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创新之门的金钥匙

2024-07-09

开启创新之门的金钥匙(精选十篇)

开启创新之门的金钥匙 篇1

一、幼儿欣赏的内容

一般来说, 幼儿欣赏的美术作品大致包括3类:

1. 选择的欣赏内容必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欣赏水平, 与幼儿日常生活、知识经验接近幼儿的绘画:

包括国内外的优秀幼儿作品, 同园同班孩子较好的、富有创意的作品, 这些作品距离幼儿情感最近, 最容易被他们接受和理解。

2. 选择的欣赏材料必须内容健康、格调向上, 能正

确地反映现实生活, 并且情节简单, 主题突出, 能给幼儿以良好的教育和影响的儿童画家的美术作品, 这些作品是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创作的, 深受幼儿喜爱。

3. 选择的欣赏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形式比较完美, 能给幼儿以美的享受。

即作品内容必须简明易懂, 形式完美的经典性的美术作品:包括古今中外各种题材的美术作品、雕塑及工艺美术品, 以及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品, 像具有我们苏州特色的刺绣、宋锦、苏扇、玉雕、泥塑、桃花坞木版年画等, 因其色彩的功利、艺术表达的纯朴稚拙与儿童有许多共同之处, 所以是幼儿喜闻乐见的, 非常适合幼儿欣赏。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 优化幼儿美术欣赏活动

欣赏不是简单地展示出来, 更重要的是引导幼儿进行认真的观察体会, 理解作品的内容形式, 不断提高其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而教师作为引导者, 其自身素质是影响幼儿欣赏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同时民主、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是我们倡导的宗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 多媒体电脑教学正在逐步走进学校, 走进课堂。多媒体以方便、快捷、高效、直观的教学特点, 丰富的教学内容, 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 将声音、图形、影像等多媒体进行结合, 激发幼儿欣赏的兴趣, 成为帮助幼儿感受美术作品形式、领会意义, 理解作品的情感, 从而提高幼儿对美术作品中美的理解力和审美情感。我们通过网络, 选择适合幼儿并使幼儿喜欢的作品, 经过筛选保留下来的资料, 按不同画家、不同风格, 不同流派予以整理储存在电脑中, 可以在园内重复使用, 形成资源共享。

三、开展欣赏活动的注意事项

1. 艺术欣赏需要。

充分的时间和机会, 幼儿的审美经验也需要在时间与各种欣赏活动中不断积反复堆砌、积累与沉淀, 因此欣赏活动是需要持续与坚持的。

2. 欣赏作品的选择。教师要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 由浅到深系统的安排, 并遵循渐进性和程序性原则。

3. 教师应尽量创设良好的欣赏情境, 有目的有意识

地帮助幼儿建立“前理解”, 使幼儿在既轻松愉快又富有知识信息的氛围中, 不知不觉的受到感染从而产生心理体验和共鸣。

4. 教师自身的艺术素养也要不断的积累与提高, 才能在活动中游刃有余地进行引导和调整。

四、教师审美素质的提高

幼儿欣赏能力的开发主要取决于生活和教学中教师和家长的引导, 而一般家庭对孩子的欣赏能力开发是很有限的, 因此教师的引导就格外重要, 首先, 教师必须自己先理解作品, 对作品的内涵有一定的认知, 客观地分析作品, 并且能站在幼儿的角度欣赏作品, 让幼儿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领略教师对作品的理解, 而后从精神上跟随教师达到认知美的境界。其次, 美术作品应多与其他形式相配合, 把欣赏活动变成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活动, 这样能够使幼儿在广博的知识环境中逐渐成长。

艺术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 它调动了人对生命的感悟力、鉴赏力、创造力;挖掘了人在无意识层次上的生命潜力, 使人成为更加完美合理、有情感、有智慧的个体。

摘要:幼儿美术欣赏可以提高幼儿对艺术的兴趣, 培养幼儿的审美创造力,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在美术教育中, 欣赏与绘画、手工、玩具等内容有机结合, 构成美术教育的完整体系。

关键词:幼儿,美术欣赏,生命教育,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多媒体计算机的应用[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朱瑞娟.美术教学中电教媒体的运用[M].

[3]屠美如.儿童美术欣赏研究[M].

努力——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篇2

不是每条小溪都能融入大海,不流动就会成为死水;不是每粒种子都能长成大树,不生长就会成为空壳;不是每个生命都能焕发光彩,不努力就会成为废人。只有努力,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题记

有人说,努力是茁壮成长的幼苗,终有一日会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有人说,努力是含苞待放的蓓蕾,终有一日会开出娇艳欲滴的花朵;有人说,努力是活泼奔放的溪流,终有一日会汇成浩瀚无边的海洋。我却说,努力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拥有它,成功的彼岸就不会遥远。

台湾女作家杏林子12岁患上类风湿炎,之后一直各病魔纠缠不休,一生中的许多时光都与轮骑为伴,可她却热爱生命,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20多部文集,1980年还当选“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她创办了伊甸残障基金,致力为残疾朋友服务。杏林子热爱生命,顽强生活,并做出了惊人的成绩,而作为健康人的我们有什么理由半途而废,放弃堕落呢?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霍金,21岁患卢伽雷氏症,被终身禁锢在轮骑上,1985年又因一次手术失去说话功能。尽管生活自理都极其困难,但他身残志坚,取得了惊世骇俗的伟大成就,成为国际物理学界的超新星。虽然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骑上,而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在广袤的时空里,解开了宇宙之迷。霍金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着我。

天才等于1%的天赋加上99%的努力。天赋固然重要,但努力却更加不可或缺。只有持之以恒,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我们才能打开属于自己的成功之门,踏上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路!

质疑——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 篇3

首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质疑氛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串讲串问,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要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质疑问难时,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

其次,明确质疑方法。从心理学角度说,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运用适当的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

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常用的几种质疑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产生疑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

如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教师可巧妙地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向学生激疑:“为什么瓶子里的水没有增加,丢进石子后水面却上升了?”一“石”激“浪”,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长度、面积等的知识块被激活了。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因为石子有长度,有的说因为有宽度,还有的说因为有厚度、有面积等。正当学生为到底跟什么有关系而苦苦思索时,教师看准火候儿,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个现象。这样通过“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二、巧妙提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兴趣。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了悬念,而且为随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得也很深刻。

三、设置障碍“逼”学生产生疑问

教师要准确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疑置难,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创设悬念,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出示两组题:(1)1.6÷0.25,15÷0.15;(2)10÷3,14.2÷22。学生很快计算出了第一组题的得数,但在计算第二组题时,却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完。“怎么办?”“如何写出商呢?”学生求知与教学内容之间形成了一种“不协调”,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这样以“障”造成“悬念”,使学生在学习循环小数时心中始终有了一个目标,激发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四、巧设悬念诱导学生产生疑问

一堂数学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终结。“学贵存疑”,有疑是对知识“学而不厌”的需要。小学生年龄小,对新事物易产生好奇心,喜欢追根问底,倘若课堂结束时充分利用教材的“新”、“奇”、“特”之处设置悬念,则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新知的能力。例如,在“毫米、分米的认识”这节课下课前,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用我们学过的米、分米、厘米、毫米来计量郑州到北京的路程有多远,你觉得怎么样?”学生答:“不好量,太长了。”此时,教师设置悬念:“计量较长的路程有没有更合适的计量单位呢?下一节课我们就来解开这个谜。”这样,在揭示矛盾的同时制造悬念,使学生在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探求新知的欲望。

最后,要明确目的,处理质疑、释疑的关系。“疑难”对学生来说是暂时还不可能甚至是完全没有能力排除的。“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发现、提出了问题,怎样解决?这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

开启学生语言之门的钥匙 篇4

一、高效的英语课堂, 培养学生自主交流的能力

英语课堂是学生学说英语的主阵地, 是培养他们交流能力的关键所在。那么, 在课堂中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让学生敢说会说呢?

(一) 明确的任务引领

英语教学大都采用任务教学法。层次分明、任务明确的教学设计会使学生清楚自己要说什么, 所以任务设计是学生开口说话的关键。如果人物设计的层次不分明、目的不明确, 那学生会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更不知所云了。在“魅力教师, 经典课堂”活动中, 有一节英语课让我印象颇深。在讲《Family》一课, 教师引入family一词时, 不是提问:Do you know the word“Family”?这样的问题, 会的学生没有兴趣答, 没有预习的学生也不会回答。于是, 教师把它设计成一个由这几个字母组成动物图案, 然后问:What letters can you see?Can you make a word with them?Who knows the meaning of this word?三个问题逐步引出本课主题, 层层深入, 且趣味十足。

(二) 小组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开口说话的有效途径。很多学生不愿说话主要是怕说不好会遭人笑话。在自己的小组内, 学生彼此熟悉, 大家都是平等的, 有关起门来说话的感觉, 所以说得好与坏学生不会太在意。在小组内让学生结对模仿练习, 遇到的生词或发音不准等小问题可以小组内解决, 这样他们在全班面前展示时就会信心十足。

(三) 激励性评价

教师的适时鼓励是激发学生开口说话的兴奋剂。

1. 口头评价。

特别是课堂上, 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语言。幽默、风趣、创新的评价语言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

2. 物质评价。

“星卡”的使用会大大促进学生说话的欲望, 特别是低年级学生, 得到一张“星卡”是对他们莫大的奖赏, 自豪和骄傲的成就感会使学生情绪饱满。

二、英语沙龙活动

我校成立英语沙龙活动室, 并配有专业英语教师负责, 活动室的布置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特殊的语言情境。

1.轻松的自由谈论 (free talk) 。在这里, 学生可以自由地谈论学习、生活、友谊, 轻松愉快的氛围使他们消除了紧张的心理障碍, 忘却了害羞, 在交流中锻炼了语言的输出能力。

2.奇妙的配音世界。观摩英语版的《加菲猫》《白雪公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 符合他们的口味。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角色, 这样, 大段的对白材料不再是枯燥的文字符号, 而是活灵活现的动画人物,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欲望, 他们各个争先恐后、跃跃欲试。

3.与外教的零距离接触。在英语教材中有如何给假想的笔友写信, 但那毕竟是虚构的, 学生不感兴趣。于是, 我们请唐山师院的外籍教师Bill先生来参加沙龙活动, 学生和外国人零距离接触。起初学生很害羞, 不敢说话, 在几个胆大学生的鼓动下, 其他学生马上活跃起来, 围着外教问这问那, 搜肠刮肚地想学过的词语。接触多了, 他们无需教师引领, 自己就主动与外教搭讪, 甚至拉着外教去打球, 教他中国功夫, 陪他去餐厅用餐……

三、实实在在的英语大阅读

阅读是说话的基础, 读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到说。阅读只在阅读课上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让学生充分阅读, 我们英语教师根据不同年级教材以及学生的年龄特性, 自制了一些分层英语阅读卡, 自编了英语阅读刊物———《枫叶校园英语》, 同时图书馆还购进了一批英语原著, 让学生体验到原汁原味的西方文化特色, 使学生大开眼界。我们还开展了英语朗读比赛、英语故事竞赛等活动, 加强了阅读效果, 大大提高了学生开口说话的能力。

另外, 我们还把英语融汇到了其他各个方面。比如, 学校各项活动的双语主持也刺激了学生讲英语的兴趣, 不少学生也因此成为了学校小名人。

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篇5

《装满昆虫的衣袋》观课报告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

在研修第五专题中,我不止一次地仔细观看了李蓓蓓老师执教的五年级《装满昆虫的衣袋》示范课和李老师的课堂实录,发现李老师的课堂各种提问超过了20次(仅第一节课),还不包括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实际上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也是教师所要提出的,而这比教师直接提出更有效)。属于思考、启发、想象性的问题占多数,如“看到这个课题,你有哪些疑问呢?想知道些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来说一说“纵横”是什么意思吗?”“文中的小法布尔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能从文中找个词来说一说吗?”“学习第一件事情的时候,用了哪种阅读方法呀?”等等,这类问题超过了提问数量的百分之九十!(我个人数了数认为有18个之多)。李老师的课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学生思维活跃,思考的问题有深度,对问题的解答有力度,这与课堂提问的质量是分不开的。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抓住契机提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迂回设问,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注重提问的层次和角度,拓宽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纵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注重答问的点评,并补充、梳理、归纳。纵观李老师的课,提问都具有日常教学提问艺术,说明课前教学设计中对教学的预设也很充分,对学情把握也很准确,并通过提问来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并达到预期目的,是评价一名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这都是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好好学习并掌握的教学技能。

故事——开启数学智慧之门的金钥匙 篇6

关键词:数学;故事;智慧;生活

长期以来,数学给人们的感觉是一门学科,是各类知识的组合,这是对数学含义的限制。事实上,数学是人类智慧体现的一种形式,数学式的思维在我们头脑中发展,就如同语言能力一样,它是人类最基本的智慧之一。数学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基本智能的需要。柏拉图说过:“没有数学就没有真正的智慧。”

在开展建构式生态课堂的探索与研究中,我们应该注意到:建构式生态课堂的目的是开发孩子们的数学智慧,为孩子们更好地发展提供了平台,而不是建构式生态课堂的表现形式。如何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转变为建构式生态课堂教学,是我们数学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智商与数学的学习有一定关系,但不是决定因素,只能说孩子还没有领悟到数学的智慧。数学在每个孩子眼中呈现不同的样子,有的孩子仅仅把对数学的感觉停留在认识了几个数字(1,2,3,4……),有的孩子在谈到数学时可能会想到加减乘除的计算,还有的孩子会想到在日常生活中数学的体现(比如,买东西和卖东西)。

建构式生态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领悟到数学的智慧,这种智慧不仅仅是独立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建构式生态课堂只有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启迪数学智慧。

就建构式生态课堂中如何启迪孩子们的数学智慧,浅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一、数学的故事

1.动物中的数学天才

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组成底盘的菱形的钝角为109度28分,所有的锐角为70度32分,这样既坚固又省料。蜂房的巢壁厚0.073毫米,误差极小。

丹顶鹤总是成群结队迁飞,而且排成“人”字形。“人”字形的角度是110度。更精确地计算还表明“人”字形夹角的一半——即每边与鹤群前进方向的夹角为54度44分8秒!而金刚石结晶体的角度正好也是54度44分8秒!是巧合还是某种大自然的“默契”?

2.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1967年8月23日,苏联的联盟一号宇宙飞船在返回大气层时,突然发生了恶性事故——减速降落伞无法打开。苏联中央领导研究后决定:向全国实况转播这次事故。当电视台的播音员用沉重的语调宣布,宇宙飞船在两小时后将坠毁,观众将目睹宇航员弗拉迪米·科马洛夫殉难的消息后,举国上下顿时被震撼了,人们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在电视上,观众们看到了宇航员科马洛夫镇定自若的形象,他面带微笑叮嘱女儿说:“你学习时,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小数点。联盟一号今天发生的一切,就是因为地面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

即使是一个小数点的错误,也会导致永远无法弥补的悲壮告别。

古罗马的恺撒大帝有句名言:“在战争中,重大事件常常就是小事所造成的后果。”换成我们中国的警句大概就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吧。

二、从故事中找到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不可以把数学的学习生生从生活实践中剥离出来,那样就是失去了生命意义的数学,是没有生机和活力的数学,孩子们面对这样的数学最没有兴趣的。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最感兴趣的还是故事,通过故事孩子们能学到很多东西包括智慧。数学也是这样来的。

案例:如果把小動物们换成一列数在站队,你能不能通过下面的数字站队方式来找到第20个数字是哪个呢?

1,3,5,7,9,1,3,5,7,9…第20个数字是谁呢?聪明的小朋友你能不能告诉我呢?

仔细观察这组数字的排队规律原来是1,3,5,7,9这五个数字按着这个顺序在重复站队,第20个数字就很简单地找到了,一年级小朋友可以按着这个规律接着往下写,写到第20个就知道是9,学习过除法的孩子们可以通过除法计算20÷5=4(组)就可以知道第20个数字是9。

总结: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劳动是光荣的,人们就是靠辛勤劳动创造了我们丰富的世界,一直推动着人类文明前进的脚步,我们所有的知识财富也同样来源于劳动和生活,因此数学也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孩子们的数学智慧也来源于自身的生活。

孩子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想象力却在慢慢消失,这却是一种悲哀。而之于教师,切不可以大人的角度来衡量孩子眼中的事物,而要把自己当成孩子,从孩子的角度来观察数学,才能启迪孩子数学的智慧。数学是一种智慧,数学造就智慧人生。而这种智慧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是教育的本源。”而我要说:“生活是智慧的本源。”

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问 篇7

一、课堂提问的现状

1.提问过多。课堂上老师只管问, 并不关注学生的回答, 由于问题的结果在课文中已有显示, 课堂教学看似热闹, 其实华而不实, 无益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与“灌输式”教学无异。其实课堂提问不在多而在精。一个理想的问题, 应该具备三个特点:一是问题形式自然简明, 文字叙述一目了然;二是问题内涵隽永丰富, 能充分体现本质特征;三是问题难度适中, 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提问单一。以事实性、记忆性的问题为主, 能够触动学生思维“穴位”的问题比较少;问题设置难以根据学生的思维兴奋点选择恰当的切入视角;提问没有针对性等。

3.提问随意。提问没有层次性, 难易问题无阶梯。问题的组合不能围绕教材的核心形成一个有条理、层层深入的思维框架;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 提问偏题遥远, 脱离学生的“思维发展区”, 启而不发;提问的思维水平偏低;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 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 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4.教师主导。课堂提问多数以教师为主体, 一些教师的提问不是以探求学生的见解为导向, 而是以获得预设正确的答案为目标;在问题与回答之间, 缺乏必要的引导、交谈和推理, 难以生成高质量的或者融入学生理解的有个性的答案;学生几乎不提问题, 偶尔提一个问题还通常被老师忽视。

5.提问失衡。提问对象有失公平, 教师只喜欢向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提问, 而不愿意向成绩中等的学生提问。

二、课堂提问的意义

1.课堂提问对学生有激励作用。学生注意力涣散时, 提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往往能唤起他们的注意力;学生学习受阻时, 教师提问点拨, 因势利导, 他们会重新振奋起来, 继续探究。设计适当的问题, 给回答问题的学生以成功的机会, 往往能帮助其找回失去的信心。

2.课堂提问对学生有督促作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利于检测学生的听课情况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帮助教师及时获得较为准确可靠的教学反馈信息, 为教师调节教学活动和衡量教学效果提供一定的依据。

3.课堂提问对学生有启迪作用。通过课堂提问引导学生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积极思维, 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联系, 这不但有助于拓展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堂提问对学生有强化作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 人的记忆效果与注意力集中是密切相关的, 只有受到人们注意的问题才能被人们牢固地记住。课堂提问通常是针对教材的要点和难点进行的, 其导向作用将帮助学生掌握教材的重点内容, 从而可提高记忆效率。

三、课堂提问的技巧

1.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课堂问题设计的难易要有层次, 要与学生的认识水平循序渐进。问题太深, 会让学生觉得高不可攀, 听而生畏;问题太浅, 会缺乏吸引力, 索然无味;问题过偏, 会抓不住重点, 纠缠枝节;问题过少, 会浮光掠影, 走马观花;问题过空, 会内容空泛, 无从下手等。因此, 适度、富于技巧的提问, 才是有效的提问, 才是好的提问,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才能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 才能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准确把握提问的“度”就要做到:一是要恰当, 也就是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 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二是课堂提问要适度, 即是问题提得要准, 要富有启发性, 要根据具体内容提出, 难易要适度, 要有针对性。

2.呈现问题要时机恰当。课堂提问根据课堂时间进度和课堂内容进度分为课前提问、课中提问和课后提问。按照课堂进度来说课前提问、课中提问多是提一些引导性的问题, 而课后提出的多是一些复习巩固和考察类的问题;按照课堂的时间进度来说, 如果是上新课就提一些引导性的问题, 若不是上新课就先提一些复习和巩固上节课的知识, 再提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课中提问要多有一些与进度有关的问题, 课后提问要侧重复习巩固的问题。教师只有恰当地把握提问的时机, 捕捉教学中的发问时机与学生的兴奋点, 因势利导, 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发掘学生潜能, 提高课堂效益, 反之, 如果把握不好课堂提问的时机, 不仅会使课堂提问的作用无法有效发挥, 还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3.问题设置要尊重学生。课堂提问是师生双方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一方面, 教师的提问可以引起学生注意, 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帮助学生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的提问应该尊重学生, 让他们在课堂上有安全感, 教师应提倡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即使学生错了或说得不完整, 教师也要热情鼓励, 用微笑或眼神予以肯定, 或让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 或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 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去化解学生因回答错误而产生的紧张与尴尬, 减少他们的挫败感。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指定不同的学生回答, 教学基础知识的提问要面对中等生和学困生, 而对知识难点的提问, 应面对优等生和良好学生。这样课堂问题的设计就不仅有广度、深度、坡度, 而且还能面向全体学生。

4.提问要讲究方式方法。一方面是教师设置问题的方法。设置问题要在关键之处、文章的思路、文章的细节描写之处, 能够一问激起千层浪之处。问题提问的方法要多样化、多元化, 使课堂教学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提问中最常用的就是正问、追问和反问;另一方面是选择学生回答的方法。被要求回答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指定答即根据教学内容指定某位学生或某部分学生回答, 此种问答方式多用于对学生所授知识掌握程度的考察和鼓励性提问;抢答即所提问题要求所有学生争先回答, 此种问答方式多用于活跃课堂氛围;齐答即要求所有学生同时做出回答, 此种问答可以考查学生对所授知识的掌握情况, 也可以对所授知识进行复习巩固, 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举手回答即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举手回答问题, 此种问题多用于鼓励和引导性的提问。不同的问答方式有不同的效果和优势, 教师应根据问题类型选择合适的回答者。

开启创新之门的金钥匙 篇8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育,素质教育

马克思说:“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体。”但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 高度的自动化生产已把人从繁重的物质资料生产中解放出来。生存已不是当代人的主要问题, 生活才是当代人的存在的主旋律。追求幸福是当代人主要的生活目标, 人们有着更多的精神需求。成为一个快乐、幸福的人, 就是我们存在的主要的目的。我们需努力探索, 促进人幸福的途径。

一、美术教育独特的魅力

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 我们发现了美术教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 它可以成为开启儿童幸福之门的金钥匙。

1. 美术教育帮助儿童表达, 有利于儿童与他人的沟通。

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认为, 儿童最初发展的是形象思维, 然后才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语言的发展是逻辑思维, 儿童语言的发展相对落后, 有时候儿童难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可以通过绘画来表达。或者借助于绘画, 更直观地与人沟通, 让别人更加容易明白自己。尤其是, 对于自闭症的儿童, 美术教育建构了儿童通往世界的桥梁。

2. 美术教育促进儿童想象, 有利于儿童创造性的发挥。

美术教育不同于自然科学教育那样有着精确的答案, 也不同于社会教育有着相对的标准。美术教育没有任何客观的要求, 绘画本身就是一种创作, 一种想象。绘画的过程就是儿童想象的过程。因为没有最后的答案, 儿童可以任意想象, 任意创作, 儿童的天性得到了很好的尊重, 儿童在一个完全包容的、安全的环境中, 其创造力于更自由地表现出来。

3. 美术教育激发儿童对美的感受力, 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美感。

美术教育给儿童提供了色彩、明暗、线条等等一个斑斓的世界。让儿童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美术教育让儿童置身在一个美的世界, 让儿童自身去探索, 去领悟, 去发现。在这个过程中, 儿童不知不觉地受到了美的熏陶, 提高对美的感受力。

4. 美术教育增强儿童的动手能力, 有利于发展儿童的精细动作。

现在的儿童都是家中的小太阳,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包办了一切, 需要儿童亲自动手的机会不多。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 儿童对笔的抓握, 对色彩的调配都是一种精细的动作。

二、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方面

美术教育有诸多的好处, 但美术教育的魅力并非可以自然地大放异彩。而是要我们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 要注意儿童动作发展的顺序, 即儿童的动作由大动作发展到小动作, 再到精细动作。儿童有时候, 拿不好笔或是有些协作没有到位, 教育者应当给予充分的理解与鼓励。

2. 在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追求中, 对于儿童绘画兴趣的培养应该高于儿童绘画技巧的掌握。我们应当树立艺术教育是为人更好的发展的观念。我们对儿童的美术教育不是让他们成为画家, 而是给他们提供一种发现自己天赋、爱好的机会, 让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而不是用一种技艺的掌握去压迫他们的人生。

3. 在观赏儿童的美术作品时, 我们应当注意自己的态度与言行。每一个作品都是儿童的一部分, 都有儿童独特的思维与创造力的表现。我们不应当以自己的观点去评判儿童的作品。对儿童的作品应多给予欣赏与鼓励, 而不是去评析。

4. 关于儿童的作品的表达, 我们应当有探询的方式来寻问儿童作品的内容。而不是自己主观地妄自解释儿童的绘画内容。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 重视儿童的美术教育是这个时代儿童教育的福音。我们应当努力而科学地推广儿童的美术教育。

参考文献

[1]卜速.高校美术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3) .

[2]樊中红.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河北学刊, 2009.

[3]刘智勇, 侯凤翔.浅论高校美术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教学理论, 2007 (15) .

[4]孟刚.谈高校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3) .

朗读:开启文言文教学之门的钥匙 篇9

一、朗读能培养学生语感

语言学大家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这里说的语感, 就主要是通过朗读获得的。教学文言文应在指导学生运用注释及工具书查准读音的基础上, 通过朗读, 使学生掌握文言文字词的正确读音, 学会一般的停顿方法。如在长句中的主谓语间、较长的动宾间、较长的附加成分与中心语间、较长的并列间停顿等。如:“苔痕上阶绿” (《陋室铭》) , 知道朗读节奏应为“苔痕/上阶绿”;“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上赏” (《邹忌讽齐王之纳谏》) , 知道朗读节奏应为“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则吾斯役之不幸,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捕蛇者说》) , 知道朗读节奏应为“则/吾斯役之/不幸,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出师表》) , 知道朗读节奏应为“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学生必须学会在朗读时揣摩作品表意的逻辑顺序和语意重心的落点所在, 从而恰当掌握停顿、缓急和轻重等, 做到既读得准、又读得畅达, 只有在此基础上, 才谈得上语感的形成。

二、朗读可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古人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朗读是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必经之途, 只有反复朗读, 才能加深对文言语句的理解, 才能体会到文言文中所表达出的感情。例如:“夫战, 勇气也。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 (《曹刿论战》) 前句用“……, ……也”表示判断, 中间用排比短句论证, 最后用因果复句得出结论, 要读出短促连贯、坚定有力的语气。又如《公输》中公输盘与子墨子的对话, 更应准确地把握好语气语调。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要读出疑语气, 表达出公输盘恭敬请教之意;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 愿借子杀之。”要读出祈使语气, 把子墨有蓄意提出无理要求的意思表现出来;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义”、“固”二字须重读, 显示公输盘以“义”夸饰自己的味道, 要读出他一本正经而不加掩饰的傲慢语气;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应用祈使语气来读, 把子墨子有进一步激恼对方之意表达出来;公输盘曰:“然, 胡不已乎?”要读出疑问语气, 含有质问、责备、催促之意;公输盘曰:“不可, 吾既已言之王矣。”要用陈述语气来读, 既有断然拒绝, 又有狡猾推托之意;公输盘曰:“诺。”则应用陈述语气来读, 含有无可奈何之意。

概括来说, 阅读《公输》这类由人物对话组成的文章, 必须认真揣摩语气、语调、语意, 做到理解到位、朗读到位, 这样才有助于理解人物的语气神态, 甚至心理变化、人物性格和文章内容。通过对文本的准确解读、分角色的朗读, 将朗读、品析、设计融为一体, 让学生扮演课程设计者、实施者的角色, 将静态的文本转化为动态的脚本, 融入学生自己最真切的感受、独特的个人体验, 对文本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做个性化的诠释, 并进行一些创造性的解读, 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精神。

三、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作品, 在语言方面都经过千锤百炼。语言文字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 是带有情感味的, 文字的背后具有丰富的意象、情感或理念。“文章不是无情物”, 由语言文字组合而成的文章, 更是承载着作者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些内容如果只是停留在书面文字中, 就很难准确地传达出来, 因为它少了有声语言所包含的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朗读作为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 不仅可以把语言所提供的信息完整地、艺术地表达出来, 而且还能运用语气、语调、语势和节奏等传达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感情、意趣和主观评价以及那些“不可言传”的蕴藉, “意在言外”的含蓄。

著名作家李国文在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说:自己扎实的古文根基和语言功力就是得益于读私塾时的诵读训练。巴金也说:“我仍然得感谢我那两位强迫我硬背《古文观止》的私塾老师。这两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我后来写了二十本散文, 跟这个启蒙先生很有关系。”

开启创新之门的金钥匙 篇10

第一把钥匙:认清自我, 把握机遇

德鲁克曾是伦敦的国际银行经济学家。令人艳羡的职位, 却与他的价值观不符, “我面临抉择, 要么继续做投资银行家的工作, 要么坚持我的价值观。我的价值观体现在对人的研究上, 钱只是身外之物。在萧条时期, 我一文不名, 前景黯淡, 但我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辞去工作。”

不久, “机遇”就向德鲁克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1942年, 他应邀为通用汽车公司研究组织结构和制度政策。面对未知的挑战, 德鲁克积极应对, 通过搜集有关广告学、财务、营销等方面的资料, 他策划出了若干方案。从此, 德鲁克从法学领域跨入管理学领域, 一个新的学科逐渐诞生了。

认清“我是谁”, 是自我管理成功的前提。敢于对机遇和挑战说“YES”, 是自我管理成功的法宝。如果不做出准确的自我认知, 世界上就多了一个默默无闻的投资银行家;如果在机会面前踌躇, 管理学界就少了一个开拓性的人物。

第二把钥匙:跨越界限, 探索新知

多元身份的构建是德鲁克自我管理的亮点。他曾担任众多跨国企业的管理咨询顾问, 还讲授过东方艺术课。他兼具管理学家、社会生态学家与作家等多重身份。

德鲁克的多方面才华来源于他的跨学科意识。1929年, 他在汉堡一家报社做记者, 接触到各方面信息, 从此养成了跨学科的研究习惯。“这种学习方法不仅给了我一个丰富的知识宝库, 也强迫我接受新思路、新方法。”跨领域研究激发了他的创新灵感, 使他具有非凡的思想深度与探索广度,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德鲁克认为, 人们往往习惯于在自己熟悉、擅长的领域发展, 而对陌生领域心怀畏惧。然而, 那些取得巨大成功的人, 往往具备非凡的探索精神与广阔视野。在“巨变时代”, 探索新的“奶酪”, 远比拘泥于原地更安全。

第三把钥匙:终身学习, 坚持自律

德鲁克一生共著书30余部, 被译成30多种文字。他在20世纪50年代指出了计算机终将彻底改变商业, 90年代率先阐释了“知识经济”。卓越的成就, 有赖于他有效的时间管理与终身学习的理念:第一, 他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最前面, 顺应二八法则, 并不因事务繁杂而疲于奔命。他每天作息规律, 晚上九点半休息, 第二天早上五点起床, 年年如此。第二, 他每晚利用两个小时, 广泛、大量阅读资讯, 坚持了60年以上从未间断。终身学习, 使他紧跟时代与环境的变迁, 敏锐发现新问题, 坚信“最满意的著作永远是下一部”。

自我管理重在定位、赢在探索、贵在自律。古希腊雕刻家菲狄亚斯被委任为雅典神殿制作雕像。当会计以大家只能看到雕像正面而看不到后面为借口而少支付薪酬时, 菲狄亚斯却说:“上帝看得见。”只有征服自我, 才能征服上帝。

德鲁克指出, 目前的经济已由“管理的经济”转变为“创新的经济”。创新经济需要企业炼就更强的创新能力, 而企业的成功又在于员工的自觉参与意识和自我管理水平的提升。自我管理不在于“知”, 而在于“行”。我们面对的, 不仅是“认识你自己”的斯芬克斯之谜, 更是“管理你自己”的终身实践, 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做好自己的首席执行官。

理论贡献

◆管理学创建者

1 946年《管理实践》的出版, 标志着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管理学科是把管理当作一门真正的综合艺术。”“综合”是因为管理涉及基本原理、自我认知、智慧和领导力, “艺术”是因为管理是实践和应用。

◆目标管理

德鲁克提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目标管理, 这是他发明的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概念, 也是当代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 以人为中心, 以成果为标准, 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目标管理一经提出遂被全球各大企业广泛应用, 对管理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管理学各方向的影响

德鲁克的思想全面渗透到管理学的各个领域:战略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劳工关系等等。例如, 他提出:组织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和满足顾客、企业的基本功能是营销与创新、高层管理者在企业策略中的角色、以知识和资讯为基础的社会、经理人是企业中最昂贵的资源等等, 这些思想为管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德鲁克年表

1 909年 生于维也纳。

1 931年 获法兰克福大学法学博士。

1 937年 移居美国, 在银行、保险公司任经济学家。

1 939年 发表首部著作《经济人的末日》。

1 942年 受聘为当时全世界最大企业———通用汽车公司顾问。

1 946年 出版《公司的概念》, 首次提出“组织”的概念。

1 954年 出版《管理实践》, 提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目标管理, 标志着管理学诞生。

1 966年 出版《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1 973年 出版《管理:任务、责任、实践》, 被誉为管理学的“圣经”。

1 985年 出版《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2002年 被授予美国最高荣誉勋章“总统自由奖章”。

上一篇:福建古田下一篇:交流电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