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体质健康

2024-08-03

民族体质健康(精选十篇)

民族体质健康 篇1

关键词:青少年,体质健康,民族体质,现状,措施

体质为人体的质量简称。其指基于遗传性因素呈现出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性能以及心理素质的统一。体质相对而言较为稳定。但是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其会发生相应地改变。

1 民族体质以及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性

民族体质健康水平与整个国家的综合素养息息相关,其影响着国家的发展现状,同时也直接关系到国家以及民族的未来,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之一。无论任何国家,在整个民族体质健康中,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都为基石,是根基所在。通过一个民族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态能够充分感知到此民族的生命力状况以及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对于国家以及家庭而言,青少年为其未来。针对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展开研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家庭安康、社会和谐以及民族崛起。

2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分析

自1985年至今,我国针对全国青少年共计开展了五次体质健康调查。通过这四次调查,发现我国的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不佳,令人堪忧。众所周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进步,青少年的营养以及发育水平也随着得到稳步提升,但是,在对部分青少年的体能素质指标(体重、身高、心肺功能、视力、速度以及力量素质、耐力素质、血压调节机能等)监测上,却表现出持续下降趋势。与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相关的负面报道也屡见于各种媒体。例如,与同位亚洲国家的日本与韩国相比,我国男性的平均身高为1.697 m,而日本与韩国各为1.707 m与1.74 m,都优于我国。此外,在7~17岁的男孩身高上,我国相比日本,平均身高低了将近2.54 cm。由此可见,如果不能够有效地控制与提升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其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我国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综合国力。

3 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主要途径分析

3.1 创新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体育教学水平

需要全面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视意识,同时加大学生的体育活动量。首先应提升学生对于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知度,提升自我效能感。铺设相关条件使得学生开展适宜的课间以及午休时间身体活动,例如:跑楼梯运动。总之,需要监督学生养成良好的课余锻炼的习惯,推行“阳光运动项目”,倡导“分钟身体活动”,切实提高学生在学校中的身体运动量。其次,应对学校现有的体育活动资源加以整合,提高其利用率,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作为工作与研究的重点,充分重视锻炼的体质功能,适当普及我国民间传统游戏活动项目,此类项目简单易行,对于场地以及设施等没有较强的依赖性。通过以上举措来促进学生身体运动的常态化发展。再次,针对体育课堂教学,通过促进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发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教学有效性。最后,要充分重视体育相关场地与设施建设。其中主要包括各个学校的体育教学硬件基础,同时还包括体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从软件与硬件两个方面来确保各大、中、小学校体育运动项目的正常开展。

3.2 融合家庭、学校以及社区三方力量,共同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

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并不单单是学校教育一方的事,其还与青少年所在的生活环境(家庭、社会)等息息相关,需要学校、家庭与社区三方共同协作。但是,就当下状况而言,三者的关系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尚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为此,三方中的任一方都需要充分认识到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原则,避免急功近利、只重眼前利益的片面狭隘思想与观念,加大力度关心与支持青少年体质健康提升工作,形成社会统一认知,构建社会合力,从自身角度出发切实发挥积极作用。分布在社区以及公共体育场馆等区域的体育健身设施应当适当向青少年群体开发,此外,还需要在体育运动器械上给与充分保障,将自身拥有的社会体育资源向青少年开放,从而体现自身社会价值。此外,相关青少年社会服务机构以及政府管理部门应当依托媒体渠道来大力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将现代化的体育运动方式推广到每个青少年身上,协助家长与学校创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对于家庭而言,要为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此外,更为重要的是要摒弃一直以来以成绩来评优劣的错误观念,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以及体育观。同时为了更好地引导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建议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相关的体育活动。

3.3 做好卫生辅助工作,提高青少年整体健康水平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青少年所在学校的卫生工作受到了相关政府机构以及学校自身的忽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例如:大多数的学校没有遵循相关卫生条例规定来对该校的卫生设备以及人员加以规范管理,使得卫生室条件差,医疗人员专业素质低。为此,各方都需要积极转变意识,投入足够的力量来重视学校卫生保健工作,为青少年体质健康保驾护航。参照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学校的卫生工作重要性等同于体育工作,共同致力于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工作,是全面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主要阵地与关键点。为了确保学校卫生工作的完善,一定要充分发挥教育与卫生两项主要作用,使得这两个方面互相辅助,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构建紧密合作的良性互动工作体系。第一,从宏观战略角度分析,需要明确“体卫结合”对于青少年综合体质健康工作的重要性,逐步完善各部门、各领域相互间的协调机制。第二,从中观的制度角度分析,应设计合理的“体卫结合”制度,主要体现卫生、教育、体育以及民政等相关机构或部门的在学校卫生工作中的责任与义务,建立健全学校卫生保健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制度化、体系化以及长效的工作机制。第三,从微观的执行角度分析,要确保相关具体工作的执行力度,做好技术培训与质量控制工作,同时在青少年体质健康结果引导下,构建有效的绩效考核评估体系,切实将每项工作落实到点。此外,要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将工作出发点放在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持续发展上,帮助青少年养成正确的公民意识、健康意识、信念理想以及科学素养,从而促进其体质健康水平的持续提升。

4 结语

概而述之,青少年在国家发展、民族强大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体质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民族的体质健康状况。为此,全社会需要高度关注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工作,要充分意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在具备应有意识的基础上,还需要正确分析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完善对策,以此来做好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提升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培友,孙庆祝.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管理模式的创新[J].体育学刊,2014(2):34-39.

[2]董静梅,陈佩杰,欧阳林.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社会学归因与策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3):226-230.

体质健康监测制度 篇2

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颁布及实施,是党中央关心青少年儿童身体健康及发育状况,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落实 “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快乐生活一辈子 ” 精神,从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抓起的一个具体行动。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一个阶段性诊断、分析评价。我校专门召开会议制定本制度,并依据本制度布置检测及数据上报工作,力求测准数据,认真填报,确保按照上级要求完成检测及数据上报工作。

一、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宣传教育工作

为确保本制度的全面落实,我校组织了以校长为首,以专职体育老师为主的“学生体质健康”实施领导小组,在开学初进行大力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二、实施方案

1、认真学习《标准》,并参考《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手册严格组织实施。

2、搞好实施《标准》的师资培训工作。我校安排专人参加上级主管部门实施《标准》的骨干教师培训,为全面实施《标准》奠定坚实的基础。

3、各年级在规定时间内,都必须根据《标准》的要求完成对每一名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的测试。其中,身高与体重、肺活量指标由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学生体检机构负责检测。于每年的6月1日前将检测结果提供给学校,作为每名学生体质健康情况的基本数据。其它各项指标由学校负责组织行。

4、学校每年根据《标准》测试的数据,由教务处使用统一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管理软件”,由计算机专职人员配合体育教师进行数据录入和汇总,于6月15日前以乡镇为单位报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标准》成绩即作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成绩。

5、充分运用《标准》的测试结果,促进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质的提高。学生达到《标准》良好等级以上者,方可评为三好学生。对《标准》测试成绩不及格者,在本学准予补考一次,补考仍不及格,则学年评定成绩不及格。学校要及时对《标准》的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将有关情况按规定向学生、家长反馈及向社会公布,并依此制定出改进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锻炼工作的措施和意见。

6、学校要开足、上好学校体育课程,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各班级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其中小学1-2年级每周必须安排4节体育课;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必

须安排3节体育课。同时,每天安排课间操和眼保健操,在无体育课的当天必须安排一节体育活动课,确保学生每天至少有1小时的集体体育锻炼时间。体育课、体育活动课、课间操和眼保健操都应列入课表,任何年级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削减、挤占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时间。

7、建立科学的学校作息制度,保障学生足够的休息时间。确保小学生每天睡眠不少于10小时。学校制订的作息时间表,应向学生及家长、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的监督。

8、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普遍推行学生健康测试报告书制度、公告制度和新生入学体质健康测试制度,并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作为毕业、升学的重要条件。

9、广泛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学生走近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类体育活动;举办多种形式的运动会以及体育夏令营、冬令营、俱乐部活动;今年下半年,要组织全省“百万学生体育大联赛”活动,以形成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潮。

10、大力加强开展疾病预防、科学营养、卫生安全、禁毒控烟等青少年健康教育,帮助青少年掌握科学、健康的生活知识和方法,努力降低青少年近视率、肥胖率等。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学校成立由分管领导牵头,有关人员参加的实施《标准》领导小组,负责《标准》实施的组织、计划、协调、测试、管理、督导等项工作。

(二)加强宣传。学校要通过体育(体育与健康)课、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内广播站、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广泛宣传实施《标准》的意义,让每一位学生明确测试要求,掌握测试方法,积极参加锻炼,按规定参加测试。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和完善安全防护措施,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切实做好卫生医务监督工作。

(三)加大投入。学校根据实施《标准》的要求,保证实施《标准》所需经费的投入、测试仪器的配备。要使《标准》测试与学生体检有机结合,避免重复测试。

(四)精心组织。必须严格按《标准》要求,统一组织好每学期的体育考试,做到公平、公正和公开,并按规定计入总成绩。

民族体质健康 篇3

关键词: 桂西北 少数民族地区 女大学生 体质健康现状

美好的未来需要健康的体魄作保障。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先进的科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的同时,身体的活动逐渐减少,健康便成为困扰人们的问题,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女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和希望的一部分,是实现我国现代化人才建设的基础,她们的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及民族的团结。而女大学生的体质健康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调查和研究学校女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找出其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河池学院女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更好地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服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河池学院2010级、2011级、2012级共4618名女大学生体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搜集和查询各高校的体质测试资料,翻阅多个图书馆的资料,在几大数据库查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期刊文献、硕博论文等,充分了解体质健康的前沿动态,并对文献进行整理和总结,为研究奠定基础。

1.2.2数理统计法

对女大学生体质测试指标录入EXCEL2003软件包中,对体质测试数据进行统计。

1.2.3对比分析法

根据2013年体质测试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桂西北民族地区高校女大学生的体质总体变化趋势。

1.2.4指标测量法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2010年检测细则中测试指标若干项,选取能够体现身体素质的指标: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体现身体形态的指标:身高标准体重指数;体现心肺机能的指标:肺活量、台阶试验指数。以上共计6项指标,从几个方面真实地反映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2.结果与分析

2.1身体形态指标分析

身高与体重的比例是反映身体发育和身体形态的指标。它不仅可以从外表看出身体是否匀称,还可以间接反映人体肌肉的密度和身体成分。身高体重指数是评价人体形态发育水平和营养状况及身体匀称度的重要指标[1]。对身高标准体重指标检测结果如下:

表1 身高体重指数比例汇总表(按人数百分比)

从表1不难看出,占比例人数最多的是较轻体重,其次是正常体重,较轻体重学生人数比正常体重学生人数多出一倍和一倍以上。其中2011级最多,较轻体重比例达65%,超过年级总人数的一半,大部分学生的体重比正常体重低,体重偏轻过多,这符合现代人的社会审美观:女性以瘦为美,更注重自己的体型,与过于节食、减肥有关,应该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体质锻炼和进行合理的饮食教育。表中数据说明大一的肥胖率最少,其次是大二年级,肥胖率最高的是大三年级,其可能的原因有大一大二开设有体育课,大三没有开设体育课,开设体育课可以确保学生参加适当的体育运动,所以此时的肥胖率较低,证明适当的体育锻炼对消耗脂肪和减轻体重很有帮助。大三年级学生的率和肥胖率都相对较高,说明学生还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没有意识到体育锻炼、体育健康的重要性,由于运动不足饮食习惯不合理而导致身体超重或者肥胖。因此,应着力改善大三以上年级的体育活动参与状况。

2.2身体机能指标分析

2.2.1肺活量

肺活量是评价人体呼吸系统机能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科学家指出:肺活量低的人难以与肺活量高的人一样同享高寿。由于肺活量与体重、身高、胸围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1],能够直接和间接地反映人体的健康程度及锻炼水平。

表2 肺活量成绩等级比例总表

从表2可以看出78.5%的女生肺活量指数处于正常范围,2010级有30.5%的学生没有达到及格的标准。肺活量的整体情况表现出从一年级至三年级逐渐降低的趋势,三个年级不及格人数比例随着年级的增加而增加。这与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有一定关系,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而三年级没有开设体育课,学生锻炼的次数和时间减少,造成身体机能下降。这说明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学生的呼吸机能,大学期间仅仅开设两年的体育课是远远不足以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的,因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连续而又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提高的。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2.2.2台阶测试指标

台阶试验指数是反映人体心血管系统机能状况的重要指数。通过台阶试验,可以真实地反映学生心血管的供血能力和运动后心脏的适应与恢复能力,是体育锻炼程度的体现。

表3 台阶测试成绩等级比例总表

由表3台阶测试成绩等级比例表可以看出:三个年级共有16.5%的女生不及格,一年级不及格的学生比例最少,只有0.4%,其次是二年级17.6%,三年级不及格人数比例达30.2%,接近三分之一的三年级女生不及格。由此可见,台阶测试成绩随着年级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心肺功能随着年级的增加而迅速下降。二年级体育课结束后,学生的锻炼更少,机能迅速下降。二年级虽然开设了体育课,但心肺功能较一年级下降,一方面说明二年级女生选项课时更愿意选择运动量小的活动,另一方面对选项课教师如何在此阶段加强女生心肺功能发展提出挑战。

2.3身体素质指标分析

2.3.1立定跳远

立定跳远主要是测量向前跳跃时下肢肌肉的爆发力,是体现下肢爆发力的重要指标。下肢力量在体育运动和日常生活中都是非常重要的身体素质。

表4 立定跳远测试等级比例总表

由表4的不及格人数比例可以得出与台阶测试相同的结论,随着年级的增加和及格率的逐渐降低,爆发力下降。但优秀人数的比例却是三年级最高,并没有降低,由此说明一部分女生是有目的地进行体育锻炼,这部分学生的锻炼习惯已经基本养成,即使离开课堂与教师仍能够自主有目的地进行锻炼。由此可见,体育课仍旧是学生主动参与锻炼的重要因素。

一二年级优秀、及格与良好的人数比例变化不大,不及格人数比例增加,整体出现略有下滑趋势,而三年级不及格人数比例仍在增加,且出现不及格和优秀的两极分化,这说明下肢力量及体质健康的提高需要一个延续积累的过程,更说明体育课是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重要手段。

2.3.2坐位体前屈

坐位体前屈是体质测试的重要指标,此指标反映的是肌肉的柔韧性及关节的灵活性,也是反映女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指标。

表5 坐位体前屈测试等级比例

由表5可以看出:大三年级的优良率为99.4%,大二年级的优良率为99.5%,大一的优良率为55.8%,大一女生有39.5%的处于及格水平,由于大一女生在高中学习压力大,缺乏体育锻炼所致,进入大学后,随着体育课的正常开设,学习压力相对高中而言有所减轻,学生有时间参与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增加了体育锻炼的频率和强度,身体素质提高较快。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女大学生的身体形态发育水平有待加强和提高,营养不良和正常体重所占比例在不断下降,但是较低体重所占的比例在不断增加,超重和肥胖的人数不断增长。

3.1.2女生在大一、大二年级开设有体育课期间身体机能较好,而在大三年级在停止体育课之后呼吸机能和心血管系统机能及耐力等相对较差。身体机能随着年级的增加而降低。

3.1.3已经有一小部分女大学生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能够主动有目的地进行定期的体育锻炼。

3.1.4在2012级和2011级开设体育课期间,女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在逐渐提高,但是2010级在结束体育课之后,女生的下肢力量及其爆发力、柔韧性等身体素质有所下降。这一女生体质健康水平升降情况说明体育课有利于提高女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不够强,需要学生个人、学校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尽快找出其解决的方法,通过完善体育课程设置,增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具有强健的体魄。

3.2建议

3.2.1继续深入贯彻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重视测试结果的研究与分析,针对河池学院女生的心理特点,加强思想上的引导,向学生宣传体育健康方面的知识,以及体育锻炼方式的指导。

3.2.2丰富体育选项课的内容,鼓励女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并带有一定运动量的运动项目,加强心肺功能的锻炼,并激励一部分已经养成锻炼习惯的女大学生带动身边的学生走向操场尝试不同形式的运动,促进全面发展。

3.2.3以“阳光体育运动”为契机,增加专门的课外体育锻炼指导老师,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的资源和学生体育社团的资源与优势,引导女生参与锻炼,增加运动的频度和密度,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3.2.4充分利用校团委、学生会等部门多开展有关女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的比赛,如健美操比赛、体育舞蹈比赛等,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和机会,激发女大学生的运动参与欲望。

3.2.5加大体质测试的宣传和实施力度,使学生明确参加体质测试的重要性,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加强学生早操的实施的管理,确保学生早操的出勤率和早操的质量。

3.2.6利用桂西北地区的地理和资源优势,开展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和表演项目,使不同层次的女大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参与进来,培育地方特色,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体育锻炼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编委会.国家学生体质健康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79-80.

[2]陈爱莉.当前我国高校女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分析[J].中国市场,2013,(45):183-184.

[3]叶朝忠.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J].浙江:浙江体育科学,2013,(10):1-4.

[4]殷旵林,余梅.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研究综述[J].山西: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9.

[5]樊蓉芸.青海高原地区不同民族体质现状分析[J].青海民族研究,2012,3(23):46-51.

[6]徐丽.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分析比较[D].湖北:武汉体育学院,2012,5(20):46-51.

[7]王晶.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D].山东:泰山医学院,2012,(4):34-36.

课题编号:2013A-H002

课题名称: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河池学院为例

河池学院青年课题A类

民族体质健康 篇4

1 高校体育教学中限制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1.1 学生体质健康观念差,体育教学有效性低

当前,大多数的高校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质健康的重要性。高校女生出于爱美的思想,存在着“以瘦为美”的错误饮食观念,而高校部分男生却存在着无视健康饮食,在生活中保持暴饮暴食等错误的餐饮习惯。在高校中经常会见到肥胖学生以及体质较弱的学生。就青年学生来讲,较低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影响,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学习效能,削弱其学习兴趣。通常情况下,长期不良的运动习惯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惰性,不利于其学业以及其他相关素质的提升。总体来看,现今高校学生尚没有充分认知到体质价值对于自身发展的价值,较低的体质水平不仅阻碍高校学生完成必要的学习任务,同时在其他能力培养上也起着制约作用,如反应能力、意志力等。

1.2 体育教学内容与方式僵化

就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方式而言,其依然保持着以竞技运动技术为主的保守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单调,技术性过强,缺乏趣味性以及娱乐性,没有充分重视学生在生理特性以及心理特性上的不同。对于大部分的高校学生而言,从小学至今,体育运动项目贯穿于整个过程,长时间的锻炼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此外,这么长时间以来,学校体育教育一直延循的是保守的教学方法,同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校体育教学以及课外体育运动加以约束,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活泼的学生对体育产生厌烦心理,影响其运动天赋的充分发挥,大大降低了这部分学生积极锻炼的意识与行动力。针对体育教学,高校在最近一段时期采取了诸多的方法、手段加以改进,但是,依然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对于教师的讲解、示范以及指导处于被动状态。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没有精力去感受与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积极性不够,更无从谈起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

1.3 高校体育考评机制有待完善

在现今的高校体育教学中,除了上述两个主要的问题,考核机制也是突出问题之一。就大多数的高校体育教学而言,其在考评体育教学工作上通常过度关注学生的考核数据,试图通过单一的、机械化的数据来评价高校的体育教学效果。这种考评机制不利于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提高,更为重要的影响是,无法实现应有的教学有效性。

2 基于高校体育教学全面提升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分析

2.1 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意识

在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中,提升学生健康体质是教学目标之一。在创新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中,首先需要把准方向,要将重点放在对于学生的培养上。就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而言,不管采取何种革新方式与模式,其工作的核心都为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活动加以培养,使之充分认识到体质健康的重要性,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养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意识,得以实现体质的健康发展。此外,还应该从多个角度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在人类的整个生命过程中,体育锻炼贯穿始终。鉴于以上特点,在高校体育教育阶段一定要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具体来说,高校应着重培养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培养其积极性、习惯与能力。体育意识的主要价值,体现在使得学生在体育学习环节有效发挥自身的运动能力,养成无意识地锻炼身体的习惯,帮助学生尽快认知到体育学习以及体育锻炼不仅仅体现在求学阶段,还应当运用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当大学生离开高校后,终身体育意识会继续指导其科学地进行家庭体育、工作体育以及社会体育工作,有助于学生体质健康的提升,乃至整个民族体质健康的持续发展。

2.2 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促进学生养成自主锻炼习惯

在安排体育教学内容上,高校应将提升学生体质目标融入传统的竞技类运动项目教学中,体现在相关教材中,应充分融合健身教育,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开展具体的教学,促进体育教学的实效性与持续化发展,做到与时俱进,使之相符于当前的倡导的“健康第一”与“终身体育”理念。此外,针对运动项目的选择,需要参照高校的客观实际,尽量确保体育运动项目易学、易练且实用,同时能够被充分运用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得学生借助体育教学,学习到实用的体育活动项目以及相关技能等,从而积极引导其开展体质锻炼,形成自我锻炼的意识与习惯。此外,高校体育教学一定要有效激发学生参与体质锻炼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例如游戏式教学、引导式教学以及个性化教学等,同时结合信息化技术,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全面提升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为学生积极参与这项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

2.3 创新体育学习评价体系

在对体育学习评价体系进行创新上,需要应对学生学习锻炼整个环节给予充分关注,从多个角度来呈现教学评价的价值,有效提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具体而言,评价体系包括的项目有:体能与技能、进步程度以及过程表现等。这些项目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态度。此外,评价指标还应当与学生实际情况充分贴合,从而提升评价指标的执行力与科学性,激发与调动学生体质锻炼的热情值。在合理区间内,可以准许学生参照自身状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尽量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确保每位学生的体育权落实到位。除了上述提及的体能、运动技能评价外,还应当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交际能力以及协作能力加以考评。通过创新体育学习考评机制,使得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3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教学在民族体质健康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此,相关教育机构以及研究部门需要重视高度重视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正视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总结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使其能够带动整个民族的体质健康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姜佳男.浅谈高校体育教学中如何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6):43-44.

[2]李帅许.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5(2):138-139.

体质健康实施工作汇报 篇5

关于实施《中小学生体育与健康标准》的工作汇报

为了提高我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校体卫工作积极开展,认真贯彻实施国家《中小学生体育与健康标准》,我校严格按照上级的安排结合本校具体情况,对此项工作做了认真的布置,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现总结如下:

领导重视,召开专题会,组织相关人员对《标准》进行透彻的学习,理解实施的必要性,并掌握实施的方法及其要求。还克服了人员少、时间紧等多方面困难,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各部门通力协作,完成了2008年度的测试工作。在《标准》实施过程中,我们做到了有计划、有步骤,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进行。制定了一套实施《标准》的具体方案:

一、利用教师会、学生会大力宣传《标准》,解释实施《标准》的意义。

二、成立实施《标准》的专门领导小组,组长:李启群 副组长:李从喜 成员:程刚、孙者恩、刘宾、校医。

三、制定具体实施时间表,每个项目的具体责任人以及实施的详细步骤:

⒈在实施《标准》工作中,每位体育教师负责所授课班级的体育项目测试,首先向学生宣布所测内容: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男女生均测:50米跑、坐位体前屈。具体实施《标准》时间从2008年11月1日开始,上报时间于2008年12月1日前。测试前要求学生积极锻炼,力争取得好成绩。校医室具体负责测试项目:身高、体重、肺活量,利用心理健康课进行测试。

⒉以全面实施《标准》为基础,建立和完善《标准》测试、评价、反馈、统计上报,并将测试结果记录体系列入学生档案,作为毕业,升学的重要依据。⒊将实施《标准》与体育教学相结合。在体育课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学生,学习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⒋将实施《标准》与开展丰富多彩的的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在大课间活动中有计划地进行练习和测试。

⒌体育教师与班主任齐抓共管。体育教师负责指导、测试、数据统计,班主任负责组织安全教育,督促检查。

⒍将实施《标准》与校医的工作相结合,校医深入课堂和体育活动现场,进行医务监督,指导测试、及时将检查获得资料和监督结果,并反馈给体育教师或班主任。

⒎将实施《标准》与学校运动会竞赛相结合。在校举行的运动会和小型比赛中,可设《标准》项目。也可召开“达标”专门运动会,加强实施《标准》的力度。

⒏在学校体育教学和各项体育工作中,都积极贯彻和体现《标准》的精神,使《标准》的实施与学校体育工作的各种组织形式紧密配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这对我校今后的体育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我们对每位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体育锻炼提供了科学依据。今后我们将要一如既往地认真执行该《标准》,将学生体质健康工作常抓不懈

2008—2009年度马鞍山市第一中学

酸性体质与健康 篇6

研究发现,酸性体质的人,细胞活性降低,组织器官功能减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合成困难,各种酶的活性下降,细胞膜受损,易发生病变和死亡。另外肝脏和肾脏分别是分解和排泄酸性物质的重要器官,酸性体质形成后,肝、肾负担加重,机体的新陈代谢缓慢,胃肠功能失调并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所以酸性体质是所有疾病的温床。

酸性体质对我们的健康具体有什么影响呢?轻微的酸性体质时,经常有疲倦、乏力、头疼、抵抗力减弱、易感冒、失眠、食欲差、头晕脑胀等现象。逐渐严重就会产生便秘、皮肤病、消化不良、身体虚弱、内分泌失调、过度肥胖等症状。到这个阶段若还不以为然,症状就会继续加重,患上如高血压、心脏病、胃溃疡、肝病、肾功能减弱、神经失调等症,严重的会发生癌症。

民族体质健康 篇7

关键词:中学生,体质调查,健康教育

仫佬族聚居于我国中南地区, 人口20.74万人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 , 主要分布在广西和贵州两个省的山区, 以广西省最多, 主要聚居区在广西桂北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1]。广西拥有11个少数民族, 大部分聚居在西北部的偏远地区,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中国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 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国民的体质、健康得到增强[2]。但广西的一些少数民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整体依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本文对仫佬族聚居区中学生的体质健康进行了抽样调查, 分析各种影响体质健康的因素, 为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发展健康教育和共建和谐社会提供可行性参考。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随机抽取仫佬族聚居区初一至初三级429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对身体形态方面的身高、体重和胸围等指标进行检测, 并与广西城乡汉族学生进行比较。运用SPSS 12.0软件进行数理统计研究。

2 仫佬族中学生身体形态指标调查分析

2.1 身高

男、女各年龄组学生的身高均值与广西城乡汉族进行t检验 (表1) 。除女生3年级组, 其他各组与全区城乡汉族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性, 差值除女生3年级组外均为正值, 表明身高指标超过全区城乡汉族平均水平;但从s值偏大说明, 同年级不同个体的身高发育很不平衡。 (如表1、表2、表3)

2.2 体重

各年龄组学生的体重均值进行t检验 (表2) 分析:男生各组与全区汉族平均值比较差别都有显著性, 而且差值为正, 说明体重均值超过全区平均水平, 但s值偏大, 说明同年级不同个体发展的不平衡;女生体重均值同样超过了全区平均水平, 但随年龄增大已接近全区平均水平, 差值逐渐减小, 同龄组的体重发育相对平衡。

2.3 胸围

从 (表3) 得知:男生1、2年级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 整体均值除女生3年级外, 差值为正, 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从s值判断, 胸围发育较为平衡, 有4个年龄组差异无显著性。 (如表4、表5)

2.4 50米跑

从 (表4) 得知:男、女生1、2年级组比较后差别都有显著性, 除男生3年级外, 差值都为正, 说明50米跑的成绩落后于全区平均水平, 而且个体发展不平衡, 但男生3年级的差值为负, 说明用的时间更少, 成绩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1)* p <0.05, **p <0.01

1)* p <0.05, **p <0.01

1)* p <0.05, **p <0.01

1)* p <0.05, **p <0.01

1)* p <0.05, **p <0.01

2.5 立定跳

从 (表5) 得知:男生各年级组比较成绩均高于全区水平, 从s值判断, 成绩个体差异很大;但女生各年级组差值都为负, 说明女生的立定跳成绩均低于全区水平, 而且随年增大, 成绩越来越差, 负值绝对值越大成绩越差。

3 整体分析

仫佬族中学生各年级组的身高、体重和胸围等指标大部分超过或接近全区平均水平, 男生较为明显, 但初三女生的这几样指标落后或接近全区平均水平;从50米跑和立定跳的成绩判断, 身体素质落后或接近全区平均水平, 女生尤为明显, 男生3年级组的身体素质明显好于全区平均水平, 说明这一时期注重了身体锻炼, 但女生的身体素质随年龄的增大越来越差, 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

4 原因分析与改善措施

广西经济近年来进入了高速曾长期, 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仫佬族我国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 主要聚居于广西西北部地区, 近年来生活水平提高很快, 中学生的身体形态发育整体水平高于或接近全区平均水平, 但身体素质锻炼还相对落后于身体形态发展水平。从个体差异性较大来判断, 仫佬族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但个体家庭经济状况相差较大, 以至于中学生身体发育的个体差距较大。因此,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中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要注重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的密切配合。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部分学生营养的缺乏、生活和升学等压力的增加, 身体锻炼的减少, 健康教育的投入不足等, 造成了仫佬族学生个体发育状况不平衡, 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关系到整个民族的身体素质水平, 因此, 如何提高我区少数民族学生的健康水平已经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我们要调整教育战略部署, 提高全民健身意识, 重视健康教育。

4.1 当地经济与家庭现状

经济是基础, 重视发展民族经济, 提高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 缩小贫富差距, 关心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 是提高我区少数民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构建我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由于该地区的经济相对落后, 农业人口比例大, 贫困生较多, 为维持家庭, 许多家长外出打工, 无法顾及子女的成长, 许多学生一日三餐还停留在温饱水平。农村与城镇相比较, 学生的营养明显不足, 严重影响了学生青春发育的健康成长。

4.2 饮食习惯

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 我们还应注重合理营养、平衡膳食[3]。据调查访问, 许多学生没有吃早餐的习惯, 有一些学生由于家庭困难, 在午餐和晚餐中, 许多住校生从家里带来自产的家常菜, 营养的摄入不够, 加上学习任务繁重, 早上课时长, 身体的消耗大, 不吃早餐会严重影响学生健康水平。因此, 提高健康意识十分关键, 增加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等摄入量, 保证青春期身体发育的营养供应。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根据实际情况, 增加当地豆类、瓜果类等非肉类的经济而营养价值较高的农产品的进食量, 以增加营养的摄入。

4.3 健身与锻炼

由于家庭和升学等因素的影响, 在调查中多数学生认为除了每天的早操及每周两节体育课之外, 已经没有什么运动项目和运动时间。许多学校为了抓教学质量, 为了应付升学、评估等, 布置了大量的作业, 有的利用休息时间或节假日补课, 限制了学生参与健身与锻炼的时间, 说明在落后地区, 应试教育依然是主体。因此, 注重素质教育, 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 积极开展体育锻炼, 提高身体素质, 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共同关注全民健身才具有实际意义。

4.4 环境影响与健康教育

健康包括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健康, 常见病的防治、健康促进等方面的内容[4]。作为青少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中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更应予以关注。因为该地区是贫困生相对集中的地方, 由于现代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 贫困生受到的来自于自身落后的实际状况和快速发展的社会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大, 不正确对待这种情况会严重地影响他们的身心的健康发展。据调查统计, 许多农村学生和贫困生心理障碍检出率不断攀升, 学习焦虑症、孤独倾向症、自责倾向症、过敏倾向症等问题层出不穷[5]。因此, 我们要结合实际, 运用传统教育手段和现代教育手段相结合, 大力开展健康教育, 特别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来提高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中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加大健康教育的投入力度。

参考文献

[1]张萍.仫佬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07 (5) :94~96.

[2]王小凤.农村中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研究与对策[J].科学教育研究, 2006 (9) :56~61.

[3]魏有为.关于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调查与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5, 25 (3) :47~52.

云南少数民族体质研究方法综述 篇8

研究方法 (哲学术语) 是指在研究中发现新现象、新事物, 或提出新理论、新观点, 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工具和手段。这是运用智慧进行科学思维的技巧, 一般包括文献调查法、观察法、思辨法、行为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概念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

一、体质人类学时期云南少数民族体质研究方法

(一) 20世纪90年代前后

1. 各机构在此期间开展的工作

20世纪前半期, 中国老一辈的人类学、民族学家在做民族调查时, 将文化人类学研究和体质人类学研究相结合, 获得了大量珍贵的一手研究资料。1949年以后, 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被视为资产阶级学科而取缔, 体质测量、人种学、民俗学等中断多年。而人类学的一些分枝 (如古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言语学等) 得到了迅速发展, 并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1982年创办了《人类学学报》, 对中国体质人类学的研究和推动其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此外, 中国各医学院校解剖学、遗传学等研究机构对现代中国人体质也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自1980年以后, 体质人类学在中国取得长足的发展, 出版了大量与体质人类学相关的专著吴汝康、吴新智、张振标主编《人体测量方法》, 中国人类学会编《中国八个民族体质调查报告》、《中国人体质特征调查》、《中国人体质特征调查》 (续集) 张实著《体质人类学》等一些列文章和专著。

2. 各独立学者所开展的体质研究工作

在这一时期, 较有影响的学者有李明、郑连斌、李跃明、陆爱华等学者, 其调查所用的观察项目和测量项目依据马丁的标准和吴汝康等编著的《人体测量方法》中有关项目标准, 分观察、测量项和皮下脂肪厚度的测量和照相, 并计算体质指数, 以此来确定各民族、民族间体质特征及南北方民族聚类分析。

在这时期,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分子遗传学研究技术运用于对不同人种和族群的研究, 人类基因的研究成为体质人类学研究的一个新的技术, 为探讨人类的起源、演变、迁徙和血缘关系、体质特征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科学基础, 促进了体质人类学的长足发展。

二、政策干预时期云南少数民族体质研究方法

我国政府层面组织进行的涉及少数民族体质健康调研始于1985年, 由中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委等相关部门组织并负责实施, 1991~2010年又进行了5次全国性大规模学生体质状况调研, 并将云南少数民族 (白、哈尼、傣、傈僳、拉祜族、佤、纳西等) 7个民族纳入大规模的监测体系 (不知何故, 自1991年以后的政府层面的调研均始终没有将拉祜族纳入监测体系) 。因此关于以上6个民族的体质研究工作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主要进行身高、体重、肺活量、反应时、坐位体前屈、握力等项目的测试。

在这时期,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领域的深入发展, 越来越多的分子遗传学、研究技术运用于对不同人种和族群的研究, 人类基因的研究成为体质人类学研究的一个新的技术, 为探讨人类的起源、演变、迁徙和血缘关系、体质特征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科学基础, 促进了体质人类学的长足发展。

三、多学科交融时期云南少数民族体质研究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和各学科间的交流与融合, 不论是民族的研究还是体质的研究, 已不但是人类学、体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专属研究范围, 其学科间的关联性也进一步扩大, 因此, 再对云南少数民族体质进行研究或还未纳入国民体质监测体系的拉祜、景颇、布朗、普米、阿昌、基诺、怒族、德昂、独龙等9个民族的研究都应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研究, 力求使研究具有多重价值, 服务于各个学科间, 也能为体育研究事业和其他学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得以提升。

四、小结

云南少数民族及特有民族的体质研究工作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和前人艰苦卓绝的努力, 才能为后来学者进行跨领域、学科及深层次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云南少数民族体质研究工作还有许多研究领域需要挖掘和进一步探索其机理。因此, 加强多学科交流和合作, 加强各学科先进研究方法的运用, 为进一步挖掘和研究云南少数民族体质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体育院校通用教材[M].体育理论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1.

[2]杜靖.1895~1950年间的中国体质人类学研究与教学活动述略[J].人类学学报, 2008.

[3]白兴发.论二十世纪前期人类学家对西南少数民族的体质调查及研究[J].学术探索, 2009.

[4]聂蒲生.抗战时期迁居西南的民族语言学家和体质人类学家对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贡献[J].广西民族研究, 2007.

[5]王建民.中国人类学西南田野工作与著述的早期实践[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7.

[6]张振标.现代中国人体质特征及其类型的分析[J].人类学学报, 1988.

[7]李明, 王晓晴, 孙俊, 等.云南14个少数民族的体质特征[J].解剖学杂, 2005.

民族体质健康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 抽取甘肃省天祝和永登2个县所有完全小学的45 414名小学生, 其中蒙古族、藏族、汉族、回族和维吾尔族6~8, 9~11和12岁以上年龄组的学生人数分别为:270, 610, 260名;1 664, 3 389, 1 581名;8 312, 18 540, 8 348名;387, 866, 397名;152, 499, 139名。其中男生24 220名, 占53.33%;女生21 194名, 占46.67%。

1.2 方法

按照《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工作手册》进行身高、体重和血红蛋白测试, 测试人员经过统一培训, 器材统一供给。使用Excel 2003对数据进行双录入, 采用SPSS 10.0进行方差分析, 比较不同民族间的差异。

2 结果

2.1 体重

由表1可见, 12岁以上年龄组的人群中不同民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12岁以下年龄组不同民族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2.2 身高

从表2可以看出, 12岁以上的人群学生不同民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其他年龄组人群不同民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2.3 血红蛋白

从表3可以看出, 不同年龄、不同民族学生血红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3 讨论

该研究共选取西部农村小学生45 414名, 男女比例为1.18∶1。人群分布比较平衡, 无明显堆积现象。受检的学生从一~五年级学生分布分别为17%, 19%, 21%, 21%和22%, 各年级学生分布基本均衡。学生全部来自农村完全小学, 能够反应当前西部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 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12岁以上年龄组体重最重的民族为维吾尔族。不同民族人群生活的地域不同, 生活习惯也是各不相同, 导致了不同民族学生间体重的差异, 体重的变化与种族和生活地的大小有关[1]。关于美国白种人与黑种人之间的研究表明[2], 在成年人中, 黑人妇女比白人妇女更易出现超重, 而在男性中没有明显的影响。在本项研究中, 尽管各个民族的学生生活在同一地区, 但局部生活环境也是有所差别, 大部分的少数民族集中在天祝县境内, 而天祝是一个多地形地域, 牧民、农民等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水平都对本民族小学生体重产生较大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民族不同, 遗传不可避免地成了主要的一个因素[3]。

不同民族小学生体质状况是不一样的, 因此身高表现也是不同的。12岁以上年龄组维吾尔族和蒙古族的学生身高高于回族、汉族和藏族学生。根据对体重的分析显示, 学生的生活水平没有明显差别, 因此生活环境和遗传在学生身高方面就起了较大作用[4,5,6,7,8]。除遗传因素外, 还与体育锻炼、营养状况以及不同民族的饮食习惯、膳食结构等因素有关。

民族不同的体格状况受遗传因素作用很大, 这种作用在学生体质发育的关键时间就已经表现出来。然而对于其影响程度大小还需要在将来工作中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了解西部农村地区不同民族小学生体质差异, 为制定适合不同民族的学生体质计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 抽取甘肃省天祝和永登2个县所有完全小学的45414名小学生进行身高、体重和血红蛋白测试, 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处理。结果12岁以上年龄组维吾尔族学生体重高于回族、汉族和藏族学生 (P<0.05) ;维吾尔族学生身高高于藏族、汉族和回族学生 (P<0.05) 。结论西部农村不同民族学生体质差异从小学阶段就已经有所表现。

关键词:体重,身高,血红蛋白类,学生,农村人口

参考文献

[1]SOO KL, JEFFERY S, EDWARD AF, et al.Parity and body weightin the United States:Differences by race and size of place of resi-dence.Obes Res, 2005, 13:7 1 263-1 269.

[2]KAHN HS, WILLIAMSON DF.Is race associated with weight changein US adults after adjustment for income, education and marital fac-tors?Am J Clin Nutr, 1991, 53:1 566-1 570.

[3]万义, 张天成.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身体形态发育状况的动态分析.贵州体育科技, 2007, 86 (1) :61-65.

[4]MALINA RM, MUELLER WH, HOLMAN JD.Parent-child correla-tions and heritability of stature in Philadelphia black and white chil-dren 6 to 12 years of age.Hum Biol, 1976, 48:3 475-3 486.

[5]浦洪琴, 吴荣敏, 方晓燕.291名壮族青年身高遗传率调查.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3, 25 (5) :599-601.

[6]刘玉良, 缪发禄, 许能锋.福建畲族人体身高的遗传率.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1999, 33 (3) :344-345.

[7]林秀玉, 毛宗秀.浙江省人体身高与遗传及环境关系的初步研究.遗传学报, 1986, 13 (2) :155-159.

民族体质健康 篇10

关键词:中医体质,标本关系,治病求本

中医体质是指个体生命过程中, 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1]。主要是根据中医学阴阳五行、脏腑, 精气血津液等基本理论来确定人群中不同个体的体质差异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从身体形态、身体功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是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 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中医体质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方法、手段、机制、内容完全不同, 但共同的目的都是为增强体质健康提供诊断依据。因此, 二者必然存在某种联系。

1 中医体质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评价体质健康“本”与“标”的关系

《内经》“治病必求其本”中之“求”既有治疗之意, 亦有诊断之意。在作诊断之意时, “本”当为疾病之本质, “标”相应为疾病之表象。其诊断意义应大于治疗意义。只有诊断时不被表象所迷惑, 求得了疾病的实质, 治疗才能从本而治。

1.1 从中医理论整体观思想看中医体质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关系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主导思想, 也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由若干个脏器、组织和器官所组成, 它们各有不同的功能, 但却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资助、互相制约的, 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就是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不但内脏如此, 体表的器官、组织也都与内脏有密切关系。如筋的作用是联结关节而主司关节屈伸活动, 但筋的这种作用是在肝的滋助下进行的, 当肝脏功能失调时, 筋的作用往往失常而出现强直等变化, 这即所谓“肝主筋”的由来。又如, 脾主肌肉、主四肢, 是指人体肌肉的丰满健壮和四肢的正常活动, 皆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密切关系。

从中医理论整体观思想推断:内脏的偏颇, 也就是中医体质的偏颇, 可以影响人体体质健康的外在表现形式——身体形态、身体功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变化。

1.2 从中医理论气血津液学说看中医体质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关系

中医理论认为气的作用是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 各脏腑组织的生理活动;激发和推动血液的运行, 津液的输布。这种推动作用, 使一切营养物质输布于全身, 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如推动作用减弱, 生长发育就会迟缓, 脏腑组织的功能亦随之减退。

血的功能, 血液形成之后, 在血管中循环不已, 主要功能是濡润滋养全身, 凡皮肤、肌肉筋骨、经络和脏腑等一切组织器官, 均赖血液供给营养, 才能维持其功能。故曰“肝受血能视, 足受血而能步, 掌受血而能握, 指受血而能摄。

津的功能, 布散全身, 营养和滋润脏腑、肌肉、经脉、皮肤等组织器官, 故曰“湿肌肉, 充皮肤, 为其津”。生成血液, 不断补充血液中的水分, 以使血液环流不息, 营养人身。

液的功能, 滑利关节, 濡养空窍, 滋润皮肤。

从气血津液学说理论推断:人体气血津液的偏颇, 也就是中医体质的偏颇可以影响体质健康外在的表现形式——身体形态、身体功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变化。

1.3 从中医理论脏腑病机学说看中医体质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关系

中医理论认为阴阳失调、正邪斗争、脏腑气机升降失常是疾病过程中3种基本的病机改变。正确认识这些规律, 将引导我们深入理解中医体质偏颇的本质。

中医五脏病机学说实践总结为, 心气血虚临床症状表现为心悸、健忘、体倦乏力、失眠、多梦等, 肺气虚临床症状表现为短气无力、声低懒言、神疲倦怠、自汗畏寒、易于感冒等, 脾气虚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少气自汗、四肢倦怠、肌肉消瘦、面色萎黄、脉虚弱等, 肝血虚临床表现为头目眩晕、面色无华、肢体麻木、筋脉拘急、失眠多梦等, 肝阴虚临床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痛头胀、烦躁易怒、失眠多梦、腰膝酸软、或头重脚轻、四肢麻木等, 肾气不固临床表现为精神疲倦、腰膝酸软、遗尿、失禁、夜尿频多等, 肾阴虚临床表现为眩晕耳鸣、视物昏花、失眠健忘、腰膝酸软、形体消瘦、咽干舌燥等。

从脏腑病机学说理论推断:中医体质的偏颇可以影响体质健康外在表现形式——身体形态、身体功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变化。

1.4 中医体质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评价体质健康本质与表象的“标本”关系

从中医理论整体观思想、气血津液学说, 脏腑病机学说推断:中医体质的偏颇可以影响到人体体质健康外在表现形式即《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评价指标:身体形态、身体功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降低、减弱等变化。相对而言, 中医体质是评价体质健康的内在本质, 在体质健康评价中占主导地位;《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评价体质健康的外在表面现象, 它的评价受到中医体质的影响, 在体质健康评价中属于次要地位。两者是评价体质健康的“标本”关系。

2 提高体质健康, 必求于本

治病必求于“本”的含义主要是, “本”当为事物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本质。“本”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是论治的依据, 不论采取哪种治疗原则, 都离不开治本的原则, 否则就不是辨证论治。

有人对安徽省自然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状况调查表明, 有44.07%的人群为偏颇体质, 8种偏颇体质总的分布状况是, 气虚质最多, 占23.43%, 其他依次是湿热质12.76%、气郁质12.16%、痰湿质7.98%、特禀质7.18%、阳虚质7.08%、阴虚质5.18%、瘀血质4.19%[2]。根据此项调查, 从一定角度能反映我国学生群体也具有比例较高的中医偏颇体质。因此, 充分认识中医体质在体质健康中的地位与作用, 对增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的意义是巨大的。

2.1 治标不治本, 危害身体健康

通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定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后, 应根据各指标所反映的情况, 选择相应的运动项目来提高体质健康, 如心肺功能、耐力差的学生通常选择长跑作为提高耐力素质的锻炼方法。这种方法对中医正常体质的人来说是有效的, 但对有些中医偏颇体质的人却是有害的。气虚体质的人平素体倦乏力, 面色无华, 语声低怯, 常自汗出, 动则尤甚, 心悸食少, 伴有气短懒言, 咳喘无力等。气虚体质在亚健康状态下, 体质特征表现往往是散在的、不完整的;当由于某些致病因素损害了已虚的人体之气转变为疾病状态下, 其表现特征将明显显现出来, 病症更加严重[3]。

2.2 治标先治本, 从根本上改善体质健康

除中医正常体质外, 大部分中医偏颇体质对运动素质和运动能力都有影响。如, 阴虚体质特征:形体消瘦, 而色潮红, 口燥咽干, 或腰酸背痛, 眩晕耳鸣, 男子遗精, 女子月经量少 (肾阴虚) , 或肋痛、视物昏花 (肝阴虚) 等;阳虚体质特征:形体白胖, 平素怕寒喜暖, 肌肉不壮, 四肢倦怠, 小便清民, 大便时稀, 唇淡色自, 常自汗出, 脉沉乏力等;痰湿体质特征:形体肥胖, 神倦, 懒动, 嗜睡, 身重如裹, 或四肢浮肿, 按之凹陷, 小便不利或浑浊, 或头身重困, 关节疼痛重着, 肌肤麻木不仁等;湿热质体质特征:形体偏胖或苍瘦, 平素面垢油光, 易生痤疮粉刺, 容易口苦口干, 身重困倦, 心烦懈怠等[4]。以上中医体质特征表明, 中医偏颇体质在内影响脏器官的健康;在外影响身体形态、身体功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 表现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的低下。改变中医偏颇体质为中医正常体质, 是从内在改变偏颇脏腑器官为正常的健康状态, 从本质上改善体质健康, 为利用常规的健身手段和方法提高体质健康提供根本的保证。

中医体质是诊断体质健康的内在因素, 是诊断体质健康的“本”;《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诊断体质健康外在表现因素, 是诊断体质健康的“标”。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必须充分认识体质健康的内在本质因素。《中医体质量表》和《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的研制成功, 为诊断学生中医体质提供了标准化方法和工具, 也为中医体质走进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运动养生、体质健康架设了桥梁。如何利用现代的运动健身和传统的运动养生方法来改善中医偏颇体质是体育工作者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琦.中医体质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5:78.

[2]姚实林, 吴芳斌, 许霞, 等.1003例中医体质类型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7, 26 (1) :10-13.

[3]李东涛.论气虚体质的特征.山东中医杂志, 1998, 17 (9) :32-34.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民族体质健康】相关文章:

民族体质08-15

体质健康信念08-01

体质健康现状09-03

健康体质测试总结07-05

体质健康自查报告07-17

学生体质健康监测07-21

中学学生体质健康06-01

体质健康检测总结06-07

体质健康自查报告08-22

体质健康干预课程08-25

上一篇:国际化比较下一篇:急性肠梗阻的诊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