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操作教学

2024-08-27

实践操作教学(精选十篇)

实践操作教学 篇1

一、加强感知性操作, 训练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抽象概括是数学得以产生的基本前提.离开了抽象概括, 就不会产生数学的概念, 更不会有抽象的数学思维.训练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然而,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儿童, 他们的抽象概括水平极低, 主要还停留在“直观形象水平”.研究表明, “他们所能概括的特征或属性, 常常是事物的直观的、形象的、外部的特征或属性, 他们更多注意的是事物的外观和实际意义.”从这一规律出发, 充分地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掂一掂、试一试, 对实际事物进行感知性操作, 正是建立数学概念, 逐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基本途径.比如教学“厘米、米的认识”时, 对于这些长度单位, 二年级学生是不清晰的.我从比高矮等实际事例入手使学生明白了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 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 然后动手测量图钉的长度、食指的宽度、书本的长宽、平伸两臂的长度、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等.通过实际的操作, 感知了厘米、米的长短及这些长度单位的实际运用.由于从生活实际出发, 学生在充分操作过程中, 很容易理解和接受, 并抽象成清晰的概念.

二、加强应用性操作,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以致用, 通过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是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首先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应用性操作的情境或条件, 使学生在操作中掌握知识技能, 提高数学能力.比如学习了面积单位后, 让学生测算书本、课桌、黑板的面积, 既促进了面积单位的掌握和运用, 又为下一步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学习奠定基础.其次是组织数学兴趣活动, 这是培养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比如学习了平均数问题后,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自选专题, 展开活动, 如测量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年龄, 全校各班的平均人数、教师平均年龄, 附近菜场某一蔬菜的平均价格等.让他们互相协作展开活动, 就很好地锻炼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是改革家庭作业形式, 突出应用性操作.比如学习了常见的乘法数量关系以后, 我布置学生双休日随父母去菜场买菜或购物, 按单价独立计算价钱, 学生兴趣十分浓厚.重视了数学学习的应用性操作, 畅通了学数学、用数学的联系, 使学用紧密结合, 这正是片面应试教育所严重缺乏的, 也是我们改革数学教学必须不断加强的.

三、加强探究性操作,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所谓探究性操作, 就是指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的主动探索, 再现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发现数学规律的操作性训练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结论灌给学生, 而是指导学生创造性学习, 在操作中发现问题, 形成科学认识.它不仅有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技能, 而且对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 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 我不是把“底乘以高再除以二”这一现成结论告诉学生, 再让学生在大量练习中强化巩固, 而是让学生先复习旧知识, 了解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 然后提出探究性问题:利用手中的三角板、三角形学具, 能否从已经学过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呢?这样学生通过摆、拼、移, 通过观察思考, 发现了三角形面积计算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联系, 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虽然学生的创新发现只是重复验证, 但对于他们自身而言, 却绝对是创造!当然, 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操作, 教师首先应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他们展开探索的兴趣;其次, 还应给学生一定的方法指导, 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更要手把手地个别辅导, 帮助他们完成发现过程.要注意避免使课堂活动成为少数尖子学生的表演场所, 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要.

四、加强实践指导, 促进学生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 思想方法, 必须由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感悟、发展, 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去获得.”主动参与学习是学生发展的核心, 动手操作实践对发展智慧、潜能具有桥梁作用, 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意图, 创造贴合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操作, 发挥学生的手、眼、口、脑等各种器官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如在教“长度单位”一节时, 首先让学生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硬币、回形针、小刀、方形体) 量课本同一边的长, 使学生发现一样长的边用不同长度的工具量出的结果不同, 即:“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同一长度, 得到的测量标准数不同”.然后又让学生拿相同的测量工具量课本的同一边, 使他们发现所得结果是相同的.说明了使用统一长度单位是非常必要的, 接着又让学生用不同的测量工具量不同物体 (课本和文具盒) 的边, 使他们发现用不同长度单位量不同物体的边所得结果数有时会相同, 即:“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不同长度, 得到的测量标准数可能相同.”这时教师可进一步让学生用同一测量工具量刚才所量的课本和文具盒的边长, 使他们发现用同样的测量工具去量不同物体的边, 所得的结果不一样, 即:“用同一测量标准长度量不同长度, 得到的测量深度标准数不同”.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 使他们认识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应该用相同的工具, 也就是需要统一长度单位, 从而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既掌握了知识, 同时也掌握了可贵的“发现”方法.真正体验了知识的形成, 大脑中深深地打下了印记, 学习情绪大大提高, 自主探索精神不断形成.

实践操作教学 篇2

摘要:本文提出中职计算机专业必须把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提高学生操作技能放在重要位置在实践教学中,要注重实验室、实训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方法,构建课程教学与认证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环境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实践环节;操作技能

在最近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 “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i)ll~节教学”这给我国的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提高学生操作技能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必南之路。

在2001年教育部职成司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中对该专业培养目标的提法是:“具有扎实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在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计算机系统管理,维护和应用操作人员”。我们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理论教学课时偏多、实践教学课时少的现象,相当部分实验操作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较好实施,往往是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技能和操作熟练程度。学生既没有学好有关的计算机理论,又没有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或达不到一定的熟练程度,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我们要更新教学理念。把实践教学放在重要的地位,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几年中都不断地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这就要注意抓好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

一、实践教学的几个环节实践教学总的来说可分为:上机实验课、实训、实习三个环节。

1.上机实验课,计算机专业的大部分专业课都安排有上机实验,其目的是通过上机实验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操作技能。因此,每一门课程中涉及到计算机操作的内容,应尽量增加学生计算机操作的课时.操作课时的安排视具体情况有的可达总课时的50% 以上甚至更多,使学生掌握必须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能熟练掌握所涉及的操作。提高操作技能。

2.实训,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能否将所学的计算机专业技术应用于实践,与实训教学有密切关系。计算机专业实训主要有英文打字实训、录入与图文编排实训、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的实训。通过这些实训使学生熟练掌握中英文打字技能、掌握图文排版技能、掌握微型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的基本技能,了解常用外设的安装、使用及日常维护方法。

3.实习,是综合性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素质各方面得到比较全面的、综合的锻炼。

二、制约实践环节教学的几个因素制约实践环节教学的因素主要是如下几个:

1.过去由于对中等职业教育指导思想认识不足,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向大专和本科看齐.重理论轻实践,造成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理论水平低、实践能力不强,无法在生产、服务的管理第一线从事计算机系统管理,维护和应用的操作。

2.由于经费上的原因,无法建立相应的实验室,使得学生没有足够的操作课时,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3.学生没有从事奉专业实习的场所,名誉上是实习但实际上做的是与本专业毫不相干的工作,有的甚至给学生放任自由,根本就没有去实习。

三、加强实践环节教学的几点措施

(一)加强实验室及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要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使学生积累实践操作经验,就必须要有必备的实验设备和实训的环境,否则将成为空话。过去由于种种原因对实验室和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做得不够,现在必须要高度重视。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逐步重视、教育经费逐步提高,应尽量建立能满足计算机专业所开设课程的实验室,如: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微机原理实验室、多媒体实验室、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修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电子电工实验室等。要进行直观教学,每一阶段上课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实验室上课,边讲边实践。特别要突出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这一实训的重要地位,要求学生能熟练组装一台计算机,能正确诊断计算机软、硬件的一般故障,同时要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相关外部设备如打印机、显示器的一般维护维修方法。此外应加强电子电工应用技能的实训,要使学生掌握各种电子电T仪表的使用.基本的焊接与维修技能。过去我们对这方面的实训不够重视,认为计算机专业主要从计算机操作的角度去要求即可,实际上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方面除考虑从事计算机业务外,相当部分学生可能要到电子厂工作,加强电子电工的实训,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就业门路。

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以各工矿企事业单位、计算机公司为实习基地是培养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建议增加一项见习的内容,见习的目的是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有利于学生技能的培养,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使学生毕业后容易适应工作岗位。见习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一学期要求学生到计算机公司了解计算机的市场行情,计算机配件的性能及价格,如何合理配置一台计算机等,使学生对计算机的组成有初步了解;从第二学期开始每学期安排3-5天的时间到计算机公司见习,跟随计算机公司的职员工作,使学生既能从中学到有关的计算机知识又能学到一些管理上、作者、陈超文营销上的知识。前些年我们在安排学生实习上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三无”现象,即无固定实习场所、无专门指导实习的人员、无明确的实习要求,学生实习的效果大打折扣。我们应加大实习指导的力度,与有关实习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根据能联系到的实习单位和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特长可以分几个不同的实习方向:

如软件使用较熟练的学生到一些企事业单位实习,硬件操作掌握较好学生的到计算机公司从事计算机组装及维修的实习,一部分学生到生产计算机板卡的工厂或电子厂实习,学校要专门派出教师巡回检查指导,可以聘任实习单位的专业人员作为学校的外聘教师,指导学生的实习。此外有条件的学校也可尝试由学校开办计算机公司,学生参与经营与管理。

(二)定期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考核机制实践环节教学重在实践操作,因此要充分利用现代的教学设备,加强直观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精讲多练。要注意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技术具有更新快的特点,因此要定期修改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根据未来岗位的实际需要将技术陈旧又没有实用价值的专业课砍掉,补充一些新的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有应用价值的技术课。

2.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要与社会应用密切联系,教师备课时既要熟悉课堂的内容要求,又要了解学生的水平和学习进度,预测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要把每次上课将要演示的内容事先操作一遍,做到万无一失。有的教师认为操作课比较简单,因此在备课时只是大概看一下教科书的操作步骤,实际上有时会因为一个小的问题而造成教学事故。就曾经有一位教师在上VB程序设计时为了找一个要使用的控键花了十分钟的时间,影响了教学。因此教师备课一定要认真过细,要根据学生基础及使用软件和设备进行,每次课的教学要明确教学目的、内容和要求,在讲课过程中除讲清操作步骤外,同时给出一些问题由学生去思考和解决,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例如在FrontPage2000中有关创建网页之间的超链接的内容时,首先给学生明白网页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超链接的方法实现,即使网页之间不同在一个驱动器或一个文件夹上;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给学生介绍了超链接的操作方法,当学生掌握这一操作方法后要求学生将主页改变保存位置,再打开这个主页,观察结果(发现问题:超链接失效),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及解决方法,通过这样启发教学,学生对这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

3.实验操作要有目的性、连贯性,要采取流水作业的方式。过去安排课程我们往往采取两节理论课两节操作实践的方式,这样的弊病是一次课讲的内容太多,而上机操作要等到下一次课才能进行,学生不能及时进行操作训练,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应注意调整教学方法,将内容进行分解,每次课都能做到讲练结合。要使学生有成就感,觉得每次上课都学到了东西,都有收获,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技能考核要灵活机动。技能考核主要是考实际操作,考核学生利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根据不同的课程不同的要求,例中英文录入主要是对录入速度和正确率的要求;对于Word、Excel这一类的操作的考核,可以按要求进行图文混排、复杂表格的制作等现实生活中常需要用到的技巧;对网页制作,动画设计等课的考核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的想象力.以定时完成作品的方式来考核。同时可结合社会上的技能考试来进行,构建课程教学与认证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环境,要求每个学生通过努力至少取得一个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如:组织学生参加OSTA认证。

OSTA认证是一个南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的考试,而计算机职业是国家实行准入控制的职业,通过对学生进行培训和考试,使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促进就业和推动经济发展。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着手打造一支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技能的教师队伍。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提高,其教学内容也在不断改变。因此一方面要求现有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进修提高,达到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类专业认证教师资格;另一方面吸收优秀大学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要注重选择计算机操作能力强的毕业生,因为有的毕业生虽然理论课成绩很好,但操作能力较差.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此外,可以考虑通过校企合作,从计算机公司等企业外聘有某些计算机操作特长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组建一支满足教学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学校教育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职业教育要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这己在教育界达成了共识,我们要通过不断探索,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质量。

本论文网专业从事家庭教育论文业务!如需转载请保留一个链接:代写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李云松.计算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的思考? 教学与教法,2oo4,(3).

[2]辛莉.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思考U】.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1(15,(1).

前一篇: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研究

“前作文教学”的实践操作与体会 篇3

构思创意:进入三月,3月5日是学雷锋日,3月又是文明礼貌月。文明是人类发展的目标,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作为引导中学生关注社会体验人生的作文教学,“提升文明素养”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本次的“前作文教学”就以探讨“雷锋精神对当下的意义”为内容展开。

课前教学活动:提前一周要求学生就“雷锋精神在当下的意义”话题进行阅读、观察、思考,并将资料保存下来以备课堂交流。笔者要求学生分三个步骤进行:1.通过媒体了解雷锋其人其事;2.在教师带领下调查了解本地区学雷锋的情况;3.深入思考当下社会学雷锋的意义及学雷锋的途径,并以文章的形式予以归纳总结。

课堂教学活动:

1.导入:播放《学习雷锋好榜样》歌曲,让学生聆听感悟。教师提问:这首歌曲歌唱的人物是谁?大家了解此人吗?学生回答:雷锋(并讲述雷锋的事迹)。教师导引:看来大家课前的调查研究做得比较充分。这节课我们就以“雷锋精神对当下的意义”进行思想交流。

2.教师明确交流的步骤及要求。

一、各学习小组内部进行交流探讨;二、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范围交流探讨;三、老师归纳梳理大家的交流讨论。

3.学习小组内部交流讨论。交流讨论的次序是:(1)雷锋其人其事;(2)自己身边的学雷锋活动;(3)当下社会学雷锋的意义及学雷锋的途径。

4.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范围交流讨论“雷锋精神对当下的意义”。

5.教师归纳梳理:通过大家的讨论交流,我们已经明白学雷锋是我们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求,雷锋精神已经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对雷锋精神的高度概括。新的时代,我们对学雷锋必然有新的理解,对践行雷锋精神应该有新的方式。

6.命题写作:本次“前作文教学”已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了学习雷锋在当下社会的意义,因此再开展相关的写作训练应该是水到渠成。

从上面的课例,我们不难发现“前作文教学”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前作文教学”是以问题情境为起点的反思性教学

反思性教学倡导教师主动审视自身的教学实践,自觉检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以问题情境为起点展开反思探索,直至提出改进的措施。作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学生面对写作“无话可说”,这个问题因为长期存在并难以有效解决而成为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前作文教学”就是以学生普遍存在的“无话可说”的问题情境为起点,倡导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反思问题的成因及解决的可行途径,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作文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储备生活,突破作文“无话可说”的窘境,从而提高作文教学实效。

二、“前作文教学”是体现教师“前端智慧”的教学

特级教师曹勇军将教师的职业智慧分为“后端智慧”和“前端智慧”,“后端智慧”指事后对教学过程的解释说明,“前端智慧”指事前对教学过程的未雨绸缪。相比之下,“前端智慧”在教学中更有价值。“前作文教学”针对学生作文“无话可说”的现状,“对症下药”地开展前期储备生活的教学,真正体现了事前准备、未雨绸缪的特点。因此从教学智慧上来说属于“前端智慧”,它比在学生作文完成后再进行讲评的“后端智慧”,具有更大的行动价值。

三、“前作文教学”旨在干预学生积累生活、提升思想

写作是作者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的过程,因此写作之前作者先得对生活有感悟和理解。学生面对写作话题无话可说,说明学生对相关的生活内容缺乏感悟和理解。这时候,作文教学要做的就是指导学生尽快补上“感悟理解生活”这一课。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要记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前作文教学”就是紧扣“充实生活”这个关键,通过切实具体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充实生活内容,储备思想情感,为作文打好基础。

四、“前作文教学”是阅读和表达互动共生的教学

一篇文章的形成,阅读是吸纳的过程,写作是表达的过程,只有先进行吸纳,才能进行表达,阅读和写作相辅相成、互动共生。惯常的作文教学严重割裂二者互动共生的关系,只侧重表达,而漠视吸纳,最终使写作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前作文教学”正是吸取正反两方面的教训,将阅读吸纳作为写作表达的前置环节,通过阅读吸纳促进写作表达。当然这里的阅读不仅指阅书,还包括阅世阅人,学生只有通过广泛而深入的阅读历练后,才有可能进行有效的表达。

五、“前作文教学”是构建高中作文新课程的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于学生作文前积累生活、提升思想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可是在教学建议中仅仅提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很明显,作为“鼓励”性教学是缺乏实际的课程实施内容的。如果开展“前作文教学”,不仅学生积累生活、提升思想有了明确的课程实施目标,而且作为课程实施过程也有了具体的教学内容。

重视实践操作, 优化数学教学 篇4

一、注重感知性操作, 优化抽象概括技能

抽象概括技能是数学产生的一个基本前提。如果没有抽象概括, 就无法产生基本数学概念, 更谈不上抽象深层的数学思维, 则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无可避免地成为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曾有研究指出, 小学生所可以概括的事物属性或特征常常只是事物外部的直观属性或特征, 能引起他们关注的往往是事物外观和应用意义。所以从这一研究规律出发, 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数一数、试一试、掂一掂, 对实际的可接触事物进行一个感知性操作是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 发展抽象概括技能的一个基本途径。

比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时, 由于学生对平行线、垂线、平行关系等都还不清晰, 所以教师可以利用教室内的平行物品例如桌子、门、黑板, 电视机等实际事物入手使学生明白平行和垂直对图形的意义, 再让学生通过摆弄直尺或者小木棍来组合一些不同形状的图形, 认识到平行四边形和以往学习的正方形, 长方形等图形的异同。通过实际操作, 学生就能很容易感知平行关系和垂直关系的实际作用。

只有在学生有效操作的前提下, 小学生才容易理解并使抽象成为清晰的数学概念。再比如多边形的面积、位置和方向, 数学广角, 植树问题, 圆柱的认识等教学都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教师让学生注重感知性操作, 也间接让学生感受到时刻在身边的数学。

二、注重应用性操作, 加强应对生活实际能力

学以致用, 在生活实际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正确解决面临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小学生的应用意识不强但接收能力强, 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些应用性操作的实际情境或条件, 加强应对生活实际的能力。比如学习完多边形的面积后, 教师可以提议学生课后尝试测算课桌、黑板、书本的面积, 促进面积单位的运用和掌握, 又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奠定坚实的学习基础。再比如教学立方体后,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泡沫板或者粗铁丝, 让学生尝试设计实用简单的冬天帐棚模型给灾区人民, 学生们都各显神通, 兴致浓烈, 纷纷运用生活知识和几何知识进行展开制作, 接着教师可以对他们的成品进行点评, 强化学生的知识理解和运用水平。

其次教师还可以组织有关数学课外活动来加强学生的应用性操作, 这也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一个重要渠道。例如教学完统计和平均数一课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组建小组, 自选专题然后展开活动。学生可以测量计算同学的集体平均体重、平均身高、平均年龄, 各班平均人数或者菜场某一类蔬菜平均价格等等。给予学生一个共同展开活动, 测量数据, 学以致用的机会就来锻炼他们对数学知识运用的敏感度以及运用数学原理解决相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最后教师还应该改革课后作业的形式, 来突出加强学生的应用性操作。比如教学完小数加减乘除的数量关系后, 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在双休日跟随父母前去菜市场去买菜购物, 按照一斤菜多少钱, 你买了多少两或者多少斤来进行计算, 学生经过买菜作业后, 明白到小数的加减乘除在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因为很多时候, 价钱并不能取整。所以重视数学教学学习的应用性操作, 加紧学数学和用数学之间联系, 两者的紧密结合正是应试教育所缺乏的。

三、注重探究性操作, 优化创新思维能力

探究性操作其实就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索, 动手的同时也动脑, 达到再现知识技能、发现数学技巧规律的一系列操作性训练。比起把现成结论灌输给学生, 教师指导学生在自主操作中发现数学问题, 对于学生形成创造性自主的科学认识更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数学知识技能, 形成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思维能力以及活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例如, 推导圆锥体积计算数量关系时,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用土豆、萝卜、橡皮泥等材料自制圆柱, 然后再削切加工, 造出一个等底等高的圆锥, 此过程让学生亲身感受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加强他们的感性认知。同时体会从圆柱到圆锥的过程中体积是怎么变化的。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它们之间体积的关系, 分组让他们做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想。经过反复实验自行发现规律:等底等高的新圆柱体容器所盛载的沙子总等于圆锥体容器承载沙子的三倍, 如果两容器的高或低不同, 结论则不再成立。这样一来, 学生便通过实际操作中自主总结归纳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的关系, 从而推导出计算公式。也许小学生的探究性操作只不过是重复验证过程, 但是对于小学生自身而言, 这就是创新的思维能力。

总之, 为了适应新世纪素质教育对人才的发展要求,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必须从小抓起,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数学原理教学和实际生活应用相结合, 强化学生的感知性操作能力, 应用性操作能力和探究性操作能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和自主创新能力。

摘要:数学源于生活实践, 同样数学的教学也离不开实际生活。而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就应该从小抓起, 从小学数学教学开始重视。因此, 教师应该注重联系生活的实际性, 提供尽可能多的学生动手操作机会, 来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有效提高小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实践,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周春荔.数学创新意识培养与智力开发[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 :25

实践操作教学 篇5

在高中,文言文的学习,始终是个难点。难在哪里?一在学生积累少(本文对此不论述),二在方法老。方法老在哪里?一曰学什么,始终由教师来钦定;二曰怎么学,也由教师来全程操纵;三曰利用参考资料途径单调,基本上是等、靠教师手中的教辅资料;四是学习检测老套,基本上是学生被动等待教师钦命钦考;考试评价、学习评价,学生就更是不敢越雷池半步,一切都要等待教师的最高审判。

但是,学习,本来主要就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过去很多时候都越俎代庖充当知识灌输者、学生发展保姆角色的教师,再也不被时代和社会看好。

为了科学解决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国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提出了很有意义的设想。该课题理论指出:学生的自我发展,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是健康的、科学的,以课堂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活动,应当成为引导学生良好自我发展的主要阵地。 [注一]该课题所倡导的学生自我学习模式,提出了学生自定向自运作自评价自激励这四自环节,与这四个环节相适应,教师在其中也就要起四导作用,即导定向导运作导评价导激励。其中,教师的导定向处于一个基础位置、前提位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文言文学习导定向方面,笔者结合实际进行了一些个性化的探索,上要抓如下几个环节:

一、师生共同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调整角色

思路决定出路态度决定一切改革开放,观念先行,类似的观点我们耳熟能详。采用四自学习模式,对学生和教师,都首先是一次思想上的重新洗牌。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建立在认知心理学基础之上的认知学习论的分支──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反应事物的性质、规律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仅仅是聆听教师对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元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元认知是一个人对自己认知活动的意识和监控。元认知能力也可以称为检查、调整和评估自己思维的能力。研究表明:运用元认知策略能更好地促进迁移,小组合作式的教学情景、出声思维等是强有力的训练环境。

这些科学理论给了笔者这样的启示: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科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足够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去主动、能动、个性化地支配,教师在此中是一个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指挥员、引导者、组织者,是学生知识与能力建构的参谋长、合作伙伴,而不再是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中居高临下、不容置疑的讲授者、训导者等。而学生也必须自觉地从过去的被动状态中解放出来,必须彻底唤醒自己的主人翁意识,改变过去习惯的依赖教师、被动等待、人云亦云、做事随大流等学习方式,还须自觉地、主动地、个性化地开发学习资源,探索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等等。

笔者清醒地意识到,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是课堂改革得以进行的前提,是改革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但是,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课堂改革的主体当然也是学生,他们的思想观念能否更新,将从根本上决定改革的成败。因此,笔者决定将自己所了解的.上述科学理论,结合实例,以通俗形象、深入浅出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他们明白,新型的思想观念才能带来新型的行为方式,才能推动课堂改革的步伐。

应当说,比起笔者本人思想观念的更新,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型相对要缓慢、艰难一些,需要笔者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努力。但道理说通了,学生就会有第一步的认可,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让思想观念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了这是一节节的课要落实的。

二、明确学习目标群,让定向内容具体化

高中文言文的学习任务究竟有哪些?如何明确学习目标?这是学生自定向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这也是日后让学生四自能自动化运转的基础。

对此,笔者的做法是:

1、先让学生熟悉新课标中关于文言文学习的规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生文言文学习的目标是这样规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注五] 这是我国目前最权威、当然也是最科学的规定了,所有师生都必须高度认可和高度重视它,否则就会走很多冤枉路、做很多无用功。这不仅是大目标,也是大方法(大方法便是六要:要懂得充分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要理解词句含义和文章内容,要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要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学文言诗文要注重诵读,要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2、选定一篇基本课文作为制订学习目标群的范文,让学生明白以后自己如何去依葫芦画瓢并不断创新增效。学习一篇文言文或一首古诗词,其目标不外乎就是:了解相关的背景信息(含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等),正确而流畅地诵读作品,弄清一些基本的实词、虚词、句式并重点扫除一些属于难点的字词句障碍,梳通文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和文章写作特点,完成一定量的作业以巩固新知,课后对实词、虚词、句式等进行一定的归纳以掌握规律,还要进行段、篇的熟读或抄写、甚至是背诵和默写,还应该进行相关的知识迁移与活用,还应该对相关作者或作品进行课外的延伸拓展学习。

对上述目标群,笔者归并为六个模块:①背景信息模块②诵读书写模块③词句释译及归类积累模块④内容与形式理解鉴赏模块⑤巩固练习与迁移活用模块⑥延伸拓展模块。将琐碎繁多的学习任务归为六模块后,文言文学习就变得目标朗朗、眉清目秀了,这非常有利于教师教学与学习自主学习的实际操作。六模块学习法与下文具体说明的学习小组组织形式珠联璧合之后,便会催生一种使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竞争性、生成性等融为一体的优良机制,并且容易形成良性循环。单篇文言诗文教学或学习适用此法,单元教学或学习运用此法效果更佳。

三、组建相应的学习小组,让目标群落到实处

任何教学方法的实施,都必须有相关的组织机构做保障,否则,将很容易使该教法最终变成海市蜃楼。

国内的高中教学班一般是60人左右一个班。早些时候,相关的研究理论成果已经提出,进行小组式的学习,小组的人数定在6人最理想,小组人数与此偏离越大,学习效果越不理想。本文中的小组,是指将一个教学班分为十二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46名学生,每个小组设学习小组长一名;每六个小组又组成一个大组全班就有A、B两个大组。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一定要将全班学生分为十二个小组并合成A、B两大组,这是为了跟上文所述的高中文言文六模块学习法及其相应的学习竞赛机制相配套。

学习目标群的落实:将上文所述的文言文学习目标六模块对应落实到每个大组的六个小组,每个小组专门负责一个模块的任务。在任何一个小组中,小组长将本组总任务分解给成员去具体解决,解决后再汇总、整合,最后将探究成果向全班汇报或在班上接受同学教师们的咨询。在此过程中,每个学生的任务都是非常具体明确的,一般情况下都比较容易完成;但必然有更多的任务是单员不能胜任的,单靠课本和配套的练习册上提供的资料也往往难以搜集到足够的信息,这时,合作就是自然而然、动态生成的,立体开拓学习资源也是自然而然、动态生成的,坚持下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实现,也将是自然而然、动态生成的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系列先进的学习方式和优良的学习效果,在本法中就会应需而生、水到渠成。

设置两个大组的用意是:形成竞争态势,鼓励力争上游和多样创新,从而保持整个学习过程的活力。

四、保证定向的稳定性与灵活性

再好的方法,都要面临推出容易维持难和能否推陈出新生命长青的考验。对此,笔者做法如下:

(一)、指导学生从十个方面来保证定向的稳定性

①以成果反哺实践来保证定向的有效性:即通过指导学生坚持运用小组式六模块学习法来学习文言文,学完若干篇目后进行综合检测和评价,用良好的成果来反哺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实践,从而提高日后的文言文学习效率;②以思想观念的坚定性来保证学生对本法的信心的稳定性:引导学生通过多方面认定这种学习方式的科学性、先进性、有效性等,就应当坚信它能结出好果,并将更多的信心投给它;③以实践操作的简易性来保证学生对本法的使用的稳定性:有句话说,越是真理越简单,此言得之。笔者通过不断指导学生改进、完善小组式六模块学习法的操作方式,使之简便易行而切实有效,以此来保证学生使用此法的兴趣;④保持学习目标群的稳定:这主要是通过提高六模块文言文学习目标归类法的普适性来实现,要让学习感到这种归类确实能全面涵盖相关学习目标;⑤保持学习小组的稳定:一是要班上要保持有十二个学习小组,二是要保持每个小组46人,三是要保持分成两个大组。人数太少或太多,都会导致任务过重或过轻、或缺乏合作的良性环境而不欢而散,没有两个大组展开比拼,竞争、激励机制将无法有效运行;⑥保持改革探索的不断深入与完善:在市面上,一些名牌电器、洗发水等,总是新品迭出,叫用户常买常新,因此总能保持良好稳定的市场占有率,好的学习方法方式亦应如此;⑦用学习过程的愉悦体验来促进学生对本法的使用的稳定性:独立探究中知识与智慧的增长,合作探究中彼此性格的了解、思想的沟通、智慧的撞击、情感的增进,整个学习过程中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与完善,以及新型观念的生成等等,都可能带来学生心灵上的由衷愉悦,从而可能使他们更坚定地选择笔者提出的这种定向方法;⑧通过不断扩充资源来促进稳定性:这包括指导和帮助学生会用巧用校内外图书馆、网络资源、人力资源、智力资源等,来保证其获取信息的方便、畅顺、安全等,以确保其定向的可靠性等;⑨通过创建相应的课堂结构来保证学生对本法的使用的稳定性:如果我们的课堂结构还是像过去的传统课堂,学生学习的自定向就根本无从谈起,因此,必须长期在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综合维度上稳定地保证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学生的自定向和教师的导定向工作才会地久天长并硕果累累;⑩通过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保证稳定性:很多事情,其成功的因素中,智商往往只起20%的作用,而情商却往往能起到80%以上的作用。这种理论,不能不引导学生重视并活用。在学生长时间的学习自定向中,个人的力量总难免捉襟见肘,这时候,情商就可能大显身手了,学生情商的必要知识和实用技能的运用,完全可能让他们柳暗花明,从而大大增强其自定向的能力、兴致和效果。

(二)、灵活性

一种学习方式,若没有相对稳定的一些程序,会让人觉得难以捉摸、无所适从。但是,如果那些程序太呆板、无变化,又会使人觉得新意日减、魅力难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学习定向指导的时候,也要注意让学生学会保持一定的灵活性。主要途径有:①每个大组中的小组,其任务类型可以适当更换,比如在这个单元做诵读书写模块的,在下个单元可以改做词句释译及归类积累模块,其他以此类推;②小组的人员,稳定一段时间后,也可以进行微调,添点新的人气没啥不好;③一个新学期到来,两个大组的结构可以进行大的重组;④学习小组成果呈现形式的更新换样;⑤六模块表述形式的创新;⑥让学生在校内外创造性地展示和推广自己个人或群体的成功经验,辅导、帮助别人运用此法;⑦与当地有关媒体合作做专题节目,推出此法系列片;⑧聘请专家或同学观摩,然后由他们评头论足,还可以跟他们论长辩短,以期完善或创新

笔者自认为,本文提出的导定向是颇具实践价值的,能笃行之,可能使学子们觉得学古诗文原来如此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事可为。

注释:

[注一] 见自育联合课题组资料《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研究》。

[注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4月第1版。

[注三] 引自: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系程素萍在网上发表的论文《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注四]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系程素萍在网上发表的论文《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小学数学“操作型”课堂教学的实践 篇6

1. 收集操作材料,感知新识

操作材料是数学操作活动的载体,它构成了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媒介。教师应慎重考虑数学操作活动中的材料选择。在课前,为学生准备和提供合适而充分的材料,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把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知识经验转化成一种可供操作、讨论、思考的材料,为每个学生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同时让学生参与操作材料的收集与提供,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实践活动课多起来了,相应的动手操作的空间也就越大了,更应鼓励学生收集动手操作材料和自制学具。学生在收集动手操作材料的过程中,既为本课学习积累丰富的表象,又感知知识。

2.展示收集材料,猜想新知

学生收集操作材料、积累的感性经验虽然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更多的是模糊的,甚至错误的,但这些收集的操作材料和获得的经验是学生在未进入课堂以前的“原有的体验”,可以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出发点,是数学教学重要的资源,值得我们去开发和利用。因此新知识学习开始有必要创设展示的舞台和交流的平台。教师应鼓励学生表露收集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结合自己对收集材料的理解,说出自己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已经懂的了那些知识,还有什么疑惑并自己提出问题。在动手操作之前,并鼓励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和假设。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先组织学生展示收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学具,根据已获得的感性经验和初步对新知的感知,并大胆猜一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哪些特点。

生1:我猜想长方体一定有6个面,并且都是长方形。

生2:我猜想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生3:……

实践告诉我们,大胆猜想、提出假设是动手操作的重要环节,它决定操作研究的方向。

3.动手操作学具,验证新知

在学生展示收集材料,有了初步的猜想后,教师要引导他们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协调统一,不迷信于已有的结论,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来进一步验证猜想。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探索、发现未知。根据假设与推测,设计合理的操作。通过操作与操作结果,看假设是否成立、有效,从而得出正确地结论,操作中体现“互助合作精神的培养”。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操作、探索,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

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师:大家都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那么到底对不对呢?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学生可根据教师提供的许多操作材料和自己收集的操作材料,同桌合作选择材料验证,方法多种多样,如验证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面积是否相等:①剪刀剪下来与相对面去比;②用尺量相对面长、宽并计算面积;③将一个面按在纸上,将相对面与其比较……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逐步验证了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面积完全相等。再如验证长方体平行的这4条棱长度是否相等:①直尺测量 ;②绳子测量;③描画法 ④剪开对比……在这里,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验证了猜想的准确性,从而加深了对知识发生过程的理解。通过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体验“创造—发现”的喜悦和成功。

4.交流操作成果,建构新知

小学生通过操作活动验证自己的猜想,所获得的知识往往是粗浅的、零碎的,在操作活动中,当学生的操作活动出现雷同或操作活动进行到一定的阶段的时候,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整理、交流、归纳、总结的机会,请学生以组为单位,上台展示操作结果,鼓励学生从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知识,回忆操作过程,再现知识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运用推理概括出一些简单的本质特征或规律,教师通过倾听学生的表达,发现学生操作、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与存在问题,给予肯定或纠正。以建构新的数学知识,从而体验自己获取数学知识的成就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师::你们猜想的结果和操作验证结果一样吗?请每组选出一名学生把共同研究的结果展示汇报一下。

生1:我猜想长方体一定有6个面,并且都是长方形。验证时发现有可能相对的两个的面是正方形。

生2:我猜想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面积一定相等。验证时用剪刀剪下相对的两个的面对比一下确实面积相等。

生3:……

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完成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体验到学习成功的积极情感。

5. 解决实际问题,实践新知

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许多数学知识能直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以及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为此在数学操作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有实际操作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首先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应用性操作的情境或条件,使学生在操作中巩固和应用知识技能,提高数学能力。其次布置动手操作性作业,这类作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形成技能,培养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主要有小测量、小实验、小制作等。

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后,教师创设应用性操作的情境:(1)选择你身边的长方体物品,测量它的长、宽、高。(2)将8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摆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并分别指出长、宽、高。其次布置动手操作性作业:(1)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并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 土豆是不是长方体?怎么样才能变成一个长方体?(3)以小组为单位准备一个 60 厘米长的铁丝.然后用它围长方体或正方体看看有 几种围法,看哪個小组想出的方案多?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既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增加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活动的机会。同时,又巩固、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不断培养和提高自己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意识及动手操作能力。

强化实践操作,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篇7

一、创设操作性环节, 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生还处于一种爱玩爱闹的年龄段, 他们在上课的时候, 有时也是坐不住的, 总想着出去玩, 那我们为什么不利用这种特性来让他们好好学习呢? 我觉得, 在课堂中创设一些操作性的环节, 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去做, 去感受数学, 在实践中自己得出一定的结论, 会让学生们有一种成就感, 有利于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有趣的拼搭》这节课中,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们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认识到平面和曲面存在一定的区别. 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包括“滚一滚”、“ 堆一堆”、 “ 摸一摸”、 “ 搭一搭”、 “ 数一数”. 这节课我会准备一些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的教具, 然后把学生进行分组, 每组会有一套教具, 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去感受四种形体的不同. 然后在每一个部分设置一些小游戏, 让学生们在小组内进行游戏, 这样既满足了学生想要玩的心理, 又能让学生们在玩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 更重要的是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们喜欢上数学课.

由此可见, 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感受, 去实践, 比干巴巴地讲课要有趣得多, 也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能够尽可能地融入课堂之中, 在玩的时候就把知识学了. 这样的课堂不仅学生兴味盎然, 满怀期待, 更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感受了不一样的体验, 为学生以后继续学习新知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设定合适的情境, 激发学习热情

情境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独特的作用和意义, 尤其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更可通过情境创设, 丰富数学课堂,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自己身边知识的过程. 在学生对数学有了一定的兴趣基础上,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感受数学, 我认为应该根据不同的内容, 创设不同的情境, 让学生融入情境之中, 这样能够更快地学习知识, 还能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

例如《小小商店》这一课主要的内容是元、角、分的应用, 以及100 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 在这节课中, 我选用了创设情境的方式, 商店就是我们生活中常去的地方, 对于这个地方学生们都不会陌生, 买东西的过程学生们也不会陌生. 因此, 我就选用了这个情境, 让学生们在这个情境中进行100以内的加减法的运用, 以及元、角、分的区分及应用, 而难点就在于1 元等于10 角, 1 角等于10 分, 1 元等于100 分, 在买东西的时候该如何进行换算. 这个问题如果只是理论上讲, 很难让学生进行理解, 但是在情境中就不一样了, 学生们在商店的情境中就会理解元、角、分的换算, 而且对100 以内加减法的运算更加熟练了.

在情境中学习, 能让学生们感觉到数学是真实存在于自己身边的, 它不是一种抽象的东西. 这就让学生们觉得数学离他们更近了, 那么学生也就会更加乐于与数学接近, 学习数学. 而这节课的学习更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通过学习这节课的知识, 还能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 提高了学生们的生活能力.

三、构造合作性小组, 提高学习能力

学习数学需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而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 智力还没有发展完全, 并不具备能够独立思考的能力, 因此需要教师不断引导. 更重要的是学生所在的环境对他们的影响, 因此, 我认为小学数学的学习应该是以小组的合作为主, 让学生们分小组进行学习, 在互帮互助、互相鼓励的基础上, 完成学习内容, 同时提高他们自身的学习能力.

比如在学习《有趣的七巧板》这一内容, 这堂课的主要目标是认识七巧板, 进一步熟悉各种平面图形, 巩固学习图形的知识. 在课程中又分为三个大部分, 包括“比比想想”、“想想拼拼”、“拼拼说说”, 在这三个环节中, 首先是要让学生们认识七巧板, 知道一副七巧板有几块组成, 都是什么形状;接着让学生们进行分组, 用手中的七巧板来试着拼拼别的图形, 比如说两个三角形可以拼出一个长方形或者一个正方形或者一个平行四边形等等, 在学生们拼完之后, 让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每个小组拼出一个图像, 有的拼了鱼, 有的拼了羊;并且在最后, 小组的同学要向班级同学展示他们的成果, 并且说一说是怎么拼出来的, 图中又有哪些形状.

上述案例, 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 自己动手去感知形状, 这样能够拓展学生的想象力,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让学生更好地熟悉平面图形,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学生更在这样的过程中体会了数学学习的快乐, 生发出对数学课堂的浓厚情感.

实践操作教学 篇8

一、初中地理操作式活动教学的重要性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 通过适当实践操作, 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把握地理知识与技能, 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在新课标下, 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手脑并用, 可见学生的外在实践活动与内在思维活动同样重要。对于地理而言, 其内容与生活、自然紧密相联, 并非单一思维, 而需学生手脑并用。同时, 地理学习是一个特殊认知与实践过程。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不能只重视结果, 更应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这包含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 如动手、动脑、动眼等。所以, 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需进行操作式活动教学, 让学生参加到实践操作中, 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在实践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判断、学会操作, 从而形成知识, 提高能力。

二、初中地理技能操作式活动教学实践

在技能操作式活动教学中, 注重的是技能训练, 也就是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其具体步骤如下:

1.明确地理活动课题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明确活动课题。这需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水平与能力等, 然后再确定本次活动的具体题目, 活动过程中的要求与方法, 以及本次活动需达到的目标等。在这一环节, 教师主要起着指导与启发作用,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将他们导入学习意境之中。其次, 对学生活动操作方法, 教师需事先加以指导, 明确要点, 突出关键点, 让学生能够明白本次活动的学习任务, 并能积极独立思考, 让学生在心理上做好活动准备, 保证活动的方向性。例如, 学习完“等高线的判读”后, 教师可明确操作的课题——等高线地形图与等高线地形模型。第一, 教师方面。首先布置活动任务,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利用橡皮泥捏制高线地形模型, 并在纸上作出等高线地形图, 同时, 提出要求, 该模型应具有两个不同高度的山顶, 两个不同陡缓的上坡, 以及不同的地表形态, 如陡崖、鞍部、山谷与山脊等。第二, 学生方面。了解老师布置的任务, 即动手制作高线地形图及其模型, 积极思考, 感知内容, 并做好准备工作。

2.加强实际操作环节

这一环节是活动教学的主体部分与关键之处, 需要老师事先精设计划。在这一环节中, 需要学生根据活动内容, 利用所需知识, 开动脑筋, 设计最佳方案, 动手自主操作。而教师主要是进行指导与组织, 巡视学生操作情况, 纠正学生的错误, 点拨、启发学生思维。有必要的话, 还需个别辅导, 有效调控课堂秩序。如学生依据所学的等高线知识来设计方案, 制作模型:①将橡皮泥捏成山形, 仔细观察其形态;②在白纸上画出所捏制的山形, 需突出其整体姿态;③在橡皮泥上用彩笔画出等高线;④沿着等高线用刻刀切割橡皮泥。⑤用竹签或者钉子由山顶穿孔到底, 在每次画等高线时对齐孔。⑥把所切橡皮泥底端放于纸上相同位置, 依据其作出相应的地形图。⑦认真观察所绘地形图, 与橡皮泥的山形对比, 探究等高线特征及其地形关系。

三、注重作品展示与改进

在这一环节中, 先是学生展现制作的作品, 生生互评、互议, 改进作品。然后教师进行评价, 帮助学生纠正、改善, 并再次操作。在教师评价过程中, 对于学生的展示成果, 教师需及时反馈与评价, 不单是评价结果, 更需评价过程,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及时改善。其次, 调动学生积极性, 给学生改进机会。再次, 多样化评价方式。如教师评, 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等, 让学生于评价过程中学会承担责任, 努力改进不足之处, 同时, 教师需注重学生自评, 并对学生展开个体化评价, 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所得到的方法与技能, 公正公平地评价学生的成果, 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如在作出等高线模型与地形图后, 学生展示自己所制作的模型与绘制的地形图, 生生互评互议。然后教师选出优秀作品用投影仪向全班学生展示, 共同欣赏与借鉴。对于不成功的作品, 教师应分析其原因, 让学生及时改进后再次重新操作。

四、形成技能, 培养创造能力

这一环节, 要求学生把握相关的操作规则与操作方法, 将知识内化为技能。在实践活动中, 教师还需多多肯定与鼓励学生。当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后, 教师应予以肯定, 适时鼓励, 让学生保持学习热情。

操作系统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与探讨 篇9

在非英语国家的高等教育中, 以英语为媒介的双语教育 (English-Medium Instruction) 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推广[1,2]。实施双语教学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至关重要。教育部[2007]2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鼓励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工作, 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积极聘请国外学者和专家来华从事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 鼓励和支持留学回国人员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程, 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 这门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深入理解计算机软硬件之间的联系, 帮助学生建立计算机系统的全局观。因此, 理解和掌握操作系统课程内容, 对学生进一步学习以及将来就业都有重要影响。本文将双语教学与操作系统课程相结合, 对操作系统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探索了双语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 并开展了一次双语教学实践和一次全英文教学的实践, 最后, 结合两次实践, 对操作系统的双语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现有操作系统课程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操作系统课程具有内容广而杂、知识点难且跨度大、概念多而灵活、内容更新快等特点[3]。在这样的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也必定会遇到更多的问题。

(一) 学生对英语的活学活用能力还有待提高

操作系统课程一般安排在大学三年级, 学生此时已经参加过英语四级考试, 英语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已经有了较大提高。但不得不注意, 国内英语教学过于重视应试教育, 这导致学生们并不能有效地将这些技能真正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从纯英语学习的环境过渡到以英语为媒介学习专业知识的环境, 学生需要适应的过程。操作系统课程概念多, 复杂算法也多, 双语课程要求学生主要通过听和读来掌握这些知识点, 在第二语言环境中, 学生对复杂概念和算法的理解会更缓慢。

(二) 双语师资面临短缺

据文献[4]对国内111所双语教学高校的调查显示, 94%的高校管理者认为双语师资充裕与否是影响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双语教学的师资来源主要包括国内培养的教师、海归教师以及引进的外籍教师。与欧洲、韩国、日本等国家的大学相比, 国内计算机专业的双语课程还太少, 主要原因在于能够开设或愿意开设双语教学的教师还不多;针对双语教学所需能力和素质提供的师资培训也还不够。

(三) 双语教学底子薄, 相关课程资源还不完善

尽管适用于操作系统课程的英文教材并不缺乏, 可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方式还较为单一, 双语教学的底子较薄, 这些都导致了无论是进行双语配套教学资源整合建设, 还是利用国际文化背景指导学生都存在不小的困难, 从而阻碍该课程国际化的步伐。另外, 国内操作系统教材绝大多数都是偏重于对概念进行理论性的描述, 并且内容较陈旧, 已经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教材中的知识点多且杂, 在课程内容上也不能体现与其他课程间的关联, 这导致学生对操作系统课程不能进行系统、深入地理解。

三、操作系统课程双语教学实践

本文第一作者于2014年上半年担任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工作, 期间进行了双语教学的实践。授课对象为该学院三年级84名本科生。

(一) 教学方法

本次双语教学对课程中的基本概念一律进行英文释意。考虑到学生们对英文的接受能力, 英文讲授并没有覆盖全部知识点, 而是挑选出一些, 采用了“英文课件+英文讲述”的方式, 其余则仍采用中文教学。在选择英文教学知识点时, 遵循中英文对比、先易后难等原则。比如处理机调度有多个算法, 可先用中文讲授部分算法, 再用英文讲授其他算法。在每个章节结束时, 都会用英文来讲授Windows、Linux等操作系统实例的原理,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又复习了整个章节。

本课程中文教材使用的是汤子瀛、哲凤屏、汤小丹合编的《计算机操作系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英文教学内容则参考了A.Silberschatz, P.Galvin, G.Gagne等合编的“Operating System Concepts” (John Wiley&Sons, Inc., 第七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影印出版) 。

(二) 教学反馈

期末时对参加课程的84名学生做了关于双语课程教学效果的调查。调查在北京交通大学的网络教学平台上进行, 发出问卷84份, 收到回复75份。认为该课程的英文教学提高了自己学习效果的占80%, 没有效果的占13.3%, 降低学习效果的占6.7%。在问卷的“意见与建议”部分, 有出国留学意向的学生认为英语教学可以使他们提前适应英文教学;也有学生认为英语教学学习比较困难, 课后还需重返中文教材才能理解。

四、操作系统课程英语教学实践

本文第一作者于2014年下半年在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大学计算机学院讲授“Operating Systems”部分课时, 授课对象以该学院二年级本科生为主, 共计96名学生。

(一) 教学方法

本次教学为全英文教学, 使用教材为Abraham Silberschatz等合编的“Operating System Concepts” (John Wiley&Sons, Inc., 第9版) 。本课程包括CPU调度和内存管理两个实验, 另外还有11个课程辅导 (tutorial) 。课程辅导主要讲解教材上的习题。

教学采用了启发式、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比如讲解内存管理算法时, 先不急于给出任何算法, 而是把问题描述出来, 然后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在讲解加密、中间人攻击等复杂概念时, 采用板书、图例等方法, 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引入对云计算、Android、IOS等新技术和新操作系统的介绍,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次课程都可以录制视频并上传到课程网站, 供学生课后复习使用。学生可以在课程网站上提出自己的问题, 任课老师和助教会及时回复。

(二) 教学反馈

期末对教学效果进行的调查问卷显示, 75%的学生认为本课程教学有助于提高自己的专业思维能力;68%的学生认为教学考虑到了学生的多样性。学生在具体意见中认为教学中所举的例子有助于他们理解一些较难的概念。

五、对开展双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通过操作系统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 我们针对当前操作系统双语教学的不足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提出了如下建议仅供探讨。

(一) 改进现有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现有的操作系统教学模式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 老师讲、学生听。而在双语教学中直接套用这种模式就会导致教学效果下降。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建议教师要提前公布教学大纲、英文课件, 提醒学生要课前预习。在课堂讲授中也要注意使用简单词汇, 深入浅出。对于复杂的知识点, 可以采用中英文混合的讲解方式, 比如“中文课件+英文讲授”或“英文课件+中文讲授”。课堂要多提问学生, 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 又增加了与学生的互动。课后作业也要给出专门的时间来讲解。

(二) 双语课程教材选择与内容设置

合适的配套英文教材是实行双语教学的基础。目前广泛采用的英文教材为Silberschatz等的“Operating System Concepts”。这本书在国际上是一本口碑极好的操作系统教材, 对操作系统原理的剖析非常清晰。该书作者也在个人网站公布了与教材配套的英文课件。此书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在国内影印出版。在课程内容上, 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 也要将书本中的基本原理与当前流行的操作系统实例, 如Linux、Windows等尽可能相结合。同时也要联系操作系统发展方向, 将嵌入式操作系统、IOS、Android等操作系统也引入课堂。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对学生今后的专业技能提高和就业也会有很大帮助。

(三) 提供双语教学的师资培训

鉴于目前国内高校双语师资紧缺的状况, 建议高校在引进外来人才之外, 也应该加强对本土人才的双语教学培训。比如, 邀请双语或英语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做专题报告, 开展双语教学教师的讨论会, 有计划的选送教师到国外高校进修等。培训也不应仅限于外语能力, 对于外语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都要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六、结束语

双语教学是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经之路。在教育部和各类高校的推动下, 国内双语教学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 但与国外高校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本文介绍了两次相关教学实践, 并基于此提出了后续开展双语教学的建议。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 我们将继续完善双语教学的实践与经验积累。

参考文献

[1]Baker C.Foundations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M].Multilingual Matters, 2011.

[2]Byun K, Chu H, Kim M, etc.English-medium Teaching in Korean Higher Education:Policy Debates and Reality[J].Higher Education, 2011, 62 (4) :431-449.

[3]卢加元.《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6, (35) :195-200

实践操作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篇10

一、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

在学习过程中, 引导学生利用动手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使他们乐学、善学。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 让他们在操作中探索、发现, 才能理解深刻, 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中, 我先让学生摆出6朵绿花, 9朵红花, 然后问他们:“绿花有几朵?红花比绿花多几朵?红花有几朵?”先让他们认识这种题目的形式。然后让学生第一行摆5个○, 第二行摆△, 要求△比○多2个, 求第二行摆了 () 个△。通过学生的操作和老师的指导, 学生体会到要摆比○多2个的△, 就要先摆和○同样多5个△外, 再比○多2个的△, 求第二行摆 () 个△, 就是把这两部分合在一起。然后再教学例3“桃有14个, 梨比桃多9个, 梨有多少个?”学生比较轻松地理解和掌握了这一知识, 同时这样的操作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习数学成为一种强烈的精神追求, 促进智力活动的有序发展。

二、实践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 而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折、比较, 还要进行抽象, 概括, 从中发展思维。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 让学生通过观察, 触摸, 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 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时, 老师追问:“为了不重复也不遗漏可以怎样数呢?”“逼”着学生思考, 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共有6个面。学生认识什么是相对面后, 再引导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 你发现了什么?再一次“逼”着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有的用手摸一摸, 有的用直尺量, 有的把两块一样的长方体拼在一起, 有的把长方体相对的面沿着外框画在纸上比较, 等等。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初步感知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接着, 教师用取下长方体相对面的方法验证大小、形状一样。通过一系列操作、观察、思考, 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有6个面, 相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这样学生在思维中操作, 在动手中思维, 并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 使思维得到发展。

三、实践操作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爱动是孩子的天性, 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 他们都想看一看、动一动、量一量。而加强动手操作是低年级学生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通过动手, 学生学得更有趣;通过动手, 学生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教学《有趣的拼搭》中, 让学生把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 放在同一块滑板顶端, 让这四个物体同时往下“滚”, “滚”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有自己的生活经验, 有自己的知识水平, 有自己的思维方式, 旁人是无法替代的。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在“滚”的过程中进行探究, 发现规律, 初步感知各类立体图性的特征。在“堆一堆”中, 我让学生把四种物体分别堆成一堆, 学生通过操作、探究发现其中有趣的现象。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探究的这些规律进行有趣的拼搭,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又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四、实践操作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 依靠抽象思维和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 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 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如教学第一册“数学乐园”时, 由于“起立游戏”和学生生活联系紧密, 在帮助学生复习基数、序数等知识的同时, 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又如, 在“拼积木”活动中, 让学生把几个相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拼成不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 学生对此颇感兴趣, 学习小组通过合作、交流、讨论, 拼成的形状各种各样。教师加以点拨和鼓励, 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在“随意拼”活动中, 让学生利用各种实物和立体模型,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 一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拼出了火车、大炮、卡车、坦克、长颈鹿、机器人等物体的形状。这样的实践活动, 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 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

把数学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 既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又使学生学到了实际知识技能。还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培养了创新能力, 提高了实践能力, 使数学源于现实并用于现实, 这也是数学学习的归宿。

摘要:在教学中,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实践操作,教学,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沈有梓:《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探研》, 《青海社会科学》, 2009 (1) 。

[2]何晟铭:《发挥教学成效调动中小学生学习积极性》, 《科学时代》, 2006 (3) 。

上一篇:内控建议下一篇:快速测定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