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类专业群

2024-07-13

土建类专业群(精选十篇)

土建类专业群 篇1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土建类专业群由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工程监理、建筑工程管理等专业组成。学校按照“信息特色、项目载体、校企合作、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思路, 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 构建以BIM技术应用为特色的土建类专业群, 培养精通BIM技术、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 擅识图、懂技术、精预算、能管理的施工生产一线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1 专业群建设思路及要点

1.1 专业群建设思路

面向施工生产一线的造价员、施工员、质量员、监理员、资料员等岗位, 优化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BIM信息技术为特色、基于施工全过程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融合行业技术标准、职业资格标准、施工一线的技术应用要求于课程内容, 形成“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顶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通过将专业群中的非核心专业与核心专业在课程设置、实验实训、师资等方面进行交叉复合, 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迁移能力。

1.2 专业群建设要点

不断优化和重构土建类专业群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BIM信息技术为特色、基于施工全过程的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重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与实训条件完善、校本教材建设、教学内容、项目化课程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研究、师资队伍培养与建设等方面的专业群建设工作。

2 专业群建设内容

2.1 校企合作, 创新人才培养体制

1) 完善土建类专业群建设委员会运行机制。完善土建类专业群建设委员会运行机制、工作章程、议事规则及工作制度, 研究企业对人才需求情况, 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委员会在专业建设规划、建设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师资建设规划、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重大问题决策中的作用。

2) 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职业标准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对接, 将施工员、质量员、资料员、材料员、中级测量工、建筑CAD等岗位职业资格考试内容融入到课程体系中, 采取嵌入式教学, 双证融通, 实现学生在毕业时能力达到职业资格标准。

3) 进一步完善“2+1”工学交替式人才培养方式。以校企共建“2+1”工学交替式人才培养方式为主要支撑, 从专业认知、知识学习、人生规划、岗位技能培养、个人素质养成、职业能力与素质的锻炼、社会能力的培养等各方面,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双主体共育共管, 全程合作。学校和建筑行业、企业联合, 成为高职建筑行业人才培养的双主体, 从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形成、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学习领域开发、教学实施、质量控制与评估、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双师素质培养、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对外服务等各方面实现校企共建、共管、共享、共担。

4) 进一步推进深度校企合作。根据专业发展规划与课程改革要求, 针对岗位群要求的职业能力, 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发以项目任务为驱动、工学结合的项目化课程。邀请建筑相关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课程教学团队, 指导制定课程标准, 进行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 建立共享型优质课程和优质教材体系。

5) 建立有行业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优化以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主体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完善本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制度。邀请建筑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 逐步形成以学院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2.2 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依据, 完善课程体系

1) 确定职业岗位群。通过大量的企业调研, 根据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具体情况和我院土建类专业群的特点, 本专业群对应的岗位群为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员、监理员、造价员等七大员岗位。

2) 构建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基于施工全过程的课程体系。根据高职教育及建筑行业职业成长规律, 按照分层递进式能力培养方式重构行动领域, 转换为分层次、分类型的学习领域, 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以建筑工程项目实施为载体、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基于施工全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3) 以工程项目为载体, 实施“四融合”职场化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以校内单项技能实训、校内综合实训、校外实训基地三类实训基地为平台, 以工程项目为载体, 实施“四融合”职场化教学模式, 即工程任务与学习情境相融合、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融合、职业资格标准与课程标准相融合、建筑精神与专业文化相融合。

4) 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开发课程标准, 设计学习情境。课程开发项目组以本专业校内骨干教师为课程负责人, 聘请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行业企业专家, 组建课程开发项目班子。通过有计划地学习、调研和研讨, 使项目组成员深入了解高职教育理念和规律, 开发符合BIM信息化专业特色、基于施工全过程的系统化课程标准和学习情境。

2.3 实训体系建设

以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岗位通用技能与专项技能训练为基础, 建立通用与专项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校企共建共享实验室为依托的实训体系, 实现优质资源的充分利用与高效共享。

1)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引入和构建与职业岗位需求相配套的教学模式, 积极开设模块化实训课程, 形成由岗位通用技能实训、岗位专项技能实训、综合职业能力实训三大模块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不同的专业, 开设相应的实训教学模块, 确立通用与专项相结合、对应学生三层次能力要求的实训项目, 建立独立的实训标准和考核标准。岗位通用技能实训模块。按照专业群或工作岗位群的需求搭建通用技能实训平台, 整合完善原有的实训资源, 实现组合优化、资源共享, 突出真实的职场氛围, 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按照建筑类岗位群应具备的通用能力要求, 开设建筑测量实训、建筑材料检测实训、施工图识读实训等实训课程。岗位专项技能实训模块。与合作企业共建校内外专项技能实训基地, 让学生在仿真的职场环境和实际施工现场进行实训, 培养学生从事各专业所必备的专项技能。综合职业能力实训模块。与企业共同制订顶岗实习课程标准、教学计划、过程监控办法及考核标准, 通过直接在施工现场进行的顶岗实习, 让学生完成实际工作过程, 从而形成职业综合能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过程融入“虚拟施工”, 构建基于施工全过程的BIM教学模型。通过BIM信息化手段, 在BIM模型中整合建筑施工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知识点, 进行建筑施工全过程的虚拟施工,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

2) 实训体系建设。基本建成基于BIM技术的高职土建类专业群实训基地。不断完善校内实训实验设施, 改建工程造价实训室、工程测量实训室、招投标实训室、建筑制图与识图实训室, 新建BIM技术应用与仿真实训室、BIM算量与计价实训室、房屋建筑构造与识图实训室;校企共建生产性“校中厂”式校内实训基地;与企业合作共建规划共谋、项目共建、过程共管、责任共担和成果共享的综合化校外实训基地, 打造一个培养土建类专业群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优质校内外实训、实习和就业平台。

3) 实训管理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科学的实训基地建设、运行与管理机制, 规范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 建立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共赢机制, 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 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企业对实践教学的指导和管理能力。建立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与行业企业合作, 根据职业岗位 (群) 的要求, 突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建立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教学管理、质量保障及监控机制。

2.4 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

引进资源库软件平台和管理系统, 结合土建类专业群能力标准、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等要求, 构建由网络课程模块、能力训练模块、专业资源模块、行业动态模块、技术交流模块组成的教学资源系统, 形成能够共享并具有辐射示范作用的土建类专业群教学资源库。

1) 网络课程模块建设。完善专业核心课程全套教学文件。通过收集、整理、分类、补充更新等方式, 重点建设专业群核心课程的全套教学文件, 并整理入库, 包括课程标准、课程设计、特色教材、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专业图片库、案例库、项目施工资料、微课、试卷库、实训项目任务书、指导书、实训操作手册、评价系统等上传至网络, 实现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良性互动;试卷库建设实现由人工命题到计算机随机抽题的转变。通过网络教学, 充分体现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和自主性。

2) 能力训练模块建设。汇集录制施工、设计等土建类影像资料, 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学生实训提供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利用BIM技术进行三维建模动态展示或虚拟仿真, 建设包括虚拟企业、虚拟场景、虚拟设备、虚拟施工以及虚拟实训项目、企业生产工具、生产对象、生产场景、技能竞赛、职业资格鉴定、等级考试等资源, 形成既能满足教师教学、学生技能培养需要, 又能满足企业培训需求的实践教学资源。

3) 专业资源模块建设。结合建筑行业工程技术特点, 将建筑类规范、标准、规程、图集等汇集成库, 并收集各种结构类型的成套建筑图纸, 不仅能满足专业教学和学生自学的需要, 而且能够作为校企合作的共享图书资源。

2.5“双师”教学团队建设

1) 团队建设基本目标。根据专业群建设与发展需要, 通过实施我院“人员互聘、职务互兼、项目互助、能力互提”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大力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通过外引内培和聘用兼职相结合的方式, 建立起以高层次人才为专业带头人、双师型骨干教师为支撑、年龄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组成的“双师”团队, 以适应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需要。实行双专业带头人制, 从企业聘请兼职专业带头人, 大力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

2) 专业带头人培养和聘任。聘请主持过国家级或省级重点建筑工程项目、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在省内外建筑行业中享有较高声誉的企业专家作为兼职专业带头人。派遣校内现有专业带头人去国内外学校学习、培训或到企业现场锻炼等方式进行重点培养, 使他们善于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 能及时跟踪建筑行业产业链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 准确把握土建类专业群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 保持专业群相关专业建设的领先水平。

3) 加强骨干教师培养。每年遴选部分师德高尚、专业能力强、治学严谨、敬业程度高、富有创新及协作精神、有一定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任教师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有步骤地安排骨干教师到国内外学校学习;鼓励骨干教师在建筑行业企业担任技术职务或专家、顾问, 增强骨干教师主持横向课题的能力。

4)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根据专业群建设和教学的需要, 建立由行业专家、建筑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构成的稳定兼职教师资源库, 兼职教师参与课程体系建设、本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以及编写特色教材。

3 专业群建设主要成效与特色

经过建设, 基于BIM技术的高职土建类专业群在建立深层次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构建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1) 建立健全包括教师联系企业服务制度、校企合作经费保障制度、学生企业实践制度等校企合作机制。2) 优化和重构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BIM信息技术为特色、基于施工全过程的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顶层互选”的系统化课程体系, 创新具有专业与区域性特色的课程体系及工学结合教学模式。3) 重构基于施工全过程的校本教材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基于BIM信息技术, 切实丰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利用BIM信息化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方式, 以基于BIM技术仿真施工全过程, 构建多维视觉空间教学体系, 建立立体课堂;以工程实体图片、模拟、三维仿真、视频、动画等方式展示感知课堂;以实体构件模型、学校既有建筑物为载体构建体验课堂;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现场教学构建真实情境课堂。4) 构建基于施工全过程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体系,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途径, 校企共建校中厂式校内实训基地, 全力推进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创新型建筑技术应用人才。5) 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程。校企共同开发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以工作过程为主线, 构建岗位职业资格标准及素质要求与课程标准深度融合的学习领域, 建设立体化特色教材;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加快推进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

参考文献

[1]谭洁, 刘威, 汪梦林.基于BIM技术的建筑数字技术教学改革研究[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3, 33 (6) :103-105.

[2]米旭明.基于BIM平台的工程造价管理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11 (16) :165.

土建类专业介绍 篇2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既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活动;也指工程建设的对象,例如房屋、道路、铁路、运输管道、隧道、桥梁、运河、堤坝、港口、电站、飞机场、海洋平台、给水和排水以及防护工程等。

土建类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强素质”的原则,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管理的能力,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隧道、道路、桥梁、矿井等的设计、研究、施工、教育、管理、投资、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能够胜任各类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投资、开发及监理等部门的相关技术或管理工作;可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考取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土木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和注册造价工程师等。

土建类包括土木工程专业和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其中土木工程专业分为建筑工程方向和交通土建工程方向。

建筑工程专业方向:学生毕业后能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土木工程材料、工程地质、工程测量、画法几何与土建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房屋建筑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钢结构基本原理与设计、地基及基础、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工程概预算、建筑施工与组织、建筑经济与管理等。

交通土建工程专业方向:学生毕业后能从事公路、城市道路、机场工程、桥梁及隧道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监理、施工监控、养护、维修加固及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土木工程材料、工程地质、工程测量、画法几何与土建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土力学、基础工程、道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工程、道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工程经济学、交通工程学、城市道路设计等。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毕业生能从事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城市地下工程的设计、施工、监测、防灾与管理工作。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结构力学、土木工程材料、工程测量、工程地质、画法几何与土建制图、土力学、弹性力学、岩体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交通规划、地下结构设计原理与方法、地铁与轻轨、隧道工程、爆破工程、地下工程监测与评价、地下工程施工技术等。

学制:四年

高职土建类专业教师实践培养的研究 篇3

摘要: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是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不光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求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笔者分析实践能力欠缺的原因,提出提高实践能力的机制建立着重从两方面入手,即政策扶持,鼓励教师走入企业以及重视实践过程管理。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业教师;实践培养;过程管理。

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培养出来的是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不光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求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现状不容乐观,据有关权威部门调查,目前高职院校三分之二的教师是所谓“三门”教师,即从家门到大学门再到高职学校门,普遍存在着实践教学能力方面的严重欠缺现状。而高职土建类专业是培养的是施工一线的工程管理技术人员,更要求其教师要具备相应的现场实践经验问题。

1.高职教师实践能力欠缺原因分析

1.1高职教师来源现状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承担了其中的主要任务。高等职业院校的规模成倍增长,已经达到校均5100人。目前全国高职院校的生师17.27,低于本科院校17.21的水平,更远不能满足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目前各地给高职院校所核定的教师编制数,有些已是经年不变,存在大量编外教师的现象。为保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和高职事业的稳定发展,有必要重新核定高职院校的发展规模和教师编制。青年教师在接受工科高等教育时,经历的就是“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培养模式,缺乏足够的工程实践训练,这导致了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先天不足。虽然工科院校在推进素质教育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传统培养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致使青年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仍旧重视传授理论知识,缺乏提高自身工程实践能力的意识和动力。

1.2 高校扩招带来的资源短缺

由于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急剧扩张,造成教师资源相对短缺,大量青年教师进入到高职学校教师队伍中。据不完全统计,高职专任教师近十年增加了两倍。这些新增教师大多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高职学校由于师资力量缺乏,对这些青年教师没有进行较严格的业务技能和专业实践的培训,直接让其走上讲台,承担教学任务。

再者,由于高职学校大规模扩招,相配套的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建设相对滞后,限制了实践教学开展,使得青年教师仅有的工程实践能力未能得到有效利用与提高,进一步导致了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落后于工程实际。

1.3 高职教师考核和职称评审机制

目前,各高职院校在教师考核和职称评审时,重视科研成果,而非教学质量和工程实践。另外,对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缺乏相应考核机制,也未对双师型教师建立激励机制。对于青年教师来讲,工程实践能力匮乏,教学效果不佳,并不影响职称晉升,这一机制加深了青年教师对工程实践的忽视。即使青年教师一开始有意识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在没有激励机制的情况下,也很快调整自己的发展定位,将主要精力投入其他方面上。

1.4 聘请企业一线专家兼职

聘请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兼职教师,虽是一条解决教师实践经验匮乏的好路子,但在实践中不少高职院校都遇到了一师难求的尴尬。通常企业现场工程师任务繁重,企业聘金较高,跟高职院校所能给的教学津贴相差甚远,造成高职院校很难聘请到企业人员教授专业课程。因此,除一些较大的城市或地区,与学校所开专业对口的企业较多、技能型专业人才较为丰富的情况之外,大多数院校仅靠外聘解决教师实践经验缺乏是有一定困难的。

2.高职教师实践培养的机制研究

实践中,一些院校探索了一套选派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学习技术、顶岗实践、积累经验的做法,并逐步形成制度。同时采取配套措施,激励和鼓励有能力、有潜力的教师通过与生产一线岗位的交流,成长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这一做法,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教师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缺乏实践经验的现状。

2.1 政策扶持,鼓励教师走入企业

我院把教师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今后我院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的重点。学院近年来重视对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投入,制定了《专任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办法》、《教师培养培训管理办法》等多项鼓励和支持重在提高教师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制度与措施,并提供了许多有利政策,从思想上逐步强化青年教师对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在教师考核和职称评审方面,把教师工程实践水平与成果计入评价,加大教师对于横向课题参与评价的权重,将教师为企业的服务情况作为指标列入考核要求等。例如学院要求提升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必须有在企业实践一年以上的经历,鼓励青年教师主动联系企业,积极走进企业。

2.2 重视实践过程管理

(1)重视实践计划,实践工作与岗位培养相符

工程实践锻炼最忌流于形式,走过场。虽然教师本人有工程实践锻炼的需求,但一旦脱离了有效的管理,加之其它种种事务的影响,教师的工程实践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师资管理部门要加大对教师工程实践锻炼的过程管理建院在教师提出申请时就要求他们同时提供详细的工程实践计划,内容包括实践时间、目的、任务、方式等,并与学校、企业签订工程实践协议书,保证他们的工程实践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规范性。学校严格考查实践单位的资质与实力,审查教师专业岗位与实践工作的匹配性以及实践计划的可行性。接收单位一般也非常愿意接收学校有理论懂技术的高校教师为他们提供免费服务,在接收和安排工作任务方面有很高的积极性。

(2)加强实践期间的日常管理,及时了解实践工作进展

根据三方协议,实践教师接受派出单位与接收单位双重管理,接收单位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实践条件,负责其实践期间的日常管理。派出单位要为实践教师建立实践档案,如实反映教师参加工程实践的情况,随时对实践教师进行考察、考勤,对其思想、业务工作提出指导意见和具体要求,了解实践教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帮助他们协调工作。实践教师要定期向派出单位汇报实践工作进展,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尽快提高个人工程实践能力。

在现实工作中,这个环节如果不建立一定的管理制度,很难确保及时沟通与联络。为保障实践工作的有效运行,建院实行由学校师资管理部门监督,定期要求二级学校上报管理材料;二级学院跟进实践教师的工作进度,实践状况,实地考察教师的工作情况,按时要求实践教师总结工作阶段性成果。接收单位也比较希望与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因此也能积极配合学校的监督检 查工作。在这方面,我校在省市设计院、建筑公司、机械制造公司、软件开发公司、供水、热力等相关企业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对我们的实践工作尤为支持。

(3)强化实践锻炼考核,确保实践工作有成效

学校制定了工程实践锻炼考核标准,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教师工程实践锻炼结束后,要及时对实践工作进行书面总结,提供实践成果。学校组织工程实践锻炼成果验收鉴定评审会,要求实践教师对其六个月中所参与的工程项目及或技改成果进行汇报,通过对其工程实践水平与成果的评价,结合对相关企业的走访,考察其实践计划完成情况。对于工作认真负责、积极性高、能够按实践计划要求出色完成实践工作并能承担实践基地的技改项目并取得技术成果的教师,在学校组织的工程实践答辩考核为优的教师可以评定为实践锻炼优秀,学校给予表彰,在评优及职称评审中,可以优先考虑。考核结果为不合格者,年终考核或其它奖励评定中不得定为优秀等次。验收阶段的严格考核,对于保证工程实践的效果有积极作用。

3.结语

提高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是高职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一道难题,也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一项长期任务,这需要学院和青年教师自身两方面努力。学院加强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提高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意识,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为青年教师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创造积极条件。青年教师自身也应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参与工程实践工作,以增强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水平,才能培养出满足岗位要求的专业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映霞,郭秀云,李国明. 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以河北建筑工程学校为例[J],才智[J],2012,(6)33-36

[2]汪海滨,龙悛波,邓安远.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科类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电脑知识与技术[J],2011,7(6):3990-3991

[3]于仁財,李云峰,董丽艳.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专业教师多元培养模式,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12,14(4):59-63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教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GZC1212017

作者简介:

高等数学在交通土建专业群中的应用 篇4

我院对高等数学和专业课结合的内容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探索, 本文主要以交通土建专业为例, 浅谈高等数学在交通土建专业中的应用。

我们对高等数学课程与交通土建专业课程关系的定位是:高等数学作为一个工具课, 主要是为学生后续学习专业课程服务, 提供给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理论依据及科学的计算方法, 最终能应用高等数学知识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毕业后的工作服务。

交通土建类专业主要包括:道路桥梁专业、土木工程专业、工程造价专业、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城市轨道交通专业、铁道工程专业、交通运输专业等。核心课程主要有:工程力学, 结构力学, 建筑材料, 桥涵水文、工程概预算、工程测量、工程制图、财务管理及工程管理等。

我们对交通土建类专业课程进行了调研, 对交通土建类各个专业中的高等数学知识点进行了梳理, 发现高等数学的知识几乎囊括了交通土建类专业中的所有核心课程。其中应用最多的课程为力学, 如我们在计算中梁的弯矩及挠度、梁的挠曲线的时候都要用到导数, 在计算平面物体对坐标轴的静矩、形心坐标、扭矩、梁的变形、剪应力计算、结构位移计算、梁及钢架的平移的时候都要用到积分, 在工程管理中, 同样也用到了大量的数学知识, 如施工中的劳动力安排问题、施工进度, 工程配料的允许范围及建筑材料的配换中都会用到线性规划或最值的知识。

以下我将着重谈谈高等数学中的最值及线性规划知识在交通土建专业中的应用。

1最值在交通土建专业中的应用

交通土建问题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用料最省、容积最大、消耗最少、成本最低、效益最好等问题, 这些问题往往都可以归结为在某一范围内求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问题。

例1、 (工程施工问题) 一条水渠, 断面为等腰梯形, 如图1所示, 在确定断面尺寸时, 希望在断面ABCD的面积为定值S时, 使得湿周l=AB+BC+CD最小, 这样可使水流阻力小, 渗透少, 求此时的高h和下底边长b. (图1)

解:由梯形面积公式, 得S= (AD+BC) h, 其中AD=2DE+BC, DE=

例2、 (交通运输问题) 如图2, 海岛城市A离海岸120千米, 海滨城市B离C点160千米, 已知陆上汽车速度是海上轮船速度的2倍, 要使A、B两城市之间运输时间最少, 转运码头D建在何处最佳? (图2)

解:设CD=x, 则AD, 又设海上轮船速度为v千米/小时, 则所用总时间为

在 (0, 160) 上, y只有一个极值点, 根据实际问题的意义, 函数y在x时取得最小值, 即转运码头D建在离C为千米处, 所用时间最少.

2线性规划在交通土建专业中的应用

线性规划是数学思想方法, 主要研究:在人力物力资源有限的条件下, 如何充分合理使用这些资源才能使完成的任务量最大, 或在目标已经明确的情况改下, 如何合理安排、调配资源, 使完成该目标的过程中消耗的资源最小, 已广泛的应用在施工组织管理、工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经济运行等方面。

例1、 (工程施工问题) 某筑路工地需10000m3混合料作为道路基层, 拟从附近两个弃土堆取料, 从弃土堆A取料的装载运输费为1.0元/m3, 从弃土堆B取料的装载运输费为1.4元/m3, 请问如何取料才能使总的费用最少?

已知弃土堆A的材料成分为:砂含量30%, 砾石含量70%;弃土堆B的材料成为:砂含量60%, 砾石含量30%, 粘土含量10%。混合料的成分要求为:砂含大于等于50%, 砾石含量小于等于60%, 粘土含量小于等于8%。 (图3)

解:设x1, x2分别为从弃土堆A、B所取的材料数量, 则目标函数为:Z=1.0x1+1.4x2

运用图解法 (如图3) 得到x1=3333, x2=6667时, 费用最小

例2、 (交通运输问题) 某公司的A、B两仓库至多可以分别调运出某型号的机器14台, 8台。甲地需要10台, 乙地需要8台。已知从A仓库将一台机器运到甲地的运费为400元, 运到乙地的运费为800元;从B仓库将一台机器运到甲地的运费为300元, 运到乙地的运费为500元, 问怎样安排调运方案, 可使运输费用最少?

解:设x1, x2分别为从A仓库运到甲地及乙地的台数, x3, x4分别为从B仓库运到甲地及乙地的台数, 则目标函数为:Z=400x1+800x2+300x3+

得到x1=10, x2=0, x3=0, x4=8时, 费用最少, 最少费用为8000.

本文主要列举了高等数学中最值及线性规划知识在交通土建专业中的应用, 主要涉及到了交通运输问题及工程施工中的问题, 实际上, 最值及线性规划知识在其他诸如经济, 工农业生产, 经营组织中均有更广泛的应用。

高等数学的其他理论知识诸如函数, 极限、积分等也在交通土建专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如土建工程设计过程中, 大量的计算都要借助积分来完成, 测量中误差的分析与计算均要用到极限的知识。同时, 图3高等数学的知识在其他专业诸如机械类, 电子类专业中应用性也是非常广泛。

浅谈土建类专业核心课教学 篇5

浅谈土建类专业核心课教学

专业核心课教学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与关键,本文结合自身实际,就土建类专业核心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旨在抛砖引玉.

作 者:夏锦红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建筑工程系,河南,新乡,453003 刊 名: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XIANG TEACHERS UNIVERSITY 年,卷(期):2009 23(4) 分类号:G624.4 关键词:土建   专业核心课   教学  

土建类专业群 篇6

[关键词]高职土建专业 创学结合 创业教育模式 探索与构建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8-0092-03

一、引言

义乌工商学院是浙江省“创新创业型大学”建设试点院校,创业氛围浓郁,创业率高达10%。该院下设6个分院26个专业,建有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学院,开设了电子商务创业班、敦煌班、ebay班,为在校大学生从事创业活动搭建了非常优质的实践平台,创业教育成效全国乃至全世界闻名。调研发现,该院各专业之间创业率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专业如工商贸易类与电子商务创业相关度贴近,创业率较高,而部分专业如土建类专业与电子商务创业相差较远,创业率相对低一些。

二、制约高职土建类专业学生创业成长的主要因素

所谓“创学结合”,是指将专业岗位知识、专业技能、创业理论和创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不放弃专业学习的同时,加强创业实践,提高创业能力,达到“教、学、做合一”的一种创业教育方法。[1]调研发现,土建类专业大学生存在着教师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学生本人的创业主观能动性、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教育管理制度等制约创业的因素。

(一)部分教师对创业教育认识不全面

任课教师方面,一些教师总认为自己所上的课程是最重要的,认为创业永远是“课余的个人爱好”,是“个别差生旷课的借口”,对那些请假创业的学生亮红灯,导致学生害怕“挂科”而不得不硬着头皮坐在教室里“听课”。甚至有部分教师将创业教育狭隘地理解为教会学生创办与专业相关的企业或公司,人为地窄化了创业教育的深刻内涵,扭曲了创业教育的本质,误导了学生的创业行为。

思政工作者方面,部分思政工作者将创业教育简单视为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如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讲坛、组织学生参观成功企业、设立创业园、成立创业学院等,把创业平庸化为单纯的技巧和技术操作,或者仅仅停留在创业宣传的表面。部分思政教师过于担心因学生“出事”而承担责任,宁愿学生坐在教室发呆,躺在床上睡懒觉,不愿甚至公开反对学生“无事生非”的创业。

(二)部分学生缺乏创业的主观能动性

部分学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认为自己学的是土建类专业,毕业后肯定要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害怕做了电子商务创业后出现“两都误”的结局,不敢轻易试水。部分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其成长过程“被安排”或“被接受”,认为读大学就是来“等毕业”,毕业后有好的工作等着自己,丧失了自主性,看不上创业挣来的“辛苦钱”。还有一个原因,土建类专业男生较多,部分学生比较懒散,生活无规律,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什么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得过且过、玩游戏、谈恋爱、睡懒觉成了大学生活的主旋律,对专业、创业都“不感冒”,创业意识淡薄。

(三)创业管理制度平台存在各种不足

政府层面,国家各级政府都出台了一些支持创业的政策,但绝大多数只是方向性、纲领性的,各地还必须根据自身实际加以提炼。高校层面,一些高校也出台了鼓励创业的相关政策,各专业必须根据专业特点加以修正和完善。管理层面,绝大多数院校的创业教育由学生处或就业指导中心兼管,缺乏独立的管理部门。目前,除了教育、人事劳动部门,其他如工商、税务、银行、司法等系统,都还缺乏支持大学生创业的配套政策,致使大学生创业热情在实践中很容易受到打击。[2]

三、高职土建类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构建

(一)明确“创学结合”的创业教育目标

“创学结合”的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教学体系改革,突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增设创业理论和创业实践相关的课程,达到专业岗位能力培养、专业创业的深度融合与共赢,切实促进土建专业大学生的成长。要达到“创学结合”的最佳点,必须确保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化、层次化。图1为“创学结合”的创业教育目标结构。

图1 “创学结合”的创业教育目标结构

目标的第一层次是“创业氛围营造”。学生一入校即通过创业教育、校园网站和广播站宣传发动、印发和张贴宣传资料、发布创业鼓励文件、开展创业主题讲座等方式,营造舆论氛围,拓宽学生视野,转换学业、就业、择业观念,激发学生的创业愿望和热情。

目标的第二层次是“创业理论提升”。将创业理论知识分层次、分阶段纳入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创业理论知识的系统化学习,使之对创业有理性认识并拥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经验,最终达到“自发的行动”,为成功创业积累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技巧。

目标的第三层次是“创业实践操作”。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如让学生编写实体创业计划书,熟悉实体公司注册的流程,学习公司管理、运作和提升,为以后从事专业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制定“进阶式”的创业能力培养机制

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分层次的,同样,创业能力的提升也是分层次的。创业能力的培养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改变沿袭多年的“基本能力训练+毕业实习”的“二阶段”培养创业理念的不利局面,完成由低到高、分工明确、紧密衔接的培养任务,使创业教育理念贯穿专业教育的始终,形成按阶段不断提升的“进阶式”创业能力培养机制。图2为四阶段“进阶式”创业能力培养机制。

图2 四阶段“进阶式”创业能力培养机制

这种培养机制根据学生不同阶段、不同兴趣、不同课程,进行分阶段、分层次的创业能力训练。

大一主要进行创业思维训练。从创业教育开始进行创业认知教育,整合专业基础课,开设《职业(创业)生涯规划设计》、《专业创业技巧》、《创业成功之路》等创业类课程,鼓励学生在学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启蒙创业思维;大二主要进行创业理论积累,整合专业课,开设《调研与统计》、《公司管理实务》等创业类课程,鼓励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开始认知实体创业模式;大三主要进行综合创业、岗位创业训练。经过两年时间的创业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积累,在加强职业能力训练的同时,提炼创业技巧,总结创业经验,到三年级下学期,着重思考注册与专业相关的实体公司,寻找专业学习与专业创业的融合与共赢。

(三)构建“创学结合”的“四平台”课程体系

当代知识理论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3][5]显性知识是指能够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字公式加以表述的知识;默会知识是指不可编纂、隐藏在人的大脑里,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知识。支配人的实践行为、对实践结果起关键作用的是默会知识。[3][5]专业课程、创业理论等显性知识,可以在课堂中由教师传授;而创业所需的默会知识如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必须在创业实践中获得;创业必不可少的人际、客户网络更是课堂中、考试中、教师传授中无法获得的。[4]

我们要整合原有的专业岗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增设创业类课程模块。根据课程模块的不同性质,将课程体系分为“基础平台”、“专业平台”、“综合平台”,通过这三个平台的建设,探索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达到既培养专业岗位能力,又培养专业创业能力的“目标平台”,实现土建专业大学生“创学结合”的成长目标。图3为“创学结合”的“四平台”课程体系。

图3 “创学结合”的“四平台”课程体系

(四)完善“创学结合”的创业教育管理制度

学校应出台相关的奖惩激励政策,鼓励教师积极投身创业指导,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创业实践。

第一,完善创业考核机制。学校要在制度层面鼓励教师指导创业。每学期初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下达创业率指标任务,将班级创业率纳入教师业绩考核体系,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

第二,完善创业激励机制。[2]学校要在制度层面为学生创业提供保证。一是建立利于学生创业的请销假制度。学生创业与上课冲突时,学校、任课教师应根据实际给他们提供方便。二是要建立弹性学分制和替代学分制。根据学生的创业绩效给予一定学分的课程替代,减小学生专业学习的压力。三是调整常规的教学和考试安排。对于创业学生,可通过节假日补课、晚间授课、个别辅导、网上交作业、单独考试等方式来帮助他们完成课程学习。四是打破常规的评价体系。学习成绩不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增设创业绩效评价,充分考虑创业学生实际情况,对创业学生评奖评优、入党优先。

四、结语

笔者将上述模式用于指导该校土建类专业大学生创业,经过一年的实践发现,该校土建类专业学生创业热情猛涨,“创业”二字“家喻户晓”,很多学生投身创业大军。2011届380余名土建类专业毕业生中,达到浙江省教育厅认定标准的创业率达到7.8%,比模式实施前提高了5个百分点,有20余名毕业生创办了自己的公司。09级、10级在校生参与创业人数由原来的50人激增到130人。因此,可以大胆地说,创业没有专业,土建类专业学生照样可以创业好、创好业。

创业教育应层次化、体系化、制度化。创业能力是“练”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可以说,没有学生的“做”,没有学生的“练”,就不存在真正意义的创业教育。只有突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寻找“创”与“学”的最佳结合点,不断营造创业氛围,加强创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才能实现“创学结合”的创业教育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徐玉成.高职院校创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52-55.

[2] 郭礼智,彭光良.地方工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1(4):152-155.

[3] 金瑾,李姚矿.工科类院校大学生创业模式及对策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5):146-150.

[4] 贾少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获得——对浙江义乌创业者创业实践调查的启示和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7):75.

[5] 杨永超.隐性知识背景下的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1):55-57.

土建类专业群 篇7

如何承担好社会的重托, 夯实好学生的发展基础, 又克服掉生源素质偏低、软硬件教学实力不足的弊端, 将毕业生送上好的发展平台, 是技工院校深入思考的课题。

六年来, 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建筑工程系注重专业建设, 不但摆脱了生源压力, 稳定和壮大了办学规模, 而且形成了良性循环的专业发展, 笔者结合这个鲜活实例, 从理念树立、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培养、校企合作及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 介绍技工院校土建类专业探索与实践的可借鉴情况。

一、树立为地方建设服务、随产业结构调整, 合理设置专业学科的理念

技工院校多为地方院校, 与重点院校的差别就在于地方性, 地方院校的隶属关系、办学目标、层次、规格以及生源质量、毕业生去向等决定了办学低重心的特征。地方需要的建设人才是全方位的, 不仅建筑科研院所、建筑企业需要建筑人才, 一些机关、学校及基层企事业单位也需要不同层次的建筑人才, 因此, 地方技工院校的建筑类专业的发展空间很大, 依托地方、服务地方、全方位为地方建设服务,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学校健康、协调、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同时, 技工院校建筑类专业学科设置, 必须顺应经济结构的调整需求。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到来, 建筑业的国际化将成为必然趋势。及时调整和压缩与社会发展脱节的专业, 增加相关新专业, 开设关于建筑领域内最新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的综合课程, 逐步形成与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建筑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是地方技工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以就业为导向, 优化课程设置,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职业技能教育的优势就是学生就业与发展的优势, 选择和引入教育教学资源, 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优化课程设置, 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建筑工程系在不断深入社会调研, 密切与兄弟院校交流学习的基础上, 通过开发一体化校本教材, 实现课程之间的合理整合, 促进知识之间、知识和技能之间的沟通。

例如, 在教授建筑平面图绘制课程时, 同时渗透建筑识图、建筑测量、建筑制图、建筑CAD等课程内容, 把分散的知识点综合起来, 通过一体化教学手段, 综合应用于行业工作的实际情景中, 既增强课程的灵活性, 又便于实现不同层次教学阶段的课程衔接。加上同步完善的职业能力考核模式, 建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内容有机融合, 形成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内容新体系, 为技能人才培养搭建平台。

三、以潜能为目标, 抓好学历与执业资格师培养, 提供以硬件为前提的发展条件

建筑类企业最看重工程技术人员的两个方面: 一是实际动手能力, 二是是否获得某执业资格师证书。前者是看能不能直接为企业做事, 后者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资质等级。潜在因素是大多资质证书的获得, 不仅必须具备较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为扎实的实践能力, 而且要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层次条件。而技工院校毕业生一般将获得中技 ( 或同等) 学历, 和部分所修专业的初级技能等级证书, 这远远不能满足建筑类专业学生的发展需要。

为此, 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建筑工程系一方面根据具体专业不同, 开展与对口专业高等院校的合作办学, 统一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成人高考, 使学生在读书期间, 同步解决高一级学历需求的问题; 另一方面由专业教研室专人负责, 携手省市级相关部门, 给学生提供执业资格取证的一条龙服务, 使学生获得技工院校颁发的技能等级证书的同时, 获得国家造价员、施工员、资料员、测量员、质检员等中、高级关键岗位证书, 彻底实现了技工院校土建类毕业生同样具有高等院校毕业生硬性发展的梦想。

四、以专兼职教师为抓手, 制定培养和吸引人才政策, 加快 “双师型”队伍建设

师资力量是教育教学水平的根本保障。技工院校建筑类师资队伍多存在工程实践能力不强、具有执业资格师数量太少、新老结构不合理、专业理论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失调、外聘教师不稳定等诸多不足, 特别是新设专业教师紧缺, 行家和专业带头人贫乏。

针对薄弱点, 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采取了如下措施:

( 1) 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政策, 加大了从企业一线引进人才的力度, 吸引了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来校工作, 并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岗前培训, 使其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

( 2) 建立教师实践管理机制, 促使青年教师及缺乏实战经验的老教师, 利用寒暑假下企业锻炼, 甚至分批次整学期、整学年到相应的单位顶岗锻炼。例如, 担任“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师, 到建筑施工单位工地, 从平整场地开始, 通过参与工程施工, 逐步掌握施工现场的各种施工技术; 讲授“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的教师, 到造价咨询公司或建筑公司的预算科室岗位, 从事具体工程的预决算工作。

( 3) 制订执业资格师考试激励制度, 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执业资格师考试, 并鼓励他们到企业中去兼职, 承担企业中的工程任务。这样, 专业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与管理服务的同时, 也使自己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并且学校能以此为契机, 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 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搭设坚实的平台。

( 4) 校企共建兼职教师资源库。技工院校可通过与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 采取校企共建兼职教师资源库的聘任方式: 一方面, 合作企业根据教学任务, 统一安排资深技术人员来校授课, 并与学校专业教师组成课程研讨委员会, 进行课程建设和改革的研讨工作, 带动专职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 一方面, 技工院校对企业兼职教师进行教学能力培训, 为企业员工开展理论技能培训, 免费安置实习生为企业一线资料员等项目服务, 及毕业生优先输送的权利。校企双方将之间的合作情况纳入考核范畴, 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从而实现互利互惠, 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五、以技能为重心, 优化校内外实习环境, 加强工学交替的生产性实训锻炼

相对于高等院校而言, 精湛的专业技能更是职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技工院校建筑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 校内外实训课程占有半壁江山, 加强校内外实训环境建设不可忽视。

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建筑工程系, 在近五年的时间里, 完善或建成校内实训室、建筑结构室、建筑测量室、建筑安装与调试室等一体化教学环境。校内授课过程中, 选定一套标准的施工图, 进行识图放样、图纸会审、确定工程造价、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对主要分部分项工程进行现场技术和安全交底、施工质量验收和技术资料收集, 使学生完整体会到主要岗位的实际情景, 亲身感受从接受施工任务到工程竣工的全过程, 真正做到与实际岗位的零距离接触。

利用校内资源优势的同时, 吸引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一系多公司”。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建筑工程系的建筑装饰专业与北京城市人家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合作, 建立“阳光工作室”, 企业把该专业学生作为自己的人才储备库和潜在客户目标群, 承接校内外装饰设计与施工业务; 建筑施工与预算专业, 与北京广联达软件公司、江苏中正工程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徐州分公司三家协约, 广联达软件公司免费提供培训指导教师和价值十余万元的预算软件, 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建筑工程系教师给江苏中正工程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徐州分公司提供资质证件, 并双方承担“建筑工程定额预算”课程教学和实习指导任务的同时, 承接校内外施工预算工程, 三方研讨完善软件方案和人才培养体系。这些措施使得专业教师与学生能够在“系部公司”内实现真题演练, 完成了多项实际工程的设计、预算任务, 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更有30名毕业生已到北京城市人家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任职, 100% 的预算专业学生获得广联达软件的应用能力, 工程施工业务利润按比例分成, 校企合作无疑是互利共赢的成功典范。

六、以考试为手段, 改革技能考核方式, 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

技工院校学生的学业成绩评定, 多为试卷命题、课题操作等一次性定乾坤形式, 这种形式对于衡量建筑类专业学生的能力水平多有不公。在教学管理上, 应该实行以就业为导向的弹性学制及学分制模式, 课程考核与技能等级鉴定相结合, 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突出工作实践在课程中的重要地位, 着重强调职业技能。同时要根据职业资格标准, 将考证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中, 模块学习结束之后, 通过考证形式进行确认评价, 使教学具有更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之, 技工院校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高地, 要始终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 以企业生产和服务一线需要为导向, 以提高职业能力为核心, 突出实际操作技能训练。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建筑工程系自2006年重组以来, 在学院及各界领导的关怀下,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累计已为施工企业培养建筑类技能人才3000多人, 五大员考试一次通过率达80% , 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明显提高, 为徐州及周边地区土建技能人才建设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推动了技工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08]8号.

[2]张先宗, 贺鹏, 刘欣.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市场需求分析[J].考试周刊, 2010 (44) .

土建类专业群 篇8

(一) 研究背景

本项目提出的“高职土建类专业五大能力”特指:高职土建类专业学生具有的与职业岗位、职业发展相关的, 对职业活动起基础作用的普适性能力, 即测量能力、试验检测能力、识图与绘图能力、结构检算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土建工程专业内容宽泛, 就业领域也较宽, 涉及铁路、公路、房建、城轨等方面。经过对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的充分调研和反复论证, 最终确立了土建类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五大能力”。从我院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情况来看, 在土建类单位就业的学生初次就业岗位普遍为测量员、试验员、施工员、技术员等, 所占比重为90%以上, 这些岗位及岗位转换和提升所需直接显性的能力所对应的就是上述五大能力。由此可见, 土建类专业学生只有具备了上述五大能力, 才能保证毕业后有更强的工作适应能力、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据此, 我院自2009年就开始进行了基于学生职业岗位要求的土建类专业基本能力定位研究, 开展了“土建类专业五大能力提升工程”。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竞争环境下, 加强对高职土建类专业五大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二) 研究意义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改革培养模式,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要按照生源特点, 系统设计、统筹规划人才培养全过程”。本项目立足于土建类高职教育的实际需要, 通过培养和提升土建类专业高职学生的五大能力, 使学生在未来就业岗位的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并且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这不仅有利于该类人才的培养, 还可为其他土建类高职院校提供可资参考和借鉴的范例, 因此, 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开展本项目研究与实践业已成为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抓手和载体。

二、实施路径与成效

学院将“土建类专业五大能力提升工程”列为学院年度党政工作要点, 整合力量、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成立了对应五个子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团队, 作为提升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予以推动, 与学院国家骨干院校建设项目同步推进, 相互促进, 相互提高, 以项目研究引领教学改革, 以教学改革促进总结提升。

(一) 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凸显五大能力培养

紧紧围绕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突出专业五大能力培养, 探索培养路径和有效措施, 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优化过程中强调突出校企合作的紧密性、技能训练的渐进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和学习情境的真实 (仿真) 性。

一是确定了五大能力对应的课程, 如图1所示;二是对应课程纳入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重构课程体系;三是提出了教学目标和课程学时设置原则性意见;四是强化配套实训基地建设;五是推动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

(二) 创建了五大能力“项目贯穿、能力递进、过关考核”的培养模式

项目组经过实践探索、研究分析, 总结形成了五大能力“项目贯穿、能力递进、过关考核”的培养模式。项目贯穿是指在教学设计中, 选择典型的实际工程项目为教学载体, 贯穿于五大能力教学全过程, 学生在典型工程的系统而完整的学习过程中积累知识, 提升能力。能力递进是指遵循能力培养的规律, 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由基本到核心, 将五大能力分别分解为若干单元任务予以培养。过关考核是指考核方法注重过程考核,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通过所有单元任务的考核即达到培养标准。这样有效促进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

按照五大能力“项目贯穿、能力递进、过关考核”的培养模式, 各单项能力培养分别探索形成了具有各自特点的培养方式。

1.测量能力培养

以生产项目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 每个学习情境按照测量工作流程设计多个学习任务。以平面控制测量中的导线测量为例, 包括技术设计书的编制、外业踏勘选点、野外数据采集、内业数据处理、编制技术总结等多个任务。通过工作任务引导, 学生置身于职业岗位, 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 提升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采用“测站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到施工一线进行“现场教学”, 组成工地流动课堂, 聘请施工企业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 共同完成对学生的考核, 真正实现了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根据测量员职业资格标准制定了考核评价体系。每个项目考核均包含基本知识技能评价、任务完成情况评价、团队合作能力评价和工作态度评价四个方面, 同时将项目考核与技能鉴定相结合。

2.试验检测能力培养

按照试验员岗位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 以土建工程施工中的典型试验检测项目为载体, 设计学习情境, 以试验员岗位的试验检测项目为任务引领, 分阶段实施, 贯穿教学全过程。首先进行课程基础知识教学及相关试验的单项技能训练, 学完课程后进行综合项目的集中实践训练, 最后顶岗实习期间在企业进行真实试验员岗位具体项目体验, 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不同的教学项目, 采用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 按照单项到综合、简单到复杂的项目内容对学生进行培养。以试验员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 确定评价标准。建立注重过程性考核、考工结合的“项目考核+实做过关考核+理论终结性考核”的考核模式。

3.识图与绘图能力培养

以能力培养和素养养成为核心, 把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贯穿于教学环节中, 以真实项目为载体构建课程教学模块, 将行动导向教学引入课堂, 任务设计由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任务选择以工程构筑物构造为载体, 由平面到空间、由局部到整体, 采用认知训练、过程模拟、真实演练、创新实践逐层递进的方式, 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开发了“可拼装式”系统化训练模型, 从而变单一的手工模型制作为系统化的可拼装训练模型, 让学生在手脑并用、自我参与的状态下, 在循序渐进、难度递进的任务驱动下, 进行系统性学习, 素养培养贯穿始终。按照课程模块, 针对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态度目标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标准, 考核内容注重学生学习过程, 主要体现在出勤率、训练表现、训练内容质量及成果、训练成果检查、答辩以及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综合能力考核等方面。

4.结构检算能力培养

将实际典型工作项目、工程案例转换为学习任务。重点训练学生的力学分析、力学检算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 积极采用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引导文法等教学方法, 采用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终结性考核为辅的考核方式。积极推行“四个转变”:以行动导向为主导, 详细制定项目任务书,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式授课, 实现灌输向互动传授的转变;组建学习小组和实验团队, 实现个体学习向团队合作学习的转变;以任务检算书、结点测试卷和实验报告册为手段, 实现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以开拓“问题”为导向开展实做项目, 实现继承式学习向研究型学习的转变。

5.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

依据土建类施工企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 构建以“模块化”为主线的课程内容体系, 按照“任务布置—任务分析—实践操作—操作演示—技能训练”的进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实行模块过关式考核, 重点培养计算机系统基本操作与使用、职业化行文处理、职业化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职业化制作演示文稿辅助演讲、职业化网络应用等五个方面的能力。

(三) 制定五大能力课程标准、实践基地建设标准, 开发配套教材和学习网站

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五大能力课程。引入行业职业岗位标准,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 制定了五大能力对应的课程标准, 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按照课程标准, 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强调实践技能训练, 与企业合作共同编写了工学结合特色教材。

紧贴土建行业发展, 对接职业岗位, 服务能力培养, 按照仪器设备配置合理, 种类齐全、数量充足, 突出基础性、实用性、配套性、生产性、先进性、开放性, 制定了五大能力相对应的实践基地建设标准。

建成了助教导学的课程学习网站。学习网站包括课程整体设计、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视频动画、工程案例、在线测试、技术讲座、技能鉴定试题库等学习资源, 各部分均以项目导向为主线, 采用文本、图片、音视频、动画模拟等多媒体技术, 学习网站操作简单便捷, 丰富了教学手段, 拓展了学习空间。

(四) 建成对应五大能力的多功能、综合化实训基地

根据制定的实践基地建设标准, 我院通过新建、扩建和改建等途径, 完成了五大能力对应的实训基地建设, 编制了配套的实训任务书、指导书和考核标准。

1.建成土建类专业测绘综合实训基地

土建类专业测绘综合实训基地是集“职业性、开放性、标准化、全方位”为一体的测绘综合实训基地, 由单项测量技能实训场、控制测量实训场、土木工程施工测量实训场、变形监测实训场、数据处理与软件应用中心等四场一中心组成。购置了CPIII测量系统、CPIII数据采集软件、CPIII控制网数据处理软件、高铁沉降数据处理与评估软件、GPS数据处理软件, 建立了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综合系统 (CORS系统) , 基地建设水平行业领先、国内一流。

基地开出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导线测量等41个实训项目, 培养学生的测量仪器基本操作、控制测量、土木工程施工测量、变形监测、测量数据处理等能力, 同时满足了专业教师进行科研、参与生产、服务社会、进行行业企业职工培训、技能鉴定等需求;基地承办了全国铁路职业院校铁路测量技能竞赛, 每年承办陕西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测绘赛项, 在全国铁路职业院校铁路测量技能竞赛中获得5个特等奖、1个一等奖, 在同类院校中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2.建成土建类专业材料检测综合实训基地

土建类专业材料检测综合实训基地由胶凝材料实训室、集料实训室、混凝土实训室、力学性能实训室、沥青实训室、沥青混合料实训室和化学分析实训室、校中厂、“中铁一局集团桥梁工程有限公司试验检测中心”等七室一中心组成。此外, 还配备有混凝土标准养护室1个、试验准备室2个, 同时配置砂石料场2处。2014年10月, 校中厂经国家验收, 获得了国家乙级试验室资质, 为中铁一局在建项目的试验检测提供科学数据, 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产实训环境。

基地开出胶凝材料、集料、混凝土、钢材、沥青、沥青混合料和化学分析相关实训项目34个, 培养学生对水泥、集料、混凝土、砂浆、钢材、沥青和沥青混合料等材料的单项性能检测能力和对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合料等混合料系统进行配合比设计的能力。通过在与生产实际一致的实训环境中学习, 不仅使学生获得较扎实的专业技能, 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等社会能力和查阅规范、阅读仪器说明书等方法能力。感受真实的职业环境与职业氛围, 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安全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

3.建成工程识图与绘图实训基地

工程识图与绘图实训基地由专业模型室、绘图教室、CAD训练中心、BIM技术应用中心等组成, 购置有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BIM (建筑信息模型) 软件。开出构思训练、模型拆装、工程图识读和绘制等12个实训项目, 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认识工程构筑物的构造组成、识读与绘制专业工程图、自主收集资料、团队协作等能力。紧跟科技发展, 将BIM (建筑信息模型) 构建技术引入课堂, 同时加强技术应用, 为中铁一局等企业进行BIM技术服务12项, 为企业进行BIM技术培训206人次。

4.建成土建类专业结构检算实训基地

土建类专业结构检算实训基地由工程力学实训室和土建类软件检算实训中心两大部分组成。开设材料拉伸力学性能检测、材料压缩力学性能检测、细长杆稳定性测定、正应力测定、挠度和转角测定、在扭转时力学性能检测等实验项目;土建类软件检算实训中心开设有弯曲构件内力分析、桁架结构内力分析、超静定结构内力分析、梁柱承载力检算、模板检算、支架检算、张拉台座检算等14个实训项目。培养学生具备测定材料强度, 绘制弯曲杆件的剪力图和弯矩图, 对简支梁桥进行强度和变形检算, 对钢管支柱进行稳定性分析, 对模板支架、模板面板、支架常备式构件、张拉台座等的强度、刚度与稳定性检算以及编制施工临时结构检算书等专业能力, 培养学生具备查阅规范和计算手册、收集整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 培养学生协调沟通、团队协作的能力, 认真学习、吃苦耐劳的精神, 使其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等社会能力。

5.建成计算机基础应用实训基地

计算机基础应用实训基地由21个机房、中兴网络实验室、计算机维护实训室等组成, 开设软件的安装调试、硬件组装与故障检测、局域网络的构建与组网、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等实训项目, 培养学生软件的安装调试、硬件组装与故障检测、局域网络的构建与组网、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等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同时, 开展相关的培训和技术服务, 先后为中国电网公司、陕西省公安厅、陕西省银行业协会等单位培训7 021人次。

6.建成了五大能力综合应用的工程项目施工仿真教学平台

与相关企业合作, 建成了工程施工仿真教学平台, 有效解决了工程项目一次性和不可逆的实践教学难题, 提高了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效果。该平台基于游戏理念, 选取铁路桥梁、隧道和房屋建筑工程的典型项目, 融入实际工程案例, 结合图集规范, 利用计算机三维虚拟技术, 模拟施工工艺、工作流程以及关键操作环节, 将教学、实训、考核、企业培训等模块整合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虚拟教学平台, 实现了系统管理、资源管理、漫游体验、在线指导、考试中心和岗位训练等多个功能。学生通过体验仿真的职场环境、良好的游戏情境和挑战的学习氛围, 熟悉铁路桥梁、隧道和房屋建筑等工程项目完整的施工及管理过程, 掌握施工员、测量员、材料员等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技术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2013年9月, 该教学平台获得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

(五) 多措并举, 拓展学生五大能力培养的广度与深度

1.引入竞赛机制, 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学院每年举行由企业冠名赞助的“技能竞赛月”活动, 举办测量、试验检测、识图与绘图、结构检算和计算机应用等十余项学生技能大赛, 每年参赛人数超过5 000人次, 其中, 五大能力项目参赛人数占总参赛人数的60%以上, 此外, 学院还积极选派学生参加全国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活动。以赛促练、以练促学, 开阔了学生视野, 提升了专业的综合运用能力。

2.成立专业社团,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院出台支持政策, 引导和鼓励学生成立专业社团, 学生自主成立了测量协会、试验检测学社、制图学社、力学学社、计算机协会等学生社团, 并由相关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 定期开展活动,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3.实施课证结合, 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将职业资格证书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同时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相关课程, 教学内容与资格证书考试内容有效衔接。学生学完相应课程后可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即可替代对应课程的考核成绩, 增强了学生就业能力, 实现了校企无缝对接。

4.组建“铁成班”, 深化五大能力培养

学院自2012年起, 在录取土建类专业新生中, 以超过二本线以上的学生为主体, 挑选品学兼优的学生组建实验班, 并以全国“双百”人物、全国劳模、专家型技术工人、杰出校友窦铁成的名字命名了“铁成班”。单独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深化五大能力培养, 选派优秀教师和辅导员承担授课和管理任务, 以服务土建施工一线的工程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 探索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学院配套出台了《铁成班管理办法》规定:“铁成班”学生考取五大能力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费用由学院承担。

(六) 教师能力和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项目参与教师共获得22项省部级以上奖励, 项目主要参与人张福荣201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她所主持的《高职铁道工程类专业测量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项目主要参与人焦胜军2014年被评为“陕西省教学名师”;焦胜军、张碧2014年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轨道交通行业名师”;测量专业青年骨干教师刘舜2013年获得陕西省首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

(七) 学生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通过五大能力的培养, 学生参加国家、陕西省、行业协会举办的五大能力对应的技能大赛, 获得省级以上奖励33项。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明显增强, 学生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9%以上。

今后我院将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五大能力培养的内涵和外延, 持续推进、不断改进和优化提升, 加大成果推广应用力度, 进一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全面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长友, 蒋平江, 吴宪洲, 等.土建类专业基本核心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陕西教育, 2013 (11) :67-68.

土建类专业群 篇9

一、目前国内现状

多年来, 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发展互联网, 为各院校的网络信息工程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各院校为了适应各地信息化大赛的要求, 为了参加精品课的评选, 微课的评选, 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 但大多在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与应用进行的比较多。或从单个专业角度论述信息技术的建设。现在, 通过多年的教育改革实践, 就需要我们在此基础上考虑, 如何站在学科群体体系、专业群体能力、专业群体目标的角度, 引入“大专业”的概念, 将信息技术与土建类教学融合的研究, 就是为了有针对性的实现专业知识目标、技能目标, 提供良好的视觉情景, 感知专业知识, 实现专业技能的引导、训练、技能的积累过程。拓展专业知识能力, 拓展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 提高教育教学投入效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土建类专业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方法

通过对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研究, 改变以往单一课程为目标建立教学资源的方式, 从土建专业群的角度来设定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与专业技能教育体系的教学融合。以土建类相关专业群为研究对象, 主要涵盖了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测量技术、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节能技术等专业。以相关专业的核心技能点、知识点和课程标准为基础, 设计现代信息技术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通过以土建类为例, 探求在“大专业"的概念下, 研究如何以专业群为研究对象, 根据各专业的知识点、能力点的分析对比, 提炼出对知识、能力信息要求,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方法与土建类核心教育教学内容进行融合,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教学设备的利用率, 发挥更好的效益。在研究过程中, 通过收集分析土建类各相关专业的申报资料及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的《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等专业教学基本要求, 以及对本院校实施各专业教育教学方案总结, 获得以下信息:

1. 对各专业的知识点、能力点进行对比分析, 找出土建类各专业的共同知识点、能力点如下: (1) 要熟练掌握画法几何、建筑制图、建筑结构等表现建筑物实体的知识。具有会看、读懂建筑工程各类图纸的能力, 具有将建筑平面转换为立体形象的建筑实体的能力。 (2) 要熟练掌握建筑工程主要材料的性能、特点、用途、使用方法的知识。具有选用和识别建筑材料的能力。 (3) 要熟练掌握建筑工程基本的施工技术方法、施工方案的确定和审查知识。具有选用和识别施工技术方法和编制施工方案的能力。 (4) 要熟练掌握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现场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安全管理知识。具有进行现场管理、协调、控制的能力。 (5) 要熟练掌握建筑工程计量计价的知识。具有进行工程计量和确定造价, 进行工程结算, 设计方案比较的能力。 (6) 要熟练掌握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知识, 具有进行参与招投标文件编制、收集工程信息、参与合同谈判的能力。

2. 根据共性的知识点、能力点的要求, 确定采用适用的信息技术和表现方式。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中明确提出的“2020年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框架”要求, 结合我们目前的实际情况, 应采用适用的信息技术和表现方式:一是应开放多年来国家教育部组织建立评定出的精品课程网站、微课网站进行分析归类和引用, 充分利用社会公共资源, 发挥国家投资效益;二是提高信息技术能力, 立足本院校完善和规划“大专业”综合信息资源平台和数字化技能教室、仿真实训室等数字化教学环境、场所。 (1) 针对画法几何、建筑制图、建筑结构等表现建筑物实体的知识。应用课件、典型建筑物视频演示、BIM技术应用、建筑模型展示、建立不同结构形式的建筑施工图库、网上精品课程等方式辅助教学, 提高学生的感知建筑物结构特性。 (2) 针对建筑工程主要材料的性能、特点、用途、使用方法的知识。应用课件、主要材料应用视频、网上精品课程、建筑工法展示等方式辅助教学, 提高学生的对建筑材料特性的理解。 (3) 针对建筑工程基本的施工技术方法、施工方案的确定和审查知识。应用课件、施工工艺视频演示、BIM技术应用、施工方案资料库、施工现场直播课堂、施工仿真实训室、网上精品课程等方式辅助教学, 提高学生的对施工技术、施工工艺的理解。 (4) 针对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现场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安全管理知识。应用课件、施工管理视频演示、BIM技术在施工质量、进度控制应用、施工现场直播课堂、施工仿真实训室、网上精品课程等方式辅助教学, 提高学生的对施工组织设计与管理的理解。 (5) 针对建筑工程计量计价的知识。应用课件、施工工艺视频演示、BIM造价控制技术应用、网上精品课程、、工程造价软件实训室、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手算实训系统等方式辅助教学, 提高学生的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编制、审查和应用能力。 (6) 针对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知识。应用课件、直播课堂、施工仿真实训室、网上精品课程、模拟课堂等方式辅助教学, 提高学生的对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理解。提高对工程施工、工程造价编制、建筑设计、工程管理中进行参与招投标文件编制、收集工程信息、参与合同谈判的能力。通过以上对土建类专业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方式, 加强与行业协会、大型施工企业联合, 采用请进来, 走出去的方式, 利用直播课堂的方式及社会资源与专业的发展紧密相连。

3. 确定引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拓展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方法。在建设信息技术教学环境, 提供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在不同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方式实施教学工作, 要采用恰当的方式, 要在学生入学教育、专业教育、认识实训、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已建立的信息资源拓展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本方式:一是编制一份图文并茂的利用信息技术和教学资源使用指南, 使学生有学习兴趣、感知知识想法和欲望;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努力提高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自觉性, 鼓励教师参与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资源编制、收集和利用工作, 同时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 准确利用信息技术和教学资源, 并鼓励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拓展学习和训练。三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专业知识的考核和能力评价工作。

4. 进行土建专业信息技术与相关学科教学融合的讲座。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远程网络技术和直播课堂开展建筑工程新技术的讲座, 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和发展状况;新规范的调整和变化;BIM技术在工程管理、工程造价控制、施工进度控制、工程设计审定等方面的应用等等。通过讲座使学生和教师了解最新的土建类专业的最新的前沿知识, 指出学习的方向和途径。

5. 通过学生社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实施。学生专业社团在课堂学习之外给学生提供更加充分的实践机会及延伸学习的平台。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学生专业社团在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方面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一定的措施鼓励与重点扶持专业社团的建设, 要加强对学生专业社团的关注。建立一系列激励机制, 比如可在专业社团中考评机制, 对参加社团的学生在奖学金的评定、优秀学生评选, 社会实践的安排与推荐中优先考虑, 使专业社团成为学校课堂教学的深化和延伸。从而通过学生社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实施。

总之, 建立土建类专业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体系, 建设满足学生相关专业自主学习需要, 能提供全方位学习支持和服务的内容丰富、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信息教育教学平台。鼓励教师应用网上教学平台进行辅助教学。努力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资源利用能力、知识学习能力、技能实践能力, 激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良好习惯, 培养兴趣特长, 提高知识获取能力;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目前大部分院校仅从单个专业角度论述信息技术的建设, 本文是以改变以往单一课程为目标建立教学资源的方式, 从专业群技术技能教育体系的角度来设定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与技术技能教育体系的教学融合。在研究过程中本着以大专业群教学理念为出发点进行研究。以相关专业的核心技能点、知识点和课程标准为基础, 设计现代信息技术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职教育,融合

参考文献

[1]于颖, 解月光.从英国ICT课程变革反观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与内容建设——基于知识、人本与社会三维融合的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 2014, (07) .

[2]何克抗.TPACK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 2012, (5-6) .

[3]曹智.高职实践教学中基于网络平台的系统培养探索[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4, (8) .

[4]陈冰鸣.信息技术在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鞍山学院学报, 2010, (4) .

[5]陈克香.现代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轻纺2013年12月第12期.

[6]孟小鸣.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效益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2, (3) .

[7]张舒予.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之宏观机制的建构与完善》 (批准号DYB010824) [Z].

土建类专业群 篇10

1 高职院校的职责

1.1 高职高专教育的目的

中国新课改对传统教育提出新的理念, 各教育阶段也对应提出新的课改思路。高职高专也提出了新的教育思路: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 走产业与科研学习相互结合的教学道路。大力开展素质教育教学, 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为原则,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职高专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能力过硬、文化素质高的技术应用性综合人才。

1.2 高职院校学生必备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是高职院校学生必须具备的两大技能。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基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综合素质分为两个方面:学习创新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

(1) 学习创新能力是顺应国家号召的, 可以培养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自身素养。高职院校的学生创新意识体现在学习能力的培养。根据调查显示, 用人单位在对应聘者的考核上, 首先看中的是专业知识, 另外学生的实践以及创新能力也非常的重要。专职院校的学生良好的专业知识是打开职业生涯的敲门砖, 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则是快速提升自我和适应社会的“捷径”。所以在高职院校的新课改中, 应该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 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合理应用。

(2) 社会生存能力是为了学生能更好的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 是更好融入职场中必须具备的能力。将课本知识很好的应用到社会中, 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2 高职高专中土建专业的教学体系

国家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土地建设, 为了适应社会进步, 输送大量的创新性土建人才, 成为土建专业的第一要务。一般高职高专的课程是三年制, 所以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 通过学校的培养, 令学生掌握专业知识, 以适应国家的需求。

高职院校的土建专业特点非常显著:综合性、社会性、创新性、实践性和群体性。目前国内的高职高专中, 土建专业学生的教育课程存在单一性的问题。土建专业涉及实际操作中的各个方面, 并不是单一存在的, 每个专业之间都存在着关联。土建类专业的学生基本上需要具备制图测量、建筑构造、力学、道路桥梁、结构、施工、经济管理这七个方面的专业能力和基本技能。但在真实的教学过程中, 土建类专业课程仅局限在所具备的技能的2~3个方面, 学生了解到的知识并不全面。所以在真正进入社会后, 需耗费很大的时间和精神去学习其他的能力, 在实践中刻苦的学习。

3 高职高专中土建专业的教学创新

3.1 教学体制的改革

良好的教学体制为专业的发展提供科学性的理论依据。高职高专的土建类教学过程中, 教学体制的改革十分重要。教学体制分为课程改革和实践教学改革两个部分。

(1) 课程是教学改革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合理的课程分布可以改变学生接受知识的先后, 调节学生的适应能力。土建类学生的技能培养是课程改革中最坚定不移的目标。专业课程需要提炼适应专业的教学大纲, 明确学习的重点, 课程需要遵守“循序渐进”的特点, 学生接受知识能力是需要引导和培养的, 所以教材和课程不宜太深。此外针对土建类学生应掌握的制图测量、建筑构造、力学、道路桥梁、结构、施工、经济管理七方面能力, 在课程的安排上也需要进行综合的考虑。每个方面都对应不同的课程, 教学课程应对不同方向的学生, 进行不同的课程取舍。随着学习专业知识的加深, 课程规划也需要进行下一步的细化,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兼具专业和综合性的人才。

(2) 实践能力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的一种方式, 不同的专业对应不同的实践项目。学生通过学习课程知识, 掌握专业的技能, 在工作中进行社会实践。土建类专业的社会实践应紧跟专业知识的学习, 如果是以一个学期作为标准, 前1/2的时间, 课程将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后面的1/2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学习知识+实践, 通过接触社会中的职业来巩固专业知识;第二部分则是走入社会岗位, 应用专业技能的过程。前者是一个过度阶段, 是为后者进行铺垫的。

3.2 教学的创新意识

(1) 改善知识的传统教学手法。传统的教学手法是老师照本宣科, 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拿到专业考试高分, 一旦面对实际的应用, 都会是一筹莫展。如果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第一要考虑的是改变教学手法。随着新型的教学设备进入课堂, 原本沉闷的以老师为主导的课堂也开始焕发生机, 生动的影像展示、应用性的电子教案都一改专业课堂的常态。调节教学课堂的氛围, 学生在欢愉中掌握知识, 通过感官刺激来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重复记忆。

(2) 改变专业课堂的授课方式。土建类的专业知识在很多时候都会令学生感到枯燥, 针对土建知识实践性超强的特点, 可对专业课堂进行创新。可以通过对专业生产单位进行协商, 将传授专业知识的课堂搬进实地生产学习的社会中, 令学生眼见为实的透析知识;言传身教, 相关的技术生产人员, 通过讲授、实际操作等方式, 以过硬的实践能力, 为学生讲述专业知识。

4 结束语

高职院校为国家输送专业型人才, 目前国家对土建类人才的缺口非常大, 如何顺应国家的需求改善教学方式, 是各大专职院校需要思考的事情。实现职高专土建类专业创新教学模式改革, 可以通过教学体制改革, 以及教学创新意识的培养来改变专业知识的课堂。针对创新意识改革, 还可以分为改善知识的传统教学手法以及改变专业课堂的授课方式两种方式。相信改革后, 高职院校会输出更高质量的专业人才, 适应中国的快速发展。

摘要:高职高专教育作为国家人才的基础培养战略, 近年来受到国家教育部的重视, 各大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常规意识中, 教育就是照本宣科, 实践能力并不重要。但高职高专的理念是培养动手性人才, 课本上的知识固然重要, 但如何将书本知识应用到社会生活中才是第一要务。尤其是对于土建类专业的学生, 实践才能见证真知。文章探讨高职高专中土建类专业教育模式, 就高职高专的教育意义延展至土建专业的教育模式改革。

关键词:高职院校,土建专业,创新教学,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1]刘铭.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创新教学模式的探讨[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5) :58-60.

上一篇:大脑中动脉、脐动脉下一篇:模糊神经网络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