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民间音乐教育

2024-07-07

小学民间音乐教育(精选十篇)

小学民间音乐教育 篇1

通过小学音乐课堂引进中国民间民族音乐, 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精神。民间民族音乐是一个区域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民俗习惯、文化思想等民族文化, 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传承的精华。从小学开始就把民间民族音乐引进课堂教育, 把音乐作为学生感受中华文化深厚意义的载体, 从而达到传播民族文化, 用我国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艺术去感染学生, 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此外, 通过民间民族文化的教育, 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学习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进行民族音乐教育的过程中, 让学生学习认识民族音乐, 进而从音乐的角度系统、全面、科学地体验、感受民族的传统文化, 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最后, 通过民间民族音乐的教育, 借助民间民族音乐通俗易懂、容易上口以及扎实的音乐基础,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同时达到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 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二、中国民间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小学音乐课堂中民间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 但是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 外来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冲击导致民族音乐渐渐地被国人冷落和忽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我国的民间民族音乐艺术逐渐重视起来。民间民族音乐走进小学音乐课堂, 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教法、教材方面和学生方面阐述小学音乐课堂中民间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教法方面, 据有关调查发现, 目前很多小学的民间民族音乐教学虽然都融入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例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但是, 教学的方法基本还是以唱歌为主, 教法单一。教材方面, 有关调查表明, 教师们选用的音乐教材都是教育局指定的。这些指定的教材具有全国代表性意义, 但是这些教材内容却不能体现地道的、具有本地民族特色的音乐素养。学生方面, 学生对民间民族音乐课程的喜爱程度并不高, 而对音乐的乐趣更偏爱于流行音乐;对民间民族乐器的不了解, 他们认为在课堂上从来没有接触到, 而对其他乐器的了解和兴趣主要通过个人和同学在校外辅导班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到。

2. 小学音乐课堂中民间民族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对小学音乐课堂中民间民族音乐教育的探索过程中, 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 城乡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与城市的小学比较,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导致音乐教学设备、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方面都比较缺乏, 致使乡村小学的民间民族音乐教学发展受到阻滞。第二, 本地民族音乐教育的具体实施缺乏有效性。很多地区的小学音乐教材都采用了全国通用的指定教材, 导致音乐的教学内容缺乏当地的音乐文化特色。第三, 音乐课堂中, 音乐知识属性含量低。多数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 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却鲜少看到在丰富的音乐活动中, 渗透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环节, 导致音乐教育无法对学生审美、鉴赏、表现、创作能力的提高。

三、小学音乐课堂中开展民间民族音乐教育的对策

音乐课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课程之一, 把民间民族音乐引进小学音乐课堂, 必须充分突出当地的民间民族特色,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民间民族音乐素养的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民族的歌曲, 是把中国民间民族音乐引进小学音乐课堂的最终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 需要做到以下三方面:

1. 深入挖掘, 开发具有民间民族特色的音乐进入教材

如何选定民族音乐的教材, 笔者认为, 应该突出中国民族音乐特色和地区民间民族音乐的特色。通过把思想和艺术有机融合的方式, 体现音乐教育的基本规律, 同时把民间文化良好的思想品德融进教材的内容当中, 并把能够体现我国优秀文化的民歌纳入其中。这样可以从教材上多下功夫, 是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民族音乐, 加深对祖国音乐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不同学段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学习标准, 例如, 低年级学生主要学习本地或耳熟能详的一些基本民间歌曲、舞蹈和常见的乐器, 由此激发学生对学习民间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 学习的教材可以逐步增加其他民族的音乐知识。我国有56个民族, 各民族文化很多都体现在民间民族音乐中, 通过学习不同民族的音乐, 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增强文化浓度。例如, 广西省把广西地域特色的《特圩归来啊哩哩》、儿歌《槟榔树下摇网床》等部分广西特色的作品纳入小学的音乐教材中;广东省把广东区域的一些民间儿歌, 例如《月光光》《落雨大》等具有岭南特色的儿歌都纳入了小学的音乐教材中。“福州语”被称为上古汉语、中古汉语的活化石, 在福州的音乐课堂中, 引入《月光光》《青橄榄》等作品, 既能让福州本土的孩子感受乡音, 又可以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童把福州悠久的闽越文化传播至五湖四海。这也符合了“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 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2. 精心设计, 丰富传授民间民族音乐的教学形式

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增加, 国外的很多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都得到引进和采用, 因此, 对于民间民族音乐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纳这些先进的形式。但是, 参照和采用的时候, 避免硬套模式, 应该结合我国民间民族音乐文化的传统和教学实际, 因地制宜, 寻找最为适合我国小学生学习民间民族音乐的教学方式。建议如下:第一, 让民族乐器走进教学课堂。把当地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乐器引进课堂, 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对民族乐器学习的知识面, 另一方面, 还可以吸引学生的上课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达卜, 汉语称手鼓, 是柯尔克孜族广泛使用的古老打击乐器。为合奏和伴奏不可缺少的乐器, 它声音脆亮, 在乐队中起着统一节奏和速度的作用等等。在教授人教版第六册《幸福的歌儿开心上》一课中将它引入后, 无论是引导学生有节奏地读歌词, 还是学生在教师的达卜伴奏下有节奏地读歌词, 或是在达卜的伴奏下加上旋律演唱歌曲, 都能增加课堂的乐趣, 更让学生感受、体验、表现民间民族音乐事半功倍。第二, 将民族民间歌舞引入课堂。我们应当充分重视民间民族歌舞启迪学生心灵的作用。歌舞的引进, 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节奏感和手脚的协调能力, 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 除了学习知识以外, 还可以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例如, 讲授人教版第七册《侗家儿童多快乐》一曲, 可边唱“也罗也, 也罗也!”, 边跳“罗也舞”, 这样更能充分感受侗族歌曲曲调优美、衬词衬腔较多, 对于学生多方位、全角度的了解侗族民间民族音乐的美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第三, 让民间歌谣唱响音乐课堂。中国传统的音乐和语言, 有非常明显的方言特色, 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民族, 都有当地的特色歌谣。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这是一首贴近学生生活的, 具有船工号子风格的歌曲。号子是人们从事劳动时演唱的歌曲, 节奏感强, 基本上一个音唱一个词, 旋律流畅、朗朗上口、易学易唱。可以让孩子们通过聆听、感受、欣赏、体验、分析、律动、演唱等丰富的教学形式来充分感受民间歌谣的别样风情, 让孩子领略中国地域文化的广博和精彩。

3. 突出音乐特点, 从民间民族音乐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

教师应该从一年级伊始, 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方法、手段、策略充分让学生学习并掌握音乐基本要素, 更需要结合感受、聆听、体验、表现不同的民族音乐素材与形式中, 陆续介绍我国民族音乐的音乐知识体系, 学习中国民族五声、六声、七声音阶以及民族调式、地方民族调式等, 奠定学生独立学习音乐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基础。如教授人教版小学音乐第十册《美丽的家乡》一课, 教师可先从达翰尔族民歌《忠实的心哪想念你》开始教学, 引导学生关注本首民歌是五声音阶的发展。然后再导入《美丽的家乡》, 让学生从音乐的视野去分析, 用音乐的眼光去分析;两首作品的异同, 学生就很容易得到答案———《美丽的家乡》源自《忠实的心哪想念你》。《美丽的家乡》的二声部还发展了“Fa、Xi”, 将中国的五声调式和七声调式巧妙提炼结合, 让中国民歌以歌剧的表演形式唱响世界, 更验证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一核心理念。教师在教授中国民间民族作品时紧扣音乐特点, 强调音乐实践, 让学生在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中体验、表现、记忆民间民族音乐, 从而喜爱民间民族音乐;相信这样的教学过程一定会让学生满满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中国民间民族音乐走进小学音乐课堂对于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 在流行音乐和西方经典音乐的挤压下, 我国的民族音乐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 甚至在一些学校更是无人问津。本文通过阐明中国民间民族音乐走进小学音乐课堂的重要意义, 并对我国小学的民间民族教学现状做出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提出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从而提出了具有可行性意义的三个对策。中国民间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教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还需要学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 这样小学民间民族音乐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不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何晶.贵州民族民间音乐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J].才智, 2015 (31) .

[2]彭霞郡.音乐教学呼唤民族的声音—论小学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策略[J].浙江教育科学, 2016 (3) .

[3]李优优.小学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方法与探索[J].新课程 (中) , 2011 (3) .

[4]张燕.小学音乐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信息, 2011 (3) .

小学民间音乐教育 篇2

世界上每个民族的音乐都具有各自的固有性,没有高低优劣区别。众多的国家都将本国、本民族的文化和民族音乐作为自己的主体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我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区、各民族和城乡之各学校间存在差别。教师应结合本地、本民族和本学校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营造良好的校内外音乐环境,丰富具有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把握各教学领域课程内容的弹性尺度。”《音乐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关于“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的表述时强调:“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运用在音乐课程中,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意识”小学教育是国民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音乐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课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课程之一。

一、贵州民族民间音乐写入教材---“多彩的贵州”

贵州自然山水独特、气候宜人、资源富集,又是多民族聚集的省份。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沉淀,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活跃着千姿百态的文化艺术形式。开发贵州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并将其纳入基础音乐教育,不仅丰富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更是增进学生对地方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提高他们的音乐综合能力,为继承和发扬贵州本地民族音乐文化奠定良好的感情基础。同时,这些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加入到音乐教材中,更是保护、挖掘贵州历史文化资源,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纵观世界音乐教育,很多国家都是以本民族文化和本土民族音乐为主体。如,印度就是完全构建了以本民族为主的音乐教育体系。在欧洲,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和巴托克则积极推行民族音乐教育运动。广泛地搜集本国民歌,并以此编辑以匈牙利民歌为中心的音乐教材,从而形成了具有匈牙利民族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柯达伊体系,音乐教育从小学即开始推广。我国在周代就出现了专门的音乐教育机构——“大司乐”,以管理和协调全国的音乐教育,其乐教内容主要有“乐德”“乐语”“乐舞”几种,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音乐教育机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音乐教育机构。自近代“学堂乐歌”开始,音乐教育逐渐得到发展,如今各民族都高度重视民族的文化艺术教育,加强各民族传统音乐的保护和研究,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不但是民间艺人的责任,更多的要依靠政府的关心、社会的支持、音乐研究教育部门的参与、广大青少年的学习。优秀的音乐文化遗产要世代相传就必须从儿童教育开始。贵州高原生活着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彝族等十七个世居少数民族。民族文化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多元独特、优势突出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音乐教材中共12册,每册都有一个单元--“多彩的贵州”。并选取了分布在我省十几个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包括:苗族:《躲猫猫》、《苗家儿童庆丰收》、《飞歌》;侗族:《小蚂蚁》、《侗家娃娃弹琵琶》、《拜年歌》、《哆耶舞曲》、《小山羊》、《禅歌》;彝族:《阿喽喽》、《阿西里西》、《盘歌》、《乐呵呵》、《撒麻歌》;水族:《摘杨梅》、《弯弯月亮像牛角》;布依族:《蝈蝈》、《我比公鸡唱得响》、《久不唱歌忘记歌》;仡佬族:《打秋千》;土家族:《螃蟹歌》;汉族:《什么鸟》、《砍柴歌》、《梅花》等除了以上各民族的歌曲,同时还有许多优秀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创作歌曲,如:《夸我侗家小歌手》、《黄果树瀑布》、《铁路修到苗家寨》、《摘菜调》、《最美丽》、《老水牛角弯弯》、《唱不完的欢乐歌》、《牧童谣》等。这些音乐都是贵州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二、学习贵州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性

有专家学者倡导,“为了使每个学生有最优化的素质结构,音乐教育应该先学习本土音乐,再学习民族音乐,再了解国外音乐。”

1.通过“多彩的贵州”单元学习,了解乡土文化

在“多彩的贵州”这个单元中,着重介绍了一些贵州少数民族音乐特点的儿童歌曲、乐曲和少数民族乐器。从小学开始潜移默化地了解乡土文化,其中还有少数民族典型的舞蹈动作,学生只要掌握一个少数民族的几个舞蹈动作,就会一首歌曲,从中就可以了解一些乡土文化。小学生们通过音乐这扇艺术之窗,从小接触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音乐,这也是孩子们了解贵州、热爱贵州,传承地域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

2.通过“多彩的贵州”单元学习,培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民族民间音乐是民族精神得以内聚和团结的精神纽带,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多彩的贵州”单元的民族民间音乐也体现了这种精神纽带的作用。例如在三年级下册和五年级上册的“多彩的贵州”单元中。学习苗族的音乐,介绍苗族芦笙会。人们只要听到“隆”的一项,便蜂拥而至,少则几十人,多则上万人,成百上千架芦笙一齐奏响,场面无比壮观,扣人心弦。民族民间音乐的这种凝聚功能绝非其他行政手段所能代替。“多彩的贵州”单元,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有歌唱少数民族少年儿童幸福生活的,有贵州少数民族儿女歌唱国家、赞颂党的,有赞美贵州自然景观等的音乐作品。通过学习欣赏这些优秀的特有贵州元素的音乐作品,使学生了解、感知贵州独特的民族文化。例如:四年级上册“多彩的贵州”单元,介绍了布依族,通过学习布依族的音乐,使学生知道并认识布依族的音乐特点和风土人情,并了解布依族的一种民间曲艺--“八音坐唱”,使学生知道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以自己为一名贵州人为荣,增强贵州本土民族自豪感。

3.学习“多彩的贵州”单元的文化价值

“多彩的贵州”单元的学习,能促进学生对贵州本土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音乐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在贵州一些少数民族和地区,不论耕种、打猎、结婚、丧吊、盖房、亲朋聚会、甚至发生纠纷,引发争斗是都要纵情歌唱,民间音乐与民族文化息息相通,血脉相连,共同记录和表达了当时当地的民风和思想,民间音乐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他囊括了其文化形态、传统观念、行为规范与风俗习惯。例如:三年级上册“多彩的贵州”单元,通过欣赏《哆耶舞曲》,了解侗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侗家儿女热爱生活,智慧勤劳的优秀传统。音乐欣赏,可以从艺术角度更加系统、全面、科学的认识民族传统文化,从而更加尊重热爱。

4.学习“多彩的贵州”提高学生的审美价值

民族民间音乐可以让学生领略地方传统文化美,不同少数民族的民歌在节奏、音调上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例如,苗、侗等少数民族民歌朴实细腻,清新动人。民族民间音乐是通过民族特有形式演唱(奏)方法进行的,具有民族的特性和风格,它除了一般音乐能满足人的审美表现欲审美经验的功能外,更有一种民族情感的体验感应功能。例如:六年级上册“多彩的贵州”单元,通过学习唱歌《夸我侗家小歌手》,欣赏《禅歌》,了解侗族特有乐器(牛腿琴、侗琵琶),感受侗族文化。通过欣赏《禅歌》,知道中国最大的侗寨在贵州黎平肇兴,感知侗族大歌被誉为是“人与自然最和谐的共鸣”的独特魅力。这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只有在特有的音乐作品中得以体现。正如侗族俗语所说:“饭养人,歌养心”。在音乐教材中加入“多彩的贵州”的单元学习,正是更好地汲取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营养,激发学生热爱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情,更好的传承与发扬地方优秀音乐文化,更好地体现了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增强了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只有努力发展本民族民间音乐的教育,才能使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兴旺发达,才能真正在国民素质教育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才能更好地繁荣我省民族音乐文化。

潮州民间音乐在小学教学中的融合 篇3

[关键词]融合方法 潮州民间音乐 小学教学

笔者在基层教学的调查中发现,因为教学课时限制、教材、师资培训等问题,潮州民间音乐在潮州的一些小学中传承的效果不是很理想,普及则更难。潮州民间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遵照《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的前提下,探索如何将潮州民间音乐传承工作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教学进行融合,对于推动潮州民间音乐的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用情境的方法进行融合

“用情境的方法进行融合”:指的是在教学中教师选用适合的潮州民间音乐创设一种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此情境中受激发、感染、陶冶,使潮州民间音乐与小学教学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

(一)用音乐语言创设情景进行融合

例如在体育课中,当教师在进行快速跑训练时,可模仿春天的情景,用潮州锣鼓乐《画眉跳架》配音,让学生在轻快的气氛中进行单一的动作练习,既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又为融合乡土音乐提供了欣赏的平台。

(二)用节奏、旋律创设情景进行融合

以弦诗乐曲为舞蹈创设情境,编排舞蹈。以弦诗乐曲主题作为题材或将乐曲作为舞蹈的音乐素材编排舞蹈。音乐与舞蹈属不同的艺术门类,在表现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潮州弦诗乐曲总体都属于标题音乐,有主题明确的弦诗名称,题材丰富,例如潮州弦诗乐曲(千家灯),如果以“千家灯”作为题材在舞蹈课创设情境,或作为舞蹈的音乐素材,编排一些具有地方民族传统特色的元宵观灯舞蹈节目,这也是一项非常实际的传承本土音乐的方法。

用优美的弦诗乐创设情境。潮州弦诗乐题材丰富,有借景抒情、有表现人情物事等等,弦诗乐中重六调的《雨溅梨花》、《中秋月》、《喜春风》,轻六调中的《千家灯》、《朗清月》、《夜来香》等作品,如果引用其中的乐曲在课堂中营造气氛,为学生创设情境,配以适合的美术作品进行教学,能加深课堂的维度。

(三)通过语言创设情景进行融合

用潮州歌谣创设语言情境。潮州歌谣内容丰富,有描写劳动人民生活的作品,也有歌颂家乡美丽的作品,在语文课中如果讲解一篇歌颂家乡的文章,教师即可以考虑选择一首如“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二十四舟,二十四楼台二十四样,两只牲牛一只溜”之类的潮州歌谣作为引入词,创设潮州儿童在赞美家乡的情境,为该课的主题教学做好铺垫,让学生在倾听和吟唱中体会家乡歌谣特有的亲切感。

二、用体验的方法进行融合

《标准》指出音乐新课标的核心目标就是“体验”,即通过音乐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用体验的方法进行融合”指的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学生自己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使潮州民间音乐与小学教学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

(一)开展读谱游戏进行体验融合

利用学生对节奏的体验,对潮州锣鼓乐的锣鼓谱进行融合教学。新课标下的小学音乐教育,经常有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的内容,如果能把课本中的例子换成潮州锣鼓乐的锣鼓句,那么,既能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能传授潮州大锣鼓的读谱常识。因为潮州大锣鼓有很多传统的锣鼓句,这些锣鼓句节奏强烈,形象鲜明,老师在锣鼓句中选出与本课节奏型相关的锣鼓句,在课堂教学中由老师口头传授锣鼓句子的唱法。教师可以从简单的锣鼓句开始,由简单至复杂,慢慢引起共鸣,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感受不同节奏所表达的音乐形象的区别。

(二)根据含义的相同进行体验融合

通过对四字词的体验,融合潮州弦诗乐进行教学。在语文课中,教师可以融合以四字词为曲名的弦诗乐,在体验四字词的含义的同时,选用某些弦诗乐进行融合教学,帮助学生在体验本土的音乐的同时,理解并掌握这些四字词。如引用弦诗乐《踏雪寻梅》、《寒鸦戏水》、《暮鼓晨钟》等进行融合体验,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以上四字词的理解,又可以传承本土音乐。

(三)运用节奏的变化进行体验融合

通过对朗读节奏的体验,融合歌谣教学。帮助学生在明确节奏在音乐中作用的同时,学会、喜欢家乡的歌谣。在节奏训练课中,引用歌谣进行吟唱。让学生体验到节奏在音乐的创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相同的旋律进行不同节奏的处理,能产生出截然不同的效果。

三、用探究的方法进行融合

“探究性学习”是《小学音乐新课标教学法》中提出来的一项音乐教学策略。“探究学习”指的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绪,通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用探究的方法进行融合”:指的是把潮州民间音乐定为探究的内容,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学中了解乡土音乐的相关知识的教学方法。

(一)根据种类的相同开展探究融合

利用网络上的探究,在欣赏课中融合潮州锣鼓乐的教学。民族乐器欣赏课中,教师可把欣赏的另一主题设在潮州锣鼓乐的乐器介绍上,利用网络上的图片,在介绍打击乐器的同时,为学生布置问题:潮州锣鼓乐中鼓的形状是怎样?它与其它地区的鼓有什么区别?你认识多少种潮州锣鼓乐队的打击乐器,它们的造型及音色和唱法有什么特点?在民族乐器欣赏课中融合开展潮州锣鼓乐的探究性学习,既能动员学生把视野从平面跨向立体,主动参与学习,又能在学生亲自探索的同时,加深对该课主要内容的印象,了解潮州锣鼓乐常见的各种打击乐的特点。

(二)根据主题的相同开展探究融合

利用网络上的探究,在欣赏课中融合弦诗乐的教学。限定主题,动员学生网络上搜索相关资料。在音乐欣赏课上,教师可以为学生限定主题,动员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相关资料,在下节课上一起探讨,可以以小见大,教师以一首作品为例,通过对这首作品的研究,而帮助学生了解这一类作品。

(三)针对某一种类开展探究融合

利用探究式学习,融合潮州歌谣教学。教师可以利用探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为学生确定探究主题,如潮州歌谣收集。让学生在调查、搜集、表达、交流与处理信息等探索活动中,增加对潮州歌谣的认识。

四、用综合的方法进行融合

“加强综合”是《小学音乐新课标教学法》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霍斯曼曾告诉我们一个不需要增加学习时间、教师数量和设备却能扩充艺术课程的方法,那就是使整个艺术教学课程一体化。他确信,就像语言教学能把听、说、读、写综合起来一样,艺术教学也可以把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触觉艺术等融为一体。“用综合的方法进行融合”指的是教师利用潮州民间音乐与其他学科进行教学的某些知识点的相同,把潮州民间音乐与小学音乐课及其他学科合在一起进行教学的方法。

(一)利用音乐的运用进行综合融合

在乡土课中,当教师讲到传统节日的特点时,可以融合潮州锣鼓乐进行介绍。如:潮州鼓畔音乐的欣赏,因为潮州鼓畔音乐原来是潮州庙堂音乐中的一种击乐形式,后逐渐成为潮州各念佛社、善堂参加游神赛会时所演奏的锣鼓乐。当教师讲到“元宵节”游花灯的内容时,可融合进潮州花灯锣鼓的欣赏。

(二)根据故事情节的相同进行综合融合

结合作品故事情节的相同,把潮州歌谣与其它学科进行融合。有目的地选择潮州歌谣,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在潮州的歌谣中,有—部份是蕴涵着相当的故事情节。如果在语文课中进行融合,我们可以给学生一首歌谣,然后让学生通过想象,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例:歌谣《剪凌谣》:拍剪刀,剪绫纙,绫纙整,过深河,深河深河深,一群姿娘仔,罗听琴,琴好听,阿姑阿妗满客厅,客厅通池块?通到后头花园边,园中好花唔甘摘,留分娘仔插鬓边,鬓边插好去落田,保贺阿兄收大冬,大店满,细店弟(din),大家共庆丰收年!(用潮州方言朗读)该歌谣讲的是劳动人民祝福自己新一年里能获得丰收年的美好愿望。教师在教会学生吟唱之后,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歌谣的理解,改编或续编成一个故事。

参考文献:

[1]金亚文主编.小学音乐新课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56

[2]王英奎主编.音乐新课标教学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162-163

[3]潮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潮州市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8):1459

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价值 篇4

古人对美术的功能早有阐述, 左丘明提出:“昔夏之有德也, 远方图物, 贡金九牧, 铸鼎象物, 百物而为之备, 使民知神奸”。张彦远指出:“夫画者, 成教化, 助人伦, 穷神变, 测幽微, 与六籍同功, 四时并运, 非繇述作”, 可以“鉴戒贤愚, 怡悦性情”。美术的特点, 古人从不同的角度来阐明。民间美术是美术的一种形式, 也有美术的作用。在现代, 也有人认为, 民间美术具有宣泄情感或情绪的功能、慰藉精神功能和心理治疗功能等。

二民间美术

1. 民间美术的现状

民间美术是让劳动群众意识表现和审美直觉体现的产物, 是劳动群众自己的民间美术实践方式。民间美术具有创造性的自由, 具有思想和早期朦胧的情感方式。大多数的民间美术创作者是社会工作的底层民众, 民间美术一直保持着中国原始美术的基本素质, 具有永恒的美术魅力和审美价值。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美学价值将民间美术推到审美情趣的边缘, 使民间美术逐渐消亡。这一现象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民间美术的地位正受到很大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城市化建设急剧加剧, 农村文化与地方文化正在慢慢被侵蚀, 许多古老的传统的文化有消失的趋势, 文化正朝着单一方向发展, 我们不得不重视。

2. 民间美术的特点

民间美术作为一种非物质遗产, 有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 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包括民俗活动、民间美术、传统知识和技能。艺术对文化的传承、传统的保持、民族的认同, 社区的凝聚和文化交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性的反应。 (1) 民间美术包含着很多有价值的民俗成分,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必须从小学开始加强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和宣传, 这个方法是最突出的切实可行的措施, 可以取得明显的效果。 (2) 民间美术不仅仅是一种视觉艺术, 也是一种精神的结晶。作为国家教育的基础教育,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可以决定一个民族审美素质的高度。 (3) 民间美术是中国视觉美术化的一个最直接的表达, 是历史的见证, 说明勤劳的中国人民追求更好的生活。一般来说, 民间美术技法更简单, 风格热情开朗, 更容易被接受和学习。适合小学教学的民间美术类型有民间剪纸、陶艺、绘画、刺绣、灯笼、剪纸等。

三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价值

1. 将民间美术融于小学美术教育契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民间美术教育主要关注的是教育价值, 通过民间美术活动的教学, 力求使小学生的情感态度、观察、想象、创造能力得到提高, 改进小学生的学习方法, 使小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得到健康的发展。小学民间美术教育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寻找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民间美术的功能就是符合教育要求, 提供丰富的基础民间美术教育教学资源, 使教学内容得到扩展。小学教育是一个关键时期, 小学教育不仅要注重艺术教育, 同时要注重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以开发学生的右脑功能, 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形象思维, 从而大大提高小学生的创造力。当我们把隐藏的民间美术挖出来告诉学生, 学生很容易接受, 很愿意学习。民间美术教学要注重学生多层次的教育。

2. 在美术教学中加强民间美术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民间美术的魅力, 民间美术中存在很多的文化创意, 只有在异想天开的活动中, 才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

3.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加强民间美术教育能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民族文化认同感是国家的核心价值观, 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 民间美术也是国家的文化遗产。提高小学生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感是民间美术教育的功能。民族文化的认同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人们形成良好的认同感, 在每一天的健康生活中, 让孩子们表现出自信, 有爱心。民间美术教育有助于改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并形成完美的人格。并且民间美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经历与感受, 通过审美教育, 提高道德和审美的境界, 小学生才能养成一个自觉的人格。

四结论

民间美术教育的功能价值包括:实用功能价值、审美功能价值、道德价值和伦理价值功能、心理功能和技术功能价值。在小学美术教育中, 民间美术教育的主要价值应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知识, 最终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质。我们应该重视小学民间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并逐步加强民间美术的日常教学, 让美术教育发挥更大功能。

摘要:民间美术是一种劳动群众审美直觉的产品, 能够得到自觉的表达。它的美术形象和形式特征已经达到真、善、美的高度统一。民间美术与视觉形象承载和人们表达的思想、态度和审美情趣, 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世界。在多元文化和信息社会, 民间美术对小学生学习图像传播和养成视觉文化意识, 形成创新意识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关键词:民间美术,小学美术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刘魁立.从人的本质看非物质文化遗产[J].江西社会科学, 2005 (1)

民族民间音乐概论 篇5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2.协作性和节奏性较强的农业劳动中唱的民歌就是农事号子。

3.中华民族音乐界一般认为_民歌_____起源于人类的劳动生活。

4.骆派是建国后的著名流派,由女艺人_骆玉笙_____所创。

5.6.坠子的唱腔结构属于基本曲调板腔变化体。

7.梆子腔的音乐分欢音和苦音,二者属于不同的音阶组织。

8.皮黄腔的京胡定弦是6 3,二黄腔的京胡定弦是。

9._是流行在北京、天津、华北、东北和内蒙地区的剧种。

10.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是由琵琶古曲_夕阳箫鼓_____改编。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民歌《脚夫调》属于一般山歌类,具体为【 A】

A.信天游B.花儿C.高腔山歌D.山曲

2.《上去高山望平川》是流传极广的青海传统花儿,它又称【C】

A.仓郎郎令B.花儿王C.河州大令D.青海令

3.笙曲《凤凰展翅》是由______作曲。【B】

A.聂耳B.胡天泉、董洪德C.阎海澄D.刘文金

4.筝曲《渔舟唱晚》是由______作曲。【 C】

A.曹正B.曹扶东C.娄树华D.王昌元

5.《金蛇狂舞》是聂耳根据民间乐曲______改编。【D】

A.八板B.老六板C.三六D.倒八板

6.苏州弹词的韵是______和中州韵的结合。【A】

A.苏州方言B.南方方言C.北方方言D.吴语方言

7.______的剧目有小戏和正本戏两类,各有不同唱腔。【C】

A.评剧B.越剧C.黄梅戏D.二人转

8.江南丝竹是流行于______和浙江一带的丝竹乐。【B】

A.山东西部B.江苏南部C.安徽南部D.江西北部

9.天津时调的伴奏乐器主要有______和四胡。【B】

A.琵琶B.大三弦C.古筝D.柳琴

10.______的唱腔按行当分为生腔和旦腔两大类。【A】

A.皮黄腔B.二黄腔C.梆子腔D.昆山腔

三、判断改错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江苏有《茉莉花》体裁;河北没有。(X)

2.民歌《小白菜》是河南民歌。(X)

3.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是云南民歌。(X)

4.说唱音乐最主要的特征不是唱腔中语言与音乐的高度结合。()

5.京剧《空城计》不是取材于《三国演义》。()

6.《阿里郎》不是内蒙民歌。(X)

7.民族乐器筝又称为瑟。(v)

8.苏南吹打又称苏南十番锣鼓。(V)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丝竹乐与锣鼓乐:

丝竹乐 以某一、二件弦乐器、管乐器为乐队组合核心,配合其它管弦乐器、打击乐器所组成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如二人台牌子曲乐队中主要乐器为笛、四胡,江南丝竹乐队中主要乐器为笛、二胡,广东音乐乐队中主要乐器为粤胡等;锣鼓乐则全部用打击乐器演奏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这种演奏形式民间又叫清锣鼓和素锣鼓。如西安铜器社,土家族打溜子,山西威风锣鼓、绛州锣鼓等.。

2.民间乐器与民族乐器:

民间乐器在广义上基本上与民族乐器等同,但在狭义上两者却有很大的区别。民间乐器是劳动人民直接创造的或在劳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乐器,而民族乐器是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象征,通常是指民族乐团所使用的常规乐器。

3.板腔体:

板腔体是戏曲、曲艺音乐中的一种结构体式。或称“板式变化体”。以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唱腔的基本单位,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变体原则,演变为各种不同板式。

4.四川清音:

四川清音早期称“唱小曲”、“唱小调”,又因演唱时艺人自弹月琴或琵琶,被称为“唱月琴”或“唱琵琶”。本世纪50年代以后才定名为“四川清音”。它用四川方言演唱,流行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城市与农村,以及长江沿岸的水陆码头。

33.花鼓灯:

答:花鼓灯是从地方灯会、社火风俗中发展起来的,清朝光绪年间已很完善了。在淮北一带农村十分盛行。花鼓灯多在年节、庙会和冬闲时进行,并常与龙灯、狮子、马灯等多种民间道具舞一起表演。花鼓灯由舞蹈、歌唱、小戏三部分组成,歌时不舞,舞时不歌。有自娱性和表演性相结合的特点。所唱的曲调,是在山歌和地方小调基础上形成花鼓歌,如《卖货郎》、《孟姜女》等,伴奏以打击乐器为主,有大锣、花鼓、小钹、小手锣等。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简述山歌的音乐特点。

答: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间、田野劳作时即兴创作、用以抒发感情的民歌。山歌主要有:陕北信天游,山西的山曲,内蒙古的爬山调,青海、甘肃、宁夏一带的花儿,四川的神歌 按歌唱的场合分,山歌分为放牧山歌、田秧山歌和一般山歌;按唱腔分,山歌分为高腔山歌、平腔山歌、矮腔山歌。山歌音乐特征: ①歌词具有即兴性;②音乐奔放、嘹亮,曲调悠长,广泛应用自由演唱音和拖腔;③歌唱形式多样,以独唱为主;④曲式结构短小,呈多样化。

2.简述我国少数民族民歌类型。

答:我国少数民族民歌有以下类型:

1.不少民族用民歌(古老的叙事歌)来记载本民族的历史、传说、生产劳动知识;一些仪式中必唱的祷歌、祝词、多具有法规的约定性和权威性。如柯尔克孜族著名长篇史诗《玛纳斯》、藏族的《格萨尔》、维吾尔族的《艾力甫与赛乃姆》等。这些都借助于歌唱在群众中流传。

2.民俗仪式歌曲,婚礼歌和丧事歌,这些歌曲反映出各民族不同的婚姻制度和民俗风情。

3.各民族多有着自己的宗教歌曲,这些宗教歌曲与民间音乐有密切的关系。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6.简论中国传统乐种。

答:中国传统音乐大致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

(一)、民间音乐:民间音乐指的是由普通庶民百姓集体创作的、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情景、和表达感情愿望的音乐作品。其特征有:(1)创作过程的集体性(2)传播方式的口头性(3)音乐曲调的易变性,其又包含有①地域性易变②内容性易变③审美性易变④即兴性变易。根据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可划分成六个类别:民间歌曲、民间歌舞、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器乐、综合性舞种。

(二)、文人音乐:文人音乐指的是历代由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知识阶层人士创作或参与创作的传统音乐。主要包括:古琴音乐和词调音乐。

(三)宫廷音乐:宫廷音乐即历代封建王朝中,在宫廷内部或朝廷仪式上为宫廷统治者而演奏的音乐。如六代乐舞:《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等规模宏大的典礼音乐。中国宫廷音乐的类别,如果按其演奏场合,大致可以分为外朝音乐和内廷音乐两大类。外朝,是群臣朝会办事的场所;内廷,是皇帝与后妃生活起居的地方。这两种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音乐。如果按其功能性质而言,又可分为典制性音乐和娱乐性音乐。典制性音乐主要用以显示典礼的隆重和皇帝的威严,包括祭祀乐、朝会乐、卤簿乐等;娱乐性音乐以供人欣赏、愉悦身心为目的,包括筵宴乐、行幸乐、吹打乐等。

(四)宗教音乐:宗教音乐指的是由宗教信仰者演奏,或是为宗教目的而演奏的音乐。中国各地、各民族的宗教信仰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在音乐方面,佛教、道教的特色较浓,伊斯兰教、基督教音乐也有自己的特色。

37.简论歌舞性小调的类型。

答:我国歌舞性小调的主要类型有:

1.秧歌:秧歌流行于我国北方汉族地区,主要于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时在广场上表演,是一种集歌、舞、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秧歌的表演形式一般有地秧歌(徙步在地面上歌舞)和高跷(双脚踩在缚以腿部的木跷上歌舞)两种。秧歌的音乐一般有三个部分:

1、小场演唱:包括“领唱秧歌”与“走戏调”。

前者由一名秧歌头在开场进演唱,不与舞蹈结合;后者连舞边唱。

2、锣鼓打击乐:主要用作舞蹈伴奏。

3、唢呐吹奏:主要用作舞蹈伴奏

2.花灯:花灯主要流行于我国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省。除汉族外,在当地的仙、苗、布依、土家等少数民族中也流行。在发展过程中,花灯形成了两种主要类型:和类偏重于舞蹈,由青年男女载歌载舞或对唱对舞;另一类偏重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向民间小戏发展。

3.采茶:采茶流传在我国南方采茶区,如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安徽等地,通常的表演形式是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男的手拿钱尺(鞭)模拟扁担、锄头或撑船杆等。女的手花扇,模拟竹篮、雨伞或是盛茶器具,有时也拿代糊的各种灯具,载歌载舞。表演的内容是茶农劳动的全过程,从种茶、采茶到制作(炒茶)和卖茶。

4.花鼓:花鼓主要流行于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在元宵节或 其他节日,花鼓常与秧歌、花灯、采茶等一起表演。花鼓的主要形式是一男一女,男执锣、女背鼓,以锣鼓伴奏,边歌边舞。所唱的曲调是在当地的小调和山歌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节奏鲜明、旋律流畅的特点。

38.简论民歌的艺术特点。

小学民间音乐教育 篇6

关键词:民间美术;美术教育;功能;能力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48-01

二十一世纪总的教育方针是提倡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美育教育已经成为新时期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美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可以客观的展现人们当时的生存方式、风俗习惯等,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对民间美术进行教学有利于小学生学习图像传达的功能,形成原始视觉文化意识,并且通过自主想象培养自己的创造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小学美术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一、民间美术的功能

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民间美术作品可以客观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生存方式及风俗文化等,蕴藏着当地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民间美术选材一般为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等,大部分是宣扬忠孝节义、侠肝义胆等民族精神,有着极其强烈的教育功能;由于民间美术是对生活的反映,具有淳朴的艺术风格及率真的艺术表达方式,能够反映出创作人朴实无华的人格,向善求真是民间美术的审美观念,因此民间美术有着极高的审美功能;民间美术源于现实生活,涉及到人们当时物质及精神生活的面貌,鲜明的反映了当时民间文化特点,具有地域性、传承性及文化特性。

二、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育种的功能探讨

在素质教育呼声渐高的今天,美术教育担负着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培养想象力及创造力,锻造学生健康身心的责任。当今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想象力日趋贫瘠,小学生对美术绘画创作的灵感越来越少,民间美术这种淳朴的不受思想限制的创作方式更受到现在学生的喜爱,同时也更易发挥其文化传承及教育的功能。

1、民间美术教育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民间美术可以最直接的将各时期民族文化呈现出来,通过对民间美术的教学可以向小学生传授中国传统文化及民族文化,可以有效增强其民族责任感及民族认同感,培养健康人格及健康心理,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健康成长。此外,通过欣赏民间美术作品及对民间美术的学习,可以帮助小学生了解伟大的中华文明,促使小学生对民间艺术产生兴趣,相信日后会有更多的学生投身到保护民间艺术的队伍中,为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2、有助于促使小学美术教学多元化

众所周知,民间美术是现实生活的客观反映,内容丰富、简单易懂、富有极强的生活表现力,而儿童审美正处于一种萌芽的状态,因此民间美术的特点非常符合儿童的审美观,也利于对儿童审美的启蒙和发展。因此在小学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我国民族民间美术作品的教学,能够帮助小学生学习和掌握简单的美术基础知识及绘画技能,培养其形象思维能力及丰富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小学美术教学多元化发展。比如小学第八册《人物彩塑》这一课,可以充分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观察及动手的能力,增强对美术作品的理解。

3、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只有具备丰富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及发散思维能力,才能更好的进行创新,才能创作出富有创新精神的作品。在小學美术教学过程中,将民间美术通过涂鸦、剪纸等各种方式向学生讲授,还可以运用色彩的冷暖色调对比、画图形式结构对称与否、不同角度下的形态绘制等方式,调动他们观察和发挥想象力的积极性,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自主创新意识。比如小学第一册中《民间美术中的玩具》这一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观察及思考的兴趣,进而充分理解民间美术的造型形式,提高其审美能力及想象的能力。

4、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审美能力是理解能力的一种,大部分是靠后天培养才来的,因为审美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人的情感、想象及人生阅历等。民间美术是一种最自然纯真的艺术表现形式,蕴含着民间大众的审美理念,是真善美的统一,而小学生具有天真善良的特性,这与民间美术的特征十分契合,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民间美术教学可以进一步提高其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5、符合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而随着素质教育及新的教育方针的提出,小学美术教育更应注重对学生教育功能的发挥,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及创造力,促使学生身心良性发展。而民间美术造型千变万化,异彩纷呈,可以给小学美术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对视觉图像的感知,理解和创造,培养良好的审美及创新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及德育、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民间美术是小学美术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教学资源,有着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及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符合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应加大对民间美术教学的重视度,从而提高小学美术教育的效率及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王昌标.农村小学美术教育中创造能力培养对策[J];小学时代(教师);2010年08期

[2] 梅玉洁.徐缓.山东省小学民间美术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J];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小学民间音乐教育 篇7

民间游戏, 是指流传于广大人民生活中的嬉戏娱乐活动, 它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游戏活动, 俗称“玩耍”。游戏是游艺民俗中最常见的、最普遍的、最有趣味的娱乐活动。它主要流行在少年儿童中间和成人娱乐节目之中。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目标及困境

(一) 心理健康教育定义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的定义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 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二) 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 培养学生乐观, 向上的心理品质, 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三) 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相对来说, 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具体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 目前教育者还面临着诸多问题。

三、民间游戏对儿童发展和教育的价值

民间游戏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有助于促进儿童身体、情感、认知、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而且有些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是现代游戏所不能替代的。

(一) 民间游戏能锻炼儿童身体增强儿童体质在游戏中儿童的各种感官

特别是运动器官总是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它们均会得到相应的锻炼。如:通过奔跑跳跃的动作, 可加强儿童呼吸循环等系统的活动, 总之, 民间游戏能锻炼儿童身体, 增进健康, 是个不争的事实。

(二) 民间游戏有助于发展儿童智力, 对儿童认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游戏, 儿童的知识得到丰富, 能力得到发展。再运用这些知识及能力来感知认识世界:事实的确如此。有的游戏如讲故事和演节目。

(三) 民间游戏有助于人格的塑造

民间游戏对儿童来说不仅有开发智力增强体能的作用, 而且还有健全人格的功能。培养勇敢坚强的心理素质。树立诚实公正的处世态度。增强群体互助的合作意识。

(四) 民间游戏能促进儿童受到美育影响

儿童民间游戏常常贯穿于歌舞之中。在载歌载舞时, 儿童能感受到韵律美和节奏美。儿童扮演角色时漂亮的服饰道具等能给儿童带来美的享受。

四、民间游戏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开展

(一) 在思维培养上开展民间游戏

国内外有许多的研究已经表明, 民间游戏能够促进儿童的大脑发育。主要为言语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两个方面。

1. 言语能力方面

言语能力就是指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 需要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会不自觉的训练自己语音识辨和口头表达。在与同伴们的交流过程中, 理解力和沟通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 创造性思维方面

儿童在解九连环的过程中需要开动脑筋解决游戏中的问题, 它并不像其他游戏一样有固定的模式和规则, 注重个人的独创性和想象能力。儿童在不断的尝试和发现中获得成就感, 同时增强了自己的想象力, 推理能力。

(二) 由社会性的发展方面开展民间游戏

比如制作乐器和风筝。动手能力制作类的游戏对儿童的影响在于: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玩具, 能够得到社会性的发展。

1. 合作能力

合作是每个人适应社会、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在大力推进教育改革的今天, 孩子合作能力的发展愈来愈受到教师的重视。

2. 交往能力

在游戏的过程当中, 儿童不可避免的要与人交往。有很多独生子女, 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 使儿童学会如何与人交往, 如何沟通。

3. 学习能力

在制作过程中, 需要亲手挑选材料, 工具, 做好充分准备以后才可以开始制作。通常最初都是尝试阶段, 可能需要经过很多次的尝试, 才能够有一点进步。

(三) 民间游戏从音乐方面对儿童身心发展施加影响

独特的乐器制作类游戏对儿童的影响有:综合能力的培养, 乐感的培养, 情感表达的培养。

1. 综合能力的培养

乐器制作是一个难度比较大的工作, 对于一个工匠来说, 是很精细的工作。即使是儿童制作的简单乐器, 要使得乐器能够有使用价值, 对儿童手工活的灵活性要求也很高。

2. 乐感的培养

长期处在一种良好的音乐氛围当中, 受到了浓郁的音乐熏陶。对于儿童音乐乐感的培养有促进作用。

3. 情感的表达

虽然对儿童自身发展各个方面没有进行大量的研究, 但是所有的研究几乎都支持这样一个观点, 即音乐教育对此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音乐教育的经历通常会提高学生的到课率增强学习的动机加强自律能力以及合作精神。[8]

五、总结

我们不可否认, 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经济的发展在很大一定程度上摧毁了最为纯朴和极具教育价值的游戏, 作为一个地区的文化, 那些曾经的瑰宝是应该得到流传和发展的, 且从教育的角度看, 游戏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缪雯晓.挖掘民间游戏中的教育价值[J].学前课程研究.2007.3.

[2]于培杰.风筝起源之我见[J]中国民俗, 1997.4.68

[3]井卫英.陈会昌.关于游戏与儿童发展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9.5

[4]付植芳.音乐教育与儿童发展[J]河南教育2009.3

[5]汪长根.王明国.论吴文化的特征——兼论吴文化与苏州文化的关系[J]学海.2002.3

[6]丁海东.论儿童游戏的教育价值——基于游戏存在的双重维度[J]幼儿教育 (教育科学版) .2007.2

[7]李淑红.儿童音乐心理的阶段性发展和教育[J]教学视窗.2004.1

小学民间音乐教育 篇8

一、民族民间音乐进入中学校园音乐课堂的必要性

对于民族民间文化走进校园, 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早就在做这项工作了, 作为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民间音乐当然也应该成为民族民间文化走进校园的重要项目之一。但令人遗憾的是, 从我们所在地区来看, 在所做的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工作中, 基本上没有民族民间音乐的内容。从我本人所在的松桃县第一中学来看, 学校本来也是相当地重视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工作, 而且已经做了许多的工作和项目, 但基本都是体育、娱乐、游戏和手工艺方面的, 民族民间音乐的工作一样也没有做, 纯属是块空地。这给人的印象仿佛是民族民间音乐不是民族民间文化的组成部分似的。

当然, 从客观现实来看, 我们的许多民族民间音乐的确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但是, 它毕竟是当时一定历史时期的人民劳动和生活的产物, 承载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对于后人了解当时的劳动和生活状况以及对于今后正统音乐的发展, 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地方的文化人, 特别是从事中学音乐教育工作的教师, 无论是谁, 都应该把学校所在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下去。

因此, 我认为中学音乐教育应该担负起传承学校所在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的重任。学校应该让这些民族民间音乐进入中学校园, 进入中学的音乐课堂, 成为中学音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最终使我们地方的民族民间音乐在当代的中学生身上得以传承。

二、民族民间音乐进入中学校园音乐课堂所要做的工作

(一) 调查了解的工作

想要让民族民间音乐进入中学校园的音乐课堂, 首先要了解和明确我们学校所在地域的民族有哪些, 各民族及其所在地域的民间音乐有哪些, 还要了解这些民族民间音乐的艺人。实施之前, 还要对这些情况进行调查统计, 以作好充分的准备。

我们松桃县第一中学所在的松桃苗族自治县, 是一个典型的苗汉杂居, 民族文化底蕴十分丰厚的地区。这里的苗族和汉族都有着古老的民族文化, 也都有各自个性鲜明的民族民间音乐, 各乡镇的各村寨几乎都有各自己特点的区域民族民间音乐。这些都是我县的苗族和汉族人民在劳动和生活中的产物, 也是他们的聪明才智的结晶。承载了苗族和汉族人民的厚重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具有相当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 应该配置的硬件设备和设施

音乐的听学特征决定了要让民族民间音乐走进课堂, 首先要去采集和整理我们的苗族和汉族的民间传统音乐素材。

民族民间音乐最有价值的东西, 是原生态的音乐作品。它是民族民间音乐体裁的载体。由于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 这些音乐文化一旦脱离了原生态的音乐生活, 脱离了其音乐人本人的口头演唱, 就将无法再现给后人。此外, 因为这些音乐人绝大多数不会识字写字, 音乐体裁和音乐作品又没有现存的文字材料, 很多都是停留在口头的传唱之中, 就算今人整理得再好, 都将与其原生态的音乐相差甚远。

所以, 采集民族民间音乐, 最重要的是要采集其现存的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艺人演奏的音乐作品。其次才是对其音乐作品的文字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学校要认真扎实地开展民族民间音乐进课堂的工作, 要舍得花钱去购置先进的音像设备和文字处理设备, 用于民族民间音乐进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要配置相应的音像设备, 提供充足的资金以及资料陈列室, 用于采集、整理和保存民族民间音乐作品。

(三) 配备、配齐相应的人力

要专门成立一个民族民间音乐进校园音乐课堂的工作组, 组员除了是音乐专业外, 还要吸收文字功底比较好的非音乐专业的, 以及音像技术比较专业一点的教师, 由这个工作组具体负责民族民间音乐的采集整理工作。当然, 组员最好是要热爱民族民间音乐, 热心于开展民族民间音乐进课堂工作的人员。只有热爱这样的工作, 才会认真扎实地去开展这项工作, 才能充分保证这项工作会卓有成效。

(四) 要研究和探讨民族民间音乐进校园的教育教学方法与途径

虽然民族民间音乐是我们各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演变, 今天的青少年学生绝大多数都对此不感兴趣, 不愿意参与和开展这样的工作。此外, 我们学校的工作也是相当的多, 可以说是纷繁复杂。这就使得民族民间音乐进课堂存在许多的困难, 许多的问题, 有许多的事情要做。所以, 民族民间音乐进课堂的工作开展起来是相当麻烦的事, 至少要处理好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个是要适应中学生的特点, 另一个是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要想方设法处理好工作实施中的问题, 要去研究, 探寻民族民间音乐进课堂的规律和方法, 以促使其工作能够比较充分和顺利有效地进行, 并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

小学民间音乐教育 篇9

《四川省彝族民间音乐全集》是在过去凉山州及各个县市已收集的彝族民歌基础上,把新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筛选后,整理而成。此音乐集厚达573页,共收录了575首民歌,这凝聚了众多音乐工作者多年的心血。这部音乐集是按“地域全、歌种全、形式全、内容全”的要求(1)来收集、整理的,力求详实地反映彝族民歌的原貌,做到科学编撰。除了收录彝族民歌外,为了让人们深入了解彝族民间音乐,音乐集还增加一些论文和文字介绍,如曾令士写的《四川省彝族民间音乐概述》,阐述了彝族民间音乐的发展历程、门类与品种、功能与意义、彝族民间音乐的特点等,对彝族传统音乐做了较全面的概括。此外,对彝族民歌的每个歌种从风格特征、演唱特点、场地、功能作用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本部音乐集收录了少见的彝族宗教音乐——毕摩音乐,数量虽然不多,但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缺。在附录里,还专门以杜梦甦的论文《毕摩与毕摩音乐》,较详细地介绍了毕摩和毕摩仪式,毕摩仪式音乐分析、以及毕摩仪式音乐的境遇。附录里还罗列了相关的参考文献、网站、彝文文献收藏单位,这些文论加强了音乐集的学术性和全面性。这部总揽性的彝族民间音乐全集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音乐集采用彝语歌词汉字注音的方法

收集、记录少数民族民歌的一个难点就是语言问题。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如果用彝语记录歌词,势必很多人看不懂,也没法演唱。于是,为了利于彝族民歌的传承和普及,此部音乐集除了用简谱记谱外,还采用了彝语歌词汉字注音的方法,既保留了彝族语言特有的韵味,也让不懂彝语的人能够演唱。因此,在这部民间音乐收集、整理过程中,每首歌曲除了演唱、收集、记谱者外,还有一名彝语翻译者。在歌词的翻译上,为了保留彝族语言的特色和规律,采取了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法。

二、所收集的彝族民歌,覆盖的地域全、歌种全

这部彝族民间音乐集收录了四川省27个市县的彝族民歌,除了彝族主要聚居地凉山州1市16县以外,还有与凉山周边相邻的攀枝花市的仁和区、盐边县,雅安市的石棉县、汉源县,甘孜州的九龙县,泸州市的叙永县,宜宾市的屏山县等。彝族的民间音乐以大小凉山彝族聚居地最为集中,也具有代表性。在这575首民歌中,收集较多的县市有:雷波县(118首)、甘洛县(55首)、越西县(51首)、美姑县(47首)、喜德县(39首)、西昌市(32首)、昭觉县(32首)、普格(26首)、攀枝花市仁和区(21首),其他还有布拖县、金阳县、马边县等。

彝族民间音乐集收录的民歌体裁一共有八个种类:丫(山歌)、媳谐尼几(婚嫁歌)、厝史依讷(丧事歌)、兹尼合(节日歌)、伙格(喜娱歌)、古朱合(爱情歌)、阿依伙格(儿歌)、毕摩、苏尼调。所收录的歌种及分布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看出在雷波县收集的民歌最多、最全。这是因为雷波县有着丰富的民歌资源,素有“中国彝族民歌之乡”的称号。仅当地政府收集的彝族民歌就有5000余首,编辑出版的有25册,1000余首,(3)由此可见彝族民间音乐非常丰富,浩如烟海。

三、所收录的彝族民歌内容全

这部音乐集所收录的彝族民歌的八个歌种里,记录了彝族的历史发展进程、日常生活、婚丧嫁娶等,较全面地展示了彝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民风民俗和思想情感。

(一)丫(山歌)

彝族人称山歌为“丫”,山歌是在山野间,个人借景抒情,即兴而唱,抒发个人的悲苦、思念、喜怒哀乐等。山歌在本歌集中收集较多,其内容涉及面广,例如有不少孤儿歌、苦歌反映了奴隶社会时期劳苦民众痛苦的呻吟,如《苦歌》:“苦啊!成天成夜为主人做活,有苦无处说,只有唱歌诉苦情”;(2)展现劳动生活的《引水插秧》:“引来清水插秧苗,薅了秧苗青又青”;表达思念之情的《想念故乡的妈妈》、《想父母》等。

(二)媳谐尼几(婚嫁歌)

本音乐集收集最多的是具有民俗特色的婚嫁歌,它分出嫁歌和婚礼歌,内容主要有留念亲人,感谢父母,诉说妇女的不幸、诅咒买卖婚姻等。新娘出嫁前,同村姑娘要陪同哭嫁,“以歌当哭”,如《惹达》里唱到“留住啊留住,半夜前我还是家里人,半夜后就成别家人。我被当成放牛租。……女儿的血被换成酒喝,女儿的身被换成银用”,此外还有《哭嫁歌》、《阿妈送女儿》、《嫁女问舅舅》、《庆贺歌》等。

(三)厝史依讷(丧事歌)

在彝族,凡有丧事,远近亲友都会赶来吊唁,要唱丧歌。丧事歌分俄(哭丧歌),是死者亲人哭丧时的吟唱,音调低沉、哀伤,哭中带吟,节奏缓慢,如《哭妈妈》、《丧歌》等。阿古合(吊唁歌)具有一定的仪式性和表演性,一领众重复,音调时高时低、缓慢悠长,庄严肃穆,凄楚凝重,如《阿古》、《我们的祖先从哪里来》等。扯格(开路歌)是为亡灵举行“扯格”的歌舞仪式,一领众合,边唱边舞,气势悲壮,如《扯格》、《送灵歌》。

(四)兹尼合(节日歌)

节日歌分都火(火把节歌)和过年歌。火把节是四川彝族的传统节日,“都火”是火把节中的歌舞,女性们打着黄伞,围成圆圈,边走边唱,一领众重复。黄色的花环在人海、歌海中转动,场面非常热闹壮观。所唱内容主要是唱节日热闹的场面、漂亮的服饰、防灾祈福、《妈妈的女儿》等,如《火把节之歌》、《来耍火把》、《想阿妈》。

(五)伙格(喜娱歌)

喜娱歌内容广泛,歌曲繁多,有在日常生活中以歌解愁时唱的,如《孤儿歌》;有在礼仪中唱的礼仪歌;有诙谐、夸张的娱乐性歌曲,如《猜谜》、《木呷娱兴歌》;有唱历史传说和人物、事件的叙事歌,如《“勒俄”牛牛》、《蒲莫里日》。

除以上歌种外,本音乐集还收录有阿依伙格(儿歌),古朱合(爱情歌)。情歌是彝族青年男女在野外以歌相会,互诉衷肠所唱。彝族盛行“姑舅表婚”,唱“阿惹妞”(我的幺表妹)成为其特定的情歌,如《幺表妹》中唱到:“我的幺表妹哟,你的身材多苗条,你乌黑的眼睛多明亮。我们俩小时候什么都说好了……”

《四川省彝族民间音乐全集》收集了少量的毕摩、苏尼调。毕摩是彝族原始宗教的男祭司,苏尼即巫师。彝族原始宗教信仰主要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灵物崇拜。毕摩在彝族社会里有着极高的地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传承了彝族的历史文化,所吟唱的经书是彝族生活的“百科全书”。毕摩仪式涉及到彝族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生病、婴儿满月、婚丧嫁娶、祭祖都会请毕摩。毕摩也沟通了彝族人的现实和灵魂两个世界,毕摩仪式音乐在仪式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也保留了彝族原始宗教音乐的一些特征。

四、彝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四川省彝族民间音乐全集》所收录的都是各个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内容丰富,较全面地展示了彝族民歌的特色。所收录民歌的曲式结构多样化,常见的有一段体和六乐句的二部曲式。彝族民歌一段体曲式中有一、二、三、四个乐句构成的乐段,其中以四乐句的乐段结构较为普遍。本音乐集里最短的单一句式歌曲是只有三个小节的《火把节歌》(米易县)。

彝族民歌的节奏、节拍非常丰富、多变,几乎包含了所有拍子的类型,其中混合拍子和变换拍子很常见。本音乐集里,除了少数歌曲外,大部分民歌的调号后都没有标拍号,是因为彝族民歌中大量地使用了变换拍子,这是彝族民歌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较多的有24和34拍组合、68和98拍组合、38和68组合,更复杂的如《座位让给宾客坐》(喜德县)里,就有五种变换拍子54、44、34、24、68拍;《坎上的阿妞》(雷波县)有68、34、38、58几种拍子交替出现。有的歌曲没有明确的节拍,只能记作散拍子,如《到了姑娘忧伤时》(美姑县)。这是因为彝族民歌多为个人独唱,即兴演唱,不受约束,变换的节拍易于自由地抒发感情。这种自由的节奏会给记谱带来一定的困难,即使用规范的节拍记录下来,可实际上民歌手的演唱要比歌谱自由很多。

彝族民歌里典型的节奏是前短后长和切分的节奏,这改变了重音的位置,造成一种前弱后强、强弱倒置的感觉,这种节奏型是受彝族语言特点的影响而形成。

四川彝族民歌以五声音阶为主,羽调式最多,其次徵调式和宫调式较多。彝族民歌旋律多样,音域一般在十度以内,以级进为主。不同地区的歌种有不同的旋律特征。如主要流行于布拖、普格县所地方言区的高腔山歌,其音域宽广,高亢明亮,旋律起伏大,一般在十二度甚至两个八度以上,节奏自由。“所地高腔”的开头一般从高音起唱,用呼唤性衬词衬腔,拖腔长。歌尾骤然向下大跳至低音区用拖腔结束,这种最具个性的“大跳低落”式结尾是彝族民歌的特征型音调,常见的有四、五度、三度下跳,七度以上陡然下滑;连续的四、五度下跳,如《即兴山歌》(普格县)的歌尾以八度大跳到低音结束。圣乍方言地区的喜德、越西县的出嫁歌旋律起伏不大,音域在十度内,字多腔少,具有吟咏风格,如越西县的出嫁歌《请莫嫌弃女儿》的音域只有五度,节奏型基本是前短后长型的附点节奏。但越西县的情歌《快过来》多有七度、八度,甚至十度的跳进,旋律涤荡起伏,别有一番风味。毕摩、苏尼调的音域较窄,一般在一个八度以内,旋法以二度级进、大小三度为主。毕摩仪式音乐里有旋律悠长,具有山歌韵味的咏唱式歌曲,也有语言和音乐结合紧密,具有吟唱和诵唱风格的歌曲。

四川彝族民歌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征,但因为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方言和经济文化,每个地方的民歌又有着自己的音乐个性,呈现出音乐的多元化,具有独特的魅力。

《四川省彝族民间音乐全集》展示了彝族多姿多彩的民间音乐,通过音乐的形式,让世人了解了彝族人的历史政治、风俗文化、社会生活、思想情感和精神世界。音乐全集的问世,是保护和传承彝族民间音乐的硕果,为推动彝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对繁荣彝族民间音乐具有深远的意义。

摘要:彝族民间音乐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四川省彝族民间音乐全集》抢救、整理了四川彝族民间音乐的遗产,展示了四川彝族悠久深厚的民间音乐艺术。通过对音乐集的分析、研究,了解四川彝族民间音乐的分布情况、各歌种的风格特征、民间音乐与风俗习惯、民歌的音乐特征等,探讨了保护彝族民间音乐的途径和价值。

关键词:四川彝族,民间音乐,音乐集,传承

参考文献

[1]四川省彝族民间音乐全集[M].四川民族出版社,2010,12.

[2]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10.

[3]曾令士.彝族民歌一句式结构及其曲式意义[J].音乐探索,1990,01.

[4]曾令士.从“丫”看彝族民歌的深层结构及其共性特征[J].民族民间音乐研究,1988,02.

[5]曾令士.凉山彝族民歌与社会生活、风俗关系[J].中国音乐,1992,01.

[6]陈炼.四川小凉山彝族民歌音乐形态研究[J].民族音乐,2011,02.

小学民间音乐教育 篇10

关键词:民间音乐,根基,生存状况,消亡,失传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基础;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而民间音乐岌岌可危, 不容乐观的生存状况也正是由其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和其外在的生存决环境的改变所定的。

一、民间音乐自身特点及传承人认识是其消亡的主要原因

(一) 民间音乐自身的特殊性

以陕北民歌信天游为例:其音乐有很强的即兴性, 音调高亢, 人们通过即兴发挥来抒发爱情、离愁别绪等, 这种演唱是他们内心情感的一种宣泄, 这种即兴性决定他们不可能将其转化为“文本资源”记录下来。这种即兴性的音乐特点也决定了它的传播与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 一成不变的。它的易逝性、发展局限性便成为一种历史必然。

(二) 民间音乐传承人的生存状况、意识形态

“诗言志, 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 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 咏其声谓之歌”[1]。即文化的传承, 保护离不开人传播主题的参与, 如缺乏传承人, 再美的音乐终会成为历史和时代的弃婴。

中国的传统音乐要想发展和不断进步, 在世界各国音乐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人才培养十分重要。[2]然而由于多数传承人出身贫困, 致使他们在物欲横流的现实面前失去了足以维持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时间的逐渐流逝, 许多传统音乐老艺人高超独特的技法无法完整的传承下来, 随着这些老艺人们的去世, 那些富有特色的音乐形式也会被深深地埋在历史的尘埃中, 无人问津他, 它的灭亡成了一种必然。

另外, 传承者们对民间音乐的热爱变质以挣钱为目的, 从而丧失了民间音乐的精髓。再者, 在传承者当中有的一举成名, 成为举世瞩目的对象他们对待自己的传承使命和责任观发生了很大变化, 他们的意识偏离了真实、科学, 而转向了外在艺术形式的追求。从此为了与城市舞台相称, 他们改变了自己的朴实外貌, 改变了音乐的原始风貌, 进而改变了自己的传承初衷。

二、社会环境的改变及欧洲音乐流行音乐的影响是其消亡的必要条件

(一) 社会环境的改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工具的进步打破了区域的阻隔:一方面它方便了人们的运输, 交往;另一方面却使一部分民间音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例如, 电视电话的技术传播到贫困山村时, 山歌便失去了生存条件, 从而使山歌这一艺术形式变的可有可无, 不再重要;又如当现代机械作业代替手工劳作时, 指挥协调劳动的劳动号子便逐渐隐去江湖;又如当交通工具传到穷乡僻壤时, “脚夫调”便失去了演唱的自然条件。因此, 俞人豪建议将民间艺人请到高等院校进行教育[3]但这终究只是个梦, 不会实现。

(二) 欧洲音乐、流行音乐的影响

当今社会年轻人追逐流行音乐发展的潮流, 流行音乐、影视唱片充斥着他们的生活, 他们受到诱惑, 从而放弃学习民间音乐中的质朴深沉、人生哲理;而是转向抱着吉它声嘶力竭地演唱流行歌曲。也许在他们眼中, 只有这样才是一种时尚一种潮流, 否则就意味着自己的落伍。

另外, 多数研究者所接受的音乐教育属于西方音乐体系, 存在比较严重的乐感“异化现象”, 在进入自我民族的音乐研究领域时, 也会遇到文化冲突与不适问题[4]。在我们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基本乐理、和声、复调、视唱、记谱、音乐分析、作曲等都是建立在西方音乐基础上的, 而中国的传统音乐却无人问津。在他们心中了解莫扎特、贝多芬远比刘天华、阿炳多。

总之, 民间音乐正面临着一个严峻的生存问题:要么消亡, 要么被改变。由于民间音乐自身的独特性以及各种客观条件的影响, 要想固守不变是不可能的。因此, 我们要坚持保护与创新的完美结合, 加强对民间音乐的保护力度,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环境中求的传统音乐的相对稳定性, 也只有这样, 我们才可能真正改变民间音乐的生存面貌。

参考文献

[1]黄新宇, 梁航彬.传播视角下的边境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以龙州黑衣壮天琴文化艺术保护为例[J].歌海, 2009, (03) :96.

[2]金凯.中国传统音乐的保护与发展[J].韵关学院学校.社会科学.2009, (02) :148—150.

[3]俞人豪.原生态的音乐与音乐的原生态[J].人民音乐, 2006, (09) :20—21.

上一篇:股票市场价格下一篇:方程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