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基础

2024-07-27

财务基础(精选十篇)

财务基础 篇1

一、期望理论

传统预期效用理论是标准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它认为人们都是理性的, 当人们面临不确定性时, 决策主体可以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结果加权估价, 从而选择预期效用最大化的方案。但行为财务理论已经证明, 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决策时, 经常无意识的表现出一些与理性假设不一致的行为。另外, 证券市场上存在大量不符合有效市场的异常现象, 即证券市场并非完全有效, 这主要是由证券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和套利的有限性造成的。Kahneman和Tversky (以下简称KT) 于1979年发表论文《期望理论:风险下的决策分析》, 给出了解释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行为的模型, 不同于传统的预期效用理论, KT称之为期望理论 (Porspect Theory) 。

通过实验调查, KT把违反传统预期效用理论的部分归纳为三种效应: (1) 确定效应。指相对于不确定的支出而言, 人们对于结果确定的支出会过度重视。 (2) 框架效应。KT (1984) 提出了“不变公理”。按照“不变公理”, 如果人们是理性的, 那么, 他们对于同一决策问题的优先选择次序不会因为“框架”的不同而不同, 即不会因为问题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不同。如果人们对同一决策问题的优先选择次序因为问题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不同, 那么人们的决策就体现出“框架效应”。 (3) 反射效应。指当存在负的支出即损失时, 人们对于收益和损失具有相反的偏好, 称为反射效应。即人们对于收益具有风险规避的倾向, 而对于损失则具有风险偏好的倾向。这与预期效用理论相悖, 可知相对于最终财富的预期效用, 人们更加重视相对于某个参照点的财富变动。

二、行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

行为财务学认为, 部分投资者因非理性或非标准偏好的驱使会做出非理性的行为, 而且具有标准偏好的理性投资者无法全部抵消非理性投资者的资产需求。基于此, Hersh Shefrin和Meir Statman (1994) 提出了行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 (Behavioral 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 BAPM) , 对CAPM进行了调整。BAPM指出金融市场上除了严格按照传统的CAPM进行资产组合的信息交易者 (Information Traders) 外, 还有一部分投资者是噪音交易者 (Noise Traders) , 他们并不按传统的CAPM行事, 他们信息不充分, 会犯各种认知偏差错误。金融市场上资产的价格由这两类投资者共同决定:当前者在市场上起主导作用时, 市场是有效的;当后者在市场上起主导作用时, 市场是无效的。BAPM还指出, 传统的资本预算中的贴现率是以CAPM为基础计算出来的, 这个贴现率是以市场有效和管理者理性为前提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按行为财务的观点, 应以BAPM为基础来重新计算贴现率。

三、行为资产组合理论

Hersh Shefrin和Meir Statman (2000) 借鉴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的有益部分建立了行为资产组合理论 (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 BPT) 。BPT认为, 现实中的投资者做不到MPT中的要求:投资者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整个组合, 最优的组合配置处在均值方差有效边界上。BPT从心理账户的角度对投资者的决策进行了有效的解释:现实中的投资者实际构建的资产组合是基于对不同资产的风险程度的认识以及投资目的所形成的一种金字塔式的资产组合, 位于金字塔各层的资产都与特定的目标和风险态度相联系, 而各层之间的相关性被忽略了。因此, 投资者将通过综合考虑期望财富、对投资安全性与增值潜力的欲望、期望水平以及达到期望值的概率五个因素来选择符合个人意愿的最优组合。与MPT相比, BPT与实际投资行为更为接近。

四、羊群效应模型

羊群效应模型 (Herd behavioral model) 解释了投资者在市场中的群体行为及其后果, 并把投资者的群体行为归因为效用最大化的驱使以及“群体压力”等情绪的影响, 依此羊群效应模型分为有序列型和非序列型两种。在序列型模型中, 投资者通过典型的贝叶斯过程从市场噪音和其他个体的决策中依次获取信息, 投资者一次只做一个决策, 即决策的序列性。在非序列模型中, 假设两个投资者之间的仿效倾向是固定相同的, 倾向较弱时, 市场总体表现为收益服从高斯分布, 倾向较强时则表现为市场崩溃, 这与传统的零点对称、单一型态的分布不一致。

五、过度自信

Kahneman和Tversky (1979) 等心理学家通过实证观察发现, 人们在形成自己的判断时, 经常对自己的判断过于自信, 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 他们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为过度自信。过度自信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夸大结果发生或不发生的可能性, 二是缩小可能发生地结果的范围。过度自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心理学基础。当个人面对不确定性时, 无法作出适当的权衡, 行为认知出现偏差在所难免;另外, 由于人类注意、记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 人们不可能对所有呈现在眼前的信息进行加工。他们在认知过程中通常关注与熟悉事物具有相似特征或关联的信息。另外, 人们在预测中容易过分重视显著的信息, 比如近期的新闻, 而轻视长期趋势等不那么突出的资料。Odean Terrance (1998) 研究了过度自信在证券投资中的影响, 表现为投资者趋向于过度频繁交易。该文的研究结论认为, 频繁交易会降低投资者的回报。投资者并不是证券市场中唯一受过度自信影响的人群, 证券分析师、策划师和机构投资者也同样无法避免。

六、心理账户

行为公司财务认为, 行为人在进行决策的时候, 并不是权衡了全局的各种情况进行考量, 而是在心里无意识地把一项决策分成几个部分来看。也就是说, 分成了几个心理账户, 对于每个心理账户行为者会有不同的决策。Shefrin和Statman (1994) 认为普通投资者会将自己的投资组合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是风险低的安全投资, 另一部分是风险较高但可能使自己更富有的投资。这是由于人们都有既想避免损失又想变得富有的心态。因此, 人们会把两个心理账户分开来, 一个用来规避贫穷, 一个用来一朝致富。而且, 在考虑问题的时候, 行为者往往每次只考虑一个心理账户, 把目前要决策的问题和其他的决策分离看待。也就是说, 投资人可能将投资组合放在若干个心理账户中, 不太在意它们之间的共同变异数, 这也就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行为者在有些情况下的非理性行为。

摘要:行为财务关于公司决策中存在的行为偏差的理论比较分散, 仍旧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基本上以Kahneman和Tversky提出的期望理论为核心, 主要包括期望理论、行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行为资产组合理论、羊群效应模型、过度自信、心理账户等。

关键词:行为财务,理论基础,期望理论

参考文献

[1]Kahneman D, Tversky.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J].Econometrica, 1979, 47 (2) :263-291.

[2]Kahneman D, Tversky.Choice, values, and frames[J].American Psychologist, 1984, 39:341-350.

[3]Odean Terrance.Volume, volatility, price, and profit when all traders are above average[J].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98, (6) .

[4]Shefrin H M, Statman.Behavioral capital asset pricing theory[J].The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1994, 29:323-349.

财务基础知识 篇2

------------------

资产负债率

——计算公式为: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除以资产总额的百分比,也就是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例关系。资产负债率反映在总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借债来筹资的,也可以衡量企业在清算时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

净资产收益率

——计算公式为: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股东权益净资产收益率是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是指利润额与平均股东权益的比值,该指标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

资产收益率

——资产收益率=净利润*100%/平均资产总额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资产利用效果越好,说明企业在增加收入和节约资金使用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否则相反。

股东权益及其比率

股东权益又称净资产,是指公司总资产中扣除债务所余下的部分,是一个很重要的财务指标,反映了公司的自有资本。当总资产小于负债金额,公司就陷入了资不抵债的境地,这时,公司的股东权益便消失殆尽。相反,股东权益金额越大,这家公司的实力就越雄厚。股东权益包括以下五个部分:一是股本,即按照面值计算的股本金。二是资本公积,包括股票发行溢价、法定财产重估增值、接受捐赠资产价值。三是盈余公积,又分为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前者按公司税后利润的10%强制提取,目的是为了应付经营风险。当法定盈余公积累计额已达注册资本的50%时可不再提取。四是法定公益金,按税后利润的5%-10%提取,用于公司福利设施支出。五是未分配利润,指公司留待以后分配的利润或待分配利润。

股东权益比率是股东权益对总资产的比率。股东权益比率应当适中。如果权益比率过小,表明企业过度负债,容易削弱公司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而权益比率过大,意味着企业没有积极地利用财务杠杆作用来扩大经营规模。

销售毛利率

——销售毛利率是毛利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也简称为毛利率。计算公式: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100%

每股净资产

——每股净资产是指股东权益与股本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每股净资产= 股东权益÷股本总额。这一指标反映每股股票所拥有的资产现值。每股净资产越高, 股东拥有的资产现值越多;每股净资产越少, 股东拥有的资产现值越少。通常每股净资产越高越好。

每股收益

每股收益是指税后利润与股本总数的比率。它是测定股票投资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其计算公式为: 每股收益=税后利润÷股本总数该比率反映了每股创造的税后利润, 比率越高, 表明所创造的利润越多。

什么是市盈率?

市盈率即市价盈利率,又叫本益比。它是上市公司的股票在最新每股的盈利与该公司最新股价的比率。

公式为:公司股票最新市价/公司最新每股盈利

市盈率是分析股票市价高与低的重要指标,是衡量股票投资价值的一种方法。

市盈率是一个风险指标。它反映了某种股票在某一时期的收益率,成了市场上影响股价诸多因素的综合指标。市盈率综合了投资的成本与收益两个方面,可以全面地反映股市发展的全貌,因而在分析上具有重要价值。市盈率不仅可以反映股票的投资收益,而且可以显示投资价值。市盈率的急剧上升,可能使炒股有利可图,使多头活跃。市盈率的作用还体现在可以作为确定新发行股票初始价格的参照标准。如果股票按照溢价发行的方法发行的话,要考虑按市场平均投资潜力状况来定溢价幅度,这时股市各种类似股票的平均市盈率便可作为参照标准。现在上海等股票溢价发行即是采取此种方式。

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一家公司在一定时期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动态状况的报表。其组成内容与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相一致。通过现金流量表, 可以概括反映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对企业现金流入流出的影响, 对于评价企业的实现利润、财务状况及财务管理, 要比传统的损益表提供更好的基础。

损益表

——损益表又称利润表, 是用以反映公司在一定期间利润实现(或发生亏损)的财务报表。它是一张动态报表。损益表可以为报表的阅读者提供作出合理的经济决策所需要的有关资料, 可用来分析利润增减变化的原因, 公司的经营成本, 作出投资价值评价等。

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公司在某一特定日期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情况的会计报表。它的基本结构是“资产=负债+股东权益” 不论公司处于怎样的状态,这个会计平衡式是永远恒等的。左边反映的是公司所拥有的资源,右边反映的是公司不同权利人对这些资源的要求。依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和次序, 把公司在一定日期的资产、负债和股东权益各项目予以适当编排而成。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财务基础 篇3

【关键词】企业;财务基础管理;财务管理;管理质量

财务工作对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有着直接性影响,进而对企业财务处职能有一定影响。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进步与发展进程中,提升企业管理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通过行之有效财务管理措施的构建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不断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对企业经济风险进行不断防范。在企业内部管理中,财务管理是其核心,对企业在市场上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企业在将财务基础管理工作处理好的同时,必须进一步提高企业综合素质,进而使企业财务管理质量得以不断提升。

一、加强企业财务基础管理的意义

1.对企业资金进行合理运用

从根本上说,资金是企业进行经济活动的基础,被称为企业经营的血液。所以,对企业资金管理的加强,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企业必须加强管理资金意识,对其资金予以合理运用,使企业管理中资金管理核心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2.重视企业财务分析

新型企业管理机制要求必须对企业经营管理状况进行准确、真实的反映,还要运用企业财务指标呈现出影响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各种因素,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有效、合理的依据。

3.使企业财务工作效率得以提高

企业财务基础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加强,使企业财务工作效率得以全面提高,不断提升企业财务管理质量。

二、管理企业财务基础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1.不规范的企业会计核算

不规范的企业原始凭证填制。比如,很多来自企业外部的凭证与相关要求不相符,未按照规定填写名称、摘要以及日期,要素不齐全。原始凭证没有经过企业相关人员或者领导人盖章或签名等。此外,还存在不规范的会计账本登记。在对企业账本进行设置时,存在不完备的启用表填写,企业财务主管人员、机构负责人与记账人员并有盖章与签字。

2.不规范的会计监督

很多企业不断违反我国现金管理条例,经常会发生现金坐支现金的情况,企业财务工作者没有对原始凭证的监督与审核职责予以严格履行,现金审查力度不够。在报销会议费时只是发放一张发票,并未提供会计记录详细清单,同时存在不完备的差旅费报销记录等。

3.不规范的企业内部会计管理机制

在我国,很多企业存在疲软的财务内部管理,企业财务工作者授权审批、内部稽核、档案管理以及资金管理等机制不完善,导致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机制的欠缺。此外,企业财务工作者存在非常低的业务办理能力,并未接受正规企业训练,经常会将会计要素对应关系搞混。

三、加强企业财务基础管理工作的建议

1.构建完备的企业财务管理机制

企业必须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与企业自身经营理念进行有效结合,不断改革与完善企业财务制度,保证各项财务管理工作权责分明,对企业内部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予以建立健全,对财务工作者职责进行进一步明确,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稽核机制与财务岗位责任制。此外,会计监督必须由全程监督代替事后监督。由上级主管监督代替企业内部财务监督,最后上升至社会、审计和财政监督,从根本上保证企业财务信息质量,使企业财务基础管理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2.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理念

就本质而言,理念是行为的指导。所以,若要对企业财务基础管理工作予以完善,必须转变观念,解放思想。第一,必须注重企业财务基础管理工作,对适应市场经济的财务理念进行培养,不断强化企业财务智能,由主动管理取代被动管理。根据企业财务计划,对企业财务监督与控制予以进一步加强,对企业财务分析进行定期组织,全面管理企业财务,保证企业财务能够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

3.进一步提高企业财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加强财务基础管理过程中,企业必须不断完善其内部财务机制,其财务工作人员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培养企业复合型人才。而且还要不断加强财务工作者再教育,不断更新财务工作者的知识,使其专业技能得以进一步提高。此外,严格根据我国相关规定,企业一定要做好会计考核工作,对企业财务工作者考核机制予以建立健全。同时不断加强企业财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3]。对高素质人才进行培养,保证企业财务人员能够做到爱岗敬业、熟悉律法、依法办事以及客观公正。

四、结语

在市场经济不断进步与发展进程中,市场竞争也逐渐呈现出激烈形势。在市场经济逐渐趋于国际化与信息化的现阶段,我国企业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目标,确保企业财务管理能够与时俱进,然而,企业财务发展和国际形势依旧存在非常大的差距。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会进一步引领企业财务管理接轨于国际社会,企业财务管理也逐渐转变为管理型,在转型过程中,企业会计工作的方式、方向以及目标都会有所变革。所以,企业财务基础管理工作的加强可谓势在必行,此外,提升企业财务基础管理工作又被称为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人物,所以,企业一定要持之以恒、步步为营。在加强财务基础管理过程中,企业一定要加强领导、提高理念,进一步构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完善企业内部制约机制,对企业内部监管予以不断强化,不断加强企业财务基础管理质量,使其财务管理质量与财务工作水平得以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喜华.探讨如何加强企业财务预算的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1: 120-121

[2]郭淑芬.提高商业企业财务管理质量的现实途径[J].商业研究,1999: 154-155

[3]赵砍.论深化企业改革中财务管理的作用[J].商业经济,2010:120-121

浅析财务会计确认基础 篇4

从会计发展看, 尽管复式簿记法的产生就开始了对经济业务全面科学的数量化记录, 但从理论上探讨经济业务应在何时、按多少金额予以记录, 却始于18、19世纪。至于直接使用“会计确认” (Accounting Recognition) 更是进入20世纪之后才开始的。我国则是20年才从国外引进这一术语的。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第九条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而我国著名的会计学家葛家澍则认为:“会计确认是指通过一定的标准, 辨认应予以输入会计系统的经济数据, 确定这些数据应加以记录的会计对象的要素, 进一步还要确定已经记录和加工的信息是否全部列入会计报表和如何列入会计报表。”目前大多数国家的会计界都认为需要确认的项目, 都应同时满足四个确认标准: (1) 可定义性; (2) 可计量性; (3) 相关性; (4) 可靠性。

二、财务会计确认基础的涵义

会计经过长期的发展, 已经形成两种较为系统的确认基础: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

收付实现制是指在本期收到的款项和本期支付的费用, 不论其是否属于本期均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该原则的核心在于款项确实收到与支出与否, 而不记款项应归属于哪一个会计期间的业务。对企业经济业务的确认, 收到现金就构成收入, 付出现金就构成费用。

权责发生制是与收付实现制相对应的会计确认原则, 它指收入、费用的确认应以收入和费用的实际发生作为计量的标准, 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的费用, 不论其款项是否收到或支付, 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费用来处理, 凡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即使款项在当期收到和支付, 也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权责发生制是按照权利或义务是否真正发生为标准来将经济业务确认为收入、费用及其它相应的会计要素。

以下简单的对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作个比较:

1. 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最本质的区别, 在于对会计事项是否进行跨期处理。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确认时, 要求按照各要素的权、责标准是否具备为前提, 只有符合有关标准的事项方可确认。纯粹的收付实现制只确认实际已发生的现金收支, 所以不存在进行跨期处理的问题。

2. 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确认基础都是面向过去的, 加工对象都是已经发生的或已经完成的交易和事项所产生的财务数据。权责发生制正是以面向过去的时间确认基础与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相结合, 共同构成了现行财务会计模式, 这种模式在提供历史信息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它比收付实现制更有利于对企业提供历史会计信息。

3. 从稳健原则的角度看, 收付实现制只关注现金的实际流动, 这使会计主体的现金支付能力与账面利润一致, 但却忽视了要素之间的联系和产生的理由, 它将现金流入作为对收入的确认标准, 避免虚增利润的情况, 是较为稳健的, 但是在费用的确认上, 它只关注实际的现金流出而不考虑可能的现金流出, 又是不够稳健的。权责发生制与之相反, 对收入的确认不够稳健, 而对费用的确认相对稳健。

三、现行财务会计确认基础的缺陷

我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第九条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所以说权责发生制仍是现行财务会计的核心, 并且认为权责发生制提供的信息含量较收付实现制更为全面。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环境的改变, 在权责发生制下生成的信息仍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所提供的损益信息失真。

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收入与费用相配比, 以便正确计算企业的利润。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分期确认、计算和分配收入及费用。但是由于在这一过程中可供选择的方法太多, 使得会计人员在存货计价、费用摊配、计提折旧等方面要采用一系列主观估计和判断的方法, 造成损益计算的随意性极大, 使得损益信息失真。

2. 不能直接反映企业的现金流量。

权责发生制下的传统会计最终决定的是净利润而不是现金流量。然而, 在某种程度上, 现金与现金流量比会计利润更重要, 特别是在金融风险日益加剧的今天。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现金流量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即便企业盈利, 若没有足够的现金, 也无法顺利实施其投资计划, 从而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若不能偿还到期债务, 甚至可能导致破产。

3. 不能适应企业财务目标的变化。

采用权责发生制, 对于实现财务会计过去公认的目标———“向所有者报告资源的经管责任或经营责任”是很必要的。但是, 经济环境的变化使财务会计的目标也发生了变化: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向人们提供有用的信息, 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实践证明, 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时, 最相关的信息乃是现金流量的信息, 特别是未来现金流量的信息。但是, 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 只能计算过去的损益, 这样无疑难以满足实际的需要。

4. 不能为利润分配提供相关信息。

当初提出和接受权责发生制计量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项目的根据是, 它们可以为计量企业的效率提供有用的量度, 并可为预测企业未来活动和利润分配提供相关信息。由于权责发生制下的分配程序和以历史成本计价所造成的弊端, 在今天这样复杂的经济环境下, 传统的会计方法能否达到上述目的很值得怀疑。而且, 传统会计方法下所确定的净收益也有缺陷, 如对费用的估计不足而使利润虚增, 导致企业实际税负过重和超常利润分配, 使得后续经营乏力, 风险加大。

5. 不能反映非交易事项。

权责发生制反映的是交易观, 即在会计系统中只处理与反映那些对企业的经济利益确实产生了影响的交易或事项, 而对非交易事项则不予处理与反映。这使得对于一些已经形成的权利和义务, 由于没有相应的交易活动而无法确认, 致使权责发生制显得不够完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自创商誉。商誉代表了一种超过一般盈利水平的超额获利能力。对商誉的确认, 目前普遍的做法是:在企业兼并、购买时确认商誉, 而企业自创商誉由于没有相应的经济业务, 因而不予确认。

6. 所依据的计量基础不能提供有用的信息。

权责发生制会计以历史成本原则为基础, 然而目前历史成本备受批判, 其基础已经发生了动摇,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 (1) 不切实际的币值稳定假设动摇了历史成本的计价基础, 币值变动造成的历史成本差异丧失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2) 历史成本会计由于很少考虑实际价值的变化, 使资产价值数据严重失真。 (3) 过去注重资产的可验证性使得许多重要的数据无法得到反映。 (4) 忽视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使信息的有用性不断下降。

7. 所依据的会计分期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权责发生制会计以会计分期假设为前提。会计分期假设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也受到强烈的冲击, 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表现在以下两点: (1) 未来社会是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 信息的及时提供是决策致胜的关键。但在会计分期假设下, 只能定期提供财务报告信息资料, 信息使用者不能及时得到所需要的信息, 会计信息严重滞后, 这无法满足未来经济社会随时利用会计信息作出及时决策的需要。 (2) 在知识经济时代, 由于高新技术被广泛应用, 信息处理技术手段日益先进, 会计分期变得不再像原来那么重要, 大量网络公司的出现, 使非持续经营也变得比较普遍。

四、新经济条件下财务会计确认基础的改进及未来发展趋势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权责发生制仍将是会计确认的基础, 这种基础将普遍存在于所有会计要素的确认中。我们应该按照现行确认基础的不足对权责发生制进行修正, 当然也不排除其他的确认基础, 以使会计模式更加完整:

1. 未来的会计信息不仅要求提供历史的会计利润和现金流量信息, 也要求提供未来的现金流量信息, 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在现行确认基础上只能确认过去的会计利润信息, 使得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降低, 而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企业能提供相关、可靠的信息, 这也要求在现行会计确认基础上作出改进, 要求提供可以了解当期企业财务业绩的全貌的信息, 从而有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决策;并且现在的会计分期和会计假设也制约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与有效性;以历史成本为主的计量属性也使会计信息丧失了可比性, 使得许多重要的数据无法得到反映等, 以上现行确认基础的诸多缺陷都需要新的确认方法来弥补, 根据前面列示的现金流动制的优势, 正好能弥补这些缺陷。

2. 对日益重视的现金流动信息的经济时代, 也可用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确认的基础。首先权责发生制是将收入和费用按“系统而合理”的方式在不同会计期间进行分配, 主观性较强, 账面收益也不能反映现金流量并且易为管理当局操纵, 被用作人为调节利润的工具, 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易产生误导。通过收入与费用恰当配比, 计算当期损益, 不确认持有资产利得, 忽视现金流动信息, 导致现金流动与账面收益相脱节, 从而可能产生企业现金短缺资金周转不灵, 无法进行扩大再生产等问题。其次通过权责发生制虽可取得企业现金流动的信息, 但方法更间接更复杂一些。如:应计是未来的现金流入, 预提是未来的现金支出, 递延支出可以减少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现金流入。所以, 只要对权责发生制会计资料畸形分析和调整, 就可以取得企业现金流动的信息。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有直接法和间接法, 其中间接法就是以净利润为基础, 以非现金费用和债权债务以及存货和增值税的变动额加以调整而得的。但是针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会计信息使用人员的素质问题, 要求对权责发生制下的会计资料进行分析和调整是比较困难的, 所以应该采用简洁明了的会计方法反映出来。这就要求对确认基础作出改进。

3. 财务会计确认基础的改进是为会计信息质量服务的, 而会计信息质量必须同时符合可靠性和相关性, 所以现行财务会计确认基础改进时, 必须同时考虑相关性和可靠性, 如果改进确认仅仅是考虑可靠性或相关性是不可行的。

4. 交易观向非交易观的转变。无论是收付实现制还是权责发生制, 所反映的都是交易观, 处理对企业的经济利益确实产生影响的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 而对非交易事项不予处理与反映。这使一些已形成的权利或义务, 由于没有相应的交易活动, 而无法进行会计处理。比如, 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 因经营优良形成的商业信用, 即自创商誉, 就不能确认入账。且权责发生制立足于过去的交易事项, 对未来趋势的信息不予反映, 这样无疑难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从相关性的信息质量要求看, 确认未来事项是理所当然的, 但未来的事项受若干因素的影响, 而且若干的未来事项又相互影响。因而, 对未来事项的确认和计量的确存在操作上的难度。但即使存在操作上的难度也应该选择合适的方法对此作出改进。如《企业会计准则———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的出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把过去操作上存在困难的经济事项以准则的形式确定出来, 以利于对未来事项的确认和计量。

可以预见, 在新经济条件下会涌现出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未来权责发生制具体应用于会计确认将会有新的突破。从目前来看, 财务会计确认基础仍然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主, 适当利用收付实现制做一些必要的补充, 所以未来财务会计确认的基础应当是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二者适当融合。

摘要:财务会计发展史表明会计与外部环境的发展息息相关, 二者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会计因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发展, 同时会计对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 财务会计确认的基础也应顺应时代要求, 克服目前存在的缺陷, 以期取得新的进展, 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

关键词:会计确认,会计确认基础,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

参考文献

[1].葛家澍.会计大典.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

[2].曹伟.论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3].葛家澍, 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1

[4].魏明海, 龚凯颂.会计理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5].陈今池.现代会计理论概论.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5

[6].于玉林, 李端生.会计基础理论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7].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

夯实财务基础工作 篇5

夯实财务基础工作

1 重新修订我院的财务规章制度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

为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分清职责、严明纪律,从我院经济管理的实际出发,修订了财会人员岗位责任制,特别是对会计电算化岗位制订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明确了财会人员岗位责任制的考核方法,即以责定权,责权明确,定期检查岗位责任制的贯彻情况,有奖有惩。每位财会人员能够树立服务意识,切实履行会计监督职能,正确处理会计帐务,熟练运用计算技术和分析方法,做好本职工作;也要从整体出发,团结协作,紧密配合,共同做好会计工作,切实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要求、工作有检查,保证会计工作有秩序地进行。

重新修订了我院的财务规章制度,从内部管理上增添了会计网络化管理的新内容,如对内部牵制制度、会计审核权限、材料物资管理制度、基建财务管理制度等内容进行了重新修订。财务规章制度是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以业务规范性、会计资料可靠性、财产安全性为原则,只有完善的、适合我院发展的会计规章制度,才能增强会计人员的责任心、使命感,按照会计法规和上级财会部门、审计部门的有关规定操作各项财务业务,发现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发现有弄虚作假、侵害集体利益的现象能够依章办事,杜绝“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使我院公共财产不受损失。一系列财务会计制度的修订,做到从事业支出到业务收入,从货币资金到材料物资,从制定计划到执行计划,从财务分析到财务监督,从上级拨款到对外创收等各个不同的环节,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为医院扩大对外创收、降低费用开支、有效地使用资金起到保驾护航作用。通过财会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达到了“办事有计划,用款有预算,收支有标准,管理有制度,分析有资料,监督有要求”的效果,使我院财会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 将会计基础工作作为日常管理的“重头戏”,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会计工作管理是医院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开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活动,不仅可以提高会计工作水平,而且必然使医院管理得到加强,经济效益得到提高。我院以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为依据,确立基础工作的具体要求,统一规范帐薄和凭证及有关自制凭证、内部付款凭证、科目汇总表、银行余额调节表等,并且统一印制了有关会计核算的其他附件表格。严格按照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新《医院会计制度》和《河南省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标准填写会计凭证,登记帐薄,编制会计报表和管理会计档案,特别是对原始会计凭证进行认真审查,要求其经济内容符合有关制度、规定。对统计业务方面的资料,要求客观、真实、正确地反映经济活动,防止影响或削弱经改方案的实施。

财务控制成本理论基础及其构成分析 篇6

摘要: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代理和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导致财务控制的需要。财务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其运行都会导致企业资源的消耗,这就是财务控制成本。财务控制成本包括设计成本、运行成本以及经营管理者的机会成本等有关内容。

关键词:财务 控制成本 理论

0 引言

作为管理控制系统的一个分支,财务控制在取得控制效益——有序性效益、信息有用性效益和效率性收益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成本。这在另一方面告诉人们,不要过于追求财务控制的复杂性和完美性,在设计富有效率和效果的财务控制系统的同时,还应使财务控制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由于财务控制系统的效益往往难以准确衡量,因而财务控制成本成为财务控制成本效益分析的最主要内容。因此,人们追求的是在获得效率和效果的财务控制系统的前提下,尽量使财务控制成本最小化。

1 财务控制成本产生的理论分析

从理论上来讲,财务控制系统主要是由于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和契约不完备性引起的代理机制的需要而存在,因而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成为财务控制成本产生的理论基础。

1.1 契约理论一般将现代企业理论称为“企业契约理论”(the contractual theory of the firm)。按照契约理论,企业实质上是由一系列的契约所组成的,一般可以将企业契约分为完全契约和非完全契约。前者是指签约各方都能完全预见契约期内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因而在契约中已经包含了各方在未来预期的事件中所有的权利和义务。后者与完全契约理论相反,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和信息的非完全性,企业的各种契约不可能包括未来的各种事件及其概率,因而是不完全的。

一般认为有以下因素制约了完备契约的制定:即有限理性;绩效的组成部分和衡量的标准是准确界定的可能性;信息的完全性。传统经济学的前提。

1.2 委托代理理论从当前的发展来看,企业契约理论主要有交易费用理论与代理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的重点限于研究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代理理论则侧重于分析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及企业成员之间的代理关系。现代企业一般以投资人与管理者的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控制权相脱节为主要特征,从而形成了代理理论。根据该理论,企业实际上是由一个代理链所组成的。在这个代理链中,委托人(投资人)将企业实际控制权交由受托人(企业管理当局),受托人则应按照有关契约的要求完成一定的使命,通常假设为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管理者在完成其使命过程中,还要进一步分解其经济责任,从而形成了一系列企业内部的委托受托责任关系。在所有委托代理关系中,最主要的是企业投资人与企业经营管理者之间的代理关系。由于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和经营管理者目标与投资人目标并不总是一致,从而导致了财务控制在内的公司治理的需要,即投资人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对管理者进行监督。这种监督一方面会消耗一定的资源,另一方面也会因为监督可能约束管理者积极性或能动性的发挥,或者及时的决策而导致损失的发生。

1.3 信息不对称理论 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和现代企业的委托和受托关系,企业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即企业管理当局往往拥有比投资(外部的、不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投资人)多得多的关于企业经营机会与风险方面的信息。良好的决策总是建立在充分的、客观的和相关的信息基础之上的,这就要求经济利益各方所拥有的信息应当相等,即不会出现一方拥有信息,而另一方则不了解这样的信息,从而使得拥有信息的一方有可能利用其信息优势,损害相应的与其具有利益关系的当事人的利益。但是,由于投资人与管理当局事实上的利益冲突,这种信息不对称就有可能被管理当局所利用,从而损害投资人的利益,事实上也正是如此。

2 财务控制成本的构成

上述理论揭示了企业财务控制成本最为重要的成本是代理成本,包括各种机构运行费用、监督费用、激励费用和效率下降费用等;同时,还会发生如财务控制系统设计费用、运行费用等。尤其在信息社会的今天,财务控制系统已经信息化,设计一套完整的财务控制系统非常昂贵,而且复杂的系统运行和维护成本也相应较高。因此,财务控制成本主要包括内部财务控制系统设计和运行成本,以及公司治理中的代理与治理成本。

2.1 控制经营者成本 这方面的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2.1.1 监督经营成本。上述理论说明,投资人即委托人处于信息相对不足的劣势小,因而他们一方面需要收集各种信息,从而有利于其作出良好的经济决策,另一方面,为了减少内部人控制程度及其危害性,还要设置一些如监事会等机构,对经营管理者进行监督。这些监督有可能导致如下成本发生:收集公司经营管理状况等信息的成本;所有者之间交换信息并作出决定的成本;以其所作出的决定去影响经营者的成本。

2.1.2 经营者机会成本。由于经营者拥有信息优势,这就使得经营者可能会运用自己的这种信息优势,从事利于自己的各种活动,从而产生了管理者机会行为对委托人损害的机会成本。这些成本包括:白我交易,损公肥私;瞒天过海,玩忽职守;过度留利;营造大公司等活动对委托人的利益的损害。

2.2 集体决策成本 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往往强调集体决策,虽然这种选择机制可能有利于加强控制,但也因此产生了额外的成本即:

2.2.1 决策效率低下成本。按照集体决策原理,制定决策的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而不一定完全遵循经济效益原则。在集体决策中,各方利益的协调最为困难,而且这种困难的形成还会受到参与各方所拥有的文化、对未来的理念及其他文化方面的影响,(因而集体决策有可能将真正有价值的意见埋没,且有可能形成对投票程序的操纵,导致无效率决策。)另外,集体决策产生决策中的“搭便车”行为以及推卸责任问题的出现,这些问题一旦成为现实都会消减企业价值,或说导致另一类成本的发生。

2.2.2 决策程序成本,在现代公司治理和财务控制机制下,决策包括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而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认为程序性决策较为科学:但程序性决策要求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本身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体决策有时不能及时协调各方利益和意愿而长期不能作出决策,尤其是在所有者战略性讨价还价能力较强的情况下,决策时间可能会被拉长,延误决策时机,失去创造价值的市场机会。

2.3 代理及其机制运行成本 企业投资者与经营管理者之间目标的不一致性和监督、协调的需要必定消耗一定的资源,从而发生一定的成本,这就是代理成本。代理成本最直接体现就是治理成本问题。威廉姆森(1985)认为代理成本主要是指交易成本,包括协议起草谈判成本、履约成本、错误应变成本、争吵成本、治理结构成本和约束成本等。李维安(2001)认为代理成本主要是维持公司治理有效而发生的成本,包括组织本身发生的成本和活动组织协调成本。

为厂解决企业运营中的代理问题,现代公司治理机制的运行也会产生运行成本,如聘请外部审计和设计内部审计的审计费用;聘请独立董事及其运行成本;信息收集和传递成本。在代理机制或公司财务治理机制小,有一种成本应当值得注意,这就是由于股票市场预期的需要和不恰当的激励机制,使得管理者人为地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其结果是既损害了证券市场,也损害了股东的利益;如帕玛拉特财务丑闻不仅使本公司的股票连续暴跌,而且使得与其相关的意大利境内多家牛奶供应商的经济损失以亿元为计量单位。

3 财务控制成本分类及其关系

财务治理效率之理论基础探究 篇7

关键词:财务治理效率,契约理论,财权理论,公司治理,博弈论

一、问题的提出

财务治理是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交叉渗透的产物。一方面,财务治理构成公司治理的核心;另一方面,财务治理理论体系又是财务理论体系两大板块(财务治理理论体系与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之一。因此,财务治理肩负着“公司财务”和“公司治理”赋予的双重使命。其初步思想萌芽于西方理论界,并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我国财务理论界得以明确提出和深化。尽管财务治理理论研究正沿着“财权理论”的路径正确前行,但迄今为止,对财务治理问题的研究远未成熟,诸如财务治理效率等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十分少见。效率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的核心与主线,也是现实经济中制度变迁政策调整的目标和成败的判断标准。效率就是竞争力,财务治理效率就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财务核心竞争力。没有对效率的深入考量,就不可能有财务治理理论的成熟。从现阶段来看,改善财务治理环境,优化财务治理结构和机制,提高财务治理效率,具有现实必要性:一是面广量大的国企改制以后并未真正解决其效率问题,而效率事关国企生存和发展的命脉;二是私营企业发展初期虽因其私有产权具有竞争优势,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仍然要提出财务治理及其效率问题,而且私营企业的举足轻重地位日益凸显,已经撑起了我国经济的半壁江山。因此,研究财务治理效率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和亟待解决的课题。

令人高兴的是,姚晓民等(2003)、熊瑞芬(2004)先后触及了财务治理效率问题的研究。张荣武(2007)更是较为系统地提出和论证了“财务治理效率论说”,其精髓可以概括为:在既定的财务治理环境及其变迁中,财务治理结构与财务治理机制的有效配搭能够以尽可能低的财务治理成本取得尽可能高的财务治理收益,也就是说,财务治理效率是指实施了各种财务治理活动后所获得的收益(效用)总和与该财务治理活动所付出的成本总和之间的比较,简言之,就是指财务治理收益与财务治理成本的对比。

两百多年来,无论是规范经济学还是实证经济学都是构建于一定的基本假设和理论基础上的,同样,要推进财务治理效率问题的研究,也必然离不开对其理论基础进行系统研究。遗憾的是,对财务治理效率理论基础进行研究的文献非常罕见,即便相关文献有所涉及,也是支离破碎。因此,深入系统地探讨财务治理效率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财务治理效率的理论基础:探析与拓展

现代企业理论是公司财务的基石,财务理论分野为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两大领域,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企业是一个利益相关者的多维度多层面的博弈场。寻此路径,本文拟重点探究财务治理效率的企业契约理论、企业能力理论、财权理论、公司治理理论以及博弈论等理论基础。

(一)财务治理效率的企业契约理论基础

新古典企业理论将企业视为生产函数,之后受到以“权力分配”为关键特征的企业的企业家理论和管理者理论的挑战,发展成为企业契约理论。企业契约理论将企业视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易关系,把企业行为看作所有企业成员及企业与企业之间博弈的结果,其核心观点是:企业是一系列(不完全)契约的有机组合,是人们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张维迎,1999)。企业契约理论最具影响的范式是:交易成本理论(包括间接定价理论和资产专用性理论,着眼于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和代理理论(包括代理成本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侧重于分析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及企业成员之间的代理关系)。但无论是交易成本理论还是代理理论,均强调企业的契约性、契约的不完备性及由此导致的企业所有权的重要性。具体来说,由科斯(Coase,1937)开创的企业契约理论,包括以下基本思想:

(1)企业本质上是一种契约关系,是一系列契约的有机联结,是人们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发现,现代企业的本质(性质)是物质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所有者和社会资本所有者之间缔约形成的合作收益大于合作成本的产权契约联结体。

(2)企业的特性是契约的不完全性。完全契约的重心就是事后的监督问题,不完全契约的重心则在于对事前的权利(包含再谈判权利)进行机制设计或制度安排。世界上惟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要在签约时预测到所有或然状态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预测到了,要准确描述所有状态也是极端困难的;由于信息不对称是绝对的,信息对称是相对的,当实际状态出现时,即使当事各方对状态取得了一致意见,实际执行成本也可能相当高昂。尽管标准的契约理论或委托-代理理论假定契约是完全的,但预见成本、缔约成本与证实成本的客观存在,使得现实中的企业契约是不完全的。

(3)契约的不完全性意味着企业所有权(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重要性。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分配就是企业所有权,问题是谁应该拥有企业所有权,如何配置才是最优的?我们认为,理论上与现实中的企业所有权最优安排存在一定差距;理论上,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对称分布于物质资本所有者是有效率的契约安排;现实中,企业的物质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社会资本所有者共享企业所有权(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利益相关者关系契约安排是有效率的;这种共享不是平均分享,而是以物质资本所有者(出资者)为中心的统筹兼顾的共同分享,而且是与制度环境和各契约方谈判力有关的动态谈判过程。

上述企业契约理论为财务治理效率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二者的逻辑关系如下: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企业契约的本质是企业产权契约;产权契约的核心是财权契约;财权契约的不完备和代理问题的存在导致财务治理问题的产生;企业财务治理的本质是剩余财权配置;企业财务治理的根本目标是获取财务治理效率;财务治理效率的基本衡量标准是财务治理收益与财务治理成本的对比,其核心是剩余财务索取权与剩余财务控制权对应。二者的逻辑关系可用图1表示如下:

(二)财务治理效率的企业能力理论基础

现代企业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形成了企业能力理论分支。企业能力理论把对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探讨从企业外部转向了企业内部,认为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的积累对于企业获得超额收益与保持竞争优势起着决定性作用。奠基于《企业成长理论》(Penrose,1959)的企业能力理论,以Wernerfelt(1984)的资源基础论为发展起点,经过Prahalad and Hamel(1990)、Leonard-Barton(1992)核心能力理论研究的推动,以Teece et al.(1997,2000)的动态能力理论研究为正式形成标志,进而发展成企业知识基础论。

企业能力理论(企业资源基础论、企业核心能力论、企业动态能力论、企业知识基础论)试图以资源和能力作为这一理论体系的逻辑分析起点,致力于从企业内在层面探寻企业的本质、特征及内生竞争优势;克服了现代企业理论片面关注企业交易属性的缺陷,从企业内部和内外部相结合的角度寻找企业成长与持续竞争优势的成因,弥补了主流战略管理理论的缺陷。尽管企业能力理论的四大范式之间存在差异,但其核心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王国顺,2006):资源学派的“资源”概念中包含能力(能力是一种独特的资源),能力学派的“能力”是指对资源的配置和整合;资源或能力的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替代性、难以模仿性使其成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无论是能力理论还是基于资源的企业理论,都强调企业的能力来源于企业的“独特资源”,而这种“独特资源”正是企业所拥有的难以交易和模仿的知识;企业是知识的集合体,组织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是企业核心能力基础,核心能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

效率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核心和主线,具有深刻的内涵与理论发掘空间。财务治理环境是基石,财务治理结构是基础和内核,财务治理机制是引擎,财务治理效率是根本目标。要提高财务治理效率,必须改善包括外部环境在内的财务治理环境因素,但优化财务治理结构和改进财务治理机制等内部因素,进而提升财务治理核心能力,则是更为基础和关键的问题,这与哲学上内因与外因关系论也是一脉相承的。无论是企业契约理论还是企业能力理论,其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即追求效率。因此,与企业契约理论一样,企业能力理论也应成为财务治理效率研究的理论基础。

(三)财务治理效率的财权理论基础

动态演进的财权理论,以其空凌广阔、大气深邃的特质,引起了经济学界和财务学界的广泛关注(张荣武等,2007)。财权与产权是两个相近的经济学范畴,在两者交叉的领域里,财权构成了产权中最核心的权能(伍中信,1999)。产权财务思想因产权经济学的蓬勃发展正日益成熟。汤谷良(1994)认为,企业财权是原始产权派生而又独立于原始产权的一种财产权;企业财权是法人财产权的核心,也是企业其他经营权的前提和保证,并在企业内部具有明显的层次划分。

伍中信(1998,1999)对财权性质、内涵及财权配置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提出了“财权流”范畴,并将其作为现代财务本质的恰当表述。其基本思想是:“财权”是一种“财力”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权力”的结合,即“财权”=“财力”+(相应的)“权力”。财权流财务本质理论的提出,激发了许多学者对财权问题研究的学术兴趣。刘贵生(1999)认为,财权又称理财权,通常有广义与狭义之分。郭复初(2001)将财权理解为投资权、筹资权、留用资金支配权、资产处置权、成本费用开支权、定价权和分配权。李连华(2002)则认为财权并非仅指财务权,而是体现在资金运动和财产上的各种权力,相当于一般意义上的财产权或物权。企业财权是关于企业财务方面的一组权能,包括财务收益权和财务控制权(张兆国等,2005)。财权可定义为公司获取、控制和运作财务资源的权力(李心合等,2005)。财权是派生于产权的财务权利,是体现一定财务经济关系的一组权利束,大体包括财务决策权、收益分配和监督等权能(衣龙新,2005)。此外,还有学者主张财权就是财务治理权,并将其分成财务收益权和财务控制权两类(张栋,2006)。伍中信等(2006)以“财权理论”为内核,力图打造一整套充分体现价值与权力两条主线完美结合的财务理论体系:财务研究的逻辑起点是财权,即财力+(相应)权力;财权流是财务本质理论的恰当表述;财务主体应具有经济性(价值性)和财权独立性两大基本标准;企业价值最大化与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两大财务目标是从价值与权力两个不同侧面对财务目标的准确表述;资源配置与财权配置是现代财务的基本职能;财务的“资源配置”与“财权配置”基本职能的提出,将现代财务分为“财务管理”和“财务治理”这两大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领域。

通用财权与剩余财权范畴的提出与论证,使得财权理论得到进一步拓展。伍中信等(2007)研究认为,财权可以分为基于企业公平的通用财权范畴和基于企业效率的剩余财权范畴,即“财权=通用财权+剩余财权”。财权本质上是一个二元价值体系,即基于企业公平的通用财权范畴和基于企业效率的剩余财权范畴。之后,何进日等(2007)论证并推演出“最优财权配置规则”和“最优财权配置细则”。张兆国等(2007)则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财权安排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

总之,财权理论的创造性提出与论证,赋予了现代财务理论以灵魂与核心,使得财权成为现代财务区别于传统财务的根本标志和判断企业是否真正开展财务活动的标准,为财务理论研究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空;“财权流”作为现代财务的本质表述,贯穿了财务基础理论的始末,在现代财务理论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和统驭地位,从而使其成为我国财务理论研究和财务学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石。财务治理效率研究以“财权理论”为学术硬核,以财务治理环境、财务治理结构和财务治理机制有机耦合体为媒介,激发通用财权释放财权契约履行效率和剩余财权释放财权契约配置效率。

(四)财务治理效率的公司治理理论基础

伯利和米恩斯(Berle and Means,1932)、詹森和麦克林(Jensen and Meckling,1976)等早期文献都认为公司治理的焦点在于使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相一致。法玛和詹森(Fama and Jensen,1983)则将两权分离引发的代理人问题及其代理成本降低,作为公司治理研究的中心问题。科克伦和沃特克(Cochran and Wartick,1988)指出,构成公司治理问题的核心是:谁从公司决策(高级管理阶层)的行动中受益;谁应该从公司决策(高级管理阶层)的行动中受益?当在“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之间存在不一致时,公司治理问题就会出现。史莱佛和维什尼(Shleifer and Vishny,1997)则认为公司治理要处理的是公司资本供给者确保自己可以得到投资回报的途径问题。布莱尔(1995)认为,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有关公司董事会的功能、结构、股东的权力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广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或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目标,谁在什么状态下实施控制,如何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在企业不同成员之间分配等一系列问题。布莱尔针对长期在政策讨论中占主导地位的“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观点,提出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贝克尔、吉本斯和墨菲(Baker,Gibbons and Murphy,2002)则从关系契约的角度提出研究公司治理的一个新思路。费方域(1996)、林毅夫(1995)、钱颖一(1995)、张维迎(1998)、杨瑞龙和周业安(1997,2001)、李维安(2002)、宁向东(2005)都对公司治理理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孙永祥(2002)认为,理论界对公司治理内涵的界定存在一种偏颇,即要么过分注重于所有者(一般情况下为股东)的利益,要么把股东放在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相同的位置上来探讨公司治理,主张公司治理不仅要考虑股东、董事会、经营班子、国家、法律、其他利益相关者相互作用这样一种关系,同时也应考虑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相对中心或相对主导地位。

林钟高等(2005)认为,就公司治理结构的本质而言,它是一种制度安排、一种契约关系和一种权力制衡机制。张维迎(2005)认为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质是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配置。王国顺(2006)研究发现,从本质上讲,公司治理问题就是研究相关组织制度的形成和重塑以及如何在动态运行中提高效率的问题。陈赤平(2006)认为公司治理的关键是促进以企业家为中心的各个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公司治理效率应该是企业契约主体之间的合作效率。就公司治理的功能而言,叶祥松(2000)将其归结为四个方面:权力配置功能;权力制衡功能;激励与约束功能;协调功能。李维安等(2000,2003,2004,2005,2006)、白重恩等(2005)、鲁桐等(2005)、谢永珍(2006)对公司治理评价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于东智(2001)通过实证分析表明,董事会会议频率与公司规模显著正相关,与以前期间绩效显著负相关。李成刚等(2001)认为公司治理结构的效率主要体现为产权效率。宋冬林等(2002)则认为公司治理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取得“治理效率”,包括“结构性效率”和“适应性效率”两层含义。刘汉民(2002)分析表明,衡量治理效率的标准是多重的,治理的原则应是治理成本的最小化或治理主体收益的最大化。李维安(2002)认为公司治理的最终目的是公司管理达到高效率的运作和取得高效益的结果。也有研究发现,在效率替代作用的影响下,董事会的独立性高低与董事会决策效率之间并不存在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关系(陈宏辉等,2002)。企业内部权威位势在一定条件下对企业的效率具有正面影响(张军,2004);董事会治理效率来源与董事会构成状况、董事会运作及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效率增量有关(崔学刚,2004)。

公司治理的目的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的制度安排,即企业所有权安排、国家法律制度、市场竞争和信誉机制、经理人的薪酬制度及企业内部的晋升制度(张维迎,2005)。公司治理效率的最优化问题即在其它条件既定之下的公司治理成本最小化或公司治理收益最大化的求解(严若森,2005)。陈赤平(2006)认为,公司治理的总体目标是合作剩余创造或企业合作效率最大化。王国顺(2006)研究发现,企业治理效率包括内部治理效率和外部治理效率两个方面,最佳的企业治理效率是指治理成本最小化,同时治理收益最大化的状态。而桑士俊等(2007)认为,判断一项公司治理机制的效率就看其带来的治理收益是否大于治理费用。

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财务治理效率则是公司治理效率的核心。因此,公司治理理论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财务治理效率研究的理论基础。

(五)财务治理效率的博弈论基础

博弈论,又称对策论,研究的是各个理性决策主体在其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及决策均衡问题,是使用严谨的数学模型研究冲突对抗条件下人们策略互动行为最优决策问题的理论。博弈论强调个人理性,即约束条件下追求效用最大化。严格地讲,博弈论并不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实际上,很多人将博弈论看成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博弈论的核心问题是:决策主体的一方行动后,参与博弈的其他人将会采取什么行动?参与者为取得最佳效果应采取怎样的对策?博弈论可分为合作博弈理论和非合作博弈理论。二者的区别主要是人们的行为相互作用时,当事人能否达成一个有约束力的协议。如果有,就是合作博弈;反之,就是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强调的是团体理性、效率、公平、公正;而非合作博弈强调的是个人理性、个人最优决策,其结果可能是有效率的,也可能是无效率的。

博弈论是深刻理解经济行为和社会问题的基础,博弈分析的目的就是使用博弈规则预测均衡。上市公司是由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所有者通过产权契约联结而成的有机整体,其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些要素所有者相互合作能够创造出合作剩余,合作剩余的创造与分配是上市公司的核心问题,财务治理的重要使命就是要促进要素所有者之间由非合作博弈转变为合作博弈以提高合作效率。因此,博弈论天然地就是财务治理效率研究的理论基础。

三、小结

财务治理效率是财务治理的根本目标和不可或缺的财务核心竞争力。若要推进财务治理问题的研究,效率问题就是绕不过的坎,但该领域的理论研究仍相当稀缺。因此,财务治理效率成为一个非常重要和亟待解决的难题。可喜的是,姚晓民等(2003)、熊瑞芬(2004)和张荣武(2007)先后触及或研究了财务治理效率问题。若要深化财务治理效率问题的研究,必然离不开对其理论基础进行系统研究,但既有文献非常匮乏,有鉴于此,本文通过系统地梳理和创造性地研究财务治理效率的企业契约理论、企业能力理论、财权理论、公司治理理论以及博弈论等理论基础,部分弥补了财务治理效率理论基础研究非常薄弱的缺憾,也必将对该领域的后续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荣武.财务治理效率论[D].湖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1-220

[2]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5

[3]王国顺.企业理论:契约理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228-229

[4]伍中信.财权流:现代财务本质的恰当表述[J].财政研究.1998(.2):32-34

[5]伍中信.现代财务经济导论——产权、信息与社会资本分析[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15-34

[6]伍中信,张荣武,贺正强.现代财务理论体系:基于价值与权力的融合研究[J].财政研究.2006(.11):58-60

[7]伍中信,曹越,张荣武.财务动态治理论纲[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2):77-82

[8]孙永祥.公司治理结构:理论与实证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5-16

[9]刘汉民.所有制、制度环境与公司治理效率[J].经济研究.2002(.6):63-68

[10]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1-6

[11]严若森.公司治理成本的构成与公司治理效率的最优化研究[J].会计研究.2005(.2):59-63

夯实会计基础工作实现财务长效管理 篇8

夯实会计基础工作,一方面是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强化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会计人员要不断地钻研业务,提高技能,扎扎实实地做好会计核算的各项基础性工作,提高核算水平,提高核算效率,确保会计信息的及时、准确、真实、完整。只有及时、准确、真实、完整的信息,才能保证会计职能的扩展和延伸,保证会计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会计人员要充分利用掌握大量财务信息的优势,积极参与企业的管理,从财务会计的角度渗透到单位的各项管理中,找出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把管理结合在日常工作之中。从而使会计的事后反映变为事前的预测分析,真正起到当家理财的作用,树立起财务工作的专业权威,当好决策层的参谋助手,实现财务的长效管理,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

扎实有效的会计基础工作对强化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一些企业在试图强化财务管理的时候,追求的却是管理的高起点、高标准和人员的高学历,忽视了会计基础工作是财务管理水平稳步提高的关键。

一、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的表现

(一)企业对财务会计工作重视不够

财务部门或会计人员缺乏相应的地位,财务工作环境狭小、拥挤、杂乱,财务工作所需的硬件、软件以及人员没有及时地充实,财务规章、制度在企业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有效的执行,财务部门和会计人员对经济业务和资产管理没有发言权,只有事后算账的份,甚至一些有规模的企业至今没有设立专门的财务机构;一些单位为了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让会计人员任意伪造、变造虚假的凭证、账簿、报表,私立“账外账”和“小金库”。由于财务部门不能发挥其管理和监督职能,致使企业内部管理松弛,账目混乱,账实不符,手续不全,数据失真,经济效益下滑,企业经营陷入恶性循环的境地。

(二)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财务工作缺乏专业权威

会计人员核算水平差,核算效率低,直接影响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不能为财务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会计人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协调协作能力较差,不善于对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进行追踪和表达,会计凭证和账务不能清楚地反映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由于对企业生产、经营、业务流程不甚了解,对于账实差异、部门差异、时间差异以及往来账差异不能及时查找原因加以消除,造成账目混乱,部门对立;在工作中只专注于会计核算职能,而忽视了会计监督职能,对企业经济业务的合理性、合法性、真实性不进行有效监督,有些企业的财务部门从来没有组织或参与过本企业的存货和固定资产的盘点工作,账实不符、账账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会计人员素质不高还表现在,主观能动性差,创新能力低,不善于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电脑运用水平低等。以上种种现象造成财务人员的专业权威丧失,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不能得到认可。许多人到目前还认为财务部门就是记账、算账、发工资。

(三)财务部门不注重职业道德和财经法纪教育,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淡薄

有的会计人员在工作中缺乏责任心,不但自己工作经常出错,还影响下一道工序的工作,会计资料乱堆乱放,“挖、刮、擦、涂、改”的现象随处可见,办起事来拖拖拉拉,养成了“懒”、“惰”、“拖”的不良习惯;有的会计人员违背职业道德,不认真履行会计监督职权,对造成企业损失的行为和侵害企业利益的行为听之任之;有的会计人员参与违法违纪活动,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有的会计人员为追求私利,甚至监守自盗,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挪用公款,以身试法,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朱镕基总理曾经很少提词,但却在上海财经大学郑重提出“不做假账”四个大字。朱总理向会计界提出的不是更高的要求,而是最低要求。

从以上问题可以看出,影响会计工作质量的外部因素是会计工作的环境,内部因素则是会计人员的工作技能和道德品行,而内部因素是影响会计工作质量的决定因素。近些年来,国家为了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一系列的法规和准则,极大地改善了会计政策环境,明确了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能和法律责任,明确了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工作的主要责任,使会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目前,很多企业都在探询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道路,除了追求科技进步,更大的力度用于苦练内功--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在此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对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会计工作环境较之以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夯实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职业技能

夯实会计基础工作,就是要消除会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达到提高核算效率和核算水平的目的。核算效率提高了,会计人员才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参与管理,而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又是财务管理主要依靠的依据。夯实会计基础工作,首先应从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技能入手。会计职业技能的提高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进一步提高会计理论水平

虽然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都已具备一定的会计知识,但近些年来,会计理论发展较快,会计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这要求会计人员不断通过自学、参加培训、单位内部组织学习、参加职称考试等途径,持续提高理论知识水平,这些知识还包括税收、金融、证券等相关内容。不仅新手要学,老会计也要学,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不被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所淘汰。

(二)进一步提高会计实务操作能力

高职称的会计和老会计要言传身教,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带领大家共同进步,只有共同进步才能真正提高工作效率。另外,会计岗位可以建立定期轮岗的制度,将轮岗工作作为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若干岗位的锻炼,达到相互学习、借鉴和交流的目的,还能发现和解决一些业务中出现的难点、疑点,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会计人才,促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提高。

(三)提高会计信息的分析、加工能力

会计人员要充分利用掌握大量会计信息的优势,积极参与企业的管理,有的放矢地对会计信息进行统计、整理、分析、加工,为预测、决策、计划和控制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为了提高信息的分析、加工能力,会计人员不但要熟练掌握会计电算软件,还要掌握财务管理软件、Word、Excel等应用软件的使用和现代网络技术的运用,发挥创新能力,开发一系列统计、分析模块,实现数据共享,最大限度的利用企业信息资源。

(四)提高协调、协作、沟通能力

会计人员不能消极被动地记账、算账、报账,应当熟悉本单位的生产状况、业务流程和经营管理,掌握单位的生产经营能力、技术设备条件、资源和产品市场状况等情况。生产、经营等部门往往对财务部门的指导、监督和管理措施不能理解,对财务制度、税收制度等不太了解,需要会计人员热情周到地服务,耐心细致地沟通,有理有据地说服,这样做既可以化解存在的矛盾和误解,还可以提高会计工作的专业权威,促进全企业运作的效率。在对外工作中,会计人员要积极配合好税务部门的工作,主动足额地申报和纳税;积极配合好审计部门的工作,帮助审计人员了解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减少不必要的麻烦;积极与商家对账、结算,建立互信共赢的合作关系,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等等。

(五)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经验

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经验是在专业知识积累和长期工作中形成的,是职业胜任能力的综合体现,是职业实践的积累和升华。要做一名业务精、技术硬、综合能力强的会计,必须不间断地向书本学、向社会学、向实际工作学,同时,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必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锤炼提高职业技能,通过实践,反复操练,勤学苦练,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操作技能和职业判断能力,同时,要勇于创新,争做行家里手,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新情况的需要。

如果说职业技能是会计人的双手,那么,职业道德品质就是会计人的灵魂。再高超的职业技能,如果缺失了道德品质,会计人也可能成为企业的蛀虫。因此,夯实会计基础工作,还必须重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职业道德情感,树立职业道德观念,实现以“诚信”为核心的会计职业道德目标,促使会计人正确履行会计职能。

会计职业道德的形成,教育是根本。对德育教育常抓不懈的单位,大家会主动向道德标准靠拢,问题就出得少。重视和不重视教育,效果截然不同。财务部门要不断地进行德育教育,一方面将形势教育与警示教育相结合,组织大家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等典范教材,对照本职工作,明确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在单位内部形成树立行业新风的氛围。通过经常组织大家参加廉政教育学习、听讲座、看录像、参观展览,开展对违法会计行为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讨论,给会计人员以启发和警示,做到警钟长鸣。一方面将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使大家正确领会德治与法治的辩证关系,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使大家树立公正、廉洁、无私的思想作风。会计法律制度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最低要求,财务部门要经常组织大家重温《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规和准则,提高自律能力,做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最终形成良好的、稳定的道德品行和法制观念。

现代企业管理的精髓是以人为本,现代企业管理的中心是财务管理,如果我们注重培养大量的德才兼备的会计人才,扎扎实实做好会计基础工作,无疑将为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将促进和实现企业财务的长效管理。

摘要:会计基础工作是影响财务管理水平稳步提高的关键。现代企业管理的中心是财务管理,扎扎实实做好会计基础工作,将促进和实现企业财务的长效管理。

关键词:会计基础工作,长效管理

参考文献

〔1〕程沄.浅谈我国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J〕.上海会计,2006(6).

〔2〕周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浅议〔J〕.现代商贸工业,2007(4).

〔3〕于吉永.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与运行〔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财务基础 篇9

( 一) 以制度建设为先导, 强化内控流程管理

一是结合财务会计基础工作完善财务制度。近3 年, 进贤县公司结合财务集约化实施加强会计基础管理工作, 全面推行财务管理“六统一”。按照国网公司《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规范信息化条件下会计的账、证、表以及信息披露、会计档案等管理要求;并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及省公司的要求并结合工作实际对原有的财务管理制度修订了《会计档案管理制度》、《财务印鉴管理制度》、《电子支付密钥管理制度》、《发票管理制度》。

二是结合财务集约化对关联业务内部控制流程进行规范。对在ERP系统中与财务相关联的检修、营销、物资、人资、资产等业务内部控制工作流程进行了规范, 对不相容岗位进行分离, 并明确了关联业务流转涉及部门的工作职责。

三是严格执行现金支付风险控制。公司各部门严格执行月度现金流的预测、上报, 强化了资金使用的预算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资金支付从资金支付申请、审核、审批、支付形成了闭环管理, 管理流程更趋合理, 进一步加强了对资金管控, 规避了资金支付管理风险。

( 二) 以诊断稽核为方法, 促进会计基础提升

一是定期开展财务诊断与分析。定期开展财务诊断与分析, 深入经营管理流程的各个方面, 查找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环节, 对存在的问题开展诊断分析, 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从而规范日常经营管理行为,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 全面规范财务经营的工作。

二是强化财务稽核和检查工作。充分利用财务管控系统的在线稽核功能, 通过梳理、完善业务管理流程, 建立健全各种经济业务处理程序, 强化财务部门对各项经济业务的审核及处理, 开展财务稽核在线监督, 建立内控评价手册, 开展内控评价, 强化风险常态化、日常化管理, 实现内控从建设、创新到再生的闭环管理。根据财务管理的关键风险点及管理层关注的重点, 制定相应的稽核规则库, 开展日常在线稽核工作, 及时纠正日常会计基础工作差错。

三是建立会计基础自查机制。 从2011 开始, 每年在上半年组织开展会计基础自查工作。通过自查, 查找出会计基础方面存在不符合规范要求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 公司财务人员结合会计基础规范的要求, 并与关联部门协作, 逐项进行整改, 确保符合规范。

( 三) 以专业培训为抓手, 提升财务业务素质

一是对新进的财务人员开展有计划的会计业务培训, 提升他们的业务素质, 从而更好地促进会计基础工作。 二是加强非财务人员培训, 增强全员依法治企意识。针对公司历年依法治企检查反馈大部分存在主要问题是由于非财务经办人员不熟悉相关财经法规, 对具体经办流程不熟引发, 着重从非财务人员依法治企知识培训上下手, 分期组织中层管理人员、供电所长、核算员等, 对现行的财经法律法规、会计核算基础知识、业务规范工作流程进行讲解, 并列举公司系统依法治企过程出现的典型案例, 从而增强公司全员的依法治企意识, 为公司依法治企和规范化管理更进一步提供基础。

二、主要成效

( 一) 财务制度执行更加有效

一是财务制度更加健全完善。通过完善财务制度, 使得公司财务工作有规可依, 有章可循, 为财务集约化和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是会计岗位设置更加规范。通过规范财务各岗位设置, 明晰岗位职责, 为财务工作规范化运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和人员保障。

三是内控执行更加有效。实现营销应收实收、物资采购订单与收发货、检修运维项目工单与财务成本核算、基建项目工单与工程转资、人资应付职工薪酬等各类业务信息与会计核算信息的实时衔接。使县级供电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有效性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并促使各部门相互之间的配合更加高效和顺畅, 增加了各业务部门之间横向融合度, 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效果。

( 二) 会计基础工作更加规范

一是会计报销附件更加规范。通过开展会计基础创优建设, 强化财务报销审核, 严格执行国网、省市公司财务报销管理有效规定, 使得县公司会计报销附件更加规范。

二是会计核算更加准确。通过开展会计基础管理创优活动, 开展员工业务专业培训, 强化报销凭证审核管理, 规范会计核算流程, 准确记录经济业务, 梳理内外部审计检查意见, 对存在的问题积极整改, 大大提高了各类经济业务事项的合理性、合规性和规范性, 使其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三是前端业务处理更加融合。通过开展会计基础管理创优活动, 增加了财务对经济业务事项的掌控力度, 经营风险防控能力得到提升。通过规范前端业务处理, 使得业务部门按照财务管理规定办事, 并利用信息系统集成互联控制前端业务信息质量, 实现了财务控制关口前移, 有效堵塞财务管理漏洞, 切实消除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 三) 依法治企水平得到提升

通过对依法治企重点领域进行工作流程的财务规范化工作, 加强了对经营活动的管控力度, 减少了员工违规违纪现象, 减少了经营风险, 使得企业能够健康有序地可持续发展, 提升了依法治企管理水平。

( 四) 财务工作质量得到提升

通过开展会计基础管理创优工作, 推进财务集约化深化应用, 公司以统一的财务应用系统为依托, 实现证、账、表的关联一致;实现内部关联业务双方同步处理、同步核对、同步生成会计凭证, 保证内部关联业务准确一致;以SAP系统业务处理为基础进行财务核算, 促进业务的高度集成和横向融合, 实现了月度财务报表“一键式”生成。

一是资金集中管理方面:银行账户资金归集率从2009 年的80% 提高到现在的99.8%, 提升19.8 个百分点;有效减少了资金的流通环节, 避免了因资金分布分散而潜在的风险, 实现资金及银行账户的可控、在控。

二是会计集中核算方面:由集约前的“账务分散、科目各异、手工制证、手工编表”到集约后的“账务集中、科目统一、财务业务协同”, 财务与营销、职工薪酬、项目管理、设备管理、物资管理、重点低值易耗品管理建立了高度集成和横向融合, 从2013 年开始业务凭证集成率为100%, 实现了报表“一键式”生成。经过会计基础创优工作, 合并抵销业务凭证处理合规性、协同账务处理准确率、系统内跨数据中心集团对账规范率、集团内单位对账规范率均达100%。

三是财务预算管理方面:在深化财务成本预算管控方面, 以年度财务预算为龙头, 全力推行项目储备制度, 对营销、大修、基建等专业项目进行预算统筹, 实现财务预算与业务预算有机融合。开展预算执行过程控制, 重点对业务招待费、会议费、公务车辆成本核算、差旅费等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专项考核。在县公司开展供电所标准成本体系应用, 全面实施县公司预算垂直管理。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 一) 定期开展会计基础自查, 不断提升工作水平

将继续开展会计基础年度检查专项工作, 结合国网、省公司的要求, 查找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点, 抓好工作整改, 督促会计日常工作质量的提升;挖掘公司会计基础工作亮点, 进一步提升会计基础工作水平。

( 二) 继续加强会计人员培训, 打造优秀人才队伍

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要创优, 离不开“人力资源”因素。下一步将加强对财务人员会计基础业务培训, 特别是结合财务集约化及ERP系统操作、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财务人员资质认证进行培训, 提升财务人员素质, 从而促进会计基础工作创一流。

( 三) 健全预算管理机制, 提升依法治企水平

下一步将努力增强预算的调控力、执行力, 分项测算费用预算标准, 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 规范公务接待、会议管理、车辆使用、办公用品管理, 建立其他可控成本预算标准化流程, 努力提高月度现金流量预算准确率;进一步完善资金支付手续, 规范会计核算及会计基础工作, 切实提高依法从严治企水平, 规避经营管理风险。

通过深入开展会计基础创一流实践工作, 进贤县供电公司进一步促进了财务集约化工作, 完善了企业内部控制流程, 规范了财务管理工作流程, 提高了财务会计工作质量, 财务集约化、精益化、规范化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高。进贤县公司将进一步拓展财务会计基础工作和财务集约化管理广度和深度, 深化财务与业务协同运作, 提升精益化管理水平, 实现公司经营效率和效益的持续提升。

摘要: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 也是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进贤县公司深刻认识到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 把会计基础工作与深入开展“三集五大”工作等结合起来, 采取有效措施, 积极完善财务制度、会计基础、财会队伍建设三个层面工作, 逐步推进财务基础工作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有效提升财务经营管理水平。同时, 公司通过开展会计基础工作管理创优活动, 弥补管理短板, 强化管控措施, 规范经营管理, 全面提高依法治企水平。

读新著《财务会计基础理论》体会 篇10

裘教授的这部著作共包括十三章, 分别剖析和研究了会计的历史发展及其实质、会计理论体系与概念框架、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内部控制、会计要素、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账、会计报告、资本及资本保全、会计研究方法等财务会计基础理论问题, 是一套根源于概念框架、符合新准则规范、能满足初学者需要的全新组合。

具体而言, 《财务会计基础理论》这部著作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 这部著作体现了会计的国际趋同。该著作密切关注IASC和FASB的已有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 并与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的新规范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比较、分析和研究。尤其在1999年IASC改组, 并于2001年成立IASB后, IASB与FASB的相互关系转暖, 并于2002年10月签订Norwalk协议书, 提出了趋同规划, 在企业合并、收入确认等项目共同合作;随后双方成立联合议事日程委员会 (Joint Agenda Committee) , 协调议论同一议题的日程表, 每年集会两次。双方鉴于概念框架 (CF) 在制订、理解准则的长期重要作用, FASB与IASB协商决定在改进各自现有的框架 (CF) 的基础上, 联合致力于制定一份完整的、内在一致的双方趋同概念框架, 以取代各自目前的框架 (CF) 。裘教授认为这将为原则导向、内在一致、国际趋同概念框架的会计准则的制订提供坚实的基础。2008年5月, 双方联合发布了《改进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财务报告目标与决策有用的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特征》 (征求意见稿) 的阶段成果, 闪耀着财务会计理论发展的光明前途。《财务会计基础理论》这部著作对财务会计问题的研究始终把握会计的国际发展脉搏, 视野开阔、高瞻远瞩。例如, 财务报告目标两大学派及其融合、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及其确认标准和计量属性、会计准则具体项目的国际比较研究, 其内容独特、观点新颖。

第二, 这部著作每一章内容的论述都显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 并最终落实到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现实问题之中。例如, 在论述我国企业会计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关系中, 有力地驳斥了我国经济论坛上曾流传的一种观点: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政府与企业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关系, 企业无须向政府提供会计信息。裘教授明确指出为了保持社会主义方向, 为了公平和效率, 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和监督管理决策所需的有用信息, 应该属于首位的、重要的、涉及公众利益的信息, 企业财务报告应该满足政府的需要。又如, 裘教授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要求现代企业资本保全, 也就是要求保值增值, 并论述了资本保全理论对于我国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 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介绍实证会计理论时, 裘教授强调搞实证研究也要走自己的路, 选取我国社会主义经济需要的课题, 不能跟在别人后面, 重复已经研究的课题, 而且必须与我国当前的规范研究紧密结合起来。

第三, 这部著作的内容集约不繁、言简意赅、少而精炼。全书仅用约20万字, 但基本涵盖了财务会计的所有基础理论问题, 内容全面, 论述深入。裘教授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探讨现代会计的实质。得出的结论:在观念上综合地反映并控制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会计 (或簿记) , 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 并运用信息概念和信息观点, 雄辩有力地论证了会计系统的系统运动就是信息流程, 并进一步推出属于现代信息科学和技术的现代会计, 也可以视为第一生产力。在会计记账一章仅用万余字就完整地介绍了借贷记账法、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 条理清晰, 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

第四, 这部著作体现了当前财务会计的热点问题。在论及到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时, 裘教授揭示了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的实质:美元资产证券化、资本化的过度膨胀, 即美国虚拟经济过度膨胀, 导致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失调。并提醒人们:没有实体经济基础和过度杠杆化的衍生市场是一个危机四伏的市场。进一步, 在列报时, 裘教授认为由于金融资产 (或金融负债) 属高风险项目, 为了有利于警示和监管, 宜把“金融资产”集中专项列于资产负债表的前端, 其下为“非金融资产”, 它可再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而且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 根据2009年G20伦敦峰会的倡议, 提出简化的建议, 将金融资产的四分类改为两类;负债方同样首先列报“金融负债”, 下为“非金融负债”, 非金融负债再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鉴于在防风险、反欺诈, 提高效率、增长效果的重要作用, 裘教授对自2009年7月1日起在我国上市公司范围内开始施行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进行了评介, 最后还告诫人们, 一项制度和规范不能填补谦虚谨慎的缺失, 更不能代替道德品质的思想教育。此外, 还对当前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争论问题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上一篇:个人意志下一篇:统一场外交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