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家庭教育现状调查

2024-06-20

当前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精选十篇)

当前家庭教育现状调查 篇1

2015年12月21至26日,吉林省第二期创业教师高端培训在长春进行,共有来自省内39所高校的150余名就业创业相关指导教师参加了培训。在会上借机会向各高校负责或参与学校创业教育工作的老师发放了“吉林省高校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问卷”。本文结合调研数据,分析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策略。

一、吉林省高校创业教师队伍现状研究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一线工作者。调查分别选取吉林省高校35所院校的负责创业工作的教师或管理者为调查样本,其中涉及高校就业创业中心、团委、教务处、学生处等部门的工作人员,涉及本科院校32所,高职高专3所。(教育部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5月21日,吉林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58所,其中民办高校16所,本科院校37所,专科院校21所。)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调查问卷法和人物访谈法。围绕各高校创业教育政策、制度及文化环境、创业教师自身、创业课程设置等维度对调查对象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发放1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6份,占发放问卷的96.36%。为获得更丰富、直观的信息,笔者又深度访谈了6位创业教师。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 创业教育教师数量不足

从专职教师规模来看,有68.57%的学校只有不到10名专职教师参与到创业教育中来,甚至有11.43%的高校完全没有专职创业教师。

从调查结果来看,各高校主要是通过聘任校内外兼职教师作为创业教师的主要补充。其中有14所高校(占调查高校总数的40%)在校内聘任了10人以下的兼职创业教师,有15所高校(占调查总数的42.86%)在校内聘任10-15人作为兼职创业教师。兼职队伍主要以辅导员、团委和就业中心人员为主。

而选择外聘作为补充的高校中,65.75%的高校仅外聘了10名以内的教师团队,但外聘教师中,企业经理总裁和省内其它学校教师为主,企业HR为辅。可见,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是高校创业教育的薄弱点。

2. 创业教育教师质量不高

(1)思想认识不到位

创业教师对于创业教育的认识良莠不齐,不少教师认为创业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成为企业家,在这种观念引导下,必然将其视为少数学生需要的“精英教育”;而更多教师认为自己不具备经管类专业学习背景,所以不能够胜任,因此应由经管类专业教师来负责讲课;还有不少教师坚持创业教育重在实践,务必由团委、学生处牵头来搞活动;还有的教师认为创业教育就是要“以创业促进就业”,落脚点是就业,所以要就业中心来做。只有部分教师将其视为培养国家创新创业生力军的使命,所有教师均需对创业教育承担责任。这种理解上的偏差也客观上导致了教师队伍向学生传导了有偏差的创业观念。

从调查了解到,创业教育牵头工作目前主要由就业中心来负责。

(2)知识结构不合理

在对吉林省35所高校106位一线工作者的调查中,从图6可以看出,45.28%的创业教师学科背景为文史哲、艺术、体育等人文科学类,只有21.7%的老师具有管理学、经济学、法学背景。如图5

为补充理论知识不足的情况,吉林省高校教师参加了较多的相关培训。但目前对于市面上的创业教师培训,多数都是从创业者视角出发,对创业过程中涉及的创业者素质、团队沟通、融资等进行培训,缺乏具体有效的教授方法,教学内容定位不一。

(3)理论研究不足

从图7、8可以看出,吉林高校创业教师申报课题比例达到一半以上,但有近31%的教师没有参与到专项课题立项中来;从创业教育队伍发表的相关领域研究论文情况来看,106人中,只有7人发表了SCII核心期刊,18人发表过国家级期刊,共占比33.58%;却有61.32%的教师没有发表过相关研究论文。

(4)实践能力弱

根据调查结果,创业教育教师最应具备的知识中,实践知识是几乎所有问卷的共识,占97.14%。在对吉林省106位高校创业教师的调查中,从表2可以看出,仅有2.86%的教师已经成功创业,有31.43%的教师没有想好,甚至14.29%的教师不大算创业,这使得创业教育的课程大都是纸上谈兵。

3. 创业教育相关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通过调查,各高校在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方面进程不一,有的高校已经建设了完善的课程体系,80%以上的高校设有创业相关公共课、基础课,还有近15%的高校未设置相关课程,但总体上存在着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比率较低的状况。

二、吉林高校创业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了解到,目前吉林各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发展状态不一,有的高校走在全国前列,已经具有较强的示范引领作用,但是大多数高校仍然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总体上存在着较多问题。找到问题原因,对症下药,才能加快吉林省高校创业教师队伍建设,从而推进吉林省创业教育发展。

(一)重视不够,创业教师队伍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加强

在调查的35所吉林省高校中,大部分高校已经在就业创业中心、团委等部门设有创业教育指导队伍管理机构,但是只有6所高校设置了“教研室”,仅占17.14%,大部分学校并未建立独立的创业教育领导机构,也没有制订规范可操作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规划或实施方案,未制订创业教育工作考核或评价制度,没有健全系统的创业教育教师培训计划。

(二)管理、激励制度跟不上,创业教育教师无动力和归属感

在调查数据中,40%的学校完全未将创新创业成果纳入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中;51.43%部分考虑,作为附加条件。教师的实践能力弱,也与高校的管理与激励机制有关。根据调查,高校对教师创新创业的具体支持方式是有关创业的理论指导和课堂教授。高校教师可以到国内外其他高校进修、深造,但基本没有进入企业实践锻炼的机会。

(三)教育改革不够深入,创新创业教育缺乏丰沃土壤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指出:“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高校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很多高校目前仍受传统的教育思维影响,从创业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到创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都存在着与学生实际需求、社会需要的现实差异。

三、吉林省高校创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针对调查结果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吉林省创业教师队伍建设。第一,加强重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完善体制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方案,整体推动创业教育、高校创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层层落实。可借鉴其他省份、高校的优秀经验,推选示范校建设,以点带面推动全省创业教育教师建设;制定政策,鼓励创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兼职。第二,加大高校教育改革力度,更新教育观念,在全体教师中激发创新精神、明确创业教育目标,丰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第三,建立并完善切实有效的管理和激励机制,调动各类教师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来,对从事创业教育理论研究、指导创新创业大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教师在工作量、荣誉及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考量。第四,加大培训力度,制定符合教师实际的创业教师培训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提高创业教育教师理论与实践水平。第五,加强资源整合,强化协作,建立跨高校、跨地区的创业教育研究机构,以及创业专家导师团队,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教学指导和实践交流。第六,组建专业化创业导师团队,完善导师队伍人员的学历、专业、职业背景等结构,打造一支学者、企业家、技术专家、政府人员、风投专家等共同参与、专兼结合的创业导师库。

参考文献

[1]刘娅.云南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调研分析[J].文化教育,2011(13).

[2]王立范曾雯琦.吉林省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5(29).

[3]李春琴.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

当前家庭教育现状调查 篇2

肥城市潮泉镇初级中学 孙 超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正确的教育是我们的幸福,而错误的教育是我们的痛苦和泪水,也是我们对社会对民族犯下的罪过。”教育作为影响人的知、情、意、行的活动,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还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因为人的一生大多数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它在人的成长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组织,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因此,家庭不仅仅要给孩子提供生存的物质条件,更要为他们创造健康成长、正常发展的良好家庭教育的环境。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对每一个孩子来说,家庭教育不仅是做人的摇篮教育,更是成才的终身教育,它影响、决定和改变着孩子的性格形成、行为习惯、身心发展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家庭教育是教育之源,对人的一生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许多乡镇、村孩子上学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是不难看出,当前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家庭生产模式,家庭组成结构,家庭子女教育理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家长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自身修养,家庭教育方法的滞后和家庭教育方法的不适当,严重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农村家庭教育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作为一名农村教育工作者,深刻认识到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其对学生的影响,采取相应的对策,对改善家庭教育,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一、当前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思想认识的误区

(一)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多数农村家长重视分数、轻视育人。

一些农村家庭父母由于当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非常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跳出农门,有一个好的前程。存于这种思想,不管孩子特长和兴趣爱好,一味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以强压态势逼迫孩子学习,一旦孩子考试成绩优秀,家长就满面春风,喜形于色。反之分数考砸了,就满天乌云,埋怨责怪,甚至动手打骂。对与孩子思想道德教育,从不挂心上,不管平时孩子心理需求,行为能力怎样,一味追求高分数、好成绩,使孩子从心理上和家长背道而驰,甚至有的孩子明着不和家长对着干,暗地里却和家长较劲,迷恋于网络游戏,倾心于男女学生的卿卿我我,学习成绩每况愈下。

2、大多数农村家长忙于赚钱、疏于管理缺乏与孩子的交流。改革开放加速了农村多元化经济的发展步伐,农民有的外出经商、打工,有的在自己家门口承包土地搞种植、养殖等。无论是哪种形式都使家长的注意力放在赚钱养家上,顾不得和孩子交流沟通,更谈不上关心孩子的学习。自制能力强的孩子,能够理解父母的不容易,发奋学习,争取将来有一个好的归宿。自制能力、约束能力差的孩子,上课不注意听讲,下课不完成作业,自由放飞逃学,久而久之学校家长都管教不了,小小年纪只有弃学在家。

父母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是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础。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能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许多家长认为,他们的任务就是给孩子提供吃穿,学习教育是学校老师的事情。有一大半的家长不检查孩子的作业,更不要说辅导孩子功课,问孩子学校里的事了。农村家长的封建等级观念强,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所需要的是服从,根本没有与孩子沟通的意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父母经常打骂孩子的较多。

3、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较多,农村家庭隔代教育的现象比较严重。现在农村家庭中父母都在外打工的情况较为普遍,这样教育子女的任务就落在了爷爷奶奶身上。这种隔代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过去家庭条件差,当时的父母极少宠爱孩子;现在祖父母把那一份宠爱加倍地给予了第三代,造成了溺爱。有些祖父母在带孙子孙女时担心出差错,所以对孩子百依百顺。他们所具有的是一种非常原始的“养育”观。同时,祖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在农村很少接触新事物,影响了对孩子的教育。隔代教育对孩子个性发展有许多负面影响:过分的溺爱和迁就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遏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影响孩子个性和优秀品质的形成。

(二)农村家庭教育思想认识的几个误区

为了对农村家庭教育状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我们课题组采取随机抽样的办法,设计印发了100份家庭教育问卷调查表,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比较,我认为目前农村家庭教育思想主要存在以下误区:

误区之一:打骂就是教育孩子。

调查数据显示,16%的家长经常打孩子,81%的家长偶尔打,从来没打过孩子的仅为7%。家长打孩子是一种无奈、无能、简单、粗暴之举。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接受了一种暴力教育,因此想他将来成为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无异于缘木求鱼。之所以93%的家长都打孩子,是因为我们从祖宗那儿继承了打孩子的“优良传统”。古语云:“棍棒下面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才”。大家都把打骂孩子当作教育孩子的最直接、最简单、最有效的“法宝”。

误区之二:教孩子做作业就是辅导。

在“您是否辅导过孩子学习”一栏中,有16%的家长选填了“经常辅导”,46%的有时间就辅导,7%的想起来就辅导,15%的孩子找才辅导,16%的从未辅导。从这些数据中不难看出,真正没有辅导过孩子的家长还是很少的一部分,说明大多家长都很重视孩子读书。但问题是,通过走访调查得知,我们的家长错误地认为辅导孩子就是教孩子如何做作业。更有甚者,他们不惜牺牲工作或休息时间,代替孩子抄题,代为孩子拟写作文提纲,代为孩子查字典,代为孩子列应用题算式。有家长说:“我的孩子真气人呀,他写作文你讲一句他就写一句,你不说,他就一句也写不出来了。”可想而知,这样的辅导能有多少实效?

误区之三:与老师交流就是告孩子的状。

在“您愿意与老师交谈的话题是什么”一栏中,64%的家长愿意与老师交谈关于孩子的话题,13%的是关于家教方面的,3%的是关于孩子在家表现情况的,18%的是关于老师如何严格要求学生的。在多少次家长会和走访学生家长时,家长“异口同声”的都是有关孩子在家不听话、不做作业、乱花钱之类的“御状”。有时家长会开着开着就开成了家长们的“告状会”、“申诉会”,走访家长成了家长“上访老师”。因此,孩子怕开家长会,怕老师到家走访,怕老师与家长见面,也就不足为怪了。

误区之四:严厉才是好老师。

在“您对学校和老师有何意见和建议”一栏中,36%的家长要求老师对学生要管严些,只有13%的要求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多方面培养孩子能力的,10%提出解决学生生活和学习偏科方面的意见和建议。41%的家长没提任何意见和建议。不难看出,大多家长还是关注学校教育的,但在这些学生家长当中,占相当比例的家长希望老师对学生要管严些。中国历来推崇师道尊严,认为“严师出高徒”。

误区之五:老师是万能的。

纵观整个调查统计结果和我们平时的所见所闻,我们还不难发现,我们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像把病人送到医院,感觉到进了医院,把病人交给了医生,就像找到了救命稻草,一切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医生身上一样。同样,我们学校,我们老师也不可能包治百病,我们不能把老师当作神,不能把老师当作教训孩子的工具,不能认为老师是万能的,是无比崇高的。我们也要食人间烟火,我们也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的。我经常听到家长教训孩子说:“你再不听话,我就去跟你老师说。”“你看看,你老师来了,你还在那儿玩。”“你老师都说了,你还这样?”从这些话语中,家长有意无意地把师生关系推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尴尬境地。

二、解析影响农村家庭教育的主要成因

1、家长自身素质影响。大多数农村家长自身接受教育的程度较低,他们知识结构狭窄,教育理念较为落后,没有足够的方法和较强的分析认知能力,解决孩子教育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升不到更高层次,必然在家庭教育中出现一味追求高分数、简单冷漠、放任失管等这样那样的问题。

2、家长工作特点影响。当前很多农村家庭的收入主要还是依靠种地、打工,繁重的劳动、生活的压力,许多家长力不从心,即使心中惦记也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生活,更谈不上研究教育方法和孩子谈谈心、交流交流思想,这种现象在目前的农村中普遍存在。

3、家庭生活环境影响。大部分农村家庭不注重读书,家庭学习氛围淡薄,因而致使一些孩子没有养成课余读书的良好习惯,假日里更是只痴迷于电视、玩耍和上网,弱化了学习的兴趣,导致了学生学习不思进取。一些单亲、离异家庭的不和谐给学生心里造成阴影和压力,轻则放弃学业,重则会跟着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变坏,甚至走上赌博、偷窃等违法道路。

三、改变农村家庭教育的对策建议

1、发挥女性在家庭中的作用。母亲在家庭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女性要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主动承担家庭教育责任,对子女要严教与爱护并施,克服那些溺爱,放任不管的消极行为。

2、提高家长素质。父母的文化素质是孩子成才的重要因素。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要根据农村实际情况,适时举办家长培训班。采取以教师讲授与座谈讨论,放映家教光盘、电影等形式。讲述成功家庭教育实例以及经验,大力宣传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倡导形成科学、民主、关爱的家庭教育方法。构建“学校家庭村镇三结合”指导网络,努力转变家长教育观念,传授现代家庭教育指导方法技巧等,以提高家长的德育素养和科学育儿能力。

3、营造和谐家庭关系和学习环境。和谐的家庭成员关系是实施家庭教育的有效保证。为了学生健康成长,家长之间要勤于沟通,减少摩擦,建立互敬互爱夫妻关系,对长辈孝敬,对子女关爱的和谐关系,同时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人格,要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平等相处,切忌采取棍棒教育。要尽量给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使其身心愉悦的茁壮成长。

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及应对措施

肥城市潮泉镇初级中学 孙 超

当前家庭教育现状调查 篇3

家庭是孩子生活、生存的最主要的场所。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期——身心急剧变化、多转折。初中生(少年)是处于最难教育的时期——多变;初中生(少年)是处于“危险”的年龄期。初中生阶段身心发展充满矛盾,错综复杂。他们的心理变化往往是在短期内发生的,常具有突然性、急剧性的特点,如果关心不够,教育不当,就会常以固执、粗鲁的方式反击对抗。他们不畏权威,不畏成人,不畏家长、老师,其行动往往不计后果,容易产生偶发性错误,偶然性犯罪。因而,此时如果教育不当,或教育不及时,容易使初中生走上与社会要求相悖的道路。尤其是作为重要教育场所的家庭教育显得尤为举足轻重。

二、调查内容方式

了解初中生家庭教育需求认识现状,是我们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需要,那么,目前我校初中生对家庭教育现状的需求如何?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为时两个多月的深入调查。

调查对象:丹江口市丹赵路中学七年级的学生及家长。

三、调查数据与分析

(一)调查数据统计

1、学习环境:

除教材外家里藏书30本及以下的近90%,其中没有的近10%.订有报刊杂志的只有20%;有电脑的近40% 。

在家里经常听到的话:我们这么辛苦赚钱,还不是为了你们占80%,这一次考试第几名占50%,考不上大学就在家做力气活占50%,你怎么这么笨啊,每次考试总不如人家占25%。

2、自主性:

生活习惯上:自主性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按时起床、扫地、洗衣物等小家务事的占75%;学习习惯:自主性很强。自己知道学习,不用家长操心,放学回家后先完成作业占80%。

你认为读书的主要目的是:读书是为了学知识、明道理90%。

你希望自己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教师、医生占35%,没考虑过占10%。

3、观念、关系:

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你认为:父母和孩子之间很少共同语言,很少沟通占35%;孩子的学习是最大的问题要想办法帮助孩子提高成绩占25%;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差需要家长帮助提高占24%。

父母关心孩子成长:应该以身作则,如要求孩子努力、刻苦,父母也要勤奋、敬业占90%。

你认为父母批评孩子哪种方法最有效:摆事实讲道理占50%;与孩子讨论、允许申辩占35%;暗示、提醒占20%。

你与父母的交流中,觉得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和父母讲道理讲不清近占50%;孩子的意见父母不愿意接受近占40%;父母总是强迫我接受一些事情占20%。

你与的父母关系如何:很亲近60%;一般化40%。

父母在你心目中的形象是:严师近40%;朋友40%;警察、裁判20%。

你与父母在一起时经常感觉到愉快65%;宽松30%;紧张、无奈近25%。

4、交流沟通

你的父母经常问你学校的事情吗?经常和你友好的交谈吗:经常近30%;偶尔近65%;你的父母或家长经常打你吗:经常10%;偶尔75%;从来没有15%。

你的父母要求你做家务活或其他的劳动吗:经常劳动45%;偶然会做55%。

你问父母一些问题,他们都乐于回答吗:乐于60%;一般、不乐于40%。

父母最关心你的是:身心是否健康45%;学习成绩是否优秀进步45%;将来是否有出息近20%。

父母孩子的关系模式:平等民主和谐的朋友关系近70%;专制简单粗暴的长幼尊卑关系15%。

你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朋友式关系近40%;父母地位要高于孩子40%。

父母与你在一起相处时,是一种天伦之乐,也是家庭生活的美好时光:赞同70%;基本赞同近30%。

父母是怎样与你沟通的:命令式25%;平等式80%。

父母与你沟通的主要方式:在共同的活动中25%;餐桌上25%;谈心40%。

(二)数据分析

1、从学生角度看家庭学习环境、氛围较差。缺乏必要的物质(藏书、杂志、电脑等学习辅助材料)储备;以及精神支持(父母的关注、共同生活、而不是唠叨、呵斥)。

2、就自主性而言。大多数学生学习、生活自主性较强,学习目的较为明确,对自己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家长、老师认为的幼稚、不知道)。

3、对于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家庭教育观念及关系的看法。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坦诚——与父母很少共同语言;有逾九成学生认为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如要求孩子努力刻苦,父母也要勤奋、敬业;逾六成的学生认为父母的形象是严师、警察、裁判;与父母关系一般化的占四成;与父母在一起时感到紧张、无奈的近四成;有五成的学生在与父母的交流中感到——和父母讲道理讲不清。

4、亲子沟通方面。父母经常过问及友好交谈偶尔的占65%,父母经常打学生方面-偶尔的占75%,父母最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的45%,学习成绩的45%,将来是否有出息的不足两成——家庭教育的短视化、功利化凸显无疑,亲子关系模式简单粗暴的近两成,沟通的主要方式在共同活动中仅占25%,餐桌上25%,谈心的四成——方式值得商榷。

从学生角度审视家庭教育,形式不容乐观,亟待改观,但是,由于家长个体长期以来成长发展的惯性使然,加之家庭生活责任所迫,又缺乏学习新知识的欲望(缺乏自知),使得家庭教育的健康发展愈发艰难。

四、对策与建议

(一)家庭层面

每一位家长都要认识到做父母的责任,要认识到科学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业成功的重要性,不要过分依赖学校,要提高自身的素养,起到一个榜样示范作用,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并且积极主动寻求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点,家庭中达到正确有效的教育理念,形成一致的教育手段,积极学习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方法,从而培养身体健康,人格健全,习惯良好的好孩子。

(二)学校层面

形成多样化的与家长沟通的方式,不要只单一的局限在家长会上,改变家长会形式,制定家长学校章程和考核办法,落实好家长学校的任务。

(三)社会层面

加大对家庭教育的正确指导和宣传力度,举办家庭教育学校,落实家庭教育经费,配备家庭教育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进一步加强家庭、学校、社区的合力,形成时时处处教育的网络格局。

面对处于不利经济地位和离异等特殊家庭,我们社会除了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外,在工作上还应该对特殊家庭给予特殊的帮助。

綜上所述,为了取得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共同配合,尤其是家长要全面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既要提高父母的自身素质,还要注意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要在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和能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上下功夫。

当前家庭教育现状调查 篇4

社会责任感是一个广义和狭义兼具的概念,本调查立足的是广义的社会责任感,主要涉及家庭责任感、社会公共责任感和国家民族责任感三个方面。问卷采取选择题和五点式两种形式,选择题主要测评青少年的责任认识和责任情感状况,五点式量表主要测量青少年的责任行为情况以及对与责任有关的价值观念的认同程度。

调查对象是来自陕西、青海、新疆、河南以及内蒙古的初高中学生。课题组共发放2 350份问卷,回收2 068份问卷,回收率为88%,有效问卷1 978份,有效率95.65%。其中男生924人,占46.7%,女生1 054人,占53.3%;初中学生1 131人,占57.2%,高中学生847人,占42.8%。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了原始数据录入和整理,并进行了相关的描述统计、均值比较和相关分析等工作。

一、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发展现状

1.有一定正确的责任知识

责任感是责任认知、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的统一,其中责任认知的发展是以责任知识的掌握为基础。[1]责任知识即有关“责任”本身的基本知识,包括个体的责任规定性、责任的内涵与价值、责任的实现条件等。缺乏正确的责任知识,会阻碍责任认知能力的发展,也会影响责任的认同与践行。

本次调查从责任与生活的关系、责任与人的心理需要以及责任与自由的关系三方面检测了青少年的责任知识情况。调查发现,74.0%的被调查学生赞同“履行责任是一个人价值的体现”,73.5%的学生认可“责任与幸福生活息息相关”,71.9%的学生认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说法。58.3%的学生不认为“承担责任对人的自由生活是一种限制”,67.5%的学生不认同“尽责就是服务他人,但对个体自身没有好处”的说法,50.4%的学生不认为“履行责任与获得安全感,没有必然联系”。总体而言,青少年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正确责任知识,能意识到责任的重要价值。当然,也有1/3甚至更多的青少年在某些责任知识上存在不良认识,这也是不能不引起注意的。

2.有较积极的责任情感

责任情感由同情心、义务感、良心、羞耻感、爱心与奉献精神构成。[1]近年由于一些令人震惊的学生不良甚至违法事件如药家鑫案、复旦投毒案,以及青少年群体欺侮事件等的出现,青少年的同情心、爱心、羞耻感等引起了人们的担忧。课题组对青少年的同情心、羞耻感、愧疚感等进行了调查,发现大多数青少年表现出了令人欣慰的积极责任情感。面对“青年人和老年人争抢地铁座位”事件,绝大多数学生选择青年人让座,除了出于尊敬的心理(46%)外,还有19.0%的学生出于“我们也会老”的心理,15.9%的学生担心老人摔伤。对于“中国式过马路”现象,45.2%的学生感到羞愧,认为显现了国人的陋习,9.2%的学生感到气愤。86.1%的学生会因自己让父母失望或痛心而感到内疚;74.6%的学生在做了有损集体荣誉或社会公德的事时会出现自责心理;60.5%的学生对那些对他人漠不关心的人有厌恶之情。

调查也发现,正义感(81.7%),爱心、同情心(81.3%),为社会、为他人着想和服务的意愿(74.9%),合作互助精神(72.4%),明确的是非观念(69.5%)是青少年认同度最高的五种社会责任感的品质表现。这与责任情感的基本构成是吻合的,反映了青少年对责任情感有较好的认知。但是,羞耻感的认同度较低(18.1%),这说明青少年对羞耻感与责任感之间的关联认识不足。

3.家庭责任意识明显,“孝敬父母”被认同为社会责任感的首位表现

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会有哪些行为表现这一问题能反映青少年在社会责任感上的倾向性。调查发现:“孝敬父母”被青少年普遍认同为社会责任感的首要行为表现;其他4种行为分别是关心他人,别人有难时伸出援手;正视自己的错误,敢于承担行为的后果;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有集体荣誉感,积极与人合作。同时,73.8%的被调查学生认为承担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是应尽的义务。可见青少年非常看重家庭责任,有较强的家庭责任意识,这从他们对“啃老”现象的认识上也能窥见。70.6%的学生能体会到父母的辛劳付出,对啃老行为感到羞耻;23.5%的学生认识到个体的自食其力,对啃老行为非常痛恨。相比于前者,这部分学生的家庭责任感深化了,由情感上“体谅父母的辛苦”深入到“应该自食其力”的行为选择上。

4.有较好的社会公共责任认知,对不良社会现象有正确的认识

社会公共责任感是本次调查的重点。课题组选取了近年媒体讨论较多的热点事件,如“中国式过马路”、破坏名胜古迹、食品安全和绿色出行等。通过考察青少年对这些事件的态度和看法,判断他们社会公共责任感的发展情况。

总体而言,被调查学生表现出较好的社会公共责任认知,赞同(79.8%)“每个人都有责任使这个社会变得更美好”,支持绿色出行倡议,对中国式过马路、破坏名胜古迹、生产不安全食品等不良现象持否定态度。值得肯定的是,部分青少年对一些问题的认识表现出明显的公共生活意识和较深入的责任情感。如面对“中国式过马路”现象,39.8%的被调查学生认为与人们缺乏规则意识有关。在食品安全问题上,55.4%的学生认为无视食品安全的生产行为有违职业道德,有了职业道德意识;18.5%的学生认为这“会伤害很多人的利益”,表现出公民应有的公共精神。 同样,生产者缺乏职业操守和自律(48.6%),企业和生产者缺乏对消费者生命的敬畏(40.6%),也是被调查学生认为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两个主要原因,仅次于追求物质利益(51.6%)和国家相关部门监管不力(50.6%)两项。可见,社会规则、职业道德与公众利益已经成为部分青少年思考社会问题的重要角度,社会责任意识有了更深入的表现。

5.有一定的国家民族身份感,“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最令青少年引以为豪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家认同、民族认同问题日益凸显,国家民族责任感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课题组通过国家危机感、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对青少年的国家民族责任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青少年(71.9%)能感受到国家发展面临许多挑战,有一定的危机感。77.3%的学生对传统美德有积极的态度,认为应当继承传统美德,部分学生认识到传统美德的现代价值,将其与民族文化和象征联系起来,体现了对民族文化的积极情感。此外,今天的青少年具有一定的民族自豪感,“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54.9%)是最令他们引以为豪的事情,其次是历次大灾难面前国人的团结一致(52.9%)、科技的快速发展(33.1%)以及国家国际地位的提升(32.6%),这也得到了教师和家长(分别为60.0% 和53.4%)的认同。总体上看,当今青少年虽然没有把国家、民族时刻挂在嘴边,但他们有一定的国家民族身份感,在内心中对国家发展、民族传统也具有较积极的情感。

二、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主要问题

青少年在家庭、社会和国家民族方面形成了一定积极的责任意识和情感,但是调查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和注意的问题。

(1)个人利益倾向明显,社会公共责任和国家责任的认同度相对不高。当今个体化、功利化的生活取向已经显露,这在青少年身上也有了表现。凡事只顾及自己的利益,成为青少年突出的不良行为之一,在青少年学生、教师及家长的调查中分别排在第二、第三和第四位。在行动上,34.6%的学生做事时一般不顾及他人的感受,29.6%的学生对此“不确定”。进一步而言,虽然青少年表现出了较好的社会责任认知,但相比于家庭责任,社会公共责任和国家责任的整体认同度并不高。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良行为(6.7%),有民族自豪感,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6.6%),力所能及地维护周边的环境(4.6%),关心国家大事(4.5%),这些是青少年认同率最低的四种社会责任感的行为表现。在意识上,“各扫门前雪”的思想不乏少数,约1/3的青少年学生(32.5%)认为它在今天很适用。在行动上,担当社会公共责任的积极性有所欠缺。如在绿色出行上,15.3%的学生认为这不符合现代人较快生活节奏的需要,12.7%的学生认为关键是政府应该加大治理力度,8%的学生认为应由企业负责改善。在国家民族责任上,教师和家长普遍反映青少年具有一定的民族自豪感但并不强烈。

(2)责任认知与责任行为存在脱节现象。相比于责任认知上的较好表现,青少年的责任行为滞后,责任认知与责任行为存在脱节现象。虽然很多青少年认为应该孝敬父母,但“不尊重、感恩父母”是其最明显的不良行为,在学生和教师的调查中均排在第一位,在家长调查中排在第三位。当与父母产生分歧时,55.2%的青少年愿意尝试和父母沟通,然而据家长反映,在八种良好家庭行为表现中,青少年在“主动与父母沟通并且不以极端方式解决冲突”方面做得最不好(9%)。在社会公共责任方面,青少年的行为表现也欠佳。面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一半的学生表现出无奈或沉默状态,承认“已经习惯了国人的某些不良行为”。面对破坏名胜古迹的现象,仅有一半的青少年选择上前制止;其余学生要么选择无奈,自己管不了(24.6%);要么选择提醒自己注意(12.6%);也有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3.3%)和已经司空见惯了的(2.8%)。对于食品安全问题,也仅有18.0%的青少年学生选择若是知情会举报这类事。

(3)缺乏勇于担当行为后果的责任。责任是尽责与问责的统一,既包括主动承担某种责任,也包括因没有做好分内之事而承担的行为结果。后者是一个人履行责任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人具有责任感的重要体现。只有敢于担当行为的不良结果,才能真正承担起社会责任。然而,在今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推诿责任,不敢承担后果的行为在青少年中并不少见。调查发现,“为自己的不良行为找借口”是青少年普遍的不良行为之一,在青少年学生的调查中排在第四位,在教师和家长的调查中均排在第二位;而且47.8%的青少年学生承认在承担行为后果方面感到非常痛苦,24.0%的学生不确定。

2.原因分析

(1)社会大背景中价值选择的感性化与私人生活意识的扩张。受功利化生活取向的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表现出感性化特征,即人们在做出某种价值选择时,更多是从自身利益需要和主观感受出发。“我的利益”“我的权利”“我的成功”“我喜欢”成为人们惯常的思维角度,而他人的利益、权利和感受,以及“我的义务和责任”并不被关注。价值选择感性化的背后是个人主义的扩张,是一种自我沉溺、自我封闭、自我迷恋的私人生活意识的扩张,即所谓的“自恋者”人格。调查就发现,在“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是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认可的”认识上,25.4%的学生不赞同这一说法,17.4%的学生选择“不确定”。在学校教育空间中,个人主义演变为竞争性个人主义,一种“把学生塑造成为教育竞技场上的‘角斗士’”,“倡导占有式的个人竞争,鼓励学生去竞争更多的资源,去占有更好的教育机会”[2]的取向。

责任“源于人际间的相互依存性”[3],它是人的社会性的规定和体现。只有意识到责任蕴含的关系以及承载的意义,个体才能对责任形成感知与认同。这是一个理性的思考过程,也是一种共同体生活意识生长的过程。个体主义的凸显无疑会导致共同体意识、社会意识的后撤,正如有学者所言:“‘自恋者’迷恋自我以及以自我为圆心的亲密小圈子,将自己封闭于私人天地或者将公共空间洇透私人气息,导致公共空间的死亡。”[4]于是,责任被等同为对己负责,对自己的利益负责,社会责任被忽略了。如此的社会氛围给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带来了阻力。

(2)应试教育氛围中退隐的社会角色意识与受阻的责任担当机会。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扮演一定的角色,有角色就有责任。积极承担角色,履行角色规定的行为,既是担当责任的表现,也是发展责任品质的过程。然而,在应试教育依然挥之不去的氛围中,学生的社会角色意识和责任担当却受到了限制。一方面,青少年学生被标签和形塑的核心身份和角色是“学生”,学习、上课、作业、考试构成了他们生活的主色调,一切与学习、升学无关的事都被认为是不合理的;另一方面,在学习之外,学生被剥夺了各种实践责任的机会。在家庭中,父母基本包办了一切家务,“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成为父母最欣赏的学习状态。在学校中,能激发责任养成的公共话题讨论、社会实践参与,以及参与学校公共生活建设等都成为奢侈之事。这些在无形中影响了青少年对家庭成员和社会公民角色的积极采择与认同,影响了他们对责任的感知与体验。因此,调查发现40.8%的青少年学生承认不清楚自己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3)学校责任教育不到位。进入中学,青少年将经历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所言的角色混乱对角色同一的阶段。随着对多样角色的发觉及自主意识的发展,青少年对自身的责任将会有更多的认识和体悟,在这一阶段开展责任教育非常重要。然而,我国目前中学的责任教育并不是很令人满意。调查显示,15.6%的学生认为学校基本没有进行过责任教育;33.2%的学生认为很少且很多是形式化的;12.9%的学生认为班主任在平时工作中渗透过;20.8%的学生认为在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中老师提及过;14.2%的学生认为班主任在班会课上涉及过;3.2%的学生认为上述方面都没有出现过。即便是思想品德课所发挥的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42.9%的学生认为作用不大;40.3%的学生认为有的有作用,有的没作用;16.5%的学生认为基本没什么作用。

学校责任教育的不到位,与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尴尬境地有关,也与我们缺乏对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深入研究与积极推进有关。

三、学校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对策

担当责任,是一个人步入成熟的社会化阶段的重要表现,也是公民的重要品质之一。在中学阶段,社会责任感教育应该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教师应该自觉地、有意识地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

1.构建学校的公共生活领域,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指出,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民主的公民只能成长于民主的生活。[5]同样,责任也必须在生活中养成。青少年对社会公共责任缺乏关注与其缺乏公共生活的氛围有很大的关系。立足学校公共生活领域的开启,在公共生活中养成责任品质,应该成为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基本定位点。

刘铁芳教授指出,当人们摆脱家务之私和一己生活方面的关怀,开始与其他人就彼此共同关切的事情有所交流之时,公共领域就由此而生。[6]因此,构建公共生活领域,学校至少需要关注两个方面:第一,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学校公共生活的构建。在竞争性个人主义的教育氛围中,学生们已不再关心学校生活的质量,更慢慢失去了参与生活建设的主动性,“参与班级管理”被青少年看做最不能有效提高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形式正说明了这一点。这也提醒学校、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参与公共生活建设的主动性。这需要学校赋予学生参与的权利,权利与责任相配伍,没有权利就很难主动承担责任。为此,学校各项规定的出台、各种校园活动的安排应积极听取、尊重学生的意见,班主任教师应适时放手引导学生组织、管理班级事务和活动,鼓励学生社团的发展,积极发挥社团的作用。第二,创造讨论社会公共话题的空间。学校应该积极结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在学生中开展时事、热点话题的民主交流和讨论,激发他们对公共事务的关注。事实上,这种形式也是青少年认为的五种有效的社会责任感教育途径之一。

2.加强核心价值的渗透与培养,推动社会责任的认同与践行

责任是人的一种价值选择,人们选择是否承担责任以及承担多大的责任,都取决于其对责任所承载的意义的认识与认可,这与人的价值观密不可分。同时,责任并不像诚信、感恩等是一个边界非常明确的品质,它往往内含了很多德行。所以,说到底责任是一个价值系统,社会责任感教育应该是一个围绕“社会责任感”的价值教育体系。加强核心价值的渗透对于引导学生内化社会责任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在价值多元时代中更加必要;同时,它也是构建公共生活所必需的,因为公共生活是以公共价值为内蕴的。

基于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需要,核心价值教育的内容应涉及家庭生活、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以及国家生活等领域,具体包括正确的责任观、家庭观、公民观、职业观、国家观等,以及尊重、参与、公正、团结、诚信、关爱、互助、爱国等价值品质。学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核心价值的渗透与培养,如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渗透核心价值的学校精神文化活动以及相互尊重、关爱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建立等。

3.优化思想品德课教学,并辅以多样的教育活动

作为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思想品德课在中学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加强、优化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实施社会责任感教育必不可少的途径。目前,“责任”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应该立足教材并结合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充分挖掘责任话题,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以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水平。在这里,教师要注意开展价值对话,包括师生在责任情境中围绕相关价值问题或事件展开的对话,也包括双方直面价值冲突展开的对话。

除了“较好的思想品德课教学”(35.7%),“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61.5%)、阅读(46.8%)和班级组织的活动(40.8%)也是青少年认为提高社会责任感的良好活动形式。阅读是一项能够涵养人的心灵、供给精神养料的活动。它被看做是提高社会责任感的一种有效途径,反映了青少年独特的心理发展需要。学校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阅读意愿并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有益书籍,感受榜样的熏陶;同时,学校、教师应该积极结合学生的需要开展有意义的班级活动,不论是辩论、文体还是班级社团活动,也可以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社会服务活动。这也有助于解决责任认知与责任行为脱节的问题。

4.注重结合青少年的发展困惑,推动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实效

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学生进入了“心理断乳期”,开始与父母、老师和长辈有了距离,内心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情感和体验。这一时期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就是青少年的发展困惑或心理所需。把握青少年的发展困惑,有针对性地渗透社会责任感,能使责任的引导更易于被他们接受、认同和内化。调查发现,当前青少年平时关注或讨论较多的话题集中在日常生活中的烦恼(15.4%)、娱乐(14.6%)、交友(14.1%)、与父母的关系(10.5%)和个人发展(10.3%)五个方面。其中除了娱乐与社会责任感缺乏明显的关联外,其他四个方面都牵涉责任话题。学校和老师应该以学生的心理和人生发展话题为契机,引导学生认识、感受“责任”的重要意义。同时,教师要客观、公正、宽容地对待学生在学习、交往、承担班级事务、参与班级活动等方面出现的不当之处,要注意结合青少年“好面子”的心理,引导他们正视行为的不良结果,鼓励他们敢于并主动承担行为的后果。在这方面,教师特别需要注意与青少年学生建立真诚、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善于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素材或资源,促使他们真实地表达心声与认识;注意倾听、捕捉、尊重学生原有的责任认知、情感体验、行为经历等,克服其障碍心理。

参考文献

[1]张积家.试论责任心的心理结构[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4):45-47.

[2]叶飞.公共交往与公民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9-60.

[3]况志华,叶浩生.西方学界关于责任起源的三种构想及其比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4):53-58.

[4]高德胜.解放的“剥夺”:论教育如何面对个体人的膨胀与公共人的衰落[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1):14-19.

[5]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7.

当前家庭教育现状调查 篇5

评语是教师用文字语言对学生一定时期内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出的总结和评价。给学生写评语是教师的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具有导向、诊断、强化等功能,是教育工作的一种有效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好的评语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有利于教师回顾和检查自身的工作,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育教学;为继任教师了解和教育学生提供依据;有利于家长了解子女,以便更好地配合学校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写得好的评语会对学生产生较强的激励与教育作用,将给学生今后的成长产生重大的影响。

然而在现实教育活动中,通过初步调查我们发现,教师给学生的评语往往出现许多偏差:一是缺乏全面性,偏重课内表现,忽视课外表现;偏重校内表现,忽视校外表现;偏重学习成绩方面,忽视德、体、美、劳等其他方面的表现。二是缺乏科学性,缺乏两点论的观点——要么全是优点,缺点轻描淡写只提一句,要么罗列了许多缺点,而没有一项优点,使学生失去上进的积极性和勇气;缺乏发展的观点——以学生一时一事的表现轻率地断定学生今后的发展。三是缺乏个性和针对性,评语抽象、笼统、公式化,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体现出学生的个性。许多教师总是先写优点,后写缺点,再写希望,对每个学生几乎都是相同的空话、套话。无关痛痒的希望,不能使学生正视自己的缺点,不冷不热的赞扬,也不能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这使学生感到每次都是那几句套话,因此看后无动于衷。四是缺乏激励性,生硬的评语被学生视为给家长的告状信,对后进生反面批评多于正面表扬,后进生由于经常受批评而造成自卑、胆怯、缺乏自尊心;甚至有的教师把评语当作惩罚学生的手段,动辄以写评语来威吓学生,这样不仅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造成师生的严重对立。这些偏差使得教师的评语失去了应有的教育功能,这样的评语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评语是教师写的,它往往鲜明地反映教师的教育观和学生观,教师评语的种种偏差折射出当前教师的教育观念与素质教育要求的偏离。

20世纪80年代后期,素质教育研究在我国兴起,到90年代伊始,这一研究逐渐成了热潮。近几年来,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具体措施,评语的改革正在实践中。在普通教育领域内,已有不少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创造、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如烟台市芝罘区一些学校实行“鼓励性评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评语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涉及到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评语使用方法和手段的改变和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等多个方面。为了更好地、全面系统地进行评语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一方面,要在继续试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烟台等地的经验,另一方面,还需在全面调查和系统分析教师评语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出一整套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语改革的方案。而目前,对教师评语现状的系统调查与分析略显不足。为此,本课题试图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当前教师评语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的现状,根据所获资料分析造成教师评语偏离素质教育要求的种种因素,指出教师评语中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而需要改变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略)

二、研究方案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本项目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特色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标

了解当前教师评语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的现状;根据所获资料分析造成教师评语偏离素质教育要求的种种因素;指出教师评语中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而需要改变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为今后教师评语改革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争取在某一两个方面取得突破,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研究内容

1.现状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了解当前中小学教师对学生的评语在全面性、科学性、个性和针对性、激励性等方面的情况,了解中小学学生和家长对教师评语的反映情况。

2.原因分析研究

分析影响教师评语的若干因素:教师的教育观念的影响;评语的使用方法和手段的影响;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的影响。

3.对策研究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指出教师评语中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而需要改变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为今后教师评语改革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教育理论为基础,探求影响教师评语的种种因素和改进办法。搜集资料综合采用观察法、调查法(包括问卷、访问、座谈、个案调查)和文献法等。整理资料采用教育统计方法、枚举证明的分析方法和内容分析方法等。

(四)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

(1)确定研究课题: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查阅有关文献,做初步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初步的研究设想,履行立题手续。

(2)进行研究设计:包括确切表述研究课题;进一步明确研究目的,分解研究目标;提出研究假设;确定研究对象,设计选择样本的方法及样本数;确定研究内容;规定研究时序;选择研究方法与手段;设计研究工具,编制座谈提纲、访问提纲和问卷等。

(3)制定研究工作计划:包括划分工作阶段与程序,明确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估算每阶段所需的工作时间,确定研究的组织形式,对研究经费进行预算。

2.实施阶段

(1)搜集、获取资料,形成科学事实:本研究综合采用观察法、调查法(包括问卷、访问、座谈、个案调查)和文献法等来搜集、获取资料。

(2)整理、分析资料,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首先核查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完整性,如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补救。然后对资料进行分类。对非数量资料进行归类、整理,运用枚举证明的分析方法和内容分析法,加以综合、归纳,给予归因。对数量资料进行评定、登记,运用教育统计方法进行统计、编制统计表、统计检验。最后,综合全部材料,对调查所得结果进行分析: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得出结论,对获得的结果进行理论上的解释,根据调查结果对教育提出改进的建议,并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新课题。

3.总结阶段

包括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总结研究工作和评价研究成果。

4.时间

研究时间为期一年。

(五)本项目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探求影响教师评语的种种因素。

(六)本项目特色创新之处

从素质教育要求这一新的视角来审视教师的评语,从教师评语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这一新的角度来探究影响教师评语的种种因素,如评语的使用方法和手段的影响。

(七)最终成果形式

调查报告及系列论文。

当前家庭教育现状调查 篇6

【关键词】高中物理 课后作业 现状 问题 改进对策

本文以下将当前高中物理教学课后作业现状以及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简单分析与介绍,并且针对上述所存在的问题而提出几点建议与对策,从而有效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与水平。

一、试析当前高中物理教学课后作业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物理课后作业的布置没有针对学生们的个体差异

根据目前来看,高中物理教学教师在进行布置物理课后作业的时候,并没有结合当代学生们个性差异特点而进行,对全部的同学布置同样的作业,以至于有些学生顺利完成了作业,而有些学生们则对其没有足够的兴趣而不愿意完成作业,因此,教学教师需要结合学生们的性格特点来布置物理课后作业。

(二)布置物理课后作业没有坚持适宜性原则

当前物理教学教师由于自身缺乏教学经验,以至于在布置物理课后作业的时候没有完全坚持适宜性原则,致使学生们对课后作业没有足够的兴趣。另外,教学教师在布置物理作业的时候掌握不了作业的难易性,如果过于简单化,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如果过于困难化,学生们对其厌恶感且打击其完成作业的信心以及兴趣,因此,教学教师需要坚持适宜性原则来布置物理作业,并且结合以往教学经验以及借鉴同事成功经验来掌握课后作业的难易度,从而有效提高学生们对完成作业的信心以及兴趣。

(三)课后作业布置不及时而产生与课堂知识脱节的情况

当物理教学教师传授于学生们新知识的时候,往往并没有意识到布置作业与稳固新知识的相关性以及重要性,以至于传授完新知识而没来得及布置作业,致使学生们对本次教学知识产生遗忘的现象,从而不利于学生们掌握新知识,因此,教学教师需要注重课后作业的及时性,使得学生们能够对物理新知识加深印象。

二、探讨改进高中物理课后作业现状的相关对策以及建议

(一)课后作业设计需要做到层次化

由于学生们的生长环境各异,以至于学生们的性格以及接受知识能力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学教师需要给学生们布置物理课后作业的时候,需要结合学生们之间的差异特点来进行,需要做到因材施教而对课后作业做到层次化,以确保学生们能够拥有适合自己完成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潜能,进而有效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

(二)物理课后作业内容要适宜

物理教学教师在对学生们进行布置作业的时候,需要坚持适宜性原则,如果物理课后作业布置的太多,学生们不仅完成不了,而且还致使学生们对其产生厌恶感,认为物理课后作业是永远也完成不了,消磨了学生们的完成物理作业的信心与兴趣,甚至还导致出现了抄袭作业的现象,因此,需要适量的布置物理课后作业。另外,教学教师还需要掌握课后作业难度,如果作业过于简单則不能激发学生们完成作业的兴趣,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如果作业过于困难,则打击学生们的完成作业的积极性,而且学生们对此产生严重的挫败感,因此,物理教学教师需要适宜的布置课后作业难度,使得学生们既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之情,而且还能激发学生们完成作业的兴趣,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三)物理课后作业的设计要及时且不断强化

物理教学教师在对学生们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需要做到及时,当在物理课堂上传授了新的物理知识后,教学教师需要结合新知识点内容而合理的布置作业,尽量做到不要拖延学生们物理课后完成作业的时间,从而使得学生们不仅能够及时掌握物理知识,而且还能够巩固学生们学习物理知识的能力,进而保障学生们能力的提高。

(四)保证课后作业的形式多样化

由于学生们的个性化特点各异,因此,为了保障学生们能够得到良好发展,则物理教学教师需要针对物理课后作业布置形式进行合理设计,并且其多样化,不仅有利于开阔学生们的视野,而且使得学生们能够对物理知识充满兴趣,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将当前高中物理教学课后作业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介绍,并且针对这些现状与问题而提出了几点建议与对策,从而有效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进而有效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继而全面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能力。另外,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叙述能够为相关研究学者以及教育同胞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从而有效提高我国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水平,进而使得学生们将来参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活动中而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何鲁伟.摒弃传统误区,提升教材内涵——对高中体育新课程教材处理的思索[A].浙江省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8.

[2]米佳琳,刘继和.科学素养教育在我国初中化学课程目标中的发展研究[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

[3]吴才武.浅谈如何进行研究性阅读教学——以小说为例的研究性阅读教学的指导策略[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

当前形势下工科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 篇7

笔者随机对1000余名工科大学毕业生进行了不记名问卷调查, 调查显示, 面对形形色色的毕业出路的选择, 仅有45%的同学选择直接就业, 反映出当前高校工科毕业生就业思想尚未成熟, 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

2毕业生就业意识体现主体化

大学毕业生就业意识主体化体现在其择业过程中的风险意识、开拓精神和竞争意识的增强。多数毕业生开始重视行业的发展前景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在择业过程中, 64%的毕业生会积极主动, 走出校门, 到市场竞争中去, 争取用人单位的信任和支持。81%的毕业生希望靠自己的本事去求职, 立足于社会, 而希望让“用人单位找上门来”、“由学校向用人单位推荐”、“由父母安排”的毕业生仅占50%。这说明以往那种靠父母、靠学校的择业观正在被自主自强、自我创新的风险择业观所取代。

3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与所有毕业生一样, 工科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也存在着期望值过高的现象。调查中89%的毕业生第一志愿选择留在经济发达地区, 68%的毕业生对单位的就业期望值过高, 64%的毕业生希望月薪超过2000元, 只有3%的学生选择了在当前就业市场的最大买方——地方民营企业工作。这就无形中抬高了就业“壁垒”。结果是大的机遇把握不准, 良好的机会也频频错失。

4毕业生知识的动态结构不良

调查结果显示, 毕业生知识的动态结构不良, 知识体系的自我调节、变更、完善和发展功能较差。知识面狭窄, 文理分割严重, 学习活动局限于某一感兴趣的领域, 缺少最基础、必要的理论知识修养;知识陈旧率高, 教学内容陈旧, 教学大纲系统性、科学性不强, 学生自学能力较差, 导致毕业生形成单一线型的低功能知识结构体系, 妨碍了知识更新和发展, 导致毕业生创新能力的不足;知识的运用能力差, 90%的知识在毕业后的实践工作中得不到有效的运用。

二、解决工科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明确高等学校工科学生的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为适应这些特点, 就要求高校培养出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创新意识, 具备手脑并用的能力, 同时, 又具有科学的知识结构的人才。

2建立合理的就业指导体系

高校在完成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 应该将就业指导作为在校大学生的必修课, 而不仅仅是作为专题讲座。毕业指导课应该由大学生入校时开始, 贯穿整个大学过程, 指导学生的成长成才。同时积极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利用共青团、学生会等学生组织, 拓展就业指导的体系图。建立健全就业指导的模式, 完善就业指导中心、心理辅导中心的作用, 不要让这些部门的就业指导工作被繁缛的事务性工作所挤占。职业咨询要常年开展, 对象面向全体学生。

3端正教育思想, 改革学科课程的设置

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开放性、竞争性、创造性、法制性。为适应这些特点, 就要求高校培养有广博的学识、在某一方面又有一定深度的“T”型人才, 这种人才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创新意识, 并具备手脑并用的能力。为实现这个目标, 课程设置上就必须体现出来, 一方面, 在宏观上把专业课程设置的纵向深入型和横向拓宽型结合起来, 理工科专业和人文科学专业结合起来, 互相渗透、互相交叉;把新旧专业结合起来, 取长补短;把理论课和实验技术操作以及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加强能力培养。另一方面, 在某专业课程设置上应使课程内容多样化, 课程结构合理搭配。人文知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相关学科知识、专业高新知识、专业技术都应占一定的比例。

4改进教学方法, 更新教材和教学内容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技术的创新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更新提供了有利条件。利用多媒体技术, 可以有效改变传统的枯燥乏味的教学活动;利用网络教学手段, 可以随时展现一个色彩斑然的知识殿堂在学生的眼前;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开放性教学和互动式教学已经成为了现实。另外高校教材应精选经典教学内容, 及时把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理论知识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 注意把体现当代学科发展特征的、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中去。要提倡教师根据专业设置、教学状况和学生的要求自编教材, 灵活运用教学大纲。同时要提高图书、资料等信息的利用率, 为学生的求知成才提供有利的环境。

参考文献

当前我区生猪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 篇8

1 当前生猪产业现状

2012年一季度, 全区出栏生猪28.25万头, 同比分别增长7.6%;存栏生猪56.58万头, 同比下降3.9%;其中能繁母猪5.85万头, 同比持平;肉类总产量2.3万吨, 其中猪肉产量2.0905万吨, 同比增长8.3%、7.2%。存栏生猪300头以上规模养猪户 (场) 116户, 东方世纪养殖有限公司存栏5 685头, 是我区存栏最多的养殖场。全区现有:生猪年出栏1万头以上的猪场10个, 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猪场110个, 年出栏50头以上的养猪专业户1 318户。通过对部分规模养殖户的调查, 当前我区生猪产业状况如下:

1.1 出栏肥猪价格已跌破盈亏平衡点

2012年我区出栏肥猪价格由年初的17元/kg, 一路滔滔而下, 到目前价格在13.2元/kg上下波动, 同时玉米价格却是异常坚挺, 目前已达2.68元/kg, 猪粮比价为4.93∶1, 已严重低于国家《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方案》中猪粮盈亏平衡点6∶1。纵观现在猪市的局面, 既有猪市发展周期性等大环境的原因, 也有一些特殊因素在推波助澜。

1.1.1 猪市步入下行通道是导致现在猪价跌破盈亏平衡点的主要原因。

益阳竹泉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蒋秧清说:“根据我从事养猪行业近二十年来的经验, 猪价波动的周期一般为3~4年, 在经历2011年的‘猪疯涨’之后, 今年应该进入到了‘猪下跌’。只希望今年内猪市能够探底, 早日回暖。”确实, 所有对我国生猪市场有所研究的人都认识到了生猪生产周期性发展的特点。而我区的养殖户也充分意识到猪市进入下行通道这一事实, 也已有所行动。从今年一季度的生产统计报表上就可看出, 我区生猪存栏较去年同期就下降了3.9%。当然, 猪价下跌乃大势所趋, 非一场一区有所改变。

1.1.2 猪肉终端销量下降, 促进了猪价下跌。

今年以来, 雨水持续偏多, 导致建筑等行业开工不足, 减少了部分猪肉销量;CPI指数虽然有所下降, 但蔬菜价格一直偏高, 如我区今年以来蔬菜价格几乎没有低于6元/kg的, 使得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增加不少, 而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还有终端猪肉价格未与生猪出栏价格同步下跌等原因都使得终端猪肉消费量明显减少。

1.1.3 部分养殖户的不理性抛售对猪价下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有的养殖户看到猪价持续下降, 就想快点逃离养猪行业, 降价抛售, 这就如抱薪救火, 对猪价的下跌是火上加油。

1.2 生猪屠宰、加工、销售环节利润稳定, 养殖环节风险大

当今我国生猪产业链条上, 屠宰加工企业及零售商们的利润基本是稳定的, 一般不会亏本。根据对我区益丰屠宰场部分屠宰批发商的调查得知, 屠宰加工、零售等环节的收益与生猪行情基本无关。据批发商孙洁余反映, 猪价下跌, 他们相对更赚钱, 因为有些养殖户急于抛售, 往往主动降价, 所以在猪价下降时一般就能以更低价格收到猪。从目前我区生猪价格来看, 猪肉市场价21元/kg, 批发价17元/kg, 生猪收购价格13.2元/kg, 而去年9月份生猪收购价最高21元/kg时, 猪肉价格分别是27元/kg、24.8元/kg, 由此可见, 猪价下降, 生猪屠宰批发商和猪肉销售商的利润增大。欧江岔镇北坪村养殖户姚波说:“现在养猪的不如卖肉的。2005年以前我在长沙卖猪肉, 每头猪能赚150元, 而今年, 我们村还有几户在长沙从事这一行业的, 每头猪能赚到200元左右。可是, 今年我养的猪, 生产一切都好, 但每头也要亏个百来元, 因此今年准备结束猪场经营, 重操旧业到长沙卖肉去。”这一现象, 反映了在生猪产业链各环节之间利润分配不均衡。养殖企业处于弱势地位, 肉价高时, 国家采取各种手段平抑肉价, 肉价低时, 国家更应出台措施, 对养殖户给予补贴, 保护养猪户的生产积极性。

1.3 生猪价格的调整还将维持一段时间

根据生猪生产周期分析, 2011年生猪行情较好, 猪价在2011年9月份创造了历史新高, 按照3~4年一个周期的运行规律来看, 2012年应该会出现生产效益及价格的明显下跌, 且持续时间应该在一年半左右。但是, 由于在去年年底及今年年初, 流行性腹泻等疫病的侵害, 导致当时的哺乳仔猪的死亡率过高, 而猪价下跌过快, 养猪户惜售导致现在肥猪存栏结构中, 150kg以上的大猪比例达到50%以上, 这部分大猪估计要到7月份才能被市场消化完。因此, 在2012年的8、9月份的上市肥猪数才会相对偏少, 猪价会有一定上涨, 但仍难解生猪价格整体下行的趋势。

2 面对当前形势的应对措施

我国的生猪价格已经是完全的市场定价体系, 人为干预已难真正干扰其价格。据201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 全年出栏生猪达6.67亿头, 肉类总产量7 925万吨, 其中猪肉产量5070万吨、占64%, 猪肉消费量占肉类总消费量的65%[1]。求大于供导致价高时无法找到替补货源填补缺口, 以抑制价格的上涨;又因我国的饲养量巨大, 供大于求导致价格低迷时, 也同样无法完全制止下跌。因为100万吨的冻猪肉储藏能力, 相对中国5 000多万吨的生产量而言, 只是杯水车薪。市场价格我们无法掌控, 应对危局我们唯有调整自己。因此, 应对生猪生产当前形势, 养猪户 (场) 应认识到以下几点:

2.1 搞好生产调度是规避风险的第一要务

我国生猪的周期性发展规律已为大多数养猪户所认知, 因此, 在猪价进入下行通道时, 养猪户要马上实行“精兵简政”:淘汰老龄、残次、低产种猪, 压缩生产规模, 优化猪群结构, 从而节约饲养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 增强生存能力。我区已有养殖户这样做了, 如泉交河镇竹泉山村养殖户陈达军, 去年同期存栏1 100多头猪, 而现在只有500多头猪了。再如龙光桥镇青茶村符好武等养殖场也是如此。

2.2 搞好疫病防控是抵御风险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 生猪疫病不断, 2006年、2007年席卷全国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我区也损失惨重, 2009年的猪流感, 2010年、2011年的猪腹泻更是“一泻千里”席卷南北, 猪场现在是谈“病”色变, 都很怕发病, 轻则生产不能正常运转, 重则厂毁人散。因此, 养猪老板一定要树立“防重于治, 养重于防”的养殖新观念。疾病的隐患和负面影响非常大, 要注意以下几点:

2.2.1 变革养殖模式。

变“一条龙”生产为“阶段养殖”。现在的猪病较之十年前, 已复杂很多, 养殖模式的变革已势在必行, 育肥猪场与母猪场彻底分离及“全进全出”饲养模式是斩断疫病水平传播的不二法门。根据我区生猪生产的实际情况, 应提倡分工合作, 一个组或一个村只养母猪专门生产仔猪, 而另一个组或一个村只养肥猪, 通过“养猪合作社”的形式把这样的村 (组) 整合在一起, 各自进行专门化生产。实际上我区已出现了这样的专门化生产养猪户, 如沧水铺镇碧云峰村的熊进和张正华就是各自饲养了100多头母猪, 专门向社会提供仔猪, 这两年来生产一直很稳定, 生产水平很高, 效益可观。

2.2.2 重视疾病防控。

现在的猪病可防, 但不好治。因此, 首要搞好免疫, 尤其是基础免疫——猪瘟、口蹄疫、猪伪狂犬病的免疫接种必须要搞好。通过调查了解到:现在的养猪户都知道“防重于治”、要做疫苗接种, 但当问到他的猪场做好疫苗接种了吗?他只能回答做了。实际上“做了”与“做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做好疫苗接种要求是在合理的时间用正确的方法接种优质的疫苗。

2.2.3 加强饲养管理。

管理无小事, 细节决定成败。猪场生产就是一些细节问题的堆砌。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好后, 猪场的生产自然而然就搞好了。提供了好的养殖环境, 猪群才能有良好的健康水平, 因此, 要从细节入手, 查漏堵漏, 真正把“养重于防”的观念融入到猪场饲养管理之中。

2.3 健康养殖是远离风险的主旋律

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在不断搅动人们的神经, 各级各部门都从严打击, 但是“瘦肉精”、“三聚氰胺”、“孔雀石绿”等问题仍屡屡发生。无公害猪肉、有机猪肉、绿色猪肉等必将成为人们餐桌上的最爱。现在可以看到, 农家宰的土猪肉远比市场销售的猪肉受欢迎。因此, 猪场和养猪经济合作组织应加强行业自律, 进行优质、无公害生猪生产, 提倡微生态、营养型添加剂和全价平衡饲料饲喂, 中草药防病保健, 确保不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品, 不使用原料药, 并严格遵守休药期规定, 确保向社会提供优质安全的猪肉产品, 让消费者放心, 这样的品牌猪肉无论猪市行情的高低都永远会受到消费者青睐, 那么市场的风险就将远离了。

2.4 产销对接是降低风险的重要手段

养猪户通过组建养猪合作社的形式壮大自身, 扩大在生猪市场的定价话语权, 加强与屠宰加工企业的联系, 有条件的还可进入肉品加工领域, 在猪市出现供大于求时得到一定的缓冲, 从而降低市场价格大起大落带来的风险。

3 猪市现状的思考

生猪产业链的利益分配不平衡是制约生猪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养殖环节处于弱势地位, 在市场定价中几乎没有话语权, 收益不稳定, 风险很大;而屠宰批发环节利润稳定;猪肉零售环节利润最高, 风险最小。我国生猪实行定点屠宰, 由定点屠宰场加工成白条肉、分割肉或肉制品, 再由屠宰场或批发商批发出去, 我区的生猪屠宰场实行代宰方式, 即生猪定点屠宰场将场地交由猪肉批发商收购宰杀批发猪肉。因此, 批发商和零售商的资金周转都很快, 利润稳定, 风险低。应重点研究如何降低养殖环节风险和资金长时间大量占用, 提高其资金收益率。

首先要降低养殖环节的成本和风险, 养殖场的土地和设施设备等固定资产可由国家无偿投入, 然后由有资质的养殖从业人员无偿或低价租用, 或者加大建场的补贴力度。其次是养殖过程所占用资金可采用国家贴息贷款, 这样可降低固定资产折旧或流动资金财务费用。第三, 大力发展猪肉制品加工业和鲜肉冷藏业以缓冲生猪养殖过剩引起的猪价大幅波动。此外, 在当前电子信息十分发达的社会, 建立分布不同品种和不同生理阶段生猪实时统计数据应该不是难事, 这对指导养猪生产和猪肉流通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再就是应考虑实行养猪场准入制度, 从环境保护和疫病防控设施等方面着手, 使养猪场的发展有规可循。

摘要:养猪业已经成为赫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今年以来, 猪价如过山车一路走低, 饲料价格却一路飙升, 养猪户 (场) 经济损失较大, 养殖积极性受到打击。文章通过对赫山区部分规模养殖户生猪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和分析, 阐述了赫山区当前生猪产业发展的现状, 提出了面对当前形势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生猪,产业发展,现状,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当前家庭教育现状调查 篇9

一、对中职生学习实用文的态度调查

从上表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中职生认为有必要学习实用文写作, 有的学生认为实用写作是语文学科必不可少的组成知识点, 有的学生意识到实用文对于将来的工作有很大帮助, 也有部分学生感到实用文写作相比其他文体更贴近生活, 而少数学生是出于考试需要的目的才学习实用文写作。这个数据告诉我们, 无论出于什么目的, 学生在学习理念上大都认同中职生应当学习实用文写作。文体便条申请书求职信通知计划总结调查报告质检报告产品说明书创业计划书劳合人数28026028025626626623826724816828例 (%) 10092.910091.4959584.395.488.66010数据统计调查内容人数百分比 (%) 摇摇你认为中职生有没有必要学习实用文?A.有必要260 92.8%B.没必要207.1%数据统计调查内容人数百分比 (%) 摇摇你认为中职生有没有必要学习实A.有必要260 92.8%

二、关于实用文写作教学内容的调查便申请求职调查质A.语文课必须学16用文?B.没必要2

对于这部分内容, 笔者共设计了三个问题, 其一是你认为中职生应掌握的实用文体主要有哪些;其二是你认为在实用文写作教学中应当重点讲解哪些文体;其三是中职生实用文写作教学的具体内容的调查结果。文体条书信通知计划总结报告报告说明书计划书合人数280 280 230 280 280 280 216 186 215 223 26例 (%) 100 100 82.1 100100 100 77.1 66.476.879.694摇摇你选择的原因是什么?B.学生毕业后需要60 21.4%C.实用文贴近生活40 14.3%D.考试需要20 7.1%摇摇你选择的原因是什么?A.语文课必须学160 57.1%B.学生毕业后需要60 21.4%C.实用文贴近生活40 14.3%D.考试需要207.1%

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很清楚地看出, 中职生比较重视的实用文体是书信类的, 学生一致认为应当学习求职信, 毕竟学生毕业后找工作都需要写求职信, 因此, 教师应当加强求职信的练习。除此以外, 在中职生看来应该掌握的实用文体中, “便条”和“劳动合同”非常重要。不过, 在日常教学中, 部分教师对于“便条”和“劳动合同”的讲解总是一带而过。这可能是由于部分教师认为“便条”中所涉及的请假条、托事条、留言条等过于简单,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 他们都能够掌握格式和写统计数据调查内容人数百分比摇摇你感兴趣的实用文体是A.日用文书101 36%B.行政文书3713.2%C.事务文书6623.6%D.专业文书7627.1%统计数据调查内容人数百分比摇摇你感兴趣的实用文体是A.日用文书101 36%B.行政文书37 13.2%C.事务文书66 23.6%D.专业文书7627.1%作要点, 因此就不多讲了。对于“劳动合同”, 有些教师认为将来学生毕业后所接触到的合同都是相关部门依法制定好的, 在课堂上讲合同意义不大。除此之外, 学生认为应当掌握的实用文体中, 比例较高的是“计划”、“总结”和“质检报告”, 分别占95%、95%和95.4%,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将来的工作中, 都应当养成事先列好计划的习惯, 这样做事情才能有明确的目标性, 而“总结”与“计划”不可分割。对于中职生来说, 面临的是生产一线, 产品的质量关乎整个单位的安危, 因此学生认为学习撰写“质检报告”非常重要。摇摇你选择的原因是什么?B.学生毕业后需要6021.4%C.实用文贴近生活40 14.3%D.考试需要207.1%文体便条申请书求职信通知计划总结调查报告质检报告产品说明书创业计划书劳合人数280 260 280 256 266 266 238 267 248 168 28例 (%) 100 92.9 100 91.4 95 95 84.3 95.4 88.6 60 10

为什么“应该”与“实际”、理想与现实之间有如此大的差距呢?为此, 笔者对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 被调查教师表示有三个主要原因:一是教学时间有限, 甚至时间紧张;二是考试不考或分值很低, 与教学时间的消耗上不成比例;三是教材上没有明确要求, 没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文体便条申请书求职信通知计划总结调查报告质检报告产品说明书创业计划书劳合人数28028023028028028021618621522326例 (%) 10010082.110010010077.166.476.879.694

从上面的调查结果中不难看出, 在实用文的教学内容方面, 学生感兴趣的面比较狭窄。 其中, 对行政文书感兴趣的很少, 只有13.2%, 而更多的学生对日用文书很感兴趣。 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会经常接触日用文书, 如便条、条据、申请书等, 相对于事务性文书和专业文书而言, 日用文书的书写表达更加方便、简洁。

三、关于实用文写作学习过程的调查

在学习过程中, 72.9%的学生没有在课前预习过实用文, 因为在他们看来, 实用文并不D.学习兴致不高7627.1难理解, 不需要在课前花时间预习。在谈到学习实用文时遇到的具体问题时, 22.9%学生认为难于组织语言, 27.1%的学生感到学习兴致不高, 这就需要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 认为内容单薄、文体感差的学生分别占到25%。在对于教师的实用文教学方面, 有27.5%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没有与实践相联系。这是由于教师在教授实用文时, 没有抓住其实用性特点, 认为只要照本宣科地讲解相应的格式和写作要点即可, 这就会使学生死记硬背格式和要点, 如果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需要用到相关实用文的情况时, 就感到无从下手。在调查中, 有29.3%的学生认为学习实用文时最重视的是实用性。基于这种情况, 教师在讲授实用文时要结合不同文体的特点, 选取贴近实践的例文和情景, 让学生学有所用。摇摇你认为教师在教实用文写作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A.教学方法偏少64 22.9B.时间紧迫7627.1C.与实践相脱节77 27.5D.重难点不突出6322.5摇摇你在学习实用文时最重视哪一项?A.格式79 28.2B.语言6322.5C.内容表达56 20D.实用性82 29.3

四、关于教材中的实用文内容调查

从表格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46.4%的学生认为教材中有关实用文的内容偏少, 还可以适当增加内容, 只有25.4%的学生认为在语文教材中的实用文篇目数量适中。 这表明中职生更看重与其将来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文学习, 毕竟职业学校的学生直接面临的就是就业, 他们需要的是有助于工作的实用文体, 现行教材应当在这方面有所侧重。

五、关于实用文学习时间的问题

关于这个调查环节, 笔者设计了一道开放题。 你认为一学期应该大约安排多少节写作课? 多少节应该进行实用文写作?假如学习时间紧迫, 你觉得还应当重点学习实用文吗? 尽管是开放性的回答, 但大部分学生回答, 基本上是安排写作课不要太多, 可以把实用文写作安排在随堂写作。 假如学习时间紧迫, 少部分学生认为还是应当学习实用文。

通过这次调查, 从本次调查可以发现, 大多数学生对于实用文写作的意识太过于欠缺, 写作能力比较薄弱, 都没有将实用文写作当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 这就导致浪费了许多人力与财力却没有得到相应成效。 在学校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培养的同时, 要对学生的实用文写作能力提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韦志国.实践技能训练应用写作[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2]中等职业教育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4.

[3]刘曼华.职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探新[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5) .

[4]王晓燕.中职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现状调查教学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08.

当前家庭教育现状调查 篇10

1 猪价格急剧下滑的主要原因

1.1 生猪和母猪的存栏剧增,供需矛盾突出

2007年生猪供应减少,生猪和猪肉价格持续飙升,养殖利润也涨至历史高位,引起社会各界关注。2008年,国家出台相应政策加大扶持养猪业的力度,包括母猪补贴、良种补贴、保险补贴、发展规模养殖补贴、治理养猪环境补贴等,在价格高涨和诱人的优惠政策刺激下,大量的社会资金也被吸引过来,使养猪户养殖积极性提高,许多小投资者发现养猪有利可图,纷纷加入养猪大军,养猪生产发展十分迅猛,特别是繁殖母猪存栏增加比例较大。比去年同期生猪存栏增加15%~20%,繁殖母猪增加20%~30%,能繁母猪占存栏猪的比例已达10%以上,超过7%~8%的稳定发展水平,造成了生猪出栏产能过剩。目前正是前期产能过剩的释放。而猪肉消费需求却不断减弱,这种需求减弱主要来自金融危机和食品安全两方面的压力。一方面金融危机使得消费渠道发生变化,另一方面食品安全问题 (从瘦肉精事件到甲型H1N1流感) ,使消费者对猪肉消费信息有所下降,助推了生猪价格的下滑速度。

1.2 成本逆势而上,挤压养殖利润

猪价出现下降这一现象,与农产品价格普涨形成鲜明对比。猪价下滑了而养殖成本却快速上升,玉米作为猪饲料的主要配方,占猪养殖成本的60%,价格在不断上涨。造成猪粮比价跌破6:1盈亏平衡点,使卖1头猪亏上百元。其中2010年春节期间,为稳定节日市场供应,上年的中央储备肉集中投放市场,短期市场投放量增加,对生猪价格波动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1.3 养猪产业链中,处于下游屠宰加工企业压价收购

在整个养猪产业链中,养猪生产者受上游饲料企业和下游屠宰加工企业双重挤压,而自己的合作组织不健全,单独面对销售市场,作为庞大的生猪生产群体,在生猪价格上一直没有任何的话语权。一方面屠宰加工企业具有垄断性,透着更多的随意性和压榨性,随着生猪的出栏量剧增,消费市场疲软,这种供大于求现状使屠宰加工企业千方百计压低生猪收购价格。另一方面许多风险承受力差的小养殖户出于对未来市场的担忧,再加上今年春天气候异常,是疫病多发期,为规避疫情,提前出栏加紧抛售生猪,进一步导致了市场供大于求,形成越跌越卖、越卖越跌的恶性循环。目前这种生猪价格大幅下滑,大量散户抛售生猪,致使生猪市场价格下降,又可能会导致今后养殖数量减少。如此下去,2010年年中或年底,有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生猪价格上涨。

2 当前烟台市养猪业现状

2.1 生猪数量增加快,规模发展快

2008年,国家采取补贴等一系列调控措施,使养猪户养殖积极性迅速提高,许多农村和城郊结合部出现大量小的养猪户。据统计烟台市2008年生猪存栏数继续增长,年末全市生猪存栏达到210.44万头,同比增长14.9%,肉类总产量达到40.23万t,同比增长11.6%;2009年末生猪存栏达到223.4万头,同比增长6.2%,,比2007年末增加40.2万头,增长21.9%。其中能繁母猪占存栏猪的比例已达10.5%以上,超过8%~9%的稳定发展水平。

2.2 生猪养殖由传统养殖向现代化养殖转变

养殖模式不断更新,一批专业村养殖、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大户 (场) 不断呈现。根据调查,传统农户养猪、专业户养猪,工厂化养猪发生改变,过去以千家万户的零星分散养殖是生猪养殖的主体逐渐减弱,规模化、工厂化、生态化养猪迅速发展,这既促进农民增收、保证生猪养殖健康安全生产、保障猪肉供应和市场稳定,又为烟台市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2.3 养猪业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随着养猪业的大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如饲料业、畜产品加工业、建筑业、机械加工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同时为大批农民就业创造了条件。

2.4 养猪业生产管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生猪生产水平低下主要表现:猪的饲料报酬、母猪的繁殖性能、仔猪存活率、良种普及率、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等,与世界养猪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需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

2.5 养猪效益制约因素需改善

通过走访大量养猪专业村、养猪小区、养猪企业、规模养猪大户 (场) ,发现随着近年来养猪生产的日益规模化、集约化、养猪生产方式的改变,带来了养猪环境的恶化、猪病日益复杂,疾病问题越来越突出。根据笔者的调查研究,当前养猪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猪越来越难养;一旦发病,很难在短期内控制;呼吸系统疾病已经成为猪场头号疾病;用的药越来越好,但效果越来越差。仔猪成活率低,母猪空怀率高。猪场病死猪的处理缺乏有效的办法,猪粪尿日益成为重要污染源。

3 对烟台市养猪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思考

针对目前生猪价格波动和烟台市养猪业现状,走出猪价忽高忽低的轮回怪圈,需要多措并举。当前,重点要落实好国家扶持生猪生产的政策,继续实施能繁母猪保险、标准化养殖、生猪良种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等政策,保护好农民利益。加强生猪信息预警预测和发布,建立区域间长期稳定的生猪产销合作机制,引导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拓宽生猪销售渠道,促进产销对接。烟台市养猪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既要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又要引导养猪生产者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

3.1 加大生猪市场信息发布

防止生产企业盲目扩大或减小规模,降低供求关系矛盾,稳定生猪及猪肉价格;按照猪粮比价作为判断生猪生产和市场情况的基本指标,随时密切监测猪肉、生猪、仔猪、玉米、母猪存栏、生猪出栏和存栏数量情况,适时向社会发布预警信息,引导生猪养殖户调整饲养结构;逐渐完善猪肉营销体系,遏制生猪养殖户及猪肉经销商的暴利行为;全市建立猪肉储备制度,在猪肉销售淡季和价格过度下降时加大政府收储力度,防止猪贱伤农,稳定养猪与猪肉市场。

3.2 建立现代化养猪模式

形成“龙头企业+养殖小区+养殖户”和“公司+合作社+养殖户”的经营模式;实施养猪业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经营,推进养猪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将现代化养猪作为今后养猪发展的关键措施来抓,将综合配套技术应用于养猪业,突出良种应用、配合饲料、疫病防治、科学饲养流程、暖棚养猪与生态养殖、沼气池建设利用等技术的应用;建立一套完整的标准化体系,贯穿于饲料生产、养猪生产、加工流通的全过程,每个环节都有食品安全和质量保证的标准,每个环节都有生产记录和可追溯性。实现政府的检测监督与信息公告,实现养猪业的品牌创建管理,实现养猪业的可持续稳健发展与农业的良性互动发展。

3.3 建立生物安全体系

养猪生产者应谋求产业链式发展,从种猪、商品猪、屠宰加工、饲料生产等一体化发展。在实现方式上可以采用公司+基地,也可以成立专业合作社,统一制订完整的综合性防疫措施,加强环境管理,建立生物安全体系,确保肉品安全,打造绿色有机养猪方式,树立品牌意识。

3.4 提高养猪行业标准

随着国家对环境污染控制越来越严,进入养殖业的门槛应逐步提高。正确处理好养猪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行许可证制度,从猪场选址、设计、设备、生产工艺、养殖技术、管理技术、排污控制和疫情防控都严格标准,从根本上杜绝一哄而上的局面。重视养猪业登记备案和监管工作,对养猪场免疫程序、用药程序、消毒程序、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程序以及使用的兽药、饲料、疫苗来源进行严格审核和把关,指导养猪企业按规定搞好生产记录、饲料及添加剂使用记录、消毒记录、免疫记录、诊断记录、防疫监督记录、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记录等相关内容。

3.5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养猪生产者在当前猪价在低位徘徊,应有效降低饲养成本才能把损失降到最小,要确立节本增效观念,及时淘汰生产性能差的种猪,提高母猪的繁殖能力;在保证猪的营养水平前提下,调整饲料配方,降低饲料成本;养殖过程中重视生猪防疫、消毒和驱虫,保证猪群健康。把影响养殖效益下降的因素如猪病频频发生,母猪流产、仔猪死亡率居高等,通过向科技与管理要效益。努力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养好能繁母猪,提高母猪繁殖率;养好仔猪,尽力发挥仔猪生长潜力;适当降低育肥猪出栏体重。

3.6 适时调整猪群结构

上一篇:幼儿教育教学交流下一篇:药理学实验教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