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弱势群体

2024-08-13

体育弱势群体(精选十篇)

体育弱势群体 篇1

近年来,随着教育日益公平,高校招收的新大学生中体育弱势群体相对增多。针对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体育教学成为体育教学工作者重点工作之一,日益得到重视。体育弱势群体既包括先天性生理疾病或运动不当而造成运动损伤的学生群体,也包括超重、肥胖( 超正常体重50%以上)、偏瘦及体质过差等身体形态特异的学生群体[2],还包括一些因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水平等原因导致体育成绩相对较差,考试难以达标的学生群体,这些体育弱势群体中绝大多数因种种原因限制了他们强身健体的发展,阻碍了他们参与阳光体育之路。

高校具有很多体育优势,如体育场所宽阔、体育设施齐全、开放时间长;体育教师队伍强大,技术水平高;体育教学方式以人为本,灵活又开放;体育活动时间充裕;体育社团众多等许多优势。体育教师利用这些体育资源优势,改变体育弱势群体劣势,创新大学体育教学,使体育教学与阳光体育结合起来,使体育弱势群体掌握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他们体质,提高他们在阳光体育活动中的运动能力,这也是高校体育重要的教学目的。

1 重视弱势群体,转变教学思想

面对高校体育中存在的弱势群体,高校应重视他们,而不可以忽视他们,漠视他们。他们有权利享受获得体育知识,掌握运动技能。许多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当中,通常淡化对弱势群体的教育,给予他们许多特殊照顾,甚至包括使他们享受免予听课、免予考试等“待遇”。这些表面看起来的“爱护”并不是真正的爱护那些体育弱势群体。

真正的爱护应使体育弱势群体的学生享受平等的体育教育的权利,秉持“一个都不能少”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思路,针对不同弱势群体的不同表现,寻找与设计适合弱势群体的体育教学内容。特别要遵循“以人为本,因人而宜”原则,采取行之有效的体育教育行为,让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中绝大部分或者全部都能参与恰当的体育运动,能促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2 深化保健课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

《全国普 通高等学 校体育课 程教学指 导纲要》第 十条规定 :“对部分身体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体育保健课是一门以武术、太极拳、乒乓球、娱乐与健身项目为主的课程,专门的、较系统的学习,为病、弱、残疾和身体异常的学生讲授更多的体育知识,提供更切实的锻炼的机会,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克服悲观情绪、战胜疾病、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使身体康复或好转为目的。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几乎所有的高等院校均不同程度地开设了体育保健课程的教学[3]。新形势下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深化体育保健课授课内容,创新教学和教学方法。

2 . 1 按个体差异讲授课程内容

各体育部应该在学校各部门(如各院系、校医院等)配合下,建立体育弱势大学生档案,根据体质、机能水平、身体健康状况将体育弱势学生划分病、弱、残,身体异常四种类型,根据不同病因、不同体质和个体差异分类开设体育保健课,有针对性、指导性地讲授保健课内容,引导学生科学地进行体育健身。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新的体育科研成果和国内外体育教学发展现状与趋势,更新和充实原有的教学内容,注重结合弱势群体的实际情况,讲解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素质的教学内容。既要对体质弱、身体异常的学生进行增强体质、重塑身形教育,又要针对病、残的体育弱势群体提出具体运动保健措施,使体育弱势大学生领会到体育能受益终生。

2 . 2 引导学生重视课外学习与锻炼

由于弱势群体的特殊性,课外学习尤其重要。对弱势群体的体育教学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上,课外学习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体育部门挂在学校网络平台中的课件,既方便了弱势群体学习,又加强了他们学习技能动作的效果。

体育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引导、督促学生进行课外学习。如根据不同班级,不同人群甚至不同个体,通过有针对性地整理资料,通过打印资料、传统电子邮件、提供参考书目等方法传播体育教学课内容,教授体育锻炼方法,促进体育弱势群体积极参与阳光体育活动。

2 . 3 增加教学投入, 更新教学手段

在阳光体育大环境下,有条件的高校应投入专项经费专门为体育弱势群体购入相应器材、辟出专门场地,以便于开展针对体育弱势大学生的体育教学活动[4]。针对弱势群体不仅要增大教学投入,更要创新教学手段,运用先进的传播方式,“一个都不能少”地使弱势群体获得体育教育,掌握运动知识与运动技能。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体育教学实际需要,可运用灵活多样的录像、投影、图版、影视等方法传授运动康复理论与康复知识和技术。较佳的方式是由体育主管部门协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配合体育教师根据不同的弱势群体状况,全程录制不同的体能锻炼方法教学课件,制作精品体育授课内容[5],挂在学校网络平台,供师生点击。

3 实施切实可行的实践课教学策略

针对体育弱势群体的体育教学,不仅要重视体育保健课,更应重视实践课中体育技能的掌握。通过体育实践课程,让弱势群体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真真切切感受什么是运动,体会到运动的好处,从而培养终身体育、阳光体育意识。提高弱势群体的体育技能教学方法有很多种,但是“因人而宜”、“情感教学”仍然是最好的教学方法之一。

3 . 1 明确教学目标, 因人而宜实施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弱势学生的成因,在教学中要分别对待。对因先天性生理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肝炎、慢性关节病、气胸、肢体残疾;或对运动不当而造成运动损伤,如肢体残疾、运动损伤后遗症等所造成的生理弱势群体,他们在运动中有许多禁忌,不适合参加某些剧烈运动,对他们的教学目标是掌握自身特点的保健、建立抗病、养生练习,愉悦身心,体育教师的教学方式应通过个别教学,网络教学、课后自学等适合其运动方式。

对那些由于受先天遗传影响,或因为后天培养不足,致使其身体条件、运动素质、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不如别人,在体育学习中暂时跟不上进度,难以完成学习任务,成绩相对落后的体育弱势群体,对他们的教学目标是改善体质状况、增进健康和提高运动素质。特别是体型异常、体质较弱这两种类型的人群,他们在弱势群体中占绝大比例,通过体育课更能夯实体育技能基础。

3.2 用心沟通,情感教学

体育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是有意识地组织安排学生进行分组练习(如合作型、友伴型分组等),优化组合,发挥团队和骨干作用,以优帮之、促进其共同提高。

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实践课堂中,既要教授学生系统掌握体育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应用,又要能针对体育弱势群体积极投入师爱,实施情感教学。体育弱势群体在体育活动与运动中具有劣势,教师应选择适合弱势群体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对他们关心爱护,激起他们自尊、自强、自信的学习欲望,从心理上理解他们,从情感上爱护他们,在生活中关心他们,在运动中保护与帮助他们,使他们体会到教师的可亲、可敬、可以信赖,促使弱势群体以正常的心态进行体育实践课的学习。在情感教学当中,教师应大胆放手,多给他们参与表现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地去做他们愿意而又能做好的事情,如经常组织些小型的游戏或比赛等,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使他们回归集体当中,缩小与同龄人之间的距离。当弱势群体中有突出的表现或明显的进步等亮点时,教师要及时表扬,激励他们上进,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优势并认识到自身价值。努力营造师生相互尊重与关心、团结友爱的和谐气氛,避免嘲笑、讥讽,以激发弱势群体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运动中得到体验获得尊重[6]。

特别要关注体育弱势群体中因身体残疾等原因而导致心理存在问题的大学生,心理因素会导致他们拒绝或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这部分学生不是不喜欢体育,而是对自己没信心,所以才远离运动。教师应该多做他们的思想工作,慢慢引导他们接触体育活动,挖掘与培养他们的运动细胞,把他们组织起来参加课内外的体育训练,想方设法提高实践课教学效果。

4 结语

大学体育弱势群体教学研究是高校体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高校体育设施齐全、师资水平高;体育场所开放时间长;体育教学以人为本,灵活开放;体育社团众多等许多优势,将体育教学与阳光体育有机结合起来。最后还需要汇集政府、社会、家庭各方力量,打开体育弱势群体通向阳光体育之路,使他们提高体质,恢复健康,以积极、乐观、健康的身心融入到时代大潮之中,成为社会和谐发展中重要力量。

摘要:体育弱势群体是高校体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高校是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场所。体育教师应在平等的体育教育政策下,秉持“一个都不能少”的教学理念,针对不同弱势群体的不同表现,寻找与设计适合弱势群体的体育教学内容。包括转变教学思想,深化保健课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实施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逐渐变强,达到改善自身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运动素质等教育目的。

体育体质弱势群体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篇2

3体质弱势群体的研究对于体育教学的意义

3.1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体质弱势群体的研究对于体育教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对于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体质弱势群体这一概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项目的学习。在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几个班,以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为依据,让学生处在一个相对平衡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之间的水平有一定的相似性,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压力,也可以使学生更充分地认识自己,同学之间形成一种相对公平的氛围,使学生可以更加轻松地学习,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使教学更加人性化,更好地完成教学计划,进而落实“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2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

在教学中对体质弱势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他们更好地完成教学计划,进而提升学生自身的水平。传统的教学采用统一的教学标准,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压力,从而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统一的标准下,一些同学会感到过于简单,而使其失去兴趣,但一些体质较弱的学生会感到吃力,使学生感到有压力,影响其身心发展。所以说,统一的教学标准会影响体育教学的发展,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因人施教,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一方面增加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减轻学生的压力,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整体水平的提升,进而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

3.3有利于体育教学的多样化

体质弱势群体的提出及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了教学的多样化,无论是在教学方法上还是教学评价标准上,丰富了教学内容。随着体质弱势群体理论的发展,教学中也对其越来越重视,并进行了教学目标与体系的变化,来适应学生的发展状况。教学中要针对体质弱势群体制订相应的教学内容,从而适当地增加教学内容;在教学手段上也要进行相应地改革,要依据学生的状况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于一些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进行剧烈活动的同学,可以采取观看视频的方法使学生了解一些体育活动中的知识与技巧,学习其中的体育精神,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评价中更应针对学生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标准,减轻学生的压力,改善学生的体质。

4基于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改革措施

4.1因人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基于学生的体质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因人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所差异,对于体育知识与能力学习情况不同,所以要制订不同的目标,对于一些身体有问题的学生,应以健康恢复为主要目标,对于一些肥胖症的同学,应制订相应的减肥计划,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在制订教学计划时,一定要注意结合学生自身的情况,安排适当的运动量,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基础上进行体育锻炼,促进学生体质的改善。

4.2丰富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取一些比较先进的教学技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一些体质较弱的学生,对体育活动会有一些抵抗情绪,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制订一些趣味性较强、竞技性较小的体育活动,让学生自愿参与到活动中来,增强同学之间的联系,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锻炼身体,从而促进学生身体状况的改善。让他们尽可能多地参与到活动中,安排适当的运动量,还可以采取多媒体教学技术,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体育理论知识。

4.3制定多样的评价标准

不仅要根据学生的体质制订不同的教学内容,更要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教师要对每位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了解,分层次制定教学标准,使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还可以制订阶段性的教学目标,改善学生的体质。要加强学生的理论学习,学习体育知识与精神,达到教学目标。

4.4关注学生心理的发展

体育教学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身体机能,增强学生的体质,更要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尤其是体质较弱的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学生身体状况较差,在活动中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其活动能力差会导致学生心理上的自卑与胆怯,不敢参与体育活动,容易紧张,不敢表现自己,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产生了影响。首先,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经常与学生交谈,分析学生的心理,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激发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其次,要培养他们对于体育的兴趣,选择符合他们的体育活动,消除紧张心理,进而更多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结语

体育教学要改善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体质弱势群体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对它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对于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作用。本文结合当前教学实际情况,对体质弱势群体的发展与现状进行分析。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变化情况,对其进行身心教育,使他们学习更多的体育知识,制订合适的教学计划,逐步改善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和平,何素艳,任晋军.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学干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47(4).

[2]潘跃林,时传霞.高校体质弱势群体综合式体育教学模式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6).

[3]刘成,李秀华.体质弱势群体与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学刊,(5).

体育弱势群体 篇3

【关键词】弱势群体;心理健康;思考与研究

一、体育弱势的概念

“弱势群体”一词是朱镕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来的新名词,是指经济收入相对来说比较贫困的一类群体。而在我们平时的体育教育教学中,也有一批“体育弱势群体”的存在。他们由于自身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原因,往往对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不高,甚至用一些消极的办法逃避体育课和其它的体育锻炼,对他们的全面成长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影响。这个群体主要是包括残疾、体弱多病、个矮体胖、意志力薄弱、懒散怠惰等同学。众所周知,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体育,作为独立存在的社会现象以来,就同教育有着不要分割的联系,并且更把它作为一种塑造和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教育手段。然而,在体育实践中,我们的指导者对身体的开发一般都能做到,但有意识地把心理品质的培养列入计划,并在练习过程中加以教育和引导往往被忽略,心理品质的培养作为体育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缺少心理品质的培养,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心理培养,是一种不完全的体育教育。

二、改善体育弱势群体的体育课堂教学对策研究:

(一)了解体育弱势群体的心理发展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一些学生由于自身身体的一些原因,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心理的问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自卑——厌学——拒教。在起始阶段,这些同学由于自身身体的原因,或者个人成长的特殊经历,使得他们的体育学习情况不够理想,过程和最终的成绩都不如其它同学,而这时,有一些教师也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对他们缺少应有的热情和关爱,同学们也因此不愿意和他们一起活动,这样,就使得这些相对较特殊的群体感到自已受到了冷遇,比较自卑。这样,自然而然的,在接下来的这个阶段中,他们和同学老师之间产生了对抗的心理,他们不再信任老师同学,对体育课表现冷漠。接下去的阶段便是目无一切,不接受老师的引导、教诲,甚至联合起来和老师同学唱对台戏,与正常的教学任务背道而驰。

具体来说,这些学生在心理方面的偏差主要表现为:课堂中对老师的指令不执行;课堂中同学间合作学习不参与;平时体育锻炼积极性较低;自尊心过强,课上课下听不得反面的评价;经常性情绪紧张,心理承受较弱。

从以上的心理分析来看,具体的个体要具体的对待,但是,有一个方法却是共通的,有比较好的效果,就是不断培养这些学生运动的兴趣、热情,不断地让其有成功的体验。

(二)影响“弱势群体”锻炼兴趣的原因

1.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

(上接第89页)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设置过高,教学内容和方法单一,没有充分考虑弱势群体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这些因素,使得这些同学的课堂参与度大大降低,对自己的不断否认,让他们连参加课外的体育锻炼也心生畏难情绪。在目前的教学环境和模式下,这些特殊的学生并没有得到针对性的教学关怀,教师在教学中也只是以大多数普通学生为标准,无法兼顾到体质弱势的学生,这种教学手段没有达到因材施教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目的。这样的结果就伤害了这些弱势群体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在统一教学目标和单一的教学手段的这样环境下,和其它同学一种方法一把标尺的做法,不仅不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更是挫伤了他们对于体育课的积极性,也影响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情感。例如,让体形过于肥胖的同学进行剧烈的短速竞跑,由于身体原因摆在那儿,结果大家可想而知,也对这些孩子的关节等产生冲击,对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如果又不及时跟进对其他同学的思想教育,那么同学之间的相互嘲笑和攻击便在所难免了。

2.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对弱势群体的评价,我们不能采用标准的评价体系来进行。如果我们的教师采用一个标准,那么,这些孩子就是用尽全力也无法取得理想的成绩,有些孩子更是不能达到合格的成绩。一段时间下去,这些孩子长期在失败的阴影笼罩下,根本无法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甚至会产生自卑感,然后和同学老师之间拉开距离。于是他们对于体育课不再有期盼,不再有认真的态度。这样就陷入一个不良的循环中,成绩不理想,于是没有信心,没有信心就不够努力,这样成绩就更差了。最后,这些孩子失去了体育锻炼的兴趣,甚至是日常嬉戏的兴趣。

3.师生间交流不充分

这些体育弱势孩子通常和体育老师不亲密,有的甚至关系紧张,到了对抗的地步。他们内心有情绪,有困难,但没有勇气向老师表达出来,也不向同学求得帮助。而这个时候,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往往要同时面对四五十个孩子,在客观上,确实存在着与每位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困难。但是,正是因为这些孩子有着自身特殊的情况,他们在付出努力的时候,更需要得到老师同学的关心和鼓励。因为他们点滴的进步,付出的要比一般的同学更多,所以,也更需要得到肯定,但这时候,老师的角色往往是缺失的。因此,教师要给予弱势群体的学生有足够的沟通与交流。

(三)提高体育弱势群体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

1.帮助弱势学生确立正确的体育认知,提高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弱势学生对于体育的认知水平一般都比较低,比如,有的孩子认为身体的素质完全是由先天决定的,再锻炼也改变不了自己肥胖的体型;有的孩子认为,反正自己体育上面成绩不行,就只注重文化课的学习,只求在文化课上有成绩的突破;有的认为,反正体育成绩在中考成绩中占很小的部分,而且,就是再多的训练,也改变不了体育成绩的现状。一旦学生有了这样的体育认知,那么,就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对于体育课和体育锻炼的态度。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注意不断地提高弱势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激发其学习的动机和热情。此外,也可以循序渐进地来设置教学目标,让弱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感觉,同时也能正确的面对自己身体素质方面的不足,悦纳自己的身体。这样,既锻炼了他的体魄,也磨练了他的意志,使其慢慢地爱上体育课堂。endprint

2.针对个体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激发学习体育的兴趣

这些弱势群体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特征,因此,他们的表现也各相异。所以,体育教师在面对这群弱势群体的时候,同样不能采用一个目标,一个方法,一个手段,要各具针对性,虽然,这会花去老师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比如,对于那些体型过高、过矮、过胖和过于瘦小的同学,应该适当地降低训练的难度和要求,并且在达成的时间上也适当地进行延长,以使最终能达到训练的目的,让孩子获取成功的体验。对于这些学生来说,成功的体验显然比失败的挫折来得更有价值和意义。在这些点滴的成功中,使其不断的进步和成长起来。而对于那些有对抗情绪的学生,则在体育思想和情感教育的同时,要有鲜明的规章制度对其约束,奖惩及时而分明。

最为典型的有下列几位同学:第一位,902班的章琪月,她是属于乖巧听话身材较小性格又较为内向的女生,可以说是整个九年级最小的一个。在刚进初一没多久我就担心她到初三还是这么小,以后面对体育中考时该怎么办?记得那时我跟她说了一句,你这么个小个子,到体育中考考实心球肯定吃亏,你先可以从仰卧起坐开始练,没事时做几组,每组20次,这样坚持到初三肯定能拿满分的。后来她真的去这样做的,而且做的非常地认真。以后的课中我都在关注着她的变化,令我没想到的是,经过努力她的其他二项成绩也相当的突出,在明年体育中考中拿29分甚至30分都不成问题,这是好多看上去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女生比不上的。

第二位,903班的杨丽,此学生体形属于肥大型,在她做跳立定跳远动作时,其他同学尤其是男生经常说闲话,有段时间我发现她不合群,总是一个人做练习。经询问后知道,同学认为她动作不好,又胖,人也不漂亮,有损班级的形象。大家都排挤她,也不愿意跟她交流。我了解情况后,问她我们上课的目的是什么?——成绩,学习要的是什么?——态度。只要你做好自己拿出成绩,树立自信心,其他同学自然就没话好讲了,经一番表扬与鼓励后她脸上露出久违的笑脸。也从那次后,在课堂上她特愿意与我在体育练习上进行沟通与交流,上学期的三级蛙跳拿到满分。现在其它两项的成绩也上去了,实心球基本满分,耐久跑稍微差点,相信经她自己的一番努力会有好成绩的。

第三位,901班的王曲,在一次做准备活动中不听体育委员的指挥,练习也不愿意做,后来甚至跟体育委员顶起来。这位同学自身的身体素质相当好,没有几个同学可以跟他比的,在他看来这些练习大可不必做而且是在浪费时间,这时我把他叫到跟前跟他说:首先这是一个集体做的练习不能因为你一个人会了而大家也跟你不做,其次,你要学会尊重体育委员,毕竟是体育委员在带领大家做操,换位思考,假如是你在带领而下面的同学出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想。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个人首先要先学会尊重别人,肯定别人的成绩。经过几分钟的交流、沟通后他意识到自己的不对,从那后他在课中总是很出色的完成练习,还当了体育委员。

综上虽然只三个例子,不能全面地说明问题,但只要我们老师都来关心这些弱势群体,用同情心去唤醒他(她)们的上进心,自信心和自尊心,帮助他们清除自卑感,排除他们的烦恼和悲伤,小心呵护,使这些学生感受到温暖,提高他们的体育学习兴趣和成绩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三、解决弱势学生群体问题的具体实践

1.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除了上文提到的要进一步提升其体育思想认知水平之外,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一个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努力做一个生活中的强者,不断地去体验成功的快乐和意义,丰富生命的过程和意义。同时,很多教育都提出这样的理念:对个人的教育中,自我教育是起主导作用的方法之一。这些弱势群体的学生只有在不断获取成功的体验时,才能不断地形成做人的尊严和健全的人格,才能完成自我的教育,才能更好地融入到班集体当中,长大后就能正常地融入到社会当中。

2.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

因材施教是传统的教学理念,也适用于现代社会。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有一个对全体学生的统一要求,更要对这些学生区别对待,让集体教学和个别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这需要老师极大的耐心,也考验着老师的教学智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体育教师要根据弱势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安排差异性的教学内容。同时,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更多地安排一些多趣味性、少竞争对抗性的教学内容,让这些孩子在快乐中达到锻炼的效果,进而喜欢上体育课。

3.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如果用一般同学的评价方式来评价这些体育弱势群体的学生,显然又回到了老路上了。所以,对这些学生,体育教师要实施个体化的评价,可采取一人一标准的模式。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少些量化的评价标准,多一些过程式的评价,也就是纵向式的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自己的今天比昨天的进步。

4.充分发挥交流激励作用

学生都会遇到学习上的挫折,而弱势学生则更是如此。他们会比一般的同学更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更容易封闭自己。但另一方面,他们又非常渴望得到关爱,非常渴望能融入到集体当中去。这时候,体育老师的关爱和同学们的包容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一次两次的失败,体育老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耐心;对于同学的嘲讽,体育教师更要适时的引导,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一个互助互爱、共同成长的课堂环境。在某些时候,小伙伴的评价和鼓励对这些孩子来讲,所受的影响可能比体育老师的评价还要大。特别是有些孩子付出了比班上大多数孩子更多的努力,可是取得的成绩于平常的孩子来说,仍然微乎其微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和这些孩子交流,及时介入,保护其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谐调好同组同学的关系。例如:906班的韩剑洋同学,此学生据我所知他是出了名的夜猫子,迟到大户,上文化课不专心睡大觉。在以前上我课时也是非常懒,也跟我顶过,这学期还因为没挂校卡跟我吵了一架。事后,他哭着跟我讲了一些以前我不为所知的家事,经交流发现他其实是一个很聪明的学生,主要是受家里突变才会这样的。了解情况后,我对他进行一番细心的交谈,也就在那次谈话后,发现他有明显的变化。不管是上文化课还是体育课较以前更认真积极了,对此我充分利用这一变化,在课堂上进行激励与鼓励,他也积极地表现自己,特别是耐久跑中更为积极主动,有几次还跑在前几名。有一次,他还特意问我“这样坚持下去明年体育中考能及格吗?”记得之前他最担心害怕也最不愿意的就是耐久跑了。从这案例中看出,加强师生间良好的沟通交流,能使学生的心理发生明显变化,特别是对弱势群体间的交流能有效地起到促进作用,使其变得更有信心。endprint

5.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进取精神

体育弱势学生的个体差异其实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的差异上和心理方面的差异上。学习能力的不足,制约了他们体育课的学习,心理上的自卑进一步造成了学习能力的低下。这两者最后形成了一个不好的循环,相互影响。学习能力的不足,有的是身体原因引起的,有的是学习意识的不够、方法的不当造成的。体育教师要尽可能地帮助这类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尽可能地掌握运动的技巧和方法,使身体方面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适当的时候,可扬长避短,进行一些体育锻炼项目的取舍。此外,要帮助孩子做好成长的规划,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

6.加强心理疏导

从孩子个体成长的角度看,有时候,这些孩子的心理上存在的问题,比他们身体上存在的某些不足更令人担忧。所以体育老师要从体育锻炼的角度来对孩子们进行健康心理的培养。体育教师多掌握一些专业的青少年心理知识,多一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帮助孩子们积极面对人生的挑战,正确面对自身的不足,形成一个健康向上的人生观。让孩子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有一个正常合理的宣泄,表达自己真实的诉求和内心感受,用主动的态度、积极的方式却消除自己的负面情绪,比如,沮丧、嫉妒等。因此,体育老师要具备更多的心理辅导的专业知识,以帮助这类孩子更好地成长。

四、结论

记得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过:“爱孩子是人,爱学生是神。”我们要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关注他们的现在,更关注他们的未来。帮助这些孩子进行相应的锻炼和学习,不断获取成功的体验,逐渐改变自卑的心理,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帮助他们成为一名健康合格的公民。对这一群体的研究,也有助于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也为化解社会矛盾,建设一个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当然,对于这些孩子的个体来说,我们研究这个问题的意义就是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自觉地,积极地锻炼,使体质逐渐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李平莉,孙秋云.大学生心理弱势群体探析[J].社会工作, 2004,5.

[2]覃双凌.关注大学生弱势群体.构建和谐育人环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6:163-164.

[3]邹逸.《体质弱势学生锻炼兴趣缺乏的原因与对策》中国学校体育2010年08期

[4]沈伯娟.《中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心理分析与教学策略》中国学校体育2007第6期

体育弱势群体 篇4

1 关于如何起跑和起跑之后的加速

800 m和1000 m项目分别是针对女生和男生的,一般来说在起跑的时候都会采用半蹲式起跑姿势。但是有时候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的不同也可以采用单臂支撑的方式为起跑姿势。在起跑的时候学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下列动作。首先是在裁判喊各就位的时候应该进行深呼吸,次数一般是1~2次。但是有的时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在深呼吸之后学生要放松自己,慢跑或者走到起跑线的前方,然后两腿分开,两脚自然前后放置,根据每个人的自然习惯和实际情况我们一般会将比较有力的脚放在前面,脚要贴近起跑线。然后学生的双腿呈现一定弧度的弯曲,腿弯部分的角度大约达到130°左右。在后面的脚依靠前面的脚的力量进行站立,学生的上半身应该微微前倾。然后学生的和有力的脚相异的那只手臂放在稍稍靠后的位置,呈现自然弯曲的状态。这个是后要准备起跑了,所以学生的眼光应该停留在距离身体3~5 m远的地方。要注意过程之中学生姿势的保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尽量不要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在起跑之后要进行的就是一段距离的加速跑。加速跑是提高成绩的第一个关键所在。在起跑之后第一步落地之后到发挥出学生的最佳速度的这段距离就是学生的加速跑的距离。这个时候学生由基本静止将速度提升到进行全程跑步最佳的速度。在这段加速跑的过程之中学生要注意不断的抬升上体,摆臂的时候要尽可能的做到有力简洁。此外加速跑的过程之中学生要尽量做到不影响到别人但是同时也不能够被别人影响到。要在赛道上面找到最适合自己运动的路线然后牢牢占据住。这就是加速跑的核心精神所在。在加速跑之后就是有计划进行后续跑步计划了。

2 跑步途中应该怎么办

在加速跑之后学生就应该进入到节奏比较稳定的跑步途中了。加速跑之后到终点结束这段距离就是途中跑,途中跑的距离是整个运动项目之中最长的,因此技术的重要性就是在途中跑之中得到体现的。

在途中跑的过程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稳定和匀速。这是学生提高运动成绩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但是途中跑保持匀速也不是绝对的,有的学生在最后阶段存留的精力还比较多,因此他们在最后一段过程之中可以尝试进行冲刺以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成绩。什么时候冲刺、冲刺时候应该将速度提升到什么水平都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此外在比赛的时候冲击阶段学生应该保持绝对的冷静,有的时候学生对自己的体能错误的估计会在冲刺了几十米之后就缓了下来,然而这个时候学生距离重点还有一段距离,这个时候学生应该做的就是冷静下来,和身边的人保持距离,按照和他们一样的速度跟上或者稍微换一下然后再跟上跟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一起跑。在途中跑的过程之中一般需要加大肺的通气量以提高学生的成绩。这个时候学生可以让嘴巴和鼻子同时动起来,呼吸的时候要和跑步的步伐相呼应,两者相互配合。一般来说笔者建议学生每一次呼吸就跑出去两步距离,每两步距离再吸一次气。肺活量比较好的学生选择三步的话也可以,这一点要根据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此外在呼吸的时候学生要注意嘴巴不能张的比较大,这样可以保护学生不吸入过量的冷气造成肚疼的情况。

除了呼吸方式需要注意之外学生还需要注意“极点”和“第二次呼吸”,这两个都是在呼吸过程之中会出现的情况。因为800 m和1000 m都是比较剧烈的呼吸运动,在运动的过程之中会出现氧气供应跟不上身体需要的情况。这个时候学生就会出现胸闷的情况。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学生的运动规律就会被破坏,出现四肢无力、呼吸困难等情况。这种现象在跑步过程之中我们称之为“极点”,每个人在长跑之中都必然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用顽强的意志力克服身体的不适,坚持跑下去。同时通过调整呼吸和跑步频率等可以有效的缓解这一情况。在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学生会发现情况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好转,呼吸重新变得有规律,动作也不会再像一开始一样沉重。慢慢的这些不适应情况会消失。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第二次呼吸”,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比较多,但是大部分时候都是因为学生没有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所以学生有时候会在跑步过程之中突然出现腹痛的情况。这个时候学生要保持冷静,不能过分紧张。正确的处理方式是减缓跑步速度,慢慢的做几个深呼吸。这样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学生的身体情况会有明显的好转。

另外,除了“极点”和“第二次呼吸”之外学生还要注意跑步过程之中的动作。跑步动作对学生的最终成绩有很明显的影响,正确的跑步姿势应该是上半身保持挺直,但是肌肉要稍微放松,不能因为紧张造成肌肉僵硬。在跑动的时候可以将身体稍微前倾,但是注意要将头抬起来,头不能过低,这样可以防止出现颈椎损伤的情况。此外跑步过程之中学生的脚步落下去的时候要注意不能过重,在落地的时候膝关节应该适当的弯曲以减少膝关节的损伤。在跑步过程之中学生还要注意双臂的动作,在摆动的时候应该以肘部为发力点,但是摆动的过程之中幅度要尽量控制在适当的范围之内,学生要注意分出一部分力量控制双臂,不能让双臂随意摆动造成运动损伤。

3 关于中长跑的一点建议

学生在中长跑运动之前可以进行一些准备活动以更好的应对800 m和1000 m巨大的运动量。首先在比赛前六天到前三天的时候学生应该少吃糖,在比赛前三天到比赛的那天要多吃糖。在比赛之前的那顿饭不能吃的太饱,但是也不能吃的太少,具体控制在八分左右,每个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控制。另外跑步之前一定要认真做到准备锻炼活动,让身体保持住比赛状态。这样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之中身体协调性和灵敏性等都会比较好。

4 结语

体育弱势群体 篇5

公民参与体育健身是现代社会的一项基本权利,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民健身要全面协调发展,弱势群体的体育健身是一个重要环节,弱势群体的体育健身开展的状况直接影响我国体育人口的比例,而体育人口又是衡量一个国家全民健身运动的.标志。

2生理性弱势群体概念

体育弱势群体 篇6

关键词:学校体育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全面发展

0 引言

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一定规模的社会弱势群体,弱势群体的存在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随着我国高等学校不断扩招,很多人都能进入大学进行深造,大学已从精英教育逐步走向大众普及型教育。与此同时,高等学校中也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体质弱势群体。从1985年开始,中国进行了四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调查显示,最近20年,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在持续下降,更多学生加入到体质弱势群体中来,如何解决体质弱势群体的问题,已成为当前全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强调,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学校体育对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全面发展的研究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相信其深入的开展必将对高校这一特殊人群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是明显区别于普通的社会群体的特殊群体,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上分析,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之所以处于弱势地位,正是因为他们自身没有得到全面发展,可以说人的发展问题是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根本问题。马克思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己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讲,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这一论断精辟地阐述了学校体育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

1 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界定

“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界定包含以下三个群体:其一身体患有不适宜参加剧烈体育运动的疾病和残障人群;其二是身体患有各种慢性疾病(肥胖症除外)及其他疾病的人群;其三是身体偏肥或偏瘦、基本运动素质偏差及其他情形的学生。

2 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形成原因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的产生既有社会发展的客观原因,又有大学生自主意识与行为的主观原因,在教育领域里,学校体育起着很大的作用。

3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环境现状

第一,缺乏一支有足够数量和水平的专业教学和科研队伍;第二,日益增加的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与小规模、低水平、随意性的教学实践状况的矛盾呈现进一步激化的趋势,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及其规范化管理需逐步上升到议事日程上来;第三,对于体质弱势群体系统化的体育教育科研还未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足够重视。

4 学校体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

学校体育是当今社会对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活动,将对人的一生体质与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学校体育的一切活动(包括体育课、课余训练和竞赛)都要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活动,激发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在体育活动中的自我反馈意识,以及自我锻炼、自我控制和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使学校体育持久地发挥作用,更好地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5 学校体育对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全面发展的影响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全面发展中的学校体育,应集中体现在强调发掘人自身对身体健康发展的各种有利因素,并使要素的组合逐渐扩展和完善,即侧重从人的身体发展和完善出发,实现人的身体内在结构的优化和身体心理素质整体性发展,使之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达到提高人的整体水平和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应针对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为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全面发展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具体运作中主要从体育教学、体育俱乐部、体育竞赛和心里督导四方面对体质弱势群体的全面发展进行干预研究。

5.1 体育教学方面 将三类体质弱势群体进行分班教学,根据他们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原则、内容、方法和教学评价。

5.2 体育俱乐部方面 根据学生的情况专门设立体质弱势群体俱乐部,俱乐部内设若干个活动内容,让学生自由选

择,俱乐部在课题组成员的专门指导下进行活动,力争给学生自由发挥潜能的空间和时间。

5.3 课余体育竞赛 开展课余时间的娱乐比赛,竞赛内容应符合体质弱势群体的身心特点,形式自由、项目多样,竞赛的目的是使体质弱势群体体验到参与的乐趣,远离平时学校运动会无法上场的尴尬与无奈,增强他们内心的

满足感和成就感,提高与人竞争的自信心。

5.4 加强心里干预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中的大部分学生都会不同程度的存在心里方面的问题,通过定期聘请心里咨询师对学生进行心里健康方面的干预,使这些学生能尽快树立自信、乐观、坚强、向上的个性和品质。

5.5 评价方面 每学期结束时把过称评价、结果评价与学期前的起始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是伴随着我国近二十年来学生体能素质的持续下降而产生的特殊群体,这一群体综合素质的提高从长远说对构建我国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学校体育将在其中发挥不可替代的直接作用,它对于学生体能的改善、智力的培养、意志品质的发展、心理素质的提高以及将来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这一切都是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需的条件。

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产生有其一定的历史背景,深入分析其可能的发展趋势,建立以体质弱势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进一步提高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教学水平,进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研判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不断增长给国家和社会可能带来的危害性,有利于国家和社会采取有效措施,遏制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主要指标持续下降的趋势,促进高校全体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这既是对大学生未来人生的铺垫,也顺应我国当前提出的“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刘成等.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程.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12.

[2]朱卫雄等.大学生体质与健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9.

[3]蔡敏.当代大学生课业评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

[4]李秀华.刘成近年来我国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科研进展.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一期.

[5]李占远.相逢在体育场域.生命呵护下的大学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第四期.

[6]余万斌.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高校体育学习评价体系.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二期.

[7]于建业.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当代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研究.高校教师申请硕士学位论文(2007届).

高校体育文化与高校弱势群体 篇7

1 文化的概念

人类学家克罗伯(A.L.Kroeber)和克拉克洪(C.KLucK-hohn)曾专门撰写了《关于文化与定义之述评》,文中述及文化的160种定义[1]。不过尽管文化的定义很多,但其内涵却大致相同,对“文化”一词的理解通常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一般大众所理解的狭义文化是指日常生活中所看得见的语言、文学、艺术等活动,而作为文化研究领域里所指的文化则是广泛意义上的大文化。对于文化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是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对文化所下的定义。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写到: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长短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件、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显然,这个定义将文化解释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由此可见,文化的结构分为3个层面:物质文化、行为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2]。

2 体育文化

袁旦教授认为:体育是人们在自觉意识支配下以身体运动为主要手段,对自己的身心进行改造使之臻于完善的实践。体育既是人对自身改造的认识过程,又是人按照自身需要改造自身的实践过程。它是人自觉意识支配下的产物,从体育的本质出发,体育属于文化的范畴毫无疑问。1974年,由国际体育名词术语委员会主席尼克·阿莱克塞博士带头编写出版了用六种文字写成的《体育运动词汇》一书,在此书中,对“体育文化”做了如下定义:“体育文化是个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综合各种利用身体锻炼来提高人的生物学和精神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3]。”我们按照“文化”的一般定义把“体育文化”可概括为三个层次:表层是运动形式(包括身体运动形式及所用的场地、器材等物质形态);中层是体育体制(包括体育的社会组织形态和教学训练体制等);深层是体育观念(包括身体观、运动观、价值观、方法观等)。从体育文化的总体性分析在精神文化层面中,体育思想、体育价值等占据主导的位置。

3 高校体育文化的基本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人们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既学校的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及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高校体育文化具有特定的文化要素,是一个由学校体育精神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物质文化所搞成的完整体系[4]。体育精神文化由体育观念、体育精神、体育风尚、体育知识、体育宣传等要素构成。体育精神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能够折射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观念。高校体育文化的核心是学生主体的价值观,属于体育精神文化的范畴。学生主体价值观的取向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师生的文化程度、自体素养、兴趣、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健全的组织机构、完善的管理制度等。其中学校领导对体育的高度重视决定了体育在学校中的位置,体育经费的投入等,再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体育制度的实现。如校工会、团委学生会,以及俱乐部等。按照一定的体育管理制度有目的、有计划地举行各类体育竞争。课外体育活动、体育协会、体育交流、体育培训等多种形式属于体育制度文化。它既是高校体育的组织形式,也是高校体育意识的体现。以体育制度文化为基础,包括体育建筑、体育场地、体育器材、体育雕塑、体育用品和师资队伍等内容。不仅有利于营造高校体育文化的氛围,而且还可以加深师生的体育价值观的确立。体育精神文化是中心,体育制度文化是保障,体育物质文化是基础,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

4 高校中弱势群体的界定及其表现

4.1 弱势群体的界定

“弱势群体”就一般意义来讲,是指社会的弱者,既需要人们给予特殊关爱或援助的人群共同体[5]。高校“弱势群体”是指在高等教育教学和生活中处于弱势的学生群体,这里的弱势是一个比较和相对的概念,包括能力弱势、心理弱势、经济弱势等。体育弱势群体的界定:体育弱势群体不是单纯指有病身残的学生,而是指身体肥胖者、身体瘦弱者、体质差多病者、运动能力低下者及先天性疾病者和不喜爱体育健身懒散者。这些类型均属于体育弱势群体。“体育弱势群体”[6]的界定包含一个充分条件和两个基本标准;充分条件是疾病、残障人群。基本标准是《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得分在59分(包括59分)以下的人群;基本标准是体质指数(MBI)测试结果在以下范围的人群:MBI<20或MBI≥26.5。达到以上条件或两个基本标准的学生群体基本可被确定为“体质弱势群体”范围。体重指数(MBI)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一种衡量人的体重是否超重或肥胖的指标。其体重公式为:体重指数(MBI):实际体重(Kg)/身高(m 2)。我国学者研究认为:MBI<20为偏瘦,20≤MBI<24为正常,24≤MBI<26.5为肥胖[7]。因此,本标准的选择有较好的可靠性。

4.2 表现

“弱势群体”心理过程惰性较强、灵活性差,完成动作的协调性差、运动技能形成慢,行动笨拙或动作迟缓或体力不足,一运动就感到疲倦以及不愿参加运动等。“弱势群体”运动可塑性差、运动能力低。“弱势群体”的气质特点大多表现为沉静和怯懦,遇到困难或是难度较大的动作时,往往知难而退,既有自卑感,自尊心又很强,对于运动不感兴趣,甚至把体育当成一种负担,信心不足,热情不高,对运动缺乏积极性和自信心。

5 高校体育文化的功能

5.1 导向功能[8]

高校体育文化积极引导学生朝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努力,朝有着健康、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体育锻炼和生活方式,坚持开展高品位的多种形式的校园群众性教育健康活动,引导学生真正认识体育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5.2 教育功能[9]

高校体育文化所创造的氛围能激发学生积极地、愉快地从事身体锻炼,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加强学生思想品质教育,加强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等各种能力,从而获取满足感和他人共同参加体育运动的集体感、荣誉感、运动后的轻松愉快感、自我实现目标的成就感等等。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全面地持久地影响着学生。

5.3 健康与娱乐功能[10]

从主体上看,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包括教书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等教育方式;从内容上看,既包括精神文化培养、实践能力锻炼,又包括良好品质的养成、思想品质的提高等。无论是体育教学还是课余活动,都有浓厚的娱乐色彩,满足大学生生理心理需求,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各项体育文化活动,有利于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终生受益。

5.4 审美功能

体育运动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美:形体美、运动美、音乐美等。让人欣赏到美,尽可能发掘体育运动本身的美,充实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6 结论

高校体育文化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促进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增强体质促进智力发展、提高学习效率;加强体育锻炼,促进心理素质;促进审美能力培养;促进劳动能力的提高作用[11]。高校体育文化的内容方式以及高校体育形成的文化环境,能培养坚强意志,对弱势群体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他们的身心全面发展,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更好地融入到高校体育文化氛围之中。

参考文献

[1]李冬梅.从CUBA引发的中国高校体育文化的思考[J].辽宁体育科技,2007,(2):77-78.

[2]童昭岗.人文体育[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

[3]白莉.高校体育文化内涵与构成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6):162-164.

[4]丁冬胜.对发展高校体育文化的思考[J].山东体育科技,2005,(12):100-102.

[5]张明.高校体育教学中弱势群体学生教学浅析[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8):71—73.

[6]刘成,等.体质弱势群体与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学刊,2005,(9).

[7]杨锡让.实用运动生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479.

[8]于溪海.高校体育文化探析[J].山东体育科技,2004,(2):84—86.

[9]林娟.对高校体育文化隐性课程建设的思考[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10):88—89.

[10]王焕波.新时期高校体育文化的构建[J].赤峰学院学报,2006,(2):52—53.

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与体育教学 篇8

一、“体质弱势群体”概念的形成及发展

(一) “弱势群体”与“劣势群体”

“弱势群体”是相对强势群而言的一类特殊人群, 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典型社会特征和相对稳定的社会阶层。是近几年来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研究的典型论题。“弱势群体”和“劣势群体”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关于弱势群体和劣势群体的界定都包涵了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以是否具有劳动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生理性因素;二是以社会地位为核心的社会学因素, 但总体上属于政治学范畴。

(二) “体质弱势群体”

资料显示, 国内学者对由于体质与健康方面的原因而提出体育的特殊群体的概念始于20世纪90年代, 主要是由于身体形态过于肥胖而取名。近年来, 也有学者提出, “特殊体育, 特形学生, 健康弱势群体, 体育差生”等体育弱势群体不同描述形式的概念, 但都不够准确。刘成副教授于1999年把“特形生”这一概念做了近一步拓展, 提出了“体弱, 特形”的概念, 根据学生体质指数和身体素质 (当时是以《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试行) 1989年版为依据) 状况, 综合考虑决定, 直到2003年2月, 正式提出了“体质弱势群体”概念, 即“指不能够较好的完成现行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学生群体”。通常包括体形过度肥胖或瘦弱以及病残障的学生群体。根据当前学生体质发育特点, 为了便于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他将其分为体质正常型和体质异常型两类。体质弱势群体的划分标准由一个充分条件和两个基本标准构成:充分条件是身体患有不适宜参加剧烈体育运动的疾病或身体有残障的人群;基本可被确定为“体质弱势群体”对象。

二、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学现状

(一) 开展“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学的规模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七条明确规定:普通中小学校, 农业中学, 等专业学校各年级和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普通高等学校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开设体育选修课。《普通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第五条规定:“普通高等学校的一, 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 修满规定学分, 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 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第十条规定:“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 残, 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 开设以康复, 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因此针对“体质弱势群体”的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

(二) 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学的目标及课程体系

1.“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学的目标

关于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 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5个领域进行了规定, 以适应不同群体的体育要求。

2.“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学的课程体系

课程目标决定着课程内容的选择与效果评价。多年来, 在相对单一的课程目标——几乎主要就是运动参与的指导下, 体育保健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严重滞后, 也是阻碍“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学研究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体质弱势群体”的研究在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一) 有利于体育教学目标的多样化

体质弱势群体理论是在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 尤其是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历史背景下,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及体育教育特殊规律而提出的, 是在主要以学生认知水平为区分标准进行分类的基础上, 又从学生体质发育水平的层面进行了再划分, 为提高体育课程教育教学质量, 较好的达到体育教育目标的多样化的目标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 体育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多样化, 并具有层次性和人性化, 更好地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

(二) 有利于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化

在体质弱势群体理论的指导下, 可以对现有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再划分, 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 有针对性地开发适合体质弱势群体的教学内容, 极大丰富现有体育教学资源, 同时分离出那些主要是为了适应“体弱特行”学生的教学内容, 并加以重点开发和拓展。

(三) 有利于体育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教学目标与内容体系的变化, 必将导致教学手段与方法的革新。针对不同的个体,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也将成为以后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热点课题。因此, 动作的“示范”性教学成分将随之减少, 而学生参与练习的成分将大大增强, 即学生自主练习与相互合作练习的成分大大加强。

(四) 有利于体育教学评价标准和手段的多元化

教育教学评价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体育教学也不例外。、

四、改善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体质现状的紧迫性

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十余年来呈下降趋势, 尤其是一些反映体质发展及运动素质水平的“硬指标”如身高、体重、肺活量等指标的下降让人担忧。因此, 回顾过去关注体质弱势群体体育研究现状, 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善体质弱势群的体质现状已经迫在眉睫。

五、措施

(一) 健全人员队伍, 完善管理制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和积极稳定的体育态度。

(二) 在体质弱势群体理论的指导下, 在教学手段与方法上, 针对不同的个体,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高职校体育弱势群体的现状与浅析 篇9

1.1、研究对象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抽取徐州市高职校体育成绩未达标的体育弱势学生300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1.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对高职校体育成绩未达标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问卷300份,回收297份。其中有 效问卷292份 ,有效率97.33℅。

(2)访谈法 :根据本研究的需要 ,拟定好访谈提纲 ,对高职校体育教师和体育弱势群体学生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获得大量、生动的资料。

(3)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进行归纳统计 ,并进行比较。

2、结果与分析

2.1、高职校体育弱势群体的概念

体育弱势群体是指由于先天或者是后天原因, 在体育活动或体育比赛等方面处于不利或劣势的群体。高职校体育弱势群体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指身体残疾而不适宜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第二类是指身体患有各种疾病的学生:第三类是指身体偏胖或偏瘦、基本运动素质偏差及其他情形的学生。本文研究的体育弱势群体主要是指体育成绩未达标的学生群体。

2.2、高职校体育弱势群体当前的体育教育状况

通过对教师访谈发现徐州市高职校对体育弱势学生实施的体育教育行为,存在很大的局限性:(1)有身体残疾和运动疾病的学生绝大部分采取免试的方式。在访谈中得知, 这部分学生在上体育课时见习居多, 因为身体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他们放宽要求,甚至不要求他们参与运动。(2)肥胖或体质弱的学生绝大部分都参加了正常考试。但访谈中得知这部分学生参加正常考试时,老师们适当放宽尺度,还有很大部分学生不能达到及格水平,依靠补考或重修等形式才能完成体育学分。长此一来,这部分学生对体育活动失去兴趣,甚至恐惧、厌恶体育课,长时间的体育成绩落后,使他们有强烈的自卑心理,长期以往 ,形成恶性循环,对体育学习有一种排斥、自我放弃的态度。

2.3、高职校体育弱势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的现状

由表2可以看出: 每周参加体育锻炼2次或2次以上的学生占37.67%,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却达到6.33%;参加1次体育锻炼的的学生大都是在体育课上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而在体育课后不再进行体育锻炼。调查得知,体育弱势群体参加体育活动少的一个最大原因是没有合适的体育运动项目。要改变体育弱势群体的现状,必须引导和发展体育弱势群体的体育行为,开设适合他们运动的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发适合弱势群体的教学内容,极大丰富现有体育课程教学资源。深度挖掘他们的体育兴趣,提高健身意识和终身体育的观念。

3、对策

3.1、增加与体育弱势群体的情感交流

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大学生活中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随着交流的加深, 师生间的情感也会加深, 从而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有利于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开展。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活动情绪,发挥学生机体的高效工作能力,尽量避免一些消极因素的干扰,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情感交流。尤其要使那些体育弱势群体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交流和活动中表现出自身的价值,使他们感到处处都有人在关心和关注他们。产生克服心理障碍,积极向上的激情。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激励的言语,手势、眼神、拍肩等赞扬,对体育弱势生克服心理障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2、正确引导体育弱势群体的自我评价

由于体育弱势群体自身掌握动作能力差, 与其他同学在学习上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在体育活动的练习过程中,认为动作的难度大,怀疑自己完成动作的能力与质量,而不敢去参与或尝试。再加上他们的性格比较孤僻,常有自卑和害羞心理,心理承受能力差,导致在同学和教师的关注下,不敢主动的表现自己,常常回避练习,久而久之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对自己也越来越没信心。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体育弱势群体的优点并及时予以肯定和激励, 使体育弱势群体的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重新客观地认识自己,正确地评价自己。同时,当体育弱势群体遇到失败或挫折时,要帮助他们正确分析主、客观原因,以便提高他们抗挫折的心理能力。

3.3、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重视过程评价激 发体育弱势生的学习积极性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教会学生锻炼的方法。在课程评价时,不能只注重考试结果而忽略学习过程。过程评价是指根据学生原有的基础,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评价学生的提高程度,过程评价应该以学期为时间段,分级评价,以学生成绩提高的幅度确定体育课的成绩。结果评价是在体育课完全结束时的终极评价。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体育先进生很容易就能得到优良成绩, 而体育弱势生尽管相当努力也只能在及格线左右徘徊,甚至有的体育弱势群体,再刻苦也达不到“及格”的标准,这样势必会挫伤体育弱势生的积极性。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以过程评价为主对培养体育弱势生对体育运动的需要和兴趣, 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体育弱势群体对终身体育的兴趣、体育习惯的养成有积极的意义。

4、结语

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研究综述 篇10

1 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界定的研究分析

2002 年朱镕基总理在九届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弱势群体”一词, 随后我国各个研究领域的学者对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政治权利等各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 但对“弱势群体”的概念却一直没有统一的定义。社会研究学者根据弱势群体产生的根源, 将其分为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17]。

学校体育研究学者们主要从体育教育和运动的角度把弱势群体引入到研究对象中, 分别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学校体育弱势群体进行了概念界定, 例如: 彭敏在《试谈体育教学与弱势群体》一文中指出: 高校有这样一类学生, 他们有的由于内脏器官患慢性病, 有的有严重运动损伤不能参与正常的体育课, 有的先天或后天患有身体功能性障碍, 有的来自贫困家庭长期体质偏弱, 这样的一个群体称为“体育弱势群体”[11]; 陈波、陈琪瑶在《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成因与对策》一文中: 把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认为是体育课成绩总评或素质达标测验成绩为不及格者, 从客观指标上给体育弱势群体一个界定范围[13]。

如上所述, 关于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界定缺少从社会性、心理性等因素层面对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进行界定划分的研究。

2 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体育行为的研究分析

国内对体育行为的研究大多是将体育行为分成直接体育行为和间接体育行为的分类研究, 直接体育行为即运动行为, 间接体育行为指通过间接的手段或方式同体育发生联系的行为活动。

学校体育学者关于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体育行为的研究, 也主要是进行直接体育行为和间接体育行为的分类研究, 直接体育行为方面的研究明显多于间接体育行为方面, 并且研究内容大多是关于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在体育保健课中的学习行为, 例如: 张琦等人研究发现: 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通过体育保健课学习气功、武术体育项目, 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自我调节疾病的能力、精力、学习效率、坚持百分钟体育课、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有大幅度提高[1]; 徐家林研究发现: 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由于受到身体条件的影响, 在选择体育锻炼项目时, 主要集中在太极拳、气功、武术等非剧烈性运动项目, 这些项目属于体育保健课同学的考试项目; 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间接体育行为主要是在体育消费观念上, 实物型消费为第一选择; 信息型、服务型消费意识已经形成, 但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 有奖型体育消费也开始出现, 特别是男生[16]。

已有关于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体育行为的研究, 研究途径、内容较为单一, 缺少关于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间接体育行为和体育价值观、体育态度、体育需要等隐性体育行为的研究。

3 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

关于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影响因素的研究, 学校体育学者基本上都是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大方面进行研究, 内在因素主要是生理和心理因素, 外在因素主要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内在影响因素方面, 一些研究学者发现: 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由于身患特殊疾病、残疾和体质虚弱等生理因素, 导致运动能力低下、竞争性不强, 难以同普通大学生一起正常参与体育活动; 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由于运动水平较低, 多数喜欢“独自运动”, 心理较为自卑, 自身体育权益不易表达, 体育教育资源占有量较少。外在影响因素方面, 一些研究学者发现: 由于体育保健课师资力量匮乏, 高校体育保健课开课不足, 授课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 缺少适合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场地、器材设施和专门的竞赛组织活动[1,5,7,10,12,13]。

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分开来对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内在影响因素和外在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缺乏全面认识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

4 总结

4. 1 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界定

现有关于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界定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依据生理性弱势群体来对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进行界定划分, 而从社会性、心理性等其他因素层面对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进行界定划分的研究几乎没有。

4. 2 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体育行为

已有研究成果主要是通过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参加体育保健课的学习行为, 从直接体育行为特征上对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体育行为进行研究, 研究途径、内容较为单一, 缺少关于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间接体育行为和体育价值观、体育态度、体育需要等隐性体育行为的研究。

4. 3 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影响因素

上一篇:合作学习的概念刍议下一篇:脑干出血急性期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