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

2024-07-19

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精选八篇)

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 篇1

职业核心能力,又称职业关键能力,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在职业生涯中可迁移,可携带能适应岗位的不断变化,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此概念最早由德国人梅腾思在1972年提出,被看做是促进社会变革的一种策略。美国称为基本能力,英国称为核心能力,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将核心能力归纳为与人交流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革新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八大模块从而构建了我国职业核心能力体系的基本框架。

目前,我院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创新发展的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的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据麦可思第三方数据调研,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8%以上,且就业竞争力指数连续三年在全省所有高职院中名列前茅。学生毕业就能就业,就业就能定岗,定岗就能留岗,深的用人单位青睐。经过连续几年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核心能力占31%,学校名气17%,专业技能14%,发展潜能12%,思想品德12%,专业成绩10%,社会经验4%。由此可见,企业最关心的是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对学生的社会经验和专业成绩却并不是太在意。核心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不和谐,团队合作不强,自我学习与管理偏弱、软件信息处理不强,适应工作环境不强甚至职业礼仪欠缺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和出现导致毕业生无法获取更高层次的职场机会,更难适应职场新要求,制约学生可持续发展。加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育,已经迫在眉睫。笔者认为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应包含四大方面,即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职场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育研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当今社会与用人单位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

日前职场对人才的要求日益发生变化,从重学历到重能力、重职业道德和价值观,人才的规格内涵不断变化,渐趋丰富。职业核心能力成为现代职场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是职业人才求职竞争、入职发展和晋升成功的重要因素。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实践的研究是现实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重要课题。

(二)顺应全球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必要准备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当前,全球职业教育正从传统的“工具性”的谋生型教育,向着“发展性”的适应性教育转变。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育研究,顺应发展趋势,借鉴先进经验,促进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发展。同时高职教育是与国家经济建设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教育体系。无论是科教兴国战略还是人才强国战略都要求我们重视人力资源开发,都要依靠劳动者的素质,而开发的重点就是职业核心能力,它可以引导激发其他能力的生成。因此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育也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三)对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新网络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社会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社会职业的变换和人员流动也随之加快。培育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无疑是在帮助学生寻找将来转移知识和技能的机会,并且给学习者成功地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转移创造机会。培育职业核心能力作为高职学生技术技能的基础,是适应岗位转换的需要,也是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三、制约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育的因素

面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呼之欲出,高职院校已初步认识到它的必要性,这是一项持久的系统工程。制约此项工程发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学校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育缺乏顶层设计

很多学校都有人才培养模式,但其培养过程无不是将学生从“知识”本位转移到“能力”本位。虽说此种过程实现了学生就业到企业上岗的有效对接,人才培养质量尚能得到社会认可。然而其中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制定等方面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重视程度不够,质量要求不清晰。本着关注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教育理念,应当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嵌入职业核心能力的系统培养,各专业课程设置要渗透职业核心能力专题模块,教学实践要有职业核心能力设计方法和训练项目。

(二)教师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育缺乏统一认识和应有素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片面突出人才培养中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对学生过分强调动手技能忽视了职业核心能力是其他能力的基础,是具有生产性价值的。客观层面讲,高职院校很多老师工作量趋于饱满,根本没时间思考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内容、不同专业的培养规格进行知识、技能、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设计。如此一来很多学校面临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一是如何落实课程教学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二是要不要开设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三是如何看待在公选课中培育职业核心能力的作用。四是专业课中嵌入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如何评价和监督等。

四、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育策略和方法

围绕行业、企业要求及岗位标准将职业核心能力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并以“学校元”和“企业元”一致为前提,学生职业精神和企业职业规范并轨为基础,把职业核心能力渗透专业课程,融入公选课程、嵌入实训课程、纳入学生工作管理,通过以上过程串联并加以素质拓展训练,组成职业核心能力培育的核心策略。同时在校企合作中加强企业文化的融合,在各类技能竞赛加强训练提高、在社团活动中勇于展示,在就业平台中敢于实践。这样就构成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四大平台,使学生明白要学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才能成为现代职业人,在行动过程中铸就职业核心能力。

(一)更新教育观念,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渗透课堂教学

主要是树立全新的职业教育人才观、质量观和以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进行教学设计。例如把核心能力的相关模块嵌入到相关课程内进行,如“信息处理能力”嵌入到“计算机基础”课中作为一个模块进行教学,“解决问题能力”嵌入到数学课和专业课程中进行教学等等,最终达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二)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和评价体系

采用项目驱动、任务引领、情景教学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提高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体能力发展。同时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中应体现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注重过程评价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

(三)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渗透专业课,融入公选课

使它们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成为加强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手段。在专业辅修课和选修课中设置学生能力项目与测评标准,训练学生拥有1-2个核心能力。否则单靠外因强迫填充的知识,在现实中也未必能转化为个人真正的能力,高职学生的“高素质”和“高技能”也就无法真正得以培养。公选课既包括文学和艺术课,也包括社交礼仪、志愿者服务、职业能力实操、艺术欣赏等与个人素养和社会发展需要密切相关的知识。这些都与个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密不可分。

(四)做大做强校企合作

首先,在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下,吸收更多优质企业作为合作对象,例如我院成立的德国工商总会AHK职业教育联盟,使更多学生可以有机会走进企业实习,实现校企之间零过渡,提高学生实践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大力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帮助学生从吸收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转换。通过实训使学生从中接受现代企业文化的熏陶和严格的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再次,积极举办和参加各种职业能力大赛,促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展示和提高。

(五)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培育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以吴健雄精神为引领,在课外活动中大力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通过创建校园文化、社团活动、主题教育、素质拓展和社会实践服务等渠道向学校教育工作的各层面渗透。按照职业核心能力内容划分,有意识地设计和组织相应项目的培训和实践活动。例如通过专题研讨、主题演讲、经典诗文诵读及征文等活动,训练学生交流表达、与人合作、获取信息的能力;最终形成职业核心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加强就业指导,促进岗位训练平台的建设,形成职业核心能力

近年来,我院积极开拓就业市场,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和打造创业平台作为重中之重。在关注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同时,建立并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学院建成了国家级大学科技产业园和大学生就业创业实习基地,引导和帮助学生高质量就业和孵化创业。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职场成功的基本要素、了解企业和市场需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招聘会,让学生直接感受就业市场。同时,借助校友资源开展创业成功典型事例报告会启发和鼓舞学生创业就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认知能力促进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

五、结束语

我院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育研究在形成过程中取得了一定实效,这些实效对进一步服务地方经济,实现德国双元制本土化研究的特色发展以及构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都有着积极重要的影响。就学校和企业而言,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育和实践研究能够推动校企合作双赢发展,成为专业与企业紧密合作的推手,而学生真正意义上走向“现代职业人”,具备了企业所需求的职业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 篇2

关键词:高等职业 思想政治 教师队伍

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育成效的好坏与思政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有直接关系,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思政教师承载着这一重要的任务,构建一个思想素质高、业务精湛、理论功底厚、实践经验丰富的思政教师团队,是推进我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需要。

一、我院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现状

我院自2004年成立以来,对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建设非常重视,使我院的思想政治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因具体的历史及现实原因,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问题。

(一)对思政课的功能认识存在误区

在人才培养层面,高职院校有其特殊性,相对而言,比较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便于学生能在技术层面与企业实现较快的对接,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比较忽视,甚至出现削减思政课课时的现象;在学生层面,学生只关心专业知识,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倾向比较严重,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在经费科研层面,可能会比较向专业课倾斜,导致思想政治课教师产生被轻视的感觉,进而出现倦怠和厌倦的情绪。

(二)思政教师教学理念上存在的误区

“定岗双元”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在理论授课的同时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即可进行课堂内实践活动、校园内实践活动还课进行校园外实践活动。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理论讲授的实践比较多,使这些思想活跃的大学生难以接受,导致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三)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误区

我院是由原来的中专院校升格而来的,以前在中专院校注重的是教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比较少,由于年龄的原因也没有继续深造。加上学校可能认为思想政治课无非是传达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没有创新改革的必要,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师获得的培训和学习的机会较少,与外界交流的机会也比较少。近几年一些思政教师都走上领导岗位,学院也不及时引进年轻教师,造成思政教学团队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学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四)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的误区

基于以前许多思政老师都是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学院由于刚升格不久,师资缺乏,教师的课时量比较多,加上科研的基础和经验不足,思政教师的科研能力普遍不够强。

二、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定岗双元”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使学生成为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包括思想政治课的教师应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思想政治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一)制定和落实发展规划

师资队伍建设是关乎学院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学院教学教育和科研的生力军,根据教师这一职业的特点,学院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时候,要结合学院的长远发展目标,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使教师队伍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人员结构趋向于合理化,形成良心循环。

(二)优化个体结构

一般来说,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主要来源是各高校的毕业生,具有较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根据“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他们在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在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技巧的应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况且高职学生的行为特点和心理发展需要把握,这就必须建立即符合思想政治课性质又与“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培训项目,形成一套切有实效的培训方法提高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调整整体结构

根据我院的现状,教师队伍整体结构的调整应从以下几方面去探索:

1.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队伍。我院以前的思政教师大部分走上了行政岗位,这些教师大部分是副高职称,有丰富的教学教育经验,而且他们也乐意上课,这是有效解决思政教师缺乏的途径;同时我院辅导员队伍里不乏研究生毕业的思政老师,加强对他们的培养为以后师资队伍的重构打下基础。我院还每年从苏大聘请思政实习研究生帮教培养。

2.引导辅导员团队对思政实践课的教学。我院自2011年开始,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整合了学院的德育资源,将思政课程中心与学工处、团委一起办公,成立了职业素质教育中心。思政课教学也作了很大的改革,将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理论教学、课堂内实践教学、课堂外实践教学,其中课堂内能力训练的项目由学工处的辅导员承担,训练的项目既结合课程的内容,又与学公处、团委、系部、班级的活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但是由于大部分辅导员不是正规师范学院毕业的,在教学方法、教学经验等方面需要学院加强培养。

(四)培养“双师”素质教师

建立教师到企业或事业单位实践的制度,通过实践活动来深入理解相关企事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要求,在具体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将理论用于实践、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得新的启发和感受,将更为真实的感受和深层的思想理论进行深化和有机结合后去指导学生、启发学生,必将能做到深入浅出,声情并茂,触动学生的灵魂深处。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拥有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的前提下,可以积极的参加职业技能考试,考取“经济师”“培训师”“公共关系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培养自身的“双师”素质,提高综合能力,逐步形成一支素质精良、业务过硬的师资队伍。

总之,只有努力构建与高等職业技术教育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专业水平较高、创新能力较强,掌握前沿科学技术和现代教育理念的“双师型”思想政治教师队伍,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切实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里.试析新课程下思想政治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继续教育研究,2011(2).

[2]吕翠平.关于构建高素质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思考.潍坊学院学报,2006(9).

[3]雷云.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性.大理学院学报,2007(7).

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 篇3

第三年一整年的定岗实习是我院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通过定岗实习可以让学生对实习专业企业的文化有一个全面了解, 对实习的岗位要求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掌握的先进的专业理论知识, 还可以让专业技能有一个长足的进步和提高。所以说定岗实习进行的好坏, 关系到我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 我院定岗实习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学院招生就业处和系部千方百计, 通过大型招聘会、小型招聘会和专场招聘会及网络招聘等方式为学生联系实习单位, 学生通过以上平台与实习单位完成签约, 但是到实习结束的时候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同学却因为自身或企业的原因, 频繁跳槽, 严重影响了定岗实习任务的完成, 定岗实习的稳定性存在问题。通过近三年的对我院定岗实习的跟踪调查, 本人将我院定岗实习学生稳定性差的原因归纳为三方面:

1.1 学生的原因

1) 学生的思想观念:对定岗实习待遇方面的要求较高, 对定岗实习的意义和目的没有认清, 同时对在企业在定岗实习阶段对自己能力的提升、经验的积累方面不够重视。

2) 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实习学生从大一大二无忧无虑的生活一下直接到企业实习, 自身的生活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使其无法适应, 难以进入职业人这个角色;

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是基础的理论知识及基本的技能操作, 但是还是与企业的实际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 导致学生无法短时间适应企业对岗位的要求;

学生的责任意识不够, 不能主动的去适应企业, 不能用正确的方式来对待实习过程中遇到的挫折, 往往遇到一点小小的挫折就会选择辞职。

1.2 企业原因

1) 大部分实习企业因经济利润的驱使, 不会把学生当实习生来培养, 而会把学生当正式的员工来使用。不管是工作时间还是在工作条件等方面都会与实习学生的认知存在偏差, 导致实习学生在心理上出现问题。

2) 部分实习企业的实习待遇过低;还有一部分企业提供虚假的招聘信息, 通过高工资吸引学生到单位实习, 但是学生实习劳动无法获得招聘时对应的工资待遇。

3) 部分企业对学生不够重视, 没有为学生提供专门的保护, 没有为学生购买伤害保险, 一旦发生安全事故, 严重影响学生的实习秩序。

4) 部分企业通过招聘储备干部的形式变向的招聘一线操作工, 导致学生长时间无法在企业得到升迁。

1.3 学校原因

1) 学生定岗实习一般比较分散, 学院对实习学生的跟踪不到位, 导致老师无法很好的掌握学生的实际实习情况, 无法根据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情况来判定实习成绩。

2) 实习指导教师不能专职化, 大部分实习指导教师都有课时任务, 导致不管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精力上都无法精确的掌握学生实际的定岗实习状况;

3) 学院对定岗实习不够重视, 对实习指导教师的考核和对实习学生的成绩鉴定方面存在漏洞。

2 对策研究

针对以上三方面的原因, 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 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改进:

2.1 加强全程就业教育

通过“现代职业人”课、飞信、QQ短信、主题班会、校园广播和就业宣传栏等方式, 宣传解读国家、省市、学院对学生就业创业的相关政策和学院对定岗实习的要求, 将主题教育活动与学生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 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择业观;另外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 通过对企业环境的模拟和进企业的直观感觉, 使他们对将来的定岗实习及就业环境有个理性的认识。

2.2 开展各种方式的主题教育活动

系部在每年的五月份召开学生定岗实习动员大会, 解读学院关于定岗实习的相关文件、学生在定岗实习的注意事项;强调定岗实习的重要性, 明确定岗实习的意义和目的, 要求学生必须真正到企业进行岗位实习, 要求学生每天填写实习日志, 并每星期和自己的实习指导老师或课任老师通过电话、飞信、QQ或者EMAIL沟通本周的实习情况以及在实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学院招生就业处和系部还要通过飞信、就业讲座、主题就业活动、主题班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 通过各种形式的就业教育, 让学生对定岗实习有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 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而不是好高骛远。

2.3 实习考核规范化

学生携带《定岗实习企业信息反馈单》及《定岗实习双元培养与预就业告知书》到实习单位参加实习, 并于定岗实习开始后二周之内将《定岗实习企业信息反馈单》学院联和《定岗实习双元培养与预就业告知书》由实习单位填写盖章、并确认单位联系人和单位的指导老师后, 寄至学院招生就业处。招生就业处将根据学生《定岗实习企业信息反馈单》学院联及《定岗实习双元培养与预就业告知书》认定学生开始实习, 同时根据企业反馈信息录入招生就业工作平台, 在将学生企业反馈信息在定岗实习开始后三周内反馈给所在系部及学院教务处。定岗实习开始三周后招生就业处、教务处和教学系部定期随机派教师通过实地走访或电话访问的方式检查、督导学生实习情况和对学院指导老师的工作做跟踪。

学生中途需要更换实习单位, 首先需要向系部申请, 经系部同意后, 学生与实习单位签订《解除定岗实习关系函》并报招生就业处备案后方可解除实习协议, 否则将直接认定其定岗实习成绩不合格。

学生实习结束后, 并根据实习过程中学生实习情况结合企业对实习学生的《实习考核鉴定表》, 综合评定学生定岗实习成绩。

2.4 招生就业处加强对实习单位情况的审核

招生就业处根据多年学生及指导教师对实习企业的反馈对企业打分并给出评价, 通过优胜劣汰的方式择优选择企业到我院信息招聘活动, 并通过多种方式将像实习学生提供真实的情况, 避免部分企业过于夸大其辞。

2.5 教务处加强定岗实习过程的监管力度

实习指导老师除了要每周联系学生一次, 还要每月通过电话、E-mail等形式与实习企业的联系人保持联系, 定期 (太仓市内每年三次, 苏州其他地区每年一次) 到实习企业看望学生, 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实习情况, 及时解决其在实习企业中遇到的专业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帮助学生又好又快的完成从学生到现代职业人的蜕变。

参考文献

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 篇4

一、高职校企合作“定岗双元”实践教学的意义

校企合作“定岗双元”实践教学是指针对企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 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和计划, 确定实践课程体系, 开发实训教学资源, 整合并充分利用校企双方软硬件资源, 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组织实践教学。它能加强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全方位理解与掌握, 又有利于促进教师能力提升, 促进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也是校企文化对接的有效途径。

(一) 加强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全方位理解与掌握,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定岗双元”实践教学中学生具有双重身份, 既是学院学生, 又是企业员工, 通过“定岗双元”实践教学, 学生可以检阅、修正和巩固已有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体系, 学生能获得双证书, 即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又可以获得个人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的社会评价, 更利于自己的专业学习和能力的提高。在校期间参加认知实习、阶段实习、综合实训、定岗实习等实践能进一步调整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 获得多方面的实践经验, 为未来就业积累职业经验, 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

(二) 促进“双元”教学团队的建设

“双元”教学团队是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定岗双元”实践教学的保障。所谓“双元”教学团队, “一元”是指培养“知识实践型”教学团队, 促进校内“门到门”学术型教师向实践型教师转变;另“一元”是指培养“实践知识型”教学团队, 促进企业实践型能工巧匠向知识型教师转变, 使他们了解教育工作, 能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服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以本校专任教师为主带教师, 企业工程师为辅带教师, 共同设计实践教学内容, 教学中互相学习, 促使高职教师、企业工程师快速成长为“知识实践型”、“实践知识型”教学专家。

(三) 促进校企文化全程对接, 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定岗双元”实践教学能促进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在课程、学生管理、实践基地建设、教学管理中全方位对接与融合。学生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提前进入职业氛围, 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 增强责任、创新意识。校企文化对接能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增强校园文化生命力, 最终形成学术氛围与实践氛围相统一的具有“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 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二、校企合作“定岗双元”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 而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特征是实践能力强、适应职业快和应变能力强, 因此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在于实践教学。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构建“定岗双元”实践教学模式, 下面我们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 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方法、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探讨“定岗双元”实践教学模式。

(一) 校企共建“身份交替、三站互动、阶段轮换”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与太仓市中德企业合作基地、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园区内的多家德资企业合作, 引入德国机电一体化技术职业标准, 对接企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 围绕实现职业教育和企业职业培训的双重目标, 在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办学体制下, 构建了与德国机电一体化技术职业标准对接的“身份交替、三站互动、阶段轮换”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见图) 。实践课程分为职业培训、理实一体化教学、专项岗位技能三个阶段来设置。三阶段课程在不同的场所实施, 学校负责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 跨企业培训中心负责职业培训课程教学, 企业负责专项技能课程教学。三阶段课程实行实训周轮换教学, 学生以学徒和学生双重交替身份在跨企业培训中心、学校、企业三个培养点接受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培养。第一年通过企业识岗实习, 使学生成长为技术新手;第二年通过企业适岗实习, 使学生逐步由技术生手成长为技术熟手;第三年通过企业定岗实习, 使学生成为技术能手。“身份交替、三站互动、阶段轮换”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具有“定岗双元”特色, 体现了工学充分融合, 实现了学生职业能力与岗位能力的有效对接。

(二) 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上世纪80年代在德国兴起的一种职业教育的新理念和方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教师依据企业岗位工作过程, 构建学习情境, 形成典型工作任务。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使整个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计划、实施和检查等行为模式完成工作任务。在实践教学中, 行动导向教学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教师布置工作任务, 学生独立收集获取完成工作任务相关的资讯, 这是行动导向教学中的资讯环节。接着,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对收集的资讯进行讨论, 决策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并预测可能达到的效果, 制定完成任务的工作计划。然后进入实施环节, 小组同学互相配合, 完成工作任务, 学生在此环节中积累工作经验, 构建知识体系。工作任务完成后, 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过程和结果进行自查, 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辅导。最后, 进行自我工作评价及同学之间相互评价, 再由教师进行点评。行动导向教学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实践过程贴近实际工作过程吸引学生, 以实践结果的成功体验吸引学生, 使学生获得技能的同时获得职业发展能力。

(三) 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跨企业职业培训中心

大型德企内部设有企业职业培训中心, 实现职业培训, 提高学徒的岗位实操能力, 但中小型企业因缺乏教学设施或者培训师, 无力开展双元职业培训。针对无力独立承担双元培训任务的中小企业,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在借鉴德国企业职业培训中心建设标准的基础上, 由政府、行业协会、学校、各中小企业共同组建跨企业职业培训中心, 跨企业职业培训中心引进德资企业现场管理体系 (包括培训行为规范体系、5S管理体系) 。在校企合作“定岗双元”实践教学模式中, 跨企业职业培训中心是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整合的平台, 跨企业职业培训中心既是专业实践教学基地, 承担专业实践教学任务, 又是实行企业化运作的生产经营场所, 为学生进入企业岗位做好职业准备, 实现学生向员工的转变。

(四) 探索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路径, 开展“双元”教学团队建设

校企合作“定岗双元”实践教学的实施, 离不开一支实践技能过硬、专业结构合理、教学水平精湛的“双元”教学团队。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实现优势互补, 确保实践教学师资培养质量。为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项目研发能力, 培养“知识实践型”教学团队, 学院安排专任教师每年利用寒暑假或全职赴专业对口企业挂职锻炼, 承担企业工作任务, 积累实际工作经历,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为提高实践教学中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培养“实践知识型”教学团队, 学院通过相关教育教学理论专题培训、选派教师辅导等各种形式促进兼职教师熟悉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技能, 每学年对兼职教师进行考核, 动态更新兼职教师队伍, 确保兼职教师队伍的质量。

三、高职校企合作“定岗双元”实践教学模式实施效果

学院自2007年率先在机电、模具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定岗双元”实践教学模式, 后续逐步向学校其他专业推广,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院办学实力得到了提升, 拥有省特色专业1个、省重点专业2个、省级实训基地3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2个、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2个, 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2012年获得教育部全国技能大赛一等奖, 多位学生获得江苏省青年岗位技术能手称号, 学生获得发明专利多项, 据江苏省教育厅公布数据, 2014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就业满意度均进入全省高职院校前3位, 平均月薪进入前10位, 就业率连续6年超过98%。3名教师成长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 3名教师成长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12名教师成长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骨干教师。跨企业职业培训中心作为校企合作的载体, 与企业开展校企双元培养、资源整合、文化融合, 成为校企紧密合作的桥梁与纽带。目前已建成中德培训中心、服务外包培训基地、中兴通讯亚太实训总部等7个跨企业职业培训中心。中德培训中心已成为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在中国联合创办最成功的跨企业培训中心, 成为在华德资企业“双元制”人才培养基地。跨企业职业培训中心先后为乐高玩具有限公司、和路雪公司、德国高迈特公司、顺风物流等多家公司开展技术培训, 先后为珠海城市学院、无锡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常熟理工学院、盐城工学院等16所高校提供技术支持及技术培训。

参考文献

[1]周晓刚.高职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 2014 (10) .

[2]金静梅.高职“嵌入式”校企合作教学资源建设探索[J].职教通讯, 2015 (12) .

[3]周志敏.高职高专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13 (14) .

[4]魏敏.基于行动导向法的模具测绘实训教学改革[J].广西教育, 2013 (7) .

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 篇5

上世纪末以来, 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 高校会计专业教育规模增长十分迅速, 随之而来的是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 高校、学生与社会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与此同时, 越来越多的企业提出难以从人力资源市场招到合适的人才, 相关会计岗位招不到人的尴尬十分突出。学生的就业难与企业的招工难, 显示出当前我们的高校会计人专业人才培养的过剩与稀缺的悖论。在这样的现象表面深处, 是我国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人才需求上的的脱节。由于高校学生就业关系着千家万户, 如何通过改变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其适应性, 以改变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形势, 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动手能力不如高职人学生, 专业分析能力不如研究生, 这是人们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能力的认识。因此, 本文从改善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就业水平入手, 探讨对当前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的完善。

二、当前高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高校会计学实践教学涉及到实践教学的内容、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实践室、实习教学等方面内容, 在大多数的高校,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了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两个方面内容, 其中分岗位模拟、综合模拟以及分角色模拟是多数学校的选择, 分岗位模拟主要是分出纳、会计主管、成本核算、工资核算以及总账报表等岗位进行模拟, 同时, 为了适应电算化会计的学习, 还设置了往来会计这一岗位。在考核标准的选择上, 多数高校的会计教育都选择了百分制进行考核, 这种考核方式基本是与我们传统的应试教育一脉相承的, 重分数考核轻技能的考核。在实践教学的方式上, 很多学校都实行了手工实验室与电算化实验室的双重配置, 表现了当前高校基本都意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在校外实习基地与校外实习的选择上, 则各不相同, 有些学校会让学生去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教学, 有些学校则从一开始就会给学生创造机会去企业顶班进行跟班学习实践。显然, 校外实训基地做的越好, 其效果可能就越佳, 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机会在比较真实的环境中检验所学专业知识, 进而获得更接近实际工作的实践能力。

三、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分析

普通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有所不同, 它要求更加扎实的会计基础理论知识, 更丰富的相关知识面, 一定的会计职业的分析能力。同时, 还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会计知识运用能力, 以保证其相应高校毕业生身份。如此一来, 在坚持与其它高校专业相同教学的同时, 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还要做好特色专业的建设, 建立明确的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使会计学专业学生不但能够得到相应的专业技能应用能力的锻炼, 更可以在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基础上, 提高其职业素质。具体而言, 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要做到几个方面。

1. 实践教学计划设计要坚持专业应用能力的主体方向

高校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 要以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体, 设计实践教学计划与实践教学目标, 以适应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用人需求为目标, 对当胶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课长等进行相应改革, 多给学生实践能力培训机会。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上, 不仅要有基本技能训练, 更要有专业技能训练, 并使学生有机会去锻炼综合运用所学技能的机会, 形成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的训练方法上, 不仅要有实验课, 实训课, 同时还要多给学生创造实习的机会。特别是每个学年都应该安排一次实习机会, 通过直接到用人单位进行岗位实习, 使学生真正了解用人单位会计岗位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真实要求, 促进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方向, 为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奠定基础。

2. 以能力为本位, 围绕职业素质教育设计教学体系

会计岗位的职业能力要素在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变化, 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偏重实践应用能力。要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 着重加强深化实践的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其中职业素质教育课程, 应该包括校内外两个实习、实训基地, 突出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训导两个任务, 在整个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 职业素质是重点。与传统的会计工作不同, 现在的会计工作也越来越讲究团队的协作, 职业习惯也发生了变化, 与此相适应的是我们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 必然要培养学生健全的职业习惯。如, 遵纪富士康法意识、诚信意识、爱岗敬业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等, 以帮助学生能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迅速适应会计工作要求, 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工作人员。

3. 强化会计岗位职业技术要求导向

现行的会计工作制度, 有着非常严格的职业准入制度, 对学生的专业技术知识有着非常明确的要求, 同时还要从业人员对职业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 很多高校会计专业教学中, 一般都会鼓励学生在完成大学学分的同时, 参加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为了适应学生的这种培养需要, 高校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 应该尽可能地创造机会, 积极引进建设会计的职业技能的考点与鉴定点, 将那些可以用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课程, 尽可能地与职业资格考试实现对接, 将其成绩作为课程成绩, 这样一来, 不仅可以强化高校会计专业的职业导向, 还可以为专业教学节约不少教学时间。通过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试的融合, 引导会计专业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的热情, 提高其过关率, 进而提高高校会计专业学生在人力资源市场上的就业人竞争力。

三、高校会计专业定岗就业模式的探索

1.定岗就业模式要发挥高校资源优势

普通高校的会计专业教学有着其自身的优势, 比起社会培训机构和高职院校, 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有着更开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理论知识, 分析能力、发展潜力更大。但其它机构的培训力量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势。一方面, 随着高校会计专业学生人数的猛增和大量社会会计培训机构的发展, 进入会计行业的人员越来越多, 曾经风光的会计职业出现了连续多年失业高潮, 这显然让高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备感压力。很多的用人单位指出, 高校会计专业学生, 往往要进入单位锻炼两到三年后才能完全适应工作岗位, 逐步显现出自身的优势。这表明了当前高校会计专业教学中很多本应做的内容并没有很好地完成, 导致学生进入企业后还要进行补课, 引起企业的不满, 加上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的流失率更高, 企业不愿意用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另一方面, 开展定岗就业模式人才培养, 要全线贯穿实践教学目标, 将模拟考察与定岗实习很好地结合起来, 进而使学生能够实现从学校专业学习到工作岗位独立适应的零障碍, 迅速进入工作角色, 承担工作职能, 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2.定岗就业培养模式要坚持就业导向

采取定岗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说到底还是为了解决学生的就业难题, 提高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因此, 定岗就业培养模式要坚持就业导向, 在进行准确定位的基础上, 从社会对会计岗位的职业要求出发, 培养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所应具备的操作能力与职业素养, 使学生的就业具备更坚实的基础。一般而言, 应在大三就开始采取双向选择, 遵循“校内模拟——校外实习——企业定岗实习——定岗考核——岗位选择”的流程, 完成从学习到就业的顺利衔接。定岗培养模式, 是在明确的复合型人才目标下, 实现了产学研一体, 融合了理论、技能与创新的教学模式, 它坚持学生的定岗实习表现对最终就业的影响倾向, 从而使学生更加重视, 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实习中来, 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技能运用水平和职业综合素质, 进而使学生在就业市场具备更加的竞争力。与学校模拟出来的工作环境不同, 企业参与下的定岗就业培养模式, 直接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去学习、去适应, 满足了学校对人才的培养,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以及学生对就业的渴望, 进而实现三方共赢。

四、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高校会计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 是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能否满足用人单位职业要求的重要途径, 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 高校会计专业教学要积极做好实践教学, 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多开展类似于定岗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不断提高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和学生就业水平。

参考文献

[1]万晓文.美国会计教育研究的回顾及启示——兼论我国会计教育改革[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 2009.2.

[2]孟焰, 李玲.市场定位下的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基于我国高校的实践调查证据[J].会计研究, 2007.3.

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 篇6

一、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

本专业系培养以技能知识为核心, 既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又有较丰富的保险基础理论和相关知识, 了解中外保险市场, 熟悉保险业务、保险代理、保险经纪和保险公估等技能, 并有一定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学制为四年。

本专业学生在学习必备的经济学原理和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着重于对商业保险市场运作原理和保险实务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并接受必要的职业素养训练和规范化的专业技能训练, 以满足专业市场对毕业生直接使用的要求。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职业能力: (1) 具有必要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经济科学知识; (2) 具有较丰富的保险专业知识和相关的金融知识; (3) 具有较系统的保险法律及相关规定的知识; (4) 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亲和力; (5) 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推销能力; (6) 具有扎实的保险业务处理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 (7) 具有熟练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8) 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毕业生的择业定位

(一) 技能水平。

根据当前保险市场对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 本专业要求毕业生取得一些就业必备的资格证书, 如:大学英语四级证书、大学计算机等级证书、电子商务证书、保险代理人资格证书、保险经纪人资格证书和保险公估人资格证书等, 以适应社会竞争和就业的需要。

(二) 就业方向。

(1) 各类商业保险公司从事保险业务或管理工作; (2) 各类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从事保险业务代理工作; (3) 各类保险代理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和保险公估公司从事保险中介工作; (4) 各类社会保险结构从事社会保险工作。

三、教学计划的要点

(一) 教学目标。

坚决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方针, 通过教学, 使学生既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创业精神, 又具备比较完善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某种程度上更侧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 课程模式。

本专业的设置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基础, 做到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能力相适应。同时, 在课程体系中注意正确处理以下两个方面的关系: (1) 正确处理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与职业技能课之间的关系, 以职业技术课和职业技能课为重点, 同时兼顾基础课。 (2) 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努力形成以实践为导向, 以理论为补充的办学特色, 并坚持以实践为纽带, 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实践教学的要点

(一) 实践教学的内容。

在本专业的教学大纲中明确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基本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课程为中心组织的教学实践活动, 做到边学保险理论边实践;另一类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为教学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 实践教学的场所。

根据两类实践教学的不同特点, 实践教学场所也有所不同。教学实践活动将安排在高校多媒体电脑室和情景模拟教室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将安排在上海各商业保险公司、保险代理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保险公估公司以及社会保险机构进行。

(三) 实践教学的质量保障。

本专业在安排学生进行两类实践教学中, 将组织骨干教师进行督促和辅导, 并聘请部分保险界的专家和保险公司的经理为实践课的兼职教师。

五、主要专业课程设置

(一) 专业基础课。

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风险管理、保险学原理、证券与期货、市场营销、商务谈判、现代科技基础。

(二) 专业技术课。

保险法规、保险经营管理学、中外保险史、保险英语、保险会计、保险电子商务。

(三) 专业技能课。

人身保险实务、财产保险实务、涉外保险实务、社会保险实务、保险代理实务、保险经纪实务、保险公估实务、保险专题讲座、保险职业道德教育。

六、实行“双元制”培养模式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 其根本标志是学生一边在学校接受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在内的教育, 一边在企业中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二者交替进行。这种“双元”特性主要表现为企业与学校、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紧密结合, 每一“元”都是培养一个合格从业人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与现在流行的MBA教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如果说职业技术教育是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的话, 那么, “双元制”教学模式则可以说是这一“秘密武器”的“发射机关”所在。

“双元制”教学模式于上世纪80年代初由原国家教委引入中国内地, 当时主要在中等技术学校中进行试点。经过20多年来“双元制”自身的完善和在我国的实践表明, “双元制”教学模式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有许多可借鉴之处。笔者认为, 这种培养模式可进一步移植到本科层次, 从而满足许多保险公司致力于提高在职员工“本科率”的需要。

“双元制”教学模式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同就业岗位紧密结合, 二是企业的广泛参与。事实上, 目前国内有些高校在保险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已经采取了一些类似的做法:比如, 开设“保险专题讲座”, 请保险界的资深人士来校介绍保险市场的当前形势和热点;又如, 开设“保险岗位认识课”, 让学生走出校门, 观摩保险公司业务岗位的实际操作过程。有的高校还利用暑假, 安排保险专业的学生赴有关保险公司参加社会实践。这样, 学生毕业时, 手中既有本科学历证书, 又有保险行业高层次的从业资格证书, 成为既能在保险公司直接投入工作, 又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然而, 推行本科层次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教育界与保险界密切合作, 共同努力。一方面, 高校必须对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改革。并把理论教学部分划分成若干个模块, 使之有相对的独立性, 这样, 才便于“双元”教学的交替进行;另一方面, 保险公司必须抽出部分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 制定实践“元”的培训计划, 并承担培训工作。此外, 高校与保险公司还应专门成立一个协调机构, 以便于经常交流情况, 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当然, 笔者认为最好的方法是成立高校与保险公司共同投资的股份制二级学院, 以便从组织上保证“双元制”教学模式的顺利推行。

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 篇7

德国, 汽车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国度, 其大众、奔驰、奥迪、斯柯达、保时捷、宝马、迈巴赫、欧宝在国际上享有较好的声誉和较高的竞争力[1]。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和纳粹主义的受害国, 德国在战争中的破坏程度相当严重。然而德国用不到30年的时间发展, 就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之林。对这奇迹般的变化, 德国人自身把主要原因之一归结为先进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正是德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秀经验总结。

1 双元制教学模式的特点

在德国,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 往往会安排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 这样两种培养方式相结合, 其中企业实践在培养中起主导作用[2]的培养模式即被称为双元制教学模式。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在德国职业教育专业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双元制教育模式指导下, 德国汽车专业高职教育具有以下特点:第一, 非常重视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训。学生在公司实践期间需持证上岗, 经过公司较为系统的培训后, 其责任心加强, 作为主人翁的意识越来越强烈。经过在企业的实践训练, 就汽车专业而言, 高职院校学生正式就业后, 在汽车的零配件和汽车各个总成从设计、加工到成型每个环节都会比较严谨。如此, 汽车的动力性、舒适性和高质量等都有最基础的保障。第二, 在德国, 不管从事何种工作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资格,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也不例外。这里所说的资格, 是要求从业人员除了要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外, 更重要的是具有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这样就能确保汽车制造业从业人员的技术涵养、创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第三, 作为世界公认的职业教育领先国家, 在德国并不存在我国流行的“普高热”“学历热”。德国学生初中毕业后, 75%以上都直接进入企业和职业学校接受相应的职业教育培训, 只有25%的学生进入普通教育[2]。因此学生更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就业的方向和途径, 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也为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储备了较好的生源基础。

2 德国双元制对我国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汽车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同时混合动力、电动及其它新能源汽车已经逐步代替传统的汽油、柴油动力车。这些背景推动着汽车检测与维修行业迈入了高科技领域, 各种新的维修手段和维修新技术应运而生。传统的通过经验就能维修汽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相反, 掌握汽车维修新技术和新的工艺是汽车维修行业对维修人员的基本要求。因此, 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才能培养出具备较强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维修技术人才。通过对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的了解, 结合自己这几年的一些培养经验, 我认为我国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应遵循以下原则。

2.1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主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要想培养出与市场需求同步的应用型人才, 学校专业知识教学必须与相关企业的实践锻炼相结合。笔者所在的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简称我院) 作为一所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 汽车专业与北汽 (重庆) 特种车辆有限公司、万家雅迪4S店、重庆渝运维修有限公司及重庆友朋维修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长效的合作机制。每年我院汽车专业的专职教师都会带学生去企业参加一个星期的认识实习及为期一个月的顶岗实习。通过这样的合作, 教师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加强。

2.2 完善教学团队培养机制

在我国现行的高职教育模式中, 教师的知识传授对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仍然很关键。因此建立完善对教师团队培养的体制和模式, 将有利于提高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

1) 形成校内专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机制[3]。据调查, 高达82.2%高职高专教师是由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任教的普通高校研究生组成[4]。他们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理论知识比较扎实, 实践操作能力不强;特别是对具体岗位操作技能掌握不够, 知识相对陈旧。因此, 培养双师型素质的专职教师, 是创新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作者所在高职院校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的培养机制, 如经验丰富的教授、博士带新进教师制度, 年龄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必须参加企业顶岗实习制度, 定期选送青年教师参加国家培训并借国家和部、市级技术提升服务项目送中青年老师参加培训等等, 整体上提高专业教师双师教学水平, 最终服务于学生技能水平培养。

2) 建立企业教师聘用制度, 拓宽“双师”队伍来源渠道。作者所在高校还建立了一套“引进来”制度, 特聘汽车设计、制造和销售厂商的技术骨干作为学生实训课和教师顶岗实习的指导老师, 通过他们的实践经验的传授, 提高学生乃至教学型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 通过这些技术骨干的引领, 既可以加深学校和企业的互动, 还能拓展教师的实践场地, 更能为学生就业提供一定保证。这样, 不仅有利于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的培养, 还能保证汽修专业的健康发展。

2.3 建立以汽车销售服务商及维修厂等为依托的学生实习中心

在学生学习完专业知识的同时, 安排他们进入汽车销售服务及维修场地实践, 并结合实践体会完成毕业设计, 也是我校多年来坚持的一种培养模式。我校汽车专业与北汽 (重庆) 特种车辆有限公司、万家雅迪4S店、重庆渝运维修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每年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大三学生都会到这些企业参加实习, 我院为此还专门开发了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学生到企业实习, 企业会为每名学生指派企业老师。在实习期间, 企业老师会时时指导学生参与顶岗实习。与此同时, 学校专职教师会指导学生写周记、企业联系书、实习计划书、实习报告等, 并指导学生结合实习体验完成毕业论文, 确保他们顺利毕业。

综上所述, 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强调学校理论知识和企业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我国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已经面临着新的市场环境,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该专业焕发生机、拓展生存发展的关键。经过我校的实践表明, 强调校企合作、建立企业教师聘用制度、建立以汽车销售服务及维修厂商等为依托的顶岗实习中心, 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叶敏.德国汽车工业的地位和走向[J].德国研究, 2011 (4) .

[2]吴红.借鉴德国双元制, 加快我国高职院校招生制度的改革[J].机械职业教育, 2013 (5) .

[3]王艳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培养途径[J].职业与教育, 2009 (9) .

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 篇8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当今职业教育的典范, 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作为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 它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 为德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被称为二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整个过程是在工厂企业和职业学校里进行, 并且这种教育模式又以企业培训为主, 学校理论教育为辅, 在3年左右的时间里, 学生大约有60%-70%时间是在企业里培训, 40%-30%时间在学校里学习理论知识。并且教学是在企业和职业院校里交替进行, 将企业实践和职业院校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在培训的组织形式方面, 实行校企双导师制, 由企业对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方面的培训及考核, 学校进行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培训和考核, 企业和职业院校两方共同完成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培训工作。

2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优势

双元制教育模式的大学与其他普通大学相比, 具有显著的特点和突出的优势:

2.1 大学和企业共同培养, 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

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学生在上大学之前要先在企业进行为期3年的一个职业的培训学习, 然后去相关的大学就读三年半的职业教育。因此学校开设的专业及所教授的理论知识都是为学生进入企业准备的。双元制模式的实施主要是以培养学生在未来工作中需要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技术等方面的能力为目的。因此双元制大学的教学组织过程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将学院的理论教学与培训企业的实践教学交替进行, 最终达到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目标。

2.2 学习与实习交替进行, 理论为实践服务

在双元制教育模式下, 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实践操作和技能培训, 不仅早早熟悉了企业的生产、管理情况, 而且实际操作了企业使用的设备, 学生能在现实的职业环境中获得有价值的实践经验, 增强了培训学习的实用性和实效性。同时, 学生在企业工作环境中又巩固了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 学习和实践都有明确的方向, 学生的学习、工作动力也很足。经过双元制模式的培养, 学生的工作责任心、工作能力、与人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及自我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3 大学和企业直接对接, 毕业即是就业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宗旨就是利用独特、有效的教学手段, 培养出熟练的技术工人, 而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学习知识、获得学历。而且, 进入双元制大学的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经过双向选择与一家实习企业签约, 学习中又有企业人员对其进行实践指导,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也已经充分了解了实习企业, 掌握了相关的职业技能和经验, 因而受到企业的欢迎。绝大多数毕业生学业结束后直接进入实习企业, 他们可以作为熟练工人直接投入工作, 这就大大减少了企业在人才使用上的盲目性和新手进入企业的不适应性, 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3 我国高职教育现状

高校历来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要任务。而高职院校, 更是承担着为企业输送优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特殊重任。但是目前, 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一方面是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另一方面, 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员工, 就业难和招工难现象同时存在。其主要原因就是学校与企业沟通不够, 学校不了解企业的需求, 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存在脱节, 高职教育面临着学校培养的学生企业里用不上, 企业需要的人才学校里找不到的困境。因此, 加强校企的交流和合作, 创新职业教育的模式是关键所在。在目前学习型和应用型的社会框架下, 要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社会性等特点, 需要我们借鉴一些好的经验, 根据各个地区、各个学校的特点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

4 我国和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对比

4.1 职业教育理念存在差距

我国是以学科为基础构建的课程体系, 因此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进行技能训练为辅。学生的学习也是以学科安排和课本进度为基础, 而不是以企业的实际需要为基础。因此, 很难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而德国是以行动为基础构建的课程体系, 采用的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进行辅助指导的行动导向型教学模式。按照企业需求, 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4.2 实训条件存在差距

因为德国双元制是以企业培养为主体, 所以实习地点都在企业, 使用企业的设备, 由企业内部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实训效果明显。而我国职业教育是以职校培养为主体, 由校内教师, 利用校内实训室进行仿真实训, 实训效果不明显。

4.3 任课教师水平存在差距

德国双元制教育是由职业院校教师和企业培训人员共同完成的。并且要由企业对其专职和兼职的实训指导教师按照一定的条件进行遴选, 对授课教师的要求较高。一般要求教师要经过双元制培训, 要有职业实践经验, 要经过教育学、心理学的考试, 并要通过国家考试, 所以, 他们都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以及专业综合素质, 能够实施理论为实践服务的行动导向型教学模式。而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师, “双师”素质教师较少, 大部分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 因而实践教学的能力欠缺。

通过以上对比来看, 由于受职业教育理念、实训条件及师资力量等方面的条件制约, 目前我国还无法完全照搬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 但我们可以进行借鉴, 对我们的教育方式进行改革创新, 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5 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的应用

5.1 转变教育意识, 重视职业教育

在德国, 年青人愿意接受职教, 全社会重视职教, 是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获得成功的重要社会基础。德国的许多企业高管和从事职教工作的人员, 都有过职教背景。而在我国,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人们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 重脑力轻体力”的思想, 很多学生和家长都对职业教育存有偏见, 高职院校成为了学生不能上本科院校的无奈选择。这种认识和观念上的差距是制约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 我们应该首先转变教育意识, 树立起新的职业教育观。同时也帮助学生和家长树立起对高职教育的信心, 从而促使全社会能逐渐重视职业教育, 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基础。

5.2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实现校企双赢

加强校企合作是随着时代进步, 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虽然目前我们也认识到了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性, 跟部分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 但大多是以学校的培养为主, 企业顶岗实习为辅, 学生在校所学的理论还是很难和企业需要的操作技能紧密结合。因此需要进一步增加校企合作的深度, 大力推广工学结合的订单班培养模式, 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设置专业课程、编写教材, 将专业与岗位对接, 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对接。同时, 将企业的新技术引入教学内容中, 力求使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发展同步, 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 每个学期都可以安排一次短期的顶岗实习, 由企业技术人员指导实践, 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上岗, 既解决了学生的就业, 也满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 从而实现校企双赢。

5.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

提高专业任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是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要的关键, 德国的职业教师不仅接受过专业培训, 而且很多教师本身就是专业技术人员。因此, 他们讲授理论和指导实践的能力都很强。目前, 我国的高职院校存在教师数量不足、专业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 这就启发我们要办好高职教育, 必须建设一支“双师型”、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我们应该创造条件, 鼓励任课教师积极深造, 继续攻读相关专业学位, 提高知识深度和广度;逐年选派教师到对口专业进行企业顶岗实践,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积极引进相关专业的企业技术人员, 优化教师队伍。

6 结语

目前, 我国的高职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 校企合作观念也已深入各大高校, 人才培养质量越来越高。但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仍然存在脱节, 毕业生的能力仍得不到企业的认可。因此, 加强校企合作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而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当今职业教育的成功典范, 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进行深入研究, 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 达到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摘要: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 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双元制教育模式的大学比普通大学具有很多的优势, 校企共同培养, 学习与实习交替进行的教育模式, 使学生毕业直通就业, 这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马雅玲.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及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13.

[2]杨书婕.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影响[J].北方经贸, 2012 (10) .

上一篇:建筑培训下一篇:企业师徒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