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艺术

2024-07-30

美的艺术(精选十篇)

美的艺术 篇1

艺术美的特性

艺术美是指各类艺术作品中展现的一种形态美, 是艺术家的精神产物。它将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美经过修饰与整合融入到艺术作品中。艺术美具有形象性、典型性、主观性与永久性四大特性。艺术美需要通过生活中的各类形象, 加上艺术家的主观意识进行提炼、创造与修饰, 由一部具体的艺术作品为媒介, 向人们的感官传递, 通过人的视觉、听觉以及触觉来感知美的存在。例如音乐是通过听觉来享受, 绘画是通过视觉来品位等, 这些都是为了满足一个需求, 就是感知艺术美。

艺术设计

1、艺术设计的概念

艺术设计是表现艺术美的主要手段, 也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艺术设计具有广泛的涉及领域和极强的综合性。艺术设计的主要目标就是将艺术与美通过形式化表现出来, 但是在注重艺术美的同时, 实用价值也是不可或缺的。艺术设计灵感源于生活, 又为生活所用, 可以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2、艺术设计的特点

艺术设计具有广泛性与主观性两大特点。 (1) 广泛性。艺术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独立学科, 涉及到文化、经济、科技等众多生活领域。正由于艺术设计涵盖的范围广泛, 同时也要求了艺术家与设计者需要储备丰富的知识并将其运用。艺术源于生活, 艺术家与设计者除了具备丰厚的知识与艺术底蕴之外, 还应会生活、懂生活, 试想若艺术家在缺乏生活常识的基础下所创造出的艺术作品必定会完全脱离现实, 完全只靠构思是不可能在艺术设计道路中长期走下去的。 (2) 主观性。人的思维活动都带有很强的主观意识, 尤其是在审美方面。艺术设计是在艺术设计者的感知与想象等综合能力的体现下完成的过程, 同时它也展现了艺术设计者的专业知识与对美的感受。

艺术设计中艺术美的表现手法

美是一种抽象的概念, 需要由具体的艺术形象并通过相应的表现方式来表达出来。因此, 在进行艺术设计的过程中, 首先应掌握艺术美的表达方式, 并根据其对艺术形式进行有效的设计。艺术设计中艺术美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对比

对比在艺术文学创作中都是比较常用的表现手法。通过对比, 可以将表面上完全不同甚至是具有很大反差的要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通过鲜明的对比效果, 加上有机的设计搭配, 不仅使艺术作品的效果不显突兀, 甚至会产生更强烈的正面反响。例如色彩学中的黑白搭配, 音乐中的高低音等, 这些看起来矛盾的要素经过搭配会在视觉和听觉上带给人们别样的享受。

2、对称

顾名思义, 对称即是以一条线为轴, 其两侧的艺术形象的各部分, 在大小、形状上都一一对应的关系。对称在生活中最为常见, 也是最能够直接被人们所理解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因为, 首先人的眼耳手分别就是对称的。另外, 对称手法在建筑设计中也最为常见, 对称的建筑设计能够给人踏实、稳重、宁静的感觉, 在众多建筑中埃及的金字塔可以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壮观、对称比例最好的建筑之一。如今, 对称的手法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中的众多领域。

3、比例

比例在艺术设计中表示的是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在美术中比例在体现美感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比例越完美, 作品的艺术美就越强烈。那么什么比例最能引起人们的美感呢, 想到这必然就会想到由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最先发现的黄金分割率。黄金分割属于一种数学比例关系, 即把一段线条分为两部分, 长的那一段与短的那一段之比恰恰等于整条线段与长的那一段之比, 其数值比为1.618:1或1:0.618, 在美学应用中一般取0.168, 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上述中提到的埃及的金字塔, 也是黄金分割率应用中最特殊也最典型的例子, 因为金字塔是在远早于毕达哥拉斯发现黄金分割率1000年前建成的, 可见这个完美的黄金比例是一直存在的。

艺术设计涵盖的范围广泛, 涉及的领域众多, 同样的, 艺术设计也不应该仅局限于表现生活中正面积极的美, 而是善于发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美, 并将之体现出来, 避免艺术设计过于局限而大大降低其艺术价值。在一般情况下, 说到美, 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明朗的、干净的、纯真的等这些鲜明形象, 这些正面形象的美虽然具有积极的能量, 但是并不全面。艺术家与设计师只有开阔眼界, 发散思维, 展现生活中多姿多样的美, 给人以不同感觉的美感盛宴, 才能提升艺术设计的价值与空间。

艺术之美的作文 篇2

教育和陶冶功能,娱乐功能等。其中艺术的社会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

史、了解人生,它不同于科学的认识功能。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艺术的娱乐观念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它不同于生理快感。 艺术的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艺术分为以下一些类型:

依据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艺术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美术是一种空间艺术。依据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艺术可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依据艺术的物化形

式,艺术可分为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美术主要是一种静态艺术。依据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艺术可分为

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

依据艺术形象的表现方式,艺术可分为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美术中既有表现性的,也有再现性的。 需要指出的是,关于“艺术”与“美术”的含义和适用范围,在东西方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它们的概念和使用它们。

在西方,“艺术”与“美术”都源于古罗马的拉丁文“art”,原义是指相对于“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艺”,泛指各种用手工制作的艺术品以及音乐、文学、戏剧等,当时广义的art甚至还包括制衣、栽培、拳术、医术等方面的技艺。到了古希腊时期,艺术的概念仍是与技艺、技术等同的,但古希腊的绘画与雕塑在公元前五世纪发展到成熟阶段时,已基本确立了一套古典美的标准,为日后艺术涵义的演变埋下了伏笔。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逐渐与“美的”等同起来,18世纪中期,基于美的艺术概念体系方才正式建立,艺术成了审美的主要对象。今天,英语中的“art”一词仍然既作“艺术”解,又作“美术”解,它既可以用来指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等其它各种艺术门类,有时又专门用来要指称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在内的视觉艺术。在很多西方著作中我们甚至还会看到,作者所说的“art”其实仅仅就是指我们中国人所认为的

美术的一部分:绘画。而他们的“the fine arts”(我们直接译作“美术”),也仍然是指诗歌、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

“美术”这个专门名词,在中国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被文艺家和教育家普遍运用的。当时蔡元培运用“美术”这个术语时,也还包括了诗歌和音乐。其后,中国的文艺界、教育界把“美术”和“艺术”的概念逐渐分离开来,“艺术”是一切艺术门类的总称,它是用不同的形象化手段来反映自然和社会,表现人类情感的一门大人文学科,它包罗了美术、音乐、诗歌、舞蹈、戏剧、电影、书法等,也包括服饰、园林等很大的

范围。而“美术”,则专门用来指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即视觉艺术部分。

总之,在汉语中我们有“艺术”与“美术”两个词,它们的含义不同,指称的范围有别,而在英语中却只有一

个词:“art”,它既用来泛指一切艺术门类,也用来专指所有艺术门类的一个部分:美术,甚至美术中的一个方面:绘画。这便是东西方在“艺术”和“美术”两个词的含义和应用范围上的差异。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表现作者思

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形态.

通常指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在空间开展的、表态的、诉之于人们视觉的一种艺术。十七世纪欧洲开始使用这一名称时 ,,泛指具有美学意义的绘画、雕刻、文学、音乐等。我“五四”前后开始普遍应用这一名词时,也具有相当于整个艺术的涵义。例如鲁迅在一九一三年解释“美术”一词时写道:“美术为词……译自英之爱忒。爱忒云者,原出希腊,其谊为艺。随后不久,我国另以“艺术”,一词翻译“爱忒”,“美术”一词便成为专指绘画等视觉艺术的名称

了。

艺术传播即指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或作品传递给接受者的过程。 艺术接受即指在传播的基础上,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鉴赏者为主体,积极能动的消费、鉴赏和批评活动。

以往从艺术作品到艺术欣赏,大多采用简单的、直接的传播方式,传播的意义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主要是由于生产力水平及科技水平的局限,致使传播功能落后,未能对艺术活动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在近百

年、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的迅捷发展对于艺术活动产生了巨大影响。电子技术、卫星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高新科技的发展以及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广泛应用,使艺术传播方式和功能获得重大进展。它不仅使影视艺术成为当今最具有大众性的艺术样式,同时也将其中许多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影响到其它艺

术样式,视像技术的优越性功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艺术传播在当代艺术活动领域,已经显示出越来越重要

的作用和地位,对于艺术品的传播形式、规模、速度、周期、增殖量大小,以及对于接受者的接受方式、欣赏情趣等,都具有极大的影响。 艺术的接受,包括艺术的消费、鉴赏和批评,是艺术活动的终点,也是艺术家及艺术作品内在价值获得最终实现的根本途径。艺术接受者的鉴赏与批评活动具有很强的主体性意义,它既是对于艺术作品的审美认知、诠释和创造,同时也是与艺术家的精神交流和对话。艺术接受还可以对艺术家乃至客体世界予以精神性反馈,从而实现艺术活动与社会活动的联结,使艺术活动融于人类社会活动的宏大系统中,并在其间发挥权极的作用。 是门类艺术与哲学、美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人类学、比较学、艺术史学等相结合的学科。从艺术本质、艺术起源、艺术发展、艺术创造、艺术鉴赏、艺术传播等各个方面,探讨人类艺术发生与发展的规律,未来的走向及变化。美术传播的理论与历史研究方向更着眼于美术领域中的大众传播,研究在新媒体背景下,美术作为传播信息和传播载体的

《边城》结构美的艺术构建 篇3

关键词:《边城》 结构美 人格象征

沈从文有“文体作家”之称,这首先得益于他文中叙事视角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其次表现为叙事结构的多样化。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文体,它的叙事方式体现着作家对作品所要展现的生命世界、人生意义、文化意蕴等多方面认识理解,是小说这种“有意味的形式”蕴藏指向的符号信码。一个优秀的作家要把自己的情感世界、人格精神表现出来,就必然要考虑对文体结构形式的选择。因此,通过对作家叙事文体各因素的考察,便可以更好地把握某个作家区别于其他作家的独特的整体创作风貌。

小说《边城》非常恰当地体现了作者沈从文对小说文体结构的深刻理解与巧妙表达——边城明净的风光,淳朴的民风,教化着善良敦厚的人们。小说优美清丽的语言,叙写着人间的真挚,汩汩涛涛,给人以美好的感受。文中不仅给我们展现了民俗风情的美,风景秀丽的美,人性的美,人物的诗意美,独特的语言美,而且整个文章的结构也是美的。

一、散文、诗歌化的叙事结构

在《边城》中作者并没有刻意去写“事物的中心”,只是平平地去写,直到要写完了为止。作者在全文中也很少构筑紧张、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而是把创作看做是“情绪的体操”、“抽象的抒情”,只是通过加强创作主体内在的感情色彩,来增添作品的诗意。

英国作家戴维·洛奇的一段话给了我们启发:“叙事结构就像是支撑一座现代高层建筑的主梁结构,你看不到它,但它决定了你构思的作品的轮廓和特点。”在《边城》中作者缓缓地,极有诗意地讲述着故事,把读者引人淳朴温暖的风情中。主人公一步步地走近幸福,我们顺着作者的思路也理所当然地认为主人公会走上幸福之路,但情节却阴错阳差,又仿佛是命运般注定的,最后却给读者留下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幸福一瞬间化为乌有,使人发出感慨而又有无限的悲痛、惋惜之情。这就是最具沈从文特征的叙事结构——“至于卷末,必凄以有所觉,如脱春温而人于秋肃”。

《边城》中的翠翠在青山碧水中长大,天真活泼、情窦初开,对未来充满了幻想。端午节看龙舟赛,偶然遇到青年水手傩送,翠翠纯净的心灵中留下了对傩送的深挚印象。傩送是掌水码头的船总顺顺的次子,秀拔出群,当地人都非常喜欢他。傩送的哥哥天保在见到翠翠后也爱上了翠翠。兄弟俩最后协商,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所认可的公平竞争,在月夜里到溪边山上轮流唱歌,由翠翠从中选择。天保自知唱不过傩送,所以就坐船远行了,却在远行的过程中出了事故。傩送对哥哥的遭难十分伤心,也坐船远行去了桃源。在一个电闪雷鸣的晚上,与翠翠相依为命的爷爷也磕然长逝,丢下翠翠孤苦一人。傩送“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而翠翠却重操爷爷的旧业,在等待心爱的人某天会回来。整个故事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很散文化。

文本结构既内在地统摄着叙事的顺序和模样,又外在地指向作家的人生体验,这当中往往也就潜伏着作品最深层的意蕴。《边城》描绘了一幅湘西风景自然图,贯穿其中的亲情、爱情、友情让人心旷神怡。散文化、诗歌化结构使沈从文的小说产生了独特的意境和韵味,这种独特的审美意味打动了读者的心,让人身临其境、流连忘返。

二、链式结构

这种结构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多种故事的叙述推动故事情节前进,去体现、表达同种相似的情感。它与传统的章回小说的不同在于,作品的情节或人物不是统一的。下面以《边城》的第三章到第六章为例。

第三章,写第三个端午节,筹备龙舟竞赛。第四章,写第一个端午节,看龙舟翠翠巧遇二佬傩送。第五章,写第二个端午节,翠翠巧遇大佬天保。第六章,写迎婚送亲的花轿,引发翠翠情思。第三章写眼前,第四、五章通过翠翠回忆展开,第六章又回到了眼前。人物视角在不同空间、时间、情绪、心理段落中穿插跳跃,浅浅深深,作者架构起一个开放、流动的叙述空间。

三个节日场景,详写两次端午龙舟竞赛,略写新年,中秋节则一笔带过,为何这样安排呢?这与翠翠的感情有关,作者通过情感把这些故事情节链接了起来。自从与傩送相识后的两个中秋无月,翠翠所期待的男女对歌不能举行,因此,这两个中秋留给翠翠的印象极其平淡无奇。新年虽然热闹,但在翠翠看来,总不如第一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第二个端午节翠翠再次去看船也是因为不能忘记与傩送的邂逅。文中以中秋节、新年来衬托端午节,突出第一个端午节留给翠翠的甜美感受。作者就是通过这些场景、故事,把翠翠的那种对傩送的思恋和爱慕写了出来,这样不仅使述怀情绪的细碎片断窜起来,更使文章显得紧凑。

三、人格象征化结构

这种结构的特征是以特定的象征意象组织小说形象体系,在沈从文众多小说里面有很多的象征性意象,暗含了作者的审美取向和情感意识。《边城》描绘了一幅人性美的风情画,从中灌注了作者关于自然人性的理想,描述了美好的人性所遭遇的不幸,表现了悲剧现实的无奈与苍凉。

《边城》中青山绿水和淳朴的风情造就了翠翠清澈透明的性格和天真、稚气、单纯的气质特征。翠翠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女神”,是沈从文向往的优美人性与人情的具体化身和生动体现。

翠翠和爷爷祖孙俩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相依为命,不贪财、不羡贵、不嫌贫、不偷懒、甘愿清贫、乐于助人,正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勤劳、善良、淡泊。

翠翠与傩送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的聘礼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合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有的只是“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含蓄的东方式传统美德。作者正是通过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慕之情,讴歌了一种淳厚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老船夫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的良好品德仿佛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化身;他对女儿、外孙女无私的爱仿佛就是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

作者在每个人的身上都赋予了象征意义,或者是自己心目中理想化的,或者是传统中国人民所认同的,使全文人物的象征结构化、系统化。

参考文献:

[1]胡秦葆.《边城》人性美的艺术构建[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9).

[2]杨军.沈从文小说文体结构解读[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3).

[3]周伟华,张继定.《边城》的主题对话意义[J].贵州社会科学,2008,(5).

赞美的语言艺术 篇4

小兵之所以猜中了左宗棠的心思, 受到左宗棠的赞赏, 在于他平常注意观察, 准确把握, 并适时满足了对方此时此地的心理期待。小兵的回答看似大胆荒谬, 却与左的心境和夙志相符, 赞到了左宗棠的心坎上。

喜欢听赞美是人类的一种天性。赞美使他人感到人生价值得到社会承认, 赞美使他人感到受欢迎、受尊重。我们应该养成赞美他人的习惯, 在学习、生活、工作、交际中, 有效地赞美他人。

一、赞美的原则和要求

赞美不仅仅是说好话, 必须讲究一定的原则和技巧。赞美的原则和要求主要有:

1. 真诚自然

赞美是发自内心的肯定与欣赏。赞美的话必须发自肺腑, 而不是出自牙缝。这是赞美与献媚的最重要的区别。真诚、热情的赞美才能真正打动人心。言不由衷、漫不经心、缺乏热诚的泛泛赞扬并不能使对方喜悦, 反而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和厌恶。真诚的赞美有纯洁的动机, 它不是为了谋求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才赞美。卡耐基说:“如果我们只图从别人那里获得什么, 那我们就无法给人一些真诚的赞美, 那也就无法真诚地给别人一些快乐。”

2. 因人而异

赞美要因人而异, 突出个性。称赞老年人应语气尊重, 可多称赞他引以为豪的“想当年”的业绩与雄风, 对年轻人不妨语气稍为夸张地赞扬他的创造才能和开拓精神;对女性可多赞美她的衣着、容貌, 对男性则要更多地赞美他的才华、气质、事业、成就;对思维机敏的人要点到为止, 对有疑虑心理的人要把话说透;对于经商的人可称赞他头脑灵活、生财有道, 对于有地位的干部可称赞他为国为民、廉洁清正;对于知识分子可称赞他知识渊博、宁静淡泊;对于初次见面的人, 最好避免以对方的人品或性格为对象, 而称赞他过去的成就、行为或所属物等看得见的具体事物。

3. 注意场合

赞美时要注意场合, 顾及本人和他人的感受。比如不能当着上司的面夸他的下属有领导才能;不能当着一个女性的面赞美另一个女性漂亮;公开赞扬应是能被大家认同及公正评价的事项。

4. 合乎时宜

赞美要把握时机, 才能恰到好处。一是要及时, 二是要适时。当别人做出成绩、有了进步时, 及时得到的赞扬会给他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心理和行为上的反应是最强烈的, 效果也是最好的。当别人计划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时, 开头的赞扬能增强其信心, 中间的赞扬有益于激励其斗志, 结尾的赞扬则能促其再接再厉。此外, 我们不但要在别人成功之时送上赞语, 锦上添花, 而在别人遭受挫折、灰心失意之时更要给予理解、赞美和鼓励, 雪中送炭。

5. 客观适度

赞美要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 有理有据, 恰如其分, 不能无中生有, 夸大其词。否则, 不是恶意的嘲弄就是肉麻的吹捧, 其结果是适得其反。明明一个人长相一般, 却“帅哥”、“靓女”地胡乱恭维, 他心里并不会舒坦自在。假如你的一位同学歌唱得不错, 你对他说:“你唱歌真是全世界最动听的。”这样的赞美过于夸张, 只能使双方都难堪, 但若换个说法:“你的歌唱得真不错, 挺有韵味的。不熟悉你的人还没准以为你是专业歌手哩!”同学一定很高兴。

6. 具体实在

赞美的语言越具体实在, 越让人感到你的赞美真诚、可信。相反, 笼统、空洞的夸赞会让别人觉得你仅仅是在敷衍他, 只不过说的一句客气话而已。“很好”、“不错”、“聪明”、“能干”等高度概括性的语言如果配上可赞扬的事实说明、生动的细节描绘, 更能使赞扬变得有力、有效。例如, 称赞一个孩子写的一篇作文时说:“你写得真好, 你描写的那些动物很传神, 让人感觉就好像真的看见了那些动物似的, 并且觉得那些动物很可爱。能写到这种水平, 真不简单!”这样的赞美从具体的事实出发, 说出了具体好在哪, 让孩子听了受到启发和鼓舞。

7. 新颖独特

赞美别人还需要眼光独到, 新颖独特, 避免陈词滥调、人云亦云。无论是名人明星, 还是平凡大众, 赞美其突出的优点和成就固然令人高兴, 但如果我们能够独具慧眼, 注意发掘那些被他人忽略了的优点、美德, 甚至是对方都没有注意到的优点而大加赞赏, 就定能让人倍感惊喜、印象深刻、回味无穷。比如我们要赞美一个漂亮的女子, 我们避开“漂亮”不谈, 另辟蹊径, 赞美她性格温柔、热心助人、多才多艺、有思想见地等。再如, 孩子如果学习好, 仅仅是称赞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 就显得没有新意, 还不如赞美他学习方法独特, 效率很高, 促进他更加注重效率和方法, 使他的成绩“更上一层楼”。

8. 准确到位

赞美的话语要准确到位, 挠到对方痒处, 赞到对方的心坎上。对大多数人来说, 最有兴趣的话题就是他自己最喜欢的事物和最得意的事情。如果说我们投其所好, 有意识地选择对方最心爱的东西、最引以为豪的事情加以热情称赞, 或者在对方谈到他们认为得意的事情时热烈地回应并给予适当的赞美的话, 那么势必会引起对方的注意和好感。比如某人新买了一件衣服, 故意在你面前展示并询问你的意见, 那无疑是在暗示你此时此地他需要得到关于衣服的价格、款式等方面的赞美。

有时, 如果不注意察言观色把握对方的心理而胡乱赞美, 就可能触犯别人的禁忌, 引起对方的不悦。试想, 一位原本已经为自己身材消瘦而苦恼的女性, 如果有人不了解情况而恭维她苗条纤细有骨感美, 那么她心里会怎么想呢?

二、赞美的方法

赞美的方式方法很多。既可以采取直接赞美法, 对对方已经具备的优点、长处、现实表现、成绩与进步、好的做法等用直截了当的话当面进行赞美, 又可以运用关联赞美法, 通过赞美对方的职业、单位、民族、籍贯、地域、家人、居室等与对象相关的人、物、事, 间接地达到赞美他本人的目的;既可以是公开场合的当众赞美, 又可以是私下个别赞美;既可以背后赞美, 又可以借用第三者的话进行赞美;既可以是有声语言赞美, 又可以是体态语言赞美;还可以通过祝贺、安慰、感谢、鼓励、戏谑、恭维、请教等多种方式灵活地赞美。

下面重点介绍几种赞美方法:

1. 辩证分析赞美法

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赞美事物积极的一面, 从对方的“缺点”中找出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坏事好说带有一定的恭维和安慰成分, 它不仅是一种言语交际技巧, 显示出对对方的礼貌, 而且可以引导对方向积极的方面转化。

例如:某人肥胖, 你可赞他福气;某人消瘦, 你可赞他精干或苗条;某人矮小, 你可赞它乖巧玲珑;某人不修边幅, 你可赞他潇洒, 有艺术家风度;某人爱做白日梦, 你可赞其想象力丰富, 富有创意;某人专断, 好自作主张, 你可赞他有主见、有魄力等;某人吝啬小气, 你可赞他节俭;某人较为轻浮, 你可赞他热心活泼;某人屡造挫折, 你可赞他怀才不遇;某人性格粗暴急躁, 你可赞他有豪迈, 有大丈夫气概;某人多情善变, 你可赞他魅力无穷;某人竟然三天不洗袜子, 你可幽他一默, 赞他具有男人味儿。

2. 佯装无意赞美法

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在与第三者交谈时佯装不知对方在场或不认识对方, 故意让对方感觉在“无意中”听到赞美的内容。其效果与“背后赞美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安徒森是一家木材加工厂的老板, 相当能干, 但他的妻子则更胜一筹, 无论是对外公关联络, 还是内部出谋献策, 安徒森都觉得自己比妻子低了一头, 因而很自卑, 也感到难堪与恼怒。木材商了解到安徒森这一特点后, 便有意安排了这样一幕“戏”:有一天, 他赶在安徒森之前, 在安徒森每天必去的酒馆坐下, 等到安徒森在旁边桌的座位坐下后, 柯尔恩的“搭档”就对柯尔恩说:“安徒森虽然能干, 但明摆着, 主要还是他太太掌舵!”柯尔恩说:“胡说!像他那样的工厂, 事情那么多, 怎么能事事亲力亲为呢?我从侧面了解过, 安徒森先生很尊重女权, 他不过是把一些次要的事让太太去做, 他则主要在大事上把舵。这, 恰恰是安徒森先生既运筹帷幄又善于用人的不同凡响之处。与这样的人合作我最放心了……”坐在旁边的安徒森认为自己是无意之中受到了陌生人对他的评价, 立即对这位陌生的“辩护者”产生了极大的好感。他让酒店侍者把柯尔恩先生请到他座位前, 双方越谈越投机, 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毫无疑问, 柯尔恩如愿以偿地得到了期望的合同。

柯尔恩投其所好, 借自导自演的一幕“双簧”让安徒森“无意间”听到对他的赞美之词, 满足了大丈夫心理, 自然得到了安徒森的欣赏、感激与回报。

3. 高帽恭维赞美法

对方在某方面的优点、实力并不突出, 但故意说得他已经具备的样子。在人际交往中, 适度的客套和恭维是我们对他人表示礼貌尊重的一种重要形式。如与人初次见面, 说“久仰大名”, 介绍他人是“某某大学毕业的高材生”, 等等。恰当合适的“高帽”不仅可以令对方心情愉悦, 还可以传达对对方的充分信任和鼓励, 激励对方真正拥有我们希望其具备的优点, 按照我们的期望去做。例如:“你是一个是非分明, 讲究原则的人, 相信你能够正确处理好这件事情。”“我这件事情考虑很久, 在公司上下我想只有你能担此重任, 交给别人我实在不放心呢。”

4. 正话反说赞美法

赞扬时恰当使用反语, 正话反说, 似贬实褒, 幽默风趣, 耐人寻味, 能收到比一般赞美更好的效果。例如:“哎呀, 你这个人什么都好, 就是有一点不好, 那就是工作起来太亡命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还是要注意保重身体, 适当的休息啊。”这样的话语, 既有赞美对方工作认真积极之意, 又饱含关切之情。

某中学一位班主任自己掏钱为一位失去母亲的困难学生买了件棉衣, 因担心这位学生不好意思、不忍心接受, 就谎称是学校给的救济。学生父亲事后特地向校领导表示感谢, 弄得领导莫名其妙。校长知道真相后, 见到这位班主任时郑重其事地说:“你犯了诬陷罪!”语出惊人, 接着又乐呵呵地说:“你自己拿钱救济学生, 做无名英雄, 却说是我们做的。”

这位校长以兴师问罪的语气开始, 明贬实褒, 以贬引褒, 幽默风趣, 既达到了赞扬的目的, 又活跃了气氛。

5. 虚心请教赞美法

人往往希望自己显得比别人有知识、有涵养, 因此, 虚心请教是一种高超的赞美方法。如果想与他们结识相交, 采取谦虚求教法, 让自己显得外行一些, 就是最有效的切入点。当一个人的爱好变为众所周知的长项时, 你的赞美和恭维对他来说会毫无感觉。但是, 如果你虚心讨教, 做出一副毕恭毕敬的状态, 他就一定会耐心地传授其中的“秘诀”。不妨改变方法, 用一颗谦卑的心赞美, 这样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你的人缘这么好, 给我讲讲交际之道, 好吗?”

6. 欲扬先抑赞美法

在赞美对方时, 先否定后肯定, 先贬后褒, 欲扬先抑, 以此增强赞美效果。例如:“刚开始听您的课, 觉得很平常, 后来听了几次之后觉得你的课确实很棒, 有实实在在的东西, 你是一个很有思想见地、有才华的人。”“他们都说你这个人很难接近, 不好相处, 那是他们不了解你的缘故, 其实你是非常善良的一个人!”

7. 参照比较赞美法

把赞美的对象和其他对象参照比较, 烘云托月, 达到赞美对方的目的。常用“比××更 (还要) ……”、“在××中最……”、“可以与××相媲美”等句式表示。比较的对象可以是自己, 也可以是他人, 还可以拿名人的某一优点作比。例如:“到目前为止, 我们班上还没有人下象棋能赢过他呢。”“你是我教过的学生中最勤奋的一个。”“还是你有办法啊, 我咋就想不到这一点呢?”“小王唱歌颇有刘德华的味道呢。”“当我看到漂亮的衣服时, 总是很自卑, 我真的很嫉妒您的好身材啊!”“您才25岁, 就把事业做得这么成功, 拥有自己的公司、漂亮的洋房和小车, 我怕是这一辈子也达不到你这个成就了。”

比较赞美法还可以通过今昔对比, 对对方的变化表示惊喜和赞叹。例如:“小时候你很调皮, 现在出息多了。”“那时, 你大手大脚, 现在知道节省了。”“哟, 真是‘女大十八变’啊, 几年不见, 就由一个丑小鸭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

8. 形体语言赞美法

竖拇指、鼓掌、点头、微笑、拍肩、热情的注视等形体语言, 不仅使赞美显得更真诚、亲切、自然, 还可以成为赞美的主要手段。有时, 仅仅投以赞许的目光、做一个夸奖的手势、送一个友好的微笑也能传达赞赏之情,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摘要:喜欢听赞美是人类的一种天性。赞美使他人感到人生价值得到社会承认, 赞美使他人感到受欢迎、受尊重。我们应该养成赞美他人的习惯, 在学习、生活、工作、交际之中, 有效地赞美他人。赞美不仅仅是说好话, 必须讲究一定的原则和技巧。

关键词:赞美,原则,要求,方法

参考文献

[1]周兴旺.成功人士10种说话技巧[M].北京:海潮出版社, 2005.

艺术之美的优秀作文 篇5

重新背上画板的感觉真好啊,但是这是我第一次在艺术节背起了这个沉甸甸的担子,当我跑着奔去赛场的时候,口袋里还放着合唱比赛的歌谱。当我心里还毫无准备的时候我已经站在了自己比赛的位置上。当我因为没戴眼睛无法清晰地看清楚那个题目的时候,我的手就在那任凭我发挥的白纸上涂抹着某种很早以前那种和视线一样模糊不清的色彩。我仿佛看见了小时候我严阵以待地接过指导老师发下来的白纸,参赛证在脖子前摇摆着。《雷锋就在我们身边》,一个看似简单的题目。但艺术在我心中也许就和雷锋一样吧,都是一种看似崇高实际就在我们身边的精神。但是不同的是,艺术从小陪着我长大,而我只会在一年中那个特殊的日子里想到雷锋叔叔。当我还没上中学的时候,艺术替我在各种赛场赢得各种各样的荣誉。但艺术在我心中又是什么,我不知道呀。算不上是朋友,因为我从没见过他,从没和他说过一句话;更准确地说,是为了班级,为了自己争取荣誉的一种工具;是一种被大人们含在嘴里的,从小夸到大的天赋;是一种可以美化班级,美化自己的装饰……很多很多,艺术从来没有被我当做是崇高的存在。我开始在白纸上作画,这一次参赛关系到了班级总分,于是艺术就变成了不仅仅是描绘人心的东西,他化作了给班级荣誉锦上添花的力量。

当我从七(4)班的教室里狂奔出来的.时候,我方才知道自己早已经淡忘了时间的存在……离我下一个比赛的时间已经超过了5分钟。于是我还没喘一口气,跑到了我的下一个赛场。反印画创作现场。就是在这一天中令我唯一深有感触的一场比赛——那就是艺术的表达样式是多样化的。因为这种独特的称呼(反印画)让我误以为这是一种我从未接触过的一种画画方式,导致了我在报名时候的万分尴尬,有种既想为班级做贡献却又力不从心的遗憾。但是在我赶到现场的时候紧张如烟而散——这不就是我曾经学习并运用在各种比赛里的方法:粉印版画么!?这几天来我在网络上到处寻找关于反印画的资料而通通毫无记载,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

当我踌躇于这些目不暇接的比赛中时却不得不向前奔跑,因为最严峻的时刻已经来了——我们准备了很久很久的,合唱比赛。在我所有的比赛当中唯有这个比赛是目标明确的,是我们大家站在同一战线上,为了班级的荣誉而战。那么辛苦地排练,每天二三十遍地在家里唱,早上哼,晚上念,同一首歌在45个人口中传唱只是为了这短短的6、7分钟。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表现出的正是最努力的一面。虽然只有第三名,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成绩已经不算什么了——因为,所谓艺术节就是为了让我们感受到艺术的存在而开展的,通过这次活动唤起我许许多多在忙乱中的思索,我在同学们和自己身上的确感到了某种艺术,在我的回忆里,艺术也不再是一张空空的白纸了。模糊的颜色,渐渐地清晰起来——

浅谈教育中美的艺术 篇6

一、情境创设艺术:美的课堂搭建美的舞台

如何结合小学生年龄、身心特点和课程内容,营造生活化、趣味化、高效化的数学课堂,是自己二十多年教学生涯的苦乐追求。课堂上,我是一位循循善诱、长于点拨调动的“导演”,而孩子们个个都是“小演员”,神灵活现,尽情投入,快乐学习。一次,复习“0-5”的数序,我出了一道题:我们请了从“0”到“5”的五位朋友到班上作客,可是只来了“1”和“5”,谁能跟没有来的客人按顺序打电话呢?“我知道!”“我来打!”孩子们都争先恐后,思索着,动起来。

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的“乘法口诀”,我让孩子们开起了“数学运动会”:一部分同学当运动员,比赛背口诀,另一部分同学则是裁判员,各负其责,认真倾听和观察,并评判打分,然后互换角色,短短的时间使他们愉悦地攻下这道“关口”。

为了鼓励同学们提高学习效率,力求成功,我还策划了“故事连续剧”,将一些有趣的故事形成系列。如果学生们提前完成当堂课的学习任务,就在剩余的时间里给孩子们讲一小段故事,分集呈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当然,必须先完成教学任务。这让孩子们乐不可支,又充满期盼,吊足了胃口。

二、语言感染艺术:美的语言架起美的桥梁

“言为心声。”我常用美的语言,架起了我和学生之间的“连心桥”。“同学们,唐老师如一辆汽车,需要你们的加油哦。你们都是输油管,谁学得认真,学得好,谁就给老师加了更多更好的油,老师就更有能量!”我还常在上课时在黑板上画一轮红日说:“老师就如红日,各组小朋友都是一道光芒,哪组表现好,哪道光就最强。”孩子们都不甘落后,要让自己小组的光芒最灿烂。

“乖乖,加油!”是我的口头禅。每当亲切的话语响起,孩子们就来劲来神。学生的作业本上,我也时常批上温馨的话语:“看你的作业,真是一种享受!”“答案正确哦!想想,还有更简便更巧妙的方法吗?”……根据不同情况还自然巧妙地运用“肢体语言”,如:课堂上对发言成功、解题正确者,往往走到他面前,握握手,表示祝贺——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爱心激励艺术:美的甘露滋润美的心灵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潜能,在他们身上,并不缺少“金子”,缺少的是发现。我总这样想,也锲而不舍地去发掘每个孩子所蕴藏的真金。

有位同学有口吃的毛病,回答问题常常卡壳,于是越学胆子越小,越没信心,学习成绩也不是很理想。家长恨铁不成钢,常责怨他。但我从不嫌弃,却给予他更多的关爱。我发现该生颇有数学天赋,解题往往比别人“快半拍”,而且思路常有独到之处。于是多次找他谈心,鼓励他发扬长处,争当数学尖子,让他课外多读些数学书籍。还登门做家长的工作,让他们对孩子多看优点,多加鼓励,支持他下功夫首先把数学学好,再带动其他学科。这样一来,该生对数学越来越感兴趣,越学越有劲,考试成绩常名列前茅,还获得数学竞赛奖。信心足了,加之课外阅读增多,他口头表达也有了明显改善,各科成绩都提高了。由于小学基础打得好,升入初中后他获得全国数学奥赛一等奖,毕业后被保送华师一高中。今年还被北大数学系提前预录。无论学生学习困难、家境欠佳、情况特殊等,我都一视同仁,并细心捕捉他们的闪光点,不断加以放大,激励引导他们扬帆前行。

四、形象吸引艺术:美的形象陶冶美的情趣

我有自己的“教师形象观”:教师,是美的化身,每天都应把最美好的一面呈现给可爱的孩子们:情态、举止、言谈,当然,还有仪表、服饰……每天上班我总是穿着时尚,讲究款式、色调协调搭配,装饰美观大方,还略施粉黛。身材高挑、面容娇好的我,愈发显得青春靓丽、风采动人。同事都笑称我是“模特教师”,同学们也都深深喜爱我这样一位笑容可掬、清新爽朗、教艺精湛、形象美好的“大朋友”。课间,一群孩子围着我说:“唐老师,我们是您的粉丝!”“我又不是歌星、影星呀。”“您就是我们心中的明星。”

一次,我烫了新发,走进教室上课,孩子们目不转睛地盯着我。看着学生赞叹不已的神态,我笑了,给了他们两分钟:“说说你们最想说的话吧。”于是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老师的头发像大海里的波浪。”“老师好像居里夫人呀!”“老师靓极啦!”“谢谢你们的夸奖。你们这样爱老师,老师更应该和你们一起把课上好,要对得起你们的一片爱心哟!”“哗……”掌声一片。孩子们又投入到愉快而专注的学习中。

艺术美的意象与创造 篇7

一、艺术美的意象

意象可以是一种符号, 也可以是一种现象, 艺术美的意象理论从本土观点说就是内涵美, 看待美需要看待美的意境而非现实美的本身, 艺术美的意象论要求我们更加深入的探讨美的起源, 意象是一种很难言说的景象, 能够构成意象的才是美, 才抓住了美的真谛。比如我们看待水墨山水, 水墨山水本身的美显然是无法用黑白两色来表现出来, 包括娇艳欲滴的花蕊和动态的水流, 显然这些不是黑白两色能够体现出来的, 但是古代大家们的水墨画却能够让人感受到山的险峻、树的雄奇以及流水的孱弱, 这就是意境, 通过美术作品来彰显出的一种美术意境, 也就是美的意境, 艺术美的意象就此产生, 也从各个角度说明了意象的存在。我们认为这种意象论的解读是符合实际的, 是存在于美的认识当中的, 那么意境如何构建, 如何描绘也就是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 并是不是所有的艺术品都具有意境, 也就侧面构建了艺术的层级和等级, 让人能够感受意象的意义。同时, 从意象论出发, 我们也很好的解读了艺术美中的抽象美, 抽象艺术看上去不美, 但是品味起来有意境, 也就是意境美, 让人体味到这种艺术境界的极为抽象美, 美的意象也就由此产生了诸多的境界层次, 让美的感受油然而生。艺术美的意象也可以分开理解为美的意境和美的客观存在, 客观存在意境很美了, 而这种美的美感来自于意境的构成, 并非一朵花开的非常娇艳就算美, 而是一朵花不仅有红花更有绿叶, 花美的不仅是样貌, 更在于结构、花瓣与花蕊、花前月下等, 这些都是自然的意境, 有了意境才能产生美, 美的本身就是一种意境, 能够抽象出来对美的意境理解, 也就理解了美和发现了美, 也就能够最终认知美。

二、艺术美的创造

创造是一种动态的行为, 是后天产生, 超脱客观存在, 原本可能没有, 但是创作这个过程让其存在, 艺术美的创作强调的是后天的美, 先天的美不属于艺术范畴, 先天的美只能是美, 而不是艺术, 因为艺术本身就是超脱客观存在, 是人为作品, 才能成为艺术, 先天的美并非人为, 我们讨论艺术美, 实际上是讨论如何在仿照先天的美来产生美。围绕这个逻辑结构和顺序, 方能进行探讨, 方能构建艺术美的创造论观点。在创造论中, 我们更多的是关注美如何产生, 比如黑白山水, 是一种对结构、颜色、形象的描述和创作, 是先天存在美给创作带来了灵感和方向, 让美产生, 通过光影、透色、材料和纸张等多方面要素的共同作用, 通过艺术家本身的认知和理解, 对现实的描述等方面的和谐统一, 方能对美营造出一个基本的勾勒和认识, 这也是美的广泛存在和基础。人的所有行为如果以人为界, 那么都属于一种创造性的行为, 在天然的基础之上, 经过主观的加工和思维的处理, 产生的各个方面也就说明了这是一种艺术行为, 那么一定的是后天, 后天的美的产生就需要描述和创造, 而创造实际上是人的基本行为和逻辑, 创造出来的美就是存在美, 美的感受和认知也都是围绕着人的主体思维活动而产生的, 尽管收到客观实际的制约, 但是艺术美的创造过程也能够不断的通过不断修葺和完善, 让这种美不断的, 有层次的呈现, 这就是创造美, 艺术美学告诉我们, 美的基础建立在客观实际, 但是人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对美产生理解和认知。

三、总结与结论

尽管意象论与创造论各有说辞, 但是意象论与创造论的基础还是广泛存在的, 而且各有道理, 不论从哪个理论基础出发来探讨艺术本身的美, 我们认为, 美是天然存在的, 仅仅是在认识层面上对美感受不同, 对美的后天产生认知不同, 但是这些都不影响我们对美本身的追求和爱好, 不论生活美、艺术美还是道德美, 这些哲学范畴的思维是需要人的主观意识不断开拓发展, 挖掘存在的各种美学元素, 让美产生, 为美立言立行。生活和艺术都无法离开美, 为了追求美, 我们一方面需要在艺术创造中根据客观存在创造美, 更需要在创作美的过程中更深更透的理解美的意境, 理解美的存在, 把握美背后的逻辑。

摘要:对于艺术的美学研究, 初级学习艺术的人始终是保持在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人们缺少对美学的基本研究, 更加无法理解对艺术美的感受, 实际上, 艺术美学就是艺术的哲学, 是所有艺术创造的根本认识和出发点, 如何理解艺术美是打下深厚艺术创作基础的根本, 也是承载艺术成就的关键要素, 所以本文从艺术美的意象与创造两个矛盾视角出发, 探讨艺术美的真谛, 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关键词:艺术美,意象,创造

参考文献

[1]时胜勋.中国艺术美学的符号体系与国际审美共识[J].民族艺术, 2014 (4) :34-35.

[2]罗长军.艺术即表现——表现主义艺术哲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4:13.

体育教学艺术美的意蕴 篇8

筅安徽安庆师范学院张加军沈春华

体育教学艺术, 是一门独特的教学艺术。体育教学艺术是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在遵循教学原理和体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 利用审美化的教学设计、教学行为,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体现的具有审美意蕴的艺术。体育教学艺术美是由体育教师和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所共同创造的审美因素和美感效应综合而成的整体美。

一、体育教学艺术美的表现

1. 目标与方法的融合美

体育教学艺术美首先是一种教学方法美, 即应用现代美学和教育技术学创造的成果, 采取个性化或多样化的方法对体育教学过程进行审美设计和优化, 从而使体育教学过程的内涵与形式审美化。体育教学艺术美也是一种教学目标美, 其目标在于使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需要达到最大程度地和谐, 努力追求体育教学过程中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体育个性发展需要的最大程度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 它必然追求教学目标美和教学方法美的高度融合, 使以往那种仅仅以体育达标率、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指标的体育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传授上升为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体育志趣、体育习惯和体育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情操和美感体验再不用表格来进行测算而实实在在地成为学生内在精神的一部分;把仅仅关注学生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过程转变为学生体育学习态度、体育情感、体育行为、体育精神、交往与合作精神等培养的过程。

2. 内容与载体的整合美

体育教学艺术美既是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造和对教学载体的创新美, 也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美和教学载体美的巧妙整合。如韩民青教授所言:“在审美创造中, 主体意识在审美对象中实现对象化之后, 审美对象的物质性只是其形式, 而主体意识乃是内容, 审美主体在对其进行审美观照时, 从其物质形式内可获得意识性的自由展现”[1]。体育教学艺术美也一样, 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和挖掘多方面的审美因素并使之渗透于体育教学活动之中, 以其独有的方式、特有的魅力, 多方面地对学生实施美的陶冶和塑造。比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体育教师准确优美的示范动作美, 形象幽默的言语指示美、结实健壮的形体美、饱满而丰实的情感美以及学生在练习中所领悟到的动作的和谐美、舒展美、富有节奏美、配合默契美等等, 这些美的因素, 既是一种教学内容, 也是一种教学载体, 二者有机地统一于体育教学活动之中, 既不脱离体育教学内容去片面地追求表面的热闹和花哨, 也不是只讲内容的质量和效率而舍弃教学载体的艺术和美化。这种教学内容美与教学载体美的结合, 正是体育教学艺术美的直接体现。

3. 教育与审美的交融美

体育教学艺术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活动, 是体育教师娴熟的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 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的体育教育实践活动, 是体育教师为了实现体育教育的目标以及开发每一个学生多方面的体育潜能, 促进其包括审美素质在内的各种素质的全面发展, 所预先设计的具有审美意蕴的体育教育活动以及活动的目的、内容、结构及教法手段等。同时, 体育教学艺术也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一个方面, 是一种创新性活动。它不仅追求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知识、技术、技能的获得, 体力、智力的发展, 人格、个性的提高, 还要求体育教师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 精神振奋, 充满自由创造的喜悦, 又能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与审美的契合美是体育教学艺术美的具体表现, 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美的体育教学模式, 它让学生在接受体育知识与体育文化滋润的同时也得到了美的熏陶。

4. 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美

体育教学如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是一种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大都需要先进行设计, 然后再按照预计方案灵活开展。在常规的体育教学中, 教学过程的设计多关注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组织方法、体育

觹该文为安徽省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资助项目《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2006jqw133) 的研究成果

教学模式的技术操作层面, 而体育教学艺术则要求将技术之美与艺术之美整合起来, 既要考虑体育教学的优质高效, 还要通过技术和美的方法体现出当代社会的审美情趣与需求。例如:在体育教育中产生重大影响的诸如成功体育、快乐体育、情景体育和和谐体育等, 这都是体育教学美学意蕴的成功范例。体育教学艺术美的意蕴不局限于赏心悦目的技艺, 而是把技艺与各方面的要求相结合, 特别是与审美要求相结合。

二、体育教学艺术美的特征

1. 真、善、美的统一

在体育教学中, 常规的体育教学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学习和身体状况, 注重如何将体育知识、技术、技能、行为规范快速传授给学生的功能, 注重研究体育教学目标设置、教学内容选择、技术手段的应用对学生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与掌握等有哪些影响。而体育教学的艺术美则要求体育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注重体育教学活动如何才能在一种愉悦、高效、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的优化设计;着眼于在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发展的同时, 注重学生身心和谐的发展和思想品德、文化科学、生活与体育技能的教育。因此, 体育教学艺术美的意蕴特别强调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和关心学生, 要善于挖掘体育教材的情感因素, 创设情感性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感情融洽和谐, 达成教与学的思维共振与心理共鸣;同时要将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与情感和谐统一, 将体育运动与审美融为一体, 以诱发学生美的体验, 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 提高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使体育教学真正达到真、善、美的完美结合与有机统一的境界。

2. 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法国哲学家萨特说:“艺术领域的审美活动是我们认识非现实对象的一种方式”。笔者同意他的这一论断。艺术领域审美活动中所感受到的某种色彩的魅力或某种乐器音色的独特魅力, 这些魅力之所以存在, 是因为它们导向超越性存在之呈现。艺术领域的审美活动主要诉诸于直觉、静观、神游等, 它超出了人们的实际生活, 崇尚审美的非功利性。而体育教学的艺术美则强调实用与审美的统一, 实用性是审美性的前提和基础, 审美性反过来也可以增强实用性。所以, 体育教学艺术美的实用性和审美性二者相互促进, 缺一不可, 密不可分, 它们构成了体育教学艺术美最基本的原则和特征。即在审美活动中不脱离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体育能力、体育个性的培养、体育智慧的提升和体育素质的训练。它把审美理想和审美精神寓于整个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之中, 把愉悦、高效、健身与审美的统一视为体育教学艺术美的必要条件。

3. 情感性与娱乐性的统一

情感是一种态度体验。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体育教学艺术美与人的情感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可以说它是以审美为基础的富有情感的艺术美。体育教学艺术美往往体现在师生所共创的欢乐、喜悦、和谐的情感氛围之中, 即体育教学艺术美不仅要以情感人, 而且要体现出娱乐性。欢乐愉悦的体育教学是师生双方情感交流与共鸣的前提条件。情感性与娱乐性的统一, 即创造富有审美意义、情感交融的教学环境和欢快愉悦的教学氛围是体育教学艺术美区别于一般体育教学设计的显著特征。它与体育教学的特点和身心并育的教学宗旨相吻合, 能激发学生学习和练习的热情, 使学生心情愉快、寓学于乐。

4. 创造性与个性化的统一

体育教学艺术美是具有创造性的艺术美, 它不是体育教师教学经验的简单整合。即使是最优秀的体育教师最满意、最成功的一次教学, 在下一次上课时也绝不会绝对重复———或重新搭配教材内容, 或变换课的组织形式, 或创新技法, 或提高教学的要求等。体育教学艺术美一般都是个性化的, 形成了个人所独有风格的艺术美。它是艺术创造者个性特点的典型表现和对象化。体育教学中, 体育教学艺术美的个性化特征, 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行为和教学风格上。个性是形成风格的基础, 是艺术创新的必要前提, 没有独具魅力的个性特征, 也就形成不了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 从而也就创造不出新颖独特的体育教学艺术美。体育教学艺术美的创造性与教学主体的个性化是相互联系和依存的, 不存在无创造性的个性, 也不存在无个性的创造性, 二者有机统一。

总之, 体育教学艺术中蕴涵着大量的美学因素, 它是综合性的美, 有着多侧面的表现与特征。在体育教学艺术实践中, 体育教师只有结合本专业的课程设置, 广泛而深入地钻研艺术学、美学及人文学科的知识, 善于从整体上把握体育教学艺术美的表现与特征, 并在体育教学中逐渐融入艺术与审美的理念, 体育教学艺术美的意蕴才能有效地见诸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体育教学也才能真正达到寓美于教, 以美娱情, 以美育体的上乘境界。

参考文献

文学教学美的艺术魅力构成 篇9

这一段对艺术魅力的探寻的论述, 同样可以适应文学教学美感效应即艺术魅力的分析。文学教学的艺术魅力, 乃是一种教学美感的综合效应。文学作品是优美的, 但即使是同一部作品由不同的教师来讲授, 或者给不同的对象讲授, 其感受艺术魅力的效果是有差异的。这是因为在文学教学中, 文学作品通过教师的审美综合, 被赋予一种新的审美欲求, 合成并传达出一种大体与作品试图接近, 却与原著中艺术美不同的美感综合效应。原著中的情节、人物与思想, 通过教师的富于教师自我的审美理解而使得原著中的某些因素被强化或削弱, 甚至可能被完全忽视。

文学教学中审美效果的综合性, 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 在对学生的审美讲授中, 还要加入学生接受能力以及审美能力这两重因素。所以, 在教学中如果不能与受众产生积极互动, 文学作品的教学的审美就无从谈起。所以, 文学作品中的美感是授课者将自我的审美理想与之产生砥砺, 进而经过讲授者的加工和再创造, 最终由讲授者、学生两者共同完成的一种美感综合。如果教师缺乏对美感的灵敏鉴赏能力, 那么就不足以创造出吸引学生的审美效果;如果学生不具备一定的美感领悟能力, 那么就无从进入审美的境界, 从而无法达到对作品的完美感受。所以, 这里说的教学的艺术魅力———教学美感的综合, 就是指课堂教学中对作品美的共同创造。

在对文学作品的讲述过程中, 美感效应的综合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教学美感的综合应该是师生互动、互补、互促的过程。如果任何一方缺乏必要的美学手段, 就使得学生不会产生对文学作品应该具有的审美体验。在文学作品的讲述中, 讲授者即教师应起到主导的作用, 即便是在学生没有文本阅读的体验时, 教师也应该通过作品的讲述, 将文本中的美感传递给学生, 学生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对作品以及教师教学的美感, 不过, 在此种情况下, 学生所感受到的美感相对较差。如果学生的文学修养较高, 或此前已经对某一文本进行了阅读从而产生了自己的美学评价, 那么教师就应该调动足够多的审美手段和讲授方式,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文学教学中的美感的还可以通过感官的“互通”而产生。也就是说, 教学美感的传递可以通过“听觉”和“视觉”的结合进而产生文学作品想象。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经过对文学作品美感的再创造之后传递给学生, 又经过学生共同参与并认同后而产生学生自己的审美体验。作家在作品中是否对外在世界进行充分挖掘, 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美的事物进行恰如其分、尽善尽美的表达, 就成为值得我们探讨的话题。由于这个原因, 每每提供出一些教师发掘与升华教学美的用武之地, 高明的教学有时会比某部作品更富有艺术的魅力。但在通常情况下, 作家对客观事物以及对情趣美的发掘和表达已获得相当的成功, 于是, 在这种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面前, 教师就要在讲授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艺术想象, 对原作中的情节、人物、审美格调进行再加工, 发掘出其中的听觉与视觉艺术因素, 让学生既能亲耳听到, 又能亲眼看到的同时将这两种感性感官与理性知觉连接在一起, 即通过感官的“互通”, 在一种隐喻式的转化的帮助下, 形成一个具体可听、可看、可感的完美形象, 进而形成对感官美的感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不乏这种感官“互通”效应的例子, 它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经验, 又进入到审美领域。在教学中, 我们的文学课教师应该充分运用有现实生活经验又已经进入审美领域的感官互通同美的再创造与鉴赏联系起来。

最后, 在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 教学美感的增值效应也是应该注意到的。概括来说, 美感增值就是在文学课上, 教师对文学作品的讲授过程中, 传递给学生的审美体验有可能比原著中的美感更为真切、集中和深化, 也就是说, 在教学过程中, 传递给学生的美有可能比艺术作品中的更易捉摸、更集中、更强烈, 也更感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这种美感的增值效应是常常见到的。不过, 所谓“增值”的效果也会根据教师教学水平和其他意外情况而有所变化, 甚至也可能会变成“负值”。

以上的论述就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时传递给学生的美感体验比文本中的更美、更动人?怎样才能促成教学增值效应的发生呢?

我们知道, 在文学的视野中, 无限的现实世界经过艺术的精炼与概括, 就成为一些有限的、集中的物象集合, 但是由于作者在对无限客观世界进行选择加工创造的过程中, 加入了自身的审美体验, 从而选择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审美视角, 于是客观世界的无限性与文学作品中的有限性就变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当然, 文本的读者也可以从有限的物象去体会作者的思想和人生体验, 从而在自己的无限联想想象之中还原出作者心目中的无限世界。文学作品的教学同样也是如此, 一部作品, 少则几千字, 多则几万字甚至几十万字, 通读一遍还要用去很长时间, 更不要说精读了。作家在创作时甚至用去毕生的精力, 但在课堂上, 只用短短一节课甚至几节课进行讲述, 由此可见, 教师的感悟能力以及教学水平的高低是对作家作品尊重的基础。因此, 在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讲解时, 引用最典型、最精彩的片段, 是通过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还原原作的最好的办法之一。这样既能重点讲解又能勾勒出全作的轮廓, 使得学生在对精彩片段的理解分析感悟审美的基础之上, 又能够将其作为还原为作家视角下的无限世界。这样一来, 虽然对某一部作品的讲授不完全, 却能够造成接受者的完整审美体验, 这无论是对于课程的讲述, 还是教师备课的精力, 甚至是学生的领悟之后的再创造都是有价值的。所以, 经过教师对作品的取舍, 情节的精炼, 审美体验的再加工, 学生能够窥一斑而知全豹, 进而赞叹原作的恢弘与精巧, 这对于形成教学的艺术魅力是非常有利的。

艺术美的探寻——沉默的向京 篇10

在近年来的国内雕塑界, 向京无疑是一位在创作上非常引人注目的年轻艺术家。她以创作青春期少女题材的作品在艺术界崭露头角, 《处女》系列等一批上色玻璃钢雕塑作品大多表现少女们处于青春成长期的困惑和问题。向京在创作过程中逐渐完善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 塑造了大量女性题材的作品。从“你的身体”到“全裸”, 向京以略带夸张变形的写实手法塑造女性形象, 并营造出一种主观与客观交错的情境, 耐人寻味。光头、裸体, 这些真实细腻但并非展现完美人生的女性雕塑作品, 具有与众不同的格调和气质, 令观众感到惊喜, 也受到国内外拍卖市场的追捧。说到向京, 似乎总是与“女性主义”难解难分, 这也是自女性浮出历史地表以来, 所有女性文艺工作者都逃不开躲不掉的话题。以女性身份为前提, 必然会用一双属于女性的眼睛去观看世界, 观点和态度上女性的基本色彩无法抹消。“当问题跟性别相关的时候, 我想我的最基本的立场是女性的。”向京通过多年来的创作实践, 以及创作过程中的揣摩, 更加清晰地确认了自己对于“女性”身份的自觉状态。向京认为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其实是一种很典型的“女性的思维”。在她的理解中, 所谓女性思维, 是指女性认识世界的方式, 常与自我经验有很密切的关系。而这种自我经验, 更多的时候是指女性的“身体性”, 也就是说女性通过“身体”这一途径去感知世界、认识世界。因此, 向京在作品中有意地强调了女性身体题材。这一题材出自她的个人经验, 对于她的创作来说, 并非偶然, 而是具有某种必要性, 表达了她在面对女性问题的时候, 所必须要确认的一些基本问题“通过身体说话。”向京的初始选择与当今的女性主义集体途径并无二致, 尽管她反感于“女性艺术家”的标签, 仿佛这已经意味了歧视, 意味了“将女性的血肉之躯变为钉死的蝴蝶”的暴行, 但是, 如果没有那种显在的女性主义理论作为背景, 没有“第二性”的文化命题可以作为反抗与抗争的藩篱, 她的创作意识与作品效果就不会来得这么清晰、凝聚和有效。

向京与身体有关的作品历来都是众人关注的焦点, 尤其是她2008年名为“全裸”的展览, 全部系列作品都展现女性的身体。然而这并不代表向京就是一位“女性主义者”, 或者她的作品全然体现了“女性主义”观点。在向京看来, “女性主义”在中国并未经历像西方那样的反抗运动, 从而形成整个社会思潮这一过程, 女性主义意识仍呈现出颇为含混、模糊的状态, 并不真正存在, 因此也就没有讨论这个问题的必要。向京只是在作品中强化了自己的一部分个人经验, “难道我不是女人吗?难道我不需要面对这些问题吗?难道我不需要去通过作品反映女性生存的一些困境和困惑吗?”向京在“全裸”中将这些话题一次吐了个干净, 算是对自己的交代, 也就不再执著于性别题材。在向京看来, 艺术可涉及的东西太多了, 在非常蓄意和深入的倾诉释放之后, 这个话题就可以终结了。向京希望自己能够通过作品超越基本的个人经验, 进入到另一种思考的层面。这一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 无疑需要经历相当漫长的时间跨度。2002年的“镜像”, 2005年的“你的身体”, 2008年的“全裸”, 恰好三年一个周期, 清晰地显示出了一道层层演进的轨迹。这三个阶段性的个展, 反映了向京本身看世界的眼光和思维方式的递进, 从依赖感受、依赖个人经验, 慢慢进入到自己寻找主题然后控制的创作方式, 通过作品与这个世界进行对话甚至对抗。

向京曾自述创作时的状态:“艺术有时就像个乌托邦梦境, 艺术家每每搭建它像是急于在旧世界倒塌之前建造成功一个新世界。这样的理想和忧郁症一样的情绪始终裹挟着我。我差不多三年做一个个展, 每次情绪也就是一个展览的周期。展览之前那段时间饱满而坚定的自我膨胀, 沉浸在封闭的世界里, 之后将近一年的时间完全处在一种空虚怀疑的状态里面, 怀疑所有的价值, 挺可怕的。”

“动物”是她新作展里的另一系列。里面她做了一个大象, 取名《白银时代》, 但做的时候她其实老想着海明威的《白象似的群山》, 当时这个意象在她脑子里来来回回, 切都切不掉。今年夏天, 作品完成了, 体量庞大, 大得难以搬动, 整个夏天都白天黑夜地蹲伏在她工作室外的那条过道里。“晚上回家时, 我从它身边慢慢挤过去, 外面有盏路灯照在它眼睛下面, 我突然感动得不得了。夏天雨多, 外面有树影, 特别安宁, 安宁到不像一个真实的世界。我那时就沉浸在这样的状态里。我觉得秘密、意义什么的都藏在大象的身体里面, 我相信整个作品的意义即将显现。”当时向京在这种极度沉浸的工作状态里饱受折磨。整个创作时间段, 她都待在自己的情绪里, 包括身体, 譬如暴瘦和易怒得。

在我见到的向京的作品中, 几乎全部是女性, 多以现代女童和少女为表现对象。那些胖嘟嘟的搂着洋娃娃的小女孩, 那些打着哈欠的少女, 那些酣睡在白日梦中的胖女孩。鲜活和生动的形象, 使我们忘记了那些材料, 感觉出作品散发出了一种生命的芬芳。

摘要:向京以其独特细腻的女性视角, 塑造了众多大胆、直指人心的女性艺术形象, 逐渐成为当代最重要的女性艺术家。“通过身体说话”曾经是向京的个人标签之一。在前两次个展——“保持沉默” (2003-2005) 以及“全裸” (2006-2007) 以来, 向京一直在女性身体这个主体性线索上进行思考。一些重要的个人作品如《你的身体》 (2005) 、《敞开者》 (2006) 和《一百个人演奏你, 还是一个人?》 (2007) 等等通过艺术家的三个不同创作阶段“处女系列”、“身体系列”以及“全裸系列”来宣告了这种语言的日臻成熟, 包括对雕塑语言的实验, 以及在创作、布展时用空间和镜像等多重语言来映射, 最终反射出艺术家在女性本体之外探讨超越“性别”, 并用身体作为一个命题去说明某个群体和世界关系的探索。

上一篇:临床随访下一篇:配料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