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2024-06-23

品德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精选十篇)

品德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篇1

我们立足本地实际, 针对品德课程的特点及蕴含深厚的道德教育素材,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实施了“品德活动化教学的评价研究”实验课题。通过积极的探索, 在具有超前意识的品德课活动化教学实验过程中, 我们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因素及先进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 确立了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中心来展开评价的活动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受到具体的多层次的评价, 获得道德认识, 明白做人的道理, 不断地强化和巩固学生正确的行为方式, 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

一制定活动化教学的评价指标

在活动中, 由于品德课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 要充分发挥其德育效能, 进一步强化其实效性和针对性, 就必须在开展活动化教学之前, 制定相应课堂活动的标准和要求, 对师生的教学行为起指导作用。对于两个方面的评价中的总体评价及形成性评价的两个层次, 都应制定一套评价指标。而其中尤其要把形成性评价作为重点, 进一步突出评价的指标作用, 这样做既可以使个体评价成为活动化教学评价的主体, 又可以侧面反映总体性工作的成效。

如在《团结合作》一课中, 所制定的评价指标是: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为母项;同时又细化为 (1) 自信心与独立性; (2) 自尊心与自我认识; (3) 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主动性和能力; (4) 关心他人和集体、主动负责的态度; (5) 创新精神和兴趣爱好等。这样通过评价指标的确立, 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到明显的导向、调控作用。

二做好评价信息的整理

全面科学地搜集和处理评价信息, 是活动化教学的评价得出准确结论的基础, 在实验研究中, 我们主要采用的方法为谈话法、行为观察法、活动资料 (作品) 分析法等, 主要采取两种手段, 一是去伪存真, 二是归类。

如在《团结合作》一课中, 教师主要采用活动资料分析法, 从各小组合作绘画的准备材料、完成作品的优劣来接受评价信息, 然后归类进行状态分析, 反映出学生的合作态度及趋向水平。又如《相信科学, 不迷信》一课中, 教师所采取的是行为观察法, 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互相交流的活动中,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活动表现来掌握他们的学习能力、个性与情感等方面信息, 然后在师生评价活动中予以鼓励或矫正。在这一课中, 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在偏僻黑暗的地方会有‘鬼墙’存在?这难道不是证明世上真的有鬼吗?”问题一提出, 很多同学都站起来反对, 但谁都说不清是怎么回事。这时教师面授机宜, 让一个小组集体完成了“鬼墙”挡人的实验 (蒙上眼睛, 原地打转, 走不出去) 。在评价的收集和整理中, 教师没有把该生在认知上的错误当作评价信息, 而是把他善于发现、勇于坦白的品质当作评价的主要内容, 从而通过“去伪存真”的手段达到针对个体发展性评价的目的。

三评价信息的反馈

总体来说, 评价的反馈应遵循评价的原则进行, 要做到客观、公正、全面。

第一, 在活动化教学中, 教师把评价的结论传递给被评价者, 特别要重视过程性的评价, 建立发展性的评价观。其反馈的依据是:看教师的过程指导作用发挥如何?看学生的过程主体作用发挥如何?

第二, 在活动化教学中, 教师要改变以前的评价主体地位, 担负起引导责任, 及时有效地把评价信息反馈给学生。其最快捷有效的方法是采用多元化激励评语方式。如《团结合作》一课教学中, 教师针对作品有创意的学生评价语言是:“老师看到这幅‘吹画’虽然没得高分, 但这幅画很有创意, 也是大家团结合作的结晶, 值得我们学习。”语言不多, 但肯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 引起了共鸣。

品德课活动化教学是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课程, 其评价必须要体现“学生自我评价为主的原则”。在活动的过程中, 其操作表现为学生的个体评价和集体评价两种方式, 并互相结合贯彻始终。如教《客人到我家》一课中, 教师使学生在分组活动中, 通过亲身体验、感悟, 自主地说出了别人的优点与不足, 也说出了自己的不足。这样,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地开展自评和互评, 逐步地培养了其自我认识, 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也体会到了合作交流给自己带来的好处。所以从这节课来看, 教师给学生创造了自主评价、集体评价的时间和机会, 活动的效果就非常好。另外, 学生作为评价主体, 不仅要评价个人和集体在活动中的表现, 还应对活动的组织工作 (主要指教师的教) 参与评价, 这不仅有利于活动化教学的改进,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精神。

四结束语

思想品德研究性学习评价量规设计 篇2

要素 评价指标

(权重)好

【10,8】 一般

(8,6] 需要改进

(6,0] 生评 师评

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

分工合作

(20)分工合理,能根据不同学生的特质担任不同的工作。各成员出色完成自己任务 小组成员分工基本合理,任务基本明确。各成员能完成自己任务 小组缺乏分工,任务不明确,出现一人包办现象。各成员不能很好完成工作。

成果质量

(20)搜集整理的关于温主题的图、音、文资料丰富;所选素材与内容切合;Ppt制作精美。搜集整理的关于主题的文字资料丰富,音、图资料少;所选图文素材需要筛选甄别;有较为美观的ppt制作。搜集材料少,多为文字资料,分类不清楚;所选的图文素材内容有些杂乱,适用主题的内容少;有简单的ppt制作。

展示效果

(20)准备充分,介绍有条理,语言流畅,能熟练、规范的进行ppt展示。准备基本充分,语言流畅,ppt展示比较流畅。准备不够充分,对相关内容不够熟练,只能简单进行ppt展示。

小组辩论

论据有力

(15)论点明晰,论据充足,合理,有力,引证恰当,有层次,多角度,分析透彻 论点基本明晰,论据基本充足,合理,引证恰当,能有多角度论述 论点不够明晰,论据不足,论述角度单一

临场反应

(15)能迅速抓住对方观点及陈词失误,驳论精到,切中要害;思路敏捷,应对能力强 能抓住对方的一些观点及陈词失误进行辩论。不能抓住对方观点及陈词失误,辩论不贴切。语言表达

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评价策略的研究 篇3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评价新理念;评价方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5-0385-117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5.100

新课改背景下思想品德课的评价方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是单一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这往往会导致学生发展的失衡,甚至出现有知识,没能力,高分数,低素质,评价标准忽略个性化差异,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方法以笔试为主。但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高分低能很容易被社会淘汰。所以,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教学评价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要立足于新课改的要求,综合、全面、客观、有针对性地来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学生在此学习阶段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但是,从现实来看,因为独生子女或者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学生要么是自我意识太强,要么是依赖心理太重,这都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据此,教师要利用好思想政治课这一教育平台,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来实现学生对于自我的客观认知。学生自己能正确评价自己的关键是找到正确的标准,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例如,教师基本上可以把握不同班级学生的情绪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积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通过各种手段引导学生向正确标准靠拢。当然学生自我评价的方式很多,除了上面提到的以外,也可以是学生自我反思等。一般来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师应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如遵守规则、创造思维、与人合作等要给予激励性的评价。班主任对学生平时的表现予以规范性的评价。家庭评价,既可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的内容、从而更好更方便地配合学校教育,把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保持家校教育的一致性。同伴互评,中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增强,十分重视自身在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初中生毕竟比较单纯、真诚,只要适当引导,同伴的评价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做到相对公正的,所以要重视学生间的同伴互评。总之,多渠道的反馈信息有利于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二、评价方式多样化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应客观地记录学生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的成长发展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差异及发展中的不同需求特点,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评价方式上,将质性评价方法和量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评价的需要。例如,成长记录、行为观察法、书面考试成绩及学生日常学习的记录都可以成为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这其中更要关注学生日常学习的评价,这样才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努力在平时的重要性;同时要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进行针对性评价,而不是搞一刀切,否则就失去了评价的效果。下面就我几种评价方法做一简单介绍。

(一)行为观察法

主要是指教师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并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的依据。

(二)项目评价

按照不同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计划,可以围绕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活动。要求学生收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如提交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等。师生可以就小组成果进行分析,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

(三)成长记录袋

建立学生的成长足迹袋。记录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主要是进步和成就。以学生的自我记录为主,教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

三、评价内容综合化

思想品德课是德育课,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阵地,评价方式和其他学科没有明显差别。传统考试很难通过一张试卷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实践能力、良好社会适应能力进行考察。为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及全面和谐的发展,评价内容要尽量把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纳入到评价体系中,体现新课标评价内容的全面性、综合性。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查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学习过程中,是否形成了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可以看出课标要求我们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关注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确立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人素养的培养。新课标理念下,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步转向自主、合作、探究,其个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张扬。教师显然不能再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而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的个性差异,用多元的、全面的、综合的指标来评价学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素养的形成。

四、评价方法情境化

评价方法情境化指的是在学生生活和学习的自然环境下进行评价。它可以真实、自然、全面、客观反映被评价者的情况这种评价方法模糊了课堂教学与评价的界限,把评价无形地融入日常教学中。

初中思想品德课可以将学生、课堂、教材与实际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也可以促进学生了解、感怀和体验实实在在的鲜活世界,让学生能够在与生活和世界的接触之中,理解、感悟生活,最终提升自身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新课改的实施给初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作为思想政治学科要立足于教学各个环节,如教学评价这一手段,积极探索实践科学有效切实管用的课堂评价体系,服务好课堂教学和学生发展,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邝丽湛.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探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3(9).

[2] 夏兴春.教学评价——教学工作的催化剂[N].黔西南日报,2010.

Abstract:The new curriculum requires that class teaching should be on the basis of the real needs of students development, fully respect the students subjectival statu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from teaching,evaluation, feedback, and so on. Teaching evaluation is to summarize the situation of students learning and reasonable and exact teaching evaluation can motivate students to learn better. In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ideological and ethical education teaching, teachers evaluation to students learning shall be carried out through various channels and methods. Thus, teachers evaluation will become an effective way to fully promote students development.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ethical teaching; new concept of evaluation; evaluation methods

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评价策略的研究 篇4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也是学生在此学习阶段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但是, 从现实来看, 因为独生子女或者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 学生要么是自我意识太强, 要么是依赖心理太重, 这都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据此, 教师要利用好思想政治课这一教育平台,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 来实现学生对于自我的客观认知。学生自己能正确评价自己的关键是找到正确的标准, 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例如, 教师基本上可以把握不同班级学生的情绪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积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 通过各种手段引导学生向正确标准靠拢。当然学生自我评价的方式很多, 除了上面提到的以外, 也可以是学生自我反思等。一般来说, 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教师应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如遵守规则、创造思维、与人合作等要给予激励性的评价。班主任对学生平时的表现予以规范性的评价。家庭评价, 既可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的内容、从而更好更方便地配合学校教育, 把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 保持家校教育的一致性。同伴互评, 中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增强, 十分重视自身在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另一方面, 初中生毕竟比较单纯、真诚, 只要适当引导, 同伴的评价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做到相对公正的, 所以要重视学生间的同伴互评。总之, 多渠道的反馈信息有利于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二、评价方式多样化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应客观地记录学生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的成长发展过程, 关注学生的发展差异及发展中的不同需求特点, 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评价方式上, 将质性评价方法和量性评价方法相结合, 适应评价的需要。例如, 成长记录、行为观察法、书面考试成绩及学生日常学习的记录都可以成为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这其中更要关注学生日常学习的评价, 这样才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努力在平时的重要性;同时要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进行针对性评价, 而不是搞一刀切, 否则就失去了评价的效果。下面就我几种评价方法做一简单介绍。

(一) 行为观察法

主要是指教师在自然状态下, 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 并记录下来, 作为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的依据。

(二) 项目评价

按照不同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计划, 可以围绕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活动。要求学生收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 如提交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等。师生可以就小组成果进行分析, 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

(三) 成长记录袋

建立学生的成长足迹袋。记录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的各种表现, 主要是进步和成就。以学生的自我记录为主, 教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 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

三、评价内容综合化

思想品德课是德育课, 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阵地, 评价方式和其他学科没有明显差别。传统考试很难通过一张试卷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实践能力、良好社会适应能力进行考察。为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及全面和谐的发展, 评价内容要尽量把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纳入到评价体系中, 体现新课标评价内容的全面性、综合性。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更要考查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学习过程中, 是否形成了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可以看出课标要求我们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 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要关注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确立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人素养的培养。新课标理念下, 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步转向自主、合作、探究, 其个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张扬。教师显然不能再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 而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的个性差异, 用多元的、全面的、综合的指标来评价学生,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素养的形成。

四、评价方法情境化

评价方法情境化指的是在学生生活和学习的自然环境下进行评价。它可以真实、自然、全面、客观反映被评价者的情况这种评价方法模糊了课堂教学与评价的界限, 把评价无形地融入日常教学中。

初中思想品德课可以将学生、课堂、教材与实际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 也可以促进学生了解、感怀和体验实实在在的鲜活世界, 让学生能够在与生活和世界的接触之中, 理解、感悟生活, 最终提升自身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新课改的实施给初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 作为思想政治学科要立足于教学各个环节, 如教学评价这一手段, 积极探索实践科学有效切实管用的课堂评价体系, 服务好课堂教学和学生发展, 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邝丽湛.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探析[J].课程.教材.教法, 2003 (9) .

品德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篇5

——校本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发展评价的研究

内容摘要:每个小学生都是一个个体,他们之间的个性普遍存在着差异,为了顾及各个层次学生的品德素质发展,在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发展评价上必须进行改革,做到评价及时、客观、针对性强,评价者参与面广,使不同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在各自的最适宜发展的层域内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就可能顾及不同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从而让学生的童年绽放精彩。

关键词:小学 思想品德素质 评价

由于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有关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也建立了一些诸如《守则》《规范》之类的规章制度。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前的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制度已不完全适应当前学生发展的要求。于是,全国有不少学校着手研究如何改革传统德育评价机制,如在小学推行“等级分”和正面鼓励评语等考评制度改革。但这种做法仍存在着这样的缺陷:一是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方法单一;二是评价的时间间隔太长,难以反映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出现波动性和反复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育评价的效度;三是教师从印象出发,使评价往往带有明显的主观性、随意性;四是评价指标多而繁琐,操作性不强,指向性模糊。总之,对如何评价教育对象,还缺乏一个崭新的、系统的、科学的、具有发展性的客观标准和评价方式。

近年来,江苏省连云港市院前小学也作了国家级“十五”课题《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研究》的研究,它虽对甄别与选拔功能做了改进,也注重了发展与激励功能,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等。但其研究仍是一学期评价一次,只注重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忽视了老师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忽视了家长的参与,对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仍欠及时、客观、针对性。而目前我市对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发展的评价还沿袭多年前的评价制度,对学生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全面性、发展性评价。虽然近年来我市莞城中心小学也作了《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的研究,但它主要是针对其小班教学与学业之间的评价。为此,我校正积极研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借此发挥评价的德育功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绽放每个学生的精彩。

一、以评为载 搭建多元平台

我们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确定评价内容,将小学品德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两个阶段设计:小学低年级(1—3年级);高年级(4—6年级)。各年级指标体系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指标的设计受社会需要及品德结构的制约,个性指标的设计受学生年龄特征的制约。

经过不断试验、研讨,评价指标具体内容有反映学生对国、对家、对集体感性认识的“爱国爱民”;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日常行为习惯的“行为文明”;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外有益活动的“公益活动”等三大项一级评价指标。

评价方法是以学生为评价主体,小组、老师和家长多方参与评价。我们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如下图

爱国爱民、行为文明这两项每个月评一次,公益活动一个学期评一次。每次评价教师做出相应指导,让学生自评和互评之后,再让学生带回家让家长评,然后教师统计每项指标平均分,算出总分,最后做出相应的星级评定,或撰写评语。

另外,结合 “少先队的雏鹰争章活动”,即每月单项获5星的学生,该单项可获相应的如“行为文明之星,爱国之星”等奖励,并在校园宣传栏、班级展示栏等进行表彰。让每个学生都有绽放精彩的机会。

二、以评为载 学生绽放精彩

(一)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夫,需要长期地、多方面地进行教育与培养。为此,我们采用了学生、同学、家长、教师多元化对学生进行评价,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些评价方法的确能很好地促成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1、自评自省,激发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

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这实际上讲的是一个自我评价的过程,是一个对自己的行

为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学生在自我评价时,有较强的约束作用,学生通过对自己行为的反馈,迫使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行动,以达到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检查、自我提高的作用。这样,学生能够不断强化自身积极的因素,抑制自身消极的方面,有意识地克服抵制不良行为,主动按照正确的要求去做,从而激发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

2、互评互助,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学生在自我评价中由于自我评价能力不强,往往估计过高,有时故意掩盖自己的过失,导致评价不够准确、全面。而许多学生在评价别人时反而比较客观、全面。要想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往往依赖于别人的评价与自己对别人的评价。因此,引进同伴互评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评价水平,而且使评价更客观、更全面,真正起到互相督促的作用,有利于督促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3、家长助评,督促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许多孩子往往在教师面前一个样,在家长面前一个样。为了让学生真正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家长参与评价至关重要。并且孩子在家长身边的时间远远超过呆在教师身边的时间。孩子在家长面前往往是最真实的。家校共同沟通、共同参与教育、共同参与评价,能有效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家长们言行的自律与示范性。

4、教师引导,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为了让学生在遵规守纪、学习、礼仪、劳动、自我保护、卫生等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除了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以外,教师的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教师也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评价,期终根据每一项的评价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并写出具体的书面评语。

总之,多主体参与评价,能促使学生不断挖掘自身积极因素,懂得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不正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是非观、善恶观。能很好地约束学生预防和克服不良习惯,促使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促成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学生的午餐情况看来,我校学生浪费粮食的现象大有好转,全校水电费与课题开展前同期对比减少了13.1%。

(二)激发学生的成长内驱力

在传统学生评价实践中,学生作为被评价者,没有任何权利,只有被动接受的义务。

现在,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强调评价过程的人文因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让被评价者主动、愉快地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而且在评价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让学生通过对自己表现的回顾、反思,正确认识自己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并根据自己所了解的情况,及时对自己进行自我调整,从而促进自身不断完善和提高。

(三)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在实施评价实践与探索过程中表明,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小组的评价、教师的评价等等,班主任结合各项评价对学生进行总的评价。这种评价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显得尤其重要,学生能充分认识到集体对他的关心,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发展。而启发性、赏识性、激励性即时评价,互动的即时评价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活跃;树立了自信,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能力得到提高,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发展,班级的凝聚力增强了。以往在每周文明班的评比过程中,能做到一个星期天天100分的班级不多,每个年级最多有一个班能做到,现在每周每级均有一个以上的班级能做到天天做足100分。

三、以评为载 教师绽放精彩

(一)教师的科研能力逐步提高

在评价研究的实践与探索过程中,教师科研意识和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经常臵身于教育科研活动之中,科研水平逐步提高,从以前的“教书匠”逐渐向“科研型”教师转变。

1、多渠道吸收理论知识,提高理论水平

在平时的相互听课和交流中,教师们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互相学习的基础上,教师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采取观察法、调查法、文献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让评价的形式越来越多,评价的语言越来越丰富,教师们的不断创新给评价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们在实践和研究的过程中引导老师“积累是研究的基础,是撰写科研论文的开始”。我们要求老师养成写教育随笔的习惯,每月至少要写一篇关天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评价的教育随笔,我们一直坚持走这条路,终于尝试到成果的甘甜,教师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涌现了获奖的喜人局面,实现零的突破。近两年来,叶伟强校长撰写的《营造和谐大环境,创品牌特色学校》和刘妙霞老师撰写的《从我的教育故事中想开去》等8篇论文分别获得

省市镇的奖励。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日趋科学

在实施新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后,我们发现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关注点也随之产生了极大的变化。(1)注重全面性。老师们在研究新的评价体系、选取评价内容时,既关注知识和技能,又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在评价的过程中,老师们不再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学生的行为文明、自强自信等诸多因素,都进入了教师评价的视野,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体现教育目标的全面性。(2)注重发展性。老师根据学生在各大项的评价指标中的得分分析学生的情况,不仅看到学生现有的水平,还看到潜在的发展可能性,让评价成为激励成长的有效手段,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发展前进的动力,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去享受成功的愉悦,鼓励学生从评价中去发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3)注重特殊性。在评价的过程中,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由于文化环境、家庭背景、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他们的基础、性格、智力等都存在着差异,我们在制订具体评价内容、细则和操作办法抓住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尊重学生的特殊性,为每个学生都能提供发展和竞争的平台,接受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重视差异、尊重差异,平等地对待学生间的差异,尽量创造展示学生闪光点的平台。

四、以评为载 家长绽放精彩

(一)转变家教观念,改进家教方法,提高家教水平

由于新的评价不再只关注分数,而是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心理品质、学习方法等全面关注,这一“指挥棒”不仅对学生具有导向作用,对家庭教育也有非常明显的指导作用。过去,许多家长都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就行了”。家长通过参与孩子的评价,都形成了共识:“现在的小孩不但要学习书本知识,还需要全面发展”。对此,家长们更加意识到对小孩的教育“要抛开传统的观念,我们不单要成绩,更要能力,而且能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孩子的长处,有哪些兴趣爱好,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对家庭教育有一定的指导性。”还有许多家长认为:“孩子送到学校有教师教,家长就可以不管了;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孩子犯了错,就一味地打骂、指责”。后来通过参与评价,家长说:“我们看到教师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劳累的工作,我们也对孩子多了一份关心,少了一份苛责,孩子却更懂事、更努力、更爱学习了。”

(二)增强家校联系,形成了家校教育的合力

评价时,我们注重家长的参与,经常开展访问、座谈、电话联络、家长寄语、周末家长开放日、给子女的一封信等多种形式的家校联系,有效地促进了家长与学校教师的交流与合作,进而促使家长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观念等多方面的不断变化。教师既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情况,也了解学生在家情况,更能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家庭文化、家庭教育情况。由家长对孩子在家庭的各种表现做出实事求是的全面的评价,更有利于对学生的评价,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新的评价方法促进了家长的参与,使家庭、学校形成合力,步调一致地教育学生,使我们的孩子健康、全面地发展,可持续的发展。

3、发挥家长评价的激励功能,让亲子关系更和谐

在实施新的评价方法中,我们着重设计了家长评价这一项。结果发现,这就给学生与家长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的良好平台。家长的评价不仅能够促进亲子之间的情感,减少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距离,使家长们看到孩子的进步,同时也使孩子们看到家长对自己的认可,从而更加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新的评价同时有利于吸引并组织家长参与其孩子的教育活动,与孩子进行零距离接触。家长作为评价者的新角色,将有利于具体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增强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意识,提升家长对孩子的关爱层次,有利于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

用心对待每一位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评价、去发现他们闪光点,他们的光彩才能得以绽放。

参考文献及资料:

1、龚孝华著《变:学校教育评价观探索之旅》[M]教育科学学出版社2007年版;

2、周卫勇主编.《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李雁冰著.《课程评价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侯光文著.《教育评价概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陈玉琨著.《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小议品德课堂的评价机制 篇6

【关键词】多元化 多尺度 多角度

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既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又要重视课堂全程的评价机制,以此来实现评价的最大效益,切实实现高效课堂,为促进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课堂中实施多元化评价体制,使学生得以发展,逐步完善。

《品德与生活标准》中强调,评价者可以是教师,可以是学生个体或学生小组,也可以是家长或其他人员。这个观点既改变了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学中可以通过自评、互评、小组评,教师评,进而实现多元化评价。最终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一项见证孩子成长的交互活动。

课堂中的自评、互评、小组评,不仅有利于检测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和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而且互评与小组评的形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客观评价自我和虚心接受他人评价的心理能力,从评价中了解自己的不足,进而改正,对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教学《让我们的教室更清洁》一课,在《你是怎样做值日的》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讨论、并要求学生互相评价,然后再全班交流、讨论、评价,进而使学生引起共识:做值日是每个同学应尽的职责,是为集体服务。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懂得了一份责任,牢记了一个道理:身为学生,就要为班级服务。在此过程中,使评价主体以互动形式呈现,达到浅入深出的效果。

在此教学中,老师预设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自评与互评的交叉点,学会妥協与团结,最终达到共识,学生通过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学会了长善救失,更好地对自己的过去进行反思,定位,又使得学生对自己的未来的行为有个规划,从而不断完善自己,为更好地完成教学而奠定基础。

二、课堂中多尺度的评价,激励持续性发展为依托的教学手段的衍生。

以往的教学评价以唯一的标准衡量学生的优劣,而现实情况不容乐观,每个班学生多达五六十,少则三四十,而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一群有思想有主见的孩子,脾性不同,爱好不同,真是千差万别,试想用一个标准去衡量一个班的学生,那么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是死的,没有生机的。也只会是教师一人唱的独角戏。达不到所谓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的课堂效果。大教育家孔子所提倡的因材施教,不就是抓住孩子的个性,用独特的手段激发和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潜力吗?唯一的评价机制只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挫败学生的上进心。

俗话说:十个手指伸出来,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更何况是具有丰富个性思维的学生呢?因此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评价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个体的现状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充分利用多尺度地评价学生,从而使每位学生获得持续性发展。

如教学《我们班里故事多》一课中做感谢卡这一环节时,我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制作感谢卡,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在展示交流感谢卡时,我极力引导学生寻找每个卡片的闪光处,用不同的标准面向全体学生。这样,既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又使他们养成善于发现他人长处的习惯,可谓一举两得。

三、全方位多角度评价,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百个学生就是一百个世界,就有一百种个性。如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与潜能等。因此在教学前要掌握学生的个性,了解他们的喜好,但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个性展示的度,需要教师正确引导,才能更好地为完成教学而服务。

如我教学《你棒我也棒》一课中“露一手”这一环节时,每位学生都争着表现、炫耀自己的长处,气氛十分热烈,就在大家争相上台表演时,有一位“五音不全”的同学怯怯的站起来说:“老师,我......我唱歌不好听,但我想......试一试......”他,在学生眼中就是五音不全,他此时的行为在许多人看来可能是件尴尬的事,然而我却为之鼓掌,为那勇敢坦诚的真情流露而喝彩。这样的“瞬间课程”是个性创造出来的,我相信长此以往,定会激发个性主体精神、创新精神,为个体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生活就是教材,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要尊重学生们的天性,要维护他们的个性,更要尊重他们的自然生活,在可能的情况下不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束缚。我们要通过多元化、多尺度、多角度的评价体制将孩子们带到属于他们的天地,来展示他们特有的资质,从而使他们的眼界不仅仅停留在课本上;使他们的思想不仅仅束缚在40分钟的课堂中,而应该将他们带到更广阔的天地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扬鞭起航。

【参考文献】

品德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篇7

关键词:过程性评价,职校学生,品德养成,行为习惯

职校学生由于前期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的欠缺, 在思想品德方面不能完全令人满意。对于他们品德的教育, 必须采用过程性评价教育方式。过程性评价能够根据学生的自我诊断、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以及教师的评价等, 全面分析自己的不足, 根据不足找到提升的对策, 以此全面提升品德和综合素质。过程性评价要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注重学生良好品德的逐渐积累, 从量的点滴积累吗, 达到质的进一步提高。

一、过程性评价的内涵与特点

过程性评价作为新兴的一个名词, 虽然多有实际运用, 但对其内涵理解还没有明确的界定。对过程性评价一般的理解是, 在课程或者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是学习和品等等方面进行的评价, 它是评价功能和价值的集中体现, 对评价方案的设计、实施和结果解释具有直接的导向功能。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 关注学生智能发展学习效果, 以及与学生学习成长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

作为一种有效的评价方式, 过程性评价具有很多独特的特点:一是它是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评价, 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实施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结果固然重要, 但注重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更有利于看到学生的优点。三是主张评价的多元化。在这种评价体系中,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更多的是学生自我评价, 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这样学生更容易发现不足, 容易找到提升的措施。当然, 这样的评价方式还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有利于主体和客体的互动整合, 实现学生的终身发展等。

二、过程性评价对职校学生品德养成的作用

1. 学生通过自我诊断, 发现不足

学生品德的发展, 必须找出问题所在, 然后分析其原因, 逐渐改善提高。学生品德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逐步提升的过程, 在过程性评价中, 可以让学生通过自我的诊断, 发现其自身的不足之处, 然后制定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例如, 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可以给学生列出一些在尊师重道、遵章守纪方面学生应该具备的品质, 然后让学生自己根据实际表现进行对照检查, 通过自己的梳理, 学生能够知晓哪些方面做的好, 哪些方面还有欠缺, 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提升。学生通过自我诊断, 更容易发现品德的不足之处, 在改正中采取的措施也就更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2. 学生通过相互评价, 同步提升

过程性评价是一个持续的、立体式的评价方式。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不可能一直陪伴在每一位同学身边对其品德进行考核评价, 这时过程性评价就可以充分发挥班级每一位学生的力量, 让所有学生既成为监督评价者, 同时又是被监督被评价者。例如, 对于平时的言行举止, 同桌之间、学生和学生干部之间都可以相互监督评价, 在指出对方不足之时, 首先就要反思自己的行为, 这样在帮助其他同学提升品德的同时, 也可以进行自我的提高, 有助于所有学生素质的进步。在具体操作中, 教师可以对所有学生进行分组, 让每组学生都有固定的搭配评价对象, 也可以采用随机的方式, 让学生自由进行评价, 众多的评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品德的不断提高。

3. 学生通过教师评价, 得以升华

过程性评价中, 教师对学生不再是用一个结果给学生进行定性, 尤其像品德这种不断变化发展的品质更不能武断地给予定论。在过程性评价中, 可以把教师的精力释放出来, 使其在对学生品德的评价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由于过程性评价会有诸多的环节, 有众多的评价者参与, 教师此时可以对大家的这些评价进行总结, 弥补评价的不足之处。比如, 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可能更关注学生一时的外在的言行, 这虽然是品德的一种表现, 但品德既有行为上的, 也包括思想上的内容。教师就要注意对学生思想上的品质进行评价, 教师的参与也就使得对学生品德的评价更加立体化, 能够抓住品德的核心要素, 从而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当然, 在过程性评价中还可以吸引家长的介入, 让家长也成为对学生品德进行评价的重要一环, 这样一个评价网络下, 学生的品德发展会更加完善。

4. 学生由被动接受到自觉践行

过程性评价由于增加了评价的次数和评价的角度、人数等, 更能够看出学生的品德的成长是一个渐进过程, 也给学生一个不断纠正自我、完善自我的机会, 更给学生提高自己一个充裕的时间。有了这样的时间准备, 学生才能逐渐改正自我, 才能不断养成好的行为和思考的习惯。当学生每一阶段都看到了自己的点滴进步时, 就会更加注重自己的品德习惯和修养, 从而在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去认真地改正自我。这样, 学生品德的养成就会由之前在教师的说教下被动地接受而转变为自己自觉的实际执行, 就会在评价性过程中获得巨大的精神动力, 有了这样的自觉, 学生的品德修养工作就能提高效率。

5. 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收获自信

学生的成长需要具有多种素养, 需要综合能力的不断发展。学生品德良好品得的塑造需要教师的大力指导, 对于品德和行为习惯稍差的职校生来说, 自信心的提升尤为关键。很多职校学生由于成绩的不理想, 学习习惯的不好, 就认为自己各方面都属于“次品”, 认为自己品德不行也理想当然, 对于提高自己没有信心。对于之前教师的结果性评价也就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过程性评价中, 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我评价, 尤其是通过同学和教师的评价, 发现自身品德方面的闪光点, 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收获一点点自信, 有了这点自信就能够不断去学习、去钻研, 从而能够改正不足, 提高自己。然后学生的自信心就会越来越足, 对于其良好一直品质的养成, 对优良品德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面对学习和生活时也能更有活力和激情, 能够促进其快速成长, 不断发展。

三、过程性评价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注重方法贵在坚持

过程性评价不像只注重结果的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 它的评价是过程和结果兼顾的、动态发展的评价方式。这个过程是相对复杂, 也是要重点把控的, 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 不断总结经验, 制定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坚持下去。给学生的品德养成一个科学的成长时间。

2. 注重良好习惯养成

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品德发展的整个过程, 是一个时间相对较长的考核阶段。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言行, 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尤其是品德行为习惯。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在长期的过程中不断进步, 养成终身发展的学习, 终身发展的良好习惯。

总之, 过程性评价对于职校学生品德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它注重教学目标的完成, 更注重过程的考核。不但扩大了评价的主体, 更看到了学生品德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符合学生成长的规律。既容易发现学生的不足, 更能看到其优点, 能树立学生的自信, 通过品德的养成促进其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占宾.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J].学周刊, 2012 (04) .

[2]王小丹, 刘树良.中职德育课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式的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17) .

[3]沈建华, 徐正.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 (33) .

[4]齐学红.中小学品德评价存在的误区及其改革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 2012 (03) .

掌握评价方法, 促进品德的教学 篇8

关键词:课堂评价,掌握方法,促进教学

在前段时间, 我市举行了品德课程综合素质优质课教学评比, 我有幸在现场观看了部分精彩的课堂实例, 在有感于每节课精心的设计、巧妙的引导、落实课程目标、课堂上及时追问与探究、整合课程资源等可喜方面的同时, 我也十分关注课堂教育评价的落实, 但老师对学生学习活动反馈的空洞、不具体, 还是使我担忧。

五年级《“法”在身边》这节课中, 可能是公开课, 老师比较紧张, 对学生的回答没有清晰判断就说:“你真聪明。”甚至是学生答案存在不当, 老师也会附和说:“是的, 是的。”在课堂上观看了小品《骗入网吧》后, 老师请大家发表意见:

生1:那些人真坏!

师:是的。 (具体是哪些人, 老师没做补充说明)

生2:网吧不是好学生进入的地方。

师:是的, 那是坏学生才进去的。 (笔者注:“网吧“应该是未成年都不能进入, 与坏学生好学生关系应该不大。)

生3:未成年进入网吧, 是违规的。

师:你真聪明!以后我们都不要去网吧! (笔者注:让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是违法的。但是成年后还是可以到合法的网吧上网的。)

面对老师这样“肯定”评价, 同学们一定是很高兴, 因为老师认同自己的观点。但是当时我在观课却是一头汗, 老师对网吧的定义不清, 把所有的网吧都等同于“黑网吧”, 当天应该没有网吧经营者在场, 不然会出状况。另外对学生的回答, 没有及时的引导, 明确是非, 也没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有感于品德学科课堂常常出现单一、贫乏的评价, 所以我们要改进评价的方法, 优化课堂教学, 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坚持正面反馈, 鼓励性评价

班里由于知识水平等各种差异, 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就会不同, 有些同学一下子就解决了, 有的却需要点拨、帮助。这时我们就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尤其是本来思考能力就弱, 心理特别自卑的同学, 用“老师相信你!再勇敢一些, 胜利就在前面!”这些鼓励性的评价, 及时地反馈给学生, 能促进学生自信心。

如《四通八达的交通》问到广州的特产甘蔗运到北京, 同学们一般情况下会选择那种运输方式时?

班里的小琪举手了, 我马上提问了这个平时胆小内向的小女孩, 她说:“用飞机!”

我还没有回应, 旁边的小亮就小声说:“运输成本太高了……”

声音虽小, 但是小琪一定是听到了, 因为她的小脸已经涨红了。

我说:“你再想想看, 哪种运输是运货量又大, 成本又较低的呢?”

她想说, 却没发出声音。

我说:你一定是想到了, 告诉我们吧! (同时投以赞许的目光)

她咽下了口水:“用火车!” (班里响起几下掌声, 我也竖起大拇指。)

可是我还追问:“为什么用火车?” (我的手已经有意识地抚摸了一下, 黑板上的京广铁路了。)

她此时正看着我, 冲口而出:“因为火车运得多, 铁路四通八达好方便……”

接着班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那是为小琪响起的“强心”声, 唤醒她那藏在心底的自信心, 诱发其学习兴趣, 进而使小琪更积极主动学习。

二、坚持语态亲切, 融情性评价

情感应该渗透到品德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教育评价也不例外。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一定要学生感受到来自评价者的真情实感。

如在学习《一起画学校》时, 我发现了锦豪同学画得特别的认真与漂亮, 我马上说:“哗, 真为你自豪!你得花多少的心思和时间, 才把学校画得这样准确, 真有建筑大师的风范!”

平时的课堂上, 我也注意评价语言的亲切,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我的关爱之意。在《尊重父母》的辩论会上, 我赞扬拉拉队队长:我最喜欢你这拉拉队队长, 声音响亮, 又能尊重选手, 不会胡乱鼓掌, 真是该出手时才出手!就这样一句句包含着我浓浓关爱情谊的教育评价呈现在课堂上, 让学生更爱学习, 参与活动。

三、坚持真实客观, 针对性评价

在课堂评价中, 老师常说的话就是“你真棒!”“好, 非常好!”“你真聪明!”等等, 但是具体学生好在哪、棒在哪, 却没有多少学生能明白, 这样不利与学生明辨是非, 不利于学生的健全人格。所以我们坚持落实真实客观, 有针对性的教育评价。

如我班上的小叶最喜欢唱歌, 一下课总能听见她在轻声、高声地唱, 还有同学在她身边为她喝彩, 但是文化课她就老是分心, 总不能集中精神, 有一次在品德课上, 我见她又东张西望, 不知干什么了, 我就走过去, 轻声说:“你试试像你对唱歌那样投入来上一节课, 那你会收到惊喜的!”下课后, 小叶向我走来, 微笑着说:“原来我一想到唱歌, 我就能静下心来上课, 不再分心啦!”“看来, 你找到法宝了, 以后你的文化课成绩一定跟你的音乐成绩一样好。”

就这样, 小叶在评价中, 她知道自己的不足, 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的确起到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作用。

四、坚持主体参与, 多元化评价

在以往的课堂评价中, 老师往往是唯一的裁判员, 所有的对错都由老师说了算, 这显然是违背了“学生是主体”的要求。所以课标倡导我们采用开放性的多元化评价, 使老师从评价的“特权”中走出来, 也使学生享受到评价的快乐。在课堂评价中, 既要有老师对学生的评价, 也要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 正是他们每时每刻表现自己的个性, 才使得今天的世界如此多彩。”从实际出发, 因人而异, 掌握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 落实好《品德与社会》的课堂评价。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1]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

[3]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品德与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3]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品德与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品德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篇9

一、项目研究及评价的理论依据1.学习论依据:问题解决学习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问题解决学习模式被引入教学设计之中。问题解决学习模式被是使学生直接面对实际问题,学习、研究并尝试提出某种解释问题或者解决问题方案的学习方式。问题解决学习强调问题驱动学习,问题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建设问题型学习环境,主张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并发展能力,开发和使用各种适宜的学习策略,以达成有效教学。问题解决学习以问题为中心,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基本学习方式,以知识建构为抓手,以能力培养为目的,实现掌握灵活知识基础与发展各种思维能力的统一。“只有通过以解决儿童迫切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才能培养拥有创造新社会力量的人。”项目研究及评价主要用于实验、调查、课题研究、专项项目等问题解决学习模式的专题研究,也可用于特定情境下学生的多元化表现,如专题辩论、戏剧表演、体育项目、专项考试等,其实质是问题解决学习的过程。

2.评价理论依据:情境适应性评价、真实性评价、表现性评价

情境适应性课堂教学评价,就是以教学情境为参照,通过评价捕捉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一切变动因素、把握情境中教师和学生的某些特定行为,以此而展开的一种促进教学发展的真实评价。真实性评价就是从学生真实的学习活动中、收集其完成日常学习任务的真实表现资料、并据此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状况(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实践、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等)做出综合评价的方法。表现性评价是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它关注的是学生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通过客观测验以外的行动、作品、表演、展示、操作、写作等更真实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在创新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与传统评价过分强调学生学业成绩、过多强调量化的特点相比,情境适应性评价、真实性评价、表现性评价重点在于检测学生的发展程度,不仅改变了学生、教师、家长的角色,而且扩展了人们对于“评价”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原有评价方式的不足,正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二、基于问题解决学习的思品学科项目研究及评价实施流程

基于问题解决学习的思想品德学科项目研究及评价,需要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开展有意义的学习,特别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关注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真实体验,促进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成长、不断发展的价值取向。

基于问题解决学习的思想品德学科项目研究及评价的实施流程如图1:

1.教师:确定目标,设计任务;学生:确立主题,制定方案

教师确定的目标是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学科关键能力的目标。这里的目标不仅是教学预设的起始点,也是教学要达成的终点,还是评价的重要依据。在这里,目标具有双重地位,不仅是教学的依据,还是评价的依据。教师设计的是真实性任务,即现实生活中或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一件任务,学生可以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学生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参与教师设计的任务中。在确立主题的基础上,各组制定各自的活动方案或者研究方案。

2.教师:确立标准,制定量规;学生:学习标准,了解量规

在活动之前,教师要事先确定评价学生学业表现的规则和标准,确定评价标准。目的在于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尽量要求表达清晰简要、语言通俗等。量规是一种评分工具,主要用来评价学生在完成一项真实性任务的过程中,是否达到所提出的要求,使教师明确他们对学生的期望目标,也有助于学生判断自己和其他同学完成任务的情况。师生可共同参与标准的讨论并制作量规。

3.教师:指导方法,观察过程;学生:合理分工,开展活动

不管是简单任务还是复杂任务,教师都需要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如:小组如何分工、调查研究的方法、数据的搜集和处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在学生开展活动之后,教师需要进行观察,并保留一定的观察数据。这样,教师的评价就不仅仅是主观印象的评价,还有一定的现实依据,包括质的评价和量的评价的依据。在主题、方案基本确定的前提下,小组长要根据社会实践的具体内容进行合理的分工,每个人根据任务的要求领取能够胜任的工作,教学的目的就更明确。研究过程需要小组成员全程参与,并注意收集原始数据。

4.教师:指导展示、引领感悟;学生:成果展示,交流分享

学生的研究任务基本完成之后,需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进行成果展示,交流分享。在成果展示之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如何开展交流展示,如何呈现研究过程、如何讲解、如何制作PPT,如何解答疑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成员调查信息进行汇总,形成小组研究的结论,进行全组、全班乃至全校的交流。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互动,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5.教师:多元评价,提升认知;学生:总结提炼,自我评价

基于思品学科关键能力的项目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更要关注教师、他人、家长等多元角色的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评价,更要关注过程评价;不仅要关注量的评价,还要关注质的评价。从思品学科项目研究评价角度看,还需要关注几个视角: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知识的获得、表现能力的培养、合作性的志向、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等。在项目学习中,学生能够根据目标展开合作与探究,在过程中进行调整。开展自我评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6.反思反馈,修正教与学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性评价,一方面可以评价学生调查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可以评价调查实践的结果,还可以评价小组之间互动的质量,最后提取与本课教学目的最相关的信息,进行总结和提升,并引领学生后续的学习和实践。建立“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的双向联系,促进师生反思、调整各自的教与学。

三、基于思品学科关键能力的项目研究及评价案例

[教学案例]苏人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20课《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第三框《保护环境》的教学流程。

(一)课前预习:

1. 预习教材内容:环境问题的含义、表现、解决办法。

2. 寻找学校周边的环境问题,并在课堂展示。

(二)课堂教学1:

1. 学生分组展示学校周边的环境问题。

第一组:大气污染——常州地区的雾霾问题

第二组:水质污染——学校旁边藻港河的污染

第三组:食品污染——学校周边小吃摊的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第四组:噪声污染——学校紧邻公路,噪声较大

2. 分组制定研究活动方案。(问题的提出、现有的政策、我们的建议、我们的行动)

(三)课后拓展活动(2个月)

各组开展项目研究,根据制定的活动方案,研究法规政策、进行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最后通过各种行动提高方案的实施影响力。(活动过程略)

(四)课堂教学2:采用模拟听证会的方式展示研究成果,作为第四单元的综合探究课。

以下是《藻港河的改造》模拟听证会实录(部分):

第一小组汇报:问题的提出(实验、实地调查)

本小组通过实地调查、化学实验等方法,证明藻港河存在严重的水污染。调查了水污染的四个原因:一是工业污染,这条河沿线22家企业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河中。二是农业污染,沿岸农民在耕种的过程中,用来浇灌的大粪坑在河边是星罗棋布,河滩上圈地养牲畜。三是生活污水污染,所有的自然村生活污水都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中,老小区生活污水都是未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河中的。四是生活垃圾污染:部分居民将垃圾还是往河里扔。

第二小组汇报:政策的研究(文献研究、调查访问)

本小组研究了我市现有的治理水污染的政策。

政策一:截污工程。(内容、优点、缺点。略)

政策二:拓宽下游狭窄河段,增流换水。沿河绿化工程。(内容、优点、缺点。略)

政策三:卫生督管员制度。(内容、优点、缺点。略)

第三小组汇报:我们的建议(文献研究、专家访谈、小组探究)

对策一:市人大应该制订保护常州水环境的地方性法规。让水系管理部门、居民企业都有法可依。该建议的优点:法治是长效机制,缺点:该法规的产生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而藻港河的治理却是迫在眉睫。

对策二:应该从童子河口到南运河口藻港河全程铺设排污管道,截全部污水入管网,送污水处理厂处理。(本建议的优点、不足等内容略)

对策三:对藻港河应该综合治理,铺齐驳岸,河两岸各留出两米宽的人行道、四米宽的绿化带,河道两岸添置路灯,让藻港河变成居民休闲的好去处。(本建议的优点、缺点略)

第四小组汇报:我们的行动(行动研究)

学校层面:开展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其中,思品课程中的项目展示成为一个亮点。相关倡议书张贴在校园中,并在国旗下的讲话中进行全校范围的宣传。

社会层面:《藻港河的治理建议》递交市环保局、区人大和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反馈:藻港河的改造工程已经被纳入全市旅游重点工程“三河三园”的改造过程中。宣传单发放到周边社区,加强宣传。

以上教学案例就是将思想品德课程与问题解决学习相结合,采用项目研究的方式,建设真实的问题型学习环境,以问题驱动学习,问题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并发展能力,开发和使用各种适宜的学习策略以达成有效学习。基于问题解决学习的思想品德学科项目研究及评价,实现了以下几个重构:

1. 教学目标实现的重构

以往的思品课堂教学,每一节课都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成为衡量课堂优劣的重要标准。其实,教学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仅靠一节课难以充分实现。项目研究式的思品课教学,采用问题解决学习方式,有一个较长的实施过程,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解决了一节课不能充分实现教学目标的难题。

2. 学习内容的重构

思品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是围绕一个知识点展开,以知识逻辑为主线展开教学。如“责任”这个知识点,其逻辑结构是“什么是责任?为什么需要责任意识?如何培养责任意识?”而基于问题研究学习的项目研究,不再是以学科知识点为中心,而是以话题为中心开展学习。要完成这个话题的学习,不仅需要思想品德学科的知识,还需要物理、地理、化学、法律等学科的知识。项目研究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多学科的内容进行了统整。

在《藻港河的改造》的调研过程中,学生采样了水标本,进行了检验,运用了物理和化学学科的知识;查询相关法律政策,主动学习法学知识;采访专家和市民,掌握了人际交往的技能;参访政府有关部门,并递交建议,融入了政治学知识;设计问卷、统计数据,初步涉猎统计学知识……项目研究,不仅打破了学科内单个知识点的边界,甚至可以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从而实现学习内容的重构。

3. 学习方式的重构

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一些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具备的,而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还是学生不具备的,如:专业的法律知识、污水的化学实验等。学生从话题出发,开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当发现式学习的方式不能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难题时,尤其是法律法规的研究、相关实验的开展等,对学生而言困难非常大,这就需要得到老师的帮助,接受老师的帮助。项目研究的过程,是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学习方式整合和重构的过程。

4. 评价方式的重构

以往的思品课程的教学评价以及对学生的评价,纸笔测试居多。而项目评价的方式,多采用表现性评价方式。在项目评价过程中,可以有纸笔任务,如完成小论文;可以是口头表达,如演讲或辩论;可以是示范和展示,如召开模拟听证会;可以是项目和课题,如完成一个报告。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可以是自评,也可以有他评,如教师、家长、学生的评价。以《藻港河的改造》为例,要求学生提供搜集资料的目录,然后根据表3的量规进行评价。

在该量规中,左边一栏的资料总量、资料的正确度、资料出处以及参考书目属于评价项目,右边几栏是根据评价项目所划分的等级,每个等级下面都有相应的简短描述。每个项目还被赋予评价分值,当然,分值大小并不是运用量规的主要目的,而只是作为让教师或学生自己了解在该项目中所取得的结果。在上表中,学生在“资料数量”这一项目中可以得到1分、2分或3分,但是教师认为资料的正确度是评价重点,所以学生可在这一项目中得到3分(1×3)、6分(2×3)或9分(3×3)。

项目研究结束后,需要进行总结性评价。一般会设计项目活动评价表,对小组、组员的表现进行评价。下表列举了一份项目总结的评价表。除了项目评价表之外,同学还有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

在项目评价中,师生对小组成果进行分析,并将小组评价和个人自我评价相结合。不仅有来自第三方的评价和指导老师的评价,学生也可以开展自评和互评,进一步体现评价的开放性、民主性和主体性,同时发挥项目评价的反馈、调节、激励的功能,引领思品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杰托尔德·S·汉纳,佩姬·A·德特默著(美).课程的请将适应性评价[M].王艳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2]张继玺.真实性评价:理论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7(2):23-27.

简析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 篇10

一、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1.“是否完成认知目标”限制了教师对学生认知能力以外的其他发展的关注。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中,政治教师完成预定的认知目标,是作为一节好课的重要指标。的确,完成认知目标是教师在组织教学中一件很重要的任务,但如果为了完成认知目标,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情感的课,就不能视为一节好课。认知性任务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目的,教师不应只关注知识的有效传递而不考虑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不仅包括认知的发展,而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包括各种能力的发展,以及个性的发展。学生的想法中也许蕴涵着创造性的火花,也许是对知识更深刻的理解,可是教师不愿意在这上面花时间,因为怕影响教学进度,不能达到认知目标。

2.“丝丝入扣”的教学设计,束缚了教学中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传统的评课标准,在教学环节上,要求安排合理,结构紧凑,程序严密有序;在教学节奏上,要求和谐协调,做到有动有静,有收有放,各个环节衔接自然。许多观摩课,老师不敢拿出原汁原味的课来,就是怕评价者说自己设计的课“漏洞百出”,说自己水平低。老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不到老师的随机应变,看不到在学生思维出现阻碍时的点拨。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严密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教师按程序进行教学,但过分严密的设计则可能使教学模式化、机械化,便课堂教学缺乏灵活性、变通性。真实的课堂教学应该是自然和谐的,是匠心独运而灵活多变的。

3.“面面俱到”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使教学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要。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可以说十分完备,而且每一项指标几乎都有固定的要求,诸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进程安排合理”、“课堂提问精炼”、“多媒体运用恰当”、“板书设计美观”、“教态自然”、“语言流畅”等。结果我们发现,许多观摩课中的不少环节就是为迎合评课标准而设计的。但是,课堂教学既然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就必须围绕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需要来设计,其目的是使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如果为了把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在黑板上板书并不那么美观,又何尝不可呢?相反,如果让多媒体限制了学生的理解,让板书限制了学生的理解,就是一堂失败的课。

4. 课堂教学评价主客体单一,评价层次较低。

教学本来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多边活动,教学过程的展开要以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活动为载体。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45分钟的课,许多教师独自讲解的时间平均每节课达30多分钟,只剩五六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所以,教师并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功,他们既不给自己,又没有给学生留下教学评价的时间。有时,教师也会点缀性地通过提问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但教师所提的问题往往是要求学生回忆所学过如识,然后对学生的问答进行点评。因此,这种评价是表面和肤浅的,不利于促进学生发展。

二、树立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观

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从关注教师的“教”变为关注学生的“学”,关注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的“学”的价值,使“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这一视角的转变对我国现行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全新的启示。

1. 改变了教师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

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而教师也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教师要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让学生依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从而建立更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2. 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

“以学论教”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于是,促使教师从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方式中转变出来,注重花时间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不是在课堂上简单地再现教材。教案的使用和设计也需要随着新要求的变化而有所改进,增强其适应性。例如,教案并行设计“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两大部分,将有助于教师同时注重教与学;设计“学情分析”或“开天窗”、“课后追记”等内容,便于教师在课前分析、思考,课后总结、补充。

3. 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

从关注“教”到关注“学”课堂教学评价重心的转移,将促使教师重新反思一堂“好”课要求教师具备的教学能力是什么。也许一个板书并不漂亮、口语表达并不是很利落的教师也能上一堂好课。因为只要这位教师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板书也许是学生来写,总结也许是学生来说,但这依然是一堂好课,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此外,更具挑战的是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课堂管理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又有些不同了,安静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参与,热闹又是课堂纪律的大敌,如何能让学习在“热闹”中“有序”地进行是教师课堂管理的新课题。课堂环节的设计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又不同,不能完全按事先设计的环节进行,要富有弹性,以便随学生的表现灵活调整,更关注的是教师的随堂机智。

上一篇:卫星姿态下一篇:形成性评价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