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对策

2024-07-11

价格对策(精选十篇)

价格对策 篇1

一、影响油价波动的主要原因

在生产生活中, 已经被开采出来的石油不仅属于是资源能源, 同时也属于是一种商品。在此过程中, 石油本身还具有金融和政治的属性。近些年, 在世界范围内油价的波动都是非常严重的, 为什么会造成油价的波动, 通过大量的研究及分析, 我们找到了导致油价波动的主要原因,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 由于石油生产的原因造成了石油价格的波动

石油属于是不可再生资源的范畴, 开采后的石油, 在供给过程中收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和限制, 除此之外, 在供给是国际原油组织、世界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市场的竞争情况都对石油给予了很严重的制约。

(二) 石油的消费需求影响石油价格的波动

由于在我国国内比较宏观的经济发展形势对石油的需求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 世界上不同的能源政策、石油在国际市场中价格发生的变动、新能源的发现以及代替性能源的存在都对石油价格的波动起到了一定的制约, 造成世界范围内石油价格的起伏较大。

(三) 由于世界范围内汇率有所不同, 经济的政策也存在差异, 所以, 也会造成石油价格产生波动

在世界上财政的政策在不断发生变化, 扩张的趋势相当严重, 由于财政政策的扩张, 将会使投资过程中的需求和提振时的消费也发生很大的变化, 货币政策变得宽松后, 货币的流动性就变得非常大, 这时就会造成全球的汇率都有所下降, 与此同时将会带动石油的价格向上增长, 在世界中美元的汇率和财政的政策对石油价格的影响是最为严重的。而且原油的价格也会直接受到美国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 在一般情况下, 石油的基本价格和美元汇率的走势是形成反向增长趋势的。如果石油的价格上涨了, 说明美元贬值了, 如果美元增值了, 那么石油的价格将要下跌。所以, 美国政府能够如此的纵容美元汇率的下跌, 就是为了能够使石油的价格能够增长。

二、解决石油价格波动风险的对策

(一)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调整经济结构

在发展过程中, 应当用自身内在动力增加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来取代生产要素数量增加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 从而使原有的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的升级与优化, 并且使生产技术方面有所提高和进步, 还可以通过改变GDP中居民消费的比例, 对民间的投资进行相应的引导, 从而构建出一个数量增长快, 经济质量优的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型发展指标体系。在发展过程中, 我们应当持续节能减排的发展理念, 使绿色循环、低碳经济得到大力的发展, 并且要不断的研制出新型的清洁环保能源, 这些都可以很有效的对经济结构重组, 使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 降低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在所有企业中的比例, 使能源的消费方式得到更进一步的改进。对能源的开发和销售进行市场化的改革, 使生产出的能源产品和使用能源时环保节能的技术进行最大化推广, 这样就可以使产品的附加值得到最大化增加, 使产品的能耗量得到降低, 使投资的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也使我国一些技术、生产、创新企业得到更大的鼓舞, 充分发挥其创新能力, 不断提高其资源的配置, 从而带动我国能源行业真正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这样就可以使我国在面临石油价格波动的过程中, 有抵抗它的水平和能力。

(二) 适度开放我国的石油市场

我国石油资源虽然比较丰富, 但是蕴藏在陆路地区的石油资源分布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资源的储量也比较有限;不过在我国范围内, 海洋中的石油资源却是非常丰富的。所以, 我国可以在对陆路石油资源进行开采的过程中, 适度的开放我国的石油市场, 对一些开展原有进出口贸易的民营企业放宽管制的限度, 在提炼、开采、勘探石油的领域中加入这些民营企业, 使我国资源在经营和管理的主体方面变得更加多元化, 与此同时放宽海洋石油市场的监管政策, 使我国的石油供给量得到增加, 从而使我国的石油生产能力有所提高。在我国的长期发展过程中, 由于居民的经济情况和国内一些企业的发展情况, 所具有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 所以我国在原有的定价方面, 一直实行的是与国际的市场进行接轨, 但是原油成品的价格一直是受到我国政府管制的。

2008年年底, 我国对成品油价推出了相对成形的管理机制, 但是, 这个机制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比如:在进行原油调价时, 有比较高的调价边界条件、调价过程中使用的周期比较长等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可能造成我国原油销售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 在进入2013年后, 我国又对石油的机制进行了进一步的改制, 这使我国石油又向着市场化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 在新的机制推行以后, 国际市场中石油价格的变化, 在我国可以非常及时的感知。但是,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我国还应当更进一步对石油的价格以及石油的市场机制进行完善, 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原油市场面向国际化发展得越来越好, 通过一些经济调控的手段以及市场供求关系的调节, 我国在迎战石油价格波动的过程中, 将会非常从容, 得心应手。

三、结语

为了我国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能迅速实现未来复兴的使命, 就必须在能源方面进行合理的支配, 只有在全球都在进行石油博弈的时候, 把握先机, 有良好的策略和应对石油价格波动的能力, 才能保证国家的石油供给能够安全且持续, 使我国处于能源安全的环境中, 并且通过努力, 使我国在石油价格波动的环境下真正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许宪春, 彭志龙, 刘起运, 佟仁城, 邱玥, 杨翠红.原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物价的影响[J].统计研究, 2010, 12.

[2]任若恩, 樊茂清.国际油价波动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基于中国IGEM模型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 2010, 12.

[3]罗锋.外部冲击对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基于S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 2011, 10.

[4]陈铁.国际大米市场价格波动的实证分析:一个ARCH模型[D].南京农业大学, 2010.

价格执法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篇2

近年来,基层价格执法机构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积极开展价格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各类违法案件,为优化环境、促进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价格执法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亟需我们研究和探索监管的思路,创新解决的办法,不断提高价格监督检查的整体水平。

一、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价格执法中遇到的困难有增无减,内部体制、机制等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案件查处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涌现,已成为当前制约基层价格执法工作的瓶颈。

(一)“三难”问题依然存在

一是检查难。我们在研究违法行为,研究监管对象的同时,监管对象也在研究我们,许多违法行为的隐蔽性和复杂性越来越强,有些甚至还披着“合法”的外衣。如教育收费,合理的就开票,不合理的收费就不开票,不入账;或者将食堂当成“后花园”,与伙食无关的费用在其中任意列支,很容易被忽视。

二是处罚难。价格问题既牵涉企业和个人利益,也同样涉及部门、地区间的利益,在价格行政处罚中,必然损害一些人、一些部门或地区利益,不同程度地受到地方政府或有关部门的干预,不可避免地遇 1 到各层面的压力和阻力。再加上一些部门经费等原因,客观上造成了价格监督检查的处罚难。这种情况在一些机关单位尤为突出。

三是收缴难。在处罚执行过程中,被查单位往往以资金困难、欠帐、还贷等为由故意拖延罚没款;以多收款已被公用支出等为由无法上缴罚没款。而按照相关规定,价格执法无划拨、扣押等强制手段,实际操作又很难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使得收缴工作难以落实。

(二)“三个不适应”逐渐显现

一是检查方式的不适应。大多数基层价格执法人员只习惯于进驻被查单位后,采取翻帐册,查凭证票据的传统检查方式,由于受年龄和知识的限制,对新的检查方式也不愿去研究和探讨,因而在应对复杂的价格违法行为时往往力不从心,难以判断,更不要说把问题查深查透。此外,受人员编制和职数的限制,老的出不去、新的进不来,造成一线检查队伍人员老化,缺乏活力和后劲。

二是机构属性的不适应。价格监督检查机构是物价局的下属机构,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许多县级物价机构大部分退出了政府序列,成为挂牌机构或被合并,一方面,机构的变动造成基层执法人员思想波动,无心去研究和解决新形势下价检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机构的不稳定性,执法人员普遍感到底气不足,从严执法的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是体制配套的不适应。在财政体系方面,虽然上级部门一直强调严禁下达罚没款指标,但因地方财力不足影响,很多地方的财政都以罚没款的返还冲抵经费的拨付,这种情况在基层物价部门比较突 出,检查机构疲于完成指标任务,往往致力于办几个大案,而忽略了对新形势下价格行为的研究,忽视了对市场价格行为的监管。而反价格垄断、反价格欺诈恰恰是今后价检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三个不到位”根深蒂固

一是理念不到位,以监管代替服务。传统的价格检查以监管为主,与被查单位是管与被管,查与被查关系,执法机构缺乏一种变管理为服务,变权力为责任的理念,习惯提要求,疏于服务。

二是力度不到位,以形式代替内容。由于诸多原因,在履行价格检查职能中,宣传力度、监督力度、查处力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比较注重形式,忽视执法内容和实际效果。

三是方法不到位,以处罚代替监管。受现有财政体制等因素制约,基层价格监督检查部门难以转变工作方式,仅仅注重处罚多少,而忽视对相对人价格行为的引导,甚至有放水养鱼的思想,导致违法行为屡查屡犯,不能达到纠偏引正,维护市场价费秩序的根本目的。

二、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面对困难,我们应知难而进、积极创新,深入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摸索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和艺术性的检查途径。

(一)排找案源,提高检查针对性

一是从价格举报中发现案源。价格举报中心在收集基层价格违法案件信息、提高识别违法行为中的作用不可替代。以直接接听和通话转接等方式,确保价格投诉举报24小时接通。

二是从收费年检中发现案源。通过配合收费年检工作寻找案源将价格检查融入收费年检工作全过程,做到以“监”促“管”,寓“管”于“监”,加强与管理科室的配合,破解案件检查处理难题。

三是从部门信息中发现案源。从纪检、纠风和审计等部门获取信息,是发现案源的良好途径。如从农民负担监督卡、企业缴费登记表、《纪检情况通报》、《审计报告》等信息中获取线索,可以更好地提高案件查处的针对性。

(二)创新方法,提高检查实效性

一是创新检查方法。改变传统方法,探求外围取证、支出审查、成本剖析等新的检查方式。外围取证,从调查或检查与其有业务联系的单位或个人中发现问题,形成第一手证据。对财务不健全的经营者的价格行为,以明查暗访、调查摸底等方式,广泛搜集包括证人证言、视听资料等相关证据材料;支出审查,对一些乱收费行为不仅要查收入,而且要查支出,违规支出往往是单位负责人最为敏感的,一旦这些情况被通报,将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更有利于案件查处工作的落实;成本剖析,对当事人实际发生的成本进行分解和剖析,从中可以发现不少问题。一些价格和收费在申报时往往包含了许多实际发生的费用,而当事人在销售、收费时又以实际发生的费用为借口,在规定的标准之外代收、加收这些费用,形成隐藏较深的重复收费、变相加价等违法行为,这种情况在房地产价格、学校代办服务收费中屡见不鲜。

二是整合检查资源。纵向联合检查,在检查中采取联合办案、下查一级、交叉检查、上级督查等方式,提高基层办案效率和办案质量,打破地方保护;横向联合检查,在开展对行业性较强的单位价费检查时,注重与行业主管部门配合。如汽车维修、建筑工程、锅炉检验、环境监测等行业,邀请行业主管部门参与或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优化人才配臵,及时充实和更新人才资源。对一些影响大、权力集中以及垂直管理部门的专项检查,建议由国家或省级统一安排,从人才库中调取各地的精兵强将组成检查组,开展直接检查或交叉检查,保证专项检查取得良好效果。

三是拓展取证方式。在查处商业流通、交通旅游、餐饮娱乐等行业的明码标价、价格欺诈行为等需要当场取证时,在查处举报违法行为事后难以取证时,充分利用照相机、摄像机、录音笔等现代电子设备,对当事人的销售票据、商品进行照相、复印,对价格违法行为当场使用摄像、拍照等手段及时取证。

(三)加强沟通,提高检查艺术性

一是注重说理。当今社会是法制社会,执法相对人法律意识日益增强。为保证良好的执法效果,从检查开始到案件处理结束,都紧扣一个“理”字,调查取证晓之以理,法律文书推行说理,行政处罚合情合理。

二是注重宣传。要与新闻媒体保持经常性联系,加大价格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加大监督检查动态要求的宣传,对存在侥幸和观望心理甚至情节严重、态度恶劣的违法者,采取公开审理、案件曝光等方 法,确保案件顺利结案。对屡查屡犯的单位负责人建议组织、纪检部门通报批评甚至行政处分,不断加大治理乱收费的力度。

三是注重攻心。执法过程中,通过与工作人员交心,可以在发现问题和调查取证时迅捷方便;发现问题后讲清利害,真心规劝,可以使当事人消除戒心;处理时遇到困难,主动向领导汇报,可以掌握主动权。

三、进一步完善价格执法工作的思路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价格执法部门在不断加大监管力度的同时,也应深入思考涉及自身建设发展等深层次问题,加强宣传和引导,研究探讨提高执法效果的思路,才能跟得上时代的节奏和步伐。

(一)健全制度。研究制定适应时代发展的政策提醒告诫制度、案件回访制度,加强事前防范和善后整改,把服务寓于检查管理之中,走出为罚而罚,以罚代管的误区;制定和完善廉政执法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价格执法情况反馈制度,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研究制定检查工作例会制度,学习培训制度、案情分析制度、执法资格等级认定制度等,进一步强化价格执法水平建设,激励大家奋发向上,勇于创新。

(二)完善体系。一是建议研究如何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加大执法力度,进一步规范价格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行为;二是建议罚没收入和财政指标的完全脱钩,不应带着任务和心理负担去开展检查,要遵循服务为先的原则,思路要清、定位要准;三是建议构建全国或是全省上下垂直管理的检查条线,或在检查机构单设和升格上想办法,从 体制上解决价格监督检查中的各种问题,减少执法不严的现象,更好地提高执法效果。

我国食用油价格波动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食用油 价格波动 供给因素 需求因素 政策建议

由于中餐特殊的烹饪方法和中国人“重油”的饮食习惯,食用油成为我国居民必不可少的基础性消费品,其价格的稳定事关民生和社会稳定。近年来,受各种因素影响,国内食用油价格出现多次较大波动,因此厘清我国食用油产业概况、分析食用油价格波动的原因、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食用油产业概况

近年来我国食用油市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价格波动时有发生。而从微观经济学角度分析,食用油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其在市场价格发生变化时,短期内需求缺乏弹性,所以食用油价格的上涨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产生较大程度的影响。

我国自2001年加入WTO后,食用油和油料作物市场对外开放。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4—2012年,国内食用油市场消费需求日益显著,但国内主要油料作物产量却停滞不前,食用油自给能力有限。同时,国内食用油加工行业考虑其成本和居民消费需求,不得不大量进口大豆等主要的油料作物作为其压榨食用油的原料。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2013年我国食用油籽总产量为5818万吨,按照当年6784万吨的油籽进口量推算,2013年我国食用油籽供应对外依存度为53.8%,而植物油供应对外依存度更是高达66.2%,远远超过了国际安全预警线。[1]而在国际市场,油籽和植物油价格易受市场供应的影响而经常发生变化,油籽和植物油供应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攀升,会导致国内价格波动幅度进一步加大,同时也会增加我国粮食供给的潜在风险。

因此,在目前食用油自给率不足、国际市场油料供给日趋紧缺、油料价格不断攀升、国内油料作物产量徘徊不前的复杂局面下, 建立食用油储备制度、维护食用油安全稳定不仅完全必要,而且非常紧迫。

二、近年来食用油价格波动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近年来食用油价格波动情况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来,国内食用油价格经历了几次大的波动。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00年我国城市居民油脂消费价格指数为86.8,此后的2001年、2002年、2003年逐年上涨,最终在2004年达到本轮价格上涨的最高点,以2001年为基期的话,2004年我国城市居民油脂价格上涨达28.9%。受多种因素作用,我国城市居民油脂消费价格分别又在2007年和2011年达到价格高点,在2005年和2009年达到价格低点。

结合上述分析,根据周期性的特征可判断:2001—2013年之间,我国居民食用油价格指数呈现一定程度的波动性增长,其中间经历的12年恰好可划分为3个较为明显的波动周期。

(二)近年来食用油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规律已经阐明:商品的价值决定其在市场上的价格,但一定时期内对于该商品的供求关系将会使其实际价格围绕其价值发生一定幅度的上下波动。食用油作为一种人们的生活必需品,构成了日常生活的基础消费,其市场总需求量既不会突然激增,也不会一夜骤减;而我国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自2000年起几乎未发生较大变化,产量更是基本稳定在每年3000万吨的基础上增长。所以理论上,食用油价格应该相对稳定,但为什么在我国的实际市场上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价格波动呢?[2]本文从供、求两个价格波动的根本角度出发,深层次的探讨影响我国食用油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探究究竟是怎样的供求变化组合使得我国作为基础消费品的食用油发生这样的价格波动。

1、食用油的需求因素

食用油的需求主要有两个方面:“量”与“质”。“量”可以用人均食用油的消费量(公斤)来表示,“质”主要是人们油品消费的结构。考查这两个维度的变化,可以使我们明晰食用油价格上涨的需求因素。

(1)食用油的消费量

根据表1《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虽然我国对于食用油的人均消费量存在着城乡的差异,但是自2000年以来,农村人均食用油消费量基本维持在7公斤上下浮动,城镇则稍多一些,维持在9公斤上下浮动,而由农村人口和城乡人口可计算出全国人均食用油消费量在8公斤上下浮动。所以从人们消费食用油的需求量来看,食用油消费总量持续平稳,未发生刚性需求变化。

(2)油品消费结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绿色健康产品。在食用油的选择上,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玉米胚芽油、茶油、橄榄油、葵花籽油等各种中高端食用油及芝麻油、椰子油、南瓜籽油等营养保健型食用油。加之,现代营销的品牌效应,人们也越来越倾向于金龙鱼、鲁花等品牌食用油。虽然在我国农村地区当下还存在着消费小包装的植物油和散装油,甚至个别地区还有动物油脂的消费存在,但其市场份额已越来越小。因消费者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中高端食用油正在快速占领市场。

2、食用油的供给因素

在贸易全球化的今天,供应我国消费的食用油主要有两处来源渠道:一是来源于我国本土种植的油料作物,经压榨加工进入消费市场;二是从国外进口油料作物,经国内加工后销售,或是直接进口国外的成品油,在国内市场销售。着眼于国内、国外这两个内外空间维度来分析有利于我们理清影响食用油价格波动的供应因素。[4]

(1)国内生产因素:油料作物产量增长乏力,总产量不足,大量依赖进口

根据表2和表3可看出,自2000年开始,我国油料作物年产量总体在增加,除2006—2008年产量较低以外,2004年起我国油料作物年产量基本维持在3000万吨左右,且每年增长约100万吨。花生、油菜籽、向日葵的总产量虽然每年都在增长,但净增长幅度却相对较小,相反,作为传统食用油的代表生产原料大豆和芝麻却有较大幅度的减少。我国是有着13亿人口的食用油消费大国,每年我国的食用油消费总量大约是2250万吨,所以我国自主种植的油料作物产量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需大量依赖进口。[5]

(2)国外资本入驻因素:外资占据国内食用油产业链,食用油价格基本被行业垄断

2001年我国加入WTO,全面放开大豆进口,作为大豆原产地的中国逐渐成为大豆主要进口国,同时期国内油料加工产能迅速扩大。到2004年,国内食用油压榨行业出现变化:行业竞争加剧、产能过剩、企业开工不足,国外资本开始通过合资、控股、兼并等方式完成对中国民族食用油生产企业的控制,知名民族品牌“金龙鱼”、“鲁花”、“胡姬花”均在在这一时期被外资收购。[6]通过这一时期的运作,外资基本控制了我国食用油产业从油料进口、压榨加工到成品销售的各个环节。而我国反垄断法律体制机制并不健全,某些行业不能有效地防止市场垄断行为和维护正常公平的市场秩序。一般来说,价格由供求决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但是一旦某个行业出现垄断,价格就偏离正常的轨道。目前,我国食用油行业的市场集中度非常高,中粮系、益海嘉里系几乎两分天下,这两个企业集团下属的福临门、金龙鱼、胡姬花、鲁花四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70%左右,已经基本形成市场垄断。

3、供求状况对食用油价格波动的影响

综上所述,我国食用油供给以国内原料加工和以进口原料国内压榨为主,成品油进口为辅,并且进口部分集中在中高端食用油。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虽然食用油消费量没有刚性增长,但是我国自身的食用油供给本就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需要通过加大进口来满足供给稳定。然而消费结构的改变,国际贸易的愈加开放,国外资本与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使得我国食用油供给产生对国外进口的依赖,一定程度上给食用油价格增加了波动的风险。

三、政策建议

自2004年起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连续12年聚焦三农问题,国家近些年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食用油产业的发展,同时例如山东、浙江、湖北等部分省市已逐步建立起较为规范的食用油储备制度。根据上文食用油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的分析,在宏观、市场、技术三个层面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建立粮油并重发展战略体系,完善食用油储备制度和油料临时收储制度

由于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我国耕地资源较为稀缺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一国情在相当长的一定时间阶段内,决定粮食、油料、棉花产量和播种面积的增减。在我国粮食和油料作物的生产格局上,相对而言重粮轻油的政策倾向占据一定的主导地位。国家应从战略高度扭转重粮轻油的倾向,建立粮油并重发展的战略体系。而与粮食储备相比,我国食用油储备力度和体制机制明显有不足之处。当前可考虑从过渡性的政策措施入手,围绕应急求变的目标,适当引入市场调控机制,弹性化处理油料加工和轮换,即根据供求关系的变化建立食用油的储备体系。在此基础上,还要重视储备油布局的问题。一般来说,食用油市场价格波动剧烈大都发生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沿江地区,储备油应尽量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沪等油脂价格敏感地区。

(二)加强反垄断方面的体制机制建设,规范市场运作体系,建立独立自主的油料供应链

相关部门应利用已经制定的《反垄断法》积极作为、有理有据的开展反垄断工作,杜绝食用油行业企业利用垄断地位操纵价格、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而上述分析中,国内较多大型食用油企业实被外资控制,所以应从国内国外两方面着手,逐步降低、直到打破对国际粮商的依赖。在国内,出台更加优惠的补贴和扶持政策以提高农民种植油料作物的积极性;在有限的工地面积下,提高油料作物单产和土地利用效率;加大对民族油脂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油脂生产龙头企业。在国外,积极寻找新的油料货源,鼓励有粮食进口资质的企业到国外油料产区进行收购;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收购跨国粮商,掌握采购权;在充分进行风险评估的情况下鼓励国内企业到东欧、非洲等地广人稀的地区租种土地,从源头上掌握主动权。

(三)对于一些能够提高油料作物产量的新技术新方法,要加快安全风险评估,早日投入到实际生产中去

梳理近九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六次提及转基因技术,且有明确提出过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转基因技术作为当代生物学“四大工程”之一,在提高油料作物产量特别是大豆产量方面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转基因大豆在美国、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已经投入了商业化生产,生产出的成品已开始出口到世界各地,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我国。而我国批准进口的大量油料作物中,大豆、油菜等大部分也包含转基因成分。转基因技术在国内还存在争议,但是转基因的科学研究不能够停止。一旦社会各届达成共识,转基因技术应该迅速投入到我国油料作物种植中,以进一步加强国内市场供给稳定,确保我国食用油安全。[7]

参考文献:

[1]中国粮油信息网.“油料油脂”专栏[Z].http://www.chinagrain.cn/

[2]邹敏.浅析全国食用油价格上涨原因分析[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8(04): 74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3

[4]徐雪高,曹慧,刘宏.中国油料作物及食用植物油供需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J]. 农业展望,2012(11):9—15

[5]王汉中.我国食用油供给安全形势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7(3):347—349

[6]刘家富,周慧秋,李孝忠.国内大豆市场价格波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10—13

[7]钟金传,吴文良,夏友富.转基因大豆发展及中国大豆产业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4):43—50

〔本文系安徽省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近年来我国食用油价格波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项目编号:AH201310357122)阶段性成果〕

价格战的产生与对策 篇4

1 产品需求价格弹性

当需求富有弹性时, 降价策略能刺激需求和销售量大幅增加, 有利于企业增加销售收入;当需求缺乏弹性时, 若实行降价策略, 将会使企业的销售收入减少, 通过提高价格, 减少需求和销售量, 达到增加企业受益的目的。因而降价的可行性条件:产品的需求弹性大于1。

2市场结构与行业特征

市场结构与行业的特征也是价格战产生的原因, 因为并不是每一个行业都适合于打价格战的, 容易发生价格战的行业一般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 市场增长潜力巨大。相对稳定的市场容易形成临时均衡状态, 如果市场预计或者正在扩张, 那么其它行业的企业或资金就会寻找机会进入。现有的企业为了阻止新企业的进入可能采取建立价格屏障的办法, 使市场的价格定位于新企业的成本以下。也可能是新企业本身实力雄厚, 采取低价策略一上来就打乱原先相对稳定的价格秩序。

(2) 市场壁垒前低后高。市场壁垒是指企业进入或者退出该市场的成本。如果进入壁垒很低, 企业很容易加入竞争行列, 竞争对手增加, 价格竞争就会加剧。如果退出壁垒很高, 使得本想退出的企业不得不留下背水一战, 这样的企业可能不会考虑收回固定成本而只求收回变动成本。这种行为必定影响正常的价格秩序。

二、价格战的对策研究

价格战让长虹, 康佳这些曾经名头响亮的公司窘迫不堪, 因此, 在发动价格战或对竞争对手的价格挑衅采取报复性降价策略之前, 应该首先考虑还有无其他选择。事实上, 如果企业能采取一系列替代策略则完全可以避免两败俱伤的局面。

1差异化竞争策略

所谓差异化就是企业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 生产出在性能上、质量上优于市场上现有水平的产品, 或是在销售方面, 通过有特色的宣传活动、灵活的推销手段、周到的售后服务, 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不同一般的形象。这几年来我国许多产品所发生的价格战就是由于各个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缺乏差异性, 只好通过降价来增加。

2 集中性竞争策略

由于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服务于多个细分市场的企业面临着这样的难题:不同档次之间的协调成本增加, 且缺乏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灵活性。针对一个或少数几个细分市场的集中性经营, 既可以获得成本上的领先, 也可以获得差异性经营的收益。

3 建立战略联盟

部分企业发动价格战原因是生产能力过剩, 企业希望充分利用闲置的生产能力, 或要清理库存, 回笼资金。如果企业能找到更多的销售渠道, 扩大销售网络, 问题就能够得到解决, 同时化解一场恶性的战争, 于是很多企业相互之间结成了联盟。如有的公司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 但是生产能力不足;有的公司有强的生产能力但不能组织有效的营销活动;有的公司销售网络布天下, 却没有真正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 这样的公司往往受短处制约, 发展速度很慢。建立战略联盟, 就能联合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形成强大的整体优势, 既增强竞争力又能抵御风险。

4 与顾客建立良好关系

如果能让一部分顾客长期光顾, 那商家就算不做广告, 不促销也能维持利润, 实证研究表明, 争取一个新顾客要比保留一个顾客成本高, 忠诚, 持久而稳定的顾客群成为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企业营销的关键是争取和留住顾客、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因此, 与客户建立一种稳定的信任和合作关系, 就能超越了单纯的价格问题, 使企业拥有持续的优势。坚持”以顾客为中心”, 不断提高消费者对企业忠诚度, 建立起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牢固的情感纽带, 是摆脱价格战的有效选择。

5 核心专长竞争

世界上许多成功企业的商战实践表明,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核心竞争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核心专长是指拥有别人所没有的并能为公司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或能力, 如人力、技术、企业文化、营销能力、等。如佳能公司的光、图像、微处理一体化的能力, 索尼公司的微缩能力, 本田公司的发动机能力等。仅仅靠打价格战争夺来的客户不可能有很高的忠诚度。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亚洲》版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亚洲》版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2]董积生、吴涛:《市场作答价格战》.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1.[2]董积生、吴涛:《市场作答价格战》.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1.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出版社, 1999.[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出版社, 1999.

价格对策 篇5

【摘要】电子商务在金融危机中逆市飘红,网络零售作为电子商务的重要形式,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价格竞争是络中最为关注的话题,本文浅析网络零售市场价格竞争特点,价格竞争的渠道,并提出了网络零售商家们提升竞争力的几点对策建议。

引言

全球正面临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 。这场悄然而来的金融风暴席卷很多国家和行业,零售业无可避免的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打击。但随着电子商务在个人消费领域的普及,在线购物市场仍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传统的线下交易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反而加速了电子商务线上平台转移的进程。“在当前环境下,网络零售市场是互联网行业少数几个在‘逆市’里反而能迅速发展的板块之一”。价格竞争作为网络中最为关注的话题,也是令诸多零售商家的问题。

1.网络零售市场价格竞争特点

1.1价格透明度增加、竞争公平性加强

传统商店中经常会看到 “同业勿扰,面斥不雅”的标牌,而由于网络的公开交互性,网络零售市场的价格透明度增加,竞争对手可以轻易获得相关的价格信息、质量信息等,互联网提供的平等竞争环境还表现在大大缩减渠道建设的成本,互联网即使资金实力不雄厚的公司也可以平等的`呈现在全世界客户面前,无需花费大笔资金建设庞大的营销渠道。

1.2中间环节缩减,进入直接经济

网络零售避免了大量的批发商、零售商作为中介,大大减少了各种经济资源的消耗。互联网商家在商务活动过程中,通过客户与电子通讯方式、电子商务模式的结合,极大地提高商务活动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使生产“直达”消费。零库存变成可能,无店铺、网上营销的新模式被广泛传播。在电子商务环境中,顾客只需支付少量的搜索成本和配送成本,减少了许多必要的中间环节。因此网络零售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对交易双方成本都有所降低的活动。

1.3商家信用变得尤为重要

互联网调查研究证明网络用户会集中访问几个知名度最高的网站,提出网络品牌知名度是影响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因素。Daniele Scarpi,Angelo Manaresi[1]研究商家信誉与顾客网上购买服务的可能性,通过问卷调查,使用回归分析方法,指出网络商家的熟悉程度是作为消费者购物决策的重要因素。Reicheld,Schefter()[2]提出消费者对网络商家的忠诚与感知质量和重复购买正相关。由于网络市场供应同质商品的商家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商家信誉和服务水平就成了顾客选择评判的重要标准。

1.4按需服务变成可能

国外许多学者主要探讨了搜索成本与价格竞争的关系。他们指出shopbots等技术自动降低了顾客的搜索成本,同时企业可更好的跟踪网络上个人购买行为,增加自身定位能力。相比传统市场消费者而眼,按需服务的模式极大地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在这种按需服务的营销沟通中,由于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双向的经济、信息和情感沟通变得越来越直接,1日有的买方与卖方间的营销误差已日益缩小,买卖双方大大减少了为解决营销误差问题所消耗的精力,制造商和卖方所获得的好处最为明显。

2.几点对策建议

2.1采用交互渠道广告

网络市场的公平、开放 、互动性对 网络零售商们利弊兼备,因为进入门槛低,竞争会显得异常激烈,而纷繁浩瀚的网络市场中,如何脱颖而出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在传统市场,许多商家采用广告策略吸引人们的关注,而想到为网络品牌在传统市场中做广告的企业少之甚少,征途是第一个在电视里做广告的网络游戏,因此赢得了数亿人青睐;u88.cn也通过其不断重复的电视广告话语来增进其网络品牌的影响。这可以给许多困惑中的网络商家一点新的思路。

2.2增强网络服务商软件条件

伴随着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产品同质化加强,服务和信誉成为网络商家们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支付宝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75%的网民在网上交易时最看重商家的资质和诚信,远超过对价格的关注。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出炉的国内首个互联网信任环境调查显示,在收到的396542份网民在线调查问卷中,88%的网民认为非常有必要给诚信的企业和个人贴上“信用标签”。75%的网民在网上交易时最看重商家的资质和诚信,远超过对价格的关注 (16%)。由于信息发布的便利性,不满意的顾客会以甚至高于传统市场1:20的比例,告诉网络其他的消费者们。因此,对广大网络零售商而言,信誉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初期必然要经受一些考验和磨练,倘若能不断提升自身信誉和服务,锻造出出色的网络品牌,最终会迎来零售的春天。

2.3个性化塑造

价格对策 篇6

【关键词】新形势;价格鉴定工作;提高途径

一、引言

价格鉴定属于涉案财物价格鉴证。涉案财物价格鉴证是指价格主管部门设立的价格鉴证机构对社会经济活动中所涉及的各种财物及服务项目进行价格鉴定、价格认证的简称。涉案财物价格鉴证不包括社会中介价格评估活动。

在上个世纪时,我国主要的还是在借鉴苏联经验,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即一切经济相关事宜以计划为准,比如物品价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对于当时司法部门办案确定涉案财务价格、价值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在那一个时代,基本不存在因价格方面因素而影响办案进度的现象。从改革开放我国转而实行市场经济之后,这一问题逐渐出现且日趋明朗起来,市场经济下,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企业在商品价格确定方面掌握主动权,如此司法部门便难以快速而准确地对涉案财物价格进行确认,在推进案件办理时需要更多的价格鉴定或者商品价值证明等,这对于当前的价格鉴定工作便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同时案件工作对于价格鉴定的不可或缺,也是改善、做好这一项工作的必然。

二、新形势下搞好价格鉴定工作的迫切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与深入,价格鉴定工作的紧迫性日益突出,逐渐发展成为经济、社会乃至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处于市场经济之下的办案机构,在当前,无论是刑事、民事,还是经济、行政案件都利于价格鉴定工作,做好价格鉴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价格鉴定工作的精确、准确,首先可以为各类诉讼与执法工作提供保障,推进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其次,可以调节价格矛盾、解决价格纠纷,维护社会安定;最后,可以为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保证,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

三、新形势下搞好价格鉴定工作的对策途径

1.防范价格鉴定风险

行政、司法工作的保质保量完成需要价格鉴定工作的有力支持,最终的价格鉴定结论直接关系着案件嫌疑人的罪责大小,因此,建立价格鉴定防范风险意识,便是价格鉴定人员在最初接到价格鉴定工作是的必然。我国《扣押,追缴,没收物品估价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在对涉案财务进行估价时,务必要对估价的目的,估价物品的品名、种类、数量、使用时间及损坏程度等给与详细记录,只有对这些细则给与充分的把握,遵循价格鉴证工作规程,才可以做出最精确的科学鉴定。

2.建立健全有关价格鉴定的法律法规

价格鉴定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搞好价格鉴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些年来我国市场上关于评估鉴定的机构愈来愈多,但因为我国法律法规在这一方面的发展还是较为落后,因此各种评估鉴定问题日趋增多,不同的评估鉴定机构做出的评估鉴定结论各不相同,这便为我国各项司法以及社会工作的展开设置了不小的障碍。在这种形势下完善鉴定工作的法律法规就尤为重要,但目前我国还未出台相关法规,那么由发改委或地方政府先做以基本框架上的条例、工作规程和管理办法,便成为当下我们搞好价格鉴定工作的必然措施。

3.提升价格鉴定工作人员综合素养

价格鉴定工作的鉴定客体是各项物品,涉及范围广而大,是一项较为繁杂的行业,因此其对于鉴定主体——价格鉴定人员,便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博学多识、涉猎广博、技术精湛,要求鉴定人员务必要时刻注意把握市场前沿、注意时刻更新自我知识。同时还有实践经验的积累与掌握,鉴定人员务必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从实践中汲取、积累知识与经验,在遇到疑难无规律难题时,一定要注意从多调查多咨询,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力求将自己发展成为一名合格的价格鉴定工作人员。最后还需要注意的是价格鉴定人员的政治素养的提高,价格鉴定工作与诉讼以及审判工作等紧密相连,因此,价格鉴定人员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实事求是,以端正的思想态度迎接每一项价格鉴定工作。

4.拓宽价格鉴定领域

在21世纪,价格鉴定单位要积极扭转自我观念,解放思想,顺应市场趋势,变“守株待兔”为“主动出击”,主动上门争取各基层单位纪检、交警、税务、以及其它相关单位的支持,拓展自己的鉴定区域,形成以涉案物品价格鉴定为主,以交通事故财产损失评估、抵税财物价格鉴定为辅的现代价格鉴定业务新链条、新局面。

5.完善价格鉴定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的建立有利于价格鉴定市场机制的完善与发展,在市场条件下,经济市场充满了风险与不可预计,建立与市场以及知识经济等相匹配的管理机制、鉴定办法以及相关审核、报告制度,是推进价格鉴定工作管理科学、标准、规范的必然措施。

四、小结

综上所述,在现时代推进价格鉴定工作不仅迫切且极具重要意义。为最大可能地提高价格鉴定工作精确度与工作效率,我们必须注意对价格鉴定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各项机制进行不断完善。同时注意利用价格鉴定工作的优势条件,主动拓展价格鉴定工作范畴,以进一步提高价格鉴定工作的社会以及经济地位。

参考文献:

[1]王爱霞.假冒伪劣产品价格鉴定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检察官,2011年05期

[2]曾毅,刘智颖.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价格鉴定问题探究[J].价格月刊,2013年10期

近期猪肉价格波动分析及对策 篇7

2007年的中国养猪业着实地火了一把, 名副其实地当了一次市场的主角。2008年总体来讲是比较好的一年, 上半年全国猪肉平均价格涨幅低于生猪和仔猪价格, 多数地区稳定在24—27元/公斤, 最高价位出现在2月份, 达到26.2元/公斤左右。此后开始持续回落, 进入10月份猪肉价格开始加速跳水, 11月份生猪价格下探之后出现小幅反弹, 春节过后再次出现下滑。

2009年上半年, 我国生猪市场经历了一次严峻的考验, 在延续上年末短暂的上涨行情后, 生猪价格可谓是一路下滑。对上半年我国生猪市场可以分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春节前最后一搏。春节前夕我国生猪价格在逐渐远离“瘦肉精”阴霾影响后, 生猪市场由亏损转为盈利;第二阶段:节日效应过后一路走低。春节前一周猪价已经开始回落, 主要是屠宰企业陆续放假, 生猪收购减少, 生猪价格由2月初的13.24元/公斤一直下跌到5月初的9.7元/kg, 跌幅达26.74%。第三阶段:启动预警, 市场回暖。5月12日, 国家发改委发出三级预警响应, 猪粮比价跌破6:1, 生猪价格跌破利润平衡点, 在连续四周下跌后, 6月13日发改委再次启动冻肉收储计划。通过收储, 发挥“蓄水池”的作用, 自6月下旬起全国猪肉价格回暖, 连续10个星期回升。

二、猪肉价格变动原因分析

(一) 生猪生产结构不合理

目前, 我国生猪饲养模式仍以农户散养为主, 虽然这种家庭养殖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但据有关研究表明, 生猪供给的75%仍来源于散养农户, 25%来源于规模养猪场。散户养殖有其不可克服的局限性:1.生产不稳定, 赚钱就养, 不赚钱就停;2.缺资金, 缺技术, 抗风险能力低;3.适应市场能力差;4.“从众性”强, 容易形成“一哄而起, 一哄而下”的现象, 从而加剧生产的盲目性;5.散户获取市场信息滞后;6.养殖方法不科学。正是由于存在以上诸多弊端, 一旦有风吹草动, 易产生“市场火时跟风, 冷时罢养”, 猪肉供给发生断链, 引起肉价波动。

(二) 猪肉供给大于需求

2006年, 受生猪价格过低和突发高致病性蓝耳病疫情影响, 我国生猪生产下降较多, 导致2007年5月份以后生猪价格快速上涨, 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扶持生猪生产。受生猪生产周期性因素影响, 2007、2008年我国生猪饲养收益较好, 生产迅速恢复并大幅增长, 形成市场供大于求。

(三) 生猪价格波动规律使然

根据国内生猪价格的波动, 大约3—4年间养猪产业就会出现一个明显的周期。今年上半年猪价已经接近谷底, 有望在第四季度开始回升。我国2006年8月份从养猪低谷慢慢开始回升, 进入2008年4月份生猪价格逐步下滑, 进入调整期, 这是自然规律所致。据不完全统计, 到2009年4月份生猪价格已至10元/公斤, 猪粮比5.88:1大多数规模场已步入亏损期。这也是上半年猪肉价格一直下跌的原因之一。

(四) 饲料原料价格持续上涨

养猪业是公认的高投入行业, 其成本主要有饲料、人工、疫病防御、猪种、管理等, 在全部的养殖成本中饲料成本占到70%—80%。因此, 饲料成本是影响猪价的最大因素。近年来, 随着能源供应紧张, 玉米作为加工乙醇的原料被大量用作工业原料, 导致了饲料玉米的减少和价格的飞涨。由于渔业资源的过度开发, 国际上的优质鱼粉来源也大受限制, 作为优质的蛋白饲料, 鱼粉的价格在近几年居高不下。由于这些因素决定, 2006年以来, 玉米、鱼粉、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呈直线上升趋势, 部分维生素等饲料添加剂价格成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上涨, 使饲料成本提高20%以上。

2007年1月玉米价格已经上涨到1.62元/公斤, 9月份达到1.76元/公斤。豆粕的价格也是一路飙升。据测算每吨育肥猪料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了250元左右。每出栏一头育肥猪, 仅饲料一项就要增加成本100元左右, 生产每公斤肉猪成本上升约0.9元。2008年下半年开始, 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开始回落, 随着饲料价格的下跌, 生猪成本线也随之下降, 这样生猪亏损的程度也就随之减轻。

(五) 疾病控制水平提高, 生猪成活率普遍上升

2005—2006年是国内一些养猪大省疫病泛滥的2年, 经历了高致病性蓝耳病、口蹄疫大暴发, 造成大面积仔猪、中猪死亡, 大量生猪被扑杀, 出栏率下降, 猪肉锐减。2008年以来, 通过提高免疫率、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和隔离等有效防治措施, 高致病性蓝耳病、口蹄疫得到有效控制, 哺乳仔猪和中猪的成活率有了极大的提高。因此, 生猪出栏率明显提高。

三、稳定我国猪肉市场价格的几点对策

(一) 鼓励农户发展规模化经营, 降低成本, 以促进价格稳定

千家万户的小农分别从事养猪生产, 使得我国的养猪业始终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之中, 饲养规模难以扩大, 影响了养猪业成本的降低。如果实行“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方式, 就可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猪饲养主体。在这个主体中, 由于公司的服务和带动, 可以使每户的生产规模相对大一些, 这样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增加农户收入, 也有利于稳定市场价格。养猪业的产业化经营可以使高度分散的饲养户实现一定程度的组织化, 并通过组织化来稳定生猪生产, 进而促进市场猪肉价格的稳定。

(二) 建立饲料粮调控机制

饲料成本占整个养猪成本的70%—80%, 饲料粮价格的波动对于生猪生产的周期性波动有直接影响。如果国家建立起饲料粮储备机制, 就可以在粮食大幅度降价时大量购入, 在粮价大幅度上升时低价抛出, 有效平抑饲料粮价格波动, 从而起到缓解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的作用。

(三) 建立和完善防疫体系

我国养猪业多次经历大面积的疫病流行, 说明我国的疫病防控体系不够完善和健全, 不仅给养猪业造成巨大损失, 而且严重影响市场供给。因此, 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积极措施, 一方面要防病于国门之外, 加强国外疫病的调查, 严格进口检疫措施;另一方面要灭病于国土之内, 坚持生产发展和防疫保护并重的方针, 切实加强生猪疫病的防控。加强对饲料、兽药生产经营的管理。认真治理畜禽环境污染, 加强检疫和重大传染病强制免疫, 建立生猪免疫档案。严格生猪流通的检疫和监管, 防止疫病的流行。积极推行动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 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体系, 定期发布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标准、生产状况和检测报告。

(四) 国家权威部门应建立正常的农产品供求和价格信息发布渠道

我国农户的高度分散化经营状况, 使农户单独正确地制定经营决策几乎成为不可能, 现实中信息反馈的不及时, 工商企业和农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都限制了农民的正确决策。从全社会来看, 这对稳定猪肉价格和稳定猪肉的供应是极为不利的。因此, 国家的权威部门应建立正常的、及时的、真实的信息发布渠道, 并通过大众传媒发布, 使每一个农户都有可能获得及时、真实、全面的信息, 促使农户做出科学的决策。这对稳定猪肉市场价格是十分必要的。

(五) 发展猪肉深加工产品, 促使猪肉价格稳定供应均衡

通过发展猪肉加工业, 可以使猪肉的食用期限延长, 并以多样化的制成品满足大众的需求。我国猪肉的加工能力滞后, 加工技术水平低是人所共知的, 国内的猪肉加工量占猪肉生产量的比例过低, 这对稳定猪肉市场价格是不利的。因此, 促进猪肉加工业的发展, 延长养猪业的产业链, 应作为一项稳定猪肉市场价格的重要举措。

(六) 国家对养猪业的扶植政策要长期坚持

为防止生猪市场大起大落, 国家应对养猪业制定长期有效的扶植政策, 保证养猪业长期稳定发展, 实现市场猪肉价格的基本稳定。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猪消费国和生猪生产国, 猪肉价格时而使养猪户严重亏损, 时而使市场肉价快速攀升, 养猪生产者深刻地感受到养猪业存在的风险、机遇和挑战。在经历了2009年上半年的下跌后, 从6月份猪肉价格连续10个星期回升。因此, 分析近期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对探寻稳定我国猪肉价格的思路和对策有一定现实意义。

关键词:猪肉价格,波动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9) .

[2]国务院办公厅.要保持猪肉等副食品市场稳定[N].北京日报, 2007-5.

改善中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对策 篇8

一、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

(一)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

中国的外贸政策长期以来一直鼓励出口,其中包括补贴和税收减免等直接的出口鼓励措施。根据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最优关税理论,当一国的进口需求足以影响国际价格时,关税的提高将有利于改善该国的价格贸易条件。但是,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提高关税显然是不可行的,因为中国需要履行对世贸组织降低关税的承诺。中国从1985年开始实行的出口退税政策,对增强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推动外贸体制改革和出口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其作用是避免对出口商品重复征税,激励出口,在客观上就提高了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但是政策都有时滞性,在客观条件变化后原来的有利政策可能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并且不合理的对外贸易政策也对中国贸易条件恶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由于中国目前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与他国出口产品相似,竞争非常激烈,打的都是价格战,致使出口企业为了争夺订单,纷纷压低自身的利润水平,把本来自己应得的合理利润让给了国外客户,使最终形成的出口退税悉数退到了国外客户的口袋里,不能给中国的出口商带来应得的利润。这种状况目前已经开始转变,但仍需进行系统的调整。

(二)外国直接投资的影响

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有助于推动一国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同时可以改变一国的资本存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一国的要素禀赋。中国吸收外资的最初动机是弥补国内资金的“双缺口”(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即通常所称的“以政策换资本”。对外开放之初这项政策对解决国内资本不足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也导致了不计优劣、不计成本的招商引资热潮,出现了追求外资数量超过了追求外资作用等负面现象。从形成结构看,大部分外资来源于跨国公司。外资企业之所以青睐在中国投资,主要是看中了中国低廉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加工贸易中也大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低,工人的工资仅为发达国家的1/30~1/60,因此,出口产品自然就有价格优势,但是却进一步恶化了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

(三)国外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的影响较大

目前中国已经度过了入世“后过渡期”,随着中国产品出口额的不断攀升,出口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在2004年进出口经营权放开后,随着大量中小企业参与到外贸经营中来,又导致了竞相压价、市场秩序混乱的状况。在损失中国企业应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损害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声誉,最终导致中国遭遇到的贸易保护的案件逐年增加。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被反倾销最多的国家,每年约有400亿美元~50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影响,从西班牙火烧中国鞋到俄罗斯拉鞋事件,再到欧洲排斥中国家电、纺织品等,此类事件连续不断。从1979年以来共有37个国家和地区发起676起针对或涉及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保措施等调查案件。2006年,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依然有增无减,共有25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两反两保”调查86起,其中,反倾销63起,反补贴2起,保障措施16起,特保调查5起,比2005年增加了20%。可见,中国已经成为贸易摩擦的重灾区。

除了以上三种原因外,国内工资水平普遍偏低和国外技术壁垒也是导致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因素。由于中国劳动力在某种程度上的供过于求,工资往往被压到很低的水平。中国的部分出口商品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缺少具有影响力的自有出口品牌,附加值较低的产品仍占较大比重,营销网络大多掌握在外商手中,很多产品出口获得的比较利益不高,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的低端。各国为了保护本国的贸易利益,纷纷拿起贸易保护的武器,以各种理由对中国产品进行限制,最终导致中国遭遇贸易保护的案件逐年增加。

二、改善中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调整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1. 继续调整出口退税政策。

自2004年以来,中国连续4年对出口退税率进行了调整。如2006年9月调整退税率的背景就是中国外汇储备将突破万亿美元、人民币面临强大升值压力,政策意图在于通过减少出口退税来减少出口、抑制贸易顺差,同时为保证政策效果,防止出口主体行为的诱致性变迁,又增加了加工贸易税收政策限制性规定。这些政策是希望通过退税率调整,使企业在提高产品结构、增加产品效益方面更加努力。理性的出口退税应是消除出口歧视的中性政策,而不是鼓励出口的优惠和补贴措施。但在一定的范围内,出口退税可以根据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成为适度调整外贸出口总量和结构的经济杠杆。

2. 继续降低中国的进口关税水平。

进口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是对外贸易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在新一轮改革中应加大进口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从长远看,中国实行的各种临时性的不规范的关税减免措施不宜继续使用,而应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对进口关税税率做出合理安排,统一各类商品的进口关税。除了对部分加工再出口及外资企业自用物品实行优惠政策外,一律执行统一的关税税率。为了保护国内市场和幼稚工业,可以采用一些非关税措施,如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等。目前许多外国公司以占领中国市场为目的向中国市场大举进军,对此中国应根据世贸组织反倾销税、反补贴税条款和保障国际收支平衡的例外条款等来制定中国的进口管理法规,保护国内市场和工业。

(二)因时制宜地制定外贸政策

目前,国际市场正处在一个不断起伏变化的时期。因此,政府在制定外贸政策时应该采取灵活的方式,使政策能够对国际市场行情及时做出反应。政府还可相应成立专家咨询小组,定期对国家外贸政策的执行效果进行考察。该小组可由外贸研究领域的专家组成,因为他们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对于国际市场动态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提出针对性强的应对措施。同时,中国应加强商会及中介机构的建设。由于体制因素,中国企业获取市场信息的手段较为有限,在此情形下,发挥各种行业协会、进出口商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可以承担许多国际贸易中不宜由政府或企业管理的事务。因此,应当大力加强各种行业协会、进出口商会、中介机构的建设,引导其进行市场化运作,摆脱政府色彩,发挥其收集市场信息、协调行业竞争、提供咨询服务、推进行业技术进步等积极作用,以此来促进中国贸易的发展。

(三)采取得力措施合理利用外资

1. 要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市场经济的实质是竞争经济,各参与主体应机会均等地参与公平竞争。一个法制健全、稳定、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远远超过短期内对外资的优惠政策,这也有利于中国更好地融入世贸组织(WTO)。因此,中国今后应当加强对引资政策法规的清理工作,明确政策实施的重点,规范政策法规的制定程序,加强政策法规间的协调,建立政策法规的动态调整机制,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构筑一个效果明显、公平合理、透明稳定的引资政策法规环境。

2. 正确引导外资的投资方向。

引导外资投向农业、交通、能源等基础产业,投资于化工、机械、汽车等支柱产业,投资计算机、通讯等高新技术领域和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适当放宽外资进入第三产业的限制。目前外资准入自由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我们应顺应这种潮流,引进外资投入,以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近年来,中国金融、保险、外贸、商业、通讯、航空、运输等第三产业虽然有部分外资进入,但限制很严,开放度很低,应有计划、有步骤适当放宽,促其深化改革,使中国利用外资投向结构合理化。

3. 改善外资结构。

从目前中国的外资构成看,亚洲地区仍是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来源,其中一半以上来源于港台地区和国际华人的中小资本,并且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小型项目居多。因此中国应该改善外资结构,提升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的外资比重,扩大投资规模,促使外商投资的多元化发展。未来几年,中国要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结构,使外资继续发挥对国民经济的积极促进作用。

(四)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

绿色产业就是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以实施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工程为重点,大力开发具有比较优势的绿色资源,巩固提高有利于维护良好生态的少污染或无污染产业。绿色产业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既可以加强环境保护,发展清洁生产,不断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又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产业可以改善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中国可以通过促进绿色产品的生产,扶持绿色包装业的发展,并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企业和个人投入相结合的投入体系,以促进绿色产业发展,提升中国出口产品的档次,加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使之更好地适应世界市场的需求。

总之,改善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企业和政府要联合行动,企业要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加强新产品的研发,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最终改善在贸易链中的地位;政府应该健全相关法律制度,为企业发展提供一个健全的法律环境。

摘要: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的规模迅速扩大,但价格贸易条件却出现了恶化的趋势。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诱因有不合理的外贸政策、外资结构以及外国贸易壁垒等。因此,改善中国价格贸易条件应采取合理调整外贸政策,合理利用外资以及发展绿色产业等对策。

关键词:价格贸易条件,调整政策,自主知识产权

参考文献

[1]田素华,尹翔硕.论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对外贸易政策选择[J].上海经济研究,2006,(4).

[2]王金萍.发展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6,(39).

[3]朱廷珺,于宾.外国直接投资对东道国贸易条件的影响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07,(1).

[4]蔡凤兰.中国绿色产业健康发展道路探索[J].商业现代化,2007,(8).

[5]王允贵.贸易条件持续恶化——中国粗放型进出口贸易模式亟待解决[J].国际贸易,2004,(6).

粮食价格不稳定的影响及对策 篇9

1 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 本文仅作浅显的探讨。供抛砖引玉。

从长期看, 我国粮食供求的趋势会越来越紧张。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我国人口在继续增长, 根据预测, 到2030年将达到16亿的高峰;另一方面, 粮食增产最简便有效的方法就是扩大播种面积, 但我们的耕地面积却在减少。我国未来20年粮食供求缺口, 一般认为在5%-10%之间, 极端预测达到30%以上。

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给粮食安全下的定义是: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与健康所需要的足够粮食。该定义强调任何时点上的粮食供需平衡, 规定了自给率95%的安全评价标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普遍认为, 中国粮食安全应满足以下三条标准:一是要有充足的粮源, 在总量上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二是要有发达的流通, 能把粮食及时送到任何需要的地方;三是要有能让买卖双方都接受的合理价格。不稳定价格会导致第一和第三条标准无法实现。尽管近年来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一直在进行, 但是各方面的工作仍不尽人意:民间市场发育仍不完善, 全国统一、有序的市场体系还无法在短时期内建立起来。基于以上理由, 稳定的粮食价格在实现粮食安全的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粮食安全问题的核心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安全。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通过生产者的实施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不稳定的粮食价格通过降低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使得这个转化过程大打折扣, 因而间接影响粮食安全。

目前关于粮食安全的争论很多, 认为中国不存在“粮食危机”的理由是:FAO制定的95%的自给率标准并不适合中国实情, 适当降低粮食自给率并不会导致中国出现“粮食危机”;国内粮食生产过剩是长期趋势, 原因在于科技进步使种粮成本降低, 只要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就不愁买不到粮食, 国家的粮食安全与个人的粮食安全一样, 同样需要依靠市场, 并且在世界市场上总是供大于求, 加上WTO不允许用贸易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即使中国出现粮食短缺也完全可以从国际市场上解决。

对以上观点, 本文有如下看法:

1.1 必须保证市场在价格形成中的主体地位

扭曲的价格必然带来错误的信息。错误的信息又会导致不适当的政策调整, 日积月累, 问题积重难返, 调节成本越来越大。但是粮食商品不同于一般商品, 生产的季节性很强。生产者无法根据市场价格及时调节生产行为, 市场自由调节的作用要打折扣, 完全依赖市场会容易造成粮价大起大落。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 并不是因为原有的政府定价政策存在弊端就对粮食价格放任自流, 而是采取“管放结合”的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途径。政府应立足长远, 从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出发, 通过科学、合理地预测粮食产量制定指导性价格 (不是原来的强制干预价格) 来消除市场本身的缺陷和影响农民的生产预期, 使市场价格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波动。

1.2 国内粮食供需缺口通过国际市场调节只能作为补充手段。

我国每年从国外进口粮食并不完全出于供求原因, 政治因素较多。并且粮食进口的增长主要源于国内对饲料粮需求的快速增长, 尤其是玉米。由于粮食是一种重要战略资源, 我国的农业又是一个相对弱势产业, 并且现在我国的耕地水平已下降至194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如果对外完全开放粮食市场可能会带来难以预料的社会后果。目前我国粮食年消费量大约为4亿吨, 而世界粮食贸易年总量大约为2亿吨。我国粮食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总量的21%左右, 正常年份粮食贸易量占世界贸易总量的15%~20%, 在国际粮食贸易中具有典型的大国效应。虽说粮食禁运已被证明是一种失效的武器, 但是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 不保证一定的粮食自给率而完全依赖国际市场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至于是否参照FAO制定的95%的标准可以探讨。

1.3 科技进步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不能过分夸大

在现有土地边际生产力持续下降的情况下, 科技进步的作用已经十分有限了, “亩产上万斤”那是神话。何况科技进步在农业生产中是否为中性还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科技进步在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同时也可能会增加农用生产资料的生产成本, 从而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上升) 。即使将来推广转基因食品和其它替代食品, 是否能安全实用仍是未知数 (在国外已经对转基因食品有很大的置疑) 。

粮食安全不等于粮食危机, 它涉及到的范围更广泛, 不仅仅是有没有饭吃的问题, 它实际上已经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国家粮食政策最重要的目标是要保证粮食安全。即通过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保证基本粮源。只要基本粮源有保障粮食安全就有保障。而稳定的粮食价格是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2 其它影响

2.1 影响农业生产率。虽然作用不是很大, 但是效果很明显。

2.2 对GDP产生很强的单向的影响。

农业中的价格 (包括粮食价格) 和产量对GDP的影响是正向的, 但是对受到GDP冲击的反应并不是正向的 (意味着GDP的变化并不能带来价格和产量同方向的变化) 。

2.3 影响农民收入和城市居民日常生活。

2.4 产生连锁反应影响其它宏观经济变量。

3 结论

3.1 影响中国粮食价格的因素很多, 供

求失衡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只是表面上的原因, 宏观经济因素, 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对粮价的影响也许要远远大于那些直接作用于农业的因素。原有的粮食价格体制加剧了粮食价格的波动, 并引发了许多相关的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3.2 不稳定粮食价格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 它通过降低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间接地影响到了粮食安全问题;其次, 它也影响到农业生产率、GDP和居民的日常生活, 所以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稳定粮食价格, 尤其注意除了要加强传统观点强调的供求调控之外, 还要重点实施各种以往被政策制定者忽视的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套措施。因为这些深层次因素的影响是长远的, 虽然目前还未在粮食价格上表现出来,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与国际市场的接轨, 它们必将按照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对粮食价格产生影响。简单的供求调控只能在短期内有比较明显的效果, 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摘要:本文就粮食价格不稳定对我国的影响作一些分析, 突出强调了以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深层次因素, 并就粮食安全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我国蔬菜批发价格变动分析及对策 篇10

关键词:蔬菜,批发价格,变动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 价格己成为分析市场和宏观调控的主要依据。蔬菜价格更成为市场价格最活跃、最复杂的组成部份, 不同年份、不同季节、不同区域、不同品种有不同价格, 就是同一品种在同一天的不同时间段也有不同的价格。同时, 蔬菜又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产品, 俗话说“三天不吃青, 肚里冒火星”就是人们对蔬菜需求的真实写照。蔬菜价格调查与分析己成为指导基地生产、安排市场供应、提高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手段。因此, 研究蔬菜批发价格变动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1 蔬菜价格的整体变动趋势

近十年来我国蔬菜价格呈现出上涨的态势, 全国蔬菜平均价格由2001年的每㎏1.46元上涨到2010年的3.4元, 涨幅高达133%, 年均增长13.3%, 上涨幅度明显。

2 年际价格波动及其分析

本文根据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商务预报》数据整理, 对蔬菜批发市场提供的2008年至2010年蔬菜价格进行分析, 作为本研究的需要本文将蔬菜品种分为3组, A组为大棚栽培为代表的黄瓜、西红柿, B组为外地进入易储存为代表的土豆、洋葱, C组为大田栽培为代表的白菜、芹菜。就这三组分别就其年际和季节价格变动进行分析。

A组蔬菜由图2~3分析得知:

(1) 本组为大棚种植蔬菜, 每种蔬菜在不同年份的走势基本相同, 不同蔬菜的走势也基本相同。

(2) 从以上二种蔬菜三年的价格走势来看, 每年都由明显的价格波峰与波谷, 波峰一般出现在1、2月份, 波谷一般出现在6、7、8月份。从全年来看, 价格一般从4月份开始下降, 从9月份开始上升。

(3) 在3个调查年度内, 波峰和波谷价格有很大的差异性。黄瓜月平均最高价格出现在2008年2月, 价格为4.33元/㎏, 最低价出现在2008年的6月份, 价格为1.34元/㎏, 最高价是最低价的3.23倍。西红柿月平均最高价格出现在2010年2月份, 价格为3.7元/㎏, 最低价出现在2008年的8月份, 价格为1.45元/㎏, 最高价是最低价的2.55倍。

波动原因分析:

(1) 大棚种植蔬菜是一种用塑料膜覆盖充分利用太阳能提升室内温度而进行蔬菜生产的设施蔬菜, 大棚蔬菜的生长期一般为秋冬春三个季节。夏季由于气温过高而成为休养季节。因此在6、7、8这三个月的蔬菜价格实际并不是大棚疏菜的价格, 而是露天蔬菜的价格。

(2) 春季蔬菜的价格最高。一是由于元旦和春节相邻, 消费需求量增加, 二是由于北方露天蔬菜不能生产和南方蔬菜产量的减少。导致蔬菜价格过高。

B组蔬菜由图4~5分析得知:

(1) 本组为外地进入的易储存蔬菜, 每种蔬菜在不同年份的走势基本相同, 不同蔬菜的走势也基本相同。特别是土豆的走势更为吻合。

(2) 从以上两种蔬菜三年的价格走势来看, 价格波峰出现在3、4、5月份, 洋葱是典型的南方蔬菜。在每一调查年度内, 它得波峰和波谷并不明显, 6~8月为菜价低位区, 其它月份的价格维持在高位区。土豆是典型的易储存蔬菜, 其价格除在春天价格稍高外, 其余时间价格基本稳定。

(3) 在4个调查年度内, 波峰和波谷价格的差异性较小。洋葱的月平均最高价格出现在2010年1月份, 价格为2.76元/㎏, 最低价出现在2008年的1月和7月份, 价格为1.06元/㎏, 最高价是最低价的2.60倍。土豆的月平均最高价格出现在2010年5月份, 价格为3.04元/㎏, 最低价出现在2009年的7月和8月份, 价格为1.38元/㎏, 最高价是最低价的2.20倍。

波动原因分析:

洋葱和土豆属于易储存和运输的蔬菜品种, 它对于运输时间要求不高, 同时它易于存货, 能很快平抑物价, 因而其价格变动较小。

C组蔬菜由图6~7分析得知。

(1) 本组为露天种植蔬菜, 每种蔬菜在不同年份的走势基本相同, 不同蔬菜的走势也基本相同。但吻合程度不及大棚蔬菜。

(2) 从以上两种蔬菜三年的价格走势来看, 价格波峰出现在2、3、4.月份, 大白菜是叶菜类的主要品种, 露天蔬菜中的典型菜, 也是北方冬季消费的主要品种。在每一调查年度内, 2~4月为菜价高位区, 7~9月和1月及12月为菜价低位区。芹菜是茎菜类中的主要品种, 它的价格高位是在2~3月份, 实际上这时的芹菜也是大棚种植的, 它的价位是淡季时的2倍左右。在年度的其它月份, 它的价位基本上是平稳的。维持在2元/㎏左右。

(3) 在3个调查年度内, 波峰和波谷价格的差异性比较明显。芹菜的月平均最高价格出现在2010年11月份, 价格为3.25元/㎏, 最低价出现在2008年的4月份, 价格为1.56元/㎏, 最高价是最低价的2.08倍。大白菜的月平均最高价格出现在2010年4月份, 价格为2.13元/㎏, 最低价出现在2009年的2月份和2008年12月份, 价格为0.76元/㎏, 最高价是最低价的2.80倍。从最高价格与最低价格的倍数来看, 露天组明显低于大棚组。

波动原因分析:

(1) 春天和冬天的芹菜也是大棚种植的, 它的价位明显高于夏秋季节, 而露天蔬菜的栽种成本低和其他蔬菜替代品的增加, 使得其价格波动较小。

(2) 大白菜属于易储存的蔬菜品种, 它在5~7月份的价格较低, 主要是因为其它新鲜蔬菜大量上市, 且价格较低, 因而其价格也较低。在冬储大白菜期间, 其价格较为平稳, 在春季由于其相对于其他蔬菜来讲价格较低, 因而起消费量较大, 价格有所上升。

3 价格季节变动及分析

3.1 分析采用的方法

3.1.1季节因素的调整。采用移动趋势平均法来进行季节变动分析, 具体计算步骤及方法如下:

(1) 根据时间数列中各年按月的数字计算其12个月的移动平均数。

(2) 用时间数列中各月的数值 (Y) 与其相对应的趋势值 (Yc) 对比, 计算Y比Yc的百分比数值。

(3) 把Y/yc的百分比数值按月排列, 计算出各年同月的总平均数, 这个平均数就是各月的季节比率。3.1.2长期趋势分离方法。剔除长期趋势的第一步是先要拟合序列的长期趋势, 根据公式计算出对应每个时期的预测值, 用实际值减去预测值, 以消除长期趋势的影响。当统计数据中剔除了季节波动因素和长期趋势因素后, 得到的是只含周期波动和随机波动因素的数据。本文没有剔除长期趋势因素, 而是对原始数据进行了直接分析, 看其价格变动的影响因素。

3.2 变动分析

由三组蔬菜的季节波动曲线图8~10分析得知:

(1) A组和B组的季节变动大体相同, 在春天变动稍大, 其它时间变动幅度不大。C组的季节变动较为明显, 在春秋季节都有明显变动。

(2) A组蔬菜是大棚蔬菜, 它主要集中在秋冬春季节上市, 只要天气不是太恶劣, 它的产量变动不是太大, 而B组蔬菜是易存的蔬菜, 它的变动也相对较小。

(3) C组蔬菜中芹菜即可露天种植又可大棚种植, 因而它出现两次的季节性波动, 芹菜和大白菜是我国的优势出口产品, 他有时会受到来自国外的技术壁垒的冲击和其它省市种植面积变动的影响, 从而造成一定的变动。

4 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 时间上, 蔬菜价格具有周期性循环波动特征, 不耐储存的蔬菜价格表现出明显的周

期性波动趋势。同种蔬菜价格的波动趋势大致相同, 具有联动性, 灵敏性;品种间, 耐储存的蔬菜价格波动较小, 不耐储存的蔬菜价格波动较大。

价格变化从一年走势来看, 蔬菜的高价与低价差别很大。尤其是在露天蔬菜不能生产的冬春季节, 蔬菜价格普遍偏高;从季节变动来看, 蔬菜生产有一定的季节波动性, 但大棚菜和外来蔬菜的波动并不十分明显。

该结论将充实蔬菜价格波动的理论研究, 为我国开发蔬菜价格预警系统提供很好的理论依据, 有助于农业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同时也为政府部门科学指导农业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5 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对蔬菜价格的分析, 提出以下四种措施:

5.1 调整布局

以市场为导向, 实施蔬菜生产区域化、外向化、专业化和高效化。坚持生产以耐储运、适宜加工和出口的大宗蔬菜为主, 如洋葱等。因地制宜地增加冬季、秋季蔬菜种植面积, 特别是种植12月份、2月份和3月份可上市的蔬菜;适当减少春夏季蔬菜面积, 特别是5~7月份可上市蔬菜。但在生产中要十分注意, 防止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状况, 去年价高的蔬菜今年不一定就高, 去年价低的蔬菜今年可能就会出现价格上升。

5.2 积极发展设施蔬菜生产, 提高种植效益

设施蔬菜生产具有投入高、产出高的特点, 相对于露地蔬菜, 效益高且比较稳定。一般来说, 日光温室667㎡纯收益在1万元以上, 大棚收益5000~8000元, 中小棚3000元左右。农民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经济条件选择适宜的设施, 并向成方连片、规模化生产经营方向发展。可以选择黄瓜、西红柿等长收获期的蔬菜种类种植。同时, 稳定价值低、收获期集中的露地蔬菜如大白菜、芹菜等蔬菜种类的种植面积。避免露地蔬菜价格波动大、菜贱伤农现象的发生。

5.3 加大投入力度, 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基础设施

不耐储存的蔬菜价格波动幅度较大, 农产品生产经营者面临的价格风险相应较大, 这已成为农产品生产经营者面临的主要经营风险, 最终造成菜农不愿承担风险而放弃种植该种蔬菜, 造成总产量降低, 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因此, 政府应该加大投入, 加强农产品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农产品加工和储存保鲜等设施的配套, 从而保证不耐储存蔬菜的稳定供给, 有效降低不耐储存蔬菜的价格波动。

5.4 发挥市场信息功能, 利用价格的时空变化规律, 有计划地指导生产和流通

建立健全市场信息网络, 加强产销信息的研究和利用。目前我国涉及蔬菜产销的信息网络不少, 但大都为部门所有, 覆盖面比较窄, 信息数据库不能共享, 综合研究处理的宏观信息极小。甚至还有一些伪信息混杂其中。因此, 网员单位只能获取一些零碎的商品资料, 得不到有价值的宏观的信息指导, 不了解蔬菜宏观产销动态。今后国家要加强信息互联网络建设, 加强信息的综合研究, 并及时向网员单位反馈研究结果, 不仅要提供蔬菜商品信息服务, 还要提供分区域的蔬菜种植面积, 上市时间和数量预测等信息服务。以便通过网员单位, 为各地蔬菜生产和销售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安玉发, 《蔬菜产地批发市场价格活动分析》, 农业经济问题, 1999年第11期.

[2]董全海, 《农产品价格与产量波动趋势之供求分析》, 经济研究, 1996年第9期.

[3]何奇伟, 《蔬菜产业应对入世的对策建议》, 山东农业, 2002-6.

[4]杜俊, 基于小波分析的蔬菜价格波动及与气候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08.

上一篇:女性班主任下一篇:社区精神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