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生实验指导

2024-07-05

加强学生实验指导(精选十篇)

加强学生实验指导 篇1

科学课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 在科学探究前, 只有教师进行充分准备, 才能保障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规范指导, 才能提高课堂探究效率。

1. 教师自身科学素养的养成

科学课程不同于语文、数学课程, 科学探究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 要求教师的素质比其他学科教师更高。因此, 作为科学教师, 一定要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在科学探究中, 很多实验仪器的使用, 比如使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物体, 用胶头滴管做量化实验, 还有天平的使用和温度计的使用等, 都需要我们科学教师课前认真查阅相关资料, 掌握相关仪器在科学探究中的正确使用方法, 并做到规范、熟练地使用。

2. 教师的课前备课

上好一节课是不容易的, 教师只有深入教材、吃透教材, 并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 才能用好教材。开展小学科学课本中的实验探究活动, 科学教师课前都要下一番苦功, 通过备教材了解教科书编者设计这项实验活动的意图, 清楚实验活动要达到的“三维”目标。同时为了使教学过程更有针对性, 教师还要做好“下水实验”工作, 即科学教师只有亲历了实验探究的过程, 才能对实验操作中要注意的方方面面做到心中有数, 也才能对学生在科学课堂上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有所了解, 并对可能出现的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思考, 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例如教学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冷热与温度》一课时, 要引导学生探究一杯热水的温度变化的实验。只有课前教师自己尝试探究了温度下降实验过程, 才能发现实验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如何减小可能出现的实验误差。如热水的起始温度不同, 所画曲线的弧度也是不一样的, 当热水的起始温度在90℃时, 它在10分钟内温度下降所画出的曲线图是最明显的;另外, 实验时所使用的杯子不一样, 温度下降所画出的曲线图也不一样, 因为实验中玻璃器皿的效果要优于一次性纸杯和塑料杯, 它的导热性能更好, 更利于热量的散发。如果教师在课前掌握了这些材料, 课堂上对盛热水的水杯加以特别关注, 实验成功的可能性将大大提高。

3. 结构性实验材料的准备

科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 教师提供结构性的实验材料, 引领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实验活动, 在解决科学问题中获得科学知识。俗语说得好,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科学实验教学中, 科学教师要根据实验探究活动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 精心准备实验探究活动中所需的典型材料。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中的《叶和花》一课时, 笔者结合家乡季节特点, 选择在春季教学。为了让每名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 安排两人一组, 并为每名学生准备一朵完整的油菜花、一份记录单及两人共用的镊子等探究材料。又如教学《摩擦起电》一课时, 为了不引起学生对科学知识理解的偏差, 提高教学效果, 笔者提供给学生的探究材料有玻璃棒、丝绸、橡胶棒以及干燥的毛皮。因为丝绸、毛皮潮湿时与玻璃棒、橡胶棒摩擦不会起电, 即使会起电也很微弱, 不能吸引纸屑, 影响教学效果。

二、实验操作有效指导

1. 引导学生拟定探究计划

科学探究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拟定探究计划是为了让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有所收获, 而不是纯粹的“玩”。因此在动手实验之前, 必须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对实验活动的途径和方法进行恰当选择, 对所需的实验材料、实验仪器等做好准备。同时对探究实验过程中可能收集到的证据的范围与要求作出正确判断。学生对探究活动还不熟悉时, 拟定探究计划要从简单到复杂, 指导过程要由“扶”到“放”。在实际教学中, 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规范地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让他们有一个从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 从生疏到熟悉的学习过程, 从而规范实验操作,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课, 教学中遇到探究问题时, 可先给学生提供表格式实验方案, 让他们进行口头设计, 随着教学的深入, 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学会实验方案设计。对于四年级、五年级的科学实验教学, 教师就得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动笔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 并引导学生在汇报实验方案的过程中对方案加以修正与完善, 还要引导学生把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写在方案上。对于六年级的学生, 教师要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在小组中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在自主设计中提高实验能力。

2. 对实验仪器的认识

科学实验探究活动一般都是借助实验仪器进行的, 学生对实验仪器的了解程度, 直接影响着探究实验的成败, 也影响着探究实验的质量。因此, 在实验活动开始前, 引导学生认识实验仪器、了解实验仪器的操作方法和要求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例如引导液泡温度计认识与使用:为了测量精确, 其中就有很多严格的要求:在测量液态物体的温度时, 要注意温度计不能碰到杯底和杯壁, 不能将温度计拿出液面再读数, 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相平等。又例如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引导:使用酒精灯前, 要先检查一下灯芯, 如果灯芯顶端不平或已烧焦, 就要剪去少许;还要检查酒精灯内酒精量的多少, 灯内的酒精量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 过满容易因酒精蒸发而在灯颈处起火;熄灭酒精灯的火焰只能用灯帽盖灭, 还要趁热将灯帽再提起来, 放走热酒精蒸气同时进入一部分冷空气, 然后再盖好, 以保持灯帽内外压强一致, 以便下次使用时容易打开灯帽。绝不能用嘴吹灭, 因为不仅不易吹灭, 还可能将火焰沿灯颈压入灯内, 引起着火或爆炸等。又如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 要注意不能用放大镜对着太阳看;烧杯、量筒等都是玻璃仪器, 要轻拿轻放……

实验仪器的使用操作要领都需要教师在实验前教给学生, 如果是第一次使用的仪器, 除了告诉学生这种仪器的名称外, 还要告诉学生这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同时让学生反复练习, 逐渐掌握这些技能。

3. 实验记录单的使用

实验记录单是实验探究活动过程积累的外在表现形式, 是归纳实验成果的依据。因此, 实验记录是否规范、数据是否真实等, 都需要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有效指导, 这样才能提高科学实验探究的有效性。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如果实验记录单操作性不强, 容易造成课堂混乱。学生探究记录的实验单, 大部分可以用科学书本或作业本里的记录单, 如果书本或作业本里的记录单不合适, 教师就要自己设计实验记录单。例如在《磁铁有磁性》一节的教学中, 提供给学生的实验材料是铜片、铝片、铁片、铁钉、纸片、棉线、订书钉、塑料片、曲别针、钢锯条。笔者第一次使用“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记录单 (见表1) :

由于以上的记录单指代性不强, 课堂书写量较大, 不利于学生进行课堂活动, 故修改为:请根据你的经验判断, 下面哪些物体可以被磁铁吸引, 并在它的下面打“√”, 哪些物体不能被磁铁吸引, 并在它的下面打“×” (见表2) 。

由于修改后的记录单指代性强, 适宜学生操作, 根据实验记录单能较快总结出磁铁有磁性的性质。同时, 借助实验记录单, 学生很容易发现“磁铁两端吸的物体多, 中间吸的物体少”的现象, 为教学《磁铁的两极》一节打下了基础。

4. 课堂巡视, 确保实验探究有效进行

课堂巡视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并优化教学的过程, 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实验探究课堂并不是“放羊式”的,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巡视指导, 在巡视中提示学生如何进行思考, 或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对聪明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提高操作水平, 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课堂巡视能控制实验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 以免造成课堂的混乱。

三、加强小组合作, 体现探究价值

在科学课上, 许多探究实验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为此, 科学教师必须强化以“实验小组合作”为主的学习模式,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体现探究价值。科学实验课虽然追求自主探究, 但也不能放任自流, 课前师生必须共同制定实验小组合作规则。俗语说“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实验小组合作规则是学生有效地进行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的保障。

笔者的做法是:每学年开学初拜访授课班级原班主任教师, 对学生有了全面了解后, 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 把班级学生进行优化组合, 确立四人实验小组, 安排实验过程中的分工问题。实验小组实行小组长负责制, 规定小组长一个知识单元轮换一次, 小组成员的分工按照座位顺序每节科学实验课轮换一次。这样, 不仅让学生明确了自己在科学实验探究中所承担的任务, 还激励学生更好地开展实验探究, 使科学课堂“活而有序”, 更让学生在不同的角色中锻炼不同的能力。

四、教学中有待改进的几个方面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要求, 小学科学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 只有重视并认真做好科学实验, 充分发挥科学探究的教学功能, 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才会得到较大的发展。但是我们也看到, 平时在科学教学中, 特别是在实验教学中, 还有很多地方做得不是很到位, 有待进一步改进。

1. 教师包办太多

在教学过程中, 有很多探究实验, 为了节省时间, 提高探究的效率, 很多探究实验的材料都是以半成品的形式提供给学生的, 这剥夺了学生的动手机会。例如开展《过滤实验》一节教学时, 在准备过滤实验装置中, 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过滤纸都是事先折好湿润后放入漏斗里的, 而缺失了让学生自己组装的过程。

2. 教师指导不到位

学生的实验操作习惯对于他今后的科学学习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因此在学生操作之前, 教师有必要做细致入微地指导。例如实验要求用量筒取30 mL的水, 要想取水准确, 最后一步要用滴管往量筒中滴加水。而这一步, 往往教师上课时没有规范指导, 有的随手加一点, 有的口头说明甚至没有说明, 造成学生操作不规范, 影响科学素养的培养。

3. 教师关注度不高

在探究实验教学中, 教师往往比较关注实验的结果, 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细节问题关注得较少。例如“解剖油菜花”探究活动, 在解剖活动开始前, 师生共同商量解剖的方法与要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教师没有关注学生操作中的失误, 如镊子的错误使用等。课堂上在学生汇报正确答案后, 教师没有给操作错误的学生再练习一次的机会, 学生也就没有纠错的机会。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 教师只要规范实验教学, 有效指导学生实验探究, 就能让学生有效掌握科学知识, 使他们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能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段丽英.基于课堂的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9.

[2]李雁冰.科学探究、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J].全球教育展望, 2008, 37 (12) :14-18.

[3]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小学科学学科教学建议[Z].2008.

高中化学如何加强实验教学指导 篇2

关键词: 高中化学 实验指导 集中指导 个别指导

一、集中指导方法

高中化学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教学中心目标,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实验前的集中指导:每次实验前,要对学生进行集中的预习指导。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上的实验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要求:①明确实验目的:②掌握实验原理;③领会实验内容;④知道实验要用的仪器、药品及操作程序;⑤做好对每个实验现象的观察计划;⑥安全注意事项。对这六点,教师要结合具体实验内容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阅读时思考,并在学生阅读后予以提问讨论,以期得出明晰答案。如指导预习中和滴定时提出:①实验目的是什么?其计算的根据是什么?②应用哪些仪器、药品?③怎样洗涤滴定管,移液管、锥形瓶,是否都要用标准液润洗?怎样排除管内液柱的气泡并使尖嘴充满液体?④中和滴定的操作程序是怎样的?左右手怎样操作仪器?⑤如何观察滴定终点?⑥怎样避免或减少操作误差?

教师在预习指导中还应注意:①回答学生在预习时所发现的问题;②结合本校实验室的具体条件,对某些实验的调整、更改、代替予以说明。

2.实验过程中的集中指导:①通过示范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其操作规范化意识。例如,教师在绪言课演示碱式碳酸铜受热分析实验时,应示范指导整套装置的安装,酒精灯的点燃,试管的预热,装置的拆卸,酒精灯的盖灭等基本操作,在后面的课程中同样用这套装置演示氧气的制法(初三)、氨气的制法(高一)和甲烷的制法(高三)。其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要给学生以同样的示范指导,突出其共性,使学生掌握此典型的操作方法和适用范围,并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指导教师要随时注意发现他们操作中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和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尤其是不符合安全文明规范和存在事故隐患的操作程序,此时教师要及时通过演示、讲解的集体指导方法,纠正学生的错误做法和不良习惯,帮助学生掌握操作要领,形成良好的规范性操怍技能技巧。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多方面的,其中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是关键。对于化学实验教学,首先要指导学生明确观察的具体目的,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克服学生观察的盲目性。初学化学的学生往往被那些新奇的化学实验现象吸引,而遗漏了说明化学变化发生的主要观察内容。如对“镁带燃烧”,只注意到“耀眼的白光”而忽略了“燃烧后生成的新物质色态”。其次要指导学生掌握一般的观察程序,进行有条不紊的观察。对物质的观察,一般应遵循“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观察过程。再次指导学生明确观察的具体内容:A反应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B反应条件:C反应过程中出两现的各种现象等,并要求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概括,最后得出合理结果。

3.实验完成后的集中指导。每次实验结束后,都必须认真地引导学生写出实验报告(填写实验报告册或参照下面的格式自己设计)然后选择做得较好的学生进行讲评,进一步巩固实验教学效果。

二、个别指导方法

1.“指点迷津”式的个别指导: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巡回,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通过观察判断,采取不同的个别指导方法为学生“指点迷津”,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独立操作能力差、有依赖性的学生,教师要耐心、细致地手把手教。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往往出现“卡壳”现象。操作进行不下去时,教师不要轻易地替学生动手解决,先观察,审视,判断学生的操作方法,用语言或动作暗示,给学生以启迪,要学生分析卡壳的原因,采用什么方法解决,明白哪些问题是主要的,并找出问题的焦点,这样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在今后的实验操作中遇到类似情况能很快判断出来,做到“迎刃而解”。

2.“因材施教”式的个别指导。个别指导中教师要注意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外向型的学生往往敢想敢做,操作顺利时,兴高采烈;操作不顺利时垂头丧气,情绪处于不稳定状态;很容易出现失误或发生事故。所以,教师在指导时要善于察言观色,在学生操作顺利时,要提醒他们注意操作程序和安全。在学生操作不顺利时,要帮助他们进行分析,找出关键问题,耐心地给予指导。内向型性的学生遇到问题不主动找老师,只是自己盲目操作,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不要以为没有问题,有的学生对问题了解不透,对操作要求掌握不好,往往存在安全隐患。所以教师要主动观察他们在操作中的状态,并做好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的指导。

3.“环保意识”的个别指导。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开设环境教育实验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配合环境教育的实验,多以环境样品分析为对象,如测定大气的降尘,测定雨水的PH,检测水中的某些离子,净化水的实验,等等,这些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对环境的敏感性的认识。在实验教学时,应对某些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实验进行改进,例如:对某些有毒气体,如CO等放出的实验,应采取一定措施,或者增加尾气处理装置,减少有毒气体排放。这样做不仅减少了有毒气体对实验室空气的污染,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实验结束后,对实验废液、废物不能乱倒、乱扔,应倒入废液缸中或者放到指定地点,这样做既保护了环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点滴做起,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加强学生实验指导 篇3

选取实验对象的原则是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学习水平在实验之前没有显著差异, 性别构成一致。选取的方法是统计同一年级平行班的实验前土木工程专业考试成绩, 从中选出符合实验条件的两个班作为实验的对象班, 然后随机抽取一个班为实验班, 另一个为对照班进行实验。按照以上原则和方法, 在吉林省城市建设学校2011级土木工程专业选取两个平行班, 每班人数各50人, 对其成绩进行统计检验。

2 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对比设计, 即在控制其它变量的条件下, 实验班采用本人设计的将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渗透到原有的课程体系当中进行授课, 并且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实验班进行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课件辅助教学, 而对照班就是采用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内容进行授课, 并且在本实验实施之前, 本人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分别进行了一次职业指导、创业教育理念、创业意识、承担风险的能力等方面的问卷调查, 在实验之后又进行一次问卷调查, 将两次问卷调查进行对比, 并结合本实验, 进行数理统计, 检验两种教学模式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业意识, 创业能力等方面的效果。实验于2012年9月开始, 截止于2012年12月, 整个实验共用12周的时间。

2.1 教学内容

选用教材:李家华郑志宏等主编, 《打开求职就业之门》,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8年9月第一版。彭行荣主编, 《创业教育》,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年8月第一版。

2.2 教学程序

2.2.1 课堂教学目标分析

这一环节教师在课前准备。教学目标是指“与教学或训练有关的, 而并非与教育有关的目标”, 也称“行为目标”[1]“之所以称行为目标, 是为了强调目标的可见性和测量性。”它“要求学生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的行为来描述教学目标。”[2]

教学目标可分为总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编制时, 虽然对各个层次的目标都要加以考虑, 但由于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因此, 教师编制的教学目标实际上就是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的编制。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结构的核心因素, 对其他因素有制约作用, 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开展和进行。

编制教学目标的依据: (1) 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应是大纲的具体化, 每一个基础知识点、能力训练点、情感培养点, 都必须在教学大纲中找到依据。 (2) 教材。教材是按照大纲、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和标准以及不同专业的需要编写的, 教学目标的编制必须从教材内容出发, 应是教材知识点的提要和概括。 (3) 学生。教学目标的编制要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出发, 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做到合理、适度。

2.2.2 创设情境

这一环节是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创设与所有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 通过多种渠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让学生做简单的技能操作,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有待解释的想象, 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 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

2.2.3 指导自学

教师事先拟定好自学提纲, 课上呈现给学生。教师把教材内容设计成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并注意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衔接。对于一些比较难理解的内容, 可设计成多个问题, 多个问题之间有一定的梯度, 从而降低学生的思维梯度, 使学生容易理解, 突破难点。自学提纲中, 除了有要学习知识的内容, 还应该有学习知识的方法的内容。学生根据自学提纲, 快速阅读教材, 领会教材内容, 自我构建知识的意义, 思考、回答或演算自学提纲中提出的问题。学生对于不明白、不会的地方, 可划出来予以标记, 也可向老师请教, 教师予以启发引导, 但不包办代替。

2.2.4 讨论与精讲

首先,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 对发现的疑问, 特别是在自学提纲中不明白的问题, 在教师的组织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小组一般采用异质分组法分组。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要随机进行诱导、启发、点拨。其次, 学生经过自学讨论之后, 大部分内容、疑难问题会得到解决, 但此时他们学到的知识是零散的知识点, 对概念、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了解, 还未形成知识系统, 这时, 就需要教师启发精讲。精讲要重点讲结构、事物之间的联系, 研究问题的思路、方法以及学生经过讨论尚未解决的问题。

2.2.5 练习应用与反馈

让学生做形成性练习, 加深对概念、原理的理解, 并让他们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有关的现象, 利用专业技能解决有关的问题, 学以致用。针对练习和应用中具体的问题要及时反馈。

3 结论

在实验和研究过程中, 我们通过理论研究、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等方法, 获得了一系列实验结果, 对这些结果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1) 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课程完全可以在职业学校的教学中予以应用。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课程是对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补充和发展。

(2) 在职业学校的教学中开设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课程能有效地促进职校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发展。

(3) 在职业学校开设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课程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改善学习态度。

总之, 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课程, 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 培养、开发和增强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 赋予学生独立创业、自谋职业的能力和本领, 同时能够培养具有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与此同时, 开设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课程符合职业学校学生的学情和学习规律, 有效地发挥和发展了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摘要:本文是针对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相对困难而进行的改革实验, 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了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课程, 通过实验数据对比, 反映出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中加入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课程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创业心理准备。学生在专业选择、理想职业选择、创业风险等方面的平均分值均有所提高, 实验班和对照班存在显着差异, 实验班的平均分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说明学生和教师都越来越适应这种教学模式。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创业教育课程

参考文献

[1]彭行荣主编.创业教育.[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年版.

加强朗读指导培养学生语感 篇4

[关键词]朗读兴趣 朗读方法 培养语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0-014

苏霍姆林斯基说:“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掌握知识,乃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包括有表情地朗读和默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对课文要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语言能力与个人的经验、感悟、语言环境息息相关,儿童阶段语感的培养需要靠朗读。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不少的语文教师却常常将朗读弃之不用。一堂课四十分钟的时间,大部分都花在所谓的语文分析上,花在所谓的课堂提问上,把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而用于朗读训练的时间却很少,以致课堂上很少听到琅琅书声。因此,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学会朗读,在朗读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感受语言的优美。

一、要善于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叶圣陶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不要看作一种负担……”这就要求教师要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如学习《桂林山水》一文,可采用导语激趣的方法。“同学们,广西桂林风景优美,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称。你们想不想到甲天下的桂林去游览一番呢?想知道桂林山水有多美丽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放声朗读几遍,你一定会喜欢上桂林山水的。”又如学习《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可采用情境激趣的方法,先配乐朗读,创设情境,再放手让学生去朗读,学生能很快进入情境中,教学效果也将事半功倍。

二、朗读的方法要灵活多样

1.抓住朗读训练重点,体会正确流利朗读

叶圣陶说,课文只不过是个例子。只要在一篇篇的课文中找好训练点,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必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朗读而言,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让学生字字入目,用心去读,这样才能读正确。朗读训练应从小学一年级抓起,要求连词读、不数读、不唱读,长句子可指导学生画停顿线来读。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只要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的要求,就具备了读书的基本能力,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2.与理解课文内容相结合,体会有感情朗读

小学生的情感是在具体而清晰的形象中产生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文章中用文字表述的图景、情节,通过想象,具体生动地映现在脑海里,从而加深感受,激发情感。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朗读,将大大提高朗读的意蕴丰富、声情并茂的效果。如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第五自然段时,先让学生理解这段话是分两层来写的。先写小女孩冷得厉害,擦燃了火柴,于是出现了好像坐在大火炉前的幻景;再写火柴灭了,幻景消失了。朗读这一自然段的时候,要用惊喜、兴奋的语气来表现小女孩在幻景中的欢乐;用失望、悲伤的语气来表现幻景破灭后的痛苦。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应该怎样读,并且懂得为什么要这样读。教学不能没有理解,只有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才能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3.教师示范朗读,让学生有法可依

针对小学生好模仿的特点,教师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的范读实际上是把无声的语言文字变为有声语言的一种语气艺术的再创作活动。在范读时,教师除了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以外,还要有自身情感的投入。可以说,范读中的情是文中的情和范读者的情融合的结晶。通过范读可以让学生领会语句的停顿、重音及语调的变化。由此,教师在语言艺术的再创作中,自然会使学生受到感染,学生在接受语言艺术再教育时也会不同程度地受到熏陶。一篇篇的课文范读,犹如涓涓细流汇成江海,必将深深融入学生的心田。

三、朗读的过程要合理、有层次

在朗读指导时,教师要合理运用一些教学手段,如比较朗读法、引导朗读法等,从而发挥朗读功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如学习《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三次出现的小壁虎借尾巴的话:“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既要让学生读出小壁虎彬彬有礼的口气,也要读出它难过、焦急的心情,但每次的读法不能用同一种语气、语调来表达。因为第一次找小鱼姐姐借尾巴,第二次找黄牛伯伯借尾巴,第三次找小燕子借尾巴,小壁虎每次心情是不同的,朗读时应对语速、语调稍作处理,读出层次,读出变化。同样一句话“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在文中不同的地方出现,教师先范读,再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而体会到文中的感情。

特级教师张志芳指出: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一种重要手段。而语感的形成又是语文素养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因而,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朗读中体悟情感,启迪心智,提高语文素养。

怎样指导学生化学实验 篇5

学生实验的整个过程中都需要有教师的指导, 只是在不同的环节, 教师的指导应该各有侧重而已。下面我们就结合学生实验的各个环节来具体谈谈教师的指导问题。

首先, 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之前, 教师要注意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 还要结合实验本身的特点, 给学生讲明白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而且要注意提醒学生一定要遵守实验的要求, 掌握实验的操作要领, 以减少学生在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具体说来, 主要包括:一是阐明实验目的, 导入学生实验。因为学生实验都会受到一定的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的支配, 他们能顺利完成实验的关键之一就是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方法。因此, 在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之前,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充分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掌握实验的关键和注意事项, 以便学生能够完成既定的实验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要注意给以恰当的指导, 语言简明, 重点突出, 点明关键点, 采用启发式, 引导学生自己去想问题, 发现实验的核心内容。二是演示操作, 引路示范。对于那些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实验, 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演示操作, 讲清实验的要领和注意事项, 以便学生观察和模仿。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演示一定要规范、标准, 以便学生在刚开始便学到规范的操作, 为以后的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 在学生开始动手实验之时, 教师要注意:一是引导学生要有正确的实验态度, 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那些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 (如某些强酸的强腐蚀性、某些气体点燃时不纯的话会爆炸等等) , 教师都要做好实验的引导工作, 防止某些事故的发生, 让学生产生恐惧某些实验的心理;二是引导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思维, 以保证学生实验规范, 操作准确, 观察细致, 记录科学。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各不相同, 他们在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也可能会有所不同, 教师难以在实验前完全预测到可能要出现的所有问题, 因此, 更加需要教师跟踪指导学生实验的整个过程, 遇到具体问题, 及时地具体分析。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易集中指导演示规范操作、提示操作要领;对于个别问题, 应该个别指导;对于实验观察中所出现的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观察的重点, 而且还应该把那些动手能力差的学生作为重点指导的对象, 教师自己要有耐心, 还要要求学生有耐心。

再次, 在学生操作结束之后, 教师要注意从实验思维的角度加强指导, 及时地引导学生从实验操作过渡到实验总结中来。具体内容包括:一是要求学生及时总结自己在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 根据实验得出结论, 这一步一定要趁热打铁, 及时进行;二是引导学生结合实验操作的亲身体会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 进行推理, 以便找到规律性;三是引导学生针对自己在实验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 大胆地设想出改进的方法, 进行实验的创新;此外, 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比如, 在实验结束时按照一定的要求清理仪器, 搞好桌面和地面的卫生等等。

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实验数据 篇6

一、运用表格整理,指导学生发现数据呈现的规律

在收集各种数据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白,数据的本身并没有意义,重要的是数据所给予的启示。特级教师路培琦曾说过:“科学课既强调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还重视在实验过程中搜集和积累数据,强调对事物的认识,不仅要在质上认识,更要从量的分析中得出结论。”学生收集、记录实验数据完成后,教师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重新整理和分析,使原本无序、杂乱的数据变得有序,不但能帮助学生深入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规律,为学生更好地总结、归纳概括科学规律提供依据和建议,也有利于发挥数据应有的作用,对现象作出客观的解释,学会从各种数据中选择有效的数据并把数据转化为证据。

在教学《豌豆荚里的豌豆》一课时,学生收集的40个豌豆夹里的豌豆粒数如下:4、5、3、1、4、5、7、6、4、6、8、4、6、3、4、6、5、7、5、4、6、7、4、5、6、3、0、2、5、5、6、6、7、9、5、5、6、5、6、5。这些数据很真实地记录了每个豌豆荚里的豌豆粒数,但是很杂乱无章,很难发现碗豆荚里种子粒数的分布规律。在学生完成搜集数据之后,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表格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如下表:

学生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如下:

生:我发现了5粒的最多。

生:我发现了没有种子的只有1个。

生:我发现一个碗豆荚里种子最多有8个。

生:我发现8粒和1粒的各有一个,而9粒和9粒以上的都没有。

生:大多数都在4~6粒种子之间。

师:豌豆荚里的豌豆种子数是多少?怎样回答比较合理?哪一些种子数量比较多一些?

生:4粒、5粒、6粒。在4~6个之间的数量比较多。

这样,原本无序的数据变得清晰有序,学生很轻松地发现豌豆种子粒数分布的大致规律。虽然不能确切地说出碗豆荚里的种子数,但在整理分析后,得到了一个合理的推论,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这一过程,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科学学习,对于学生探究事物的内在规律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运用直观图表,指导学生发现数据之间的变化规律

将实验数据按一定规律用直观图表的方式表达出来是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最常用的方法。图表设计要求对应关系清楚、简单明了、有利于发现相关数据之间的关系。对于一般比较简单的探究问题,学生通过对统计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就可以发现事物内在规律,而一些稍复杂的内容,光看数据就不那么容易了,通过统计图、分布图等图表的运用,能直观反映出数据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发现数据背后蕴含的规律。

如在六年级《抵抗弯曲》一课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实验获得了一组关于纸的厚度与所承受垫圈数量的数据。这些实验数据比较抽象,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这组数据制作出一份曲线图,使抽象的数变为直观,很容易建立数据之间的联系,发现其中的规律。

学生根据纸的厚度与所承受垫圈的数据完成的统计图如下:

折线统计图更直观有效地反映了纸的厚度与抵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统计图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随着纸的厚度的增加,承受垫圈的个数大大增加,抵抗弯曲的能力也显著增强。通过运用直观图表的方法,让学生更形象、更容易地找到了事物变化的规律。

三、运用纵横比较,指导学生建立实验数据的联系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有许多实验得到的数据是具有高度明晰、数据内在高度规律化的,此时学生很容易从数据上轻而易举地解释现象,并从现象中概括结论。有的教师此时往往就此满足,未能开展学生数据分析方法的提炼,学生因此失去形成数据分析方法的理性思考机会,以后在遇到较为复杂的数据时就表现为茫然失措,不知从何入手。如果教师引领学生对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纵横比较,很容易发现实验数据之间的变化规律,建立不同实验数据之间的联系,提升实验数据分析的有效性。教师引领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可以采用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同一类纵向比、不同类横向比等等,学生自然就会对数据分析具有了一定的分析策略,数据分析能力将会有较大的提高。

如一位科学教师执教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抵抗弯曲》一课时,教材引领学生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其宽度、厚度之间的关系。学生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单位为1角钱硬币的重量)

在两个实验中,改变宽度和厚度都要成倍地改变,很容易看出实验数据变化的规律。学生可以发现:纸的宽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会增强;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会大大增强。这位教师没有就此收场,而是引领学生把增加纸的宽度和厚度所收集的实验数据进行纵横比较,把两个实验进行沟通,架构了两个实验之间的联系,很容易发现实验数据之间的规律。学生会发现:要增强抗弯曲的能力,增加厚度比增加宽度更加有效。这样提升了学生的实验数据分析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四、通过差异比较,引领学生把数据分析推向深刻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会得到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时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科学教师不应该回避这些差异,而应积极面对,正确对待学生实验数据的差异,必要时引领学生重复实验,以期得到可靠的且具有一定信度的数据,增强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使学生的数据意识在处理这些数据时得以培养,能自觉地学会用数据来描述事物或对一些现象进行解释。学生数据分析能力虽然可以从高度明晰化的数据分析中逐渐得到提升,但是更大的提升来源于对于数据差异的分析,而且在数据差异处把数据分析引向深刻,促使学生返回去审视自己实验操作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审视实验器材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审视实验进程先后顺序的科学性等等,对于提高学生今后实验开展的严谨性、自我审视能力等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如,在研究纸的宽度与抵抗弯曲的能力之间的关系时,统计学生的实验数据如下(单位为1个垫圈的重量):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比较,先观察比较第1组学生的数据,发现:随着纸的宽度增加,抵抗弯曲的能力也随着增加。教师引领学生比较这4组的数据,发现第4组的4倍宽的纸承重32个垫圈的重量,远远超过了其他三个小组的数据。教师没有放弃这个差异,而是引领学生共同探讨这一组为什么出现了这么大的差异。下面是这一环节的教学:

师:请第4组的同学把这张纸拿到前面来。展示给大家看看。

学生把这张4倍宽的纸展示给大家。

师:为什么他们的纸能承受的垫圈数比你们的多这么多?他这组的纸和你们小组的有什么区别?

生:他们的纸有折痕。

生:他们的纸有点像半圆形,我们的纸是平的。

生:他们纸的边都折起来,有点像工字形。我觉得纸的形状也能增强抵抗弯曲的能力。

……

师:纸的形状与抵抗弯曲的能力到底有没有关系?我们下节课再研究。

对于这个与其他组相比差异很大的实验数据,教师没有回避,没有放弃,而是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学生通过研讨,发现了纸的形状也与抵抗弯曲的能力有关这一值得研究的问题,恰恰是下一课需要研究的问题。本节课虽然没有研究,却给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埋下了伏笔,使学生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这不正是我们科学课所期待的吗?

五、培养数据意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实验数据展示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不一定马上能从数据表或图中找到规律,教师应引导学生重视实验数据,指导学生选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分析数据,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和习惯。这一过程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教师自己要关注数据。教师可以借助放大的数据统计表或者运用多媒体把实验数据放大进行展示,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引领学生关注数据、分析数据、探寻规律。在整理数据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一步步分析数据,给学生提供训练分析实验数据的机会,使学生养成分析数据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要求学生从实验数据出发,通过分析思考,运用数学工具得出规律性结论。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科学规律的总结过程和本质内涵的理解,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使学生经历由数据推出结果的过程。

在分析实验数据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像数学解题那样,要说出整个数据分析思考的过程,学会选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表达。长此以往,学生的表达能力会不断提升,同时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篇7

在教学教程中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而起作用,所以我们在重视教法研究的同时也要重视学法的研究,这才是正确的方向。教必须服从于学,要为学而教,忽视学生的教法是不完善和不科学的。忽视学法的教法是丧失针对性从而减弱其实效性的教法,只有根据学情选择和设计教法才是全面、科学的,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新教法的研究,大都把学生如何学放在首要位置上,“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三主为指导思想。

学法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要给学生授以学法。古人也讲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强调授以学法的重要性。授以学法就是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让他们采掘丰富的知识宝藏,授以学法就是指给学生书山的路径,让他自由攀登知识的高峰,这样才能培养出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积极创新的人才。自学能力主要包括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归纳能力、迁移能力、联想能力、工具书的运用能力、操作实验能力、检验评价能力、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等。

学法指导要有一定的层次。学法指导的方法有很多,包括指导学生在校学习的基本方法,特殊学习方法、思维训练方法、记忆法、时间利用法、学习与智能开发、学习与创造、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习惯的养成等。在教学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顾此失彼。可以分三个层次进行指导:第一层次抓学习常规。按照课堂教学的过程“预习—上课—复习—作业—系统复习”,在各环节上进行学法指导。要特别强调“四先四后”即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先理解后记忆,先纠错后巩固。学生由于有急于求成的思想,往往容易忽略“先”而只抓“后”,这样做只会事倍而功半。所以对这些学法常规必须反复抓,抓反复,持之以恒,一抓到底,强化检查手段,使之形成习惯。第二个层次是根据各学科的特点进行学法指导。如语文重视阅读与分析课文的方法、写作方法等。数学则重视如何理解概念,如何通过分析与解答各种应用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三个层次是针对各学科的不同章节不同内容,进行学法指导。这一层次是更加具体、更加细致的甚至是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学法指导。如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操作学具,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对几何图形的画、拆、剪、拼等,都既是教法也是学法。再如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查字典,根据不同的写人、写物、写事的课文指导学生模仿如何写人、写物、写事。这些学法都是结合教法进行的学法指导,对学生来说更现实,更贴切。教师在备课时要预先考虑学生的学法,不失时机地进行指导,形成新的教学结构。

下面谈谈学法指导要注意的问题。

1. 遵循“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学生的自学与成人的自学不同,必须由教师来指导。小学生年龄小、自觉性差,良好的自学习惯、学习方法,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形成。教师必须不断要求,不断检查,不断纠正,不断强化,这样才能形成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自学能力。各学科因教学内容不同,相应的学习方法也不同。学法必须与教法同步,中、小学生的学法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的,教师既是学法的指导者,又是学法采用、执行的检查者。所以通过学法指导形成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减少了教师的作用,而是增加了对教师的要求。教师既要考虑各学科知识的教法,又要考虑针对性的学法,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学艺术向更高层次发展。教师在课堂上要精心编导、积极引导、耐心指导,教师的“导”,要激发学生意向,引起兴趣,启发思维,点拨疑难,指导方法。教师要用示范性引导、例证性引导、展望性引导、逻辑性引导、反驳性引导、诱说性引导、探讨性引导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要通过引导使学生会学。

2. 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学习活动是以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征为基础的。所以学习方法必须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内容随年龄增长而扩大、深化,学习方法也随年龄增长而增强独立性。例如小学低年级学生预习数学只要看看图形,想想表示什么意思就可以了,而中、高年级逐渐要求认真阅读文字、看例题、试着作练习等。总之,年级越高,自学的范围就越广泛。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也随之更广泛、更细致。

3.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同步开发。

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都有这样的发现,学生学习的好坏,不仅仅是智商的高低所决定的,还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毅力等因素密切相关。人的智力因素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和思维力五个方面,它对学习活动起着接受、掌握、巩固、应用和创新作用,而非智力因素是指兴趣、意志、性格、情感、习惯等,对学习活动起着激发、定向、维持、调节的间接作用。双方有着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互为因果的密切关系。因此,学法指导必须双因素并重,既要指导如何观察、如何记忆,又要指导如何培养兴趣、训练意志、养成习惯。

4. 因材施教。

学生性格千差万别,所以,对学生指导学法时,除一般要求外,还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首先要注意适当要求,使好、中、差生,都能“跳一跳,够得着”。如在预习时对学优生可要求归纳法则,推导原理,对中等学生则要求先读通、读懂,对学困生可要求提出疑问。其次要扬长避短,对快生要多布置任务,介绍课外读物,在表扬他们时也要求他们学习细心,作业认真检查;对慢生则要教给合理支配时间的方法,使其学会巧学的方法。对自信骄傲型学生,要教育其谦虚、谨慎、不盲目乐观;对自卑胆怯学生要鼓励其信心,不断表扬其取得的成绩,增强自信。所以说,学法指导也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如何加强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 篇8

一、联系课内知识, 促进课外阅读

(一) 推荐式阅读

教师可以从语文教学最直接的需要出发, 依据课文向外拓展延伸阅读内容:学习了《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 向学生推荐《瑰丽的中国神话世界》;学习了《爸爸的花儿落了》, 便向学生推荐原著《城南旧事》;也可以推荐朱自清、安徒生、季羡林等中外知名作家的作品。但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 多数学生不喜欢主动阅读。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 才可以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因此教师在推荐课外读物之前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 在传授文本时埋下学生课外阅读的“种子”, 即渴求阅读的欲望。这样学生会千方百计地寻求他想要的, 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结合式阅读

这是一种对课本内容的预习或巩固式的阅读。教师应在授课前或授课中让学生了解一些与课文相关的信息, 使教材与学生的课外阅读结合起来, 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如学习《向沙漠进军》, 可以指导学生对照阅读《中国荒漠化警示录》、《沙尘暴·千里河西走廊的梦魇》等文章, 使学生了解我国现在的生态环境,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叶圣陶说:“知识是教不尽的,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结合课文教学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是大量的经常性的工作, 结合得好, 就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最佳效益。

二、教给读书方法, 指导课外阅读

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 每天下课后又要完成当天的作业, 学习任务很重。所以, 可供课外阅读的时间并不多, 这就要求教师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首先教师要明确学生阅读的目的, 学生才能沉下心来阅读全文, 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揣摩、玩味作品的语言、文字、思想、感情。并且试想以一个学生的角度去体会, 预想学生可能会有怎样的感受和领会程度。教师的文化功底、语言修养等显然与学生有差异,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放低要求, 而且有侧重地引导学生重点读哪一部分, 可以粗读哪一部分, 并给学生提一些新颖的、有个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真正阅读, 而不是漫无目的、放任自流。

(一) 指导学生处理好博览与专精的关系

对于中学生来说, 阅读课外书籍, 要正确处理“博”与“专”的关系, 应注意以下三点:

1. 首先要在掌握好学业规定的课程后, 再去博览其他课外书。

如果学业课程没有学好, 把主要精力用在读课外书籍上, 就会贪多勿得, 舍本逐末, 劳而无功。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养成多阅读的好习惯, 注重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外名著时做到有的放矢, 最好与自己的写作结合起来, 只有自己有了相应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 才能与课外阅读的材料形成共鸣, 才能在课外达到课上学习与课外阅读相得益彰的效果。

2. 根据不同的时间选择不同的课外阅读内容。

上课期间, 课外阅读的内容应围绕着教材内容, 有选择地去阅读教学参考书, 目的是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而在寒暑假, 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充足, 可以广泛地阅读一些古今中外的奇闻逸事、天文地理、百科知识、中长篇名著等, 以开阔视野, 增长智慧, 培养能力。

3. 课外阅读的书要有选择。

一个人的精力、时间是有限的, 对于中学生来说, 可供课外阅读的时间就更加有限。因此, 读书必须有选择, 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读一些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适合的书, 把阅读和人生奋斗目标结合起来, 建立起自己的知识金字塔, 为将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二) 指导学生在浏览的基础上进行精读

培根说过:“有的知识只要浅尝即可, 有的知识只要粗知即可, 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 仔细揣摩。”因此, 中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要求和个人习惯, 选择不同的读书方式, 处理好浏览和精读的关系。

1. 学会浏览。

浏览就是粗略地读, 快速地读。对于那些只需要知道大概意思或只是为了从书中选择一点资料的书, 就要采取浏览的阅读方式。对于重要著作要精读, 而对其中部分章节, 也可以采取浏览的方式。那么, 怎样浏览呢?

(1) 先浏览全书的内容。一是看目录, 从目录中发现有用的内容, 再翻阅有关部分;二是看内容提要、序言或绪论, 弄清作者主要阐述一些什么问题。

(2) 浏览的速度应适中。如果没有一定的速度, 就不能在较短的时间掌握较广泛的内容;但一味地追求速度, 走马观花, 又会使看过的内容如过眼云烟, 印象模糊, 因此, 浏览的速度应适中。

(3) 浏览时要注意开动脑筋, 做到边读边想, 并随时动笔记下有用的内容, 或是记下需要精读的内容。

2. 学会精读。

对于重要的文章和作品, 阅读时速度要放得慢一点, 细心体会, 由表及里, 精思熟读, 这就是精读。对于精读的书, 要做到以下三点:

(1) 需要精读的文章至少要阅读两遍以上。阅读第一遍时, 要分辨出哪些知识特别重要, 或对自己来说是新知识, 是需要认真阅读的;哪些是次要内容, 或自己已经熟悉了, 就可一带而过。如果是自己的书, 就应该在精彩的部分做上记号, 这样在第二遍阅读时, 就会集中注意精读的部分。

(2) 对于精彩的部分或重要观点, 要进行摘录, 记到专门的读书笔记本上, 并加以背诵, 通过背诵还可以丰富词汇, 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切实占有这些知识, 为日后的熟练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3) 精读过的书要做到:懂———对书的基本内容要达到理解的程度:记———要记住所理解的内容;会———会运用这些理解了的知识:熟———能熟练地把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表达出来, 或运用它分析和解决问题。

精读和浏览要结合起来, 才能提高阅读能力,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 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要求他们将书中的格言警句、词语典故、精彩片段等分类摘抄在笔记本上或做成读书卡片, 写出读后的心得体会, 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总之, 语文教师应该担负起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重任, 不仅要向学生推荐合适的书刊, 还要教会他们阅读的方法, 引领他们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遨游, 为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探索新路子。

参考文献

[1]彭贤智, 刘玉娟著.中学生学习方法.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9.

如何指导高中学生物理实验 篇9

做实验是与物理课堂教学直接有关的课内理论知识跟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活动。它与课堂教学相伴而行,互为补充,各自侧重,形成了一个有机和谐教育整体。由于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新的教育理论的形成,教学方式向开放式转化,教学活动不能再局限于课堂范围之内,而要多元化教学,而学生实验就是一种走向多元化教学的开放型的教学方式,课堂教育是注重以学生共性为基础,使全体学生共同提高,共同发展,而学生实验则注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动手,动膪能力,使学生个人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以提高物理的教学质量。因此,我认为在物理教学中走出课堂教学,开展学生实验,实行多元化教学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如何开展学生实验,使得实验教学和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一个有机和谐的整体。

一、提高认识,是开展实验教学活动的提前

当今教学现状,不难看出,教学模式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很多地方,教师还没有形成新的教育理念,片面追求升学率就形成了开展物理实验的主要障碍,还没有从升学的圈子中解脱出来,受到这根无形的绳索的束缚,这就使得物理实验教学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甚至没有自觉地去开展,因此,解决片面追求升学率问题,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实验教学的重要条件,为此,提高认识,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是开展物理实验的前提。

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不是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学校教育最根本的本质功能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与个人特长的发挥,培养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所需的合格人才,他们应该具备社会所需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及为国家社会工作的能力。要树立这样的人才观,提高民族素质,从物理教学的角度出发,只要真正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才能真正体现实验教学的意义。

我们教育对象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每个人的素质和个性都不同,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他们有主观能动作用和主体作用。单一的课堂教学活动很难做到发挥个人特长的目的,而我们实验教学则富于很大的灵活性,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精神观。

二、突出特点,是发挥实验教学活动教育作用的根本

物理实验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同于课堂教学,而具有一定的特点:1、突出地照顾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长和才能,也有利于调动后进生的积极作用。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发生的,并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青年学生渴望这类教育教学活动,在这类活动中他们感知敏锐,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便于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学习的才能转化为智能,容易看到自己的“成功”,并享受到成功的欢乐。从而提高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因此,学生对参加实验教学活动有稳定,持久地积极性。对学生学习物理及有关科技知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实验教学活动内容虽然受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影响,但内容可深可浅,时间可长可短,空间范围可大可小,学生可以控制活动的进程,富有伸缩性和灵活性。3、有助于拓宽,深化物理知识和培养,发展多种能力实验活动是结合物理课堂教学的内容,在讲解某一物理知识之前,或讲完某一物理知识之后安排实验,学生可以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拓宽了知识领域,又因将已获得的知识在实践中应用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能够使学生真正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知识,并提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机会,使其各展所长,以此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操作能力、科技写作能力、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三、加强指导,是搞好实验教学的保障

作为高中学生,他们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勇于探索,求知欲望非常强烈。但往往缺乏动手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验教学恰好为他们提供了亲自动手实践和提高创造力才能的机会,这需要教师给予及时更好的指导。指导他们要善于把学到的知识付诸于实践,并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与实际应用相联系。每一种物理现象的产生,都有它一定的因果关系,是客观实际的再现。另外要用简单的器材做实验,讲究实效,不贪大求详,要勤于动手,动脑,做到手脑并用,力求体现求异创新。

四、引导学生做课外实验,也是搞妤实验教学的重要手段

成功的真正秘决是兴趣,中学生的兴趣表现是喜欢观察鲜明的现象,做不平常的事。如果我们老师能引导学生利用手边的一些简单的材料开展一个简单的“水平器”,它与调节天平异曲同工。上课时对天平底板的调节就学得很顺利,很容易理解。讲完惯性现象,可以引导学生用一竹筒,一木板,一弹簧片,一硬纸板,一塑料小球制成一个简单的惯性的演示器。这些简单的课外实验创作与设计,它既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又能培养学生一定的实验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对学习物理和技术的兴趣,密切理念与实际的联系,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外小实验可以加强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学生通过课外实验,可以大大丰富课堂教学的密切联系,深化和活化掌握的物理知识。课外实验与课堂教学的密切联系,可以使课堂教学得到不断补充和延伸。

2、课外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消除学生对知识的模糊认识。课外实验一般可以由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如果实验成功,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掌握的知识,并帮助消除学生对知识的模糊认识。

3、课外实验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动脑能力、加强理论与实际联系。学生学习物理感到困难,其重原因之一,就是不会把所学过的知识用来研究具体物理问题,通过课外实验,可以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养成善于分析、总结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亲切,能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4、课外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课外实验灵活、生动、多样等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强烈兴趣,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智力等。

总之,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织成都分,同时也是课内知识的现象,我们作为教学工作者,必须加强实验教学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 《中学科技)

[3] 《中学物理科课程标准》

加强对高校学生组织的指导 篇10

一加强对高校学生组织的指导是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举措

当前, 国际国内形势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全球范围上看, 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的概括:“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与此同时, 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和价值取向的多样化趋势也在加剧。从国内情况看, 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概括:“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近三十年来, 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党的理论与时俱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

在这一时期, 青年大学生群体也在发生着变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 一大批适龄青年开始接受高等教育, 大学生的精英意识有所减弱。他们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面临着大量外来文化思潮、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 部分人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同时受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进入大学校园的80后、90后一代青年中独生子女增多, 大多数学生自幼生活条件相对优越, 艰苦奋斗精神淡化, 所受的挫折较少, 心理素质欠佳, 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另一方面, 随着电脑和互联网技术逐渐走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其影响力日益增强, 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语言和行为因此悄悄发生着变化。

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在社会变革加剧、多元文化激荡、价值取向多样的背景下, 确保高校学生组织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二是在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的情况下, 确保高校学生组织以合适的方式良好运作;三是在党和国家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势下, 确保高校学生组织有更大作为。因此, 高校必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加强对学生组织的指导。

二加强对高校学生组织指导的主要任务

当前在加强对高校学生组织的指导工作中, 高校团组织需要加大力度, 从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在政治方向上的指引和把握上下功夫。大学是各种社会思潮汇集、相互激荡的地方。大学生思想活跃, 善于接受新事物, 但是社会阅历少, 理论基础薄弱, 在复杂的社会斗争中, 往往不能全面、理性地看待社会的发展, 容易在思想上产生困惑、迷茫。大学及大学生的这种特殊性作用于学生组织的工作和活动时, 难免会出现方向性的偏差。因此, 加强对高校学生组织的指导首先要对政治方向加以指引和把握, 确保学生组织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使之围绕高校的服务工作大局开展工作和活动。

二是在工作方式的示范和导向上下功夫。团的工作方式是学生组织学习和参考的方向。“所谓团的工作方式, 就是团组织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的具体方法和形式, 主要包括团的活动方式、领导方式、资源获取方式和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方式。”目前部分学生组织在运作过程中出现了决策独断、内部斗争、选举不公、官僚习气、形式主义、活动过滥等现象, 或是在工作方式上存在问题。高校团组织要在工作方式上提供示范, 加强导向。例如, 在组织建设方面要维持学生组织工作的传承性;在活动方式方面宜采用项目化的运作方式;在维护学生合法权益方面应当通过组织内部途径进行;在反映同学呼声方面要自觉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

三是在干部队伍的培养和教育上下功夫。学生干部是学生组织的中流砥柱, 他们的个人素质、工作水平直接决定学生组织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影响学生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因此, 加强对高校学生组织的指导就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组织干部队伍的建设, 加强对学生组织干部队伍的培养和教育。在这方面我们的做法是:公开选拔, 强化责任意识;优化组合, 组建合理团队;驾驭大局, 带好领头羊;加强培养, 促进干部成长;以人为本, 摒弃工具性使用;放手工作, 发挥干部才干。就总体而言, 要培养一支“党政放心, 青年满意”的学生干部队伍, 并达到提高工作成效与促进人的进步和谐统一的目标。

四是在组织文化的塑造和建设上下功夫。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的内在精神和灵魂所在, 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加强对高校学生组织的指导就要重视塑造和建设学生组织的组织文化。这主要是培育优秀的学生组织精神, 提升先进的服务理念, 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 塑造学生组织良好的形象。我们在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构筑学生组织的文化:树立形象, 建设学生组织的表层文化;建章立制, 建设学生组织的制度文化;锻炼提高, 建设学生组织的学习文化;民主科学, 建设学生组织的运作文化;奋发有为, 建设学生组织的价值文化。

五是在具体工作中的联系和帮助上下功夫。加强对高校学生组织的指导, 最终要落实到具体工作中的联系和帮助上。高校共青团组织要把学生组织纳入共青团的工作体系, 密切与学生组织的工作联系, 进行资源整合, 帮助学生组织开展工作和活动。高校学生组织根据团组织总体部署的精神, 按照青年学生的特点, 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独立自主开展工作, 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高校共青团对学生组织的指导作用也会通过学生组织自身的民主程序和积极主动的工作体现出来。

这五个方面是紧密相连、相互作用的。政治方向的指引和把握是基础, 工作方式的示范和导向是重点, 干部队伍的培养和教育是根本, 组织文化的塑造和建设是关键, 具体工作的联系和帮助是落脚点。

三加强对高校学生组织指导的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组织是大学生的群众组织, 其组织属性明确要求其接受团组织的指导。例如, 全国学联章程第四章第十四条明确提到:“ (高校) 学生会、研究生会在党组织的领导和团组织的指导帮助下, 依照法律、学校规章制度和各自的章程, 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然而, 面对当前新形势、新要求, 通过高校团组织加强对学生组织的指导更有其重要的意义。

加强对高校学生组织的指导是团组织落实党的领导、保证学生组织工作方向的迫切需要。方向问题是学生组织工作的根本问题, 党的领导是学生组织工作保持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共青团指导学生组织的工作是落实党的领导的具体形式之一。我国社会的历史发展深刻表明, 在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中, 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地会对青年学生发生影响, 而青年学生群体往往对复杂社会矛盾缺乏理性分析, 看问题容易片面化、简单化, 容易为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高校学生组织作为代表学生利益或群体兴趣的群众性组织, 保证其工作方向与党中央一致是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的迫切需要。共青团作为党的后备军和助手, 要落实党的领导, 必须加强对学生组织的指导, 使之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自觉服从服务于党的工作大局, 切实发挥其在党联系青年学生方面的作用, 使党的主张变为广大青年学子的自觉行动。

加强对高校学生组织的指导是团组织发挥其作为先进青年群众组织作用的必然要求。高校学生组织的服务对象是学校的广大青年学生。共青团是青年的先锋组织, 由青年中的先进分子所组成, 是积极、进步的政治力量, 在我国各青年团体和青年中发挥核心作用。共青团先进性的体现必然要求以其群众性为基础。高校团组织通过对大学生的一般性群众组织———学生组织的指导, 发挥其作为先锋组织的核心作用, 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主题,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引导青年学生倍加珍惜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中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

加强对高校学生组织的指导是团组织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党中央应对未来挑战的战略举措。党中央充分肯定共青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团组织要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 同时也明确指出高校学生组织“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高校团组织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必须利用好这支依靠力量, 通过加强对学生组织的指导, 引导学生组织针对大学生的特点, 开展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始终高扬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把广大青年学生团结在党的周围, 充分调动他们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热情和创造活力, 共同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

总而言之, 高校要适时地研究社会形势和青年群体的变化, 加强对高校学生组织的指导, 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的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服务。

参考文献

[1]赖辉亮, 郝瑞庭.中国共青团工作全书[M].北京:红旗出版社, 2005 (8) .

[2]郑永廷, 江传月, 等.主导德育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1) .

上一篇:孝文化下一篇:大型化工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