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居住区景观设计

2024-08-12

生态居住区景观设计(精选十篇)

生态居住区景观设计 篇1

1.1 设计过程中蕴含着生态观念

在景观设计中要始终把生态设计做为设计中贯彻的一条轴线, 只有具备了生态观念才能朝着人与自然协调的方向发展, 建立和谐的人居环境。设计中要以植物造景为核心, 使居住区内各级绿化层次鲜明.居住区中心绿化和住宅前后绿化, 居住区道路绿化不能割裂, 甚至和居住区外的绿地也要建立起联系, 绿化的布局要有整体观念, 使绿化平均分布在居住区内的每一个角落.

居住区景观生态设计的目的就是使自然界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组成一个完整的生物群落, 使物质和能量得到自然循环, 以协调景观设计中人与自然的融洽关系, 同时满足人们的审美。设计时要考虑绿化的数量和质量, 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环境.

1.2 尊重乡土物种和保持物种的多样性

设计中经过人为的选择后, 生物的多样性比自然界要少的多, 建立的生态系统因此也很脆弱, 容易发生生物链的崩溃和病虫害。因此在选择植物搭配的时候尽量选择乡土树种, 乡土树种是大自然经过千百万年自然选择的结果, 对本地区的气候和环境有着天然的适应性, 能和当地的生物 (包括为微生物) 建立起能量循环关系, 这样建立的生态链不再脆弱, 又能体现景观的地域性。要尽量丰富使用植物品种, 组成多层次的绿化, 同时形成季相特色。植物品种多样化带来的就是动物的多样化, 这对于人为设计的景观环境是一个很好的补偿。

1.3 综合设计, 多学科交叉

要以城市生态学、植物学、生物学、建筑学、规划学、美学、微生物学等学科为依托, 同时受到社会和经济因素方面的影响, 只有多学科的组合才能建立景观生态学, 才能使经过人为加工的脆弱生态系统得到稳定和发展, 建立具有较高生态环境和审美价值的景观环境。

1.4 节约能源和使用环保材料

景观生态设计中要注意节约能源, 如选用节能灯具, 在保证基本照明的前提下兼顾局部照明即可.不搞亮化工程, 过分的亮化对植物夜间的休眠存在潜在的影响, 也不利于节约能源, 应充分利用太阳能为夜间照明的能量来源。要选用寿命较长的环保材料, 使用可再生与能够降解的材料。

1.5 注重人的使用感受, 创造视觉美的景观

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应充分尊重人的行为习惯, 强调设计的个性化和特色化, 争取朝向良好的场地, 以便为居民获得更多的阳光。户外活动设施和儿童游戏场地及给老年人和残疾人使用的无障碍设施应合理设置。景观尺度与搭配要合理, 拒绝人在其中的冷漠感, 同时还要使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 使内外景观连成一个整体, 相互映借。

2 居住区景观生态设计的着手点

2.1 绿化空间的布局

绿化空间的布局在居住区中的格局要做到均衡, 使每个居民都有接触到绿色的机会。同时要避免分散, 以致形成在生态学互不联系的孤岛, 要注意各个绿化之间的联系, 使之在物种之间能有相互的交流。同时要建立大块的居住区公共绿地, 发挥大块的优势, 丰富种植的搭配, 建立小型的生态循环模式。要实施绿化的立体化种植, 这是解决用地紧张与扩大绿化矛盾的有效方式, 并能使建筑和景观相互交织, 同时减少高层住户来自地面太阳光的反射和眩光。

2.2 根据基质条件设计

保留基质原有的土壤, 土壤是生态环境的承载体, 本地动物与植物都是适应本地土壤、气候的衍生物。土壤中生活着的微生物, 植物, 动物和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随意的取土或填土会破坏了居住区原有小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保留原有的土壤是居住区景观设计完成后生态系统恢复的基础。

保留居住区原有的地形, 或人为造成地形的起伏。起伏的地形可以增加绿地的面积, 也可以形成景观设计中的层次, 各类植物高低搭配产生的景深使得环境更加完善。如将喜干的植物种植在高处, 喜湿的植物种在洼处就是体现了种植的多样性, 下雨时本身就能得到合理雨水的分配, 模拟了自然界中的生态环境。

2.3 植物配置原则

植物配置要注意功能、美化原则, 有些植物对有害气体具有吸收和消除作用,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配置在适当的位置, 有些植物则可以形成林网对噪音形成隔绝, 减少噪音对居住区居民的影响, 选择树种要本着乡土化的原则, 即能减少病虫害又能体现地域性.选择价格相对低廉的树种, 在主要部位点缀几棵名贵的树种即可, 降低造景成本, 搭配时要考虑景观设计的长远性, 种植不易变化太大的树种, 以免以后不断的更新, 造成成本上的浪费。

乔灌花草立体种植, 可以形成高、中、低三围立体绿化, 形成绿化层次, 丰富绿化的视觉效果。这样可以在绿地面积固定的情况下, 增加绿化的生态效益, 释放出更多的氧气。增加绿化植物种类, 对于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有重要的作用。

配植高大乔木时, 要选用易成活的本地树种, 尽量增加品种的多样性, 塑造优美的林际线和林冠线。乔木的生长变化较大, 应留有足够大的行距, 不能以种植时的小树苗为体型依据, 应以成景时的景观效果为基础进行安排。

植物的搭配要体现季相, 做到四季有景三季有花, 要注意季相的搭配, 让居民感到季节明显的变化, 使每个季节都有观赏的植物, 可以种一些具有鲜艳果实的树种, 在秋天既可观叶也可赏果, 以延长观景期。

2.4 屋顶绿化是居住区景观生态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屋顶绿化不占用居住区基地土地面积, 增加绿化面积的同时还可以减少屋顶的太阳辐射, 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 同时还可为高层居民提供亲近自然的机会, 在屋顶形成的新景观, 成为居民新的休息去处。屋顶的绿化应以灌木和花草为主, 种植根系浅的植物, 并且把主要的建筑构件放在承重梁上面以减轻对建筑的压力。最好是布置盆栽植物可以随时更换, 常新常绿。

结语

在城市化的今天, 如何保持居住区的生物多样性和景观设计的地域性是很值得探讨的, 景观设计不应为了追求艺术形式而忘记生态设计, 生态的景观设计生命力才是更长久的。只有将艺术和生态完美的结合才能做出真正适宜人类居住的家园。

摘要:居住区景观生态设计就是保持居住区内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的地域特色, 减少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 通过合理搭配植物的种植方式创造出更多的绿化。使用环保材料和节约能源, 通过立体绿化、屋顶绿化、尊重基地的地形地貌和土壤等手段, 实现人为设计与自然要素的完美结合, 塑造生态效益与审美要求同时兼顾,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居住环境。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生态设计

参考文献

[1]刘常福陈玮《园林生态学》科学技术出版社

[2]姚时章王江萍《城市居住区外环境设计》重庆大学出版社

[3]金崇斌《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城市居住区景观生态设计》安徽建筑

[4]王浩李咏华《现代居住环境景观生态设计探析--从空间结构要素着手》中国园林

关于居住区生态设计的文献综述 篇2

结课作业

题目:关于居住区生态设计的文献综述

学院:建筑学院

居住区生态设计研究

摘要:

随着国内房地产的大力发展,各类打着“生态居住区”旗号的设计层出不穷。什么是真正的生态居住区?如今的生态居住区发展如何?真正的生态居住区是什么样的?这是本文将要探讨的话题。

关键词:居住区 生态 规划设计

前言:

居住区是城市居民生活的载体,在城市化日益加剧的潮流之中,人们对于居住条件的要求日益增长。我们通过先进的技术条件不断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付出的代价是消耗掉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据初步测算,城市建成区用地的30%用于住宅建设,住宅建设用钢量占全国用钢总量的20%,水泥用量占全国总用量的17.6%,城市水资源的32%在住宅使用过程中消耗,住宅使用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20%左右,若加上建材生产和建造的能耗,住宅的总能耗就将达到我国总能耗的37%左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该引入到居住区的设计之中。通过对资源的循环利用,打造一个生态型的居住区,立足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体系内建立起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聚居环境。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生态居住区最新研究的探讨,研究生态居住区建设的最新成果。

国内居住区生态设计

国内目前在居住区生态设计方面主要集中体现在绿化景观、节能环保两方面的措施。

1.绿化是让人亲近自然的最好方式,在我国的居住区设计规范中,对于绿化率的要求十分明确,各地方政府也通过各类条文对于居住区的绿化率有各自的要求。总的来说居住区的绿化主要有丰富市民生活、美化环境、改善小气候、保护环境卫生、防灾避灾、保持坡地的稳定性等作用。在具体设计上,注重绿化布局的层次、风格与建筑物要相互辉映:注重不同植物各方面的相互补充融合,例如,除普通草本植物外,注重观赏花木、阔叶乔木、食用果树、药用植物和芳香植物等的种植;同时注重发挥绿化在整个小区生态中其他更深层次的作用,如隔热、防风、防尘、防噪音、消除毒害物质、杀灭细菌病毒等,甚至从视觉感官和心理上消除精神疲劳等作用。一般意义上的绿化已经不能充分满足人的需求,目前更多的设计侧重于对立体绿化的研究,建筑屋面、墙面绿化、立体种植等。这些方面的绿化措施可起到保温、遮阳、截水、净化空气等效果。屋顶花园是目前居住区绿化大力发展的方向,通过绿化、配置必要的游憩设施(坐椅、茶座等),使屋顶成为仪次于地面的一种新型的积极户外活动空间,如果建筑间通过连接廊相连,将进一步激活屋面的活力,一改灰色、消极屋面空间为绿色、有活力的空间。

在我国的居住区绿化规划中不注重地域性。由于各种原因,崇洋现象十分普遍,很多位于不同地区、拥有不同自然条件、社会背景和不同使用者的住区,其绿地景观环境的设计却大同小异,以致很难看出地域性的差异。同时,外来植物往往不太容易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土壤环境,对于植物的养护要花费较大的代价。我国当代城市设计有很多是借鉴了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理念,强调标志性建设,对于城市规划的思考欠缺,缺乏主流意识。在生态型居住区绿地景观环境建设中要充分考虑中国的文化处境,把握好未来走向,最重要的在于我们要加强对传统人文主义文化艺术的解读和转型创作,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世界文化艺术的多元格局,用我们特有的文化感觉方式和艺术思维方式构建住区文化价值。让居民在感官上,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甚至在味觉上,通过生理的感受上升到精神的感悟,从而创造出一个具有文化艺术特色的住区绿地景观系统。

2.居住区设计中的节能环保主要体现在太阳能利用、建筑节能、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方面。

2.1太阳能利用:在我国目前的很多小区内,许多住宅都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这种单的装置有效的利用了太阳能,为家庭提供热水。考虑到住宅能源的消耗占总能耗的1/5-1/4的比例,所以利用太阳能来解决小区的能源具有很大的可行性。目前,我国对于这方面的应用还在探索之中,在许多小区,太阳能能够提供一些基本的照明,但是让太阳能完全满足居民的基本用电还有待探索。

2.2建筑节能:建筑节能主要从建筑的水、电、气、热出发,以及各类建材、制品的节约出发。新型材料的利用能有效的调节建筑室内的温度,夏天能够很好的散热、冬天能够很好的保温。所谓生态的住宅就是要满足“舒适、健康、环保、高效、美观”的要求。

2.3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水资源的循环发展纯净水入户、分质供水、中水回用。目前,主要有两种途径,首先是水的高效利用,其次是对于雨水、污水的循环利用。

2.3.1高效利用水:

(1)各有所用的原则。就生活用水来说,饮用水当首属一类消耗用水,而清洁用水则属可循环利用的二类再生水,而冲洗用水就属于三类消耗用水。(2)积极采用节水系统、节水器具、设备和措施。

我国目前的小区规划中,节能环保这一方面还有很多欠缺,因为往往节能环保所投入的代价可能会比较大,所以更多的开发商会选择价格便宜的材料替代价格昂贵的节能环保材料。其实,这对于节能环保的实施,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政府需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研发机构要尽快研制出成本低的产品。

国外居住区生态设计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就致力于生态居住区的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可以看出,这些生态居住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环境方面,种植粮食作物,不仅可以绿化还有真正的经济效益;使用清洁能源系统;鼓励生态型商业;通过合理的能源和废弃物处理,保护洁净的土壤、水和空气;保护自然,维护原生环境。

第二,社会方面,社区居民互相认识、互相联系;共享公共资源,提供互相帮助;强调整体和预防性的卫生措施;提供有意义的工作,使每个居民得以维持生计;促进终身教育;促进边缘群体的融合,鼓励不同种族、文化、职业和收入者的团结。

第三,文化方面,尊重不同方式、不同文化和不同地方的言行;通过例行的仪式和庆典,促进社区归属感的形成;强调创造性,把艺术作为社区与外界交流的方式。

国外的居住区设计主要有一下的一些特点:1.公用设施:社区居民可以共享几万平方英尺的室内空间。还有一些共享的设施,如洗衣房、儿童娱乐室、青少年娱乐室等。各居民家中不再设有洗衣房和车库,大多数居民家中没有多余的房间。社区每周聚餐,由各家主妇轮流主持,只需付少许的费用即可参加。2.邻里设计:门廊、小路、院子等半私密的社区空间促进了非正式的社会交往,居民在家中就可以看到院子中玩耍的儿童。3.居民参与发展:社区整个工程建设的构思、设计是居民们与设计师、政府部门等共同协商的结果。4.居住者自我管理:居民都致力于管理社区的能源、上下水、废弃物处理、交通等事务,关注整个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下面把位于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市中心城区的哈利法克斯生态城作为一个生态居住区的案例来分析。

哈利法克斯生态城规划是一个有 800~1000居民的居住、商业、文化混合功能开发案,它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其改良生态环境的目标:

1.在原本被污染的场地上种植植物改善土壤环境,把原来工厂留下的烟囱作为地下车库的排风口。

2.住在用节能的连立式为主,用太阳能满足室内的供电要求。

3.通过收集雨水和灰色水阻止水的流失,把屋面排放下的雨水和生活用水通过管道排入地下收集池,经过处理之后利用。几年之后,管道的输入水为零。4.提供公共交通代替私人交通,减少废气的排放,节约能源。

国外对于生态居住区的研究有很多已经落到实处,他们更注重于切实的人文关怀和细节。把人的生活融入到设计之中,让居住在里面的居民与设计师更多的互动。但是,他们也有不足之处,很多太切实的设计需要大量的后期费用去维护。太多的人为参与让居住区的自然氛围不足。太过于智能化的设计让居住在里面的人的一些本能意识退化。

总结

在我国目前的形势之下,生态居住区还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但是生态居住区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从国内外的对比来看,我们还欠缺很多。在国内大部分开发商和居民认为生态居住区就是绿化多的小区,所以,经常会出现的生态小区都片面地强调绿化率。虽然这样的小区建成后可能是绿意盎然,但实质上生态效果却不好。我们对于生态居住区的认识还过于简单,仅停留在“绿色”上,事实上真正的生态居住区不仅仅靠绿化就能解决的,它需要从多个方面出发,从小区的规划、建筑的设计、绿地的建设上都要从各种技术层面来考虑。,其技术策略是对建筑设计规划、住宅声、光、热以及风场等诸多技术整合后的结果。在具体的项目操作过程中,国外的先进经验也给我们很多启示,例如,国内一些生态居住区项目停留在概念阶段未能付诸实施,就是因为缺乏利益的参与,纯粹的理念目标往往难以实现。如果能吸引各方利益团体加入生态型社区的建设,形成多方合作的机制,生态居住区将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最为重要的是,国外的生态小区更多的考虑到了人参与的要素,设计为人服务,让人真正生活在其中。而国内的小区对于人的考虑还很欠缺,很多设计完全不符合人的心理需求。在这样的情势之下,我们应该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而不是照搬别人的方法,做出有我们地区特色的生态居住小区。

居住区环境的生态设计 篇3

居住区环境是建立在与人和谐发展的基础上的,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空间。该论文主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对地形差别、水的利用等方面的考虑,实现局住区环境的生态设计。

关键词:居住区;环境设计;生态设计;以人为本

生态文明成为二十一世纪文明的主要特征之一,居住区的发展不能离开所处的生态环境,居住区环境的建设需要以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要求为基本出发点。在居住区建设中,如何体现、应用生态学的设计原则,尽量减少对居住区环境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提高居住区自我维持、自我更新的能力,创造自然和人类健康共存的、高品质的生态住宅区,值得我们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 生态化居住区环境设计的探讨

(一)生态化居住区环境设计的演变

建国初,居住环境住宅比较自由灵活;约50年代,强调几何对称;50年代末,强调组团的形式;60到70年代,住宅建设走向低谷;70年代末到80年代,住宅建设进入发展时期,形成了完整的建筑群; 80年代以后,居住区规划因地制宜,空间形式变得丰富。之后又形成了“小区—院落”的结构,也具有一定规模的集中绿地,有利于住宅功能更深层次的创造。

(二)对生态化居住区环境的分析

居住区环境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的,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保证城市健康的发展。如海滨城市青岛、杭州西湖、苏州园林等就达到了人、建筑和自然环境和谐结合的结果。如今由于全球人口的增长,污染物的排放,使得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居住区环境的设计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忽视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如今很多居民只为了追求表面美学效果,忽视了对自然的保护以及对原址环境的利用,如生物种类、地形特征、原有景观等。

2.重人工轻自然

哈尔滨的一个活动用地上布置了喷泉、雕像等,虽造价昂贵,但是没给居民带来舒适的环境。居住区环境的设计不能只是出于形式上的需求,而忽视了对自然和人的参与的需求。

3.绿化模式较单一

许多居住区的绿化环境重草轻树,一般都在草坪上点缀少量的树木,使得绿化设计模式单一,不符合自然条件和生态规律。

二、居住区环境的生态研究及生态设计的必要性

(一) 居住区环境的生态特征

1.人的参与以及影响

人类居住的场所为居住区,它是由人进行规划设计而组成的系统,自然环境由于人工设施的施加,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显著的人工化特点。

2.系统具有的不稳定性

与自然生态环境相比,居住区生态环境显得很不稳定,因此只有依靠外来人员的大量流入,才能够确保生态环境系统的相对稳定。

(二) 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的必要性

关于生态设计,马来西亚的建筑师杨经文博士认为:“生态设计是通过设计获得的一种整体全面的考虑”。从当代的居住区环境设计来看,不管是几何构图的花坛或景观大道,人们看到的一般都是追求表面形式美,而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的设计却被忽略了,所以,我们对生态设计的认识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要在生态设计原理的指导下进行正确的设计。

1.对居住区环境的生态因素分析

1.1地形地貌差别

与自然环境不同:居住区环境存在热导现象,年均温度比较高;静风比较多,但是风速较小;尘埃比较多,少太阳辐射;湿度相对低。

1.2水的利用

住宅区的地表大都被建筑屋顶和地转所覆盖,自然降水一般都流入街道中或地下排水管,绿地能够吸收到的水分很少,地面上的水也很难渗透到地下。

三、生态化居住区环境設计理念

(一)以人为本的生态化居住环境

以人为本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很多公共场合,人性的设计无处不在,这些设计增添了人们用餐时的自然韵味,使人们沉重的心情在自然的意境得到放松,因此,现代的设计中也无不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

(二)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原则

1.具有地方性的原则

要想对居住区的环境进行合理的设计,我们必须充分的尊重地方的传统文化,不能单纯片面的追求主题设计而忽视设计的自然化与本土化。

2.具有自然生态还原原则

自然生态系统为维持人类的生存提供各种生态服务,包括空气和水的净化、废弃物的降解、土壤肥力的创造和再生、局部调节气候、维护文化的多样性等。利用自然这一原则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共生与合作关系,从而减少建设的生态影响。

3.公平性原则

在居住区环境的空间中,环境空间是以人为核心设计的,在公平性原则下,保证自然生态环境为人人共享,使每一位居民都能享受到舒适的生活,参与到自然的生态环境中,达到人自身行为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

四、生态化居住区环境设计的具体切入点

(一)地形因素为首要因素

在进行规划设计时要根据具体的地形地貌。在建造居住区环境时地形是首要因素,它关系到居民生活的安定和发展,安稳的前提是环境的稳定性,所以环境稳定性的提高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二)加大绿化空间的设计

绿色是维护生态环境的首选,它不但能够美化居住环境,而且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在现代居住环境建设的同时,不仅要保护自然资源,保护花草树木,我们还要通过一些人为的手段扩大绿色空间面积。

(三)合理利用水体环境

在我们的生活中水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调节环境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对于居住区这样的环境来说,水的调节作用是相当显要的。要充分利用水体环境,不污染水资源,净化水体。

五、结语

居住区是人类生存的基地,对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体现可持续性。生态化的居住区环境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寻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注重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的同时,应把注意力转向保护环境的自然性和生态性等方面,将生态学与居住区环境相结合,实现居住环境的可持续化。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城乡与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J].国外城市规划,1997(03)

[2]任莅棣.建筑环境空间绿化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董雅文.城市景观生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4]杨经文、单军.绿色摩天楼的设计与规划[J].世界建筑,1999(02)

[5]姚时章、王江萍.城市居住外部环境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6]朱家瑾.居住区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中原城市居住区景观生态化设计 篇4

在人们的居住生活中, 审美是建立在传统文化体验基础上。居住区景观是其所在城市环境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提升城市景观形象起着重要作用。同时, 居住区景观环境本身又反映了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趋向, 离开文化与美学去谈景观, 也就降低了景观的品位和格调。优美的景观与浓郁的地域文化、地方美学应有机统一、和谐共生。居住区景观融合自然环境、建筑风格、社会风尚、生活方式、文化心理、审美情趣、民俗传统、宗教信仰等要素, 再通过具体的方式表达出来, 能够给人以直观的精神享受。在民族文化大融合的今天, 地域文化在现代城市居住区环境景观建设中应当继承和发扬。而在现实生活中, 居住区建设多是一味崇洋, 模仿照搬, 背离了地域性原则。现代城市居住区景观建设最终是不伦不类, 受到人们的鞭笞。

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应充分尊重地方的自然资源和传统地方民族文化, 而不应为了片面追求所谓的主题设计, 忽视了环境设计的本土性、自然化, 这是现在很多城市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通病。

2 还原自然生态, 保持生态平衡

我们一直提倡进行景观生态设计, 保护生态平衡, 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 目的是让自然生态资源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包括空气和水的净化、废弃物的降解和脱毒、土壤和土壤肥力的创造和再生、种子的扩散和养分的输送、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局部调节气候、维护文化的多样性等。因此, 在现代城市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 应尊重自然生态, 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提倡居住区景观的生态化设计, 不能片面追求豪华和高品位而忽视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强调利用自然的能动性和人们的主动性对住区水污染进行治理、废弃的进行恢复, 对地方性生物群落建立资源数据库, 适当地利用自然系统的自我设计能力, 创造出自然生态的住区环境景观。结合当地气候, 环境等自然条件及历史、文化、艺术等人文条件, 立足一方水土, 尊重民风民俗, 设计创造出具有当地自然特色的景观设计。

3 经济高效, 提倡节约

在现代城市居住区建设中, 应强调经济高效原则, 力求高效利用空间资源, 降低建设成本和管理维护费用, 符合生态设计经济目标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生活的各种需要, 构建人文生态景观效果, 减少对住区自然环境的破坏, 维护住区生态系统的平衡。在21世纪的今天, 保持人类聚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已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在建设中应尽量保留场地内原有的天然地形、水系、植被等自然形态。采取各种措施以节约资源, 有效利用, 减少废物排放, 充分利用日照与自然通风等。居住区必须有足够的公共绿化地, 在用地绿化时, 要考虑生态绿化和景观绿化的结合。此外, 还必须实现小区内社会与文化的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因此, 居住区景观设计:第一步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原有生态特征, 对原有的植被、绿地、水系等自然因素要进行保护和利用。第二就是自然的再创造, 在结合原有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合理规划人文景观。

4 创适居性环境, 提高居住舒适满意度

适居性原则强调居住区整体环境对居民日常生活、休憩、交往活动的良好适应和支持。外部空间环境这里的好坏在很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居住区满意度”, 这里的外部空间环境不仅仅指环境的“卫生、安全、方便与舒适”, 而且还必须包括居住区的人文环境。此外, 居住区的适居性包括休憩环境的适用性。这体现在居住区休憩环境中各要素的空间排布与组合所带来的整体适用性和休憩设施本身的设计建造质量与适用性2方面。

5 居住区交通的可达性与便利性

可达性在很多程度上表现为便利性, 就居住区休憩环境而言, 可达性与实际距离 (楼层高度、水平距离) 和意向距离等因素有关, 呈现出“就近原则”。另外, 居住区休憩环境设施的布局要兼顾必要性、自发性和社会性几类行为的需要。自发性活动通常发生在宅前绿地, 必要性活动则要求场所的便利性。因此, 将较集中的景观休憩地布置在居住区入口处, 所有出入居民可以经常方便享用这一公共休憩环境, 同时还成为一个居住区社会生活的展示地。

因此, 在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浪潮中, 城市居住生活空间环境不仅要有优良的物质生活, 还应该使住区居民获得精神文化层面的享受, 有利于社区文化建设, 包括“邻里精神”和“市民意识”, 建立现代城市居住区生态性社会关系, 品味和谐生活、享受生态景观、构建和谐社区、创美好家园、建设和谐社会, 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

摘要:在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浪潮中, 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应坚持可持续性生态景观设计, 始终贯彻“以人为本, 和谐宜居”的设计理念。

关键词:中原,城市居住区,景观生态

参考文献

[1] 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M].北京二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1

住区环境设计中生态原则应用论文 篇5

1住区环境的生态研究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提升,对于居住环境质量有着多方面的要求,再加之住区原本就是一个集娱乐、生活、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在某种程度上,更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结构体系。而在城市整体生态系统规划建设中,住区环境是非常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相比对是生态自然环境系统而言,居住区更多是将人作为主体部分,因此,设计人员在对住区环境进行设计时,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将其与生态原则相互融合在一起,加快转变传统住区设计方式。并且,对于住宅环境的稳定性方面,建设单位也要加大人力、物力以及资金的投入支持,重点依靠人工维护管理,促使住区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而住区环境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分支,其在发展过程中,常常会与外界进行信息与能量的转换,虽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水资源、食物等介质转换为生活垃圾,或是废水等,但同样也给住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进一步满足了人们对于住区环境建设的实际需求。

2住区环境设计的生态原则

2.1地方性原则

当前,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房地产商为了能够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在很多方面都强调创新,在设计的过程中崇尚国外各种理念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很多地区的自然条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这些地区的住区环境却没有太大的不同,所以也很难体现出当地的地域特色。现如今,伴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明显的改善,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是我国建筑开发商面临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再加之现代经济市场中的竞争力越来越激烈,企业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必须时刻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具有强烈的创新性意识。与此同时,建筑设计人员在对住区环境进行设计时,不一味的模仿国外的设计手法,应该切实结合当地本土的特色风格,将其自身独有的文化因素融入到实际的设计作品中。但是,就我国当前住区环境设计现状来看,大部分设计人员并没有真正意识到生态原则的重要性,普遍采用着相同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因此,我们就常常会看到一种现象,在不同自然条件的地区中,却出现了类似的住区环境设计。那么,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建筑设计人员在日常设计工作中,必须充分考虑道地方性原则问题,具体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情况以及环境特点,以此来对住区环境进行优化设计。除此之外,设计人员还应该讲本土仅有的文化传统通过现代艺术表达手法将其表现出来,从而促使建筑物整体更加具备生命力,为人们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居住氛围。

(1)综合自然环境资源在对住区环境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应该充分利用周围有限的自然资源,这也是生态原则中的重点内容。而且,在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中,有部分资源存在着巨大的经济价值,而一些绿色环保的植物资源更是能够大大提升住区环境整体的美观性。因此,在实际的住区环境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一点,尊重当地的地域文化特征,促使自然资源发挥出最大化的使用价值,坚决不可以为了营造出别致的住区环境效果,就对原本自然景观进行破坏,真正实现小投入,高回报的设计目标。

(2)遵循自然演进的过程实际上,所谓的自然演进过程主要是将生态系统在经过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过程,即使在这一阶段中,人为因素同样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正因为这种系统自身存在着复杂性的特点,其在自然演进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规律性的变化过程。所以,在对住区环境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必须切实遵循这一自然演进规律,促使各关键要素的效能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2.2自然生态还原原则

(1)利用自然原则自然生态系统生生不息,不知疲倦,为维持人类生存和满足其需要提供各种生态服务。这些服务包括:空气和水的净化、废弃物的降解和脱毒、土壤的和土壤的肥力的创造和再生、种子的扩散和养分的输送、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局部调节气候、维护文化的多样性等。

(2)彰显自然原则人类创造了愈来愈多的城市文明,但也离自然资源越来越远。自然观及过程和城市支撑系统结构与过程的消隐,使得人们无从关心环境的现状和未来,也就更谈不上对于生态环境的关心和节制日常的行为了。因此,要让人人参与设计、关怀环境,就必须重新彰显自然,让人们感受到自在自为的大自然的内在结构。

2.3经济高效原则

(1)减少使用减少使用原则意味着尽力避免那些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减少包括能源、土地、水、生物等资源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由于城市用地资源有限,面大量广的住区建设应大力提高用地的集约度,有效利用土地资裸,最大限度地减少占地表面积,并努力保障绿化面积。在住区环境建设中应尽量挖掘在竖向设计上的潜力,创造取得再生地的有效途径。

(2)重复使用对废弃的土地、旧建筑、原有材料,包括植物、土壤、砖石等重复使用是实现生态化设计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可缩短建设周期,大大节约资源和耗费,不仅能实现经济价值的再转移,也可从整体上维护原有格局,体现文化价值的延续,对于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环境而言,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3结束语

城市居住区详细规划中的生态设计 篇6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详细规划;生态设计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eco-design needed to be followed in the urban residential area in the methods and concepts for ecological design in a modern city in the direction. Meanwhile, the paper also gives some specific eco-design methods and practical issues guidance.

【Key words】Urban residential area;Detailed planning;Ecological design

现如今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人民的居住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在城市居住 区中进行生态设计,一方面不能影响居住区的正常布局,一方面又要提升整体的 绿化面积以及效果。所以如何科学有效的进行城市居住区的生态设计便有了重要 的意义。

1. 城市居住区详细规划中的生态设计的现状

对人类而言,居住空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居住空间环境的好坏,直接影 响着人类的身心健康和文明程度的发展。改革开放后,经济的迅猛发展使住宅成 为一种特殊商品,而城市居住区问题也上升为社会稳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内 容,成为人民生活日益改善的风向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 的日益提高,居住者对居住区需求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变化、充实、提高。人们对 居住区环境的追求已从关注住宅内部环境转向外部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从基本 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和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随着商业居住楼盘竞争 的不断加剧,居住区的生态设计以从原先的"配角"发展为居住区整体形象以及 环境品质好坏的重要"代言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区 的健康性、舒适性、生态和可持续性认可度的越来越高。建设生态居住区不仅是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更是顺应了21 世纪全球经济自然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态 势,也符合我国国情,同时与全民生态意识逐渐与提高的现状相一致。因此,生 态居住区将成为我国居住区发展的主流方向。

2. 城市居住区详细规划生态设计的意义

城市是人类聚居的主要载体,是人口高度密集、人类活动高度集中的地域, 也是环境质量急剧下降、人与自然环境矛盾最为突出、生态失衡最为严重的地方。 特别是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带来了人口的大量聚集、 交通的拥挤、环境的污染、资源的短缺、生态的恶化等一系列让全社会关注的焦 点问题。生态生态规划以其鲜明的理论特色和方法论优势,成为应对上述城市问 题的依托性研究手段,运用生态生态规划理论来指导城市建设成为研究的热点。

3. 居住区规划中进行生态设计的理念及这一设计要依据的原则

(1)有利于居住区居民身心健康。居民是居住区生态系统的主导因子, 所有 设计都应以其身心健康为目标, 创造有益于居民健康人格的空间环境。

(2)保护原自然系统的生物完整性在规划设计中应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系统, 不做重大调整变化, 对原有地形、地貌或水面等尽可能地保留, 并充分加以利用, 形成居住区特色, 增强识别性, 创造自然的和谐美。

(3)对土地、阳光、水等自然生态因子做到最佳利用对不可再生资源要全力 节约, 对自然的清洁能源充分利用, 发挥自然生态系统的调节和自净作用, 尽 可能减少居住区对外界的各方面需求。

(4)尊重生态学的" 环境承载力" 原理, 合理确定居住区人口密度与土地 使用强度生态学观点认为,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是有限的, 人类应该在其限度内 进行活动, 否则将引起生态系统的非正常演替。

(5)保护居住区环境的美学价值。

4. 城市居住区详细规划中的生态设计中的要素分析

(1)住宅生态设计 住宅生态应充分体现居住区整体风格,通过生态表现出住宅轻巧、活泼、高 雅、华贵等多种性格,并能把单幢的住宅与住宅组群以及居住区的总体环境绿化、 庭院小品以及广场、儿童游戏场等生活福利设施紧密联系起来,从整体上把握生 态特色。

(2)道路的空间布局 居住区道路不仅仅是一处通往另一处的通道,而且是整个居住区生态环境不 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道路的空间布局直接影响着居住区的生态分布。造园讲"路 从景出,景随路生",道路的曲折编号引起视野范围内的不断编号,形成一系列 联系的道路空间;道路宽窄变化、转折处生态则会给人以视觉的吸引;道路空间 序列的连续,有效地组织着沿街住宅的生态。

(3)环境设施小品设计 环境设施小品作为改善人们生存环境,美化居住区生态质量的重要措施,对 提升居住区的总体环境品质,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环境设 施小品包括以下几类:建筑设施小品:休息亭、观景廊、架空空间等;装饰设施 小品:雕塑、水池、瀑布、喷泉、假山叠石、花坛、铺地等;服务设施小品:园 路、小桥、台阶、通道等;管理设施小品:小区出入口、围墙、园门等;公共设 施小品:标识牌、广告牌、电话亭、垃圾桶、自行车棚、灯柱等;儿童游乐设施: 游戏器材、戏水池、沙坑等。环境设施小品应根据居住区的住宅形式、风格、居 住环境的特色,空间的特征、色彩、尺度以及当地习惯等选择适合的材料,创造 与环境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小品生态。

(4)绿化设计 居住区绿化按其功能、性质及大小,可划分为公共绿地、公建附属绿地和道 路绿地等,它们共同构成居住区绿地系统,形成了居住区"点线面"相结合的绿 化系统。

5. 基于景观生态规划概念的城市居住区绿地建设的建议

景观生态规划兼具了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特点,可以为生态城市居住区建设 提供比较系统的理论支持。 (1)在生态建设方面,强调复合交错式发展居住区绿地建设是实现城市生态 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城市生态以城市绿地为标志,调控生态环境,推动绿色生产、 生活和消费,发展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建立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融 合的复合型的城市生态体系。通过节点和廊道将各种斑块绿地连接,形成绿地网 络,并综合绿地景观的动态变化特征,和居住区景观的立体效应,达成多层次、 多维的绿地系统体系。

(2)在社会文化方面,提倡以绿色社区作为切入点生态城市归根结底是由城 市中的人来建设的,城市中的人口是整个城市系统中最活跃的一部分。在对社会 文化建设方面,社区起到一个基础和示范的作用,社区建设要求有较大的绿色空 间,使用适当的材料设计富有特色的建筑形式,为人们创造安全、健康的居住、 工作和游憩空间,创造丰富的、多样化的社会及社区环境,将生态意识与生态安 全贯穿到人类居住区的建设、维护管理、发展等各个方面,提倡的绿色社区强调 以人为本,主张绿色建筑、绿色消费、绿色管理的发展模式,集中体现了可持续 发展思想和景观学生态规划的思想。绿色社区的建设可以从绿色家庭、绿色小区、 绿色社区、绿色社会四个层面上进行。

(3)在经济方面,着重生态、经济与文化的耦合生态城市在实现城市生态化、 社会文化健康发展的同时,经济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从生态学中"流"的角度来 稳定的较好办法就是要提高技术含量、改良工艺提高利用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 物质投入和废弃物的排放。循环经济是这一要求的集中体现,是对生态经济、清 洁生产、生态农业、生态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绿色消费等一切有利于环境、有 利于实现社会经济活动"低消耗、高效益、低排放"理论和技术的集成及重组, 是对生态城市建设经济层面上一个有效的尝试。实现生态环境、社会文化建设与 经济发展的耦合,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指标。因此在生态城市景观 规划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各种景观类型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不能只是单纯地建设 生态城市,而应重视其生态、社会、经济能力的综合提升。

6. 结束语

生态化居住区景观艺术设计初探 篇7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环境同时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或者破坏,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生态住宅区景观艺术设计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尊重自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1 居住区生态设计的概念

生态学家瑞恩(Sim Van der Ryn)和考恩(Cowan)在1996年提出生态设计的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应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剥夺利用,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环境质量,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居住区生态环境是指居住区布局的空间结构和外观形态,由绿地、道路和建筑构成,它们构成住区景观的基质;集中绿地和公共活动的开放空间与住宅组团结构功能形态不同,它们形成住区板块;廊道分为自然廊道和人工廊道。自然廊道包括植被带和穿越社区的河道等自然构成的廊道,联系被分隔的板块,为其中的生物提供联系渠道;人工廊道主要是联系各部分的道路。在规划过程中以生态学为基础,设计、组织居住区内外空间的资源和能源,尽可能地达到小区内外之间的平衡和循环使用,从而最少量地使用资源、能源,减少对环境的冲击,营造自然和谐、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2 居住区生态设计原则

2.1 保护、减量原则

加大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一般情况不得使用。 加大自然景观元素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如自然的生态湿地和湖泊、本土的乡村习俗文化等。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提高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效率。尽可能的减少对非再生能源的使用,如土地、化石燃料等。建设应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提高住区绿化面积量。

2.2 再利用原则

我们应该对废弃的土地、原有的建筑材料、现状乡土植被等元素结合居住区的功能,进行重新设计,重新服务于住区功能,节约大量的能源和城市资源。

2.3 生物多样性原则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在居住区建设中,应当尊重生物多样性的原则。特别是对基地中的乡土植物群落进行保护,维持其生境的多样性,促进各种类型群落的生态演替进化,保护生态系统的有序循环,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干扰。

3 居住区景观生态设计途径

3.1 景观水资源的优化

3.1.1 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

灌溉是居住区水资源消耗的一个最重要部分。数量之大、费用之惊人,而且产生大量的水资源浪费。当不可避免的需要进行灌溉时,我们应该采取相关的技术和措施:1)采用滴灌系统和利用传感器来提高灌溉效率。滴灌系统区别于传统的灌溉方式能将水准确的灌溉到植物的根部,其用水量小,相当于传统灌溉的一半左右。而且滴灌可以促进植物更好的吸收土壤中的养分,促进植物的快速生长,大大提高灌溉效率。2)使用中水和雨水灌溉。使用住区中集雨系统收集的雨水和生态处理污水得到的水来灌溉。完全使用城市用水对于植物灌溉是一种浪费,利用中水灌溉是最好的选择,同时还能间接减少自来水中氟元素对植物的伤害。

3.1.2 雨水收集与暴雨控制

一般的住区习惯使用大面积的不透水铺地和人工管道迅速将雨水排出。集中的排放容易给整个城市的洪水排泄造成困难,同时地下水得不到及时的补充,直接危害到土壤中微生物的生存空间,不利于土地生态的平衡。因此,居住区应利用场地和植被把暴雨排水控制和雨水收集结合起来,改善地下水的土壤状况,促进生态平衡。1)系统规划生态渗透池和集雨绿地。结合基地的地形、地貌条件设置生态渗透池和集雨绿地,形成相互连通的系统,把雨水和地表径流的水引到集雨绿地和生态渗透池,结合局部区域采用的人工管沟排水,当水流接触到植被和渗透性较好的土壤时,污染物将得到自然的过滤。自然地面、水体、生态渗透池和集雨绿地共同构成了一个开放的集雨排水系统,它不断降低了排水流速和侵蚀的程度、减小了排出的洪峰流量和径流体积。同时,它加强了地表水向地下的渗透,减少了植被灌溉的用水量。2)应用透水铺地。应大面积应用透水铺地,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以生态设计为前提,使住区透水铺装面积和透水地面面积有一个恰当的比例,保证在最大日降雨量情况下,通过地面渗透、集雨绿地和植被的截留等相关措施,使住区也能全部利用雨水。

3.1.3 水资源循环再利用

创造条件通过人工或自然生态方法处理污水为中水,用作居住区常规的植物灌溉、观赏水景等用途,同时这样可间接减轻对城市水源的污染,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对公园中的污水处理可集中水处理系统与就地回用的分散处理相结合,使用生物膜法,就地渗透补给地下水,自然净化水体并恢复生物多样性;提高用水效率,注重水的生态循环,缓解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

3.2 景观植物资源的优化

3.2.1 植物资源利用

研究植物资源的利用是为了力图保持最合理有利的群落类型,维护生态的平衡。在技术体系规划的研究中,应把植物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加以研究。减少物质消耗,实现生态利益的最大化。1)保护植物的再生能力和特殊性功能:在利用植物资源的强度上,充分考虑植物的恢复能力和再生能力。大部分植物是可以直接利用的各种原料植物,但非原料性质的植物资源,如风景林、水源林、抗污染植物等,它们具有其特有的生态保护或供养着其他动植物,应该加以格外的保护。2)实现植物种群、景观、功能和效益的多样性:居住区的种群选择在自然地理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根据基地的环境生态结构、审美需求,选用多种生活型和基因型的物种。种群生物的多样性能够起到稳定生态的功能。

3.2.2 乡土植物资源利用

乡土植物是最有价值的场地特征,是经过自然长期选择的结果,对当地的洪涝、干旱、病虫害等恶劣的环境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和抵抗性。1)清除外来的入侵物种。入侵物种是指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而被引入一个非本源区域,在当地自然或人造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并对当地生态系统或地理结构造成了明显损害或影响的物种。入侵物种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而且排挤本地物种,导致生物多样性消失和生物污染,清除外来的入侵物种,能有效保护本地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植物通过自然演替形成稳定的区域性植物群落。2)乡土植物的保护。要保护原有植物,必须在规划中切实保护植物生存的环境。避免对原有植物附近的地形做太大的改动。地形调整的幅度不宜超过15 cm。在树木下设置的活动设施应尽量减轻压力,降低对树木生存的影响。同时乡土植物应积极组织开发和利用,营造地方特色的乡土植被景观。

3.2.3 基地土壤的优化

1)保留基地表土。在建设过程中,如碰到不可避免的基地开挖,如道路、建筑、广场等因素。因先将施工区域内的表层土通过专业的方式进行储存和保护,防止表层土因干燥风化影响表层土中微生物的生存,待基础工程完工后,再将表层土移到填挖区域,作为地面的覆盖表土。2)保护健康的自然土壤免受不必要的改良。土壤的生态结构和地域性植被有着内在的适应性,健康的土壤无需添加肥料也能很好的适应乡土植物的生长,过分的改良和施肥反而适得其反,破坏原先的土壤结构,使土地的利用得不到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对基地自然土壤的改造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谨慎的实施。3)减轻挤压和减少建设过程对场地的破坏。植物的健康生长,需要相对松软的土壤,因为过于压实的土壤内部颗粒缺乏空隙,土壤会固结变硬,从而植物生长需要的水、空气和必要的养分,因为固结的土壤而得不到及时的供给,极大的降低了土壤对植物生命的支撑能力。而在建设过程中会有大量的重型建筑机械对基地的地形、道路进行改造,因此我们要尽可能使用轻型机械设备,尽量的减少和合并重复使用机械的区域。对于那些不可避免的区域,待施工完毕后要对表层土壤进行必要的翻耕恢复,以达到合理的土壤结构。

4 结语

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的的生态化居住区设计,是一项长期的行动,也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它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和不断的探讨,使生态居住区的内涵和评价标准日趋完善。将生态学的设计理念渗入到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建设真正的生态居住区。

参考文献

[1]Sim Van der Ryn,Cowan S.Ecological Design[M].WashingtonD C:Island Press,1996.

[2]秦坤.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住宅[J].上海住宅,2004(10):19-20.

[3]唐涵.浅谈生态居住区规划设计[J].文海艺苑,2010(2):23-24.

[4]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生态居住区景观设计 篇8

植物是环境设计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植物景观自身的功能使其在环境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建设生态住区景观的重要内容。下面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和分析。

一、植物景观的功能

罗宾奈特在《植物、人和环境品质》一书中将植被的功能总结为以下四大方面。

1. 建筑功能:界定空间、遮景、提供私密性空间和创造系列景观等,这一类功能其实是空间造型功能。

2.工程功能:防止眩光、土壤流失、噪音及交通视线诱导。

3.调节气候功能:遮阴、防风、调节温度和影响雨水的回流等。

4.美学功能:强调主景、框景及美化其他设计元素,使其作为景观焦点或背景。

二、植物对空间的划分

植物对空间的进一步划分可以在空间的各个层面上进行。在平面上,植被可以作为地面材质和铺装结合暗示空间的划分,也可进行垂直空间的划分,枝叶较密的植被在垂直面上将科技限定得较为私密,而树冠庞大的遮阴树又从空间顶面将空间进一步地划分。

植被随季节变化的形态差异也使空间的划分随着时间推移而有所变化,形成多样的趣味。

三、植物对空间的改造

在一般的环境设计中,很少完全利用植被来塑造空间,而较多利用建筑和植被相组合来塑造空间。建筑作为硬性材料暗示和限定空间的存在,而植被的作用在于优化和点缀这些空间。植被的空间改造有以下几种方法。

1. 包被:

这种方法指的是利用植被和建筑两者结合围合出私密性较强的封闭空间。

2. 连续:

利用成片或者成线的植被轮廓,将一些相对分散且缺乏联系的建筑元素联系起来,利用植被完善建筑平面和立面的构图。

3. 遮蔽:

这一手法是建立在对人的视线分析基础上,在分析视线以后,利用适高的植被将不良的景观遮蔽起来,如风景区中的道路和停车场。

4. 私密性控制:

这一手法的原理和遮蔽相同,但与其遮蔽的对象不同。私密性控制是将人的行为空间相对遮蔽起来,这样给人以一种安全感和私密感,如住宅前面和公园座椅边的灌木。

另外,植被的种植可以减缓由于地面高差给人带来的视觉差异,也可强化地面的起伏形状,使之更加有趣味。

四、植物的色彩和质地

深绿色能使空间显得安详静谧,让景物有向后退的感觉,浅绿色相对来讲明亮轻快,令人愉快,让景物有向前突进的感觉。在设计中,要注意植被色彩的搭配。比如,当绿篱和高大乔木并置时,低矮的绿篱呈深绿色,乔木的树冠较浅,这样的组合在视觉上相对较为稳定和谐;反之,则有动感和不稳定的倾向。深色的树叶可以给鲜艳的花朵和枝叶作背景,强化鲜艳颜色的效果。

植被的质地主要是指个体或群众在视觉上的粗细感,这是由植物枝叶的形态决定的。常见的植物从叶子分类大概有以下几类:落叶形、针叶形、阔叶常绿形,其中,针叶树木的质地较细致,阔叶树的质感较为稀疏。粗质地的枝叶非常容易吸引视线,生命力充沛,有逼近感觉,但应该有节制的使用,以免过于分散而使设计尺度失调。中质地的植物枝叶大小适中,适于作为粗质地和细质地植物的中介物,大多数植物属于这一类,我们在环境设计中用得最多的也是这类植物。细质地植物大多数属于针叶植物或者叶子较小的落叶植物,这种植物较适合布置在小空间,会使空间显得宽敞,适合用于已经较为拥挤的空间内。

五、植物造景的基本形式

植物配置应向生态化、乡土化、景观化、功能化方向发展,植物材料既是生态造景的素材,也是观赏的要素。植物配置应充分运用形态树种、观花树种、季相叶树种、管理粗放的、观赏期长的宿根的地被花卉、招引昆虫的芳香植物,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形成生物多样性。

植物有木本植物、花卉植物及草坪植物,其基本造景形式因植物类型不同而有所不同。

1. 孤植:

所谓孤植是指乔木或灌木孤立种植的类型,在环境中作为局部或整个绿地的主景,表现植株的个体美,设计合理的孤植树在环境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 对植:

对植是指用两株或两丛相同或相似的树,按照一定的轴线关系,作对称均衡的种植方式。一般在园林构图中不作主景应用,而作配景来应用,在艺术构图上是用来强调陪衬主题的,给人一种庄严、整齐、对称、平衡的感觉,也是一般人最容易接受的造景形式。

3. 丛植:

丛植是指由两株到十几株同种或异种树木组合而成的种植类型。丛植是环境绿地中重点布置的一种种植类型,它以反映树木群体的综合形象美为主。丛植中,每个个体树之间既有统一联系,又有各自的变化,分别以主、次、配的地位相互对比,相互衬托,组成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植物群体。

丛植可作为对景和景物的屏障,配合其他的手段分隔空间。这种手法常用于园林绿地入口或主要道路的分道、弯道尽端得处理;也可以作为大型公共建筑的配景和局部空间的主景;或用树丛作景物的背景;还可以利用树丛增加空间的层次和作为夹景及框景。

4. 群植:

群植是多棵(20—30棵)乔木和灌木的混合植栽。树群主要表现为群体美,并不把每株树木的个体美都表现出来,在林冠的树木只表现树冠部分的美,林缘的树木只表现为外缘部分的美。

5. 篱植:

篱植是规则式种植中常用的一种形式,是由灌木或小乔木,以相等的株行距,单行或双行排列成行密集生长的规则绿带。

6. 列植:

行列式栽植,是指乔木和灌木按一定的株行距成行的种植。可形成景观比较整齐、单纯、宏伟。

六、营造植物与人的交流

绿色植物是住区景观设计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植物与人们的和谐共存,创造出适宜的植物与人的交流空间。

植物本身的特质对人们又很强的吸引力。绿色植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能很好调节环境气候,改善生态环境。生活在绿色环境中,会有很好的心情,会使人心旷神怡,非常有益于健康。植物的种类和花色能给住区环境增添很好的视觉效果。现在城市居住区在植物的配置上尽量满足四季常绿,季季有花的绿化效果。在住区面积较大,档次较高的景观设计上,可设计大量的绿化墙面,根据气候特征和区域差别,种植适宜的植物,选择合适的花草。同时,绿化面积和空间大小要控制,所以绿化中应以组团为中心,营造亲切怡人的绿化空间;注意人的可进入性,把绿化与铺地、小路相结合,使人即可游览,也可随时坐下休息,成片绿化要应用不怕踩的草种,让人们享受自然;创造出满足各种层次人们的景观设计作品,整体提升住区的环境景观质量。

由此,在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应充分重视植物在环境生态中的作用和地位,合理种植,科学管理,设计创造出适宜的、优美的景观小品,改善住区生态气候环境,提升住区环境景观质量,使住区居民欣赏到高品位的住区环境景观,享受到和谐的住区生活,从而推进现代城市居住区建设和谐社区的进度,加快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

参考文献

[l]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2]丁鸿雁.住区景观环境设计[J].山西建筑,2006,(32).

[3]白德惫.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3]邸文平.小区绿化设计所面临的问题探析[J].科技咨询导报,2006,(8).

基于生态学的居住区设计探析 篇9

目前, 生态型居住形式日益受到城市居民的青睐。社会人居环境与功能的协调成为城市生态与充满生机的重要标志。城市居住者对生态型居住的追求, 主要是来源于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回归。生态型居住区往往通过对地块形状的契合, 以及对场地地形的高差和现状资源的回应, 在繁华的闹市中创造出自然、宁静的生态空间。

生态型居住区以使用者为中心, 尊重环境, 在最大程度上尊重、利用原始地形地貌及项目独有的自然资源, 把对项目用地内的原生态系统生物链的危害降到最低。通过对每个地块内外景观资源的不同需求, 从创造自然、和谐的氛围开始, 营造出独特的环境。继而创造出拥有独特城市文化、自由开放、贴近自然生态的恬静生活空间。生态型居住区将居住区的设计概念与生态型思路相结合, 提炼出极具市场吸引力的居住主张。目的是建设一个全新的、有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居住环境, 从而使城市结构及项目建筑规划方案更具特色。

生态型居住区的设计首先要考虑项目的用地性质、建设目标以及未来社区中可能存在的各种活动。结合项目地块形状, 按照居住、使用人群的类型和不同需求来进行分区。根据各区域的不同来设计不同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 并采用封闭式小区保证各区居民居住生活的优越感和安全感。居住区内的交通路网系统以等级划分, 根据其作用设计不同的路宽及道路的顺畅度。一级道路为主干道, 它的主要作用是解决居住区内外交通问题。因需要传递迅速、高效, 故在设计上考虑较宽的路面及较简洁的路线;二级道路为居住区内部道路, 其作用是解决区内不同类型的功能分区之间的交通。一般应做到通而不畅, 通过迂回曲折的路线, 控制车流车速、降低车辆行驶的噪音、保持空气的清新;三级道路为各组团内部道路, 负责区域内的分流, 多采用尽端式, 以幽径为主。生态型居住区以善于节点的空间处理和迂回的设计增强空间层次感, 并通过设立标志性的节点增加区域之间的标识性。如通过区与区之间景观的转换、建筑的不同来告诉来访者“这里是另一个区域”, 或通过增大道路的退线来起到区域转换的提醒作用。

住宅区的城市界面设计是居住区规划的要点之一, 它是城市与住宅区的分界面, 也是居民与城市的第一接触点。在这里, 城市街道空间和住宅区空间可以互相转换、互相渗透。这个区域兼具物质、精神方面的功能作用。良好的城市住宅界面体现了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的衔接性, 是功能之间的有机联系, 调节着住宅区与城市之间的矛盾冲突。城市生态型居住区通常以规划多样化的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延续, 公共性活动空间如商业街、酒店等;半公共性交往空间如会所;私密性空间如各组团内部园林等。生态型居住区以街道节点作为文化集中点, 街道空间按照人的尺度设计。小区中心设计多种功能性设施, 满足居住区各种活动。推动城市和社会的一体化的同时, 亦通过各种手法营造居住区内部的环境景观, 从整体上提升居住区的品质和项目的价值。

二、项目实例介绍

本案例项目位于第五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罗浮山的东南部, 以一条城市主干道与罗浮山相隔。该项目坐拥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用地范围内山势起伏, 拥有较为丰富地植被种类, 生态环境良好。项目定位为:以山地园林景观为主题, 依托山势、山体、水系等自然资源;以别墅和联排别墅为主、低层和小高层住宅为辅;结合临街商业及会所, 构筑一个与大自然紧密融合、友好发展, 同时又推崇运动休闲的、绿色健康的宜居生态社区。

本项目设计设有一条12 m宽的居住区一级主干道 (其中包括2条2 m宽的双向人行道) 贯穿整个用地, 其主要出入口分别设在城市主干道一南一北两个位置。该居住区主干道连接了居住区内所有的组团区域:别墅区、联排别墅区、低层住宅区、高层住宅区及临街商铺、绿色步行通廊。本案例中的步行绿色通廊呈环状围合式, 它与贯穿整个项目的主干道一起将整个项目分成若干个不同的功能分区 (如图2) 。

(1) 整个环状绿色步行通廊将别墅区及联排别墅区围合其中, 居住区主干道又将这部分分成两个不同的功能分区。居住区干道的东侧及山脊上的绿色步行通廊之间的是联排别墅区, 该区域细分为5个不同的小区;居住区干道的西侧是别墅区, 此别墅区又细分成3个小区。清晰的分组, 使得每个小区都有独立的出入口, 形成相对私密的组团空间, 以便加强安全等级及日常管理。

(2) 绿色步行通廊外围, 项目基地的西部、西北部为层数不超过6层的低层住宅区。

(3) 绿色步行通廊外围, 项目基地的南部为最崎岖的山势地带。本案顺应山势地形并考虑了建筑的高低错落, 设计了由12层、15层、18层等不同层数的建筑群组成的高层住宅区。

(4) 沿城市界面的街道一侧由北至南为临街商铺, 同时结合了北边的酒店和南边的博物馆, 形成一条连贯的公建商业混合带。酒店与紧挨着绿色步行通廊的居住区会所相连, 中部以草坪景观分隔, 使酒店、会所在功能上进行互补。

高、低层住宅区与别墅区之间的绿色步行通廊宽度均设计在30 m左右, 如此大距离的间隔不但可以降低不同性质的住宅区之间的互相干扰, 也为绿色步行通廊丰富地设计内容提供了空间。在使得绿色步行通廊的作用得到更大程度发挥的同时, 也令本居住区内不同组团的居民都可以就近便利地享受绿色步行通廊带来的健康生活理念。

三、生态居住区规划设计布局

1. 功能规划设计

根据建设场地状况, 依据地貌特征, 按其自然资源, 结合工程特点和使用要求来规划项目内不同品质的产品, 进行不同的容量和密度设计。合理进行功能分区, 使景观资源实现最大化的利用。

本项目基地整体地势为西北低, 东南高, 尤以南部山势最为陡峭。考虑到高层住宅建筑基底面积不大, 故在此规划高层住宅区。整个居住区内的别墅群位于基地内地形较为平坦的中部, 布局自由而不失理性, 形成富于韵律感的曲线格局。栋栋别墅依山而建, 层层叠叠, 高低错落, 可远眺罗浮山。项目用地的东南山脊处设计为联排别墅, 联排别墅如琴键一般排列, 形成不同的院落, 有效地消化了场地的高差, 更好地融入了自然地形。而靠近城市主干道一带, 先沿街布置商业、公建, 其后布置低层住宅区, 为建筑在山坡上的别墅区和城市主干道之间营造一道空间上的隔离带。它相对地提高了别墅区内的优良居住品质, 达到了最大化利用居住区优质自然资源的目的。

本项目在交通组织上做到人车分流的同时更加强调步行系统, 将步行系统与景观系统充分结合。在规划中着重强调的是人的感受, 讲究的是自由而不失理性的布局方式。该布局形式使得各个组团内部生活闹中取静, 自成一区不受干扰。在保证了每个组团或地块相对独立的物业管理的前提下, 又通过中心景观——绿色步行通廊将各个组团彼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绿色步行通廊为该居住区居民提供了宜人而便利的户外空间场所, 为邻里交往提供了最大地可能性。

2. 竖向规划设计

本项目为山地建筑群, 其设计理念就是在发展概念中适当营造一定坡度的竖向关系, 使各项开发能结合现有地块高程进行。在深入分析和理解用地地形地貌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形及周边环境资源, 进行场地、道路的标高设计及建筑物室内外地坪高差设计。不同的高程设计为每栋别墅提供了良好的景观、朝向和可通达性的条件, 在尽可能少地改变原有地形及自然景色的情况下满足日后居住者的要求。在为良好的排水条件和坚固耐久的建筑提供基础的同时, 也使居住区成为了一个高低错落、有层次性的建筑群体。

3. 景观规划设计

该居住区绿化充分运用美学原理, 追求最大化、最佳化的绿化系统结构。使居住区内的绿地系统做到点线面相结合、重点与一般相结合。有收有放, 一步一景, 且互相交融, 形成一个完整地网络化绿地系统。

为突出居住区的空间整体性及浪漫性, 本项目的设计围绕着一条绿色步行通廊展开。此绿色通廊定义为非机动车通行的6 m宽纯步行道, 两旁各设一条平均宽度为12 m的绿化景观带。该步行通廊由西南开始, 向东北延伸, 再沿着山脊向南、向西形成一个围合式的步行系统。此通廊形态蜿蜒, 沿着山势等高线布局, 贯通住宅区的每一个分区, 成为景观轴贯穿全盘, 是此处山地的语言和名片。它直接联系各个住宅组团, 与贯穿各个组团的景观轴线或直接、或间接地发生联系, 形成了一个中心向多方位扩散的绿化体系。

该绿化带的设计合理地结合了数个节点的休息空间和运动场所, 以满足居民对运动与休憩的需求。其间依托自然地势布置多种情趣小品、叠水、观景平台、凉亭、小桥、石板步道等园林设施, 为居民活动充分创造条件, 此作为本居住区第一级景观;运动休闲、商业公共空间、会所则为第二级景观;而带有私密性的小组团空间形成第三级景观。该案例通过有趣味地景观规划将一个人文、生态的居住区呈献给城市, 使整个居住区成为真正的生活图画, 让人们生活在其中、幸福在其中。绿色通廊的设计使得低层住宅区、高层住宅区、别墅区、联排别墅区等五大地块迅速凝聚成一个有机整体, 柔性的绿色带状主体空间取代了传统城市方格网空间, 显得风情万种、气象万千。由于它的存在, 浪漫、时尚、生态、科技的气息充溢全盘, 此绿色步行通廊带遂成为居民散步、休憩生活的公共开敞空间。

为加强绿化的层次性, 突出高品质社区的生态概念, 环境设计时不仅考虑了利用地形形成的层次丰富的地面绿化系统, 还充分注重了绿色景观的立体化。通过顶层退台花园、窗台绿化等多种方式, 来形成多种多样的“空中花园”, 使其成为外围护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既能达到让尽量多的住户亲近自然, 怡情乐景的意图, 又使社区建筑立面效果层次丰富, 绿意盎然, 真正做到了建筑融入环境、环境衬托建筑。

4. 立面造型特色设计

设计思路强调建筑本身即为环境景观的组成部分。设计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 适当加入其它元素, 用建筑美学与景观园林相结合的理念, 创造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建筑设计在统一中寻求变化, 通过对地形的不同理解和处理方式, 形成错落有致、构成丰富小区内部组团的环境。使各组团在整体上达到协调, 在细节中又充满变数。总体建筑立面设计上, 采用了相似的建筑符号语言来对整个小区的建筑造型作了统一处理。如住宅顶部的坡屋面, 部分石材外墙贴面等设计上的处理等。这些处理手法使小区建筑的形态统一而不单调、细腻而不琐碎, 古典又具备现代的风格。

项目造型以简洁平和的手法, 利用天然石材、砖、木材、钢材、玻璃及新型建筑板材等材料组合穿插, 形成清新舒展的立面形象。整个造型设计, 是将强调功能性的构件语汇以现代的方式构建出蕴含东方情趣的空间。同时充分结合自然地形, 体现山地建筑的精髓。立面设计上对模数的运用贯穿始终, 和谐的比例尺度是建筑美学的精髓。丰富的立面语汇, 如百叶为住宅提供了空调系统的遮盖、遮阳、避免视线干扰等作用。在分户墙的设计上也极具特色, 为居住小区提供和谐的、富于人情的、简约纯净的立面风格。

5. 绿色低碳规划设计

山地建筑由于受到了山地地形、地貌的限制, 其形态设计往往没有平地建筑的多样化。大自然是伟大优美的, 作为设计者有责任尽最大的努力去保护和维持原始的大自然形态, 把人为的、对大自然造成的改变程度降到最低。并要把人们的生活和大自然紧密、友好地结合在一起。这就是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 为城市的发展提供高质、低碳的方向。

低碳原则在本项目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筑被动节能:利用项目地块的朝向优势, 使居住区内住宅建筑的分布以均好性为优先考虑要点。实现每户在朝向方面、景观方面的均好。同时, 尽量减少建筑的体型系数, 合理地使用节能环保、可持续使用的建筑材料。在确保景观及建筑立面造型的需求下, 设计合理的窗型及开窗面积。使用多种遮阳手法相结合, 采用节能门窗型材。设立南北贯通的开阔空间, 使整个居住区有良好的通风能力。

(2) 建筑主动节能:将节能环保设施纳入居住区统一的节能管理系统, 减少建筑能耗, 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废水经过中水处理后用于绿化灌溉和卫生间冲厕, 余热回收到地下的承压保温水箱中存储。灵活利用绿色植被的节能效果, 使之成为地面、屋顶的主要覆盖物。在达到一定的节能目的的同时, 还能成为社区景观系统的一部分。据测算, 建筑外墙绿化后, 可使冬季热损失减少30%, 夏季建筑的外表面温度比邻近街道的环境温度低5摄氏度。

1) 采用建筑新能源:建筑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本项目采用太阳能、风能以补充室外路灯照明、景观照明的用电问题。

2) 本项目采用数字化设计, 引入智能化管理, 达到节约人力、物力的目的。

四、结语

从本工程实践表明, 对于生态型的居住区设计, 应在深入研究项目建设目标、结合用地性质及其地形地貌特点、保护现有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 合理地进行功能划分、交通组织。建立良好的城市界面及节点的同时, 还需遵循以下的原则:

(1) 整体原则:结合项目所在地的特色, 把项目作为整个城市、整个环境中的有机部分。从整体上研究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以绿化为中心主题、结合地形地势。从整体上考虑各个不同的功能分区的合理分布, 组成集休闲、绿色、健康为一体的居住社区。

(2) 适度发展原则:所谓适度发展原则, 就是在规划设计中遵循客观, 恰当、成比例关系、和谐、可持续、科学发展的规律, 使居住小区规划建设与城市协调发展。

(3) 低密度原则:居住小区要获得良好的居住环境, 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适当地、合理地把住宅密度降下来。从国外的发展趋势看, 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在置业时都在关注居住小区的密度。因为, 人们已经意识到老人和儿童活动空间以及居住环境接近自然的重要性。而低密度居住小区开阔的绿化景观空间尺度、休闲的生活氛围、良好的接地性及与自然的亲近等都是吸引居住的因素。

(4) 低碳原则:发展低碳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和未来发展的主旋律, 也是各国“绿色复苏”的必然抉择。12月18日, 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召开, 更是标志着中国乃至世界以低能碳能源为特征的生态经济扬帆起航。据统计, 城市里碳排放总量的60%来源于建筑维持功能本身的消耗, 而交通汽车只占到30%。如果没有有效的建筑节能导向, 建筑发展必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难以承受之重。因此, 发展绿色建筑、采用智能化生态建筑、节能减排、加快建筑节能建设、应对气候变化, 已是建筑设计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建筑设计师, 理应率先肩负此重任, 把“低碳经济, 绿色建筑”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发展原则。

总之, 生态型居住区的设计应因地制宜地采用智能建筑、生态建筑和生命建筑, 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这不但能满足项目的功能要求, 还能创造出合理地生态空间结构。使居住区成为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态、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城市居住区。

摘要:从生态居住区的理解出发, 并结合实例, 笔者认为从住宅区规划阶段就应该开始进行积极地生态化设计, 以整合住宅区单体和规划两个方面的各种技术措施。根据实践提出了从交通体系的优化、绿化系统的生态效益最大化等方面在规划设计阶段的具体策略以及应用条件。

关键词:建筑设计,居住区设计,生态设计,环境设计

参考文献

[1]杨剑飞.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居住区设计的理论和实践[J].安徽建筑, 2012 (05) .

[2]余穗斌, 生态建筑及居住区设计的探讨[J].上海建设科技, 2006 (02) .

关于生态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思考 篇10

1 小城市居住现状存在的问题

1.1 规划设计思想依旧陈旧

在建筑设计领域“重公建、轻住宅”的设计倾向普遍存在, 虽然近些年来, 设计思想有所着重住宅, 但住宅设计依然功能单一, 忽略了认识城市设计的主体, 居住设计是为人民服务的这一准则。

1.2 环境设计不配套

在过去住宅建设中, 对居住小区规划设计, 忽视了住宅设计也是居住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 造成单体设计外观粗糙、体型呆板、色彩单一、千楼一面的单调景观, 没有公共绿地、建筑小品、游憩设施等。室外环境小品与小区建设不配套, 绿地指标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指标。有的居住小区甚至还有裸露地面, 道路系统不合理、车辆穿越小区对居民产生噪音干扰。为了追求经济效益, 压缩住宅间距, 形成“兵营式”的排排楼, 使小区内空间犹如被高墙包围起来的“天井”, 造成居住区内夏季通风不畅, 冬季采光不足。

1.3 管理手段路落后

“重建设、轻管理”, 甚至有的小区放松管理。小区建成后, “一年新、两年旧、三年破”的现象依旧存在着。由于小区管理不善, 造成居民使用不便, 环境质量差。虽然近年来在管理上有所改善, 但与生态居住区的要求相差甚远。

2 生态居住区的特点和要求

到2000年, 已基本实现居住区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 而进入新世纪的战略目标应该是建设生态型居住小区。也就是按照现代家居生活行为的实际需要进行规划设计和建造, 较好地体现生态性、舒适性、安全性的文明型居住区, 居住功能更完备、更合理, 设施配置更齐全, 室外环境明显改善并有所创新, 能够达到国际上常用的文明居住标准和要求。

小区的居住环境的好与坏, 不仅体现在建筑的内部处理上, 更关键的是看小区整体质量即居住环境是否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和生态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整体居住环境水平高, 小区环境优美。

居住小区规划不仅重视室外环境和绿化的同步规划, 而且还要考虑城市周围环境的协调, 处处显得完整统一。

2.2 考虑生活周到细致

从用地结构、道路布置、公建布置、室外空间利用等方面都要自己研究, 使不同年龄、不同生活需求的活动组织的有条不紊。在有限空间内全面绿化、美化环境、达到文明标准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比如:住宅小区 (组团) 采用封闭式院落, 只设1-2个出入口, 在出入口处设居委会、自行车棚 (库) 、地下停车场 (库) 、超市等。

2.3 利用地形恰到好处

对于地面标高相差较大, 地形复杂的地块, 通过规划设计很好地合理利用坡地、冲沟、小池、林地, “随坡就势、随高就低”, 或采用“大保留, 小改造”, 或“借景、对景、植景而筑”。充分体现节能、节地、保护生态的原则, 把自然引入小区, 形成高低错落、优美的特有的生态面貌。

2.4 要借鉴传统, 有所创新。

把传统住宅与现代住宅功能融为一体, 规划设计出节能、节地、安全、舒适、宁静、新颖的小而精、巧而新的新时代的住宅小区, 使地方传统风格更加突出。

2.5 建筑形式应活泼多样

居住区在规划设计上不再是“排排楼”、“方盒子”的军营式布局, 要有所错落。住宅无论是立面、还是阳台、山墙、屋顶等各个细部都要经过细致推敲, 给人以多姿多彩的空间形象。

2.6 设计手法上要在统一中求变化

在小区 (或组团) 的空间组织上, 采用不同层数、平面点条结合, 前后错落开等多种手法, 富于变化;色彩上采用高雅、明快的粉饰, 每个组团一种基色调, 统一中有变化;每个建筑小品都精心设计、构造和谐优美环境。

2.7 要大胆创意, 具有预见性和超长意识

生态居住区设计作为新世纪工程, 设计时要留有余地、对城市小汽车的发展、空调器的用电和安装位置都应考虑。

3 生态居住区规划为规划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住宅的建设与发展是一项综合性很强, 而又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既要考虑到现实, 又要着眼于未来, 使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这就对城市规划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1 规划时要树立把广大居民的需求放在首位的思想, 时刻不忘对个性的重视, 这是居住区规划设计最首要的原则。

他要求不能只满足于解决物质功能的要求, 但也不能片面的追求形式和某种精神功能的需要, 而要做到物质和精神的高度统一。

3.2 规划师要进行更充分细致的调查研究, 除对环境的调整, 还要对环境设计主体进行调查, 并了解居民的需求与愿望。

通过充分的调查研究, 为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提供第一手资料。

3.3 规划师要具备多学科、多层次的广泛知识及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多学习, 多研究, 广开思路, 提高业务水平, 以优质的设计来满足市场需求, 不断创新以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桂风, 王卫华.现代居住小区的人居环境[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刘桂风, 王卫华.现代居住小区的人居环境[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霍晓卫.居住区与住宅规划设计使用全书[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霍晓卫.居住区与住宅规划设计使用全书[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3]赵冠谦.新世纪住区建设的演进与模式研究[J].住宅科技.[3]赵冠谦.新世纪住区建设的演进与模式研究[J].住宅科技.

[4]建设部住宅产业中心.国家康居住宅示范工程方案精选第1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4]建设部住宅产业中心.国家康居住宅示范工程方案精选第1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唐燕, 运迎霞.生态住区几个相关问题之管见[J].规划师.[5]唐燕, 运迎霞.生态住区几个相关问题之管见[J].规划师.

[6]陈易.上海清东新区生态居住区规划与设计的准则[J].住宅科技.[6]陈易.上海清东新区生态居住区规划与设计的准则[J].住宅科技.

上一篇:科研院所内部控制研究下一篇:水平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