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会计监督

2024-07-23

中学会计监督(精选十篇)

中学会计监督 篇1

关键词:中学会计,监督体制,建议,优化

在中学发展过程中, 会计监督体制的发展与完善能够为学校教学活动的合理开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我国部分中学中其会计监督体制存在一定的缺陷和问题。针对这种情况中学会计监督人员对这会计监督体制进行合理的建议和优化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中学会计监督体制存在的问题

中学会计监督体制存在的问题会对中学运行效率和教学实践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 以下从会计监督意识淡薄、会计监督制度不健全、会计监督流程不够规范、工作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升等方面出发, 对中学会计监督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1. 会计监督意识淡薄

会计监督意识淡薄是造成中学会计监督体制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在我国许多中学里, 由于工作人员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影响较大, 部分教学人员认为在中学中只有教学才是重要的任务, 而会计工作和对其的监督工作并没有很大的重要性。这使得许多中学的会计监督工作陷入重计划而轻执行, 重过去而轻现在的问题。这种观念的存在对于中学会计监督工作的开展和会计监督制度的完善有着极大的不良影响。

2. 会计监督制度不健全

会计监督制度不健全是影响中学会计监督工作开展的最核心要素之一。通常来说, 在我国部分中学, 并没有设置专门的会计监督部门或者制定专门的会计监督制度, 许多中学的会计监督部门往往由教学监督部门兼任, 这种现象会导致中学整个财务管理综合运行上表现得较为松散和无力。并且会计制度不健全也使得会计监督工作难以通过定量的标准来判定其效果的好坏。

3. 会计监督流程不够规范

会计监督流程不够规范, 对于中学会计监督工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众所周知, 健全的会计监督流程是中学会计监督制度的基础。但是在我们部分中学中, 其会计流程存在着较为不规范的问题, 例如会计核算原始凭证管理不规范、原始凭证审核粗糙、原始凭证规定内容填写不规范、帐务核算不规范等问题都体现出中学会计监督流程的不规范。这种不规范会导致中学会计核算出现较为严重的帐实不符现象, 并且也会严重影响学校会计监督工作的有效性。

4. 工作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升

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会对中学会计监督工作产生重要的修正作用。通常来说, 在我国部分中学中, 由于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教育监督人员兼职会计监督人员现象, 因此导致了会计监督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 这一问题也间接导致了会计监督意识淡薄和会计监督流程不规范问题, 从而导致中学会计监督力度的欠缺, 并且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学会计监督制度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和发挥。

二、中学会计监督体制建议和优化

中学会计监督体制的优化在本质上而言是各项工作的持续完善, 这主要体现在会计监督环境优化、会计监督意识提升、会计监督目标确立、工作人员专业水平提升等环节。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 对中学会计监督体制建议和优化进行了分析。

1. 会计监督环境优化

会计监督环境的优化是中学会计监督体制改良和优化的基础和前提。通常来说, 学校管理人员和相应的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在进行会计监督工作中, 应当注重会计监督环境的同步改善和优化。这主要体现在会计监督人员可以促进学校规范经济行为, 并且提升中学的办学效益, 同时保持中学教学水平的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这些工作的开展一方面能够使学校师生切实的感受到会计监督工作的意义和会计监督制度的必要性,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中学会计监督环境的优化。除此之外, 会计监督人员在会计监督环境的优化过程中, 应当注重相应措施和方法的合理应用, 并且将这些方法合理的规范化、系统化, 从而使其成为一个严密、科学、合理、完整的会计监督体系。最终能够保证学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物资财产的完整性, 并且为中学教育教学实践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会计监督环境。

2. 会计监督意识提升

会计监督意识提升对于中学会计监督体制改良和优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上文已经叙述过会计监督意识淡薄是造成中学会计监督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针对这一现象中学在开展教育实践的同时, 也应当注重建立学校的会计监督制度框架以及相应的具体考核、评介机制。除此之外, 会计监督意识的提升还能在许多方面促进中学会计监督水平的提升。例如会计监督意识的提升能够有助于中学实现其教学、科研、事业收入及预算目标的实现, 并且使中学能够有效保护学校的各项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即有效防止资产流失现象的发生。另外, 会计监督意识的提升能够有效保证中学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信性, 即防止会计资料造假现象的出现。另外, 会计监督意识的提升还能促进中学建立更加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 并且同时保证学校内部财务活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因此提高会计监督意识对于中学会计监督工作的开展和会计监督制度的完善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学领导应当从思想上认识到建立健全学校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而在此基础上, 从行动上支持学校加强中学会计监督工作的实施, 最终促进中学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

3. 会计监督目标确立

会计监督目标的合理确立能够促使会计监督工作有着更明确的发展方向。通常来说在中学, 其会计监督重点往往是围绕会计核算的具体工作和会计监督制度的完善来进行设置的。因此会计监督人员在会计监督工作的开展过程中, 应当注重工作目标的合理确立。例如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应当注重规范相应的会计行为, 并且保证中学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同时工作人员在进行会计监督时, 还应当对存在的会计漏洞进行及时的上报和修正, 从而在根源上有效消除隐患, 防止隐患和漏洞的再次出现, 并且保护中学财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另外, 在会计目标的确立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学内部的规章制度, 对目标进行及时的变化和更新, 从而确保学校会计监督工作的执行效果, 并且能够做到与时俱进, 从而促进学校会计监督制度的持续完善。

4. 工作人员专业水平提升

工作人员专业水平的提升是中学会计监督体制改良和优化的核心环节之一。规范的会计监督工作离不开专业知识丰富、综合素质较高的工作人员支持, 因此工作人员专业水平提升是加强中学会计监督水平的基础和前提。除此之外, 由于工作人员是会计监督活动的主体并且是会计信息的浏览者和审阅者, 因此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会计监督工作的质量。因此, 学校管理层在提升会计监督水平的过程中, 应当注重通过培训等手段来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进行提升, 从而在此基础上促进中学发展水平的持续进步。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中学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和中学会计监督制度的持续完善, 在中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完善的会计监督体制能够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因此工作人员在进行会计监督工作时应当对这一制度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有着清晰的了解, 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的优化促进我国中学会计监督工作整体水平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何海栋.中学内部控制及其构建[J].中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 (21) .

[2]黑瑞卿.论建立学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原则[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 (5) .

[3]翟星红.浅议加强学校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5 (6) .

监督会计≠会计监督论文 篇2

在我国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中,早已有了“会计监督”的概念,但至今尚无“会计监察”的概念。以至于在会计理论、会计立法和会计实务中,常常将“监督会计”混同于“会计监督”,造成了概念上的混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就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为此,笔者将结合《会计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具体分析,并就“会计监察”概念的建立及其表述方法谈一点个人看法。

一、会计监督与监督会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会计监督”与“监督会计”从字面上看只是词序上的颠倒,但仔细分析起来,二者的含义是截然不同的。对于“会计监督”概念,大家都比较熟悉,也有比较成型的定义。一般会计监督的定义表达了以下几个基本含义:会计监督性质上属于经济监督;会计监督的范围限于经济组织内部;会计监督的主体为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会计监督的客体为本单位经济活动,这个定义比较完整地表达了会计监督的基本含义。

而“监督会计”目前虽然还没有一个成型的定义,但它与“会计监督”概念有着严格的区别。其基本含义应是“对会计所进行的监督”,监督的性质既属于经济监督,也属于行政监督和法律监督监督的范围也比会计监督要宽泛得多,是对诸多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的监督;监督的主体是法律、法规所确认的有关机构;监督的客体是会计主体的会计工作秩序,会计人员的任职资格等。我国新颁布的《会计法》就明确规定:财政部门对各单位的下列情况实施监督:①是否依法设置会计账簿;②会计凭证、会计账傅、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③会计核算是否符合本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④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笔者认为,这里所规定的财政部门对各会计主体的监督,就是对会计工作秩序和具体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的监督,或简称“监督会计”。由此可见,“监督会计”与上述“会计监督”是根本不同的两回事。

二、新《会计法》中不该发生的概念混淆

在新《会计法冲,将监督性质、监督范围、监督主体和监督客体根本不同的两种情况都作为“会计监督”加以界定,这显然造成了“会计监督”和“监督会计”两个概念之间不该有的混淆,也是对“会计监督”概念的不适当应用。《会计法》在“会计监督”一章的规定中,就既包括了本来意义上的会计监督内容,也包括了应当理解为“监督会计’他内容。例如,“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事项,有权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予以纠正”;“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发现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及有关资料不相符的,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有权自行处理的,应当及时处理;无权处理的,应当立即向单位负责人报告,请求查明原因,作出处理”等,应属于“会计监督”的内容。而在《会计法》的`同一章中规定的财政部门法计师事务所。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对各会计主体所进行的监督,则应属于“监督会计”的内容。

在《会计法》中,将“会计监督”与“监督会计”写入同一章中,这种作法从表面上看似乎问题并不严重,对两种情况作不同的理解就可以了。但结合《会计法》的其他规定去看,有些问题就不好解释了。比如,在《会计法》第一章第五条的规定中,已经将“实行会计监督”作为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加以确认,而在“会计监督”有关条款的规定中,却又加进了“监督会计”的有关内容。如果这种将“会计监督’与“监督会计”划等号的作法能够成立,那么,“会计监督”是会计的职能,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等“监督会计”也可以被理解为会计的职能了。很显然,这样的认识和理解并不正确,已对人们产生丁一定的误导。

三、有必要建立‘偿计监察”概念

面对这些问题,有两种解决办法可供选择:一是对现有的“会计监督”定义进行修改,使之符合《会计法》中的规定,即在“会计监督

中学会计监督 篇3

关键词:会计监督体系;模式结构;运行机制;有效

会计监督体系在对经济环境进行监督时,主要通过国家监督及单位内部、外部相配合的方式,由相关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税务部门对各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及财务审报、核算过程进行监督。会计监督体系模式结构的科学整合及优化,对于更好的实施各项会计工作及更好的维护社会市场经济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对会计监督体系模式结构和有效的会计监督体系运行机制进行研究分析势在必行。

一、会计监督体系模式结构

我国会计监督体系模式结构主要由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及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组成。国家会计监督体系主要是由国家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审计部门等相关政府部门对各单位进行会计监督工作。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国家各单位必须积极配合国家的会计监督工作,对国家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税务部门等政府机构依法实施监督工作给予支持与配合。并如实提供监督检查工作中所需要的各项数据、报表。不得有造假、隐瞒的违法行为。会计工作的社会监督,主要由社会审计单位执行。社会审计单位一般由注册会计师依法承办,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及法律、法规,对各单位财务会计实行社会监督职能。社会监督在社会经济环境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各单位会计系统、会计人员有权依法对本单位实行会计监督工作。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工作中,各单位的会计系统及会计人员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同时对本单位会计核算的全过程进行监督。

二、目前会计监督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监督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会计监督体系监督的基本职能界定还不是很明确,会计监督结构模式不合理及监督工作没有得以具体落实实现,都是由于会计监督体系不健全所致。例如,一些会计事务所及企业、有关单位在资金活动上存在着不规范的行为问题。同时,会计监督体系规范性欠缺、体系不健全还可能影响到监督部门管理工作混乱、无层次、职责分工不明确及职责界定不清等现象。如果会计监督体系不健全,就无法在具体工作中对会计监督进行规范,无法使会计监督充分发挥其职能。若如此造成了恶性循环,必将导致我国经济环境混乱,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2.会计人员监督没有充分发挥其职能

一般情况下,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工作是由各单位的会计系统及会计人员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但由于会计人员属于本单位的一员,其自身利益又与本单位利益相关,所以在行使会计监督工作中无法对所在单位及负责人进行监督。这种现象使得会计人员与会计体系无法将工作落实,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产生。

3.会计信息没有做到真正公开

会计信息没有做到真正公开、完全透明化的主要制约因素是由于很多企业对会计监督工作不够配合,不愿将会计监督的有关数据及报表信息公开化。会计信息的不公开,造成相关会计信息弄虚作假等违法情况。由于会计信息不公开现象不能及时被遏制,使得相关工作的难度与负担加重,阻碍了会计监督工作真正发挥其效并具体落实到位。

4.社会监督没有落实到位

由于社会监督体系的不健全及不规范的社会环境,使得社会监督流于形式,很多具体工作没有真正落实。

三、有效的会计监督体系运行机制

1.有效的会计监督体系需要完善外部会计监督

有效的会计监督体系需要依靠外部环境的不断完善来得以实现。建立有利于会计监督体系工作的外部环境,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相关单位的考核制度,同时提高对外部会计监督体系的重视程度,树立强烈的法律意识,真正做到按法律、法規工作,对于违法者严惩不贷。

2.有效的会计监督体系需要完善内部会计监督

只有建立健全、细化的会计监督制度,加强对会计监督部门及会计监督人员的工作要求并对其进行培训,使其的专业能力得到不断地发展。同时加强内部会计监督控制,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及法律、法规执行会计监督工作,才能真正将内部会计监督工作做好,同时为有效的会计监督体系的运行尽一份力。

3.有效的会计监督体系需要完善社会会计监督

在完善社会会计监督过程中,必须不断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监管工作,维护注册会计师的良好声誉,以确保注册会计师依法执行监督工作,避免弄虚作假的现象发生。只有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保证注册会计师没有出具造假的凭证,才能使注册会计师在社会会计监督中充分发挥作用,从而使社会会计监督体系尽其职责。

四、结语

有效的会计监督体系对提高会计从业能力、实现企业会计监督内部控制水平提供了保障,对于市场经济多元化下的经济利益客观变现提供了保障,对于国家各项政策及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了保障。同时,有效的会计监督体系对于保障利益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廖 萍:我国会计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7,(22):390.

[2]陈 奇:论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体系的构建[J].消费导刊,2007,(04):65.

会计监督的外部监督完善 篇4

随着《会计法》的修订和实施, 形成了单位内部监督, 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三位一体”会计监督体系。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作为外部监督却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 无法履行相应的职责。国家监督是指政府部门对各单位和单位相关人员的会计行为的监督检查, 以及对发现的违法会计行为进行处罚。而社会监督是指社会中介机构对委托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 并据实做出客观评价的监督形式, 在“三位一体”监督体系中具有权威性, 强制性的国家监督以及具有鉴证性的社会监督无法发挥作用。

在会计监督的程序中, 《会计法》并没有作相关的规定, 再加上现行的会计人员管理体系存在弊端, 使得所有者和债权人的监督弱化。

对市场主体的会计监督主要通过法律委托会计中介机构承担, 政府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对会计中介机构的再监督;财政部门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统一制定会计标准和监管规则, 并侧重于对国有单位的会计监督;其他有关部门依法承担对有关单位的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方面的问题无法忽视, 必须迅速建立起有效的强化政策, 完善会计监督, 而外部监督的完善更是重中之重, 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完善刻不容缓。

在外部监督中, 国家监督的完善决定了监督环境和监督程序。

(1) 完善法律制度。虽然《会计法.》中明确有着规定和条例, 但实际情况中, 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造假仍层出不穷, 因根据这些年的案例更改完善法律中不完善或不适合的条例, 把法律条文与现实情况相结合, 制定出更完善健全的条例, 使得“有法可依”。

(2) 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各级工作人员的执法力度并严格要求自己, 依法办事;完善执法程序, 规范执法行为;建立对执法人员的监督机构, 加强对执法行为的监督, 确保其适当, 合法, 有效。大的条件环境确保, 给监督执法人员提供了执法的依据, 执法凭证;同时加强对监督执法人员的管理, 提高和培训执法人员的素质, 思想;两方面同时的强化, 确保执法的质量, 从而保证监督的实施, 建设合理, 合法, 符合社会实际情况, 社会经济所需的法制环境。

(3) 协调政府监管主体, 完善配套措施。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和宏观经济调控者, 应致力于为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 建立并完善各生产要素市场。在现行法律法规授权审计、财政、监察等多个部门都可以对财会资料实施检查的基础上, 统一监督检查的标准, 实现功能交叉互补, 改善“你查我也查, 都管都不管”的局面。集中管理、多头监督, 加强各外部监督部门横向信息沟通, 做到信息互相利用, 构建良好的监管信息网络, 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 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

(4) 开展会计诚信教育。会计师行业的诚信危机和国内会计诚信教育的不足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 通过诚信教育让会计人员懂得职业操守和立足之本, 承担责任是一切公共职业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 会计师职业肩负着为市场活动参与人提供真实信息的职业责任, 会计师必须牢记自己所承担的为社会服务的责任, 如果没有尽到这一责任, 那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在外部监督中, 社会监督的完善决定了监督广度和监督成效。

(1) 提高监督人员素质, 保证监督质量。会计工作的社会监督主要是指由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依法对委托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的审计、鉴证的一种监督制度。尽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注册会计师队伍, 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及业务水平, 尽可能地减少因违规执业等人为因素造成的舆论信息失真。培养会计人员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廉洁奉公的良好职业道德。不断加强业务培训和技能锻炼, 丰富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 增强他们处理和解决不断变化的经济业务的能力, 提高其会计监督水平。进一步明确社会会计监督对会计审查的结论所承担的法律责任, 使社会会计监督机构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警察”。

(2) 深入研究总结我国传统会计监督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理论基础上, 在建立健全我国资本市场体系的过程中, 借鉴西方会计监督经验教训, 整合, 协调会计监督权力资源, 构建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监督体制。在国外, 注册会计师对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来看, 维护经济秩序离不开发挥注册会计师的有效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创新监督方式, 努力提高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公信力。发挥注册会计师在社会监督中的作用, 必须从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监督抓起。其一, 需要加强制度建设, 杜绝为招揽生意而牺牲审计质量的不当行为;其二, 要加强行业自律建设, 增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风险意识, 使其敢于“独立、客观、公正”地发挥作用;其三, 要加强对社会监督机构的再监督, 实现监督者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平衡与对称。

(3) 处理好几个关系。包括会计监督手段与会计监督目的的关系, 会计监督与会计基础工作的关系, 立法会计监督, 行政会计监督, 司法会计监督, 媒体会计监督, 社会中介机构会计监督, 企业会计监督, 公众会计监督等多种会计监督的关系, 会计监督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会计监督与会计监督理论之间的关系等。

总之, 会计工作在经济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应加大宣传学习《会计法》的力度, 从思想上重视企业制度建设的意义, 明确会计责任主体, 加强单位负责人在会计监督中的责任, 加强企业外部会计监督制度, 明确会计工作相关业务的程序和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 从国家和社会两种监督角度做到规范行为, 控制风险, 防范舞弊, 纠正差错的效果。

会计事后监督监督员个人工作总结 篇5

会计事后监督监督员工作总结

XX年,会计事后监督中心正式运行,经过认真学习,实际操作,我已适应了事后监督过渡期,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日常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当然这也为我以后的工作理清了思路、提供了保障。使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强化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事后监督工作对监督员的业务素质要求很高,需要掌握非常全面的业务知识,这样才可以认真审核每一笔业务,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此,我认真学习省联社下发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以及其他会计法规法则,由理论指导实践,再从实践中总结经验,进一步指导下一步的工作,从而使我树立了学习和工作的信心。在联社组织开展“大学习大练兵”活动中。按照培养造就一支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队伍的要求,本着应知应会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了全面学习,全方位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储蓄、会计、出纳、信贷、安全保卫等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各专业核算、管理等方面的规定制度;学习各专业业务操作流程;学习金融法律法规;学习上机操作技能,使我的业务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重点监督特殊业务,查漏补缺。作为一名事后监督 人员,认真监督基层网点的每一笔业务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我的职责所在,今年第四季度我根据联社要求围绕省联社及银监局风险排查方案等上级精神,我主要是在重要空白凭证管理、大额授权、抹账、挂失、联行等特殊业务上加大监督力度,将风险隐患控制在最低。经过我及其他事后监督人员近3个月的努力,基层网点的账务质量有了明显的改进,而我们的工作思路也越来越清晰、明确,那就是紧紧围绕省联社下达的各项规章制度,以《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为中心,认真按照联社领导提出的要求,踏踏实实的做好本职工作。

三、加大制度建设力度,全面规范操作规程。根据省联社的各项管理制度,今年我们及时制定并印发了适应新体制要求的《*** 县关于会计事后监督管理办法》,强化了制度执行力,完善了各项制度,使制度的指导性和实用性大大增强。

试论会计监督 篇6

摘 要 我国现阶段会计监督系统的运行情况存在很多问题,如存在着不现实的逆向监督,忽视了所有者和债权人的监督等,要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最后提出强化会计监督的对策。

关键词 会计监督 内部监督 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 会计监督弱化

一、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系统是由独立于被监督单位之外的主体来执行的,它以单位整体作为监督的对象,但主要通过对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再监督来实施。外部会计监督系统由社会会计监督和政府会计监督两部分构成。社会会计监督即指民间审计监督,它是中观层面上的会计监督形式,其主要职责是鉴证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公允性。政府会计监督指由国家有关部门实施的会计监督,它是宏观层面上的会计监督形式。它要对政府负责,主要包括财政监督、国家审计监督、税务监督、证券监管、银行监督、保险监管等形式。各种政府监督检查部门,所针对的单位、监督检查的目的和重点各不相同,但强调的都是对单位会计活动及会计资料的监督检查,都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从一般意义上讲,民间会计监督与政府会计监督共同构成了外部会计监督系统。社会会计监督主要通过对单位会计信息的鉴证来监督单位的经济活动,以实现为投资者、债权人等社会公众服务的目的;而政府会计监督则主要通过对单位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的核查来监督单位的经济活动,以维护国家利益。

新的会计法就是从系统论的角度对会计监督进行了不同层次的界定,明确了它是由内部会计监督、注册会计师监督和政府会计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而这一体系又是由内部会计监督系统和外部会计监督系统共同构成的。完善的会计监督系统,必须在有效的运行机制下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这就需要对会计监督系统存在的前提、产生的根源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作用机制等问题进行分析。

二、会计监督的作用

1.对经营管理者的业绩进行考核、监督与评价。经营管理人员是受雇用的,要使公司能够有效地运行,管理者必须尽心尽责,因而对管理者进行必要的监督,这 是公司治理结构中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应用什么方法和手段对经营管理者进行监督?十分重要的是要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考核与评价。如果不对经营者经营业绩进行考核与评价,我们所说的对经营者的监督也往往会流于形式。为此,应当建立科学的企业经营者评估机制。但现实上企业经营业绩的考核与评价指标一般应以财务指标为基础,如会计所提供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动信息等指标,均是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会计可以通过提出这些指标,反映情况,回答是否完成任务。这就是会计的监督。

2.对公司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在反映基础上进行监督。公司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利润的多寡是被公司经营管理活动各方面情况所决定的。针对国有企 业的现实状况,《决定》要求每个企业必须重点抓好成本管理、资金管理、质量管理,这是切中时弊的。上述的各种管理都离不开会计,因为企业会计系统的每个环 节均是一个控制过程。此外,会计还可以对公司的损益进行独立衡量。会计上的利润指标及其占有资产百分比指标等等,虽不是十全十美,却具有“独立性”可加以证实,是比较客观的。

3.对物质利益分配的执行进行监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计划经济体制相比较,它不仅是一种分散决策、通过价格实现资源配置的机制,更为本质的东西是激励和约束机制在资源配置的背后起根本性作用。市场经济的确是 一种分散决策的过程,每个人都可以充分地利用自己所观察到的信息,把从一个脑袋的决策变为千百万个脑袋的决策,这是同计划经济一大根本的区别。但人们为什 么愿意发现、获得并利用信息,是因为它可以从中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回报,这就是市场经济背后的激励。

三、现阶段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1.单位内部监督体系中存在着不现实的逆向监督。《会计法》用了三条之多强调单位内部监督,其中虽然包括了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对单位负责人的监督,但是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不可能对单位负责人进行监督,因为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是受单位负责人的委托对内部进行监督,是上下级的关系,会计和审计人员随时就有被解雇的可能。所以,单位内部监督实际上是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和审计人员的监督、审计人员 对会计人员的监督、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对单位内部部门及经济业务活动的监督。因此,单位负责人就有可能对外提供虚假而又“合法”的会计信息,从而也为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实施带来一定的难度。

2.忽视了所有者和债权人的监督。所有者和债权人是企业外部利益最相关的人,他们为了自己的权益不被侵害,必须要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在一些单位中企业管理者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指使、授权会计机构,要求会计人员做假账,伪造会计凭证,办理违法会计事项,从而使得会计工作受到管制,不能独立行使其监督职能,破坏了正常的会计工作。比如红光实业上市公司的虚报瞒报,包装上市,坑害了广大社会公众股东的利益,究其原因主要一些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法制观念淡薄、主观随意性过大,更有少数执法人员私心太重,一旦得利,便放弃原则,“大问题也可变成小问题”,“有问题也变成没问题”。重查轻罚或者是只查不罚,使问题愈演愈烈,甚至导致犯罪。

3.会计监督法律约束机制不全。会计不能有效的行使其监督职能,导致企业会计监督不力。会计人员是会计监督的执行主体,会计人员作为监督者并不具备独立的地位,对服务的单位依附性较强,会计工作者往往要无条件的服从管理者的意志,会计工作根本无法独立行使其监督职能。

4.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难以适应新会计准则。会计监督作用发挥的好坏与否同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相关,一般来说,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越高,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会计的监督作用就越大。

四、完善现阶段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充分发挥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基础作用。会计资料直接出自于单位会计人员之手,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的直接对象都是单位的会计资料,没有单位内部监督,其 他监督均无从谈起。单位内部监督虽然属管理者的行为,但《会计法》从中国实际出发,仍然对单位内部监督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包括了内部机构的设置、人员配备、监督内容、监督方法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促使单位内部监督功能的有效发挥。

2.充分利用社会监督的资源。尽管现实中的注册会计师执业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注册会计师事业是市场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在不断改进独立审计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监督和服务作用。注册会计师队伍是社会监督的主要力量,除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须经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的项目,其 他会计监督主体也要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

3.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管。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监管是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强制性因素,有必要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各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设立职业道德监管机构,以保证监管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4.国家要完善会计法规、制度,保证会计监督有据可依。财经会计法规既是约束企事业单位经济的准绳,也是会计人员据以进行会计监督的依准。因此,企业会计准则应细化,对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的规定应较为固定,减少会计操作的灵活性和主观性。会计监督和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两个方面,是会计监督执行主体内部管理的两个层次,有必要将会计监督和会计控制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两道防线来加以研究。会计监督和会计控制目标的一致性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其焦点是企业会计信息的透明度,是企业会计信息向社会公众使用者输出和为企业内部使用者输出的一致性。在具体执行财务计划的过程中,严格把好货币收支关是会计监督和会计控制的重点。将会计监督和会计控制分层管理,可以构成会计内部责任分工和多层监控的程序,保证事先控制和事中控制的顺利执行。在企业会计监督执行主体内部分会计监督和会计控制两个层次来它理,形成会计信息开式系统和会计信息闭式系统的协调运作,对加强会计监督职能是有利的。

五、结束语

总之,完善会计监督体系是实施有效会计监督的必备条件。既要具备系统本身运作所必需的环境,还要使会计监督系统的各个构成要素之间遵循一定的作用机制,完善会计监督系统的外部环境优化和内在作用机制,才能进一步提高会计监督力度,维护国家财经法规。

参考文献:

[1]廖文龙.刍议我国企业会计监督体系.会计之友.2008(1).

[2]宋丽平.浅谈如何加强会计监督.吉林财政研究.2009(4).

浅谈会计监督与会计控制 篇7

一、会计监督与会计控制概述

会计监督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会计监督包括单位内部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本文所述的会计监督是狭义的会计监督, 即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根据国家相关经济政策与会计法律法规, 在会计核算过程对企业经济活动中所提供的会计事项和会计行为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合理性予以全面监督的企业内部活动。加强会计监督是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不仅可以从源头上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和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增加也具有重要意义。会计控制指企业管理者利用会计部门的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对企业资金运动进行全面控制, 以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和经营策略的及时反馈和调整, 并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经济效益的增加的控制活动。会计控制活动涉及到以会计部门为中心的企业各个机构,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遵循全面系统原则和及时性原则。加强会计控制是会计履行其基本职能的需要, 也是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和经济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

会计监督与会计控制既相互关联, 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方面, 虽然会计监督与会计控制具有密切的联系, 但是二者还是存在一定差异和区别的。会计监督是对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会计事项和会计行为的全面监督, 其实施主体是会计机构。而会计控制是利用会计机构提供的会计信息对企业资金运动的系统控制, 其实施主体主要是企业管理层。此外, 在会计监督与会计控制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以会计监督为中心形成的会计信息系统是开放式的, 同时对企业内部运行和与企业经营状况有密切联系的债权人及其他外部相关利益者提供会计信息。而以会计控制为控制为主导形成的会计信息系统是封闭式的, 其对经济活动和财务信息进行控制形成的会计信息和经营策略的反馈与调整服务于企业内部。另一方面, 会计监督与会计控制在企业财务运作的实际操作中的界限往往是模糊的, 二者存在密切的联系, 具有一定的共性。保证会计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会计监督与会计控制的焦点问题。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会计信息质量和企业资产安全, 并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是会计监督与会计控制共同的目标。此外, 通过会计监督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来调控企业经济活动也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会计监督与会计控制以会计信息为中心, 统一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与实践的具体过程。

二、加强会计监督与会计控制的有效策略

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够高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和财务管理混乱。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会计监督体系不健全也无法对企业内部会计行为和会计事项形成有效的监督与控制。因此, 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企业应针对其在人员素质和监督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建立健全会计监督机制。

(一) 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为完善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和实现特定经营目标, 根据特定的经营战略以制度化的形式实现企业的自我调整、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制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是充分发挥会计监督作用和做好会计控制的重要前提。为加强会计监督与会计控制, 必须根据企业会计工作和经营管理特点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一方面, 企业必须健全全面预算控制制度, 必须对企业经营投资和财务活动做出预算安排, 建立和完善预算编制工作制度, 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管理, 明确预算考核及奖惩机制。另一方面, 企业必须加强对会计机构内部稽核制度的控制, 根据法律法规相关规定明确稽核工作的组织性、具体分工和具体职责权限, 并对审核会计凭证和复核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方法予以具体规定, 为会计稽核工作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依据。

(二) 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到企业会计监督功能的发挥和会计控制的具体效果, 对于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可靠性的保障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为加强会计监督和会计控制, 必须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方面, 为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必须实行会计职业管理的社会化。会计人员从业前必须通过通过财政部门组织的统一考试, 并取得相应的任职资格证书。会计人员在从业中也要受到相关法律法规和职业纪律的严格限制与约束, 并需定期对其进行考核。另一方面, 为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企业必须组织相关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企业必须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以深化会计人员对先进的会计处理、法律法规和计算机技术等知识的学习与理解, 提高职业道德素养, 建设素质够高和能力过硬的会计人员队伍。

(三) 建立健全会计监督机制

在企业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中, 企业内部监督是会计监督工作的源头, 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夯实会计监督系统的基础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要想健全会计监督机制, 首先必须通过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等完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企业内部监督系统。其次, 为保证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 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力量, 建立反舞弊机制和设置举报专线, 明确举报投诉处理程序、办理时限和办结要求, 完善会计的社会监督机制。最后, 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财政税务部门、政府审计部门和司法监督部门也应对企业经济活动和会计行为予以必要的监督与控制, 为企业运行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监督环境, 促使企业会计监督职能正常运转。

三、结语

在现代企业企业制度下, 会计监督与会计控制的实施主体和构建的会计信息系统虽然不同, 但是二者目标具有一致性, 且都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企业可以通过会计监督对企业会计行为与会计事项的合法性和真实性进行全面系统的审查, 为经济活动和资金运动的控制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会计监督与会计控制不仅关系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会计信息的质量, 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合法权益的保障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为加强会计监督与会计控制, 企业应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建立健全会计监督体系。

参考文献

[1]王登科, 王琦.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监督与会计控制[J].北方经贸, 2009 (02) .

[2]梁瑛.会计监督与会计控制的再认识[J].新课程学习, 2009 (11) .

[3]辅东升.对强化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与会计监督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 (07) .

[4]商思争.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会计监督辨析[J].财会通讯, 2011 (11) .

国企改革与财务监督、会计监督 篇8

长期以来, 国有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 随着改革开放序幕的拉开和市场化程度的推进, 国有企业传统的经营方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低下

国有企业的经营成果归国家所有, 如果企业管理者和其他员工的收益不会因为企业出现亏损而明显降低, 就会导致管理者、经营者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不会最大化的发挥自己的作用, 使原本国有企业掌握的资源没有充分有效利用, 导致经营效益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相符合, 甚至出现经营亏损现象。

(二) 国有企业的所有者缺位

国有企业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本身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现象。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属于全民所有, 经营权属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国务院代表全体人民履行出资人的职能, 行使出资人的权利。而国务院作为政府机构, 无法亲自参与到每一个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因此, 国务院通过委托各个部委、省市等, 由这些政府部门最终委托给自然人来代表所有者行使所有权, 进行经营管理。在这种层层委托代理的情况下, 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缺少足够的监督力度,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三) 投资者和管理者的利益不同

企业是由追逐利润的各方组成的集合体。利润最大化是企业投资者的目标, 他们希望通过获得投资收益来满足自己的投资目标。如果经营者也能够从企业利润中获得收益, 那么就会尽自己最大努力提高企业的效益。与一般的企业不同的是, 国有企业的经营者的收入与企业的利润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企业盈利很高或者亏损很大, 都对他们的收入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就导致了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积极性不高, 没有足够的动力来追求利润。另外, 如果对经营者的监督力度较弱, 那么经营者很可能通过盲目的扩大企业规模来提高自己的权力范围和社会地位, 甚至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侵蚀企业的利润。

(四) 国有资产流失

如果说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不高是国企改革的直接原因之一, 那么国有资产的流失就是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投资者和经营者利益不同的结果, 是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国有资产流失损失的不仅是企业本身的利益, 还是广大人民的利益。在国有企业中, 资产流失往往是故意或者马虎的不规范操作造成的, 主要表现为:第一, 在将国有资产进行入股时, 低估资产价值或者直接不进行评估。比如以土地、房地产等大宗不动产进行入股时, 按照资产的原价进行核算, 对于其市场升值部分却不予考虑。第二, 在国有企业改制时, 将国有资产按比例无偿量化送给个人。第三, 在红利分配时, 国家股、集体股、个人股同股不同利, 导致本应该属于国家的财产流失。第四, 有些企业在进行改制时, 对亏损由改制前的单位负担, 即由国家承担。

由此可以看出, 传统的国有企业的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目前大批国有企业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 推行公司制改革, 进行股份制的尝试, 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社会反响。伴随着国企改革进程的推进, 财务监督、会计监督的作用逐渐体现。但是, 国有企业在进行公司制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 往往忽视了财务监督、会计监督作为财务管理的职能作用, 没有最大化的发挥二者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二、国有企业在财务监督、会计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 外部监督动力不够

国有企业的外部监督一般来自国家、社会的层面和外部审计的层面。但是, 目前看来这两方面的监督都存在局限性。一方面, 国家监督作为我国经济体制发展的重要监督力量, 监督主体是国家, 很显然相对于企业的利益, 它更倾向于国家的利益。对国有企业的监督职能一般由国资委及其工作人员行使, 但他们只是扮演了代理人的角色, 在执行财务和会计监督时很容易出现不和谐的现象, 阻碍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另一方面, 国有企业还受到外部审计的监督。外部审计原则上是解决企业利益冲突的有效机制。但是外部审计的聘用和报酬由管理层决定, 这就难免会出现在激烈的竞争中, 外部审计人员为了获得利益而做出有损客观公平的现象, 不会做出对受聘企业不利的审计报告, 从而导致外部审计的作用受到限制。

(二) 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目前, 很多国有企业存在权利高度集中于高层管理者手中的现象, 这就使企业内部其他管理机构如党代会、职工会、工会以及纪检、监察等机构的监督制衡力度发挥作用有限。另外, 由于国有企业性质的独特性, 很难将股东大会、董事会、高级管理层这些组织机构的设置进行明确的界定, 并对各自的功能进行准确的定位, 使管理较为混乱, 导致权责不清、监管不力的局面。例如, 有些国有企业的会计岗位设置不当, 人员的配置不合理, 业务交叉和业务空白的领域较多, 会计的事前审核、事中复核以及事后监督作用得不到发挥;有的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虽然名义上存在, 但是却没有发挥作用, 习惯于根据经验和传统办事, 不遵循规章制度, 导致企业的经营决策难以实现。

(三) 财务人员素质不高

优秀的财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业务知识, 还需要具备优秀的道德素质, 而道德素质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能否将业务素质的作用发挥出来, 真正起到监督的作用。如果财务人员的道德素质不高, 就会对领导绝对服从, 而不会真正利用法律武器维护企业的合法利益。如果财务人员的技能素质不够扎实, 就不能对经济生活中的不寻常现象及时发现, 并进行分析提出疑问, 对财务监督和会计监督的认识不到位, 缺乏主动进行财务监督和会计监督的积极性。国有企业在选聘财务人员时, 存在很多任人唯亲的现象。这就出现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高低不一、道德素质参差不齐, 影响企业的财务监督和会计监督的作用的发挥。

(四) 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作用受限

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由于处于隶属地位而无法真正发挥监督职能。审计部门职员的选拔和薪酬的制定都由经营管理层决定, 内审人员的地位和权力受到经营管理层的制约, 容易与经营管理层合谋。内审部门的设置仅仅是一个形式, 无法真正发挥对经营管理层活动的监督约束。

三、国有企业加强财务监督、会计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 合理划分财务监督和会计监督

将财务监督和会计监督进行区别, 并分别设置不同的部门来行使各自的职能。财务监督的主要内容是对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直接进行监督, 它侧重于对实体资金的监督控制, 监督的主要手段是预算控制和审批制度, 监督的主要依据是国家有关法规和本企业的内部财务制度及财务预算。会计监督则是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企业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 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监督, 它侧重对财务收支审批手续、办理程序及有关收支的原始记录凭证是否合法、合理进行监督。其监督的依据除财务监督外, 还包括本单位制定的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及稽核制度, 其监督的重要手段是稽核和财产清查。由此可见, 会计监督是对财务监督的一种再监督, 同时也是对会计核算本身的监督。

(二) 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国有企业的改革就是要建立公司制企业, 相应的, 国有企业也应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法人治理结构。合理的治理结构有助于从源头上遏制企业会计造假, 杜绝会计失真, 为财务监督和会计监督提供有利的环境。首先, 应该规范管理者的行为, 增加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透明度, 完善会计委派制、财务总监制和稽查特派员制度, 加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其次, 建立一个完备的“人才库”制度, 为企业储备人才以备不时之需。进入该库人员必须达到一定的资格, 具备所需的专业素质, 对在库的每一位人才建立诚信档案, 记载其工作简历、职业操守、工作能力和业绩等详细信息, 以此来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 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管理

财务人员是国有企业进行财务和会计工作主体。财务人员应该加强业务能力的培养, 保证财务和会计工作的质量。第一, 加强财务人员业务理论的继续教育, 为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供良好的继续教育环境。同时, 应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奖惩考核制度, 为财务人员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提供动力。其次, 加强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在财务和会计管理制度下要向财务人员强调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管理层要以身作则为财务人员做好遵守职业道德的表率, 并辅之以必要的奖励措施, 提高财务人员整体的职业道德水平。

总之, 为了保证国企改革的顺利开展, 国有企业应该重视财务监督、会计监督的重要作用, 最大化的发挥其作用。

摘要:国有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国有企业的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国有企业开始推行公司制改革。但国有企业在改革的同时, 往往忽视了财务监督、会计监督作为管理手段的职能作用。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财务监督、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国企改革,财务监督,会计监督

参考文献

[1]王荣.国有企业会计管理的优化策略研究[J].商业时代, 2011 (34) .

[2]苏治国.浅谈国有企业财务监督弱化问题[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0 (24) .

论会计监督 篇9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 监督具有“监察和督促”之意。作为会计基本职能的监督是指按照一定目的和标准, 利用会计核算提供的数据资料, 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的监察和督促。会计监督的出现是相关各方的利益群体对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及其引起的资金运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要求的结果。其对经济行为具有引导力、制约力和对经济管理的保证力、促进力。新《会计法》中, 在“规范会计行为, 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立法宗旨下, 构造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 即国家会计监督、社会会计监督和单位内部会计监督, 并对各种监督体系的职责范围和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在这一会计监督体系中, 由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等部门行使的国家会计监督是主导, 因其具有极大的权威性和强制性;由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行使的社会会计监督是主体, 因其具有明显的独立性和客观性;由企业相关部门实施的内部会计监督是基础。这对于明确会计监督目标、界定会计监督对象、发挥会计监督作用、深化会计监督理论将有显著意义。

二、会计监督体系

(一) 国家会计监督

国家会计监督, 是一种外部强制性监督, 主要是指政府部门代表国家法律、法规对各单位和单位中相关人员的会计行为实施的监督检查, 以及对发现的违法会计行为实施行政处罚。其主要包括财政监督、审计监督及税务监督。在会计监督体系中, 国家会计监督居于领导地位, 对促进内部会计监督和社会会计监督的健康发展, 实现会计监督目标, 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具有决定性意义。

(二) 社会会计监督

社会会计监督主要是指会计师事务所等会计中介机构接受委托, 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依法进行审计, 并据实出具审计报告的一种监督形式。它是一种外部监督, 体现一种受托、有偿性服务。此外新闻媒体、社会公众对会计工作的监督也属于社会监督的范畴。

(三) 内部会计监督

内部会计监督, 是指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按照法律的规定, 对本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实行会计监督, 属主动型监督。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旨在能促进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 提高工作效率, 以及确保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始终遵循既定的经营方针, 实现企业各个时期的经营目标。

三、国内会计监督现状分析

第一, 当前国家会计监督手段的落后, 信息化建设水平低信息交流平台没有构建, 尚未形成相互配合的强化会计监督职能的政府监督体系, 重复、交叉监督方面的问题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单位造成困扰。

第二, 目前, 在一些单位中存在管理层独揽大权并对会计人员施加压力, 从而使得会计工作受制于管理当局, 因而阻碍会计工作的有效监督。另一方面由于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是太高、监督意识不强, 缺乏职业风险意识, 其结果只能导致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形同虚设。

第三, 作为我国社会监督主要力量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差距,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这些中介机构是靠收费来生存, 为争取更多的客户, 中介机构往往不惜对委托方的需求进行曲意逢迎, 丧失了社会监督的客观公正性。

四、强化会计监督的建议

(一) 加强政府的监督

在目前, 政府部门要严格规范会计监督管理相关职能部门的职权范围, 协调各部门科学合理分工、信息共享, 有效规避重复监督带来的资源浪费和损失, 提高工作质量。同时财政、审计、税务等相关部门提供的信息能及时查询和共享, 建立信息时时共享制度, 这样就提高了会计监督的信息化水平。

(二) 充分利用社会监督的资源

增强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 强化职业道德观念和风险意识, 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另一方面应大力发挥媒体监督的作用, 各大财经频道以及报刊杂志对一些公司进行报道一方面增加公司知名度, 另一方面也加大了他们信息披露的程度吸引社会上人事的关注, 由此也无形中增加了对其会计监督。

(三) 挖掘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基础性作用

在明确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的基础上, 会计机构人员的职责要分工明确, 确保能将各项责任追踪到个人。其次应对会计人员实行定期岗位培训和轮岗制度, 提高他们会计监督意识以及职业风险意识, 争取做好事先的会计监督。

五、结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为了使市场有效得运行, 必须建立完善的会计监督体系来规范经济活动, 保证会计资料质量, 为相关利益群体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资料, 从而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服务。我们坚信会计监督体系也会随着市场的逐步完善而健全。

摘要:经济越发展, 会计越重要。想要会计发挥其重要的监督职能, 规范其监督体系是必须。为此财政部新《会计法》从单位内部、政府部门和社会审计等方面规定了会计监督的原则、内容、方法, 构造了一个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会计监督体系。本文着重介绍了《会计法》中“三位一体”监督体系, 同时分析各监督系统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最后提出一些规范的建议。

关键词:会计监督体系,现状,建议

参考文献

[1]杨向东.浅论会计监督[J].商业经济, 2009 (01) .

[2]安才.会计监督实践与三维监督体系[J].中国会计报, 2009 (18) .

[3]左慧芳.浅谈我国企业会计监督体系的建立[J].财会探析, 2012 (07) .

[4]宫永梅.浅析会计监督弱化[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12 (07) .

[5]徐艳.完善会计监督体系之我见[J].经济论丛, 2008 (08) .

质疑“会计监督”论 篇10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指出:“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够使伪科学、伪理论现出原形,从而捍卫真正的科学与理论②。”笔者从事会计职业30余年,后来又从事注册会计师职业,其间还兼任会计学教师多年,算是有些实践经验的会计人。笔者认为,会计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因此实践也是检验会计学理论的唯一标准。本文运用处理会计业务经验,演绎“‘会计监督’论”的发展史,论证谁有权对企业进行会计监督,会计机构负责人和会计人员有无监督权,探讨、分析“国家赋予”会计监督的合理性,进而论述无权的会计监督是怎样被转移的。

一、“会计监督’论”的发展史

1949年前,中国会计学教材大约没有论述过会计监督,西方至今没有论述过。但是,会计监督论或会计监督职能论,毕竟有过60年精心制造的历史,不可小觑。

1952年版《新会计学教程》说:“会计的旧观点:在旧中国的社会里,会计向来被视为一种‘应用技术’,学习会计认为是受‘技术教育’,办理会计认为是做‘技术工作’;会计的新观点:新会计是经济计算的一种,用以管理监督国民经济计划的执行,并反映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企业进行生产、经营业务,籍着会计的方法,就可以考核计划的执行情况,这就充分表现着它的监督性③”。1983年版《工业会计学》提出:“会计反映和监督企业计划执行的过程,也就是反映和监督企业执行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过程④”。1985年版《银行会计概论》提出,“运用会计资料在宏观和微观方面结合有关部门进行分析,则发挥会计核算、监督和国民经济中的‘晴雨表’和‘总会计’的作用⑤。”1985年1月21日,《会计法》出台,设置“第三章会计监督”,其中第十六条规定,“各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本单位实行会计监督。”1986年版《会计原理》提出,“会计监督和促进对国家法令、制度、纪律的贯彻执行”。强调“不仅要利用会计资料进行事后检查,更重要的是要进行事前的监督⑥。”

1992年,我国进行会计制度改革,7月,《基础会计》提出“会计监督职能就是在全面系统地反映经济活动的同时,对经济业务是否符合经济法规制度和会计准则进行考核和控制”。进而论述,“核算是监督的前提,监督是核算的保证⑦”。12月29日,第一次修正《会计法》,仍然保留“第三章会计监督”和第十六条规定。1996年6月17日,财政部出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其中第七十三条规定:“各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监督”等计11条,细致入微,会计监督理论非常具体。1999年10月31日,第二次修订《会计法》,将第三章第十六条修正为“第一章总则第五条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全面了,升格了;第三章11条改为9条。

问题是:会计的旧观点,会计的新观点,孰是孰非?是谁“籍着会计的方法,就可以考核计划的执行情况”?

二、谁有资格对企业以及总经理进行会计监督?

(一)电影《林家铺子》的故事,距离今天只有几十年,并不遥远。林老板是主角,是店老板,相当于投资者兼总经理。开办林家铺子的资本主要是自筹的,有一部分是吸收民间资金。因为林家铺子比较小,他集财产所有者、经营者于一身,既兼计划和出纳,相当于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又兼进货和销货,属于营业人员,还兼记账和算账,是会计人员,千头万绪一把抓,忙的狠。

谈到“谁有资格对企业以及总经理进行会计监督”,大约只有借款给林家铺子的社会底层的老百姓,才有权监督林老板,因为那些钱是棺材本或是屈指可数的养老金,都是血汗钱。作为兼职会计人员,谈不上对企业进行会计监督。

(二)在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条件下,投资者不再参与企业管理,而是通过签订约定书的方法,规定任务,选择总经理,要求其在完成各项指标的同时,提供经过审计签证的会计报告。总经理尽管也通晓会计核算,但因为担负企业全面管理任务,不允许他参与会计核算和编表,于是设置总会计师或财务经理,分管财务管理与会计机构等。进而设置会计机构负责人,执行会计行政管理任务,稽核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人员是执行会计核算和编表任务的专业技术人员,除日常会计核算外,期末必须编制并向会计机构负责人提出具备真实、允当品格的会计报表,作为相对完成任务的标志。

会计机构负责人稽核会计报表是否具备真实、允当品格并签章。总会计师或财务经理根据总经理与生产车间和各职能机构签订的约定书,对照财务会计报告作出奖惩建议,并在会计报表上签章,此时可以称谓“财务会计报告”。国有企业会计报告由审计机关作出审计意见或移送处理。民营企业总经理与会计师事务所签定委托审计约定书,由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任务,并提出具备独立、客观、公正品格的审计报告,证明财务会计报告是否具备真实、允当品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根据审计签证的财务会计报告,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借以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决定奖励或惩罚企业及其经营者,是为对企业以及总经理进行会计监督(请阅图1“会计报告供需关系示意图”)。总经理根据总会计师或财务经理作出的奖惩建议作出决定,视为对企业内部进行会计监督。

所谓“真实”,是指会计报告根据账户余额编制。所谓“允当”,是指会计报告编制符合《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编制条例》的规定。

监督是一种权力对另一种权力的制约。如投资者用投资缔造了企业,享有对企业监督权,以经过审计签证的会计报告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兑现奖励或惩罚企业及其经营者;债权人以资金支持了企业,享有对企业监督权,根据会计报告和企业到期没有偿还债务的事实,有权要求法院裁定企业破产清算;社会公众中的潜在投资者如股民,根据会计报告判断上市公司发展趋势,决定购进或抛售股票,可以称为对企业及其总经理进行会计监督。

通过会计报告供需关系示意图(见图1)可以看清,企业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中的潜在投资者,他们是企业的投资者或准投资者,用黄金、白银换得对企业的监督权,甚至有权决定其生死。而会计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总会计师等,都没有资格对企业进行奖励或惩罚,即无权对其进行会计监督!

三、会计人员与非会计人员必须划分开来

应当指出:《会计法》第五章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没有规定会计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却规定总会计师、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出纳人员是会计人员,显然与事实不符。《论会计人员及其它》⑧一文分析:

(一)会计人员

会计人员必须同时具备三项基本条件:

1.具有执行会计任务的专业知识,包括会计核算书本知识和实际操作会计核算的能力,并以操作能力为主;

2.取得执行会计任务的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证书,如会计员、助理会计师、会计师、总会计师证书和上岗证等;

3.在会计机构执行会计核算任务。单位不设会计机构的,可以说是“在一个单位执行会计任务”。

会计人员分为制证、记账、编表三个岗位,可以一人一岗,也可以一人多岗或一岗多人。

会计人员不负责登记财产物资数量账等工作。

(二)非会计人员

非会计人员是指不在会计岗位的总会计师和会计机构负责人以及出纳人员。

(1)总会计师是国有企业“三师”之一,是行政领导,其职权受《总会计师条例》的规范。总会计师或财务经理分管财务、会计、统计等机构。他尽管具备会计人员执行会计任务的1、2两个基本条件,但不具备“在一个单位执行会计任务”的基本条件,不作为会计人员论。

(2)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人员的任务是会计行政管理,负责会计岗位分工、检查会计人员执行会计任务的质量和进度,稽核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告是否符合规定,管理没有归档的会计资料,上传会计人员的要求和建议,下达总会计师或财务经理的指示,主持业务学习,接待审计人员等。企业不设财务管理机构时,协助总会计师或财务经理安排财务计划及筹资,以及代行管理出纳人员等工作,不作为会计人员论。

当会计人员因病、因事请假或小型企业会计人员编制不足时,会计机构负责人代理会计人员上岗,此时可以作为会计人员论。但是,其作为会计人员时,同时丧失稽核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行政权力。期间,其稽核权应由总会计师兼职处理,防止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现象发生。

(3)出纳人员。尽管具有会计核算知识,取得执行会计任务的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证书,甚至在会计机构执行财务管理任务,但仍旧是财务管理人员,不作为会计人员论。在大中型企业中,常常设置财务管理机构,其中包括出纳人员。出纳人员管钱不管会计账簿,会计人员管理会计账簿不管钱。

应当指出:出纳人员登记的出纳账是财务管理账簿,不是会计账簿。《为“日记账”正名》⑨指出:日记账应当改称“台账”,例如现金日记账应当改称“人民币台账”。只有从理论上严格划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才有可能说,一切经济凭证来源于会计机构外部,使会计职业与经济事项发生和执行结果没有直接关系。小企业不设置财务管理机构,出纳人员由会计机构负责人代为管理,却不能改变出纳人员是财务管理人员的事实。出纳人员相当于仓库保管人员,一边管理现金(特种商品),一边登记人民币台账,相当于仓库保管人员登记商品台账或材料台账。

从以上分析看来,会计人员是会计核算专业工作者,不宜承担对企业进行会计监督的职权,更不宜承担国家赋予的对企业进行会计监督的所谓“职权”。总会计师和会计机构负责人以及出纳人员都不是会计人员,而是行政领导、会计行政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人员。

四、分析“国家赋予会计监督”的理论

监督是一种权力对另一种权力的制约,实施监督权力者,应当根据既定标准奖励或惩罚法人或自然人。没有这种监督权力的任何人,包括“社会主义国家赋予会计监督”的“各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本单位无权实行会计监督。

《会计法》第四章相关规定是第27至35共九条。据说,这9条规定是证明国家赋予“各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本单位实行会计监督”的依据。试问:会计人员有权奖励或惩罚企业及其总经理吗?答:无权。下面逐条分析:

(一)第27条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1.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2.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

3.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

4.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

答辩:“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提法不妥,可以解释为“内部牵制制度”或“协调制度”与会计监督无关。“4.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不妥。应当注明“大型企业”,否则难免人浮于事。

(二)第28条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事项,有权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予以纠正。

答辩:第1款与第45条法律责任重复,应予删除。如果是会计机构负责人或总会计师办理的事项,会计人员可以不过问。对于“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事项”,如果是会计人员办理的事项,应当自行纠正。自行纠正,不是会计监督,否则就等于自己监督自己了。

(三)第29条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发现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及有关资料不相符的,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有权自行处理的,应当及时处理:无权处理的,应当立即向单位负责人报告,请求查明原因,作出处理。

答辩:发现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及有关资料不相符,如果是会计人员办理的业务,应当自行纠正。如果是会计机构负责人或总会计师办理的,会计人员可以不过问,但可以私下里提个处理建议。

(四)第30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行为,有权检举。收到检举的部门有权处理的,应当依法按照职责分工及时处理;无权处理的,应当及时移送有权处理的部门处理。收到检举的部门、负责处理的部门应当为检举人保密,不得将检举人姓名和检举材料转给被检举单位和被检举人个人。

答辩:对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检举。但是,如果发生“将检举人姓名和检举材料转给被检举单位和被检举人个人”怎么处理?如果没有明确规定怎样处理泄露信息人的法律条文,谁敢检举?

(五)第31条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须经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的单位,应当向受委托的会计师事务所如实提供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以及有关情况。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或者示意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不实或者不当的审计报告。

财政部门有权对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计报告的程序和内容进行监督。

答辩:这条规定与会计监督无关。会计人员不需要“不实或者不当的审计报告”。

(六)第32、33、34、35条规定: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有权对各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请参考第32、33、34、35条原文)。

答辩:实际上就是规定政府机关监督会计核算,不是会计监督。

总之共9条规定与会计监督无关。

五、“会计监督”是怎样被转移的?

如果笔者是国有企业经营者,就会把九条会计监督解读为“监督会计核算”。外资、中外合资和私营企业的会计监督只能由业主行使,不可能改由会计人员执行。笔者读过几本翻译的或是改编的西方会计学教材,没有看到“会计监督”的提法,大约西方会计学教材不讨论会计监督。笔者前半生从事会计职业和会计行政管理工作,没有发现或体验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人员存在什么会计监督权或会计监督职能。

那么,投资人的会计监督权是怎样转移给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呢?

这需要从前苏联建国说起。苏联建国后,工厂、商店、土地等财产所有权收归国有。但是,苏维埃政权不行使对企业及其经营者的监督权,却把监督总经理和集体农庄主席的权力移交给广大工人、农民和士兵,俗称“一切权力归苏维埃”。新中国建立后,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一切行为以苏联老大哥为榜样,包括全盘学习借贷账法和凭单日记账,以及无处不在的监督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大搞阶级斗争,直至“割资本主义尾巴”,极左思潮与前苏联不相上下。在极左理论指导下,不可能容忍业主或股东的存在,甚至没有人敢于充当国有企业的业主,造成财产业主缺位,企业经营者集经营权和财产所有权于一身,还因为取消审计制度,造成对企业及其经营者进行会计监督的大权旁落。企业发生贪污、亏损、会计报告虚假等现象需要监督。

早在20世纪50年代,财政机关就看到企业盈利不佳的倾向,但没有人充当国有财产的业主去行使进行会计监督权。有人却看到,会计职业阶层既管账又“管钱”,企图通过会计人员(包括非会计人员如总会计师、会计机构负责人、出纳人员等)监督企业中贪污、亏损、会计报告虚假等问题。于是深化会计监督理论,直至通过法律,国家赋予“各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本单位实行会计监督”。“会计监督”论是国有企业业主为推卸责任而制造的舆论。“会计监督”权就这样从企业财产所有者、债权人、社会公众中的潜在投资者手中悄悄地转移到专业会计人员名下。

结论:

对会计人员的论述为什么不够科学?答:制定会计政策的人们,普遍缺乏会计业务操作经验,没有切身体会,想当然制定会计政策。在大讲阶级斗争的年代,忘了企业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中潜在投资者,把没有监督权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推上监督企业及其总经理的第一线!这种舆论的产生和发展,毫无实事求是之心,令人叹息。

(注: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注释

1[1]葛家澍,余绪缨主编.1992年第1版.会计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8

2[2]胡福明(1935-).1978年5月1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光明日报》

3[3]王逢辛,刘永泉编著.1952年第1版.新会计学教程.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3、5

4[4]阎金锷,贺南轩主编.1983年.第1版.工业会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7

5[5]黄德钊,周念深编.1985年第1版.银行会计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7

6[6]徐文彬总纂,孟繁金副总纂.1987年第2版,会计原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2

7[7]孟繁金主编.1993年第2版.基础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8[8]刘中文.论会计人员及其它.2011年3月号《财会学习》

上一篇:粘弹性材料下一篇:多重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