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我们的身体

2024-06-28

认识我们的身体(精选九篇)

认识我们的身体 篇1

夜里,熟睡的身体看起来十分平静,其实,它正在繁忙地运作,各项机能也在抓紧恢复中:心跳减慢,肌肉松弛,细胞再生,体温也会逐步下降……

23:00是时间听从枕头的召唤了。夜很深,眼皮开始沉重起来。在你的大脑里,一天中积累起来的安眠分子加强生物钟的运转,敲响了就寝的闹钟。负责启动睡眠活动的脑组织开始运作,并抑制负责清醒的部分组织活动。大脑放射出使全身放松的α波。躺下10到20分钟后,你开始入睡了。

23:30你已经睡着了。但只是朦胧双眼的半睡而已。此时,肌肉开始放松,体温开始下降,呼吸和心脏跳动的速度逐渐减缓。但要注意的是,这几分钟的睡眠是非常脆弱的。一块肌肉的松弛比另外一块快一点,就会不由自主地打个哆嗦!耳部动脉的血压下降得稍为快了一点,会带来从高处摔下的感觉!你惊醒了。

23:40这一次,你是真的和外界断绝联系了。如果一切顺利,之后的10~25分钟,你进入了睡眠的第二阶段。你的肌肉仍有一点紧张,但眼球已经不再在眼皮底下转来转去了。

0:00你的身体完全放松下来。经过半个小时左右的睡眠,你进入了第三阶段。这个阶段的睡眠越来越沉重,将你唤醒也越来越困难。肌肉完全松弛,以至于上颚松垮,在呼吸空气流的影响下颤动:鼾声袭来。

0:25这时,大脑也开始休息了。你进入到了睡眠的第四个阶段,你继续下沉到睡眠深处去,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功能也以最低速度运转着。大脑释放着深度睡眠特有的5波。特别注意的是,到目前的这最后两个阶段,也就是深度睡眠阶段,在整个沉睡之夜中占了100分钟左右。

0:50突然,你的大脑充分活跃起来。它开始像醒着的时候一样活动,但你仍然在熟睡中。体温上升起来,心跳和呼吸也开始加速,眼球转动,神经消耗着大量的氧气。然而,你的肌肉毫无紧张度。这是梦境产生的最佳时段,尽管最近的研究证明,梦会在睡眠的任何阶段都会出现。这第一次小插曲只持续4到8分钟左右。过一会儿,一个新的循环就要开始了。

0:58你的睡眠开始一个新的周期。跟23点30分的时候类似,它的发展也和前一个几乎完全相同。

2:30你开始了睡眠的第三个周期。在整个夜间,你会如此经历4到6次循环,每次在60到90分钟左右。然而,随着夜晚的进程,深度睡眠(第三和第四阶段)的时间逐渐缩短,而轻度睡眠(第一和第二阶段)、“快波睡眠”(第五阶段)的时间会拉长。

3:30睡眠激素的分泌达到最高。褪黑激素这种调节生物钟同步率的激素,从夜晚之初开始分泌,也在此时达到最大值。这个时候,人要想撑住不睡是最难的。

7:30醒来的时间快到了,你的身体也在做准备。刺激苏醒的激素氢化可的松,从4个小时前开始分泌,在此时已积累到最高值,有助于你醒来。这很正常,轻松醒来正是最佳睡眠的目的。

睡眠与梦

梦是在睡眠中发生的具有周期性特点的一种异常精神状态。梦是一种心理生理现象,做梦的机制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一般认为,睡眠时,并不是全部大脑皮层都处于不活动的抑制状态,局部的大脑皮层细胞仍在活动,有时受记忆痕迹,以及白天活动时的情绪波动(如忧虑、恐惧和惊奇等)的影响,就产生了梦。一个典型的梦常常包含幻觉、妄想、认知异常、情绪强化及记忆缺失等特征。梦是以生动的充分形成的视觉领域占绝对优势的幻觉想象为特征。在大多数梦中,听觉、触觉及运动感觉的叙述也较普遍,味觉及嗅觉的幻觉想象较少,而痛觉的幻觉想象则十分罕见。梦的特征是显著的不确切性、不连续性、未必可能性和不协调性。

在梦中对很久以前的人物、图片及事件可能被强化回忆出来,并常把关心的事物编织到怪诞的及瞬息的梦的结构中。因此,梦本身可以看成是记忆增强,此种在梦态中被增强的记忆与梦态结束后恢复梦境的不可能性形成鲜明的对比。这表明,在增强记忆的梦中,存在着记忆缺失。当被试者于做梦时被叫醒,大部分梦的精神活动被遗忘。

梦只是人睡眠时的一种心理活动,梦中的心理活动与人清醒时的心理活动一样,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梦中离奇的梦境是因人睡眠大脑意识不清时,对各种客观事物的刺激产生的错觉引起的。如人清醒心动过速时,会产生被追赶的心悸感,在梦中则变成了被人追赶的离奇恐惧的恶梦;人清醒心动过慢或早博时,会引起心悬空、心下沉的心悸感,在梦中则变成了人悬空、人下落的离奇恐惧的恶梦。

梦主要发生于快速眼动睡眠期。唤醒处于快速眼动睡眠期中的儿童或成年人,约90%的人诉说醒前正在做梦。这比由非快速眼动睡眠期唤醒的人诉说做梦的比率74%要高得多,而且分布也较集中。在快速眼动睡眠中出现的器官功能变化(如眼球快速运动、心率及呼吸变化等),可理解为快速眼动睡眠与梦之间的生理性联系。或者说,在快速眼动睡眠期具有更多的产生梦的心理生理基础。

认识我们的身体教案范文 篇2

1、能有顺序、有目的、仔细地观察我们的身体。

2、尝试自己提出研究问题,能通过看、听、摸等手段对自己和同学的身体结构有个粗略的了解,并由此产生进一步观察和认识自己身体的兴趣。

3、能用文字、图画等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和同学交流,相互评价观察结果。

4、初步了解人的身体由头、颈、躯干、四肢等几部分组成,左右对称。

5、在对人体的基本组成的观察中,发现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体验身体残障所带来的不方便,爱护自己的身体,关心和善待身体有残障的人。

第一课时:看看我们的身体 教学活动过程

1、观察身体的基本组成和外形特点。

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

我们来画一画人。先想一想你准备画谁?画些什么?然后仔细观察一下再画一画。先说一说画了身体的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有什么特点? 再让大家猜一猜:你画的是谁? 出示人体全身图(投影),认识人体各部分的名称:头、颈、上肢、下肢、躯干等。观察同桌同学身体各部分的特点(包括结构灵活、左右对称、长短粗细等),然后介绍给大家。

2、体验身体对称及平衡的好处。

出示一张残疾人的图片,观察描述残疾人身体外形的特点。说一说:图片中的残疾人在生活工作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体验:只用一只手拉衣服上的拉链。只用一条腿走一段路。

想一想:以前你遇到过哪些残疾人?怎样做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帮助?

3、感知身体里面有什么。

先猜一猜:我们的身体里面有什么?

关于身体里面有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老师也有几个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补充)如: 心脏在哪个部位?

肋骨在哪个部位?有多少根? ……

你还能用眼睛的观察来解决这些问题吗?那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在小组里交流一下。集体交流:我们小组想出了这些办法:……你对他们小组的办法有什么建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用得到的方法解决自己提出的各种问题,像以前一样做好观察记录。交流小组研究的成果:我们知道了身体里面有……。我们用的方法是……

4、后续活动。

哪些问题我们在课内不能解决,但可以在课余用查资料的方法解决?

抽时间到校图书室或街上的书店里查一查,看看我们能解决哪些问题,同学间互相交流,用摘录的方法向老师汇报。

第二课时:我有一双小巧手 活动过程:

一、做手影游戏

1、教师示范,让学生猜象什么,激发学生游戏的兴趣,示范内容参照课本。

2、小组活动,看看我的手影。

3、画画我的手影。

4、交流,评议

二、我有一双小巧手

1、谈话:同学们的手真灵巧,说说你的手还能干什么?(交流,评议)

2、出示儿歌:“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劳动,大脑会思考。” 读读,思考这首儿歌称赞了什么?

3、说说人们是怎样赞美手的?

(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交流所知道的儿歌,歌曲等,指导学生多渠道学习。)

4、让我们夸夸自己的手吧!

5、夸夸爸爸、妈妈的手。

三、试一下,手怎样灵巧

1、画一下你知道的身体部位,说说你是怎样画出来的。

2、讨论交流。

四、交流身体其他部位的作用

1、小结:我们是怎样研究手的作用的?

2、小组合作:研究一下其他部位的作用。

3、汇报交流,评议。

第三课时:卫生习惯早养成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发保护意识 师:通过前两节可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身体各部分的作用可大了,可是我们有时候在不知不觉中会受到一些侵害和污染。(了解各种情况)

师:说说这些情况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怎样的危害?(师生合作探讨,自由表达)师:是的这些情况虽然不会让我们感到疼痛,但天长日久也会引起许多疾病回忆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情况?(学生交流)

师:这些事情我们平时总要做的,那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保护我们的身体呢?(生讨论交流,共同商讨合理的办法)

二、切身体验,学习正确的方法

师:说说你每天是怎样刷牙。洗脸的?可以做大家看(小组相互做看,互相评价)

师: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做给大家看。

(师生边评议边渗透正确洗脸刷牙的方法指导)

三、反思行为,养成良好习惯

认识我们的身体 篇3

科技馆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一部分,不仅注重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还注重从科学的角度反映和诠释社会发展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促进科技与人文、科学与艺术的融合,通过精心设计和制作的展品展项,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公众动手操作、参与体验,使公众能够在实践中了解和体验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的过程,探究科技知识,实现与公众的平等交流和沟通,以及公众之间的分享和感悟,促进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科技馆既是开放性的知识展设空间,也是参与性的体验探究空间,更是共享性的情感交流空间。

在江苏科技馆“生命健康”展区,有17件展品深受公众喜欢,观众不仅停留时间长、参与度高,而且年龄分层广泛,也是彼此之间讨论和主动向辅导员咨询较多的展品。其中涉及很多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但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却未能及时回答和回应,如“我从哪里来”、“性教育与性安全”等。这也是我们策划和实施本科学教育项目的缘由,我们希望通过关注成长问题,依托展品资源,创新体验形式,借助简单的材料、开放的形式、难忘的体验,引导青少年在有疑问、有发现、有领悟的探究过程中,收获见知识、见智慧、见情感的认知升华,达到“我们的身体,我们很了解,我们更珍惜”的项目目标。

项目简介

本项目是针对身体知识点,基于江苏科技馆人体展区展品,面向小学生而设计开发的。项目采用了情景式的教学方法,以展品体验、趣味游戏、DIY动手做和情感互动等形式开展,为参与者创造沉浸式的参与体验共享环境。本项目分为2个主题,分别是“我从哪里来”和“人体骨骼的秘密”。

“我从哪里来”是每个孩子都会提出的问题,有些父母对于怎么给出孩子准确和真实的答案而伤透脑筋。在科学教师的引导下,用拟人化的“精子卵子结合”的趣味游戏导入课程;再辅导参与者探究“十月怀胎”这一展品,了解一个小小的受精卵是如何在母亲的子宫里逐月发育成一个胎儿的过程,并通过不同月份的“肚子”,邀请孩子和父亲扮演准妈妈体验孕期生活与工作,感悟母亲和妻子的艰辛及爱。实现由有疑问、有发现、有领悟的探究过程,到见知识、见智慧、见情感的认知升华的飞跃,充分发挥科技馆这一开放性的知识展设空间、参与性的体验探究空间,以及共享性的情感交流空间的科学教育作用。

“人体骨骼的秘密”是在活动过程中,引入“做中学”的概念,以学生自主、讲解辅导员辅助的形式,采取游戏化教学的方式,通过在游戏中设置不同的任务和理解性目标,以驱动学生在游戏中完成任务,达到了解骨骼基本知识的教学任务。学习过程中的实验与游戏由辅导员提前围绕理解目标设计实施,并将课程内容与游戏内容有效结合,使参与的学生始终处于游戏交互的中心,拥有主动权,同时实验与游戏中提供一定变量供学生进行探究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项目实施过程

·我从哪里来①以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为出发点,向家长、孩子调查他们分别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处理方法、答案内容、心理变化等,并作出统计分析,为活动内容和形式选择提供参考。②推出拟人化的精子卵子结合的游戏导入活动。③辅导参与者探究“十月怀胎”展品,初步了解人类生命的起源。④借助不同月份的“孕肚”扮演准妈妈或妻子的互动,体验生活和工作中的艰辛和爱。⑤感恩母亲或妻子的辛苦付出,并向她们表达情感。

·人体骨骼的秘密①游戏中提出“什么支撑身体”、“什么让我们运动”等问题。②摸一摸自己和小伙伴的骨骼,分享自己的发现。③辅导参与者体验“骨骼与运动”这一展品,分组讨论交流骨骼的分类和作用。④扮演不同的骨骼,合作完成一个或几个运动动作。⑤DIY动手拼装骨骼。这一课程以学生自主探究与表达,以及教师辅助的形式,以游戏为载体,学生容易接受,过程容易控制,让参与者自主理解和学习骨骼的知识,最终利用所学知识完成骨骼拼图,通过游戏了解各个骨骼的作用。

项目创新点

项目充分发挥科技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关注青少年成长问题,依托场馆展品资源,有效地延伸和补充家庭教育和学校科学教育内容,是科技馆科学教育项目应该凸显的创新点。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不仅热衷于对世界的探究,还对自己不断成长的身体充满好奇和疑问,他们有很多想知和应知的身体成长和健康知识,这正是他们健康成长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基础。其中有些知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已经及时提供,但也有若干问题未能得到很好的回答和回应,例如“我从哪里来”主题,不少家长觉得为难和尴尬,该如何科学地回答好这类问题呢?江苏科技馆教育项目开发的辅导员,敏锐地捕捉到这类问题的需求,整合生命健康展区的17件展品,准确地对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设计“认识我们的身体”系列科学教育活动,首先推出“我从哪里来”和“人体骨骼的秘密”两个主题,并开发出展区版和校园版2个版本,受到孩子、家长及学校教师的欢迎和赞誉。

立足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举,是本项目的核心创新点。“认识我们的身体”项目在设计之初,活动目标就是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兼顾。例如“我从哪里来”活动是见知识、见智慧、见情感的认知升华,让参与家庭在探究科学的同时,还拥有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认识和体会母亲的艰辛和生命的可贵。正是人文教育的融入,让活动更具有“温度”触动心灵,孩子和丈夫眼中闪烁的泪光、感恩的心声和幸福的拥抱,令人感动和难忘。

如何将敏感或不易表达的科学内容通过形式创新实现有效融合,是本项目创新的最大难点,恰恰也是最大的亮点。本项目中可以称道的主要有以下3点。

·游戏式融合。将科学教育活动内容融于有趣的游戏之中,可以很好地激发孩子的探索热情,从而为组织进一步的探索活动提供动力保证。例如“我从哪里来”中,我们结合受精卵形成的科学过程,模拟情景,设计了“诸多精子先生竞争一位卵子小姐”的角色扮演游戏,引导青少年通过参与轻松有趣的游戏,探究知识,提高认知,使活动自然而生动。

·故事式融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将科学内容与故事这一形式相融合,不仅可以很好地引起青少年的兴趣,还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和激情。如在即将开展的“神奇的消化系统”活动中,将通过设计一颗小豌豆在我们身体里的旅行故事,引导青少年想象旅途中遇到各位“消化超人”时的所见所闻,体会所感所悟。在没有专业设备辅助观察我们的消化系统的情况下,把枯燥、单调的科学知识蕴含在生动的故事内容中,能使青少年在情趣盎然的故事扮演或参与中自然而然地获得科学内容,完成本次科学教育活动目标。

·情境式融合。在科学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可以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青少年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他们理解科学内容,并使参与者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例如“我从哪里来”活动中,利用不同月份的“孕肚”道具,设定准妈妈生活和工作情境,邀请孩子和父亲扮演准妈妈,感悟母亲和妻子的艰辛及爱。

项目成果及评估

自2013年7月以来,经过逐步完善与发展,“认识我们的身体”系列课程共开展96个学时活动,走进校园8次,参与学生1800人次。

本项目虽然在实践中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开发了一些教育资源,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在后续的实施过程中,针对不同年龄阶段身体的不同问题,我们要开发不同深度的专题。例如:就性教育问题,针对幼儿及小学低年级孩子现已开发了“我从哪里来”专题,针对小学中高年级孩子即将推出“性安全”专题,针对青春期孩子要推出“我到哪里去”专题等。

获奖感言

他在研究我们身体里的“钟” 篇4

刘畅,男,1977年2月出生。博士,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教授、博导。近5年来在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SCI论文24篇,目前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基金项目9项。

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一个神奇的“钟”。它的产生和地球的运转有关,我们身体中大约10%的基因也都和它有关,它控制着我们每天的活动与行为,督促我们到点吃饭按时睡觉,还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像是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甚至癌症,都和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个神奇的“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物钟”。听,你的身体里有没有这种“钟表”发出的滴答声,它又会告诉我们什么呢?南京师范大学刘畅教授将为我们讲述生物钟的种种故事。

Q:生物钟居然和我们有那么大的关系,那究竟什么是生物钟,它是怎么形成的?我们的身体里面又为什么会有生物钟存在呢?

我们的身体内存在一套无形的时钟,它控制着我们每天的活动与行为,而这种行为又有着某种周期性,比如早上7点人自然而然就会醒来,晚上10点人就容易犯困,中午12点的时候肚子会饿得咕咕叫,这种规律我们就称之为生物钟。

生物钟的规律周期有的是一天,有的是一周,还有的是一个月甚至一年,比如女性一个月来一次例假就是月周期,一些动物要冬眠,就是年周期。

生物钟的产生和地球的运转有关,地球已经演化了几十亿年,它围绕太阳公转和自转,于是就有了白天与黑夜、潮涨与潮落、春夏与秋冬等规律性变化。而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也跟随地球的周期运动产生了相应的节律,也就是生物钟机制。比如人类产生了白天活动晚上睡觉的昼夜节律,有些动物产生了冬眠的节律,植物也产生了在不同季节开花结果的节律。

所以生物钟不仅仅只有人才有,地球上的生物基本都受到生物钟的控制。

地球上物种丰富,但大多数生物的生物钟都是受到光照影响。每天当第一缕阳光照射到地球上,地球上的动植物就会感知到,从而开始新的一天,人类也不例外。从之前的研究表明看,人类一天的活动和光线的照射是密不可分的。 当光线通过眼睛等器官被我们感知后,我们的身体就开始变得活跃起来。

有一个特别的现象可以说明问题,当人体还处于胎儿时期,虽然这时胎儿已经具备生物钟基因,但这些基因基本上是不工作的。当婴儿出生后, 这些基因就开始“忙碌”起来,自然而然地就让人产生生物钟规律。这就是光线对生物钟的影响,因为胎儿在母亲肚子里是难以感觉到光线的,被黑暗笼罩,而一旦出生,有了光线的刺激,白天黑夜的概念就产生了,各种生物钟基因也就开始发挥作用了。

Q:您说人的活动是受光线影响,但为什么有的动物是晚上才出来活动呢?比如猫头鹰等。

每一种生物形成的生物钟会有所不同,这跟后天的生活习性和环境适应能力有关,比如猫头鹰、蝙蝠、老鼠等,它们喜欢晚上出来活动,白天睡觉。这是因为它们根据长期的生活经验发现,到了晚上,它们不容易被天敌发现,或者是更容易觅食,于是就养成了夜里出来活动的生物钟规律。

有些动物会有冬眠的生物钟规律,但人却没有,这也是后天环境导致。不同的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生物钟规律,虽然表现的形式不一样,但还是受到生物钟的控制,只是控制它们行为的基因表达会有所不同。

生物钟的形成是物种进化几亿年的结果,因此如果轻易去打乱这种进化结果,最后受害的还是自己。

Q:您说我们的身体都会受到生物钟基因的控制,那这些基因是怎么控制我们的?

在我们的人体中,大约有10%的基因属于生物钟基因。这些基因会产生某种振荡规律,它们在不同时段产生的振荡幅度是不一样的,有的基因是白天振荡得特别厉害,有的却是晚上振幅比较大,但基本上会有一个24小时左右的周期有趣的是,当它们振幅最大的时候,也就是它们运作最佳的时刻,也是我们做某件事情最好的时刻。

比如当控制吃饭时间的生物钟基因振荡幅度最大时,那表现出来的现象或许就是肚子“咕咕”叫,就是提醒你该吃饭了,如果我们这时候去吃饭,营养是最容易被吸收的。 而当控制睡眠的生物钟基因振荡幅度最大时,表现出来的现象或许就是不停打哈欠,那就是提醒你该睡觉了,这时赶紧去睡觉才是最佳选择。

如果我们不遵循它们的指令去做事,那结果可就不太妙了。比如控制吃饭时间的基因正处于振荡幅度最小的阶段时,它的工作效率非常低,但你却非要在这个时期去吃东西,那吃下去的食物就很难被消化吸收,长此以往,你就会变成个胖墩儿。同样,如果控制睡觉时间的基因已经振荡得特别厉害了,不停“催促”你睡觉,可你偏不睡,硬撑着, 等它振荡得不厉害的时候你再去睡,那想睡也睡不着了。这样就恶性循环,导致睡眠不足,你就会变成“熊猫眼”。

Q:最近,您的课题组有一个新发现,我们人体中有种基因,既调节着生物钟,同时又控制着心血管是否会产生病变,如果这种基因的表达出现问题,那就意味着血管产生病变了。也就是说,我们得不得心血管疾病,很大程度上是被这个生物钟基因左右的。您能详细解释一下这种生物钟基因吗?它会对人体造成什么影响?

这次发现的生物钟基因跟心血管功能有关,叫做Smarcd1基因。这种基因控制着血管中平滑肌细胞的功能,平滑肌细胞是我们血管的重要组成部分,血管中的收缩、代谢等功能主要就是通过平滑肌层实现。如果平滑肌功能不正常,就容易导致血管内壁出现斑块,而斑块累积多了,就会形成血管堵塞,从而出现脑梗、心梗等疾病。很多高血压患者就是因为血管中的平滑肌功能不正常,才会得病的。

如果Smarcd1基因出现问题,基因振荡幅度就会变小,也就是工作效率变低了, 从而导致平滑肌生理功能异常,进而导致心血管疾病。而Smarcd1基因为什么会出现问题,就是因为吃得不规律,并且吃得太油。所以,按时吃饭非常重要,现代人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吃夜宵,此时已经不是消化系统工作的时候了,还要硬给消化系统增添负担,这就很容易导致疾病。

Q:听说癌症也和生物钟有关,那么癌症的发生和哪些生物钟基因有关呢?

癌症的产生和所有生物钟基因都可能有关系。癌症是疾病变得严重后容易诱发的,生病意味着生物钟基因发生紊乱了,无法正常运行,那就给癌细胞以可乘之机。

Q: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生物钟基因和人体健康的关系,那是否可以这样说,只要搞清楚了哪种基因控制哪种疾病,就可以解决所有疾病了?

理论上是这样,但要实现这个梦想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首先人体的基因有那么多,生物钟基因虽然只有10%左右,但也是个庞大的数目。而且,生物钟基因的工作机制非常复杂,它们并不是简单地一对一工作,即一个基因就只负责控制一种行为,而是相互作用、协同作战的,是一种模糊的、混沌的行为。

这些基因相互之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每一个基因的上下都是一个网络,即控制这个基因的上级是一个团体, 而这个基因也能同时对多个下级发布命令,但它控制的下级同时也可能受到其他基因的控制。这样就能确保哪个基因都不能“独断专行”,如果其中一个有问题,还有其他线路可以工作。而且有时候一个基因下达某个命令,经过一圈的循环后,最后作用的对象可能就是它自己。生物学上称这种现象为“自反馈”,而这个环路■截® ” 驢! 又叫“自反馈调节环路”。上升到哲学观点,就是“我施恩于你,其实在回报我自己”。

《我们的身体》教案 篇5

在主题“有趣的水”中,孩子们对“水”十分感兴趣。一次,我们来到公园的湖边观察水,发现了水中有柳树、小船的倒影。孩子们一下子兴奋起来了,唧唧喳喳的议论起来。回到幼儿园,孩子们在带来的水边照片中,也留意观察水中的倒影“找倒影,画倒影”。

“看,水里有个人。”

“那是过桥的那个人的影子呀!”

“人在水里的倒影。”

“人在地上也有影子的。”

我在一边仔细聆听,以一颗敏感的心,捕捉教育的契机。“哦!是吗?你在什么时候看见影子的?”“在晚上的时候,走在路灯下看见的。”孩子们听了以后也立即说“我们也看到过影子的!”“在家里的墙壁上。”……

这样一来,在水的主题将近尾声的时候,“影子”成了大家的兴趣所在,于是我们班以“影子”这条线,自然的进入了“我自己”的主题。

二、活动来源

在一次户外“找影子、画影子、测量影子”的时候,孩子们发现了人动影子也会跟着动。

“我头动,影子的头也动的。”

“我的脚动了,影子的脚也动了。”

在画影子时,孩子们还发现人不动时间长了挺难受的。这正是主题教材中“我的身体真有用”这个站点最佳的切入点。于是我问“那我们的身体还有哪些地方会动呢?这些地方能动使我们可以做什么事情呢?”在强烈的兴趣的带动下孩子们又开始了新的探索了。在讨论中,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了这些能动的部位可以给我们生活带来哪些方便。我在墙面上布置了纸娃娃,孩子们把能做的事情粘贴在纸娃娃相应的部位,如手指能做的事情贴在纸娃娃的手指处等等,孩子们很喜欢这个墙面,有空就会来看看,指指点点。

多多提出了“心脏也会跳动”有的孩子心脏跳动的声音所吸引,他们互相贴在对方的胸前聆听心跳的声音。

这成了孩子共同的兴趣和热点,于是我们设计了今天的预设活动。

三、活动依据:

活动是孩子们共同的兴趣和关注的热点

孩子关注的热点,往往是与他们的兴趣、需要密切相关的,在实践中我真切的感受到,选择孩子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设计,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重新认识有病的身体 篇6

佛经云:"诸行无常",这不仅指生命如此,各种各样的存在和事情也都如此,都在不滞留地流动和变化。我们要想健康,血液在血管里就要不停地匀称地不滞留地流动。在神经里流动的生物电的能量(瑜伽称之为气),也必需如此。患慢性病便秘的人是相当苦的,排泄物的流动如果发生滞留,有害的病菌就会繁殖起来,毒素就会播向全身,甚至引起脑血管破裂和脑溢血。

不仅身体如此,心也是如此。心身医学告诉我们,大怒、慌张、烦恼等感情纠纷持续时间长了,会造成精神刺激,引起胃溃疡、高血压病等成年人常见病,这已是常识了。如果一切都毫不滞留,身心遵从大自然的规律不停地流动,则人就不会得病。但是人却偏偏爱好滞留这种状态,好像诚心要堵塞水流建起水库一样。

无论我们是有意的也好,无意的也好,总是爱因循守旧和执著,使身心的河川常发生滞留堵塞。瑜伽和佛教把这种人的烦恼,称为"无明"。

有一次,耶稣基督用手指着天空中翱翔的鸟儿对弟子们说:"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马太传6-26)

钱也好,物也好,滞留过多,都不是好事。滞留的地方,就是患病的根源。在心情紧张时,呼吸变浅,变得不匀称。瑜伽认为,烦恼或大怒使心的流动止住了,因此呼吸变得微弱、粗杂。我根据多年练瑜伽的经验,观察人呼吸时的微妙变化,就可以知道此人的健康水平。因为有病人的呼吸与按照自然规律匀称进行的呼吸,是完全不同的。

话说回来,所谓病,一般是指身体的某一部分发生了异常状态;所谓健康,是指身体的各个部分都无异常;这种说法用东方的智慧和现代科学最尖端的观点来看是不正确的。我们的身体不断地在不同水平上反复进行着再生和破坏这种循环。把病单单看成是一部分有病,是不正确的。所谓疾病状态,应该看成是身体这个生命体为了不致使病陷入不能恢复的地步而从有机体发出的一种信号。疾病状态告诉我们要立即挽救健康,相反,健康的肌体中也常含有致病的因素。

我们经常置身于细菌和病原体之中,食物等等经常把有害物质带入体内,可以说何时得病不得而知,时常面临着发生异常状态的可能。自认为是健康的人,不过是把异常状态控制在生来就有的生命力的容许线以内而已。

我们所以要每日练瑜伽,就是为了用"气"这个生命能量来净化身心的污垢。理论难懂权且不说,只要你开始练瑜伽,当你感到心情舒畅,全身轻爽时,你就会感觉得到身心滞留的污垢已经清凉的水(气)洗净后流走了。

吃惊地发现,要屈伸,自己的身体不听使唤

现将我25年前随佐保田先生初学瑜伽时的情况回忆出来介绍如下。

初学瑜伽要先学姿态功,从调整身体入手。这就是要按照瑜伽独特的方式进行屈体、挺身或扭体等。与其他竞技运动项目不同的是,动作要缓慢、协调,而且要求配合进行微妙的呼吸。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从不考虑要使动作与呼吸配合或者使呼吸和动作配合,因为我们生活是不需要考虑如何把动作和呼吸一一配合起来的,虽然在无意中也有把呼吸和动作结合起来的时候。总之,在初练的几周期间,真是饱尝了关节、肌肉僵硬之苦。

例如,练"挺身状态功"的目的是通过把臀部落在床上端坐好,一面呼气一面缓缓上体倒向后方仰卧,以求全身舒适。我见佐保田先生松静做此状态的外形,心想这有何难,于是开始照样练习。不料,端坐时不仅臀部不能落在两腿之间,而且膝关节、脚背和大腿部肌肉也疼痛起来。接着上体后倒时,疼痛逐步升级,剧痛难忍,只好赶紧抬起上体,伸直腿。当时曾想,照这样练下去,还不把身体练散了。

其次,"脊柱挺直姿势功",当时我也试练过。此功要求腿伸直坐好,两手抓住两脚拇趾后拉,一面缓缓呼气,一面上体弯屈。此功如果做好,伸直的两腿好像关上圆轨一样可以和上体紧紧重叠。当时我也试着做了做。谁知两腿刚伸在床上要往后倒,两膝就弯屈起来,脊柱也变成圆形。当时我想,练这种姿态究竟有什么意义,弄得全身疼痛。

再次,我试练"扭背姿势功"。此功正如它的名称,从颈椎到腰椎的脊椎骨要像扭毛巾那样与呼吸配合缓缓进行扭曲。我试练的结果是,背部变圆,膝部上掀,只有脖颈扭向后方。脚心痛,要扭脊柱,脊柱不听使唤,又弹了回来。结果,气也喘不过来了。

此外,我还做了其它几个练习,几乎都做不好,只是感到浑身没劲,疲劳。但硬着头皮坚持练了几周、几个月以后,身体舒适了,轻快了。也就是说,与过去的身体感觉不同,出现了新的变化。关节和肌肉较修练瑜伽前变得柔软,可以收腰,脊柱也变得笔直且有弹性。

给身体播上美丽姿势的种子

每天像吃饭那样坚持练30分钟左右的瑜伽基本姿势功,你身上就会出现历来没有过的新姿势。这是为什么,当时还不太理解。后来才知道,在瑜伽姿势功中有使人的姿势变美的秘密。现在认识到,瑜伽姿势功当然是使人的身姿变美的必然条件。但在这以前,为使体姿变美而制做的生命设计图被隐藏起来了,这也是出现这种秘密的原因之一。

现代姿势美的人少了。在现代文明这个犹如盆栽树木、刺激多的环境中,本来有的美的姿势也难伸展了。距今20多年前,佐保田先生曾写过《瑜伽的进展》一书。书中,先生指出,现代人的姿势已经崩溃,其中孕育着疾病。他尖锐的观察如下:

"走在街上,健康的年轻人的姿势,是无比美丽的。他们收腹挺胸,腿肌紧凑而圆直;面部气色好,皮肤有光泽,眼睛明亮,身材凸凹毕现。这种年轻人的姿势,才是造物者的最大杰作。但是现在我们已很少见到具有这样姿势的年轻人了。在青少年当中,健康的人越来越少。

"即使是健康的人,过了青年期进入中年后,大部分人也会失去年轻时的健美。过了35岁,不论男女,都会开始出现"发福"的征候,即肚子鼓出来了,脂肪厚了,皮肤松弛了,动作迟钝,眼光无神,呈现出一副衰落的状态。"

"衰落不仅限于外表,身体内部也开始孕育着可怕的疾病。据统计,40多岁到50多岁死于癌症的人最多。不只是癌症,还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等现代疾病,人一过30岁,患这类病的也开始多了起来。中年期一开始,人们就会很快踏入慢性病牺牲品的道路了。"

的确,现代人的姿势,近三四十年来急剧恶化。更为不好的是,健美的姿势崩溃了。无用的脂肪却突出凸现,这种肥胖的倾向在中年以后尤其多。在长年练瑜伽的人们看来,优雅姿势的崩溃和肥胖合而为一形成肉食鸡样的姿势,是受物质文明毒害人们致死的原因。先肥胖后姿势崩溃,还是先姿势崩溃后肥胖,不得而知,但都是不健康的象征。对姿势变坏来说,以汽车为首的方便文明的生活和精神刺激,不可否认是最大原因之一。但对"寓有生命的身体"忘了关心,不也是最大的原因之一吗!

据专家报道,现代人站立时的重心,比起古人来,已是退到脚跟上了,而古人站立则重心比较倾向于脚趾。两者孰优,一看便知。古人的姿势,气势好。现代人的姿势,长此下去,腰腿会变弱,不久可能倒向后方也未可知。京都"三十三间堂"里有千体千手观音站立其中,前面提过,其姿势可称是人人都应采用的理想站法。观音看到现代人驼背、肥胖、颔部前伸的不美姿势,将会叹息吧?

自古人们就说,美的姿势本身表现是健康,相反,丑的姿势是疾病的温床。树根深深扎在大地下,树干和枝叶繁茂向天上长,树木的这种姿态是很美的。人如能像杉树那样伸直脊柱站立或步行,姿态也是很美的。

古人云"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瑜伽可以进一步建议说"健全的精神寓于美丽的姿势"。如能做到收腰、直背、挺胸、气力充实,则人的心情会自然明快,心的视野会更加开阔。另外,内脏也能从无谓的紧张中解脱出来,呼吸变得缓慢匀称,植物神经得到谐调,不易生病。

相反,如果姿势驼背、塌肩、低头,那么心情肯定也会变得消极、阴郁,也易心情晦暗,加上内脏受压迫,呼吸也变浅了。据说大猩猩所以经常不高兴,它身体前屈,长臂前垂压迫胸部的姿势是一个原因。

姿势属于外形,只看其"姿",当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看"姿势",这个字里的"势"所表现的内在含义。

"势"这个字系由"执"和"力"二字组成,日文中意为使草木生长的力量。这明显指的是生命的内在力量、自然的生命力。我们如能把外在的"姿"和内在的"势"两者合而为一,组成一种美丽和谐的状态,就是"姿势"。

对姿势的这种看法,在西方几乎是没有的。英文只指外面看到的姿态,德文也只指维持身体的意思。"姿势"这个词里隐藏有东方深奥的关于身体的智慧。

瑜伽"Asana"这个词义近似"姿势"这个词,是相通的。"Asana"原为"坐"的意思,亦即指以端正的姿势坐下进行冥想的意思。后来不久为了给端坐冥想提供一个充满活力和集中力的健康身体,就创始了练习各种动的姿势(姿态),这就是瑜伽的姿态功。每天正确地练这种姿势功,姿势不仅会修持得很美,生命的能源也会像泉水般涌出。

一般说,要姿势正确,就是要求背要伸直,颔要内收,胸要挺起,腹要用力,全身放松等。如果纠正自己姿势的缺点,只一时遵守这些要求,并不能使姿势变好。这是因为"有姿无势",即有姿态,但没有从身体内部同时涌出内在的生命力。结果,只是形似,而且是一时的,很快又会恢复原状。瑜伽姿势功藏有从身体内部引出生命力的秘密。

人的身体的中心,自古就认为是腰和背,把它们譬喻为房子的基石和顶梁柱。"腰"字的"月肉旁"表示身体,与"要"字组合成"腰",表示腰是身体的重要部位。脊柱的脊也可成"瘠"字,是由"疒"和"脊"二字组成。即可看出:人如果背驼,背软弱无力、不强劲,就会有病,就会瘦瘠。

一千多年前瑜伽就认为人要获得真正的健康和充实的精神,调整好腰和背是很重要的。加强腰和背的功能,可以唤起不知疲倦的活力和超常能力,可以像佛一样发现精神世界的秘密。

印度从13世纪到17、18世纪极度发达的密教瑜伽--哈塔派瑜伽,就修炼种种姿势功和特殊的呼吸法,以求解脱(即所说的绝对自由)。通过实践,身体完全健康,朝气蓬勃,通过坐禅冥想精神得到统一,从而产生巨大的支柱和力量。在这种训练中,腰和背作为姿势的关键起了很大的作用。

据哈塔派瑜伽的神秘生理学说,在腰下尾骶骨附近睡有一团蛇(印度人把它叫做kundalini-),象征着宇宙的生命能源在那里潜伏着。练瑜伽独特的姿势功和呼吸法如能唤醒这些潜伏的能源,这种睡着的能源就会沿着脊柱内看不到的管道(shumna)逐步上升,通过脊柱中7个生命中枢(印度人称之为chakula),最后通到头顶时,这一动物的能源就转化为精神的、灵的生命能源,使瑜伽修炼者达到"法悦"(即心旷神怡)的阶段而获得解脱(译注:这种说法与中国气功的"还精补脑"之说,十分相似)。

在背和腰有大脑中枢发出的植物神经束和感觉神经束通过,并布满内脏和全身,维持生命及其功能。以上哈塔派瑜伽所说的,是用现代生理学无法解释的一种神秘的生理学。

如能长年坚持练瑜伽,你就会感觉到一向感觉迟钝的腰背,变得健强有力,生气勃勃,练功前后的感觉完全不同。这时的轻爽感觉,好像是脊柱中遮挡通路的胶状污泥和污块被尾骶骨发出的生命能源洗净倾泻出去了,整个脊柱好像清水在流动,这轻爽感好像树液从树干到枝叶扩满全身

图配文

哈塔派瑜伽的神秘生理学

1、右侧从下向上,是7个神经中枢,生命的能源沿此7个中枢逐步上升到头顶。日文字母是印度语译音。

2、左侧第1行日文表示"右侧气道",第2行日文表示"中间气道",第3行日文表示"左侧气道"。

没有病并不能说是真正的健康

瑜伽可以无限地提高健康水平。

我每天坚持练瑜伽,四五年后,身体较练功前柔韧,姿势也日见好转,与以前大不相同。现在无论走或坐,背部笔直,腰腿肌肉紧绷绷的,体重减了10公斤多,走起路轻快舒适,而且姿势很美,周围的人都这么说,我也颇得意。将练功前后的照片一对比,简直就像变了一个人。

只要长年坚持练瑜伽,就可使步行姿势变美,而且有意思的是,步行时腿动,手臂动,上半身却平稳得很,好像坐在高级轿车上一般,虽然轮胎顺路面不断颠簸,但乘车人依旧可以放松地坐着。这是由于腰腿关节和脊柱等已不再扭曲,全身变得柔软,紧绷,而且具有绝妙的平衡感觉的缘故。

俗云"佛有三十二像",这是佛所专有的。凡人虽无三十二像,但却可得其中的"容姿端丽"一像。此像并非世间美男美女专有,只有坚持练瑜伽,顺应生命的自然法则,全身才会出现这种像。

从姿势和像貌中,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有病,健康水平如何,心地如何,生活方式如何等,亦即可以观察到里表是否一致。《般若心经》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名句,意指有形(色)和无形(空),只是表面不同,本质却是一样的。

这时,我已不大感冒,也不再感到睡眠不足,头昏脑胀了。睡眠时间从5小时左右逐渐减少,睡得熟,醒来也愉快。每天工作很辛苦,但很少感到疲劳。每天的饭量也比从前减半了。这说明,练瑜伽的收腹功(收腹提胃和提内脏的瑜伽功)以及练姿态功,使稍有下垂的胃提上来了,使胃扩张好转了,使胃的功能活跃起来了,使食物毫无遗漏地被消化了。因为效率高,所以虽然吃的少,却不感到饿。就好像从前耗油多的汽车,现在换成了节能的汽车,即可用最少的能量,取得最大的效果了。

对食物的爱好也变了

只要每天坚持正确练瑜伽,常爱闹病的因素就不可思议地摆脱掉了,使健康状况大大改善。

首先,一日三餐的总饭量减少了,只吃从前饭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就够了,终日心情快活,精力充沛。

过去听人说"饿鬼三餐,世人二餐,天人一餐"。现代人一般都吃得过多,这可能是由于现代是可以饱食的时代。美国精神病科医生A·亚诺夫曾在他的《原始的喊叫》一书中认为,人若是精气神不足,对什么都不满,对什么都感到是刺激,就会昼夜留心于吃甜食和美味,即用吃东西来临时消除精神不安和不良情绪。现代的美国人和日本人所以胖人增多,大多与吃有关。

过去人们说,少吃是健康的基础。现代成年人慢性病多,如能稍稍留意少吃些,慢性病就可以预防。而在日本江户时代末期以前,一般人都是一日二餐。一日三餐是从明治时代以后开始的,是受欧洲饮食生活方式影响的结果,虽然欧洲人可能认为一日三餐是理所当然的。

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另当别论,我们练瑜伽的人原则上可取消早饭。理由不单单是为了避免吃得过多,而是因为胃空了,容易促进胃的活动,提高排泄功能。一般人是否可以突然改为一日二餐不得而知,但练瑜伽的人可以自然做到的,而且身体状况还能感觉更好。做什么事都是如此,身体的功能也不例外,即身体不仅要摄取营养,而且也要留心休息,因为休息才能使生命活跃起来。

另外,食品的营养价值再高,如果本身没有吸收能力,就像燃烧不全就排出的煤气一样,不但于健康无益,反而会毒害身体。

企业家们常饮用一些营养饮料,以消除疲劳感,乍一看似乎不错,但从瑜伽的立场来说,它只起一时之效,且很快会发生反作用,伤害身体。如果这样,倒不如放松身体进行休息更好。

我现在大致每日一餐的时候多,例如,去东京增上本上课时,早晨从京都出发,一到东京就连续地讲课和实习,到晚上8时多才吃饭,但一点儿不觉得饿,也不感到疲倦,好像有用不完的劲儿。

瑜伽认为食物并非只指进入口中的食品,而积极摄取充满宇宙的生命的源泉--生命的能量或气,也同样重要。这就是所谓的"食气"。现代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其致病原因之一就是慢性缺氧状态。这是由于现代人生活在被空气污染的环境中,绿色愈来愈少,以致身体有效摄氧能力低下造成的。

气,不单单是指氧。空气中含氧20%,含氮70%,含其它气体10%,此外亦含肉眼看不见的光、色、声、紫外线、红外线、α线、β线、ν线,还充满无数的电磁波等,这些都对生命产生巨大的影响。用现代物理学时兴的说法叫做宇宙的能源,用瑜伽的说法叫做palna(气)。

从其中摄取对生命活动有效成分的方法,叫做调气法(瑜伽叫做plana yama)。食物不单是指吃的食品。"食气"对生命同样重要。不仅如此,为了使生命生机勃勃,精神愉悦,某种食物(瑜伽称为"法食"),也是必要的。这也叫做"禅定食"。通过练瑜伽,心安定下来,全身和谐放松,就可以达到"法悦"的阶段。达到了这样身心合一的境地,佛教和瑜伽所说的"四无量心"这种精神就会发动。"四无量心"是指"慈"(互相爱护的友爱之心)、"悲"(了解他人痛苦给以搭救之心)、"喜"(自我和他人共同幸福生活的喜悦之心)、"舍"(净化患得患失、嫉妒和大怒等毒物之心)。

话说回来,随着体重减轻,无用的脂肪减少,饭量减少,食物的倾向也变了。我在练功前,一天要吃一次肉,面食和甜食几乎要塞破肚子。而现在全变了,随着练功的进展,肉食减少了,变为以蔬菜和谷类为中心的食物倾向了。

东方习惯于"整个吃法",即所谓囫囵个儿的吃法,例如,吃鱼不光吃鱼段,而要像吃小杂鱼那样从鱼头到鱼尾都吃,所以日本自古就很重视吃小杂鱼。此外,糙米、豆、芝麻和谷类等也要整个儿吃。这些食物都是种子,乍看没有生命力,实际上如给它们适当的日光和水,都会健壮生长,具有勃勃的生命力(paana)。

现代的饮食习惯是,吃米要把胚芽部分取出来,只吃白米,其它谷类也要进行种种加工,使之成为人工调味的食品。这样,这些食品就没有整个儿生长的力量了。现代人吃什么都要切碎的倾向,是违反自然规律的。

如果练瑜伽使全身得到调整,则对加工食品、肉段、鱼段等的味觉也会发生变化,味感也会增强。这是因为身体的各种脏器、神经和血液等各个部分的功能已浑然一体,身体的一部分作为一个生命体已接近与整体合而为一了。

酒量也会增大,但应逐渐疏远饮酒无度的恶习,这是可以理解的。身体对没有节制地大量饮酒已经不接受了,身体本身可以控制。当然,在交际和宴会等场合偶尔多饮一些,身体也决不会受不了。这是因为练瑜伽使肝脏的解毒功能增强了。但是,我们也不应该贪杯。

练瑜伽还有一个长处,那就是要节食以减少多余的体重。这里,无需寻找强制节食的方法。只要正确练瑜伽,瘦人可以适当增加体重,胖人可以适当变瘦,不知不觉身体就会发生变化。

瑜伽自古就禁止用极端节食或绝食等苦行方法减轻体重。只要在每天生活中坚持正确练瑜伽,你就可以达到理想的状态,可以说,这是一个绝妙的方法。

认识我们的身体 篇7

在后现代的诸多研究中,一些新的论题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诸如像“时间”、“空间”、“身体”等。这些新兴的研究,其立场与传统的理解有着很大的差异。以“身体研究”为例,其实它作为一种交叉的研究,涉及多门学科,包括近来颇被关注的“地方性知识”的研究,对于我们从哲学、社会学和文化的角度来理解这个本来仅仅属于医学和生理学的话题,扩展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一些传统的看法,是非常有价值和启发性的。不过,在STS的领域中,像这样的研究却被关注的不多。

在这样的立场中,身体,或者说是人类对于身体这样一个自然对象的认识,也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反思的重要领域。本文将从一个特殊的案例出发,来讨论关于身体的认识论问题,即不同的生物医学理论在认识身体方面的差异性、特殊性、合理性问题。面对复杂的身体,不同生物医学理论从各自的视角反映了它的某些属性,特别是现代主流生物医学与传统的、被称为“地方性的”生物医学之间更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而且就以当今人类认识水平而言,其实现有的各种理论,还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够声称完全地认识了身体,它们只是以特定的方式抓住了身体的某些侧面、某些特殊性而已。所以我们更需要用一种多元的视角去认识身体。在以往与科学史和STS关系相对密切的身体认识论研究中,学者们较多关注了人的身体。例如,栗山茂久的《身体的语言》,比较中医和古希腊医学在感觉身体方面的差异性[1]; 皮国立的《近代中医的身体观与思想转型》,讨论了传统中医和现代西医对内脏器官的不同认识[2]。其实除了人体之外,对动物身体的认识也是身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与人体理论有颇多相近之处。本文将选择以往人们较少涉及的兽医学领域( 更具体地就是“马学”) ,而且以动物身体的汗液这一特殊领域作为案例,来讨论身体的认识论问题。

而且在以往的研究中,解释生物医学理论的多元性、差异性时,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简单化、抽象化的问题。正如白馥兰在《技术与性别》中指出: “古代工艺的魔力在于它们似乎传达了过去生活经验的精髓,但是,传统的科技史在处理这个丰富的意义世界时却是极其刻板和大大简化的。”[3]所以本文在讨论兽医知识的多元性时,特别强调了它们的社会文化背景,而且尤其关注了这些兽医知识的实践背景。这有利于恢复在以往的研究中忽略掉的科学技术的社会文化属性。

另外,本文以兽医学中的汗液理论作为案例,不仅是因为兽医学与人类医学有着很大的相似性,而且出汗是人和家畜共有的、非常普遍的生命现象。所以不管是传统生物医学,还是现代生物医学都对汗液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观察和研究。特别是在兽医学领域,马的排汗现象最为显著: “汗腺在各种动物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性。例如,马的全身汗腺非常发达; 牛羊虽然全身分布汗腺,但是并不很发达; 而猫的汗腺只有像脚掌等特殊部位较为发达。”[4]并且马在古代时期的军事、生产等领域的特殊作用,使马学成为很多传统兽医学的核心内容。即使到现在,也因为赛马经济的需要,马学得到了持续发展,成为现代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马学和现代马学方面,本文分别选择蒙古马学和日本马学,并将之对比,这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这两种马学不仅自成体系,而且至今都在各自的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蒙古族在漫长的游牧实践中,马是其重要的工具,他们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知识,同时结合蒙医、藏兽医、中兽医理论,建立了有自身特色的马学体系。而且蒙古马学在游牧文明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日本则在明治维新时期全面学习西方现代马学,后来因战争、赛马等需要持续发展现代马学,其理论基本成为西方马学的代表之一,而且日本马学的专业化、商业化等现代特征非常明显。接下来,我们先看看这两种马学对于马的汗液的不同认识。

二对马之身体的不同建构: 两种汗液理论

( 一) 蒙古传统马学中的汗液理论

蒙古族对马汗液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他们不仅详细观察了汗液的很多外在特征,而且也用“三根”、“七素”等传统蒙古族医学理论来解释排汗现象。

蒙古族关注马的汗液,并在经验的层面上把这些知识运用于驯马实践至少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例如,13世纪的历史文献《黑鞑事略》记载了蒙古族特殊的训马方法,并涉及一定的汗液知识: “霆尝考鞑人养马之法,自春初罢兵后,凡出战归,并恣其水草,不令骑动,直至西风将生,则取而鞚之,执于帐房左右。啖以些少水草,经月膘落,而日骑之数百里,自然无汗,故可以耐远而出战。”[5]11可以看到,马经过一个月左右的训练,肥膘下降、汗水变少,其耐力也明显提升。16世纪的历史文献《夷俗记》也有记载:“每日步马二三十里,使其微汗,……每日午后控之至晚,或晚控之至黎明始散至牧场中……复如是,控之至三五日或八九日,则马之脂膏凝聚于脊,其腹小而坚,其臀大而实……即尽力奔走而令不喘’。”[6]这里涉及驯马距离、汗液特征、马体变化、训练效果等多种内容。这些记录反映了蒙古族很早就把汗液当作一项重要马体特征,用于驯马实践中。

在像上述这些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蒙古族也对马的汗液的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总结。例如,产生于清代的蒙古马经《致密致隐篇》,非常详细地记载了马汗液的多种特征: “抓马的第二天要排除黑泥汗,所以不能光着身子骑马。骑手需要使马慢速跑适当的距离,回来之后用木刷轻轻刷汗。马跑得过于激烈,则消融的脂会伤马腿。第三天上午要排除马的粘泥汗,所以给马披上毛毡等物品,让马充分排汗。下午轻度骑乘,汗干了之后用水清洗。第四至第六日都用同样的方法取马汗。汗液的颜色发白,味如碱水则意味着训练基本充足,如果汗液色泽像有污秽,味涩则需要继续取汗。”[7]这里涉及汗液的种类、色泽、味道、口感、排汗顺序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且在很多类似的蒙古马经中都可以看到汗液相关的内容。所以可以认为汗液是蒙古族驯马实践中最关注的身体特征之一。

除了经验层面的认识之外,在理论层面上,蒙古族使用自己民族传统兽医理论解释汗液的本质以及排汗现象。“三根七素”理论既是蒙古族传统医学的核心理论,也是其传统兽医学的核心理论。“三根学说,是应用赫依、希拉、巴达干三种物质或三种能量的理论,来解释动物胚胎的形成、发育、生长的原理和动物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8]138“三根”中的“希拉”、“巴达干”、“赫依”分别具有阳性、阴性、阴阳双性等三种属性,而且三根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关系。蒙古族通过这三个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马体的整体性、系统性以及身体内外的普遍联系。具体到汗液来讲,它往往与“巴达干”联系在一起: 蒙古族传统马学认为,通过排汗能够排除肉、骨中巴达干性质的汗液,脏腑中沉 积的巴达 干性质的 油脂“毒素”。[9]这是因为“希拉为火源,产生热能,其抑制巴达干之寒水过盛而温养; 巴达干为水源,产生水湿,其抑制希拉之火过盛而滋润”[8]147。所以在马的奔跑过程中,发热和发汗是个对立统一的过程。

而“七素,是指构成畜体和维持家畜生命活动的七种基本物质。七素分为基本七素和营养七精华两个方面的内容。基本七素,是指食物的精华、血、肉、脂、骨、骨髓、精液等七种成分的总称。营养七精华,是包括有七素分解所产生的精华之精华,血之精华,肉之精华,脂之精华,骨之精华,髓之精华,精液之精华等七种营养物质”[8]。蒙古族传统医学认为,食物精华、血、肉、脂、骨、骨髓、精液等基本七素,不仅都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而且七素之间存在依次生成的关系。七素分解为精华和糟粕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身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七素的依次生成关系则体现了身体内部普遍联系的思想。具体到汗液来讲,它被认为是“脂”的糟粕: “脂之精华滋生骨,其糟粕变为皮脂和汗。”[8]152在驯马实践当中也确实随着大量排汗,马的肥膘明显下降。而且汗液的色泽也随着训练从浑浊、油腻变得清澈明亮。

蒙古族通过上述这些经验总结和理论解释,把汗液建构成认识马体状态的一种重要生命特征。汗液不仅与马体内部多种组成部分或者属性存在关联,而且随着训马过程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样的理解,体现了蒙古族在自己民族的医学、生理学体系中对马体的整体性认识。

( 二) 日本现代马学中的汗液理论

另一条发展线索,是现代生物医学对汗液生理机制的认识,这可以追溯到1891年兰勒( J. N. Langrey) 通过解剖猫的实验,发现交感神经对汗液分泌的重要影响[10]。后来到1911年,迈耶( H. H. Meyer) 和哥特立布( R. Gottlieb) ,对猫进行药物试验有了不同发现: 比起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对汗液分泌起着更重要的作用。他们对猫使用肾上腺素( 交感神经的刺激剂) 并没有得到出汗效果,而使用匹罗卡品( 副交感神经的刺激剂) 却得到发汗效果。[11]从而人们开始重视汗液与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之间的关系。

日本在吸收西方现代生物医学的基础上,从20世纪初期开始进行汗液研究,而且尤其重视马的汗液研究。1917年武藤喜一郎对马进行药物试验发现,不管是注射肾上腺素,还是注射匹罗卡品,马体均出现发汗现 象,而且肾上 腺素的影 响更加显著[12]。这证明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马的汗液分泌都有影响。

后来到1935年,江岛真平和武藤喜一郎,通过药物试验观察了马体和汗腺组织的变化情况。例如,给马静脉注射肾上腺素之后,马体出现滴汗、瞳孔放大、颤栗、两小时后排汗减少等现象。同时观察一些时间点上的皮肤切片发现: 注射前细胞饱满,线粒体数量较多,细胞管腔较扩张; 注射一小时后,细胞不整齐,萎缩,线粒体变少,细胞管腔明显扩张; 注射两小时之后,细胞稍微膨胀,线粒体稍微增加等现象[12]。这里重点关注了汗腺细胞组织的形态学变化。

再到1961年,伊东俊夫等人对马的汗腺进行了更详细的细胞组织学研究,认识了更多细微的结构特征。例如,马汗腺的分泌管较细,管壁由腺细胞、肌上皮细胞、固有膜等三层结构组成; 排泄管较短,管壁由两层上皮和固有膜组成; 腺细胞呈现圆、方、扁平等形状; 肌上皮细胞形态上与平滑肌纤维相似,细胞质内有纵向的纤维结构; 排泄管壁内层还有的纤毛; 汗腺细胞富含各种状态的分泌颗粒以及空胞等等[13]。这些研究更注重从结构、功能的角度解释排汗现象。而此之后,汗液的研究也不断深入,至今都是认识身体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从以上历史发展的总结可见,日本现代马学基本上是在西方近代科学的框架内,以西方近代科学的研究方法、规范和理论基础为出发点,来把汗液建构成身体的一项重要生理功能。这些认识具有明显的分析性、还原性、局部性、结构性、功能性特点。

三对汗液多元解读的特殊性与合理性

从前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到两种汗液理论不仅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实际上,它们是从两种理论立场出发,根据各自较特殊的理论基础、实践活动、思维方法对马体进行了不同的建构。日本现代马学通过各种解剖实验、药物实验,从生理机制、组织结构、细胞特征等角度把握了马的汗液。蒙古传统马学则更多发挥人的感官能力,认识了汗液的色泽、味道、形状、排泄顺序等众多整体性、状态性特征,并在蒙古族医学的理论系统中加以理解。

( 一) 汗液的感官特征与实验特征

从认识手段和实践方式上来讲,蒙古传统马学充分发挥了人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各种感觉能力,把握了马体的色泽、形状、顺序、味道、触感等多种感觉特征。这其实类似于与蒙医、中医、藏医等传统医学,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来认识人体。尤其是“望”,是传统医学中排在首要的认识方法。例如,蒙古族通过观察汗液的各种色泽和形状特征,对它进行详细的分类: “马汗分为泥汗、泡沫汗、水汗、汁汗、油汗、彩色汗、珍珠汗、黑汗等八种。”[14]其中泥汗较为浑浊并带有泥土,泡沫汗呈现白色泡沫状,水汗和珍珠汗较为清澈,彩色汗和油汗则有光泽等等。除了观察之外,蒙古族驯马师还会品尝马的汗液,从汗液的味道和口感来判断马体的特征: “汗液色泽发白,味道如碱水一样,则意味着训练到位。如果汗液色泽浑浊,味道涩则意味着还要继续训练。”[15]蒙古族关注的这些汗液感官特征与他们的游牧实践有着密切联系。

日本现代马学则采取西方科学的方法,主要通过一系列的解剖分析、药物试验来认识马的汗液。解剖分析从身体组织开始,逐渐深入到汗腺组织、细胞组织等身体更微观的结构。例如,首先关注排汗较多的马体特殊部位: “汗腺分布于马的全身皮层,但是在耳根部、颈部、胸部、膁、大腿内侧较多分布,这些部位分泌大量汗液。”[16]然后再解剖分析这些部位的汗腺组织。例如,通过观察马体腹部皮肤切片,发现汗腺是一种丝球体,一般位于毛根之间,有分泌管和排泄管组成[13]。再进一步深入到细胞层面,发现腺细胞一般是由圆柱形或者立方形的细胞组成; 汗腺细胞基本上都包含分泌物和空胞; 肌上皮细胞沿着腺管的长轴方向稠密排列等等[13]。除了解剖实验之外,药物试验也是现代马学认识马体的另一个重要手段。例如,对马静脉注射肾上腺素( 交感神经刺激剂) 和匹罗卡品( 副交感神经刺激剂) ,都得到相应的发汗效果[11]。现代马学在马体的认识过程中离不开各种科学实验活动。

在这两种获得关于马之汗液的认识的进路中,对于研究方法的侧重是相当不同的,也有各自的长处。只是,在当下近代科学走向强势的背景下,人们更多地忽视了像蒙古族马学的那种认知方式的价值和意义。

( 二) 汗液的整体特征与结构特征

从汗液属性的角度来讲,蒙古传统马学主要关注汗液的整体性特征,不管是观察还是理论解释,都以马体自然状态的整体性存在为前提,对马体的外在干预非常有限。而日本现代马学更注重汗液的局部结构性特征,而且离不开各种解剖分析和药物实验,对马体的人为干预,即那种近代科学的受控实验的特点非常明显。

蒙古传统马学对汗液的理论解释,特别有关“三根七素”的理论中较集中体现了对身体的整体性认识。首先,把汗液与巴达干联系在一起,认为通过马的奔跑运动,排泄巴达干性质的汗液或者毒素,从而实现巴达干、希拉、赫依等三根之间的整体平衡。保持身体的三根属性或者阴阳属性的平衡态,是传统医学对身体整体性的最重要认识。其次,把汗液与七素之一的“脂”相互联系起来,认为汗液是脂的糟粕。而且七素是一个精华与糟粕不断分离,并且存在依次生成关系的七种物质。所以汗液被理解为与马体各个部分都存在密切联系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些认识体现了蒙古族对身体的普遍联系的思想。

而在日本现代马学中,汗液理论更重视还原性地分析汗腺等身体局部组织的结构。例如,汗腺被分为分泌管和排泄管; 然后分泌管再分为腺细胞、肌上皮细胞、固有膜等三层结构,排泄管再分为两层上皮和固有膜; 然后再进一步研究更微观的细胞结构[13]。而且有时候把这些身体结构,进一步还原到各种化学元素。例如,详细测量了汗液中的氮、钠、钾、铁、镁等化学物质的含量等等[11]。

当然随着系统论的发展,现代生物医学也非常重视整体性特征的研究。但是这种整体性与传统医学中的整体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前者更多的是以现有生物医学理论为基础的整体性,而后者则更是一种关于自然界或生命体的普遍联系的哲学为基础的整体性。

( 三) 汗液的状态特征与功能特征

蒙古族马学并没像近代科学的那种方式去理解马体分泌汗液的生理机制,但是他们通过观察,认识了很多马体所表现出来的状态特征。状态特征可以跳过那些生理机制的认识环节,直接根据各种状态来把握身体。在传统医学中的“辨症”,很大程度上就是把握人体所表现出来的某种异常状态,并通过身体的干预,把身体的某些异常状态调整到正常状态。例如,蒙古族马学可以根据汗液的分泌顺序、分泌特征来调整训练进度: 训练的第3天分泌泡沫汗,第6天分泌泥土汗,第10天分泌油汗,第18—20天分泌珍珠汗等等。[9]一般来讲,泥汗意味着训练的开始,泡沫汗和水汗意味着训练进入高峰阶段,珍珠汗意味着训练进入收尾阶段等等。在这里,虽然没有那些像汗液分泌中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的科学理论,但蒙古族根据训练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状态,确实能够做到有效地训练马匹。

日本现代马学更关注分泌汗液的生理机制。例如,通过解剖实验,露出马的颈部交感神经,然后进行电流刺激,出现了发汗效果。另外通过药物实验,给马静脉注射肾上腺素( 交感神经刺激剂) 和匹罗卡品( 副交感神经刺激剂) ,都得到相应的发汗效果[11]。

马体作为一个复杂生命系统,身体各部位之间存在很多复杂的联系。所以现代生物医学虽然发现了一些较直接、明显的联系,但还有很多间接、潜在的联系有待发现。而且即便是现代生物医学已经揭示众多身体奥秘的今天,传统医学对身体的状态性特征的把握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四对相关问题的讨论

就蒙古族传统马学和日本现代马学对构成马的“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汗液的不同认识这一案例,通过上述简要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马学不同的汗液理论,基于不同的认识进路发展起来,形成了各具特色但又几乎完全不同的知识系统。更有意义的是,我们还看到,蒙古族和日本基于这两种不同的马学理论,将其应用到实际的训马中,各自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例如,蒙古族早在13世纪就已积累了丰富的与汗液有关的训马知识,在《黑鞑事略》记载: “鞑人养马之法……经月膘落,而日骑之数百里,自然无汗,故可以耐远而出战……此养马之良法,南人反是,所以多病也。”[5]11这些养马知识不仅是蒙古族长期称雄草原的重要基础,同时逐渐培育出能够适应恶劣自然环境、具备超长耐力的世界著名马种———蒙古马。而日本现代马学经过这一百多年的努力,获得了重大成功: “比起欧美国家,日本的赛马业起步较晚,但现在日本已是世界上赛马业最繁荣、最成功的国家之一。”[17]二战前成立的驹场农学校( 东京大学农学部前身,成立于1875年) 、札幌农学校( 东北大学农学部,成立于1876年) 、陆军兽医学校( 成立1893年) ,都非常重视引进发展西方现代马学,而且战后成立的日本赛马综合研究所、赛马理化研究所更是专门的马学研究机构。日本赛马在本国以及世界级比赛中频频获得胜利,与这些马学研究工作密不可分。

这两种不同的理论以及它们良好的实际效果恰恰表现出,在不同的理论系统中,“身体”也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马作为一种复杂的生命体,可以从不同视角、不同层次去认识。既可以像蒙古传统马学,从整体性、状态性角度认识汗液,也可以像日本现代马学,还原性地从内在结构、生理功能等角度认识汗液。而且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认识,都具有一定的自身特色。例如,整体状态特征不能完全还原为各个组成部分的特征,它是生命体各组成部分相互影响、协调过程中呈现的特殊属性。另外,即使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对生命现象的解释还存在很多欠缺、漏洞、误区乃至错误。例如,汗液中除了包括大量水分之外,还有很多种矿物质和蛋白质。现代马学虽然熟悉排汗能够调节体温的作用,但其他一些矿物质、蛋白质的作用还不是很清楚。虽然熟悉汗液与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之间的关系,但还不清楚汗腺与身体其他部位之间的很多关联。蒙古传统马学通过长期观察,直接把握了一些马体的潜在特征,例如,汗液分泌的形状、色泽、顺序、味道等等。这些汗液的特征,很多至今也还未引起现代兽医学的注意。

从来源上讲,蒙古传统马学中的汗液知识主要来自其游牧生产实践,而日本现代马学中的汗液知识主要来自专门的实验研究。所以,前者更多关注了汗液的各种感官特征、整体特征、状态特征,而后者更多关注了汗液的实验特征、结构特征、功能特征。蒙古族的牧马、训马、骑马、赛马、护理马等实践活动,为积累丰富的汗液经验知识发挥着重要基础作用。而日本现代马学体现了现代社会的高度社会分工,科学研究成为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现代马学知识来自各种解剖或者药物实验,对马体有很强的干预性特点。

马,对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有着不同的意义。而且这种意义或价值与兽医知识也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对蒙古族来讲,不管是马还是人都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对日本现代马学来讲,更多把马当作被改造、改良的对象。蒙古族对自然的整体性观念、生命观念与它们三根七素、阴阳、五行五元等传统医学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日本现代马学对马体的不断分解、干预,使马这一生命体更加成为人们操纵的对象,使马成为一种高级的人工制品,使其逐渐从一种生命体变为一种“物”。

谈印象给我们的认识 篇8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锚定理论, 说的就是这种先入为主的现象:一种事物在大脑中的最先记忆, 起了船锚的作用———抛下锚, 船就漂不远了。我们的思想和观念很容易受外界普遍信息或权威的影响, 从而以偏概全, 一叶障目, 看到仅仅是记忆中自己相信和感兴趣的。所以, 眼见并不为实, 由此我联想到了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每逢新学期开始, 新接班的老师总是在开学前就做了大量的调查访问工作, 询问老班主任和前任老师:哪些学生比较调皮?哪些学生活泼好动?哪些学生文静好学?哪些学生成绩不好?哪些学生不想念书, 哪些学生有心理障碍?哪些……要摸底的问题还真是不少, 而相应的老班主任和前任教师也总是不厌其烦, 详尽地告诉接手老师相关的事情, 而我也没有例外。

当我细细阅读这篇文章时, 我忽然有种莫名的感触, 我扪心自问, 我和其他的老师是不是也犯了“印象”的错误。还没有看见这群活灵活现的学生, 凭其他老师的介绍就已经在自己的印象中给这群学生归好了类。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自然而然把别人口中的“好学生”的错误当成时偶尔的失误, 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而把别人印象中的“差学生”取得的好成绩怀疑成是否抄袭, 而不是看成他自己努力的结果。其实在很多的时候, 学生对于新来的老师总是怀有厚重的期待:是不是会和别的老师不一样, 不会歧视成绩差的, 会一视同仁, 会给自己机会, 会关注和爱护自己……所以原来成绩差的学生会努力表现以引起你的注意, 博得你的好感。而当他知道你已经对他留下了和前任老师一样的印象时, 他会失望沮丧, 从而产生“天下乌鸦一般黑”的想法, 学习兴趣也会直线下降。而这时候作为老师的我们还后知后觉, 没有意识到要改变自己对他的态度, 老是说他、怪他, 甚至于说出“我早就怀疑你上次的成绩是不是真的”, 他的学习兴趣肯定会丧失殆尽, 因为他对你已经完全没有兴趣、对自己也彻底丧失了信心。而大多数时候, 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来自于对某个老师的兴趣, 而且你的态度也肯定会影响你认为“好”的学生, 他们会恃宠而骄, 当你发现的时候, 恐怕已经太晚了。其实学生之间本来应该没有多大的差距, 应该都是具有鲜明个性的。当我们老师给他一个定位印象的时候, 肯定有学生随着我们的印象带着遗憾甚至是仇恨走出我们的视线。一想到这些, 我就有点不寒而栗, 觉得自己和相当一部分教师都充当了学生进步的绊脚石, 把很多国家需要的比较特殊的人才给扼杀了, 而且还造出了一些国家不需要的畸形的人!这是我们的愿望吗?不是, 我们是想培养国家需要的各类人才, 但是, 事实却是如此残酷!

《三字经》上说:性相近, 习相远。“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 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 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决断。“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 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 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现在我们却在做什么呢?

留意我们身体的预警信号 篇9

激烈的竞争和高强度的工作,使得人们留给自己身体和心灵的时间越来越少,对于自己的身体或情绪发出的异常信号,常常不能给予足够多的关注。

其实在重大疾病发生之前,身体或多或少都会给我们发出一些警告信号。如果我们平时能更加留意自己的身体,定期体检,了解一些身体异常信号所代表的含义,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及时消除这些健康隐患。

我们的身体好比一件精密的机器,但在它出问题时,我们不能像检修普通机器那样,直接打开机器后盖得知问题之所在。身体是个“黑箱子”,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借助箱子的表象来推测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故障。修理机器的人——医生,也是根据这些线索,加上一些能够窥探到机器内部的辅助技术(例如抽血化验、拍X光片、照CT或核磁片),来判断究竟是哪个部件出了怎样的问题。因此,在多数情况下,身体的异常信号就成为判断疾病的重要线索。

将从这个“黑箱子”中搜集的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判断,就是医生们逼近真相的方法。身体给我们的信号有很多种类,这也就是为什么医学院的学生在学医生涯的最初几年,都要抱着厚厚的《症状学》反复翻阅。

我们身体的预警信号纷繁复杂,我们主要谈谈那些较常见且危害比较大的疾病在发生之前,会有什么样的预警信号。

疼痛信号——

头痛

头痛是件很常见的事情,可能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它也是人们去看病的最常见原因。感冒时有点头痛脑热在日常生活中稀松平常,偶尔有点轻微的头痛不会引起太多的注意,或许也不是什么大事,但是若疼痛持续影响生活,就需要及时就医了。

尽管头痛可以提示体内很多种疾病,不过也不用太过担心,因为90%的头痛都是良性疾病的表现,比如偏头痛、紧张性头痛或三叉神经痛等,只有少数头痛是恶性疾病的预警信号,比如脑部肿瘤、高血压脑病和脑出血等疾病。

头痛本身很少能够直接告诉我们是良性还是恶性疾病,因此只有通过其他的线索来推断。如果头痛来的很急,在数秒或数分钟内发生,而且是极其剧烈的胀痛或类似爆裂样的疼痛,可以说是你一生中经历的最难熬的头痛,那很可能是发生了脑内出血。这是一种很严重的情况,它的发生是由于脑内某处血管的薄弱导致破裂,血液流入颅内特定的一个名叫蛛网膜下腔的地方。由于头骨的包裹,头的体积是一定的,流出的血占据的多余体积会挤占大脑所在的空间,严重者会引起生命中枢受压,在短时间内可造成生命威胁。因此,若突然发生这种剧烈难忍的头痛,可能是发生了蛛网膜下腔出血,需要尽快就医。

胸痛

胸部有很多维系生命的器官,如心脏、肺脏和大的血管等,肋骨的存在为这些重要器官提供了保护作用。胸部疼痛可以是胸部很多种疾病的提示。当胸部的这些器官——心脏、肺脏及大动脉出现了威胁生命的问题时,如果我们能及时觉察出危险的先兆,就可以为及时就医争取时间,为挽救生命增添一份希望。

有一种严重且致命的疾病,有如巨石压胸,表现为紧缩、压榨或刀割样的痛,胸痛的程度程度不仅剧烈,且一直持续达半小时以上。有时候这种疼痛还会串到左胳膊、肩膀或脖子的部位,含服硝酸甘油也不能缓解。如果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就需要赶快去急诊或心内科就诊,因为这种胸痛有可能是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指心脏细胞因为缺血而死。我们的心脏长在胸腔内偏左的位置,有如自己的拳头般大小。心脏其实是一个由肌肉构成的水泵,只不过这个水泵里流的液体不是水而是血。心跳不停,生命不息。每一声的心跳都是由这个肌肉泵的收缩舒张产生的声音。这个血泵的功能就在于,它不断地将富含氧气和营养的血液运送到身体的每个角落。若失去了新鲜血液的供养,身体的细胞就会死亡。

心脏也不例外,它本身也需要新鲜的富含氧气和营养的血液,然而心脏并不能直接从这个泵里的血液中吸取营养,于是为心脏供血的任务就交给了匍行于心脏表面的3根重要血管——冠状动脉,如果冠状动脉出了问题,比如长斑块出现了血管狭窄,或出现血栓将血管堵死,心脏不能得到足够的血液供给,就会出现上述的胸痛。

这种胸痛在发生之前常常有一些诱发的原因,比如过度劳累、情绪波动较大等。这些情况会造成心脏耗氧增多,加重心脏缺氧。如果心肌梗死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就可能因为心脏泵的功能严重受损而有生命危险。因此,如果能够识别出心肌梗死这种致命疾病的胸痛特征,就为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增加了一个安全保障。

腹痛

腹痛的原因有上百种,各种腹部器官(胃肠道、肝、胆、胰、脾、肾,以及女性的内生殖器如卵巢、输卵管和子宫等)的问题都可能会引起腹部的不适。在这里列举一些紧急的需及时就医的情况:

如果在暴饮暴食和酗酒之后出现了腹痛,而且疼痛主要位于上腹部,一直持续让你坐立不安,程度剧烈有如刀割,弯腰抱膝的姿势可能会使疼痛略微减轻。有时疼痛感会串到后背或左侧肩部,伴随着恶心、呕吐或发烧,那么有可能是患上了急性胰腺炎,它是由于胰腺这个消化和内分泌器官被炎症破坏所致。当出现这种腹痛时,就说明该去看医生了。因为若不及时就医,不仅疼痛程度难以忍受,重型的胰腺炎还会导致威胁生命的合并症。

如果腹部受到外伤或暴力作用后,在上腹部出现腹痛,就要考虑肝或脾脏破裂的可能。肝或脾的破裂是非常严重且紧急的情况,常常需要尽快手术。这样的腹痛若伴随有头晕或昏迷出现,提示情况更加严峻。它说明内脏破裂造成的失血量已经大到影响脑部供血的程度,若不及时就医,可能会因为内出血过多造成休克直至死亡。

生育年龄的女性若出现腹痛,一定不要忽视宫外孕(即异位妊娠)的可能性。宫外孕是胚胎在子宫以外的地方种植发育,它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因破裂出血造成生命危险。宫外孕的腹痛常常来得很突然,疼痛位于下腹部,程度剧烈有如钝痛、绞痛或撕裂样的疼痛,同时可能会伴有阴道出血、头晕、恶心、呕吐,有时还会有总想上厕所的感觉。

宫外孕产生的腹痛常常容易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腹痛相混淆,因此在就医时应该告诉医生自己的月经情况。宫外孕的腹痛在发生之前,患者多有5~8个星期没有来月经。若宫外孕没有被及时识别出来,结局会很糟糕。患者会因异位妊娠的破裂造成迅速、大量的腹部内出血,很快会陷入休克,甚至死亡。

出血信号——

出血(比如呕血、咯血、便血和血尿)是比较严重的信号,相信大多数人都不会忽视这种明显的预警信号。

咳嗽时如果咯出血,则是肺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等肺部疾病的警示信号;也可能是心脏方面的疾病,比如心脏衰竭或心脏瓣膜狭窄的警示信号。

如果从口中呕出鲜红或暗红色的血,常常提示消化系统的异常,可能是消化性溃疡、肝硬化引起的食管及胃的静脉破裂出血、急性胃黏膜损伤,甚至是胃癌。

肛门排出血的信号预示着消化道的出血,出血的部位和出血量的不同可以导致粪便呈现不同的颜色,如鲜红色、暗红色或黑色。这些具体的信号都是帮助我们判断疾病的线索,可能的疾病包括痔疮、肛裂或是直肠和大肠的肿瘤。

小便中排出血,或是小便颜色像浓茶色或洗肉水色,提示可能患有泌尿系统的疾病,产生异常的器官可能是肾脏、输尿管、膀胱或尿道,病变的类型可以是炎症、结石、结核或肿瘤。有时候泌尿系临近器官的异常(如直肠、阴道等)也会影响到膀胱或输尿管,甚至是一些全身性疾病,如凝血功能障碍,也可以导致血尿的出现。

从以上信息我们可以得知,出血的信号可以提示错综复杂的疾病,要做出准确的判断还需要综合身体的其他信息。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老年人身上出现了上述的出血情况之一,常常不是什么好的兆头,尤其是伴有体重的下降或者长期低热时,要高度怀疑癌症。因此常常需要及时就医,明确在这些异常信号背后所隐藏的疾病。

发烧信号——

我们身体表面的正常温度是36.1℃~37.2℃,高于37.2度就是发热。发烧是很常见的症状,最常见的原因就是感冒(在医学上也称“上呼吸道感染”),这样的发烧一般持续一周左右就会自行恢复。如果发烧持续的时间较长,就需要留心了,这可能是结核病或其他一些感染性疾病的表现;也可能是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甚至是肿瘤的预警信号。

尽管以上对于若干预警信号的描述似乎不怎么令人愉快,但多了解一些异常信号的涵义,就能为健康多提供一层保障。这些异常信号的缺点是常常不能指向某一个特定的疾病,即并不能让我们找到“黑箱子”内那个出故障的具体部件,因此得出一个确定的结论要依据的不单单是这些异常信号,医生还需要借助体格检查、抽血化验和拍片子等手段,寻找蛛丝马迹的证据来支持或否决某个诊断。同一组临床症状可能引起不同的疾病推测。对于一些疑难的病例,不同专家可能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提出迥异的意见,可见有时候寻找疾病真相是很复杂的事情。

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则不用考虑这么复杂的问题,我们只需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留意身体发出的异常信号,留意它出现的时间、部位、特征、有没有诱发因素,以及症状进展的具体过程。这些信息会为医生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健康这个东西同爱情、亲情等一样,当健康摆在我们面前时,如果我们不珍惜,那么等到健康失去时,就会后悔莫及。

当身体的这部复杂精致的机器正常运转时,我们是不会感觉到它的存在的;只有当机器出故障时,我们才体会到它的重要性。其实保持健康的秘诀体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建立良好的饮食和作息习惯,减少熬夜、烟酒及暴饮暴食的情况,规律锻炼,定期体检,发现身体的异常信号后及时就医,这样就能将致命疾病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

上一篇:电控高压共轨下一篇:驴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