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防治

2024-08-04

害虫防治(精选十篇)

害虫防治 篇1

在人类历史有文字记载之前, 病虫等灾害已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中国古代对病虫害有很多记载。中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以后, 农业生产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 病虫害开始被人们所认识, 在殷墟甲骨文中就有“蚕”、“蝉”等文字。西周时期 (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 , 人们开始根据害虫危害农作物的部位对农业害虫进行初步分类, 食心的称为“螟”, 食叶的称为“腾”, 食根的虫称为“蟊”, 食节的虫称为“贼”。其名称在《诗经·小雅·大田》中有明确的记载:“去其螟腾, 及其蟊贼”。

中国古代危害最烈的害虫首推蝗虫。据《春秋》一书所载, 远在公元前710年, 周桓王十三年就有蝗害发生。据统计, 从公元前707年—1935年, 发生蝗灾的年份有769年, 灾难惨史不绝书。如《唐书》所载, 公元785年“夏蝗东至海, 西尽河陇, 群飞蔽天, 旬日不息, 所至草木及畜毛糜有子遗, 饿殍枕道”。据其他史书记载, 公元1359年“五月河东等处蝗飞遮天, 人马不能行, 所落河堑尽平, 民大饥”;崇祯七、八、九年 (1634年—1636年) 荒旱不收, 八年又遭蝗蝻, 田苗尽食, 但见百姓草籽食尽, 榆皮食尽, 游尘、糟糠食尽, 竟至为母吃子, 为子吃父未能救民之生也。壮者走散于四方, 老幼饿死于道路。人中之数, 十中去七, 似此景象, 百姓之疾苦, 古来罕有”……诸如此类的记载举不胜举。

古代的害虫防治

中国对害虫的防治早在西周时期便已有记载。《诗经》中有“去其螟腾, 秉畀炎火”的记载, 防治害虫的技术还比较简单, 除用手捕杀外, 还用火烧杀。在《周礼》中还记载有用嘉草除蛊, 莽草熏蠹, 焚石除水虫等治虫方法。

春秋战国时期, 以精耕细作的中国传统农业逐渐形成, 治虫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吕氏春秋·不屈》中记载:“蝗螟, 农夫得而杀之, 奚故?为其害稼也。”《管子·度地》更将水、旱、风雾雹霜、厉、虫并列为“五害”, 指出“善为国者, 必先除其五害, 人乃终身无患害而孝慈焉”, 治虫被列入治国的高度。

把耕作栽培技术和害虫防治结合起来, 是战国时代治虫上的一大创造, 《吕氏春秋·任地》说:“五耕五耨, 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 阴土必得”, 这样就能取得“大草不生, 又无螟蜮”, 既能消灭杂草, 又能防治虫害的效果。此外, 他们还认为, 在栽培上如采用适时种植, 就能使大麻不被蝗虫为害, 大豆不被虫害侵扰, 从而避免虫害的发生, 也反映了中国的治虫技术从“治”向“防”方向的发展。

东汉时王充在《论衡·商虫》篇中指出, 虫害发生同温湿度等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 “虫以温湿生才”, “谷干燥者, 虫不生;温湿人壹人曷, 虫生不禁”, 这种从环境条件来考虑和认识虫害发生的原因, 在防治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 汉代对病虫害的防治已从农作物扩大到桑树, 从大田发展到仓库, 并已有虫子虫方 (黏虫) 、蝎 (桑天牛) 等病虫的记载。防治方法也有了进步, 创造了“堑道作坎、榜驱内于堑坎”的掘沟捕蝗法, 用马粪或附子汁渍种的播前种子处理法, 这也是最早用药物防治害虫的记载。

北魏时期, 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据《齐民要术》记载, 防治病虫的技术有劁麦法藏麦种, 用牛羊骨诱杀瓜类蚁类, 选用抗虫品种, 用水沤、火河区的措施防止木材生虫等。

唐开元四年 (716年) , 山东发生大蝗灾, 姚崇在治蝗中倡导, 根据“蝗既解飞, 夜必赴火”的生活习性, 创造了“夜中设火、火边掘坑, 且焚且瘗”的开沟诱杀捕蝗法, 为中国古代治蝗史写下了光辉的史迹。

宋代, 中国开始制订治蝗法, 宋神宗熙宁八年 (1075年) 八月颁布的熙宁诏书和宋孝宗淳熙时 (1174年—1189年) 颁布的淳熙放, 是中国历史上最早颁布的两个治蝗法规。这两个法规分别对治蝗的要求和奖励办法作了具体规定, 后者还规定了惩罚办法, 从而将治虫工作用法的形式规定下来, 表明到宋代, 中国在治蝗工作上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对于蔬菜、花卉害虫的防治, 油剂、硫磺、石灰等已用于治虫。

中国种桑养蚕的历史悠久, 元代对桑树害虫已总结出了一套防治方法。

明清代是中国精耕细作技术深入发展时期, 与其相适应的, 中国古代的治虫技术也获得了全面发展。在农业防治上, 大田生产开始采用清除杂草防虫法, 同时还出现了轮作换茬防虫法;徐光启提出了消灭蝗虫滋生地以根治蝗灾的设想;在药物防治上, 发明了砒霜除虫, 《农桑经》内有世界上使用砒霜除虫的最早记载;同时还创造了烟茎除螟, 并创造了一些治虫的器械, 如专治稻苞虫的虫梳、专治黏虫的滑车等。可以说, 中国传统的治虫技术至明清代已较为完善。

古代的生物防治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和应用害虫天敌最早的国家。早在3 000年前, 《诗经》中就曾记载“螟蛉有子, 蜾赢负子”, 记述了胡蜂类捕捉蛾类幼虫的现象, 这是对天敌记述最早的文献。人类利用生物防治害虫的记载, 最早出现在公元304年左右, 晋代的《南方草木状》一书曾记载了在柑橘园中利用赤黄色蚁类 (黄狗京蚁) 防治柑橘害虫, 此蚁连巢放于柑桔树上, 可以捕食多种害虫。明代李时珍在《本草钢目》一书中记述了蜘蛛的捕食性, 他在书中写到:“此虫设网一面, 物触而诛之, 知乎诛其不义者, 取曰蜘蛛”;2 400年前, 我国劳动人民发现了家蚕僵病, 其后又有微粒子病的记载;太湖沿岸桑蟥盛发区, 群众早有利用死蚕死茧浸汁喷杀桑蟥的方法;明清代, 劳动人民还创造了养鸭治虫技术。

杨树食叶害虫防治技术方案 篇2

本方案中的杨树食叶害虫主要指发生普遍的杨扇舟蛾、杨小舟蛾、分月扇舟

蛾、杨尺蠖、舞毒蛾和杨毒蛾。目的是对主要杨树食叶害虫防治提出指导意见,相关种类的防治可参照进行。

一、防治规划设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杨树食叶害虫防治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结合本地杨树食叶害虫的生活史、发生规律、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等因素,以县为施工设计的基本单位,进行施工作业设计。设计内容包括作业地点、林分类型、害虫种类、危害情况(危害程度、被害株率和虫口密度)、防治范围和面积,把面积、技术措施和工程量落实到小班或林权所有者,并绘制施工作业图、表,对相关内容要附有说明。

二、虫情监测预报

在发生区以县为单位设立中心测报点,做到一县一点,固定1—2名专职或兼职测报员,在重点发生的乡(镇)、林场设立监测点,对辖区内不同类型的杨树林地开展虫情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进行虫情预报。

(一)虫情监测/ 61、踏查法在上一年(代)虫情的基础上,通过检查虫态、危害状、虫粪等方法,监测杨树食叶害虫的发生情况。

2、灯诱法在片林和带状防护林内,利用杨树食叶害虫的趋光性,在成虫羽化期,于18:00—24:00在林缘适当地点悬挂黑光灯引诱,监测杨树食叶害虫的发生情况。

3、性诱法在片林和带状防护林内,利用活体雌虫或性诱剂引诱,监测杨树食叶害虫的发生情况。县乡测报点都要进行监测,发现杨树食叶害虫在当地已经发生,要及时报告上级森防机构,组织力量开展专项调查,进一步确定虫情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

(二)虫情预报

杨树食叶害虫防治规模大、费用高,准确掌握最佳防治时机和防治范围非常必要。因此,必须抓住幼虫期虫情预报,其它虫态的预报以定性为主。县级中心测报点从每年的越冬虫态开始,进行系统虫情调查,确定杨树食叶害虫各虫态的发生期和发生量。在立地条件相同时,对四旁树和农田防护林,按5%的比例选择标准株;对片林和海防林,采用设标准地的方法,按每400亩林地设一块2亩标准地,标准地内的标准树不少于20株。调查时,在标准地内随机抽取样树5株,设样株按东、西、南、北随机抽取50cm标准枝1枝,每2日观察一次,记载杨

树食叶害虫发育进度和发生数量。具体预报按国家和地方发布的预报方法执行。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的统计标准为:

发生面积:平均50 cm标准枝2条幼虫;危害程度:轻度为50 cm标准枝2—5条幼虫,中度为6—8条幼虫,重度为9条幼虫以上。

三、防治

(一)防治对策

根据“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杨树食叶害虫防治要坚持以适地适树和抗性树种为主的营林措施为基础,以生物制剂、仿生农药和植物性杀虫剂为主导、协调运用人工、物理和化学的防治措施,降低虫口密度,压缩发生面积,切实控制其蔓延危害。轻度发生区:以自然调节为主,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自控能力。加强害虫种群动态监测,保护天敌并发挥其控制作用;中、重度发生区:采取生物措施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优先使用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病毒、仿生制剂压低虫口密度,然后通过增加天敌数量,达到生物调控害虫种群密度的作用。对虫害特别严重的林分,大面积暴发成灾要采取飞机防治,地面通过化学农药打孔注药等方式及时防治。根本的措施是及时清理虫害木、更新树种、营造混交林等,改善其生态条件,增强林木生长势和林木抗虫能力。

(二)防治措施

根据系统调查结果,预测杨树食叶害虫各虫态的发生期,为防治时机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由于大部分杨树食叶害虫一年多代,而以第一和第二代的种群增长趋势指数较高,所以重点抓好前二代的防治。防治时机应遵循虫龄低、虫态相对整齐和采取的措施要效率高、可操作性强的原则。

1、人工物理防治

越冬(越夏)是应用人工措施防治的有利时机,由于杨树树体高大,加强对蛹和成虫的防治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人工收集地下落叶或翻耕土壤,以减少越冬蛹的基数,成虫羽化盛期应用杀虫灯(黑光灯)诱杀等措施,有利于降低下一代的虫口密度。根据大多数种类初龄幼虫群集虫苞的特点,组织人力摘除虫苞和卵块,可杀死大量幼虫。也可以利用幼虫受惊后吐丝下垂的习性,通过震动树干捕杀下落的幼虫。对于春尺蠖等成虫需爬行上树产卵的害虫,可在成虫羽化前在树干绑扎塑料布等方法阻隔成虫上树产卵。

2、Bt等生物防治

在幼虫3龄期前喷施生物农药和病毒防治。地面喷雾树高在12m以下中幼龄林,用药量Bt200亿国际单位/亩、青虫菌乳剂1-2亿孢子/ml、阿维菌素6000-8000倍。高大的片林,如有机场条件,可考虑利用飞机防治。片林和海防林,卵期释放赤眼蜂防治。释放松毛虫赤眼蜂,害虫产卵初期,50个/hm2放蜂点,放蜂量25-150万头/hm2。

3、仿生等药剂防治

灭幼脲为主的仿生农药喷雾防治。20%灭幼脲Ⅲ号25g/亩,1.2%烟.参碱乳油1000-2000倍。仿生药剂使用要注意把握用药时间,虫龄越小越好。

4、打孔注药防治

对发生严重,喷药困难的高大树体,可打孔注药防治。利用打孔注药机在树胸径处不同方向打3-4个孔,注入疏导性强的40%氧化乐果乳油、50%甲胺磷乳油、40%久效磷乳油、25%杀虫双水剂。用药量为2-4ml/10cm胸径,原药或1倍稀释液。注药后注意封好注药口。

5、毒环和毒绳防治

有上下树干和越冬后上树习性的害虫,可利用将药剂在树干涂环或绑扎毒绳的方法防治。在幼虫上树前,用10ml 2.5%溴氰菊酯+10 ml氧化乐果+1kg废机油混合,在树干上涂3-5cm宽的闭合环。2.5%溴氰菊酯与废柴油1:10混合,浸泡包装用纸绳制成毒绳。在树胸径绑缚2周。

四、效果调查及评价

对幼虫期采用生物制剂或仿生农药防治的杨树林分,于防治后的5-10天调查防治效果。利用化学农药注干防治的林分,于防治后2-3天调查防治效果。以虫口下降率作为防治效果调查指标。天敌防治可在防治20天后调查寄生率或捕食率。对当年利用天敌防治的杨树片林和防护林,要连续跟踪调查寄生率和捕食率,根据调查结果,结合种群趋势预测,确定杨树食叶害虫能否再次造成危害。如果预

优质香菇周年栽培害虫防治技术 篇3

关键词:香菇;周年栽培;害虫

中图分类号: S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8-87-1

1 菇蚊、菇蝇类

菇蚊、菇蝇的种类较多,但在香菇生产上,主要是在香菇走菌前期进行为害。

1.1 危害情况

以幼虫取食香菇菌丝及培养料,导致菌丝死亡。造成的危害:一是取食香菇菌丝,使菌袋菌丝消失;二是带入杂菌,使菌袋污染,造成栽培失败。

1.2 生活习性

这类害虫常集居在不洁之处,特别是栽培食用菌的老产区,虫口基数大。其成虫在接种口、培养料上产卵,孵化成幼虫,进入料中取食为害。而且菌丝有着特殊的香味,引诱成虫到菌袋上产卵,菌丝的营养又非常丰富,极适合于幼虫的生长和繁殖。尤其在气温较高时,有利于这类害虫的大量发生。

1.3 防治方法

香菇的走菌期发生时,可用敌敌畏乳油进行熏蒸,熏蒸方法与接种时的灭菌方法相同,熏蒸时要注意人、畜安全,温度较高时要在晚上进行,否则由于菌筒要用塑料膜罩住或房间密闭,而使温度过高,产生烧菌现象。观察菌袋前期是否被害虫为害的观察方法:可用塑料胶布将接种口封住,让培养料缺氧,若有害虫危害,害虫的幼虫会由于缺氧而爬到菌筒的壁上。

2 螨类

2.1 危害情况

螨类在香菇生产的各个阶段均能造成为害,主要是取食香菇的菌丝,能把菌丝咬断,菌丝萎缩不长,并传播病菌,造成养料的污染。

2.2 生活习性

在香菇的栽培过程中,通过培养场所、培养材料、昆虫、操作工具等进入菌袋中进行为害。一生经历卵、幼螨、若螨、成螨4个阶段。螨类的繁殖力极强,一年最少2~3代,多的20~30代。

2.3 防治方法

把菌种质量关,淘汰有螨害的菌种。搞好清洁卫生,培养室、菇棚要与粮食、饲料、肥料仓库保持一定距离。培养室、菇棚在使用前用2.5%联苯菊酯2000倍液以及其他杀螨剂进行喷洒。可用溴氰菊酯加石灰粉混合后装在纱袋中,抖散在培养室的四周及走道上,对害螨防效好。

3 白蚁

3.1 危害情况

在畦式栽培和覆土地栽的香菇菌筒上为害。前期香菇菌筒中心被蛀出多个不规则孔洞,孔洞四周敷着泥土,后期菌筒内部被蛀空,菌筒表面的一些地方敷着泥土。被害的香菇产量受到较大影响,袋栽菌筒常被蛀食一空,轻者减产,重则绝收。

3.2 生活习性

具有群栖性、分群性、生活的隐蔽性、活动的季节性和相互接触吮舐性。

3.3 防治方法

3.3.1选好场地,避开蚁源 白蚁喜荫凉潮湿的环境,土栖性白蚁多潜居在野外山岗腐殖质较多的林地或杂草丛中。因此袋栽香菇的菇棚应选择在排灌条件好及无白蚁活动的地方,尽量避免靠近山边。建棚前查明菇棚百米范围内是否有白蚁活动迹象,如有蚁迹,应追踪挖掉蚁巢,杀灭白蚁。

3.3.2 挖深沟防蚁 袋栽香菇必须建于山边和坡地上的菇棚,建棚时应在菇棚的四周挖一道深50厘米、宽40厘米的封闭沟,常年灌水,防止白蚁入侵菇棚。如果沟挖过浅或间歇灌水,则防效不佳。

3.3.3 药剂防治 从专门的白蚁防治机构购买白蚁“诱杀包”进行诱杀。

使用方法:一是轻轻掰开受害菌筒,将“诱杀包”撒在白蚁身上或蚁道上,并迅速还原菌筒,放回原处;二是设坑投药。对有白蚁活动的菇棚、菇场在放菌筒的畦上或放段木的场地上挖长、宽、深各20~40厘米的小坑,坑内先铺一层白蚁喜食的松树片、松树枝、芒萁梗,然后放一包“诱杀包”再盖上松树枝、芒萁梗、麻袋和塑料薄膜,压上一层土,土要高于四周,以防积水。在白蚁活动迹象多的地段,每亩应投放30~50包“诱杀包”(即30~50个小坑);也可挖较大的坑(长、宽、深各40~60厘米),放置白蚁喜食物,但不放药物。气温在20℃~30℃,2~3周后将覆盖物轻轻翻起进行观察。如果发现坑内已有大量白蚁进入,就把白蚁粉喷洒在白蚁身上或投放“诱杀包”,重新盖好覆盖物,2周后可杀灭蚁群。

4 线虫

4.1 危害情况

香菇菌筒多在脱袋排筒时期受到侵害,导致菌丝受损,菌筒产生“退菌”现象,严重的菌丝全无,最后菌筒腐烂,栽培失败,损失较大。线虫不仅本身侵害香菇菌丝体,而且其钻食往往为香菇病原菌造成侵入条件,从而加重或诱发各种病害发生,交叉侵害,造成极大损失。

4.2 生活习性

线虫无处不在,在潮湿透气的环境里到处可见,土壤、厩肥、玉米芯、干草、甘蔗渣、棉籽壳甚至锯木屑里都有线虫的虫体和虫卵。线虫可通过人的手、工具、昆虫以及雨水、喷水漂流而传播到处侵染为害。

4.3 防治方法

搞好栽培场所的清洁卫生。菇房在使用前,应及时清除残留在菇房的烂菇及废料,并进行彻底的消毒。对于香菇棚排筒地方的土壤可用1%石灰水或1%漂白粉喷洒或浇洒,也可用石灰(0.25公斤/平方米)拌沙土撒施。使用清洁的水,不干净的水含有大量线虫和其他病原菌。因此,浸筒、喷筒等管理用水,要取干净的井水、河水或自来水。如水源不干净的,可在水中加入1%漂白粉,以清洁水源。在香菇生产上,若线虫危害重、烂筒率高,菇棚栽培使用2年必须轮换一次,改种其他作物等。

冬季林果害虫防治技术 篇4

1 诱杀

利用害虫下树冬眠的习性, 可在树干上捆草将其引诱到草内越冬, 然后过一段时间解开草坪把集中烧毁。如松毛虫等一些鳞翅目幼虫, 可于早春害虫上树前, 在树干上涂抹毒药环或绑毒草绳进行防治, 也可在疫木清理措施后的松林设置诱木防治松褐天牛, 直接在林间放置新鲜松木段引诱松褐天牛集中在诱木上产卵, 等产卵期后集中除害处理。注意禁止或在疫情发生林分边缘使用, 防止疫情局部扩散蔓延, 同时要加强诱木管理, 严防诱木流失。

2 针刺杀卵

针刺杀卵用于防治鞘翅目天牛科害虫。寄主植物大多受害严重, 因遭其幼虫为害, 造成枝干折断或树势衰弱, 直至死亡。一些果农认为其防治困难, 尤其是新区, 若天牛暴发, 便束手无策。以星天牛为例, 其1年发生1代, 也有些地方2~3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隧道内越冬, 成虫于4月下旬或5月上旬出现, 5—6月羽化为成虫, 成虫寿命1个月以上。出洞后咬食树皮或叶片。交尾后10~15 d产卵, 卵多产于树干上。产卵前, 先将皮层咬成“T”形裂口, 使皮层略有刺裂, 然后产卵于其中, 每头雌成虫产卵70~80粒, 卵期10~15 d, 产卵期1个月左右。幼虫孵化后, 先咬食皮层, 再在皮层下逐渐向下蛀入, 约经2个月后才蛀入木质部。蛀孔在近地面处。幼虫期长达10个月左右。11—12月幼虫越冬, 翌年3—4月化蛹, 蛹期长达18~45 d。对杨梅、梨、桃、柑橘、李等果树都有严重危害。防治方法:在产卵期细致检查果树, 见枝干上的“T”形裂皮, 寻找卵用针或利刀去刺杀卵, 效果较好[3,4]。

3 击卵

某些害虫如天幕毛虫、舞毒蛾等把卵产在果树表面, 形成卵环、卵块、卵条、卵蛋或编制丝茧, 对这些卵环、蛋、蛹、茧可用刀、木板、长棍等将其捣烂、消除或铲毁。

4 钩杀幼虫

钩杀前, 可见树干上有天牛幼虫新的排粪孔, 将这排粪孔凿成直径为1.5~2.5 cm的大洞孔, 并将洞内的粪屑取净, 使与幼虫的隧道畅通。用50~70 cm长的细钢丝, 一端敲制成小钩状的钢丝钩。检查果树上有新的排粪孔, 然后将钢丝有钩的一端插入隧道中, 边折边转动钢丝钩, 若手感有软绵绵的阻塞感, 则说明已经钩住幼虫了。其优点是污染少、成本低。其缺点是操作不易, 增加了枝干受伤面积[5]。

5 捕捉成虫

星天牛的成虫于晴天的中午喜隐伏在树冠上而不喜活动, 此时去捕捉, 能捕捉到不少成虫。

6 捕杀

松毛虫在松树翅皮下、地面杂草上以及石块下越冬, 杨扇舟蛾、榆冬金花虫等在树洞深处越冬, 可在这些处所进行害虫的捕杀。

7 剪枝

天牛、叶弹等害虫用锋利的产卵器或口器, 在林木枝条上结出一排排小孔并产卵于其中, 放出毒液把枝条毒死。应在冬春时节进行修剪, 剪除枯枝和虫瘿并集中烧毁。

8 枝干包扎

在成虫产卵期, 采用枝干涂白或包扎塑料薄膜也能减少成虫产卵, 还能杀死卵和初孵幼虫。树干涂白要求:6月以前或冬季产卵期前树干涂白。涂白剂配制方法:按生石灰、硫磺粉、水配比为10∶1∶40, 加食盐少许, 调和而成刷于枝干上。

9 刮皮

梨小食心虫、梨星毛虫、柳毒蛾、枣粘虫、枣虱、红蜘蛛等常隐藏在果木枝下粗皮中越冬, 可在冬天用利刀刮老树皮至露黄绿嫩皮, 再用生石灰水涂白。

1 0 翻地

桃小食心虫、蚜虫等害虫喜欢钻进地缝杂草内产卵或以蛹幼虫形式越冬, 山楂红蜘蛛、卷叶蛾等害虫隐藏在残枝落叶中越冬, 宜在早春土壤解冻后深翻, 把害虫翻至地面冻死或被鸟吃掉, 如再浇1次冰水, 对闷死越冬虫卵、幼虫和蛹效果更佳。

1 1 药剂防治

树木落叶后到翌春萌芽前, 用兽用注射器注入油液 (以柴油2份、敌敌畏1份、水20份配制) , 后用泥土封住孔口, 毒杀幼虫, 对天牛、木蠢蛾等蛀干害虫效果好。也可用药物塞洞, 采用棉球浸50%敌敌畏乳剂, 塞入虫孔, 再在孔口涂上黏土, 闷杀隧道中的幼虫, 对柑橘、桃、梨应用较好。

参考文献

[1]姚艳霞.寄生于林木食叶害虫的小蜂分类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5.

[2]田彩霞.防治果树病虫害是提高果品质量的重要环节[N].铜川日报, 2009-09-11 (2) .

[3]李国川.果树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N].河南科技报, 2009-02-10 (8) .

[4]梁金霞, 王延翠.果树冬季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2) :201, 205.

树干处理防治林业害虫刍议论文 篇5

1树干涂白法

树干涂白对于防治病虫害具有重要作用。首先,通过涂白可以杀死病菌,并防止病菌感染,促使伤口尽快愈合。其次,树木涂白也有杀虫作用,可以杀死越冬虫卵和蛀干害虫。由于害虫往往对黑色、肮脏的地方有趋性,而回避白色和干净的地方。树干涂白后,部分害虫便不敢沿着树干往上爬,也可以防止其他动物啃伤树皮。第三,防止树干被冻伤,避免早霜对植物的伤害。在冬天,白天温度高,树干迅速升温,夜间温度降低,树干经过冷热交替,容易导致冻裂。特别是树干比较大时,由于其颜色更深,树干面积比较大,更容易受到冷热突变,裂开的几率更大。树干涂抹石灰水后,可以反射40%~70%的阳光,就不会导致树干冻裂,可以促使果实萌芽和花期延后,避免早春霜害的影响。涂白液的制作方法:生石灰10份,水30份,食盐1份,粘着剂(如粘土、油脂等)1份,石硫合剂原液1份。硫磺和生石灰的作用主要是杀菌,粘着剂和食盐的作用是延长作用时间,在涂白液中也可以加入一些杀虫剂。在配置时,要先用水将生石灰化开,并进行过滤,立即倒入盐水,最后加入石硫合剂和粘着剂,并进行搅拌均匀。涂白液要随配随用,不宜存放时间过长。现在有厂家生产粉末状涂白剂,具体功能增加了杀钻蛀性害虫效果,主要成分类似涂料。这种工厂化生产的涂白剂相比传统的涂白剂使用更方便、更有利于储存,成本略高。

2树干注药法

防治树木病虫害可以采取注药法,方法就是在树干上打孔,并往孔里注药,这样就能够使农药到达树体的各个部分,因此,不管害虫蚕食树体的哪个部位,都会中毒而亡。对树干注药要选择合适的时间,一般选择在树干萌芽到树干落叶前这段时间内,效果最佳的时间段应该是4~8月份之间。而有些时间段也不适宜用药,如树木落叶至萌动前这段时间。在选用农药的时候,应该选择内吸性比较强且对林木副作用较小的药物,具体选择哪一种,要因树而异。在药量使用上,也要根据树木的不同而定。一般胸径在15cm以上的大树,每株需要6~10mL的原液;胸径在10~14cm的中等树,每株需要4~6mL的原液;胸径在10cm以下的小树,每株需要2~4mL的原液。另外,药剂稀释程度也要考虑气温的变化;当气温比较低的时候,可以稀释到1~2倍,当气温比较高时,可以稀释到原液的3~6倍,这样就不会因药液浓度的太高而对林木产生不利影响。对林木进行打孔注药时,可以在距离地面15~50cm的位置使用直径为0.8~1cm木工钻或充电电钻进行打孔,且要呈45°的角度向下打孔,孔的深度为8~10cm,要保证孔的深度达到髓心为准。打孔时,也应注意孔洞在树干上呈螺旋上升的状态,数量大约为大树3~5个,中树为2~3个,小树为1个,而且要把孔中的锯末掏净,最后注入药液。在完成注药后,一定要用蜡、泥巴或者胶布把孔密封严实,这样注药孔就能够在大约2个月的时间愈合。此注药方法最为省工省药、不污染空气的,也不会伤害到天敌,能够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像天牛、木蠹蛾、吉丁虫等比较难以防除的害虫,使用这种方法更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

3树干涂药包扎法

采用树虫康或蛀虫清10倍液在蛀干害虫成虫羽化盛期,用板刷将稀释后的药剂在树干上均匀涂抹,以树干充分湿润、药剂不往下流为度,涂药后用40cm宽的薄膜从下往上绕树干密封,在涂药包扎15天后,拆除塑料薄膜。在笔者对用药的观察中,这种方法防治效果很好。经现场调查,因涂药后,药物通过树液流动运行输送至整个树体,未进行涂药的主干以上部位,蛀干害虫也可得到同样有效的防治。

4挂吊瓶法

在树干上面,悬挂吊瓶进而给树体治疗病虫害就是树木挂吊瓶法。这种方法是使用棉绳棉芯把吊瓶中的药水直接输入到树木的枝叶上,这样就能够达到治疗的目的。在防治各种蚜虫、介壳虫、红蜘蛛、吉丁虫、天牛等吸汁类害虫时,这种方法收效比较好。吊瓶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在树的主干部分钻1个小孔,并且保证孔口与树干呈现45°的夹角,孔的深度要达到髓心,然后把稀释好的药水注入到孔中,并将棉绳拉直。防治时,一定要注意不同的害虫使用不同浓度的药液,时间一般选在每年的4~9月份比较好。

5树干涂胶法

物理方法防治害虫 篇6

微波杀虫

微波杀虫是一门新兴的技术,特别适合邮检、旅检的除害处理工作。主要是利用介质加热原理。因为被加热的介质(害虫)是由极性分子和无极性分子组成。无极性分子在电场中会产生极化现象,成为极性分子,这些分子的数目是巨大的。在没有电场作用时众多极性分子的排列出现无规则状态,极性的取向也是各向均等的,加上外加电场后,各种极性分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形成有序排列,若电场的方向改变,极性分子的排列方向也随着改变。

由于微波是一种每秒钟振动上亿次的电磁场,介质(害虫)放人这样的电磁场中,介质中的各种有极性分子的排列方向,就要每秒钟随之改变上亿次,这样大量的极性分子吸收了微波的能量而高频地剧烈转动,在反复转动的过程中相互摩擦,便产生了大量的内能,使介质的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致死害虫时,则害虫的组织被破坏而死。例如用微波炉处理种子,方法是对随机抽取的种子样品置于微波炉载物盘上摊开,然后开机进行不同处理温度和时间的杀虫处理,在达到预定的处理温度后停机。待停机24小时后,检查灭虫效果。有报道用微波炉处理洋槐种子,经1~1.5分钟温度可达60~70℃,对洋槐树种中的小蜂幼虫、紫穗槐豆象幼虫杀伤率达100%。

微波灭虫速度快,效果好,无残毒,也不会使害虫产生抗药性,操作简便,但也有不足之处。如处理种子时,一次处理得不多(100—200克)、种子受热不均匀、被处理种子能否出现遗传变异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激光杀虫

激光照射能使害虫产生遗传性的生理缺陷,使雄虫不育或使之发生遗传性变异,破坏其繁殖能力,达到预防害虫的目的。利用红宝石和二氧化碳激光器输出的激光,对一些农业害虫进行照射时,害虫纷纷死亡。科学家们发现,不同种类的昆虫,对不同波长的激光有着不同的敏感性。摸清了昆虫中各类害虫对激光的敏感波长,在用激光杀虫时便可以选择那些使害虫致死的激光波长,有目标地杀死真正的害虫,而不用担心在激光杀虫时杀死有益的昆虫。如功率较小(在千瓦范围内)的红宝石激光器发出的波长为450~560毫微米的激光,可在几小时内消灭温室白粉虱、红蜘蛛等重要蔬菜害虫:波长为6943埃的红宝石激光能杀死颜色较深的皮蠹虫、棉红蛛、红叶螨等虫类:波长为488毫微米的氩离子激光可以有效的杀死水中孑孓及螨类和蚁类等害虫,而飞行中的蝗虫群或蚊子群若被二氧化碳激光照射,就像飞机被高射炮打中一样难以逃命。

遥感技术的利用

现代遥感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遥感技术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839年。但此项技术用于检测病虫害是从70年代开始的。由于不同植物受病虫害后光谱特性不同,人们把不同植物受病虫害后光谱特性的变化作为检测不同病虫害的主要依据。若是林场或草场发生了病虫害,用多频段遥感技术可以在人的眼睛察觉之前一个多星期就能发现,用红外遥感技术可以监视刚刚发生十四天的松毛虫害的蔓延。这样有助于提早采取防治措施。

1972年美国利用航天遥感技术(用人造地球卫星或宇宙飞船等作携带遥感仪器的运载工具,当时美国利用的是地球资源卫星携带遥感仪器),成功地对舞毒蛾危害阔叶树的面积和危害程度进行了预报。1984年日本遥感中心利用美国资源卫星掌握了松小虫动态变化规律,受害现状及蔓延情况。1978年,林业部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院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组织的云南腾冲遥感试验(中法联合航空遥感试验)。该试验的内容之一是应用遥感图像进行森林灾害研究。在试验中,他们采用彩色红外片(1:35000)和全色片(1:10000)对危害云南松的松叶蜂进行目视判读和现场对照分析。结果表明,在可见光波段内,云南松健康木光谱反射略低于虫害木,而在红外波段,虫害木光谱反射率明显低于健康木。

1982年5、6月,他们又在辽宁阜新、彰武两县人工油松林区,应用1981年拍摄的1:35000比例尺的彩色红外片对松毛虫危害面积、程度和蔓延趋势做了研究。结果证明彩色红外片对被害林极易识别,并可测定面积。马尾松毛虫成虫在距离雷达143米处,高4米的低空中,能被雷达跟踪到,并显现在荧光屏上。我国已于1984年组建了遥感服务中心。

辐射、声控防害虫

在50年代中期,有人用Y射线照射羊皮旋螺蝇后,发现羊皮旋螺蝇的雄虫失去繁殖能力。接着辐射杀虫就引起了科技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研究发现用钴60 Y射线16万伦琴照射档案、图书,一个月后,书中的书虱、衣鱼、白蚁、蟑螂和烟草蛱全部死亡,而对装订线和字迹颜色均无影响;用4万伦琴的Y射线照射竹器、木雕工艺晶可杀死其中的蛀虫,照射兽皮可杀死害虫白腹皮蠹:用2~3万伦琴的钴60Y射线照射处理马尾松毛虫的蛹,在林间释放不育成虫后有强烈的不育效应,用钴60射线处理基本可杀灭蔬菜上所有的病虫害,主要用于蔬菜保鲜杀菌处理,用3—5万伦琴可杀死稻谷、小麦和豆类内99%—100%的害虫,用10万伦琴可完全杀死板栗实蛾:用6万伦琴以上,可以阻止芒果核象的成虫羽化。

远红外辐射器将一般的热能转变为远红外辐射能,直接辐照到害虫虫体上,引起分子共振,迅速升温,达到害虫致死高温,使其生理变化,体内酶系统被破坏,蛋白质凝固,致虫体组织和细胞受损死亡。远红外辐射杀虫,温度不宜太高,一般不超过5012,辐射时间不超过30分钟,以减少对档案文件的影响。

各国学者在昆虫声学这一交叉学科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就,如声诱捕蚊、声测森林中白蚊以及水果和谷物中的害虫等。在掌握了多数量、复合种类害虫声信息的提取、分离、辨别技术之后,研制成功了一种粮仓害虫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能监测到粮仓中的谷蠹、赤拟谷盗、米象等不同种类害虫。害虫声测报技术始终是昆虫声学领域研究的热点,美国处于领先地位,已建立于水果害虫和储粮害虫声信号微机监测研究系统,应用于农产品的出口检验及存储检验。

雷达也能派上用场

雷达在二战期间应运而生。雷达的基本原理是根据无线电波从目标反射回来的能量来推断目标的位置。人们在早期的雷达观测实践中就发现,荧屏上经常能见到一些既非军事目标,也非大气回波的亮点,即所谓的“晴空回波”。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一直不清楚这些点状回波究竟是什么东西,便给它们起了个非常动听的名字:“天使”。此后几十年对天使们的追踪研究中,形成了两个新的学科分支:雷达鸟类学和雷达昆虫学,且逐渐从研究走向实用。多年的实践证明雷达在检测昆虫方面有着良好的效果。迁飞昆虫体内所含的大量水分能向雷达接收机返回可分辨的回波能量,故也是良好的反射体。分别以不同仰角对各方位连续扫描,整合可得1500m以下迁飞昆虫的密度廓线、容积密度、面积密度和流量。最常用于观测昆虫的雷达是脉冲雷达,即从天线发射足够能量、足够短的脉冲波束检测目标,且波长必须是厘米级的。迄今为止的昆虫雷达都是脉冲雷达,包括研究型雷达(如扫描雷达、机载雷达、谐波雷达、跟踪雷达等)和实用型雷达。前者提供的信息可深化人们对迁飞现象的认识和理解,而后者所得的信息则可直接用于虫情动态的预测和防治决策。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在距离雷达1000米远的地方放置纱网罩(内有190头柞蚕蛾)。由雷达检测后,可以清晰地显示在荧光屏上。目前,用雷达检测数十公里以外的非洲黏虫、沙漠蝗虫、澳大利亚蝗虫的集群活动已获成功。

现在物理防治使用范围十分广泛,是目前国内外讨论的热点。优点是作用特殊,能杀死隐蔽为害的昆虫,对环境无污染等。缺点是物理防治方法需花较多的劳力或巨大的费用,有时对人、动物和天敌也不安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害虫爆发时,应与化学防治以及其他防治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分

浅谈我国古代档案害虫防治工作 篇7

殷商时期出现以竹木为载体书史记事的简牍。由于简牍含植物纤维, 较易受到害虫的侵蚀。彼时常剥去生皮再用火烘干, 然后用刀片刮制, 这样既便于书写、去湿防腐, 又防止害虫产生。至周时, 专门设置负责治理档案害虫的职官——翦。据《周礼·秋官》记载, 如有蠹虫则“以莽草熏之”, 也就是用燃烧莽草 (莽草又名“毒八角”, 其叶子和果实有毒, 燃烧时产生烟雾可以熏杀蠹虫) 产生的烟来消灭蠹虫。用莽草熏杀蠹, 是我国最早有史料记载的一种较为科学的药物驱蠹方法。这就是所谓的“烟熏灭蠹”。此时期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定期拿出来晾晒的晾晒灭蠹法, 周王朝也曾用此法。这种做法, 至今仍在沿用。

2. 秦汉时期“杀青避蠹”与“黄檗染纸”。

杀青, 就是将简牍在书写之前先用火烤, 使竹汁沥出, 竹简由青变黄。经过杀青和干燥处理的竹简, 可以降低其中的水分, 从而抑制档案害虫的生长和繁殖, 既便于书写着墨, 又能使字迹耐久, 还可以防虫蛀, 成为延长简牍档案寿命较为重要的手段。汉刘向在《别录》中云:“新竹有汁, 善朽蠹。凡作简者, 皆于火上炙之。以火炙简, 令汗去其青, 易书, 复不蠹, 谓之杀青”。

汉代, 纸张的发明使得书写记事的载体呈现简纸并存状态, 当时产生了针对纸张为载体的档案的防虫技术。初期主要是通过处理载体的制成材料来实现保护, 具体来说就是染纸避蠹。我国最早出现的避蠹纸是一种用黄檗汁加工的“潢纸”。将黄檗 (黄檗是一种开黄绿色小花的芸香科落叶乔木, 其皮色黄味苦, 具有杀虫的作用) 浸泡于水后, 制成的黄檗汁是一种内含小柏碱 (黄连素) 的天然杀虫剂。将纸张浸渍在黄色的黄檗汁中晾干即成。黄檗汁渗入纸中可以长年防虫蛀, 与竹简的“杀青”处理有异曲同工之效。

3.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檗染纸”的进一步发展。

东晋元兴三年 (404年) , 朝廷下令官府以黄纸代替简牍书写公文。简、帛的应用渐渐废止, 纸张成为我国官府公文的正式书写材料。纸张防虫技术进一步发展:一方面染潢技术得到了完善。另一方面, 两晋时期发明了雌黄染纸法, 这是对黄檗染纸法的重要补充。雌黄是一种含砷的呈柠檬黄的有毒矿物, 又名鸡冠石, 可用作绘画颜料, 也可用来涂写错字, 不仅颜色与黄纸相仿, 而且错字“一漫即灭, 仍久而不脱”, 有较好的杀虫效果。此外, 香气驱避法及翻晒法也是当时使用比较广泛的防虫方法。香气驱避法是将兰草、麝香、烟草、荷叶等可以散发出气味的中草药, 放在存放档案、典籍的柜架上或库房里, 用来防虫避蠹。翻晒法是通过翻晒来破坏档案虫霉生长环境以避虫。

4. 隋唐时期“专职染潢”与“芸香避蠹”。

隋唐时期出现专职染潢的行业, 染黄成为造纸中的一道工序。对蠹虫的防治不单靠染纸法, 还通过放置芸香 (别名亮草、七里香, 其枝叶含有具有强烈芳香气味的芳香油) 等中草药来防虫。此法与南北朝时放置麝香、木瓜等方法类似, 简便易行又非常有效, 并且芸香比麝香、木瓜等分布更为广泛, 廉价易得。另外, 由于佛教传入, “干扫法”产生。所谓“干扫”, 指在干燥天气, 寺庙的和尚趁载体制成材料和虫卵间吸附力下降, 翻动或轻轻抖动所藏经卷, 再逐页用软毛刷、排布、软布等轻扫, 以求其长期保存。

5. 宋元时期“以椒染纸”。

在档案害虫防治方面, 黄檗染纸法仍被广泛使用。南宋时还出现过一种“以椒染纸”的染纸防蠹法, 据史料记载:“椒纸者, 谓以椒染纸, 取其可以杀虫, 永无蠹蚀之患也。”即用花椒溶液浸泡纸张, 晒干后使用。今存南宋刻本《名公增修标注南史详节》, 就是用椒纸印制的, 一直未见有虫蛀迹象。宋代还用放置角蒿 (黄河流域一带所常用) 、鱼石子 (西北一带所常用) 等药物驱避方法避蠹。此外, 作为防虫防潮的一种辅助手段, 这时期仍然保持了定期于仲夏时节晾晒档案典籍的习惯。这与前代相比有进步的是:如果遇到没有日照的情况, 可以用人工温室或吸去空气中湿气的方法。这为今后用破坏档案害虫生存环境的方法防虫, 提供了宝贵经验。

6. 明清时期“红丹防蠹”。

明清时期, 人们在大量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 防虫研究技术和方法有重大突破。明末, 广东南海用红丹防蠹纸 (亦称“万年红”防蠹纸) 防虫。其具体作法是将红丹加入添加剂和桃胶溶液, 用水调匀, 制成橘红色涂料, 刷在以竹为原料的毛边纸或连史纸上, 阴干就成为效果显著的防蠹纸;或者涂刷在书籍扉页和封底也可有同样的防蠹效果。特别是对于不经常翻动而又要长时间保存的有价值的档案, 能达到长期防蠹的目的。例如, 明崇祯年间刊印的《梦溪笔谈》, 由于衬有红丹防蠹纸, 至今完好如初。

此外, 明清时期仍然也沿袭芸香防蛀法。如明代嘉靖年间, 浙江宁波著名的范氏天一阁也依旧使用芸香避蠹, 而且效果显著。除芸香外, 明清时期还放置麝香、樟脑、皂角等避蠹。明清时期同样立有定期晾晒制度, 明代在每年六月初六, 清代在每年夏秋两季, 并设有专职官员负责掌管。一般是“将书脑放上面, 两面翻晒”, 以保证晾晒效果, 待晾晒完毕需要稍加放置, 等到自然冷却后, 再重新收藏入库。

纵观我国古代档案害虫防治方法, 其中不乏使用特殊装具存放、用药驱虫、翻扫移动、翻晒、定期给存放环境通风等方法, 对当今档案防虫工作中提倡“绿色环保”有很大借鉴意义。我们可以在汲取前人精华的基础上, 同现代科技相结合, 突破创新, 寻求一种既能杀虫灭菌又对人体和档案无副作用的中草药来防治档案害虫, 以达到低毒化。

参考文献

[1]杨毅.中国档案管理史[M].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1.

[2]高换婷.明清档案保管世纪谈[J].档案学通讯, 2001 (1) .

[3]丁春梅.从公文用纸看宋代官府对文书档案保护的重视[J].档案学通讯, 2006 (4) .

[4]所桂萍.试论宋代档案保管技术与方法的创新[J].郑州大学学报, 2005 (3) .

杨树食叶害虫防治方式比较 篇8

1 不同防治方式的使用条件及特点

1.1“运五”飞机防治

使用条件:杨树集中连片, 发生面积大, 害虫虫态相对整齐, 防治时间集中, 防治线路设计清晰, 定位准确, 多以生物、仿生药剂防治为主。优点是便于统一协调, 节省人力物力, 防治速度快, 防治面积大, 喷洒药物均匀, 节省药物, 节约用水, 成本低。缺点是防治时要求选择周围的民航或空军机场, 协调任务大, 报批飞行计划困难。

1.2 直升飞机防治

使用条件:害虫发生防治区域相对集中, 防治线路设计清晰, 定位准确, 有合适的起降点和使用水源。轻型直升飞机防治害虫具有可就近选择起降点、简便易行、轻便灵活、飞行高度低、作业速度快、药物喷洒均匀、节省药物、节约用水、成本低的优点, 是防治森林、农业病虫害的可选器械。但是直升飞机载药量少, 单次防治面积小, 无法实行人工导航, 抗气流能力差, 安全性能较低。

1.3 人工喷洒药物防治

使用条件:一般只对相对低矮的中幼林、分布较稀疏、林地内能够通行防治机械的平原区域林地害虫进行, 该种防治方法叶面喷洒药液量大, 防治规模相对较小, 多适用于化学药剂防治。优点是使用性灵活, 可随时集中力量控制不同区域的暴发点, 但是费水、费时, 防治成本较高, 过多使用化学药剂容易杀伤害虫天敌。

1.4 人工释放烟剂防治

使用范围较小, 一般只能用于郁闭度大的片林和林带, 在清晨、傍晚无风或微风时释放。优点是便于集中人力、物力及时组织防治, 杀虫效果均匀, 防治高大树木效果更好, 是路况较差的山区或者是周围无水源地区的最佳防治选择。但是明显的缺点是使用化学烟剂容易杀伤害虫天敌。

1.5 人工释放白僵菌、苏云金干菌粉剂防治

使用范围较小, 一般只能使用于郁闭度大的片林和林带, 在清晨、傍晚无风或微风时释放, 同时要求在防治释放季节, 空气湿度在90%左右, 多适宜在7—8月高温多雨季节使用。优点是便于统一集中人力, 集中时间组织防治, 减少防治成本, 也是路况较差的山区或者周围没有水源地区的最佳防治选择, 同时一次释放菌粉, 条件适宜时菌粉可在林内长时间传播扩散, 能抑制多代害虫的发生和危害, 最大的优点是能够保护害虫天敌, 提高林分的自控能力。

2 不同防治方式的防治效果

2.1 飞机防治

“运五”、轻型直升飞机防治杨树食叶害虫, 由于叶面喷洒药液量较少, 常使用生物、仿生药剂防治, 杀虫效果较慢, 一般2~3 d见效, 但药效持续时间长, 一般仿生药剂药效可持续20 d以上, 防治效果在70%~90%。

2.2 人工喷洒药物防治

叶面喷洒药液量大, 杀虫速度快, 能迅速遏制害虫的暴发成灾, 防治效果可达到85%左右, 但是喷药高度有限, 树木高大时, 往往不能杀灭上部害虫。

2.3 人工释放烟剂防治

防治效果受林地自然条件、放烟时天气条件影响较大, 选择适宜的条件, 防治效果可以达到80%以上。

2.4 人工释放白僵菌、苏云金干菌粉剂防治

防治时受天气条件影响较大, 一般情况防治效果在70%左右, 但在条件适宜时, 能抑制多代害虫的发生及危害。

3 防治对策

一是掌握林分情况, 选择防治方式。杨树食叶害虫发生时, 对发生虫害的林分要进行详细踏查、调查, 准确掌握林地林分情况。根据调查情况, 全面分析, 选择1种或多种适宜的防治方式, 以保证防治效果。二是选择最佳适用药物。根据确定的防治方式, 结合杨树食叶害虫不同世代、虫态的发育情况, 在以生物防治为主的前提下, 选择最佳适用药物和适用量, 以求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摘要:对杨树食叶害虫5种常用防治方式进行综合性分析研究, 归纳了不同防治方式的使用条件和利弊, 为选择适宜的防治方法和最佳使用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杨树,食叶害虫,防治方式

参考文献

[1]王邦磊.林业有害生物及无公害防治[M].郑州:河南农业出版社, 2009.

[2]林晓安.河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5.

[3]张红立, 雷改平, 孙新杰, 等.南阳市杨树主要食叶害虫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2) :128.

害虫防治 篇9

关键词:玉米,害虫,防治,集成,应用

1 玉米地下害虫的种类及危害特点

1.1 小地老虎

属鳞翅目, 夜蛾科。主要以幼虫危害寄主植物的幼苗, 咬断幼苗近地面的茎部, 使整株死亡, 造成缺苗断垄, 严重的甚至毁种。

1.2 蛴螬

属鞘翅目, 鳃金龟科。幼虫咬食各种蔬菜幼苗的根、茎, 使幼苗枯死;或啃食块根、块茎, 使作物生长衰弱, 直接影响产量和品质。

1.3 蝼蛄

属直翅目, 蝼蛄科。蝼蛄以成虫、若虫在土中咬食刚播下的种子和初发的幼芽, 也咬食根部和近地面的嫩茎。被害根茎呈乱麻状, 使幼苗萎蔫而死, 或将幼苗咬断, 造成缺苗断垄。由于蝼蛄在表土层活动, 穿成许多隧道, 使幼苗根部与土壤分离, 失水干枯而死。

1.4 金针虫

属鞘翅目, 叩头虫科。主要以幼虫在土中取食播种下的种子, 萌出的幼芽、菜苗的根部, 致使作物枯萎致死, 造成缺苗断垄, 甚至全田毁种。

2 防治指标

蛴螬1~2头/㎡;金针虫3~4头/m2;蝼蛄0.2头/m2;地老虎幼虫1~2头/m2。

3 试验研究

通过本试验, 能有效地筛选出防治玉米地下害虫的最佳药剂, 同时该药剂还应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特点。

3.1 供试药剂

40%毒死蜱乳油、50%辛硫磷乳油, 使用方法为拌种和清水对照。

3.2 试验处理及设计 (见表1)

本试验共设3个处理, 4次重复, 各小区除施药种类不同外, 其他农事操作内容和时间一致。为了保证基本苗一样, 在移栽时, 点清基本苗。试验小区四周设立保护行。

3.3 玉米地下害虫虫口密度及减退率 (见表2)

3.4 玉米收获

单晒、单收, 分别过称, 同时称好每个小区玉米的鲜重和干重, 做好记录。

3.5 结果分析

3.5.1 生育期A、B2个处理剂量拌种区玉米各生育期均与空白对照一致。

3.5.2 保苗效果

从保苗效果来看, 除清水拌种保苗效果较低外, A处理、B处理拌种在播后10d出苗率分别为90.60%和89.79%, 而对照播后10d出苗率为81.5%, 效果十分显著。

3.5.3 虫口密度变化从虫口密度消长情况来看, A处理和B处理区的土内虫量明显下降。

3.6 结论与建议

用50%毒死蜱乳油50mL对水2.5kg拌种30kg, 或用50%辛硫磷乳油100mL对水5kg拌种50kg, 防治蛴螬、蝼蛄和金针虫效果很好。注意拌种应在暗处遮光进行, 拌后闷种3~4h, 待种子阴干后再播种。

4 配套关键防治技术

4.1 农业防治

4.1.1 消除田间杂草

地老虎幼虫、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主要在土壤中栖居, 土壤条件的改变会直接影响它的活动。清除田间杂草, 杜绝其幼虫早期食料来源及成虫的产卵场所, 对减少其越冬虫量, 减轻危害程度有较好的作用。

4.1.2 翻耕整地

可压低越冬虫量。早秋翻耕和翻后耕耙, 除机械伤外, 害虫被翻到地表之后经日晒、霜冻、天敌啄食等, 会增加虫口死亡率。

4.1.3 改革种植制度

变一年一收为一年二收, 不仅扩大复种面积, 压缩春播面积, 且增加耕翻整地次数, 改变环境条件, 除能控制其为害外, 还可调整前后茬如进行水旱轮作。

4.1.4 合理使用肥料

增施腐熟肥, 改良土壤透水、通气性能, 促进根系发育, 使植株生长旺盛, 能增加抗虫能力。合理使用碳酸氢铵、过磷酸钙等做底肥, 对害虫也有控制作用。

4.1.5 合理灌溉水浇地可以结合作物生长需要适当进行灌溉, 可抑制地下害虫的为害。

4.2 化学防治

4.2.1 药剂拌种

可选用的药剂有50%辛硫磷乳油100mL对水5kg拌种50kg, 或50%毒死蜱乳油50mL对水2.5kg拌种30kg, 能防治蛴螬、金针虫、地老虎、蝼蛄等害虫。

4.2.2 撒毒土

可用2.5%敌百虫粉2kg, 或5%辛硫磷颗粒剂2.5kg, 加细土30~40kg拌匀, 撒于玉米根部附近, 结合锄地或培土埋入土中, 能防治蛴螬、金针虫。

4.3 其他防治

4.3.1 毒饵诱杀

根据地下害虫的活动规律, 用90%敌百虫晶体100g对水1kg, 喷洒在切碎的茴香叶上, 或用炒香的麦、米糠5kg, 加90%敌百虫晶体50g, 对水适量拌匀晾干, 于傍晚撒施在幼苗旁边, 毒杀害虫。

4.3.2 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小地老虎、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成虫。

4.3.3 用糖酒醋液诱杀成虫糖、酒、醋的比例为6∶1∶3。

4.3.4 人工捕杀

掌握地下害虫活动规律, 结合农时, 进行捕杀;也可于傍晚在田间每隔3~5m放一堆桐油叶、茴香等饵料, 次日清晨进行人工捕杀。

5 防治技术分析与建议

5.1 技术结论

地下害虫是我县近年来玉米苗期的主要害虫, 特别是蛴螬、金针虫、蝼蛄等危害尤其严重, 常常造成小麦缺苗断垄。用化学种衣剂和生物种衣剂对玉米包衣后, 出苗率分别比对照高4.2%、5.8%, 说明玉米种子包衣后, 对外界环境有一定抵御作用。

5.2 技术关键

种子包衣要严格掌握用药量和播种深度。用药量过大、播种过深可能影响正常出苗, 包衣种子播种深度以3~5cm为宜。

5.3 建议

柳树蛀干害虫防治方法及效果分析 篇10

1 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

光肩星天牛是鞘翅目、沟劲天牛科中的一种,对于桑树、杨树、柳树、榆树等树种,都会造成较大的危害。成虫体黑色,有光泽,有一个刺突,存在于前胸的两侧位置,由大约20个左右的报色绒斑,存在于鞘翅的位置上,同时会由蓝灰色的容貌生长在体腹位置。在树木的生长期当中,会受到幼虫的危害,幼虫会向木质部进行蛀食,并且不断的进行吐屑,同时从产卵空当中,将黄色的木屑、褐色的粪便等进行排出。

光肩星天牛的幼虫会在春季和秋季高发,例如在邢台当中,早在4月份,就出现了羽化的成虫,而到了夏季前期,将会大量出现羽化的成虫。这些成虫从树木的蛀孔中判处,会在树干继续进行产卵,或是取食树木的营养成分。在这一时期当中,应当着重进行成虫的防治和处理。到了夏末秋初的时节,成虫的数量将会降低,虫害情况也将会有所减少。

2 防治措施

根据其发生规律,应采取以防治成虫为主,杀灭幼虫为辅,阻止其产卵为指导思想。采取药剂防治为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2.1 土壤施药

此法是针对树干内幼虫的防治,在树下埋施长效的内吸颗粒剂,并适时浇水,于每年3月、6月、9月各施药1次,每棵树施药1kg,每棵树沿大枝方向挖4~6个坑,要距树基远点靠近根尖,以利药效发挥,分穴等量施药后覆土,然后浇水2~3次,用药品种可选用甲基异硫磷、呋喃丹等,轮换使用。

2.2 树干钻孔注射药液

每棵树打3个孔,各孔均匀分布在树干不同方位,上下错开,尽可能使孔位对准树冠上大主枝,孔深要穿过树皮到达木质部,钻孔向下倾角45°。施药时把药液灌入专用输液袋,将输液管插入孔洞,孔洞周围用泥封死,每隔10d灌药1次。用药时间从3月下旬开始,至9月中旬,用药品种可选用48%毒死蜱乳油、35%硫丹乳油、48%辛硫磷乳油等,稀释倍数为500倍,轮换使用。

2.3 生长期喷药防治

成虫出现盛期、产卵盛期是最有效的防治时期,虫体在外部暴露时,抓住这一关键时期进行药剂防治,据观察在邢台市该成虫出现盛期是6、7月份,在5月上旬结合防治蚜虫开始进行喷药,可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1500倍液、35%硫丹1500倍液、毒霸天下1000倍液单独、交替、混合使用每隔10d喷药1次,直到成虫减少的9月份。

2.4 及时修剪病虫干枝

结合修剪整枝,及时剪除和处理有虫枯枝。在危害严重区域,彻底伐除没有保留价值的被害树木,及时安全焚烧,以减少虫源。加强树木的管理,增强树势,促使树木健康生长,减少危害。

2.5 适时释放寄生性天敌

在4月初成虫开始活动时释放管氏肿腿蜂,利用寄生性天敌将卵产在天牛幼虫体内寄生,通过吸取天牛幼虫及蛹的营养,导致其死亡,从而达到防治效果。

3 防治效果

3.1 土壤施药

因土壤施药施用的是内吸性的长效杀虫剂,邢台市园林局于4月初在冶金路施入甲基异柳磷颗粒剂,分别于施药后7d、15d取一段幼虫危害的树干,剖开后检查幼虫是否成活。实际使用中表明,土壤施药的方法效果不明显,幼虫没有出现中毒死亡的症状。

3.2 树干钻孔注射药液

钻孔注射药液的方法中,先后采取了20%吡虫啉可溶性液剂100倍液、200倍液、3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100倍液、200倍液、300倍液;清水对照进行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向树体输液的方法可行性较差,原因是农药稀释液输不进去,树体吸收的药量极少,防治效果较差。

3.3 生长期喷药防治

实践证明,生长期喷药防治是防治天牛最可行的方法之一。效果较好,树干干枝的现象已明显减轻,且在成虫活动高峰期时,喷药后能明显见到中毒的虫体。

3.4 及时修剪病虫干枝

经核实,及时剪除和处理有虫枯枝,及时减少虫源,加强树木的管理,增强树势,促使树木健康生长,对天牛危害能起到明显作用,减少天牛危害。

3.5 适时释放寄生性天敌

因生物防治方法见效较慢,邢台市园林局曾在邢台市达活泉公园人工湖周围进行人工放蜂活动,目前效果还在观察中。

4 防治建议

上一篇:平凡的伟大的执着下一篇:礼品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