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支付结算研究

2024-06-28

农村金融支付结算研究(精选八篇)

农村金融支付结算研究 篇1

关键词:农村金融,支付结算,支付方式

1 农村金融支付结算的现状

调查资料显示,2012年末辽南某县级市是一个拥有61万农村人口,占人口总量76%的农业大县,所辖21个行政乡镇、4个街道的260个行政村。从调查情况看,在农村金融机构中,主要是以农村商业银行为主导、中国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为辅的支付结算格局,为61万农村人口提供支付结算服务。其中,农村商业银行25家网点,中国农业银行14家网点,邮政储蓄银行仅1家网点。由于农村乡镇邮政机构办理的储蓄业务归属邮政局,不属于邮政储蓄银行管辖。这些农村金融机构分布在21个农村行政乡镇的25个农村行政村。

从支付结算方式和工具调查看,在农村支付方式中,是以现金支付为主要支付工具。而相对于非现金结算方式如开立人民币结算账户、银行票据、大小额支付系统等主要适用于农村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支付结算方式,非现金结算工具的银行卡是农民除现金结算之外的重要结算工具。据调查统计,涉农金融机构在农村乡镇的银行卡发卡量为53.7万张,占总量的43%,人均持卡量0.9张,消费金额60.43元,占农村人均收入的0.00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商品额128亿元比重的1%。其中,惠农卡为5.9万张,特约商户889户。布放ATM机48台,布放POS机889台,主要是以布放电话POS机798台为主,占总量的41%。农村单位结算账户为2 311户,个人结算账户71万户,分别占24%和37%。农村地区机构网点数量40个。加入支付清算系统网点数量中,大小额支付系统29个,支票影像系统0个,票据交换系统1个,行内支付清算系统65个,农信银支付系统53个。

农村乡镇使用支票支付结算1.36万笔,金额75 851万元;银行卡支付结算72万笔,金额221 793万元;汇兑及银行承兑支付结算1.1万笔,金额88 802万元;电子支付系统支付结算1.1万笔,金额1 419万元。

2 农村金融支付结算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金融支付结算服务的网点少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支付结算服务,基本上是依靠以农信社为主体、以邮储行和农行为补充的组织体系来完成的。2012年年底之前,辽南某县级市共有农村金融网点40家,农村商业银行25家,占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总数的62%,居于主导地位。服务网点人员业务素质普遍较低,制约了支付结算服务水平的提高。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布局不合理,不能充分满足农村支付结算服务的总体需求,支付结算服务集中在乡镇所在的行政村,而一些偏远、经济较为落后、占比高达90%的农村则缺少银行支付结算网点,制约农村银行支付结算工作的开展。同时,在农村布放的ATM取款机、POS刷卡机极少,致使银行卡在农村支付结算中的作用无处发挥。

2.2 农村金融支付结算服务环境的宣传不够深入

从调查情况看,金融机构对农村支付结算服务认识偏低,拓展业务专注于城市化,却忽视农村这一广阔天地,缺乏一种激励和长远的眼光。3家涉农银行没有主动地开展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服务的宣传,只是在中国人民银行的组织要求下才开展支付结算宣传。宣传次数少,年平均仅一两次。宣传时长短,不足半个工作日,投入的人员少,宣传形式单一化,如只是发几份宣传单、宣传手册等,吸引不了农民对支付结算的几种具体方式以及有关支付结算的一些基本知识作较为深入细致的了解,没有产生很好的宣传效果,真正的宣传目的也并没有达到。农村居民支付结算工具的种类除现金外,主要就是银行卡。调查显示,农民很少去银行用支票、委托收款或电话支付办理支付结算业务。多数农民甚至不清楚借记卡、贷记卡和准贷记卡。相对而言,农民使用银行卡结算方式的频率和比率正在逐步提高,但是从调查结果看,多数农民还是倾向于现金支付结算,关键在于银行对非现金结算方式的宣传不到位。

2.3 农民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依存度和信任度低

调查显示,这主要体现在银行卡支付结算方式方面,农民对银行卡的认知中有三大忧虑。一是银行卡的成本高。银行办理一张银行卡,农民需要交纳15元的费用,同时每年还收取10元年费。二是银行卡的风险大。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银行卡诈骗手段的多样化,农民认为银行卡的风险过大,不如现金安全无风险。三是银行卡的操作难。体现在银行卡存取款操作的环节过于麻烦,多数农民记不清银行卡密码,动辄输错,导致多次重复操作,影响其用卡情绪。四是农村银行卡的持有人群主要集中在20~35岁年龄段。

3 加强农村金融支付结算工作的几点建议

3.1 合理布局农村地区开展支付结算服务金融机构的网点

为解决最基层的农村行政村的支付结算服务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充分调动商业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的积极性,采取变被动为主动、变城镇为农村、变盈利为营销的经营模式。涉农金融机构在农村的结算网点要实行多样化布局,增设机构网点,确保行政村至少有1个结算机构。如设立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摆放POS电话机具等措施,方便农村支付结算的需求。

3.2 认真开展农村金融支付结算服务环境的宣传工作

作为县级人民银行应发挥其基层央行的金融服务作用,从人、财、物三方面下功夫。加强人员自身的有关支付结算知识的业务培训,适当投入财力和物力,用实际行动感化农民,加深农民对支付结算常识的认可度,发挥中国人民银行的宣传导向作用。

引导和组织农村金融机构实行多种形式的支付结算服务宣传,把宣传工作作为一种义务来开展,而不是当作一项任务去完成。自觉主动地以银行网点的柜面宣传为基础,向农民宣传支付结算知识,使支付结算业务的宣传长期化。通过在农村摆放银行非现金支付结算业务宣传资料、设立咨询台等多种形式,向农村百姓宣传非现金支付结算知识。

在宣传中,要亲身现场帮助农民讲解各种支付工具的操作方法,培养农民使用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的自觉性,习惯成自然。让农民亲自办理和使用银行卡,了解其功能,用通俗易懂的百姓语言宣传支付结算工具和方式。开展体验式宣传,借助于现场办理业务等方式,提升农村居民对非现金支付的便利、实惠等优势的感受,增强宣传的立体感、趣味性,提高农民群众的服务意识,耐心细致地进行答疑解惑、示范操作,切实增强宣传效果。

3.3 推广农民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

银行卡在农村是一个较为普遍并常用的结算工具,银行应积极开发受理银行卡市场,让农村持卡人能方便地使用银行卡,发挥银行卡的支付功能。银行需要从农民的利益角度出发,适当降低银行卡的收费标准,实行免费办卡。增强农民对银行卡使用的风险防范认识,确保银行卡中的资金安全。

邮政金融办理支付结算业务研究 篇2

邮政金融机构,历来以储蓄业务为主体,兼办一些简单的代收代付业务,市场服务面定位于个人,服务面窄,由于没有参与全国联行往来系统,使得发展方向受到很大限制,在当前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体系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如果能够开发为顾客所需要的支付结算平台,抢先占领市场,将会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弥补自身作为金融领域的新成员所固有的客户资源匮乏的先天不足。

1、实现无纸化与随时打印商品交易的需要

3、银行保障交易双方权益的需要

4、资金结算需要

5、交易纠纷的处理

6、客户资信评价

农村金融支付结算研究 篇3

一、面临的困境

(一) 结算服务一头热。

从现代化农村支付清算体系的开发和推广应用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 各级农村金融机构花费了大量财力、物力、人力和时间开发, 可为广大农村资金清算提供快捷、安全的服务, 但由于农村支付清算体系所处的特殊地位, 却未被广大农民所认识, 使现代化的农村支付清算服务出现了一头热的尴尬局面。

(二) 支付系统推广困难。

现代化农村支付清算体系上线运行以后, 由于系统功能大, 基层农村金融机构却没有使该体系得到充分利用。从推广的情况看困难重重, 效果很难尽如人意。

(三) 宣传不到位。

本来现代化农村支付清算体系所处的地位比较特殊, 相关业务部门新业务推广后, 缺少持续面向社会尤其是农民的宣传, 使得社会各界对新业务了解甚少, 加之新业务专业性强, 为了稳妥, 人们在办理业务过程中还是习惯于传统做法。

(四) 责任风险加剧。

现代化农村支付清算体系运行以后, 由于农村信用社的职能和地位受限, 对系统的管理、业务的拓展带来了许多不便。一是自我约束性差, 监督制约机制有待加强;二是业务的拓展受责任风险的影响, 需要财力和各种资源的支持。

(五) 基层农村信用社业务压力大。

一是人员少, 兼职事务多, 业务风险加大;二是素质低, 对新业务、新系统难以适应, 很难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三是系统维护难, 系统出了问题后业务人员无力解决, 不能为用户提供可靠的服务;四是加大业务人员劳动强度, 在业务人员不增的情况下, 新业务会加大基层人员的工作量, 并加大了风险管理的难度。

二、建议

(一) 积极维护支付结算系统的正常运行。

农村信用社在支付清算业务运行工作中, 应当站的更高、看的更远, 维护起来才更有前瞻性。要摆脱支付清算业务运行的束缚, 切实完善支付清算系统, 进一步加快农村信用社支付清算业务的发展。

(二) 积极组织农村信用社金融机构相互之间的清算系统。

协调好农村信用社金融机构相互之间的清算事项, 更好地为其提供清算服务。农村信用联社可直接参与清算业务, 为基层农村信用社解除后顾之忧。

(三) 积极创造宽松的农村金融机构融资环境。

各级农信社要积极实施“区别对待、扶优限劣”的农村信贷政策, 规范信用社经营行为, 引导农户生产经营, 让广大农民真正获得收益, 大力促进“信用户、信用村”创建活动。以提升广大农民的信用意识, 有效改善农村资金环境;疏通支农再贷款的投放渠道, 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 特别是一些规模养殖业、农产品加工贮运、助学贷款、农民住房等贷款需求量, 以缓解农村资金供求矛盾;切实提高农村信用社支付清算系统的风险防范意识, 各级农村金融机构要对各种风险进行有效防范, 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

(四) 积极推动农村信用社支付清算业务的商业化进程。

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现状及思考 篇4

建设新农村,离不开金融机构强有力的支持和服务。农村支付结算工作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进农村支付结算水平,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创新,以满足农村多层次的支付结算需求,加快农村地区资金流转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农村经济金融和谐发展,有利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年来,农村支付结算工作无论是在硬件建设上还是在软件推广上都较过去有了很大改观。大、小额支付结算系统正逐步向广大农村延伸,银行卡、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多种现代化电子结算支付工具也开始在农村启用并推广。但是,由于受传统支付结算意识的束缚,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的退出,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薄弱,加之支付结算宣传工作不到位、支付结算工具落后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服务还不能真正与当地经济金融发展相适应。当前,农村支付结算工作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少,结算渠道狭窄。目前农村地区主要金融服务机构为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网点和少数农业银行,但受行政乡镇合并改革和风险防控的影响,农村信用社和邮储银行也在对部分网点进行撤并,但由于农民工进城务工增多和国家各项三农政策的逐步落实,广大农村对各项金融服务特别是支付结算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对稀缺的农村金融机构和日益增长的农村支付结算要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村地区非现金结算工具认知度低,现金交易习惯难以改变。近年来,人民银行和基层各金融机构虽然在农村地区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了结算等金融知识的宣传,但由于流动人口多,宣传普及范围还不大,很难针对广大农村和农民重点开展业务宣传,致使不少农民尤其是外出劳务人员仍然缺乏基本的支付结算知识,另外相关结算知识的宣传过于强调专业性,很难得到农村客户的认同和接受。由于感到操作复杂,农村客户对新兴的支付工具往往不知道用、不会用。

农村金融支付结算工具欠缺,制约支付结算业务发展。由于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和农业银行的支付结算工具有限,银行汇票、商业汇票、银行本票、网上银行、电话(手机)银行、全国支票影像系统等结算支付工具在农村地区尚未普及。

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的建议

为了改善农村支付环境,满足农村多层次的支付结算需要,加快农村地区资金流转速度,提高农村资金使用效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适应电子和网络支付要求的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合理布局,适当增加农村服务载体。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网点布局,增加网点数量。

2、大力推广和应用多元化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一是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和资金投入,推进农村地区银行卡的联网通用工作,改善银行卡在农村的受理环境,扩大银行卡受理范围,为其充分发挥安全、便捷的功能创造好的支付环境。二是积极鼓励农村使用新的支付工具,开通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新型支付工具和网上支付等新业务,不断扩大使用面,从而提高支付结算水平和效率。三是积极拓展集中代收、付业务,方便农户缴纳水费、电费、保险费等各种费用。

3、加强业务宣传,普及支付结算知识。组织、推动支付结算知识下乡活动,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金融机构要充分利用媒体、网络、橱窗、宣传画、现场解说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支付结算知识的宣传活动。

农村金融支付结算研究 篇5

一、目前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 金融机构网点设置不合理, 难以满足农村支付结算需要。

一是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偏少。随着金融改革不断深入, 商业化经营压力的增加迫使相当部分的金融机构退出农村市场, 同时纷纷撤并机构, 收缩业务, 农村地区金融网点急剧减少, 导致农村金融服务缺位, 农村金融日趋边缘化。通过调查, 目前支付服务较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农村支付服务网点逐渐萎缩, 靠近城区的有农行设置网点, 在乡镇及以下农村地区设置服务网点的主要为农信社和邮政储蓄银行, 支付网点分布不均衡, 绝大多数分布在镇中心所在地, 对远离市区以农业为主的镇, 只有邮政储蓄银行设置网点。以某市为例, 全市共有21个镇, 设在农村地区的金融网点48个, 其中农行6个、农信社21个、邮储21个, 绝大多数分布在镇中心所在地。该市最大的镇有30多个自然村, 5万多人口, 而只在镇驻地有农行、农信社、邮储三个营业网点。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低, 造成了农民无法享受普惠的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机构竞争不充分, 服务质量得不到有效提高, 农村金融资源无法合理有效配置。二是部分网点职能不全。如邮政储蓄银行由于改革不彻底, 大部分网点仍由邮政管理和经营, 仅限于对个人办理储蓄和银行卡 (绿卡) 结算业务, 造成网点资源浪费。

(二) 支付服务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难以提供方便快捷的支付结算服务。

一是大多数农村金融网点未接入现代化支付系统, 在办理异地跨行资金汇划业务时只能通过上级行转汇。二是ATM、POS机具布放少, 通常一个镇只有1~2台, 且ATM功能单一, 只能办理单纯的取款业务。支付服务设施偏少, 使广大农户享受不到现代化支付工具的便捷。三是同城票据交换未能覆盖农村金融网点, 资金结算环节多。目前农村地区的金融网点未能开通同城票据交换, 票据凭证主要依靠手工传递, 资金到账时间需要3~4天, 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 基层央行对支付结算工作监管力量不足, 宣传力度不够, 影响了农村支付结算业务发展。

目前, 人民银行县支行多年来没有招收新的人员, 一个行只有20~30人, 具体到综合业务部只有6~7人, 需要承担支付结算管理、财务核算管理、国库业务核算管理、现金管理、反洗钱管理等业务, 每个人几乎都需承担几个岗位的工作, 加之人员老化严重, 知识单一, 所以对支付结算工作的监管力量不足, 定期对各支付清算单位进行现场检查的次数较少, 监管单位往往是在上级行布置或由有社会举报的情况下, 被动的进行支付结算管理现场检查, 因而对支付结算监管力量不足。同时结算宣传力度不够, 形式单一, 使支付结算工具的提供主体与使用主体的交流不充分, 沟通不顺畅, 以致使支付工具的使用不能向纵深发展, 不能充分发挥新型支付工具的新功能, 影响了新型支付结算工具的推广。

(四) 传统支付工具仍占主导地位, 结算服务创新力度不够。

一方面现金结算方式仍占较大比重。受结算环境、思想认识等因素的影响, 农村地区的现金交易量和现金业务占有率居高不下。农民各项收入和支出获得或支付方式仍以现金为主;而且在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认知度和认可度上, 大部分农民只对借记卡、支票和汇款转账等较熟悉或略有了解, 至于汇票、本票、储值卡和网上支付等其他非现金支付工具大多表示不清楚甚至不感兴趣。另一方面非现金结算品种比较单一。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开办的非现金结算方式主要以支票、汇兑为主, 银行汇票、商业汇票和银行本票等业务基本未开办, 银行卡的使用也仅限于简单的存取款业务, 电话转账、网上银行等新兴支付工具更是较少涉及。

二、导致农村支付结算服务滞后的原因分析

(一) 利益驱动影响。

近年来, 各金融机构纷纷将系统建设和业务开拓的重点转向城市, 忽略了农村地区对支付结算服务的需求, 导致农村支付结算业务萎缩、支付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现代、方便和快捷的支付结算服务难以惠及农村广大客户。

(二) 缺乏有效竞争机制。

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网点的收缩和撤并, 使农村信用社实际上垄断了农村金融市场, 并将广布乡村的营业网点向重点乡镇集中。金融服务的垄断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 支付结算服务长期徘徊不前。

(三) 生产经营模式落后。

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快, 但大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仍以家庭经营方式为主, 对支付结算服务的有效需求较弱, 仍然满足于传统的支付结算产品, 缺乏对新兴支付工具及服务的需求。

(四) 信用环境不佳。

总体上看, 农村社会信用环境还不完善, 部分乡镇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观念淡薄, 信用等级不明确, 恶意逃废银行债务、开具空头支票等现象时有发生, 制约了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和使用。

三、对策及建议

(一) 创新经营思路, 建立优势互补的农村支付结算服务组织体系。

农行网点布局应适当回归农村, 利用其在支付结算方面的资源及技术优势, 在改善农村支付结算服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农村信用社应发挥点多面广的优势, 大力改进支付结算设施, 面向“三农”强化支付结算服务;邮储银行应加快改革进程, 尽快接入现代化支付系统, 全面开办结算业务。

(二) 大力推进农村支付系统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资金清算效率。

建立多层次立体支付清算平台, 拓宽支付清算的服务范围。加快农村支付结算网络建设, 扩大现代化支付系统、商业银行行内系统、同城票据交换系统在农村地区的覆盖面, 畅通农村地区的支付清算渠道;借助影像技术传输技术改进票据传递方式, 提高支付业务处理的自动化水平和效率;提高基层网点的电子化水平, 增加对农村地区银行自助设备和POS机具的布放, 拓展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等电子支付功能, 实现农村结算网点的资源共享, 信息对称, 结算方便。

(三) 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加快培育社会信用, 建设良好的支付清算信用环境, 建立完善社会信用监控体系, 全面记录和反映各种不良信用信息, 强化社会舆论监督, 建立支付结算“黑名单”制度, 促进社会信用秩序的根本好转。

(四) 积极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 逐步减少现金。

应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信用发展水平、支付习惯和不同消费群体, 有重点地开发和推广适合农村的新型非现金支付工具。如针对经济组织和个体工商户推出以“三票一卡”为主体的支付工具;在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开通的基础上, 总结经验, 完善措施, 推动农民工银行卡业务的深入开展;不断拓展银行卡的附加功能, 增强银行卡服务作用, 推进银行卡在农村的推广和发行;推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业务在农村地区的拓展, 鼓励农村地区有条件的客户采取电话拨号、宽带等形式接入各商业银行网站;发挥小额支付系统平台作用, 通过小额支付系统办理公用事业缴费、农民养老金发放等业务, 让广大农民切实享受到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快捷和方便;积极引导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户开立银行结算账户, 熟悉账户的使用规则, 充分利用账户等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借鉴库区移民补贴通过小额支付系统批量发放方式, 对农户信息资料进行整合, 实现对涉及不同政府单位的财政各项涉农补贴资金能通过一张银行卡或存折发放, 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推行“一卡通”工程, 将农村地区更多的缴费、补贴等统一规范, 信息共享, 一卡多用;适当降低农村地区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收费标准, 或给予一定优惠, 提高农民对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积极性。

(五) 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 提高农村地区的现代金融意识。

一方面要建立农村地区支付结算业务宣传的长效机制, 通过柜面宣传、上门服务等多种形式向客户宣传支付结算业务, 引导和帮助客户使用各种支付工具, 培育农村居民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习惯;各金融机构要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各具特色、有针对性、易被农村客户接受的宣传活动, 不断提高农村地区的现代金融意识。

摘要:本文就目前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 剖析了目前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及其产生的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农村支付,结算管理,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刘亮生, 张永红, 许琪.农村支付结算服务“短板”现象研究[J].金融参考, 2008, 11

[2].江四清, 唐玲琳等.新形势下加强对农村支付结算环境的调查与思考[J].金融会计, 2009, 9

[3].于洪法.实施“快通工程”促进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科学发展[J].金融会计, 2009, 7

农村金融支付结算研究 篇6

一、当前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服务现状

近年来, 我国支付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建成了现代化支付系统, 搭建起了金融高速公路, 为各金融机构提供了跨行支付平台, 对于加速社会资金流转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 基层金融机构为社会提供的支付结算服务现状

1. 农村金融服务基本提供者。

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是提供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主力军。据统计, 当前济宁市县级以下金融机构分布情况为:农村信用社网点436家, 邮政储蓄银行网点204家, 农业银行16家。

2. 农村金融机构支付体系建设情况。

当前, 各农村金融机构均已建成了行内综合业务计算机系统, 其中县级机构已经接入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清算系统 (包括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和同城票据交换系统) 。农村金融机构支付结算渠道越来越通畅, 支付结算功能进一步加强。各家农村金融机构基本实现了所有农村营业网点的联网运行, 县级机构接入现代化支付清算系统后, 可为客户提供跨行、跨地区支付清算服务。

3. 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支付结算业务情况。

随着农村金融机构支付体系的不断完善, 支付结算渠道越来越通畅, 为社会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支付结算业务品种。如农业银行为个人提供了银行卡、汇兑、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服务;对单位提供支票、汇票、汇兑、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信用卡等服务。农村信用社为个人主要提供银行卡、汇兑等服务;对单位主要提供了支票、汇票、汇兑、电话银行等服务。邮政储蓄银行为个人主要提供银行卡、汇兑等业务;对单位主要提供支票、汇兑等业务。

(二) 基层企事业单位当前采用的主要支付结算工具及结算方式情况

当前, 我国建立了以“三票一卡”为主体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体系。可供企事业单位选择的结算渠道包括银行汇票、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银行本票、支票和国内信用证等票据工具, 信用卡等卡基支付工具, 汇兑、托收承付、委托收款及电子银行等非现金支付方式。据调查, 全市辖区农村企事业单位现金结算量约占54%, 非现金结算约占46%, 且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存在不均衡现象, 主要采用了支票、银行汇票、银行承兑汇票、汇兑和委托收款等支付方式, 其中:支票约占32%, 银行汇票约占2%, 银行承兑汇票约占2%, 汇兑约占5%, 委托收款约占5%;商业承兑汇票、银行本票、国内信用证、信用卡、托收承付及电子支付等支付方式均未使用。

(三) 基层农民个人当前采用的主要支付结算工具及结算方式情况

目前, 基层农民个人的资金收付仍以现金结算为主, 占比高达72%。农民个人当前采用的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主要是银行卡和汇兑。但随着政府惠农政策的实施, 各种补贴的发放使几乎每个农业家庭都拥有了“惠农一本 (卡) 通”, 对农民朋友使用和了解个人结算账户, 降低现金使用率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非现金支付结算中, 银行卡约占18%, 汇兑占比约为8%, 其它方式约占2%。另外, 主要农产品收购企业与农户个人之间的资金结算也逐步发展为单位账户与个人账户的直接转账。

二、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服务发展瓶颈

1.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比重较低。基层金融机构客户主要是农民和农村个体工商户, 由于受传统思想影响, 习惯于现金结算, 对票据和银行卡缺乏信任, 基层老百姓对新的支付结算业务了解不多, 影响了新型支付结算工具的推广。目前基层农村单位和个人办理支付结算仍以现金为主, 票据、转账及其他非现金支付业务较少。非现金支付工具能降低现金发行成本、流通成本和持有成本, 提高使用者分散风险的能力, 但适应各类经济主体多种经济活动和居民个人居家服务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在银行电子化建设高速发展和支付结算工具不断丰富的情况下, 当前的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方式结构有待进一步地优化和完善, 非现金支付结算渠道需要进一步疏通。

2.乡镇金融机构汇路需进一步畅通。乡镇机构未加入现代化支付系统, 还处于人工“跑票”状态。现代化支付系统的运行, 为金融机构提供了一个安全、高效、快捷的资金清算平台, 加速了社会资金周转, 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而目前各农村金融机构只有县级营业机构加入了现代化支付系统, 基层乡镇金融机构却没有加入, 支付往来账凭证仍采用人工方式传递, 其资金汇划业务要通过县级营业机构办理, 业务中转环节多, 资金到账时间慢。据调查, 基层农村金融机构与县级机构之间资金到账时间需2~3天, 现代化支付系统向农村延伸不足, 广大基层金融机构未能充分享受现代化支付系统的优越性。

3.乡镇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目前, 县级以下金融机构支付结算基础设施投入普遍不足。据调查, 目前全市布放自动存款机及ATM取款机共425台, 特约商户POS机2825台, 绝大多数配置在县城以上城市, 农村乡镇仅有ATM取款机14台, 仅占3.29%;特约商户POS机41台, 占比仅为1.45%。布放银行自助设备的乡镇主要是经济较发达、离县城较近的乡镇, 其他乡镇还无缘银行自助化服务。调查显示, 80%以上的农民未使用或不会使用银行自主服务设施,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和应用。

4.基层金融机构支付结算知识宣传欠缺。支付结算知识宣传不到位,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支付结算工具在农村地区普及和应用。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在支付结算宣传方式上较为单一、宣传面窄, 宣传形式也主要以宣传单、宣传标语等简单形式进行, 并没有将宣传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导致金融宣传的效果不佳, 农村居民对支付结算知识的了解仍处于混沌状态, 影响了支付结算业务受众素质的提高。

三、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服务的对策建议

农村支付结算工作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十一五”规划分别提出了“完善支付结算体系, 提高支付清算效率”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发展任务。如何将这两项发展任务相结合, 做好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服务工作, 促进农村与城市支付结算平衡发展,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一项重要内容。根据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结合农村金融机构在支付结算方面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 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发挥现代化支付系统的跨行支付平台和金融高速公路作用。人民银行组织开发建设的现代化支付系统, 为各金融机构提供了跨行支付平台, 是各金融机构间的“支付清算高速公路”, 为了充分发挥现代化支付系统优势, 尽量减少支付清算业务信息传输转发节点、降低差错率, 应当使各金融机构的各个基层营业网点的支付清算业务系统尽快与人民银行大额实时和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实现对接, 使金融机构所有营业网点都纳入现代化支付系统覆盖范围, 从而提高支付清算系统效率, 最大限度地降低支付清算业务成本。

2.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大力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以优化结算工具为手段, 降低农村地区现金使用量, 指导农村金融机构开办适合农民及农村经济组织的支付结算工具, 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支票、汇票、本票、银行卡为主体, 以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等电子支付工具为发展方向, 适用多种经济活动和居家服务需要的支付工具体系, 不断提高支付结算的水平和效率, 满足农村居民多元化的支付结算需求。一是大力发展银行卡业务, 提高银行卡在农村地区的使用量, 积极推行乡镇机关人员公务卡业务及农村教师工资、农村水、电、通讯、保险费银行卡代收代付业务等等, 提高农村地区银行卡的使用效率;二是引导农民开立个人结算账户办理转账结算业务, 如开办通存通兑、定期借记、定期贷记等业务, 减少现金的使用量;三是引导农村地区的单位开立和使用银行结算账户, 多使用支票等非现金支付工具进行结算, 多办理如农村教师工资代发、汇款等转账结算业务。

3.正确引导金融机构的农村金融服务供给。考虑区域金融发展实际, 运用政策条件, 推进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农村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的作用, 弥补农村金融的不足, 增强对“三农”的金融服务。要合理引导商业银行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 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避免农村网点的过度收缩;引导和支持邮政储蓄银行在业务范围、服务功能、支付工具上进行更多的创新, 办成能够为农村和农民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的涉农金融机构;农行改革已明确定位于服务“三农”, 要充分发挥其在支付结算方面的资源及技术优势, 网点布局适当回归农村, 在助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利用放开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的机会, 探索建立乡镇级资金清算及票据交换组织的方式与途径。

4.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金融机构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 要合理调整现有网点, 在确保经济效益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农村营业网点;二是积极协调通讯部门, 做好网络通讯工作, 确保通讯线路畅通无阻, 提高农民用卡的积极性;三是鼓励乡镇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在其营业网点安装ATM机, 方便农民存取款;四是在劳务输出较多的地方、农村超市、集贸市场安装POS机等, 改善用卡环境, 为农民提供更方便的服务, 培养农村居民运用现代支付工具的意识。

5.建立支付结算业务长效宣传机制。农村金融机构应当建立长效宣传机制, 积极开展支付结算业务知识的宣传。一是选择多种宣传方式。积极组织所属基层营业网点,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采取多种灵活有效方式开展宣传。可通过宣传板、宣传栏、宣传单、服务公示等多种宣传形式进行宣传;二是确定宣传内容。重点是宣传支付系统、票据、银行卡、结算方式、电子支付和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的概念、功能、优势、特点、使用注意事项和安全防范等知识;三是建立组织体系, 积极依靠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等农村基层组织, 及时了解掌握农民对支付结算的需求, 有针对性地推广应用支付工具;四是加强与劳动保障部门的联系, 结合当地农民工的具体情况, 开展对农民工银行卡业务的宣传工作。通过宣传机制的建立, 真正使广大农户、农民和村镇企业管理及财会人员, 对农村金融机构支付结算业务加深了解, 让其切身感受到现代支付结算工具的安全、方便、快捷, 推动农村地区现代化支付结算工具的使用。

关于农村支付结算工作的若干建议 篇7

一、农村支付结算工作现状

(一) 支付结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一是农村地区通讯网络建设投入严重不足, 通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相当缓慢, 通讯网络基础设施还没有完全普及到广大农村。同时通讯网络得不到广泛应用, 也相应地制约了农村地区通讯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二是通讯环境比较落后, 在一些农村地区电话仍然使用摸拟交换通讯方式, 通讯质量很差, 影响了POS机具受理业务的成功率, 给银行卡受理环境建设带来了阻力。三是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对支付结算网络建设积极性不高, 很多农村金融机构数据通讯网络还没有建成, 仍处于单机单网的孤立作业状态, 严重制约了农村地区支付结算业务的发展。

(二) 支付结算渠道通畅难

一是支付结算渠道不畅通。金融机构的支付结算网络没有覆盖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 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与内部支付结算网络的不畅通, 造成资金在途时间长、结算速度较慢等不利局面。二是结算和通汇难问题比较突出。就农村信用社而言, 电子化发展水平较低、网络建设速度较慢, 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支付清算系统, 给票据的查询和资金托收带来了不便。三是现代支付结算系统在农村地区推广应用迟缓。如某市共有7家县级联社, 辖200个基层农村信用社, 但只有21个网点接入了支付系统, 其他网点还需人工进行票据交换, 严重地制约了对公业务和跨地区、跨行的支付结算。

(三) 非现金业务发展难

一是中间业务的发展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由于支付结算渠道的不畅通, 农村地区只能提供传统的存取款、贷款等金融业务, 中间业务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而且局限于代收代付、代理保险等业务方面, 造成金融服务品种单一。二是非现金工具发展慢。以汇票、支票、本票和银行卡为主体, 汇兑、定期借记、直接贷记、网上支付等结算方式为补充的非现金支付工具在广大农村使用不普及, 交易方式多采用现金结算, 从而形成现金流通中的大收大支。三是非现金业务只是传统业务的简单模仿。在产品上没有完全摆脱传统业务功能的限制, 没有推出利用支付结算直接面对客户的特性重组业务流程的新产品和新应用, 在操作界面上没有体现个性化服务的特点, 只是传统业务处理系统界面的简单模仿, 没有体现支付结算的优越性。

(四) 银行卡受理市场拓展难

银行卡在农村地区的推广使用情况很不理想, 具体表现在发卡数量少、特约商户少、刷卡交易量小。分析其制约因素, 一是受传统观念和消费习惯影响, 一般消费者往往认为, 现金交易显得更直接, 用起来心里更踏实。二是一般商家规模较小, 相互之间的竞争还停留在商品的品种多不多、价格优惠不优惠上, 对发展POS机不够热心。三是银行卡特约商家在受理刷卡消费时, 要向银行、银联、电信等单位支付设备费用、交易费用、通讯费用等, 对于小规模经营的商家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客观上减少了商家的利润, 影响了银行卡的受理。

二、关于农村支付结算工作的建议

(一) 建立健全畅通农村地区结算渠道多方联动、协调发展的服务组织体系

建立一个畅通农村地区结算渠道多方联动、协调发展的服务组织体系, 不仅有助于疏通农村与城乡之间的资金往来渠道, 而且有助于挖掘潜在资源, 增强创新能力, 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人民银行要充分履行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职责, 大力构建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立足“三农”、服务“三农”、支付工具丰富多样、支付系统先进高效的农村支付服务体系。农村信用社要发挥其点多面广的优势, 不断改进结算方式, 完善服务功能, 提升服务手段和服务能力, 成为农村支付结算服务的主力军。

(二) 加快推进农村地区支付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逐步扩展和延伸支付清算网络在农村地区的辐射范围

推进农村地区支付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是推进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系统建设,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网络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扩大数据通讯的覆盖面, 为资金结算渠道的畅通打好基础。二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地区联网通用的网络系统, 实现全国农村信用社特约电子汇兑清算服务中心与各省辖电子联行中心的网络对接, 进一步扩大通汇范围, 全面开通汇兑、汇票等结算业务。三要尽可能创造条件使农村信用社及时、方便地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和票据交换系统, 使广大农村金融机构尽快得到安全、高效、多层次、低成本的跨行现代化支付清算服务。

(三) 加大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力度, 逐步在农村地区普及非现金支付工具

一是在实现区域农村信用社计算机网络传输通畅、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上, 逐步推出电话银行、企业银行、网上银行等增值金融服务, 建设ATM、POS联网系统, 发展信用卡、储蓄卡、外汇等中间业务, 进一步扩大信用社的业务领域。二是在推广票据、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时, 要为农村信用社提供必要的政策、业务和技术支持, 增强其支付结算业务的竞争力。三是要加大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在农村的推广力度, 使农村地区的人们养成非现金支付的习惯, 同时大力支持农村地区的支付结算创新, 开发适合农村实际的金融结算服务品种, 真正方便农民的非现金支付。

(四) 要认真做好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 方便广大的农民工使用银行卡

近两年来, 人民银行积极开展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工作, 先后在山东、贵州、江西等省组织开展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试点, 开通银行卡异地跨行特色取款通道, 改善农村银行卡受理环境, 拓展县域各银行卡业务经营机构的业务空间。各地要广泛、深入地总结、吸收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的成功经验, 积极推广和创新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工作, 方便广大农民工使用银行卡。

(五) 继续加强和完善支付结算业务的代理制, 促进城乡支付结算服务互补

农村金融支付结算研究 篇8

一、农村支付需求分析

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户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主体,通过观察农户的收入支出情况来准确定位农村的支付结算需求。

(一)农户收入情况

农户收入的50%来源于农副产品销售,具有生产季节性特征,多发生在农副产品收购点,一般采用现金结算方式。40%来源于农民外出打工的工资性收入,有的是进城,有的是在乡镇企业,以银行卡和现金方式结算;剩余10%主要来自财产性收入和政府的各种补贴,主要是现金结算。

(二)农户支出情况

农户支出分为四部分:一是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支出,消费地点为田间、经销点等;二是食品、服装等生活资料支出,食品基本能实现自给自足,不需要额外购买食品。服装受本身经济条件影响,购买档次较低,价位较低,购买地点多为集市或地摊;三是房屋、农机具等固定资产支出,农民建房的水泥、钢筋、砖等主要建筑材料,一般是从个体户处购买。其他还要支付人工劳务费等。购买农机具的农民较少,此类支出多为现金支出,消费地点为商品经销点;四是子女教育、医疗卫生、人情往来等不确定支出,多为现金结算。

二、农村支付供给现状

(一)目前农村地区主要金融机构为农信社及邮政储蓄银行

而且邮政储蓄银行只能办理个人结算业务。农村地区电子支付设备较少,在结算品种上一般以普通的行内系统汇兑、支票和现金存取为主,汇票和银行本票业务未开办,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新兴支付工具更是空白。

(二)农村地区银行卡业务发展滞后,银行卡受理环境差

目前农村地区银行卡主要是邮政储蓄银行发行的绿卡,农村信用社由于银行卡业务推出时间较晚,目前借记卡发卡量还很少。农村地区在银行卡业务发展和推广上,存在严重滞后现象。主要是因为农村地区银行卡用卡环境差,而且银行卡收费高、农户承受难。

三、从农民的实际支付需求着手,构建具有农村特色的支付结算体系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目前农民日常支付具有支出金额较少、支出地点不确定且多发生在田间地头、集市、摊位等固定地点,主要以现金交易方式为主,鉴于此,笔者认为低成本、快捷灵活、安全是农村支付需求的一般特征。只有符合农民需要的支付结算工具才能在农村市场扎根、得到发展,具体说来,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大力推广使用银行卡,增加和完善银行卡服务功能。积极引导农民在农耕期间刷卡消费,鼓励金融机构在小商品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展银行卡转账等业务;增加和完善银行卡服务功能,开发富有特色的农村银行卡,如农民工银行卡等,结合国家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的财政补贴资金发放工作,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医疗补贴报销相配套,推进银行卡的广泛应用。

二是试点开展手机银行和电话银行。目前农村地区手机和电话的普及率较高,基本达到100%,手机银行和电话银行具有方便、安全、快捷等特点,符合农民的实际支付需求,因此提高农村非现金支付水平,可以以此为契机,在农村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年龄结构相对较低的人群先行使用手机银行和电话银行,以产生正向的“示范效应”。以点带面,逐渐全面推广使用手机银行和电话银行业务。

三是增布ATM机、POS机等离行式金融自助设备。在现有机构网点设置前提下,为减少成本投入,金融机构可以选择在种子、化肥等销售点摆布一些离行式自助设备,有效补充固定网点设置不足的问题。同时,政府要适当对金融机构在乡、镇布放支付机具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通过减少金融机构投入成本等措施,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增加ATM机、POS机、转账电话布放数量,创造良好的用卡环境。

四是降低农村支付服务价格。农村居民收入偏低和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成本较高的“一低一高”现象,抑制了农村居民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意愿。金融机构要充分考虑城乡差异,适度降低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服务收费水平,人民银行可以考虑减免农村地区的电子汇划费用,鼓励有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全部加入支付系统,并确保其不将接入费用转嫁给客户。积极引导银联公司与各发卡机构、收单机构共同研究制定农村地区银行卡利益分配机制,降低特约商户的手续费标准,特别要考虑农村地区中小商户的利益。

五是形成旨在转变农村居民现金偏好的非现金支付工具宣传长效机制。由于农村家庭收入偏低、大宗消费较少、留守人员文化素质较低等因素,农村地区形成了使用现金交易的传统习惯。转变农民的交易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立足于长远,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支付服务氛围,以银行网点宣传为基地,通过摆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标语、设立咨询台或配备大堂经理等多种形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案例,引导和帮助农民使用各种支付工具,构建优化农村支付环境宣传的长效机制。

摘要: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是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重要工作。文章试从分析农村支付需求的角度探索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出路。对症下药, 建设适合农村特色的支付结算体系。

关键词:支付结算,农村支付需求,农村支付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惠茹.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农户层面的分析[J].闽江学院学报, 2008 (6) .

[2]刘明东.探寻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突破口:以吉林扶佘县为例[J].金融会计, 2009 (10) .

[3]张颖, 徐海明.当前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黑龙江金融, 2009 (8) .

[4]谭溥, 李琼.对县域农村支付结算服务环境现状的调查[J].区域金融研究, 2009 (4) .

上一篇:品牌生引导发展下一篇: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