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商品区域结构

2024-09-04

进口商品区域结构(精选五篇)

进口商品区域结构 篇1

关键词:特产商品,旅游商品,营销

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 使得旅游成为广大群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伴随旅游业一起成长的区域特产商品, 生命周期亦发生改变, 在传统营销的基础上, 势必要有创新和突破, 才能形成持续性的生存和发展。

一、区域特产商品保留着传统的营销方法

特产商品首先是作为旅游商品而被消费者认知的, 因此特产商品仍需保留旅游商品的营销模式。旅游商品主要特性包括:第一, 纪念性和宣传性。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购买特产商品, 将其视为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同时, 特产商品具有宣传旅游目的地、吸引更多潜在旅游者来访的功能。第二, 经济性和实用性。游客认为特产商品因地制宜而产, 价格应当相对较低, 愿意购买的是经济实惠又特色鲜明的商品。由于旅游次数的增加, 特产商品的购买偏好发生了变化, 单纯纪念和欣赏的商品需求在降低, 取而代之是更有实用性的商品。第三, 文化性和艺术性。游客旅游目的包括欣赏当地文化和艺术, 特产商品是游客视为目的地文化和艺术得以传播的载体。第四, 多样性与便携性。游客来自五湖四海, 层次与喜好差别较大, 特产商品需提供游客选择余地。另外, 便捷性也是旅游商品必须考虑的特性, 甚至会对游客是否购买起决定作用。

因而保留的传统营销方法有:保留地方“特”色, 包括特殊的品种、特殊的功能价值、特殊的种养加工方式等;包装设计极具地方特色元素, 将文化、艺术、新鲜、便于携带融于其中, 如海南的“力神”咖啡将椰树图案设计在包装上;通过旅游时情境营销, 赋予特产商品独特的人文内涵, 激发游客对特产商品的购买欲望;对特产商品的定位进行细分, 提供高中低档等多价位丰富品种以供选择, 同时定价优惠, 符合游客需求心理;贴心的旅游购物服务, 例如购物环境的设计新颖、具地方特色, 为游客创造猎奇体验等。

二、旅游商品的传统营销方法遭遇挑战

区域特产商品具有产业集群的特征, 如区域的同一性、以中小企业为主空间集群、网络的共享性等, 导致特产商品虽然品种繁多、但雷同化严重、创新困难重重的现象, 各品牌产品同质性过高。尤其某些区域监管不力, 导致特产商品质量良莠不齐, 会让游客望而却步。例如在海南从事特产商品生产的厂家有几十家, 除了“春光”“南国”外, 大部分规模不大;然而厂家生产的商品基本一致, 椰子粉、咖啡粉等, 造成生存空间狭小竞争激烈的局面, 有的小作坊只能降低产品质量以降价的方法抢占市场, 破坏整体特产市场美誉度。

以往商家认为, 游客对特产商品购买仅为即兴消费, 不在乎品牌美誉度。然而降低产品质量谋求经济利益的做法在如今这个网络信息传播便捷、看重品牌的时代无法生存。将特产商品单纯视为当地旅游商品的营销模式不再具有竞争优势, 将地方特色魅力放大, 拓宽销售渠道, 将区域即兴消费的区域特产商品打造为持续消费的受欢迎产品是区域特产营销的提升之道。

三、区域特产商品的创新营销手段

特产商品不再只以区域性新鲜、特别作为吸引要素, 区域性市场已趋于饱和, 需要开拓创新的营销模式。

1.充分挖掘特产商品的功能性价值与象征性价值。打造富有影响力的品牌, 提高消费者忠诚度。特产商品的价值不仅停留在传递特产地文化的象征性价值, 更需要深入挖掘功能性价值, 如近几年对冬虫夏草的功效宣传, 创造了销售热潮。

2.创新销售渠道。特产商品传统销售渠道停留在酒店、旅游点、区域批发零售店, 这些销售渠道竞争激烈, 中间商对商品销售的影响巨大。新渠道大型连锁超市, 是近些年游客选购特产的偏好渠道, 又因超市的连锁性, 还能拓展至外地销售。实行出口退税政策的免税店也是创新渠道之一, 海南国际旅游岛设立免税店, 除销售世界各国奢侈品外, 海南特产也是重要的销售对象。更应当创新渠道, 让特产商品从即兴消费转变为持续消费, 走出产地是至关重要的, 方法包括寻找异地代理销售, 如河南的“好想你”枣开通加盟, 专卖店开遍了中国大地;网络销售, 如海南的“南国”食品公司, 网络销售创造了优异的销售业绩。

3.广告促销讲究技巧, 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最近调查发现, 海南特产生产厂家众多, 不乏“南国”“昌茂”等本地老品牌, 但消费者在选购海南特产时大部分认准“春光”品牌, 尤其是外地游客。源于“春光”近期内频繁在央视及各大卫视播放广告, 广告内容附带浓浓海南特色, 让原本无从选择的游客找到了品牌归属。相比在海南本地播放广告, “春光”走出本地的策略无疑是明智的。这样打造的良好企业品牌形象, 让游客不远万里也要前往一睹芳泽, 亲朋好友间互送特产佳品时也是有面子的。

进口商品区域结构 篇2

新加坡商品交易所与三国橡胶理事会上个月举行会谈。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生产占全世界70%的橡胶。

该会议旨在建立一个区域性的橡胶交易所来加快橡胶的平衡交易,使得不同等级橡胶之间的交易更加便捷,提高下跌的橡胶价格。

新加坡商品交易所的期货合约现已成为标准胶20号橡胶级别的基准,为其他区域性的橡胶交易所提供了范本,这包括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三国的商品交易所。这有助于三国之间进行综合贸易。

该会议还旨在开发个人交易场所,利用新加坡商品交易所成熟的传送机构,使得交易更加私人化。但是,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三国也可以不需要新加坡商品交易所就可以实现这个目标。

橡胶生产国必须要找到途径与新加坡商品交易所展开合作,因为新加坡商品交易所的橡胶市场形势大好,并且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但是这一计划最终还没有落实,去年11月,三国曾宣布在18个月之内完成计划。

三国橡胶理事会希望看到由英国国际咨询机构LMC发布的关于这项计划可行性的分析报告。

目前还不清楚除了世界三大橡胶生产国及新加坡商品交易所之外,还会不会有其他交易所加入三国橡胶理事会计划的区域性橡胶交易所。

除了新加坡商品交易所,其他新建立的橡胶合约在东京商品交易所以及上海期货交易所进行交易。

三国橡胶理事会主席Yiam Thavarorit称,还不确定何时会再与新加坡商品交易所举行会谈,但是会谈日期指日可待。

我国区域商品房价格变动态势分析 篇3

关键词:2011—2012年,区域商品房价格,态势分析

在宏观经济形势趋紧、房地产调控政策趋严的情况下, 2011年我国商品房名义价格上涨速度继续放缓 (以下均按名义价格计算) 。据统计, 2011年我国商品房名义价格上涨速度仅为6.86%, 在2010年大幅度回落基础上又略降0.64个百分点;全国商品房平均价格为5377元/平方米, 比2010年提高345元/平方米;全国商品房相对价格 (商品房每平方米价格与人均GDP之比, 下同) 为13.87%, 比2010年下降1.37个百分点, 说明房价变得相对便宜。下面, 从比较的角度分析我国区域商品房价格上涨格局、水平格局以及相对价格格局。

1 区域商品房价格上涨格局连续两年呈“中西部远快于东部”态势, 其中远西部、黄河中上游和陕西上涨最快

从三大地带看, 2011年我国中西部商品房价格上涨逆势上扬, 高达16.69%, 比2010年提高1.50个百分点, 与平均之比比2010年提高0.40倍, 其中:大中部上涨16.87%, 比2010年提高1.32个百分点, 与平均之比提高0.39倍;远西部上涨16.02%, 比2010年提高5.61个百分点, 与平均之比提高0.89倍。新东部商品房价格上涨继续放缓, 仅为3.80%, 比2010年继续下降1.83个百分点, 与平均之比继续降低0.20倍。

从“7+1”综合大区看, 快于全国平均增速的大区变为黄河中上游、长江中上游、远西部、珠江中上游、东南沿海和东北地区。慢于全国平均增速的大区仅有华北沿海和华东沿海, 一个以北京为中心, 一个以上海为中心, 是房价严厉调控的重中之重地区 (见表1) 。

从各省区看, 在全国商品房价格上涨6.86%, 比2010年略低0.64个百分点的总体情况下, 2011年河北、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西藏、陕西、宁夏和西藏13省区增速快于2010年, 其余省区则慢于2010年。各省区上涨最快省区是陕西, 达31.51% (低于2010年海南8.00个百分点) , 最慢的是北京, 为-5.26% (低于2010年湖北11.23个百分点) , 幅度整体下移8.00个百分点, 幅度范围扩大3.23个百分点。各省区快于和慢于平均速度的省区之比为22∶9, 说明全国房价平均增速是由少数关键省区决定的 (如销售额最大的广东和较大的浙江、房价降幅最大的北京和较大的上海等) 。各省区排序变化明显:升位省区14个, 最多是湖北达24位;降位省区16个, 最多是北京为29位;未变省区1个, 即黑龙江。

商品房价格上涨快于20.00%的有陕西、江西、福建、西藏、湖南和吉林6省区。陕西前移18位进居第1位。江西、福建、西藏和湖南都有大幅度前移。吉林后移2位, 调控力度较大。

商品房价格上涨在20.00%~6.86%的有湖北、四川、贵州、云南、河南、新疆、安徽、宁夏、山东和河北, 甘肃、江苏、重庆、青海、天津和黑龙江16省区。湖北、云南和宁夏分别前移24位、19位和16位。重庆、天津和甘肃分别后移14位、13位和10位。

商品房价格上涨慢于6.86%的有内蒙古、广东、广西、浙江、辽宁、海南、上海、山西和北京9省区。这些省区基本上都属于前些年房价上涨过快的地区, 一旦遇到严格调控和经济放缓就会出现房价迅速回落态势。以内蒙古最为典型, 因大规模煤炭资源开采经济获得超快速上涨, 带来了房地产过度开发和房价过快上涨, 在面临经济下滑的情况下, 房价出现快速下跌;山西也呈现出同样的情形, 而且还成为仅有的两个房价负上涨的省区之一。上海和北京是国家重点调控的一线大城市, 北京出现负上涨 (-5.26%) 并垫底, 后移29位, 上海后移5位, 上涨仅为0.29% (见表2) 。

注:新三大地带和10大经济区划分:新东部包括东北三省、京津冀鲁、沪苏浙、粤闽琼等4大经济区和13省区;大中部包括黄河中上游 (陕甘宁晋豫) 、长江中上游 (川渝湘鄂赣皖) 、珠江中上游 (云贵桂) 等3大经济区和14省区;远西部包括内蒙古、新疆、青藏等3大经济区和4省区, 由于这些省区经济规模太小, 可以将他们视为一个大经济区, 从而形成“7+1”个大经济区。资料来源:2012年中国统计摘要。

注:表中 () 中的数字表示位次变动:0, 表示未变;正值, 表示位次提升;负值, 表示位次下降。资料来源:同上。

2 区域商品房价格水平格局继续呈“东部高、中西部低”态势, 地区房价差继续缩小

从三大地带看, 2011年新东部房价提高到6517元/平方米, 与平均比为1.21, 比2010年略降0.04倍, 在三大地带中最高;中西部房价提高到4158元/平方米, 与平均比为0.77, 比2010年略降0.06倍。在中西部中, 大中部房价提高达4219元/平方米, 与平均比为0.78, 比2010年略降0.06倍;远西部房价提高到3647元/平方米, 与平均比为0.68, 比2010年略升0.05倍, 在三大地带中最低。可以看出, 区域商品房价格水平格局与经济发展水平格局基本一致, 地区房价差有所缩小。

从“7+1”综合大区看, 房价高于平均的大区是华东沿海、东南沿海和华北沿海, 前者和后者房价与平均之比比2010年略有下降, 中者则略有上升。房价低于平均的大区是长江中上游、东北地区、黄河中上游、珠江中上游和远西部, 除东北房价与平均之比与2010年持平外, 其余均有所上升 (见表3) 。

资料来源:同上。

从各省区看, 在全国商品房价格平均达5377元/平方米, 比2010年增加345元/平方米的总体情况下, 2011年除北京和山西比2010年降低外, 其余省区均比2010年提高。各省区商品房价格变化幅度为16846 (北京, 比2010年的北京低936元/平方米) ~3282元/平方米 (青海, 比2010年西藏高386元/平方米) , 整体内缩1322元/平方米, 上限比下限多缩550元/平方米, 房价差明显缩小。各省区商品房价格大于和小于全国平均的省区之比为8 ∶23, 说明全国总体房价主要由大于全国平均房价的少数省区决定 (如商品房销售额最多的广东和比较多的江苏、浙江等) 。与2010年相比, 排序发生局部变化 (见表4) 。

资料来源:同上。

商品房价格大于10000元/平方米的只有北京和上海两个直辖市。北京房价比2010年降低, 上海略升, 排序未变。

商品房价格在平均周围界于10000~4000元/平方米的有浙江、天津、海南、广东、福建和江苏, 陕西、四川、安徽、重庆、辽宁、湖北、山东、吉林和江西15省区。江西、陕西和四川分别前移9位 (最多) 、5位和2位, 三者都属于经济活跃的二三线城市地区。辽宁、重庆和山东分别后移4位、2位和2位, 三者为经济相对较发达的重点调控地区。

商品房价格小于4000元/平方米的有黑龙江、河北、贵州、湖南、广西、内蒙古、宁夏、云南、西藏、新疆、河南、山西、甘肃和青海14省区。西藏、湖南和贵州分别前移5位、4位和2位, 三者经济相对落后, 原有房价较低, 房价提高快一些可以理解。山西、广西和内蒙古分别后移8位 (最多) 、4位和3位, 前者和后者是受经济下行影响较大的资源性省区, 中者则曾经历过严重的房地产泡沫的冲击, 因此, 房价上涨出现较大的放缓趋势并不奇怪。

总之, 目前我国各省区商品房价格已经全部超过了3000元/平方米的水平。

3 区域商品房相对价格 (商品房价格与人均

GDP之比) 格局继续呈“中部高、东部中、西部低”态势, 地区间差距缩小

从三大地带看, 2011年大中部商品房相对价格为15.47%, 比2010年降低0.62个百分点;新东部为12.81%, 比2010年降低1.37个百分点, 与平均比略降0.01倍;远西部8.81%, 比2010年降低0.31个百分点, 与平均比略升0.04倍。可见, 三大地带商品房相对价格均下降, 说明商品房变得相对便宜, 而且大区间相对价格差有所缩小。

从“7+1”大综合经济区看, 商品房相对价格高于全国平均的大区有珠江中上游、华南沿海和长江中上游, 三者都比2010年降低。商品房相对价格低于全国平均的大区有华东沿海、黄河中上游、华北沿海、东北地区和远西部, 这些大区也都比2010年降低。总之, 8大综合经济区排序未变 (见表5) 。

资料来源:同上。

从各省区看, 在全国商品房相对价格为13.87%, 比2010年低1.37个百分点的情况下, 2011年除福建、江西、西藏和陕西4省区外, 其余省区均比2010年有所下降 (其中, 海南降幅最大, 达5.74个百分点) 。各省区商品房相对价格变化幅度为33.90% (海南, 比2010年海南降低5.74个百分点) ~6.54% (内蒙古, 比2010年内蒙古降低1.70个百分点) , 整体下移1.70个百分点, 幅度缩小4.04个百分点。各省区商品房相对价格高于和低于全国平均的省区比为15∶16, 排序变化较大 (见表6) 。

商品房相对价格高于全国平均又高于20.00%的有海南、贵州和北京3省区。前两者主要因为人均GRP相对较低, 后者则是多年来房价累积得过高。

商品房相对价格在全国平均周围界于20.00%~10.00%的是云南、安徽、四川、上海、西藏、甘肃、浙江、福建、广东、江西、广西和陕西, 重庆、湖北、湖南、黑龙江、河南、河北、新疆、宁夏、吉林、青海、山西、天津和江苏25省区。西藏、福建、江西和陕西等分别前移4位 (最多) 、2位、2位和1位。这四者房价格与人均GRP之比都超过2010年。山西、青海和广西分别后移7位 (最多) 、4位和4位。

商品房相对价格低于全国平均又低于10.00%的有山东、辽宁和内蒙古3省区。这些省区房价之所以相对较低, 一是因为房价尚未涨起来, 二是经济又相对较发达 (或人均GRP相对较高) 。

资料来源:同上。比平:与平均水平之比。

4 2012年我国商品房价格估计与相关建议

住房价格问题是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最关注的热点之一, 这也凸显了在我国住房市场中实现高质量住房价格统计的重要性。[1]2012年在世界经济危机继续演变的情况下, 中国经济继续呈现放缓趋势, 另外, 我国商品房价格调控依然面临严峻形势, 防止房价反弹, 消除巨大的泡沫仍然是今后几年的首要任务。

4.1 2012年我国商品房价格变化基本趋势

政府大规模建设保障房意在解决供需矛盾, 使其成为控制房价上涨的砝码。从考虑需求转移的角度进行分析, 未来五年商品房新增供需缺口, 大规模建设保障房并不能解决供需矛盾, 也不能成为有效控制房价的最好手段。[2]在严控不放松、保障房建设加速和宏观经济形势继续下行的情况下, 我国商品房价格涨速继续放缓。2012年全国商品房价格增速降低到5.5%左右, 各省区价格上涨范围大约在25.0%~-5.0%;中西部商品房价格增速继续超过东部, 特别是大中部地区逐步成为工业化城镇化主战场, 商品房价格上涨继续领先。当然, 东部地区房价还大大高于中西部地区, 但两者差距将继续有所缩小;商品房相对价格也继续有所下降。

4.2 促进我国商品房价格合理回归的若干对策建议

一是防止商品房价可能的反弹。首先, 我国房地产的确存在泡沫。一般认为, 一个城市主流居民家庭年收入总和与能够满足舒适居住要求环境的房屋总价值之间的比值, 联合国建议的标准为1∶5~1∶6。而在我国这个比值一般都在1∶10左右, 也就是说我国房价存在着30%~50%的泡沫。其次, 当前依然存在房价反弹的可能性。原因包括刚性需求的积累、房地产投资减少、居民收入上涨快于房价上涨等。最后, 只要严格实施现有严厉措施并适当做些调整, 特别是进一步加大保障住房和商品房供应总量, 就能够防止商品房价反弹。

二是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住房体系, 为商品房价格合理回归创造必要的制度条件。这个新住房体系包括建立更加完善的以商品房为主、以保障房为辅的双重住房体系, 两者比例为80∶20, 既能比较好地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又能确保低收入群体基本住房需求 (统计表明, 中等收入国家最低收入家庭比例大约为20%) ;应培育更加合理的供求关系体系。从需求看, 应当使居民购房主要是为了自身的消费和家庭财产积累, 而不是为了投机 (这一点主要靠后面涉及的税收手段来实现) , 从供给看, 必须按市场的要求, 允许各种类型开发主体以各种投资形式进入房地产市场, 实现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多层次化。尽快建立符合国情的房地产税收体系, 变目前“卖地财政”为规范合理的“土地财政”, 在征税对象上要考虑对基本住房免征税 (建立房地产税起征点制度) , 在税率上以房地产实际价计税但要考虑家庭收入状况, 也就是说一个家庭实际房地产税上缴总额不宜超过其收入的10%。

参考文献

[1]刘洪玉, 吴璟.中国城市商品住宅价格的统计方法与变化规律[J].中国市场, 2012 (37) .

进口商品区域结构 篇4

关键词:进口产品结构;进口特征;行业融资依赖;地区金融发展;外国直接投资

一、 引言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经济开始出现不平衡。近年来, 全球经济失衡的程度和范围不断扩大,美国等发达经济体长期的贸易赤字,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则呈现长期的贸易盈余,不仅中美之间,英国、日本、德国也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贸易赤字严重的国家美国和冰岛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全球经济失衡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我国的对外贸易一直呈现着很不平衡的状态,且盈余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不断攀升,巨额的贸易顺差使得我国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给人民币升值带来很大压力,同时也加剧了我国同美国等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

二、 文献综述

长期以来,对于国际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出口贸易上,而对进口贸易的关注则比较少,甚至始终被认为是国民收入一个漏出的量,是经济增长的减量因子。这主要是因为出口贸易相对于进口贸易而言,对一国的实际产出、规模经济水平、产业竞争力等提升更为直接和明显。然而我们并不能忽视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巨大贡献作用。因此,对进口需求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认为,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滞后、金融系统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严重制约了国内进口需求,从而导致贸易顺差不断扩大。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中国金融市场固有的信贷偏向的本质特点出发,来刻画金融市场效率。并借鉴新新贸易理论的研究成果Melitz(2003),通过微观的产品层面把进口总值分解为广度边际(产品种类和进口来源国)和深度边际(单一产品进口进口额)来深入研究金融约束对二元边际增长结构的影响,这样能更深入的了解金融约束对于进口及进口结构的影响机制,也能更好的发现其背后的福利含义。许多研究证实了二元边际特别是广度边际对经济有着积极的福利含义。本文研究发现,金融约束对进口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进口广度来影响的,即影响进口产品的种类和进口产品来源国的数目。这不但造成了国内消费者的福利损失,抑制产业和贸易结构的升级换代,而且也是我国经济增长长期的失衡的主要原因。

三、 特征事实

为了更为细致地分析中国的进口结构,我们考察的进口总价值可以分解为进口深度(Intensive Margin)和广度(Extensive Margin)。目前,对贸易的二元边际没有统一的定义标准,总体上可分为产品、企业和国家三个层面(陈勇兵和陈宇媚,2011)。虽然各种界定方法有不同侧重,但对贸易深度的界定较为一致,表现为现有进口企业和现有进口产品在单一方向上量的扩张,而贸易广度则表现为新产生的产品种类和进口国来源上。

1. 我国进口产品的结构分析。我国进口贸易的几种主要方式及其所占比率数据来源于2003年《海关统计年鉴》。我国的进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占很大比重,这与加工贸易型FDI为主的贸易格局是分不开的。但主要的进口贸易还是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占26.5%,一般贸易占46.5%,其他贸易占10%左右。

另外,根据联合国 《按经济大类分类 》(BEC) 的划分方法 ,可以把进口产品按类别分为中间品、消费品和资本品三个大类。首先我们把进口产品数据的HS六分位编码与BEC代码合并,得到的产品分类一共4 621种,其中,中间品种类最多,达2 904种,资本品652种,消费品1 051种。另外,按进口额来看,中间品进口额占总进口额的比重达74.7%,资本品的进口额占19.2%,消费品进口额仅占3.1%。而且,无论从进口总额、广度边际、深度边际来看,中间品的进口都占了很大比重。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进口主要还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加工贸易企业主导的。剔除了加工贸易之后,计算只包含一般贸易的进口产品特征,其结果和包括加工贸易类似。这说明,无论是加工贸易还是一般贸易,中间品仍然是我国进口的主要产品。进口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2. 地区的进口特征。在我国,东部地区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以及经济发达等诸多优势,一直占据着对外贸易的主导地位,进口额、进口广度和进口深度都是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其中北京、广东和上海的进口比率都在10%以上,这些城市和地区滨临港口,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善,经济较中西部地区发达,大多中小企业也都集聚在东部地区,因而东部地区的进口也大幅高于中西部地区。但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金融业较为发达,其中不乏很多外资银行等金融机构进驻,国际化程度也较高。因而在这些地方,企业较容易获得信贷等外部融资支持,对于企业的进出口具有很大的支持作用。

3. 行业融资依赖特征。参照黄玖立,冼国明(2010)的做法,本文从《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中直接获取了产业投资的资金来源作为行业外部融资依赖特征变量,一共66个行业。为减小波动,我们选取2003年~2005年的平均值。具体分为国内贷款、财政拨款、债券、FDI、自筹资金和其他来源,我们把除自筹资金以外的资金界定为外部资金,并分别计算各资金来源在总资金来源中的比率。

外部融资比率集中在20%~50%之间,其中外部融资比率最高的为高科技资本密集型产业,如电子计算机及其设备制造业、电子设备电子元件制造业,外部融资比率分别达65.1%和55.4%,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两个产业的FDI融资比率也很高,分别占45.9%和35.3%。另外还有合成材料制造业,外部融资比例占54.8%,FDI融资比例占23.3%;化学纤维制造业,外部融资比例占48.5%,FDI融资比例占23.1%。而较少依赖外部融资的产业,如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外部融资比例17.5%,FDI融资比例0.92%)、烟草制品(外部融资比例12.25,FDI融资比例0.05%)以及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等,其FDI融资比例也较低。从中可以看出,外部融资和FDI有较高的相关性,这些依赖外部融资的产业大多都为外商密集投资的产业。观察贷款融资比例可以发现,国内贷款融资比例较高的行业多集中在大规模国有垄断行业,如煤炭开采(贷款融资比例17.48%)、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业(贷款融资比例28.4%)以及石油和核燃料加工产业(贷款融资比例占17.7%)。而一些规模较小的制造业,如玩具制品制造业(贷款融资比例4.9%)、水产品加工(贷款融资比例占8.75%)、金属制品业和家具制造业(贷款融资比例6.9%),这些产业的贷款融资比例都比较低。如表1所示。

更进一步,通过计算进口总量及二元边际和各融资依赖程度的简单相关系数。可以发现,外部融资程度同进口总量、进口广度都是正相关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43和0.22。而贷款融资依赖同进口总额、进口广度、进口深度都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8,-0.22和-0.049。这是由于进口企业通常依赖于外部融资,因此外部融资依赖和进口总额以及进口广度都呈正相关,特别是广度边际尤为明显。但另一方面,我国的金融市场不完善,缺乏效率,贷款融资依赖程度明显抑制了相关产品的进口。可以发现,其影响途径主要也是通过广度边际来表现的(相关系数为-0.27)。这表明我国的金融市场未能有效地支持依赖外部融资的进口产业的发展,抑制了进口需求。

4. 地区金融发展特征。要研究金融发展对进口的影响需要控制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表2报告了国内31个省及自治区的金融市场状况。数据取自《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取2003年和2005年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据平均值。

信贷规模上西部省份明显高于东部省份,例如,青海、宁夏信贷规模最高,分别达10.2%和8.9%。信贷规模最低的是广东和上海,分别为2.19%和2.26%。相对应的信贷偏向指标中,西部省份也普遍高于东部省份。从经验上我们知道,西部省份的国有企业比重比东部较高,而银行部门的信贷资源主要投向了大型国有企业。因此,信贷规模和信贷偏向就呈现西高东低的态势,例如贵州、甘肃等省份的信贷偏向达80%以上,这些地区同时也是国有大型企业密集的地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东部地区开放程度较高,金融市场和各项服务比较完善,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获得资金支持。另外,我们发现FDI也是一个重要的外部资金来源,从FDI密度这一栏数据可以看出信贷规模和信贷偏向较低的东部地区FDI密度明显高于西部省份,例如,FDI密度最高的广东和福建省,分别达55.6%和50.4%,而西部的青海和甘肃只有1.94%和1.46%。这表明,FDI成为了除银行贷款之外的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补充。

此外,我们把地区信贷规模和信贷偏向同进口总额和进口二元边际进行了简单的相关性分析。从省区的层面来看,信贷偏向明显抑制了产业进口需求。而且信贷偏向对进口广度的负相关系数最大(-0.726),这说明信贷偏向主要是通过影响进口的广度来影响进口需求的。地区的信贷投放未能很好的支持企业的进口需求,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四、 结论

本文利用海关HS6分位贸易数据,工业统计年鉴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等产业数据,共涉及31个省,66各行业,从地区和行业两个维度。分析了金融抑制(信贷偏向)对中国制造业进口的影响。在控制了地区要素禀赋的情况下,我们发现,依赖外部融资的行业在信贷投放密度较高的地区进口反而少。这是由于中国的银行体系偏向于服务大型国有企业,而对充满活力的非国有中小企业支持不足,抑制了他们的进口需求。从依赖外部融资的行业在信贷偏向严重的省份进口较低的特征事实也印证了本文的观点。此外,国内的金融抑制状况给FDI的进入提供了机会,我们发现依赖外部融资的行业在FDI密度较高的地区进口较多。FDI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信贷偏向的资金不足,在我国的进出口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 黄玖立.对外贸易、区域间贸易与地区专业化[J].南方经济,2011,(6).

[2] 黄玖立、冼国明,金融发展、FDI与中国地区制造业出口[J].管理世界,2010,(7).

[3] 吕炜.体制性约束、经济失衡与财政政策解析1998年以来的中国转轨经济[J].中国社会科学,2004,(2).

[4] 钱学锋,熊平.中国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及其因素决定[J].管理世界,2010,(1).

[5] 钱学锋.企业异质性、贸易成本与中国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J].管理世界,2008,(9).

[6] 徐建炜,姚洋.国际分工新形态、金融市场发展与全球失衡[J].世界经济,2010,(3).

[7] 徐光耀.我国进口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2).

[8] 余永定,覃东海.中国的双顺差:性质、根源和解决办法[J].世界经济,2006,(3).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重大项目“对外直接投资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政策研究”(项目号:13JJD79001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两大开放战略的协调机制与政策研究”(项目号:15ZDA057)。

作者简介:胡雁斌(1982-),男,汉族,河北省石家庄市人,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市场。

江苏省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思考 篇5

一、江苏省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成绩显著

为全面了解江苏省出口商品结构状况,以2000-2008年江苏省对外贸易数据为基础进行纵向考察,以紧邻江苏省的东部沿海省份浙江和山东作为横向对比区域。

(一)出口商品结构有了明显的改善

1990年江苏省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为18%,近20年来急剧下滑,至2000年已经下滑到3.3%,下降近6倍。最近9年来,由于基数较小,下降速度减缓,年均降幅0.3%,至2008年下降为1.1%。在所采集的样本中,江苏省初级产品所占比重最低,山东省初级产品比重相对较高,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这和山东省农产品出口额较高有直接关系。

同时,工业制成品比重逐年上升,从2000年的96.7%上升到2008年的98.9%,近年基本稳定在98%的高比例,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在对比区域中,浙江省工业制成品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一致,而山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富余廉价的劳动力等优势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特别是近十年,江苏省紧紧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大力引进外资,以外资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已成为推动江苏省经济前进的发动机,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带动了出口商品结构的显著改善。

(二)机电产品出口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

机电产品成为工业制成品出口的主导产品,其出口创汇能力大幅提高,是江苏省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从表1看,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全省出口比重以及占全国机电产品比重从2000年的119.3亿美元、46.3%和11.3%增长到2007年的1415.3亿美元、69.5%和20.2%,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有所回落,但纵观整个发展趋势,机电产品出口规模在不断扩大,几乎占据全省出口三分之二的江山,说明机电产品已居出口产品的主导地位,并且化工机械设备、摩托车、五金工具、家电和船舶制造等行业涌现出一批中国名牌甚至国际名牌。 在对比区域中,浙江2008年机电产品出口额为680.7亿美元,不及江苏的二分之一,山东为384.3亿美元,仅为江苏的五分之一,江苏省成为全国机电产品出口大省已是不争的事实,2008年机电产品实现贸易顺差624 .09亿美元,占地区贸易顺差的74%,成为地区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

(三)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出口贸易的新生力量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已成为衡量地区经济技术水平、贸易竞争力和贸易结构优劣的核心因素。表1显示,近9年来,江苏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迅速扩大,从2000年的53.9亿美元快速增长到2008年的1042.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53%,2003年曾一度达到89%的增长率,增长速度明显快于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全省出口比重和全国同类产品比重快速上升,由2000年的20.9%、14.6%提升到2008年的43.8%、25.1%,成为江苏省近年来迅速崛起的出口贸易新生力量,这和江苏省积极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是分不开的。

从表3可知,2008年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中,出口总量排在前三位的产品是:计算机与通信产品686.94亿美元、电子技术产品187.39亿美元和光电技术产品104.88亿美元,总计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94.01%的份额,成为高新技术产品内的主打出口产品。但高新技术产品结构还不尽合理,各类产品出口比重相差极大,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材料技术、计算机集成技术和生命科学技术等高科技产品出口量微小。

二、江苏省出口商品TC指数和问题分析

虽然江苏省出口商品结构不断得到优化,成绩显著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文中采用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来评析商品贸易竞争力水平,以揭示其内在问题。贸易竞争力指数计算公式为:

TC=(Xi-Mi) /(Xi+Mi)

(1)

式中, Xi 代表i 产品的出口额, Mi 代表i 产品的进口额,TC值界于-1和1之间,本文把TC指数划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高竞争优势:TC≥0.6;中等竞争优势:0.3≤TC<0.6;低竞争优势0

(一)初级产品竞争劣势明显,工业制成品表现为低竞争优势进入21世纪以来,江苏省初级产品贸易逆差额呈下降趋势,表2显示,其TC指数一直处于较高负值水平-0.5--0.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逐渐走低,在对比区域中竞争劣势表现最为明显。初级产品分为食品及活动物,饮料及烟类,非食用原料,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和动植物油、脂及蜡五大类,其中后三类产品TC指数尤其低,在2007年仅仅为-0.85、-0.61、-0.90,表现为高竞争劣势,反映了江苏省该几类资源严重缺乏的状况,这与江苏省自然资源以及原材料缺乏状况相吻合。随着开放程度加深,地区资源已不能满足经济高速发展需要,对外依赖程度加深,成为能源、燃料、原材料资源的净进口地区,此几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基本丧失了竞争优势。

工业制成品TC指数基本稳定在0.1-0.22,从竞争力变化趋势来看,工业制成品竞争力发展趋势与全国一致,远低于浙江省,表现为低竞争优势,反映了工业制成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符合江苏省劳动力禀赋的比较优势。与浙江省相比,苏南地区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较低,承接的是国际产业转移中技术要求较低的加工制造业环节,因此产品增加值低。

(二)机电产品大部分为低端产品,表现为低竞争优势

从表2看,2000-2004年江苏机电产品TC指数基本稳定在0.03-0.05之间,2005年后逐年提升,2008年达到0.24,说明,机电产品竞争力较21世纪初有显著提升,但TC指数绝对值较低,说明大部分机电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仍然较低,仅具有低竞争优势。进行横向比较,其TC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远远低于同处长江三角洲的浙江。

上一篇:防火防爆下一篇:学生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