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人才

2024-08-05

医药人才(精选十篇)

医药人才 篇1

对于“医药城”的下一步发展规划来看, 笔者认为如果“医药城”想继续壮大并实现产业化、规模化, 在市场上“安下营扎大寨”, 则必须要进一步壮大自身的实力。就目前通化市医药产业的现状、特点来说, 注重集群效应和资本运作, 已走上良性轨道, 有优秀的管理者及政府的扶持是不会出现重大失误的。这两点在“医药城”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是成熟的两条腿, 可以迈的很稳。可是我们不能仅停留在现状, 我们追求的是企业在市场上更有力的、更快速的跨越, 所以我们必须看重企业自主创新、自主研发新药的实力与能力, 这就必须依靠高水平的专业医药人才。

医药人才的培养目前在我们国家还不成熟, 我们医药企业需要的人才主要是两大块, 一类是营销人才, 另一类是研发人才。但现在来看, 营销人才在数量不缺乏。在社会上愿意从事并正在从事营销的人员很多, 但真正符合医药企业需求的营销人才较少。以吉林省通化市为例, 现有医药营销人员3.2万余人, 这些人员极少数毕业于医学、药学专业, 大多数毕业于管理、贸易以及其他与医学无关的专业, 其中大学毕业生占8%, 专科生占32%, 其他占60% (未受过专业教育的占37.5%) 。其他省市地区的情况也大致如此。这表明, 目前现有医药营销人员专业水准、做市场的能力和营销观念等不能符合市场实际需求, 现有营销人才实质上是一种质量上的短缺。

对于研发人才而言, 在国内医药类人才培养学校当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重医轻药的问题, 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节、滞后的问题、人才创新思维及动手实验能力较差的问题。我们的企业所需要的研发人才一定要具备扎实的药理学、药物学等基础知识, 要有过硬的实验能力, 要有个性思维、创新精神, 这样才可以使企业的“发动机”良性运作, 推动企业健康向前发展。

从以上分析不难得出结论, 医药企业人才短缺状况很难通过企业自身努力在短时间内解决, 必须加强医药生产企业与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和社会职业培训机构的合作, 构建医药人才职业教育链。要加快医药专业教学改革, 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市场营销技能的新型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1、树立创新理念。首先要改革教学方法, 通过案例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 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善于发现;其次要变革培养模式, 注重多元化、多学科交叉培养的同时, 吸收医药传统师承培养模式的精髓, 实行导师制, 通过传帮带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医药理论功底, 又能在工作实践中对医药理论进行拓展的创新型人才。

2、打牢理论基础, 注重实践锻炼。没有专业雄厚的专业医药理论知识, 则无法将医药行业庞大精深的内涵运用于研发、应用中。尤其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因此还必须不断拓宽学术视野, 获取最新知识, 将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引入医药学研究领域, 使医药行业得到创新和发展。同时也要注重临床实践, 可采取课堂与实践结合的“两段式”教学方法, 为学生提供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机会。

3、医药类学校必须为学生建立生产实训基地, 并突出职业技术应用性的特点, 使学生可以在实训或实习时检验自身的知识技能, 同时也使学校和用人单位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修正。从目前来看, 我国的高等医药院校多数有自己的附属医院, 学校与医院之间有较密切的关系, 两者的工作人员互为聘用, 较为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仅靠附属医院解决不了也容纳不了全部学生的实习、实训, 所以高校的医药人才培养还必须走校企联合的路子, 让学生在校内与校外的实训基地得到锻炼, 这样才能培养出既有能力又有强烈职业感的合格人才。

人才对于企业来讲, 是不可获缺的血液。不仅通化市“医药城”的建设与发展, 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都需要高级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我们需要注重人才培养的方式与方向, 我们需要高质量的医药人才为我们国家的医药事业发展贡献心力。

摘要:吉林省通化市致力于发展医药产业, 现已成为全国有名的“医药城”。通化市“医药城”的建设具有鲜明的集群特点、自主创新特点和民间资本运作良性运转的特点。在医药企业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及“医药城”进一步形成规模、壮大的过程中, 对于所需医药人才的培养现状及培养方向, 笔者提出了几点初浅意见, 以供参考。

关键词:医药城,集群效应,自主创新,人才兴企,营销人才,研发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洪玉花:《从我国医药行业现状看药企人才需求》, 2008年7月。

医药人才如何设计简历 篇2

在医药猎头工作几年来,几乎每天都要处理成堆成堆的简历,所见的简历可谓形形色色。若论及我的最大感受,一言以蔽之,就是简历这一个人文书的重要性被医药人才大大忽视了。

一份简历,好比是产品的广告和说明书,既要在短短几页篇幅里把你的形象和其他竞争者区分开来,又要切实地把你对于用户的价值令人信服地表现出来。这份个人文件正好可以被用作推销你自己的有力宣言。

下面我就谈谈怎样写好个人简历。

首先,无论你的专业和职位是什么,有那么几十个词是一定要出现在你的简历上的,那就是你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和地点、婚姻状况、教育背景(包括学历程度和所学专业)、语言和电脑掌握的程度、申请职位和事业发展方向、工资要求、工作地域、户口所在地等,好比登台亮相,你一出场,就给人留下完整的印象;同时,也表明你工作态度认真、规范,懂得商业礼仪。

接下来的一部分就尤其重要了。工作经历,包括你所有曾任职单位的名称(最好有简扼的.业务背景介绍)、你所处的位置和职责、个人工作成就、个人培训经验、成功经验等等,是你的价值的直接体现。问题往往出在:怎么体现?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也得有个夸法。如果你曾任项目销售主管,那么最有力的证明就是你所取得的销售成绩,象“一年内完成销售额达五千元人民币”、“提前三个月完成当年销售任务”等,让用人单位的主管立即就能对你的能力有了清晰的认识。数字是最能说明问题的。所以只要有可能,尽量用数字来表明你的成绩。说到你的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你可以写出你辖下的队伍人数及组成,还有他们中获升迁的人数。你曾获得的奖励也能使你引人注目,即便不是对你业务上的直接奖励,却往往能让人一窥你的潜质和个人素质。总之,动动脑筋,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出最能表明你能力的地方。当然,这些例证必须是真实的。最后,还可以提供一个点子给你,那就是前任老板为你写的评语。如果你对这个评语满意的话,别忘了将它附在你的简历之后。

在你做完这些后,你还有几件看似小事却不容忽视的事。调整格式,使之看上去清晰、美观,就像给它穿上漂亮衣服一样;检查用词和拼写,如果两三页纸你就出五个错的话,那简直太糟了。最后,把你的个人文书拿给你信得过的人看,直到他们点头为止。

医药人才 篇3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规划专业设置。近年来,学校依托行业优势,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专业进行整体规划,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一方面不断挖掘潜力,全力办好优势重点专业:一方面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专业。目前,学校开设有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药物分析技术、药物制剂技术、化学制药技术、中药制药技术、生物制药技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10个高职专业。其中4个省级示范专业、6个市级示范专业、2个省级课程改革试验点。形成了以药物制剂技术、药学重点专业为龙头,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等专业为特色,兼顾食品专业,辐射医药行业领域的专业群体。经过精心规划,学校的专业设置及结构日趋合理,由于紧贴行业需求,在服务江苏医药产业的过程中体现了强大的优势,学校始终保持旺盛的就业率,每年90%以上的毕业生留在江苏医药企业就业。较好地保证了全省医药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建设。

二、以教学改革为动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是通过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来促进教学改革。教师队伍是教学改革的主力军。也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学校目前拥有专任教师1sO余人,其中副教授以上职称占35%以上,中高级职称占65%以上,“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70%以上,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学队伍力量,学校一方面加大内部人才培养力度。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学历进修、业务培训和教科研活动。定期安排教师到对口医药生产、经营、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习考察和顶岗锻炼,支持教师参加相关行业的执业资格考试或专业技能鉴定。一方面按照学校专业发展需要,积极引进一定数量的高学历优秀专业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并从周围高校和医药企事业单位聘用了16名客座教授。同时。改革人才使用机制,推行人才租赁制度。二是通过完善制度、狠抓落实、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严格执行干部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考分离制度,并及时修订或制定教学管理文件,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三是通过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校本教材建设推动课程改革。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专业建设。四是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将企业引入学校,组织开展教学实训工作。五是积极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丰富人才培养渠道。目前学校与澳大利亚博士山学院开展的合作项目进展顺利,“中澳班”全面引进澳方课程体系,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并与加拿大多伦多药学院初步达成合作意向,为学生、教师出国学习培训、拓展职业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以硬件建设为支撑,为教科研提供良好的条件。近年来,学校新建了2万平方米综合实训楼、400米标准化运动场、洗浴中心、学生食堂等一大批教学、生活设施,校园环境焕然一新。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学校还对校园进行了整体规划设计,并将投入巨资建设体育馆和教学楼。目前,这两项建设已经得到上级批准。前期工作已经启动。另外,2008年起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实训基地设备添置,学校教学设备资产总值近4000多万元。实训基地规模、设备水平在全省居于领先地位,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一致称赞。为了改进教学手段。将所有教室改建成多媒体教室,同时扩建计算机教学中心、丰富馆藏图书,为教科研提供良好的支撑条件。

坚守“五实”品格培养医药专业人才 篇4

我院始终把医药行业职业道德观念贯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2013年学院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追踪调查, 对毕业生进行全方位的调研。调查了二百多家医药等企事业单位, 发放5000份毕业生就业情况追踪调查表。统计结果显示, 用人单位给予我院毕业生很高的评价, 其“为人诚实、做事踏实、基础扎实、能力强实、作风务实”的“五实”品格, 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

为人诚实———做人之本

“为民、精诚、日思、日进”是学院的校训, 其中的“精诚”启示我们, 一个人立身行事, 必须具有精致、诚心的品质, 精致地对待我们负责的工作, 诚心地对待我们从事的职业, 努力做一个正直诚信的人。

在“为人诚实”品格教育中, 学院重视教职工队伍的示范作用。以师德师风教育为核心, 努力建设一支诚实守信、乐于奉献的师资队伍;以管理育人为目标, 塑造一支处处为学生着想、时刻爱岗敬业的班主任管理队伍;以服务育人为宗旨, 形成一支诚实经营、乐于奉献的后勤队伍。

诚实的品格是医药行业毕业生的职业操守和职业生命。在“为人诚实”品格教育中, 学院定期开展“不做假药、不卖假药”的主题征文活动, 举办“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的诚信主题班会活动, 举办诚信演讲大赛、辩论赛、报告会等, 进行新生入学教育和毕业生宣誓的毕业典礼等活动, 从而诚信理念深入人心。通过建立诚信档案、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助学贷款还贷承诺书等, 诚实守信成为学生的做人习惯;院团委开展“感动校园”年度人物评选, 优秀学生干部评选和公益活动先进人物评选等活动, 形成诚实守信光荣校风, 让诚实守信的学生成为大家学习的楷模, 学校宣传教育的典范。

做事踏实———成就职业生涯

在基层走访调查中企业专家告诉我们, 基层工作当然需要聪明的人, 但更需要做事踏实的人, 很明显在聪明和踏实之间, 企业更看重后者。调研结果显示我院毕业生做事踏实, 易受到企业认可, 他们有了更多的机会, 为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做事踏实的品格是循序渐进培养起来的。责任心是做事踏实的灵魂。加强学生责任心培养是塑造做事踏实品格的保证。我院在责任心培养方面以班干部包干制、值周班长轮流制和教学项目责任承包制等为载体, 通过“任务分配法、目标训练法、榜样感染法、习惯训练法”等途径, 培养学生做事踏实的品格。如在教学中实施的任务分配法, 我们对教学项目进行分解, 根据教学项目要求, 分别让学生扮演组长、操作员、记录员、监督员、工艺员、设备员等, 每个学生承担相应的工作任务, 落实“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有事可做、有责可负”的责任制, 学生亲身体会感悟责任背后的酸甜苦辣, 养成积极配合, 团结协作, 从小事做起的良好习惯。

基础扎实———培养高端专业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自诞生以来, 人们对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中职教育的区别, 高职教育姓“高”、姓“职”还是复姓“高职”的探讨从未停止, 其核心就是探讨高职院校办学的内涵。我们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是使学生具备一生的职业发展与职业迁移能力, 相对较完整的专业知识与素质, 并在人文素质、思维方法及终身学习等方面打好基础。然而, 无论要完善那一方面, 都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基础知识的厚重决定人生的高度, 基础知识的融会贯通决定其应用能力的强弱, 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渴望决定其发展潜力。

以我院化学制药技术专业学生为例, 毕业生将来会在药物合成操作工、工艺员、分析检验工和精制工等具体工作岗位上, 从事岗位操作、工艺管理、质量监控和基层管理等工作。应具备岗位操作、进行工艺改革、实施生产过程质量监控和管理能力。

分析岗位及相应能力可知, 学生不仅要具备《GMP实物》、《药物分析》、《药物制剂》和《药物合成反应》等相关专业课的专业知识, 而且需要扎实的《药学计算》、《药用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等基础知识做铺垫, 否则想学懂专业知识, 胜任岗位工作是十分困难的。

在基础知识培养中,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 通过在教师中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等创新竞赛活动, 探讨易于被高职学生接受的知识和授课方式, 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将来的需求和希望, 对所学专业充满自信, 对专业现状和发展获得全面的认知, 逐渐获得学习上的愉悦感, 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树立信心和志向, 从而充实和完善自己。

能力强实———提升就业竞争力

现今社会正处在“以学历求生存”向“以能力求生存”转变的过程中, 企业需要素质高、职业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高水平的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的筹码。多年来我院把改变教育理念作为教学过程的一部分, 科学地理解职业能力, 把握职业能力的内涵,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能力强实, 教师为本针对我院师资队伍的现状, 学院相继出台了多项师资培养文件和激励政策, 如《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专任教师赴企业锻炼的相关规定》, 《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专任教师培训相关规定》等, 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育计划、“双师”素质提升计划、兼职教师团队建设计划。选派多人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学习、研修, 接受世界最前沿的高职教育理念。鼓励教师考取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安排教师到一线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及参与企业技术培训。形成了“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机制、专业“双带头人”机制、“双骨干教师”机制, 努力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能力强实, 重在实用职业教育的特色之一是为地方经济服务, 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高端专业人才。我院在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及人才需求现状分析的基础上, 合理设置专业, 进行专业建设, 采取“停、并、拓、扩”等措施, 及时调整专业方向, 提升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和实力。在这一方面, 我们主要配合国家新版GMP的推广实施和认证, 2011年我们申报开设了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课程, 为企业培养GMP实施和认证的人才;为落实《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 服务地方经济, 2012年学院申报开设了海洋药物制备技术专业, 努力让专业布局日臻合理与完善, 让学生具备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

能力强实, 措施保证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 我院通过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和顶岗实习等形式, 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操作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同时, 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我院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形成真实或者仿真的职业环境, 将校内实验、实训设施与校外实习基地有机地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强烈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

作风务实———立足本职工作

辉煌的事业、灿烂的人生都要从小事做起, 从具体工作做起,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 在平凡岗位上务实工作。我院毕业生自我定位准确, 愿意从小事干起的务实品格, 是我们坚持对学生进行“三注重”培养的结果。

注重细节, 脚踏实地让学生明白态度决定命运, 细节决定成败。现今社会普遍存在着一种浮躁现象, 在校学生也是如此。浮躁使学生觉得自己是做大事者, 而不屑于去做小事, 浮躁使学生不能冷静下来考虑一些细节问题, 从而质量无法保证。在教学中, 要教育学生拒绝浮躁, 排除干扰, 将注重细节的理念铭记于心, 做好本职工作。

注重创新, 开拓进取作风务实并不代表保守、止步不前, 只有具备务实的品格, 才能在做事上坚持到底, 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做到在继承中求突破、求创新, 在发展中求进取、求跨越。

注重总结, 不断提升基层工作, 千头万绪, 专业性强, 涉及面广。经验告诉我们, 完成任何工作都会有收获、经验和改进方向。教学中我们强化学生养成“做了就要有记录、记录了就要有提炼、提炼了就要有收获”的总结习惯。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 丰富经验, 提升能力水平, 做好本职工作。

多年来我们始终秉承“五实”品格的教育理念, 在广大师生群体的共同努力下, 我院学生逐步养成了爱岗敬业、诚实做人的优秀品质, 一批批毕业生在单位得到了尊重、信任和重用, 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每年都会出现用人单位争聘我院毕业生和预定下一届毕业生的喜人场面。高就业率是我院的突出亮点, 我院已步入了“出口畅, 招生旺”的良性循环轨道。相信学院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 定能在不久的将来取得更加显著的成就, 从而为更多的高品质毕业生谋得满意稳定的工作岗位。

摘要: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功能之一, 培养用人单位满意的合格人才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始终把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贯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努力培养学生使其成为具备“为人诚实、做事踏实、基础扎实、能力强实、作风务实”五实品格的医药专业人才。

关键词:五实,职业道德,医药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ER/OL]. (2010-07-29) .http://www.gov.cn/jrzg/.

[2]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ER/OL] (2011-09-30) .http://www.tech.net.cn/.

[3]宋专茂.以培养就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8 (5) .

[4]李泓.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13 (6) :157-159.

医药企业的人才战略转型思考 篇5

一、医药企业的人才引进战略

近年来,随着行业的高速发展,医药企业对第一资本“人”的追逐越发热烈。而受到医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滞后、培养规模偏小等不利因素制约,医药人才的供给速度远无法达到行业的需求。因此,如何瓜分这块并不大的蛋糕,寻找引进真正适合企业发展的高质量人才成为所有企业必须研究的课题。而对于企业而言,只有“知己知彼”方能在人才引进时“百战不殆”。

1、确定并盘点关键岗位和关键人才。

医药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战略目标与关键业务流程,结合最新版本的组织架构图、岗位说明书等内容,综合评估确定企业的关键岗位,并针对关键岗位上的在职人员状况进行盘点和发展潜力评估,综合考察其绩效和潜能状况。

2、确定需要分流淘汰的人,并由此确立人才引进的对象。

通过人力盘点,医药企业可将关键人才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完全胜任,需要激励和保留的一批人;第二类是具备高发展潜质,需要重点培养的一批人;第三类是不符合企业发展和岗位要求,需要分流淘汰的一批人。

3、建立关键人才定向引进机制。

设置专人负责对外部关键人才的长期跟踪,拓展人才引进渠道,通过专业医药招聘网站人才库搜索、定向挖掘、猎头合作、人脉推荐、专场封闭招聘会等多种形式,对关键人才实行全方面的拉网式搜索。

4、建立企业人才储备库,注重人才引进常态机制的建设。

建立人才储备库的关键在于人才的质量,注重关键岗位而非全部岗位,注重动态管理而非静态使用,将人才库的人才按照重要程度划分类别,实行不同的维护方式,如邮寄公司内刊和资料、节假日短信问候、E-MAIL联络等。

二、医药企业的人才培养与激励战略

对医药企业来说,做好人才的引进工作绝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的独享资源优势,在知识经济爆发的时代,知识的老化和枯竭对一个人而言就如同贫血一般,稍有懈怠便会面列淘汰命运,因此,医药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活用现有的和潜在的人才资源,通过培训及激励,不断地对企业员工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大换血,使其适应企业及行业的飞速发展。

1、完善培训机制,提高人才利用率

 强化培训需求分析

结合企业实际及行业动态发展,针对不同员工的特点及缺陷,因人而异的对培训需求进行分析,能使医药企业实现对员工必须技能的有效改进,真正的让培训起到开拓思路、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依赖于对培训需求的深入分析,医药企业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培训体系,确保培训内容的完整性、时间的连续性及操作方法的科学性,不仅要包含对员工的技能培训,还要涵盖对其心理和人格等的培训。

 建立企业内部讲师队伍

建立企业内部讲师队伍,有利于医药企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发符合公司发展的培训课程。对于生产系统人员,强调基于GMP体系的知识与技能培训,做好培训档案管理工作;对于管理系统人员,建立产品与业务知识培训、管理能力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对于销售人员,采取分散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除公司组织的集中式培训外,组建销售系统讲师团,按大区或省区巡回组织培训,提升员工的销售管理技能和销售技巧。

2、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积极性

 物质激励:物质激励是对员工最直接、最有效的激励方式,可以使员工充分体会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公平待遇,可以将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有机结合在一起。物质激励主要包括对员工年薪激励、股票期权激励、虚拟股票激励、商业保险激励等。 精神激励: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满足员工物质激励的同时,还要满足他们的心理、精神的更深层次的需求,这样才能最大限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其对企业的忠诚度,从而实现企业持久稳定的发展。精神激励主要包括对民主参与激励、内在激励及和谐地组织氛围多带来的激励。

三、医药企业人才管理战略

“知人善任”,对于医药企业而言,要不断关注人才的动态变化,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激励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识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对于人才的管理应建立在一套科学合理的人才考核机制的基础上,通过第一手资料的搜集,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考量,以避免道听途说,主观判断多带来的人才误用。

1、建立绩效管理制度,强化精细化评价

医药企业员工的绩效管理体系必须包含:员工业务目标管理、员工业务绩效考核、员工绩效奖惩管理。医药企业在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范畴的情况下,应按照岗位要求,遵循对岗、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考核要注重工作表现和创造潜能,根据刚性的标准,用量化的手段,得出公开性的且有根据的考核评价报告,并把员工的考核评价结果排名定位。然后,根据医药考核评价结果择优晋升,对那些出类拔萃的能人,给予高工资、优越的工作条件和具有挑战性的职位,以鼓励和带动其他员工。这种开发机制根据能绩用人,鼓励员工后天管理努力奋斗,淡化血统、出身、门第和人情关系,也是实行弹性工资制的一个重要前提。

2、加强考核分析,实施“末位淘汰制”

“末位淘汰制”,无论对企业还是对员工,都孕育着新的希望,有助于企业对员工队伍的不断更新。“末位淘汰制”会不断地警示员工必须保持积极进取,持续提高敬业精神。淘汰末位的员工会使企业员工更有压力感,并能促使其不断挑战自己的潜能,增强生存能力。但必须要注意的是,“末位淘汰制”只适用于已经稳定下来的成熟企业,淘汰的数量不应过大,且必须是公开透明,经过事先公布的,以避免形成负面效应。

3、不断完善用人机制,树立“双赢”理念

创新创业教育,助力中医药人才培养 篇6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 中医药 人才培养

院校教育目前是我国不可替代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工作推进会上进一步加强临床医学人才的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重视临床是此次改革的一大特点[1]。但追求个性的学生并不能满足于传统就业方式,个性化培养应被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传统和保守根植于大多数中医药学习者的思维,很多人选择中医药院校时已经做好进入医院诊脉的职业规划,导致中医药类学生创新创业基础极度贫瘠薄弱。近几年,大健康产业中药产值达万亿元规模,产值类别遍布工业、农业、商业、保健品、食品、化妆品、设备等众多行业,形成大中药产业链。这反映了中医药人才的需求早已突破传统医疗卫生行业,这为中医药人才的创新创业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对创新创业教育做出重要部署,确立了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提出了主要任务和措施,在学习理解新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的如下几点措施。

1.转变教育思想观念,逐步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全面科学评价教育结果。

创新创业教育对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重要作用[1],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措施。深入学习国内外先进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摒弃功利性创业教育目的。依托学校中医药特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按需制订培养计划。中医讲求整体、辩证思维,中医药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教育就不应以数量或者成功与否作片面判断。对学生评价导向单一、缺乏灵活度,压抑他们的创新热情,扼杀创新思维,窒息创新活力,导致教学变得毫无新意,死气沉沉。教育结果评价应该全面、科学,教育质量观念应该多元。应该将中医药人才创新创业潜能的挖掘度、输出的人才质量作为衡量指标[2]。要纠正认识误区,全面客观评价,杜绝永恒式、单一式考核标准,注重过程培养,容纳失败案例,遏制“高分低能”现象。

2.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为创新创业人才成长铺设营养土壤。

中医药文化是滋养创新人才的温床,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传承,延绵到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中碰撞出新的火花。中医药蕴藏的创新潜力并不是西方科技的认识论定义的创新潜力,甚至被认为是守旧的、封闭的,但原始的创新潜力可以爆发无穷的创新能量。中医药传统文化宣讲、中医药科研专题讲座、中医药学科竞赛、典型中医药创业案例宣讲等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培养创新意识,潜移默化中增强创业信念。要成立创业指导中心,充分彰显中医药的人文科学特征,营造创业环境,趁热打铁,将创新创业热情付诸实践,模拟创新创业社会环境。国家已经在税收优惠、学籍保留、租房补贴、简化审批流程等多方面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学校应该做到促进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成立大学生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促进成果转化。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充分利用闲置校舍,做好实验室开放工作为学生提供免费硬件支持,提供中医药理论、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管理理念等方面的师资指导,为万分之一的希望种子做好万全的孵化服务工作。利用课余时间,系统地教授创业技能和方法,有组织地进行专利申请、策划、营销推广、财务管理等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训练,避免出现专业教学与实践教育脱节的现象,完善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3]。

3.调整课程结构,丰富课程内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构建素质拓展、创新能力课程套餐,加强富有自由度和个性化的课程选修,充实完善中医药专业知识结构[4];设置创新学分,有机结合第二课堂活动和第一课堂的专业授课教学,将中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挑战杯等项目的学分设置纳入第二课堂管理办法[5]。增加现有创新创业类课程占比,调整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结构,用创新创业类课程如创业基础、創业管理、创业实践、创业就业指导等课程丰富现有课程体系,填补长期应试教育的空白,弥补对学生造成的综合素质不高的不足,提高学生科学、人文综合素养。积极做好国家级、市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工作,将中医药科研创新,中医药科技发明、中医药文化创新、中医药产品研发推广等与计算机技术、工程技术、管理、营销、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碰撞产生一系列优秀的创新创业项目。搞好丰富多样的课外创新创业活动,充分激发学生探索中医药知识的欲望,提高自学能力、自主创新精神,培养创客信仰,鼓励学生加入创客实践,也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事业的画卷增添浓重的一笔。

4.创新教与学,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培养创新人才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目的,改革教学方法,教师掌握和运用PBL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多种创造性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创造动机、开发学生创新能力。设置模拟教学与体验式课程[6],有沙盘模拟、电脑模拟创建公司,体验企业经营等形式,使学生获得创业的感性体验,从而改变教学内容原始单向传递方式,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知识,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优质先进的课堂学习环境。设置翻转课堂,制作并应用微课,教师转变角色,从教学的主动者变成教学的引导者,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成为学习主动者,设置发散式提问[7],开展启发式教学,突破专业壁垒,达到让学生乐于学习的目的。开办创新方法培训课程,教给学生创造力训练技巧,引导学生自我训练,轻松高效率学习,达到让学生善于学习的目的。教师会教,学生乐学、善学,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中医药作为优秀的传统应该继承,应该突破,应该创新,不能保守,不能墨守成规,不能故步自封。习近平总书记在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更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先行者。”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出一批高素质拔尖的创新中医药人才,在强化继承和基础教育的前提下,充分挖掘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也为传承中华民族瑰宝事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储备和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姜真,蒋丽娜,王庆国.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与局限性分析[J].中医教育,2010,29(5):5-9.

[2]文庠,吴勉华.传承中医文化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3,18:6-8.

[3]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呼唤模拟教学与体验式课程[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8):1-4.

基层中医药人才短缺原因分析 篇7

一、中医药不振的原因

1.中医药发展的社会氛围缺失。中医药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同根同源, 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晚清以后中国经济、科学、军事等落后于西方列强, 在学习、借鉴、引进西方文明的同时也错误地全盘否定了中华文化, 以为凡是西方的都是好的, 中国的都是落后的。包括改革开放初期, 许多国人一度也是崇洋媚外, 大量舶来文化在我国大行其道, 传统文化逐渐成了配角, 中医药的命运也就与传统文化一样退步了。

2.中医药教育的缺失。学习中医药人员需要有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 如古典文学、医古文等, 在阅读、背诵上要比西医花费更多的时间。由于抽象难理解, 一些年轻学子不愿意学中医, 加之中医药院校为了迎合社会用人需要, 扩编增招、降低入学门槛、修改教学大纲增加西医课程, 导致培养出的一些医学生“中不中、西不西”。同时中医临床在培养周期上也长于西医, 在就业、社会地位、待遇上明显不如西医, 也是很多学子不愿意学习中医专业的一个原因。

3.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较大。必须承认西医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方便、快捷、效果明显。由于中草药价格不断上涨、医疗机构利润减少, 许多人不再将中医药作为治疗的首选。加之社会上一些保健、美容、减肥等行业打着中医中药的幌子, 给人留下坑蒙拐骗的印响, 严重损害了中医药行业的形象。

4.医改政策的不完善。医改初期, 医疗机构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要逐利, 这对中医药的损害很大。由于西医药在急诊、急救上疗效显著, 使用上方便快捷、利润又高, 故医院也会鼓励医生多用西药、多做检查。中医药虽在慢性病治疗、急性病恢复期的调理、疑难杂症的辩证施治以及养生、保健、治未病等方面有独到之处, 但为了眼前的利益, 医院往往让中医人员学西医技术或兼职辅助科室, 急功近利, 渐致中医队伍萎缩, 业务减少。

二、发展中医药对策

1.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倡导读古文、背古诗, 挖掘地方传统文艺, 营造社会氛围, 宣传中华博大精深的古代文明。在卫生行业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培训、推广工作。

2.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在政策上向中医药院校、中医药学员倾斜, 如减免学费、食宿费、给予学习生活补助等。授予有一定知名度老中医带徒传技的权力, 经相应部门考核承认行医资格;优秀学员选送中医学院进修, 多渠道培养中医药人才。

3.规范行业管理、提高中医药人员待遇。所有中医院、中医科室在运用中医中药诊疗上必须有硬性指标考核, 对于从事西医为主的医疗机构与科室也要规范管理, 控制虚高的药品价格、减少不必要的检查。禁止任何形式与业务有关的奖金、提成。提高中医诊疗技术的收费标准及中药在新农合、医保中的报销比例, 实行按服务数量和服务质量发放绩效工资, 确保中医药人员待遇不低于西医人员工资标准。

医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篇8

1 目前医药职业教育存在问题及现状

目前, 医药职业教育教学中面临着许多的困惑和难题[2]。如医药行业和顾客需求发展迅速, 对从业人员的准入和服务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学生本身素质不高, 学习积极性不强, 又要面对医药行业对从业人员越来越高的要求;学校要在3年内把学生转变成行业人, 难度很大, 且在转变过程中, 各科的共同特征是:量大、难学、学时短等。

1.1 医药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

近年来国家规范医药行业的相关政策出台, 促使医药企业自身改革与调整。为促进医药行业健康发展, 提高医药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行业改革的变化, 势必引起人才需求的变化, 我们以上海地区医药行业从业人员构成为例:药剂专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一般包括, 从业人数、技术等级、年龄结构、学历分布结构、工资收入等。根据2007年、2008年的统计, 生物医药制造业单位从业人数分别为2002年6.88万人、2003年6.68万人。根据调研结果, 在生产企业和流通领域中, 药剂专业目前从业人员的技术等级基本情况如下。

图1显示, 目前药剂专业生产企业和流通领域从业人员的技术等级多为初、中级占86.8%, 而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13.2%。这一方面说明我国的医药行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技术含量、自主研发能力急需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 劳动生产率需要提高。

1.2 行业本身的特点要求培养模式不断改进

医药行业属知识密集型行业, 比如新药的研制与开发是一种高技术产业, 是一项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学科密集的巨大系统工程[3], 各种新技术、新设备、新知识日新月异, 层出不穷。不论是医药生产企业还是医药零售企业的部门或岗位, 知识型的劳动者是生产和经营的主体。有相当一部分岗位对从业人员是有严格要求的, 国家对此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条文规定。例如:质量负责人、质量管理部负责人、质量管理员、验收员、养护员等[2]。学生要在短短2~3年的学校学习中学到、学会、学好这些相关知识和技能, 需要下一番功夫。另外, 中职学校的生源普遍基础较差, 学习积极性不高, 因此, 就要求我们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进, 使培养的学生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2 构建医药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模式

2.1 改革医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针对目前医药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应针对性地制定医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注重培养技能型人才, 我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 一方面“立足江西”, 积极主动为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服务, 为江西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的医药产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提供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对接沿海”, 为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个基地, 一个后花园”和“对接长珠闽, 融入全球化”的战略服务, 为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医药产业输送技能型人才。

2.2 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

医药职业教育不同于高等医药教育, 学生在校时间相对短, 学生基础较差, 文化水平也有所不同, 但传统医药职业教育沿袭普通高等医药教育模式, 侧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 突出不了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的特点, 使实践技能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从而严重影响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因此, 我校针对这种情况, 积极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合理加大实训课程比重, 我校除理论课配备相应的实验实训课程外, 还开设了制药基地实训课程, 在模拟药厂的环境中使学生熟悉各个岗位的仪器设备操作及原理, 上岗后可以最短时间胜任岗位。另外, 对药剂、营销、中药等专业开设了药店实训课程, 具体包括问病荐药实训、营运管理实训、礼仪实训、中药认药实训、中药调剂实训、医药零售系统实训,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为社会培养新型药店从业人员, 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近年来, 我校在校学生参加全国技能竞赛取得优异成绩, 我校毕业生已就职于多家大型连锁药店, 如开心人医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汇仁堂连锁药店、老百姓连锁药店等, 并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2.3 改革教学方法

为了适应以综合职业素质提高为主线的教学要求, 必须改革中医药职业教育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为此我们改革了传统专业教育那种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4]教学模式, 积极开展目标教学、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与试验, 探索符合医药职业教育实际的教学模式。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渗透的要求, 改革实践教学环节, 增加实践教学时间[5]。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是职业教育必不可少的教学场所和办学条件, 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条件之一[6]。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基地, 就无法实施职业技能训练。2007年我们完成了国家级实训基地项目——江西省医药学校生物制药车间的建设。2010年我校中药实训基地建设已经进入装修阶段。该实训基地按照GMP的要求设计建设, 能真实地模拟现代化中药制药企业的生产过程、生产环境和管理过程。它的建设使用, 完善了我校专业课实训的条件, 满足了我校专业课实训的教学要求, 提高了我校的实训教学水平。

学校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培养与引进并重。根据学校发展及专业建设的需求, 优先引进高学历的急需的短缺人才及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教师, 充实到教学、实训一线;积极鼓励教职员工根据学校发展需要, 参加提高学历层次的教育, 积极鼓励教职员工参加生产实践活动, 积极鼓励教职员工参加技能证书的考核。不断扩充师资队伍, 改善师资结构, 实现人才的合理利用及优化配置, 加强了师资队伍的建设。

4 积极深化校企合作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明确要求职业教育的教育内容必须与生产岗位、工作任务相联系[7], 可以说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也是职业院校发展的生命线[8]。我校选择省内外知名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 发挥企业设备和专业人才的优势, 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服务。学校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 双方共同制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已与20多家企业签定了校企合作协议。根据学校各专业人数情况, 先后与合作企业签订定单和定向培养协议, 有效的解决了学生就业难、企业用工难的问题, 实现双赢。

总之, 我们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 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改革办学模式, 努力实践从专业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 学校自身也有了很大发展。2006年我校顺利通过了江西省重点技工学校评估, 2008年我校顺利通过了国家重点技工学校评估, 2009年我校通过高级技工学校评估, 2010年我校被评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而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医疗改革, 亦对医药职业教育打开了一个广大的市场, 如何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 使其更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培养高素质的医药实用型人才, 是医药教育者面临的一个挑战, 需要不断地探索, 不断地总结和借鉴经验, 努力使医药职业教育焕发出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张海华.紧扣行业需求办特色医药职业教育[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6, 14 (7) :36-38.

[2]李雅梅, 李宽庆.从医药职业教育现状谈教学策略的调整[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16) :72-75.

[3]梁毅, 叶习勤, 朱瑶瑾.医药行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探析[J].中国药业, 2000, 9 (4) :7.

[4]肖波, 章稼, 林清.构建能力本位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索[J].中华全科医学, 2010, 8 (11) :1465-1466.

[5]刘德军, 宋利华.中医药职业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 2004, 22 (24) :10-11.

[6]刘斌, 罗跃娥, 刘芳.探索建设适应高等职业教育药学专业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8, 28 (6) :109-111.

[7]张春玲, 武昕.中职药剂专业校企合作实践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29 (6) :45-46.

医药人才 篇9

1 从历史的演变中追寻办学理念的真谛1.1促进医学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主要以模仿前苏联为基础, 形成并确立了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体制;1958年至1977年 (分两个阶段) , 前一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渐走上了一条摒弃一切外国“模式”, 加之“文化大革命”的冲击, 中国高等教育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后一时期 (1978至1998) , 伴随改革开放的浪潮, 中国高等教育在经过恢复调整提高的重要时期后驶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国发【1993】文件的颁布, 加快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在借鉴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中, 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并创建了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的发展之路, 初步形成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多层次、多种形式办学并存的结构日趋合理、质量与效益逐步提高时期。精英化的高等教育以及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急剧需求发展的职业教育, 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的主旋律和重要支撑力量。

2002年, 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15%, 标志着高等教育迈入了大众化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并形成其独立的教育体系。国发【2002】16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了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 并强调以突出特色, 加强实践, 适应需求为其主要特征。此后又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文件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等, 更加明确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办学理念。

1.2 特色化的职业教育理念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与发展中沉淀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不断适应当前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世界职业教育改革的趋势中, 根据其办学形式多样化、职教与普教的有机融合、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以及学习化社会的逐步建立, 准确把握其发展的宏观走向, 在实践的不断探索中沉淀并形成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理念, 引领我国职业教育在其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模式、培养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变革, 表现在[2]:由单一的“岗位实用型人才”转为由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伦理项协调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和更加注重职业心理和职业伦理道德等职业精神和价值观培养的“人格本位”转变的课程模式;变“普通高教专业模式”为“高职专业特色模式”的专业结构;变“理论→实践模式”为“实践导向模式”的人才培养方式。

1.3 近十年我国高等医学职业教育实践探索对办学理念的提炼

高等医学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 在秉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先进理念和借鉴摒取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中, 实现了教育的层次、结构的不断优化。表现在:一是教育层次的不断提高。被称作新世纪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卫生部、教育部【20 0 1】7) 确定了“优化结构, 深化改革, 稳步发展, 提高质量”的方针。即压缩中等教育, 调整专科教育, 积极发展本科教育, 加速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我国医学教育层次结构、专业结构调整。并明确医学大专教育的目标是为农村培养人才, 毕业后要到农村工作。基于我国国情及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 以及医学本科生不愿到农村基层这一现象, 专科层次的医学教育已经成为西部及边远山区城乡基础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二是办学面由窄到宽, 主要体现在医学相关技术类专业的异军突起。医学的发展催生了与之配套的相关技术如:口腔工艺技术、眼视光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等。这些相关技术教育的需求, 也丰富和发展了高等医学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推进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医学教育改革推动高等医学职业教育理念的不断实践与升华。近十年, 我国高等医学职业教育在不断顺应医学、社会以及人们健康服务需求中, 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 逐渐形成了适应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体现医学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色的全面素质、终身化、国际化和特色化的医学职业教育理念。

2 在医学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凝练个性化的办学理念

2.1 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为核心——实践全面素质教育理念

医学自身发展及服务的特殊性、医学模式的改变推动了医学教育新的改革。更强调对医学生的“利他性”、价值观、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教育。作为西部地区的一所具有浓郁中医药文化特色、办学历史悠久的地方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在办学与教育实践中, 在社会及大众对医疗服务的扣问中, 我们反思:医学教育的目的与价值是什么?学生们需要的素质与能力是什么?医学教育需要进行什么样的调整?我们究竟应该教什么, 用什么方式教?面对问题, 我们遵循医学教育的规律和趋势, 从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和医学教学模式、课程等改革入手, 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实践。

2.1.1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改革

我们以强调“三类知识”、“四个融合”为核心、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能力培养为根本宗旨实施课程体系改革。“三类知识”即第一, 利他性的职业价值观的强调;第二, 强调基本知识技能、书本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基础和临床知识的融合、实践的多样性等等;第三, 强调综合素质的提高, 如知识面、人际交流能力与适应、团队协作精神和职业能力等。“四个融合”即第一, 利他性的职业价值观课程——即教书和育人的融和。我们推行“兼职与专职”辅导员结合的方式整合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以学生为本, 把学生的管理、学生的行为都融入教师的教学工作中去, 让学生“成才”和“成人”, 即成为具有专门职业技能的和具有正确价值观和职业信念的人;二是根据医学专科教育基础学科“适用、适度、够用”的原则, 探索医学各基础学科从单一的学科教学到多学科的融合, 如将生理、病理生理、药理等学科——人体机能学;将解剖、组织胚胎学、病理解剖学等——人体形态学, 实行知识模块性教学, 使之形成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三是基础与临床的融合, 形成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 解决学生及早接触临床的实际问题。早接触临床是在教学的开头就引入具体的临床实际问题和场景, 并结合问题展开讨论, 引入知识。四是书本和实践的融合, 注重能力的培养。我们通过学生见习、临床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 如深入病区、社区、老人院, 设置“一对一”的帮扶关系, 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视野和成长的土壤, 明确职业定位, 培养独立解决与分析问题以及社会适应的能力。

2.1.2 在实践教学平台的打造中彰显医学人文特色

如何在医学实践教学平台中融入医学人文的元素, 在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授中注入“灵魂”是实践全面素质教育又一新的探索。我们围绕基础医学实验平台的建设, 打破学科体系的界限并融入医学人文教育的理念构建了首个集教学、科普、科研、健康教育于一体的基础医学形态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生命科学馆, 它将基础医学五大核心课程: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和药理学融合, 并以“生命”为主题借用形象艺术的形式转化成真实可感具有震撼力的五大生命主题----生命之源、生命之光、生命的风采、生命与自然和生命与医学。不但从纵向诠释了生命的整个演绎变化过程, 加深了学生对生命成长过程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敬爱, 也从横向变化的视野使学生认识到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演变的过程, 同时也使础医学形态课程“死的标本”注入了“灵魂”, 打破了学科界限, 使零星的知识“碎片”成为相互联系的、更直观的知识整体。通过建设标本展示平台、知识创新平台和知识链接平台, 为教师从宏观方面对知识进行讲解;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建立知识查询系统, 对微观层面的知识加以诠释, 相互补充。

利用三峡库区和学校中医药学科优势, 打造了融中医药教学、科研与科普、名贵中药展示为一体的——中药科技馆博物馆。搭建了“教、学、研”一体化的教学平台, 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感知了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职业的理想与信念。以我校特色护理专业为依托, 构建了护理实训教学中心, 模拟了真实可感的情景化的教学实践, 实现了课堂与病房、教学与临床、理论与实践的真正融合。“两馆一中心”的建立, 促进了全面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促进专业教育与医学人文课程的深度融合。更推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为网络互动教学、虚拟实践教学、情景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比较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对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2 以中医药产业化服务——实践特色化教育理念初见成效

为充分发挥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我们以“产学研”为契机, 依托学校中医药悠久的办学历史和长江三峡库区丰富的中草药资源, 建立了集教学、科研、服务的“产学研”一体教学结构网络。一是拓展市场先后分别与巫山、开县及周边地区在中药种植与加工、药品与食品、医用机械制造等高新技术领域的医药行业、企业深度合作, 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的模式, 让“学生进一线、工厂企业进课堂”的医学教育教学改革, 打造了具有浓郁特色的办学亮点和专业品牌;同时, 加大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引进和推广的力度, 推动科技服务计划项目的实施, 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 推动产学研发展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体系。发挥学校在中药种植与加工应用技术、中药产品研发、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和医用材料研发等特色研究领域的科技优势开展科技服务, 与周边及其他三峡库区区县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为企业培养急需人才、解决生产研发的实际问题, 提升企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努力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建设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科技服务。

2.3 在不断探索中践行终身化教育理念

终身化的医学教育理念是医学教育最大的特点。人类对医学科学真理无止境的探究与医学在校教育不可能无限延长的矛盾, 要求更多授予学生不断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而我国在特定时期存在的中专、专科、成人等层次的医学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仍然是城乡基层医疗服务的主体。如何让他们尽快适应医学发展及人民健康服务的需求, 是我们践行终身教育理念的又一重大实践。利用学校位居三峡库区腹心的地理优势, 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 通过成人教育、短期培训等多种方式, 全面提升城乡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学历层次与服务水平;同时全面开展面向三峡库区基层、面向产业及劳动力专业的培训, 促进职业培训不断拓展及培训层次的提升。通过几年的实践, 我校已逐渐探索出一条医学职业教育的成功之路, 并成为三峡库区农村和社区卫生人才培训及三峡库区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基地。

地方高等医学职业教育, 只有在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中传承吸收先进教育理念, 不断总结凝练并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才能在更高的层次、更广的领域以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摘要:职业教育在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中, 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支撑并发展形成其特色化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和教育体系;高等医药卫生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 其办学理念也在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中不断传承创新并凝练形成了个性化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医药卫生,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实践

参考文献

[1]刘松林.建国初期苏联教育模式对我国教育的影响[J].党史研究资料, 2004, (4) :89-94

我省中医药教育与人才培养战略 篇10

1 修习传统文化思想, 研读中医经典著作, 传承中医药学术思想灵魂

什么是经典?为什么要读经典?读什么样的经典?怎么样读经典?这是中医药教育与人才培养首先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经典著作是古人思考结果的文字记录, 是古圣先哲为我们所留下的宝贵财富。它承载着中医药这门学科的思想灵魂与核心精髓, 是中医药学的根本与轴心著作, 是中医药学之文化范式, 所以这些文字著录自然就成了传承中医药学的津梁了。

文字是语言的表达符号。这就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现在人的语言习惯与古人的语言习惯不同, 现在的文字含义也与古代的文字含义有所区别, 现代的文法与古代的文法也大相径庭, 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与古代人的思维方式更是大不相同。这每一个环节都影响着对古圣先哲学术思想的领悟与把握。因此, 要做到精确把握与深刻领悟中医药理论思想, 就必须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思想功底。

中医药教育与人才培养首先要对其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教育。当然必须阐明一点, 这不是世界观教育, 而仅是方法论与认识论教育, 是研究古人对人体生命运动规律及其相关知识的认识与思维。学术界已经认可“中医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源于道而弘于儒, 参同佛学, 尽涉诸子。”[1]可见中医药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性关系。因此必须注重对现有中医药人才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回炉式继续教育, 同时对中医药储备人才要及时进行传统文化思想的基础性教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振吉也不止一次地指出“名中医战略要从中小学抓起。”我省宜尽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与措施, 既要重视规范化管理, 更要大力鼓励中医药后起之秀主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经典著作, 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中医经典教育, 更好地继承与发展中医药学术思想。

2 强化临床实践, 提高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与技能

医学是一门实践学科, 而且特别强调专业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实践。中医药教育与人才培养要注重临床能力的锤炼。一方面是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培养。王永炎教授曾经指出:“所谓中医特色应是指根植于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认识和治疗疾病的思维模式。”前不久在重庆召开的“全国传承创新中医药高层论坛”上, 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陈涤平讲道:“中医思维是办好中医教育的前提。”可见中医思维与中医临床之关系甚为密切。可以毫不掩饰地说中医临床疗效主要取决于临床思辨能力。另一方面是中医临床基本技能的培养, 包括望闻问切、遣方用药、针灸推拿等一系列诊断与治疗技术。

加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临床医疗工作的必然要求。目前, 我省各级中医院及综合医院中医科的从业人员基本上从中医院校毕业后就已经开始了临床医疗工作, 之后的技能培养与再教育除了自己在临床不断摸索提高外, 就是到上级医院进修。这种进修学习模式对中医临床人才培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进修医师可以从中学得很多知识与技能。但是目前大多数中医院为了自身生存的需要, 中医药特色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大多数进修医师在进修学习期间所学到的西医的内容往往比中医的内容多, 在中医临床思维与技能培养方面研修不够, 对上级医院名中医师的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研修不够。

应制定或修订中医药人才培养、进修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和各专科医师的进修培养方案, 同时出台一系列行政制度, 保障进修培养方案的贯彻落实, 使中医药教育形式多样化, 提高中医药继续教育的实效性。此外, 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但要体现在职称晋升与职务提升的考核、管理要求上, 还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与保障措施, 正确认识人才培养与价值创造之间的关系, 基层医院要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要将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 还要处理好培养基地和带教指导医 (教) 师的劳动与服务报酬等相关问题。确保中医药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长期可持续地开展。

3 进一步加强师承教育实效性, 开展多种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医药学的学科特性决定了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几千年来中医药学教育的主要方式就是一直沿袭下来的师徒授受教育模式, 直到新中国成立, 20世纪50年代后期才开始有了学校课堂教育。有了学校课堂教育后, 中医药教育形式就更加丰富了, 但随之而来的是大众普及化教育模式从一定程度上对师徒授受的个体化教育模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识到了这一问题, 随即制定了有关政策, 大力倡导师徒授受教育模式。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家先后分3批为1 600余名老中医药专家配备了2 200余名学徒, 开展学术经验与独特专长抢救和继承。甘肃省委、省政府及中医管理局也高度重视这一工作, 目前已经完成了3批甘肃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与专长的继承学习工作, 第四批省级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与专长继承学习工作也已经启动。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及其他多种因素, 我省还有一大批老中医药专家, 他们的确身怀绝技, 确确实实有独到的中医药专长, 不但有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 而且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 在民间享有盛誉, 也培养了一些“徒弟”。这些老先生不但分布在我省基层地区, 就连甘肃中医学院和兰州大学 (原兰州医学院) 也大有人在。可是由于种种原因, 这一批老先生在职期间没有晋升到高级职称, 致使他们与“名老中医”称誉无缘, 一些年轻学子虽已师从这批老先生学习多年, 可得不到我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与经验继承工作的官方认可, 使得这些很有价值的学术思想与经验仍散落民间, 甚为可惜。如果能对这些人进行认真调查与考核, 根据他们的专业特长制定相应的政策, 积极拯救这一批学术资源, 将是我省中医药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的一大成就, 也是我省中医药业界的一件大事, 也将大大提高我省中医药师承教育的实效性, 进一步拓展我省中医药教育与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模式。

4 重视现代科学技术新成就, 培养具有时代风貌特征的中医药人才

中医药学术体系是随着中国传统医疗手段与方法的不断改进与完善,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的纷呈与展现, 逐步蜕化出来的探索人体生命运动规律、认识和治疗疾病的科学体系。在这一学术体系逐步完善形成的过程当中, 无时无刻不在吸收和运化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所带来的先进的科学与技术成果。在《黄帝内经》前期的“往古人”时代, 人们阴居以避暑, 动作以避寒, 乃是一个恬淡之世, 病邪不能深入人体, 彼时的医学可称为“移精变气”医学 (《素问·移精变气论》) ;《黄帝内经》时期医疗手段已经扩充到拥有了砭石、微针、毒药、导引按跷等方法, 但是此期“圣人为汤液醪澧成而不用。”此时的医学可称“针灸按摩医学” (《素问·异法方宜论》) ;到了东汉时代《伤寒杂病论》才开创了药物医学的新纪元, 自此开始, 药物医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这大致就是我国医学发展的三大阶段。可见, 中医药学是一个开放的学术体系, 它同样具备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对此清代医家张璐在其著作《张氏医通》中称为“与世推移”, 张锡纯则称之为“与年俱进”。

中医药学已经趟过了西医湍急的河流, 正在以更新的面貌和祖传的风骨特质走近全人类。对此, 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 抓住机遇,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科学发展;排除干扰, 坚定信心, 奋发自强, 开拓进取。要在全面继承中医药学术思想核心的基础上, 大力创新,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一切新成果, 来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

我省在这一方面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每年有一大批中医药科研成果问世, 但与较发达地区的省 (市、区) 相比, 我们所获得的中医药科研经费支持力度很小, 严重制约着中医药学的创新发展。希望省政府从政策上、资金上进一步加大力度, 向中医药行业进行倾斜, 加大力度发掘我省重要的极具特色优势的中医药资源, 打造出我省的中医药品牌, 在这一导向下培养我省的中医药人才, 建立一支能拿得起、放得下的“铁杆”中医药人才队伍, 突出我省的中医药实力。

5 培养外向型中医药人才, 巩固和强化中医药学的国际地位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时代的到来, 中医药学作为中国的“国粹”和全人类共同的知识财富, 愈来愈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在中医药走向国际市场的进程中, 针灸医学最具有代表性。从公元6世纪开始针灸学向国外传播, 先是传到朝鲜、日本, 17世纪传入欧洲。1997年11月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 (NIH) 举行了1 000余人参加的针灸听证会, 肯定了针灸对某些病症的疗效。1999年设立了白宫“替代医学”委员会, 将替代医学分为3类, 而针灸疗法被列为第一位, 使针灸从民间行为发展为政府间的行为, 也引起了西方国家的关注和仿效。针灸已被各国政府和人民所认可。现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使用针灸疗法, 接受针灸治疗的人数在不断增加, 在美国已经有几百万人接受过针灸治疗, 从业的针灸医师也超过了1 000人以上, 各国对针灸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加。因此, 针灸人才在国外有着很大的市场。

由此可以看出, 中医药学正在步入国际市场, 而且也已经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但是有一个严峻的事实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那就是日本和韩国在同我们争抢国际中医药市场。国家对此已高度重视。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新年寄语中强调, 2008年要大力推动中医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我省也应该立足省情, 抢抓机遇, 组织人才培养团队, 加强外向型中医药人才的培养, 力争将我省的中医药优势与特色推向国际市场, 提升我省在国际中医药学术界的声誉。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培养。要想方设法, 立足我省的具体现状, 搞好中医药教育与人才培养, 加快我省中医药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备付金银行下一篇:内部绩效评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