

医学检验专业是一门技术性非常强的专业, 形态类《临床检验基础》中的细胞计数、血涂片的制作、《血液学检验》的细胞观察辨认和操作类《生化》检验, 这两大类都需要学生动手反复去操作, 反复实验, 其中形态类还需要学生反复在显微镜下去观察比较, 才能找出特点, 找出规律, 因此这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操作观察, 才能有好的效果。一次理论课所讲的内容, 仅一次实验课是不可能熟练掌握它的形态特点和操作技术的, 更谈不上巩固理论知识, 那就必须增加实验课的比例, 目前我校检验专业的理论课与实验课比例已经达到1∶3以上, 使实验效果明显提高。

通过对我校2010级两组学生实验带教效果的评价, 充分显示出见习式实验带教方法相对于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的先进性, 使学生通过实验教学, 从实验专业知识、实验操作技能等方面得到极大提高, 增加了学生对于实验教学工作的满意度, 值得在以后的实验教学中推广和借鉴。

摘要:目的:探讨见习式实验带教教学法在医学生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在我校医学检验专业学习的64名学生作为观察组, 采取新的见习式实验带教程序进行实验带教学习;以同年在临床专业学习的117名学生采取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别收集两组学生在学期学习结束时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技能操作熟练程度及对实验教学满意度等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实验理论知识平均得分分别为 (93.7±3.3) 和 (86.2±3.8) , 实践技能操作平均得分 (92.3±4.1) 和 (85.1±3.7) , 对实验教学效果满意率评价分别为95.3%和82.9%, 三项测评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 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见习式实验教学方法可以显著提高医学生的实验教学效果, 值得借鉴和推广。

关键词:见习式,实验教学,医学检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申佩弘, 白先放, 梁静娟, 等.优化实验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效果 (J)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2008, 27 (z1) :130-132.

[2]陈秀芳, 孙峰, 尹红, 等.提高骨髓细胞形态学实验教学效果的措施探讨 (J) .交通医学, 2008, 22 (3) :327-328.

课间见习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篇10

1 资料及方法

1.1 对象长治医学院2004级临床医学专业150名学生。

1.2 见习课程安排及见习方法

临床见习课程中, 理论授课与课间见习各半, 理论授课采取大课集中授课形式, 课间见习则走进病房, 直观立体观察分析病情, 巩固理论知识, 加深理解。学生课间见习以见习科室为单位分成小组, 在带教教师安排带领下, 进入病房, 先对典型病例进行简明扼要介绍, 然后回顾理论课所学知识, 结合病例,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询问病史和查体, 书写大病历, 并提出诊断思路和辅助检查计划。带教教师则根据学生的一系列诊疗过程进行指导, 最后作出临床正确合理的诊断。

1.3 研究方法

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方法, 在学生见习后发放, 回收后进行统计分析。见表1。

2 调查结果分析

此次调查问卷共发放150份, 回收有效问卷148份, 回收率为98.7%。

2.1 见习学生对带教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态度方面

在回收的148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 98%的学生认为带教教师带教认真、示教准确规范、指导耐心, 在见习教学整个过程中, 始终注重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医风, 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与好评。这和带教教师进行了充分的课间见习准备工作是分不开的;2%的学生认为一般。

2.2

在教学查房、病历讨论及医嘱、病程记录审阅方面36%的学生认为非常好, 教师在查房时能重点突出, 言简意赅, 且病历修改和各种病程记录审阅及时仔细, 学生在一开始进入课间见习就可立即投入新的见习教学模式中, 受益匪浅, 收获很大;57%的学生认为好, 但一开始有一个较短的适应过程, 适应后则有很大提高;7%的学生认为一般。这可能与学生对新的见习模式适应能力不同所致, 有些基础知识扎实、容易接受新方法的学生可以直接过渡到课间见习教学模式中, 有些基础知识一般的学生, 只要有一个短暂的适应期, 就可很快接受, 并且取得预期效果, 而对于少数学生比较死板, 仍限于以往死记硬背的机械式学习方法, 迅速投入到实践中, 就会有些吃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以后授课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科学、灵活的学习方法进行医学知识学习。

2.3 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与分析问题、自学能力培养方面

这方面学生满意度不是很高, 主要表现在临床动手能力培养方面。38%的学生认为好, 49%的学生认为一般, 临床操作机会少, 不能满足学生需求;13%的学生要求尽可能到病房真正实现动手操作。这与临床实际工作中的情况有关, 为了避免医疗纠纷, 或避免给患者带来心理上和身体上的不便, 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相对不充足。在分析问题与自学能力培养方面, 86%的学生认为很满意, 新的见习教学模式让他们直观地观察病情, 打开了视野, 对自己提出了新的挑战, 自己第一次以医生的角色为患者进行全方位诊治, 极大地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12%的学生建议在这方面从书本与临床实践的差异点来指导学生分析问题, 2%的学生认为对自己没有明显提高。

2.4 对课间见习教学模式的认可方面

89%的学生认为课间见习教学模式很好, 能及时地把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迅速加深了对疾病的了解, 而且只要是在病房见到过的病例和疾病, 在脑海里都有了深刻的印象, 但有的时候, 病房缺乏典型的病例或病种, 这对学生学习带来不利;10%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太适应这种教学模式, 觉得上午学了理论知识, 下午就马上到病房, 时间安排有些仓促;1%的学生认为一般。

2.5 建议加强沟通、交流知识

在本次调查中, 有相当多的学生感觉自己面对患者不知说什么合适, 经常是三言两语就没话可说, 或者说的话语点不到病情, 沟通技巧不熟练。这提示学生以后要多参加有关交流沟通方面的选修课。

3 体会与思考

以往我院采取集中轮回见习模式, 此种见习教学存在诸多弊端, 最大的弊端就是课堂知识与临床实践的分离, 出现“两张皮”现象, 容易使学生淡忘书本知识, 而在见习中又匆匆忙忙, 见习结束后, 脑子里千头万绪, 杂乱无章。国家教委教学水平评估后, 我院根据国家教委专家指导, 实行了新的课间见习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以学生为中心, 课堂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 加强了学生实践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达到了预期效果。

3.1 见习教学新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增强了积极性

由于在每次理论课程讲授后, 学生要直接去病房, 立体直观感性地接触患者, 这就引起他们的新鲜感, 进而引导他们去主动学习, 理解并记忆理论知识。在走进病房后, 面对患者, 学生会感觉到自己头脑中的理论知识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 这就迫使学生主动去进一步学习。

3.2

课间见习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自学能力从调查结果显示, 新的见习教学模式让他们直观地观察病情, 打开了视野, 对自己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一次以医生的角色为患者进行全方位诊治, 极大地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有的学生还提出从书本知识与临床实践的差异方面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给我们今后的见习教学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3 教师观念的转变及临床带教能力的提高

在以往的集中轮回见习中, 教师仅仅是为学生讲授疾病的基本知识, 学生仅仅限于“见”过患者即可, 和理论授课本质相同。而在这种新的模式中, 教师不仅要简明扼要总结课堂知识, 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询问病史、查体、提出诊断及鉴别诊断等从始到终的全过程, 教师起到的是启发引导作用,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同时, 对临床带教教师自身的能力也是一个提高过程。

3.4

临床操作能力、见习病种与课间见习效果的冲突此次调查结果提示学生对课间见习模式的欢迎, 这显示出了课间见习特有的优势, 但同时, 学生普遍提出了临床基本操作和动手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以及病例的不充足。在临床工作中, 为了避免医疗纠纷, 不可能完全满足学生提出的动手能力要求, 也不可能恰到好处地备好学生将准备见习的病种。今后的教学中, 可以通过实验室示教设备来解决。

3.5 今后要注重学生交流沟通能力与保护患者权利相结合能力的培养

在课间见习教学中, 由于与患者面对面接触, 学生沟通能力不足, 话语不慎就有可能引起纠纷, 为了避免医疗纠纷的产生, 同时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 充分保护患者的权利, 这就要求今后的教学中, 一方面在教授学生医学知识的同时, 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 这两者在学生将来的从医生涯中极其重要。

总之, 在1年的课间见习教学模式实践中, 课间见习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性、对散在知识的整合构建能力及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能力的培养方面有着它固有的优势, 也初步达到课间见习的预期效果。同时, 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进一步的见习教学工作总结了不少经验和改进的方法。在今后, 经过不断地改进, 我们会继续探索, 勇于实践, 为我区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合格的基层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上一篇:政府职能定位下一篇:口语转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