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应用策略

2024-07-31

抗生素应用策略(精选五篇)

抗生素应用策略 篇1

关键词:医院,抗生素滥用,管理对策

2004年10月9日国家卫生部制定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抗生素的合理应用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部分医院的抗生素滥用现象仍较为突出。为此,卫生部于2011年5月6日召开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视频会议,马晓伟副部长对今后一段时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工作进行专题部署,目的是避免抗生素的滥用,提高抗生素使用的有效性。

随着新药的不断研发,新型抗生素种类不断增多。目前先后上市的抗生素已有10余类300余种,临床上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常用抗生素达153种以上,为临床用药提供了广泛的选择。但因种类繁多和“一品多规”、一种“多名”等原因,医务人员在掌握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因行业“潜规则”和药品流通环节的“社会因素”影响医生的合理使用。据中国医院管理研究机构报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细菌耐药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对此,中国有关专家告诫:再继续滥用抗生素的话,我们迟早要自食恶果,治疗效果会倒退到抗菌药物发现之前的黑暗时代,那绝对是一场灾难。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向全球发出呼吁:“抵御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2]。

1 抗生素滥用的危害

1.1 产生各种不良反应。

任何抗生素均有不良反应,它的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剂量时发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其他作用,一般症状较轻。

1.2 毒性反应大、脏器损害重。

由于大量、长期的使用或患者的高敏感性所致。常见的抗生素毒性反应对脏器的损害有:(1)胃肠道反应。(2)肾脏损害。(3)肝脏损害。(4)造血系统损害。(5)神经系统损害。

1.3易致院内双重感染率。

医院内感染中,因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而引起人体内正常菌群失调,机体抗病能力下降,导致双重感染较常见,尤其是严重的疾病、手术病人、年老体弱者、婴幼儿更易发生。

1.4 掩盖病情和干扰判断,延误诊断和治疗。

由于对感染性疾病不合理地使用抗生素,致使对诊断有参考作用的症状和体征被掩盖,给诊断带来困难,而且有时因延误诊断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1.5 产生严重变态反应。

过敏反应是抗生素引起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一种抗原抗体相互作用而致,如青霉素和链霉素引起的过敏反应,使用前须进行皮肤过敏试验。

1.6 引起药物热。

在临床上许多感染性疾病在感染初期经过抗生素治疗后,虽然感染得到控制,但发热仍然得不到控制时,应考虑是否是药物引起的。

1.7 发生后遗效应。

是指停药后的后遗生物效应,如氨基甙类抗生素对听力的影响。

1.8 浪费资源和增加经济负担。

给不需要使用抗生素也能达到治疗效果的病人使用抗生素,或给不该联合用药或预防性用药的病人实施联合用药或预防性用药,可用价格低廉的抗生素进行治疗的疾病使用高价抗生素等均造成大量药物资源的浪费。同时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也给国家和医疗保险机构造成经济损失。

1.9 不断产生耐药菌株。

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出过警告,抗生素的滥用将意味着抗生素时代的结束,人类有可能再一次面临很多感染性疾病的威胁。专家学者对细菌耐药的研究表明:(1)耐药菌株产生速度之快,研制1种新型抗生素大约需要10年或更长的时间,而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时间却不足2年,新药的研制速度远远跟不上细菌耐药产生的速度;(2)大多数抗生素耐药情况严重,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青霉素1次剂量只是2万-3万U,而如今则需用几百万U。我国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青霉素比率高达90%,我国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才20多年,而它的病菌耐药率已达60%-70%,大环内酯类抗菌药曾使肺炎及肺结核的病死率降低了80%,但目前对70%肺炎球菌感染无效;(3)耐药菌可以在不同地区或国家之间的人群中传播,而且母亲在妊娠期间滥用抗生素,新生儿也可能耐药[3]。

2 我国抗生素滥用的现状

2.1 抗生素滥用临床上主要的表现有:

(1)没有抗生素用药指征的治疗性用药;(2)不重视或无条件病原学检查乱用;(3)用药次数、途径及疗程不合理;(4)选择药物品种、剂量不对;(5)随便使用广谱抗菌药物;(6)下大包围联用抗菌药物;(7)没有指征的预防性用药;(8)不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忽视配伍禁忌;(9)盲目追求用“新药”、“贵药”、“稀药”。

2.2 医院使用抗生素过滥的现状。

根据中国科协“抗生素类药滥用的公共安全问题研究调查”显示,我国各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应用率在70%以上,其中外科患者应用率达97%~100%,门诊患者应用率也高达30%。而WHO推荐的抗菌药物应用率为30%,欧美发达国家约为10.4%,发展中国家为41.7%。据研究机构报道,在中国有40%以上的抗生素用于预防感染,在预防性用药的病人中半数属于使用不当,使用抗生素病人中1/3以上不需要使用抗生素[3]。在中国医药市场中,抗生素已经连续多年位居销售额第一位,在2002年中国医用抗感染药物市场规模达到了345亿元人民币。占全国药品销售额的30%以上[4]。

2.3 畜牧业中抗生素使用普遍。

为了预防或治疗细菌引起的疾病,在食用动物中大量使用抗生素的现象十分普遍:每年有750~1000吨的金霉素和5000~7000吨的土霉素用于食用动物;在农业中使用的抗生素种类已经囊括了人类自身使用的全部抗生素的种类。致使各种肉类及奶制品中抗生素含量严重超标[5]。

3 抗生素滥用的原因

3.1 国家相关职能部门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不严、监管不力。

抗菌药物滥用以及由此导致的细菌耐药性增加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在欧美等西方国家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有严格的抗生素管理规定。而我国从2000年左右才意识到抗生素管理的重要性,虽然国家卫生部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2008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2009年)、《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2009年)及《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2010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抗菌药物滥用现象引起了高度重视,但形势仍较严峻。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宣传教育,人们对抗生素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所有的感染都需要抗生素治疗,把抗生素当“普药、当饭”吃,助长了抗生素的滥用。

3.2 医务人员的原因。

医师滥用抗生素的主要原因:(1)把抗生素当作安慰剂使用,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疾病,部分医师总觉得不用抗生素就不放心。(2)没有抗生素应用指征而预防性用药。(3)选用抗生素或联合用药不科学,不少医师为了让患者早日康复,对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联合使用2种以上的抗生素,若联合用药不当,不仅达不到理想的疗效,反而降低疗效,甚至加重毒副作用。(4)盲目认为价格越贵的抗生素疗效亦越好。而事实上药品的疗效不在于价格的高低,而在于病原菌对药物的敏感性。(5)分不清抗生素和消炎剂的区别。抗生素不是直接针对炎症发挥作用的,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是杀灭微生物的。而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许多医师以为有炎症就应用抗生素,如关节炎多由微生物感染以外的原因引起,多数情况下不需使用抗生素。(6)不注重抗生素和抗菌药的区别。抗菌药只对细菌感染有效,对其他微生物感染无效或效果很差,而目前在病毒性感染或在发热时使用抗菌药现象较为普遍。(7)用药无规律:有些医师由于未能掌握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随意延长给药时间;还有些医师看到患者病情缓解,又随意地减少剂量或停药;给药次数、剂量或疗程的掌握不合理,不但不能彻底杀灭病原菌,反而会促使病原菌产生耐药性。(8)无感染的局部症状使用抗生素现象较为多见。比如局部软组织的瘀血、红肿、疼痛和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等不宜局部使用抗生素。(9)频繁更换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疗效有周期问题,如果疗效暂时不理想,首先应考虑用药时间不足,给药途径不当以及全身的免疫功能状态等因素。频繁更换药物,易使细菌产生对多种药物的耐药性。(10)广谱抗生素的滥用倾向增多。抗生素的使用原则是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在未能明确病原微生物时可使用广谱抗生素,如果明确了致病的微生物应使用窄谱抗生素。

3.3 临床药学工作重视不够、指导监管不力。

我国临床药师的培养才刚刚开始,临床药师的数量不多、质量不高,观念还没转变,临床药师对临床医师的用药指导不够。

3.4 患者方面因素。

由于种种原因,患者及其家属认为抗生素是万能药,习惯性使用抗生素,例如不少感冒患者或家属到药店自行购买感冒药和抗生素联合使用,这是滥用抗生素的常见现象。

3.5 药品销售方面因素。

国家尽管对药品销售的各个环节加强了管理和监控,但药品品种之间、生产厂家之间和药商之间存在不良竞争,医生用药受到药商不恰当的推销和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导致医生开出不合理的抗生素处方。

3.6 社会方面因素。

在畜牧业中大量使用抗生素,据国家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药事管理研究部对抗生素滥用公共安全问题研究提供的资料,我国每年抗生素原料生产量约为21万吨,18万吨在国内销售,人用、兽用各一半,人均消费量138克,是美国人均使用量的10倍以上。按WHO推荐的DDD计算,我国医院抗菌药物AUD达85 DDD/100人/天,超过了国际平均值30%的近2倍[6]。

4 控制抗生素滥用的措施

4.1 国家相关部门从履行政府职能的角度应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政府监管,完善相关药品管理法规;(2)制定强制措施。要站在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高度采取强制手段,促使药厂、药商、医院、医生降低滥用抗生素的风险,合理使用抗生素;(3)加强对医疗从业人员的专业教育及岗位责任心教育,加强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的合作,促进抗菌药物的规范应用;(4)加强对社会人群的宣教,提高人们对滥用抗生素造成人类危害的认识,从小树立自觉抵制滥用抗生素的意识;(5)借鉴国外做法,制定干预措施。从源头抑制抗生素滥用现象,如:禁止社区药房无处方出售抗生素、禁止人用抗生素添加到动物饲料中。

4.2 医院方面。

从医院管理的角度采取以下措施:(1)要有完善的监管组织和严格的监管制度。在“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委员会”下设临床药学办公室,隶属药剂科或医务处,直接监督管理临床合理用药情况。并根据国家卫生部相关规定和在全国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如:抗生素监管考核办法,抗生素应用指南,抗生素轮换、淘汰、引进办法,药占比和抗生素比例等一系列指标控制的监管措施;(2)制定抗生素分线分级管理办法,根据卫生部的规定,将医院的抗生素种类控制在50个品种内,并将其划分为一、二、三线分类管理。按照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和副主任以上医师三级进行逐级审批管理,控制使用权限,防止药物滥用;(3)制定控制指标和奖惩制度。根据科系、专业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控制比例,通过院长与各科主任签定“责任目标”对各科室进行管理,对超出比例的进行处罚,并定期分析通报;(4)要提高对临床药师培养的认识,加大培养力度,把基础好的、经验丰富的人员送出去进行专业培训,形成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转变药学服务模式,落实临床药师的点评监控制度。(5)利用信息技术的支持与应用。对药品的监控、处方集的推广要充分利用好信息管理系统的平台,可节省人力、提高效率和数据的准确性;(6)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切实提高对滥用抗生素危害性的认识,提高全体医务人员控制抗生素应用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从源头进行控制。

总之,在国家对滥用抗生进行专项整治的时期,医院应切实带头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医务人员要站在对人类健康负责的角度,切实控制好与合理使用好抗生素,在抗生素的专项整治中起先锋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澄,张剑萍,华雪蔚等.从处方分析探讨“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必要性[J],中国药房,2012,2(23):97-101.

[2]郑英丽,周子君.抗生素滥用的根源、危害及合理使用的策略[J].医院管理论坛,2007,24(1):23.

[3]肖永红,侯芳,王进等.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社会与经济后果调查[J].中国卫生经济,2010,5(29):94-96.

[4]郑英丽,周子君.抗生素滥用的根源、危害及合理使用的策略[J].医院管理论坛,2007,1(123):23-27.

[5]张田勘.抗生素:人与动物的环境链.南方日报,2004-11-12.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篇2

抗生素本身就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一旦某种药品被滥用后,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有些人使用抗生素后出现不良反应或过敏等情况,所以我们对于抗生素就要采取合理应用的态度和措施。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临床药理概念为安全有效使用抗生素,即在安全的前提下确保有效,这就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正常情况下,大多数新启用抗生素在若干年内都会因病菌产生耐药性而失去原有效力,然而不正确的使用,更加重了耐药细菌的急剧增长。由于抗生素在临床上应用量大、品种多、更新快、各类药品之间相互关系复杂,联合用药日趋增多,预防用药日趋广泛。因此临床上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耐药性仍逐年上升势头。

合理使用抗生素需具体病人具体分析,制定出个体化治疗方案。没有一个固定方案可在不同情况下套用。笔者认为合理选用与合理用药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787-021我国抗生素的使用现状

在我国抗生素的使用是非常广泛的,其中肯定有很多不合理之处,这就需要进行严格的、科学的指导管理。

抗生素滥用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由于处于社会初步发展阶段,国家的研究能力、原创能力不强,药品以仿制为主,众多的药厂都在生产抗生素。第二,同一种抗生素有上百家的药厂家生产,这样市场销售就可能存在恶性竞争,这种竞争会导致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情况出现。第三,医学发展专业分工越来越细,每个医生都有自己专业方面的问题,抗生素是常用药专业性不如本专业那么强,这样就会存在误用或者滥用的情况。第四,患者和患者家属习惯性服用抗生素治病。第五,我们国家药品规定方面的问题,很早以前就分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抗生素应该属于处方药,但在药品销售过程中,大家去买药的时候有人需要出示处方吗?无疑会导致抗生素的滥用。第六,抗生素在畜牧业的大量使用。在环境中有比较多的抗生素存在,那环境中的细菌早已接受过抗生素,已经产生耐药性了,人体如果再获得耐药菌的感染治疗就比较困难。这不光是我们国家的问题,也是个全球性的问题。

2合理应用抗生素的临床意义

2.1 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 :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尤其是抗菌药物滥用的现象很普遍,近期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住院病人抗生素使用率达60%~80%,新生儿病房抗生素使用率甚至达100%,抗生素联合使用率居高不下,致使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逐年增加 [7] 。中国慎用抗生素联盟最近的公告指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细菌耐药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7] 。最近WHO的专家指出“抗生素的耐药问题正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最令人焦急的是多重耐药性的上升。减少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是控制抗生素耐药性的最重要措施之一”。

2.2 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 因不合理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用药时间过长),每年致使我国聋哑儿童超过30万人,让人触目惊心。如喹诺酮类是否对幼童、未年成人的软骨发育有损害,国内外专家看法均不一致。为了对病儿负责,在有众多抗生素可供选择时,以不使用为妥 [7] 。

2.3 避免或减少二重感染 :据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调查发现:因抗菌药物滥用而诱发的各种难以治愈的严重感染,特别是真菌感染有上升趋势。应用抗生素诱发真菌感染为其主要原因,占同期真菌感染的75%。医生使用抗生素过多或过杂,则易造成真菌感染。真菌感染多发生于肠道,其次是泌尿道和口腔。

3抗生素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的应用与其他药物一样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这一总原则 [6],力戒不合理使用,反对滥用,为使抗生素发挥最好疗效,将其不良反应降低到最低限度,应注意以下事项。

3.1 首选药物对病原微生物敏感原则是选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凡有条件的地方都应根据细菌学检查,培养药敏试验结果,来选择1~2种最敏感的抗菌药作治疗。但如果受条件的限制,或病情危急,亦可根据感染过程、发病部位、病状和体征来推断致病菌(这就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选择一种有效药,待药敏试验报告出来之后,即时调整用药方案 [2,4,5]。

3.2 非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不用抗菌药物 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或混合感染引起的发热则至关重要。

3.3 用药剂量和疗程适当,给药时间、给药方法应合理 不用低剂量,疗程不宜过长;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抗菌药物的治疗作用取决于药物在血液和其它体液、组织中是否达到杀菌或抑制细菌生长的峰浓度(Cmax),即有效血药浓度。血药浓度应为MIC或MBC的2~10倍才能达到有效抑菌或杀菌水平。当剂量相同时,提高滴注速度或调节滴注时间,可使Cmax值升高。

4根据病人体质及病史选择药物并密切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4.1 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以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应使用杀菌剂,而不用抑菌剂。

4.2 凡属过敏体质或有过敏史或患过过敏性疾病的患者对易发生过敏反应的抗菌药应慎用或禁用。

4.3 对肝功能不全者 主要经肝代谢灭活的抗菌药应慎用或禁用。

4.4 对肾衰、尿毒症及尿少者 使用主要经肾排泄的抗菌药时,应减少剂量或延长给药间隔时间。

4.5 要定期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 一出现异常应立即改变剂量或停药。

5关于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严格掌握联合用药的原则和指征,以达到协同抗菌,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减少细菌耐药性产生的目的。

5.1 联合用药指征 :(1)病原体不明的严重感染。(2)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3)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严重感染。(4)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耐药菌株感染,特别是医院感染。(5)联合用药的协同作用可使单一抗菌药物剂量减小,因而减少不良反应。(6)需长期用药并防止产生耐药性[1] 。

5.2 联合用药原则 抗菌药对细菌的作用性质可分为四类:杀菌剂Ⅰ类:繁殖期杀菌剂:青霉素类、头孢类、喹诺酮类Ⅱ类:静止期杀菌剂:氨基糖苷类、 多粘菌素类抑菌剂Ⅲ类:速效抑菌剂:四环素族、大环内酯类、氯霉素、林可霉素Ⅳ类:慢效抑菌剂:碘胺类一般而言:同类抗菌药由于作用部位相近,并不一定产生协同作用,且可使不良反应相加。Ⅰ、Ⅱ类联合应用或β-内酰胺类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可获得增强作用。如青霉素类破坏细菌细胞壁的完整性,有利于氨基糖苷类进入细胞内发挥作用,这种联合有临床意义。但这应注意,头孢类与氨基糖苷类合用有可能导致肾毒性增强。Ⅱ、Ⅲ类联合应用常有相加作用。因为Ⅱ、Ⅲ类抗菌药的作用机理都是干扰敏感菌的蛋白质合成,只是干扰的环节不同。因此有相加作用[3]。

5.3 联合用药注意事项:联合用药必须有明确指征,权衡利弊,严加控制 因联合用药不都是有利的,除了有的有拮抗作用外,还可能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或导致双重感染,也增加患者经济负担。联合一般宜限两种抗菌药 最多也不应超过3 种 [6]。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与配伍禁忌。因此氨基糖苷类与β-内酰胺类联用时,都应分别溶解分瓶輸注。头孢类与青霉素类相同,在溶液中稳定性低且易受pH值影响,严禁与酸性药物(维生素C、葡萄糖输液等)或碱性药物(如氨茶碱、碳酸氢钠或磺胺嘧啶钠等)配伍。

6关于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

6.1 预防用药要严加控制 仅限少数情况:

(1)预防用药应有相当或一定效果者,如果不用药发生感染后果严重者。如:风湿热病人,定期采用青霉素G,以消灭咽部溶血性链球菌,防止风湿复发。(2)预防继发感染,如预防麻疹继发的细菌感染。(3)针对某种特定细菌感染,在健康人群或个体中作预防应用,如:脑膜炎球菌引起的脑膜炎流行时,用SD作预防应用。

6.2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注意事项 (1)已明确为单纯性病毒感染者不需用抗菌药物。(2)预防性应用的抗菌药物具备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给药方便、价格低廉等特点。而不能盲目地选用广谱抗菌药,或多种药物联用预防多种细菌多部位感染。(3)必须重视无菌技术。手术操作应细致,尽量减少术中出血及组织损伤。做好消毒隔离、营养支持、环境消毒等。同时考虑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4)清洁手术时间较短者,可不用抗菌药物。

参考文献

[1]董宗祈.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中国当代儿科杂志,1999,1(1):53-54.

[2] Bouza E,Munoz P.Med Clin North Am,2000,84(6):1357.

[3] Aca JF.Med Clin North Am,2000,84(6):1391.

[4 ]Cunha BA.Med Clin North Am,2000,84(6):1407.

[5]Dunne EF,Fey PD,Kludt P,et al.JAMA,2000,284(24):3151.

[6]张永信.抗生素应用中的一些误区.中国处方药,2003,21(12):52-54.

儿童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篇4

1 临床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表现

(1)无论感染还是非感染疾病,只要有病就用抗生素。

(2)无论什么感染,都用广谱抗生素。

(3)无论疾病性质,大都用静脉注射,而且剂量过大,疗程过长。

(4)不考虑抗生素的抗菌特点,随意联合使用。

(5)使用一些在儿童期禁用、慎用或已被淘汰的药物。

(6)与其他药物如病毒唑、维生素等混合在较大量的液体中静滴。

2 滥用的不良后果

滥用抗生素可导致儿童体内耐药菌株产生,引发难以治愈的感染性疾病。大量耐药菌的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导致病菌感染的机会越来越多,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费用越来越高。据报道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过去对青霉素、红霉素、磺胺等药品都很敏感,现在几乎“刀枪不入”。绿脓杆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西力欣等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达100%,肺炎克雷伯氏菌对西力欣、复达欣等16种高档抗生素的耐药性高达52%-100%。而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除万古霉素外已经无药可治。

3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

必须掌握适应证并遵循安全、有效和经济的原则。

(1)病毒性疾病或估计是病毒性的不宜用,如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轮状病毒性肠炎等。

(2)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用,应尽早确诊后再对因治疗。

(3)对细菌感染患儿,选用适宜抗生素,适当的剂量和疗程,合适用药途径和合理的间隔时间,同时必须采用各种综合措施。①给药途径:应根据感染严重程度及药物动力学特点决定给药途径,轻症感染尽量选用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②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以窄谱,不良反应少,价廉者优先。

注意剂量和间隔时间;③抗菌药物的更换:一般感染用药72h(重症48h)后可根据疗效,决定是否需要更换抗生素;④疗程一般感染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再用药2-3 d,特殊感染按特定疗程执行。

(4)尽量避免皮肤黏膜局部用药,不允许擅自将全身用药制剂局部使用。

小儿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篇5

【关键词】 小儿 抗生素 合理使用

【中图分类号】 R97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310-01

抗生素是临床上应用范围广,种类繁多的一大类药物。合理使用抗生素对病情的转归,患儿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当前抗生素滥用情况非常严重,引起很多不良反应,细菌耐药性也大大增加。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已广泛受到社会的关注。

1 临床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表现

1.1 无论感染还是非感染疾病,只要有病就用抗生素。

1.2 无论什么感染,都用广谱抗生素。

1.3 无论疾病性质,大都用静脉注射,而且剂量过大,疗程过长。

1.4 不考虑抗生素的抗菌特点,随意联合使用。

1.5 使用一些在儿童期禁用,慎用或已被淘汰的药物。

1.6 与其他药物如病毒唑,维生素等混合在较大量的液体中静滴。

2 滥用的不良后果

滥用抗生素可导致小儿体内耐药菌株产生,引发难以治愈的感染性疾病。大量耐药菌的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导致病菌感染的机会越来越多,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费用越来越高。据报道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过去对青霉素、红霉素、磺胺等药品都很敏感,现在几乎“刀枪不入”。绿脓杆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西力欣等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达100%,肺炎克雷伯氏菌对西力欣、复达欣等16种高档抗生素的耐药性高达52%~100%。而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除万古霉素外已经无药可治。

3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

必须掌握适应证并遵循安全、有效和经济的原则。

3.1 病毒性疾病或估计是病毒性的不宜用,如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轮状病毒性肠炎等。

3.2 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用,应尽早确诊后再对因治疗。

3.3 对细菌感染患儿,选用适宜抗生素,适当的剂量和疗程,合适用药途径和合理的间隔时间,同时必须采用各种综合措施。①给药途径:应根据感染严重程度及药物动力学特点决定给药途径,轻症感染尽量选用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②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以窄谱,不良反应少,价廉者优先。注意剂量和间隔时间;③抗菌药物的更换:一般感染用药72 h(重症48 h)后可根据疗效,决定是否需要更换抗生素;④疗程一般感染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再用药2~3 d,特殊感染按特定疗程执行。

3.4 尽量避免皮肤黏膜局部用药,否则易致过敏和耐药,不允许擅自将全身用药制剂局部使用。

3.5 预防性用药应严格掌握指征,儿科在以下情况下可考虑预防给药:①风湿病:用苄星青霉素预防,儿科剂量60~120万u,每月一次;②流行性脑膜炎:对密切接触者常用SD,SMZco3日;③密切接触开放性结核患者的儿童用异烟肼3个月;④烧伤患者手术前后用药2~3 d;⑤外科手术:于麻醉时用一种抗生素静脉注入,可预防手术后细菌感染并发症;⑥婴儿室中出现细菌感染流行,按病原菌用药预防。

4 常见病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小儿腹泻和小儿感冒是目前最常见的滥用抗生素疾病。小儿腹泻病因较多尽管感染是主要原因,但病原有细菌、病毒、真菌等,抗生素只对细菌感染有效。抗生素的长期应用会导致肠道菌群紊乱,使腹泻加重或迁延不愈。其实,婴儿腹泻的病因除喂养不当外,主要是通过粪便传播使其感染了一种特殊的病毒-轮状病毒所致。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使用抗生素无济于事。因此,确诊为轮状病毒肠炎,不必使用抗生素,只需注意对症处理。该病病程短,可以自愈。抗生素仅适合于侵袭性肠道细菌感染,如志贺痢疾杆菌、空肠弯曲菌、沙门菌等。对于大便中混有黏液血便,大便镜检白细胞明显增多,伴有腹疼里急后重者需要用抗生素。轻型患儿可选用黄连素、庆大霉素口服,重症者选用氨苄青霉素静滴。一旦出现肠道菌群紊乱或继发真菌性肠炎时,应停用抗生素,给以微生态制剂如双歧杆菌活菌制剂、乳酸杆菌制剂等。 小儿感冒的病原体大部分也是病毒,抗生素治疗无效。小儿病毒性感冒是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也具有自限性,通常病程3~7 d,病毒性感冒的治疗没有特效药可缩短病程。

5 小儿不宜使用的抗生素

5.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都有轻重不等的耳毒性和肾毒性,尤其是耳毒性,可引起永久性耳聋。

5.2 四环素类抗生素,能与新生长牙齿中的钙结合形成黄色结合物沉着,俗称“四環素牙”。此类药物还能与骨中的钙结合抑制婴儿的骨骼生长。故8岁以下儿童禁用。

5.3 氯霉素早产儿和新生儿应禁用,儿童慎用。因为此药易引起早产儿和新生儿循环系统衰竭称为“灰婴综合征”。此药还可抑制骨髓造血,导致儿童发生不可逆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5.4 磺胺类药物早产儿和新生儿应慎用。因此类药物能引起早产儿和新生儿黄疸、粒细胞减少等。

5.5 喹诺酮类,12岁以下的儿童禁用,18岁以前慎用。12岁以前人体骨骼的骨骺软骨细胞不断增殖、肥大、钙化,使儿童不断长高。而此类药物有可能使儿童骨骺软骨细胞提前骨化,不仅影响儿童长高,还易引起负重骨关节组织的损伤。

5.6第一代头孢菌素儿童不可大剂量使用。因为此类药物肾毒性较大,可引起小儿血尿、肾组织坏死。

上一篇:工作委员会下一篇:以文化提升学校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