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指导

2024-06-08

课堂指导(精选十篇)

课堂指导 篇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中年段的习作目标:(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得快乐。(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感动的内容写清楚。(3)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中年段的习作目标,我通过多次的习作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走出课堂,引领他们走向大自然和社会,去观察、采录、感受自然界的万物以及人类生存的千变万化、发展规律,让学生通过肢体上的看、听、闻、品,体会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继而再回到课堂上指导学生将所见、所闻、所感进行口头或者书面表达,最终我发现,走出课堂后所指导出来的学生作文与在课堂上仅靠文字讲述所指导出来的学生作文相比,前者的水平远远超出后者的水平。可见,“走出课堂,指导作文”,收效斐然。

实践一:当学生在课堂上学完了长春版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中的第一板块《春天来了》的几篇文质兼美的诗文后,学生们不仅从书面上学习到了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也仿佛看到了作者笔下美丽的秋景,听到了美妙的秋声,品尝到了秋天丰收的味道,但这种感觉可能稍纵即逝,无法达到让学生们记忆深刻并能够学以致用,灵活运用到自己习作当中去的的效果。为此,当学生掩卷诵读、咀嚼品味后,我便即时向学生发问:“同学们,你们眼里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你们是否愿意同我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寻觅和感受你们眼里的秋天,然后把你们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写下来呢?”话音刚落你,学生们的欢呼声,雀跃声响彻课堂,他们用炯炯有神的目光注视着我,仿佛向我表达了他们想要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的渴望和想要揭开秋天神秘面纱的向往,我无暇再做任何思考,便让学生带上钢笔和记录本,立刻带领他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我们来到了农田、菜地和果园,一片片丰收的景象呈现在学生们面前,他们从远及近,从整体到局部地观察了玉米、高粱、稻谷、大豆、棉花等农作物以及黄瓜、豆角等蔬菜和沙果树、杏树、葡萄等果树的外部形态、色彩及内部构造,他们边看、边说、边记录。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一边指导观察方法,一边告诉学生用打比方、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来形容各种物品的形态、色彩和味道,让学生通过触摸、嗅闻、聆听、品尝的方式,互相谈论自己对秋天的认识和感受,学生们各抒己见,有事甚至会争论得面红耳赤,这时,我便用鼓励的话语肯定他们的正确之见,修正他们的错误之处,从而加深他们对问题的印象,巩固他们的记忆。回来的路上,同学们想快乐的小鸟一样高唱秋天的歌曲,诵读着刚学过的赞美秋天的诗文,兴高彩烈地回到了教室,课堂上原有的愁眉不展、苦背诗文的表情早已烟消云散,一扫而光了。

一下午的观察和讨论,并没有让他们感到疲惫不堪、没精打采。相反的,重返课堂后,他们个个精神抖擞,急匆匆打开记录本便开始整理材料,生怕落于人后,似乎所有的关于作文的难题都被他们攻克。我告诉学生们:“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可以用诗歌的形式,也可以按照游览的顺序写成记叙文或者散文,只要把你们眼里的秋天真实地表达出来就可以了。”学生们很快便打好了草稿,然后都争先恐后地想读一读自己的第一篇习作,经过修改,一篇篇质朴的文章便呈现在我的面前。

这次作文指导虽然花费了一下午的时间,但学生们都愉悦地、轻松地完成了本次习作。看着孩子们那一张张绽放的笑脸,一篇篇完整的作文,高兴、欣慰之余,我深深地陷入了反思,反思以往的作文指导,教师通常会把学生的写作定格在课堂里,用语言提示,用下水文引领,绞尽脑汁,想尽各种办法,甚至拿出一篇篇范文让学生来背诵,再一篇篇来默写,但收效确甚微。更可怕的是,这种封闭式的课堂作文指导,使学生的发挥空间变窄,作文变得枯燥没有生气,不仅如此,经历多次的失败后,还会让学生们产生对写作的恐惧和厌恶。相反的,实践证明,走出课堂去指导作文,不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调动学生们的创作热情,而且还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让学生们能够做到写作时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实践二:这次习作学生完成之后,我便趁热打铁,又让学生们进行了一次小练笔,观察一种植物。

我把学生带到课堂外,按照事先分好的两个观察小组,学生观察了校园里的蓖麻和向日葵,要求从整体形状到局部的茎、叶、花和果,重点观察其果实并以它们的名称定为题目,进行书面写作。我分别深入两组进行具体的指导,在指导的过程中,时时启发提问、诱导学生。比如,向日葵的名称是怎样得来的?向日葵的花盘在冲谁笑呢?果盘为什么低下了头?它们的果实都有什么用途?蓖麻子和向日葵丰收了,是谁辛勤劳动的成果?你们喜欢它们吗?你们更爱谁?我们该如何保护它们?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寻找到了这篇文章的写作技巧,他们把通过观察得来的结果运用到写作当中去,比较轻松地完成了这次习作。从这次习作完成以后,我布置学生每周写两篇观察日记,可以是植物、动物、物品或人物,要求写出自身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感。我每周检查一次,写出恰如其分的评语,便于学生提高写日记水平。从每周的观察日记检查中我发现,在写观察日记中,孩子们的作文水平的的确确在一天天提高,学生不在惧怕写作文了,把写作文当成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多年来,我一直坚持着“走出课堂,指导作文”。以上两个教学实践仅仅是我从教习作教学过程中的两个范例。教学实践证明:作文指导的确可以尝试着不拘一格地走出课堂,大胆引领,一箭多发地让学生学会观察,懂得感受,乐于抒发。“走出课堂,指导作文”,不仅培养了学生对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了学生对写作的自信心,而且还为学生拓宽了创作的视野,使学生的创作有声有色,有血有肉,从而改变了在课堂上那种死记硬背、枯燥无味、生搬硬套、冥思苦想而仍无法得出构思的写作僵局!

正所谓,实践是创造之源。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一书中,战争场景的描写非常生动形象,读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列夫·托尔斯泰的亲自考察。当他写道俄法双方在鲍罗京诺会战的一段文字时,总感到描写的很抽象、不具体,他决定亲自去当时战场遗迹考察一番。到了鲍罗京诺,他仔细巡视了这个历史战场的一切遗迹,把他的地形面貌牢牢记在心里,还特地画了一幅图,标上了一条地平线和树林,标明各个村庄、河道的名称,及当年会战展示太阳移动的方向等。回到家里,他又把自己观察到的印象同历史文献上记载的材料联系起来认真地分析研究,直到一切都弄清楚明白了,他才做到桌边,重新来写俄法双方在鲍罗京诺会战的一段文字,把俄法双方在鲍罗京诺会战的场面,写的不仅生动、具体,且色调明朗、壮观。

无独有偶,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作者司马迁也非常重视实地考察。在动笔之前,司马迁游历过大江南北,全国各地,寻访现任的遗迹。他曾经访问过夏禹的遗迹,访求过韩信的故事,访问过刘邦、萧何的故乡,考察了秦军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壮游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也为撰写《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课堂教学指导手册 篇2

(意见征求稿)

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规范城关区教师培训中心教研员课堂教学指导工作,更深入了解各学科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更全面发现先进经验和做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提高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水平,逐步实现各学校课堂教学优质化,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特点和城关区课堂教学实际,制定本指导手册。

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

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一)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三)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

(四)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经验、困惑、疑难等。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

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改革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三、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教学目标的多重性。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既促进学习,又促进全面发展。

(二)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与建议,重新整合课程资源。要让书本世界向学生生活世界回归,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使文本课程真正成为体验课程。

(三)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教师应重视学生生成性问题的思维过程,不惜打乱、突破原有的课堂教学设计,及时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在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

(四)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异、创新。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使学习过程成为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四、新课程教学的几种基本策略

(一)应该注意整合教学与课程。教学过程应使课程内容不断生成,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即课程是动态的,生长性的,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二)应该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角色定位,建立平等、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让学生在交往互动中体验到平等、尊重、理解、友善和关爱,受到鼓舞、感化,形成积极的、丰富的情感体验。同时,教师在交往互动中也能得到提高,即教学相长。新课程倡导互动,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三)应该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四)应该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五)应该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两者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五、新课程提倡的三种学习方式

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一)自主学习。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

(二)合作学习。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合作学习中,学生在与他人一起探讨,相互交流,表现出来的学习积极性高,再加上他们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往往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探究学习。从学科或社会领域中选择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调查、处理信息,表达、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很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探究学习的三个目

标:获得理智能力的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新课程的优质课标准

(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教师讲,学生听,师生交流是单向的。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中的交流应是多向的,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包括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三)教师应该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充足的时间。教师要用好教材,但不是只教教材,必须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一定的与教材中的问题相联系的学习材料,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材料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去进行分析、思考、展开探索,并要为学生的思考知识建构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

(四)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学生是否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学的知识;②能否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③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化了的问题;④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⑤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这些方面,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和练习是可以判断学生对知识真正理解和掌握情况的。

(五)应该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中获得兴奋和快乐,而积极的体验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建立在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之上,建立在不断的成功与进步之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错误应该得到允许和理解,而不是排斥和打击,学生的创造性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而不是忽略和抹杀。

(六)应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即培养反省认知的意识,引导学生思考:“我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我的解题途径是否最佳?”“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途径?”“今天学的这些知识之间有何联系?”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教师还应重视学生生成性问题的思维过程,不惜打乱、突破原有的课堂教学设计,及时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方式。

第二部分 听课

一、听课的重要意义

(一)听课是教研工作的基础性内容,是各级教育行政领导和教研员的一项必须履行好,完成好的基本职责与任务。

(二)听课活动是深入了解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的主要途径,对于不断改进教研工作,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

学科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意义。

(三)听课是教研员与时俱进,不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并主动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四)组织好,实施好各学科听课活动,是不断规范城关区教师培训中心各项工作,促进教研工作专业化,中心发展上水平,顺利实现发展规划的基础性工作。

二、听课的准备

(一)尽可能全面了解如下情况:

1、学校的办学环境和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

2、本学科的整体师资和授课教师的学历、专业、教龄、职称等基本情况。

3、熟悉和了解城关区教师当前的普遍心理状况和职业发展意愿,对他们的教育生活有深刻的认识。

4、学生的生源情况。

(二)专业技能准备:

1、对本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编排体例和版本等基本情况烂熟于胸。

2、全面了解本学科的基本教学理论和常规教学方法,掌握本学科教育教学研究的整体动态,知晓本学科知名教育专家的理论观点、教学模式和实践经验。

3、对城关区学科教学的整体情况有深入了解,知道学科教学存在的普遍的难点、节点和盲点。

4、全面了解城关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方向及推进策略,准确把握城关区教师培训中心的职能、任务和发展规则同。

(三)听课的注意事项

1、准确定位听课目的(学习、指导、或研究)。

2、充分尊重授课教师的教学活动,全过程用心倾听,翔实记录。

3、随时发现问题和亮点,并做简要标记,作为评课的重要资料。

4、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去粗存精”,摘要批注,待课后制成听课卡片,便于评课和其他检索之用。

三、听课的几个重要环节

(一)听:

1、教师的语言水平(汉语、藏语、英语发音是否标准、表达是否流畅自如、逻辑是否清楚等)。

2、教学语言与教学内容是否恰切(自然、简洁、明确、连贯等),是否准确表达意图。

3、课堂用语是否具有亲和力,感染力。

4、学生的应答及交流情况。

5、相关意见或评论。

(二)看:

1、教师维度

①教师的教学准备情况。

*教案是否原创或有自己的教学见解,教案的完整程度、可操作性及整体质量。

*现代教学技术和教具的数量、质量及运用情况(板书、教具、课件、影音设备等)。

*对学生的熟悉程度。

*是否有条不紊地开始教学过程。②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教学设计是否运用了有效的教育理论、教学经验或成功的教学模式。

*对教学内容的熟悉和掌握程度。*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是否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并顺利实现教学目标。*课堂信息容量是否符合教学要求,是否有必要的知识拓展或能力训练。

*教学过程是否流畅,对教学节奏的控制是否收放自如,能否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的行为是否合目的性,是否有利于学生主体的建构、是否有利于课堂生活的生成、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否有利于教学特色的形成。

*课堂管理情况和教学过程的完整程度(教学情景的营造、纪律情况、应变能力、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并得到充分利用、学生的不当行为是否得到有效调控、作业安排、教案完成情况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整体素质。③职业精神。

*教师的注意力是否高度集中于课堂教学。

*教师的教态(表情,动作、手势和其他身体语言)是否自然恰当,能否很好地引导学生集中精力,专注课堂。

*是否体现良好的教育观、学生观,是否有意识地关注学习困难学生。

*是否充满热情地进行教学工作。

2、学生维度

*学生是否积极参与、主动投入、全身心参与课堂教学。*学生教学主体地位体现是否充分。*学生的活动是否处于自我意识水平。

3、教师与学生互动维度

*师生之间是否有互动(课堂互动的多元性、双向性、流畅性、实质性)。

*师生关系是否恰当(师生关系是否平等、民主、和谐)。

(三)思:

1、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2、创新和亮点。

3、选择何种方式以达到最佳的交流效果。

4、后续的改进或推广策略。

第三部分 评课

一、评课程序

(一)授课教师说课

1、背景分析

①学习任务分析。简要阐述本堂课的核心概念、思想方法以及与相关知识的联系,明确教学重点。

②学生情况分析。正确说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新内容之间的关系,明确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

③教学目标设计。阐述通过教学,学生在“双基”、学科学习能力、理性精神等方面所能得到的发展,并说明其依据。

④课堂结构设计。说明如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如概念、原理,例题、练习,学习应用,研究性学习等),按照教学的逻辑顺序选择恰当的课堂结构,安排教学活动顺序。

⑤教学媒体设计。阐释如何根据教学任务以及学生学习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媒体。

⑥教学过程设计。说明设计怎样的问题系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说明如何根据学生实际提供适度的学习指导;说明如何安排随堂训练和知识应用,巩固知识,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说明如何安排反思活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概括本堂课的学习内容。

⑦说明如何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如何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教学反馈与调节。

(二)参照优质课的标准对下列内容进行评析

1、教学目的(体现目标意识)。

①教学目标全面、具体、明确、符合学科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

②重点和难点的提出与处理得当,抓住了关键,能以简驾繁,所教知识准确。

③教学目标达成意识强,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2、教学程序(体现主体意识)。

①教学思路清晰,课堂结构严谨,教学密度合理。②面向全体,体现差异,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生素质。③传授知识的量和训练能力的度适中,突出重点,抓住关。④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⑤体现知识形成过程,结论由学生自悟与发现。

3、教学方法(体现训练意识)。

①精讲精练,体现思维训练为重点,落实“双基”。②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符合教材,学生和教师实际。③教学信息多项交流,反馈及时,矫正奏效。④从实际出发,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4、情感教育(体现情感意识)。

①教学民主,师生平等,课堂气氛融洽和谐,培养创造新能力。

②重视学生动机、兴趣、习惯、信心等非智力因素培养。

5、教学基本功(体现技能意识)。

①用普通话教学,语言规范简洁,生动形象。②教态亲切、自然、端庄、大方。③板书工整、美观、言简意赅,层次清楚。④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⑤应变和调控课堂能力强。

6、教学效果(体现效率意识)。①教学目标达成,教学效果。

②学生会学,学习生动,课堂气氛活跃。③信息量适度,学生负担合理,短时高效。

7、教学特色(体现特色意识)。①教学有个性特点。②教师形成教学风格。

(二)评课的主要方法

1、评析本堂的得失并提出整改意见。

2、引导讨论学科教学问题。

(三)评课注意事项

1、充分尊重授课教师的劳动,真挚诚恳地充分肯定优点,客观公正地指出不足,切磋如何改进,多当面点评,少背后议论。

2、评课要语言简洁,言之有物,多讨论,少说教,注意指导的效率。

3、优化课堂教学指导工作,不断将课堂教学教研、指导推向深入,实现课堂教学优质化。

第四部分 课堂教学指导工作要求

一、工作态度和纪律

1、服从安排、步调一致;充分准备、力保全勤。

2、精神饱满、积极主动;诚恳大方、团队协作。

3、模范遵守教师纪律,彰显师德风范。

二、工作过程和成果

1、规范、专业、高效地开展各项课堂教学指导各项工作。

2、全面翔实做好记录,随时整理资料,形成结论。

3、按时提交工作报告,精心策划后续工作。

城关区教师培训中心教务处

如何指导学生课堂阅读 篇3

关键词:阅读;能力;训练

学生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素养的提高,都离不开阅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人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教学中如何开展有效阅读,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解放学生,给学生多一些时间阅读

新课标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学科实践性极强,我尽量将枯燥无味的作业化为有趣的活动,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在近似游戏的过程中达到练习、复习的目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能多一些时间进行阅读。许多老师在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上都做大量的尝试,办手抄报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例如:根据我国不同的节日(如六一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等)为主题。还可以利用教材的编排特点为主题,如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可以有趣的汉字为主题;还可以结合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学生关注的问题为主题,比如学生爱心捐款,春季风筝比赛等,学生可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学生能够围绕主题收集、阅读材料,对内容的选择、书写、插图进行版面设计,使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了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还可以在教学中有计划地积累成语,去图书馆收集对联、歇后语、民间故事,引导学生依托教科书,开拓语文学习的领域和空间,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语文课程开放而有活力,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就在我们身边。

二、以阅读训练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提到作文,一些学生感到写作文难,不爱写,不会写,如“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之感,难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在阅读教学中,对作文能力差的学生扶一把,送一程,依托教材,针对一个主题,围绕一个话题,就一个话题说话讨论,鼓励学生积累生活中的见闻,增加生活积累的“量”,就是从日常生活着眼,提高生活积累,重视语文实践。还可以结合书本上的事例和名言警句,联系生活实际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如端午节到了,学生了解节日的来历,并把粽子带到教室,大家一边品尝,一边谈论,然后让学生动手写一写。这样的作文,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三、亲子阅读,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他们乐于思考、独立思考,敢说、说真话是好事,应给予鼓励、支持。但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是有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变得很重要,不可忽视。我在教学五年级上册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极了”》时,安排学生以读后感的形式把课文介绍给家长,要求交流后,家长写下自己对“爱”的理解,效果非常好。一位家长写道:“儿子,很高兴你能把课文介绍给妈妈看,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也不可能永远都是鲜花和掌声,爸爸的严厉和妈妈的慈爱都是为了你能更好地成长,记住爸爸妈妈永远都会爱你,你也永远都是爸爸妈妈的骄傲。”另一位母亲写道:“看了孩子给我写的信,我的感触很深。孩子,你有了写作兴趣……糟糕透了,是一种压力,一种动力,生活中只有精彩极了,不会进步,两者缺一不可,糟糕透了,才会有新的起点。”

在阅读教学中,我常常让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谈谈感兴趣的话题。一次孩子们推荐了一篇名为《做个小孩不容易》的文章,大家围绕这个话题完成了一次小练笔。部分学生在习作中流露出了不良的思想倾向。面对学生个性化和只有表达时产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偏离。如果只做生硬的理性说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思想问题。我没有对学生进行批评,而是针对这种现象又出了一题《做个大人也不容易》或《爸爸妈妈不容易》。要求学生和家长交流后再完成。一位同学写道:“妈妈下岗,爸爸是位司机,整天不分昼夜地挣钱,记得有一次我发高烧,爸爸听了这个消息,连续开了21个小时的车赶回来看我,望着爸爸那蓬乱的头发,疲惫的面容,你说他容易吗?”一位女生写道:“母亲为了多挣一些钱,在乌鲁木齐做保姆工作,我们两个星期才能见一面,平时她管不了我的学习,但我知道她时刻在牵挂着我,你说她容易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同时,“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并经常地能够“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亲子阅读,学生阅读的质量高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更大了。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加强语文实践,重视开展学生的阅读训练,指导鼓励学生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给学生多一些时间读书,相信学生会在阅读世界里畅游。

科学指导课堂教学 篇4

教师要上好每一堂课,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率, 向40分钟要质量, 就必须用系统的理论自觉地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现行学科教材的编排都具有整体的编排意图和目的, 教师要按照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各项知识传授目标和能力培养的任务去进行系统性、整体性分析, 尽力使其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网络和相对完整的能力训练系统, 把握每部分教材的教学目的、任务和重点、难点, 选择适当的方法, 通过课堂教学付诸实施,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的组织与管理, 把课堂教学中的无效劳动降到最低, 把知识的跑、冒、滴、漏减到最少。

摘自《小学教学参考》

读书,作文指导课堂实录 篇5

时间:9月10日星期五

教学内容:读书,作文指导

教学过程:

1、一个学生自愿上台演讲:当我来到这个班级的时候,我发现他很特别。我发现眼前的一些事物与我在脑海中的情景有些相似。在中学的时候,我在做梦的时候梦见自己坐在一个教室里,现在的情形与我原来的原来一致。我记得最深的是在我,我梦想中的终于成为现实。停顿,大家鼓掌。我想你们每个人心中也有梦吧,我相信你们的梦也会成为现实,祝你们的梦成为现实。

李老师:王同学谈过他的梦,希望有一个学校,老师。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今天他的梦实现了。我觉得一个人的梦就是他的理想。李老师写过一本书,副题是《与梦飞翔》,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有梦,我相信每个同学都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今天这堂课内容比较丰富。我先读完结尾。读完以后我结合周记对同学进行作文指导。今天王同学演讲的时候,每个人都很关注。我觉得他能够战胜自己,每个人都能够战胜自己。我们这节先来看一下马建强是如何战胜自己的。(小说人物)李老师在读的过程中不时地加以点评。

2、李老师读这篇小说的意义不必多说,我们很容易想到今天,想到我们班级,想到我们今后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战胜它。我女儿那年读初三的时候,写一篇作文,爷爷在战争年代吃了很多苦,爸爸这一代人遇到了上山下乡,我们没有遇上这些,但上帝给了我们同样的考验,那就是高考。任何一个人要走向成功,非经历磨难不可,这是一个规律。路遥有一个《平凡的世界》大家可以看一看。

3,读周记:(随意取几本)金微的。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因为我来到了盐外。问,班级怎么写?(学生写成了集)更让我欣慰的是,欣慰,两个字都写错的。我遇到了全世界最好的老师――李镇西老师,这句话本来让我高兴,但我高兴不起来,因为欣慰写错了。最让我们高兴的是,大家能够互相团结,互相爱护。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希望我们能成为一个最好的班级。希望三年以后我们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希望到大学的时候,我们都能记起这段日子。

虽然他写了错别字,但感情是很美好真挚的。(大家鼓掌)

第二个:所谓班集体,同学们在一起学生生活,远离父母,在一起享受学习。(享受用得好)如果一个同学不用力,会影响到整个班级。有人说我们班学生名字很好记,稍微改一下就是奥运明星的名字。因此首先要团结。(说得好,男同学应该大气一些,女同学应该变得豁达)其次是关爱,爱能够使在困境中的人得到力量。(我们要让我们这个班成为中国最温馨的地方,卫生成为最干净的地方)其三,要有活力。经常出游,会更有活力。(大家为他喝彩)

如果作为作文,他有优点,立意

但他有缺点,缺乏形象。写作一定要靠细节打动别人。比如怎么个互相帮助,要写一件小事,从细节写起。

举《花开的声音》里的一个细节描写:原来的班长(在读北大):窗外,阳光很灿烂。我们正在进行考试,这是一个有利的位置,我们可以看到外面的情形。第一个出门的是……(略)讲一个同学轻轻开门的故事,引申出对人的尊重与关爱。

人,要善于感动,生活在感动之中是一种幸福。这个同学就是生活在感动之中。

4、我们今天给大家布置一个作文,很好写:《温馨的记忆》

我希望大家从细微的地方写起。不一定要有什么大事。在写作之前可以看一看第一个知识短文,感受与思考。

最后,还有一点时间,李老师读自己写一篇文章。第一,我想用这篇文章让大家明白怎样通过细节描写。第二,我希望你们能够在老师节给你们的老师,初中的,小学的,幼儿园的老师哪怕打一个电话,送一张贺卡。一定还要告诉他们,我感谢他们,我为什么感谢他们,大家猜一猜。

铃响:(音乐铃)正好是配乐朗诵。

小学数学课堂分层指导分析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分层指导

分层教学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教师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心理特征、性格特点以及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为依据,在全体学生中,把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相近的学生分到一组,在实践教学中进行有区别的对待,这些学生群体根据教师的分层策略在相互作用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并且得到很好的发展。分层教学引入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可以有效利用分层教学的优势减轻小学教学的压力,满足不同层次的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对提升全班的数学成绩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合理分层

为了更好的实施分层教学,教师要对全班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通过对学生在学习中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调查,客观的对学生做一个综合评价。再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特点把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另外,教师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层之后,也要对分层教学模式有有一定的把握。小学数学的分层教学模式主要有:第一种是班内分层目标教学模式。也就是依照班上学生的不同成绩将其分成若干层次,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成绩水平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并对他们分别实施不同层次考核及评价。第二种是隐性分层模式。这种分层模式是根据全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特点和学习情况等,把学生组成一个个的学习兴趣小组。这主要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层次差异中互相补充,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发挥集体学习的效用。第三种是个别化的学习模式。这种分层模式以网络为手段,把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层次,之后依照分层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如果学生在学习中达到了特定目标,就会自动进入到下一个层次的学习中。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这种分层教学模式并没有普及,这是基于这种教训模式的工作量大且不好把握的的特点。教师在实际的分层教学中,一定要通过对学生的全面了解,选择正确的分层教学模式。

二、具体实施策略

(一)施教分层

这个层次的教学中要把握好同步教授与个别层次教学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根据整个课程教学的目标,在同一时间完成对全体学生的基本教学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同步教学;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在学习能力以及智力水平之间的差异实行分层教学。对第一等级的学生要少讲多练,加大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解题技巧;对于第二等级学生来讲,则必须要注重于精练精讲,特别是要加大对课后习题的讲解,注重对他们基础知识的运用与贯通;而第三等级的学生就要对他们降低要求,尤其注重对他们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对“面积”的学习为例,第三等级的学生只需要理解面积的概念,能够计算出基本平面图形的面积即可;而第二等级的学生要增加难度,要对课本上涉及到面积的习题进行精讲,让他们掌握与面积相关的一题型;对第三等级的学生,可以涉及到一些借助辅助线来解决面积计算的题型。这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授,让不同层次学生均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相应的学习体验。

(二)训练分层

训练分层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习题训练的时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智力水平设定训练习题,然后根据学生的联系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矫正。对习题的设置首先分为两大部分,选作和必做,其次根据对学生的分层设置基础训练、变式训练、综合训练。基础训练主要是针对第一等级的学生而言的,题目相对容易,是全班学生都必须要完成的。而变式训练是为第二等级的学生准备的,题型难度不大。综合训练难度较大,是考察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这个主要是针对第三等级的学生而言的,综合训练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同时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以及主动学习能力。以百分数的练习题为例,第一等级的学生可以注重实际应用方面,比如说利息的计算;第二等级的学生在练习题中重点应该放在百分数和小数上;而第三等级的学生则必须要加大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可以以对百分数的写法练习为主。

(三)考核分层

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有助于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那么他们进行分层考核也是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阶段。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出不同的考核标准,让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很容易地方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增强他们继续学习的欲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进一步的成功。很多教师在钻研学生的基础上设置的A、B考试卷,以及练习中的附加题,选做题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分层考核的有效方式。

三、结语

总的来说,分层教学需要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智力水平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在合理分层的基础上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具体开展分层教学过程。这一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一种可以推广利用的有效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何庆梅.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分层教学[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5(6):85-85.86

【作者简介】

聚焦体育课堂关注有效指导 篇7

一、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家长的重视程度不够

中学生都要面对中考,而很多学生和家长把考入理想高中作为中学阶段的唯一任务和目标,学生和家长在文化成绩上的重视程度达到了高度一致,而不约而同地忽略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一味地学习文化知识,不给身体足够的锻炼和放松时间,久而久之会严重影响学习的效率。

2. 课程设置不科学,体育课缺乏吸引力

传统的田径、球类运动仍是当前中学体育课程教学的主导内容,网球、游泳等这一类体育项目相对缺乏,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厌烦体育课。还有许多老师养成了传统的教学习惯,在教学方法上不注重更新,这难免也让学生觉得体育课枯燥乏味。

3. 教师经验不足,讲解和示范存在问题

现在的体育教师队伍中多是年轻的教师,教学经验少,在教学中会出现效率低的问题。在讲解上,方法不得当、目标不明确、时机不合适、语言不规范,这些都会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在示范上,目标不明确,影响了示范的有效性;重点把握不住,达不到示范的目的;动作不规范,影响了学生正确动作概念的形成;形式单一,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二、提高体育课堂效率的措施

1. 转变学生以及家长的观念

教学是教和学同时进行的,要想教好,先要使学习者想学并且想学好。学校应该向学生以及家长宣传体育的价值所在,让师生、家长明白体育活动的意义。特别要让家长明白当代社会需要的是综合性和高素质的人才,文化成绩并不能够代表学生的所有能力。

2. 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1)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方法。教师除了教授专业的技术和技能外,更应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根据学生的兴趣意向,增加体育项目以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教师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充实自己,以跟上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课堂上应该坚决摒弃传统的一味灌输式教学方法,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及时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出调整,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真正参与到体育课程的学习中。

(2)提升教师有效指导的能力。所谓教师指导,就是教师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知识,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施加影响的教育活动。教师对学生指导,采用的方法有很多,有以直接感知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以情境和竞赛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等。

中学的各个课程之间都存在着微妙的联系,都能融会贯通,体育课堂上也不是单一学习体育的。教师的高效讲解,除了能能使学生获得知识、了解动作的要领外,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运用讲解法教学时,要做到讲解目的明确、内容正确,还要抓住教材的关键,有重点地进行讲解。为了实现学生的主导地位,讲解要符合学生实际情况,难度的深浅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还有重要的一点,讲解形式切记不要单一,否则学生就没有了学习的兴趣。

教师可以将讲解与行动跟进、创编口诀、多种方式、站位队形、精讲多练和运动规律等六个方面结合运用,从学生实际出发,突出教材的重点,用精练的语言,准确地揭示教学内容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明了学习内容的名称、要领、意义和练习方法等,传授体育的知识和技能,期望能高效地发挥讲解效能,帮助学生快速地理解技术动作,避免在讲解中出现重复和错误。

教师的正确示范不仅能使学生直观地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而且也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运用示范法时,要做到目的明确,示范要正确、成功。教师要注意教姿和教态,教师的一些标准、优美的动作,常常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有意无意地模仿。

比如:要求队伍立正时,教师自己先站好,学生很自然就会学着老师挺胸收腹、精神抖擞。注意示范的位置和方向。示范的方式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及时调整,总之要达让学生更有利地观察和模仿动作的目的。

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指导策略 篇8

一、找到病因,温经散寒

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学生做练习也一样,如果遇到学习障碍就很容易发生错误,错误的原因也有很多种,并且很少能自己发现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练习指导中要先善于找到学生学习的需要,根据不同的原因及时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

(一)找出知识盲点,具体指导

教师只有找到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盲点和困惑点,才能使练习指导变得有效。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练习十九第8题

(见图1),对于这道题,学生很容易做错,而且还一错再错。

错误现象:下半场2队得几分?

45-43=2(分)

看到这样的错误,教师都会把错因定位在学生审题不认真,数字看错了。

第一次指导: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并找到上半场的2队得分是()分,下半场结束时2队得分是()分。要求学生像图2一样圈一圈,然后再来求下半场的得分。发现学生订正时会这样计算:67-43=24(分)。

为了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笔者进行了测查,数字都没改,结果还是有很多人做错。

这么多学生出错应该不是粗心读题的问题,而是没有找到学生解决这道题的知识盲点,这样的指导目标不明,自然没什么效果。

第二次指导:经过一番思考,笔者仔细研究了这道题蕴含的知识点,并了解了学生解决这道题的知识水平。

这道题的知识点有这样几个:

①数学知识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②生活经验的知识点:篮球比赛的规则。作为一场篮球比赛,都分为上半场比赛、中场休息、下半场比赛,而且中间要进行交换场地,那么两边的计分也得随着场地变化,计分顺序牌也随之进行位置变化(如图3)。

经过这样的分析,笔者认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技能学生应该是掌握的,那问题应该出在对于篮球比赛规则的不了解而造成审题、解题的困惑。

于是笔者结合题目给学生讲了关于篮球比赛的规则,并进行了模拟,让学生对这些规则有一个了解。那么,学生就知道该怎么审题了。

可见,教师关键要找到学生学习中的盲点,再进行具体指导,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找出错误原因,细致指导

在练习指导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错题进行调查分析,可以采取面对面的交流,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这样就容易找出错原因。如图4中,在教了正方形面积以后,学生很容易出现这样的两种错误。而教师一看到这种错误往往都会认为学生审题不清,第1题是把要求的面积问题看成求周长了,第2题是把周长看成是边长并且用错公式了。其实这里的错误原因主要是面积和周长的概念混淆了。针对审题不清问题,教师应重在学生审题方法的指导,如图4圈出关键字“边长、周长、面积”。针对学生对概念的混淆,教师要善于分析出原因,把数学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理解,让学生在指一指周长、摸一摸面积中加强概念的建构和区分,进行有效的指导。

二、找准“穴位”,修复组织

在练习指导中,教师不仅要根据不同的习题找到不同的知识点和困惑点,还要根据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一)找到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薄弱点,分解习题呈现方式

图5这道题是人教版二下第6单元“克与千克”练习十八里的一道练习题,题目有2个问题:一是要求提出数学问题,二是要求解答。在布置学生完成这道题的时候,笔者发现学生都能提出正确合理的问题,可是最后的解答却不尽人意。

仔细分析,发现学生有这样两种错误原因:一种是因为步骤复杂,无法有序思考;一种是能看懂题意也能清楚口述思路,但不知如何用书面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针对这两种不同的情况,笔者采取了不同的指导方法。

1. 降低难度

例如:我买2千克苹果,2千克桃,一共要花多少钱?

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两步计算。这里两步计算已经不能完成,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没有办法理清思路。笔者针对这样的问题,进行了如下指导:

完成表1:运用的知识就是1千克=2个500克

再让学生根据表格来完成上面的问题:

2千克苹果:4×2=8(元);2千克桃子:2×2=4(元)

一共:8+4=12(元)

通过完成表格,分解知识,降低了学习难度。

2. 学会转化

这道题需要学生有好几步的思考过程:第一步:2千克苹果要几元?第二步:2千克桃要几元?第三步:把前面两步算出来的结果再相加。对于一部分学生而言前两步都能想到,并能得到结果,但该怎么列式呢?学生就困惑了。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这样去想:第一步:2000克苹果里有4个500克,就有4个2元,得到4×2=8元;第二步:2000克桃里有4个500克,就有4个1元,得到4×1=4元;第三步:再把前面两步算出来的结果相加,8+4=12元。

(二)找到学生思维的碰撞点,对比易混淆题

教师在指导练习时,不仅要关注指导的效果,还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认知思维。对于一些疑难问题要设计巧妙的对比练习,抓住契机展开讨论和思考。如在学生学习了“口算乘法”之后,为了提高计算的正确率,笔者针对学生易错题,特别设计了几组对比练习。

如:140×5=15×6=160×4=

15×40=16×5=140×6=

对于部分学生而言,也许这样的强化练习确实有助于帮助加深印象。但实际上教师经常会发现,这种以多练来提高正确率的方法,暂时的效果是有的,但是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还是容易犯错,可见治标不治本。

如果在练习时能追问一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来引导学生去区分一下两道算式的特点,以及计算过程中乘法的含义,了解学生的思维碰撞点,那么当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两道题计算过程中的不同点后,才有助于学生去提高计算正确率。

如图6:15×6=()表示:个位相乘5×6=30,十位上的1和6相乘就是6个10,所以是90。

16×5=()表示:个位相乘6×5=30和15×6的个位相乘一样。十位上的1和5相乘只有5个10,比15×6少了1个10,所以是80。因为5×6=6×5,而两者相差的是10×6和10×5,所以相差一个10。

经过这样的对比,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还可以提高计算的速度。所以教学时如果能找准学生的思维碰撞点,可以大大提高练习指导的效果。

(三)找准知识间的联系点,进行有效融合

数学知识是一张大网,很多知识间可以找到融合点,如果能把这些知识进行相互贯通,那么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会轻松很多。因此,教师在练习指导中就需要对一些习题之间的知识点进行相互贯通,有效融合,从而提高练习的质量。

如求等差数列中的项数,这一直是练习指导中的难点。但教师可以发现和等差数列求和问题相似的植树问题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教师可以把这两种题型放在一起思考。如图7:1、4、7、1 0、……()这列数中,901这个数排在第几个?其实求的就是项数。项数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讲比较抽象,但对于植树问题里棵树、段数、每段的距离等问题,是学生掌握得比较好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运用求项数和植树问题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练习指导(如图7)。像这样在练习指导中找准知识间的脉络和联系,找准问题的症结,巧妙地融合知识,可以使练习指导更有效。

三、注重“调养”,增强免疫

没有指导的练习是无味的,但指导不关注学生的发展,这样的指导也是没有营养的。所以练习指导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要关注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数学思想文化的渗透,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对习题的内涵有深入的研究,充分挖掘习题的练习价值,熟知习题的拓展功能,才能更好地利用材料进行有效指导。学生在这样的练习指导下进行练习,吸收的营养会更丰富,“抵抗力”“免疫力”会更强,挑战力也会随之升级。

(一)适时拓展,促进知识的内化

在练习指导中合理追问,借助习题的内涵,适当拓展,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促进知识间的内化。

如这样一道题:你可以使周长不变,面积变大吗?(如图8)

在学习了面积之后,出示—道练习:求出下列图形(见图8)的面积。

教师对不同的求面积的方法进行了指导,有以下几种。

方法(一):补上缺口再减去(图9)。方法(二)移一移补一补(图10)

为了巩固面积概念和周长概念的区别,教师还可以对题目的内涵进行适度拓展,如可以追加一个问题:你能变一变,让周长不变,面积变化吗?

这可以在对比中无形巩固面积和周长的概念(见图11),加强了概念间的知识内化。

(二)层层深入,促进思维的发展

针对练习中的合理契机,在练习指导中,熟知题目的内涵,关注练习指导的层层深入,看似无意却有意地促进了对学生的思维培养。

例如:在教学了三角形分类后,可以在指导学生画三角形的练习中进行感悟和提高。

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三角形,下面要组织1分钟画直角三角形比赛。

学生有以下几种情况:

1. 规规矩矩地一条边一条边、一个三角形一个三角形地画。这是大部分学生采取的方法。

2. 三角尺上印下来,显然也比上面的快一些。除了上面的方法外,其余人基本上用的是这种方法。

3. 发现有个别学生这样画(如图(12)),先画互相垂直的两条线,然后画出三角形,这是受到了数图形中三角形个数的启发,肯定比前面两种速度都要快。

同时,教师乘势进行拓展:在规定时间里像图1 3、图14这样画出来的直角三角形个数肯定又比前面的要多,而且还蕴含了很多的钝角三角形,不仅感

课堂作文指导之我见 篇9

一、课堂指导中创设情境, 再现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最直接, 最基本、最丰富的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生活积累就没写作的素材, 学生作文将无话可说, 无事可叙。因此,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向大自然, 走向社会生活;积极引导学生去认识、探索、思考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物, 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外, 在作文指导课上也应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回归生活。于永正老师经常在作文指导课上创设生活的情境, 比如在《一个______的早晨》指导课上, 上课伊始, 于老师便放了一段伴有鸟叫声、水流声的优美乐曲, 要求学生根据听觉感受进行想象, 并将想象的内容写成片段。

片段1:晨光中的太阳张开了笑脸, 栖息在树上的小鸟尽情地一展美丽的歌喉, 旁边的小溪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藤本植物也不甘示弱, 一丛丛爬上树梢, 好一个迷人的早晨!

片段2:一个春天的早晨, 我来到葱绿的树林里, 小鸟在欢快地唱歌, 小河奏着动听的乐曲, 小花在微风中舞蹈, 我仿佛走进了美丽无比的画卷。

片段3:在一个夏天的早上, 我躺在绿油油的草地上, 草丛中闪烁着星星点点的阳光, 耳畔响起鸟儿悦耳的歌声, 还有哗哗的流水声, 真是美妙极了!

于老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 让学生听后想象, 再现生活。每个学生都调用自己记忆仓库中的相关素材, 用心灵去构筑多姿多彩的画卷, 从而燃起写作欲火, 写出了富有真情实感的片段来。接着, 于老师又扮演一位头戴毡帽, 身背猎枪, 留着八字须的“猎人”, “猎人”的枪正瞄准小鸟, 于老师创设了这样的一个生活情境, 引导学生组织语言进行阻止。学生争先恐后上前阻止他打鸟, 劝说有理有据。“猎人”的态度也由满不在乎到理屈词穷, 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二、设计的环节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有想要表达的愿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因此, 教师设计作文指导思路不仅要考虑每一步的可实施性, 更要考虑怎样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怎样设计才能让学生感兴趣呢?那就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 了解他们对什么感兴趣, 想说什么, 能说到什么程度?

有一次进行作文指导《画鼻子》时, 就是因为不知道学生对什么感兴趣, 因此设计的教学思路不适应学生。在第一次教学时, 笔者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做游戏。 (这个游戏分步做, 做一步引导学生说一步, 将游戏过程分解。) 第二步:连过程。 (将整个游戏环节连起来, 形成一个完整的游戏过程。) 自以为设计的很合理, 边做游戏边说过程, 既解决了兴趣问题, 又解决了材料问题, 课堂上学生肯定爱说、会说, 但上过之后并不是那样。

当时的情景是这样的:

师:孩子们, 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生:喜欢。

师:那你们经常玩哪些游戏?

生介绍。

师:这节课, 我们先来做个游戏。你看, 这有一个娃娃, 没有鼻子, 你能蒙着眼睛将娃娃的鼻子画上吗?谁想试一试?

学生你看我、我看你, 举手的竟然寥寥无几, 十分出乎笔者的意料。笔者勉强选了一个学生做游戏。接着, 用红领巾将游戏者的眼睛蒙了起来, 分步做这个游戏, 先是怎样转圈的, 接着是怎样走的, 怎样画的, 做一步说一步, 整个环节气氛沉闷, 完全没有做游戏该有的笑声、活跃。第一个学生做过这个游戏之后, 其他的孩子有些眼馋了, 纷纷举手想做这个游戏, 这时, 气氛有些活跃了, 但如果接着再做游戏, 剩下的时间就不多了。 (因为在前面边做边说环节花了不少时间) 于是, 笔者匆匆转入下一个环节——回忆整个游戏的过程, 学生叹了一下气, 不情愿地跟着教师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结果刚刚活跃一些的气氛又恢复沉闷。听课的同事说是因为“牵”得过多, 过于束缚了学生的头脑。联系课堂上学生的表现, 经过换位思考 (把自己想象成学生) , 笔者觉得自己根本没有了解学生, 不知道学生感兴趣的是什么。笔者认为边做游戏边说孩子们应该喜欢, 说游戏过程应是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其实这只是笔者的自以为是。

学生感兴趣的是什么呢?笔者又在其他班进行了尝试, 引导学生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老鹰捉小鸡不可能分节做了, 只能连贯做下来) , 看着孩子们在操场上玩得那样高兴、那样投入, 笔者蓦然发现, 在游戏时应该让孩子尽兴, 全身心地投入, 而不是一边玩一边指导, 这样会分散他们的精力, 减弱他们的热情。回到教室后, 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 边说、边笑、边比划, 高兴极了。孩子们在说什么呢?这么高兴?侧耳倾听, 原来孩子们在说游戏中最有趣的地方。学生感兴趣的是能够尽兴地做游戏, 学生最爱与人分享的是游戏中最有趣的部分。

有了这两点认识, 笔者改进了设计思路:仍是以游戏导入, 但并不是边做边说, 而是让孩子单纯地做、尽情地玩, 玩到高兴为止。仍是让学生说, 但并不是说游戏的全过程, 而是说最有趣的部分, 说最想说的部分。最后再把游戏过程连起来。

通过改进, 第二次再做这个游戏时, 学生也敢做了, 也会说了,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通过两次教学实践, 笔者深切地体会到:作文是综合性和创造性很强的学习活动, 如果没有孩子的主动投入, 是无法写好作文的。有了兴趣便有了主动性, 有了主动性才有了创造性。

三、抓契机, 巧妙点拨

笔者认为, “作文指导”应该改为“作文点拨”。点拨, 重在“点”字上下工夫。教师的指导不是包办代替, 而是点到为止, 应重在培养学生的悟性。

强化学法指导 构建高效课堂 篇10

学法指导, 顾名思义是指学习方法指导, 其含义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受教育者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 使受教育者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 从而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通俗地讲, 学法指导即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实际的应用, 或者说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学习方法的信息进行一种反馈控制。通过学法指导和教法改进, 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 形成了有效的学习策略和能力, 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而乐学、愿学、会学, 自然也就提高了教学的效益。

2009年12月3日在我校举行了“强化学法指导, 构建高效课堂”对外公开课活动, 笔者以《电能的输送》教学为例就此问题做些探讨, 以抛砖引玉。

一、课前热身——学习准备的指导

学法是按照一定的序列, 由低到高, 由浅入深, 螺旋上升、逐步实施的。因此, 教师不能总是把学生的头脑看成空白, 时时处处教之、灌之。我认为, 物理学习的过程, 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认识过程, 是学生在与物理环境相互作用中认识物理世界, 形成、发展和优化自己物理认识结构的过程。因此, 指导学生学习, 必须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准备。所谓学习准备, 是指学生在新的学习时, 他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原来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学习准备得充分与否直接影响着新的学习。让学生站在已有的基础上“跳起来”, “够一够”, 在教师适当“点拨”下发现新“途”, 迈出新步, 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电能的输送》本节教学重点是解决减少交流电在输送过程中能量损失问题, 使学生懂得提高输电电压可以减少输电线上能量损失的道理, 并掌握有关计算。解决此问题所用物理知识较多, 如焦耳定律、电阻定律、变压器计算及能的转化规律等, 因此安排本节教学时, 我要求学生做预习题, 复习相关的知识。

【热身1】 输送10 kW的电功率, 采用400 V的电压输电, 输电线的总电阻为10 Ω, 问: (1) 输电线中的电流是多少? (2) 输电线上电阻造成的电压损失是多少? (3) 用户得到的电压是多少? (4) 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是多少? (5) 用户得到的功率是多少?

【热身2】 以下是一段关于输电线损失功率的推导。

将电能从发电站送到用户, 在输电线上会损失一部分功率。设输电电压为U,

则功率损失为 P损=UI (1)

而 U=Ir (2)

将 (2) 代入 (1) 式, 得到P损=U2r (3)

由 (3) 式可知, 要减小功率损失P损, 就应当用低压送电和增大输电线的电阻r。这段推导错在哪里?

【热身3】 把功率P=200 kW的电能用铝线输送到L=10 km以外的地方, 要使功率损耗为输电功率的10%, 用U=100 V的电压输电, 导线的截面积S约需多大? (ρ≈3×10-8Ω·m)

通过这样的预习题训练, 学生一方面复习了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 为发生知识的正迁移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课上感悟——学习过程的指导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 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 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学法指导是送给学生一根拐棍, 让他们自我历练, 迁移知识, 领悟规律, “跳一跳摘果子”。因此在课堂教学这个环节上, 我的指导思想是“先学后教, 导引结合”, 其中教师要向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并向学生展示导学问题和导学知识结构, 让学生带着问题, 带着教学目标, 带着强烈好奇心、求知欲, 自学教材, 尝试达标,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口、脑、眼、耳等感官全部调动起来,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电能的输送》教学中, 我向学生展示了以下导学问题。

问题1:为什么要远距离输电?输电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让学生通过自学后, 归纳总结。

通过课前热身1引发问题2:如何减少输电线上的电能的损失?仍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学给出降低输电线的电能损失的两个途径。 (在课前热身1中学生计算得到用户用电效率只有37.5%, 而输电线上损失了62.5%, 显然违背常规, 学生带着疑惑走进课堂。有了问题, 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那些没有发现的问题)

通过课前热身2引发问题3:如何计算输电线上的电能的损失? (通过小组讨论, 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与参与性)

通过课前热身3引发问题4:如何减小输电线上的电阻?学生通过计算得知这种途径有限。 (让学生对刚才所总结的结论再加以讨论验证, 使道理越辩越明)

通过修改课前热身1和3中数据引发问题5:如何减小输电线上的电流?让学生从理论推导得到数据定量, 知道高压输电是减少电能损失行之有效的途径。

问题6:电压是不是越高越好?学生通过自学教材找出答案。 (让学生理论的问题与现实相结合, 不仅有助于提高探究兴趣, 而且有助于体会物理学与社会的关系, 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的能力, 也体现新课程“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理念)

问题7:一般地说, 发电厂发出的电只有几千伏, 不是很高, 可要进行几百公里的传输;而用户用的电压又不是很高。你能设计出一个远距离输电电路吗? (请你在图1上加以修改)

学生总结得到输送电能的过程:发电站→升压变压器→高压输电线→降压变压器→用电单位, 并作出其工作原理图。

在本节教学中自始至终采用学生自学讨论的方法, 让学生能在“应用知识”过程中加深对物理知识的认识, 提高能力。但教师在学法指导中仍然起主导作用, 在必要时给予点拨、指导, 条件给的越及时, 学生越能在“悟”中行, 巩固学习成效, 实现知识方法迁移。如在这堂课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 (1) 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2) 把握住讨论的中心议题; (3) 对讨论的内容作适当取舍, 得出明确的结论。分析过程所用到的旧知识 (包括有关公式) 要写在黑板上, 要根据输电的具体过程提出分析条件, 最后确认采用高压输电来减少输电线中的电流强度, 是减少输电线上能量损失的好办法。

三、课后优化——学习结束的指导

学习结束后我要求学生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来审视和思考自己的学习。通过反思, 学生才能把零散繁多的知识组织起来, 在头脑中建构合理的知识体系;通过反思, 学生才能概括有效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 并因时因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它们。如在学习了《电能的输送》这节课后, 我引导学生进行如下的总结和反思。

(1) 学习重点:

叙述学习重点;判断自己对这些重点的掌握程度;掌握得好 (不好) 的原因是什么?

(2) 重点的延伸:

教科书在“科学漫步”栏目中介绍了“直流输电”和“超导电缆输电”方面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这部分内容的介绍, 不仅对于现代输电新技术有一个了解, 而且也能理论联系实际, 帮助学生科学地、全面地认识问题。

通过总结和反思,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形成正确的学习归因和内在的学习动机。

四、教学反思

学法指导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能力, 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以学生为本,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基础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理念。教师只是物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 也就是说,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物理活动的机会, 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掌握物理的知识与技能、物理思想与方法, 获得广泛的物理活动的经验。这样的学习活动, 就不再是教师操纵下的机械动作, 而是学生自觉、自由、自知的探索性和创造性的意志行为, 是高水平的“自悟”和创造。在《电能的输送》这节课上, 学法的指导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并划分为课前、课上、课后三个主要环节进行明确有效的操作。我认为在这节课中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需要, 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 教育必须培养创造性人才, 毋庸置疑, 创造性人才必须是善于学习的人。作为教师, 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就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使学生乐意用学法, 会用学法, 优选学法,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会终身学习, 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上一篇:多发伤急诊患者下一篇:以读促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