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中等城市

2024-08-10

二级中等城市(精选三篇)

二级中等城市 篇1

关键词:中等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1 中等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

1.1 道路系统的可扩展性 (延续性)

道路布局首先服从系统整体功能要求, 要有良好的可扩展性。不能片面追求建筑对景, 追求轴线, 将干路对着火车站或重要的公共建筑物, 形成许多T形交叉口和断头路, 道路系统的延续性被一些永久性的建筑物或构筑物所“卡死”。如果道路平面的可扩展性 (延续性) 受到破坏时, 主要道路拓宽可能要花费巨大的工程代价;主要道路不能延伸时, 城市新的发展区的道路系统与原来道路系统之间将发生矛盾而使整个城市道路系统发生紊乱, 破坏交通组织的系统性。

1.2 消灭瓶颈、蜂腰

城市向外扩展后, 旧城与新区之间往往受铁路、河道、城墙等分隔, 旧城与新区之间的通道往往成为路网中的瓶颈。随着交通需求增长, 通道交通瓶颈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 需尽早研究通道问题, 将瓶颈制约弱化到最小程度。

1.3 道路系统应具整合性

城市道路系统应由为机动车服务的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系统, 为自行车服务的非机动车道系统, 为行人服务的步行系统三个系统组成, 各系统间应衔接良好。

1.4 道路的景观性

城市交通运输是城市道路系统最基本的功能, 而一个城市的风貌一般必须通过城市道路、广场等所构成的画面来得到反映。因此, 不能因强调交通而忽视城市景观, 也不能因强调景观而忽视城市交通。一般而言, 强交通的道路应该配以弱景观, 强景观的道路则以配置弱交通。

2 中等城市道路系统总体规划设计

2.1 城市布局进行充分论证, 做好路网弹性规划

中等城市用地扩展快, 系统稳定性相对较差, 城市发展方向受到区域环境和区域基础设施的牵动影响明显, 一些先前处于城市边缘的地区, 由于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逐渐发展为衔接老城区核心地区。对这些区域发展环境因素、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人口的发展论证不足, 往往会造成城市用地布局不当, 设计标准采用不当, 路网规划弹性不够, 形成新的交通集束。因此, 在城市布局上要避免组团之间交通的不平衡, 从而避免产生过多的交通量。规划时应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为城市道路网系统未来的发展留有一余地, 做好路网弹性规划。

2.2 切实提高城市道路网密度, 重视支路建设, 健全道路系统

城市道网密度低, 干路与支路在结构比例上的失衡, 造成城市的长距离穿越交通、街区交通、机动车、非机动车等均汇集到城市干道上, 各种快慢交通混杂, 城市交通效率低。过低的城市路网密度也使城市公交线路布线过于集中, 公交服务覆盖率小, 服务水平差, 从而刺激私人机动车的增长, 明确城市道路功能有利于城市交通组织、发挥城市道路系统的效能、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

2.3 落实停车和其他交通设施的用地保障

中等城市由于其城市交通强度相对大城市来说较小, 长期以来对停车问题的重视不够。随着城市的发展, 停车问题也会逐渐对土地的使用、商业繁荣产生制约作用, 一些地区因为停车不便, 可达性降低, 甚至出现衰落的迹象。必须在总体规划时结合用地布局对停车场有通盘规划, 并在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规划中逐步落实。在管理中用地得到控制;同时加强对占路停车的管理, 停车场的建设要与土地开发结合起来, 鼓励私人对停车场的建设和经营, 使其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2.4 在道路规划建设上, 支持城郊一体化的统一的公共交通服务系统

随着经济发展, 城乡联系密切, 作为一定地域的吸引中心, 每天都有大量的进出城客流, 一个统一的公共交通系统将显著地减少中转换乘, 扩大客流吸引范围, 从而增加公共交通的竞争力, 减少城郊与中心城间交通对私人机动车的依赖性, 对减轻城区及进出城的交通总量及中心区停车需求都是有利的。因此, 设置港湾式停靠站, 在道路建设上支持公共交通的发展, 采取公交优先措施, 扩大公交规模, 建立城郊一体化的统一的公共交通服务系统。

3 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在技术性思考

3.1 城市道路指标要求的修正

中等城市道路系统的规划布局做好后, 并不等于就满足了城市交通运输的要求, 还应该满足一定的数量指标。在中等城市道路中, 主干路的间距宜在800米左右, 次干路的间距在400米左右, 主要交通流方向上的支路间距在200米左右。另外, 在市中心区等交通较繁忙地区, 道路网密度可适当提高, 支路间距不得大于160米。

3.2 对中等城市道路系统机、非分流

在城市道路系统机、非分流方面, 我国中等城市普遍采用的是:一般道路采用机、非交通合用一个断面的混合式, 主要道路则采用机、非分流的三幅路形式。

三幅路断面形式的干路系统在我国中等城市道路交通组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尤其在路段上减少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相互冲突, 提高了交通运行速度和交通安全, 但是也存在一些较难处理好的问题:

3.2.1交叉口交通复杂化。在城市主要道路之间的十字型平面交叉口上, 如果只有机动车交通, 则车辆之间冲突点为16个, 而非机动车涌入之后, 车辆之间冲突点数倍增。3.2.2忽视非机动车 (自行车) 的交通特性需要。非机动车在道路的路面、平面线型、纵坡等方面有自己独特的需求, 甚至还不喜欢因过多信号灯的干扰而时走时停, 但三幅路的道路一般难以满足这些要求。

从我国城市交通构成来看, 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交通都应具有自己专用的干路系统的分流模式, 要比现行三幅路断面干路系统的分流模式要好, 但前提条件是需要合适的道路网密度作保证。道路网密度越大, 干路网枢纽间即负荷呈现减少的趋势, 干路网密度越大, 道路交叉口交通流量也呈现减少的趋势。因为道路网密度越大, 可分担交通流量的道路越多, 所承担这些流量也就越小, 因此无论是路段上还是交叉口上的流量, 其大小均与路网密度成反比关系。所以, 如果路网密度太低并且不同性质的交通在同一条道路上争使用空间, 道路拓得越宽, 越吸引交通, 机、非之间的冲突也就越大。这说明尽管有些城市干路宽度大于40米, 但交通问题改善不大。

因此, 采用机、非分流组织交通的方式, 是适合我国中等城市交通结构的道路系统规划发展对策, 满足以上要求, 对城市交通组织、城市的道路建设、城市土地有偿使用等各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a.有利于地块出租或拍卖。一方面道路所围的地块较小, 便于私人及单位租赁购买, 国外有些城市也是如此;另一方面, 交通可达性的优越条件使土地价格倍增。

b.平衡路网的交通流量。它可以避免因交通量过于集中在某些少数道路上, 从而提高整个道路路面的使用效率, 延长这些少数道路路面的使用年限。

c.有利于交通的组织。这不仅可以组织不同功能、性质的道路进行机、非分流, 而且还便于实现单向交通等交通渠化措施。

c.减少道路交通的时空占用量, 提高城市道路的利用率。城市道路交通的时空占用量是指所有各种交通参与者在参与交通运行过程中所占城市道路的时间和空间的乘积之和。

e.可以缩短居民步行到公交站点的时间。路网密度大, 支路发达, 可以将公交线路深入居住区, 居民步行到站时间减少, 利于居民乘车, 促进中等城市发展公共交通事业。

f.有利于提高行车速度。它可以利用支路布置自行车道路系统, 减少交叉口处的冲突点, 不但提高干道上的机动车速, 而且自行车速也提高。

参考文献

[1]杨东援, 道路交通规律与城市形态演变关系分析[J].城市规划汇刊, 2001.

中等城市商贸市场建筑形态探析 篇2

1义乌1982—2001 年: 商贸市场发展的初始阶段

20 世纪80 年代初,义乌廿三里村几个为义乌货郎提供针头线脑的小商户因发展受限,故相约搬至县城的湖清门摆摊经营,为走遍神州鸡毛换糖的货郎提供进货补货的便利。后因交易兴旺,管理无序,义乌县委力排众议,责成县工商局统一设摊,统一管理,因此商户群体迅猛扩大,经营的小商品种类不断增加。当时市场的建筑形态极其简陋,沿马路砌几排砖,搁上多孔板,画线排号,交费开张。紧随其后,贵州省安顺市的南华街和山东省滕县( 后改滕州市) 的通衢街,马路市场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雷,应运而生。这就是小商品第一代的雏形———马路市场。

义乌湖清门市场的摊位很快就供不应求。义乌工商局于1982 年筹资在义乌新马路征用土地10 余亩,建设小商品市场,地台摊位加清一色玻璃钢棚,千余摊位一抢而空,小商品市场交易的规模经营从此开始。

紧接着义乌布局城中路市场,1986 年建成开业,后又进行扩建,商户增至近3000 户。这时,义乌的商户已随着“鸡毛换糖”的线路,迅速走向全国各地,推动当地商贸市场的兴起。

同年,在安顺地委的支持下,采取村民入股、集体筹资的方法,由管元村出10 亩岩包地,建设小商品市场,设摊位千余个。其商品的覆盖率从安顺周边扩大到黔南、黔西南、六盘水、毕节甚至云南省一些地区,当时的安顺小商品市场成为西南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

1987 年元月,滕县荆西程庄也采取村民入股筹资的方式,筹建滕县烟酒糖茶批发市场。魏庄亦于1988 年建成小商品市场,两个市场共有棚架摊位千余,是当时鲁豫苏皖地区的小商品集散地。

1987 年10 月28 日,地处边远山区的临沂服装小商品批发市场开业。

这时段的市场建筑形态主要表现为水泥地台、地柜加大棚,所以第二代市场称之为大棚市场。

随着国内市场的繁荣和开放,义乌成立国有控股的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导市场开发和经营,先后于1992 年和1995 年投资新建的篁园市场、宾王市场,是我国首先进入室内的摊式市场,经营面积30 多万元,当时的市场经营条件为国内一流的。这两个市场的建成,使市场建筑形态实现了一次重要转型。

柯桥中国轻纺城、黄岩路桥中国日用品城、成都荷花池、昆明老螺蛳湾等市场均在这阶段发展中形成规模。这时的商贸市场建筑形态为: 由专业设计院设计,框架结构,建筑外形现代,一般为2 ~ 3 层,但室内摊位布置多为地台加地柜,每个摊位的经营面积仅3 ~ 5 平方米,且建筑单体规模不大,所以定义第三代批发市场为室内摊式市场。

2 义乌2001—2005 年: 商贸市场的发展阶段

作为义乌人,笔者有幸见证了前三代市场的发展,并于2001 年受命主持建设义乌国际商贸城。当时市场经营兴旺,行业分类日趋细化,市场经营条件较差、功能配套不足、缺乏扩展空间等矛盾陆续显现。在义乌市的 《十五计划纲要》中提出将义乌建成国际性商贸城市的发展目标,对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商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势在必行。

我们经调研后认为:

( 1) 历经20 世纪80 ~ 90 年代发展,义乌的商贸市场环境已成熟,可通过扩大交易规模,改善交易环境,提升商品结构,迅速从区域性集散中心发展为全国小商品集散中心。

( 2) 市场的建筑形态虽已提升至20 世纪90 年代的室内摊式市场,但仍跟不上现代市场的发展需求,需要探索新的市场发展模式和建筑形态。

( 3) 市场将通过行业划分、分类集聚及物流链的配套组织,实现商品交易竞争优势与流通的低成本竞争优势。

( 4) 市场呈簇群状布局,并通过各类专业街来联系,更能形成集聚效应和良好的交易氛围。

( 5) 市场的开发和调整,将与城市中心的再造相结合,引导城市中心区的建设,并将与制造业、旅游业、餐饮娱乐业、物流业等产业的创新相结合。

在探讨国际商贸城一区建筑规划思路阶段,有两大难题亟待突破:

一是摊位的经营面积。原室内摊式市场每个摊位宽1 米加空间就3 平方米左右,经营空间小。我们会同商户和设计院多次分析后,最后确定建筑结构以9 米为标准柱距,同时参照国际展位标准3 米 × 3 米模数为基础,确定了9 平方米的室内商铺经营标准单元。

二是市场商户多是农户出身,集市交易积习难改,如规划多层市场,一层抢着要,二层勉强上,三层谁都不愿上。所以如何解决垂直交通,如何引导商户经营理念,久虑难定。恰好当时经上海因公出差,车送浦东机场二层出发厅甚是方便,这是国内第一个由国外建筑师设计的现代机场,笔者见此思路豁然,于是设专用车道,可上市场各层并辅以垂直货梯解决货物垂直交通的思路应运而生。

事实证明,9 平方米标准商铺确定和航站式市场开创,再通过划行归市的合理引导,建筑面积34 万平方米,共有标准商位7000 余个,服务配套齐全,符合国际化需求的义乌国际商贸城一期于2002 年10 月22 日开业后获得巨大成功,这是商贸市场建筑形态向第四代室内铺面式的重大转型,其主要表现如下:

( 1) 市场的建筑形态由摊式市场向小商品第四代市场———室内铺面式市场转型。

( 2) 有效地解决了市场立体交通和行车难题,使各层次的商业价值趋于平衡。

( 3) 有效地解决市场经营和服务配套的关系。

由于国际商贸城一区建设期仅一年,可谓是边设计边施工,尚存在待完善之处: 区块面积达万余平米,消防管理难度大,商位均好性有差距,商位面积对部分行业还显小,高架车道的交通设计尚有改进余地等。

笔者在2002 年11 月主撰的义乌商贸城二期设计竞赛文件中,其定位为: 以展示交易为主体,集仓储、配送、商务、购物旅游、餐饮、娱乐相配套的国际小商品集散中心。同时要求在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建筑的标志性、经营空间的舒适性、商位布置的灵活性、物业管理的先进性、商品物流链的通畅性。

经过激烈的设计竞标,中标的杭州建筑设计院龙吟方案与一期有清晰的连续,并对后期的扩建留有良好的拓展空间。在建筑细化和商位设计阶段,经过反复推敲,最终的设计突破有:

( 1) 以5000 平方米为标准区块单元,区块之间以开敞式空间衔接,解决了消防设计的难点; 9 米 × 9 米标准柱距不变,商铺尺寸定4. 5 米 × 3 米为13. 5 平方米的标准单元,更适应各行业经营需求;

( 2) 从上海正大广场室内街设计中获得灵感,条形市场纵向中间加室内长街概念,使市场内主街商流导向明晰,次街布局均匀合理,提高了商位的均好性。

( 3) 以垂直汽车圆盘为交通节点,每层设计车道,并增加四层屋面停车场,有效增强垂直交通。

( 4) 商位的装饰设计,经过多次试样,确定以轻钢和铝材为主,采用标准化、模块化的设计单元,造价低、施工快、形象好,数十万平方米的商位装饰,施工期仅需45 天。

义乌国际商贸城二区60 万㎡于2004 年10 月22 日开业,三区40 万㎡于2005 年9 月30 日开业,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小商品集散中心从此落定,并使市场的建筑形态由室内铺面式市场转型至第五代市场———室内街式市场。

2006 年后扩建的四区、五区,规划模式同前者。

3 滕州2013—2015 年: 商贸市场建筑形态的再探索

自义乌国际商贸城建成开业后,掀起了国内扩建新建商贸市场的高潮。10 余年来,纵观成都、昆明、河北白沟、安徽蚌埠等区域性商贸市场设计,除了建筑造型各异外,其区块单元、标准柱距、商位装饰等方面均搬照义乌国际商贸城二期的模式,少有提升。笔者已于2005 年10 月下海,专攻高端房产和市场开发,对市场建筑形态的发展情愫依旧,经过多年的调查和分析后认为:

( 1) 第四、第五代市场的建筑形态适用于国际性、区域性并以批发为主的商贸市场开发,但对于三、四线城市副食类、日杂类的行业和批零兼售市场的建筑形态有待斟酌。

( 2) 作为一张城市的名片,市场建筑大多气势磅礴,造型新颖,但分析其得铺率,一般在0. 35 ~ 0. 40,公摊面积大,综合效益低、商业气氛弱。

( 3) 神州之大,其中等城市的分销市场容量不可忽视。但安顺、滕州等地,却由于体制不顺等原因,至2012 年年末,其市场的建筑形态仍停留在大棚市场阶段,市场份额和地位如滕州市场地位被临沂替代,安顺市场被贵阳挤占。

( 4) 市场行业和商户调整较为频繁,商铺拆并费工费时。本人曾任职的北京百荣世贸商城,经营面积60 余万平方米,自开业起五年间,行业调整不断,加之设备维修,近半区域进行过拆改装修,耗费近5000 万元,经营成本很高。

笔者就职真爱集团后,于2012 年12 月落定开发滕州真爱商城项目,首期项目建筑面积30 万平方米,标准铺位约5000 个。项目于2013 年8 月12 日开工,2015 年1 月21 日盛大开业,经营条件的改善,商业理念的提升,滕州荆西老市场的商户搬迁积极踊跃。正因 “批发大世界生活大超市”的定位深得人心,地摊货转眼成为品牌货,开业至今平均客流量3 万余,商铺价值直线上涨,一举成为鲁南地区购物休闲的首选地,迅速提升了滕州市在鲁豫苏皖地区的市场主导地位。

4 滕州真爱商城在市场建筑形态上的重大突破

( 1) 真爱商城一区用垂直交通环街理念设计的立体商业街,解决了副食日杂类商铺的垂直交通难点,改变了商铺的价值观; 设计6 米层高商铺,铺内可根据经营需求,在3. 2 米处搭置货物隔板,解决了中转仓储的需求,商铺的性价比极高。

( 2) 中等城市的市场,直接服务乡村小店和城乡居民,以小量批发为主,零售份额较大,故考虑交易方式更具零售化的趋势,在室内市场设计中,采用商场中庭组合,用三纵双回路的最佳客流动线,完美的商铺均好性和商场化装修,使真爱商城的市场批发功能不变,零售消费功能加强,推动分销市场直接向商场式市场升级转型。

( 3) 商铺装修在标准化、模块化的基础上,进行了拆卸装配化的创新。施工时先固定天棚框架铺好地面后,商位分隔用轻钢构件进行装配,天棚材料则定制拆装便捷的铝方通,一举破解了行业转换、招商调整时的灵活拆并和设备维护的管理难点,这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创新成果。

( 4) 滕州真爱商城在平面设计中,对消防楼梯、配套用房布局进行性能优化,最终以56% 的市场得铺率雄冠全国,使商铺的性价比得以最大化,销售租赁效果极好。

5 结语

二级中等城市 篇3

1. 1 老龄化社会的迫切要求

自1999年始,我国就已经迈入了老龄化社会。《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预计: 2022 ~ 2030年为我国人口老龄化急速发展阶段,届时60岁及以上老人由2. 6亿增长到3. 7亿,老龄化水平将达25%[1]。老年人机能退化,医学敏感度高,健康状况堪忧。卫计委调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患病率高,慢性病发病率为53. 9% ,是调查人群平均水平的4. 2倍,人均患有2 ~ 3种疾病[2]。5家三级医院调查显示,老年人的平均医疗费用是普通患者的2 ~ 3倍[3]。他们需要持续、综合的医疗、康复、护理服务。

1. 2 家庭养老功能的逐渐弱化

按照中国传统,老人主要依靠家庭养老,但是这种养老方式却日渐式微。其一,自1978年开始实施的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政策效果卓著,家庭的“4 - 2 - 1”结构已普及,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其二,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年轻人从业压力不断增加,他们需要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工作和学习上; 他们比老辈人注重释放身心和提升生活品质,用在照顾老人方面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其三,家庭养老天然地包含着医疗卫生的概念,但是家庭缺乏全方位的、完善的康复护理条件,家庭养老方式品质低下,专业化的康复护理需要出场。

1. 3 传统养老机构的医养分离

对老人而言,生活护理和医疗护理是密不可分的。但是,传统养老机构大多医养分离,功能单一,缺乏医疗康复护理条件,基本上只提供生活护理,维持着老人“活着”的状态。老人健康出状况时,需要拖着老迈的病躯,往返于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所以老人宁愿住在大医院不出院也不愿住进养老机构,这是一直困扰养老机构发展的最重要原因。而唯有医疗卫生行业的介入才能有所转机[4]。

1. 4 三级医院的照护难题

三级医院承担着繁重的医疗、教学、科研任务,不可能只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因政策所限,综合医院不能大规模发展康复科,并且有平均住院日的约束; 各地医保机构对三级医院有总额预算管理,限定着报销总额,医院承受着超额的压力,因而一般只重视老人的急性病治疗,不能满足老人长期住院医疗、康复护理的需求。而老人是治疗结束但康复护理未结束,他们担心出院后没有专业化的服务,就不愿回去; 老人住院能享受医保报销,自费负担较轻。这造成了大医院押床、赖床的占床现象严重,损害了其他病患的利益。实际上,康复护理类的照料,二级医院就可以做到。

2 城市二级医院转型为医养融合服务体的适应性调整

2. 1 夹缝中的城市二级医院

三级医院走的是高精尖的发展路子;社区卫生机构贴近百姓生活,定位在最基础的医疗需求,还有政府“保基本、强基础”的托底; 不上不下的二级医院因政策、资金、学术水平等原因,核心竞争力与三级医院差距较大,只有部分二级专科性医院相对较好。对患者来说,方便省钱就到社区卫生机构,疑难杂症就到三级医院。调查显示: 被调查者中在生病时首选三级医院的人占46. 0% ,首选二级医院的占15. 7% ,首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占38.3%[5]。夹缝中的二级医院生存被边缘化了。而且,新医改方案中指出,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要由三级向二级网络过渡。因此,二级医院就必须选择发展定位。

转向社区卫生机构是“自甘堕落”; 与三级医院合并或由其托管意味着自身消亡; 如果继续跟随三级医院发展心脑血管科、外科等三级医院的优势学科,走高大上之路,只能是以卵击石,况且这在以往的实践中早已证明是难以成功的。生存艰难之时,自我救赎才是根本之路,答案是: 做强———依据社会需要,调整发展方向,重点打造具有发展前景的医疗卫生服务。

2. 2 转型定位及实现方式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3〕35号) 中第一次明确提了出“医养融合”概念。医养融合是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与养老资源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以满足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进而提升养老的整体服务水平[6]。《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3]40号) 中提出: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推动医养融合发展,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政策支持为二级医院提供了发展良机。

2. 2. 1 转型的定位

社会养老的需求、传统养老机构的医养分离及三级医院的不能满足,为城市二级医院留出了生存的空间,政策的支持提供了机会,那么二级医院就应顺势而为,调整内部结构,重新配置整合现有的科室资源,实现功能转变,满足老龄化社会对医疗康复护理的养老需求。

二级医院应在与三级医院主营业务错位的前提下,转型为医养融合的服务体,如康复医院、护理医院、老年医院。走以康复护理为特色的,兼具一般性诊疗和生活服务的发展之路,以差异化的发展来实现自身繁荣。实现的手段是,践行“大专科、小综合”。“大专科”指老年病、康复等专科,这必须要比三级医院的专科实力还要强,老百姓才会认可; “小综合”指一般疾病的诊疗。

2. 2. 2 转型的实现方式

调整结构与功能的转型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彻底转型,自主举办医养融合的养老机构。但在现行的体制下,医疗机构属于卫生部门管理,养老机构属于民政部门管理,两者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医养分离。因而二级医院自办养老机构,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毕竟体制间尚需沟通与协调,虽可尝试,但结果不明。二是不彻底转型,与养老机构紧密合作,托管养老机构的医疗业务,或以技术与服务“入股”的方式逐步改造养老机构。应该说,在目前的体制框架下,二级医院在借助医疗优势基础上的不彻底转型,是一种实事求是的转型方式。彻底转型和不彻底转型都是以“大专科、小综合”的技术与服务为手段,给老人提供持续照料的医养融合服务———病前的疾病预防、病中的 便捷就医、病后的康复护理。

二级医院与养老机构紧密合作的医养融合,是医疗与养老协同创新的养老模式。养老机构能够获得专业性的医疗支持,医院能够优化整合卫生资源,提高使用效率。郑州报道,二甲的河南省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多年来着力发展了老年病科,由它牵头与36个联盟单位相互协作,组成了“河南省老年医养协作联盟”[7]。老人患病时开通绿色通道,由专门的老年病科及时诊治,出院后定期回访。平时养老机构承担着康复病房的角色。南京报道,秦淮河畔的欢乐时光老年公寓请专业医务人员坐诊,老人看病及时方便,老人的健康有了可靠的保证; 开办6年来,床位爆满,入住率常年保持在97% 以上[8]。

2. 3医养融合中的“医”

二级医院转型为医养融合的服务体,是审视了养老服务的内容,将为老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放在了首位。医养融合中的“医”包括了3个相互关联的阶段: 无病可预防、有病可医治、病后可康复。

对于健康老人及失能、半失能中的未患病老人,应以生活护理照料为主,辅之以健康保健管理。如建立健康档案、体征检测,指导老人们从饮食、运动等方面改善身体状况。对于一般性疾病,应通过门诊或在养老机构中设置医务室解决。对于急性病老人,应在养老机构中设置急救设施或是开辟急救通道,提供及时救助。对于大病初愈和慢性病老人,应提供医疗性的康复护理照料。

3 城市二级医院转型为医养融合服务体的现实途径

3. 1 着力培育具有引导与示范作用的医养融合服务体

基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行走惯性可知,二级医院的转型是离不开政府的鼎力支持的。按照改革的基本路径与方式,是要先行试点、示范,然后再推广。因此,就城市二级医院转型的现实途径来说,政府要盘活现有存量的医疗卫生资源,扶植1 ~ 2所二级医院,使其在业务上转型为以康复护理为主的医院,建立样板式的医养融合服务体。以此吸引社会关注度,激发老年人的向往,并对其它二级医院转型为医养融合服务体的社会性展开形成引导与示范作用。唯有此,二级医院的转型才会有“底气”。

3. 2 建立样板式医养融合服务体的政府支持

成立由发改委、卫生、民政、财政、人社等部门组成的医养融合服务工作组,制定发展规划,协调部门关系,出台扶持政策,切实支持城市二级医院转型为医养融合的服务体。

卫生部门———明确转型后的二级医院等级不变; 简化对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等紧缺型医疗机构的审批手续; 出台规模设置、设施建设及康复项目、护理服务标准等质量评估规定。人员统一管理,身份与编制待遇不变,保障其权益; 利用医院和高校资源,进行在职教育与培训,帮助他们获取康复医师等职业发展的从业资格,提高医养融合服务水平与质量。民政部门———强调养老机构与医院的携手衔接、协同联动,共同培育医养融合市场; 对养老护理的床位费给予补贴,积极支持医养融合体的发展。财政部门———对转型的二级医院 用于场地、设备、设施等用途的资金给予补助; 通过政府补贴,提高人员待遇,稳定队伍。发改委———逐步调整老年康复护理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重点支持体现技术与服务价值。人社部门———夯实医养融合服务体的物质基础。在医保报销方面,医养融合服务体必须纳入定点,确保医保费用预算指标合理增长,加大对慢病、大病费用的支付额度; 应健全监管制度,做好医疗机构费用的控制和质量监管,切实保障参保老人权益。在长期护理费用方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long term care) ,促进长期护理保险与医保制度的衔接与互助。另外,鼓励商业保险机构设计开发适合医养融合的商业保险,如护理保险、健康寿险、意外险等险种,发挥其风险分担作用,从总体上降低老年人的支出压力。

4 结语

上一篇:环卫设备下一篇:并行计算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