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管理

2024-06-08

海关管理(精选十篇)

海关管理 篇1

一、管理会计发展的背景

管理会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 主要服务于单位 (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 下同) 内部管理需要, 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 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 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管理会计工作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 是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决算分析和评价的重要手段。

管理会计是西方国家在会计管理上的一种发展, 起源于企业会计, 适应企业利用会计资料进行预测未来、参与决策、控制成本、考核业绩的需要, 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广, 因此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责是“评价过去、控制现在、规划未来”。

得益于西方会计学的研究, 国内企业管理会计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比较多, 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发展相对缓慢, 有的领域甚至是空白。尽管如此, 部分学者也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有学者认为:在构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时, 以预算管理系统为构建基础, 需要正确处理好与预算会计、内部控制系统的关系。有的学者尝试为公共部门管理会计定义:“公共部门管理会计是以提高公共部门绩效, 特别是由该部门控制的公共支出绩效为目标, 为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活动全过程提供会计信息服务的信息收集与处理系统。”

二、海关会计发展的现状

“会计实质上是一个信息与决策支持系统, 也就是为了使信息使用者能够作出有根据的判断和决策而认定、计量和传递经济信息的程序和过程。”因此会计不仅仅为了核算经济活动, 更重要是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 但海关会计目前仍以财务会计为主, 尚未形成系统的“管理会计”实践, 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提高公共部门绩效的管理要求相比, 海关会计发展仍存在差距。

(一) 海关各类会计信息零散分布在各个系统, 无法发挥信息整合效益

目前, 海关会计在用信息系统四类, 包括:海关通用平台部署的海关经费等各个账套核算系统;海关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财政部规定使用的部门预决算、政府采购统计等系统;各海关单位自行开发预算管理系统等等。这分散的财务信息系统带来管理问题:一是数据信息的后期加工量非常大, 例如, 需要将三个账套的收支数据重新加总才能了解行政经费收支的总貌, 需要分别从集中支付系统和账套核算系统提取数据才能分析预算执行进度的突破点等;二是内部控制未完全实现系统嵌入, 例如政府采购预算的批复与支出审批的衔接尚未实现内外信息系统的衔接, 需要人为干预审查确保先有预算再有支出。

(二) 海关现行会计信息无法完全满足绩效管理的需要

全过程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要求“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 围绕预算的投入、产出和效果, 绩效管理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信息支撑。现行海关会计信息只能提供资金投入的信息和部分产出信息, 资金投入后的产出和取得的效益, 往往与海关具体业务相关, 单纯依靠海关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无法获得满足绩效管理所需要的所有信息, 海关预算绩效管理就成为空中楼阁。

(三) 海关会计主要以事后记录为主, 事前预测能力仍不足

尽管海关财务已形成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财务管理新格局, 但会计管理与预算管理的契合衔接仍未达到理想状态, 会计管理的事前预测能力仍不足, 不少基层海关的预算编制仍停留在“编制”阶段, 预算所应当承载的预测、规划职能并不明显。例如, 基层海关“二上”预算仅仅参照往年支出规模编制, 没有细化到具体支出项目, 更没有对政府采购预算的前期规划, 容易导致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不完整等。

(四) 大部分基层海关财务人员缺乏管理会计理念, 管理意识仍未“自觉”

目前海关会计仍然以财务会计为主, 集中力量完成会计凭证编制, 定期统计和上报报表。大部分的基层海关财务人员由于所处的层级较低, 觉得自己只要做好记账就行, 至于预算执行好不好、财务管理到不到位不关心, 对财务信息的分析应用也不深入。处于管理层的处科级领导, 要么是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思考财务信息反映的问题, 要么是没有意识到财务工作需要管理。即使有部分基层财务人员开始探索利用财务信息进行分析, 发现问题, 整合管理, 也只是一种自发性的探索行为, 远远没有达到自觉运用管理理论指导会计工作, 加强预算预测和决算分析。

三、海关管理会计发展的路径

(一) 以内部控制为主线整合财务信息系统, 实现信息流对“现在”的控制

1. 典型的财务会计信息数据流

整合“中央部门预算系统——海关集中支付系统——海关财务账套核算系统——中央部门决算系统”, 这是海关财务会计系统中最典型、发展最完善的信息数据流, 数据流各模块的统计信息是管理会计信息的基础。此数据流的改进关键点一是实现集中支付系统支付数据自动转接财务帐套核算分录数据;二是将海关财务账套核算转中央部门决算的自动转换实现常态化, 这两个关键节点解决后则海关财务收支核算数据可以实现随时自动的便捷提取。

2. 以预算控制为目标的预算支出数据流

整合“中央部门预算系统——海关单位预算信息系统——海关财务账套核算系统”, 这条数据流以“海关单位预算信息系统”前后衔接中央部门预算系统和海关财务账套核算系统, 实现对“无预算、超预算”支出的严格管控, 并同时获取预算执行分析的各项基础数据。由于数据口径不一致, 目前三个模块独立为政, 依靠人力外部控制模块间的数据衔接, 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 降低了控制效果。改进的关键点是海关财务账套核算系统开放数据接口, 海关总署导入中央部门预算系统数据, 同时为各直属海关单位设立自行管理的小项目管理权限, 对接海关单位预算信息系统。

3. 以采购、资产、合同控制为目标的支出审批数据流

整合“中央部门预算系统——政府采购信息统计系统——海关单位政府采购审批管理系统——海关单位合同管理系统——海关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公务卡支持系统和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海关财务账套核算系统”, 这条数据流涵盖了一项支出从获得预算授权开始, 到采购审批、合同管理、资产验收入库、支付结算等活动的内部控制环节, 但目前的发展尚不成熟。改进的关键点:一是海关单位的政府采购审批管理系统和合同管理系统的开发尚未普及, 这两方面主要依赖人力管控, 要尽快利用现有的财政部政府采购信息统计系统等成果, 在信息流中加入此两部分的控制;二是尽快实现海关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海关财务账套核算系统直接衔接, 保证固定资产及时验收登记入库。

4. 为辅助绩效管理服务的绩效信息数据流

绩效管理的辅助信息包括:预算投入信息、产出信息、效益信息。涉及业务项目支出的产出、预算投入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等信息, 由于无法在现有的财务信息系统中获取, 这方面的信息数据流建设仍为空白, 有必要根据绩效管理工作开展的需要, 建立辅助的绩效信息数据库, 由预算责任部门补充辅助的产出、效益信息数据, 财务人员才可能综合数据信息流获取辅助绩效管理的相关决策信息。

(二) 引进企业管理会计若干理念, 促进海关全程预算绩效管理的落实

1. 引进“规划”理念, 明确预算绩效目标编制意义和作用

在企业管理中, “规划”是管理决策的重要组成, “规划”决定企业的目标以及如何实现目标, 是实现“控制现在”的依据, 具有战略意义。海关同样需要规划, 明确海关预算投入的目标, 希望获得的产出, 取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这些信息应全面反映在海关部门预算以及基于部门预算的预算绩效目标当中。因此, 海关部门预算的绩效目标编制不能仅仅满足个别试点项目预算绩效目标的编制, 更重要是整体支出预算要明确保障目标, 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 才有可能达到预算绩效的经济 (Economy) 、效率 (Efficiency) 、效果 (Effectiveness) 、公平性 (Equity) 的“4E”标准。这正是海关管理会计活动的起点。

2. 借鉴企业“分析决策”方式, 改进海关财务收支分析

企业管理会计强调围绕决策需要开展分析, 在收集、整理、加工各类分析数据时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 不拘泥于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范畴。海关财务收支分析也应当明确定位服从服务于海关内部管理决策需要, 在按照《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编制的报表数据基础上, 灵活调整各类会计信息。例如, 对以收付实现制为主的支出数据, 由于支付时间差异导致支出归属期前后不一致的, 通过采用修正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进行局部数据的调整, 使得支出数据归属期一致再进行同比增减的分析。通过改进海关收支的分析, 尤其是对项目支出的分析, 为海关项目支出的投入、跟踪监控、评价等决策提供建议和数据支持, 才能有效改善和提高海关预算管理绩效。这是海关管理会计的中心任务。

3. 强化“成本”概念, 在良好的管控中实现预算绩效

海关是行政机关, 承担“把守国门”的社会责任, 因此海关不可能如企业以“利润”作为衡量预算投入效益的指标。《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强调公共部门要提供评价主体在服务成本、效率和成果方面的有用信息, 这说明公共部门的业绩评价方式是强调服务的成本、效率和效果, 要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成本的概念有别于财务会计中的费用支出, 包括的是“提供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过程中, 可以对象化、以货币表现的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应当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各种经济资源的价值牺牲或代价”, 这种“价值牺牲或代价”既包括当期也包括未来的“价值牺牲或代价”, 既包括直接也包括间接的“价值牺牲或代价”。海关管理会计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辅助决策信息时, 首先需要区分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 如人员支出具有刚性, 对海关而言属于不可控成本, 公用支出具有可控性, 因此行政运行的成本控制应当重点关注公用经费的管控;其次要考虑项目支出的平均成本、机会成本等信息, 例如假设海关的卡口建设投入20万元, 可以保证100-150辆货柜车快速通关, 那么以平均成本计算比较, 无疑150辆车业务量时的资金使用效益是高于100辆车的。不局限于核算体系发生的费用支出获取各类成本信息, 是海关管理会计有别于财务会计的最大特点, 也是海关管理会计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有力武器。

4. 借鉴企业责任会计, 落实项目支出绩效责任

企业通过不同层面的责任中心层层分解目标责任, 最终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海关应当借鉴这一做法, 将控制投入成本, 提高项目支出预算绩效的责权利统一下放到项目支出管理部门, 由项目支出管理部门作为责任中心, 按照绩效管理的要求实现绩效目标, 根据其履行职责的情况给与适当奖惩, 促使责任中心增强绩效管理的动力。责任会计是海关管理会计的重要组成, 责任会计的职责是为责任中心提供责任报告, 反映责任中心落实职责的情况, 例如目前海关广泛使用的项目预算执行情况通报, 就是对预算执行进度责任的一种报告形式。对成本目标、绩效目标执行的差异分析将有利于推进责任中心落实控制责任, 例如定期向某基建项目责任中心报告项目投入与原定计划的差异, 可以提请其注意控制基建项目超预算的情形, 落实成本管控。

(三) 健全海关财务人员培养成长体系, 储备管理会计人才

毛主席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 干部就是决定因素”, 可见人才在事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在全国发展管理会计的大背景下, 海关财务人员的素质将直接决定海关管理会计发展进程。海关财务队伍不缺乏高素质的具有财务专业背景的人才, 关键是在海关内部建立明确的人才成长路径和培养机制。

海关财务人员从上岗开始, 应当逐步从财务会计熟悉海关财务的基础规定, 在此基础上参与海关预算编制、执行与分析等各个岗位业务工作, 积累了相关业务背景的财务人员有志于转型进入管理会计领域的, 要按照进入数据、进入流程、进入业务、进入系统的要求, 主动对接了解海关业务, 贯彻预算服务业务的要求, 积极借鉴企业和其他公共管理部门的管理经验, 逐步增强利用会计信息辅助决策的管理意识。经过系统训练学习的海关财务人员, 必将承担起海关管理会计发展的重任, 推动海关管理会计事业蓬勃开展。

摘要:本文从管理会计发展的背景出发, 分析海关会计发展现状, 初步探索海关管理会计发展路径;以内部控制为主线整合财务信息系统, 实现信息流对“现在”的控制;引进企业管理会计若干理念, 促进海关全程预算绩效管理的落实;健全海关财务人员培养成长体系, 储备管理会计人才。

关键词:海关,管理会计,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永泽, 况玉书.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J].会计与经济研究, 2014, (3) .

海关管理 篇2

【中文摘要】为了更好地解决海关在对外贸易监管中有效与便利这一矛盾,本文试图通过对海关进出口风险管理的系统介绍,说明风险管理在海关进出口监管中解决该矛盾的理念指导、实践运用及取得的成效。同时研究学习先进进国家海关推进海关风险管理的特点和经验,对比中国海关实际,分析指出目前中国海关进出口风险管理仍然存在的问题。着眼于整体防控风队、提高通关效率,提出具体的措施和对策,探求运用风险管理解决海关进出口问题的途径和方式:在全面推行海关进出口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实行差别化管理,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大系统。

【英文摘要】For solving Customs betterly valid and

convenient this is self-contradict in the foreign trade take charge of, this text tries to pass the system introduction that manages to the customs import and export risk, explaining risk to manage to solve in the maritime customs import and export take charge of should self-contradict principle instruction, practice usage and the result for obtain.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xperience of the study advanced countries maritime customs propulsion maritime customs risk management process in the meantime, contrast the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business management actual, analyze to point out currently the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import and export risk a management still exist of problem.The From whole defend to control risk, the exaltation customs clearance efficiency to set out, the put forward the concrete measure and counter plan, the investigate the path and the way that the risk management resolves the maritime customs import-export the business management problem:practice difference to turn a management in promoting the foundation of[with] the maritime customs import and export risk management completely, the quest build up united of the risk manage big system.【关键词】海关风险管理 进出口风险分析 国外经验借鉴 风险防范系统

【英文关键词】customs risk managementimport and export risk analyzesforeign experiencesrisk precaution system

【目录】中国海关进出口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57-98

ABSTRACT

5-6

第一章 导论7-17

摘要第一节 引言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7-8

三、本文的创新之处8-9

一、风险9

二、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节 风险管理的基本概

第三节 世

一、世界

念9-1

1二、风险管理9-1

1界海关组织和《京都公约》对风险管理的规定11-12海关组织关于风险管理的规定11

二、《京都公约》关于风险管

理的规定11-1212-1

3第四节 海关进出口风险管理的基本要素

二、海关监管

2一、海关管理中人的风险要素1

2对象的风险要素12

三、海关监管本身的风险要素

四、其他相关的风险要素12-13的程序13-17险识别14先次序14-15查)15-1717-27

第五节 海关进出口风险管理

二、开展风

一、建立风险管理环境13-1

4三、风险分析1

4五、处置风险1

5四、评估风险并确定风险优

六、守法测量(监控和复

第二章 国外海关进出口风险管理的经验与借鉴第一节 外国海关风险管理实践17-26

17-20

一、美国

海关风险管理实践20-2

4二、荷兰海关风险管理实践

第二节 国

一、建立

三、韩国海关的风险管理实践24-26

外海关进出口风险管理经验对中国海关的启示26-27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企业风险测量体系学的分析方法和技术26-27

二、掌握和运用科

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三章 中国海关风险管理的探索和实践27-

4227-28

第二节 中国海

第一节 中国海关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关进出口风险管理实践28-3629-30

一、货到前风险管理

三、稽查工作中的风

二、风险式通关管理30-3

5险管理35-3636-

42第三节 中国海关进出口风险管理案例

二、风

一、风险管理在通关管理中的运用36-38

险管理在稽查工作中的运用38-42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42-47

第四章 中国海关进出口风第一节 理念层面存在的问题

42-4

543一、将风险管理当做管理目标,而不是管理技术

二、将风险管理等同于情报工作43-4

444

三.不重视风

险处置和效果反馈累的误区44-4

5四、存在片面强调技术手段忽视经验积第二节 实践层面存在的问题45-47

一、传统的职能配置方式与推进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要求相冲突454

5二、不能有效地发挥风险管理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三、风险管理职责范围难以确定45-46

四、缺乏成果转化机制和实战应用的工作系统46-47深入实施进出口风险管理的思考47-54风险式管理47-49

第五章 对中国海关

一、全面推行海关业务

二、建立”层级职责明确、业务配合协调”

三、全面应用统一的风险

注释57-59的集中化进出口风险管理体系49-52管理大系统52-54后记59-60

海关缉私警察队伍的管理 篇3

【关键词】走私;缉私警察队伍;管理;深圳海关

一、前言

为了维护我国经济的发展秩序,促进我国经济贸易正常运行,我国对于走私活动的查处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部门,使得我国在打击走私活动中效果受到了影响。海关总署于1998年建立了缉私警察队伍,确定了“联合缉取、统一处理、综合治理”的缉私体制,施行在海关总署设立走私侦查局,在各直属海关分局设立走私侦查分局。2003年,海关总署将走私侦查局更名为缉私局,并增加了缉私局的行政执法权,自此以后,我国海关缉私警察主要通过行政和刑事两种手段对走私活动予以打击,有效的遏制了猖狂的走私浪潮,为稳定我国经济秩序的有序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近年来,我国缉私警察在打击走私犯罪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是随着我国社会变革的日益加深和国际形式的不断恶劣,给我国缉私警察队伍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冲击。本文就针对这些问题以深圳海关为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旨在为完善我国海关缉私警察队伍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二、我国缉私管理体制的概述

(一)海关缉私体制的概念。缉私就是反走私,是相对于走私活动而言的,是一门涉及政治、历史和文化等多学科知识的一门学科。而海关缉私管理体制就是指在新形势下,为更好的开展打击走私的活动,对海关总署专门下属的缉私局和各缉私分局的管理的统称。我国的海关缉私管理体制是:海关总署—直属海关—隶属海关这三个层级的海关之间的管理体制。本文主要是对海关缉私部门在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运行等各个方面的管理制度的研究。

(二)我国海关管理体制的建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现了巨大的发展,而随之而来的走私活动也日趋严重,为应对新时期下不同特点的走私热潮,我国海关不断的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缉私管理体制,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海关管理体制:(1)改革开放初期的海关管理体制: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国家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我国海关口岸管理较松,处罚也主要以行政处罚为主,所以那段时期我国沿海地区的走私活动十分猖獗。(2)90年代的海关管理体制:90年代,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走私活动呈现出执法队伍参与、走私企业背景深厚。这一时期的管理体制是:重稽查、重治理和执法单位分工负责,而由于缉私警察无刑事执法权,所以走私份子并没有受到有效的制裁。(3)现代海关管理体制:赋予海关缉私警察刑事执法权,并施行海关缉私警察、公安和工商等多部门联合执法。

(三)我国现代海关缉私管理体制的特点。我国海关管理体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双重领导管理机制;(2)准军事化管理;(3)海关缉私警察拥有行政执法权和部分治安管理出发权。

三、以深圳海关为例研究我国缉私警察队伍的管理

(一)深圳海关缉私警察队伍管理存在的问题。为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走私活动的特点,深圳海关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体如双重垂直管理体制来应对日趋严重的走私活动。这些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海关急死警察队伍的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执法的独立性并维护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秩序,但是新形势深圳海关缉私警察队伍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1)管理幅度过大。管理幅度就是指一个管理者有效管理下属的人数,由于我国海关缉私任务繁重,深圳海关由于任务多、缉私压力大,故而其缉私警察的人数众多,这些缉私警察的管理都必须要有总局领导和深圳分局的共同参与,这就会使得领导的管理压力骤增,不利于海关工作有效的开展。(2)机构设置复杂。深圳海关缉私警察管理机构设置既有面向上级领导的纵向机构,也有深圳海关内部部门与部门间的平级的机构,这些机构纷繁复杂,给深圳海关缉私警察的管理带来了严重的困难。(3)内部机构膨胀快。由于内部机构人数和部门数的增多可以间接的显现出一个部门的强大,因此下属各海关都在不断的扩充自己的机构。深圳海关从成立之初的7个部门,发展为如今的包含办公室、政治处、督察处等13处室,以及皇岗、文锦渡、罗湖等10个分局。内部机构的过快膨胀,给我国海关缉私警察的管理带来了严重的障碍。(4)只能分工过细。由于内部机构的增多,深圳海关给每个处室分配了不同的缉查任务,这样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对工作效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5)运行成本高。由于内部机构增多,人员数变大,使得办案经费、办公用品消耗和福利支出等成本增加,使得运行成本不断的提高。

(二)解决深圳海关缉私管理体制问题的策略。(1)借鉴外国的经验。如美国并没有单独设立缉私局,但是美国赋予了其海关一切警察机构的权限,并且拥有独立的监控权。而意大利虽然也设置了缉私局,但是其海关和缉私局是两个平行的权利机构,这样就能够保障在国家的监督管理下,两个机构的相互配合。因此,深圳海关完全可以借鉴外国海关的管理经验对我国海关的体制进行改革,这有助于促进深圳海关与缉私局的配合,最大程度的发挥缉私警察在打击走私活动中的作用。(2)完善缉私法律体系。我国目前的缉私法律都是零散的不完善的,还没有一部完整的、独立的缉私法。思想是行动的指引,只有加快完善缉私法,才能够使得我国缉私执法活动有法可以,最大限度的开展缉私活动。(3)优化组织结构。针对深圳海关缉私分局拥有23个处室或者分局的情况,只有优化组织结构,才能够提升工作效率,节约运行成本,合理的对缉私资源进行配置,完成缉私活动。(4)协调好各部门的关系。即协调好内部和外部的关系,外部关系主要是指公安和工商等单位,而内部主要是指服从上级领导,各部门如情报、督查和执法部门的紧密协作,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缉私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结论

企业海关事务合规管理新视角 篇4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位次不断提升。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来看我国的对外贸易额将继续增加,并带动国内各大港口吞吐量同比上升,对我国的通关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关总署对更高效的通关方式的探索也逐渐展现成效,2012年8月1日起,在全面推开分类通关改革的基础上,在全国11个海关试点开展通关作业无纸化改革,预计到2015年将在全国对全部进出口货物实现通关作业无纸化。

2 我国海关便捷通关模式概述

2.1 通关作业无纸化的概念

通关作业无纸化是指海关以企业分类管理和风险分析为基础,按照风险等级对进出口货物实施分类,运用信息化技术改变海关验核进出口企业递交纸质报关单及随附单证办理通关手续的做法,直接对企业通过中国电子口岸录入申报的报关单及随附单证的电子数据进行无纸化审核、验放处理的通关作业方式。

2.2 通关作业无纸化的效益

以上海海关为例,通关作业无纸化试点结果表明,实施自动验放的货物通关作业时间缩短至7-8分钟。据测算,经上海口岸进出口的报关单中,约有60%的出口报关单和40%的进口报关单能满足通关无纸化申报条件,并实现计算机自动验放。改革实现了通关作业流程再造,大大缓解了海关管理资源的“瓶颈”及口岸通关效率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是实现海关监管时空的前推后移的重要手段,海关监管及工作重心势必转移至后期监管环节上,充分发挥海关稽查职能和专业优势,深入到企业内部进行企业业守法稽查评估,从企业内部管理、从源头上化解海关监管风险;同时,“诚信守法便利、失信违约惩戒”的氛围引导企业守法自律,促进海关从“执法监管”向“监管服务”的转变。

3 企业海关事务合规管理分析

3.1 企业内部合规管理现状及问题点分析

“通关无纸化” 的便捷通关模式及海关监管模式的变革对企业内部合规通关及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大多数进出口企业海关事务管理模式仍维持传统的手工作业模式,如:

①进出口报关单证、报表等手工制作及汇总:负责人员各自处理管辖事务,耗费大量时间制作和查寻相关进出口业务单证,手工汇总统计进出口业务报表和数据分析;由于进出口货物报关业务时效要求迫切性,部门人员往往处于消防员角色,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准备“灭火”,无暇涉足提前预警和相关防范措施制定和改善;

②商品HS编码归类:负责人员各自维护已申报商品的HS编码,商品申报HS编码的统一性和正确性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③报关单证归档:手工整理并归档正本报关单证,单证保管的时效及完整性通过手工记录及管理等。传统的管理过程中报关单证制单效率低下,错误的商品HS编码归类等可能对企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海关不定期下厂稽核企业内部单证、保税物料仓储管理工作,企业内部风险管控能力强弱也会影响海关对企业实行分类管理等级评定,进一步影响企业信誉等级和相关优惠通关政策的享受;同时,信息缺失及鉴别难定,企业的主观故意或客观疏忽都可能导致错报、伪报或瞒报,通关无纸化作业下这个风险将变更得大。企业的合规管理已迫切需要通过建立独立的机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对合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监控和报告,还要建立企业良好的合规文化,确保各个组织和人员的各项业务活动符合外部法律法规及内部规章的动态管理过程,而这些复杂内容的实施需要先进的IT技术来支持。

3.2 企业内部合规管理改善措施

考虑通关管理业务的单证的琐碎性及数据管理的复杂性,除企业海关事务管理部门内部进一步完善、优化进出口通关管理流程适应海关通关作业无纸化改革外,企业的合规管理方式应向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立体式、信息化管理转型:

3.2.1 关务系统管理及运用

企业可在内部已有的信息化ERP管理系统基础上根据自身进出口业务需求开发并运用关务功能模块,或使用第三方研发的关务功能管理平台,该平台内所需包含的功能需有主数据管理(如HS编码、物料信息维护)、电子制单、数据逻辑判断、加工贸易手册平衡管理、预警及报表、绩效及暂存的随附单证电子调阅等功能,能够与报关行等的信息化数据作交换,并能够自动采集数据进行检索及分析比对,合理运用系统有效管控通关作业各环节,满足关务运营可视化,实现业务持续改进。结合进出口业务流程开发并运用关务系统平台管理日常业务操作将更加有助于企业巩固日常进出口业务申报数据正确性并合理管控及规避通关、稽查风险。

3.2.2 单证业务外包

进出口业务涉及大量基础而繁琐的单证数据核对,报关单证制作等工作,在有效使用关务系统平台的基础上可将进出口报关单证制作及系统平台申报数据录入等业务外包给第三方负责,作为海关事务部单证中心,并实行每月KPI绩效管理,对于第三方关务服务方包括报关、报检代理和单证中心等都根据关键绩效设定量化指标,部门内部可以更专注于进出口管理,提高内外部客户满意度和工作效率。

4 总结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为适应并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海关不断探索并完善便捷通关模式的创新及施行,海关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如“电子海关”、“电子口岸”、“电子总署”等新型技术手段作为应用保障;但为了保障国家安全,履行把关与服务的职能,我国海关在促进贸易便利需要的同时,对货物通关及企业的管理也由“粗放式”管理模式向“集约型”转型,在做好安全与便利的科学权衡时,则需要靠企业的守法信用评估体系对企业实行分类管理。为此,企业更需要认清形势,细化企业内部海关事务合规管理,借助信息化关务平台规范日常通关业务操作,积极有效应对海关后期监管,合理规避有意或无意识通关问题和风险,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及良好信誉!

摘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及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国际社会在货物跨境贸易中越来越强调并要求简化和协调货物在国际贸易各项活动中所涉及的各种程序。为了给贸易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我国海关不断借鉴国外通关管理经验,创新便捷通关模式;近年来我国海关大力推广的通关无纸化模式旨在从原有的海关通关监管重点集中在口岸的实际通关时段,逐步转向对货物乃至企业的后续监管及核查,有效缓解通关口岸的时效压力。面对机遇与挑战,企业在充分运用海关便捷通关模式提高通关效益的同时,更应该进一步思考并探索运用先进的技术管理工具辅之以有效的内控流程加强内部海关事务合规管理,有效防范并规避通关隐患和风险。

关键词:通关无纸化,技术管理工具,海关事务,合规

参考文献

[1]海关总署2012年第38号(关于在全国海关试点开展通关作业无纸化改革工作)[Z].2012-7-31.

[2]张梦麒,段琮,王兴建.“无纸化”沪上启程[J].中国海关,2008,(03).

[3]朱伟,周英峰.通关读秒时代[J].中国海关,2009,(12).

[4]上海无纸化的未来[J].中国海关,2012,(07).

报关概述与海关管理 篇5

《报关与对外贸易管制》

《国际贸易实务》

《海关法规》

《报关程序》

《报关单填制》

《HS商品归类》

《进出口税费》

主办单位:重庆港通教育服务港

协办单位:对外贸易大学

★学习方式:研讨、研修、出口进修、培训、考察

★学习内容:

1、报关员资格考试培训要点

(1)报关员国家职业标准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

(2)报关员资格考试的规律与特点

(3)报关员资格考试的学习重点(海关监管)。

2、报关员资格考试培训要点

(1)报关员资格考试的学习重点(保税加工贸易);

(2)报关员资格考试的学习重点(进出口税费及原产地认定)

(3)报关员资格考试的学习重点(报关单填制)

★工作考察

考察重庆海关、进出口检验检疫局、重庆保税港区、观摩报关行、国际贸易公司等。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实训教学演练

(1)仿真环境下的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介绍;

(2)情景教学模式演练;

(3)报关员资格考试的学习重点(商品归类技巧)

★学习时间

寒假10天时间

★费用:3860元/人

★联系电话:023-63857708 王老师

海关管理 篇6

【关键词】物流企业;供应商管理库存;供应链;库存管理;海关;信息系统

供应链管理作为独立管理领域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制造企业意识到库存及物流中蕴涵的巨大效益之后,供应链管理从理论和技术上都得到迅速的发展。由宝洁和沃尔玛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供应商管理库存(VMI)是目前受到业界普遍推崇的一种库存管理模式。VMI是指受到上游供货制约的下游企业将其库存交由上游供应商管理,从而使库存管理更具计划性和可预见性的合作性策略,并能够尽可能地降低库存管理成本。VMI将传统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各自独立的库存进行集约化管理,减少整个供应链的环节,效率因此得到极大的提升。

1VMI的实施

1.1实施原则

实施VMI一般需要如下条件:一是库存不确定因素的非对称性。下游企业库存的不确定因素主要取决于上游供货商。例如,正常情况下零售连锁企业日常门店零售所产生的库存变化是比较稳定和可预期的,下游企业对于上游企业对其的供货却有很大的不可控性。供货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库存波动难以预期,因此而产生的效率损失由下游企业承担。二是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供应链能够很好地衔接。库存管理从下游企业交给上游企业,这意味着整个管理体系包括理念、人员、工具的全面更新。但这并不等同于下游企业完全放弃对于库存的管理和要求。在某种意义上这相当于下游企业将库存交给上游企业托管。三是VMI带来的效率提升能够为合作双方所共享。

1.2实施内容

(1)选择合适的供应商VMI实施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上游供应商的库存和供应链管理能力。缺乏全流程物流管理,不能有效应对下游需求的供应商,会在这种模式中败下阵来。同时,供应商还必须具备根据下游客户的要求对库存管理、配送和物流运输进行定制化调整的能力。

(2)选择合理的运行模式根据储存方式、地点、配送方法、运输距离和手段的不同,VMI的库存管理有多种模式,如费用项目库存模式、委托库存模式、就近仓储模式、第3方物流模式等。在确定供应商之后,上、下游企业应共同商定最佳的运行模式来实现VMI。

(3)确立库存管理要求上、下游企业应共同确定VMI应达到的绩效标准或管理要求,包括对库存、订单在内的整个流程进行量化管理,并以量化数据作为双方结算的依据。量化指标包括订单和库存管理的各种参数,如再订货点、合理库存水平、物流配送时间等。

(4)流程和组织重组VMI全面改变下游企业的工作流程和组织结构,并加大上游企业的库存管理工作量。当上游供货商对其众多下游客户统一实行VMI时,规模优势使上游供货商有可能采用全新的库存管理方法,这也可能导致其流程和组织的重组。因此,无论对于上游企业还是下游企业而言,VMI都不是简单的问题。

2VMI实施中面临的海关问题

VMI模式能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带来多方面的收益:(1)库存减少,资金压力减轻。对上游企业而言,信息的集中和物流规模优势可使其生产尽可能贴近需求,做到按时和按需生产。(2)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更加密切。这种近似于纵向一体化的合作关系,使上、下游企业之间可以共同抵御市场波动造成的负面影响,并且分享市场繁荣带来的巨大收益。(3)采购和物流成本大大降低。对于规模较小的下游企业而言,这一点尤其重要。(4)更快的供货响应速度。

在海关管理实践中,VMI模式遇到如下问题:

2.1保税仓库现有通关模式不便捷

对于制造行业VMI模式来说,最关键的部分是供应商对下游企业生产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细化,生产全球化日益流行。大多数产成品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来自不同国家的企业的合作,这势必涉及进出口供应链。为适应现代供应链的要求,VMI仓库的货物往往以保税货物为主,而进出保税仓库需要办理海关清关手续。

在目前海关保税仓库通关作业监管模式下,保税仓库货物进出库通关均实行报关制:货物进口入库时,分别向仓库主管海关、海关通关管理部门、口岸海关物流监控部门办理货物入库审批手续、进口通关报关手续和实物查验放行手续;货物出库进口或出口时,也分别向仓库主管海关、海关通关管理部门、口岸海关物流监控部门办理货物出库审批手续、进出口通关报关手续和物流查验监控手续。保税仓库货物的进出库流通都要经过3道海关监管手续,这严重影响保税仓库物流通关速度,使保税仓库运营成本提高。这个过程难以适应工厂要求的响应时间,成为VMI物流供应链上的“瓶颈”。

目前供应链成员一般在VMI项目中采用部分货物先期完税的方法来应对这一问题:采购方先期办理部分中间品的海关完税手续,手中拥有一定数量的完税安全库存,可以随时发货。但这种做法与真正的VMI管理并非完全一致。虽然保有一定的完税库存,能够满足响应时间要求,但这是以采购方前期持有库存,提前完成物权转移为代价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VMI管理。

2.2物权错位

在VMI模式中往往由独立的第3方物流企业管理库存,此时的第3方物流充当生产企业仓库的角色,货物在交付下游企业之前由其统一负责。正是由于这个特点,第3方物流企业作为其客户的进出口代理人,在进出口申报时一般以自己的名义报关。报关单上的经营单位、申报单位和收货单位都是第3方物流公司。这与货物的实际物权所有者不符。

在VMI管理中,货物在实际到达下游生产工厂之前的物权从理论上说是属于供应商的。采购方通常与供应商签有协议,物权为供应商所有,此时采购方并不向供应商支付货款。只有在物料出仓库门或者到达收货平台时才发生实质性的物权转移,即当下游工厂真正需要时,才最终完成物权的转移(见图1)。

由图1可见,第3方物流仓库中的物料归属于供应商,但第3方物流在向海关进行进出口申报时,在报关单上填写的收货单位是其自身。这造成表面物权与实际物权不符,并且此时供应商实际上失去对货物的控制权。这种申报情况与实际货物物权的不统一,易给供应商带来风险。此外,第3方物流在进出口贸易中所处的地位与其所担负的法律责任也极不相称。

2.3海关监管要求不统一

为适应物流管理模式的不断发展,我国海关在沿海发达地区优先试行“先出后报,集中报关”的新模式。这个新模式主要为货物进出频繁、批次多,信誉良好的制造企业提供便利。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相关规定尚未细化,因此各海关实际监管要求各不相同。对于那些在多个口岸设有VMI项目的企业而言,其VMI项目的管理难度因此而增加。有些大公司的VMI管理涉及跨关区的转关保税运输。由于目前“大通关”模式在各地区的推行情况各不相同,因此在实际运作中一些转关的运输信息不能电子化,信息传递不及时,也导致库存调拨的延误。

3调整海关政策,顺应现代物流业发展

在物流运作管理中,海关的作用非常重要,关系到新的物流管理模式的成败。而且,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海关与企业的关系逐渐转为监管与服务并重。这就要求海关创新海关监管制度,大力提高保税物流的通关效率,为物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流通环境。

3.1树立便利化、区别化的监管理念

海关应树立便利化理念,以效率为关键,以建立内部行为负责制为条件,以完善海关监控体系和缉私体系为保障,以监管方式多样化为手段,实现海关对保税区域管理的便捷化和高效化。具体做法为:给予符合一定条件的企业“分批出库、集中报关”的通关便利,加快物流通关速度;给予有信息化物流监控环境的企业进库直通式备案登记的通关便利。

区别化监管是指实施全面准确的企业分类,以动态管理的方式激励企业规范管理活动,实现有限的海关管理资源对于无限的企业行为的有效监管:(1)建立分类标准,严格信用考核,是海关区别化管理的基础;(2)执行不同的监管措施,引导企业规范化经营,是海关区别化管理的目的;(3)鼓励保护先进,坚持依法行政,是区别化管理的原则。

3.2加快“分类通关”步伐

目前“分类通关”正在部分海关进行试点。适用企业在口岸通关全部由海关系统自动完成审核、验放手续,纸质报关单证由其自行保存而无需交到海关。简化的通关手续让企业享受到提高通关速度和降低通关成本的双重好处,这种新的作业模式也能较好地适应VMI等新物流管理模式的需要。

3.3及时更新报关单信息

报关单上的信息应按照管理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予以更新。建议在报关单中增加实际收发货人栏目,以明确各相关方的法律责任。

3.4加快海关信息系统全国联网

将全国各地关区通过信息系统真正连接起来,让物流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真正的无障碍流动,使转关运输不再成为保税货物调拨中的“瓶颈”。

3.5重视保税物流领域的研究和创新

从某种角度来看,物流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作为保税物流行业主要管理部门的海关,一方面要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创新工作,另一方面要推动物流企业加强应用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4结语

VMI作为一种新兴的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有助于企业提高利润和效率。VMI在具体实施中离不开政府监管部门尤其是海关的支持。随着物流作业高效化、多样化的发展,海关必须不断开拓思路,深入研究和创新,及时调整相关政策,制定配套的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要求,顺应物流管理模式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DONALD J B,DAVID J C.物流管理[M].林国龙,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98-205.

[2] 〔美〕 BALLOU R H.企业物流管理[M].王晓东,胡瑞娟,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00-101.

论福州海关运行维护管理平台的建设 篇7

经过分析了福州海关机房的运行及管理的现状, 结合福州海关技术处对服务器的运行的关注点与管理的特点, 采用了目前先进的三层B/S架构开发模式, 设计了一套适合福州海关技术处机房监控管理的系统。

福州海关运行维护管理系统将以服务器上健康稳定运行为基础, 本平台以图形化的方式展示基础信息, 适合大部分信息机房中的服务器管理场合。系统主要模块有:基础配置、监控管理、二维图形化展示。

1. 基础配置

1) 对基础信息进行初始录入, 包括项目基本信息、服务器基本信息、网络设备的基本信息、机房的基本信息、机柜的基本信息、人员机构的基本信息

2) 实现对信息的基本操作, 如新增、删除、修改以及查询等

3) 建立各个资产间的对应关系, 比如项目所属的服务器、服务器上部署的项目

2. 监控管理

1) 对应用健康的监控:包括检测网络连通性、检测进程是否存在、检测服务是否启动、采集CPU使用率、采集内存使用率、采集硬盘使用率、扫描文件数、检测文件中是否包含指定的字符、检测数据库磁盘空间使用率、检测MQ队列深度、检测磁盘等待队列长度

2) 提供对服务器硬件健康的监控, 主要包括主板、CPU、内存、硬盘、电源、风扇、网卡、Raid卡

3) 实现对HP刀片的健康状态监控

4) 实现对H2000周边系统的业务数据进行监控, 比如:电子审单待审数据、电子审单通过数据、电子审单退单数据、放行的报关单数据、结关的报关单数据

3. 二维图形化展示

1) 实现基础信息的二维展示, 主要包括机房信息、机柜信息、服务器信息、路由器信息、交换机信息、UPS信息

2) 按照级别以不同颜色区分的形式展示信息

3) 能够实现、机房、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UPS等的分层布局显示

4) 内能根据多条件组合的方式查询基本信息

5) 展示资产同时对异常资产 (服务器和应用) 信息报警

对海关信息中心机房进行监控管理, 实现对应用故障、计算机硬件故障的集中管理统一运维, 在系统中集中展现业务系统或硬件的各种信息, 为领导及时了解业务状况及时决策提供便利, 应用或者服务器出现故障和问题后, 能够提供及时地报警通知, 有利于工作人员及时解决问题。

将运行中需要的参数作预先配置, 定期去检查服务器的运行状况, 如检查信息机房所有的服务器的网络连通性, 当发现某一台服务器的网络连通出问题, 立即以短信或者邮件通知相关负责人, 这样可以使管理人员及时了解, 及时解决问题, 避免产生更大的损失。

福州海关运行维护管理系统的建立, 满足了上诉各方面的需求, 有效的保证了福州海关信息机房服务器的稳定健康的运行, 该系统的应用是成功的。

摘要:一个庞大的机房就需要对众多的服务器设备进行管理, 我们需要能够及时地知道机房的现状, 当系统出现异常, 硬件出现故障时, 我们需要及时的收到响应, 才能在第一时间里做出处理。因此建设一个图形化、可视化的运维监控平台, 能够对机房服务器系统进行检测、硬件健康状况进行监控的管理系统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海关管理 篇8

一、大连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情况

(一) 区域类型及企业分布

近年来, 大连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类型不断升级完善。在1992年和2000年先后设立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基础上, 2004年大连保税物流园区获批成立;2006年6月, 大窑湾保税港区正式封关运营, 物流园区划归保税港区, 成为港区的一部分。截至目前, 辖内共有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港区3种类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各有企业1299家、56家和75家, 合计1430家。其中, 按经济类型划分, 中资企业985家, 外资企业445家, 各占68.8%和31.2%;按行业类型划分, 批发零售业1044家, 制造业224家, 交通仓储业89家, 其他类型73家, 各占73.0%、15.6%、6.2%和5.1%。

(二) 外汇收支与进出口发展

近年来, 大连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货物贸易外汇收支及占比总体保持稳步攀升态势, 但近期走势分化明显。其中, 跨境收入增长平稳, 2015年回落较大;跨境支出一路走高, 2014年达到峰值后略有下降, 但占比却显著提高。具体看, 2015年, 大连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货物贸易跨境收支66.1亿美元, 占辖区跨境收支的12.9%, 同比下降14.3%。

据大连海关统计, 2010-2015年, 大连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出口及占比总体呈现稳中有降的态势。其中, 出口近3年逐年下滑, 2015年降幅显著;进口阶段性走高, 但涨幅相对平稳。具体来说, 2015年, 大连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出口合计61.9亿美元, 占辖区进出口10.1%, 同比下降7.6%。

由于区内企业贸易方式灵活多样, 部分行业具有特殊性, 加之海关进出口数据与外汇管理部门收支数据统计口径有所差异, 区内货物流与资金流不匹配情况较为明显。

二、区内货物流与资金流不匹配成因分析

区内企业由于享有独特区位优势, 对于境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变化、市场波动等信息较境内区外企业更易获取, 且更为敏感, 可以更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通过灵活多样的贸易方式开展业务, 其货物流和资金流不匹配存在一定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部分行业属性使然, 导致货物流与资金流无法匹配

监管发现, 区内仓储物流企业总量差额偏离较大, 主要体现在货物流较多, 但与之对应的资金流过少。调查发现, 这主要是由其行业特点所致。实际业务中, 大多数仓储企业并非实际货权人, 货物在保税仓库往往只是寄售代销, 因此, 仓储企业较少产生外汇收付。具体业务模式一般为区内仓储企业、境内区外的进口保税仓库、出口监管仓库代客户备案进口并进行保税仓储, 货物进出仓储企业时, 海关出具相应的备案清单或报关单。实际货权人既可以是区内企业, 也可能是境内区外企业, 亦或是境外单位, 货物出库时由买方自行报关并向实际货权人支付货款, 仓储企业无相应的资金流。

(二) 贸易方式的特殊性使货物流与资金流出现偏离

区内企业贸易方式灵活多样, 为减少不必要的进出口报关等货物流转程序, 往往利用信息优势, 通过背书提单、代理等方式转卖货权, 进行“离岸转手买卖”或“转卖”等业务。其中, “离岸转手买卖”业务主要是指传统的转口贸易。“转卖”业务相对比较复杂, 基本方式有两种, 一是区内企业从境外进口货物, 转卖给境内区外企业, 货物不入区, 由境内区外企业直接从境外进口报关, 并向区内企业支付货款, 区内企业收款后再向境外付汇;二是区内企业从境内区外企业采购货物, 转卖给境外单位, 货物不入区, 由境内区外企业直接出口到境外, 区内企业从境外收汇后, 再付给境内区外企业。实际业务中, 上述“转卖”过程往往更为复杂, 转手企业更多, 但中间物流却相对简单, 最终均体现为区内企业只有资金流, 而缺少对应的货物流。

(三) “二次报关”客观存在, 加剧货物流与资金流不匹配程度

根据海关规定, 目前, 区内货物一线进出口、二线进出区以及在不同类型区域间移动时均应向海关进行报关或报备。由此导致, 实际操作中经常出现同一批次货物多次进出区或区内流转报关、报备, 但实际货款收付较少。如境外A企业从境外采购货物运送至保税区仓储, 海关向区内仓储企业出具进境备案清单。A企业将货物销售给保税港区B企业, 货物由保税区运至保税港区, 该笔货物在保税区报出境备案, 在保税港区报进境备案, B企业向境外A企业支付一次货款, 但同一批货物经历三次报关。区内贸易方式灵活, 类似上述货物跨区流转频繁发生, 由于“二次报关”客观存在, 无形中加剧了区内企业货物流与资金流的偏离程度。

三、数据不匹配背后蕴藏的风险隐患

区内企业货物流与资金流不匹配虽有其合理性, 但监管发现, 这当中也蕴藏着一定的风险隐患, 不容忽视, 主要表现为:

第一, “转卖”业务管理中存在三难, 是区内外汇管理的重要风险点。一是界定难。区内企业将境内区外与境外资源有机结合, 灵活开展“转卖”业务, 为最大限度降低成本, 往往会选择最优物流路径, 贸易方式千变万化, 既不拘泥于现有模式, 也无明显规律可循, 给如何科学、合理地界定“转卖”贸易增加了难度。二是统计难。“转卖”业务不同于“离岸转手买卖”, 同时, 由于货物不入区, 也无法适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及保税监管场所进出境物流货物”这一交易编码, 目前, 在国际收支申报中按一般贸易申报, 导致日常监管中无法及时、准确地统计相关业务数据的发展变化。三是监管难。由于缺少对应的交易编码进行专项统计, 目前“转卖”业务数据混淆在一般贸易数据中, 难以通过技术手段精确剥离, 日常监管中无法有效开展相关专项监测, 难以做到说得清, 管得住, 给相关业务的风险防控工作埋下隐患。

第二, 区内企业存在“双重身份”, 增加货物贸易外汇管理的难度。目前, 区内企业既可经营保税项下业务, 亦可开展非保税项下的自营进出口, 存在双重身份问题。对于同一批货物, 既可根据市场行情进行自营, 亦可随时将货权转移给境外、区外或其他类型监管区域企业, 转为保税仓储, 开展寄售代销业务, 身份转换随意性较大, 给现场核查工作增加了一定难度。如, 区内仓储物流企业货物流较多, 资金流偏少, 由于其具有双重身份, 且随意转换, 导致其进出口与收付汇数据匹配度的合理性存在很大的解释空间。虽有行业属性等客观因素使然, 但其相关交易背景的真实性难以甄别, 更多时候需要通过仓储企业出具的货权证明、仓储协议等凭证进行辅助认定, 随意性较大, 给日常监管造成一定的难度。

第三, 海关对货物进出区的管理侧重不在货权, 给外汇监管造成一定困扰。海关的进出口报关及备案单据一直是货物贸易外汇管理中极为重要的参考信息和不可或缺的分类管理依据。但目前, 海关对货物进出区以及在不同区域类型间移动的管理主要侧重在货物数量、品质、价格及关税等方面, 对于货权是否随货物的移动发生转移并不登记和管理, 导致部分贸易方式下, 很难根据海关进出口报关单证判断相关交易的真实性质。如, 境外C企业将货物从境外运至大连保税港区D企业, D企业以进境备案清单形式进口报关。由于海关对于类似上述货物入区是否伴随货权的转移并不登记和管理, 无论上述C、D企业间是货物买卖关系还是仓储服务性质, 海关对D企业都出具同样的进境备案清单。类似情况包括但不限于:保税区与保税港区之间的货物转移、境内区外与保税港区之间的货物进出等, 由于海关对货物进出区的管理侧重不在货权, 导致现场核查中难以根据海关报关单证有效判断相关交易的真实性质, 给监管工作带来一定的困扰。

四、政策建议

由于享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区内企业对于境内外金融市场变化度高敏感, 地区外汇收支形势的变化往往首先体现在区内, 区内企业客观上存在利用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进行违规套利的冲动和空间。随着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优化整合以及自由贸易区的复制推广, 区内政策将更加优惠和宽松。在国内外经济形势日趋复杂多变的背景下, 上述问题将更加凸显。因此, 在便利区内贸易, 促进改革发展的同时, 多管齐下, 内外兼修, 全面加强区内外汇风险防控已势在必行。

(一) 加强外部协调, 通过借力使力, 提升监管效果

着眼长远, 应积极探索建立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 实现区内综合管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以海关为主, 同时涉及工商、质检和外汇等众多职能部门, 但由于缺少必要的信息交互平台, 各部门监管信息无法集中利用, 监管效果难以最大化, 无形中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对此, 应增强大局意识, 加强横向沟通协调, 探索建立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 形成合力, 优势互补, 通过借力使力, 进一步提升外汇监管效果。

立足当前, 一是应在不违反保密规定的情况下, 适时、适当与辖内海关、工商、保税区管委会等部门进行监管信息交流互换, 及时掌握区内动态, 促进工作的有效开展, 确保监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二是加强与海关沟通, 建议海关在报关单及备案清单中注明货权所有人, 并在货权发生转移或变更时, 同步更新。从而达到在不增加海关管理成本的同时, 提升海关单证的使用效果, 便于外汇管理部门更有效地借力监管。

(二) 扎实修炼内功, 优化监管方式, 夯实风险防控

在管理方式上, 应针对区内特点, 在汲取一般贸易区及上海自贸区日臻成熟的货物贸易管理经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优化区内监管方式, 强化分项, 分类灵活监测, 实施有差异性管理。首先, 通过宏观总量监测找准监管方向和重点。定期对区内资金规模、流向和趋势等情况进行宏观分析, 为后续工作找准方向和发力点。其次, 注重中观结构分析, 进一步锁定监管重点。对区内仓储物流等不同行业、“转卖”等不同贸易方式的企业建立信息库, 关注其货物与资金运作的特点, 准确把握其内在变化规律, 厘清区内资金跨境、跨区异动原因。再次, 微观精准筛查, 深入现场核查。在剔除行业属性和贸易方式等干扰因素后, 将核查指标仍旧异常的企业精准剥离出来, 开展现场核查。重点关注是否存在利用区位优势虚构贸易背景跨境套利、资金挪移等违法、违规行为。

物流监控在海关现代管理中的新发展 篇9

一、基本概念

1. 物流监控的概念

首先, 根据《海关总署关于建立现代海关制度的决定》的内容, 物流监控是指“充分发挥物流监控中心和口岸现场海关的职能, 在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 对进出境运输工具和进出口货物、物品进入关境、监管场所以及转关运输的全过程实行监控”。

其次, 在其后的《全国海关通关作业改革指导方案》 (以下简称《方案》) 中, 物流监控得到了更加明确和全面的阐述:建立强有力的物流监控系统, 大力强化海关实际监控, 确保进出境物流处于海关有效监控之下是通关作业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海关物流监控的基本制度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对进出境运输工具、海关监管货物、监管场所、境内运输过程, 以及与物流相关的企业如运输企业、仓储企业、报关企业等监管实体的管理制度;二是对以舱单信息为主线的, 包括进出境运输工具动态信息、监管场所内物流信息、报关信息、转关运输信息等各项物流信息的申报管理规定。

2. 物流监控与海关监管的区别

一般而言, 海关监管的概念相对于物流监控要更加宽泛:海关监管不仅包括物流监控, 还包括旅客行李物品的进出境监督管理。

物流监控侧重于以下方面:

一是强调货物流, 与行邮渠道的非贸易货物相区别。

二是强调对物流的监督和控制, 技术性和程序性多了, 政策性少了。

3. 物流监控的研究意义

海关物流监控的基本内涵表现为有效监管下的高效运作。现代国际物流的发展是我国海关进行物流监控改革的原动力。高效率的物流不仅是物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而且已经成为企业控制成本、取得市场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物流监控在海关现代管理中, 突出表现在监控中引入风险管理理念, 通过技术手段的应用, 提高监管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二、目前我国物流监控的现状

1. 取得的成绩

(1) 加快物流监控体系建设, 加强海关实际监管, 物流监控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获得了广泛的认同。

(2) 我国海关加大了对物流监控体系建设的科技投入。在全国多个海关安装了电子地磅、IC卡管理系统、先进的非侵入式查验H986集装箱检查仪;安装车牌识别系统和电子门闸;安装集装箱号识别系统、GP S监控系统;在部分监管场所安装液体货物联网监管系统、闭路电视或视频监视系统;此外, 还在部分监控场所实施了电子关锁监控系统、查验特种车巡查系统。海关物流监控的技术含量有较大的提高。

(3) 增加了人力投入。通关作业改革后各关现场的实际监管力量普遍得到加强, 特别是武警协查制度的开展, 极大地缓解了海关实际监管人力严重不足的状况。

(4) 进行了以“两水两路”为突破口的跨关区快速通关作业改革, 在加强和规范转关运输监管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5) 大力推行便捷通关措施。主要有:联网申报, 无纸通关;提前申报, 货到验放;担保验放, 便捷通关;量身定做, 简化手续;预约通关, 上门验放。

2. 存在的问题

尽管物流监控在海关的现代化发展中已经取得很大的成绩, 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1) 对物流监控理念的挑战

一是缺乏对供应链管理企业的信任, 建立合作关系意识不强。

二是受传统监管思维影响, 注重严密监管, 推进贸易便利化进展缓慢。

三是受地方追求局部利益的影响, 支持物流发展的一些措施缺乏科学性。

四是实际监管中与相关部门合作意识不强, 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程度差。

随着现代物流不断发展, 使得海关物流监管效能与现代物流以及供应链管理的客观要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2) 对物流监控法规的挑战

一是供应链上各成员的法律地位有待明确。

二是目前《海关法》的有关规定限制了进口货物到港前预申报和出口货物运抵海关监管区前的提前报关。

三是对监管运输企业和车辆的管理过于苛刻, 增加了政策成本, 使物流企业负担较重。

(3) 对物流监控体制的挑战

一是关区壁垒仍然严重, 一些地方仍有地方保护主义倾向, 外地物流企业设立分支机构、承揽业务和车辆通行等遇到多种障碍。

二是现行监管点布局不尽合理。

三是目前关税税率档次过多, 给通关环节增加了负担。

四是物流监控工作并没有完全交由物流监控部门承担。监控职能的分散不利于监管整体效能的发挥。

(4) 对物流监控流程的挑战

一是实现全天候通关难度大, 采取人海战术加班加点已难以应对。

二是海关与企业联网监管及与商检、外管局等部门联动的力度不够, 和口岸部门没有实现真正联网, 数据尚不能实现相互印证。

三是转关货物监管环节多、手续繁杂。

四是出于安全等考虑, 互联网利用率不高。

五是形式发票的提交已成企业负担, 海关也不认可企业提供的多样信息化凭证。

(5) 对物流监控手段的挑战

一是各种标准化手段、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设备还没有充分应用到监管中去。

二是监管手段全面信息化的工作进展缓慢。从物流监控体系角度看, 从运输工具进出境到货物的装卸、堆放、出入海关监管场所、转关运输、查验、放行各作业环节之间在海关物流监控系统中并没有建立起内在的有机联系。

三是物流监控系统的智能化程度不高, 风险处理水平较低, 查验率偏高, 查获率太低, 单货相符仍然是海关风险管理中的最大隐患。

四是现有转关模式下, 要求统一使用海关监管车辆运输造成运输成本加大。

(6) 对物流监控业务环境的挑战

作为物流监控核心环节的查验、场站管理、运输工具监管、转关运输的途中监管等, 都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查验的概念、查验的决定机制、作业程序、绩效评估均有待明确和规范。

二是物流监控非常关键的场站管理, 我国《海关法》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 也没有统一的管理规章, 而同样的问题在国外的海关法中大多有专门的章节加以规范。

三是20世纪90年代初船舶联检改革后, 对国际航行船舶的有效监管并没有找到好的解决办法。海关对出入境船舶的监管仍然存在漏洞。

四是转关运输的途中监管潜伏巨大风险, 如“飞料走私”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反而在新的形势下变得更加突出。

五是物流监控队伍存在专业化程度低、知识结构不合理、人力不足等问题。

三、物流监控要适应海关现代化管理

1. 总体思路

在发达国家, 海关的发展都以“为顾客 (商界) 服务”为宗旨。

美国海关在BP R理论的影响下, 在口岸树立“一站式”服务, 通关环节还推出“两次结关”制度, 即进口货物在办完报关、查验手续后, 海关收取相当于税款的保证金后放行货物, 此时办理一次形式结关, 但货物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办结海关手续, 美国海关把实际结关时间推后一年左右, 以便有充足的时间处理因货物溢短装出现的退补税, 以及发现差错后对报关单进行修、删、改等手续。

澳大利亚海关实施“客户导向”战略, 确立海关为“客户”服务的宗旨。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广泛与产业界、行业协会沟通, 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二是建立海关人员与企业进行工作交流的制度化渠道, 增进相互了解和支持;三是在全国各海关成立“质量管理小组”, 量化各项管理指标促进海关的整体效能;四是改变以往对企业“处处设防”的做法, 促进企业守法自律。认为绝大多数进出口商是守法的, 违法的是少数;许多违法行为是由于不明法规和程序引起的, 以往“严管严查”并没有起到好的效果;为加速通关, 海关管理应允许“合理差错率” (Acceptable Error Rates) 和“一定比例的税收滴漏” (An Appropriate Amount of Duty Leakage) 。

荷兰海关素以服务商界和锐意改革而著名。荷兰海关通过契约式管理的方法, 提出达到“S m a r t”要求, 即Specific (具体) 、Measurable (量化) 、Achievable (可行) 、Realistic (现实) 、Time (时限) , 为进出荷兰的货物提供最便利的物流通关服务。

借鉴各国海关的发展的方向, 结合我国海关的监管实践, 海关物流监控最有效的形式是:管住物流及相关企业, 针对海关风险的五大特征:不可避免性、结果的危害性、发生的不确定性、可度量性、可控制性, 在企业守法管理的基础上, 针对通关环节的三个阶段:通关前、通关中、通关后, 大力推行风险管理, 提高物流监控的技术手段,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物流监控队伍 (如图1所示) 。

(1) 改变监管模式

随着以货物为单元逐票验放的通关模式逐步向以企业为单元的新的通关模式的过渡, 物流监控的方式也要从单纯的物流监控过渡到对物流企业的有效监控, 如建立物流企业档案, 对其资信状况和进出境行为进行守法评估, 实施分类管理和重点稽查, 促进物流企业守法经营。

(2) 加强综合治理

物流监控和实际监管并不是由物流监控部门独家所能完成。在海关内部涉及审单作业部门、职能管理部门、信息技术部门、调查和侦查部门, 在外部则涉及检验检疫、海事、外代、港务、银行等一系列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口岸电子执法系统的各项功能, 实现海关物流监控的最佳效果。

(3) 推广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既是一种管理思想, 也是一种管理方法:通过建立高度集中的智能化风险管理中心或部门, 由它掌管整个通关的风险分析和布控, 其他各通关相关部门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分析、收集和提取风险要素, 建立并维护各自的风险要素数据库, 供风险管理部门或中心使用, 从而确保每一票货物通关时, 计算机都能自动显示风险值, 从而决定是否查验。

(4) 提高物流监控技术手段

监控技术手段的改善将有效地提高物流监控的效率:如提高关锁的技术含量、充分利用集装箱检查仪等。更重要的是, 适宜的技术手段的使用, 可以减轻海关关员的工作强度, 提高工作的有效性。要在业已投入的基础上, 继续改进和完善物流监控的技术手段。

(5) 提升物流监控人员素质

物流监控不仅风险高, 而且需要特定专业技能, 应当根据物流监控的业务特点, 建立合理的队伍结构和职位系列。建立积极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激发广大物流监控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照“查验绩效评估办法”, 对在布控、查验中做出贡献的人员给予有力度的奖励。

2. 具体步骤

(1) 更新物流监控理念

一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 物流监控制度和措施应遵循供应链管理内在规律, 减少人为干预, 防止受地方局部利益左右。

二是增强服务于供应链管理的意识。认识供应链管理的增值意义, 提高为供应链服务的主动性。

三是强化诚信管理理念。在变革中与物流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调整风险管理重点, 切实提高现场监管的有效性。

四是树立全局观念。供应链管理需要多部门的配合协调, 海关作为重要一环, 应树立全局意识, 注重一体化监管, 提高行政效率。

(2) 完善物流监控法律

一是进一步明确供应链中各成员的法律地位。充分考虑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法律地位, 明确生产企业与其供应链管理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如修改现行法规对加工贸易货物必须由加工企业自行仓储和管理的限制, 制定有关快递的监管法规等。

二是修改《海关法》中有关进出口申报时间的限制。应允许企业在进口货物到港前申报, 出口货物在生产过程中就可提前申报。

三是修订监管运输企业及其车辆的管理规定。海关应在满足监管要求前提下, 尽量减少监管车辆运输的成本, 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

(3) 变革物流监控体制

(1) 打破关区壁垒, 按照供应链自身流向实现无障碍监管

应充分考虑各区域的不同发展程度和口岸与内陆海关不同的监管资源状况, 采取多种监管模式。除“属地报关、口岸放行”模式外, 可更多采取“选择申报、多点放行、区域联动”来缓解口岸通关压力。

(2) 对海关监管点的功能重新定位

在实行电子通关等新模式后, 口岸直接清关成为主要趋势, 内陆监管点的职能将会弱化。建议根据监管实际需要, 将监管点的资源在口岸及其他监管现场之间进行合理调整。

(3) 在制定关税政策时尽量减少对供应链管理的阻碍

建议在不影响关税调节作用的前提下, 适当减少税级, 方便归类、征税, 提高通关速度。

(4) 进一步明确报关协会地位, 使其真正成为供应链管理者与海关的桥梁

通过协会对企业报关行为的规范, 提高报关质量, 降低报关费用。

(4) 再造物流监控流程

针对不同的通关阶段, 依据流程再造理论, 建议实施如下表的物流监控。

(5) 建立智能化物流监控手段

建立智能化物流监控手段, 主要集中表现在重视运用供应链管理中的先进技术:

(1) EPC、RFID、物联网技术的使用

如条码自动识别技术 (E P C) 、无线射频标签技术 (RFID) 、物联网技术等。EPC的编码是由全球标准组织制定的统一编码, 可以改变一类产品用一个条形码的做法, 做到全世界所有单个产品一品一码;物联网是在互联网技术框架下, 形成的信息体系, 利用无线射频标签和EPC编码, 对各单个货物信息实时共享查阅。如能将这些前沿技术应用到海关监管中, 必将改变现有监管思路和模式, 实现解放人力、提高效能的目标。

除了以上提及的EPC、RFID、物联网技术之外, 还有更为先进的3S技术可供选择。

(2) 3S技术的运用

(a) 3S技术概念

3S技术是目前对地观测系统中空间信息获取、存贮、管理、更新、分析和应用的三大支撑技术, 它们有着各自独立、平行的发展和成就, 主要包括GPS、RS、GIS。

全球定位系统 (GPS) 以精确位置与定时信息, 已成为支持世界范围各种民用、科研和商业活动的一种资源。

遥感 (RS) 技术是一个从地面到空间, 然后从空中再回到地面的信息收集、存储、传输、处理、分析判读与应用的完整技术体系, 用来提供实时的空间信息。RS技术成为整个空间移动信息系统重要的信息源, 并使整个信息系统的功能和活力大大提高。

地理信息系统 (GIS) 是一种兼有存储、管理、分析、显示与应用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

(b) 3S技术的具体运用

3S技术在物流配送与监控管理中的具体运用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监测运输车辆位置及工作状态;按配送需求进行配送;车辆导航;最佳路径选择。

根据与物流监控结合的紧密程度, 检测运输车辆位置以及工作状态的内容主要体现在:

利用3S技术, 对所监控的车辆, 可以通过物流监控中心在数字化地图上监测运输车辆的位置及工作状态 (如图2所示) , 实时对特种车辆进行安全监控, 为安全运输提供保障。

(6) 改善物流监控的业务环境

(1) 实现与供应链管理企业联网

海关在推行与加工贸易企业联网的同时, 针对第三方物流的特点, 实现与供应链管理企业联网, 从而更全面地掌握进出口货物动态。

(2) 积极发挥保税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的国际供应链配送功能

发挥综合性物流中心的口岸集散、分拨配送、流通加工、信息服务、仓储运输等多种功能, 并在调整布局基础上, 改革深加工结转业务的退税制度。

(3) 将海关之间的资源共享列为议题

在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时, 将海关之间的资源共享列为议题。可将各国海关的资源共享、信息互动、政府行为标准化等作为重要议题进行探讨, 以建立区域性海关信息互换机制。

(4) 依托中国电子口岸实现监管手段全面信息化

建设“具有一个‘门户’入网、一种认证登录和‘一站式’办事等功能, 使口岸执法管理更加严密、高效, 使企业进出口通关更加有序、便捷”等要求的电子口岸, 努力使海关监管手段全面信息化。

(5) 推行监管箱或监管袋

满足多批次、小批量转关需求。建议除使用监管车外, 增加小型监管箱或监管袋等新型监管容器。

四、结论

作为现代海关制度的一项核心内容, 物流监控系统的正常运作和健康发展, 对于整个现代海关制度的目标以及实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 建立科学、完整、合理、有效、严密的物流监控系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 物流监控要适应海关的现代化发展, 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努力和创新, 尤其在以下方面:更新物流监控理念;完善物流监控法律;变革现行物流监控体制;再造物流监控流程;创新物流监控手段;改善物流监控的业务环境。

摘要:建立强有力的物流监控系统, 确保进出境物流处于海关有效监控之下是通关作业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国海关的物流监控体系建设在取得一定进展的同时, 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缺乏系统化的物流监控体系、物流监控与国际物流活动的矛盾突出等。根据世界发达国家海关的先进经验, 结合国际物流的发展, 并充分现代物流的先进理念, 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促进物流监控适应我国海关现代管理的新发展。

关键词:物流监控,海关现代制度,智能化系统

参考文献

[1]徐道文.海关对企业管理业务[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2:56-80.

[2]徐道文.海关货运监管[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2:115-149.

[3]李建思.海关物流监控系统的流程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 2002:13-35.

[4]黄熠.我国海关物流监控政策及其改革趋向[J].港口经济, 2004, (6) :17-19.

[5]郭春荣.浅析我国海关便捷通关模式[J].对外经贸实务, 2006, (5) :61-63.

[6]孙毅彪.海关风险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89-111.

对海关信息系统运维管理工作的思考 篇10

1) 信息系统的维护集中于总关的科技职能部门, 采取集中式的维护, 如技术处、数据分中心, 根据具体的岗位职责分为相关的科室如网络、运行、信息安全等, 各科室各司其职, 职能的分割, 有助于造就细分领域内的专业技术人才, 但也无法形成有效的协同管理故障的判断和排除, 网络负责网络的监控, 运行负责网络上系统、服务的节点设备的维护, 信息安全负责设备的安全监控, 近年来, 海关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经过不断的升级改造、新技术的应用, 从H883到H2000, 从到ATM网, 分布式应用到三层架构体系, 技术的提升使得维护的复杂度也在提升, 网络、系统、信息安全等故障原因往往交织在一起, 使得问题的排查也变得复杂, 故障的解决时间完全取决于某一部门运维人员的能力与经验, 甚至出现故障了, 问题要在几个部门间流转几遍, 才能最终确定问题所在, 再由相应的部门进行处理, 大大降低了故障排除的效率。同时, 对网络架构、系统、安全服务等某一方面的变更, 常常对其他方面造成影响, 往往是科室内部所作的一些小的变更, 造成其它科室对故障的误判, 这极大浪费了运维的资源。

对运维工作的定位不准, 海关的技术工作依旧存在“重建设、轻维护”、“重技术、轻管理”等现象, 很多领导仍然重视新项目的上马, 对运维工作重视程度依旧不够。日常管理中重视对技术人员运维风险的管理, 对信息系统自身的风险意识不够, 同时运维的概念模糊, 依旧存在建设与运维的边界划分不清晰, 运维与升级改造的关系不明确等。

运维管理“摸着石头过河”依旧盛行, 在运维工作中, 普遍采用经验法则, “摸着石头过河”, 日常工作中常处于“救火”状态, 非常被动地处理各种故障;部门整体运维工作的水平取决于部门中少数专家的知识水平。造成人员无法正常交流, 增加了组织的管理风险。

目前, 各部门为加强运维管理投入了相应的管理系统, 如网络管理、安全管理系统等, 但网络管理和安全管理建设基本是割裂开来的:网络管理系统主要采用SNMP等协议监控设备和应用的可用性和健康状态, 而安全管理则通过分析安全设备, 主机和应用的事件信息, 采用关联规则进行事件关联, 进行审计和风险管理。事实上, 要想保障业务的持续运营, 必须统筹考虑业务的可用性与业务的安全性。

未来, 网络的发展趋势必然是网络与安全密不可分, 很多网络故障都是安全问题引发的, 而大部分安全问题都是透过网络传播的, 运维的重心由单纯解决设备问题, 逐渐转向整个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 实质上设备、系统的故障也导致了系统无法安全可靠的运行, 可以说运维的重点实际上是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 目的是使运行其上业务持续运营, 为此笔者试提出如下思路, 引入风险管理理念, 建立以风险式管理为指导思想、流程规范、技术平台支撑的科学的运维管理体系。

调整组织架构, 形成合理的运维管理机制, 在组织机构不变的前提下, 由各科室负责人及专家成立运维管理委员会, 负责对整个运维管理体系的监督、指导, 向上为处领导及海关科技应用领导小组的决策提供依据, 向下对运维执行部门的工作提供指导和监督。具体包括:

1) 变更管理, 负责对系统的变更进行审核, 由各部门成员分别评估改动对本部门的影响, 进而评估变更对整个信息系统的影响, 并提出应对风险的办法, 使得信息系统上任何一项的改动, 都能及时通知到每个部门, 并有应急措施进行处置。

2) 风险管理, 定期收集系统运行情况报告, 不仅关注日常监控中发现的显性问题, 如:网络的性能、服务器、数据库的资源利用情况等直接引起故障的因素, 同时关注对日志、安全审计等方面的关联性分析, 发现其中的隐性问题, 通过例会的形式对报告期内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分析, 识别系统存在的风险, 运用风险分析工具, 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高低和风险影响的重要程度, 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以制定控制风险的策略、处置风险的手段, 最终形成系统改进方案、预防措施或各类风险的应急预案, 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 以将故障发生造成的影响减到最低限度。3) 风险应对, 当故障发生时, 应监控风险应对措施的执行效果, 及时捕捉新的风险和变化的风险, 调整风险应对措施, 确保风险得以控制, 并在风险解决后及时修订应急预案。

引入流程管理、重视组织的知识管理, 实现协同、高效、规范的运维管理, 近年来, 海关为构建准军事化纪律部队, 提高了各部门对规范化管理的要求, 我关科技部门也在规范化管理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 如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和规定, 涵盖了组织结构与职责、人员岗位与职责、运维管理工作规划与执行、预算保障、绩效评价等方面, 但在流程管理方面尚存在欠缺, 在日常工作中, 最经常处理的事件就是排查问题、系统变更, 最大的问题是为图方便而忽视了事件的处理记录、资产相关的配置信息的建档、系统变更的管理, 使得过程的风险不可控制, 目前仅针对突发事件制定了相应的处理流程, 根据我关运维工作量及人员的实际情况, 部分引入ITIL管理理念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纳入到流程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同时, 注重知识管理, 我关科技部门在参与署级项目、主导关级项目的建设过程中, 也培养了一批专家型的人才, 并成为了总署专家组的成员, 但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并未转化为组织的知识, 使得组织的知识水平未能同步提高, 这无疑增加了组织的风险, 也限制了人员的正常交流, 因此, 必须注重组织的知识管理, 将知识转化为组织的资产, 具体做法可以采取:

1) 把知识积累起来, 构建知识库, 发动每个部门的员工, 将纷杂的知识内容、日常的工作经验、事件处理案例等等导入知识库, 并重在日常的积累, 积少成多, 聚沙成塔。

2) 把知识管理起来, 将知识分享给部门内的员工, 并构建知识库的权限管理体系, 保证信息资料的安全、质量和严肃性, 避免随意修改。

3) 把知识应用起来, 让知识查询更加简单, 充分利用知识成果, 提高工作效率, 减少重复劳动。依据知识库构建各部门各岗位的学习培训计划, 随时自我充电, 真正创建“学习型组织”。

建设统一的技术支撑平台, 建立科学的运维管理体系, 很关键的一环就是信息部门必须对其信息技术设备和服务进行全面的、整体的网络运行监控和安全管理。这其中, 既涉及到网络管理, 也有安全管理。技术支撑层, 充分利用技术手段, 建立高效、协同的运维管理平台, 将网络监控与安全监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注重能够及时定位故障。技术支撑体系应包括3个层次:展示层、运维管理层、集中监控层。

1) 展示层。提供面向运维执行层面和运维管理决策层面的展示视角, 在运维管理界面上实现集中运维的统一管理功能和信息展示与交互功能。

2) 流程及业务运维管理层。在集中运维管理模式下实现流程执行和管理控制功能、业务运维管理功能。

3) 集中监控层。通过监控工具实现对不同服务对象和IT资源的实时监控, 包括主机、数据库、中间件、存储备份、网络、安全、机房、业务应用 (以下简称“应用”) 和客户端等技术支撑管理子系统, 并通过集中监控管理平台对不同被管对象的技术支撑管理子系统进行综合处理和集中管理。

摘要:经过多年的建设, 海关已形成了涉密办公网、办公管理网、业务运行网、对外接入网等功能齐全的复杂办公环境, 在业务协同、办公管理、对外服务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 福州海关运行在管理网上的项目大大小小近80余个, 运行网上的项目有H2000及外挂系统, 对外接入网上的项目30余个, 网络延伸到整个关区, 可以说离开了网络, 海关的业务、办公将陷于瘫痪, 这对信息部门的运维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对目前海关的运维管理里中仍存在着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

上一篇:品牌的作用及其建立下一篇:1+4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