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商业模式

2024-08-09

银行商业模式(精选十篇)

银行商业模式 篇1

Bank of America (美洲银行) :

美洲银行提供了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与产品组合, 分为六大经营部分, 分别为:Deposits, Global Card Services, Home Loans&Insurance, Global Commercial Banking, Globa Banking&Markets (GBAM) and Global Wealth&Investment Management (GWIM) 。

在这六大经营部分中, 可以看到存款类的收益并不高, 只有13.2 millions, 与此相比, Global Card Services和Globa Banking&Markets两大类的收益远大于存款。在整个银行业务中, 存款类业务已经不是经营的支柱了。

Bank of America的Total Assets有$2, 264, 909 million, 其中Total Deposits只有$1, 010, 430 million (Consumers:$699Billion in Deposits Companies:$699 Billion in Deposits) Total Loans and Leases有$940, 440million。可见存款占资产的比重只有不到50%。在年报的Table 6:Five Year Summary of Selected Financial Data表中指出Bank of America 2010年的Net interest income有$51, 523 million, 而Noninterest income有$58, 697 million。可见利息收入并不是银行的首要收入, 而是非利息收入占了主要地位。并且在Global Card Services中net interest income为$17, 821 million, noninterest income为$7, 800 million, 非利息收入也占到了30%。在Home Loans&Insurance中, Net interest income为$4, 690million, noninterest income为$5, 957 million, 非利息收入占到了56%。在Global Banking&Markets中, Net interest income为$7, 989 million, noninterest income为$20, 509 million, 非利息收入占到了72%。并且在平均资本回报率方面, 2010年Bank of America的return on average assets, excluding goodwill impairment charges只有0.42%, 2009年和2008年更是低到了0.26%和0.22%。在个人客户和小公司方面, 贷存比为643billion/699 billion=92%;在大中型公司方面, 贷存比为297billion/311 billion=95%。

建行:建行的资产总额为12, 281, 834 (百万) , 客户存款为9, 987, 450 (百万) 。存款占总资产的81%。在营业收入方面, 建行2010年营业收入为397, 090 (百万) , 其中利息净收入304, 572 (百万) ,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86, 994 (万元) , 其他营业收入5, 524 (百万) 。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77%。建行2011年和2010年的平均资产回报率为1.47%和1.32%, 明显比Bank of America高了很多。贷存比率在2011年和2010年分别为65.05%和62.47%

由此可见, 建行依然是以存贷利差作为收入来源的支柱, 利息收入成为营业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与美洲银行相比, 建行的盈利方式过于单一, 产品种类和服务也比较单一, 但是资产回报率却比美洲银行高出很多。那么为什么建行与美洲银行的盈利模式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2011年, 当实体企业面临经营困境时商业银行却赚得连利润都不好意思说了。这一现象引发了社会上对银行“暴利行业”的争论。市场的相对垄断、利率市场化水平低、经济上升期资金供不应求等等因素都是造成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单一但长期维持高利润的原因所在, 持续存在的高利差使得商业银行没有真正的积极性拓展中间业务, 因而构成银行盈利模式停滞于传统状态的陷阱。而中国银行业的未来一定是要在自由市场竞争中走向国际化, 这期间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跳出这个束缚银行业发展的利差陷阱。

“生与忧患, 死于安乐”, 正是当下银行业最好的写照。

在中国, 高储蓄率和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市场为银行创造了得以取得稳定的高额利差收入的大环境。并且我国商行处于相对垄断的地位, 并且带有一定的行政色彩, 在经济高速发展资金供不应求的状况下, 银行业似乎可以高枕无忧, 因为即使光靠吃存贷利差就足以养活整个银行业的大半壁江山。在如此安乐有利的背景下, 当然可以做到盈利模式单一且长期高利润。但是这种高利润是一种“亚健康”的状态, 一旦经济增长放缓、利率市场化程度提高、竞争加剧, 我国这些在温室里呆久了的银行将无法应对新环境的考验, 如果不转型必将死于安乐。

转型对银行业流动性固然构成挑战, 但对盈利模式的真正变革是一个机遇。利差收窄是金触产品创新的激励, 商业银行将必然具备真正开发理财性质的金融产品, 真正具备金融创新的积极性。此时, 一方面, 商业银行已经到了必须开发面向资本市场的金融产品的历史时期, 综合化经营是生存的必要手段;另一方面, 面向资本市场提供金融服务必然意味着更多的收入来源来自服务性收费而非存贷款利差。从一个长期角度看, 此时才真正到了银行告别同质化存贷款产品实行数量竞争的时代, 站到了依托差别化金融服务决胜于市场的历史起点。而也只有在经历了这样一次蜕变之后, 我们的银行才可能有美洲银行在年报中所宣称的这种“We are confident that no competitor can match our ability to deliver our suite of products, services and solutions.”唯我独尊的气魄。

转型的背景是竞争充分化、利率市场化, 转型的方向正是以美洲银行为代表的西方国际化大银行的经营模式。在长期市场竞争中, 美洲银行没有以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源, 而是把非利差收入作为重点在经营, 并且十分注重对客户需求的满足与创造, 通过不断细分市场, 不仅把业务分为六个大方向, 还将每个方向又再次细分, 从而满足各种客户的需要, 建立牢固持久的业务关系。细分市场、交叉销售、关系定价及产品构成要素多……这些都是西方银行业值得我们学习的方向。

同时, 由于没有了高额的存贷利差, 银行的流动性就成为监管的大问题。美洲银行的贷存比高达90%以上, 并且利差收入占比也很低, 在这样的“恶劣”条件下, 流动性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那么在年报中, 美洲银行介绍的Enterprise-wide Stress Testing以及Liquidity Risk Management对中国银行的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首先是建立Risk Oversight Committee (ROC) , Asset Liability Market Risk Committee (ALMRC) and The Board’s Enterprise Risk Committee这三个机构。The Enterprise Risk Committee负责批示银行的流动性政策和应急费用计划, 包括通过对银行进行压力测试, 判断未来风险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 建立流动性忍耐度等级。Asset Liability Market Risk Committee (ALMRC) 负责管理流动性风险, 保证银行在设定的流动性忍耐等级之内经营。Risk Oversight Committee (ROC) 负责对计划的制定过程以及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在这样的管理框架下, 我们就可以建立一套成熟的流动性管理系统。

综上所述, 我国银行业应当居“安”思危, 向国际化大银行学习, 才能“生于忧患”, 避免“死于安乐”, 在竞争与压力中完成自己的转型蜕变, 从而真正走向成熟、走向国际化。

参考文献

[1]陆磊.利差陷阱与商业银行收益模式的变革[J].金融观察, 2007 (05) .

中国工商银行网上银行商业模式分析 篇2

一、战略目标

1、中国工商银行六年战略转型的主要成就

2006~2011年是中国工商银行十年战略转型大步推进的阶段。过去六年,本行积极把握国内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历史机遇,努力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坚定不移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变,战略转型成效突出:其一,坚持走资本集约型发展道路,较好地平衡了业务发展和资本约束之间的关系,在同业中率先探索出了一条较低资本耗费的发展道路;其二,较好地处理了“向哪里转”的问题,在合理控制信贷等高资本消耗业务规模扩张的同时,不断加大对新兴业务、中间业务领域的投入和发展力度,构筑起新的业务发展架构,确立起在重大潜力业务领域的显著优势;其三,转型激发了全行发展活力,经营效率显著提升;其四,结构调整取得实效,形成了可持续的业务、资产、负债和收益结构;其五,深入推进区域发展战略,重点竞争区域分支行经营业绩与市场竞争力有所提升;其六,体制机制改革较快推进,全行管理体系建设再上台阶;其七,综合化、国际化战略顺利推进,逐步形成了支撑工商银行未来发展的跨境、跨市场业务平台。

2、中国工商银行新三年规划的战略框架

今后一段时期,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复杂特征,本行将更加坚定地推进经营转型,着力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以更好把握机遇和应对挑战。未来三年,本行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深入贯彻“调整结构、创新驱动、优化格局、深化改革、提升服务、完善治理、人才兴行、文化引领”三十二字战略方针,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全行健康可持续发展,朝着实现“最具盈利能力、最优秀、最受尊重银行”的愿景目标迈出更大步伐。本行将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坚持走资本集约型的发展道路,依托经营结构优化调整和业务与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确保经营业绩稳健可持续增长。

二、目标客户

向438万公司客户和3.93亿个人客户提供广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三、产品、服务

1、个人金融服务例如:留学贷款等

2、企业金融服务例如:全球现金管理等

3、电子银行服务例如:手机银行等

4、银行卡服务例如:牡丹运通卡等

四、盈利模式

很多代理业务,如代发工资,代扣水电煤,代扣学费等等,公司和学校都会支付给银行中间费。收取卡的年费。和一些保险公司和基金公司合作,代理卖他们的产品,他们也会给银行支付很高的中间费。做外币结售汇业务中间的价格差,异地汇款取款的手续费,贷款的利息,等等等等,总之有很多。

五、核心竞争

城市商业银行的“青岛模式” 篇3

青岛银行的转型和突破,成为全国城市商业银行乃至中国金融业,经历运营模式重大转变的一个鲜明符号。青岛银行以一个高度标准化和简化的后台内部为基础,提供高效差异化的金融服务,蝶变为中国“新一代银行”的佼佼者。

支持地方经济,助力中小企业

在不久前闭幕的青岛两会上,作为青岛市人大代表的青岛银行董事长郭少泉提出将通过“产品创新,简化流程,”多渠道支持中小企业,促实体经济发展。

据了解,作为青岛市首家本地法人银行,青岛银行始终坚持立足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的经营宗旨,将服务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作为工作重点。自2009年三年来,青岛银行小企业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01亿元、125亿元、164亿元。2012年,青岛银行累计为9000余户小企业发放贷款资金150余亿元,发放额为历年来最多。

为全面实现对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支持,青岛银行每年单独划出额度,单独管理,确保对小企业融资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同时,抓住客户需求,积极创新产品,目前,已形成7大类35种产品。其中联保贷、青易贷、科易贷等已经成为核心产品,让上万客户收益,《金融时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中央媒体都进行了深入报道。

2012年12月,市人大主任王文华到青岛银行视察工作时曾对青岛银行支持地方经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做了三点评价,即“思路明确,视野开阔,政绩显著”。在谈及服务中小企业的现状时,王文华还对青岛银行在支持中小企业中的创新举措给予肯定,并希望青岛银行继续开拓,加大在产品研发和贷款审核等方面的改革力度,走在全市金融业的前面,创出一条特色化路子,为其他银行提供可借鉴模式。

品牌升级,青岛银行快速发展

2012年初,青岛银行管理层提出大力发展零售业务的发展思路,全方位开拓市场,以逐步构建客户结构好、品牌知名度高的区域性最佳零售银行。

在此战略引领下,青岛银行加大资源投入,举办了“金融进万家,服务你我他”为主旨的首届“青银天富”理财节。

年中,央行两次降息开启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大幕,青岛银行积极应对,快速反应,第一时间执行上浮利率,使得“货比三家,青岛银行存款最划算”深入人心,成为岛城老百姓最为信赖的银行。截至2012年末,青岛银行管理个人金融资产近300亿元,几乎较以往翻了一番。

与此同时,青岛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也稳步提升。由青岛银行自行管理运作的理财产品,因产品类型丰富、期限灵活、投资稳健、收益率高深受客户青睐。

目前,青岛银行拥有近百位位理财经理,均是经过金融标准委员会认证的国际金融理财师。在2012年山东省金融理财师大赛中,该行有1人获得一等奖,3人获得二等奖,5人获得三等奖,成为青岛银行业获奖人数最多的银行。

新网银,世园卡,青岛银行开启绿色金融

2012年,青岛银行成为2014年青岛世园会全球合作伙伴,唯一合作银行,青岛银行在信息化引领下,正在逐步开启绿色金融构想,使“让生活走进自然”从口号变为现实。

2012年12月,青岛银行发布了新一代网银系统,同时发布其电子银行产品和服务品牌——“E智青银”。

同时,青岛银行还推出了国内首张具有非接功能的环保金融IC卡——世园金融IC卡,这也是青岛银行首张金融IC卡,标志着青岛银行银行卡跨进了“芯时代”。世园卡由环保可降解材料制成,是真正意义上的环保银行卡,这张“世园卡”继续秉承青岛银行便民、惠民的服务理念,为持卡人提供存款利率一浮到顶、个人贷款利率更优惠、个人网银全国汇款免费、转账全免费、开卡免工本费、免小额账户管理费等多项惠民举措。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选择 篇4

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主要有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两种模式。

分业经营是指银行、证券、保险业务分离的经营模式, 实行分业经营的金融制度又称为专业银行制度或分离银行制度。

混业经营:金融机构可以提供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业务在内的全方位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在高度开放得金融市场极大地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促进金融全球化进程中应变力与创新性。同时, 拓展了银行业务经营的空间, 使银行通过金融服务多样化, 交叉营销, 降低了经营成本, 进行提高银行的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从世界各国的实践看, 金融混业经营主要有四种模式:

(1) 全能银行模式。在银行内部设置业务部门。全面经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金融业务。其优点是控制力较强。可靠性较高。可防止单一银行业务发生系统性风险。但缺乏快速反应能力.不利于业务的拓展和机构的延伸。容易出现按行政命令配置资源的现象。

(2) 银行母公司模式。由商业银行对各子公司直接控股。各业务由不同的法人主体分别经营, 能更好地发挥银行投资主体的积极性, 利用各自主营业务的特长实行优势互补,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风险传递的可能性, 易于进行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其不足之处是, 当互相参股的各方主营业务发生利益矛盾时, 可能影响合作的稳定性。

(3) 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成立一个总控股公司, 负责整个集团的风险管理和投资决策, 并根据各业务领域的竞争态势和各子公司的经营状况进行调节。各子公司之间分业经营, 或以控股公司的方式进行业务渗透, 或在控股公司指导下签订合作协议, 实现客户、资源、信息等的共享和优势互补。这种模式投资主体明确、产权制度清晰、混业中有分业、整体优势和个别发展兼顾。不足之处是, 母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之间在经营管理中的关系协调有一定难度。

(4) 松散合作模式。集团内银行、保险、基金等机构相对独立运作, 在组织结构上没有联系, 相互之间只有形式松散的合作协议, 如交叉销售协议等。一体化程度较低的金融集团多采用这种模式。

目前主要是全能银行模式与金融控股模式。

二、国内外经营模式的演进

(一) 国外经营模式的演进与分析

20世纪30年代之前, 西方国家主要以混合经营制度为主。随后经济危机的爆发, 以美国为代表的英、日等国以立法形式将商业银行类型和投资银行类型的业务作了明确划分, 逐步形成了金融分业经营制度的基本框架。在金融业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制度安排下, 金融创新的内在发展要求促使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开始利用控股公司制度来扩大规模和扩展业务区域。1970年12月, 美国国会颁发了《银行控股公司法修正案》, 将法律限制扩大到了单一银行控股公司, 但又同时放宽了非银行业务子公司的业务范围。这也被认为是美国从分业经营制度向综合经营制度演变的分水岭。80年代开始, 美国金融监管当局逐渐放宽了一些有关综合经营的限制, 并于1999年通过了《金融现代化法》, 真正确立了美国金融控股公司综合经营制度的合法地位, 标志着美国步入综合经营的新时代。

另一方面, 德国、奥地利、瑞士以及北欧等国在经济危机爆发之后仍然继续实行综合经营。与美、日、英金融控股公司的综合经营模式不同, 德国的金融模式是全能银行, 即银行、证券及保险等金融业务完全由单一金融机构以分设事业部门的方式全面经营, 是整合程度最高的金融跨业经营形态。德国的金融集团大多涉及工商业, 这与德国的历史背景有关, 但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 德国的全能银行集团又通过人寿保险业务与传统银行业务的结合, 成为“全功能金融服务业”, 并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 开始趋于巨型化。

(二) 国内经营模式的演进

1993年以前, 中国实行混业经营, 商业银行是中国证券市场创立之初的主要参与者之一;1993年12月《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了国有商业银行在人财物等方面与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脱钩, 实行分业经营;随后我国的《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了我国现行的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是“分业经营, 分业监管”。资料搜集和实际调查的结果表明, 中国实行分业经营的主要缘由, 来自于1993年之前混业经营实践给金融体系带来的危害。即相当一部分银行通过其全资或参股的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 将信贷资金和同业拆借资金挪用, 投放到证券市场或房地产市场, 造成了一系列不良影响, 增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 助长了投机行为和泡沫经济, 增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

三、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选择

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表面上看实行分业经营模式, 但近些年金融业一系列改革促进了金融业务相互融合与发展, 使商业银行直接或间接向证券投资、保险领域渗透。可见在经营模式上正在向混业经营模式进行转变, 那么, 在现阶段我国金融机构管理水平下, 我国商业银行必须以金融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为重要前提, 实现向混业经营的过渡。

但是, 用“混业经营”来指导中国金融业未来的发展更是极端危险的, 很容易使中国金融的发展陷于一种盲目的简单的混业状态, 而放弃追求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之间的相互合作效应。目前, 我国现有中信等一些大型金融集团已具有了金融控股公司的特征, 由于在管理水平上和内部规范上缺乏足够的经验, 使中信集团的混业经营的优势并未完全体现出来。因此, 在客观环境上, 并不能简单地向混业经营盲目发展, 在我国金融业发展模式的应选择中一主多业的综合经营模式。

我国商业银行一主多业综合经营模式, 即银行机构明确主业经营发展的基础, 不盲目取得多项非银行业务经营牌照, 而是通过与非银行机构的合作, 实现混业经营中金融服务多样化, 交叉营销, 降低了经营成本, 进行提高银行的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的效果。这样做在现行的金融法律制度监管制度不完备的情况下, 避免了混业经营中商业银行在非主业经营中的专业化程度低、风险集中在集团内部等一系列问题。

四、推行一主多业综合经营模式的优势及发展关键问题

(一) 一主多业综合经营模式的优势

1. 避免商业银行在各领域冒进式的发展, 分散原有领域的资金实力及竞争力。

同时也通过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实现资金向投资领域的高速、快捷转化效率性, 并保证各项金融交易活动以较低的成本顺利进行, 达到提高资产收益率水平的目的。符合商业银行向混业经营发展的要求。

2. 避免了混业经营在稳定发展中难以避免的风险传递问题。

专营金融机构好像是设置了一道“防火墙”, 监管部门可以较容易地设计管理标准和监控程序, 有效控制风险。实行分业经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防范银行风险在银行业与证券业之间传递。在金融控股集团内部, 由于集团内部机构交易渠道增加, 任何一个部门的严重失误都将导致整个银行的严重亏损, 并产生连锁效应, 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产生。

(二) 一主多业综合经营模式发展的关键问题

目前, 相对于专业性金融机构, 在现有的国际金融环境下, 金融控股集团无疑更具有优势。但是, 一个国家金融控股模式的选择就是在效率与风险之间的抉择, 简单地说, 未来通过一主多业综合经营模式向国际趋势的混业经营模式发展, 那么就需要尽快改变现在与分业经营相顺应的金融监管水平、法律制度完善程度、成熟的市场机制。总体而言,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是不能脱离我国的国情和金融发展水平, 自身经营方式的选择应结合具体的经济环境和制度。因此,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发展与改革必将是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范国英.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模式选择[J].经济研究参考, 2008, (42)

[2]冯静生.综合经营当为金融业的必然选择[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3, (7)

商业银行飞机融资模式分析论文 篇5

长期以来,中国航空运输业持续的快速增长令世界航空业惊叹。根据波音公司预测,至2030年中国将需要5000架新飞机,价值6000亿美元,中国将成为美国以外的全球最大飞机市场。在此背景下,在未来数十年里,国内商业银行发展飞机融资业务将面临难得的市场机遇。飞机融资是指航空公司在金融市场上,通过商业银行的金融手段和一定的法律程序,来满足飞机采购资金的需求。作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飞机的价值昂贵,航空公司仅靠自身积累是很难扩充机队规模、发展壮大的。因此,寻找和开拓合适的融资模式和渠道,一直是影响航空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除了利用自有资金进行现金采购以外,目前国内航空公司飞机融资模式主要包括境内直接贷款、出口信贷、融资租赁、经营租赁、税务融资租赁和转贷款等。笔者拟对现阶段我国飞机融资的主要模式以其特点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期对商业银行开展飞机融资业务和航空公司选择合适的融资模式提供参考。

境内直接贷款

国内航空公司可采用简单的贷款模式,以飞机作为抵押,向国内银行申请贷款来进行飞机采购。该模式的特点是融资结构简单,交易环节少,贷款文本简单,交易费用少。对国内航空公司来说,这一融资模式的优点主要是:融资时间短,可以节约法律咨询成本。但该模式也存在以下问题:不利于改善航空公司的债务结构,有可能影响航空公司的综合信用评级和后续融资能力;融资来源依赖境内银行贷款,受国家和银行信贷政策影响较大。对贷款银行而言,通过该模式可以直接获得飞机第一抵押权和保险权益转让,贷款风险相对较低,但因占用银行自有资金且融资期限长,这类融资会对银行信贷资金有较大压力。

出口信贷融资

出口信贷作为政府参与的一种贷款形式,是政府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为支持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所有的工业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都设立了官方出口信贷机构,专门办理出口信贷和出口信贷保险业务。

目前,飞机融资方面的出口信贷支持机构主要为美国进出口银行和欧洲出口信贷机构。一般情况下,美国进出口银行和英国出口信贷担保局主要为美国波音飞机提供出口信贷支持,欧洲出口信贷机构主要为法国空中客车提供出口信贷安排。

该融资模式有以下主要特点:飞机价格的85%及出口信贷机构的担保费由出口信贷银行提供融资,出口信贷机构为贷款提供担保,飞机价格的15%由商业银行提供融资;设立特殊目的公司作为出租人;建立信托,委任担保受托人;担保受托人代表所有贷款人运用款项及执行担保;需要具备“双重保证”条件――飞机抵押权和国内银行的担保。

这一融资模式对境内航空公司来

说,优点主要包括:在出口信贷机构的担保下,相对容易获得境外商业银行的贷款资金;可以获得优惠的贷款利率。

不利因素主要包括:融资过程、结构比较复杂,融资所需时间长;交易费用高;资金安排方面不灵活,出口信贷贷款必须在规定年限内还清,无定制还款计划;“双重保证”加重了航空公司负担,清偿全部债务前飞机产权不属于航空公司,而且还必须给国内担保银行提供反担保。对出具担保函的国内银行来说,不占用银行自有外汇资金,但是不能直接享有飞机的抵押权,担保收益往往也不高。

融资租赁

飞机租赁基本分为两种:一种是融资性租赁,另一种是经营性租赁。飞机融资租赁方式一般是由航空公司等在开曼群岛这类避税港注册一家特殊目的公司作为出租人。出租人在法律上享有所有权,但实质上飞机所有权的风险和报酬已向航空公司转移,是具有融资和融物双重职能的一种租赁方式。航空公司选定机型,与飞机制造商谈判确定使用的飞机。出租人出资购买飞机,具有所有权,飞机由航空公司使用。出租人收取租金,对飞机的检验、交付、维护、使用以及经营中的风险不负责任。

该融资模式的主要特点包括:航空公司购机合同须转让给特殊目的公司;

特殊目的公司购买飞机,并作为法定的飞机拥有人将飞机出租给航空公司;特殊目的公司必须作为借款人;飞机租金的.支付必须与贷款的分期还款相匹配;

一旦贷款全部偿还,飞机的法定所有权将转让给航空公司。

一般航空公司(承租人)需要在租期开始时支付飞机价值15%左右作为首期租金,这样就导致初期的投入比较高。另外,我国对于融资租赁飞机的审核批准程序也较为繁复。对交易各方来说,飞机融资性租赁业务法律文本较为复杂,除了贷款协议、租赁协议、抵押协议、保险权益转让协议以外,一般还包括购机合同转让协议、各方参与协议、信托协议、权益转让协议、飞机引擎质量保证协议以及设立特殊目的公司的相关法律文件等数十份协议,涉外融资文本一般采用英文,适用国外法律,相关的交易费用也比较高,融资过程比较长。

经营租赁

经营租赁即航空公司(承租人)从飞机租赁公司(或直接从飞机制造商)选择一定型号、数量的飞机并与飞机租赁公司(出租人)签订有关租赁飞机的协议,在一定的财务或保证金保证下,按期交付租金以换取对飞机的使用权。

这种租赁的租金比较高,租期比较短,通常不超过几年,租金一般按月或按季交付。此外飞机的日常运行、维护费和保险费也是由租用人支付的,租赁到期时退还飞机。租期结束后,以未融资余额的未来值为基础,由承租人选择飞机续租、留购、退租。

经营性租赁又可分为干租、潮租和湿租。干租又称光机租赁,只租飞机不包括机组人员和飞机备件。承租人必须自己提供机组、燃油,甚至自己提供维修服务。潮租是指在干租的基础上加飞行员。湿租是指在潮租的基础上加空勤人员,除了出租飞机外还为飞机配备机组人员,提供维修等服务,航空公司可以节省大量生产准备投资。

从经营策略角度考虑,目前航空公司引进飞机有必要保持一定比例的经营租赁飞机。开展经营租赁飞机对航空公司的好处主要有:可以改善航空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和财务状况;解决了购置飞机资金不足的困难。航空公司不需一次投入大量外汇资金即可享有飞机的使用权;简化了航空公司引进飞机的手续;具有生产经营的灵活性,航空公司可及时引进飞机,满足运力的需求,迅速扩大航空公司的资产规模;具有技术上的灵活性,航空公司不承担飞机技术落后和残值风险,可引进使用新一代的飞机,保持整个机队的年轻化及技术安全最优化;促使航空公司更加注重经济效益。

法式税务融资租赁

税务租赁融资是通过租赁中的投资抵扣、加速折旧等政策手段,在保障银行收益的同时,降低出租人及承租人的融资成本。税务租赁融资通常运用在国际市场中飞机、船舶及其他大型设备融资中。法国税务租赁是法国银行利用本国税收政策的优惠,通过注资设立特殊目的公司作为借款人和出租人,同时将税收上的优惠让利给航空公司,从而达到降低航空公司融资成本的目的。

该融资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特殊目的公司及其母公司必须注册在法国;欧洲地区以外的银行不得给特殊目的公司提供贷款,境内银行只能以次级参与的方式与欧洲银行签订次级参与协议认购贷款份额。其中,特殊目的公司的融资来源通常包括:商业贷款、资本金和预付租金。一般在租赁期前4年,承租人(航空公司)不得提出提前还款再融资;在租赁期满后承租人(航空公司)有固定价格的飞机购买权利。

对航空公司来讲,该模式的优点在于融资成本低,可以同出口信贷、境内直接贷款等其他融资模式相结合。不过,该模式也有明显的缺点:交易主体多,结构复杂;审核批准程序繁复;融资协议数量较多;承租人(航空公司)需承担因法国税法政策变化导致融资成本增加的风险;法律费用高;对航空公司再融资期限有约束。

飞机融资转贷款

飞机融资转贷款,是指中资银行总行向出口信贷贷款行筹措出口信贷资金,通过分行转贷给航空公司,航空公司以贷款购买飞机并将飞机抵押给中资银行。出口信贷支持机构为出口信贷贷款行提供担保,融资金额至多为飞机价款的85%。

该融资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不需要设立特殊目的公司(即出租人),航空公司直接成为飞机产权的所有人,飞机抵押给转贷的中资银行。在经济性方面,转贷方式保留了利用出口信贷获得较低利率的优点,航空公司无需给国内担保银行提供反担保,减少了担保费用,而且通过转贷避免了利息预提税,从而降低航空公司的成本。该模式贷款结构简单,整个转贷行为适用中国法律。对国内银行来讲,不占用银行自有资金,转贷的综合成本也能接近现汇贷款。

结束语

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模式探究 篇6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预算管理;风险防范

加入WTO后,我国银行业逐步与国际接轨,制度建设不断完善,金融业务日益规范。但也随之面临外资金融机构的冲击,面对今后国际竞争的严峻考验,农村商业银行亟待加快完善和强化财务管理。

一、当前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1.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机制

受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一是重财务核算和账务处理,轻决策支持和成本控制,导致财务管理机制作用发挥不明显;二是财务资金投放管理落实不到位,还不能有效实现有效资金的合理配置,导造成大量资金浪费;三是财务管理资金控制力度不足,使得成本开支大幅度增加,削弱了经济效益。

2.财务管理信息化进展相对缓慢

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发展进程不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网络技术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内部信息管理尚未规范,不利于实现资源共享;二是财务管理人才特别是复合型知识人才还比较匮乏,诸多有效的财务管理工作无法高效开展;三是财务信息化管理人力不足,财务信息化管理的积极性、自主性不高。

3.成本核算缺乏科学方法的支持

当前,不少农村商业银行仍采用传统的增量预算法进行成本核算,还是以基期成本费用水平为基础,通过调整原有费用项目的方式进行编制预算,往往缺乏针对性、结构性、灵活性以及系统性,极易与实际相互脱节,还难以实现预算目标,不利于控制成本、提高效率。

二、强化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对策

1.构建“扁平化”、垂直式财务管理模式

“扁平化”财务管理模式作为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主要通过调整财务管理权限,最终实现五个“统一”,即:统一编制财务预算和业绩评价体系、统一制定财务管理制度和财务计划、统一进行费用和固定资产的配置、统一进行资产负债定价以及统一调度资金。“扁平化”的财务管理模式自推行以来,极大提高了财务管理效率和水平。但实践中发现,其在优化资源配置、节约成本方面还不能取得预期效果。必须在此基础上,引入垂直管理机制,可以由董事长或行长承担战略决策职责,总行财务部门承担战术决策职责,支行财务部门承担常规性财务控制职责,支行应自觉接受总行监督管理,并定期抽调管理人员到总行接受培训和再教育,不断提升从业素质,以此实现垂直式的财务管理体系,确保有效资源的合理配置,进一步降低成本支出。

2.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

一是完善财务管理体系。通过相应增设财务岗位,加强专业财务数据分析、预算决策编制、电算信息管理力量;必须调整财务管理流程,不断规范财务预算、财务分析、财务核算以及财务控制的方法步骤。二是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必须更新观念,拓宽思路,打破传统滞后的用人制度,采取双线负责制等举措,对财务管理层人员进行垂直管理。

3.加大财务预算管理力度

积极整合人力成本、信息成本以及物资成本资源,全面落实预算管理。构建完善财务预算体系和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以此为平台,将经济运营活动纳入预算之中,实现固定预算向滚动预算的转变,确保财务预算管理运行的规范化、秩序化。

4.全面落实风险防范机制

一是通过建立相互制约的岗位机构,组建一支高素质的风险防范队伍;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实现财务收支监管和控制的信息化、现代化。二是全面落实财务审计制度和集中招标采购管理。切实加大对日常支出的监控管理,保证财产安全。三是切实抓好五个方面的机制落实。(1)利率风险转移机制。运用先进金融衍生工具,实现利率风险的置换或转移;(2)利率风险规避机制。在准确预测和测量利率风险的基础上,根据农村商业银行利率变化状况,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3)利率風险预警机制。建立利率风险指标体系,全面评判利率风险损失;(4)利率风险补偿机制。通过投保等方式,由投保企业承担利率变化造成的相应赔偿;(5)利率风险分散机制。合理分配有效资金,分散利率风险。

三、结论

提升财务管理质量效益是增强农村商业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通过扩大财务管理范畴,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构建现代化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等一系列财务创新管理,不断深化财务管理职能,完善财务规范制度,实现高效能信息化服务,不断促进农村商业银行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继红:对我国建行宁夏分行银行事业部财务管理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1,(24).

[2]陈时蔓:现代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研究[J].金融经济,2008,(20).

[3]芦 勤: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研究,2012,(08).

[4]池付恒:关于我国银行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J].魅力中国,2009,(31).

[5]苏志芳:对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改革的探索[J].时代金融,2010,(01).

银行商业模式 篇7

中国的银行业, 从来不缺少变革, 也离不开变革。当前, 我国的商业银行更是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中国经济呈现的新常态、以利率市场化为代表的金融改革深化、互联网经济的大发展以及跨界金融竞争的出现等等, 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无不对商业银行原本成熟的商业模式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如何合理有效地评估影响并积极主动地应对, 成为当前商业银行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 商业模式逐渐引起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成为管理学新兴的研究热点。相较于传统的管理分析工具, 商业模式分析更适用于系统性与创新性相交织的管理情境。本文从商业模式的视角出发, 探寻商业银行 (以下简称“银行”) 在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变化时所受到的影响, 尤其是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传统商业模式所带来的冲击, 进而探讨银行在商业模式层面的调整、改革、创新与应对, 将外部劣势转化为内部优势, 实现可持续的稳健发展。

为了深入挖掘外部环境与商业模式的关联, 本文提出了专门针对银行商业模式的新分析方法——银行商业模式7E-CET@I分析方法。该方法主要基于商业模式冰山理论和CET@I方法论, 将银行商业模式内部要素互动的显性知识分析和外部环境影响的隐性知识分析集成起来。其中, 对于显性知识部分, 本文主要根据银行业的自身特点, 构建出“银行商业模式七要素模型” (包括资源、组织、业务、利益相关者、盈利、客户以及风险) , 尤其将居于银行核心地位的风险管理作为银行商业模式的核心要素加以考量;进而与外部环境 (行业环境、地域环境、科技环境) 所代表的隐性知识的互动过程加以具体分析;最后将其运用到银行业所面对的主要环境变化——利率市场化的具体分析, 以及宁波银行的案例研究之中。

本文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 从3个角度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介绍;第三部分提出了银行商业模式7E-CET@I分析方法;第四部分是运用该方法对利率市场化下的银行商业模式进行分析;第五部分是利率市场化下宁波银行的具体案例研究;最后是本文的结论与管理启示。

二、文献综述

1. 商业模式的相关研究

商业模式的概念目前仍未达成共识, 但好的商业模式能为企业实现技术和产品创新的商业化, 产生更大的价值变现能力, 并能为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性优势。因此, 商业模式的研究兼具前瞻性与重要性。

Teece认为商业模式定义了企业创造和传递价值的方式。Zott等从战略活动的角度出发, 指出商业模式是一个超越核心企业, 扩展自身边界的各种互相依赖的活动所构成的系统。Osterwalder等则在充分研究商业模式概念的基础上, 提出了商业模式九要素模型并用生动形象的画布形式将之推广。在国内, 魏炜等将商业模式定义为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 分解出包含定位、关键资源能力、业务系统、盈利模式、现金流结构和企业价值六个要素。汪寿阳等基于知识管理和系统工程的思想, 提出商业模式冰山理论和商业模式研究的CET@I方法论, 揭示了商业模式中隐性知识和集成分析的重要性。任小勋等指出金融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并在波特的钻石模型启发下提出了商业模式的钻石模型。李雪蓉等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进行了商业模式发展的研究, 指出未来商业模式研究的3个趋势, 即理论研究定量化、应用领域广泛化和市场研究信息化。

2. 银行商业模式的相关研究

Cavelaars与Passenier提出从银行的业务活动、客户群体、分销渠道管理及利润来源这4个要素出发分析银行的商业模式, 并为监管机构对银行进行系统分类、差别化监管提供经济分析的框架[16]。与之相近, Ucaktürk等认为银行的商业模式所包含的要素是客户价值主张、盈利模式、资源能力以及核心过程[17]。客户价值主张与盈利模式决定了银行的价值, 而资源能力与核心过程揭示了如何将价值成功转换给客户与企业自己。国内直接有关银行商业模式的研究并不多。陈靓婵探索性地提出了小银行商业模式的价值创造三叉树模型, 把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称为银行的价值创造活动, 而客户关系、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市场、政策等称为价值创造的内部和外部基础设施[18]。针对商业模式创新, 王晶以江苏银行为例, 指出江苏银行需要创新融资模式、盈利模式、管理模式、营销模式等以积极应对金融体制改革[19]。另外, 从金融中介的角度看, 银行的商业模式一般被分为了关系型商业模式与交易型商业模式两种[20]。但Arnold和van Ewijk提出了一个纯互联网运营的银行模式 (PPI) , 它是关系型银行和交易型银行的混合体[21]。可见这两者间的地带还比较模糊。

3. 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以及银行应对的相关研究

李菁和王亚敏的研究都认为利率市场化是把双刃剑, 既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压力又能倒逼商业银行进行经营改革和产品创新[22,23]。Yoon Je Cho通过对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发现,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初期, 利率管制的减弱会对商业银行造成不利的影响, 但总体来说是利大于弊的[24]。谢永坚则归纳指出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提高金融系统的运行活力及效率, 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25]。但我国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不可忽视。李宏瑾就分析了利率完全开放后商业银行可能面临的包括利差和盈利减少、信贷增速放缓、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业务转型等各类冲击[26]。马迁认为利率市场化会使得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甚至由非价格竞争变为价格竞争并辅之以其他形式的竞争, 使得银行的成本压力上升[27]。利率的频繁变动更会引发一系列金融风险[28], 由此可见, 商业银行需要及时采取措施以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针对利率市场化的深化对盈利模式的冲击, 应当改变传统以利差主导的盈利模式, 利明献指出商业银行应当加大公司银行业务、个人零售业务及金融创新的力度, 重点开发中间业务的新产品, 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在客户方面, 商业银行可以转向发展优质中小企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以优化客户结构。此外, 刘佳子认为可以在经营上推行集约化的管理方式, 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经营效率。商业银行的风险管控能力也十分重要, 专业高级人才的引进及员工的培训就有助于提高风险应对的能力。侯维栋则认为大数据的应用能使银行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带来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市场营销、业务运营、风险管控、产品创新和技术支撑的巨大变革。

三、银行商业模式7E-CET@I分析方法

1. 理论基础与方法论

汪寿阳等提出的商业模式冰山理论与CET@I方法论, 不仅从学术界的角度为我们看待商业模式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同时从实践角度为我们理解商业模式难以复制成功的原因提供了借鉴与指导。

商业模式冰山理论将商业模式看作是一个复杂系统。如图1所示, 冰山上层的部分研究商业模式的显性知识, 很多学者提出过的各类商业模式的要素模型应属于冰山上层的研究范畴;冰山下层部分研究商业模式的隐性部分, 这一更深层次的隐性研究视角却恰恰可以解释商业模式的差异以及为何商业模式难以复制。

CET@I是一种以集成思想为基础的方法论, 其理论基础源于汪寿阳等提出的研究复杂系统的TEI@I方法论。这一分析框架强调“先分解后结合”以及集成的中心思想。该方法论运用在商业模式中, 可以将商业模式的隐性部分分解成3个不同的维度, 这3个维度分别是行业类别 (Category) 、地域环境 (Environment) 和科技水平 (Technology) 。之后再将商业模式的显性部分与隐性部分的分析进行合成 (@Integration) , 进而得到了完整的商业模式分析框架 (见图2) 。

2. 银行商业模式七要素模型

Osterwalde将商业模式定义为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价值获取的过程。本文从这一定义出发, 结合银行业的自身特点, 认为银行的商业模式是价值支撑、价值创造、价值获取的活动过程。其中, 价值支撑是指银行通过组织部门的安排与管理运营, 以及利用自身资源、发挥内在能力来支撑价值创造与实现的活动;价值创造是指银行为满足客户的需要提供一系列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活动;价值获取则是指银行在为客户创造价值后所获取各项收益的活动, 是银行各项活动的最终目标。本文进一步地, 结合商业模式画布模型与商业模式钻石模型, 提出了专门针对银行业的“银行商业模式七要素模型”, 其中将“风险管理”作为核心要素纳入银行的商业模式模型之中。

如图3所示, 商业模式七要素模型用7个要素的分析框架涵盖了银行整个价值活动过程, 这7个要素分别是资源能力、组织架构、业务活动、利益相关者、盈利模式、客户群体和风险管理。

从具体的要素和对应的各个价值过程来看, 首先, 银行的价值创造过程离不开组织架构和资源能力的支撑。合理的组织架构能够提升组织效率, 而资源能力是价值创造的基础和组织竞争优势的体现, 两者均对构筑银行的业务活动与利益相关者起到支撑作用。此外, 组织架构与资源能力互为支撑, 组织效率的提升离不开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资源的配置, 资源的整合又离不开合理高效的组织架构。

其次, 银行的业务活动以及与利益相关者的交易往来表现为银行价值创造的过程。业务活动的运作与调整和利益相关者紧密相关, 银行业务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与利益相关者的合作, 利益相关者的竞争与行为也会对银行业务活动产生影响, 促使其进一步调整。

最后, 盈利模式与客户群体对应着价值的最终获取。盈利模式是银行价值获取的主要途径, 而客户资源则是银行价值获取的主要来源。盈利模式的改变离不开对客户及市场的分析, 客户和市场的分析又会进一步促成盈利模式的变革。

值得指出的是, 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内部属性。风险管理一直是银行业的核心主题, 也是银行商业模式中极为重要和突出的因素, 贯穿着价值活动的整个过程, 在其他每一个要素中都有所表现。

下表是本文根据银行业的特点, 对银行商业模式七要素模型的要素进一步地细化。由于篇幅原因, 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后面的具体情境分析与案例分析中会有所应用。

3. 分析方法

受商业模式冰山理论以及CET@I方法论的启迪, 本文认为商业模式的冰山理论与CET@I的集成思想尤其适用于在我国经济环境变化的情境下银行商业模式的分析。在商业模式冰山理论与CET@I方法论下, 将银行商业模式七维模型用于分析商业模式显性知识部分, 构建出银行商业模式分析方法 (见图4) 。

根据本文提出的银行商业模式7E-CET@I分析方法, 可以具体分析我国银行在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时, 如何评估外部环境对商业模式要素的影响进而动态调整来改进商业模式。

首先, 利率市场化的政策调整、经济下行的压力、互联网金融的跨界竞争所带来的冲击等多种外部因素的综合, 使得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发生了改变。外部环境的变化必然又进一步对银行原本的显性商业模式产生了由外及内的影响。

在各因素的驱动下, 为了应对变化的环境和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 银行需要先从价值支撑、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整体视角来看待其商业模式, 进而利用银行商业模式七要素模型中各个具体的要素所受影响进行分析。在对自身商业模式进行全景评估后, 银行需要根据评估的结果和存在的问题, 结合自身的资源与能力, 对现有的商业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 进而做出适当的创新, 从而实现商业模式的变革。

当外部环境再次发生改变时, 银行仍旧可以依此方法首先从行业、地域、科技3个方面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 进而从银行商业模式的具体7个要素对现有商业模式进行评估、调整和创新, 从而体现商业模式分析的实用价值。

四、利率市场化下银行商业模式分析

1. 利率市场化概述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利率市场化完成后, 央行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自身, 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 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参考, 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 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普遍认为, 利率市场化可以使得市场中的金融资源实现更加有效的配给, 从而提高经济整体运行效率。80年代以来, 主流发达国家的利率市场化已成趋势, 美国于1986年3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 日本于1994年10月最终实现了利率市场化。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奉行渐进制策略, 从而减少了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平稳运行所带来的冲击。从1996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为起点, 1997年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 此后5年又不断扩大各金融机构相应领域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 放开贴现及再贴现利率, 并进行了一系列外汇利率改革和管理制度改革。2004年以后不再设定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及贷款利率下限, 各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进一步得以加大, 对商业银行的定价权、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也进行了扩大与调整。尤其是2013年后, 连续的政策推出加速了改革进程 (见表2) 。

2. 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商业模式的影响分析

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 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面临挑战 (见图5) 。利率市场化首先改变了银行业所面临的客户关系, 增强了客户在面对银行时的话语权和可选择差异化服务的空间。在这种背景下, 客户总倾向于选择存款利率更高和贷款利率更低的商业银行。因此, 商业银行将面对议价能力更强的客户和更强的同业竞争压力;更进一步, 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导致银行业整体的存款利率上升与贷款利率下降, 使得传统利差收入减少, 盈利空间缩窄, 盈利压力增大;而这种增长的盈利压力又通过向经营成本和资本充足率传导, 使得商业银行总体经营压力不断上升。

此外, 银行的风险管理也将受到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的影响。在利率市场化使银行依赖传统盈利模式难以为继的同时, 银行系统内外各类风险的水平也提升了。商业银行的利率价格由市场决定后, 利率波动将变得更加频繁, 使得银行业务所面对的利率风险上升。同时, 利差收入的减少与盈利压力的增加使得银行的风险偏好上升, 银行为了覆盖存款利率上升所导致的更高成本, 会更倾向于选择可以接受更高贷款利率的企业或项目, 但高收益率的背后往往意味着高风险, 风险较大的企业相比之前会更有可能成为银行的客户, 从而产生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等问题, 违约风险明显提高, 信用风险上升。而信用风险的上升与市场竞争加剧同时导致银行经营压力陡增, 破产、倒闭等经营风险上升。另外, 银行资本效率与资本充足率压力上升, 使得银行面对的监管风险也相应上升。

综上所述, 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商业模式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不仅传统的盈利模式难以为继, 而且银行整体风险显著增加, 一旦经营不善, 还会有面临破产、倒闭的可能。因此, 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中, 银行必须主动求变, 积极调整其商业模式, 以避免被不断变化的环境所淘汰。

3. 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应对策略分析

面对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 银行可以根据银行商业模式七要素模型对自身商业模式进行相应的评估从而做出适当的应对与调整, 实现商业模式的优化 (见图6) 。本文将应对过程划分为3种类型:基本应对、深入应对和改革应对。其中基本应对又可以解释为传统营销应对, 将盈利压力转化为对客户群体的细致探索;深入应对又可以解释为产品层面应对, 通过差异化、精细化产品打开细分市场, 增加客户粘性;而过程最为复杂, 周期最长, 风险最大的应对称之为改革应对, 即通过对价值支撑层面的深入改革, 达到银行盈利结构全面转型的目的。

基本应对着重于将盈利压力转化为对客户群体的细致探索, 比如更精细化的客户定位, 更加可持续的客户关系维护、更加多样性的客户营销方式等等。近年来银行网点对服务质量及全员营销的重视, 就是一种持续的应对方式。这些基于客户的基本应对,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银行短期盈利, 但经过多年的深挖, 已经很难藉此为银行提供长期比较优势。

深入应对是指在基本应对的基础上, 银行业根据自身客户类型, 开发出更多符合客户实际需要的产品, 丰富客户产品线, 在同业模仿之前形成比较竞争优势, 最终实现盈利结构的丰富和改善。比如很多银行改变过去单一的流动资金贷款业务营销方式, 采用票据业务、保理业务等其他更加准确定位的信贷业务加以替代, 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贷后风险管理能力。然而, 单纯依靠传统产品线的丰富和改善, 并未从根本上改变银行业过于依赖传统资产负债业务产生利润的现状。

改革应对是指通过对价值支撑层面的改革, 达到银行盈利结构全面转型的目的。银行为实现盈利结构的全面转型, 仅仅依靠产品上的研发来形成比较优势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银行管理层下决心在“价值支撑”层面中的资源能力和组织架构这两个要素上施以根本性的创新和改革。业务结构的深层次转变, 需要银行在资源配置和组织管理方式上加以转变, 比如引入更加专业的人才、薪资结构激励机制的调整、外部利益相关者生态的全面建立等等。

不同的银行, 应该根据自身不同的特点, 根据股东利益诉求, 根据自身对市场情况的预判和时机的把握, 选择不同的应对方式。考虑到目前国内银行过分依赖传统信贷利差业务的现状, 本文建议银行应该找准适合自身的改革应对方向, 建立自身的改革应对时间表。

五、宁波银行案例研究

1. 宁波银行介绍

宁波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宁波银行”) 成立于1997年4月10日, 是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股份制城市商业银行。2007年7月19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成功上市, 标志着宁波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跨区域经营、公开上市三大发展战略的顺利完成。此后, 宁波银行不断拓展经营范围, 2013年11月、2015年5月, 永赢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永赢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先后开业。

截至2015年末, 除宁波地区外, 宁波银行已在上海、杭州、南京、深圳、苏州、温州、北京、无锡、金华、绍兴和台州设立分行11家, 营业网点283家, 发展成为一家资本净额超588亿元, 总资产超7164亿元, 员工人数9543人的区域性股份制上市银行, 成功跻身全球前200家大银行之列。

2. 利率市场化对宁波银行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指由政府对利率的直接管制, 转向由市场决定利率水平的过程。从1996年至今,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逐步推进 (见表2) , 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也逐步加深。2010—2015年, 宁波银行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增长率对比如下 (见图7) :

宁波银行盈利结构不断得以改善, 2010年到2015年, 利息净收入增长率逐年下降, 非利息收入继2012年探底后 (受相关政策因素短期影响) , 2013和2014年度增长率均显著高于利息净收入。从绝对利润量上来看, 利息收入占比常年维持高位 (见图8) , 2015年改革成效初显, 下降至80.02%。

利息收入增幅的放缓和占比的下降, 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 净息差持续缩窄有关。2010年宁波银行净息差为3.05%, 2016年则降至2.38%。

受降息周期和存款利率浮动上限逐步放宽的双重影响, 全行业实际息差 (考虑到商业银行上浮存款利率后的息差) 与上市银行平均净息差 (16家上市银行净息差的平均值) 逐步缩窄 (见图9) 。2015年10月, 存款利率上限取消, 以哈尔滨银行为首的商业银行纷纷上调存款利率。城市商业银行由于资本实力、客户服务能力的先天不足, 较国有及股份制大行, 更倾向于通过价格竞争来获取客户 (见表3) 。央行一年期贷款利率由2010年初的5.6%降至2015年8月的4.6%, 加上受到存款利率上浮逐步打开的影响, 宁波银行净息差由2012年的3.48%降至2015年的2.38%。但同时可以看到 (见图9) , 2011至2013年宁波银行的净息差高于上市银行的平均状况, 近两年有所下降但仍处于上市银行的平均水平。

综上,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 同商业银行普遍情况一样, 宁波银行以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将受到较大冲击。一方面, 过高的利息净收入占比, 必然造成盈利增长的放缓;另一方面, 激烈的价格竞争, 会使利差缩窄现状进一步恶化。因此, 不断推进业务转型, 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 创新盈利模式, 明确未来战略方向和业务重点, 是宁波银行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 宁波银行应对策略初探

(1) 商业模式要素分析

客户群体方面, 客户对于商业银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宁波银行根据自身定位, 聚焦于个人和中小企业客户, 实施大零售战略。一是加大对大零售条线的投入力度, 为支持社区金融、网络金融和小微金融的发展, 银行于2015年对大零售条线投入同比增长35%;二是个人业务竞争力持续增强。特别是个人资产业务的稳步增加, 使得公司的资产布局更加合理。2015年, 宁波银行个人业务利润总额达到25.5亿元, 比上年增长51.72%, 占全部税前利润的31.5%;三是宁波银行持续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加强对制造业、商业贸易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等支持行业的中小企业信贷资源倾斜保障。零售公司基础客户由2013年的7.54万户增长至2014年的9.22万户和2015年的10.88万户;零售公司存款由2013年的268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293亿元和2015年的365亿元;其中, 活期存款173亿元, 占比达到47%, 较上年末增加5个百分点, 付息成本有效降低。

业务活动方面, 在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过程中, 丰富的业务产品线是其最有利的武器。宁波银行在核心客户细分的基础上, 不断丰富产品类别, 增强自身的业务产品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一是金融市场业务发展较好, 盈利能力、基础客户、专业水准在同类银行保持领先位置。二是在个人贷款领域, 宁波银行保持差异化竞争优势, 不断丰富产品线。如2015年成功发行的“永盈2015年第一期消费信贷资产支持证券”, 在市场上创新性地采用循环动态资产池服务于个人产品开发, 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和中间业务收益。三是在小企业金融领域, 宁波银行在业务产品层面, 同样做出了积极的创新性探索。比如, 其推出的针对外贸出口型小企业的“出口退税池”贷款, 通过模式创新优化“转贷融”自动续贷产品, 缓解了小企业贷款到期压力, 同时增强了银行盈利水平;又比如, 宁波银行创新优化小企业的结算工具“捷算卡”, 通过多项专属功能便捷客户的同时, 提高了客户的粘性, 2015年末共发卡3.69万张, 引入结算留存资金28亿元。四是资产托管业务发展较快, 托管规模已经接近2万亿, “易托管”、托管网银等业务已建立起一定的品牌和市场知名度。

利益相关者方面, 银行的利益相关者是商业模式不可忽视的助力。宁波银行一方面加强与外部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 实现了合作者生态圈的构建, 比如近年来宁波银行与中信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多家非银行金融机构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与中国海关、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地区国税局等单位确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 宁波银行控股的永赢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全资的永赢金融租赁有限公司目前均运营良好, 成为其开展个人金融、私人银行及融资租赁等业务的重要合作方。

资源能力方面, 强大的资源能力是商业银行转变盈利模式的基础支撑。宁波银行重视资本的安全边际、人才的储备培养和技术的持续投入。资本方面, 宁波银行于2015年完成了70亿元二级资本债券和48.5亿元优先股的发行工作, 实现了资本补充。2015年末宁波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3.29%, 较2014年提升0.89个百分点。人才方面, 宁波银行建立多层次、体系化的人才引进、培养和管理提升机制, 打造了一只适合新形势下银行发展的人才队伍;技术方面, 宁波银行重视对技术的持续性投入, 不断加强科技对业务的支撑力度。2015年陆续推出微信银行3.0、网上银行6.0和移动银行3.0版本, 满足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需要;大数据风控系统和零售内部评级系统的推出, 更是提高了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 使得风控适应银行面对的经济形势新常态;另一方面, 宁波银行重视“业务资格”这项特殊“技术能力”的获取。2015年新增获得了第三方存管资格、私募基金业务外包服务资格, 公司前期已经陆续获得外汇做市商、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银行间黄金询价交易尝试做市商、国债承销团、B类主承、资产证券化、同业存单发行、大额存单发行、上金所金融类会员、债券尝试做市商等资格。

组织架构方面, 与企业战略目标相匹配的组织结构, 是商业银行发挥业务优势和资源能力特点, 也是其实现盈利能力改善的保障。宁波银行一方面持续推动分支机构建设, 不断完善“一体两翼” (长三角为一体, 珠三角和环渤海为两翼) 的机构布局, 在浙江省内逐步实现机构全覆盖, 在省外区域将营业网点逐步下沉至大型社区和强乡重镇, 逐步打造区域主流银行。各家分行区域盈利和规模提升明显, 对全行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逐步体现出差异化的竞争力。宁波地区业务向大零售转型持续深化, 截至2015年末, 个人银行和零售公司在宁波地区的盈利和规模占比均超过50%, 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另一方面, 宁波银行为了打造“九大利润中心”的盈利模式, 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架构, 各利润中心都在努力探索适合宁波银行发展特点的商业模式, 为盈利模式的最终转型保驾护航。

盈利模式方面, 盈利是促使商业银行寻求商业模式转型的重要动机。目前, 宁波银行的利润来源仍相对依赖于利差为主的模式, 2015年利差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为80.02%, 依然处于较高水平。因此, 宁波银行近年来持续性建设公司银行、零售公司、个人银行、金融市场、信用卡、票据业务、投资银行、资产托管、资产管理这“九大利润中心”, 以达到优化盈利结构, 丰富利润增长点, 最终推动盈利模式的转变的目的。

风险管理方面, 在目前的经济新常态下, 风险管理需要随着银行商业模式的转变而调整优化, 并服务于新的盈利模式。宁波银行始终坚持业务发展与风险并重的原则, 不断改进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构建了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在内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将风险管理贯穿到贷前、贷中和贷后整个过程。2015年末, 宁波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92%。考虑到近年来长三角在宏观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阵痛和宁波银行的贷款区域结构大量集中于浙江省 (占比65.28%) 、江苏省 (20.24%) 和上海市 (7.12%) , 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此外, 宁波银行2015年计提的公司拨备覆盖率308.67%, 较2014年提升了23.5个百分点, 也反映出宁波银行风险审慎的要求。

基于银行商业模式七要素模型的宁波银行应对策略总结如表4所示。

(2) 应对策略的层次分析

基于上节提出的3种应对方法, 我们将宁波银行的应对策略划分为3个层次:基本应对、深入应对和改革应对 (见图10) 。

(1) 基本应对分析。立足于传统的利差盈利模式, 针对细分客户群体, 进行多种形式的专项营销, 深度挖掘客户价值改善客户结构, 进而优化存贷款结构, 改善盈利能力。宁波银行新客户营销调整目标客户群, 客户群的持续调整, 带动存款、贷款结构转变。在存款结构方面, 活期存款占比不断提升, 2015年活期存款占比为39.18%, 较2014年提升6.08个百分点。其中, 企业定期存款占比38.10%, 较上年下降了4.6个百分点。存款总成本率2.05%, 较上年下降了0.15个百分点;贷款结构方面, 严格限制产能过剩行业、前景不明显行业的信贷投入, 主动控制集团客户授信总量, 将更多的信贷资源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倾斜。在强化风险控制的前提下, 精准的客户定位带来的结构优化, 提高了总体信贷资源的收益能力。

(2) 深入应对分析。依托传统利差盈利模式基础, 通过业务产品创新, 不断推动传统存贷业务结构的转变, 提升银行产品差异化带来的市场竞争力, 进而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 改善盈利结构。宁波银行通过产品创新服务于存款、贷款结构的调整改善。在上一节商业模式要素分析中已经介绍, 宁波银行通过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 向小企业客户推出“转融贷”自动续贷产品和“捷算卡”结算工具, 均起到了优化自身存款、贷款结构, 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目的。客户结构的调整和存贷款结构的不断优化, 均对银行业务维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宁波银行应持续重视新产品的开发与创新, 并在市场的检验中不断的调整和完善, 以满足目标客户不断更新的需求。

(3) 改革应对分析。改革应对的目的是通过各维度相互间的动态影响, 带动盈利模式的不断调整和转变, 最终实现银行商业模式的成功转型。这种转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七要素之间的相互正向影响也将是长期而艰苦的, 很难一蹴而就。宁波银行通过“九大利润中心”的规划建设, 既铺平了脚下转型之路, 又为未来银行盈利模式乃至商业模式的转型设定了一个可以预见的方向。“九大利润中心”要改变目前存贷利差为主要盈利模式的现状, 需要更加清晰的目标客户定位, 也需要业务产品的创新优化, 更需要资源能力 (人才、科技技术、资格技术、资本等) 、组织、利益相关者的不断提升所带来的综合实力的支持。同时, 各维度间的动态优化, 又给予风险维度新的挑战和要求, 需要风险维度在改革全程中加以匹配。

六、结论与启示

银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枢纽, 相较于其他行业, 其商业模式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作用与影响。因此, 银行商业模式的研究应立足于模式要素的全面互动和调整策略的不断提升, 这要求我们在研究中将隐形外部要素同显性内部要素进行关联。通过银行商业模式7E-CET@I分析方法及一系列相关分析, 可以帮助商业银行管理层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外部环境对银行商业模式的影响。商业银行管理层应在了解这些影响的基础上, 做好评估, 特别关注商业模式与外部环境的互动、适应与匹配, 最终通过商业模式的变革加以应对。

本文着重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商业模式的作用, 具有现实意义。利率市场化是国内银行现阶段面对的主要外部环境变化, 在使银行依赖传统盈利模式难以为继的同时, 也会提升银行系统内外的风险水平。面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 本文建议银行从盈利模式入手, 对现有商业模式做出3个层次的应对:基本应对——将盈利压力转化为对客户群体的细致探索;深入应对——在客户细分的基础上, 开发出更多符合客户实际需要的产品, 丰富客户产品线;改革应对——在价值支撑层面中的资源能力与组织架构两个要素上加以根本性的创新, 并藉此改善风险管理质量, 实现各要素的动态协同。

银行商业模式 篇8

1 国内外商业银行赢利模式

商业银行赢利模式, 是指商业银行在一定经济与市场环境下, 以一定资产负债结构为基础的主导财务收支结构。从业务结构看, 就是给商业银行带来主要利润的业务。从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看, 商业银行的赢利模式主要经历了利差主导型和非利差主导型两种模式。前者主要与传统存贷业务相关, 后者的产生是以现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和混业经营模式为基础的。

1.1 我国商业银行的利差主导型赢利模式

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经济增长, 既产生了大量资金盈余又有着持续和大规模的资金需求。由于特殊的消费观念和我国证券市场的不发达, 商业银行就成为连接两者的主要金融机构。虽然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发展速度较快, 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 我国仍延续着银行主导型的融资模式。根据《中国金融年鉴》数据, 从流量角度考察, 1992—2007年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间接融资 (银行贷款) 比例平均为88.3%, 直接融资 (证券) 比例仅为11.7%, 间接融资远远大于直接融资比例, 这种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 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商业银行对存贷利差的依赖性。

同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时间较短, 对中间业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加上利率非市场化, 业务分业经营的限制等因素, 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形成了利差主导型赢利模式, 见表1。

数据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07年、2008年、2009年。注:中间业务收入为佣金及手续费收入;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为中间业务收入与营业收入的比。

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看, 2005—2008年, 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均值分别为9.09%, 10.47%, 14.95%, 14.02%。虽然在2008年稍有下滑, 但基本上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是处于上升趋势的, 这表明各银行开始重视中间业务的作用。但是利息净收入在总营业收入中占比几乎都在80%以上, 其主导地位并没有改变, 其贡献度远远高于西方商业银行的利息净收入。从我国大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看, 2005—2008年业务收入占比平均水平分别为4.45%, 5.96%, 7.36%, 7.84%。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也是逐年上升的, 但是均值比国有商业银行低5~7个百分点。

1.2 国外发达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主导型赢利模式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国际金融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推动了商业银行大规模发展中间业务:由于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利率和汇率波动频繁, 金融市场大小波动不断;“脱媒”现象和证券化使金融市场发生了结构性变化, 这导致了商业银行的传统贷款业务相对萎缩, 同时也为银行拓展中间业务带来了机遇;金融自由化浪潮席卷西方金融界, 各国政府监管当局不同程度上放开了本国的金融市场, 国际金融机构的涌入强化了金融市场的竞争;《巴塞尔协议》要求商业银行的资本与加权风险资产余额的比例不得低于8%。银行为了达到这一监管要求, 开始加大表内资产表外化的步伐, 将赢利点纷纷转向中间业务。科学技术在银行的运用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广阔的前景。目前, 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已经形成了“以传统存贷款业务做大规模, 以中间业务提供主要利润”的新的业务体系。

西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般来说占总收入的比重达40%~50%, 有的高达70%。据了解, 德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占比已经达到60%以上, 包括花旗银行在内的20家美国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比重超过70%, 这些国际知名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远远大于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

2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赢利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间业务主导型的赢利模式, 是西方发达商业银行转变传统经营模式的结果。中间业务的独特优势使得其适应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金融形势的变化, 利用科技的迅猛发展给金融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符合商业银行的利润最大化目标。

相对于中间业务主导型赢利模式, 我国商业银行的利差主导型赢利模式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2.1 资金运用不合理, 降低了资金的利用效率

商业银行资金的主要运用方式是收益较低的贷款和外汇占款, 这两项在资金运用中占比都在85%以上 (见表2) , 而投资回报高的有价证券和投资的运用没有得到相应发展。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整理。

在当前信贷调控以及政策变化性突出的时期, 存贷利差不稳定, 人民币有很大的升值风险, 银行传统模式赢利空间大大缩窄。在利差主导型赢利模式中, 贷款在资产中的权重越大, 主导商业银行的赢利能力的作用越强。大量资金没有找到高效的运用途径, 低效资金占比高。

2.2 经营范围较窄、业务品种较少, 赢利模式单一

我国商业银行起步较晚, 发展时间较短, 除目前实际上已有混业经营迹象的光大集团、中信集团等少数金融集团外, 其他绝大部分商业银行主要从事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就非贷款业务品种而言, 除了银行自身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银行业的分业经营也限制了产品创新, 因为很多都是证券、保险和银行业务的综合体, 导致赢利模式比较单一。相对国外商业银行其所涉及的中间业务品种很少, 而收益主要来自于一些票据、汇兑、结算、个人代理等操作简单、技术含量低的传统中间业务, 高端产品占比少, 技术含量不够, 效益功能较低。

2.3 认识到中间业务的重要性, 但收费不合理

国内商业银行业主要利润来自存贷款的利差, 且这部分的利润非常丰厚, 因此长期以来, 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战略上没有给予中间业务以足够的重视, 只是将中间业务作为推进传统存贷业务、稳定客户的一种手段。另外, 伴随着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 银行间竞争加剧, 银行为了抢占市场, 银行服务收费过低或不收费, 造成片面追求扩大规模的赢利模式。

国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赢利可达60%~70%, 而我国商业银行大部分在10%左右, 巨大的差异让国内银

行认识到了中间业务是潜力巨大的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 使得国内银行开始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近几年来, 我国银行中间业务品种有所增加, 中间业务收入对营业收入的贡献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导致中间业务收入上涨更重要的原因是收费项目增多和收费价格增加, 特别是最近的银行收费“涨声一片”, 收费的不合理和缺乏充分认证引起了消费者的许多质疑。

3 我国商业银行转变赢利模式的必要性

自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 有观点认为正是中间业务的高风险使得那些国际一流银行陷入危机, 我们不应该盲目跟风, 舍本逐末。我们应该看到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是国外银行中间业务创新过度和监管不力, 而最主要的原因是监管不力。国内商业银行不存在创新过度问题, 反而是创新不足。而且次贷危机并没有改变银行业收入结构向中间业务收入转移的趋势, 中间业务依然是国际银行间竞争的重点。次贷危机并不影响我们转变赢利模式的必要性。

3.1 中间业务的独特优势, 成为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的内在动力

中间业务具有成本低、收益高、流动性强、对资本要求少, 能为商业银行带来稳定的收入增长, 分散银行经营风险、提高安全性, 有助于降低银行的综合经营成本, 为银行注入巨大的活力, 起到服务客户、稳定客户、促进传统资产负债业务发展的作用。同时, 通过中间业务能够提供多样化服务, 可以吸引更多客户, 从而巩固和扩大银行的市场份额。另外, 中间业务能够调整银行业务结构, 打破资本金限制的约束。因此, 开展中间业务可以增强银行的经济实力、拓展银行业务领域, 提高银行的竞争能力。中间业务的独特优势吸引商业银行将利差主导型的赢利模式转向中间业务主导型赢利模式。

3.2 商业银行经营的外部压力需要转变赢利模式

若国内商业银行继续保持目前的赢利模式, 未来利率市场化导致的银行间存贷款的激烈竞争, 必然会带来存贷利差缩小, 商业银行只能更大程度上依靠贷款规模扩张来获得赢利, 贷款规模扩张又受经济增长和融资方式的限制。而经济增长是有限的, 以债券和股票为载体的直接融资比例也会逐步上升, 银行的绝对赢利水平的增长速度会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

2006年世贸组织对我国银行业5年的过渡期结束, 国内银行进一步面临来自全球的竞争。虽然短期内国内银行可以凭借网点、与企业之间的联系等优势, 继续保持传统存贷业务的市场份额。但是, 外资银行凭借在中间业务的优势, 可能会给中间业务领域带来较大冲击, 从而蔓延到对传统业务的冲击, 导致国内银行的国际相对地位下降。发展中间业务, 可以从增强银行实力和拓展银行业务领域两方面提升国内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4 推进我国商业银行赢利模式转型的建议

4.1 在现阶段分业经营限制下, 组建金融控股公司进行混业经营

中信和光大集团就是通过组建金融控股公司进行混业经营的成功经验, 在现阶段通过金融控股公司整合金融资源, 规避分业经营对银行经营范围和业务品种的限制, 实现规模效应, 达到增加中间业务收益是可行的。

4.2 逐步完善有利于中间业务发展的政策、市场环境

分业经营的限制缩窄了银行的经营范围和业务品种, 要逐步取消严格的分业经营管制, 推进混业经营。加快推行利率市场化, 完善多层次的融资市场, 迫使商业银行进行经营管理的转变。同时, 监管层应根据金融形势变化和市场发展及时出台促进中间业务发展的政策法规, 对中间业务发展进行政策导向。

4.3 提高创新能力, 并且加大对金融创新的监督

从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出发, 提高银行创新能力。在人力、技术、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方面满足银行进行金融创新的需求。在提高创新能力的同时, 还要吸收次贷危机的教训, 监管层要加大监管力度, 防范由此产生的风险。

4.4 运用好服务收费对中间业务发展的引导作用, 对中间业务进行合理定价

商业银行服务收费能促进商业银行积极创新, 丰富银行服务品种, 给予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空间和动力。但是, 如果收费水平制定不合理会导致客户的抵制。目前主要是《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对我国商业银行服务收费进行一般管理方面的要求, 刚制定时收费项目只有几百种, 但现在收费项目达到3000多种, 存在收费项目过于宽泛, 收费标准不一的问题。2010年8月, 银监会和发改委已经起草了《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 未来银行应该按该办法合理收费。银行更注重的应该是通过增加产品品种、提升产品层次来提高银行赢利水平, 而不是简单的比拼规模和价格。

摘要:随着银监会和发改委起草《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 商业银行的业务收费标准将会得到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规范。但是商业银行提高中间业务收入、转变赢利模式是大势所趋, 从某种程度上说, 调整收费标准也是商业银行由利差赢利模式向中间业务赢利模式转变过程中的大胆尝试。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商业银行不同赢利模式的形成原因, 然后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商业银行赢利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说明转变赢利模式的必要性, 最后提出推进我国商业银行赢利模式转型的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赢利模式

参考文献

[1]邹江, 张维然, 徐迎红.中外商业银行收入结构比较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 2004 (12) :69-73.

[2]杨建国.关于我国商业银行收费的合理性分析[J].商业研究, 2007 (1) :48.

[3]李鲁新, 张卫国, 胡海, 等.论我国现代商业银行赢利模式的转变[J].南方金融, 2007 (6) :42-43.

[4]邓超, 代军勋.银行存贷款利差分析[J].金融研究, 2008 (3) :70-78.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问题分析 篇9

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的来源主要是净利差。而从国际金融监管环境的变化及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来看, 我国银行业传统的依靠规模扩张的盈利模式不仅有悖于商业银行的经营规律, 也与银行业国际化发展趋势不相适应。在此背景下, 研究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一般概述

(一)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基本含义。

所谓商业银行盈利模式, 就是指商业银行在一定经济与市场环境下, 以一定资产负债结构为基础的主导财务收支结构。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实行综合经营, 金融产品丰富, 商业银行很大一部分营业收入来自于金融投资工具带来的非利息收入。

(二) 商业银行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

我国的商业银行, 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仍然以经营传统的银行业为主, 存贷差仍然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 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占资产的比重都在50%左右。全国性股份制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都在10%左右, 表明银行的大部分业务收入还是来源于银行存贷款利息收入。

(三) 商业银行非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

非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是以零售银行业务、中间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为载体, 有着层出不穷的银行产品, 涵盖了综合代理、金融中介和业务顾问等, 起到金融服务的功能。

二、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内因。

业务品种较少, 中间业务较弱。我国商业银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体制的束缚, 商业银行资金运用渠道有限且手段单一, 只有发放贷款、银行存款、债券投资、同业机构往来等, 而且我国商业银行以规模扩张为主要手段, 没有重视业务品种的开发。

产品供求矛盾, 客户体验欠佳。我国商业银行的服务水平很低, 经营网点和渠道的布局不合理, 从业人员缺乏应有的竞争和服务意识, 客户群体的细分不到位, 忽视了普通客户群体的价值, 普通客户群体中的利润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二)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外因。

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利率市场化终将倒逼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改革,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的直接冲击是:当前在利润来源中占最主导的批发银行业务将面临萎缩的困境, 商业银行贷款利率议价能力将下降, 在存款市场上的利率定价将处于被动地位, 预期中存款利率的上浮和贷款利率的下降最终将收窄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 减少利差收入, 直接冲击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

三、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成功转型的建议

(一) 重视传统利差收入, 维持合适的利差水平。

尽管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和银行业竞争的加剧, 使传统利差收入占比不断降低, 但传统利差收入仍然是我国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从发达国家和地区银行业的发展经验来看, 利息净收入的相对稳定是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变的基础, 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对利息收入业务应该继续高度重视。

(二) 大力发展新型的中间业务, 提高差异化水平。

在银行业竞争新形势下, 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银行业的发展经验, 通过发展创新型的中间业务来提高竞争水平, 如发展风险低、收益高的咨询评估类业务;发展信用融资类中间业务;可以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理财咨询、理财规划等业务;发展电子银行业务, 等等。通过发展这些创新型的中间业务, 可以提高中间业务的收入, 提高差异化水平。

(三) 加强成本管理力度, 提高盈利水平。

为了降低成本, 商业银行要提高经营管理效率, 建设信息技术平台, 通过按网点、按业务、按客户实施综合的成本管理。另外, 应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银行业的发展经验, 摆脱盲目的通过增设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来促进银行增长的模式, 而是通过发展自助银行业务、网上、电话银行来提高电子化水平, 从而降低银行的经营支出, 提高商业银行的获利能力。

(四) 细分市场, 提供区别服务。

商业银行要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增强自己的竞争优势, 树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客户价值至上的经营理念, 满足客户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按某些标准对客户进行分类, 推出适合不同类型客户的服务, 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在转变盈利模式的过程中提高商业银行盈利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结束语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研究 篇10

近年来, 我国商业银行主要以“利息差”和“资产规模扩张”来维持利润的增加, 虽然利润来源稳定, 但长此以往, 也暴露了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这也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内因。我国商业银行在运营中呈现了一定的“同质性”和“层次性”, 导致其盈利模式具有一定的类似性, 因此所谓的盈利模式也只是众多获利渠道中最主要的业务盈利模式, 为了更为有效地区分各种盈利模式, 笔者将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分为“利差”“产品细分”“客户细分”等三种盈利模式。

(一) 业务品种较少, 使用效率较低

相对于国际成熟商业银行70%以上的中间业务收入, 目前我国中间业务收入只占银行盈利较小的部分。以美国的花旗银行为例, 存贷业务带来的利润占其总利润的20%, 其余80%都是由企业信用等级评估、个人财务顾问业务等大量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创造的。此外, 当前世界银行业开发出来的中间业务有三千多种, 而我国却不到三百种, 并且这些中间业务在实际中经常用到的还不多。从长期来看, 我国商业银行资金运用渠道有限且手段单一, 以规模扩张为主, 在资本市场募集的资金主要用于网点扩张和提高资本充足率, 沉浸在稳定且低成本的利差收入的麻醉中, 没有重视业务品种的开发。

(二) 同质竞争严重, 缺乏特色

“同质竞争严重, 缺乏特色”是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中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具体表现为:我国很多商业银行片面追求规模与速度, 把经营重心放在量的扩张上, 在经营战略定位上没有一个特色的安排, 商业银行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影响力。根据银行业的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2011年底, 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3800家, 就商业银行而言就有5家大型商业银行, 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在相同类别的商业银行中, 不论从产品、服务, 还是从盈利模式上看, 同质化竞争现象非常明显。

(三) 突破性不强, 金融创新需求迫在眉睫

“利差盈利模式”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模式, 虽然不断加强体制改革和创新发展, 但没有实质性突破, 因此需要不断提升我国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创新能力。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相对超前, 在金融创新方面也不断进步, 我国商业银行虽然不断吸收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 但是仍然是一直跟随发达国家的前进方向, 我国的金融创新需求迫在眉睫。

(四) 金融产品和服务供需失衡

我国商业银行采取分业经营, 金融产品和服务难以实现综合性的供给。主要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商业银行服务水平略有不足, 居民对银行服务水平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但商业银行由于我国银行业整体运行体制的弊端的存在, 缺乏应有的竞争和服务意识, 无法从服务上优化盈利模式;二是金融产品和服务品种相对单一, 相对经济水平发展滞后, 一些特殊金融产品推出较少或者没有推出, 没有办法满足特殊金融产品消费群体。

(五) 普通层次客户盈利潜力挖掘不充分

“客户群微利分割模式”要求将客户进行细分, 其深层次的要求是从客户的终身价值考虑, 不断的挖掘普通客户的利润空间。诚然, 目前银行业的主要大客户是各银行间争夺的主要阵地, 普通的客户群体中的利润没有得到银行的足够重视。忽视了普通客户群体的客户价值, 并不是简单的视角问题, 更多的体现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问题。因为客户的终身价值或许没有办法在一时间得以充分的体现, 因此需要我国商业银行转变理念, 不断重视普通客户潜在的盈利价值, 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完整性。

二、盈利模式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与一般的企业类似, 商业银行要想生存最基本的就是要盈利, 盈利能力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是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之一, 其盈利能力越高, 能承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 盈利是商业银行充实资本、增强自身经营实力、吸引客户的重要条件。商业银行盈利性提高有助于维护银行的安全性和流动性, 只有盈利性才能度量和刻画银行经营的结果, 其大小还是衡量银行效率的主要指标。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有了飞速的发展, 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多家银行已经完成了上市, 城市商业银行也开始进入上市的时代, 这代表了我国商业银行正走向国际化。在时年英国出版的《银行家》杂志公布最新世界1000大银行最新排名, 其中摩根大通位居榜首, 美国银行、花旗和苏格兰皇家银行排在第二至第四位, 汇丰银行排名第五。而我国的银行在此次评比中有了质的飞跃, 在杂志评出的“最赚钱银行”榜单中, 我国银行占据了前五名中的三席, 中国工商银行更以213亿美元的净利荣登全球最赚钱银行之首, 中国建设银行以175亿美元列居第二, 中国银行也以126亿美元的盈利进入了前五。从排名中可以看出我国银行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与发达国家管理良好、运营高效的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仍存在较大差距, 因此提升的空间还很大, 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是当前银行界函待解决和研究的问题。

我国的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于2006年12月正式开始, 外资商业银行可以不受到区域和种类的限制在我国开展金融业务。这一措施意味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以往保障安全的对外封闭和对内垄断的保护屏障丧失了, 进入了与国外金融巨头的全方位的激烈竞争当中。自2003年底开始,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依次开始实施股份制改造, 加强实行公司治理结构改革, 其改革目标和最终目的是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的商业银行, 而一流的商业银行需要一流的盈利能力来支撑, 因此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研究势在必行。

三、对策与建议

(一) 建立健全政策法律体系

建立健全政策法律体系主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逐步取消严格分业的法律限制;二是要加快我国利率化市场建设, 迫使商业银行在经营指导思想、资金管理、利率风险管理等方面做相应的转变和创新, 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自我控制约束能力、防范风险能力与利率市场化进程相适应, 通过金融服务产品创新, 增加盈利能力。

(二) 创新维护金融监管模式

在目前情况下, 应考虑建立在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三足鼎立格局上的牵头监管人制度。牵头监管人的作用是:一是从整体上对全能银行集团的风险进行监管;二是在不同的监管部门之间收集和发布监管信息;三是组织跨机制的监管活动, 通过组织现场监管、联合检查、听证会等形式, 发挥必要的沟通和协调作用, 避免对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的监管疏漏和重叠。

(三) 提高内控机制建设水平

商业银行要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体制, 加快推进机构扁平化和业务垂直化管理, 建立市场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实施审慎的财务和会计政策, 严格信息披露制度。

(四) 大力发展金融市场

应扩大金融债券的发行范围, 允许商业银行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要适时推出债券衍生产品工具, 应对利率市场化进程, 在为投资者提供规避风险的投资品种的同时为全能银行奠定基础条件。在发展思路上, 商业银行要积极引进新的债券发行主体、新的债券品种, 如资产抵押或担保的债券等。

(五) 提升中间业务的竞争能力

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实践来看, 中间业务利润增速很快, 高于传统业务增速, 但目前仍是以量取胜的粗犷式增长。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时, 需注重提升中间业务的竞争能力, 确立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 以提升价值和内涵为目标, 重视产品细分, 以质取胜, 以服务取胜。同时, 商业银行还应加大创新力度。金融业务的创新不仅能拓宽商业银行的盈利渠道, 还可以有效规避、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提高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 最终实现中间业务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创新型转变、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

商业银行对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盈利”是商业银行得以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在新形势下, 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转型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经典金融理论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分析, 对商业银行转型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 同时提出了转型的对策与建议, 希望能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摘要: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和深化, 利差水平达到了历史新低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将受到严峻挑战, 因此,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显得尤为迫切。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具体现状, 业务品种较少, 使用效率较低;同质竞争严重, 缺乏特色;突破性不强, 金融创新需求迫在眉睫;金融产品和服务供需失衡;普通层次客户盈利潜力挖掘不充分。应建立健全政策法律体系, 创新维护金融监管模式, 提高内控机制建设水平, 大力发展金融市场, 提升中间业务的竞争能力。

关键词: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必要性分析

参考文献

[1]吴刘杰.资本约束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13.

[2]苏阳.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 2014.

上一篇:学校法制教育问题分析下一篇:城市河道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