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酸碱性

2024-07-13

溶液酸碱性(精选十篇)

溶液酸碱性 篇1

许多含氧酸根离子在酸性溶液中具有强氧化性, 而在中性或者碱性溶液中却不具有氧化性, 或者氧化性很弱。如HNO3具有很强的氧化性, 而Na NO3却不具有氧化性, 这说明NO3-在酸性介质中才具有氧化性。再如, Mn O4-在酸性条件下被还原得Mn O2, Mn O2溶解继续被还原为Mn2+。在碱性或中性介质中由于生成的Mn O2不溶解, 不能继续被还原, 所以Mn O4-在酸性介质中的氧化性要比中性或碱性溶液中强。

许多金属离子及化合物也有同样的现象。如Fe3+在酸性介质中具有强氧化性, 而在碱性溶液中由于生成Fe (OH) 3沉淀, 使Fe3+浓度大大减小, 这样, 也就表现不出氧化性。相反, Fe2+在酸性介质中由于只能被空气中的氧气缓慢氧化, 还原性也就较弱, 而在碱性介质中, Fe2+生成Fe (OH) 2沉淀, Fe (OH) 2能迅速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从而表现出较强的还原性。再如, 前面说过的Mn O2由于在酸性溶液中才能溶解得到Mn4+, 所以Mn O2在酸性介质中才能表现出氧化性。因此, 在检验乙烯、乙炔等还原性物质时要用硫酸酸化后的高锰酸钾溶液, 因为深紫色的Mn O4-变成几乎无色的Mn2+, 现象非常明显。在中性溶液里生成棕黑色的二氧化锰悬浊液, 现象就不太显著。相反, Mn2+在中性或碱性介质中, 生成Mn (OH) 2沉淀, 得到的沉淀能很快被氧化, 从而表现出较强的还原性。在酸性溶液中被氧化生成的物质极不稳定, 因而表现不出还原性。

常见的溶液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种类并不多, 现列表如下。熟悉这个表, 一般的溶液中氧化—还原反应都不难写出。

举例如下:

前面所述在碱性介质中, Fe2+生成Fe (OH) 2沉淀, Fe (OH) 2能迅速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其他氧化剂也能很快氧化氢氧化亚铁, 如把氯水滴入含有氢氧化亚铁沉淀的碱性溶液中时, 发生如下变化:

可见, 虽然溶液中的H+和OH-不参加氧化—还原反应, 但能影响氧化—还原反应, 因此, 不可忽视这些离子的存在。

《溶液的酸碱性》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有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2、说出典型的强酸和生活中常见的弱酸性物质,确认强酸具有腐蚀性,说出典型的强碱和生活中常见的碱性物质,确认某些碱性物质具有一定的去污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知道物质酸碱性强弱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及酸雨对环境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会用石蕊试液测定物质的酸碱性,知道物质酸碱性强弱可用PH值的高低来表示,会用PH试纸和标准比色卡测定物质酸碱性的强弱。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重视实验态度与习惯的形成,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2、养成严谨的科学观察和思维习惯,尊重事实。

二、教学重点

认识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物质酸碱性及酸碱性强弱测定方法。

三、教学难点

对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的认识;PH的大小与物质酸碱性强弱的关系。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玻璃棒、烧杯、表面皿、试管、浓硫酸、食醋、稀盐酸、稀硫酸、固体氢氧化钠、固体氢氧化钾、熟石灰、氢氧化钠溶液、石蕊试液、pH试纸、洗涤剂;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浓硫酸的性质:无色、粘稠的油状液体,密度是1.84g/mL,有强烈的腐蚀性,同时还有吸水性和脱水性,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量。是一种用的干燥剂。

浓硫酸沾在皮肤上时应立即用干布擦去,再用水冲洗干净,一定不能先用水冲洗。

2、浓盐酸的性质:无色(工业盐酸含有杂质是黄色)、有刺激性酸味的液体;易挥发,挥了出的HCl气体极易溶于水,溶解于空气中的水分中形成盐酸小液滴,所以打开浓盐酸瓶口会看到有白雾。

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是混合物。

3、雨水的酸性:正常的雨水因为溶解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显弱酸性,酸雨是指pH<5.6的雨水。

4、氢氧化钠:白色块状固体,易吸水性,易潮解,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有强烈的腐蚀性。

俗名:火碱、烧碱、苛性钠。新课讲解: <一>酸性物质

1、引言:钢铁、化肥、塑料、食品、药物等的生产过程中经常要用到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是两类基本的物质。如:人的胃液里就含有胃酸—盐酸,没有它,我们就不能有效地消化各种食物;若胃酸含量过多,又容易得胃病,需用含碱性的药物进行治疗。

2、设疑激趣:(1)你对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还有哪些认识?(2)你能说出哪些物质呈酸性、哪些物质呈碱性吗?

3、实验:取一瓶食醋,倒一点在烧杯中,示范一下闻药物气味的方法,然后请每一探究小组学生闻一闻食醋的气味。回答:有酸味。

4、讲解:(1)用手轻轻扇动瓶口使气味飘进鼻孔来,同时告诉学生:实验室里的化学药品都不能用鼻子直接闻,更不能用嘴尝,这是一个操作规范。(2)食醋是一种酸溶液,它有酸味,具有酸性。(3)出示盐酸、硝酸、硫酸,指出它们是常见的强酸。

5、提问:你们吃的水果中哪些有酸味呢?学生回答后指出这些水果中均会有一些不同的酸性物质,所以有酸味,但酸性不是很强——叫弱酸性物质。

6、实验:课本的浓硫酸强腐蚀性实验演示,得出浓硫酸具有很强的腐蚀性,浓硝酸也有强腐蚀性。

7、讲解:万一不小心粘有浓硫酸之后的急救措施。<二>碱性物质

出示常见的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钾、氨水及一些碱性物质:小苏打、纯碱、洗涤剂等物质。

1、读图:认识课本上一些强碱和弱碱性物质。

2、设问激趣:你们知道清洗脱排油烟机的工人师傅用是的什么药品吗?(讨论:大多数不知道)

3、探究实验:碱性物质的去污能力。

4、问:现在你们知道刚才提的问题了吗?(答:知道,是碱性物质。教师指出:大多数是纯碱)

5、归纳:某些碱性物质有一定的去污能力,可作洗涤剂。但强碱有腐蚀性,使用时要小心。

<三>物质酸碱性的测定

Ⅰ、用石蕊试液判断物质的酸碱性

出示紫色石蕊试液,叫学生拿出探究小组桌上的石蕊试液,请他们辩别颜色。

1、探究实验:二个探究小组做石蕊试液分别滴入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二个探究小组做石蕊试液滴入盐酸和石灰水中;剩余探究小组做石蕊试液滴入各种不同的洗涤剂中。

2、探究结果汇报:(表扬)

3、得出结论:通过比较实验现象差异性和共同性得出: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Ⅱ、用PH判断物质酸碱性的强弱

1、探究小组讨论:使用石蕊试液判断物质酸碱性的优缺点。

2、讲解:测定物质酸碱性强弱的必要性。

3、课件演示:“由于土地的盐碱化和酸雨造成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4、演示:用PH试纸测定物质酸碱性强弱的方法及规范的操作方法介绍。

5、探究实验:请各探究小组分别测出下列物质的PH值:1%的盐酸、氢氧化钠溶液;10%的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纯水、食盐水等(教师巡视,帮助纠正他们的错误操作)。

6、探究结果汇报。

浅谈水的电离与溶液的酸碱性 篇3

关键词:电解质溶液;水的电离;溶液的酸碱性

高考中常涉及水的电离与溶液的酸碱性,且该知识点的出题思路比较灵活,常与元素及其化合物有关知识进行出题考查,难易程度弹性很大。笔者根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了解的一些知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对电解质溶液中水的电离与溶液的酸碱性等知识点,现对这部分问题的理论以及部分例题进行阐述,为方便学生进行解题提供科学依据。

一、纯水的电离

水的电离属于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向移动,c(H+)和c(OH-)浓度同时增大,但是c(H+)和c(OH-)相等,溶液的性质不会发生改变。常温下纯水电离出的c(H+)等于c(OH-),其含量均为1×10-7mol/L,即水的离子积常数在常温下为1×10-14,氢离子指数为7,电离度α为1.8×10-9。电离度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只有在温度变化下才会出现变化,因此,当电解质溶液的温度发生变化时,水的离子积常数值和氢离子指数也会发生变化,导致溶液的酸碱性发生变化。举个例子分析,在当纯水加温至100℃时,水的离子积常数值为10-12,那么此时的pH、c(H+)、c(OH-)以及电离度α的数值为多少?由于水的温度升高,水的电离度也会呈相同的变化,但c(H+)仍然等于c(OH-),因此,溶液仍为中性,c(H+)=c(OH-)=1×10-6mol/L,pH为6,电离度α为1.8×10-8。

二、酸溶液中水的电离

由于酸溶液中的氢离子增多,导致水的电离平衡被破坏,水的电离方程式为:H2O+H2O■H3O++OH-,而酸溶液会使得水的电离平衡向左移动,导致电离度降低。因此,在酸性溶液中,氢离子主要来自酸溶液,而少量的氢氧根离子来自于水。举例分析,常温下pH为4的HNO3溶液中,c(OH-)以及水电离中的c(H+)和c(OH-)数值为多少?从溶液分析,硝酸为酸性较强的物质,且pH值为4,说明c(H+)的值为10-4mol/L,并根据水的离子积常数在常温下为1×10-14可得c(OH-)为1×10-10mol/L,而由于水电离的c(H+)值为10-10mol/L<1×10-4mol/L,硝酸中水的电离较小,因此可以忽略不计,而常温下纯水为c(H+)值为1×10-7mol/L>10-10mol/L,因此,可以推断出酸溶液可使水的电离度降低,相当于往纯水中加入强酸后抑制了水的电离。

三、碱溶液中水的电离

碱性溶液使得氢氧根离子增多,导致了水的电离被抑制,也使得水的电离平衡向左移动,导致水电离度减小。因此,在碱性溶液中,氢氧根离子主要来自碱性溶液,而少量的氢氧离子来自水。例如,常温下在pH为10的KOH溶液中,c(OH-)值以及水电离出的c(H+)和c(OH-)数值为多少?首先根据溶液的pH分析可得出,常温下KOH溶液中,c(H+)值為10-10mol/L,其c(OH+)值为10-4mol/L,并根据H2O■OH-+H+,可得水电离出c(H+)和c(OH-)都为10-10mol/L,与常温下1×10-7mol/L的c(OH-)相比较小,水的电离度降低,水电离中的c(OH-)被忽略,相当于往纯水中加入强碱后抑制了水的电离。

四、盐溶液中水的电离

盐溶液中无过多的酸或碱,其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均来自于水,但是由于盐电离出的弱酸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与H2O发生反应,导致水的电离平衡发生移动,待水的电离平衡重新构成时,溶液中的c(H+)和c(OH-)数值不相等,溶液便呈现不同的酸碱性。根据盐的类型可以分为三种情况:强酸弱碱盐溶液中水的电离、强碱弱酸盐溶液中水的电离以及强酸强碱盐溶液中水的电离。在第一种情况下,水电离出的弱碱阳离子与OH-发生反应形成弱碱,使得溶液中的氢离子相对过剩,导致c(OH-)小于c(H+),即溶液pH<7。在第二种情况下,水电离产生的弱酸阴离子与氢离子反应生成酸,使得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相对过剩,导致c(OH-)大于c(H+),即溶液pH>7。在第三种情况下,盐电离出的离子不会与H2O发生反应,因此与常温下纯水相同,c(H+)=c(OH-)=1×10-7mol/L,溶液pH=7呈中性。

虽然水的离子积常数在常温下是一个固定值,但是溶液中若是存在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则可能对水的电离平衡造成影响,在实际做题训练时一定要弄清楚是哪种情况导致水的电离平衡发生移动,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加快做题的速度和提高解题的能力。以上是笔者归纳的一点有规律的知识点,希望有助于对这一部分内容一些迷惑的同学解决困难,提高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王开山.例析与水的电离和溶液酸碱性有关试题的解答及突破策略[J].中学生数理化:高二版,2012,21(11):38-39.

[2]周金玲.小议“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4,32(2):152-153.

[3]马亚楼.“弱电解质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同步测试题[J].中学生数理化:高二高三版,2014,16(9):45-46.

溶液酸碱性 篇4

在教学这节课之前, 学生对溶液知识已有一定了解, 感觉并不陌生, 也知道溶液具有酸碱性, 与生活相联系, 学生已有一些直接经验, 而且实验简单、易于操作, 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过程中, 可从多方面、多角度努力尝试如何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运用多种手段, 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 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媒体或图片等创设情境, 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生动、有趣的事例作为补充, 拓宽视野, 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 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如在本节课的课题引入时, 我用了大量色彩明艳的图片, 素材都来源于生活, 学生看到生活中他们所熟悉的物品时, 顿时眼前一亮, 再问他们这些食物吃起来什么味道, 答案也异口同声:“酸的”, 很自然地引出了主题。在引出酸碱指示剂时, 我讲了玻义尔发现酸碱指示剂的小故事, 让学生体会他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随后在展示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时, 引用了大量关于酸雨危害的图片, 让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处处存在化学, 学好化学对于生活有重要意义。

二关注学生层次, 调动学习积极性

初中化学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 大家都处于同一起跑线, 即使之前基础差, 只要学生对于课程感兴趣, 学习效果都是显而易见的, 其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只有教师的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又能弄明白, 他们对学习才有兴趣, 才能顺利进行课堂教学。因此在自己的课堂中我很注意每一教学环节的设计, 仔细推敲, 符合思维的逻辑性, 上课提问注意学生的层次, 容易的问题让基础差的学生来回答并且从不吝啬表扬, 让他们有信心学好化学。

如在这节课中, 讲到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哪些时, 因为之前已经接触过, 就请了一位基础差的学生来回答, 很顺利, 也得到了相应的肯定。又如在归纳总结得到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规律后, 倡导学生学以致用, 应用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实验室有三瓶失去标签的溶液, 已知它们是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钠溶液, 请你用化学方法鉴别它们。要解决这道题目需要知道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规律、三种溶液的酸碱性以及鉴别题的一般格式, 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 于是我就请了一位成绩中等的学生, 该生表述上稍微有些不完整, 但经老师提醒之后, 马上能进行自我修正, 也是一次不错的锻炼机会。接着我又增加了一个问题:“除了用紫色石蕊试液来鉴别, 酚酞试液能否鉴别?为什么?”这个问题就需要学生在短时间内找到这两种指示剂的不同之处, 尤其需要了解酚酞试液测定溶液酸碱性的局限性, 能力要求较高, 需要中等偏上的学生来解决, 于是请了一位班中成绩优异的学生来回答, 该生思路清晰, 表述完整, 我也由衷地进行了表扬、点评。

这样在一节课中, 关注了各种层次的学生, 让他们都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中, 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发挥实验作用, 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在与学生的接触中, 发现他们对实验非常感兴趣, 只要课堂上一做实验, 大家兴致就特别高, 因此, 要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 借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节课中, 最重要的一个实验就是通过分组实验归纳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规律, 其中包含了复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中要求4位学生为一组, 观察酸碱指示剂在酸性、碱性、中性溶液中颜色的变化并测定生活中某些溶液的酸碱性。学生有了亲自实验的机会, 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个个做得兴致盎然, 自己组得到的实验结果还与邻组的相比较, 学习氛围浓厚, 与教师单纯地讲述起到的效果不可同日而语。在交流得到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规律之后, 要运用规律测定生活中溶液的酸碱性, 选取了橙汁、肥皂水, 测出橙汁呈酸性, 肥皂水呈碱性, 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化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亦如此, 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将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 并能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 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青年教师, 还要在这方面多下工夫, 在自己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总结, 这样才能让自己更智慧地教, 学生更有效地学。

摘要:初中化学虽简单,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还是存在较大困难, 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 如何让学生对化学学习感兴趣, 并能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 本文借助“溶液的酸碱性”的教学来谈谈自己的做法。

《溶液的酸碱性》教学设计 篇5

:文章通过重现波义耳发现酸碱指示剂的历史情景和实验探究使学生认识溶液的酸碱性,会用酸碱指示剂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严谨的学习态度,体验化学测定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认识到应该正确使用化学知识造福人类。

:酸性溶液;碱性溶液;酸碱指示剂;石蕊试纸

我校的一节化学实验课获得了扬州市实验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并被推荐参加省级实验优质课的评选。同年,我校迎来了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由多位特级教师组成的评审团。对于农村初中的化学教师而言,难得一次与这么多的特级教师面对面地交流,接受他们的指导,正如波义耳发现盐酸使紫罗兰花瓣变色一样,既新奇又兴奋,非常珍惜这次机会。本文就是复评课《溶液的酸碱性》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专家点评(发稿时获悉该复评课已经荣获江苏省初中化学优秀实验教学课评选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学会用酸碱指示剂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实验等科学探究,提高学生实验基本操作、观察、对比、整理和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严谨的学习态度;了解化学测定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用科学知识揭破巫术,科学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石蕊、酚酞等常用酸碱指示剂遇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的变色情况;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对比、整理和表达的能力;

难点:提高用科学知识揭破巫术的能力,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对比、整理和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⑴实验仪器: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表面皿;

⑵实验药品:稀盐酸、稀硫酸、碳酸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石灰水、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红色石蕊试纸、蓝色石蕊试纸、滤纸;

⑶学生自备:自制花汁的浸取液、白醋、肥皂水、糖水、食盐水、汽水、医用铝塑板。

⑷Powerpoint幻灯片、《波义耳与酸碱指示剂》的动画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隧道回到300多年前,认识一位年轻的科学家──波义耳,和他一起去探究溶液的一些性质。就让我们与波义耳同行,领略大师的风采吧!

(二)模块1:偶然的发现──新奇兴奋的波义耳

[多媒体]播放《波义耳与酸碱指示剂》动画的第一部分,主要内容为300多年前的一天清晨波义耳偶然发现酸液使紫罗兰的花瓣变红了。

[教师]面对这样的现象?假如你是那位年轻的科学家,你对“盐酸使紫罗兰的花瓣变红色”会有哪些联想?还想做哪些实验?

[学生]可能想到的问题:

1、其他酸溶液能否使紫罗兰的花瓣变色?

2、盐酸能不能使其他的的花瓣变色?

3、其他的哪些溶液遇紫罗兰的花瓣变色?

[教师]那么波义耳当时对这个现象是怎么对待的呢?那么请同学继续欣赏那段动画。

[多媒体]播放《波义耳与酸碱指示剂》Flash动画的第二部分,主要内容为波义耳对此进行的科学探究,具体可参阅课件。

[教师]我们与波义耳的想法是否相同?

[学生]相同。

[教师]一个偶然的发现让我们认识到了一位新奇兴奋的波义耳。说到不如做到!就让我们像波义耳那样探究吧!

(学生分组做实验:⑴向白醋、汽水中滴入紫罗兰花瓣的浸取液;⑵向盐酸中滴入紫罗兰、玫瑰花花瓣、紫红萝卜浸泡液;⑶向食盐溶液、糖水、肥皂水中滴入紫罗兰花瓣的浸取液。)

[探究归纳]不同的花瓣浸取液在不同的溶液中显示出了不同的颜色。

(三)模块2:真知的追求──永不困倦的波义耳

[教师] 为了获得丰富、准确的第一手资料,波义耳还采集了药草、牵牛花,苔藓、月季花、树皮和各种植物的根……泡出了多种颜色的不同浸液,有些浸液遇酸变色,有些浸液遇碱变色。在探究中他从石蕊苔藓中提取的紫色浸液,这就是最早的石蕊试液,非常有趣的是它遇到一些溶液会显示出红色,一些溶液显示出蓝色,有时也不变色,波义耳就把它称作指示剂。那么究竟它遇到哪些溶液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呢?下面就请同学们继续探究。

(学生分组实验:向稀盐酸、稀硫酸、白醋、酸果汁、氢氧化钠溶液、石灰水、碳酸钠溶液、食盐水、蔗糖水分别滴入1~2滴紫色石蕊试液,记录现象。)

[探究归纳]稀盐酸、稀硫酸、酸果汁、白醋这些有酸味的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表现出酸性;纯碱溶液、肥皂水、石灰水等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这些溶液显碱性;食盐水、蔗糖水等溶液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呈中性。

[教师]因此,我们在实验中可以用紫色石蕊试液来指示溶液的酸碱性。有时也会使用无色酚酞试液。下面就请同学们探究一下无色酚酞试液遇到酸性或碱性溶液的变色情况。

(学生分组实验:⑴向稀盐酸、稀硫酸中滴入1滴酚酞试液;⑵向氢氧化钠溶液、石灰水、、碳酸钠溶液中滴入1滴酚酞试液;⑶向蔗糖水、食盐水、纯水中滴入1滴无色酚酞试液,记录现象)

[探究归纳]酸性溶液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附:常见酸碱性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

常用指示剂酸性溶液,如 中性溶液,如 碱性溶液,如

紫色石蕊试液

无色酚酞试液

[教师]为使用方便,波义耳用一些浸液把纸浸透、烘干制成纸片,使用时只要将小纸片放入被检测的溶液,纸片上就会发生颜色变化,从而显示出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今天,我们使用的红色石蕊试纸和蓝色石蕊试纸就是根据波义耳的发现原理研制而成的。

(学生实验:⑴稀盐酸、稀硫酸与蓝色石蕊试纸⑵氢氧化钠溶液、石灰水与红色石蕊试纸)

[探究归纳]小结:⑴稀盐酸、稀硫酸等酸性溶液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反应变红色;⑵氢氧化钠溶液、石灰水等碱性溶液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教师]探究真理无止境,对酸碱指示剂的遴选让我们感受到了追求真知永不困倦的波义耳。

(四)模块3:魔术、巫术大揭秘──波义耳赐予了我们一双火眼金睛

[教师]实验台上有三瓶无色溶液,分别是盐酸、氯化钠溶液、石灰水,但是标签已经脱落。你能设计实验来区别出这三种液体分别是什么溶液?

(学生猜想并尝试)

[教师]波义耳真像一个画家,他带领我们领略到了颜色的奇妙变化。但是生活中我们有些不正之人会利用这些现象向众人行骗,让我们来揭密这些巫术吧!

[多媒体]剑斩妖魔。巫师挥剑斩断已显形的妖魔,喷一口水在妖尸上,只见妖尸个个鲜血淋漓,头分尸残。

(学生猜想并进行实验尝试。)

[多媒体]纸事先经过处理,先用笔在纸上沾碱水画出流血的鬼形,晒干,鬼便隐去;而术上喷的水是事先备好的姜黄水,姜黄水遇碱水起变成红色,便显出血淋淋的妖尸了。

[教师]科学知识被不法分子所拥有就使人迷信,害人不浅,所以我们应该破除迷信。另一方面,科学知识也产生了魔术,魔术却能娱乐身心。下面我也来表演一个魔术。

(教师在滤纸上涂上一种无色试液,再用玻璃棒粘上某无色溶液写上“奇妙”汉字,颜色变红,再用玻璃棒粘上某溶无色液描上,颜色褪去)

[教师]你们知道我使用的哪些溶液吗?请试一试。

(学生猜想并尝试)

[教师]与波义耳同行,让我们获得了一双火眼金睛。

(五)模块4:同行感言──我是未来的波义耳

[教师]这一节课,我们有哪些收获呢?

(引导学生讨论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去总结)

溶液酸碱性 篇6

关键词:盐溶液的酸碱性;教学实录;动手学化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4–0051–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教学背景

高中化学基本理论中电解质溶液板块的特点是“知识抽象,理论性强”,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难点。这个板块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在课程标准中的学习水平要求是B级(理解)或者C级(掌握),要求比较高。学生普遍对这部分的学习感到困难,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内容和规律直接告诉学生,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讲解,把化学教成“文科”,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教学实践中笔者以上科版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盐溶液的酸碱性”作为区公开课教学研讨课的课题。课堂教学中实践了“动手学”的教学理念,灵活运用“讲讲、议议、想想、做做”多种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追求学生自己动手,增加学习经历,感悟新知,探究解决问题,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真正落实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课前已经学习了溶液的酸碱性、电解质概念、电离等内容,学生基本具备本节内容所需的理论知识,本节课是前几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教学设计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动手学,探究盐类水解的实质,建构出盐类水解的规律,理解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盐类水解的概念;

(2)学会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

(3)学会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2.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盐类水解导致水溶液酸碱性的探究,学习科学探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归纳、类比推理等学科思维方法。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动手学化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尊重实验事实,重视合作的科学态度。

3 教学实录

3.1 环节一:演示实验镁粉与氯化铵溶液反应——引出盐类水解的课题

教师:演示实验。镁粉加入氯化铵溶液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生成的气体,并点燃生成的气体。根据实验现象推测反应的生成物?

学生(很兴奋,又有点疑惑):氨气和氢气。

教师:该反应的原理是什么呢?

学生(教室里一片沉默,逐渐有学生小声议论):会不会是氯化铵溶液呈酸性?是镁和溶液中的氢离子反应生成氢气?

设计意图:学生的认知中金属只能与酸溶液反应产生氢气,氯化铵溶液是盐的溶液,与学生已有认知产生冲突,引起了学生好奇心,想一探究竟,促动学生产生动手实验解决问题的意图,课题引出也水到渠成。

3.2 环节二:动手学——构建盐类水解的知识体系

3.2.1 动手实验——初识盐溶液的酸碱性

学生:动手用pH计测定氯化铵溶液的pH,得到溶液呈酸性的实验结果。

教师:盐酸、醋酸等酸的溶液呈酸性,氢氧化钠和氨水等碱的溶液呈碱性,氯化铵这种盐溶液为什么呈酸性呢?其他盐溶液的酸碱性又如何呢?

教师:在纯水中c(H+)=c(OH-)。请从物质的微粒构成上来分析,氯化铵晶体加入水中,为什么会导致c(H+)>c(OH-)?是哪种离子起的作用?

学生:(产生不同意见)氯化铵晶体电离产生了NH4+的原因。也有小组认为是氯化铵晶体电离产生了Cl-的原因。

设计意图:将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有效地衔接,学生从已有知识入手产生不同的见解,引发小组间冲突,创造了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动手实验解决问题的机会。

3.2.2 引发冲突——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的成因

学生(小组合作):NH4+没有带来H+,但可以结合水电离出来OH-,产生弱电解质NH3·H2O,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促进了水的电离,使溶液中c(H+)>c(OH-),并板书演示:

设计意图:学生急于要知道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带着探究的心情进行对比实验设计,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会类比的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逐步掌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等学科思维方法。学生沉浸其中,体验领悟新知的喜悦。

3.2.3 巩固新知——拓展其他盐溶液的酸碱性

学生(进一步实验验证推测):取醋酸钠固体于试管至盖满试管底部,加入约1mL蒸馏水,振荡,测定溶液的pH。实验结论:蒸馏水中加入醋酸钠,pH变大,溶液变为碱性。

学生:醋酸钠电离产生的CH3COO-离子,结合水电离出来H+,产生弱电解质CH3COOH分子,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促进了水的电离,使溶液中c(OH-)>c(H+),导致了溶液呈碱性,并板书:

教师(架设台阶):根据上述表格,哪些离子在水溶液中会发生水解?盐溶液的酸碱性有什么规律呢?盐类水解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举手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归纳出盐类水解的规律:有弱就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强显谁性。盐类水解的实质:促进了水的电离。

设计意图:盐类水解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突破方法是:立足学情,设计表格,搭设问题桥梁,让学生得出相关结论,而不能由教师直接给出。

在经过了上述的教学过程后,大多数学生对盐类水解有所了解,知道只有含有弱酸根或弱碱离子的盐才能水解。在理解了盐类水解的定义后,对盐溶液的酸碱性有什么规律也能基本得出,但在回答“盐类水解的实质”时,学生展现的是一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表情,这时候教师的引导比较关键:溶液中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来自哪个物质的电离,加入能水解的盐后,这两种离子浓度的变化如何,一步一步向实质靠近。化学概念的教学应重在理解,而不需要一字不差地记住。

3.2.5 升华为化学语言——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

PPT投影:盐类水解的定义: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某种离子跟水电离出来的H+或OH-离子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由此及彼,由点到面,及时拓展运用到其他盐溶液的酸碱性的推测,实验验证后,学生再从微观角度解释,这一次学生的讲解就比较到位,既帮助学优生夯实了新知,又帮助后进生理解微观粒子间的反应。通过“想想”、“议议”、“讲讲”理解盐溶液酸碱性的成因。在这以后得出盐类水解的定义也就不难理解了。

3.2.4 不断推进——总结盐溶液的酸碱性的规律

PPT投影:推测下列盐哪些会水解以及溶液的酸碱性?

教师:根据前面盐溶液呈不同酸碱性的分析,用化学语言表达出来,鼓励学生上台板书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学生(小组交流):①离子方程式要遵循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②盐类水解一般为酸碱中和反应的逆反应。③因为氯化铵溶液中没有氨气逸出,氯化铝溶液中也不见白色沉淀,可见盐类水解反应的程度是微弱的。

PPT投影: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书写注意事项:

(1)要写“可逆符号”。

(2)一般盐类水解程度很小,生成物一般留在溶液中,无沉淀或气体产生,故生成难溶性物质和气态物质在方程式中不用“↓”和“↑”表示。

(3)多元弱酸根水解时,是分步进行的,且以第一步水解为主,第一步水解程度比第二步水解程度大得多(与电离类似)。

(4)多元弱碱的阳离子水解过程较复杂,通常写成一步完成。(与多元弱碱的电离类似)

当堂练习:书写下列盐类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略)

设计意图: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是本节课的又一重点和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重点和难点是教学设计的关键。

在分析了盐类水解的实质后就知道了反应物和生成物,上台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学生都跃跃欲试,上台完成后发现,学生不知道写可逆符号,一水合氨写成了氨气分子,氢氧化铝后面加了沉淀符号。此时一种策略是教师强调正确的书写方法;第二种是教师发现学生所犯的错误后,不着急纠正,通过教师引导,师生交流,把新知(盐类水解)和旧知(中和反应)作比较,学生认识到这是可逆反应,在交流过程中对比、提炼、逐步纠正。教学中采用了第二种策略,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而不是死记。写碳酸根离子水解的时候提示:对照H2CO3的分步电离来写,由于上面的经验,这次碳酸分子就没有拆为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能做到现学活用。

让学生“上台讲”和“上台写”是很好的教学方式,既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问题,又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长期培养,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很有益。

3.3 环节三:呼应课首——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教师:现在再来看看镁粉与氯化铵溶液反应的原理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圆满解决了课首提出的问题,使课的结构完整,课堂教学达到高潮。学生运用新学的知识,通过“议一议”解决问题,对新学知识的认识又进了一步。

4 专家点评

本节课体现了“动手学”化学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探究。教学设计中关注了学生前学习经验,使学生不是简单地记忆概念,而是在对原有知识的综合运用中获得了新知,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修正,在小组合作中完善自己对新知体系的构建,有利于知识的理解掌握。

教学设计思路流畅清晰,知识的呈现水到渠成。教师采用了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冲突,层层推进的方式,完成了盐类水解的概念、规律和方程式的书写的认知构建。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实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学生沉浸其中,体验领悟新知的喜悦。

5 教学感想

“动手学”化学不仅仅是动手做实验,也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教学理念,是在备课、上课、与学生交流时化学教师必须具备的观念。现在很多学生不喜欢化学,觉得化学学科要背的知识点太多,这跟教师的教学观念,尤其是化学启蒙教育阶段教师的观念相关性很大。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是一门实验基础丰厚的自然科学。化学学科中的现象和规律应该来自实验的观察,结合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通过“讲讲、议议、想想、做做”多种教学方法达到理解掌握,而不是教师一遍又一遍的强调记忆,学生的疑问不能靠做题来解决,化学的疑问要通过动手学去探究解决。化学课堂应该通过动手动脑做到不留痕迹地夯实基础知识,落实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徐晓峰.“元素第一电离能”教学实录[J].化学教学,2012,(5):44~46.

[2]胡烨丽,包朝龙.“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教学实录及反思[J].化学教学,2013,(9):33~36.

酸碱溶液中氧化还原半反应判据 篇7

上面的两个半反应式, 无论从元素的原子总数还是方程式两边的总电荷数来看, 都是相等的。看起来似乎有错误, 但实际上对于MnO2和H2O2反应来说, 上面两个半反应式都是错误的, 这是由于H2O2在稀的水溶液中有一定的本性, 因此正确的半反应式应该是:

由此可见, 要能准确无误地写半反应式, 除必须知道氧化还原电对之外, 还必须掌握在不同酸、碱介质中氧化还原反应的不同判断依据, 才不致发生与上述情况相类似的错误。

为了归纳出酸碱溶液中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依据, 可将氧化还原电对的半反应式分两类来研究。

第一类:氧化型物质与还原型质间的转换形式中, 无氧原子增减的半反应。这一类反应只需分别由电对写出基本反应式后, 再将半反应式左右两边的原子个数及总电荷数平衡之后就可完成。例如:氧化还原电对I2/I-的半反应式或可依照下列步骤写出:

(1) 根据电对写出基本半反应I2———;

(2) 平衡原子总数I2———2I-;

(3) 平衡电荷总数I2+2e 2I- (完成半反应式) 。

第二类:氧化型物质与还原型物质之间的转换形式中, 有氧原子增减的半反应。这种类型又可分两种情况:

(1) 氧化型物质与还原型物质之间的转换形式中, 氧原子的增减数同氧化数发生变化的元素的原子数变化值成倍数关系的这种半反应式可按第一类半反应式顺利地写出。

例如:氧化还原电对S2O32-/SO42-

由此可见, 半反应式中各元素的原子总数必须相等, 电荷总数必须相等, 这是氧化还原半反应的一个判据。

(2) 氧化型物质与还原型物质间的转换形式中, 氧原子的增减数同氧化数发生变化的元素的原子数变化值不成倍数关系的。这种反应比较多, 对于这反应, 必须考虑介质对半反应的制约作用。下面分别讨论两种不同介质的作用:

1在酸性溶液中

(1) 由氧化+型物质转化为还原型物质的形式中, 元素和氧原子的结合数减少的反应。必须以H+为氧的接受体, 结合成水。例如:电对Cr2O72-/Cr3+

(1) 根据电对写出基本半反应式:Cr2O72-———Cr3+。

(2) 以H+为氧的接受体, 结合生成水Cr2O72-+H+———Cr3++H2O。

(3) 平衡各元素的原子总数Cr2O72-14H+———Cr3++7H2O。

(4) 平衡电荷总数Cr2O72-+14H++6eCr3++7H2O。

(2) 由还原型物质转化为氧化型物质的形式中, 元素与氧原子的结合数是增加的反应, 则须以H2O作为氧的给予体, 它给出氧原子之后产生H+离子。

例如:电对WO3/W, 在酸性介质中W作为还原剂的半反应由下列步骤写出:

(1) 根据电对写出基本半反应式W———WO3

(2) 以H2O作为氧的给予体, 它给出氧后产生的氢离子。W+H2O———WO3+H+

(3) 平衡各元素的原子总数W+3H2O———WO3+6H+

(4) 平衡电荷总数W+3H2O WO3+6H++6e

2在碱性溶液中

由氧化型物质转化为还原型物质的形式中, 元素与氧原子的结合数减少的反应, 必须以H2O作为氧的接受体, 它结合生成OH-离子。

例如:在碱性介质子, 电对IO3-/I-的半反应式可由下列步骤写出:

(1) 根据电对写出基本半反应式IO3-———I-

(2) 以H2O作为氧的接受体, 它们结合生成OH-离子。IO3-+H2O———I-+OH-

(4) 平衡电荷总数IO3-+3H2O+6e I-+6OH-

由此可见, 在酸碱溶液中, 氧化还原半反应式的判据应包括以下两方面: (1) 对元素与氧的结合数发生变化的反应:在酸性介质中应质子 (H+) 作为氧的接受体, 而以 (H2O) 作为氧的给予体:在碱性介质中则要以H2O作为氧的接受体, 而以OH-离子作为氧的给予体。 (2) 半反应式中, 两端各元素的原子总数及电荷总数必须相等。

溶液酸碱性 篇8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基于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PBL将学习与问题挂钩,使学习者全身心地投入于解决问题之中;它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相互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获取隐藏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践行PBL教学理念,紧紧围绕“溶液的酸碱性”相关内容,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和能力,突破教材的局限,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整合并适当拓展延伸。以花的颜色及其变化为载体,以关于花的问题情境为主线,以学生实验探究为抓手,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在观察中交流,在交流中归纳提升,从而实现知识、方法、能力、素养的有机统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溶液的酸碱性,了解酸碱指示剂的概念,知道紫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遇到酸碱性不同的溶液时的颜色变化,知道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会用酸碱指示剂、石蕊试纸判断溶液的酸碱性,会用p H试纸定量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比较实验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与知识体系的构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交流、讨论、实验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塑造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探究的优良品质。通过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化学学习的价值。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展示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美丽景观。

设计意图:以学生身边的事例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寓示着本课的重点。

师:同学们,想知道花儿为什么这么红吗?

(问题一:花儿为什么这么红?)

师:请同学们自行阅读课本34-35页的拓展视野“花的颜色”部分,了解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凸显自主学习的功效,也体现了PBL理念。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本知道了花儿为什么这么红了,那么你能使花儿变色吗?在前面我们学习过哪些反应中有明显变色现象的?

(问题二:你能使花儿变色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并引导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寻找联系,学习新知识,这样更能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生:……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师:是不是所有的酸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呢?(引入实验1)

【探究实验1】在白色点滴板的空穴里,分别滴入2~3滴白醋、酸果汁、稀盐酸,再各滴加1~2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并记录于导学案的表格中。(如下表)

(提醒:1.先在一个空穴中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做对比;2.药品取少量,不要把凹槽加满;3.小组同学要合理分工,互相配合;4.看清胶头滴管标签,做到“专管专用”。)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认识酸性溶液与紫色石蕊试液的相互作用。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使学生对获得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分析、概括等方面的能力。

师:是不是所有的溶液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呢?(引入实验2)

【探究实验2】在白色点滴板的空穴里,分别滴入2~3滴纯碱溶液、肥皂水、石灰水、食盐水、蔗糖水,再各滴入1~2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并记录于导学案的表格中。

【教师小结】有些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了紫色,其实这是与酸性相对的一种性质——碱性,不变色的说明它既不显酸性也不显碱性,呈中性。

师:酚酞遇到我们刚才探究的物质是否会呈现相同的变化呢?(引入实验3)

【探究实验3】在白色点滴板的空穴里,分别滴入2~3滴白醋、稀盐酸、纯碱溶液、石灰水、食盐水、蔗糖水,再各滴加1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并将现象记录于下面的表格中。

设计意图:给出一定线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分析、归纳、综合总结的能力。突出重点,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同时,享受它带来的喜悦。

【学生小结】无色酚酞试液遇碱性溶液变红,遇酸性溶液和中性溶液均不变色。

师:像紫色石蕊试液以及酚酞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出溶液的酸碱性,我们称之为酸碱指示剂。为了使用的方便,我们还制出了石蕊试纸。

【阅读与交流】1.石蕊试纸有蓝色和红色之分,蓝色石蕊试纸用于检验_______溶液,现象是_______;红色则用来检验_______溶液,现象是____。

2.试纸的使用方法:

师:酸碱指示剂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呢?你会制作吗?(引入实验4)

【探究实验4】自制酸碱指示剂。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4页的拓展视野“酸碱指示剂的发现”部分,充分利用好文本材料,运用身边的事物,真正体现化学就在身边。

(学生用新鲜玫瑰花制取酸碱指示剂)

师:现在得到的滤出液可以用来判断未知溶液的酸碱性了吗?(小组交流、讨论)

生:不行,先要用已知溶液判断出标准。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也会发现,即使是红色的花,有些红得深些,有些红得淡些,为什么花儿红得不一样呢?

(问题三:花儿为什么红得不一样?引入实验5)

【探究实验5】用p H试纸分别测纯碱溶液、石灰水、蒸馏水的pH值。记录测得的pH值于下表中。

【交流与归纳】溶液酸碱性强弱程度的表示方法——pH。

1.pH值

2.pH=7,溶液显___性;

pH<7,溶液显___性,且pH越小,___。

pH>7,溶液显____性,且pH越大,____。

【实战演练】(视频播放农夫山泉广告)假如你是工商局质检员,请你来检验农夫山泉矿泉水广告是否真实?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并达到巩固所学知识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讨论与交流】

1.溶液酸碱性与指示剂(在图中1、2、3、4区域处填上颜色的变化)

2.分别对酸性、中性和碱性溶液加水稀释,请尝试在图中画出pH值的变化曲线。

设计意图:运用两个适当综合的问题供学生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并反思。学生通过反思总结自身获得的经验和不足,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促进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内在智慧,有助于学生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达标检测】

设计意图:及时反馈练习,突出重难点,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四、教学反思

本课应用的PBL教学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主张使用的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和辩论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问题,特别是精巧的问题,能够吸引学生集中精力,积极思维,振奋精神,提高兴趣。因此,采用PBL教学模式时,问题的设计不仅要以某些知识点的落实为依据,还要善于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尝到劳动和收获的欢乐。本设计以身边花的颜色为主线,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与学习欲望。

2.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应大胆放手,鼓励学生独立自学,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成为学习的主人。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获得新知,通过PBL情境学习,学生查阅大量课外资料,有助于其了解其他领域的知识,开阔视野。

3.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溶液酸碱性 篇9

一、创设真实情境引发学生兴趣

整堂课以矿泉水标签为线索, 从标签中“p H7.3和弱碱性水”两个概念引入, 先回顾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再提出“怎样检验溶液酸碱性强弱程度”的问题。通过学习“p H”的含义、范围, 了解p 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通过学生实验:用p H试纸检验实验室常见溶液和生活中常见物质的酸碱度, 练习和巩固了pH的测定方法。最后用商家所宣传的效果将pH与生活中的应用紧密联系在一起, 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从而对化学学习保持兴趣。

在实验准备上, 选择两瓶碱溶液, 分别滴加酚酞溶液后均呈现红色且深浅没有明显差别。而实际上这两瓶溶液在配制时, 碱性强弱是不同的。在讲完p H的测定方法后, 安排学生实验, 用p H试纸测定这两瓶溶液的酸碱度。此时试纸的颜色有非常明显的区别。再次证明指示剂只能检验溶液酸碱性而不能表示溶液酸碱度。

二、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在以往的教学中, 笔者发现学生在理解中和反应实质时存在一定困难。于是, 笔者把中和反应p H曲线变化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为突破此难点, 笔者使用传感器测定实验数据, 以及微观反应可视化的方法。

面对矿泉水瓶身上的“p H7.3”标签, 提出问题:我们实验室的广泛p H试纸只能测出整数, 如何能得出更精确的p H值?图片展示商家提供的精密p H试纸, 并用便携式p H计在课堂上测定该矿泉水的p H。通过p H计的使用, 将曲线变化的问题融入到模拟的实验中:“向一定量稀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用p H计测定溶液p H值的变化, 记录数据并绘制图像。”

笔者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反应原理分析溶液组成成分和酸碱度的变化趋势, 然后让他们预测反应过程中p H会在什么范围内、有怎样的变化?最后展示实验过程中得到的数据并在坐标纸上描点, 将多组数据用平滑曲线进行连接, 绘制出p H变化的曲线 (如教材图四) 。虽然学生没有做这个实验, 但是通过对实验过程的动态分析, 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降低了学习过程中的难度。

三、循序渐进的习题模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能力不同, 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相同。在练习题的选择上, 笔者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

先根据题意选择出正确的图像, 通过对选项的设计, 让学生在指出其他选项错误的过程中进行全面复习。再变换情境让学生绘制图像, 阐述出自己的理由。最后, 让学生通过一道综合题, 落实对反应过程的分析, 从反馈来看, 学生掌握的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

本节课内容紧凑, 不同内容相互之间的过渡也比较自然。每组学生测定四种溶液的p H, 很高兴地看到有一些平常很内向的同学也积极参与到动手实验中。在讨论p H曲线变化的过程时, 学生能够认真思考, 积极与老师进行互动, 比较顺利地完成了重、难点的学习。

课后笔者及时反思, 也注意到一些问题:实验室中的溶液离我们日常生活比较远, 而生活中常见物质离我们的直接经验更近。我们全班分组一共测了六种生活中常见物质的p H, 其实生活中有酸碱度的物质有很多, 如果能在课后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测定他们感兴趣的物质, 对于学习兴趣的培养会更有帮助。

另外, 溶液酸碱性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很多, 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查阅资料, 并向全班汇报自主学习的结果。这种形式既能让学生主动去学习, 又能锻炼学生查阅资料和整合资料的能力。

摘要:本文在分析溶液酸碱性教学文献, 参考以往关于溶液酸碱性表示法教学案例的基础上, 以“从生活到化学”为核心思想, 提出了三点创新。

溶液酸碱性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9例外耳道真菌病病人均为本院门诊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将59例病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9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2岁~46岁;9例合并细菌感染;病程2周至5年。对照组男16例,女13例;年龄25岁~53岁;7例合并细菌感染;病程3个月至6年。所有病人的共同症状为外耳道痒感伴有黏液性分泌物,部分病人有耳痛症状,冲洗外耳道时可见外耳道湿润,充血呈暗红色,深部可见干酪样污秽或黏液性分泌物,部分呈灰黑色。取分泌物病原学(涂片+培养)检查阳性。两组病人年龄、性别、合并细菌感染和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局部清理:所有病人在额镜下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外耳道,清除外耳道内的所有痂皮和分泌物,并擦干。对照组采用少量派瑞松软膏在病人的外耳道均匀涂药,早晚各1次,1周为1疗程,连续2周。 告知病人按疗程用药。观察组采用对照组方法,2周后用5%碳酸氢钠注射液耳浴,头侧歪,外耳道灌满注射液,持续10 min,早晚各1次,1周结束,耳浴后来院门诊做外耳道微波照射治疗,将微波小探头塞入外耳道内,使用功率10 W,每次照射15 min,每天1次,10 d为1个疗程。观察组病人冲洗外耳道的第1天向病人做健康宣教,告知病人疾病的原因、诱因、治疗过程、注意事项,按医嘱完成治疗疗程的重要性及易反复的原因。让病人一开始对疾病就有足够的重视,保证病人完成治疗疗程。治疗期间,耳痒不能用手或耳勺挖耳,否则易合并细菌感染,治疗过程中不能游泳,保护外耳道勿进水,如果耳痒可用无菌棉签蘸75%乙醇消毒外耳道,可减轻痒感。告知病人科室电话,有疑问随时拨打电话咨询。

1.2.2 疗效评价标准

外耳道无不适症状,检查外耳道无污秽物,无充血、肿胀、潮湿,涂片检查阴性者为痊愈;外耳道症状有所减轻,涂片检查为阴性,无污秽物,皮肤轻度充血,自觉瘙痒者为有效;外耳道症状少许减轻,或减轻不明显,仍有瘙痒,皮肤充血,检查见外耳道少许污秽物,涂片检查阳性为无效。

2 结果

3 讨论

真菌性外耳道炎好发于夏季,是气候温暖潮湿地区的一种常见的外耳道疾病。由于广东地区潮湿温暖的气候持续时间长,所以真菌性外耳道炎病人比较多见,其诱因为游泳、沐浴及耳内滴入抗生素、激素等药物、挖耳损伤、掏耳休闲活动等。冲洗外耳道时仔细追问病史,发现9例喜欢在会所掏耳。针对疾病的原因和诱因,告知病人以后不要随便挖耳、在耳内随便滴药,否则疾病反复,因此医务人员对此病的重视程度决定健康宣教是否落实到位,而健康宣教影响病人疾病的恢复。

两组有16例合并细菌感染,采用派瑞松软膏涂外耳道,既有抗感染作用又有抗真菌作用。真菌适宜在酸性环境中生长,5%碳酸氢钠注射液耳浴可以破坏真菌生存的微环境。微波照射治疗有抗感染、镇痛、收敛及干燥作用,真菌生存必须具备一定的湿度,治疗的主要条件是保证外耳道的干燥。微波照射对外耳道壁有很好的干燥作用,故5%碳酸氢钠注射液耳浴加微波照射治疗对派瑞松的抗真菌治疗起一定的协同作用,比单独使用派瑞松疗效好。

摘要:[目的]观察碱性溶液耳浴加微波照射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的疗效。[方法]随机将59例真菌性外耳道炎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将少量派瑞松软膏均匀涂于外耳道进行治疗,每天2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方法的基础上外加碱性溶液耳浴和微波照射治疗,并观察两组疗效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93.33%,65.52%,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碱性溶液耳浴加微波照射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能提高派瑞松的治疗效果,减轻病人痛苦。

关键词:真菌性外耳道炎,耳浴,理疗,护理

参考文献

上一篇:集中自动补偿下一篇:高血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