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水环境影响

2024-08-14

地表水环境影响(精选十篇)

地表水环境影响 篇1

1 大河流域地表水的实际情况

我国大河流域分布在诸多城市, 其总体占地面积巨大。比如在河北省某边界有河流面积上万平方千米, 其主要呈扇形分布, 河流的流量为14 m3/s, 并流经多个省市。据调查显示, 很多流域拥有半湿润气候, 平均气温在10℃左右, 平均降水在585 mm左右, 并且降水均集中在夏季。

2 大河流域的实际研究方式

2.1 检测断面的实际设置点

大河流域的干流和其上游可以多设置几处相应的监测点和检测面。

2.2 水样的采集和测定

对水样首先要进行常规性检测, 检测内容主要包括p H值、水温和COD、挥发酚、氰化物等多项物质成分。在过去几年中, 曾多次对大河流域地表水进行了定点检测, 而每次所采集的瞬时水样均在2 000 m L左右。在经过多处现场固定保存以后, 其水样在摇匀之后直接倒入桶形的玻璃容器中, 静止30 min后, 将没有沉淀的固体和伴有悬浮性的固体移到容器的水样中, 同时加入定量的保存剂进行保存, 采取这种方式是用来测定地表水污染物的含量。在大河流域地表水中, 砷、氰化物等都属于有毒物质, 汞、锌、铜和硒等一些重金属一直都处于实际检测的下限, 由此得出大河流域地表水质污染主要以有机污染为主, 因此应从整个检测的项目中选择有代表性的物质, 比如石油类、挥发酚等物质进行检测。

水样的检测方式主要依照相关的环境法和分析法来进行。COD成分的检测, 主要利用重铬酸钾的回流方式, 即在水样静止30 min之后, 利用吸管对水样进行一次性移取, 最后加入一定量的保存剂进行保存。除此之外, 检测时还需要考虑检测地点的数据和其相对稳定性, 依据不同地点来反映不同的水质情况。

3 大河流域地表水的影响因素

大河流域地表水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大河流域干流水质的污染情况比较严重, 其多个断面的实际检测点中, 有部分水质不能达到实际的利用功能, 还有少量水流断面的水质属于V型。大河流域地表水的水质分类比例如图1所示。 (2) 在大河流域其地表水中, 石油类等物质都存在超标现象, 而且超标现象较为严重。另外, 大部分断面也存在超标现象, 有些地区的超标量甚至达到了规定要求的5倍之多。 (3) 在工况区域, 污染的水质 (主要有矸石的山雨水、电厂的废水、矿坑水和洗选的煤污水等多种水质) 都是在没有经过处理的情况下, 直接排入支流的。这样造成了地表水污染严重。 (4) 在日常生产、生活中, 人们随意排放工矿、城镇的生活污水, 随意堆放生活垃圾, 甚至矿区的农民在实际生产中经常使用一些农药和化肥, 这些农药和肥料在经过大雨冲刷之后流入到河道中, 造成了大河流域地表水污染情况十分严重, 这也是大河流域地表水受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大河流域地表水示意图如图2所示。

4 大河流域地表水环境的防治对策

大河流域地表水环境的防治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对策: (1) 针对大河流域河道的污染和排污系统, 要做好河道地表水的实时检测和实际河流的断面监测, 同时也要建立一个大河流域河道排污动态档案, 及时掌握和了解地表水的类型、实际污染程度, 并积极探索河道污水的生态影响和污水渗透特性, 这样可以为今后地表水实际污染的检测提供数据。 (2) 大河流域周边的工矿区必须配合相关执政部门, 积极建立污水、废水的实际处理厂, 并对城镇、工业和工矿区居民实际排放的生活、生产废水进行直接的处理。当废水经过直接处理之后, 就可以为煤矿煤基的合成和电厂提供充分的水源, 从而变废为宝, 实现污染零排放, 真正做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3) 工矿和企业要不断加强因资源开采而导致的地表水沉陷复垦强度, 并要不断提高在这方面的投资, 实际破坏了多少就复垦多少, 这有这样才能使耕地在总量上达到平衡。与此同时, 也可以不断提高耕地的质量, 从而减少工况区在农业生产中对化肥的使用, 不断增加农家有机肥料的使用。 (4) 大河流域周围的工矿企业, 必须要做好矸石山的实际绿化工作, 可以积极防止雨水可能对矸石山在直接淋溶后所析出的有毒重金属等元素, 这样也可以减少对大河流域水质的污染。 (5) 对大河流域周围的工矿区、城镇生产和生活的每一项垃圾都要进行分离、分类, 并回收处理, 这样可以美化、改善工矿区居民的生活环境, 并在不断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 有效地防止了因雨水的淋溶所导致的地表水体的污染。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通过对大河流域地表水的实际环境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并对实际防治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同时也对大河流地表水环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简要的检测, 为今后地表水的整体治理指明了方向。地表水与人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人为性污染对地表环境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污染, 因此,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 可以为相关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同时也希望我国大河流域地表水的污染问题将被彻底解决, 希望我国水资源发展的更好、更快。

参考文献

[1]葛怀凤, 秦大庸, 周祖昊, 等.基于污染迁移转化过程的海河干流天津段污染关键源区及污染类别分析[J].水利学报, 2011, 12 (01) .

[2]陈勇, 冯永忠, 杨改河.农业非点源污染源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实证研究基于陕西省农业投入和废弃物排放的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0, 6 (03) .

[3]李彦平, 贺运鸣, 史华锋.汾河和涑水河运城境内水质环境指标变化趋势分析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 5 (30) .

地表水环境影响 篇2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门复杂的交叉学科工作,量化的数据是环评工作的依据和基础,这使得数据使用问题成为环评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从检出限、测定限等角度对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中COD,氨氮、BOD5、挥发酚、石油类等指标的使用提出了规范和注意问题.

作 者:刁伟力 李延莉 蔡宇 作者单位:刁伟力(黑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56)

李延莉(吉林省环境信息中心,吉林长春,130021)

蔡宇(松辽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吉林长春,130021)

地表水环境监测进展与问题解析 篇3

关键词:地表水环境;监测;进展;问题

中图分类号:X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05-0065-02

水资源的短缺是我国一直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社会正常生活秩序与社会经济发展,做好水资源的保护十分重要。地表水是人们生活最主要的来源,要想做好地表水保护、加强地表水的防治,就需要采取高效的地表水环境监测技术、提高监测能力,因此,对地表水环境监测进展与问题展开研究是有现实意义的。

1 地表水环境监测的进展概述

在过去的发展历史中,由于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加上环保意识的薄弱,对水资源保护工作并不够重视,导致我国水资源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地表水,在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共同影响下,出现十分严重的污染问题,各种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以及重金属污染,严重破坏了地表水原有生态环境,地表水污染状况令人堪忧。

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环保意识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地表水环境问题得到人们充分重视,地表水环境污染整治与预防成为国家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成为国家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地表水环境监测发展迅猛,取得许多成就,主要体现在:

一是地表水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的完善,我国已经建立了覆盖全国各大流域、江河湖库的监测体系,主要的监测中心有350余个,不同水质监测站点有3 000多个;监测站共有国家、省、市、县四级,各级监测站基本都可以完成地表水环境监测任务,为地表水环境监测工作开展创造良好环境[1]。

二是地表水环境监测技术水平的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水质自动化监测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并建立了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施监测数据系统,可以完成水体污染各项指标数据的分析、预测,包括PH值、TOC值、COD值以及氮氧含量值等,为水污染预防与整治提供准确依据。

2 地表水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监测数据各方面不足

地表水环境的监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会受到许多方面因素的干扰,包括仪器、人员、方法以及操作过程等等,其技术性要求相对较高,任何一点出现疏漏,都会降低监测数据的有效性。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许多监测站,但在实际监测工作当中,存在责任心不强、重视不足、人员素质和能力低等情况,都会对于监测数据产生不良影响,导致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精密性、代表性、完整性以及可比性等方面难以达到相应规范、标准的要求,此种监测数据自然无法作为污染防治的依据,影响地表水环境监测的进一步提高。

2.2 监测过程管理的混乱

地表水环境监测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包括水利、环保、国土等,才能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但就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在地表水环境监测过程当中,并没有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各个部门之间各行其是,缺乏高效的沟通与交流,工作并不够统一,监测任务的交叉、重叠情况时有发生,职责与权力并不够明确,监测工作混乱、不条理,容易出现监测空白区域,监测工作自然是事倍功半,其监测结果也是难以保障的。

2.3 监测和信息处理能力低

在地表水环境监测中,监测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两项十分重要的技能,直接影响到监测工作水平的高低,然而,就我国地表水环境监测来看,在监测手段、技术储备以及人才素质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监测能力相对较弱,监测工作依然有许多不足,亟待解决与提高。在信息处理方面,虽然制定了相对完善的数据上报规定,实现了监测数据、资料管理的制度化,提高了监测信息传递效率,但是在实际监测过程中,只重视监测结果、忽视监测数据的情况十分严重,许多监测人员并不会渗入分析数据结果存在原因,监测数据存在的干扰因素并不能保证完全排除,在这种情况下,监测结果数据自然也无法确定是可靠的,增加了地表水环境监测的难度。

2.4 监测参数并不够完善

地表水环境监测的对象繁杂,监测的指标包括许多方面,只有各项指标全部被准确监测,才能确保监测的有效性。但是,在实际当中,监测的参数并不够完善,基本是知识针对常规因子展开监测,对一些行业的特征污染因子根本不进行监测,降低监测结果有效性。同时,在监测覆盖面上,国家标准规定的范围较为狭窄,缺乏及时有效的更新,实验室分析与市场间的脱节,都会对地表水环境监测工作造成妨碍,需要正确认识此点,采取对应策略来解决。

3 地表水环境监测加强的对策

3.1 加强地表水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保证监测结果准确、可靠的有效途径,对提高地表水环境监测水平有着极大作用,具体的控制要点有:

首先,做好地表水样本采集的控制,由于样本中物质组成成本的复杂性,只对此样本进行单一分析,经常容易出现较大误差;对此,在监测前,需要先对样本进行处理,去除可能影响监测结果的干扰因素,在必要情况下,还需对样本进行浓缩处理,从而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在干扰因素的去除中,需要根据水样的具体来源,结合水体组成成分特点,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

其次,在监测过程中,除了要监测有害物质外,还需监测其它各种影响水环境质量的成本,通过对比分析与干预处理,来消除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提高监测结果的有效性,使其达到标准要求。但是,在消除影响因素过程中,选择好方法,避免处理方法不当造成的负面影响。

3.2 推广使用简单、有效的检测装置

我国地表水环境分布范围广泛,其监测工作任务繁重,污染事件时有发生,现场的及时、快速检测是一项重要工作,为提高现场检测效率,就需要使用简单、高效的检测装置,比如车载XRF,对常量数据、微量元素等展开监测,作出快速、准确的判断,缩短监测周期,为应对方案制定提供准确依据。因此,在现场检测工作中,要推广简单、有效检测装置的应用力度。

3.3 进一步完善监测站和水体质量体系

虽然我国地表水环境监测站点较过去已经有了很大水平提升,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还需要在各个区域对水质控制断面、饮用水源地等进行重点监测,做好与环保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对监测站体系进行合理优化,做到全面覆盖、无遗漏的同时,减少重复监测现象的发生,避免浪费,围绕流域管理,建立统一、高效的全覆盖监测网络,提高地表水环境的监测能力。

3.4 提高监测能力与信息处理能力

在水污染不断加重的背景下,水质在线监测势在必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地表水环境的实时、远程监测,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建立统一监测数据平台,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有助于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保障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与此同时,还需要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结合我国实际,引进先进检测设备,促进监测能力的提升[2]。

4 结 语

综上所述,地表水环境的监测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我国地表水环境监测起步相对较晚,虽然取得了很多成就,但就整体来说,依然存在较多问题。因此,加强对地表水环境监测进展的了解,掌握当前存在的问题,探索合适的应对措施,对我国地表水环境监测工作的良好开展有着重要意义,有助于我国水资源保护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培,谢寅凯.浅谈地表水环境监测相关的进展及问题[J].化工管理,

2014,(9).

隧道施工废水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 篇4

1 隧道施工废水来源及水量

目前铁路隧道施工方式主要有钻爆法及TBM法两种,其中,除了个别的特长隧道使用TBM法施工外,一般的隧道使用钻爆法进行施工,长大隧道在施工过程中,为了加快工期,会利用斜井、横洞等进行辅助施工。

隧道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主要来自施工过程中产生的隧道涌水,隧道涌水为地下水,地下水类型可分为岩溶裂隙潜水、承压水及构造基岩裂隙潜水、承压水等。由于隧道施工时产生一定的油类、岩粉,隧道涌水涌出后,这些物质将进入涌水,对隧道涌水产生一定的污染。根据对两条铁路特长隧道的监测结果分析,隧道施工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COD,SS。石油类主要来自液压施工机械油管密封不严、油管爆裂造成的液压油外泄,SS(悬浮物)主要来自打钻过程中产生的岩粉、裂隙中夹杂的泥砂等,COD主要来自石油类的氧化等,而SS由于多为泥砂,易于沉淀,其对水环境的影响范围较小,石油类污染物排放浓度及其排放量与施工管理及机械养护关系密切(见表1,表2)。

从这两条隧道监测数据可以看出,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随着隧道开挖的全面展开,隧道涌水的大量出现,水中污染物浓度与隧道涌水量及施工管理有很大关系,隧道实际排水水质也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2 隧道施工废水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地表水体,一般是指河流、河口、湖泊(水库)、海洋和湿地等。隧道施工废水对地表水体的影响主要从物理化学影响、微生物影响两方面研究。

2.1 物理化学影响

用受纳水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变化来表征隧道施工废水对其产生的影响是评价隧道施工废水对地表水环境影响的主要方法。

2.1.1 固体物质的影响

隧道施工废水对地表水体最严重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大量的颗粒固体物质进入水体。水体中固体浓度过大,会改变植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结构和生长。根据国外的研究资料显示,SS浓度超过2 000 mg/L就会造成龄鱼死亡,从而直接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另外,SS浓度过高会降低水的透明度,导致水体浊度的波动变化。固体物质对河床底泥的化学影响来自于沉降颗粒中的有机碳化合物,这些化合物降解时需要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从而导致水中溶解氧的变化。当然对于隧道施工废水来说其主要的污染物多为无机物质,对水体化学性质影响并不显著,而主要是物理性质的影响。

2.1.2 营养物质的影响

在隧道采用钻爆法施工时,会采用炸药。一般隧道施工时采用的炸药为铵锑炸药配合少量乳化炸药,两种炸药主要成分均为硝酸铵。氮元素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物质之一,在水质监测中特别重视氨氮和总氮的含量。目前判断水体富营养化一般采用的指标是:氮含量超过0.2 mg/L~0.3 mg/L,磷含量大于0.01 mg/L~0.02 mg/L,BOD大于10 mg/L,pH=7~9的淡水中细菌总数超过10万个/mL,叶绿素a含量大于10 μg/L。隧道施工废水虽然不至于引起富营养化,但也要注意潜在的影响。

2.1.3 耗氧物质的影响

耗氧物质多为有机物质,进入水体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被还原成简单的无机物质,这期间需要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从而造成水中的溶解氧含量降低,影响水中的生物生存。隧道施工废水中的污染物多为无机物质,有机物含量非常低,因此隧道施工废水中好氧物质对水体不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可被环境所接受。

2.2 微生物影响

在隧道施工期,施工营地产生少量的生活污水,生活污水中含有病原菌及病毒,这些物质进入水体后会带来严重后果。人类接触到这样的水体就会接触到这些病源微生物,因而就会有感染疾病的危险。

3 施工期隧道废水处理措施

由于隧道涌水中石油类污染物主要来自施工机械用油的跑冒滴漏,故隧道排水中的石油类污染物的排放及其对地表受纳水体的影响与施工单位所采用的设备、设备的维修养护及废漏油的收集管理密切相关,因而建议从石油类污染物产生的源头抓起,加强施工机械的养护维修及对隧道内废油、漏油的收集。除了以上措施,目前铁路隧道对隧道涌水采用沉砂、隔油、沉淀的处理措施。

施工中应加强施工的全过程管理,确保文明施工。在构件加工、混凝土搅拌场处产生的高浊度废水设置沉淀池对其进行处理;车辆施工机械产生的高浊度废水和含油废水设置隔油沉淀池对其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水进行循环利用,回用于混凝土搅拌、车辆施工机械冲洗等施工活动。

建议隧道施工驻地一般选在距工点较近、交通方便和水电供给充分的村镇附近,采用租借或临时搭建的方式。对于租借当地居民闲置房屋的营地,生活用排水纳入当地排水系统;自建施工营地设置旱厕,并定时清淘外运,交由附近村民堆肥处理,建集水池收集生活杂排水,灌溉或绿化期用于灌溉或绿化,非灌溉期将生活杂排水储存。

4 结语

1)隧道施工废水水量波动较大,其中主要污染物为SS。

2)隧道施工废水对地表水的影响主要在物理性质方面,建议施工时采取上述措施对施工废水进行处理,以改善排水水质。

参考文献

[1]李耐霞.歌乐山隧道施工过程对水环境影响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4.

[2]崔涛.隧道环境影响分析[J].交通保护,2005(4):18-19.

地表水环境影响 篇5

2017年全市环境监察执法工作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全国、省、市环保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市环保中心工作,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贯彻执行新法新规新标为主线,以打好大气和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为重点,以环境执法大练兵和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集中查办典型环境违法案件为抓手,以防范环境风险为底线,努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群众身心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扎实开展环境监管执法工作,不断提高执法效能,为推动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执法保障。

一、围绕重点工作,开展专项执法检查活动

(一)以减轻雾霾改善空气质量为重点,继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环境监管专项执法检查。一是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执法检查。按照市局工作安排,组织开展整治“小散乱污”、燃煤发电机组、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污许可管理和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等各类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执法检查,依法监督排污单位落实污染防治主体责任,严厉打击各类废气超标排放行为,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推动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二是开展水泥、玻璃行业整治专项行动。按照环保部和省环保厅要求,各县(区)环保部门对行政区域内水泥、玻璃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对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依法进行处罚,并责令

2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厂等8个行业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排查工作,重点针对污染防治设施建设运行与污染物达标排放、行政处罚及公众投诉等情况开展排查评估。5月18日前,各县、市(区)环保部门应完成排查评估工作并将有关情况报送市局,5月20日前全市排查评估情况报送省厅。三是加大惩处力度。各县区环保部门应从7月1日起,对火电、造纸企业无证排污行为集中开展执法检查,对于无证排污的企业依法责令停止排污,并顶格处罚;对拒不执行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从7月份起,各县区环保部门每月3日前将上月8个行业执法检查、违法案件查处情况上报市局,5日前市局汇总后报省厅。

(二)全面落实“双随机”抽查制度。各县区要分析影响当地环境质量的重点行业和重点污染源,制定污染源“双随机”年度工作计划和抽查方案。市局将开展“双随机”制度落实情况专项督查,督促县区环保部门全面落实污染源“双随机”抽查制度;各县(区)环保部门要建立健全污染信息资源库,实现动态管理,推进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

(三)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充分运用新《环境保护法》及其相关配套规章、《大气污染防治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用准、用对、用好、用足新法赋予的执法手段,重点打击偷排偷放、非法排放(倾倒、处置)有毒有害污染物、超标排污、不正常运行污染防治设施、未批先建等违法行为,坚持强办案、多办案、办好案,保持严厉打击违法高压态势。高度关注群众反复投诉的热点、敏感点环境问题,通过实施挂牌督办、列入环保“黑名单”、约谈当地政府等方式推动问题解决,维护群众合法环境权益。继续深入贯彻“两高”司法解释,执行环保部、公安部《关于加强环境保护与公安部门执法衔接配合工作的意见》,完善环保、公安联动执法机制,增强打击环境污染犯罪的合力,从重从快惩治环境污染犯罪。

三、规范执法行为,切实提升环境执法水平

(一)开展环境监察稽查工作。进一步突出重点,结合日常环境监管工作,市局对淅川县、内乡县、南召县、方城县、新野县、桐柏县等县开展环境监察稽查,重点稽查环境监察工作日常履职和依法行政情况、重大环境违法案件督办情况以及上级转办、领导批示、群众反复举报、社会影响较大的环境污染问题整改情况,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能。

(二)加强排污费征收管理和稽查工作。加强排污申报和排污费征收日常管理工作,做好排污申报与排污费征收季报年报报送工作,按季度公布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排污费征收情况;配合做好挥发性有机物征收标准的制订工作,稳妥有序推进石油化工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污收费试点工作,促进企业主动减排;积极开展国控省控重点企业排污费清欠工作,做好费改税的配合工作。开展排污费专项稽查,重点稽查排污费征收工作开展情况、欠缴排污费情况以及重点行业

6动《环境监察工作年度考核办法》修订工作,市局将结合我市实际,完善考核办法,优化考核指标,对各县区环保部门环境监察工作进行年度考核。

六、坚持正风肃纪,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

论地表水环境污染控制 篇6

关键词:地表水环境,污染控制,措施,综合利用

如今,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 水环境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部分地区的地表水环境甚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受损。为了加强区域的水污染控制, 减少水污染带来的危害, 本文将简要分析下当前形势下地表水污染的控制策略。

1 宏观建议

1.1 加大环保投入, 加强环境监管

地表水环境涉及到公众饮水安全, 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制定水资源保护规划、防止水体污染, 确保城市饮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政府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情况, 加大环保支出, 加强水环境的治理和监管防范, 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区域环境发展的措施, 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当地环境改良的政策, 为实现生态文明打下扎实基础。

1.2 加强工业污染防治

区域内的水环境遭到破坏, 工业废水污染毋庸置疑是其主要原因[1]。为防止工业污染给区域水环境造成破坏, 应加强对这类企业的监管, 排放的废水必须符合相关标准。同时, 加强该区域内工业硬件升级, 推进清洁生产, 实现低能耗高效率, 逐步淘汰对水资源消耗高、废水排放能力强的产业项目。

1.3做好生活污水的管理控制

对于生活污水的管理和控制, 就作者所在地区而言, 由于城镇生活污水的处理各方面的条件已经很完善, 主要针对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和控制。农村人口居住不集中的特点, 相应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可能不到位。直接向水体中排放的生活污水对当地的水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因此, 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完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及污水管网的建设, 加强村民的环保意识。从而降低农村生活污水对当地水环境造成的影响。

1.4 加强对农业化学品的控制

农业生产中化肥的使用是水环境污染中氮、磷的主要来源之一, 所以应严格控制相关产品的应用。农村在施用化肥时, 应配备技术人员加以引导, 必要时应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 引导他们科学施用化肥, 防止过量施用或不必要施用。再者, 应从长远利益来看, 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料, 农田中的秸秆, 人畜的粪便等都能当作肥料还田, 且肥效好, 促进农田土壤结构成分的改良。这也避免了农产品的传统废弃物乱堆乱放污染环境的问题。除此之外, 严格农药的管理与使用, 加强物理防治, 推广生物防治亦能减少化学药品的用量。

1.5 做好突发环境事故的预防控制

造成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原因很多, 大致包括工业废水排放、负压虹吸、有毒物质泄漏、二次供水过程中引起的污染, 自然因素如水灾、地震、干旱引起的污染和战争中化学、生物武器造成的污染等[2]。这就要求相关部门根据当地情况加强监督管理, 制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预案, 每年进行一到两次应急演练, 以提高突发性水环境事件的应急能力。

2 地表水环境控制措

2.1 水资源统一管理

关于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内容, 根据水资源分布的状况, 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区域内的水务一体化管理和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3]。鉴于水体本身的特性以及当下水资源环境存在的严峻形势, 应对区域内的各类水资源实行城乡一体化管理。对于流域水资源的管理, 对其实施的任何管理或保护措施必须要根据在该区域内重点考虑整个流域的总体利益而非局部利益, 统筹整个流域的水资源管理, 这就要加强相关管理机构的职权。

2.2 水资源联合调度

各个地方都会有相应的水文文化, 以及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项目, 充分利用这些设施的作用, 对水资源进行合理调度。在节约经济的基础上, 对地表水资源的利用优先考虑, 再者才是地下水, 严格控制自备井的开凿, 对于自身调节能力差的水资源首选利用, 而自身调节能力强的水资源备利用。利用途径上, 有限考虑生活用水, 然后才是工业用水, 最后安排农业用水和地下水回补。

2.3 生态环境建设

首先应加大各类型污水处理设施的兴建, 同时在现有良好水质水域内设置保护维护设施, 以免受到危害。其次要对地区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加强企业的清洁生产, 尽量减少排污, 对所产出的污染物要经过治理达到排放标准。再者, 对重要水源区要进行严格监管保护, 加强水环境周围的生态环境保护。

对于农村地区, 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 对各项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力争实施。兴建沼气池等可以把农业废弃物变成有效能源加以利用的设施。严格控制农村环境污染。

2.4 调整产业结构

工业废水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主要来自一些排污能力强且污染物难处理的产业, 如化工、印染、石油、电镀等工业, 对于这类产业, 应依托科技力量, 优化生产工艺, 提高生产效率, 尽可能高效率的利用有限的水资源, 并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浓度;农业上, 合理设计节水灌溉方式, 建立生态型高效农业示范区, 实现无污染, 高收益的生产;在建设方面, 尽量不实施污染大, 消耗水资源严重的项目。

2.5 加大节水技术的科技含量

节约水资源也是地表水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针对目前节水技术支撑与储备不足, 可应用范围尚小的现状, 应加大科研力度, 使水资源节约在技术上有保障,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为创建节水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持。

2.6 建立健全地表水质自动监测网站

完善高效能的自动连续监测站, 重点监测水体水质及污染物排放污染源, 同时从生物、生态等多角度来对水体水质进行分析, 以期获得科学的, 完整的, 客观的监测结果, 为环境管理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3 废水的综合利用

根据目前国内外污水利用的经验, 城市污水经过处理在对健康无影响的情况下可作为城市的第二水源利用, 而且它的成本要比开发其它新的水资源要低, 约为海水淡化成本的1/2。目前再生水有多种利用方式。

3.1 污水灌溉

经处理的污水可用于灌溉, 并且对于作物还具有肥料价值。有资料表明, 污水灌溉比清水灌溉一般能增产15%。另外, 土壤还能去除污水中部分污染物质。但是, 污水灌溉前一定要对污水进行必要的处理, 去掉污水中对人体和作物有害的物质, 并且灌溉污水量不能超过农作物的需水量和田间持水量。

3.2 工业回用

工业生产中, 大量的一次利用的水资源还可以再回收利用, 污水回用技术在许多国家已有多年的历史了。污水回用技术在高耗水产业中发展潜力巨大, 如冷却, 加工和水力输渣等技术都是污水回用技术的体现。其中, 冷却回用, 在许多行业应用广泛。

3.3 补充市政用水

有关数据显示, 每年对城市环境的维护都会消耗大量的水资源, 而这些水几乎全来自自来水。如果将经过处理后的污水用在城市生态建设, 清洁维护等项目上, 不仅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而且还可以节约大量的清洁水资源。

3.4 回灌地下水

已经有调查发现, 人类对地下水的开掘已经过量, 地面沉降的现象逐渐恶化, 人工补给地下水已被一些地方所应用。考虑到水资源的不足, 如果要消耗高质量的水资源来补充地下水, 则会造成极大能源浪费现象。那么可以考虑将治理后达到排放标准的污水地下回灌, 这不仅在经济上是可行的, 技术上也有保障。但是, 为了防止地下水污染, 污水回灌前必须对其进行治污处理, 处理结果应达到相应排放标准。

4 结论

在淡水资源紧缺的全球大环境下, 地表水环境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如前所述, 加大环保投入, 加强工业废水监管的同时, 还应注重农村生产生活对水环境的影响。此外, 还应从科学节水和污水再利用两个技术途径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有效防控地表水环境污染, 响应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

参考文献

[1]刘洪喜.水污染事故频发的原因与对策.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 (5) :55-57.

[2]陆曦, 梅凯.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J].中国给水排水.2007, 23 (8) :14-18.

地表水环境的微生物修复技术 篇7

1 微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天然存在或特别培养的微生物, 在可调控环境条件下将有毒污染物转化为无毒物质的处理技术。人类利用好氧或厌氧微生物处理污水、废水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但是使用微生物修复技术处理现场有机污染才有30年的历史。首次记录实际使用生物修复是在1972年, 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Ambler清除管线泄漏的汽油。而且开始时生物修复的应用规模很小, 一直处于试验阶段。直到1989年, 美国阿拉斯加海域大面积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成功为水环境的生物修复拉开了帷幕, 是生物修复发展的里程碑[3]。S.KhodijahChaerun, KazueTazaki等[1]在Nakhodka号油轮日本海漏油事件5年后, 从Katano, Osawa, Atake海岸处分离出7种可以降解石油中化合物的微生物, 从Atake海岸分离出的微生物对烷烃和芳香烃化合物均有降解效果。在我国, 石油污染土壤、地下水的生物修复技术还处于研究阶段。秦煜民等[2]在对辽河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可行性研究中分离出微球菌黄杆菌假单胞菌和无色杆菌种可以降解石油中碳氢化合物的菌种, 当H 2O 2和油酸钠的用量分别为8850mg/L和166mg/L时, 24h内生物除油率可达48%。张旭等[3]人取淄河滩含石油土壤, 通过加入富集细菌、翻耕调湿、加菌和翻湿相结合3种生物修复室内模拟实验, 发现石油半衰期由自然土壤的990d减少到346d;在翻耕和调节土壤含水率的条件下, 石油半衰期由对照样的173d减少为90d;在综合生物治理条件下, 石油半衰期缩短为42d。

2 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水环境微生物修复的实质是就地创造适合微生物生长的条件, 以微生物为主体, 以污染物为碳源或能源的生物处理过程。因此水环境微生物修复能否成功运行, 主要取决于以下3方面因素:1) 微生物因素, 即微生物浓度数量、微生物种群多样性以及生物酶活性等;2) 基质因素, 即基质的生化特性、分子结构、基质浓度等;3) 环境因素, 即pH值、温度、电子受体、碳源及能源等。其中基质可生化性及作为碳源和能源的污染物浓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物修复可行性与微生物形态发生变化的可能性[4]。

3 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分类

生物修复的种类很多, 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根据被修复的污染环境, 可以分为土壤生物修复、地下水生物修复、沉积物生物修复和海洋生物修复;根据生物修复利用微生物的情况, 可以分为使用污染环境土著微生物、使用外源微生物和进行微生物强化作用;根据人工干预的情况, 可以分为原位生物修复和易位生物修复原位生物修复是在污染的原地点进行, 易位生物修复是移动污染物到邻近地点或反应器进行[5]。

4 微生物修复技术的特点

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技术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项清洁环境的低投资、高效益、便于应用和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兴技术, 它利用特定生物恢复水体生态功能的生物措施, 与传统的物理化学修复技术相比, 生物修复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 费用省仅为现有环境工程技术的几分之一, 如采用生物淤比机械清淤费用将节省80%以上;2) 环境影响小, 不会形成二次污染或导致污染物的转移;3) 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物浓度;4) 可用于处理常规污染治理技术难以应用的场地, 如受污染的地面水体受石油污染的地面, 受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6,7]。

5 微生物修复技术应用

5.1 氧化塘及人工湿地等水污染预处理技术

生物氧化塘是一种利用生物天然净化能力净化污水的处理系统, 可辅以人工曝气、投加污染物和底泥高效降解菌剂及放养适生水生生物等强化措施。污水经过氧化塘进行处理时, 可形成多级食物链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 这对水环境的生物修复极为有利[8,9]。

5.2 河道和湖泊人工增氧技术

水体曝气复氧一般采用固定式充氧站和移动式充氧平台2种形式, 可以充空气, 也可以进行纯氧曝气;湖泊多采用深层曝气。目前我国在城市水环境治理中应用较多的是纯氧增氧曝气船。人工增氧是城市水环境生物修复的重要措施, 被广泛应用于黑臭河道和水体富营养化治理, 取得了许多成功案例。

5.3 接种微生物技术

这种技术适用于当水体中污染物的降解菌很少甚至没有, 在现场富集培养降解菌存在一定难度时的情况, 它是通过向水环境中引入菌种来实现的[10]。目前, 向水环境中引入的菌种可以从待修复水体中的土著微生物中富集而得, 也可以从其他环境中分离得到, 甚至可以使用基因工程菌。因此, 投加微生物按来源可分为土著微生物、外来微生物和基因工程菌。向水体中投加菌种净化水体的技术是从清除海洋石油污染开始的, 从受石油污染水体中可以分离出高效除油菌株, 这些菌株经过驯化、富集、筛选和培养后可制成生物制剂用于海洋及淡水水域有机污染物的生物修复[11]

5.4 放养水生动物

即“生物操纵” (bio-manipulation) , 人为调节生态环境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密度, 通过食物链中不同生物的相互竞争的关系, 来抑制藻类的生长[12]。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所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鲢鳙的大量放养, 是东湖“水华”消失的决定性因素。赵卫国采用生物操纵技术修复大浪淀水库水生生态系统, 经过生物修复技术的实施, 使大浪淀水生生态系统得到良好的修复, 水质由1997年的Ⅴ类水修复为Ⅱ类或Ⅰ类水;营养化程度由1997年的严重富营养调节至中营养[13]。

6 微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趋势及展望

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微生物修复技术, 其核心内容是最大化地利用功能微生物来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因此利用微生物的遗传特性, 构建作用强大的工程菌是微生物修复技术的主要研究趋势。此外, 开发新型检测手段以及有效结合生物技术和其他技术以便使生物修复技术更大力度地发挥作用也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微生物修复技术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但是同样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如微生物修复技术受环境影响 (温度、pH等) 较大, 降解速度较慢等, 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才能让微生物技术更好的应用于地表水环境的修复中

摘要:生物修复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环境生物技术。与物理、化学修复相比, 其独特的优越性使其成为近年来本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 生物修复技术在清除或减少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废水中的化学物质方面的应用已获得成功。就微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原理、分类、在地表水环境方面的应用和研究趋势及展望方面做了较为全面的综述。

地表水环境监测进展与问题探讨 篇8

1 我国地表水环境监测现状及进展

目前, 我国已建成的水环境监测中心有350多个, 各类不同的水质监测的站点三千多个, 基本已经覆盖了全国的江河湖库和各大流域。并且我国已经成立近百家规格较高的水环境监测实验室, 并且通过了相关计量认证系统。尽管我国水环境监测站点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进展, 但是为了保证这些水环境监测网点的数据能够真正做到科学和公正, 我国制定并实施了高标准的质量控制, 对全国各级水利部门两百多个地表水水环境的监测中心及其分中心进行了计量认证。除此之外, 我国自1980年逐步效仿西方国家建立了水质连续监测系统, 并对实时动态监测系统开展了研发工作。

2 我国地表水环境监测的问题

2.1 法律不完善而导致部分检测项目缺失

当前, 我国地表水质中存在的物质主要有微生物、金属离子、矿物质等等。而我国传统的地表水监测内容仅针对水的浓度, 非常不全面, 无法对水质的整体情况和污染程度进行有效的评价, 因此也就无法为治理污染提供有效的解决措施。另外, 水体中有一定的污染物并没有得到检测人员的重视, 认为仅用BOD和COD两项指标就能够对水体的污染程度进行评估, 因此没有全面的对地表水的水质进行评价。实际上, 这两项指标是远远不够的, 随时污染程度的增加, 水体中出现了更多种类的污染物, 严重的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 我国应该加强对地表水中污染物的研究与检测, 从而根据监测数据确定我国地表水中存在的主要污染物成分, 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治理措施。

2.2 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水平较低

重监测、轻分析是我国水环境监测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大部分监测站只注重监测数据, 而忽视了数据分析的过程, 因此无法及时的发现水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在编制水环境分析报告时, 工作人员仅仅对监测数据进行整体描述, 有些只是加上简单的分析, 对水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以及水环境发展的趋势没有进行分析和研究, 因此也就没有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 对水环境的管理无法起到相应的作用。

2.3 缺乏统一管理

当前国际上都以流域为单元进行水资源的管理工作。我国的环境监测之前是以点源和区域监测为主, 随时科技的发展, 我国也实现了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管理方式。然而, 长期以来的分割管理, 各自为政, 已经对我国的水环境管理形成了惯性, 部分区域水资源管理者过分的重视区域利益, 从而忽视了整体区域的利益, 还没有完全适应以流域为单元的管理模式。因此, 实现流域控制与区域控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是摆在我国水环境管理者面前的主要问题。因此, 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资源评价体系, 根据不同河段、不同流域、不同工程对流域机构的直管范围进行划分, 从而做到权、责、利的有机统一。

3 对我国地表水监测的建议

实现我国地表水监测的有效性, 首先要对监测措施进行严格把关。在检测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排除干扰因素, 做好样品的预处理工作, 选择正确的方法和操作程序, 保障结果的准确性。其次, 对于监测仪器要及时的进行检测和校准, 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 尽量避免仪器发生故障导致分析结果出现误差。再次还要注意样品的采样、样品运输以及保存, 选择正确的采集方式在运输和保存过程中要保障样品不被污染。对于监测数据, 除了记录之外, 还要加强综合分析能力, 只有经过科学分析之后, 监测数据才具有参考价值。最后, 要加强监测的信息化水平。因此随着地表水监测力度的增大, 监测部门工作量也逐渐提高, 因此要想满足当前监测任务的需求, 就要加强监测的信息化水平, 同时提高监测的精确度。

4 结语

近些年, 我过的地表水监测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同时在水资源管理方面也逐渐趋于规范化。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 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水环境监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不仅需要针对水体富营养化进行监测技术和治理措施的研发, 还需要建立网络水环境监测体系, 从而保障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另外, 对于我国的水环境标准, 需要根据我国水环境的发展进行定期修改, 使其能够及时反映我国的水环境质量。总之, 为了保障人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 使我国水环境监测的数据更加精确, 更加具有参考价值。

摘要:地表水环境质量检测是我国环境监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我国环境监控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正常的生活。本文就水环境监测的进展情况进行了简述, 并分析了水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地表水,环境监测,进展

参考文献

[1]窦乾.环境检测中地表水监测现状及进展[J].科技传播, 2013, 11:130-134.

[2]王曦璘.地表水环境监测进展与问题分析[J].北方环境, 2013, 25 (6) :136-137.

地表水环境监测进展与问题探讨 篇9

1 地表水环境的监测进展概况

经济规模的不断壮大以及先进产业设备生产技术的普及全面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实力的发展, 同时也为我国水环境实体造成了不同程度上的影响, 并导致了较为严重的水污染事件。因此, 利用先进的水环境监测治理技术手段和设备仪器对水质污染源进行查找、分析与治理, 并对水污染进行科学鉴别和评估势在必行, 这对于改善我国环境整体质量, 提升水污染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70年代, 以美国为首的一系列发达国家率先对湖泊、河流、水库等地表水的水质以及具体污染成分进行科学评估和监测, 随后我国对水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与普及程度也逐渐加强, 并引进了设备先进的地表水环境的动态监测预警系统,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效。到1999年, 我国开始应用设备先进的水质水文污染自动监测预警控制系统, 并通过对我国各个大河的省界断面、支流汇入口、入海口、国界河流以及重要湖泊区域建立系统性的水质自动监测站来提高环境监测服务质量, 而我国各个环保部门也不断制定科学合理的水环境污染防治办法, 为建立优质、健康、安全的饮用水环境提供了足够保证与支持。2009年7月1日, 我国公开发布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时监测数据系统, 通过对水体污染数值中的具体PH值、溶解氧、氨氮含量、COD、TOC等数值进行分析预测, 来加强对于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水平和管理力度, 对进一步有效解决跨界水污染纠纷处理、省界水质目标综合考核、地表水水质监测预警监视起到了积极作用。

2 地表水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1) 不合理的监测数据影响了环境监测质量。只有为环境监测提供科学合理、及时正确的数据, 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水质环境监测的质量, 推动水环境质量监测站趋向科学的良性道路发展。近些年, 我国各大小水环境监测站出现了不少监测质量问题, 由于受到我国固有监测站技术条件的限制, 或者是受到监测人员技术、业务能力以及职责范围的限制使得监测分析数据频现不足之处, 不利于如实反映出正确的监测显示数据, 对监测分析数据的记录产生了不良影响, 甚至还在较大程度上浪费了不少经济资源。

(2) 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水平较低。虽然我国目前加强了对于水环境监测的实施力度, 但却缺乏相应的数据分析与定性调查等环节, 不能及时根据相应的监测数据来分析出水环境具体的污染源和水质情况, 而相关水环境监测站仅仅偏于重视监测数据的搜集与调查报告的填写, 而忽略具有真正价值的原因分析, 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水环境污染问题。

(3) 监测能力有待提高, 信息处理程度较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规模的不断加大以及城市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 地表水环境监测工作的工作量也在不断加大, 而地方地表水监测站却经常出现监测仪器设备落后、监测仪器更新周期长、设备老化、监测仪器技术落后等弊病, 对于全面提升监测数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产生了不利影响。

3 完善地表水环境监测水平质量的相关举措

(1) 严格控制地表水监测过程和环节。在对地表水进行科学采集和处理分析的过程中, 首先要对其待测物质进行科学分析, 将那些能够影响到监测效果的成分进行处理, 及时排除掉待测样品的诸多干扰因素。然后, 将经过预处理的待测物品浓缩到适合仪器的监测范围之内, 以便于增强其分析准确度, 严格避免出现因待测物品内含有较多杂质而影响到监测精准度的情况出现。 (2) 对地表水监测仪器及时进行检测和校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地表水监测仪器和相关监测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检查, 确保其具备优良的运行状态。此外, 还要通过专家利用先进的科技程序检测设备, 对潜在的故障进行及时排除, 将在运行监测中出现故障的几率降到最低。 (3) 确保采样、样品运输和保存等工作准确无误。在收集地表水采集样品的同时, 要选择水资源没有被污染的样品进行科学分析, 并且还要不断提升监测的信息化水平, 积极投入大量的先进监测仪器和相关设备, 以提高检测的精准度。

参考文献

[1]高娟, 华珞, 滑丽萍, 张振贤, 尹逊霄.地表水水质监测现状分析与对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01) .

[2]李贵宝, 周怀东, 郭翔云, 陈海英.我国水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水利技术监督, 2012 (03) .

[3]但德忠.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测试技术, 2013 (05) .

六合区农村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 篇10

现根据2012年4月辖区内农村地表水功能区、乡镇及行政村河流水质监测结果, 分析评价其水质现状, 提出对策建议, 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从而能有效改善六合区农村地表水环境质量。

1 调查方法

单位:mg/L, pH无量纲

1.1 调查对象

调查农村地表水功能区监测断面滁河闸、流经10个街镇的环境压力。四是船舶、河岸垃圾、畜禽养殖等污染因素对水体水主要河流以及141个行政村的主要地表水。

单位:mg/L, pH无量纲

1.2 断面及布设原则

农村地表水功能区监测断面在河流的中泓采表层水 (水面下0.5米处) 。

主要河流流经10个街镇, 每个街镇均布设采样点, 监测点位选在街镇交界处上游500米, 河流的中泓采表层水 (水面下0.5米处) , 水深不足0.5米时, 在水深1/2处, 采样点避开污染源排污口。

141个行政村监测点位的选择基本上能代表该行政村的水环境质量 (或是流经该村的主要河流, 或是水面比较大的湖、水库和塘坝) 。在河流的中泓水面下0.5米处采表层水 (水深不足0.5米时, 在水深1/2处采水) 。湖库的点位设置参照河流的点位布设。

1.3 监测项目

农村地表水检测项目为5项, 包括p H值、溶解氧 (DO) 、高锰酸盐指数 (CODMn) 、化学需氧量 (CODcr) 、氨氮。

1.4 评价标准

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1]

2 结果与评价

2.1 农村地表水功能区监测断面

农村地表水功能区监测断面滁河闸监测结果与评价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 2012年4月滁河闸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Ⅲ类标准, 符合功能区划要求。

2.2 街镇主要河流监测断面

街镇主要河流监测断面监测结果与评价见表2, 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Ⅳ类标准评价。可以看出, 2012年4月街镇主要河流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Ⅳ类标准。

2.3 农村行政村水环境监测断面

农村行政村水环境监测断面监测结果与评价见表3, 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Ⅳ类标准评价。有特殊要求 (如饮用水源地、渔业用水等) 的按地表水Ⅲ类评价标准。

监测结果表明, 除东沟镇蔡庄社区后湖塘干涸外, 140个农村行政村水环境监测点中, 137个水环境监测点水质达到或优于Ⅳ类标准, 占97.9%;113个水环境监测点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 占80.7%;30个水环境监测点水质达到Ⅱ类标准, 占21.4%。流经雄州街道农虎营村的主要河流为昶丰河, 水质为Ⅴ类;流经雄州街道山西村、骁营村的主要河流为骁营河, 水质为劣Ⅴ类, 超标项目主要是氨氮, 原因是水质受生活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14个饮用水源地全部达地表水Ⅲ类评价标准。渔业用水的监测点位中除6个点位水质为Ⅳ类标准外, 其余点位均达地表水Ⅲ类评价标准。

3 结论

由此可见, 六合区农村地表水功能区、街镇及行政村河流除少数监测断面水质较差外, 其余断面水质状况基本良好。表明我区的农村地表水水质未受到严重污染, 农村水生生态环境未被严重破坏。

4 对策建议

为使我区的农村水环境质量不会进一步恶化, 建议:各街镇污水处理厂要加强管网建设, 提高生活污水收集率, 并确保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控制养殖业规模, 推广循环经济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 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加强对街镇工业园区的管理, 严禁企业偷排、漏排行为。加强垃圾收集和处理, 采取科学方法, 切实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进一步强化畜禽养殖管理。严禁乱坎乱伐, 保护森林资源。严禁矿产资源的无序开采。加大环保宣传力度。

参考文献

上一篇:学生创造能力物理实验下一篇:服装企业物流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