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的影视音乐

2024-07-19

音乐教学中的影视音乐(精选十篇)

音乐教学中的影视音乐 篇1

一、生活原声,潮流导入激体验

影视剧是生活中一味必不可少的调剂品,它活跃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是人们茶余饭后的重要谈资,同时也是娱乐消遣的主要方式。正因如此,影视剧音乐也随之涌现,深入人心,尤其是一些热播影视剧的主题曲,响彻大街小巷,影响广泛。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这些影视剧音乐都很熟悉,不少学生无师自通,给他们一个旋律,就能呼之欲出。在他们的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中,都能寻觅到这些影视剧音乐的踪迹。既然如此,在中职音乐教学中,我们不妨尝试站在学生角度来倾听学生心声,以他们感兴趣的影视剧音乐,以他们耳熟能详的生活原声导入课堂、嵌入教学,这或许对活跃课堂、营造氛围更为有效。

在教学设计中,我就常常“挖渠引水”,从电视节目、电视剧、电影中寻找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音乐资源,通过精细加工、优化整合,将其转化成课堂资源。如在《茉莉花》的欣赏教学中,我在教学预设中是这样思考的:《茉莉花》既是闻名于耳的江南民歌,又是享誉国际的中国之声,它旋律优美、委婉动听,一句“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便能勾起中华儿女的满腹柔情。正因为学生对这首民歌非常熟悉,因此,如果只遵循老套的欣赏路线,如“听音乐—读材料—说认识”,只会让学生心生厌倦,不仅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反而会使教学陷入非常被动的尴尬局面。那么,如何才能把“老生常谈”的旧课题上出“富有创意”的新感觉呢?在预设教学中,我认真思索,积极寻找有益的教学素材,当我在观看电视节目“出彩中国人”时,发现了来自美国亚特兰大的茉莉花组合带来的以《茉莉花》为背景的舞蹈表演。在这个表演中,他们创造性地将中国传统民族舞与现代芭蕾舞相融合,实现了中西合璧,赋予了这首经典老歌以新的生命。在观看这个节目时,我灵机一动,如果以这个视频为导入材料,想必能为我们的欣赏教学课带来非同一般的体验。因此,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借助“出彩中国人”这个平台,将视频材料导入课堂,果然,当学生欣赏着这群华裔女孩们的精彩演出时,不仅沉浸在他们的舞蹈中,更沉醉在《茉莉花》的旋律中。通过这样的导入教学,教学主题以不经意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不由自主地成了课题的发现者,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对音乐的感知与理解。

二、情境重现,剧情赏析促探究

影视剧音乐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口口相传,不仅在于它动听的旋律、优美的歌声,还在于它“有血有肉”的荧屏剧情、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这就是它的情境。这对于音乐教学来说也是求之不得的宝贵资源,在实际教学中,我就大胆地以影视剧音乐为媒介,结合教学内容及实际需要,创设了探究性活动。在活动中,以剧情及其发展为思维线索,创设情境,鼓励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将情境再现,把荧屏故事导入实际生活,并带入我们的课堂,以此调动他们实践的积极性,让干巴巴的音乐欣赏变得生动有趣,充满艺术创造的味道。

在实践中我发现,以影视剧为背景,创设活动情境,开展探究任务,更能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对于深化我们的音乐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戏曲欣赏教学中,我结合学生非常熟悉的戏剧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事先准备好的教学道具(服装、伞等),以经典再现、剧情剖析的活动形式开展教学。在这个剧场活动中,学生热情高涨,他们以戏剧独白的方式将剧情中的经典片段呈现出来,如白娘子与许仙断桥重逢。有的小组表演了其中的经典唱段,如白娘子———雨伞是媒红;许仙———家有贤妻俏佳人;新娘子———望儿面;小青—不羡天上比翼鸟,等等。通过剧情赏析与探究的活动形式,学生亲身体验了戏剧的乐趣,不仅有利于他们对戏剧文化的理解与感知,而且还能有效促进他们的音乐创造。

可见,影视剧音乐中有着丰富的教学价值,是音乐艺术的创造性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巧妙借助这一平台,并以此为跳板,创设更加具有生命力的活动情境。

三、影视剧场,角色扮演扬个性

中职学生个性鲜明,充满青春气息,再加上学校范围及所学课程的差异,使得他们比普通高中生更具有活力。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彰显艺术学科的开放性与创造性,为他们创设更多展示自我的平台,用他们所热爱的音乐释放真我与个性,培养学习兴趣,促进自我发展。就这点而言,影视剧音乐有着无可比拟的教学优势,它不仅能够给我们带来丰富的视听体验,还是一个灯光闪烁的展示舞台。

在教学《送别》这首温婉悠长的离别之歌时,为了营造出“送别、离别、再会”的情境氛围,帮助学生发好高音,如在演唱高音部分“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时,为了帮助学生体会高位置与深呼吸的对抗作用,我开展了一系列的发音训练。在这个活动中,我还在导入环节插入了“高大上”的大片《速度与激情7》,以片尾曲See you again激活课堂、渲染氛围,使得略带感伤的中国古乐与充满希冀的外国曲调相融合,在这种中西音乐交汇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这个活动中,我创设了情境,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创造性地将电影中的“See you again”及我们古代送别的情境展现出来,在两种语言、两种旋律的碰撞中促进其个性创造。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紧跟时代潮流,以包容的态度、开放的胸怀对待像影视剧音乐这样的音乐元素,只有积极挖掘其中的艺术价值与教学价值,我们的音乐教学才会更加接地气,彰显青春气息。我相信,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生活中处处有音乐,处处有丰富的音乐教学资源。无论是荧屏前沿的影视剧音乐,还是市井小道里的民俗民谣,都能为我们的音乐教学带来惊喜。

参考文献

[1]李凯华.新课改下推动中职音乐教学创新发展的改进措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3(6).

[2]田丹.中职音乐教学与流行音乐的融合思路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10).

诗词中的音乐与音乐中的诗词的论文 篇2

摘 要:诗词与音乐本来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诗词是以文字为载体,通过视觉,给人以丰富的情感体验;而音乐是以声音为载体,通过人的听觉,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当诗词与音乐的结合时:诗词以文字的形式将音乐加以记述、描绘呈现给人们;音乐则通过演奏音乐声音的方式

关键词:音乐艺术论文发表,发表关于音乐的论文,艺术方面的论文投稿

诗词与音乐本来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诗词是以文字为载体,通过视觉,给人以丰富的情感体验;而音乐是以声音为载体,通过人的听觉,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当诗词与音乐的结合时:诗词以文字的形式将音乐加以记述、描绘呈现给人们;音乐则通过演奏音乐声音的方式将诗词表演给听众。琵琶是我国最为传统民族弹拨乐器之一,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其音色优美,左右手演奏技巧繁多,是民族器乐中表现力最为丰富的乐器。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许多描写琵琶及琵琶表演的诗词、诗歌。根据我国当代琵琶教育学者庄永平在所编著的《琵琶手册》中统计,仅唐代诗词中出现的与琵琶相关的、并且较为有名的诗词作品就有近百首余首。这其中有描写琵琶演奏者的,如《诉衷情·小莲初上琵琶弦》;有描写诗词曲和歌调方面的,如《琵琶行》、《琵琶歌》等。唐代诗人白居易就写了《琵琶行》、《春听琵琶兼简长孙司户》、《代琵琶弟子谢女师曹供奉寄新调弄谱》等多篇与琵琶有关的诗词。从这些古老的诗词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琵琶演奏艺术在中国是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的。在众多的歌咏琵琶的诗词中,以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最具代表性。本文以唐诗《琵琶行》和琵琶协奏曲《琵琶行》为例,来分析诗词与音乐的结合。

一、唐诗《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诗里所描述的是作者由长安贬到九江期间,夜晚在船上聆听一位长安琵琶女弹奏琵琶,诉说自身不幸遭遇的故事。诗中对琵琶的表现形式、演奏技法、乐人、乐音、乐境等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绘声绘色地再现了琵琶那千变万化的旋律音响的丰采,让人觉得这不仅仅是一首叙事诗,更是一首音乐诗。因此唐诗《琵琶行》无论是在我国的文学史上还是在音乐史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琵琶行》中白居易细腻地刻画了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术和琵琶乐曲的动人音响,将听觉转化为视觉,使音乐更加形象、生动,不得不让我们惊叹诗人深厚的音乐修养和艺术才华。

这首流传千年的文学作品中,它把对音乐音色的特性的表现描述得入木三分:“在‘转轴拨弦三两声’的校弦试音后,接着以‘未成曲调先有情’来突出一个‘情’字。而‘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则以《霓裳》与《六幺》的弹奏过程,带出‘低眉’的神态和‘续续弹’的节奏以及‘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的思想感情”。接下来的十四句连续使用“急雨”、“私语”、“珠落玉盘”、“莺鸣”、“冰泉”、“银瓶破”、“铁骑突出刀枪鸣”、“裂帛”等大量的、形象生动的比喻,极其形象地描写了琵琶演奏的音响效果的变化:从急骤到轻柔;从流畅、明亮到伤感、悲切;从无声再到激昂的音乐过程。将抽象的、难以感知的乐曲通过形象生动精细的比喻让读者一下就听觉化、视觉化、具体化了。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写到:“艺术节奏在小说作品中的安排不仅表现为对于生活运动的特点的忠实,对生理心理特点的把握,而且有着发挥小说作品的审美力量的鲜明作用;浓、淡、冷、暖、高、低、疾、徐等等有规划的组合,相映成趣,增强了吸引读者的力量”。诗人通过这些形象的描绘把琵琶演奏过程中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快慢、乐音的变化、乐曲中不同的演奏音响效果和音乐的乐境等都表达得生动、传神,令人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二、琵琶演奏技法在唐诗《琵琶行》中的表现

在唐诗《琵琶行》中除了描述了琵琶的音乐特征外,还有不少对当时琵琶演奏技法的描述,如“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此句诗人分别描述了琵琶的左、右手指法和当时流行的琵琶乐曲,由此可得出,在唐代琵琶艺术在演奏方面已有了其一套基本的演奏指法和演奏型的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七个字,简单概括了琵琶演奏的基本指法与技巧,诗中所说的“拢”与“捻”这两个动作指的是左手两种按弦指法:“拢”,现称为推,即左手指尖在“相”或“品”上按弦并向里推;“捻”,现称为“吟”或“揉”,即左手指尖把弦按在“相”或“品”上并指尖左右揉动,使弦上发出波浪型的余音。“拢”和“捻”这两种左手指法,多用于表现细腻婉转柔美的情调,使旋律更富有歌唱性。“抹”与“挑”,则是指右手的指法。“抹”就是如今我们所说的弹,即用右手食指在琴弦上自右向左弹弦发出琵琶的声音;而“挑”和现在的说法相同,是用右手大指自琴弦的左向右挑弦发音。这两种指法是琵琶右手指法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在“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句子中的“当心画”这歌动作也是右手的一种指法,可以理解为如今琵琶演奏中的“扫弦”,即右手食指快速有力地从四弦到一弦弹过,四条弦如同一声发出,有强烈的和声效果,常用来表现激昂的音乐情绪,这首诗中用此技法来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怒之情。“从拨弦到掩抑,从续续弹到拢捻抹,从错杂弹到声暂歇,从声迸发到裂帛声,整个乐曲时而强音冲天,时而低咽如鸣,这是根据琵琶声的本身特点所作的艺术描述,从而形成了诗的节奏”。诗人对这些琵琶技巧的描述不光生动的描绘出琵琶女炉火纯青的演奏技术,也从侧面反映出唐代琵琶演奏技法的发展,说明那时的琵琶演奏技巧已有很大的进步,表现力十分丰富,成为当时非常盛行的雅俗共赏的乐器,对盛唐歌舞音乐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琵琶协奏曲《琵琶行》对唐诗《琵琶行》内容的表达

琵琶协奏曲《琵琶行》是我国当代作曲家张晓峰先生根据白居易这一同名诗篇所创作的一首琵琶协奏曲。在这首乐曲中,作曲家成功地用音乐再现了原诗中精细的描绘及深刻的意境。

全曲由《引子》、《忽闻水上琵琶声》、《说尽心中无限事》、《江州司马青衫湿》、尾声《月白江心》五个部分组成。乐曲表达了诗 人对琵琶女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自己遭遇被贬的悲愤。此作情景交融,颇具感染力。

乐曲的引子部分,由琵琶与萧演奏出自由散板的旋律,悠扬的乐声由远而近,古筝的刮奏如流水般,描绘了一幅“得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意境。

《忽闻水上琵琶声》:乐队以慢速奏出《琵琶行》的主题,曲调明亮,它打破了引子中琵琶与萧落寞的氛围,在数十小节乐队演奏后“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琵琶旋律亦如诗似画,曲调委婉而优美,乐队与琵琶独奏间此起彼伏的呼应,犹如“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的情景。

《说尽心中无限事》:此段旋律是由四声空弦音起声,后四个泛音将空弦音艺术化处理。简单的四个音符就将诗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意境营造了出来。在接下来的旋律里,音乐在情绪上分几个层次,它们体现在不同的段落中:第一部分是一个弱进的主题,带有追忆色彩,好似琵琶女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似诉平生不得志”。当慢起渐快的句子转变为突快时,它预示了音乐第一个高潮的到来,此时追忆色彩的主题转变为放声的高歌,琵琶女对诗人敞开心扉,用琴声“说尽心中无限事”。在乐曲第一次音乐高潮后,加入古筝旋律的过度,运用多种琵琶指法与轻快的旋律,刻划了诗中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风流的教坊生涯。之后速度一步步加快,紧接着的琵琶与乐队间的配合使音乐的情绪不断地高涨,最后在定音鼓音的烘托下,琵琶女的叙述变成对封建社会及一切人间不平的血泪控诉,用琵琶独特的扫弦技法描绘出琵琶女的愤慨和不平,演奏者的心境被描摹得淋漓尽致。

《江州司马青衫湿》:此段落以摇指再现了琵琶女的主题,更加深沉悠长;二胡悠缓的独奏,恰似诗人的感叹。继而旋律连续的上下行模进,随后琵琶和乐队的交替奏鸣,犹如琵琶女和诗人的对话,听完琵琶女的哭诉后,诗人感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

尾声《月白江心》是引子主题的再现。音乐又回到了开始时的意境,“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最后四声泛音如余音一般缭绕,一曲虽终,而其音乐魅力却并役有消失,“此时无声胜有声”,它留给听众的是无限回味的空间。

在欣赏或演奏琵琶协奏曲《琵琶行》时,就能发现唐诗《琵琶行》中的每一句诗都能在乐曲中找到对应的乐句,这首琵琶 协奏曲成功地将中国传统诗词文化与现代作曲技术相结合,达到了高度的融合统一。一首唐诗《琵琶行》,运用简短的文字再现出丰富多变的音乐形象,让读者感受到诗中描述千变万化的琵琶技法、乐音和琵琶女叹息不平的心境,使得读者犹如身临其境,亲闻其声;而琵琶协奏曲又以唐代诗词的内容为素材,将诗词以音乐的方式呈现给人们,使读者转为听者,产生双重的感官欣赏与享受,这种碰撞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是诗词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张艺昆.跨越时空的对话——白居易诗《琵琶行》与琵琶独奏曲《诉》[J].中国音乐,,(02).

[2]朱光潜.谈美书简[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音乐教学中的影视音乐 篇3

关键词:影视音乐 《音乐常识》 大学音乐 音乐欣赏

通过音乐艺术潜移默化的影响来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是高校开设《音乐常识》课程的基本目的所在。但是就目前音乐教学现状而言,大学的《音乐常识》课程仍普遍遵照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多以基本乐理知识为主,却忽视了对学生音乐鉴赏的循循善诱[1]。我们说,即使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专业知识都提到了一个比较高的层次,然而却缺乏相应的音乐鉴赏能力,导致外在形式与内在涵养的不匹配,这绝非算得上是成功的教育。因此,大学开设《音乐常识》课程自然有其必要性,但是如何要真正使《音乐常识》课程充分发挥出其美育功能,我们还需从形式与内容上进行不断创新性的探究。《音乐常识》①教学应新课改的要求,内容形式逐步向度多元化、灵活化转变,在学生感知欣赏、感情欣赏、理性欣赏的这个渐进过程中如果适时地加入一些通俗的视听兼容的影视音乐,发挥影视音乐独特的魅力,则有利于提高音乐常识课的实效性。

一.影视音乐的特性

影视音乐除了指专门为影视作品创作的乐曲或者歌曲之外,还包括在影视作品的叙事过程中出现的人为设计的由某些音源播放的音乐[2]。影视音乐的存在是为了渲染影视作品中的气氛,与剧情内容紧密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影视音乐与影视作品中蕴含的特定文化具有一致性。优秀的影视音乐作品总会在大街小巷广泛传播,让人们耳熟能详。影视音乐自有其区别于其它类型音乐的独特的一面,不可置否的是,正是这一个性为音乐常识课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丰满了音乐常识课的内容。音乐常识课在学生的素质教育中无疑具有不可比拟的重要地位,而影视音乐又无疑对音乐常识课的实效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影视音乐对特定主题的表现性

非影视音乐与影视音乐的区别在于,前者缺少主题剧情,这大大减弱了受众对音乐的体 验,在理解上也缺乏深度,除了音乐本身的抽象性特征外,还带给了受众某种不确定性[3];相对的,后者有影视作品的剧情主线索作为支撑,是依据不同类型的影视作品中各不相同的风格来发展的,能够有机地结合影视作品的故事情节,在凸显出其中人物的形象性格的同时,还有力地传达出了某种情感,不管是在作品的主题思想方面,还是在内容情感上,都具有一定的特定性。影视作品中的音乐即可与主题剧情同步发展又可反向发展,而实现的功用当然也就不尽相同,同步发展重在渲染烘托剧情气氛,而反向发展则侧重描刻人物的心理活动,有助于受众对影视主题的进一步把握[4]。影视音乐的创作者只有在深刻理解把握影视作品的前提下,结合自身真实的体验感受,方能创作出优秀的影视音乐,也只有如此,影视音乐才能对影视作品中凝集的思想与情感予以真实、贴切地表现。

2.影视音乐传播的加速性与广泛性

影视音乐能够对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受众深刻记忆并广泛传播。主题音乐可谓是统筹整部影视作品的首领[5],往往以一种标志的形式为受众带来感官上的体验,而当受众被影视作品的剧情所深深吸引时,这种感官上的体验将极大可能上升为情感上的体验,进而音乐便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为受众喜闻 乐传。

影视作品的重要标志物—主题音乐的核心地位是不可推翻的[6]。主题音乐无疑是受众记住某部影视作品的不可或缺的因素。根据剧情的需要,主题音乐可能会不止一次地出现在剧中,只是会相应地改变一下歌词,相信很多人都不乏有这样的体验,听到了某首主题音乐,便会连带勾起记忆深处对一部经典之作的喜爱与怀念。例如,再熟悉不过的《好汉歌》,旋律再现,谁不忆那部经典的影视剧《水浒传》呢?

3.影视音乐的多样化

在时代文明进程步入新阶程的当下,人们对精神文化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在影视音乐的需求上,已显然不能满足于单一的传统音乐.因此,为了促使影视内容更为丰满,影视音乐的形式已突破了地域、时空的束缚,实现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的融合。在影视音乐不断发展的态势下,我们可以发现,音乐多元文化的融合不但已不足为其,而且已成为斐然主流。如今,我国的影视音乐在统音乐的基础上,加入了世界各地的多元素的音乐表现形式,使得影视音乐更显生机饱满[7]。

二.影视音乐在大学音乐常识课中的作用

众所周知,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在音乐常识课中,传统教学方式是指导学生以“听”为主,从听磁带过渡为听CD,虽然“听”的载体在发生变化,然而欣赏的方式仍未有实质性的突破,仍显单一,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佳。对于音乐教师来说,如果不更新教学理念,不探究有效的教学新手段,是不可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收效的,我们主张音乐教师应积极将贴近生活的素材引入到课堂之上,为教学内容添加一些实际真实的“引子”[8]。在一定程度上讲,音乐与影视作品具有共通性,即都来源于生活,因此,在大学音乐常识课中引入影视音乐不失为一种最佳的教学手段,当由“听”转变为“视听”,那么将有效刺激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1.降低学生理解音乐的难度

视听共享的音乐常识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去了解、感知音乐,当学生对某些音乐感兴趣时还会进一步促使其自觉性学习,加强了学生与教师、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由此音乐常识课在充满感兴趣的学习氛围中自然而然就容易多了,其带来的效果是单一的传统教学方法所不能比拟的。影视音乐因影视剧中生动形象的画面而变得更加立体,并且始终保持着与画面相一致的节奏来推动剧情的发展,使得主题更加明确,表达更加深刻。音乐与画面的有机融合,使音乐本身蕴含的情感具体化了、明晰化了,这不仅为学生带来了视觉美感,同时还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并不严肃的课堂氛围使其轻松地感悟音乐的内在美[9],提升了音乐常识课的内涵。

例如,在《辛德勒名单》中,所有充满激情的音乐的创作都是在下行五度的基础上发展、变奏而来的。就拿其主题音乐来说,一开始的主要音型时重复两个下行五度,而后再由一个上行六度与下行二度所组成,这真可谓是一组起伏不定、波澜重生的旋律线,渲染出人物躁动不安的心理活动。要很好地把握音乐要素离不开对一部完整影视作品的具体画面进行解释,从而学生才有可能充分理解到这种特殊语言的涵义,从此让音乐常识变得简单而又不浮于表面。

2.培养学生对音乐常识课的兴趣

在大学音乐常识课中引入对影视音乐的欣赏是一种眼观、耳听、心思的欣赏过程,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有助于学生真正享受音乐常识,并能够使学生理解并感受创作者的意图以及情感,抓住音乐作品中凝集的内层涵义。我们说,只有在真正理解一首音乐作品的前提下才能接受并喜爱之。

例如《海上钢琴师》,这部荣膺金球奖最佳电影配乐奖的影片的主题音乐是影视作品音乐史上的一大经典。让我们将目光聚焦到其中的一个片段:在小号手麦克斯登上“弗吉尼亚号”的第一晚,海面狂风伴巨浪,“弗吉尼亚号”剧烈颠簸,麦克斯不堪忍受晕船呕吐,然而就在此刻,他遇到了主人公1990并被他带到了一架钢琴前。钢琴脚刹一经放开的那刻,音符在风浪中浪漫起舞,美妙的旋律不仅消除了麦克斯晕船所带来的痛苦,而且也消除了这个惊涛骇浪的晚上的惊心恐怖。徜徉于音乐之海中,麦克斯不仅深深为1900的音乐才能所折服,并且也与之形成了深厚的友谊。这样的音乐常识课,内容丰富,情感真切,最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加深对音乐艺术的感悟,调动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地完成相关课业任务。

3.强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记忆

人们的心情会随着音乐的旋律起伏而发生变化。影视音乐将影视作品的剧情与音乐韵律融合一体,直抒善与恶、聚与散的胸臆,深深地牵引着学生的感知神经,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自然而然,学生对作品的记忆将大大加深。

蒙古音乐包含的热情与粗犷就如一阵辽阔草原上的清风吹进人们的心田。例如《乌兰巴托的夜晚》这首歌曲,要是欣赏的仅仅是歌曲而没有视觉上的体验,那么就极易导致学生对歌曲细腻深邃的情感表达体会不深,但是若结合影片《世界》来欣赏时,便会对情感表达有更为深刻的体悟。在影片《世界》中,贾樟柯重新为这首歌填了词作为电影的插曲,并使赵小桃与两个俄罗斯妓女打破了国度与语言的“鸿沟”,实现了双方心灵上的沟通。影片展现了一副宁静美丽、空气沁人心脾的乌兰巴托之夜,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结合视觉欣赏音乐,也会油然而生对乌兰巴托的向往之心,在动听的旋律中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从另一个角度来把握《乌兰巴托的夜晚》的内涵,甚或能引起学生关于人生的哲学思考,进而强化对作品的理解和记忆。

参考文献

[1]郭强.影视音乐在大学音乐常识课中的作用[J].电影评介,2007,21(4):95-96.

[2]常诗竞.影视音乐在音乐常识课中的作用[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10(21):227.

[3]乔鲁宾.影视音乐在大学音乐常识课中的作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7(9):99+113.

[4]马兰.音乐常识在大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3,05:(14)113-115.

[5]焦杰.影视音乐在音乐常识课中的作用[J].时代漫游,2014,03(32):70-71.

[6]黄海燕.浅谈中学音乐常识课中影视音乐的作用[J].群文天地,2011,12(18):192-193.

[7]李磊.解析大学音乐常识课中的影视音乐[J].音乐大观,2014,06(26):20-21.

[8]侯可心.影视音乐对作品的烘托作用及其教学策略[J].北方音乐,2014,15(9):180.

[9]邵菁.影视音乐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案例[J].音乐大观,2012,11(13):80-81.

项目名称:四川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R119582120).

注 释

①随着高校新课改的深化,有些大学不再强调知识的专门性,而是开始强调音乐知识的综合性,正尝试将多门课重构为综合性较强的《音乐常识》课程,例如,四川某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音乐常识》课程就是由《音乐欣赏》、《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曲式作品分析》三门课程整合而成。

音乐教学中的影视音乐 篇4

通过几年的教学, 使我认识到任何一种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都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任何一个音乐教师, 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高手。基于青少年学生的好奇心, 就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状态, 探索音乐教学的“求新”之路。通过实践, 我认为“求新”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首先, 教学方法新。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和教学方法, 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到有新鲜感。如情景教学法, 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形象、直观;尝试教学法, 让学生可望又可及, 能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创新欲望, 也可以采用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综合使用, 以唤起学生强烈的寻奥探秘的求知欲望, 可以穿插启发式提问;时而组织活泼热烈的讨论;时而进行饶有兴趣的对话;时而进行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范唱、范奏……如上欣赏课《梁祝》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歌曲所塑造的音乐形象, 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首先我介绍了流传于民间的关于《梁祝》的爱情故事。接着我继续讲解:“如在楼台会中, 乐曲采用了大小提琴对答的方式, 如泣如诉的表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相互倾诉爱情的情景。此情此景, 感人肺腑。”使学生领略到了爱情的真挚, 同时也感受到了音乐的奥秘, 乐曲中如歌如泣的倾诉使人浮想连绵, 如梦如幻。此时, 我见火候已到, 便话锋一转, 进入正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让我们在《梁祝》恢弘的爱情曲调中去感受如歌的情, 如情的爱意。”几句话便引出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强烈欲望和好奇心, 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 教学手段新。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 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应现代教学手段具有新颖、形象、直观等特点, 创造出悦耳、悦目的教学情景。但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 而忽略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在进行课件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情感, 采用适当的交流方式, 要从教学实际需要, 才能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我在教授音乐欣赏课方面, 打破了原有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活动中、图画的描绘中掌握音乐的主次、曲式结构及情绪。如:我在教欣赏课《在钟表店里》这课时, 先让学生观赏自己带来的小台钟及听它们发出美妙的声响, 然后再欣赏音乐, 结合生活中的钟表声理解乐曲所描绘的情景, 每个学生都很投入, 整堂课以活动为中心展开各个环节的教学, 学生在自己主动参与中理解音乐。

第三, 教学内容新。教师应适当地更新和补充教材, 把时代气息浓, 紧贴学生现实生活, 符合学生“胃口”的材料充实到教材中;把能反映现代社会和学生生活情趣的校园歌曲和优秀流行歌曲引进课堂;也可以利用校庆、五四等大型文娱活动之际, 大兴演唱歌曲之风, 把团结之歌、爱国之曲, 唱到校园的每一块土地。如可以告诉学生音乐可以调节人的情绪, 调节人的精神活动, 产生镇静、安定、镇痛、兴奋、调节情绪的功能, 音乐对多种疾病有着治疗作用, 如音乐可代替麻醉药进行拔牙效果很好, 小提琴协奏曲, 能使高血压的病人血压明显下降, 《梅花三弄》可治疗烦躁不安, 《步步高》则使人精神振奋。孕妇经常听音乐是一种较好的胎教方式, 可促使胎儿健康成长和容颜美丽, 老年人经常听音乐, 可延缓衰老。年轻人听摇滚音乐, 则能发泄出心中的不满, 有利于身心的健康。

第四, 教育观念新。音乐对人的创造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在音乐课中要创新教育观念,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观念的转变, 对音乐课堂教学的改革起着导向作用, 当前转变主要是:1.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学校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是为学校的“杯子”“旗子”和“牌子”服务的。2.由老师中心论向学生主体论转变。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 学受制于教。教师教得越多, 教学过程的活力和效果就越低。因此,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成为当今音乐改革的核轴心。3.由“封闭式”教学观向“开放式”教学观转变。使学生从教室、校园、走向社会, 大自然, 让学生充分领略音乐的无穷魅力。4.由“师道尊严”观向平等、民主教学观转变。教学过程是学生心理、情感的交流过程, 这就是要求我们树立平等、民主的师生观、教学观, 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5.由掌握知识的单一教学目标观向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发展学生个性等多元教育目标观转变。如在作品的创作背景中渗透德育,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的感情。例如《国歌》都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乐曲, 原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 表现在处于深重民族危机下的上世纪30年代的知识分子, 从象牙之塔冲出来奔赴抗日前线和主题, 整首歌曲除了具有昂扬振奋的精神外, 还采用了主要动机贯穿发展的手法, 达到完美和统一。这首歌曲一经唱出, 立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不久就唱遍了全国的每一个角落。同学们听后, 在演唱的《国歌》的时候便会有了新的认识。

影视音乐在大学音乐欣赏课中的作用 篇5

影视音乐在大学音乐欣赏课中的作用

大学音乐专业课教学中的音乐欣赏教学是由感知欣赏发展到感情欣赏最后上升到理性欣赏的..如果这三个阶段运用一些通俗、易于接受,音乐形象具体的影视音乐,让学生通过画面、剧情等,从视听两方面欣赏音乐,则欣赏课就会非常顺利地进行.影视音乐对学生的音乐欣赏力的提高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 者:郭强 Guo Qiang 作者单位:西安音乐学院刊 名:电影评介 PKU英文刊名:MOVIE REVIEW年,卷(期):“”(21)分类号:G64关键词:大学音乐欣赏 感知欣赏 感情欣赏 理性欣赏 影视音乐 学生

影视音乐中的声乐艺术 篇6

关键词电影音乐特征电影化声乐艺术声乐作用

历经百年的发展,电影音乐已经因其独特的艺术特性、多样化的功能以及多元化的样态成为电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影片中,声音赋予画面以生命。这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电影音乐。在影视音乐中有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声乐更是以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出现在电影音乐中。让我们从电影的特征和性质中去了解电影音乐。

在电影音乐中声乐也在发挥着它独有的特性。它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出现在电影中,如合唱、独唱、伴唱等。在电影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电影艺术的研究,着重探讨声乐在电影中的应用。使人们在电视电影中更全面的了解声乐这门艺术。

一、声乐艺术在影枧音乐中的作用

音乐进入电视片时,在声像交融,音画相映的结合中,巧妙的运用音乐形象来突出主题思想。展开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抒发人物的内心感情,进一步地烘托语言,渲染气氛,提高影视片的艺术水平目前我国电影学界和音乐学界界定电影的性质时。多取功能角度,其中涉及音乐在这门综合性艺术中的地位、作用、创作、欣赏以及与其他艺术元素的相互关系等诸多方面。《电影艺术词典》是我国电影艺术理论研究成果和创作实践的阶段性成果,有关论述最具代表性,它的定义是:电影音乐是“专为影片创作、编配的音乐。电影综合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新的音乐艺术体裁……电影音乐具有一般艺术的共性……但又具有自身的特征……”《电影艺术词典》编辑委员会1986:484)。在影视音乐中有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影片中,声音赋予画面以生命。声乐更是以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出现在电影音乐中。

二、声乐艺术

声乐是音乐艺术的一种,是一门综合艺术,它集生理学、物理学、心理学、音响学、哲学等元素于一体,利用声学上的各种技能和技巧,最终反映人的思想活动和精神。声乐艺术是通过歌唱来传达思想感情的,它必须在人们自身声音的生理基础上,通过正规、系统的训练,甚至达到一定高难度的训练水平才能完整地抒发其情感。声乐要求声音自身包含艺术上的美,但仅仅声音上的美是不能代表声乐中需要表达的全部艺术含义的。许多歌者只追求发声和气息的准确而忽视了艺术表现和审美的需要,所以,我们应该从一个更高审美的角度来理解和表现声音,以声音的变化为手段传达美和情感,最终使听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才是声乐的真实意义所在。

艺术以情感交流为目的,因此思想情感的表达和接受,是需要相一致的,至少也应该建立在相互接近的思想感情基础之上,才能够达到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感动。因此,声乐艺术表现力的强弱取决于能否准确把握并且恰当表现出人们各种层次的共通的情感思想。成语“对牛弹琴”指的就是思想感情基础不一致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熟练地运用技能技巧,通过声音的调节,恰如其分地表现内心的情感,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表现中去。

声乐艺术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有了优美的歌喉与清晰的咬字吐字的完美结合、以及声音语调造型的艺术处理技巧,而缺乏情感的准确依据与生动表达,是不可能完成声乐艺术的创造任务的。俄罗斯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平(1873-1938)说过:“对于一个真正的歌唱家来说,仅仅掌握歌唱技术是不够的,还应该用声音表现出各种音乐情节,表现出人物的各种心情,发出为表现一定情感所需要的音调。”我国传统的歌唱理论从《乐记》开始,就总结了“声”与“情”的关系,“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甚至连唐代诗人白居易也说“乐者发于声,声者发于情”。可见,声乐的艺术魅力与美感效果。取决于演唱者的情感表现,但要达到声情并茂,以声传情却很不容易。所以连诗人自居易也不得不感叹:“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在电影作品中,声乐的出现并不普遍。往往只是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影视中的声乐艺术

影视片中音响的三大要素(语言、效果和音乐)是听觉上三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艺术表现上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而听觉因素又和视觉紧密结合成有机的统一体。而声乐在影视音乐中又有它的多样性。它在影视音乐中以多种形式出现,独唱、合唱、对唱、轮唱等。都能充分的表达出人物的情感。如《放牛班的春天》又叫《歌声伴我心》是法国导演克里司托夫巴拉蒂的作品。获美国金球奖提名,又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并凭借偏重的,《Vois sue ton chemin》获得音乐提名奖。

男主角热拉尔朱诺是法国最优秀的演员之一,广受欢迎。片中的天籁童声,小男高音尚吧提莫里耶也让人赞叹。

整个电影的叙事手法真的很一般。一两个老人和一本日记本。一张照片展开,回忆了一群接受“再教育”的“坏孩子”的成长经历,在新学监的帮助下,逐渐消除戾气,改变讨厌的坏脾气。开始了新的生活。在片中,出现了合唱的表现形式。男主角小男孩以优美的歌声征服了观众,是音乐让他们从新认识到了自己,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最令人心弦一震的是,两个眼神。一个是小男高音的,一个是马修的。尽管只是短短几秒的四目相接,马修一下子就感觉到了被理解的轻松和愉悦。莫杭治则是第一次学会感激一个人,泛着泪光的眼眶。似隐似无的笑容,第一次在他冰封已久的脸上出现:春天来了。不得不提的是另外的一个角色。一个乖张暴戾的蒙丹。

那个天籁的童声音乐《Vois sue tonchemin》把全局推向了高潮。意思无非是黑夜即将过去,光明就要降临的意思。在全片中声乐贯穿了整部电影,多种表现形式的声乐表演赋予了整个影片灵魂。

声乐是反应时代感的因素,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有所不同,声乐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也各有差异。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声乐会受社会生活的影响而带有这一时期所留下的特殊痕迹。在影片中,为了真实的反映时代的社会风貌,可运用具有

鲜明时代特色的声乐曲,生动的再现当时的政治生活、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精神面貌,使观众通过声音明确地感受到这一时代的脉搏,达到烘托时代气氛、深化主题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片《辛亥革命》中,为了突出时代感,在片中以辛亥革命时期的。国民革命歌”作为主题音乐,使人听了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真实感人。50年代,香港电影插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卖汤圆》等曾风靡一时,而其中雅加达的印尼中央广播电台华语节目播送的有别于流行歌曲、另有一种给人以高雅感受的中国民歌、儿歌,留下记忆最深。例如《绣荷包》、《刮地风》《小河淌水》、《兰花花》、《在那遥远的地方》、《牧羊姑娘》、《我愿做个好孩子》等等。当时专载流行歌曲的是《百代》歌集(出有4集)椰城出版的《大家唱》(多集)刊载中外民歌名曲、儿歌以及介绍世界知名音乐家、乐器等,内容极为丰富,为大众所喜爱,亦成为拥护新中国的华校的音乐课教材。电影《祖国的花朵》中的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芦笙恋歌》中《婚誓》,《上甘岭》中的《我的祖国》,是50年代后期极受钟爱、传唱极广的三首歌曲。这些歌曲一经唱出就想起那个时代的电影艺术。

声乐还反映了地方的色彩。声乐的地方色彩使由这一地区的地域环境、生活内容和习俗所决定的。在影片中,适当运用带有地方特点的声音,各个地方的民歌,创造色彩鲜明的声音形象,能更生动地表现该地区的社会习尚和风土人情,增加影片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如反映江南地区的民歌《春江花月夜》体现广东特色的“广东音乐”:散发着老北京味儿的京韵大鼓《红色娘子军》片中的海南民歌……这些音乐无不打上地区的烙印。

声乐还体现了民族的特性。特定的地理环境、生活内容和生活条件,构成了各个民族社会生活的民族色彩,形成了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欣赏习惯。这些都可以反映到歌曲上,使声乐的内容和形式具有该民族的风格。在影片中,正是运用这些有特色的声乐歌曲及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如陕北民歌,创造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声音形象。来反映特定的社会生活,表达该民族的思想感情,达到生动、强烈的艺术效果。

音乐教学中的非音乐化倾向及其克服 篇7

音乐具有深厚的审美内涵和感人魅力。音乐教育应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为目的, 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为核心,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基础, 形成健全人格和个性为特征的教育。因此, 在音乐教学中必须按照音乐的本体特征实施以审美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功能。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 审美教育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音乐课堂教学的落实。

一、音乐教学的非音乐化倾向

然而,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实践中, 特别是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 却常常出现一些忽视音乐特点, 违反审美教育规律的现象。尽管这些非音乐化的教学行为是局部的, 不自觉的, 但它却阻碍了音乐美育功能的实现, 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音乐教学的非音乐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以抽象的作品分析代替声乐教学

声乐教学是音乐课的重要内容, 以准确而生动的范唱使学生完整地感受歌曲的艺术形象, 激发他们的学唱欲望和兴趣, 是行之有效的“经典性经验”。但有的老师由于种种原因, 却在教学实践中轻视这一环节, 将声乐教学匆匆带过, 敷衍了事, 有的甚至直接省去了声乐教学, 致使唱歌教学一开始就缺乏应有的音乐氛围。富有情感的歌唱是声乐艺术的生命, 但有的老师没能进入“角色”, 有声无情, 这样根本无法引导学生融入情感演唱歌曲。还有的老师范唱不注意交流情感, 或只顾自己边弹边唱, 或只“照本宣唱”, 致使美妙的音乐黯然失色。至于范唱中音高、节奏不准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这样的教学只能起到审美教育的反作用。

对音乐作品的分析, 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把握歌曲的内容, 对歌曲所产生的历史背景、主题思想和作者生平等音乐知识, 是可以也应该进行一些介绍的, 但这种“说歌”、“讲歌’必须简明扼要。然而, 有的教师搜集了大量所教歌曲的相关资料, 对作品的分析占用了课堂教学一半的时间, 这样的课程安排是非常不合

筅江西财经大学音乐系马艳

理的, 音乐课变成了枯燥的理论课, 致使学生被抽象的作品分析所困扰, 教学在一种刻板机械的方式中进行, 久而久之, 学生常常因此丧失了对音乐的兴趣, 甚至会产生厌烦音乐的逆反心理。

2. 欣赏教学缺乏精品意识

音乐欣赏是审美教育的核心内容, 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倾听真善美的音乐, 以陶冶情操, 完善人格, 塑造高尚的品德, 是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但是如何通过欣赏教学更好地发挥音乐审美效应, 却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

比如, 有的音乐欣赏课、唱歌课教材选择忽视艺术性和思想性, 缺乏“精品意识”。在课堂上, 让学生听、唱一些或情调低下的流行歌曲, 直接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还有的欣赏教学设备低劣, 音响失真, 把原本优秀的音乐佳作播放成模糊不清的变形音响, 像这样失去美学品格的“音乐”, 怎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呢?

3. 乐理教学内容过度膨胀

乐理是音乐入门的工具, 音乐教学的内容之一, 也始终是困扰学校音乐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学校教育中的识谱问题可以说是教师投入力量最大, 而收效甚微、形成最大浪费, 是学生不喜欢音乐课的主要矛盾所在。北京师范大学杨立梅老师每年进行的“音乐基础知识与欣赏”的课前调查统计显示, 认识五线谱的人数平均不超过5%, 认识简谱的人数平均不超过10%。学生普遍反映, 小学、中学时学习过识谱, 但是觉得枯燥、没有意思, “乐理知识像一堵墙, 把我们和音乐隔离开了”, 结果学生不但乐谱没有学会, 基本的音乐能力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

这方面的误区常表现为:一是过分地强调乐理本身的科学体系。教学上追求系统而完整的知识结构, 从音、乐音、音符、休止符到音阶、调、调式、调性……逐一详细讲解, 致使教学内容膨胀, 排挤了声乐教学、欣赏等主要内容。致使音乐教学变成了没有音乐的音乐课。二是忽视了乐谱知识教学的应用特点。强调学生必须掌握一系列乐理的基本概念, 如对音阶、调、调式……等概念要学生死记硬背, 使原本生动的音乐课变得索然无味。三是不和音响、视唱听音等实践环节相结合, 从理论到理论, 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显然有悖于乐理教学的主旨。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认识和情感是不可分割的, 人们常常把情感和智能看作两种不同的范畴, 实际上它们总是相互联系的。没有情感的认知是冰冷的、机械的、纯理性的, 是为了某种功利不得不学的死知识。而情感的体验也决不是无目的的体验, 在情感的体验中必定会有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对生活的认识、对文化的认识。学生参与生活、表现生活, 是体验, 也是认知和学习。

4. 视听训练忽视美感启迪

听音视唱和乐理一样, 都属于基本乐科性质, 但其特点表现为实践性和技能性。根据音乐的审美特征, 听音视唱的学习应该是寓教于乐, 按照愉快教学法的精神引导学生通过音乐美的韵律来掌握音乐的基本要素。达尔克罗兹认为, 视听训练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基础。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读谱视唱能力, 更重要的是通过系统的听觉训练, 提高学生在节奏、旋律、和声、复调、音乐风格、音乐分析等方面的感觉、能力和技巧, 培养在内心“听”音乐的能力。一切音乐教育都应当建立在听觉的基础上。他认为, 良好的听觉是接受音乐教育最重要的秉赋。音乐上的全部问题都涉及听觉, 都需要听觉的有素训练。但是, 必须改变以往的机械训练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感性知觉。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各种理论知识也应该以听音乐、接受音乐为主体, 而听觉的训练又不仅仅是耳朵的问题。音乐教育既不应该是单纯的技术训练, 也不应该是脱离音响的理论知识和规则的传授, 它首先应该是对音响运动和情感的体验。

二、解决途径

以上种种现象虽表现形式不一, 但都是在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违反了音乐的艺术规律, 这些非音乐化的教学倾向虽不是当今音乐教育的主流, 但它却使得音乐课的美育功能和作用不能充分地体现和发挥。这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和狭隘与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 必须及时纠正和改变。

21世纪的人才观, 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音乐教学的审美教育是我国教育教改的要求, 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为了使美育落到实处,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以育人为目的, 加强审美教育, 才能保证美育的效果。那么, 如何突出审美教育呢?

1. 教学中运用科学的方法

要克服以乐谱为中心的弊端, 改变把大量时间用于技术性、知识性的学习, 而忽视了音乐的本质和意义、忽视了识谱学习的音乐价值的状况。在学校教育中作为素质能力培养的音乐教育, 乐理知识部分不宜单独列出, 它应和音乐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对音乐的理解和学习过程应该是从整体的情绪感受、体验中获得印象后, 带着强烈的兴趣和渴望更深入理解、更完美体现的愿望, 再进行具体分析和对乐谱的学习。这既是情绪感受的一个飞跃, 又是音乐能力提高的过程。因为只有更深入地感知音乐要素, 才能更深刻地感受音乐;只有能够感知音乐要素在作品中的相互联系和作用, 才能有敏锐的音乐审美能力。而脱离了实际音乐作品进行的单独、孤立、支离破碎的乐谱或某种知识的学习, 就只能是机械的、枯燥的、无生命的教学。

2. 注重美感的训练

音乐课属于美育范畴。我们既要使学生具有美的意识、美的观念, 又必须具备表现美的方法和技术, 也就是说既要注重对美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理解力的训练, 又要注重表现美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我们应明确学校艺术教育是非艺术专业的人才教育。可适当降低对学生技能的要求, 以便面对全体学生, 让大家都能够接受, 都能感受到音乐的美。一个学生想要有音乐修养, 脑子里必须装有大量的音乐旋律。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所以, 从一定意义上说, 音乐课的每一环节, 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 教师都必须贯穿对美感的训练。具体地说, 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认知能力。让学生充分理解感受课业练习中多种美的类别和特征, 引导他们将各自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贯穿到练习之中进行应用, 获得艺术表现的愉悦和快感。

三、结语

总之, 我们应采取多种手段, 把音乐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来体验, 教师是描述音乐的进行, 而不是解释音乐, 音乐具有不既定性, 这就有了它的特殊功能。我们只有通过审美教育, 才能培养出学生的个性、自信心、创造性。我们一定要增强以审美为核心的观念,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晶.音乐教学应以审美教育为核心.职业技术教育, 2000 (13) .

[2]李晓兰, 丁伟.试论音乐教学中如何体现素质教育.音乐美劳教学, 2004 (12) .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民族音乐教育 篇8

一、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及思考

“一个国家的音乐文化不是个别音乐家创造的, 而是整个民族的人民创造的”。新课标较为注重民族音乐的教育, 并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作了具体的要求和阐述。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中也都增加了本地区乡土教材的内容, 应用于现实教学的内容比率应也达到15%—20%, 这给民族音乐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契机。

然而, 现实却与基本方针相悖。民族音乐作为普及音乐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民族音乐教育共有五大类, 即民间歌曲、民间歌舞、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间器乐。他们以不同的艺术形式, 体现了民族特有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观。但在中小学音乐教育实践中常常被忽视, 许多民间优秀音乐文化都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危机, 更有一些民间音乐已经到了“人走歌息, 人去艺绝”的程度。其主要表现在于:首先有的教师缺乏民族音乐方面知识的修养、艺术实践和教学方法, 甚至连自己也没兴趣。其次文化生活已经由封闭形态转向多元文化形态, 各种音乐品种的出现, 适应了学生求新求异的特点, 但同时也给传统的民族音乐教育增加了难度。

二、世界民族音乐教育发展的趋势

近年来,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信仰宣言”和“世界文化的音乐政策”提出, “任何音乐教育体系都接受多种文化形成的音乐世界的存在事实, 以及对其学习和理解的价值, 并把这一观念作为音乐教育的新起点”。这种把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来传授的理念, 拓宽了音乐教育的范围, 给世界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首音乐作品, 里面往往融合了自然、地理、人文社会等方面的知识, 它涵盖了各方面各层次的文化。因此, 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注重了本国的民族音乐教育研究。匈牙利的柯达伊教学法, 将普通学校教育的重点立足于匈牙利本土民族音乐基础之上;德国在19世纪初学校就兴起了“民歌运动”, 将民歌和民间歌曲作为教学的基础;俄罗斯卡巴列夫斯基认为:“音乐教育中心的材料, 必须以民族音乐、古典音乐及现代音乐三个方面来选择, 但首先必须立足于本国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美国则把音乐教育现象和问题定位在音乐教育的《国家标准》中, 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注重民族音乐教育已成为各国普遍认同的教育观点之一。

三、突出民族特色的民族音乐

一个民族的音乐教育如果脱离了母文化这个根, 就谈不上继承和发展的话题。各种传统文化, 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气质, 而个性气质的来源, 就是每个民族独特的文化背景。这些都可以在民族音乐中找到它们的缩影。“真正的音乐并不需要视觉形式的注释、描绘, 以免对音乐领悟产生误导, 使人们在主观上背离音乐。”如果单一地传授音乐课本知识, 势必造成学生知识面的局限,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往往与本民族的文化思想、民族习惯等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布卢姆说过:“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 教学也就不能成为一种艺术了。”民族音乐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 它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不同的价值。一曲《阳关三叠》, 再现了唐代诗人王维的赠别诗, 把诗人送友人西出阳关时的愁情伤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以流行音乐的《梁祝》激趣, 再欣赏主旋律相同的小提琴协奏曲, 之后了解越剧《梁祝》, 这样环环相扣, 层层引入, 抨击了封建礼教, 歌颂了纯真的爱情。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从艺术的角度深入透彻地学习、了解民族音乐, 能将课堂上学习的内容、知识带到课外活动, 并对其进行深化, 接受本民族特有的精神。

四、拓展民族音乐教育的途径

民族音乐教育的重心由“结果”转向关注“过程”, 通过关注“过程”, 抓住生成性资源, 运用教育机制, 促进“结果”的提升, 拓展音乐传递的途径。“音乐是万德胚胎的源泉”, 钢琴协奏曲《黄河》弘扬了民族奋斗的精神, 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中对人类美好的描绘和憧憬等, 都是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使人的心灵得以升华。

音乐史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价值 篇9

一、音乐史能促进对音乐作品的认识和理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影响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三个因素是:认知结构、认知发展和认知风格。音乐教学活动也要从学生的已有认识结构出发来进行, 循序渐进。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在学习新知识时可以适当利用相关的概括性的, 并且比较清晰和稳定的引导教材”。这种引导材料就是所谓的“先行者”, 它可以成为新知识学习的“脚手架”。如:在高中《音乐》二册中有欣赏古琴曲《胡笳十八拍》。从周朝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经典故事入手, 适当渗透古琴及琴曲的发展脉络, 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切入主题《胡笳十八拍》, 讲解作品的历史知识:作者蔡文姬博学多才, 精通音律, 汉末被南匈奴所掳, 在匈奴被左贤王娶为妻12年, 作品表达了她对战争的控诉, 对故乡、祖国的思念以及对远居异邦的怨气。这样对学生理解这首曲子的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 帮助学生产生音乐共鸣, 更容易实现音乐欣赏的教学目标。

二、音乐史能培养学生广泛的音乐素质

中学教育是奠基性的基础教育, 这就决定了中学的音乐素质教育必须强调基础性, 应当从最起码、浅层次的认知目标入手。纵观当前的中学音乐教学, 出现了歌唱性乐曲教学的单一局面, 有些学生对贝多芬、施特劳斯、柴可夫斯基等著名的音乐家, 只知其姓名而已, 对中国音乐杰作也知之甚少。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徽班进京, 什么是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戏曲剧目与代表人物知之甚微;对中国自己的戏剧创作大师如关汉卿、汤显祖、王实甫、田汉、夏衍等不甚了解;对古往今来著名的戏曲剧作《西厢记》《窦娥冤》《桃花扇》《白蛇传》《红灯记》《白毛女》《沙家浜》缺乏了解。这种现状是当前我国音乐素质教育一大缺失。而音乐史的渗透和学习正好弥补了这一缺失, 丰富了音乐课堂, 增强了学生的音乐素质。

三、音乐史有着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因素

音乐史中有着广泛的思想教育因素, 值得去挖掘。其一, 众多音乐家的成功有着丰富的励志教育因素。如贝多芬, 自幼有着极高的音乐天分, 但命运不公, 先后经历了失学、失恋、贫困和疾病的折磨。但他没有怨天尤人, 而是勇敢地向命运挑战,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决不能倒下”就是他挑战不幸命运的人生写照。这些都可以教育学生立志向学、勇敢面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其二, 通过音乐史实或作品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适当的选择和利用音乐史实、作品和各种事例充实教学内容, 打动学生, 使学生由内而外产生爱国主义的情感。比如:教唱《苏武牧羊》这首歌, 给学生讲苏武的故事, 让学生体会苏武“留胡节不辱”的那种爱国情感。学习《满江红》时, 联系上岳飞的故事, 使学生顿生悲壮之感爱国之情。另外如明清时的《桃花扇》的故事, 近现代梅兰芳“蓄须明志”故事等等都可以加以利用。《中国音乐史》有着诸多的可以利用的音乐史实, 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四、通过音乐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所谓“人文精神”, 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从音乐作品的历史文化角度、艺术特征分类, 中学音乐欣赏课教材作品包括作品风格、情感、人物、典故、自然美及精神文化内涵, 都体现了作品包含的人文知识、思想精神性。因此, 中学音乐教学中, 充分利用作品的历史背景、人物典故、历史事件, 通过挖掘作品的这些人文知识点, 不但能使学生把握教学内容、教学知识, 更能掌握作品包含的文化、历史、传统方面的人文精神。其一, 我国民族音乐, 吸收民族文化、传统精神, 体现了民族情结、民族精神。如歌曲《北风吹》的学习, 通过对歌剧创作历史背景的渗透, 使学生理解旧社会阶级压迫的黑暗生活和作品展示人性的真、善、美。学生经过对作品人文知识方面的挖掘、分析, 再欣赏主体音乐, 心中可自然而然产生对旧社会压迫阶级的憎恶以及对苦难人民的同情, 这种憎恶和同情正是作品人文精神的价值体现。其二, 国外艺术同样包含了人文精神, 如欧洲“古典乐派”“巴洛克风格”“文艺复兴”等。若说中世纪欧洲“古典乐派”代表人性遭受束缚, 渴望自由, 那么“浪漫乐派”表达了人们反抗束缚, 追求自由理想, “抗争创新性”是那时期的人文特性, 如作品《命运交响曲》:以展示抗争的“不协和”为动机, 主旋律急促、饱满热情, 其蕴含“扼住命运咽喉”的理念精神成为人类史上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音乐史为今天服务, 今天的高中音乐课堂可以培养学生用时代的观念来理解音乐历史。用时代的人文精神来理解音乐史, 用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待音乐历史, 用历史的观点来窥视现代音乐, 让音乐史为人所用, 为今所用。

摘要:音乐史主要讲述音乐中各种音乐现象的产生、发展及演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渗透着音乐学哲理。本文结合教学实践, 分析了音乐史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教育作用和价值。强调了音乐史这门课中蕴含了丰富的知识和极好的教育功能, 中学音乐教学六大模块中皆可渗透音乐史的内容, 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水平、思想精神和人文精神, 使教学达到思想理论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音乐史,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四海.《中国古代音乐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3]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音乐教学中的影视音乐 篇10

一、传统音乐文化

传统音乐文化体现了我国的历史传统、地理风情和民风民俗, 它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音乐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创造和流传的一种艺术形式, 是在社会中传承和发展的民族文化精髓, 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承继性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并深深植根于劳动人民的生活。

在现代音乐教学中, 传统音乐文化为声乐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然而, 我国大部分的高校音乐教学活动, 却是以欧洲古典音乐为中心, 实行着单一的音乐文化教育模式。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 伴随着几千年的音乐文化传统的东方文明古国, 必然要形成有自己特色的音乐文化教育体系, 要坚持从本民族的音乐出发, 加强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二、传统音乐文化在现代音乐教学中的现状

我国现有的音乐教育专业主要设置在各地师范院校和部分艺术院校的音乐院系, 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能够胜任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的人才。现有的音乐教育模式虽然已经度过了一个完善和成熟的阶段, 但是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教育始终面临着许多问题。

首先,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杠杆下, 由于不能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 传统音乐的传承现状不容乐观, 有的日趋异化, 有的日趋衰微, 有的甚至消亡。随着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 传统音乐传播的商业化和舞台化的现象严重, 有的甚至被随意更改。加之, 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重实践轻理论, 使传统的音乐艺术一直没能提高到理论的高度。因此, 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现状是很严峻的。

其次, 传统音乐文化课程在学生所修的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小, 课程体系构成不均衡, 课程结构比较单一;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 大部分为理论概述;无论是理论还是技能知识, 西方的音乐知识都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教学西化现象比较普遍, 导致我国传统音乐的教学很大部分教师也采用了西方的音乐知识和教学模式, 对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造成了很大的阻力。

最后, 我国传统音乐文化课程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高校中传统音乐课程的专任教师很少, 很大一部分是兼职教师任教, 有的甚至一位理论教师兼任多门课程。除此之外, 音乐师资水平也存在很大的不均衡现象, 很多音乐教师接受的是西式音乐教育, 对我国的传统音乐和音乐文化了解很少。

三、传统音乐文化在现代音乐教学中传承的意义

(一) 是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途径

传统音乐文化是悠久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可以作为我们了解历史背景和民族风情的一座桥梁。因此, 传统音乐文化在现代音乐教学中的传承是我们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 可以提升高校的声乐教学质量

在现代音乐教学中, 教学模式相对单一, 并且长期受到了西方古典音乐的影响, 导致我们的声乐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发声和唱法, 使我们传统音乐精髓没能传授给学生。传统音乐文化是我们音乐的灵魂,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音乐文化内涵丰富的民族, 在现代的音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 可以有效的提升现代音乐教学质量, 对我国现代声乐教育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

(三) 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音乐文化融合到现代音乐教学中, 可以使大学生在学习各种音乐技巧和音乐知识的同时, 真正意义上的掌握音乐的精髓。它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审美情趣, 增强审美意识, 激发他们在音乐上的创造性思维, 从而创造出更多更完整的音乐作品来。同时, 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还能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对发扬传统民族文化有很大的促进意义。

四、传统音乐文化在现代音乐教学中传承的策略

(一) 现代高校是传承和发展传统音乐文化的主要基地

我国现有的音乐教育专业主要设置在师范类高校和专业的音乐院校, 而传统音乐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是与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的, 在当今社会条件下, 高校必然要成为传承和发展传统音乐文化的主要基地, 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必然要从高校的音乐教学中着手。因此, 高校要高度重视, 为传统音乐教学建立起系统规范的教学体系和机制, 为传统音乐文化的教学服务;高校要不断提高传统音乐文化理论研究水平, 对传统音乐文化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合, 使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这将更有利于学生对传统音乐从感性的了解上升到理性的认知水平。

(二) 实现传统音乐文化与现代高校声乐教学的融合

传统音乐文化与现代高校的声乐教学相融合, 是我们继承和发扬传统音乐文化的主要途径。但是, 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 如何才能实现传统音乐文化与现代高校音乐教学的相融合呢?

首先, 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现代高校音乐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依靠音乐教师, 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 直接关系到传统音乐文化在现代高校音乐教学中的传承和发展。教师要言传身教, 除了教育学生, 还要不断地巩固和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 不断加深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 真正做到在教学过程中把传统音乐文化融合到现代的音乐教学中, 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的热爱, 从而推动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其次, 要充分有效得利用当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随着社会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发展, 当今的教育教学手段越来越现代化。近年来发展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在现代化的教学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视频、音频、图像等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合到现代音乐教学中, 向学生更加直观的展示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 使学生能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 学习传统音乐文化的知识, 提高自身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

最后, 要彻底有效得激发大学生对传统音乐的感知潜能。不同地域、不同喜好和不同文化水平的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是不同的, 所以他们对传统音乐的感知也存在着差异。现代音乐教育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大学生的不同特点融入不同的传统音乐文化, 并引导学生对不同传统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让学生感知传统音乐的美, 彻底激发学生音乐的潜能, 最终实现传统音乐文化在现代音乐教学中的融合, 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打下坚实基础。

(三) 加强宣传和弘扬传统音乐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各级政府组织陆续开展了各种传统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工程, 使我们的传统音乐得到了及时有效地抢救、整理和保护。但是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更多得还停留在博物馆的资料库里, 还没有走向社会, 走向舞台, 走向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中。

针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播的现状, 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及时出台政策和法规, 配套宣传和保护措施。一方面, 要加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宣传力度, 积极鼓励和支持将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融合到现代的音乐教学中, 让现代教育成为传承和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的主力军;另一方面, 要鼓励和支持民间的音乐团体也来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的重任。只有这样, 传统音乐文化-民族文化的瑰宝和精粹才能被世代传承并不断发展。

五、结语

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承载着我们民族历史的记忆, 它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力量进行保护和传承, 文化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要以强烈的使命感承担起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任, 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传统音乐文化在现代音乐教学中的传承, 是现实历史条件下, 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主要手段, 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是增强民族凝聚力, 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的一个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朱咏北.简明中学音乐教育学.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

[2]黄健君.论高师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D].湖南师大音乐学院.5.

上一篇:酒精的渴求下一篇:篮球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