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制度

2024-07-23

校本教研制度(精选十篇)

校本教研制度 篇1

一级———校长、各部门主任、教导处的校本教研制度

在校长领导下, 全面制订学校校本教研制度与计划, 发动全体教师参与校本教研, 督促和评价校本教研。

带头学习教研理论并参与教学研究, 指导各部门开展校本教研。校长、部门主任、教导处成员坚持深入课堂, 多听“推门课”, 努力成为教师的真诚同伴和专业引领者。

支持优秀教师参加高层次进修, 做好骨干教师的选送和培训工作, 组织全体教师分期分批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

发动全体教师从本校、本职工作出发, 学习教育理论, 注重联系实际, 加强对科研成果的经验总结。

负责全校的教研流程管理工作, 加强对学校教师的教研指导和管理, 组织各级课题的论证、申报, 选编学校的教育科研论文集。及时检查各项工作的落实开展情况和组织教研工作交流, 并奖惩分明。

要充分挖掘校内教育资源, 整合教研力量, 形成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校本教研机制。

二级———教研组 (长) 校本教研制度

教研组是学校落实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组织之一。教研组长应在教导处领导下负责组织本学科教学研究的全部工作。

组织本学科教师学习课程标准, 明确其目的、任务、教学要求, 制订学期教研组计划。组织领导全组教师制订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科研计划和第二课堂活动计划, 并严格执行。

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常规建设, 实现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考核评定及课外文化、科技活动等基本教学环节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组织好每周一次的教学研究活动, 主要内容有学习教学经验、教改经验、总结工作, 讨论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质量等状况, 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

组织教学研究课、公开展示课, 及时总结、交流、推广教学经验, 撰写论文。

积极开展科研活动, 认真落实本组科研课题, 以教学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级———备课组 (长) 校本教研制度

备课组长在教导处领导下, 负责年级备课和教学研究工作, 努力提高本年级学科的教学质量。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学科教材教法。

组织制订年级学科教学进度计划、教研专题进修计划。

按照学校工作计划和教导处工作计划, 拟订出本年级本学期的教学计划, 并组织实施。组织备课组教师进行集体备课, 每周至少集体备课一次, 共同研究单元、章节、课时的主要内容、“三维”目标和要求;重点、难点、疑点、关键点;作业与练习;教学过程的组织设计与学习方法的选择、指导, 学生活动设计;本单元、章节在学科中的地位;与本单元、章节相关联的跨学科知识;统一进度, 相互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

组织听课、评课等活动。

做好学科的复习、命题、考试、评卷、成绩统计和质量分析工作。

积极开展科研活动, 认真落实本组科研课题, 以教学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级———教师校本教研制度

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是开展校本教研工作的承受者和受益者, 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主体。

12.校本教研制度 篇2

一、校本教研目标:

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深入了解并有针对性地解决教育教学中各种具体问题,以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引导教师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化组织。

二、校本教研活动形式

以自我反思、互助合作、专业引领为主要活动形式。以新课程为导向,灵活运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调查研究、实践探索、区域交流等多种教研活动方式,努力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倡导开放式教研活动、促进式教研活动、学科整合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等多种教研形式。

1、自我反思。

教师进行自我对话,思考、省视、分析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自定个人教研学习,专业提高学习计划,并根据学校校本教研计划内容,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对策。

2、互助合作

以学科教研组和师徒对子为互助载体,促进教师之间的对话。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提倡在校本教研中有不同呼声,鼓励创新,鼓励教师大胆批评,各抒已见。以教师产生的问题为研究内容,将问题入组,以组为单位定计划开展研究,以求共同分享经验,分享成果,共生互补。

3、专业引领

大力提倡教师从专业的刊物和互联网上学习和引进名家教研思想;重视形成我校“优势专家群体”,聘请有关专家作为校本教研顾问。同时,将教研专家请进学校,引进他们的新的理念和教学思想,促进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4、学校为教师开展教研提供硬环境。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校园网,为教师学习、收集理论资料提供条件。

三、校本教研管理方式

(一)教研活动管理要求

1、各组长根据学校计划制定好教研活动计划、按计划组织好教研活动。

2、各教研组要做好教研活动过程记录、做好教研活动总结。

3、各教研组成员均要按要求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4、参加活动情况与教师年度考核量化评估挂钩。

(二)教研活动设计要求

1、营造严谨、务实、民主、宽松的教研氛围,有效开展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

2、加强自我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

3、积极主动地争取专业人员的支持和指导。

4、加强学科沟通整合,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倾向。每月学科教研组之间分别交流一次。

浅议校本教研的考核评价制度 篇3

1.教师教研活动的参与度。教育科研并不是少数专家或教育管理者的专利,每一个教师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育教学科研也并不是高深莫测的东西,它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产生于教学活动之中,而且校本教研的一种重要形式就是同伴互助,即以教研组或课题组为互助载体,促进教师与同伴的对话。要求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提倡在校本教研中有不同呼声,在一个群体中有不同思想,鼓励教师大胆评点,各抒己见。以教师或学生的问题为研究内容,将问题入组,以组为单位制定计划开展研究。国外的一些研究发现,教师参与校内同事间的互助指导,可有75%的人能在课堂上有效应用所学的内容,否则只有15%的人能有同样的表现。所以校本教研在重视教师学习和反思的同时,特别强调教师集体的作用,强调教师间的相互切磋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全体教师都应是校本教研,特别是反思性、课题化研究的参与者、行动者、研究者。因此教师的参与程度是评价校本教研的一项重要指标,而评价校本教研的参与度不仅仅是评价参与研究的教师数量,更应该体现出校本教研是否为教师提供了宽松的教研氛围,是否真正表现出了教师的主体地位,是否为教师搭建了交流互动的良好平台,是否切实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2.教师教研活动的研究深度。校本教研把教师从单纯的课程被动执行者的角色中解脱出来,使之真正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和创新者,从而提高了教师实施课程的能力。但校本教研由于受区域、人员和理念的制约,导致校本教研研究内容的深度也就不尽相同:如校本教研的研究是以片面追求智育、单纯提高升学率为目的,还是以学生的主动、全面发展为基础;教师的反思内容是否仅仅停留在一个层面上;是否有利于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具有较大的迁移性;是否促进教师素质和理论水平的提高等等。校本教研的基本形式就是教师的自我反思,即教师的自我对话,对自己行为进行思考、审视、分析。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自定专业提高学习、个人教研学习计划,并根据学校校本培训计划内容,自行学习和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对策。所以,评价校本教研的深度,要从所体现出的教师素养的高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深度、学校课程资源的研究开发、研究成果的实效性和推广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3.与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的程度。校本教研要发挥教师群体的作用,重点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使教师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引导教师走上一条研究之路。因此校本教研的根必须扎在课堂,把校本教研与课堂教学做成一件事,让教师带着研究意识上课,围绕学校的整体规划在课堂上研究、改进和提升。这样,教师才能因课堂叙事、因课堂反思、因教学需要而进行理论学习,把课堂教学改革与校本教研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也不会因为教研而增加工作负担。应该说,最有价值的课题,就是实践中产生的课题;最有价值的成果就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果。校本教研的活力,在于用各种现代教育理论给教学实践以指导,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对于校本教研与实际结合度的评价要围绕课程改革实践的需要,鼓励广大教师把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关键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发挥集体力量联合攻关,并取得实际效果。在注重实践的基础上,更要重视理论的指导,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倡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使教师的理论修养和专业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4.教研成果的评比与激励度。校本教研真正落到实处,肯定会结出丰硕的成果,而每一个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和教师的探索性实践,只有这两者有机结合,才会使校本教研产生质的飞跃,才会使教研结果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反之进行教研成果的评比与激励也是促进校本教研更加深入的动力和保障机制。因此,加大力度对校本教研的成果进行评比和激励也显得更加重要,学校应该在物力和财力上加大投入,多途径鼓励教师投身到校本教研之中。当然校本研究成果也是一笔宝贵的智慧资源,能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效益,受益者肯定是学校的师生。

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校本教研,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教师。研究评价,改革和创新评价制度是深化和持久校本教研的保证,相信在教育管理者和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之下,校本教研必将对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江都区育才中学)

谈校本教研制度与校长角色 篇4

建立校本教研制度要遵循突出重点, 先少后精的原则, 在刚开始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的时候, 不要贪全图多, 要针对最能促进教师开展研究, 又能使教师们快速认同的内容来制定,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化, 当条条款款制定得太多太细时, 它又会越来越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还要在详细的制度中选出最重要的进行强化, 让制度的存在具有实际意义。那么, 校本教研制度应注重哪些方面的内容呢?校本教研重点要开展好三项活动, 即学习活动、研究活动、反思活动, 所以相应要重点定好下列几项制度:

第一、奖励学习制度

奖励是评价的一种形式, 适度的奖励能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校本教研制度要逐渐深化评价的淘汰功能, 强化评价就是要促进教师的发展功能, 要想促进教师学习就必须建立奖励学习制度, 即:在对教师的日常工作考核中, 累积教师考核分数, 作为奖励给教师学习的天数, 按分数设定学习的档次。如通过设定教师每月得一定分数, 奖励校内脱产学习;奖励区内脱产学习;市内脱产学习出市脱产学习。

这种制度既解决了教师学习时间, 又不能耽误教师工作, 同时鼓励教师学习的自主性。

第二、合作研究制度

学校成立合作组, 由各年级正、副班主任, 各学科的教师组成, 开展研究。要求:

(1) 组内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针对问题确定专题; (2) 学习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3) 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4) 自我验证要解决的问题是否解决了; (5) 每周定期开展合作组研究活动, 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

第三、反思制度

(1) 每节课后写反思小结; (2) 看完课写反思诊断; (3) 每学期写反思案例; (4) 诊断录相课; (5) 每月每学期作教学成绩自我分析。

要想使校本教研制度发挥作用必须让教师们认同, 在认同的基础上转化成行为。校本教研制度较以往的制度 (如不迟到、不早退) 认同难, 执行起来也难, 这就需要校长扮演好引领者的角色, 使校本教研制度基于学校、基于教师, 真正发挥推进作用。具体做法有:

一、校长引领教师形成制度

作为校长, 如果整天闭门造车, 整天忙于制度的制订, 而忽视了学校教师的参与, 是很难有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高效率的。如何使校本教研制度科学规范, 能被广大教师所接受, 并起到积极强化作用?关键是:校长如何引领教师制定制度。主要有以下策略:

1.引导教师参与起草制度

校长可以将制度起草其中一部分内容, 发送给教师们, 请广大教师们积极参与思考:要想搞好校本教研还应做好哪几点, 思考后讨论补充, 再由校长汇总成形的制度。在教师的参与下形成的制度, 可信度大, 得到教师们的认同也快。

2.引导教师参与修订制度

刚起草的制度一旦执行起来必然有一些不合适的地方, 校长应鼓励教师将确实不合适的条目做以删减、添补, 逐渐使制度更加趋于科学、规范。也就是说制度执行的过程, 就是制度修订的过程, 不要一笔成文, 一成不变。制度的好与坏, 最主要看教师们认可程度, 一个大家都不认可的制度, 执行效果一定是不理想的。

二、校长引领教师落实制度

规章制度是全体师生必须共同遵守的规章、规定和规范。任何制度都有一定的指导性, 校本教研制度也不例外, 校长要和教师们共同遵守, 从管理学角度讲, 校长的行为在组织中具有较大的示范效应, 当校长深入教研、教学活动时, 教师必然有一种紧迫感和责任感。这是校长职务本身带来的有效激励。所以校长要讲究落实制度的策略, 亲自引领教师落实制度。总之, 要将制度变成全体教师自觉的行动, 就必须发挥好校长的作用, 真正使教师们执行制度由被动变主动, 由低效到高效, 这样校本教研就能顺利开展。

1.校长主动执行制度, 带领教师照章而行。

2.校长高效执行制度, 鼓励教师行之有效。

学校校本教研制度 篇5

一、校本教研的基本目标和任务

1、校本教研工作,是指基于学校发展、教师提高、学生成长而开展的常规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活动。校本教研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校本教研工作的基本目标:建立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运行机制,通过群众性、经常性和持久性的研究活动,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升,推动学校教学改革,实现学校自我发展和内涵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协调发展,实现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3、校本教研工作的主要任务:引导老师学习国家教育方针和有关法律与政策,进行专业研修,提高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研究课程标准与教材,开展集体备课,制定教学工作阶段性任务目标和实施计划、措施;展开课题研究,对教学问题、评价问题等进行反思与研讨,并提出对策与建议;总结交流教学经验,开展课题研究。

二、校本教研的实施要求

1、建全组织。学校成立了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和相关校本教研实施小组,形成以校长、教科研处、教务处、教研组共同参与的教研网络。教研组、备课组是校本教研的基本教研的基本单位,学校建立健全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并充分发挥其在校本教研中的作用。

2、落实责任。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要担负起组织者、教育者和服务者的责任;业务校长是校本教研的主要组织实施者,要担负起协调管理与过程指导的任务;中层业务干部、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是专题教研和学科教研的主要组织者,要对学科的校本研究具体负责;教师是实施校本教研的.主体,要成为校本教研活动的主动参与者。

3、完善制度。学校建立、健全校本教研管理制度,制定教师备课、反思教学、教师互助、相关检查等管理制度,并把校本教研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进行管理考核。

三、校本教研的活动方式

1、教学反思活动。要求教师按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的教学过程,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研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教师要实现教后反思常态化,每学期至少写出一定深度的教后反思1篇。

2、校本培训活动。校本培训要坚持培训内容的全面性,使教师职业道德、文化素养、专业技能、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等方面全面发展;坚持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处理好教师教学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搞好分层培训;坚持培训形式的多样性,做到理念培训与教学实践培训相结合、内部交流与外出学习相结合。支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省市等教育职能部门组织的培训会、研讨会、观摩会。

3、传帮带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学校骨干教师要与本学科教师形成广泛对话、合作与互助关系,每学期上教学示范课不少于1节,并不定期地进行专题讲座。

4、集体备课活动。坚持进行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发挥备课组每位教师的作用,避免用一个人的思想替代众人的思想。集体备课要重教材理解、教学目标确定、学点排查、教学策略实施、教学手段选用、练习与评价题目的选编等,倡导老师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个性的备课与教学。

5、听评课活动。学校要积极开展。积极开展课例研究为重点的听评课活动,要将听课活动与专题研究、教师培训结合起来,实现教、评、研、训的统一。要坚持全员性和经常性,每位教师参加听评课活动每学期青年教师不少于20次,教研主任不少于20次,其他老师不少于15次。

6、学术交流活动。积极搭建各种交流平台,开展理论讲座、经验交流、问题研讨等学术交流活动,学校全员参与的学校交流活动每学期不少于一次。要积极争取专家的学术引领,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专家报告会;要通过组建学科、年级或校际教研协作体系,加强教师间、学科间、校际间的合作研究与交流,实现区域性教学经验、成果、资源的共享。

7、“小课题”研究活动。各学校要本着“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指导思想,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教育教学评价改革等领域的“小课题”研究,走“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行动研究之路,学校各处室、教研组要结合实际每学年确定至少一个小课题开展研究。

8、校际间的联合教研活动。要定期开展以教学观摩、经验交流、教材统研为重点的校际间教研活动,每学期不少于一次。

四、校本教研的保障措施

1、学校要切实加强对校本教研的组织和领导,为校本教研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与经费保障;要把校本教研制度建立和校本教研活动情况纳入学校的考核范围。

2、教科研室、教务处要调整工作思路,降低工作重心,承担起校本教研工作的管理、研究、指导和服务的任务;要经常性地开展校本教研工作的交流研讨和调研指导,发挥好引领的作用。

校本教研制度 篇6

【关键词】中职语文;第二课堂;实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中职教育是以生产服务一线的操作人员为主要教育对象,职业化、专业化、实战化特点明显。这就要求我们的中职教育教材在重视实用理论传授的同时,还必须重视中职生能在多大程度上掌握实用技能。作为语文学科,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个目标展开。中职教育往往结合实践基地的活动,帮助他们习得职业技能。语文教学也不应该局限于狭小的课堂空间,还应该开辟第二课堂。为此,我们就有必要探索出一些必要的实战化策略。

一、理论先行

虽然说理论永远都是灰色的,但是,必要的理论支撑和经验汲取能够帮助他们预知可能出现的障碍、困难,避免类似的情况再次出现,提高实践效果。语文老师针对实战化实践活动,理当抓住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及时地引导学生通晓相关的理论知识,掌握必备的技能,这样就会使他们具备应变的条件,增强信心,快速形成技能。

比如笔者曾开展技能演讲沙龙活动。中职语文教材中的“听说模块——演讲”部分专门讲授如何演讲,但是因为他们没有真切地体会,没有实践经验,所以,对于演讲的本质、实践操作等并不真的了解。这一块的教学就非常有利于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活动开始前,在导入环节,笔者抛出一个问题:“大家知道什么是演讲吗?”由于不少中职生的语文基础薄弱,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回答,结果发现,他们对于演讲的理解只限于“不就是拿着稿子念吗”的层面。接着,笔者在空白的黑板上写下一行字“让演讲能力助飞我们的职业梦”,并且告诉他们,这就是今天我建议大家要学习的主题。笔者随之播放了一段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朗诵视频,紧接着笔者当场示范,即兴发挥,以梁启超的这段演讲稿为素材,当堂演讲。于是,我让学生分析朗诵和演讲的不同,并适时地提炼并板书出演讲的几个关键点:语言简短化,适当修饰;内容故事化,讲究朴实;情感白热化,必须强烈;道理全显化,直击关键;呈现表演化,追求气场。学生牢记这些要点,就能在实践中转化为能力了。

二、积极演习

开辟第二课堂不可能一味地走向校外,这就要求我们就地取材,积极创造情境,布设恰当的道具,营造适宜的氛围,积极开展实战化模拟演习。当然模拟要逼真,也就是说开展第二课堂的必要条件必须具备,特别是职业化环境所需要的构件缺一不可。

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阅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之后,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制作了一整套道具,布置了一个悼念现场,让每一个小组都推荐出一个表演者,实施演讲。经过这个过程,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深一层,对演讲写作要求理解更深刻。笔者因势利导,布置一次小型的演讲会,确定的主题“职业的选择与人生的价值”,在第二次课堂活动时再次表演。学生经历两次锻炼,得到了两次提升,无疑为将来走向职场打下了演讲的底子。

笔者也顺势把这个做法推广到法律专业班。我带领学生组织了一次法庭模拟辩论。主持人煞费苦心地介绍辩题,明确正反双方,辩手你来我往,各不相让。学生既将法律知识融合进来,又将语文能力的习得落实到了实处。

演习即表演,要重在实战化,不摆花架子,追求扎实。为此,我们语文老师不妨帮助他们找到角色感。从教育学理论看,情境教学其实重要的途径就是“现场表演”[1],预设接近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扮演角色,从而加深了内心体验,并最终习得更为实用的语文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境设置其实就是充分利用学生对未知的想象力,对新鲜刺激的易于接受性,激发主观能动性的情商教育的环境预设。

职业教育特点的职业性决定着学生必然进入不同职业,不同职业对语文的要求必然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必须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演习情境,积极为他们构建良好的演习氛围。只要我们善于开拓,驱动学生的内驱力,学生就会积极演习。

三、先写后说

毋庸讳言,中职生的语文素养毕竟有限,我们不妨采用实用的策略,寻找适宜的方法。演习场所虽然是模拟的,但学生一旦进入预设的情境,同样会找到职业感。他们的表演也应该相应地相对专业,这就要求他们必须追求专业化。为了达到这一点,采取先写后说的策略是行之有效的。

在“职业的选择与人生的价值”主题演讲中,笔者即充分让学生动笔来写,在写作中思考如何面对观众展现自己的观点,如何设计言谈举止,如何做到入耳入心。学生在写作中会联想到表演时的情景,并且动手查阅所需要的资料。这样他们就等于自主地开辟了语文学习的第二课堂,更是因为这样的活动指向未来的职场实践,所以也更有吸引力了。

由于心中有表演的预案,有演讲的蓝本,他们就能够相对自信地灵活发挥了。实践证明,语文实践要重视写,只有先写,才能让他们把混沌的思想条理化,才能在写作中找寻灵感。当然“写”好后,还要让他们尽情地“说”,展示他们的才情,敢于表现。能不能流畅、高效、得体地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写得如何,“写”是“说”的前提,“说”是“写”的动态呈现。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第二课堂的开展必然体现语文性,最终要表达出来,所以“写”“说”的地位至关重要。无论是旅游专业的导游实践,还是机械类专业的操作原理和程序的表述等,都需要写好、说好。

总之,当语文与职业教育牵手时,我们一定要重视语文学习的实战化,“从相关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取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模拟职业情境,组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1]王锦美.情境教学法[J].陕西教育,1994(11).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课题《职业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SJ-336)

校本教研制度 篇7

关键词:教育改革,教师专业成长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中, 培养和培训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师队伍, 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如何把课程改革和教师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使课程改革能够在广大教师的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以顺利实施, 一直是我校课改工作的中心环节, 学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 分管校长为副组长, 中小学两部教导处、教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一个学期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素质教育观念的传播, 新课程的推进, 仅靠集中培训是远远不够的, 要使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 及时解决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审视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课堂教学实施和课堂教学改革无疑是最重要、最活跃的中心工作, 是学校教育教学永恒的主题。因此, 切实加强学科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大力开展以学科教研组、备课组为主体的校本学习和校本教研活动, 是整体提高各学科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具体操作中, 我校采取了以下举措:

1、以“四个必须”为校本教研的基本原则

第一、“校本教研”必须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校本教研的前提是教师没有脱离工作岗位, 将教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紧密联系, 既能解决工学矛盾, 又能及时地学以致用这种培训就必须切合教师的实际, 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 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二、“校本教研”必须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实施新课程, 教师本身对自身素质有着求提高、求完美的心理趋向, 他们在参与心理态势上是积极的, 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中, 学校领导只有充分体现他们参与的主体地位, 才能使他们把积极的心理外化为积极的行为, 从而提高校本教研的质量。

第三、“校本教研”必须有利于教师的个性体现和发挥。

校本教研要以教师的需要为出发点, 力图在教研活动的设计与教师的需要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 由“自上而下”变为“上下互动”。不能视教师的特长和优势而不顾, 不能不尊重教师的意愿, 用一个“模子”来铸造教师。校本教研中除了要体现教师的个性化以外, 学校的个性化同样也应该得以体现。

第四、“校本教研”应该基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校本教研同样应以学校和教师当前及发展中的问题为出发点, 以问题解决为目标进行教研, 使教研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使之较好解决一般教师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矛盾。

2、通过“两个主体”、“三个层面”抓教师的学习和培训

“两个主体”指的是教研组主体和教师主体。在制定校本教研制度时, 要充分调动教研组和教师个体参与学习和培训的积极性, 让教研组和教师真正意识到学习和培训的重要性, 学习和培训能够在充分发挥两个主体的作用节得到落实。

“三个层面”指我校教师培训规划中确定的省、市、县三级名师培养对象, 这三个层面的教师对于新课程理念往往有着自己不同的诠释。通过这三个层面教师的主动学习和积极实践, 努力促使这三个层面教师观念的不断更新, 在交流和碰撞中实现教师群体对新课程理念的真正把握。

3、通过“四个一”活动抓教师的实践与反思。

“四个一”指的是我校各课制度中的:每周一篇教学反思:每月一份教学设计:每月一次在备课组内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交流;每学期一次优秀教学设计或教学反思的评选活动。这些活动促使教师开始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 反思与实践正在成为教师的一种专业的生活方式。

4、通过五种形式抓教师的交流与研讨

反思型教研:指的是备课制度中每月一次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的交流和研讨, 这种形式主要侧重于各课组内进行经验的分享和问题的研讨。

专题式教研:指我校教研流程展示制度中的每周一次教研专题研讨活动, 这种形式主要侧重于教研组内的交流和研讨。

教研流程观摩:指我校教研流程展示制度中的每学期一次教研专题成果展示活动, 这种形式主要侧重于教研组和教研组之间的交流和研讨。

教师论坛:指的是我校校本培训制度中的每学期一次教师论坛, 这种形式主要侧重于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和研讨。

校际合作式教研:指的是我校和农村一些中学、小学帮扶结对协议中的每学期1-2次的城乡互动, 这主要侧重于城乡不同学校之间的交流和研讨。

5、通过四种激励抓制度的内化和落实。

这四种激励是:

物质激励:学校制定了教研组考核方案和教科研成果奖制度, 在校本教研中成绩突出的教师都有一定的物质奖励。

情感激励:在教师培训规划、校本培训制度、教研流程展示制度中, 学校努力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成长创设各种机会, 提供各种平台, 使教师在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过程中感受到了更多的人文关怀。

展示激励:无论是备课组内的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的展示交流, 还是教研组之间的教研成果的展示交流, 这种展示既是一种评价, 也是一种激励。

目标激励:在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中, 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出了不同的发展目标, 我校称之为“分层定标”, 使不同层次的教师在新课改过程中有不同的努力方向和人生追求。

校本教研制度 篇8

一、校本教研制度建立的必然要求

1.过去传统的教学研究存在很多问题, 无法满足课改对学校教学上提出的要求, 更是忽略了教师自身的发展。所以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 指出了我们在校本研究的内容和方式上必须做出的改进以及未来调整的方向。学校开展教研活动主要是为了组织教师一起学习, 共同研究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以及分析探讨出在未来教学上的方式方法等。通过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 加强教师在其专业领域的培养与提高, 强化教师教研工作的成效, 我们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校本教研制度, 使我们的各项工作都能得以实施。

2.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必然需 要。由于目前 在大力深化学校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 而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成为我们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难题。众多教师往往都是受传统教学思路的影响, 对新的课程目标、教学理念理解不透彻, 教学工作 中对基础 教育的变 革难以消 化适应, 因此学校对教 师进行培 训和再学 习就显得 尤为重要。再加上长时间以来, 学校的教学研究形成了完全自上而下的课程教研运转模式, 导致现在教师主体地位的缺失, 完全抑制了教师在学术上的自由创造, 这将严重阻碍他们在自己专业领域内的发展。

3.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发展的必 然要求。校本 教研制度的建立, 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建立和重塑。学校文化建设, 是教师和学生、学校 环境和学校制度的建设, 所以, 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 体现的就是学校的文化。我们有什么样的制度, 就能反映学校文化有什么样的管理文化和什么样的组织文化。

二、对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作用

建立校本教研制度, 促进教师不断创新教研活动模式。首先, 我们的校本教研与学校的工作实际情况相结合, 重在促进教师的个性发展, 体现出教师在教研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所以, 教师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出积极有效的模式, 通过创新教育方法的模式, 配以以校为本的理念, 不断创造 出符合本 校特征的 新型教研 模式。这也是对教师专业化教研活动质量的提高, 更是教师在专业化领域内取得成效的最好反映。

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 帮助教师养成反思教学的行为习惯。因为不少教师由于受到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很难在专业化教学中有新的突破, 而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 正是帮助教师养成反思教学的好习惯, 通过在实践活动中不断丰富反思教学, 提高了教师的反思能力, 进而发展教师专业化的潜力。

教师在校本教研以及日常教学实践中可以逐步 完善并形成具有自己专业风格的教学方式方法。在校本教研制度的影响下, 教师要经常交流信息, 互相分享教学经验, 一起切磋教学技术, 进而形成具有自己风格与价值的教学模式, 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自己的专业能力, 还能形成团队协作的良好局面。

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能引领教师在专业内的众 多策略。在我们学校展开教研活动的关键以及支撑力量就是取得专业领域内的引领地位。学校通过创造优良条件, 把众多的专家、领域内的教研员汇集在一起, 进行学术的学习与交流, 让我们在校本教研工作中能够更好地沟通、交流或者相互指导, 如此就能刺激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结束语

总之, 我们通过校本教研制度的推 行, 促进教师 在教育活动中进行研究、自我成长与反思, 努力做到校本教研制度与教师自己的专业化成长相结合, 通过不断创新和深化, 以适应我们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志宏, 邱孝玉主编.新课程校本教研的示例与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 2004.

[2]陕西省眉县教学研究室编著.校本教研方略[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校本教研制度 篇9

一、利用校园网,延续和丰富常规型校本教研活动

其一,学习交流式。

立足现状,打牢基础,大力开展课程标准、教材的培训。每学期开始的第一个月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主题的教师培训活动,我们结合制定学科教学计划重点组织新教师进行读好“三本书”(即:教科书、课程标准、教师用书)的全面培训,教师在专设的学习笔记上做好摘记,写好学习心得,教师将学习心得发布于校园网上,供教师借鉴、讨论。以教导处定期抽查,教研组每月互查等形式加强管理,并列入考核。通过培训提高了广大教师掌握课程标准和使用九年义务教育新教材的能力,保证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顺利实施。

其二,微格点击式。

微格点击式是建立在现代教育学、现代心理学及相关理论基础上,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录像后,利用声、像手段对具体的某个方面、某个环节进行选择性模拟,事后反复点击、回放相关镜头,使教师形成清晰的自我图式,仔细琢磨、研究的过程。利用声、像设备把讲课过程客观地记录下来,在实践中我们把教师的录像课放在校园网上,组织教师认真观摩、研讨、交流、共享,这样的教研方式不仅能帮助教师及时看到自己的教学行为,主动矫正不良的语言习惯及多余的动作,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大家在真实的情境中捕捉住共性的问题深入分析,切实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而提高教学创新能力。比如:针对“如何有效地警惕教师口头评价的思维定势现象”这个主题,我们可以从录像资源库中截取各类思维定势现象(包括以教师自我为中心、以优等生为中心、追求整齐划一的答案为中心等)放映,使大家产生“旁观者清”的效果。这对促进教师主动建构,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作用非凡。

其三,案例分析式。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课例引领是一种方便、快捷、收效高的教研方式。在日常教研活动中,通过每月围绕一个专题、同看一节全国优秀教学课例(光盘)、以一个具体的教学情境作为研究对象,重现情境具体状态、发生和发展过程展开讨论,促使教师对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感悟,使自身的课堂教学进一步走向理智,并依此了解和分析相关或相对的事物或对象,借助一定的理论支持进行分析,总结教学策略,形成一个课堂实录与点评案例,教师将案例发布于校园网上,供教师借鉴、讨论。如:2008年3月,教师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感到一筹莫展的时候,我们从一个主体教育实验兄弟单位引进了一节课堂实录组织全体教师观看。在讨论、研究中,教师们豁然开朗,投入实践与研究之中。几年来,案例成为我们推进课程改革实验的有效攻略。我们曾经对案例有过这样的描述:案例是教育思想的形象描述,案例是教育过程的生动显现,案例是操作经验的有机渗透,案例是理论和实践的联姻结晶。以课例为载体,在问题中引发教学认知的内在冲突,在思辨中促进教师的反思与建构。

其四,听课说课式。

上课、说课、听课、评课是一种很好的校本教研方式。问题在于如何提高教研组及校际性公开课的研究实效。为了避免活动时授课人唱独角戏,听课人三心二意,评课人蜻蜓点水的现象,我们提出了“人人须实际评课”的要求,即我们在校园网设置了专门栏目,设计了统一的评课模版,授课人须将教材分析、教学设计、设计意图、教后反思等课堂实录内容发送在模版上,主持人根据课例探讨的要点对课堂实录进行评析。比如:语文组一位教师把《搭石》和《宴子使楚》的教学实录发送到网上,主持人就“教师指导学生品悟语言用了哪些方法和策略,是否达到目标”、“教师在语言积累和运用方面采取了哪些办法”、“教师的语言是否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和心灵的感悟”通过课例共同研讨。最后由主持人在网络中对教师的评论进行梳理将评课观点整理成书面文字发布于相应的模版上,即使是未参加听课的教师也可以根据授课人的设计参与讨论。

二、借助校园网,实现开放型校本教研的深入探讨

“校本教研”以校为本,并不意味着学校以及个人可以自我封闭。我们坚持以开放的心态,主动加强学校与外界、个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研究力量的有效整合和互动,表达渴求专业引领的意愿并付诸实践。

其一,教研沙龙式。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研活动倡导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主动参与,积极开展主动参与式教研。我们成立了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研究会,将科研热情较高、有志于教育科研的青年教师组织起来,以“沙龙”的宽泛方式定期活动。每次“沙龙”前,组织备课组长集会,每位组长先将收集的本组教师上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困惑进行整理,然后将存在的共性问题确定为本周课堂教学要解决或尝试的主题,大家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引发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比如:在书香班级建设大讨论中,大家都把自己的班级读书计划和操作要点发布到网络中,就如何实施班级读书会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为学校整体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受到了大家的普遍欢迎;“沙龙”后,由组织者将活动主题和形成的主要观点发布于校园网,全体教师可以在网上继续进行更广泛的深入研讨。

其二,名师工程式。

充分发掘校内和校外优秀教师的人力资源,合力打造“名师工程”。一是坚持开展“导师制”工作,为青年教师成长筑路搭桥。开展“导师制”工作首先为骨干教师分解任务,每位骨干教师带4位青年教师,签定奖惩明确的《师徒结对协议》,定课题、定任务,限期出师。由他们负责传、帮、带,其效果极为明显。每一期“导师制”工作的开展,都会有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并逐步成长为学校骨干教育教学力量。二是学校组织实施“名师工程”,对青年教师则给予担子,鼓励青年教师做科研型的教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把上好“三门课”作为青年教师步入名师的“三步曲”:即“推门课”事先不打招呼随时进入教室听课;“开门听课”组织全体教师观摩;“出门课”涌现出的教学能手,推荐参加乡、县级课改优质课评选。通过赛课等环节产生“名师”,并对他们给予相应的荣誉称号和物质奖励。促使他们提高教学水平,人人成为教学能手。通过签定协议,每年根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过程与结果在校园网公布,供大家督促。

其三,专题论坛式。

在课改实验中,根据涉及到教育观念的更新,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教学过程的变革,教学方式革新等问题确定研究专题。结合课题研究,先进教学方法的推广,确定骨干教师进行理论专题讲座,根据理论指导,结合年级教学内容,组织全体教师集体备课,进行“说课设计”说课,做好准备工作,接着推选骨干教师上“示范课”,然后组织集体评议,总结部署下段工作。形成了“理论学习——专题讲座——说课设计——示范观摩——集体评议——定模推广”的新教研模式。激发了广大教师人人参与、互帮互学的热情。为此,我们在校园网也设置了专门栏目,设计了统一的论坛模版,骨干教师作为主持人将演讲稿发布在校园网上,有关教师根据自身的工作性质与论坛主题的关系,将听后感整理成书面文字在一周内发布于相应的模版上,其他教师可有选择地参与观点发布。

其四,优课评选式。

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因此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是校本教研的核心。通过评价产生激励作用激发教师内在潜能。为此,我们推出了“月末相约新课堂”的课堂教学评等定级活动,所有专任教师(包括学校领导)均参加课堂教学评等定级活动,评等定级以上课、说课、评课为主要形式进行。学校根据教师上课、说课、评课水平,并结合师德表现、科研水平、教学质量的综合考核,评比出学校的“优质课”。“优质课”获得者每年将按照学校制定的《华强小学教育科研奖励暂行办法》进行考核和奖励,并在参加县级优质课评选推荐、职称评聘、先进评选、骨干教师确认等方面予以优先。另外,我们还举行组内评比“首席教师”、创新教师或者新秀教师等等,满足不同层次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使教师产生自我完善、积极向上的动力。我们规定,校内各种类型的公开课,都需将教案、设计意图、教学反思等发于校园网,供大家学习、讨论。每次活动通过人人作、人人说、人人评、人人写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其五,专家引领式。

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研究不可或缺的因素。离开了专业人员等“局外人”的参与,校本教研常常会自囿于同水平的反复,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因此,我们在举行规模性教研活动时,主动邀请县教研室的专家以及一些市、县级骨干教师来校指导,进行“教学会诊”,并将他们从“教材的解读、教学环节的设计、有效教学的达成,在课堂中尝试的一些新思路、新想法或者在实施发现的新问题”等的指导意见整理后发布于校园网,供教师们学习思考。

三、依托校园网,实现网络型校本教研的无障碍沟通

依托校园网可以实现无障碍交流的校本教研,这是“网络化教研”的最大优势。

其一,网上论坛式。

即模拟的网络论坛(BBS)。利用网络的优势,成立备课组,实行电子备课,建立备课包、课件包、资源包,并将资源放于校园网上,做到分工合作、定期交流、资源共享。我们还模拟互联网中常见的“论坛”模式,在校园内部网上设立了一个“网上教学论坛”,为教师们提供对学科教学的有关问题开展专题讨论的平台。“网上论坛”实际上就是一个虚拟的教研中心,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及要讨论的问题随时发布到论坛上(“发帖”);有想法要说明的教师可以对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跟帖”)。这种方式有助于教师间不受时间、人员、空间限制,经常性地交流研究、集思广益,也有助于教师教研方式的个性化发展。目前,我们已经开辟的“网上论坛”类型主要有:教学论坛、德育论坛、科研论坛三种。开始阶段,主要由部门主管、骨干教师在相应的“论坛”上“发帖”,提出相关论题,供教师们“跟帖”,即学习讨论、发表观点,也可以在讨论过程中,发现值得集中讨论的话题。我们规定,与“发帖”人同组别、同学科的教师必须“跟帖”,其他教师选择跟。为了便于检查与浏览,学校设置了统一的论坛模版。这样以来,就有更多的教师有机会发表意见,互相交流,互相启发。

其二,电子邮件式。

这是利用互联网与外界实行双向交流的一种便捷方式,适合任何有条件上网的教师。对时空无限制,成本低,速度快。利用群发邮件、邮件列表等技术可以在特定人群范围内进行广泛教学研究,完全可以代替传统的信件和传真。目前,我们为每一名中青年教师在163邮箱<http://mail.163.com/>申请了一个免费的电子信箱,统一进行了有规律的编号。根据教师的任教情况和实际需要,为教师们提供了一组电子邮件列表,主要指市、县教研室的相关教研员。我们要求教师针对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主动、虚心地通过发电子邮件方式与教研员联系,寻求专家的指导。当然,我们也鼓励教师通过E-mail与外界进行更广泛的教研交流。

其三,参与网站式。

学科网站是由教育部门、学校、教师以及其他关注教育的人士建立的。以“亲近母语网”为例,它包括了活动公告、新闻中心、研究中心、课题实验、历届论坛、童书评选、读写大赛、培训中心、亲近母语论坛等内容,并且随时都在更新内容,登陆“亲近母语网”,可以及时了解儿童阅读最新动态、把握儿童阅读信息、下载教学资料、发布反馈意见,实时地接触最新的教学理念。我们鼓励具备技术的教师利用搜索或链接访问其他教育教学专业网站,通过网络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实现更广泛的同伴互助,寻求更多层次的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

校本教研制度 篇10

东湖区校本教研开展得如火如荼, 各校有自己的特色, 如:育新学校的师徒结对, 培养新人;百花洲小学的“沙龙研讨”;豫章小学的专家顾问团、“豫章书吧”等, 学校根据自己的校情, 不断规范校本研训, 在研究中前行。然而,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容乐观的现状。

现状一:认识表面化, 主动参与少

经历了多年的课程改革, 东湖区的老师对校本教研大多有了正确的认识。在调查中, 绝大多数老师认为, 校本教研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措施, 已经认识到校本教研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 希望能改进教研组工作,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尽管有正确认识, 但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老师们主动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并不高。首先表现在教研活动前做好充分准备工作的教师人数少。在教研活动后能将活动所得积极运用到教学实践, 改进教学的比例少, 即在教研活动后, 教师没有具体的“行为跟进”。

分析原因有三:一是大多数教研活动形式化, 主题不明确, 教师无法积极准备;二是缺少相应的教研管理机制, 教研活动前, 只是由负责活动的教师准备, 其他人只需要带个“耳朵”来听, 把自己放在“圈”外, 主动参与性不高;三是就开展教研活动的动机而言, 出于自身发展需求、解决教学问题而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人数并不多, 从事科研活动多为评职称, 评先进而用。

现状二:内容常规化, 特色研究少

校本教研活动应具备“教学研究”功能, 要以解决本学校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为研究出发点。但我们在查阅各校教研活动记录中发现, 一些学校层面的教研活动常规化, 年复一年的教研活动模式可以概括为:开学初传达区教研中心大组备课的精神—中间按单元进行集体备课—再组织一两次听课评课活动—布置期末考试工作—总结。整个过程研究成分偏少, 停留在常规工作上, 没有解决教育教学改革实际问题的功能。

校本教研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基于学校自身条件, 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而开展的集体研讨活动。在校本教研活动逐步深入的过程中, 校本活动资源问题日益突出。当前校本活动的资源, 绝大部分来自于教师自己通过各种途径选择的课题或材料 (占被调查者的74%) , 基于学校自身的活动资源很少 (占被调查者的24%) 。教师在日常教研活动中得到的帮助也主要来自于网络信息和教学书刊 (分别占46%、48%) , 来自专业人员和同伴的直接帮助的较少 (分别占20%、26%) 。可见, 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学校自身的课程资源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目前校本教研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分析原因: (1) 学校对自身研究不够, 不能通过课堂实践发现、引发、提炼多数教师共同关注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活动主持者照本宣科、循规蹈矩, 使活动失去活力和真实。 (2) 由于老师们长期埋头于以重复为特征的日常教育生活, 往往对很多教育教学问题视而不见, 见惯不怪, 习以为常。而基层学校校长、教导主任等事务性工作多, 占了大量时间, 导致老师们得到的专业引领有限。

现状三:研讨形式化, 反思质疑少

公开课对开展课堂教学问题研究、总结传播优秀教师教学经验、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教师之间相互取长补短等不失为一种好形式。因此, 该教学研究模式被我区各校广泛使用。据调查反映, 各校每学年都会以各种形式开展公开课及研讨活动。通过参与一些学校的研讨以及查看学校研讨记录, 我们发现, 公开课研讨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到位, 研讨力度亟待加强, 主要表现在缺少以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术研究公开课。以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研讨课其目的在于研究解决课堂教学问题、验证某种课堂教育教学理论或经验、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某种教育教学新理念等。它关注的是教育教学上的学术问题——通过研究, 获取结论上的普遍性意义 (如某种教学模式能否得以推广、教学中还要进行怎样的修正、某教育理念教学中应该怎样落实等) 。它能发挥备课组、教研组, 甚至整个学校集体的智慧, 应该是一种很好的校本教研形式。遗憾的是, 我们难觅其踪迹。正因为没有问题中心, 老师们在研讨中缺乏主心骨, 只能凭个人的经验就课谈课, 无疑可质, 点评一般只是泛泛而谈、空洞乏味。有时是碍于面子, 更多的是由于教师没有深入思考, 不能探究问题的本质。这种“你好, 我好, 大家好”的讨论是形式上的, 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讨论, 构不成教师的群体合作学习。这样的教研组活动对提高老师的教学能力帮助是不大的。

在调研中, 我们还发现, 各校都很重视老师的反思, 可是对反思的要求往往停留在数量上。翻阅老师们的教学反思, 任务型居多, 老师们真正能反思教学、总结经验教训的很少。

分析这些现象, 我们认为:其一, 基层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问题有感性认识, 能谈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设想, 但由于平时工作繁忙, 缺少必要的理论学习与思考, 一旦涉及比较深层次的理论化的内容, 就不能从新的理论角度出发来进行研讨, 因而更愿意“听别人发表意见”, 其主动参与教研过程的积极性就不高;其二, 不善于主动质疑, 创新精神欠缺。不习惯总结和反思他人与自己以往的经验与做法, 教师自主反思的能力、主动解剖自己的意识较弱。因此, 如何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增强质疑的能力也是校本教研活动中专业引领时考虑的内容之一。

面对“三化三少”, 我们该如何破解, 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呢?

策略与建议

一、问题研究精准

校本教研的问题性研究始于问题, 有了问题才能研究, 没有问题强作研究是为了研究而研究, 是功利性的, 也不会收到研究的效果。

问题的来源:每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存在许多真实的问题, 这些问题先由教师个人认真思考与研究, 力求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对于凭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 填入“问题记录表”, 提交学校教研组。

问题的汇总与梳理:教研组长将教师提交的问题进行分类汇总, 筛选确定拟提交教师集体研讨的问题。这就需要教研组长有聚焦问题和细化问题的能力。聚焦问题就是从众多的问题中寻找共同点, 挑选相对重要的问题。细化问题则是对问题内涵进行确切表达的“任务解码”过程, 可以从理论框架构建的角度、从结合工作实践进行研究的角度、从工作领域的角度、从研究方法的角度等方面进行。必须注意的是, 细化时问题的关键不遗漏, 分解出的小问题要有一定的覆盖面, 问题的解决是需要有分工合作才能完成的。

教师个人研究:在集体研讨之前, 组长告知组内每位教师下次活动要研讨的问题, 教师个人先独立思考、研究、实践, 并形成自己的意见, 以备集体研讨时交流。

集体研讨: (1) 组长 (或主持人) 向组内成员公布本次活动要研讨的问题; (2) 问题的提交者讲述问题提出的背景, 问题的形成与意义, 自己的研究情况等; (3) 每位教师谈自己的研究过程与结果。

生成研究成果:主持人总结大家的意见, 集智慧之光并达成共识, 站在理论的高度加以分析, 使人们站得更高, 看得更远。

对不能达成共识的问题, 实施系列跟进研究 (或主题研究) , 对价值较大、本校教师不能解决的问题, 实施校际联合教研, 或请有关专业人员指导研究, 或申报课题立项。

二、活动策划科学

教研活动组织的形式是多样的, 可以是集体备课、课例研究、案例反思、专题研究、教学沙龙、教学比武等, 但无论以何种形式进行, 有效的、有质量的教研活动一定是充分调动了老师的积极性, 是老师所需要和所期待的。有效的教研活动是需要用心策划的。那么, 怎样策划呢?我们在对一些成功的案例进行分析后, 归纳出以下几点:

(1) 目标明确:活动策划者要像备课一样, 事先要掌握老师的需求, 精心确定活动目标, 即对老师们通过此次活动可能有的收获做好规划。

(2) 强调互动。要有真实的收获, 必须让参与者融入活动。因此在设计活动环节时, 要考虑老师们在活动中的参与点, 让老师的思想动起来。同时要注意设计多样化的参与方式, 让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老师都有参与的可能, 使每一位老师都有机会讲自己的故事、说自己的道理、谈自己的设想, 从而使每一位老师的智慧得以充分体现, 成为研究者、思考者、表达者与实践者, 而不是旁观者与“陪客”。一次令人期待和满意的教研活动一定是有交流, 有互动, 有知识共享的, 是一种对话。

(3) 鼓励生成。要通过事先提供老师相关资料、运用征求意见表、预先制定一些基本的准则, 巧妙利用参与者自身资源, 让活动既有预设, 也有生成。

三、专业引领及时

“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它的重要作用在于汇聚大家的智慧之光, 对有关问题达成共识, 然后站在理论的高度加以分析, 让实践与理论对话。其实质是为大家明方向、指路子并提高老师们的理论水平。调查数据显示, 老师们对专业引领的期望值很高。专业引领一方面来自高校专家、教研员等各级专业人员。学校要为专业人员准确了解教师的实际情况提供信息, 以便在教师需要时, 及时获得他们为教师提供的适时的“引领”机会。另一方面, 专业引领并不意味着单纯的外界专业力量的支持, 本校的骨干教师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他们是教师集体中的业务尖子, 是实践在教改第一线的骨干教师, 他们十分熟悉校本情况, 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改与教学的统一。因而培养这些本土专家, 发挥其在教育教学与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是校本教研的首选之策。学校应注重发挥好本校的名师、教学标兵及骨干教师的作用, 让他们在校本教研活动中主持教研沙龙的交流, 参与备课小组的协作, 肩负起“引领”的重要职责。

四、行为跟进到位

校本教研的收获与成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上的提高;二是行为上的改进。仅仅停留在认识是不够的, 光说不练未必是有效的教研, 只有将研究共识转化为进一步的教学建议, 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的改进才是教研的目的。

介绍两种行为跟进式校本教研:

(1) “反思跟进”式:它包括“聚焦问题—设计教学—教学行动—教学反思—行为跟进”这样可循环的五个环节。

这五个环节不断循环, 构成一个教学问题研究的片段。行为跟进既作为一轮的结束, 同时它又是新一轮的开始, 这样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改变教师“不在状态”“低水平重复”的途径是实践, 行为跟进课的提出, 它不仅仅是反思后的再教学, 更重要的是引导老师们进入这样的一种状态, 有这样的专业紧迫感支持着, 这样真正把行为跟进当做自己专业成长的事情, 才会推动老师们专业向前不停止。

(2) 将叙事研究方法应用到教研活动的研究中, 倡导用案例的方法研究教研活动的策划思路。老师们既可以从一类活动入手, 总结这一类型教研活动的经验, 也可以从一次活动入手, 反思活动的得与失, 讨论提高活动质量的方法和建议。案例的呈现形式也应特点纷呈, 可以夹叙夹议, 以议论分析为主;也可以叙议结合, 以叙事介绍为主;还可以以教研活动实录的形式来展示。

上一篇:内括约肌切除术下一篇:档案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