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法独立

2024-06-24

商法独立(精选四篇)

商法独立 篇1

从实质层面而言, 商法独立性指代商法和其余法律内部的正确辨别。分析和探究商业发展史发现, 商业贸易在逐步发展时期与统一市场构建过程中, 不断确立了商法独立性, 落实了商法的发展。就交易安全保障与交易成本缩减层面而言, 统一和规范商业贸易规则具有深远影响。

二、商法独立性与商事审判独立化的关联

1. 商法独立的达成离不开商事审判独立化

站在作用机理的层面来剖析审判行为, 不仅可唤醒死法律, 还可进一步发挥法律自身的引导作用。站在审判机关角度来剖析审判行为, 一方面围绕已经出现的纠纷开展事实回复, 实施逻辑判断;另一方面, 解读和应用法律条文。类型存在差异的案件, 其内在要求也各不相同, 开展法律处理时, 应满足相关要求, 各国面向审判对象, 围绕程序, 依据实施科学的划分, 一般涉及民事、刑事以及行政等诉讼形式。由此可知, 商法独立性的达成离不开商事审判独立化。

2. 商事审判独立化有利于商法独立性的达成

法律发展一般沿着民刑混合、多种法律整合、程序法剥离实体法、实体法具体化的逻辑线索。另外, 法律内部情感因素剔除缓慢还是其显著特征。旨在通过裁判构建和谐社会, 实现可持续发展。常规条件下, 法律规定不仅具有一般性, 还具有原则性, 其实际内涵要求联系具体案件, 通过法官来解释。由此可知, 运用诉讼法时, 法官判决会填补实体法的缺陷。综上可知, 审判包含着工具主义特性, 相对成熟的审判独立化有利于商法独立性的达成。

三、商事审判独立化遵循的设计理念以及基本要求

1. 设计理念

一方面, 应坚持效益第一的理念。效益第一表明较为关注效益。对于商事立法以及商事审判活动而言, 公平价值只是依附和辅助的, 应重视商事主体效益, 并将其放在首位。因此, 评价商事审判活动时, 其评价标准为“是否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能否创造社会财富”;另一方面, 强调动态保护, 保持利益均衡。对比分析商法以及传统民法可知, 商法强调保护动态交易。商法一般会全面管控与严格要求商事主体资格, 最终构建出完整的主体原则。同时, 商法还增加了商事主体的社会责任, 其中最为基础的是保护交易双方的切身利益。总而言之, 在司法程序环节, 更加强调效率, 证据规则则相对宽松, 商事审判活动应突显利益均衡。

2. 基本要求

(1) 救济手段具有独立性。商事救济制度涉及商事救济规范、体系和法律法规。一般具有全面性和同质性特点。全面性特点旨在通过民事救济活动来恢复当事人的基本权益, 商事救济涉及民事救济目的, 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了拓展;同质性特点, 在商事以及民事救济中, 其基本内容均是恢复失衡主体切身利益, 而恢复方式属于同质救济。商事救济突显商品货币关系。

(2) 法律渊源具有独立性。在商事审判实践中, 商事习惯以及惯例获得大面积应用, 因此, 法官应掌握并尊重商事习惯和惯例。

(3) 适用法具有独立性。诉讼活动通常借助程序规则的指导来提升社会公信力。商事审判活动突显行为有效性, 重视信赖利益保护。在具体的商事审判环节, 较为重视行为内部的独立, 在开展判定活动时, 密切相连的两个行为, 若其中一个归结为无效, 则该判定结果只是适用于该行为, 并不适用于其他行为。

四、结语

商事审判独立化区别于审判程序的调整, 而是从审判理念、手段和结果中进行变革。只有真正落实商事审判独立化, 有效掌控商事审判的主要内容, 才可让审判活动彰显差异化保护标准;不仅要让审判结果达到一般民事主体客观性要求, 还要实现推动经济发展的目标。

摘要:商事审判独立化不仅彰显着商法独立性, 而且可为商法的独立性提供保障。对于商法独立性而言, 要求达成商事审判独立化, 否则, 将无法实现商法独立。践行和落实商事审判独立化时, 一定要明确独立商事审判的内涵。

关键词:商法,独立性,商事审判

参考文献

[1]吴瑶, 王企彦.论商法的独立性[J].法制与社会, 2012, (1) :3-4.

商法独立 篇2

关键词:民法;商法;联系;区别

一、商法与民法的联系

商法与民法的联系:

国内外法学界一般认为,民法乃调整商品经济一般关系的法律,对商品经济关系的调整提供了一般规则,但其也只是提供了一般规则。对于主要表现为商事法律关系的市场经济关系中的复杂形态,则必须依赖于商法调整,由商法提供具体规则或特殊规则。商法与民法之间的联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民法与商法同属私法范畴,乃调整民商事行为的法律

如前所述,民事与商事二者同属人们私的事务,且相互依存。因而,它们在法律调整中形成的法律关系,人们习惯性地将其联系在一起,合称为民商事法律关系或民商事关系。只不过,民法作为私法领域之一般法或基本法,属于抽象化的法律表现;而商法作为私法领域就特殊的商事法律关系作出具体或特殊规定的特别法,属于具体化的法律表现,因而其行为性质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但是,广义的法律行为则必须依赖于民法与商法的共同调整,缺少了民法,商事法律行为的调整将缺少一般规则:缺少了商法,属于一般规定的民法将对特殊的或具体商事交易中的法律行为即商行为无能为力。因此,民商事法律行为的调整需要民法与商法的密切配合,二者同样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2.民法的主体制度可以作为对于商品经济活动主体资格的一般性规定

任何个人和经济组织,不管是否从事营利性经济活动,其法律地位的最终确定都是由民法上的主体制度来完成的。商法上的主体制度即商主体制度实际上只不过是民事主体制度的具体化而已,或者乃民事主体特殊类型的特殊制度设计。具体到具体的商主体类型,如公司制度无非民法中法人制度的一种最典型形式,合伙企业制度无非民法中合伙制度的典型或高级形态而已。

3.民法的物权制度和债权制度

民法的物权制度和债权制度是对从事商品经济活动的正常条件和关于流通领域中的商品交换活动的一般规定。商法中的物权制度和债权制度则是对商事交易中物权制度作出的补充规定,其适用必须以民法物权制度和债权制度为前提。

二、商法与民法的区别

1.立法价值取向不同

价值取向主要涉及价值界定、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等问题。如前所述,民事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是公平、和谐,即公平优先兼顾效益与其他;而商事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是效益,其基本要求是效益优先兼顾公平与其他。

2.主体范围不同

民事主体具有适用主体广泛性的特点,可以适用于一切社会公众。商法则具有适用主体限定性的特点,仅适用于商主体。当某一主体经过办理相关手续成为或成立商主体后,因其营利性营业行为的要求,其法律关系已不能为民法所完全调整;相反,由于商法乃基于商主体及商行为的特性而制定,因而也不能调整一般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法律关系。

3.法律责任制度不同

民法一般实行过错责任原则。商法除过错责任原则外,还大量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且其法律责任较为严格,如对于民事债务,一般不承担刑事责任:对于商事债务,其情节严重者还往往要承担刑事责任。

三、结语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商法是相对地独立于民法的一个独立的部门法。商法有着属于自己的、不同于民法的立法价值取向、调整对象、主体范围、性质与特征,因此,它与民法虽同属于私法领域,但其自身却具有独特的法律调整对象,营剥性主体即商主体在市场交易过程中所发生的商事法律关系,因商,它完全有资格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但是,鉴于民法与商法又有着诸如同属私法范畴r民法的主体制度可以作为对于商品经济活动主体资格的一般性规定,商法中的许多制度是以民法制度为前提设立的等共通性,因此,在独立于民法之前还应当加上一个相对二字,这里的相对有比较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仅仅是相对于民法而言,而不包括与其他部门法相比。但对这个相对还要做限制性解释,那就是:这里不存在一个谁吃掉谁、谁属于谁的问题,更不存在所谓谁可以代替谁的问题。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社会中,民法与商法应该在共同依存、共同发展的前提下,在立法和实践中各自应具有各自的独立性,尤其是在立法中,其应当有着独立的法律体系,其中包括独立的规则体系、独立的适用范围、独立的责任体系和独立的理论框架,那种认为商法不能独立存在,而应当依附于某一个或几个法律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这显然是受到了计划经济时代轻商思想的影响,既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容易回到过去轻商的老路上去。

持商法不能独立的观点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认为民法与商法有着一些共通的法律制度和原则。但是,也应当看到,在这些通的制度和原则背后,商法其所特有的诸如促进交易便捷原则、商主体法定原则等,却又是民法所不具备的。商法的发展与商业的发达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否,与其商业的发达程度是密不可分的。这可以从世界历史上各大国崛起的历程中得到注脚。而商业的繁荣与发达既要依靠国家的经济政策,更需要完备的法律体系的促进和保护。而在这法律体系中,仅有以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权利体系进行静态形式的确认的民法是远远不够的,能够迅速反映和调整营利性主体即商主体在市场交易过程中所发生的商事法律关系的商法,则是促使社会经济发展,保护商主体的利益及其商行为的基本法律体系,也是商法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但是,为了称呼上的方便和尊重传统的习惯,在称呼上仍然可以以民商法共称,因为它们毕竟有着一些共通的地方。只是在立法和实践中应当将它们视为一个各自独立的法律部门来看待。

参考文献:

[1]韩强.法教义学在商法上的应用--以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15号为研究对象[J].北大法律评论,2014,(1):106-125.

[2]李文宁.论我国实行民商分立立法模式的可行性[J].魅力中国,2014,(10):312.

[3]王静波.浅论商主体的独立性[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9):105.

[4]梁笑延,王景.浅谈民商法中的诚信原则在商业中的价值[J].中国科技纵横,2011,(3):195.

[5]熊靓.论民商法信用体系的重构及其完善路径[J].江苏商论,2013,(11):156.

浅析商法的营利性理念与独立性 篇3

一、商法的营利性

(一) 商法的价值取向与本质就是“营利”

作为商法调整对象的商活动, 它的本质要求就是营利, 因此作为其调整者和规范者的商法, 也必然应该具有营利性。营利是商活动的本质属性, 也是商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根本标准。因此, 假若担任着商活动调整者和规范者的商法却放弃了营利性这个区别于其他法律规范的标准, 反过来去限制商事主体之间的合法营利活动, 不仅不能将其称之为商法, 更是一种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错误做法。

营利性是指经济主体通过经营活动而取得经济利益的特性。商事主体从事商事交易的最终目标是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从商的本质特征以及商人的价值理念来看, 追求利润是商法的基本精神, 但“商法的营利性并不表现为指引人们如何去营利, 而是在于以法律制度规范商业主体的营利行为, 调整商法关系, 保证正当合法营利目的的实现。

(二) “营利”的法律制度保障

为了真正实现商法的营利性, 商法本身在设计的时候有诸多制度方面的保障。

首先, 简便性原则。效率对于商事活动而言极其重要, 为了促进商事活动尤其是交易活动的高效化, 商法始终遵循着简便性的原则。坚持简便性原则, 能够将商务要件标准化、权力证券化、交易自由化, 借此促进交易活动的高效进行。举例来说, 民法中的合同制度和商法中的合同制度存在着些许的不同, 在民法当中, 要使要约有效, 必须同时具备数量、品质、单价、包装、支付方式以及交货时间等六项要求才是合法有效的要约;但是在商法中, 要约只要能够达到满足合同的确定即可, 要约人不需要将合同的全部内容都详细地列在合同中, 我们可以看出, 交易条件的限制放宽, 能够使交易双方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交易简易迅速的要求, 提高交易的效率。

其次, 短期失效性原则。这里的“时效”是指请求权消灭时效。所谓“短”, 主要是与民法中的时效制度比较而言。坚持短期原则是为了尽快确定财产归属, 以便及时对社会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从而更好地更快地使资本增值, 实现营利的目的。同时坚持这一原则也是为了督导商事主体更好地保管、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本, 以扩大营利, 增加社会财富。如买卖制度, 民法中买主对标的物的检查义务和瑕疵通知义务, 限定在知道情况一年以内;而按商法, 则要及时通知, 最长不超6个月。

最后, 其他法律制度保证。第一, 代理制度。民法意义上的代理是基于家庭、人身、财产关系相一致的直接代理;但是商法意义上的代理为了充分适应市场瞬息万变的特点而更加灵活, 在直接代理之外, 大多数的代理都是更加多样与灵活间接代理。第二, 债权的转让制度。民法意义上的债权转让制度规定新债权人取得的权力不能够优于原债权人的权力, 假若债务人的抗辩理由适用于原债权人, 那么也同样适用于新债权人;但是商法意义上的债权转让制度规定新债权人取得的权力能够优于原债权人的权力, 资本的运行速度和增值速度都可以借此提高。第三, 归责原则。民法方面, 过错原则是它的主要原则, 而对无过错的使用则有非常多的限制调制;但是商法却是恰恰相反, 应用最多的是无过错原则。虽然商事主体会因此比民事主体承担更多的风险, 但是借此更加突出了诸如“诚信”、“合法经营”理念的作用, 总体来说, 还是非常有利于上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的。

二、商法的独立性

(一) 产生与发展历程独立

商法独立性的根源在于根源于中世纪商法产生的历史机遇和深刻的经济、政治原因。第一, 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 特别是海外交易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城市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大量农民脱离庄园, 涌入城市, 转变成商人、工匠等。他们将商品从此地运往彼地。城市间的贸易和海外贸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第二, 商人阶级的出现。农村与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 带来了商业的繁荣, 这些为商人阶级的产生、壮大, 提出了要求, 创造了机会。商人数量迅猛增长, 并且形成了一种自治的社会共同体。第三, 适应教皇革命这一宗教与政治因素的需要。此时的教皇完全抛弃了在金钱面前的矜持, 不仅不再鄙视它们, 相反, 更加重视与追求它们——制定了经济计划和军事计划 (服务于经济计划) , 拓展了世界贸易。此时的教皇革命将“崇尚利益”观念推向了更加的层次, 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 教皇革命废除和抛弃了旧制度与旧法规, 并对原有的交易习惯进行了改造, 特定的商法概念由此诞生。第四, 频繁的商业实践, 产生了建立商法的需求。

(二) 规范与调整对象独立

依照法理学的理论, 只有有独立的调整对象才具有成立独立的法律部门的资格。特定的社会关系就是法律的调整对象, 对于任何单独的法律部门来说都是一样。但是具体到某一个特定的社会关系时, 需要特定的法律部门去调整。

从经常提到的“民商法”这个说来, 民法与商法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但是, 民事关系与商事关系之间都具有自己的特质, 他们的调整对象是有着各自特点的。具体说来, 商法是调整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本位平等主体营利性的商品流通关系;但是民法是调整个人本位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而且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 是平等主体非营利性的财产关系。总而言之, 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是两种关系的显著差别。

参考文献

[1]、曾宪义、王利明.法理学原理与案例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07:112-115

[2]、张一赫.略论商法的营利性特征[J].当代法学, 2001 (10) :116-119

[3]、周林彬.法律经济学论纲——中国经济法律构成和运行的经济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12:134-236

大陆法系商法独立性之考辩 篇4

[关键词]商法独立性;大陆法系

商法作为私法之重要组成部分,与作为公法的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法律相区别。但是,商法的独立性也即商法与民法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即便是有着悠久的商法传统并制定了商法典的国家,对于这一问题也无定论,本文,笔者对大陆法系典型国家商法独立性予以考究的基础上,分析商法的独立性。

一、德国商法的独立性

德国商法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然而曾经对世界商事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的1897年《德国商法典》在其成立之初就面临着无情的存废之争。德国法学界对于商法独立性之争议始终未绝,在1998年《德国商法典》修订之前,争论更是前所未有的激烈。在德国,有学者认为作为商法基本法的《德国商法典》只不过是为了与《德国民法典》保持一致的产物。并且相当学者认为商法的诸多内容中仍被视为“真正”商法的已仅剩第一编和第四编的部分内容,即使将商法典之外的《分期付款法》、《一般交易法》以及《民事诉讼法》的部分规定纳入到商法体系,商法规范也显得极为单薄,从而难以支撑一个独立的法律体系。事实上,在德国商法的发展过程中确实有许多规范不断独立于商法,1973年的《德国股份公司法》 便是显例,其他的诸如关于专业工人、票据、银行合同的规范也被划入相应的部门法中,德国商法愈发显得势力单薄。①

笔者认为,基于商法目的的独特性及其悠久的传统,德国商法仍将独立存在。制定于1897年的《德国商法典》囿于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理论体系的构建固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并且商法所调整的商品经济关系早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在理论界经过长期充分的论证下,德国立法者权衡利弊最终做出了修订商法而不是废除上发的决定,这就足以说明商法的独立性。

二、法国商法的独立性

法国于1807年制定了《法国商法典》,立法者采取客观主义立法模式,确立了以商事组织和商行为为主要调整对象的现代商法体系,从而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实质上奠定了民商分立的基础。虽然有些学者认为革命的立法者是纯粹的个人主义者,且缺乏充分的理论准备,导致法典本应具备的条文,如资本公司、无形财产权、营业资产等均未涉及,②然而19世纪毕竟是商法的世纪,“商人的行为举止、待人态度和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地成为了大多数人的准则”。其结果便是商法的独立性开始动摇,占据绝对优势的民法即是妨碍商法独立的最大因素,与此同时商法自身确实存在着重大缺陷,商人这一概念已不能包含商界的所有领域。于是法国商法逐渐发生了实质性变革,商法逐渐演变为一部以企业为主体的法律,商法的调整范围得到大大扩展。

笔者认为,由于企业关系绝非商法所能完全调整,民法在企业法律关系中得到适用并且在某种意义上还提供一般性与补充性规范是现实而必要的。不论从商法的精神还是法律渊源及其发展趋势来看,法国商法的独立性都愈来愈明显,并逐渐发展成一种基本法。

三、瑞士与意大利商法的独立性

在大陆法系国家,瑞士被公认为是开民商合一立法例先河的国家。但实际上并非商法完全被民法所吸收从而丧失独立性,《瑞士债法典》可视为《瑞士民法典》组成部分,其体系结构表明瑞士商法仍有相对的独立性。在《瑞士债法典》中,第1、2编是关于债的一般规定,第3-5编则分别规定的是“公司与合作社”、“商事登记、公司名称与商业账簿”与“有价证券”。③因此,笔者认为《瑞士债法典》基本包含了民商分立国家商法典的相关内容,只不过缺乏了对商人与商行为的传统商法的象征性规定,并不能否认瑞士商法的独立性。

意大利早在1865年即制定了《意大利民法典》,此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逐渐出现的新的企业和劳动关系在原有的法律框架中已经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因此在1882年又制定了《意大利商法典》及相关法律规范,形成了民商分立的格局。20世纪的两次大战促进了意大利经济与社会的变迁,众多的学术界与司法界在“私法一体化”的理念下努力在法国商法典、意大利商法典、德国商法典模式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以期实现法典的科学化。最终,立法者决意废除《意大利商法典》,将商法与民法统一起来。如此,主张民商合一的学者便将意大利的这一大陆法系主要国家立法例的转变视为民商法立法模式的现代发展趋势。然而,纵观1942《意大利民法典》之结构,该法也只是将传统民法典与商法典的相关内容都纳入了同一部法典忠,商法规范仍然以独立的章节存在,其民商合一也只是形式意义上的。

四、结论

综上所述,虽然大陆法系主要国家商法具有相同的欧洲商人习惯法传統,并且调整具有共同规律的商品经济关系,但各国商法的基本理念与制度事实

差异极大。不容否认的是,在民商分立的国家商法固然有其独立性,在民商合一国家商法亦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商法也都依赖于民法而存在,只是具体程度与范围上的差异。

[注释]

①范建,王建文.商法基础理论专题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7-49.

②王煜宇.商法的独立性刍议[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10).

③吴兆祥.瑞士债法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67~333.

[作者简介]郭秀峰(1989—),男,河南许昌人,兰州大学民商法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周芳宇(1989—),女,江苏扬州人,兰州大学国际法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法。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商法独立】相关文章:

关于海商法相对独立性分析09-10

商法04-19

国际商法05-01

商法知识07-25

商法07-01

商法学07-02

商法体系07-27

国际商法答案05-26

商法的论文04-15

现代商法论文04-15

上一篇:跨国零售商下一篇:机关管理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