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循证护理

2024-07-13

儿科循证护理(精选四篇)

儿科循证护理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本院儿科收治的204例患儿临床资料, 按照不同的护理方法, 将患儿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每组例数均为102。研究组中患儿年龄在1~12岁, 平均年龄为 (5.34±1.97) 岁。对照组中患儿年龄在1.5~11岁, 平均年龄为 (6.68±1.00) 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以用作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 在研究组患儿及其家属心理护理中进行循证护理, 具体如下。

1.2.1 合理评估患儿病情, 提出护理问题:

由于疾病、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家庭背景都不同, 因此, 需要加强对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状况的评估, 循证如下。 (1) 患儿存在的心理问题。3个月~7岁的患儿大多存在分离性焦虑, 在7岁后在陌生的环境中, 患儿害怕见到医师、护士, 对治疗与护理存在抵触抗拒心理。3~6岁患儿的防卫性心理较强, 学龄前儿童经常哭闹, 反抗要求回家, 必须父母陪在身边, 甚至不愿意配合治疗。1~3岁患儿大多表现为任性哭闹等, 性格较为羞怯、疑虑, 对护理表现出反抗情绪。住院时间较长的幼小婴儿, 行为表现呆板, 反应迟钝, 表情淡漠等。各个年龄阶段的患儿睡眠烦躁不安, 并且可以隐瞒与否认疾病。 (2) 家长存在的心理问题。由于文化背景以及生活经历不同, 面对患儿疾病, 家长往往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有些家长反复向医护人员询问病情, 由于缺乏充分的疾病知识, 对患儿预后情况产生恐惧感, 不愿意接受某些检查和治疗等, 患儿病情恢复较慢会引起患儿家属对医护水平的怀疑, 过于容忍患儿不正确行为, 甚至出现不遵循医嘱的行为。

1.2.2 结合有关文献资料与临床实际情况, 加强循症支持:

针对患儿及其家属出现的心理问题, 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 采取可行性的护理对策。 (1) 加强与患儿及其家属之间的沟通,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增强患儿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 (2) 为了缓解分离焦虑, 护理人员应该鼓励父母陪伴及照顾患儿, 并落实护理制度, 实施连续护理。为患儿提供有趣的玩具及物品, 协助患儿保持与家庭以外的接触。 (3) 对于比较小的患儿, 护理人员应该给予其摸触、拥抱等, 年龄较大的患儿, 可鼓励其布置床旁周围环境, 设置精致的图案等。 (4) 尽量减少患儿身体上的约束, 在治疗与护理过程中, 给予患儿部分选择权。同时, 为了缓解疼痛反应, 应该为患儿讲笑话、讲故事, 以转移注意力。 (5) 在患儿住院后, 护理人员应该对家长进行知识宣教, 介绍患儿发病机制、预后情况, 同时讲解治疗与护理的目的等, 并加强护理巡视, 及时解决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同时, 针对不同的家长, 采取心理护理疏导方式, 以缓解家长紧张、恐惧、焦虑和抑郁心理。

1.3 观察指标[2]:

对比两组患者的SAS评分与SDS评分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采用SAS评分、SDS评分对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评定, SAS评分与SDS评分越高, 患者抑郁程度越高, 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的调查包括: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等。随访调查问卷共发放204份, 全部收回204份, 其回收率为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的SAS评分、SDS评分:

心理护理前, 两组患儿的SAS评分、SDS评分差异不明显,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后, 研究组患儿的SAS评分、SD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明显,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P<0.05, 与对照组对比, 差异明显,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比较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

注: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对比, 差异明显,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随着医学健康观念的不断更新, 人们对基层儿科护理的要求越来越高, 作为优秀的医护人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加强与患儿及其家属之间的联系, 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3]。在儿科心理护理中, 医护人员应该注意相关的沟通技巧:首先, 主动介绍自己, 鼓励患儿自我介绍, 以亲切态度与患儿交流, 耐性倾听患儿提出的问题与需求, 分析不同年龄阶段患儿的心理特征, 并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 消除患儿的抵触情绪,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等。其次, 护理人员应该遵守职业道德, 尊重患儿隐私以及情绪的变化[4], 并提供必要的支持等, 特别是患儿在受伤时哭闹, 应该用肢体语言与其交流, 增强患儿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与依赖感等。最后, 遵循循序渐进的护理原则[5], 及时发现护理中出现的问题, 实施个体化、阶段性的护理计划, 收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 从而不断调整护理方案。通过以上研究表明, 研究组患儿的SAS评分、SD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为98.04%,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47%, 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将循证护理在基层医院儿科心理护理中, 可缓解患儿不良情绪, 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新红.浅析儿科护理中家长心理问题的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6 (19) :516-517.

[2]张锦秀.人文关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4 (25) :169-170.

[3]尚延荣.浅谈儿科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8 (15) :976-977.

[4]陈冬林.心理护理在儿科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0, 3 (17) :125-126.

儿科研究生培养中的循证医学论文 篇2

1循证医学概念及教学模式

随着医学日新月异的发展,传统灌注式教育的不足日渐明显,这种经验式的教育方法已不能适应医学发展的需求。循证医学教学模式的提出,使医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可培养他们的临床创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该教学模式可在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进行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病例,提出问题,针对提出的问题寻找科学的证据来解决问题,从而树立医学生严谨、科学、求实的工作作风。从基本的理论教学到病例讨论,最后回到临床解决实际问题,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临床教学的效果,达到了很好的实践教学目的。医学生的培养,是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其要求是非常严格的。目前,许多国家都在探索适应医学发展的教学模式和实施方法,强调循证医学和以问题为基础的自我教育式的学习方式。结合我国目前医学生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儿科专业特点,在儿科研究生临床学习阶段引入EBM教育是可行的,其教学过程主要包括4个步骤:

⑴根据处理病人时遇到的情况提出临床问题,即要找什么样的证据;

⑵检索回答相关问题的文献,即如何发现证据;

⑶迅速评价所找到证据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准确性;

⑷把这些证据有效用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即用这些证据做什么。这4个步骤概括了循证医学教育模式的特色和创新之处,是该教学模式的精髓所在,顺应了临床教育的发展趋势。

2循证医学教学在儿科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2.1在儿科领域应用循证医学的必要性

儿童时期是人生的基础阶段。儿科学是一门特殊的临床医学学科,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儿童年龄及个体差异都非常大,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儿童的健康和疾病状态。儿科疾病特点是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如果抢救不及时、处理不当则会错失抢救时机,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因此儿科医师不仅要有丰富的跨专业的临床经验,同时更应具有良好的临床思维和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及技能。随着社会进步及医学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化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医学变革的主流。循证医学是评估医学实践的重要手段,在儿科专业人才的.教学培养中应用循证医学原理,使教、研、学一体化,有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促进学科发展。

2.2在儿科研究生培养中采用循证医学教育的意义

儿科研究生一般掌握了初步的诊断及治疗技能,但他们缺乏足够的临床经验和应变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引导他们掌握正确学习方法、不断总结,才能迅速提高诊疗水平。这就要求每一个儿科专业研究生必须不断学习医学知识,大量阅读专业最新文献及诊治指南,从而用更科学、准确的临床证据来指导患者的诊治,不断积累经验,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儿科医师,而循证医学教育模式为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弥补了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不足。儿科研究生在本科学习阶段都受过正规系统的医学教育,积累了一定专业知识及技能,同时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和文献检索能力,但他们对循证医学的理论比较陌生。传统的临床教学中,带教老师往往只依据教科书或自身临床经验为依据指导他们去处理病人,而医学专业技能的培养,不是单纯的理论或临床经验的堆积。所以在医学研究生专业学习中采用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可以将理论知识、临床经验与科学证据相结合来为患者作出最佳诊疗,使医学生具备科学的临床思维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为今后的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打下良好基础,更是为他们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儿科医师创造有利的条件。此外,EBM强调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尊重病人的价值和愿望,充分体现了良好医德医风的基本要求,可培养学生以病人为主的人本主义思想。在循证医学中,医生有义务将诊疗方案及制定该方案的证据如实告知患者,使其参与临床决策,帮助患者行使知情权及选择权。这对医学生确立医患沟通的思想观念及掌握沟通技巧非常关键,这也是医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部分,是研究生专业素质培养不可或缺的部分。

2.3循证医学教育模式在儿科研究生培养中的实施

那么,在儿科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如何实施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呢?医学研究生进入临床实习后,迈出了他们专科医师职业生涯的第一步,研究生不仅要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逐渐熟悉临床工作流程,亲自参加病人的诊断、治疗、抢救及疑难危重症的处理,还要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合理应用于临床,完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过渡,因此他们每天都会面临许多临床实际问题。各级带教老师不仅要定期给研究生讲课,进行基础及最新的专业知识培训,还要带领研究生进行日常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及教学查房。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自觉应用循证医学的理念,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探讨及解决问题的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及效率,在锻炼他们临床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临床思维及创新能力。从而真正体现了循证医学利用科学证据解决实际问题的优势所在。循证医学教育模式的实施,应在研究生进入儿科临床工作阶段即开始进行,在他们熟悉科室工作环境及流程之后,就应安排有循证医学教学经验的高年资医师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讲座,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该医学模式的特点及其对日常临床工作的重要性。在平时临床带教中除直接传授经过EBM验证的知识外,应鼓励和引导研究生不断阅读国内外级别高、有价值的专业医学文献及疾病诊治指南,并对这些资料进行科学分析,从社会、经济、伦理的角度评价其可行性。培养他们进行循证医学实践及对专业的学习兴趣。针对临床典型疑难病例科室可进行集体交流,由主管住院医师带领研究生详细询问病史,搜集并总结第一手的临床资料,结合病例特点综合分析,提出问题,并要求他们通过查阅相关的书籍和文献资料来解决问题,做出有理有据的临床诊断,同时对相关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最后是诊疗计划的制定、预后判断。上级医师指导整个过程并进行总结,同时介绍一些专业前沿知识,针对具体病例提出一些有科学依据的新观点,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

2.4循证医学教育模式的应用效果评价

循证护理在儿科发热患者中的应用 篇3

1 发现并提出问题

通过召开座谈会和满意度调查, 收集并分析家长反馈意见, 发现工作中存在2个常见问题: (1) 家长认为测量体温 (特别是肛温) 会干扰患儿休息, 不利于疾病恢复。 (2) 服用退热药0.5h后复测体温下降不明显, 家长不满意。针对患儿及家长的意见, 结合临床工作中出现的疑惑, 提出以下需要解决的问题: (1) 腋温与肛温的相关性如何?其差异值为多少? (2) 对于感染性发热, 哪种降温措施效果最佳? (3) 运用不同的降温措施后何时显效?

2 护理干预

2.1 腋温与直肠温的相关性及其差异值

临床上一直以来执行的标准是腋温比口温低0.3~0.5℃, 而直肠温比口温高0.3~0.5℃, 按此推理腋温比直肠温低0.6~1.0℃。笔者通过临床实践证实, 当外界温度在25℃以上、患儿高热时, 直肠温与腋温相差在0.3℃以下;低至中等热时, 相差在0.3~0.5℃。而如果外界温度在25℃以下时, 体表温度较低, 加上穿衣多, 影响上肢夹紧形成密闭腋腔, 致使直肠温与腋温相差较大且不固定。对此, 笔者在临床上采取以下措施: (1) 调节中央空调, 保持室温在25℃左右。 (2) 与家长沟通, 讲解测量直肠温的重要性, 取得家长的配合。 (3) 采取不同的测温方法。患儿睡觉时, 穿衣较少, 为避免刺激患儿, 预测腋温, 根据体温越高差值越小的原则, 酌情加0.3~0.5℃。而当患儿清醒时, 上肢不停活动, 难以固定, 则尽量说服其测量直肠温。

2.2 选择感染性发热的最佳退热方法

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发热多为细菌、病毒等外源性致热原引起的感染性发热。退热方法一般分为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 护理人员对物理降温护理措施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指导家长及时处置高热患儿, 以减少高热惊厥等并发症的发生。有结果显示, 全身温水擦浴结合局部酒精擦浴, 其效果比单纯温水擦浴好, 和单纯酒精擦浴效果相近, 可大大减少患者对突然大面积接触酒精所引起的刺激反应, 减轻体内反射性产热过程, 避免出现寒颤, 有利于热的散发。同时因减轻了患儿的不适感, 使患儿能更加自觉地配合。还有研究显示, 采用41~43℃的温热酒精擦浴, 更有利于血管扩张, 其30min后降温效果比常温酒精擦浴好。对于药物降温, 由于口服有吸收过程, 比物理降温显效慢。儿科常用的退热药物中, 布洛芬和扑热息痛被世界卫生组织 (WHO) 推荐为安全有效的儿科解热药。布洛芬是最早被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 (FDA) 批准用于治疗>6个月的婴幼儿发热的药物。布洛芬比扑热息痛作用快, 体温下降更明显和维持时间更长。另外的对比研究显示, 赖氨匹林和布洛芬一样退热快而持久, 但赖氨匹林的优越性在于它可静脉注射, 且与常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无配伍禁忌, 可作为高热、胃肠道症状重、不合作患儿之首选。对于超高热或有惊厥史的发热患儿, 药物降温配合温水擦浴在短时间内 (30 min) 可迅速达到降温目的。综合分析以上资料并结合工作经验和患儿病情, 制定以下护理措施: (1) 向患儿家长讲解发热相关知识, 缓解急躁情绪, 避免盲目使用退热药物。 (2) 一般情况下, 体温<38.5℃, 特别是<4个月的婴儿, 暂不使用退热药, 予多饮水, 松解衣被, 密切观察。体温≥38.5℃, 遵医嘱予布洛芬口服。 (3) 超高热或有惊厥史的发热患儿, 均先予物理降温, 后遵医嘱予布洛芬口服。 (4) 发热伴全身中毒症状患儿, 先予温水擦浴, 加强体温监测, 不盲目使用退热药。 (5) 四肢冰凉、全身发冷患儿禁用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措施, 应采用药物降温, 并予手脚保暖, 促进末梢血液循环。 (6) 体温持续不退者, 4~6 h可重复使用退热药, 并及时补充水分。

2.3 降温措施后的显效时间

不管采用何种降温措施, 常规于降温后0.5h复测体温, 而家长也习惯于以这次体温来衡量退热措施是否有效。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 降温 (特别是药物降温) 后0.5h体温下降不是很明显, 有的还反而略有上升。因此,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取消统一模式的体温复测时间, 改为针对不同降温方法确定相应的时间复测体温 (物理降温0.5h, 药物降温1h) , 告知家长所采取降温措施的原理及其显效时间, 并强调体温骤降的不利方面, 以安抚其焦虑心情, 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3 结果

通过1年多的临床实践, 笔者满足了不同发热患儿及其家长的需求, 患者满意度上升, 进一步提高了整体护理的内涵。同时, 通过查证、分析讨论, 也巩固和提高了笔者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借此修改和充实了发热护理常规, 通过临床应用中的评价反馈, 不断改进, 形成动态循环。

儿科循证护理 篇4

PBL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循证医学是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 其两者相结合在儿科临床教学中以病人的问题为基础, 以学生为主导进行思维、推理、分析,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学习独立思考, 从而达到培养其终身学习的目的。

1 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 临床医学研究突飞猛进, 日新月异, 这要求我国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方向转变, 医学生必须具备网络性, 前导性, 创新性的思维方式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1]。传统的教学模式LBL (lecture based, learning) 有自身优点, 强调理论学习的深度和系统性, 缺点是始终以老师为主体, 以讲课为中心, 采取全程灌输式教育, 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地位, 学生对知识运用能力差, 培养的学生大多是老师知识和经验的再现, 往往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知识的更新, 因此, 传统的经验医学模式向循证医学模式转变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历史必然, 同时迫切需要将循证医学应用于儿科学临床教学中, 以培养高素质的儿科临床医学人才。

2 PBL模式和循证医学教学特点

PBL (pleblem, based, learning) 即指以病人的问题为基础, 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维, 推理, 分析, 老师只起向导作用, 而不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 其教学过程大致分为:提出问题→建立假说→收集资料 (自学) 论证假设→总结扩展5个阶段[2]。PBL模式以学生为主体, 以问题为中心, 在教师的整体把握和指导下, 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 它打破基础理论知识的完整性, 使学生面对具体的临床问题, 将各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知识容于一个真实的病例, 使各学科相互渗透, 融会贯通, 培养学生以病例的诊治为中心的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 学生灵活诊治的能力大大提高, 并进一步具备一名医生的素质。循证医学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EBM) 是1980年加拿大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 sackett创建的一种崭新的医学模式, 在2000年EBM定义为慎重的, 准确和明智的应用当前所获得的最好研究依据, 同时配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的临床经验, 考虑病人的价值的愿望, 将三者完美给合起来判定病人的治疗措施。Medicine主题词 EBM的定义中将EBM分成4个步骤 (1) 以病人的问题中引出一个明确的临床问题; (2) 检索相关的临床文献; (3) 批判性的评价临床证据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4) 在临床实践中实施有关的研究成果。

3 PBL联合循证医学实践方法引入儿科临床学习

2010年, 我们运用PBL与EBM相结合应用于儿科学的理论课及见习课教学过程中,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儿科学理论知识及培养循证临床思维。儿科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 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医学学科, 涉及内科各个系统疾病, 也涉及神经, 精神心理学, 妇产科, 外科, 五官科各学科, 内容庞杂, 课时紧, 教学内容多, 临床教学中学生忙于记笔记, 来不及主动思考, 很难发现或提出问题, 囫囵吞枣, 仅为考试过关, 其考试一结束, 强化记忆很快遗忘, 严重影响儿科学教学质量, PBL以问题为开端, 以解决问题为目的, 其基本思路可用于儿科临床教学中, PBL模式所以在课堂上以临床问题为开始, 先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这种教学模式在模拟的临床环境中, 以病人问题为引导, 以学生为主体, 进行分组讨论, 学生针对老师提出的临床问题, 以课本为蓝本, 教研室提供CNKI检索系统, 进行PBL教育, 其具体步骤如下: (1) 提出临床问题。 (2) 临床有关证据。 (3) 严格评价临床证据。 (4) 应用证据。 (5) 后效评价证据[3]。如出现抽搐患儿, 其诊断应考虑何种疾病, 如何治疗 (提出临床问题) 学生可以通过老师提出的病史, 化验检查, 高效率收集检索有关资料 (收集证据) , 对查阅的文献作批评性评价, 提出诊断及鉴别诊断, 研究结果指导临床治疗 (应用证据) 。在课堂上, 带教老师将事先准备好的病案发给学生, 按照PBL模式理论系统训练 (1) 分析病案中临床资料, 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有关疾病的病因, 诊断, 治疗, 预后 需要解决的总理。 (2) 根据问题, 利用我院图书馆及CNKI检索收集有关证据。 (3) 以小组为单位评价文献信息的真实性及临床价值, 提出具体结论及解决临床问题的方案。 (4) 指导老师进行点评和小结, 评价内容包括资料收集和设计方案, 研究对象的选择, 文献资料的真实性和有用性, 最后提出临床处理方案, 通过EBM教学模式, 发现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 自学能力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应用知识面广, 学生和教师满意度较高。

临床见习阶段是医学生从理论学习向临床实践过渡的桥梁, 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进入临床见习的学生, 每天都要面临许多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问题, 儿科临床见习有其自身特点, 患儿年龄小, 个体差异大, 不能用同一标准, 衡量不同年龄患儿, 且病情变化快, 家长不配合, 查房时患儿哭闹多, 所以进入儿科见习后, 普遍存在着实习生不是书写病历就是在办公室看书, 查体少, 对患儿体征了解少, 老师说有某体征, 自己事不关心或查体不出, 这样儿科临床见习效果可想而知, 因此我们引入EBM模式, 让学生多深入病房, 接触病人, 深入了解病人病情, 了解病人的需要, 从而发现课堂书本中较少涉及的问题, 并按提出的问题去查找文献, 寻找证据, 最终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重视一月一次的教学查房, 在查房前一周将实习学生分两组, 针对具体病人提出具体的临床问题。如近年来, 人们对癫痫发病机制不断深入研究, 新型抗癫痫药物产生, 但仍有部分难治型癫痫患儿, 对于难治性癫痫用药原则、剂量及毒副作用和外科治疗指征是什么, 围绕癫痫患儿病史, 体征, 化验检查资料, 做出癫痫诊断及治疗是否规范, 如何鉴别诊断, 其癫痫发病机制有哪些学说, 治疗方案如何选择, 围绕该问题进行图书馆资料查新及CNKI数据库检索获得的资料, 带教老师检查他们所获得的资料是否全面准确, 指导他们检索方案, 运用评价性思维筛选最好的研究证据, 围绕该问题的分析及处理意见, 具体应用于该患儿癫痫病用药处置原则, 随访患儿以观后效。将PBL联合EBM实践方法引入儿科临床学习中, 使学生由知识被动接受者转为学习的主动设计者, 充分发挥求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 由获得知识为探索知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让学生形成终生学习的观念, 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弥补临床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倾向, 兼顾临床与科研, 为培养21世纪优秀的儿科医生做准备。

4 PBL与循证医学相结合教学方法应用意义

PBL教学法与EBM相结合可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法, 调动学习积极性, 强化学生学习能力和竞争意识的培养, 从单一的机械学习向系统性、综合性学习过渡, 从而培养学生;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增强学生创造性思能力的培养, 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再次, 有利于学生尽早向医生角色转换, 且增强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真正达到授之以渔的教育目的, 一名优秀的儿科临床医师必定是一名优秀的循证儿科学实践者, 将循证医学模式贯穿于儿科临床教学的始终, 是促进儿科临床教学水平提高, 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儿科医学人才的需要。因此, PBL与EBM相结合教学法必然成为21世纪教学改变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蒋红梅, 蒙增萍.循证医学与医学生素质教育[J].医学教育, 2003, (3) :21-22

[2]易著文, 王秀英.儿科学临床教学方法研究[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271-279

上一篇:代数式求值常用的方法下一篇:升级版职业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