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干流

2024-06-24

长江干流(精选三篇)

长江干流 篇1

一、长江干线航道整治工程及生态敏感目标分布

1. 生态敏感目标分布。

长江干线航道上起云南水富, 下至长江入海口, 全长2838公里, 流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七省二市, 是我国长江流域综合运输体系的主骨架。长江珍稀水生生物有白暨豚、江豚、中华鲟、白鲟和胭脂鱼等。长江流域共有10个自然保护区、9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13个重要湿地。其中江豚自然保护区4个, 白暨豚自然保护区2个, 中华鲟自然保护区2个, 四大家鱼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4个, 四大家鱼原种场1个。具体水生生态保护敏感目标情况见表1。

规划航道涉及江段分布饮用水源取水口或水源保护地主要有70处 (上游8处:四川2处, 重庆市6处;中游29处:湖北28处, 湖南1处;下游33处:江西3处, 安徽7处, 江苏22处, 上海市1处) 。

2. 长江干线航道整治工程概况。

(1) 长江航道整治工程主要内容。航道整治工程是整治建筑物调整和控制水流, 稳定有利河势, 以改善航道航行条件的工程措施。依据《航道工程基本术语标准JTJ204-96》等文献资料, 将长江干线的主要航道整治工程分为以下四类:筑坝工程、守护工程 (护滩、护岸、护坡、护底) 、疏浚吹填工程、航道爆破工程。 (2) 长江航道整治工程建设情况, 近年来按照“深下游, 畅中游, 延上游, 通支流”建设思路, 长江航道先后实施了三十多项航道整治建设工程, 逐步实现了高等级航道全线贯通, 通货能力明显提升。但是随着沿江经济逐步发展, 水运需求逐步旺盛, 地方政府与航运企业对加深航运尺度的要求越来越高, 现有航道尺度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求, 同时研究发现, 三峡工程运行后, 由于清水下泄, 河床冲刷, 位于大坝以下的长江中下游河道原有的泥沙动态平衡和航道格局被打破, 部分河段航道出现恶化的趋势, 枯水期船舶搁浅航运中断等碍航事件仍经常发生, 对长江中下游碍航河段进一步实施航道整治显得十分必要。

具体航道整治工程详见表2。

二、长江航道整治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 筑坝工程。

筑坝是按调整水流分布, 改善航行条件的需求, 将石料抛筑在具有土工布护底的局部河床上的工程措施。各坝体上下游河段水文情势将发生变化, 将局部改变水的流向, 使局部流场发生变化。丁坝、潜坝和梳齿坝体上、下游可能形成一些回水区或缓流区, 并抬升部分河段水位, 增加水深。河床地形发生变化, 建坝后局部河岸被坝体占用, 岸边的水生植被被损毁, 对部分产卵鱼类不利。丁坝、潜坝等会造成一些原有的产卵场的功能发生变化或丧失;丁坝坝体上游靠岸侧水流减缓, 若漂流性鱼卵漂浮至此容易下沉, 从而影响鱼类的孵化。

2. 守护工程。

护岸是保护河岸, 防止波浪、水流侵蚀的工程。主要作用是控制河势, 不使河床边界发生任意变化, 保持河势稳定在满意的状态;抑制崩岸, 防止水流淘刷和波浪冲势河岸;防止主流顶冲河岸, 尤其洪水主流顶冲的险工地段, 需要修建护岸工程, 有效保护堤防安全。护底是护岸的基础部分, 是从坡脚向外直至深槽的防护体, 遏制河底的过度冲刷。护岸、护坡、边滩和低滩守护主要改变原有岸坡结构, 整治使得自然复杂的河流形态和流场朝单一化方向发展, 其守护行为一般不会对河道水文情势造成大的改变。施工会改变产卵基质等栖息生境;边滩的硬化对水生维管束植物产生影响, 使其生物量减少, 间接影响喜好在此产沉性卵或粘性卵鱼类的繁殖发育, 导致区域鱼类资源量的下降;破坏底栖动物的主要生存场, 底栖动物种类、数量下降, 致使鱼类减少。抛石、沉排等工序会改变局部地形, 增加河床糙度, 改变河床底质结构。

3. 疏浚吹填工程。

疏浚后河段水深增加, 流速减缓, 流量增大;施工使悬浮物浓度升高, 影响浮游生物;疏浚处原有的底栖生物被损毁;对工程区域鱼类有惊扰。

4. 航道爆破工程。

爆破工程主要导致河道部分地形发生变化, 原有的急流环境变为缓流。施工中局部悬浮物浓度升高, 影响浮游生物;工程炸除礁石使底栖生物被损毁, 附近一定区域的底栖生物被掩埋;施工前如未采取驱鱼措施, 将炸死或炸伤过往鱼类。

三、需重点研究的方向

1. 长江江豚保护研究方向。

长江江豚:种名, 属于哺乳纲、鲸目、鼠海豚科中江豚属中的窄脊江豚的一个亚种。长江江豚是江豚生活在淡水中的唯一亚种, 2013年7月被IUCN的受胁物种红皮书列为极危物种。长江江豚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干流及洞庭湖和鄱阳湖, 目前主要分布在宜昌至上海段, 其中宜昌至鄂州段江豚的密度最低。江豚为近岸型豚类, 分布密度随水深的增加而递减。长江江豚迁移范围较小, 在弯曲河道的边滩缓水区、分汊河道的干支流交汇水域的分离区和滞留区, 以及心滩的分流区之间往返迁移。长江江豚一般在春季繁殖, 分娩持续时间较长, 4~5月份为产仔盛期。江豚喜单独活动, 有时也结成2~3只的小群, 主要以青鳞鱼、梭鱼、银鱼等鱼类和虾、乌贼等为食。 (1) 长江江豚保护策略研究。对长江江豚的历史及现状进行资料查找和实地考察, 得出长江江豚的种群分布情况、生长状况及数量的系统资料及变化趋势;研究三峡大坝蓄水对长江江豚栖息地及索饵场造成的影响;从人类活动和自然变迁的层面初步分析江豚资源减少的影响因素。基于长江江豚现状调研、社会经济影响和技术方法, 分析栖息地保护、异地迁建保护、人工繁殖三大保护措施的利弊。提出包括水利调度、加强行政管理、维护生态系统等在内的江豚总体保护策略及近期保护侧重方向, 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特点, 分江段制定近期及远期江豚保护方案。 (2) 航道整治工程对江豚的生态补偿方案研究。采用资料查找的方法调查历史上人类活动较少时江豚的数量及活动水域, 将个体江豚所需的活动水域作为江豚的原始生态足迹值, 再参考人类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 根据现有的江豚生活需求推算出所需的生态足迹值, 并对原始值进行修正, 得出合理的生态足迹值, 再计算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值, 得出目前长江适应江豚的生存空间。采用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和假想市场法等核算出江豚保护所需总费用;确定人类活动 (工程建设、沿江排污、经济行为等) 对江豚影响所占的权重, 依据模糊数学统计法、建立模型法、实地考察法等方法定量分析航道整治工程对江豚生态足迹的影响, 最终确定航道整治工程所需承担的保护费用。 (3) 航道整治工程对江豚累积影响研究。分别对航道整治工程对江豚觅食场所和迁移路径的累积影响进行研究。采用情景分析法, 考虑生物资源自我修复, 通过资料和实地考察研究航道整治工程对底栖动物等生物资源量的影响。分析长江江豚的食物链, 确定航道整治工程对江豚的累积影响。综合考虑江豚被饿死的可能性和危险捕食给江豚带来的擦伤、撞击、螺旋桨误伤等伤亡, 确定航道整治工程对江豚觅食场所的累积影响。调查已建筑坝工程对江豚迁移路径的影响, 结合江豚迁移路径要求的流速、水深等水文条件和航道整治工程的建设情况, 通过环境数学模型法确定航道整治工程对江豚迁移路径的累积影响, 得出迁移路径被压缩的空间值。 (4) 适宜江豚生存的生态江段选取研究。根据江豚生存适宜的底质、边滩、流速、水温、泥沙等水文条件, 对各江段水文情势等进行调研, 采用数学模型法初步确定若干现状条件下的适宜江豚生存的生态保护江段。由于时间推移, 河流环境发生变化, 根据现有的河流水文资料, 运用环境数学模型法, 模拟河流水文水动力变化趋势, 分析生物资源变化情况, 结合江豚适宜的生存条件, 重新确立若干未来条件下适宜江豚生存条件的生态保护江段。综合考虑江豚保护、航道整治工程建设、经济技术、社会影响等方面, 采用实地考察和对比分析等方法, 优化选取适宜江豚生存条件的最优生态保护江段。

2.“四大家鱼”保护研究方向。

“四大家鱼”指的是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四类鱼, 是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和捕捞对象, 在淡水渔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长江是我国四大家鱼的主要天然原产地, 是宝贵的天然物种种质资源库。“四大家鱼”属典型的产漂流性卵鱼类, 繁殖季节在每年4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 此时江水的平均温度为18~27℃, 产卵盛期水温为21~24℃。一般认定, “四大家鱼”产卵期的适宜流速最小为30cm/s, 最大为60cm/s。研究发现“四大家鱼”的产卵环境多为河床地形、水流流态较为复杂, 动能梯度和弗劳德数较小、流速梯度和能量损失较大的河段。 (1) “四大家鱼”保护策略及生态补偿研究。A:“四大家鱼”保护策略研究, 采用资料收集、实地考察等方法, 调查目前四大家鱼“三场一通道”的分布情况及三峡工程蓄水对“四大家鱼”产卵场分布区域的影响;初步分析人类活动中 (工程建设、水体污染、非法捕捞等) 对“四大家鱼”种群变化的影响因素。“四大家鱼”的保护主要分为对“三场一通道”的生态保护和人工增殖放流。基于“四大家鱼”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 通过对生态环境、社会影响及经济技术的综合分析, 针对种质资源保护区及一般江段提出系统保护方案。同时, 对现有人工增殖放流站进行考察, 研究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B:“四大家鱼”生态补偿方案研究, 采用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假想市场法等对“四大家鱼”生态补偿费用进行核算;通过人类活动对“四大家鱼”主要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依据模糊数学统计法、建立模型法、实地考察法等定量研究出航道整治工程在人类活动中对“四大家鱼”影响所占的权重;最终确定航道整治工程所需承担的保护费用。 (2) 航道整治工程对“四大家鱼”的累积影响研究, 分别对航道整治工程对江豚觅食场所和迁移路径的累积影响进行研究。由于“四大家鱼”主要以底栖生物和浮游生物为食, 采用情景分析法, 在考虑生物资源自我修复的情况下, 通过资料查找和实地考察研究守护工程、疏浚吹填工程、航道爆破工程等对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等生物资源量的影响, 确定航道整治工程对“四大家鱼”索饵场的累积影响。通过资料查找和实地考察对三峡大坝蓄水后“四大家鱼”产卵场分布情况进行调研, 分析已建的嘉鱼至燕子窝段航道整治工程、罗湖州水道整治工程等对“四大家鱼”产卵场的影响。根据“四大家鱼”产卵场所需水文环境 (底质、流量、水温、泥沙等) 及相关整治工程的建设情况, 采用环境数学模型法确定航道整治工程对“四大家鱼”产卵场的累积影响, 分析航道整治工程建设的阈值。

3. 中华鲟保护研究方向。

白鱀豚属哺乳纲、鲸目、白鳍豚, 国家Ⅰ级保护动物, 是世界上现存的4种淡水豚数量最少的物种。历史上从宜昌到长江入海口曾经广泛分布。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其种群数量和分布区域逐渐缩小。上世纪90年代, 白暨豚在洞庭湖与鄱阳湖湖区绝迹, 在长江分布范围的上限移至葛洲坝下游170km处的荆州附近, 其下限缩减到南京附近。2000年至2004年的几次观测中, 其主要聚集在铜陵段、鄱阳湖段和洪湖段3个区域。白暨豚目前现存数量很难估计, 但一般认为已经功能性绝灭。 (1) 中华鲟保护策略研究。采用资料查找和实地考察等方法, 调查中华鲟的历史及现状, 得出中华鲟的种群分布、数量及生长状况的系统资料和变化趋势;研究三峡蓄水、葛洲坝下游河势调整, 导致中华鲟栖息地、生殖洄游及产卵场的变化;从人类活动和自然变迁等层面, 分析中华鲟资源减少的影响因素。基于中华鲟的现状调研、社会经济影响和技术方法, 综合分析建立自然保护区、研究人工繁殖及放生技术、探索野生中华鲟卵孵化、苗种培育及自然繁殖技术等保护措施的利弊, 提出包括水利调度、行政管理、生态系统维护等在内的中华鲟总体保护策略。研究保护产卵场和自然繁殖活动、降低孵化后死亡率的可行措施, 在结合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特点的基础上, 制定贴合中华鲟近期及远期的保护方案。 (2) 航道整治工程对中华鲟的生态补偿方案研究。采用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和假想市场法等对中华鲟生态补偿费用进行核算;通过对中华鲟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结果, 依据模糊数学统计法、建立模型法、实地考察法等定量分析航道整治工程对中华鲟的影响, 确定其在所有人类活动中对中华鲟影响所占的权重, 最终确定航道整治工程所需承担的保护费用。

4. 护坡、护底工程研究方向。

(1) 各生态护坡材料的比选及适应性研究。生态护坡工程建设必须考虑边坡的稳定性、安全性、经济性, 并考虑选取植物的生态性、形态性、地域性, 原则上生态护坡的植被要求抗逆性强、生长迅速、自繁能力强、适应粗放管理, 日后管理简单。国内外新型的生态护坡技术有液压喷播植草护坡、土工网垫植草护坡、石笼 (雷诺垫) 护坡、加筋纤维毯护坡、香草根技术护坡等, 调研这些生态护坡技术对气候、土质、地形、水位、流速等外界环境要求, 分析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采用室内实验的研究方法, 构建物理模型, 利用水槽概化模型模拟出各段航道运营情况, 探究不同水流条件下各类生态护坡的适应性 (抗冲刷能力、抗风浪能力、消落带消能能力、生态修复特性等) , 并在典型航道进行试验以验证结论。综合社会经济因素分析各航道整治工程所适合的生态护坡的可行性, 计算具有各特殊性能要求的生态护坡工程施工、维护的费用, 遴选出符合社会经济性的生态护坡工程类型。 (2) 护底工程结构及生态修复特性研究, 护底工程生态化建设不仅对工程的安全性具有要求, 其生态化改造也十分重要。护底结构既要尽量减少对水流的干扰, 以降低护底结构外缘的冲刷, 又要确保护底结构外缘的冲刷应远离稳定区以保证建筑物安全。其排体既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排水性、保沙性, 又要适合微生物附着以及具有生物保护功能 (例如防止江豚的危险捕食等) 。通过室内试验 (受力试验等) , 采用科学方法考察各生态护底软体排的完整性、搭接处安全性、排边稳定性以及护底的防护效果, 以研究软体排构造及布局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 调研长江航道整治工程中已实施的护底工程技术, 包括其磨损程度和各护底工程的生态修复效果 (淤积、底栖生物、周边生境等) , 综合分析各护底工程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综合稳定性和生态性, 优化护底工程软体排的构造及布局。

四、结论与建议

1. 长江航运的发展和航道的建设在取得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 对长江航道的生态环境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但目前其影响范围和程度均未有明确的定义。

2. 为了推动生态航道建设, 相关部门应该结合国内外前沿, 开展改善长江航道整治工程生态环境方向研究, 增强理论的系统性, 制定合理可行的对策措施, 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生态保护机制。

参考文献

[1]王丁.长江豚类的现状及其保护[J].江西水产科技, 2011, 126 (2) :8-9.

[2]蒋文华, 黄立新, 于道平.长江铜陵段江豚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 2010, 3 (3) :37-41.

[3]韩国睿, 李军, 裴昭君.累积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体系及其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14, (1) :25-26.

[4]班璇.中华鲟产卵栖息地的生态需水量[J].水利学报, 2011, (01) :47-55.

[5]朱胜辉.试论生态护岸在航道整治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水利, 2014, 14 (2) :188-189.

长江干流 篇2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6-02-19 11:42:00 ] 作者:陈肃利 编辑:studa9ngns 摘要: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与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对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要以防洪作为主要目标,充分发挥河道的泄洪能力,保障堤防安全;稳定河势河床是河道治理的基本要求;把保护优良生态环境作为重要内容,树立河道治理与环境治理的协调统一的思想;贯彻综合治理开发的原则,统筹考虑各方利益和要求;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断完善河道治理规划。

关键词:河道治理 综合治理开发 经济发展 长江中游 长江下游

21世纪,随着长江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长江中下游河道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的治理如何按照新的治水思路,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适应本世纪我国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成为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与流域经济发展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全长1893km,流经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省(直辖市)。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的治理、开发、利用与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稳固的护岸工程和堤防工程体系,是沿江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安全保障;良好而稳定的岸线和港区,是沿江城市和工矿企业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有了稳定而畅通的航道,才能更好地发挥长江这条“黄金水道”的重要作用,更好地为沿江地区通江达海、走向世界服务;保护长江水生态环境,不仅是长江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前提条件,更是沿江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因此,系统开展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规划,综合协调上下游、左右岸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促进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的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经过数10a的不断努力,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重点险工段都得到了守护,崩岸险情基本得到治理,长江河道的总体河势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河道治理工程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保障防洪安全、航运畅通以及促进沿江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从各局部河段看,有些河段的河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仍有部分浅滩碍航;水环境污染加重;江砂开采和洲滩利用缺乏系统的科学论证和统一有效的管理,这些都对防洪安全、航运发展及河势稳定不利,迫切需要通过全面规划和系统治理,逐步加以解决。

2对河道治理的认识

2.1保障防洪安全是河道治理的首要目标

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口众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黄金地带。但该地区地势较低,地面高程一般低于长江洪水位数米至十数米,需靠堤防保护。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长江流域洪水灾害最严重、最频繁的地区,所以长江防洪成为长江治理开发的首要任务。在国务院批准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中指出,长江中下游应采取“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防洪治理方针,还提出包括整治河道在内的中下游防洪治理综合措施,即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逐步兴建干、支流水库,做到以三峡水库为骨干,堤防为基础,配合支流水库、分蓄洪工程、河道整治工程及非工程防洪措施,使长江中下游防洪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可见,河道治理是解决长江中下游防洪问题综合措施中的重要措施之一。长江中下游河道治理要根据防洪的要求和河道治理的特点,着重研究并提出以防洪保安为首要目标的河道治理方案,配合其他防洪措施,使长江中下游干流逐步实现《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报告》确定的防洪标准。

目前,通过1998年以后大规模的堤防建设,长江中下游干流堤防得到全面加固,危及堤防安全的崩岸险段得到治理,长江中下游河道岸线相对稳定。但是对各局部河段来说,还存在一些防洪问题。如荆江大堤堤高势险,河岸迎流顶冲,防洪形势仍然险要;下荆江蜿蜒曲折,河床演变剧烈,泄洪不畅;城陵矶以下至长江口汊道众多,主流摆动、河床冲淤变化频繁,江岸在水流冲刷下,崩坍严重,使有些重要堤防频频出险,防洪形势严峻。三峡工程建成后,在调蓄上游洪水的同时,也将拦蓄大量泥沙,使下泄泥沙大为减少,中下游河道发生长距离、长历时冲刷,使部分河段河势发生变化,导致出现新的险工险段,威胁堤防安全。

为了实现保障防洪安全这一目标,要进一步研究通过河道治理工程,达到稳定岸线、减少对堤防安全的威胁的目的。同时要根据近年来新的水情、工情,研究不同水沙条件下泥沙输移变化规律,对河道泄洪能力的影响,以及提高河道泄洪能力的措施,特别是要深入研究三峡工程建成后,清水下泄对下游河道造成的冲刷规律、河道新的演变趋势及需采取的对策。

2.2保护优良生态是河道治理的重要内容

随着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长江河道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城市江段水域污染严重,大部分江段河岸生态环境效应较差。因此,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河道治理要根据中下游河道水环境现状,制定各河段的环境保护目标和对策,以保持中下游干流河道能长期维系较好的水环境。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工程,防止了江岸的剧烈崩坍,保护了两岸的防洪安全,使河势逐渐趋向稳定,从总体看,对改善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的生态环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局部河段的整治,也存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矛盾的情况。因此,在方案研究与论证工作中,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妥善处理好工程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为保护生态环境创造有利条件。

规划河道治理工程时,在保证功能的基础上,要坚持河道治理与环境治理的协调统一,使二者融为一体。河道治理工程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充分利用河道治理工程滨水的优势,建立水域与陆地的和谐过渡,为人民群众创造亲水的休闲空间。武汉市龙王庙险段的整治,通过结合环境治理,已使其成为武汉市的一个旅游品牌。武汉河段汉口边滩整治结合环境治理将汉口边滩打造成具有滨水特色的绿色亲水空间也是河道工程结合环境综合治理的一个成功范例。

在制定河道治理工程方案时,也要统筹考虑对环境的保护,要逐步改变传统的单一工程性护岸的做法,限制对山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的抛石护岸方案。要广泛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大胆采用、大力推广新的生态环保型护岸方案,提高河道治理工程的技术含量。

2.3综合治理开发是河道治理的关键

长江中下游河道治理是长江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建设,是为沿江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的。河道治理除了要满足保障防洪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外,还要服务于航运、城乡供水、岸线开发、洲滩利用等。中下游河道治理只有围绕社会经济发展这一中心,贯彻综合治理开发的原则,全面规划,分析各地区、各部门对河道治理的要求,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才能做到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发展。

沿江各地区、各部门对河道的开发治理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但有时也有相互矛盾的时候,这就需要从综合治理的高度去研究解决。以长江的崩岸整治和河势控制为例,长江江岸崩坍、河势不稳定,严重威胁两岸堤防的安全,有时也影响港口码头和航道的正常运行,防洪和航运对河势控制的要求是迫切的。但从防洪的角度和航运的角度对河道治理的要求又不完全一致,因此需要统筹考虑,兼顾各方利益综合治理。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洲滩岸线和江砂的需求越来越大,但岸线利用、洲滩开发、江砂开采等,将不同程度地影响长江的防洪、航运、河势及沿江水环境等,如果不进行科学的论证,不进行全面的规划,会对防洪、航运和河势等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对这些问题要遵循综合治理开发的原则,既要考虑国民经济各部门及各地区的发展要求,又要处理好与防洪、航运、生态环境的关系,确保防洪、服从航运和生态环境的要求,避免只顾局部,不顾全局;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的现象发生。

2.4稳定河势河床是河道治理的基本要求

良好而稳定的河势是利用长江进行经济建设的前提条件,沿江经济越发达,对长江河势稳定的要求就越高。没有一个稳定的河势,就会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布局,给防洪、航运和沿江经

济建设带来极大的困难,就会影响长江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要在充分掌握长江中下游河道特性及演变规律的基础上,遵循河道学原理和客观存在的河流自然规律,稳定河势、改善河势,使长江河道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成为适应长江经济带建设与发展要求的优良河道。

稳定河势河床要制定近、远期目标,分期进行。近期力争使重点河段现有河势得到控制、岸线基本稳定;远期使中下游干流河道的河势都得到改善和控制。在规划河势控制方案时,要坚持有利于长江防洪、满足航运要求的原则。正确处理好上、下游河势间的关系,上游河段的治理不要恶化下游河段的河势,要尽可能为下游河段的治理创造有利的条件。

改善河势、稳定河床必须遵循因势利导这一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则,“因势”就是遵循河流演变的发展规律和总的趋势,按照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办事,不逆势而为。而“利导”就是充分认识人为的作用,要通过引导、治理,使河势朝着有利的方向和目标发展。所以因势利导体现的是遵循河流自然规律去进行河道治理的思想。长江中下游河道治理的规划和实践证明,长江河道遵循其自身特有的规律演变发展,但可以通过人工治理来改善其河势,关键的是利用河流演变中的有利因素,进行人工干预,达到稳定和控制河势的目的。

长江中下游分汊型河道的治理是稳定河势的重要一环,在进行治理时,要充分体现因势利导的原则。是采取工程措施控制分流比,维持稳定的分汊河型,还是通过堵支并流,整治为单一型河道,不能一概而论,而是依据不同河段的不同特点,在深入研究河势演变规律和主支汊分流分沙比的基础上,根据沿江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不同的整治方案。

值得指出的是:我们所提到的稳定河势河床,是要控制和保持有利河势,引导河势向有利方向发展,而不能一提稳定河势就不敢改变现状,连不利的河势也控制和稳定起来,这一点在河道治理实践中非常重要。

3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完善河道治理规划

1998年6月水利部审查批准了长江水利委员会编制的《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规划报告》,是在《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指导下完成的第一部专业规划。这部规划对长江中下游的河道治理,特别是对1998年以后规模巨大的长江防洪工程建设,以及沿江的岸线开发利用、江砂开采与洲滩利用的控制等河道管理工作,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发挥了巨大的效益。目前规划报告提出的河势控制应急工程方案绝大部分已经实施,中下游干流重点河段特别是城市河段的崩岸治理和河势控制工程也在积极开展之中,中下游干流的崩岸险段基本得到整治,岸线崩退变化的趋势得到抑制,基本实现了初步控制河势以适应沿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目标,也为全面、系统地进行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赢得了时间、创造了条件。

几年来的实践表明,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规划贯彻了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方针,所提出的规划思想、规划原则是正确的,规划方案是切实可行的,是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和开发利用的基本依据。但从认识论的观点来看,进行长江河道治理的过程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对长江河道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认识的过程。从这个意义来说,长江中下游河道治理规划首先是对长江河道客观规律的认识和以往治理实践的总结,然后才是对今后河道治理工作的规划指导。近年来国家对长江防洪治理的投入加大,在大规模的堤防建设和河道崩岸治理的过程中,长江河道的基本资料得到极大的丰富。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河道治理实践的不断进行,我们也在不断地了解长江,逐步深化对长江河道的认识,这些都为开展新一轮河道治理规划打下了基础。

我们要在不断搜集和补充基本资料的基础上,研究新的河势演变情况,总结以往河道治理规划工作经验,补充完善中下游河道治理规划,使之更加符合实际,能更好地指导河道治理工作的实践。

在《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报告》的指导下,按照新的治水思路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新一轮河道治理规划的修订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要更紧密地与长江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要求长江中下游河道治理与之相适应。所以研究选择河道治理方案时,要充分考虑沿江社会经济布局现状和发展的要求。在按照河床演变机理进行分汊河道的治理时,也要结合两岸的经济发展来研究。

(2)要更紧密地与长江干流沿岸的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河道治理要以新的、环境水利的观念,与环境治理相协调,把生态环境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充分重视治理工程的生态效应、环境影响和景观要求,注重人水和谐相处,注重发挥水域的综合功能。对于城市江段,结合环境景观进行河道整治,将沿江两岸建设成绿色亲水空间;对于其它江段,河道治理也应尽量维系水生生态系统,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大力推广生态环保型河道治理技术方案。

(3)要更紧密地与长江沿江地区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结合起来。长江中下游河道洲滩岸线资源丰富,是沿江社会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不允许无节制地与水争地的原则指导下进行开发利用。对于岸线,要做到调整和改造已有岸线和水域,提高其使用价值;有计划地开发新岸线;还要保护一批维系生态环境的岸线。对于洲滩,要兼顾控制河势、防洪和保护湿地的要求控制利用,不能盲目围垦,擅自提高防洪标准。

(4)要着重研究长江三峡工程建成投入运行后,由于下泄水沙条件的明显变化,从而引起的不同河段特别是荆江河段的河型河势变化趋势,以及这些演变对防洪、航运及沿江经济建设的影响,并研究对策及控制措施。

长江干流 篇3

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为四川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内容包括“依托三大城市群”“做大三大航运中心”“拓展上中游腹地”“实现两头开放”,四句话全部涉及四川;国家治理长江12字方针“深下游、畅中游、延上游、通支流”,后六个字涉及四川。四川已形成“一横两纵六线”的干支流开发格局。一横:长江干流宜宾、泸州至重庆228公里;两纵:岷江、嘉陵江;六线:金沙江、岷江(成都—乐山)、沱江、赤水河、涪江、渠江。干流虽短,但支流很长且开发潜力巨大。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四川可考虑划分三个层次推进:延干流、通支流、保源流,建设长江上游经济强省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延干流:延伸宜宾、泸州至重庆段的干流长度,从目前的228公里延长为1 046公里,即把金沙江下游800公里纳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参见刘世庆研究员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6月4日B05版)的《长江经济带建设从三段规划走向四段部署新阶段》一文。 。长江经济带建设不是沿河道,而是流域经济的概念,是河道的延伸,也是区域经济的延伸。金沙江的下游,从攀枝花到宜宾,其水电资源两倍于三峡,涉及川滇黔3省12个市4 500万人口,3省应共同开发建设金沙江下游经济区,打通川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成都经济区。

通支流:尽快实现嘉陵江全江渠化通航,逐步实现沱江、涪江复航,实施岷江航道整治、乐山港和成都港等四江六港建设以及沱江污染治理、赤水河保护等重大工程。从区域经济发展看,四川虽然长江干流比较短,但是支流很长,开发潜力巨大。

上一篇:体育救国下一篇:协调沟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