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防治

2024-08-12

农药防治(精选十篇)

农药防治 篇1

农药通过对水体、大气、土壤等生态环境的污染, 最终对人类产生不良影响。农药的使用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最早期, 人们大多采用硫磺、石灰、含砷矿物、杀虫植物等矿物源来防治病虫害。但是它毒性大, 药效低, 慢慢被人们忽视。到20世纪30年代, 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3大类有机杀虫剂的大量应用, 使植物害虫防治的面貌大大改观, 农药的使用受到空前重视。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 新型生物农药进入人们的视野。但由于很多原因, 在用量上仍占很小的比例。所以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 特别是有机氯、有机汞等高残留农药, 使土壤, 水, 大气等环境受到污染、生态平衡遭受到严重破坏。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日益受到人们重视。

2 锦州农药使用情况

目前, 锦州市常用的农药有以下几种:除草剂, 乙草胺 (C13H18CLNO2) 属酰胺类, 直接作用于杂草的芽鞘和幼根, 为低毒性除草剂。施田补, 属二硝基甲苯胺类, 药剂通过植物的幼芽、幼茎和根系吸收, 抑制幼芽和次生根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 从而阻碍杂草幼苗生长而死亡, 低毒除草剂;杀虫剂, 溴氰菊酯 (敌杀死) , 其氰基影响机体细胞色素C及电子传递系统, 使脊髓神经膜去极期延长, 出现重复动作电位, 兴奋脊髓中间神经元和周围神经。它对人畜毒性较小, 属中等毒杀虫剂。阿维菌素 (C48H72O14) , 能使害虫在几小时内迅速麻痹, 拒食, 缓动或不动, 高毒杀虫剂, 以上农药均为低残留农药。

3 土壤农药污染

3.1 污染特性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没有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直观, 通过感官就能发现。土壤污染要通过对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化验和农作物的残留检测, 甚至通过对人、畜健康状况影响的研究才能确定。因此, 土壤污染从产生污染到出现问题通常会滞后较长的时间。如日本的“痛痛病”经过了10~20a之后才被人们所认识。

3.2 土壤中农药来源

土壤中农药的来源主要分为直接和间接2种, 直接来源是指为防治作物病虫害和杂草等直接施入土壤或向作物喷洒农药而撒落于土壤的农药。施用于田间或果园的各种农药只有小部分落于农作物上, 其余大部分均逸散到大气中或落入土壤, 而大气中的农药最终也随降水进入土壤及水体;另外, 使用浸种、拌种等施药方式, 或是将农药直接洒于土壤中, 也造成了土壤的直接污染[1]。间接来源是指带有农药的动植物残体落入土壤中, 或用受农药污染的废水灌溉农田后注入土壤中, 还有农药生产、工厂企业废水、废渣向土壤的直接排放。所以说:土壤是农药在环境中的“贮藏地”, 又是农药在环境中的“集散地”。土壤受到污染, 土壤上所生长的作物和所结出的果实也会吸收化学品, 人食该食品直接吸收化学品, 或者人体皮肤和土壤的接触也能间接吸收化学品, 从而也存在影响公众健康的风险, 所以吃食物所摄取的某些农药似乎要比从饮用水所摄取的要多。

3.3 农药使用对人类的影响

具有生理毒性的物质或过量的植物营养元素进入土壤可以导致土壤性质恶化和植物生理功能失调。土壤是处于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界和生物界的中心, 它不仅在本系统内进行着能量和物质的循环, 而且与水域、大气和生物之间也不断进行物质交换, 一旦发生污染, 三者之间就会有污染物质的相互传递。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 在根、茎、叶、果实和种子中积累, 通过食物、饲料危害人体和牲畜的健康。此外, 农药在杀虫、防病的同时, 也使有益于农业的微生物、昆虫、鸟类遭到伤害, 以有机磷农药毒性毒理试验表明, 农药对大型土壤动物蚯蚓有明显致死效应, 并对蚯蚓、鞘翅目幼虫和等足类鼠妇虫等大型动物的呼吸强度有显著抑制作用, 其呼吸代谢强度随着农药处理浓度增加与染毒历时的延长而迅速减弱。从而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 使农作物遭受间接损失。最终, 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和积累的污染物常通过食物链传递而影响人体健康。

4 防治措施

合理使用农药, 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 还能经济有效地消灭病、虫、草害, 发挥农药的积极效能。

4.1 调整农药生产结构

逐步降低与淘汰高毒有机磷农药生产, 停止高残有机氯生产与出口。积极开发生产安全、高效、高选择性农药新品种。

4.2 合理使用农药

执行《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及有关规定, 要控制化学农药的用量、使用范围、喷施次数和喷施时间, 提高喷洒技术。防止收获的农产品含过量农药残留。

4.3 制定管理与监督方案

鉴于我国农药的使用现状, 结合国际上农药管理的新动态, 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药环境管理与监督方案。

4.4 加强培训与售后服务

加强农药售后服务, 提高农民使用农药的知识和用药技术。

4.5 污染土壤治理

对已经污染了的土壤可以采用增施有机肥,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增强土壤胶体对农药吸附能力。如褐腐酸能吸收和溶解三氯杂苯除草剂及某些农药等。增施有机肥, 改善土壤微生物流动条件, 加速生物降解过程。

5 土壤普查

土壤调查是一项复杂、庞大、系统工程, 锦州市凌河区环境监测站已对锦州市周边土壤开展了首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通过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土壤中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污染物等含量, 从而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状况, 查明重点地区土壤污染类型、程度和原因, 评估土壤污染风险, 确定土壤环境质量等级。相关调查结果有助于科学分析土壤污染、明确治理措施, 利于土壤保护工作开展。

参考文献

果树常用农药及防治对象 篇2

一、杀螨剂

1、哒螨灵(哒螨酮、扫螨净、速螨酮、牵牛星、杀螨灵等商品名)。属哒嗪酮类杀虫杀螨剂。对人畜中等毒性。具触杀作用,无内吸传导作用,速效性好,对卵、若螨和成螨都有效果。适用于果树及其他作物的叶螨、锈螨的防治。

2、三唑锡(倍乐霸、螨无踪、三唑环锡等商品名)。属有机锡杀螨剂。中等毒性。稳定性好,持效期长,具触杀作用,无内吸传导作用。对冬卵无效。可与大多数有机磷杀虫剂混用,但不能与石硫合剂、波尔多液混用。适用于叶螨、锈螨的防治。系感温性农药,温度较高时使用效果好。安全间隔期为21天。

3、炔螨特(克螨特、灭螨净、果满园、丙炔螨特等商品名)。属有机硫类杀螨剂。对人畜低毒,有刺激性,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无内吸和渗透传导作用。该药在20℃以下随气温下降而药效递降。如使用浓度过高时,幼嫩叶片和幼果表面易产生油斑和叶片卷曲等症状。可防治果树等多种作物的叶螨、锈螨。不可与碱性农药混用,采前30天停用。

4、四螨嗪(螨死净、阿波罗等商品名)。属有机氮杂环类杀螨剂。对人畜低毒,对螨卵毒杀效果好,对幼、若螨也有一定活性,对成螨无效,但成螨接触药液后,可导致产卵量下降,大多卵不能孵化,即使孵化出的幼螨也很快死亡。该药药效发挥较慢,一般药后7~10天才见效,持效期较长。它与尼索朗有交互抗性,一年使用1~2次为宜,用药前要充分摇匀。可防治叶螨、锈螨,与速效农药混用提高防效。

5、螺螨酯(商品名螨危)。属低毒、高效、广谱、长效的杀螨剂。具抑制害螨体内脂肪合成,非内吸性杀螨剂,主要通过触杀和胃毒作用,杀死卵、幼螨和雌成螨。与常规杀螨剂无交互抗性。可防治叶螨。安全间隔期4天。

6、噻螨酮(尼索朗、除螨威等商品名)。属低毒的噻唑酮类杀螨剂。其渗透性较好,无内吸作用,具有较强的杀卵、杀幼螨及若螨作用,对接触到药液的雌成螨所产生的卵仍有杀卵力。与螨死净有交互抗性。速效性差,一般施药后7天左右才能发挥防效,对锈螨和瘿螨效果差。可与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等多种农药混用。适用于柑桔、葡萄、桃、李等多种作物的叶螨。

7、苯丁锡(托尔克、克螨锡、螨完锡等商品名)。属低毒有机锡类杀螨剂。对害螨以触杀为主,药效作用缓慢,药后3天开始增强,到第14天到达药效高峰,持效期长,对卵杀伤力不大。当温度在22℃以上时药效提高,15℃以下药效差。适用于柑桔、梨、李、葡萄等多种作物的害螨防治。收获前14天停用。

二、杀虫剂

1、阿维菌素(爱福丁、虫螨光、虫螨杀星等商品名)。为经微生物发酵产生的抗生素杀虫剂。具有强烈的触杀和胃毒作用,兼具熏蒸作用,能刺激昆虫神经肌肉系统释放r-氨基丁酸,从而抑制昆虫的神经传导产生抑制作用。对作物叶片的渗透力强,可杀死表皮下的害虫。适用于柑桔、梨、杨梅等作物的螨类、蚜虫、潜叶蛾、木虱等害虫。收获前20天停用。

2、吡虫啉(一遍净、大丰收、艾美乐、康复多、必喜等商品名)。属硝基胍类杀虫剂。低毒,具急性触杀和胃毒作用,其杀虫机制不同于其他杀虫剂,主要作用于昆虫的神经系统,干扰神经脉冲的传递。为高效、低毒、广谱、内吸性杀虫剂。适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蚜虫、飞虱、木虱、粉虱、介壳虫等害虫。

3、噻嗪酮(扑虱灵、优乐得、壳虱等商品名)。属低毒的昆虫生长调节剂类杀虫剂。对害虫有触杀、胃毒作用,抑制昆虫几丁质的生物合成和干扰新陈代谢,而使害虫死亡,但不能杀死成虫。适用于果树粉虱、介壳虫、叶蝉等害虫及部分螨类。若与有机磷农药混用,能提高防治效果。收获前4天停用。在果园间作白菜、萝卜的慎用,防止叶片白化等症状。

4、杀扑磷(速扑杀、果满园、速蚧克、融蚧等商品名)。属高毒广谱有机磷杀虫剂。具有触杀、胃毒和渗透作用。能渗入植物组织内,可有效防治刺吸式

和咀嚼式口器害虫,尤其对介壳虫有良好效果。适用于防治果树介壳虫、柑桔凤蝶、卷叶蛾、尺蠖、绿天牛和粉虱等多种害虫。可与多种杀螨剂农药混用,加入矿油乳剂,能提高防效。但不可与碱性农药混用。

5、矿物油(绿颖)。属烷类芳香族碳氢化合物。安全性好,效果优良区别于机油乳油,俗称夏油。在作物整个生长季节均能使用。喷在虫体上形成油膜,通过毛细管作用进入卵的气孔及幼虫、蛹、成虫的气门和气管,窒息昆虫和害螨而憋死它们,对天敌影响极微。它也能破坏病菌细胞壁,具有杀菌作用,并与化学农药混用,提高杀虫、杀卵效果。适用于柑桔、梨、杨梅等果树害螨、介壳虫、木虱、粉虱及鳞翅目害虫。不可与含硫的杀虫杀菌剂混用。

6、机油乳油(绿库、绿豪、桔美等商品名)。该类物质用于病虫防治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一直都在作物休眠期使用,以防治越冬害虫,俗称休眠油或冬油,作用方式与矿物油类似,但安全性远不及矿物喷淋油。

7、毒死蜱(乐斯本、杀死虫等商品名)。属有机磷农药,中等毒性,具有胃毒、触杀和熏蒸作用。在土壤中持效期较长,可防治地下害虫,杀虫谱广,适用于防治果树作物的介壳虫(1、2龄幼蚧)、梨大小食心虫、桃食心虫、黑刺粉虱、蚜虫、潜叶蛾、凤蝶、卷叶虫等鳞翅目、同翅目和蜱螨目的各种害虫、害螨。对地老虎、梨象甲等地下害虫(出土期)也有效。果实采收前一个月停用。

8、联苯菊酯(天王星等多种商品名)。对人畜中毒,是一种高效杀虫、杀螨剂,具有很强的触杀和胃毒作用,击倒作用强。可防治多种作物害虫。适用于尺蠖、粉虱、螨类、象甲、潜叶蛾等多种害虫,对白蚁也有特效。

三、杀菌剂

1、铜制剂(波尔多液、硫酸铜、络氨铜、可杀得、禾益万克等)。是最早使用的保护性杀菌剂之一,有良好的悬浮性和粘着性,呈碱性反应。该类杀菌剂,对作物较安全,易受水分、二氧化碳等影响而释放出铜离子,发挥其杀菌作用。能防治果树和多种作物病害。

2、硫制剂(石硫合剂、硫悬浮剂、胶体硫等)。是用硫磺粉与生石灰、水熬制而成的液体(或结晶体)。喷在植物上,在空气、水分和二氧化碳的作用下,多硫化钙逐渐被分解出极细小的原素硫,沉积于叶面上,并以蒸气的形态渗透到菌体细胞组织内,使菌体的正常氧化—还原作用受到干扰,而起到杀菌作用。硫与氢结合生成硫化氢而杀死病菌和害虫。能防治多种果树的害螨和介壳虫,也可防治多种病害。适宜冬季休眠期和早春使用。

3、代森锰锌(大生M-

45、山德生等)。是有机硫杀菌剂,低毒、广谱,药效稳定,持效期长,有一定的肥效作用。是一种保护剂,无抗药性。可适用于多种果树的多种病害。不能与碱性农药或含铜农药混用。

4、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安美克、红日等)。是内吸性的广谱杀菌剂,具有保护、治疗作用。主要向顶部传导,内吸作用比多菌灵强。能防治多种果树的多种真菌病害,其水悬剂喷于植物表面和进入植物体内后,会转化为多菌灵。还具有一定的杀害螨卵和幼螨的作用,并能影响雌成螨产卵。可与多种杀虫、杀菌剂混用,不能与波尔多液混用。果实采收前14天停用。

5、多菌灵(苯并咪唑44号、棉萎灵、双菌清、油丰等)。属高效、低毒、广谱的内吸杀菌剂,具有保护、治疗作用及杀螨作用。对许多真菌病害有效,并能抑制叶螨种群的增长。它通过植物叶片和种子渗入植物体内,主要为向顶型传导,横向传导作用较差。

6、百菌清(百可宁、达科宁、大克灵、大菌丹等)。属低毒农药,是一种无内吸性的广谱性杀菌剂,主要为保护作用,也有一定的治疗和熏蒸作用,持效期长。可治疗多种果树的真菌病害。不能与石硫合剂等强碱性农药混用,果实采收前20天停用。7、843康复剂。本剂系用多种中药材和化学原料制成的复合杀菌剂。属低毒农药,对植物无残留、无残毒、无污染、无公害,对有益昆虫也无害。具有疗效高、灭菌好,不烧伤皮下组织,保护树体,增强输导和愈合,恢复树势快等特点。是防治柑桔、桃、枇杷、杨梅、梅等多种果树枝干病害的特效药,也可作为整枝后伤口的封口剂。

8、抗菌剂402。(乙蒜素四二O、抗生素402、402等)。属中等毒性杀菌剂。根据具有杀菌作用的大蒜素的化学结构发现:人工合成的广谱杀菌剂,与大蒜杀菌素类似,对多种果树的病菌具有很强的杀灭能力,还对植物有生长刺激作用,促使生长健壮。防治癌肿病、流胶病、枝枯病、褐斑病等。对眼、鼻有刺激作用。腐蚀作用强,灼伤皮肤。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

9、白涂剂。本剂主要保护树干,防止日灼和冻害,兼有杀菌、治虫的作用。由生石灰、石硫合剂、食盐、动物油等原料配制而成。配方多种,根据不同病情而配成的白涂剂,以涂在树干上不往下流,能薄薄一层为度。可防治柑桔树脂病、果树流胶病等病害。

10、链霉素。为放线菌所产生的代谢物。属低毒农药,主要防治果树细菌性病害,杀菌谱广,能渗透到植物体内传导。防治柑桔溃疡病、杨梅细菌性溃疡病、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等多种病害。

四、植物生长调节剂

1、赤霉素(九二O、GA3、赤霉酸、奇宝、勃激素等)。属低毒性植物生长调节剂。赤霉素能加速植物生长发育,促进细胞、茎伸长,叶片扩大,单性结实,果实提早成熟,增加产量,打破种子休眠,促进发芽,改变雌雄花比率,影响开花时间,减少花、果脱落。它主要经叶片、嫩枝、花、种子或果实进入植株体内,再传导到生长活跃的部位起作用。适用于柑桔、梨、葡萄、柿、草莓、猕猴桃等多种果树。提高坐果率、单果重、含糖量、无籽率、耐贮性及发芽率等。

2、多效唑(PP333、对氯丁唑、MET等)。属低毒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内吸作用,广泛用于植物生长延缓、调节剂和杀菌剂。能被植物的根、茎、叶吸收,根茎吸收对整个植株起作用;叶面吸收只对局部起作用。在多种木本果树上施用,能抑制根系和营养体的生长,叶绿素含量增加,抑制顶芽生长,促进侧芽萌发和花芽的形成,增加花蕾数,提高坐果率,改善果实品质,提高抗寒力。多效唑既是活性高、杀菌谱广的杀菌剂,又是抑制多种单、双子叶杂草的除草剂。适用于

柑桔、杨梅、枇杷、梨、葡萄、李、桃、板粟等多种果树抑梢、抑节、抑花芽分化、矮化及提高坐果率等作用。

3、芸苔素内酯(爱增美、云大-120、油菜素内酯、五丰素、油菜素甾醇、农乐利、奔福等)。本剂为甾醇类植物激素,是从油菜花粉中提取精制出来的。目前应用的多是24-表芸苔素内酯的化学复制品。低毒。具有增强植物营养生长,促进细胞分裂和生殖生长的作用,提高坐果率,促进果实增大,增重,使作物早熟。还能增强植物抗旱、抗寒力。适用于果树等作物。可与中性或弱酸性农药、化肥混合施用。

4、三十烷醇(正三十烷醇、蜂花醇、增产宝等)。对人畜无毒,本剂以酯的形式存在于多种植物和昆虫的蜡质中,具有多种生理作用,增加开花数量,提高结实率、结果率,减少落花、落果;提高光合作用强度,增强呼吸作用,促进成熟,改善品质,增加产量。适用于柑桔保花保果、促进生长及贮藏防腐保鲜。

五、除草剂

1、草甘膦(农旺757、农旺、农达、农得乐、草快枯、草净灵、草根斩等)。低毒,为内吸传导型广谱灭生性除草剂,植物吸收后,能很快传导到全株,并干扰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的生物合成,使细胞核内染色体失常。中毒症状先是地上茎叶逐渐枯黄,继而变褐,地下部分腐烂,最后全株枯死。该药进入土壤后即失去活性,对未出土的杂草无效。它通过茎叶传导到地下部分,对多年生深根杂草的地下组织破坏力很强。故对果园、茶桑园及路边的多年生杂草及一年生、二年生的禾本科、莎草等都有较好的杀灭效果。施用时,药液不要接触到作物的幼芽、叶,避免药害。在药液中加入少量洗衣粉(或有机硅助剂“好湿”、“神露”),能防除更多的杂草,并能增加杀灭效果。

2、百草枯(克无踪、克瑞踪、龙卷风、对草快、草枯灵、天除等名称)。中等毒性,为无选择性的除草剂、落叶剂和杀藻剂,有触杀和一定的内吸作用。能迅速被植物茎叶吸收,抗雨水冲刷,速效,药后半小时下雨也不影响效果,喷药至2~3小时后杂草叶片开始变色。该药与土壤接触就失去杀草活性,也不损

害非绿色的树茎部分。向下传导的内吸作用弱,对多年生杂草的地下根茎无法根除。适用于果园杂草生长旺盛期施用。施药时不要飘洒到其他作物上,避免作物药害。

化学防治蛴螬低毒农药筛选 篇3

关键词:虫害防治;蛴螬;低毒农药;筛选;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S48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8-0009-02

蛴螬是辽宁省的重要地下害虫,其可造成辽北大田大量黄苗死苗现象(称之为“黄病”[1])。铁岭市植保站2011—2014年发布全市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测预报,地下害虫等均呈中等偏重发生态势。现阶段地下害虫的防治以药剂防治为主,常用药剂有辛硫磷、特丁硫磷、甲基异柳磷、克百威、硫丹等,其中只有辛硫磷是低毒农药。这些高毒农药施到土中,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群分布;或随雨水淋溶,流入河流,对水生生物造成威胁。本研究选择国家已经审定的几种毒性较低的农药来防治蛴螬,对其药效进行评定,选出药效较好的药剂,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低毒药剂开发及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作物 玉米:品种为铁研26。

1.1.2 防治对象 蛴螬:于辽宁职业学院作物生产技术实训基地田中,结合地下害虫调查进行挖掘采集。

1.1.3 供试药剂 选择5%二嗪磷颗粒剂、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5%阿维菌素乳油、40%辛硫磷乳油这5种农药进行对比试验。各农药来源、施药量及施药方法详见表1。

1.2 试验设计

参考农药室内毒力测定方法[2]和地下害虫大田防治方法,本试验采用的方法为:在塑料钵中投放相同数量的蛴螬,播种相同数量的玉米种子,施用药剂防治害虫,对比防效,从而对农药进行筛选。塑料钵口直径20 cm、深15 cm,每个塑料钵底放5条蛴螬,播种20粒玉米种子。试验对5种农药进行对比,其中以40%辛硫磷乳油为对照,同时设空白对照,共6个处理,每个处理10次重复。

1.3 调查项目及方法

出苗后调查每钵的被害株数与活虫数,按照公式计算植株防效与虫口减退率。

1.4 数据处理方法

利用SPSS对试验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株防效

调查各处理施药后植株受害率,计算植株防效,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总体上各处理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F=5.137,P=0.002)。其中,5%二嗪磷颗粒剂的植株防效最高、达到81.02%,与5%阿维菌素乳油、40%辛硫磷乳油、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的植株防效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的植株防效与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的植株防效达到极限著水平;5%阿维菌素乳油植株防效与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的植株防效达到显著水平;只有5%二嗪磷颗粒剂与对照药剂40%辛硫磷乳油处理效果有显著差异。

2.2 虫口减退率

调查各处理施药后活虫数,计算虫口减退率,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方差分析的结果为F=3.786,P=0.010。其中,5%二嗪磷颗粒剂的虫口减退率为70%,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的虫口减退率为64%,二者与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5%二嗪磷颗粒剂的虫口减退率与5%阿维菌素乳油、40%辛硫磷乳油的虫口减退率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只有5%二嗪磷颗粒剂与对照药剂40%辛硫磷乳油处理效果有显著差異。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各药剂的植株防效和虫口减退率的趋势相似,总体效果可表示为5%二嗪磷颗粒剂、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5%阿维菌素乳油、40%辛硫磷乳油>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且只有5%二嗪磷颗粒剂与对照药剂40%辛硫磷乳油的效果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因此,建议用5%二嗪磷颗粒剂代替其他高毒药剂防治蛴螬,在生产上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彦,赵彤华,王兴亚,等.2010年辽宁省部分地区地下害虫暴发的原因及防控措施[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北京: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工作部,2010.

[2] 彭志源.中国农药大典[M].北京: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2010:1 201-1 224.

[3] 刘瑶.山东省花生田蛴螬类地下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4.

Abstract: In order to screen out the effective low-toxic pesticide to control grubs, the efficacy of five low-toxic pesticides were compared. The five low-toxic pesticides were 5% diazinon GR, 70% thiamethoxam ZF, 70% imidacloprid WG, 5% abamectin EC and 40% phoxim EC.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both the efficiency of plant protection and the decreasing rate of insect showed similar results: Thevalue of 5% diazinon GR and 70% imidacloprid WG>the value of 5% abamectin EC and 40% phoxim EC>the value of 70% thiamethoxam ZF. The difference of efficacy of 5% diazinon GR compared to other pesticides was remarkable. It was suggested that 5% diazinon GR be promoted in production instead of other high-toxic pesticides to control grubs .

Key words: pest control; grub; low-toxic pesticide; screening; control efficiency

关于农药污染的防治研究 篇4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 搞好农业生产, 实现丰产丰收, 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意义非凡。在农业生产中, 农药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对于防治病虫害和其他有害物质, 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 从农药的本质来看, 它毕竟为一种有毒的化学物质, 在防治病虫害的同时也会对人体及农畜产品带来危害和污染。但是不可置否的是, 在今后的农业生产中还将一如既往的使用农药, 农药使用量还将继续增加。由此, 如何防治和减轻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成为本文写作的立足点。在接下来的内容, 本文将简单介绍农药污染的相关知识, 并有针对性地阐述农药污染的防治策略, 为今后加大农业环境保护力度提供参考和借鉴。

1 农药污染的种类

1.1 农药对植物体的污染

田间施药目的在于防治病虫害, 但是用于被病虫害吸收的毕竟在于少量, 剩余的部分可在自然环境下或者是体内酶降解, 但是降解速度一般比较缓慢, 很大一部分农药会被植物体所粘附, 或者是随即被根、茎、叶等所吸收, 这样超量使用农药可直接导致作物体内农药富集, 间接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和动物。

1.2 农药对动物的污染

农药对动物的污染主要体现在病虫害方面, 当下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病虫害抗药性的产生。农业活动中不合理的用药, 可间接增强虫害对药剂的抵抗能力, 进而产生新的抗性品种, 增加了今后农业生产中病虫害防治的难度。

2 农药污染防治策略

近年来, 随着科学的发展, 人们更积极地探索采用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 尽可能减少农药的使用, 而又达到防治的目的, 对此提出了病虫害的综合治理措施。即把生物控制和选择性的使用化学农药等手段综合为一个病虫害护制系统, 充分利用天然防治这一自然因素, 并补充必要的人工防治措施, 只是在病虫害所造成的损失接近经济闭限时才使用农药。可见综合治理法不是依赖单一的控制措施, 而是把天然控制和人工控制方法协调起来, 做到使用农药量最小, 而获得防治效果最大, 从而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2.1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就是采用生物学原理, 借助各种物理器械来预测和捕杀虫害。近些年, 物理防治的方法被大范围推广开来, 并取得一定的防治效果。比如说, 利用昆虫的趋光性, 安置黑光灯进行诱杀;利用昆虫的信息传递特性, 利用微波传播诱杀等等。

2.2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就是借助耕作和栽培技术, 通过改良土壤环境, 改变虫害生长环境来减少虫害的发生。比如说:西瓜枯萎病, 可通过轮作来消灭, 即一般在发病严重的西瓜地, 间隔7~10年后再种。水稻害虫三化螟越冬后, 如果灌水泡田10天左右。可使其幼虫窒息死亡。此外, 选育抗病虫害的品种, 合理施肥, 加强田间管理和消灭病虫孽生地等, 也能一定程度上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2.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自然界天敌相克的原理来控制虫害。比如说用金小蜂防治棉花红铃虫、用大黑蚂蚁防治松毛虫和水稻害虫等等。当然, 也可利用病原菌来控制虫害, 比如说早在1964年, 我国就成功研制苏云金杆菌, 并将其应用于水稻、蔬菜、棉花、果树等的病虫害的防治上。此外, 生物防治也可采用控制病虫害繁殖的方法进行, 比如说在实验室内培育大量的不育蝇, 将其放出在自然条件下与天然蝇进行交配, 可不产生后代, 进而起到削减病虫害的效果。此外, 利用动物体内分泌的各种外激素, 来诱捕害虫, 也是较好的生物防治措施。

2.4 化学防治

采用化学防治仍然是目前农业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手段, 目前尚没有可取代的方法。做好化学防治工作, 减少农药污染, 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第一, 加强农药管理。这些年我国加大农药管理力度, 相继颁发了《农药管理条例》、《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农药登记规定》等等一系列有关农药使用管理的法律法规, 这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农药的生产、使用和销售。虽然说取得了不菲的成果, 但是市面上生产、倒卖劣质农药的事件仍然存在。由此, 加强农药管理, 规范农药市场, 做好农药使用指导, 在今后仍然是一个刻不容缓的热点话题, 也是做好化学防治的关键所在。第二, 加强低毒、低残留、高效新农药的使用指导。目前国内加大了对农药地科研投入, 研发了一批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目前已经投入市场且常见到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有苦参碱 (用于防治苹果红蜘蛛、蔬菜蚜虫、韭菜蛆等) 、楝素 (用于防治松毛虫、舞毒蛾、日本金龟甲、烟夜蛾、谷实夜蛾、斜纹夜蛾、菜蛾等) 、烟碱 (用于防治蚜虫、甘蓝夜蛾、蓟马、蝽象、叶跳虫等) 等等。数量众多, 但是被广大农民朋友所推崇使用的却不多, 除了价格因素之外, 最为重要的是受制于使用办法不得当, 或者是被假冒伪劣产品所诱导。由此, 尽快制定低毒、低残留、高效新农药使用办法, 指导农民朋友合理使用低毒、低残留、高效新农药就尤为重要。第三, 规范用药, 严格遵守农药使用范围和标准。早在1982年, 农业部就颁布实施了《农药安全使用规定》, 在规定中明确将农药细分为高、中、低三类。在规定中, 明确指出符合“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的品种, 要严格按照标准要求执行, 对于控制农药残留, 防治农药污染效果较好。

3 结语

总之, 农药污染防治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减少农药的使用, 积极探索使用综合治理措施, 将天然控制和人工控制方法有效结合起来, 达到使用少量农药, 获得较好防治效果的目的, 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

参考文献

[1]吴红霞.“十一五”期间丹东地区化肥、农药污染状况及防治对策[J].黑龙江科技资讯, 2012 (12) :50.

[2]李祖章, 刘光荣, 袁福生.江西省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污染的状况及防治策略[J].江西农业学报, 2004 (, 1) :49-54.

无农药残毒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5

(作者:苗学田 王春喜 冯瑞)发布时间:2003-6-8 16:47:38

提要:“食菜不香,吃瓜不甜”已司空见惯,吃出病来也不鲜见,这都是无度使用化学农药,瓜菜中农药残毒超标带来的恶果。残毒超标,污染环境、危害健康、出口受阻将蔬菜生产逼向了绝路。“亡羊补牢犹未晚”,采用综合措施防治病虫害,生产无农药残毒蔬菜是唯一的出路和选择。本文从农业、物理、生物、化学措施等方面介绍了无农药残毒蔬菜的腐虫病防治技术。农药的无度使用,不仅增加了蔬菜体内农药残留,使害虫产生抗性,而且污染环境,直接危害人体健康,也增加了出口的难度。改变单一化学防治,采用农业、牧业、生物、化学等措施综合防治病虫害,实现蔬菜的无公害生产,从而扩大蔬菜出口,保证人体健康,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一、农业措施

抓住农业生产中关键环节,从技术方面入手,创造有利于蔬菜生长,不利于病虫发生和为害的条件,避免病虫害发生或减轻病虫危害。

(一)选用抗病、耐病品种

选用抗、耐病品种能减轻病虫危害,减少化学农药用量,简使易行,经济有效,事半功倍。如黄瓜选用抗枯萎病的长春蜜刺、新泰密刺、津研7号,抗白粉病的津研4号、6号,抗霜霉病的鲁春

26、农大12号;番茄选用高抗花叶病毒病的番茄6号、西粉3号、早魁,抗叶霉病和病毒病的双抗2号,抗枯萎病的西安大红、强力米寿,抗蚜虫的毛粉802;茄子选用抗褐纹病的北京线茄、牛心茄,抗绵疫病的北京九叶茄、紫圆茄等。

(二)轮作换茬

调整种植茬口,实行轮作,可预防多种土传病害发生。瓜类与非瓜类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对细菌性角斑病、炭疽病、枯萎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番茄与非茄科作物轮作,对枯萎病、叶霉病有一定预防作用;青椒和辣椒与瓜类或豆类实行2-3年轮作,对炭疽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大白菜与禾本科作物或非十字花科作物隔年轮作,可减轻菌核病、黑腐病、白斑病的危害。

(三)调整播期

调整蔬菜播期,以避开病虫害发生危害盛期,减轻病虫危害,如萝卜病毒病发病程序与播期有关,播期发病重,播期晚发病轻。为减轻萝卜病毒病发生,秋萝卜播期调整在8月15日后为宜。

(四)嫁接

嫁接技术广泛应用于蔬菜生产,对控制土传病害尤为有效。黄瓜、西瓜、茄子,西葫芦等嫁接后抗病性增强,增产效果显著。山东省青州市东高镇以托鲁巴姆为砧木,以济杂一号长茄为接穗,嫁接苗黄萎病病株率为9%,亩产6279公斤,而普通苗病株率为29.5%,亩产5324公斤,病株率下降20.5个百分点,亩产增加17.9%。

(五)加强田间管理

如培育壮苗、合理密植、中耕除草、清洁田园、合理肥水等,都能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二、物理措施

将各种物理方法及机械设备或工具应用于蔬菜生产,用以防治病虫害,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一)温汤浸种

用于多种蔬菜的简易消毒,可除去种子表面病菌。消毒时将种子放在55℃温水中浸种,多面手催芽。

(二)干热消毒

在60℃环境中干热处理青椒种子3-4小时,可减轻病毒病发生,干燥的黄瓜或番茄种子在70℃恒温下处理72小时,可预防黄瓜枯萎病、黑星病和番茄病毒病。

(三)日光土壤消毒

将稻草或麦秸铡成4-6厘米,每亩用500-1000公斤,撒在地面、再均匀撒施100-200公斤石灰,深耕25厘米以上,铺膜后浇水,然后密闭大棚,温室15-20天,地表温度可达60℃以上,10厘米土温达50℃以上,对枯萎病、线虫及其它土传病害有较好防效。

(四)高温闷棚

利用黄瓜较耐高温,而高温不利于霜霉病发生的特点,密闭大棚提高大棚温度,控制黄瓜霜霉病发生与蔓延效果显著。

(五)覆盖遮阳网

覆盖遮阳网可降低光照强度,菜田气温降低4-6℃,土温降低10℃左右,有效防止夏天强光、高温、暴雨对蔬菜的影响,调节和改善菜田生态环境,对青枯、绵疫、病毒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六)黄板诱虫

利用蚜虫、白粉虱、美洲斑潜蝇成虫对黄色有强烈趋性的特点,每亩菜田20-30块长1米、宽20厘米涂上机油的黄色纸板或木板,诱杀蚜虫、白粉虱和斑潜蝇成虫,是行之有效的无公害防治措施。

(七)黑光灯、糖醋液、杨树枝把诱虫

利用昆虫趋光、趋化特性,菜田设置黑光灯、糖液或杨树枝把诱杀害虫,降低防治成本。

三、生物防治

利用有益生物及其产品防治病虫害,具有对人畜安全、无药害、无污染环境等优点,是今后病虫害防治的发展方向。

(一)利用天敌防治害虫

害虫的天敌主要有青蛙、七星瓢虫、草蛉、赤眼蜂、小花蝽、黄缘步、寄生蝇等,要注意保护,发挥天敌对害虫的抑制作用。

(二)利用生物农药防治害虫

1、BT生物杀虫剂:对鳞翅目害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主要用于甘蓝、大白菜、番茄、青椒、豆类蔬菜,防治棉蛉虫、菜青虫、小菜蛾、玉米螟、烟青虫和豆荚螟等害虫。

2、抗生素类杀虫杀菌剂:杀虫剂主要有浏阳霉素、爱福丁、阿巴丁、虫螨克、农哈哈等。杀菌剂有农抗120、农抗武夷菌素、农用链毒素、环丙沙星、木霉素、751等。

3、昆虫病毒类杀虫剂:主要有NPV、棉烟灵等。

4、保幼激素类杀虫剂:主要有灭幼脲、抑太保等。

5、植物源杀虫剂:主要有苦参素、绿灵、藜芦醇等。

四、化学防治

(一)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禁止在蔬菜上使用的农药主要有3911、呋喃丹、灭多威、克百威、涕灭威、1605、甲基1605、久效磷、磷胺、甲胺磷、克线磷、氧化乐果、磷化锌、氯化苦,砒霜等。

(二)合理用药

适用于蔬菜生产的农药主要有辛硫磷、乐斯本、乐果、甲霜灵锰锌、克露、乙磷铝、速克灵、折海因、甲霜灵、可杀得,大生M-45等。使用上述农药时,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使用标准,掌握好亩用量、使用次数、使用方法和安全间隔期,不得随意提高用药量,增加用药次数,缩短安全间隔期。

(三)选择合适的剂型和施药方法

保护地蔬菜要尽量选用粉尘剂和烟雾剂,以降低棚内温度可选用的粉尘剂主要有5%灭克、6.5%万霉灵、5%百菌清、5%霜克、5%霜霉威;烟雾剂有10%百菌清、45%百菌清、10%百一速、10%杀毒矾等。

(四)交替用药

单一使用农药会使病虫产生抗性,应选择化学结构、有效成份、作用机理不同的农药品种交替使用,如防治菜蚜,要选用有机磷农药与菊酯类农药交替使用。

(五)科学用途植物生长调节剂

几种农药防治麦蚜效果试验研究 篇6

一、材料与方法

1. 供试药剂 试验设在河南省黄泛区地神种业农科所试验田,小麦品种为泛麦5号,2007年10月10日播种,播种量5千克/亩。供试药剂有40%毒死蜱乳油,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烟碱乳油,植物杀虫剂1号,40%氧化乐果乳油。

2. 试验方法试验设6个处理,每个处理设置1个大区,面积0.1亩。处理1:40%毒死蜱乳油30毫升/亩。处理2: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亩。处理3:10%烟碱乳油50毫升/亩。处理4:植物杀虫剂1号60毫升/亩。处理5:40%氧化乐果乳油80毫升/亩。处理6:空白对照。2008年5月2日(为小麦灌浆期,也是麦蚜发生盛期),用山东卫士16型人工背负式喷雾器以30千克/亩的药液量均匀喷雾。各大区分3点取样,每点30穗,在喷药前定穗调查麦穗上及叶片上蚜虫数作为基数,喷药后2、4、6天调查残存蚜虫量,计算虫口减退率及校正防效。

二、结果与分析(见下表)

1. 喷药后2天 根据上表数据,喷药后2天各试验药剂对小麦蚜虫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处理1防效较好,达到83.7%;处理2防效较差,仅为43.2%;处理3防效更差,仅达到24.0%;处理4防效达到100%,其速效性及击倒性均较好;处理5防效较高,接近100%。方差分析表明,处理1、处理4、处理5之间防效差异不显著,而与处理2及处理3之间差异显著。

2. 喷药后4天 根据上表数据,喷药后4天处理1和处理2与喷药后2天防效相差不大;处理4防效仍为100%;处理3则有缓慢下降,防效降低了2.5%;处理5防效仍接近100%。方差分析表明,处理1、处理4、处理5之间防效差异不显著,而与另外2个处理之间差异显著。总体来看,各药剂防效在喷药后4天与2天变化不大。

3. 喷药后6天 根据上表数据,处理1防效有缓慢下降趋势,下降了3.8%;处理2的防效比喷药后4天则下降较多,下降了8.1%;处理3防效迅速下降,说明其持效期短,蚜虫有所反弹;处理4防效略微下降,说明其持效性及速效性均较好;处理5防效不变。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处理4、处理5之间防效差异不显著,与处理1之间差异显著。处理2、处理3不但防效差,而且持效性低。

三、小结与讨论

1. 毒死蜱 该药速效性较好、击倒力较强,但其防效不如常规农药氧化乐果,仅从本试验结果来看,防效虽为79.6%,但药后2~6天其单茎麦蚜数量保持在2~2.53头,仍在防治指标以下,建议在蚜虫发生的普通年份作为替代农药与氧化乐果等药剂交替使用,以延缓蚜虫抗药性的产生,从而提高整体防治效果,但蚜虫暴发期不可使用。

2. 吡虫啉 该药具有持效期长、内吸性强等优点,但经过多年的广泛不合理使用,已导致麦田蚜虫种群产生耐药性或抗药性。从本试验结果来看,其可湿性粉剂在蚜虫盛发期不宜使用,实际大田操作中蚜虫初发期仍可使用。

3. 烟碱 该药防效低、持效期短,建议不要使用。

4. 植物杀虫剂1号 该药为新型植物源农药,击倒力强,持效期长,可在生产上广泛应用,推荐应用剂量为60毫升/亩,可作为防治麦蚜的首选药物。

5. 氧化乐果 该药已经使用多年,其杀虫谱广、击倒力强、持效期长,可以继续使用,但因其属于有机磷类高毒农药,目前已经禁止在甘蓝上使用。建议与高效低毒的替代农药及植物源农药交替使用,以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农药残留。

新农药防治水稻螟虫试验总结 篇7

关键词:新农药,水稻螟虫,防治,试验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凯强 (凯源祥化工) 5%甲维盐;锐腾 (威远化工) 阿维菌素·氟灵脲;清水对照。

1.2 作物与靶标

试验作物:晚稻, 靶标:螟虫。

1.2.1 药剂用量与编号

(见表1) 。

1.2.2 小区安排:

试验设在吉安县横江镇仕洲村和官田镇林下村的晚稻田中进行。本试验田肥力中等, 排灌便利。本试验设5个处理, 前5个小区面积约有67m2, 空白处理区面积67m2, 小区间筑有约25cm高的小田埂, 不设重复。

1.2.3 施药方法。

喷雾法, 兑水30kg/667m2叶面均匀喷雾。

1.2.4 施药器械。

用工农—16型背负式喷雾器均匀透彻喷施一次, 施药时田间保持3cm水层。

1.2.5 施药时间。

9月12月及9月22日上午10时各施一次药, 此时水稻处于始穗期和齐穗期。

1.3 调查与统计方法

调查方法。每小区5点取样, 每点查5丛, 于施药前调查虫量基数, 药后3天、7天调查卷叶螟及残虫量, 计算防效。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由表2中分析结果看出, 各处理中试验药剂凯强40ml/667m2和锐腾100ml/667m2, 药后7天对稻纵卷叶螟防效分别为:87.8%、86.9%、89.9%、90.2%;药后14天对稻纵卷叶螟防效分别为:87.05%、84.5%、85.8%、87.5%。

3 小结与建议

我县今年的稻纵卷叶螟发生不算重, 10天内连续施药两次防治卷叶螟, 凯强和锐腾都能达到14天以上的持效期且防效都有80%以上, 达到了防治卷叶螟的理想效果。因此新农药凯强和锐腾防治卷叶螟效果和安全性都较好。

红豆杉扦插生根率以吲哚乙酸>生根粉1号>萘乙酸>快生根>对照为好, 最高生根率达93%;

2) 夏季移栽成活率高于春季移栽成活率技术方面有创新。夏季移栽东北红豆杉1a扦插苗比春季移栽成活率效果明显, 提高4.5%。

5 建议

1) 在白山地区选择东北红豆杉集中成片有代表性的地段, 建立东北红豆杉保护小区。

2) 在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相结合, 扩大东北红豆杉栽培基地规模。

3) 在扩繁的基础上, 将东北红豆杉大苗应用到城市绿化和居家盆景。

4) 在试验过程中, 发现有鼹鼠危害, 建议在大面积扩繁和栽植过程中, 应注意选地, 避免鼹鼠等地下有害动物的危害。

参考文献

温室番茄叶霉病农药防治研究 篇8

叶霉病 (Leaf mold)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其真菌定名为黄枝孢菌, 是影响番茄生产的主要病害。温度在9℃-34℃之间, 叶霉病病原都能生长发育, 发育的最适温度是20~25℃。在最适生长温度且湿度较大 (相对湿度在80%以上) 时, 10~15d可普遍发病。

叶霉病主要感染番茄叶, 严重时也可以为害茎、花、果实等。植株感病从下部向上蔓延。叶片感病初期正面出现黄绿色、边缘不明显的斑点, 叶片背面出现灰白色霉层, 后期则变为淡褐色至深褐色的不规则形绒状霉层, 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在叶片正面相应的部位变黄, 条件适宜时, 病斑正面也可长出黑霉, 严重时, 霉层布满叶背, 叶片常会出现干枯卷缩。果实染病后, 果蒂附近或果面形成黑色圆或不规则形斑块, 后发生硬化凹陷, 不能食用[6], 需将病果摘除, 以防病菌转染。嫩茎上也可产生相似的病斑, 花器发病易脱落。感染后期植株呈黄褐色并干枯。直接影响番茄的生长发育和果实成熟。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番茄病害进行了综合防治研究, 而且在抗病育种、生物防治、农业防治和农药防治[7]等方面多有研究。国内许修宏研究了叶霉病药剂防治作用[8], 义树生、唐蓉探讨了百菌清粉尘剂[9]、万霉灵超细粉尘剂对叶霉病的控制[10], 苗则彦三种杀菌剂敏感性测定[11], 刘长远斯克可湿性粉剂毒性[12]等在化学防治做了较多研究, 由于病菌极易产生抗药性, 影响防治效果。

为了减少番茄农药残留查、叶霉病病菌抗性, 以番茄温室中的病害及其农药施用情况的追踪调查, 为后续农药残留检测提供基础资料。本文中探讨叶霉快克对温室番茄叶霉病的短时、高效、低残留防治作用, 以及环境因素的共同防治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样点。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某一番茄温室。

1.1.2 供试药剂。

叶霉快克 (腐霉.福霉双) (山东罗邦生物农药有限公司) , 可湿性粉剂, 低毒, 总有效成分25%, 腐霉剂5%, 福美双20%。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温室面积866.7m2, 分9间, 每间6垄, 每垄定植18株, 每间108株。

施药方法:叶霉快克 (25g) +水 (30L) 混合, 于下午4~5时喷洒, 对患病植株叶片进行正反面喷洒, 5桶 (5x30L) /866.7m2/次, 连续喷3d, 3d为一个周期, 看病情决定循环次数。

1.2.2 数据统计与分析。

采用随机抽样法。3、4、5月定期到茄子温室观察, 分别于施药前、第1轮施药后7d及第2轮施药后7d采样。

温室内任选3样点 (每样点108株) , 并记录每样点植株数和患病植株数 (果实染病株数和叶子染病株数) 、样株番茄总叶数和病叶数、样叶叶面积和病斑面积, 每样本进行3个重复。用尺子量取整片叶子的对角线长度、病斑对角线长度, 叶子面积计算方法为对角线乘积的80%。记录温室内温度计所测得的棚内温度。

将统计得到的数据新建入Excel中, 求得病株率、病叶率、病果率、病斑率, 并用SPSS Statistics17.0进行单因素 (ANOVA) 数据分析, 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多重比较 (LSD、Duncana) , 显著性水平为0.05, 分析各数据间的差异显著性。

病株率=感病植株/所有植株, 叶病株率=叶片感病植株/所有植株, 果病株率=果实感病植株/所有植株。病叶率=感病叶数/该株总叶数, 病果率=感病果数/该株总果数, 叶病斑率=叶片病斑面积/该叶片总面积。

2 结果

2.1 番茄叶霉病形态

健康植株叶羽状复叶或羽状深裂, 长10~40cm, 小叶极不规则, 大小不等, 常5~9枚, 卵形或矩圆形, 长5~7cm, 边缘有不规则锯齿或裂片 (图1-a) 。番茄叶霉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黄绿色、边缘不明显的斑点 (图1-b) , 叶片背面出现一些灰白色霉层 (图1-c) , 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晚期叶片正面在相应的部位退绿变黄, 条件适宜时, 病斑正面也可长出黑霉 (图1-d) , 叶背面变为淡褐至深褐色的不规则形绒状霉层 (图1-e) , 严重时, 叶片常出现干枯卷缩 (图1-f) 。健康浆果扁球状或近球状, 肉质而多汁液, 桔黄色或鲜红色, 成熟前为绿色, 光滑 (图2-a) 。染病果实果蒂附近或果面形成黑色圆形, 或不规则形斑块, 硬化凹陷 (图2-b) ?;嫩茎和果柄上也可产生病斑 (图1-c) 。

2.2 番茄叶霉病防治效果

病株率:4月的番茄叶霉病病株率比3月增长了0.31% (图3-a) , 5月的病株率下降约53%, 差异显著 (p≤0.05) 。

病叶率:相同样点不同时间叶霉病病叶率差异显著 (图3-b) 。样点1, 4月病叶率比3月增长了10.42%, 5月比4月减少了32.32%, 差异显著 (p≤0.05) ;样点2, 4月的病叶率比3月增加了2.65%, 5月比4月减少了29.663%, 差异显著 (p≤0.05) ;样点3, 4月病叶率比3月略有减小, 5月病叶率与3、4月相比减少约22.5%, 差异显著 (p≤0.05) 。相同时间不同样点间叶霉病病叶率差异不显著 (图3-b) 。3月, 3个样点病叶率差异不大;4月, 样点1和3差异显著 (p≤0.05) ;5月3个样点病叶率差异不显著 (p≥0.05) 。

病斑率:相同样点不同时间叶霉病病斑率差异显著 (图3-c) 。样点1, 5月的病斑率为0.2257%, 比3、4月的相比减小了月5%;样点2, 5月病斑率最小, 为0.4804%, 4月的病斑率与3、5月的差异显著 (p≤0.05) ;样点3, 病斑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 3月病斑率与4、5月的差异均显著 (p≤0.05) 。3、4、5月3个样点中番茄病斑率均差异不大 (p≥0.05) 。

3 分析与讨论

样点间喷洒叶霉快克的时间、剂量差异不大, 造成样点间发病率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环境因素。病病菌喜高温、高湿环境, 20~25℃、相对湿度95%以上极易发病, 需及时通风、降温。棚内与由于温室内通风口的相对位置不同, 不同样点间通风效果有所差异, 空气湿度变化也不同, 导致样点间发病率和防治效果有所差异。样点3距草帘通风处病率低, 样点1、2距通风口处远发病率较高。湿度大的样点1、2比湿度小的样点3发病率高。一天24h不同样点所接受光照程度不同, 发病率也不同。

相同样点不同时间的叶霉病发病率, 主要由于3、4、5月温室内温度分别为18℃、22℃、27℃, 外界气温升高, 温室内温度也逐渐升高, 在4、5月是叶霉病病原菌发育的最适温度。由于3月中旬及时喷洒叶霉快克, 连续3d为一个周期, 用药2个循环后, 4月叶霉病发病率与3月的发病率无较大差异, 说明叶霉病已得到控制。5月气温上升至27℃, 超出了病原菌生长的最适温度, 生长受到抑制, 同时4月连续3d为一个周期, 用药2个循环后, 5月叶霉病病株率、病叶率、病斑率明显减小。温度和农药的综合作用, 叶霉病病情得到控制, 趋于治愈。

由于叶霉病、可发生在番茄整个生长期, 虽然农药对叶霉病有一定的防效, 但受到空气湿度、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如长时间用药, 病原菌产生抗性, 引起农药残留影响番茄的品质。通过实验得知, 根据气温升高与番茄叶霉病发病率的关系, 及时调整温室内湿度、温度, 降低农药使用, 减少农药残留, 保证番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发科, 陈满盈等.番茄病害防治的关键环节[J].长江蔬菜, 2001 (3) :28

[2]梁朝辉.番茄病害辨别及防治[J].农村科学实验, 1996 (6) :21-22

[3]毛国忠, 王维国等.番茄主要病害的发生危害及综合防治[J].农业科技资讯, 2001 (3) :28-29

[4]金钦汉, 等, 译.Ambrus A.农药残留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5]何亚斌.不同蔬菜中农药残留与消解规律的初步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05.

[6]刘志恒.番茄叶霉病[J].新农业, 2003, (4) :28

[7]张英杰, 张举梅, 张赓红.国外番茄抗病育种研究概述[J].北方园艺, 1998.3 (4) 40-42

[8]许修宏.番茄叶霉病药剂防治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9, 30 (1) :36-40.

[9]义树生, 唐蓉.5%百菌清粉尘剂防治保护地番茄叶霉病效果研究[J].青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8, 16 (3) :12~14.

[10]义树生.6.5%万霉灵超细粉尘剂防治保护地番茄叶霉病效果试验[J].青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9, 17 (4) :30~32.

[11]苗则彦.番茄叶霉病菌对三种杀菌剂敏感性测定[J].辽宁农业科学, 2000 (3) :49~50.

稻瘟病的防治现状及非农药防治途径 篇9

1 稻瘟病的防治现状

防治稻瘟病的主要措施是培育抗病品种和用农药防治。农药防治增加成本, 且防效有限, 又因长期使用使病原菌的抗药性日趋增加, 以致农药用量越来越大, 防效越来越差, 最终导致稻米中的农药残留严重超标, 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同时造成了土壤环境污染, 破坏农田生态系统, 影响环境安全, 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培育抗病品种固然是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但由于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复杂性和高度变异, 一个抗病品种往往在推广若干年后, 就因为产生新的优势小种而丧失抗性, 特别是含有单个主效抗病基因的品种更是如此。由于目前对抗性基因的运作机制还不是很清楚, 要培育出具有广谱性和持久性的抗病品种还非常困难[1]。因此, 寻求新的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或途径, 有着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2 稻瘟病的非农药防治途径

稻瘟病在水稻全生育期均可发生, 按受害部位不同, 分别称之为苗瘟、叶瘟、节瘟、穗瘟、粒瘟。菌丝生长温度范围8~37℃, 最适温度26~28℃;孢子形成温度10~35℃, 相对湿度90%以上最适。孢子萌发需水存在, 并持续6~8 h。适宜温度才能形成附着孢子并产生侵入丝, 穿透稻株表皮, 在细胞间蔓延摄取养分。在阴雨连绵, 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 或早晚有云雾, 或结露条件下, 病情扩张迅速[2,3]。

由此可见, 高温高湿、阴雨寡照、相对湿度高是稻瘟病发生流行的气候条件。虽然气候条件是不能改变的, 但通过栽培措施可以改变稻田气候条件。

2.1 加强田间管理, 创造不适于稻瘟病发病的条件

(1) 增加稻田透风透光条件, 以利降低稻株水滴、水膜结露量和时间、降低病菌侵染机会。减少甚至杜绝直播、撒播;扩行栽插, 一般在肥力土壤上适宜的行穴距为30 cm×15cm;在水稻全生育期内应清除稻田稻埂杂草。

(2) 加强水稻水层管理。既不大水漫灌, 又不使水稻处于缺水干旱中。浅水湿润灌溉既有利于节水, 促进水稻生长, 也有利于降低田间湿度, 降低稻瘟病发病条件, 尤其是抓好水稻高峰苗期的搁田晒田, 以提高水稻生理抗性[4]。后期干湿交替, 促进稻叶老熟, 增强抗病力。

(3) 选择高抗品种。高温高湿、阴雨寡照之所以成为稻瘟病传播流行的有利条件, 是因为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水稻易出现疯长, 茎叶疲软, 机械强度降低, 植物细胞壁软化, 导致病菌容易穿透表皮摄取养分。因而选择推广种植适宜当地的茎秆粗壮、叶片挺拔、不易倒伏的多抗品种2~3个。一些优质品种由于高秆叶披不适宜密植, 往往容易感染稻瘟病或其他病害, 说明植物组织强度、株型紧凑、茎叶挺拔与抵御稻瘟病存在着高度相关性, 而且一般高抗病害是统一的。水稻通过病菌选择, 在提高自身抗病性的同时, 提高了光合效率, 提高了吸收养分能力, 提高了整体抗逆性, 在扩大自身生存群体的同时, 给病菌以更多的寄主食物来源。

(4) 水稻高产措施同样也可以提高抗性。采用无病原稻种并作浸种处理;病区年年更换秧田, 旱育稀植、培育壮秧、带蘖栽插, 喷施叶面肥和植物调节剂, 增加磷钾, 降低氮肥、配方施肥, 以平衡水稻营养, 提高水稻抗病性。

2.2 增施硅肥, 增强水稻的抗病抗虫害能力

施用硅肥后, 水稻植株吸收二氧化硅于稻体中形成比较坚硬的硅化细胞, 因而增强了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5]。由于大多数寄生性真菌包括稻瘟病真菌都是通过表层细胞壁渗入植物体内的, 当施入硅肥后水稻吸收硅元素增加, 固态硅与植物表皮细胞壁结合时形成一种机械屏障, 以防止真菌的菌丝及昆虫上颚或幼虫渗入植物体中。另外, 水稻叶面硅化细胞增多不易受到酶的分解, 从而防止随酶解形成的真菌菌丝入侵。据报道, 水稻施纯硅肥15~45 kg/hm2, 可增产13%~15%。使用硅肥的水稻有效分蘖率高、结实率高、穗大粒多、促早熟、活秆成熟、增产效果显著、抗病性明显增强, 即使水稻感染上稻瘟病, 仍可以使病斑硅质化, 控制病斑发展, 而且水稻根系发达、秆壮抗倒、抗旱、抗病虫力强。

2.3 使用植物调节剂———多效唑, 增强水稻抗病性

植物调节剂———多效唑可使水稻植株生长矮壮, 缩短节间, 提高抗倒能力, 增加分蘖, 同时叶片增厚, 叶色加深, 叶绿素含量增加、提高光合效率从而达到籽粒饱满, 提高产量。又由于叶绿素等大分子物质的增加、细胞液浓度提高, 从而增强抗病性。一般来说, 自然界抗寒、抗旱性强、叶色深绿的植物都有较强的抗病性, 都源自于其有较高的细胞液浓度带来的高渗透压和大分子物质难分解。因为相对于微小病菌细胞而言, 其不可能拥有较高的细胞内含物、细胞液浓度, 而摄取营养需要植物寄主较低的渗透压和容易分解小分子热性物质才能顺利侵染, 这也是稻瘟病需要借助高温、高湿特殊气候条件、降低水稻细胞液浓度、降低渗透压才能侵染流行的根本原因。一般水稻用15%多效唑1 500~2 250 g/hm2, 对水750 kg/hm2, 均匀喷施在秧苗上即可。

摘要:介绍稻瘟病的防治现状及非农药防治途径, 包括加强田间管理、增施硅肥、使用植物调节剂等措施, 以为稻瘟病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稻瘟病,防治现状,非农药防治途径

参考文献

[1]蒋晓英, 张致力, 陈旭, 等.稻瘟病无害化防控技术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 2009, 21 (3) :121-123, 135.

[2]黄瑞荣, 华菊玲, 王梅和, 等.江西省稻瘟病发生流行趋势和治理对策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 2006, 18 (5) :80-82.

[3]伍明祥.水稻品种多样性栽培防治稻瘟病试验初报[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1, 30 (4) :305-308.

[4]姜立新.绥化市北林区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3) :168.

猪有机磷农药中毒及防治 篇10

关键词:猪,有机磷农药,中毒,防治

有机磷农药中毒是农畜由于吸入或采食某种有机磷制剂所引起的病理过程,以体内的胆碱酯酶活性受抑制,从而导致神经生理机能的紊乱为特征。我国目前较为常见的制剂剧毒类有对硫磷(1605)、内吸磷(1059)、甲基对硫磷(甲基1605)、甲拌磷(3911)等。强毒类有敌敌畏(DDVP)、乐果(Rigor)、甲基内吸磷(甲基1059)、杀螟松等。弱毒类有敌百虫、马拉硫磷等。

1 一起猪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病例

1.1 发病情况及诊断

2015年4月15日上午8:30左右,泾川县高平镇某农户家饲养的18头育肥猪,每头猪体重大约在70斤左右,全部中毒。接到农户电话后笔者前往发病现场,看到满圈都有病猪呕吐物。发病猪只流涎,全身出汗,呼吸困难。腹泻、瞳孔缩小,大量白沫附于唇边,全身肌肉震颤,中毒严重的瞳孔极度缩小,视力模糊、痉挛,体温37.5~38.1℃,根据以上临床症状,初步诊断为有机磷农药中毒。后从农户口中了解,全部发病的两圈猪属于误食被农药污染的饲料而发生的中毒事件,属有机磷农药中毒。

1.2 治疗情况

一是用0.5%硫酸阿托品,按每公斤体重0.05 mg肌注,同时采用碘解磷定注射液5 ml,0.125 mg的含量,每头猪10 ml肌注。其中对两头中毒症状比较严重的先用高锰酸钾溶液洗胃,洗胃后按每公斤体重0.2ml静注阿托品,同时肌注解磷定,每头15 ml。用药10min后,两圈猪中毒症状有明显的好转,1 h后对阿托品作用不明显的猪再分别注射一次阿托品和解磷定,其用量减半。

二是对发病的猪停食半天,全部给予盐类泻药,并且3 d内停喂潲水,4 d后食欲基本恢复正常,死亡2例。

1.3 引起中毒发病急的原因分析

主诉:当天8:00左右开始饲喂昨晚煮沸的潲水,到8:20出现呕吐症状,并且呕吐现象越来更加严重。原因分析:因饲喂的潲水中有一定量的油类,油类物质能够在短时间内加快毒物的吸收,固有机磷农药中毒后禁用油类泻剂,只能用盐类泻药。

对重症病例,要先进行洗胃或催吐,从而减少毒物的吸收,再给予适当的盐类泻药,加快毒物的排除。更加有利于病畜的康复。

2 病因及发病机理

2.1 病因

一是畜禽误食被农药污染的饲草或饮水而发生的中毒。二是使用农药做驱除内外寄生虫等医用目的的方法不当或剂量过大而发生中毒。三是人为的投毒破坏活动,这是值得注意的。

2.2 发病机理

有机磷农药属于剧烈的接触毒。具有高度的脂容性,可经完整的皮肤而渗入机体,且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吸收较为快速且完全。家畜中以消化道吸收热中毒者最为常见。有机磷农药进入动物体内后,主要是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在正常机体中胆碱能神经末梢所释放的乙酰胆碱,并生成乙酰化胆碱酯酶的中间产物,继而产生水解作用迅速地分离出乙酸,而胆碱酯酶则又恢复其正常生理活性。

有机磷化合物可同胆碱酯酶结合而产生对位硝基酚和磷酰化胆碱酯酶。磷酰化胆碱酯酶则为较稳定的化合物,仅可极缓慢地发生水解,且经久后还可能成为不可逆性,导致无法恢复其分解乙酰胆碱的作用,使体内发生乙酰胆碱的蓄积,出现胆碱能神经的过度兴奋现象。

3 病理变化

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病畜尸体,除其组织标本中可检出毒物和胆碱酯酶的活性降低外,缺少特征的病变。仅在延迟死亡的尸体中可见肺水肿、胃肠炎等继发性病理变化。

3.1 急性病例

经消化道中毒在10 h以内死亡的急性病例,除胃肠黏膜充血和胃内容物可能有大蒜味外,无其他病变。经10 h以上则可见其消化道黏膜存在有出血斑点,黏膜呈暗红色,肿胀,且易脱落。肝、脾肿大。肾浑浊且肿胀,被膜不易剥离,切面呈淡红褐色而境界模糊。肺充血,支气管内含有白色泡沫。心内膜中可见有不整形的白斑。时间稍久后,尸体内发现浆膜下有小出血点,各实质器官都发生浑浊肿胀。胃肠发生坏死出血性炎,肠系黏膜淋巴结肿胀、出血。胆囊膨大、出血。心、内外膜有小出血点。肺淋巴结肿胀、出血。切片镜检时,尚可见肝组织中存在小坏死灶,小肠的淋巴滤胞也有坏死灶。

3.2 急性中毒者

胃肠内容物有蒜臭味或胃肠黏膜充血、出血、肿胀,并多半呈暗红色或暗紫色。气管内常有白色泡沫存在。肺充血、肿大。心内膜有不整形的白斑。肝、脾肿大。肾混浊肿胀。

3.3 亚急性病例

胃肠黏膜发生坏死性、出血性炎症,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出血。胆囊肿大、出血,黏膜、黏膜下层和浆膜有广泛性出血斑,各实质器官发生混浊肿胀。肺淋巴结肿胀、出血。镜检,肝和肾实质变性、胸腺及脾脏淋巴细胞减少。病程较长者,肝组织、小肠淋巴滤泡有小坏死灶。

4 症状

有机磷农药中毒时,因制剂的化学特性、病畜的种类,以及造成中毒的具体情况等不同。其所表现的症状及程度差异大,但基本上都表现为胆碱能神经受乙酰胆碱的过度刺激而引起的过度兴奋现象,临床上有将这些可能出现的复杂症状归纳为三类。

4.1 毒蕈碱样症状

当机体受毒蕈碱的作用时,可引起副交感神经的节前和节后纤维,以及分布在汗腺的交感神经中,节后纤维所发生的胆碱能神经兴奋。

一般食后1~3 h内出现症状,主要表现是大量流涎,呕吐、流泪、腹前和下痢,肠蠕动亢进,四肢、颈部和臀部肌肉震颤,结膜充血,耳静脉怒胀明显,呼吸困难,口吐白沫,烦躁不安,瞳孔缩小,眼斜视,最后抽搐痉挛,便溺失禁。常因肺水肿和心脏麻痹而死亡。

4.2 烟碱样症状

当机体受烟碱的作用时,可引起支配横纹肌的运动神经末梢和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包括支配肾上腺髓质的交感神经)等使胆碱能神经发生兴奋;但在乙酰胆碱蓄积过多时,则将转为麻痹,具体的表现为肌纤维性震颤,血压上升,肌紧张度减退(特别是呼吸肌),脉搏频数等。

4.3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在病畜脑组织内的胆碱酯酶受抑制后,使中枢神经细胞之间的兴奋传递发生障碍,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紊乱,表现为病畜兴奋不安,体温升高,搐搦,甚至陷于昏睡状态等。

5 临床化验

对可疑的病例除在必要时采取剩余饲料、饮水或胃内容物检验有机磷农药的存在时,或取尿液检出其分解产物外,临床上则采用滤纸法进行胆碱酯酶活性的简易测定,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本法的原理,即正常的胆碱酯酶同乙酰胆碱作用后,生成乙酸而使其PH发生变化,通过指示剂溴麝香草酚蓝(BTB)的呈色反应,而间接反应胆碱酯酶的活性”[1]。

“其操作是先将1~1.2cm的滤纸片用1%氯化乙酰胆碱液和溴麝香草酚蓝(BTB)液浸透后,取血样一小滴(约如绿豆大小)加在试纸中央,然后将其夹在两枚玻片间,在37℃中保温放置20 min(如室温低于30℃时可贴身保温),待作用完毕后,在明亮处(勿正对光源)观察血滴中心部的色调变化,并对照标准色图以判定胆碱酯酶的活力(如无标准色图时也可临时采取正常血样做成标准色)”[1]。

6 病程及预后

根据接触有机磷农药的次数,摄入量的多少,以及是否得到及时的救治措施等,发病病程可自数小时内拖延至数天。一般在发病后若能即时停止接触或采食,经12 h后可见病情顿挫,如能耐过24 h者,多有痊愈希望。但至完全康复则需1周左右。在未经彻底治愈或重症的慢性病例中,有残留视力障碍后躯麻痹或幼畜发育受阻所产生的后遗症等。

7 诊断

据调查“有接触有机磷农药的病史,比较特征性神经兴奋的症状,如流涎、出汗、肌肉痉挛、瞳孔缩小、肠音强盛、呼吸困难等早期的诊断”[2]。要及时,进行有机磷农药等毒物的检验。紧急时可用阿托品治疗。

8 治疗

8.1 一般急救处理

8.1.1 应立即切断毒源

停止使用疑为有机磷农药来源的饲料或饮水;离开有毒环境,移至空气新鲜处;如有机磷外用药引起的,像敌百虫涂抹过多等造成中毒的,应充分用清水清洗患部、勿用碱性制剂和热水。

8.1.2 清除毒物

若口服中毒,应用1%的肥皂水,或4%的碳酸氢钠水,或0.01~0.05%的高锰酸钾水,或1%的过氧化氢(双氧水)洗胃,直至洗出液体无磷臭味。若是口服敌百虫中毒,则不能用碱性溶液洗胃,因为敌百虫在碱性条件下可转化成毒性更强的敌敌畏,可用清水或生理盐水。若是对硫磷中毒,则禁用高锰酸钾洗胃,因为能将其氧化成毒性更强的对氧磷。若洗胃有困难应催吐。

8.2 特效解毒剂

在采取紧急处理的同时,应尽快用药物救治。“常用的特效解毒药有硫酸阿托品(生理拮抗剂)和解磷定、氯磷定、双复磷(胆碱脂酶复活剂)等。较为满意的治疗方案是阿托品结合解磷定的综合疗法。阿托品的用量是5~10 mg皮下注射,严重时可耳静脉注射。早期、足量的用药将决定阿托品的疗效。有机磷中毒畜体随病程的加重,其对阿托品的耐受力也将逐渐增大,可增加4~5倍。首次注射后,应注意观察瞳孔的变化,若无明显好转可在30 min后重复注射l次,直到瞳孔散开,逐渐清醒。此时,阿托品中毒也应在考虑之列,故应仔细观察,对剂量的需要也因该慎重掌握”[3]。其次解磷定的首次用量可按0.8~1 g,溶于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中,静脉或皮下注射。以后可按每公斤体重20~50 mg用药,每2 h注射l次或与阿托品给药次数一致。同时与解磷定作用相同的还有氯磷定和双复磷。氯磷定的用法和用量可参考解磷定,其毒性小,但对乐果中毒效果差,且对敌百虫、敌敌畏、对硫磷、内吸磷等中毒经48~72 h后的病例无效。双复磷对各种有机磷都有良好的解毒效果,其剂量要按每公斤体重40~60 mg。本药还能通过血脑屏障,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有良好的缓解作用;其水溶性较高,可供皮下、肌肉和静脉注射。

8.3 对症辅助疗法

强心补液,解毒保肝。应及时准确地补液,静脉或腹腔注射复方生理盐水、葡萄糖盐水、高渗糖溶液等。有饮欲的,可喂给口服补液盐。对心脏功能衰竭的,可用安钠咖、樟脑磺酸钠等。神经症状严重的,可用镇静剂。防止并发感染,可用抗生素类。

8.4 中药

可用“滑石、甘草各50 g,绿豆250 g(去壳),共为末,开水冲服”[4]。

9 预防

一是健全对农药的购销、保管和使用制度,落实专人负责。二是严格管理农药,防止猪误食,保证饲料、饮水不被农药污染。刚喷洒过农药的青绿饲料不能喂猪。用含有有机磷的药物给猪驱虫时一定要控制剂量。三是开展经常性的宣传工作,以普及和深化有关使用农药和预防家畜中毒的知识,以推动群众性的预防工作。四是由专人统一安排施用农药和收获饲料,避免互相影响。对于使用农药驱除家畜内外寄生虫时,可由兽医人员负责,定期组织进行,以防意外的中毒事故。

1 0 小结

总之,猪有机磷农药中毒是一种复杂的难掌握量的中毒性疾病。因此,在猪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治疗上,必须根据其发病原因,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并加强管理,进行综合防治,才能将猪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同时也应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有专人专柜负责药品的保管分发,并定期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畜体的驱虫等。而且经常给农户进行宣传工作,普及和深化有关农药和预防家畜中毒的知识等。

参考文献

[1]丁保森,李冬梅.谨防猪只有机磷类农药中毒[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8,⑴.

[2]蔡银高,蔡小平.猪有机磷中毒的诊疗[J].中国兽医杂志,1999,⑻.

[3]周发梁.猪有机磷中毒的诊治[J].畜牧兽医杂志,2000,⑵.

上一篇:免疫效应下一篇:支付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