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然要求

2024-06-12

必然要求(精选十篇)

必然要求 篇1

工业经济运行良好

阳泉作为老工业基地, 工业经济稳步发展, 已形成以煤炭为支柱和电力、冶金、机械、化工、建材为主导、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全市共有工业企业1 724家,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60家。2012年, 规模以上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9.7%, 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96亿元。

煤炭产业作为阳泉市支柱产业, 特别是经过资源整合, 煤炭产业地位更加突出。全市目前保留煤矿59家, 其中地方煤矿52家, 产能共8 440万吨。2012年, 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原煤产量6 833.2万吨, 同比增长17.1%。煤炭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32.86亿元, 同比增长12.5%, 占全市工业比重78.7%, 占GDP的38.7%。

阳 泉 市 现 有 发 电 总 装 机 容 量240万 千 瓦 。201年,全年累计完成发电量120.98亿度,比上年同期下降10%, 全 年 完 成 增 加 值8.59亿 元 占 全 市 工 业 比 重2.9%;现有铝工业企业2家,主要生产氧化铝、电解铝、铝杆、铝合金、铝型材、铝焊丝等产品。201年,全市生产氧化铝35.83万吨、电解铝25.16万吨、铝材3.48万吨,实现工业增加值10.45亿元,同比增长4.3%,占全市工业比重3.5%;现有规模以上化工企业6家,已形成了化学矿开采、基本化学原料、有机化 学 产 品 、 日 用 化 学 产 品 等 多 门 类 的 化 工 生 产 体系,产品有100多个品种。2012年,全市生产聚氯乙烯5.37万吨、烧碱5.8万吨、电石6.66万吨、食品添加剂1.50万吨,化工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10亿元,占全 市 工 业 比 重1.4%; 现 有 材 料 产 业 相 关 企 业340多家,主要涉及耐火材料、磁性材料、陶瓷制品、新型建材、碳素制品、粉末冶金和石油压裂支撑剂等行业。2012年,生产各类耐火材料制品102.55万吨、粉 末 冶 金1.17万 吨 、 水 泥175.05万 吨 、 商 品 混 凝 土31.42万立方米、石墨及炭素制品3.03万吨,材料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3.2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4.5%;现有各类装备制造企业50余家,主要产品包括三大类、20个 系 列 产 品 。2012年 , 生 产 各 类 采 矿 专 用 设 备4.54万吨、液压支架2 063架、各类阀门7 319吨、水泵2 067台、铸铁件1.48万吨,完成工业增加值13.07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4.4%。

节能工作取得成效

阳泉市严格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 成立了“阳泉市节能工作领导组”, 每年二季度组织市节能领导组成员单位对各县区政府及重点耗能企业上一年度的节能工作进行年度考核, 并将考核结果向社会通告, 按照考核结果奖优罚劣。

除此之外, 阳泉市根据国家和山西省节能工作总体部署和要求, 先后出台了《阳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阳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及奖惩办法》、《阳泉市人民政府关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等节能降耗指导性文件, 进一步明确了节能目标和措施;紧紧围绕“十大重点节能工程”, 在工业领域通过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节能技术和节能新产品、积极争取政策性扶持资金, 鼓励引导企业开展节能技术改造。

近些年来, 阳泉市通过强化节能基础管理、源头控制与存量挖潜等多种方式, 积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进一步健全企业内部节能管理机制, 引导企业合理使用能源。在能源审计和规划方面, 全市34家省千家重点耗能企业中, 除3家淘汰企业和1家停产企业外, 其余30家企业均积极开展能源审计和规划编制工作, 并且20家企业的审计规划已经通过了评审。在能效对标方面, 阳泉市在煤炭、焦化和电力等主要耗能行业开展能效对标活动, 在能源计量方面, 各个重点耗能企业都对高能耗设备建立了管理台帐, 实施定期测试、维护, 计量器具的配备基本到位, 并对配备的各类仪表按规定进行检定和校准。

2008年, 阳泉市成立了阳泉市节能监察支队, 在依法加强节能监察工作、督促重点耗能企业加强节能管理、实施节能技术改造、进行节能项目评估和审查等方面的不懈努力下, 重点耗能企业逐步成为节能的主体。

持续推进节能降耗

“十二五”后三年, 阳泉市节能工作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部分高耗能项目建成投产带来的能耗压力持续存在, 节能监察力量及手段有待进一步提升, 能源刚性需求压力不断增加。

下一步, 阳泉市将要建立以工业增加值、用电量、重大项目建设相结合的节能监测预警机制;加强综合能源消费量、高耗能行业用电量、高耗能产品产量等情况的跟踪监测, 对能源消耗超过国家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的实行惩罚性电价;加强对34户“省千家”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管理和检查;加强对淘汰落后用能设备、生产工艺和能耗限额标准的检查;围绕节能服务、节能技术、节能设备三个重点领域, 建立节能产业体系;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为主要模式的节能服务新机制, 培育壮大节能服务公司;对重大节能工程项目和重大节能技术开发、示范项目给予投资和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支持;建立和完善峰谷、丰枯电价和可中断电价补偿制度;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强节能技术改造和进行技术创新;重点推进列入省项目推进计划的重点工程;结合国家公布的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筛选一批成熟适用的节能技术进行广泛推广;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 布局建设一批全循环产业化企业集聚区, 不断提高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水平和清洁生产水平, 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生态产品链和高效、低耗的循环产业链,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能级提升;加快建立和完善以《节约能源法》为核心, 配套法规、标准相协调的节能法律法规体系, 依法强化监督管理;健全依法淘汰的制度, 采取强制性措施, 依法淘汰落后的耗能过高的用能产品、设备;充分发挥节能监察机构的作用, 从各环节加大监督执法力度。

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思想汇报 篇2

“教育实践活动有期限,但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总书记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肯定了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的明显成效,系统总结了第一批活动的成功经验,深刻阐述了开展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紧迫性,明确提出了活动的方针原则和目标要求。承上启下做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就要认真学习贯彻讲话精神,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活动带来的作风新气象,不断夯实改革发展大业的群众根基。

在攻坚克难的中国道路上,改革仍是2014年最激荡人心的时代强音。已经拉开序幕的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是第一批的延伸和深化,也将进一步焕发党的旺盛活力和战斗力。“搞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直接关系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出了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也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改革越往纵深推进,发展任务越繁重艰巨,人民群众期待越高,党员、干部就越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一心为民的情怀、坚定不移的决心,解决好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问题,把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推进向前进。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攻坚战,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把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举措落到实处,攻克体制机制的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必须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自身没有过得硬的作风,如何带领广大群众涉险滩、闯难关?不能取得人民群众信任,如何凝聚团结奋进、革故鼎新的力量?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加强作风建设,补精神之钙、去行为之垢、练健康之体,让广大党员干部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才能更好地提高我们党推动改革的能力、解决矛盾的魄力、领导发展的实力。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改革的根本力量在于群众,办法来自基层。坚持推动教育实践活动和推进改革工作相结合,推动整治“四风”顽症和破解改革难题相结合,推动树立形象、提振精神和凝心聚力相结合。这“三个结合”,为我们提供了科学方法论。以教育实践活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就要从以人为本的高度,去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就要从规范权力运行的角度,去破除四风之弊、行为之垢;就要以问计于民的真诚,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使广大党员、干部锤炼思想和作风,把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改革的旗帜下,带领人民群众共同把改革蓝图变成现实。

全面深化改革只有进行时,党的作风建设没有完成时。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年,也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关键年。乘势而上、乘胜前进,在即将到来的马年快马加鞭,我们就能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打赢改革攻坚战,跑好发展接力赛,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崭新境界。

汇报人:xiexiebang

创新——英语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 篇3

关键词:创新能力教学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高举用中国特的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离不开人的培养。教育是振兴民族的基石,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中,创新是重要内容。创新教育要从根本上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来,作为一名大学的英语老师,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创新教育呢?

首先,作为教师必须有灵活机敏的创新思维。在教授过程中体现创新精神,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创新行为,从而有利于启发学生创新。高校教师的创新思维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批判是创新的前提,只有否定以前的常规想法才有可能打破常规尝试一些新的内容,而独立性是批判性的前提,独立思考避免人云亦云,才有可能批判固有的思想或方式,而后又所创新。二:思维的概括性和深刻性。要懂得归纳总结,通过想象概括本质,通过学生的不同表现,预测出结论,及时的调整教学方法。教师还能通过对知识或经验的概括,重新组合所教材料,标新立异。三: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随机应变,有灵活应对课堂的能力,能够根据课堂发展的需要提出不同的问题,设置不同的场景对话,并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纠正错误的认识等等,比如在使用教材这一方面,我们就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对于教师来说教材在某种程度上只是某种知识相对固定的载体,而知识总是在不断更新的,所谓“理论总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敢于超越教材的雷池,在内容和形式上均把它看成是一种变量。第一:教师可以在教材内容相对不变的情况下,根据教育学的需要,改变教材的表现形式,书面文字改成口头语言或文字改成图画,图表等。比如说在讲述和地名有关的英语单词时,我们完全可以把地图画在黑板上以加深学生的印象。第二: 我们可以把教材重组,根据教学需要归纳总结,特别是在学生复习的期间这种方法非常受用。第三:教师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扩充新内容,教材是固定的,在使用不变的情况下,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跟新课堂内容使学生有新鲜感,是课堂充实有趣。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创新思维,他们自己才会有创新的念头。

第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新的前提。课堂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思考和自我约束能力。教育实践证明师生关系和谐,教学效果就好,反之则反。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发现,寻找,利用一切学习资源。使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和宽容的氛围中感受到激励和鼓舞; 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力量。 尊重个性差异,为学生营造民主,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对他们少说no,多说ok, good, wonderful 等称赞语, 树立学生信心,激发学生兴趣。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从而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积极进取的个性品质。

第三,积极营造创造气氛,巧妙设置疑问,引发学生思考。作为一个英语教师,我的课前十分钟总是在紧张,生动和掌声中度过,因为我为学生们布置了活动,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是演讲,高年级的学生来表演话剧。这样的话,学生们在课下都会积极的寻找材料,做准备,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会在看过的电影或世界名著中截取一个片段改编一下,表演出来,其中的许多都颇有创意,让人难以忘怀。这样的话,学生们不但盼望上英语课,而且在上课过程中还能把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表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师导疑,学生质疑。教师应该根据材料特点和教学要求,运用多种方法,创造条件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教学目标 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比如说,我们可以设置一些话题,使学生经过思考,用英语表达出自己的观点看法。或是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使学生学,用, 思结合。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组织语言能力,又能训练他们从同一信息寻求不同答案的能力。只有让学生对讨论的话题感兴趣才能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学生们才能不畏艰难,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条件,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营造创新教学氛围。

第四,向学生讲述多种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教师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注重个体差异,总体讲授或个别点播学习方法。是每个同学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听,说, 读, 学能力,把他们的耳,口,手, 脑全都调动起来,、使他们会听,会想,会说,会做,从而能够标新立异,擦出创新火花。

第五,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发散思维。实践证明,讨论式和疑问式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有丰富的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开拓独立见解,教师应该努力寻找教材中所含有的创新因素,通过社设疑创造情景,给予每个学生参与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积极培养锻炼发散思维。比如:在教授学生学习方法时,我先让学生合上课本运用一关于Tom买东西图片,图中,Tom推着购物车,脑海里牛奶(milk)和蛋糕(cake)的想象图片,我向学生提问:What is Tom going to do? 学生们都知道去购物(go shopping)。然后我问道:What does he want to buy? (他要买什么东西?) And how does he memorize the things he wants to buy?(他怎样记住要买的东西的?)。学生知道通过在大脑中形成图像可以加深记忆。然后我问:Are there any other ways to memorize things? ( 还用什么方法能促进我们的记忆呢?)学生们都积极的讨论了起来,比如说:repetition(重复记忆),chunking(分割记忆)等等。学生们的思维活跃了起来,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置新颖别致并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题目,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互相讨论,集思广益。也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己创造,比如说,在讲完某一课文后,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出几个关键的词语,让学生自己组织对话或短文,使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得到真正的提高。

第六,建立良好的测评机制,有利于激励学生创新。对学生的测评应该是全面的,综合的,包括结果和过程。作为大学老师,我们的学生毕业以后大多数要步入社会,要适应社会的环境,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仅仅有好的试卷成绩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全方位的培养人才,而不是只能应付试卷的“书虫”,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测评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对学生的测评应该是“全面的”“综合的”,所谓“全面的”是指学生要即会动脑又会动手,所谓“综合的”是指学生要在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包括结果和过程”是指,对学生的测评结果应该是“质”“量”并陈。素质教育的测评方式应该是质与量并重以质的方法为主量的方法为辅,保持测评过程中质与量的适度张力。只要条件允许我们要尽可能多的增加质,不过,我们也要有量的评价,而且也必须有量的评价,因为它是一个最低保障。所以,作为大学教师在测评学生时,要看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要看学生的试卷成绩,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十分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比如说,教师在设置一个论题之后,不同的学生是如何对待它,是置之不理?是独立思考?还是相互商讨的?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是默不作声?是应付了事?还是积极回答?問题的答案是平平淡淡?还是标新立异?这些表现都影响教师都学生的测评,我们不能忽视 。只要教师对学生提前公开测评方式,进行多方面,细致的公正客观的评价,公开评价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会很大程度上得到激发。来进一步实现我们素质教育中的创新要求。

总之,教育的本身就是一个研究与探索创造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英语的课堂教学只有要实现按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的统一,才能使教师不断探索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使学生不断发现,研究,解决新问题,才能不断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1452.

[2]冯契.哲学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417.

门诊统筹是医疗保险的必然要求 篇4

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在建立之初,门诊补偿方式分别采用的是个人账户和家庭账户。2007年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保试点时,提出了门诊医疗费用统筹的形式。随后,开始了三项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试点的实践探索。关于门诊统筹有两方面的争论,一是要不要建立门诊医疗保险;二是门诊医疗保险的具体实现形式是采用账户管理方式还是统筹方式。从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和公平性角度来看,建立门诊医疗保险势在必行,具体建立时机,取决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保险管理条件。从门诊医疗保险的具体实现形式看,相对于账户管理方式而言,建立门诊统筹制度是社会医疗保险的必然要求,应该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

一、从筹资角度,门诊统筹制度体现了社会保险互助共济的要求,有利于提高社保资金使用效

率,降低筹资水平

与商业保险相比,社会保险有三个特点:一是强制性;二是共济性;三是公平性。建立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制度有利于发挥医疗保险风险共担的作用,可以体现医疗保险互助共济的“大数法则”,有利于在一定社会范围内实现医疗保险基金的统筹,均衡医疗费用负担,分散医疗风险,实现社会公平。与账户管理形式相比,医疗保险的筹资比例更低,有利于降低参保者的缴费负担,提高参保率。而个人账户和家庭账户的风险分担作用则较为有限。设立个人账户使部分医疗保险基金固而不能有效横向分散医疗费用风险。一方面,患病风险低的人群,其个人账户资金沉积;另一方面,发生大病或患病风险高的人群,其个人账户资金不足,使得统筹基金当前的支付能力下降,降低了整个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

二、从支付角度,门诊统筹制

度提高了社会保险的公平性,有利于提高社会保险的吸引力,并减少因病致贫问题的发生

个人医疗账户制度主要由患者的个人账户支付全部门诊费用、起付线以下的自付费用、统筹基金中的个人自付费用和封顶线以上的费用。同时,个人账户积累作用有限。大多数采取“板块式”支付方式的地区,参保人员的医疗费用在超过个人账户后出现个人账户支空情况,特别是对绝大多数年老并有慢性疾病的人来说,个人账户基本上不够用。建立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制度,参保人员的普通门诊费用可由统筹基金和个人共同负担。从患者个人来说,部分医疗费用由社会统筹支付,待遇公平性和个人抗风险能力大为增强,有利于缓解因为慢性病导致的因病致贫问题。

三、从服务利用角度,建立医

疗保险门诊统筹制度有利于发挥社会保险对医疗服务的调节作用,优化服务,促进早防早治

医疗保险制度对医疗服务的利用有较强的杠杆调节作用。实行门诊统筹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更好地调节医疗服务利用,优化医疗服务。一是有利于促进门诊与住院服务的衔接,在医学中一些疾病的治疗是在门诊还是住院并非泾渭分明,很多地方因为只保住院不保门诊,导致一些本来应该在门诊治疗的疾病拖到住院进行治疗,浪费了医疗资源。二是有利于促进早防早治,减少小病拖延成大病情况的发生。三是有利于促进门诊服务重心下移,发展基层医疗服务。可以利用医疗保险的定点就医政策和报销比例的等级差别,引导患者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

四、从费用控制角度,建立医

疗保险门诊统筹制度有利于发挥社会保险的集团购买优势和第三方监管作用,减少医疗浪费

个人账户对费用的约束作用主要是针对需方,难以约束医疗供方的诱导需求。由于医患双方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医疗费用的控制重点应该在于约束供方。同时,个人账户增强了需方自由选择的权利,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供方和需方进行费用控制的难度。建立门诊统筹制度,门诊统筹基金将在医疗机构门诊收入中占一定比重,有利于医保机构发挥集团购买优势,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对医疗机构门诊费用控制,从而控制医疗浪费。目前试点城市多采取定点医疗机构、实施总额预付和信息监管等方式加强费用控制,已取得一定效果。

五、从运作管理角度,医疗保

险门诊统筹制度对需方管理和供方管理的要求增加,对管理的专业性和科学性要求更高

门诊面广量大、医疗需求弹性大,是患者道德危害和供方诱导需求的重灾区,这也是一些人认为不适合推行门诊医疗保险的主要理由之一。建立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制度,对需方的待遇支付与个人的缴费脱钩,与账户管理方式相比,待遇管理更加简单。但同时,对需方的约束能力相对减弱。为保障基金平衡运行,需要加强对供需双方的引导、监管和约束。一是做好就医管理,抓住定点医院这个载体,执行严格定点管理和就医转诊制度,这是门诊统筹管理的基础。二是设计好合理的需方分担方式,尤其是恰当的自付比例,增强患者的费用意识,减少道德危害的发生。但是,简单地照搬住院的起付线和封顶线的方式是不可取的。三是综合运用目录管理,设好支付范围的边界,加强用药和检验检查管理。四是推进支付方式的改革,抓住费用控制的龙头,在总额预付的基础上,逐步推行按人头付费。五是开展疾病管理,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专业性。针对当地的主要慢性病开展疾病管理,根据管理绩效进行支付,如对糖尿病人根据血糖控制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情况支付费用。六是加强信息系统建设,抓好管理的技术支撑。掌握患者的就医信息、医疗费用和行为信息,有重点地实施监管。

参考文献

[1]张开金,王敏,姜丽等.构建门诊统筹管理个人账户利用与社区服务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4):532-535

[2]魏哲铭,胡登兵,刑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统筹制度研究综述[J].理论导刊,2010(2):102-104

[3]林枫.论医疗保险个人帐户[J].中国卫生经济,2004,23(4):30-33

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必然要求 篇5

从加强思想建设入手筑牢拒腐防变堤坝。思想决定行动,是行动的先导。思想纯洁是最根本的纯洁。保持党的纯洁性,要把思想纯洁摆在首位,把思想纯洁作为保持党的纯洁性的首要任务。对党员干部来说,思想纯洁是立身之本、从政之基。如果思想不纯洁、精神支柱坍塌、人生方向迷失,就容易在工作生活上出问题。剖析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可以发现,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堕入贪腐深渊,正是从思想蜕变开始的。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坚持思想纯洁,才能有坚强的精神支柱、正确的是非标准;才能始终保持头脑清醒,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什么必须坚持、什么必须反对;才能保持高尚情操,自觉抵御各种诱惑和腐蚀。应始终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等;始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模范遵守党纪国法,忠于职守,正确行使权力,始终保持职务行为的清正廉洁;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坚持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自觉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打牢廉洁从政的思想政治基础。

从组织程序入手防止党员发展和干部任用上的不正之风。一个政党是否具有生机活力,既要看党员的数量,更要看党员的质量。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党员规模不断扩大。党员规模扩大是一件好事,说明人们向往党组织,党有着强大的号召力和吸引力。党员人数众多也是一件难事,难在如何管理好这支庞大的党员队伍。管理好党员队伍,基础在于把好党员发展关。应本着对党负责的态度,坚持原则,严格按照组织程序,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不给动机不纯、操守不洁者以可乘之机。在把好党员发展关的同时,还要坚决防止干部任用上的不正之风。当前在选任干部方面还存在违背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任人唯亲、营私舞弊甚至买官卖官等问题,严重损害了党的纯洁性。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应本着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把靠得住、有本事、敢负责、口碑好的人才选出来;另一方面应建立健全党员干部退出机制,疏通出口,及时清除“害群之马”,清除党肌体上的“毒瘤”。

必然要求 篇6

智库也称“思想库”,即智囊机构、智囊团。按照兰德公司创始人弗兰克·科尔博莫的定义,智库就是一个“思想工厂”,研究目标多种多样,为不同的用户提供“思想弹药”,其首要职责是影响公共政策和舆论。纵观西方近500年历史,几乎每一个强大国家的崛起都伴随着该国智囊机构的涌现。崛起的英国,其工业革命的直接发动机就是现在还未中断的智库——英国皇家学会。在皇家学会的激励与鼓动下,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实力剧增,成了当时的“世界工场”、世界贸易中心、金融中心、第一工业强国。在美国的崛起中,强大的智库群也层出不穷。既有历史悠久的胡佛研究所,也有现代意义上最著名的智库——兰德公司。正是因为美国智库的强大研究能力与参政能力,几十年来它一直左右着美国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外交、科技等方面的重大决策,以至于有人称智库为美国的第四部门。目前,在美国,每逢重大政策泱断,一般还是先由智库提建议,然后在媒体上讨论,再经过国会听证,最后由政府采纳。智库的参与度、公信力都很高。可以说,多年来,智库已经成为包括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内的公共政策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就我们国家而言,更是迫切需要智库,需要智库这个“独立思想的盒子”来提供解决方案。因为在这个日益多元、开放、竞争的社会,新情况、新问题、新思想层出不穷。如何进一步完善政策研究体制,进一步发挥政策研究的作用,以及提高公共政策的民主化、决策科学化水平,从而改善中国的公共政策过程,更有效地实现公共利益,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而在现实中,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浪费,我国每年因公共决策失误导致的浪费更为触目惊心。从国际视角看,中国的决策失误率达30%,西方发达国家却只有5%。因此,智库的重要性因我们的屡屡失策而凸显。在涉及公共决策议题上,什么叫决策的科学化?群策群议显然是不够的,专业、独立、客观、具有公信力的的第三方才是必需的。网络民意、社评建言,虽是民主决策的进步,但离形成一个科学的决策尚相去甚远。所以我们呼唤智库。这个理念虽来自西方,但却是中国决策科学化的必然要求。

智库的研究深度,往往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思考深度。但目前我们国家的智库,尤其是民间智库,一欠渠道,二缺影响力,三缺经费,因此举步维艰。国外有人甚至妄言2000个中国智库也抵不上一个兰德公司。布鲁金斯学会主席约翰·桑顿也曾说,衡量一个好智库的标准是质量、独立性和影响力。但对大多数中国智库来说,独立性欠缺,质量与影响力也亟待提高。因此,应尽快构建智库评价的指标体系,引进高水平的研究人员,搭建智库的信息平台,促进智库间的交流。同时,还要积极创造一个自由、包容、宽容的学术环境。随着2015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出台,我们应该欣喜地看到专业化高端智库的建设将方兴未艾。

必然要求 篇7

一、信息化教学:现实和时代的要求

为贯彻落实全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教育部从2010年起开始举办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大赛包含三个类别,即信息化教学软件、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实训,极大地推动了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的展开。我校也举办了同步的信息化教学大赛,以赛促建,以赛引领,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不断增强,信息化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当下的课堂较多的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消极状态,学生厌倦,昏昏欲睡。教学脱离学生实际,忽视和掩盖学生的个性兴趣、心理需求和潜能发展,其内在的主体精神隐而不见,学习行为丧失了主动的心理回应,学生的思维处于睡眠状态。信息化教学“活化”了中职课堂,采用信息化教学,可以分类建立学习群组,可以利用视频、素材等资源,进行虚拟现场教学。我上过一堂公开课,名字叫玩转远程登录,大家知道,如果远程登录这一内容按照平时的上法,学生难免会昏昏欲睡,而以信息化教学为手段,虚拟登录过程,以“玩”为主要形式,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信息化教学“契合”了中职生心理,中职生是中考的失意者,我们必须采用不同于基础教育的教学方式,通过信息化教学(虚拟仿真、空间教学)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内容直观化,丰富中职生的感性认识,契合中职生的心理现实。我曾上的一堂公开课,讲的是windows基本操作,这部分的内容其实很枯燥和无聊,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演示—学生操作”的惯有模式,以“室内寻宝”为话题,以学生游戏闯关为主形式。整堂课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真正做到了“活起来,动起来,笑起来”,受到了观摩者的高度肯定。

可以说,信息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我们应当加快步伐,快速地融入信息化教学中,而不应是等待和观望。

二、信息化教学的主要应用形式

当前,信息化教学的应用形式是非常多的,我只是举例与职业教育教学关系密切的几种应用形式。

(一)专题学习网站

专题学习网站被广泛地应用在教学中,专题学习网站是指在互联网络环境下,围绕某门课程与多门课程密切相关的某一项或多项学习专题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研究的资源学习型网站。它通常包括以下四个基本组成部分:1.结构化知识展示,展示与学习专题相关的结构化知识,把与课程学习内容相关的文本、图片、图像、动画等知识结构化重组。2.扩展性学习资源,将与学习专题相关的扩展性的学习素材资源进行收集管理,包括结合学科特点的不同学习工具和相关资源网站的链接。3.网上协商讨论空间,根据学习专题,构建网上协商讨论,答疑指导和远程讨论区域。4.网上自我评价系统,收集与学习专题相关的评测资料,并将其设计成基础性强、覆盖面广、难度适宜的题库,让学习者进行网上自我学习评价。

(二)教学课件

严格意义上说,网络学习网站,还有后面提到的这些应用都属于教学课件的范畴,这里我将教学课件单独列出来。教学课件一般没有专题学习网站的内容丰富,往往内容更集中,常聚焦于教学重点的突破和教学难点的化解。这种课件在公开课中见得较多。

比如,李白的将进酒,它就局限于一篇课文,往往是一节课,主要包括背景知识、品读诗歌、赏析全文、拓展鉴赏、思考练习等。我自己做了一个课件:DNA分子的结构与复制,也有点像专题学习网站,它包括教学设计、在线交流、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在线测试等模块。比如,DNA的三维结构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一般不太容易掌握,于是我采用三维模拟的方式,就显得比较直观、形象,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再比如半剖视图,通过较为直观的动画,使相对枯燥的知识直观化。

通过这三个课件,我们也可以发现教学课件的一些特征,如辅助教学的功能,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配制图片、音乐、故事、动画……吸引学生的眼球,有助于提高学习和教学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几何画板

几何画板是一个通用的数学、物理教学环境。软件提供充分的手段帮助用户实现其教学思想,只需要熟悉软件的简单使用技巧即可自行设计和编写应用范例。范例所体现的并不是编者的计算机软件技术水平,而是教学思想和教学水平。例如,二面角的合拢和展开非常形象,再比如,让几何体转起来,便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四)虚拟实验室

这是前几年新兴起来的应用形式,虚拟实验室是一种基于Web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开放式网络化的虚拟实验教学系统,是现有各种教学实验室的数字化和虚拟化。

例如虚拟化学实验室:酸碱中和滴定、水的加热和沸腾;虚拟物理实验室:平抛与圆周运动、小球系列-弹簧摆,例如汽车仿真教学平台、银行模拟教学平台、导流实务教学平台等等。

三、信息化教学的基本准则

(一)目标控制原则

教学目标是贯穿教学活动全过程的指导思想,它不仅规定教师的教学活动内容和方式,指导学生对知识内容的选择和吸收,而且还控制资源类型和资源内容的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决定不同的媒体类型和媒体内容的选择。

(二)内容符合原则

以“享受自己的呼吸”为例,显微结构显性化,抽象概念具体化,枯燥内容趣味化。

(三)对象适应原则

根据戴尔的经验之塔,学生更容易接受观察的经验和做的经验,信息化教学就是要尽可能地把相对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直观化。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很大差别,教学资源的设计必须与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相适应。

(四)最小代价原则

要搭救投入效果比。如我们语文课中的一些课件或有的朗诵内容,可以通过录制然后进行播放。教师对学生说:“能不放音频自己朗诵一首诗歌吗?哪怕你的嗓音沙哑,可每一句都有你的独特理解在里面。

总之,三方面,有利于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有利于承载教学理念,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

四、当前信息化教学的一些误区

一是炫耀了信息技术,淡化了教学内容,出现了本末倒置的情况,“多媒体”的课件,过多地停留在“多”和“用”上,忽视了为谁而用。无可置疑的是,多媒体课件确实能够把声音、图像、文字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体化的教材,如果过多地追求“多媒体”,就会适得其反。这不仅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干扰了学生的思考,干扰了课堂教学,忽视了教学内容本身。

二是关注了教学课件,忽视了学生心灵,过多地使用多媒体会使课堂教学成为冷漠的人机对话,学生只在听听看看中走马观花,忽略了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这种不留空白的做法,使得学生思维变得缥缈虚无,反而更加空白,好似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许多学校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我听过一堂公开课,教师将“植物大战僵尸”引入课堂,讨论这是怎么看的?这是一种什么价值取向,这有利于学生的心灵成长吗?

三是开发了软件和资源,忽视了应用,比如,某一专业可能既有网络课程,又有精品课程,有题库软件、仿真软件、教学课件,但应用效果不佳。我常常将这些软件束之高阁,或成了观摩课、公开课上的点缀,这些软件的适用性不强,仅成了教师的辅助软件。

五、如何突破信息化教学的瓶颈

一是要加强学习和培训,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的学科培训,普及信息化教学的相关知识,让教师掌握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方法。广大教师也要加强自学,如数学、物理教师应自学几何画板,做到随心所欲,灵活运用,语文、德育、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师应加强专题学习网站的学习,做到基本掌握运用,专业课教师也应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学习。

二是组建教学共同体,首先是教师之间的共同体,学科教师与信息技术教师组成共同体,互帮互助。例如,三维仿真是比较难的,可以通过共同体的形式,协作分工来解决。其次组建学校、教师、企业三方共同体,共同开发适合教学的软件。

三是加强学科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积件地开发应充分调动一线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协调和组织作用,明确各自的责、权、利,各司其职。积件开发出来后,应能进行有效地共享,积件的共享还应包括源代码的开放、积件代码的公开,不但有助于除积件制作者外的其他人了解制作者的设计思想,而且有助于其他人对该积件进行改进,使其适应于千变万化的课堂,进而促进积件制作者水平的提高。

信息化教学既是现实和时代的要求,更是我们每个中职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我们每个人都要走近信息化,走进信息化,为不断提高中职课堂吸引力,书写中职师生的生命传奇不懈努力!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产物,而信息化教学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应自觉拿起信息化的武器,走信息化教学之路。从现实和时代的要求出发、列举当前信息化教学的主要形式、信息化教学的基本原则、当前信息化教学的现实困境与突破五个方面来阐述。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中职教学,形式与原则,困境与突破

参考文献

[1]谢幼如,尹睿.专题学习网站的教学设计[J].电化教学研究,2003(1).

[2]王海,李波.虚拟仿真技术在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5).

必然要求 篇8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技术创新

一、引言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 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了以新的工业革命来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 伴随着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日益强劲, 全球技术创新渐趋活跃, 新一轮新技术与工业革命正在发酵中。与此同时, 我国正面临着国内原材料价格上涨, 劳动力成本增加, 环境污染加剧等一系列问题。为应对当前这种内忧外患的局势, 技术创新是我国走出困境, 在新一轮的产业变革中抢占制高点以及在新的全球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应对之策。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2013年12月4日发布《中国经济增长报告 (2012~2013) 》, 混合所有制企业是目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 而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表现最差。显然, 在不同的所有制类型的企业组织形式下, 技术创新的成果也截然不同。那么, 在具有中国特色国情下的多种类型的企业中, 混合所有制企业在技术创新中脱颖而出, 这是历史的偶然, 还是技术创新的必然要求呢?本文拟从理论依据和经验数据两方面来分析混合所有制是技术创新的必然选择。

二、理论依据

首先, 技术创新成功的条件。“创新”一词首先反映在熊彼特1911年德文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 熊彼特没有直接给技术创新下狭义的严格定义。之后索罗 (S.C.Solo) 在《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对熊彼特理论的评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技术创新成立的两个条件, 即新思想来源和以后阶段的实现发展。直至1962年, 伊诺斯 (J.L.Enos) 在其《石油加工业中的发明与创新》一文中直接明确给技术创新下定义, 认为“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而这些行为包括了发明的选择、资本投入保证、组织建立、制定计划、招用工人和开辟市场等”。由此可见, 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就要进行资本和人才投入。根据曼斯菲尔德的论述, 成功实现的条件是, 一是实现商业盈利;二是市场的建立或渗透效应。

其次, 混合所有制相对于公有制的优越性。与传统的国家所有制等公有制形式相比较, 混合所有制具有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时代特征。一是产权清晰, 产权主体明确。就国家所有制而言, 名义上资产归国家为代表的全民所有, 但实际上全体人民的任何组成人员都不能直接的、独立的享有资产所有权和收益权, 由于资产的所有权具有排他性, 而人人所有必然没有排他性, 所以产权很难明晰。混合所有制的优点在于产权的多元化, 以个人对企业的出资份额确定个人对企业资产或是剩余的索取权和控制权, 产权归属落实到出资人, 可以鲜明的做到明晰产权, 明确产权主体。二是公私融合, 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吸收了公有产权和私有产权的长处, 避开了两种产权各自的短处。

最后, 混合所有制相对于私有制具有优越性。私有制建立在产权私有的所有制基础之上, 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创新动机强烈。但是, 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晚, 社会体制机制不完善等, 使得我国私有经济具有面广而实力不强等特点, 尤其是金融危机后, 由于融资困难, 企业资金链出现问题, 很多民营企业老板出现了“跑路潮”。而混合所有制企业中由于存在着公有经济的成分, 企业除了可以通过增加私人资本以增加自有资金经外, 在很大程度上还可借助于国家财政手段的力量支持公司的发展。

综上所述, 混合所有制企业具有相对于国有企业清晰的产权结构, 和强烈的利润动机, 拥有私有制企业所没有的资源优势, 具有强烈的技术创新动机和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 为技术创新的成功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三、经验事实

本文参照吴延兵 (2014) 对中国企业类型的分类方法, 比较我国六种所有制企业类型的创新情况。表格1是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3》整理而来, 展现了不同所有制企业类型技术创新情况, 从中可以看出, 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在企业整体中居于主导地位, 同时, 政府对其的研发补助较之其他类型而言较多, 说明混合所有制企业比较受政府的青睐。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相比, 在技术创新投入上, 国有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多, 科技人员投入少;在技术创新产出上, 国有企业的申请专利数、申请发明专利数以及有效专利数均不如私营企业;就政府补助方面来说, 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研发补贴力度更大, 私营企业较少。由于技术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等特征, 有投入才有产出, 技术创新投入是技术创新产出的源泉, 而将技术创新投入转化为技术创新产出则取决于公司治理的桥梁作用。

技术创新投入受公司资产规模和融资能力的限制。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资产规模最大, 私营企业次之, 国有企业居第三, 而在营业收入上, 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营业收入居第二, 私营企业居第一, 第三是国有企业。结合企业数情况来看, 私营企业的企业数最多, 大约是混合所有制企业的3倍, 国有企业的企业数占总体2.91%, 因此, 就单个企业来看, 国有企业的资产规模最大, 混合所有制企业资产规模次之, 私营企业的资产规模最小, 营业收入的情况与资产规模情况相似。

私营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少, 创新效率高, 但是新产品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较低, 表明私营企业的创新成果的市场价值和产业化水平低。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研发经费相对私营企业而言较多, 且政府对其支持力度较大, 其创新效率仅次于私营企业, 但是其创新成果的市场价值和产业化水平高于私营企业。国有企业的创新效率仅高于集体企业, 与其投入多, 政府补助力度大成反比。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收入的比重衡量的是创新成果的市场实现, 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新产品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次于外商投资企业, 大大高于私营企业。

四、结论

综上所述, 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技术创新集私营企业优势与国有企业优势于一身, 弥补了私营企业资金不足和国有企业利润动机不强的缺陷, 是各种不同所有制类型中技术创新条件最为成熟的类型, 因此, 混合所有制是技术创新在我国的必然选择。我国政府应大力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促进公私融合, 优势互补, 提高我国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促进国内产业转型升级, 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从而才能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傅家骥.技术创新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李长江.效率视角的企业产权结构进化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湖南:中南大学.2008.

必然要求 篇9

解放思想是新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的先行利器。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中国已经不再是一穷二白的困难局面,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有了举世瞩目的发展。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3.5万亿元。人均2000美元左右恰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和腾飞阶段。在这个时期如果不能解放思想那么不仅不利于继续发展还有可能损坏已经取得的文明成果。

一、“纳税光荣”不等于“征税光荣”

但是并非是收税光荣, 尤其是税收不是收的越多越好而是要合法合理收税。纳税光荣这是从纳税人角度来讲目前来看是必要的, 因为这是个人对于国家的责任, 但是不能由此推论出来征税光荣的思想、尤其是税收越多越好的思想。2009年财政收入6.85万亿元, 增长11.7%。而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8.7%。从1998年至今, 中国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中国的税收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是很不正常的, 如果不能勇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那么负面效果将日益凸显出来。

第一, 税收的基础是国家的经济发展, 如果长期超越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并且是远远超越国家的经济发展步伐, 那么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是有损害的。税收与国家经济速度脱节, 是国家贫穷留下来的思想后遗症和计划经济大政府思想的产物。

第二, 这种思想观念不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大政府和高税收两者相互促进互相佐证使得中国这种不科学的税收道路走了这么久。从经济视角考察, 财政供养人员与GDP之比看, 中国为39人/百万美元, 大大高于发达国家, 目前美国为2.31人/百万美元, 日本为1.38人/百万美元。中国公务员“超标”近20倍 (http://learning.sohu.com/20060213/n241760329.shtml) 。而造成这种后果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税务部门单纯以增加税收为荣的结果, 却不小心造成了收的税越多越养活了更多的低效率的公务员, 至少对于国家政府的廉政高效作出了负面贡献。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这里面有个问题不能回避那就是取用之间的损耗。基数越多, 损耗或者说浪费就会越多, 这与我们征税的初衷恐怕是不相符合的。

第三, 税收在一定程度上是“与民争利”。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 如果还不能认识到税收在一定程度上是与民争利是很可悲的事情。但是高税收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无益这一观念应该得到认同。叶檀在南方周末发表文章认为, 经济回落而税收增长, 政府支出增加, 对经济的主导作用增强, 宏观经济数据与税收增长反差, 说明企业的市场化动力在衰退, 说明居民财富缩水、消费意愿下降。世界各国的宏观调控政策最主要的就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而其中财政政策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税收政策。通过调整税收来调控国家经济发展。当国家经济发展过热的时候通过增加税收来抑制企业乃至个人的过度投资和消费, 当国家经济发展出现衰退的时候通过减低税收来刺激经济发展。2007年美国出现次贷危机后采取的一项退税政策大大地刺激了其经济的复苏。近两年中国推行各种退税政策也保障了中国商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所以我们不能顽固坚持税收越多越好的陈旧观念而应该解放思想把税收放在服务于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下去认识, 把税收放在为人民服务的高度上去认识。

转变了这种税收越多越好的陈旧观念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廉政文化建设的开展。

第一, 有助于让我们税务人员摆正位置。当固守传统观念的时候, 税务人员很容易产生特权思想、尊贵思想、虚无思想。以往为国家多征税征好税是我们的口号,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不自觉的就把自己和税收对象放在了对立面上。同时由于税务人员以征税越多越好的思想导致在潜意识中税收对象是恶的思想, 税收对象有偷税漏税的天然动机他们是不诚实和不老实的。在这种情况下税务人员怎么可能放下架子摆正自身位置做到切实为税收对象服务。

第二, 有助于培养纳税人观念。纳税人观念是现代先进科学理念。只有我们转变观念不再挖空心思去榨取税收对象的财富, 给予他们纳税人的尊重和帮助, 才能让税收对象自身有纳税人的理念, 真正做到从内心认识到纳税光荣。进而主动纳税、足额依法纳税降低税收成本为国家为人民节约财富。

第三, 有助于在心中树立成本意识。一旦税收越多越好的观念不能破除, 那么税收成本理念就没有办法得到贯彻。例如为了征收10元税款而要花费20元的路费。名义上面税收多了10元, 可是实际上损失了国库10元。

第四, 有助于构建税收人员与纳税人的和谐关系。当税收是建立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 或者反过来说纳税人的财富增长速度不仅不低于税收增长速度而且还得益于税收。那么两者关系就不再是矛盾的而是有了和谐的基础。而和谐是廉政的条件, 一旦税务人员能够得到纳税人的尊重和有利支持, 那么税务人员的自身荣誉感被激发出来廉政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二、需要解放的思想就是“重本轻标”

重精神轻物质、重道德轻法制。重人员自身素质建设的本而轻措施制度建设的标这种思想必须要破除。不可否认、廉政文化建设的载体是人, 最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一旦解决, 人具备了高尚的思想拥有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那么廉政文化建设就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但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看待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太理想化。人无完人, 我们不否认道德因素自身修养对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相反我们非常认同只要人的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都会自然而然的解决。但是事实告诉我们, 一旦我们相信了人的道德修养那么人的道德修养就是不可相信的。否则“慎独”也不会成为一种境界。并且“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只有承认人的异化问题才能解决人的异化问题。既然人的异化、个别害群之马的腐败是由于外部因素的影响。那么我们在目前应该做的就是要解决这些外部因素。概括地说就是通过治理“标”来达到“本”的完善。

人民看到的廉政是外在的而不会去分辨是发自内心的还是不得已的廉政。纳税人看的只是事实。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完善制度建设, 构建“让坏人无法办坏事”的环境。一旦这种环境得以确立, 那么廉政文化建设自然会走上正轨。在现阶段加强廉政文化建设需要在不放弃提升个人道德修养素质的条件下着重完善制度建设。为此, 转变以往的思想观念, 做到适应新形势的“重制度建设”的思想解放尤为重要。

要从制度上完善廉政文化建设就需要做到解放思想认识到权力不是腐败的根源, 权力的无监督滥用才是腐败的根源。

权力并不是腐败的根源, 腐败的根源在于权力的无监督和滥用。认识到这点, 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制度建设的重点就是对于权力使用的监督机制。在这方面, 不仅仅要依靠体制内监督, 不仅仅要依靠公检法纪的制约, 最重要的是要建设体制外监督体系, 最重要的是贯彻体制外监督体系。这么多年来我们党的腐败现象的蔓延已经证明了单纯依靠体制内监督或者重视体制内监督轻视体制外监督或者把体制外监督弱化虚化并不是高明的做法。

公开、透明是廉政文化制度建设的最基本要求。地方局实施透明办公大厅一站式服务就从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公开透明的效果。在现在的条件限制下, 公开透明可以有效地保证廉政文化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这还是不足以达到廉政文化建设的要求的。只有真正的税务透明公开才能更大程度上满足廉政文化建设的需要。为此, 在现阶段需要做的工作主要就是公示制度的推广完善。

第一, 做到税务法规文件对纳税人的公开透明。办税大厅应提供给纳税人查询相关税务法规文件的便利条件并力争以案例形势简明通俗的做到普法宣传。只有纳税人懂法才可以监督税务人员依法征税。如此, 纳税人就形成了对税务人员的第一道监督屏障。

第二, 做到权力使用的公开透明。权力的实质就是对利益的控制程度, 当利益的控制幅度越小那么权力实质上也就越小。具体体现在税务的实际操作中就是定税基。对某一纳税人的定税基数如果有10万~15万的空间。那么5万就是权力的对利益的控制幅度, 也可以说是权力的寻租空间。在当前无法完全消除权力寻租空间的事实基础上, 那么通过在更大范围内公示让社会进行监督让同类纳税人进行监督将是有效降低权力寻租空间的途径和办法。例如如果对A纳税人的定税基数为12万, 那么相同条件的B纳税人如果能通过公示了解了A纳税人的结果自然不会同意或认同自己被定在12万之上。如此, 通过较大范围的公示, 比较的结果就会减低3万的寻租空间。再具体说来, 如果在不公开的情形下15万与12万的差额乘以税率就是税务人员的权利寻租空间, 而现在在公开透明的情况下对于B纳税人则不存在这个问题, 因为一旦确定基数超过12万, 那么B可以通过A的例子来举报维护自身权益。而一旦在透明公开的情况下B的基数如果少于12万, 那么A又可以通过B的案例来为自己维权。所以公开透明操作在大范围内进行公示能够有效缩减权力寻租空间。而这也是廉政建设的必然要求。

随着廉政建设的深入, 要逐步的缩权减权。要从根本上有效实现廉政, 除了减少权力外没有其他第二个办法。长期的税务实践证明, 腐败常常是出现在减免税及定额税等权力空间较大的环节上。所以, 规范权力使用还要从根本上保证税法的严肃性上。改革开放过程中为了经济发展各地乃至中央都曾经制定过减免税的优惠政策恰恰损害了税法的严肃和神圣性。在新的历史时期税务部门必须为此争取坚决杜绝这种不规范的有损税收尊严的事情。减免税收名义上是优惠政策但在事实上损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原则扰乱了市场秩序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此目的, 大力推广网络化建设, 完善税控系统。通过科技的进步使得一部分工作由计算机网络自动完成达到税收工作自动化的要求也是减低人为干扰减少腐败机会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缩权减权税务人员只有依法税收的权力而没有利用税款进行权力寻租的权力自然会从根本上促进廉政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第三, 税务人员财产的公开透明。财产申报制度一直是对腐败分子的最大杀伤武器。所以, 中国的财产申报制度的推进缓慢和中国腐败现象的蔓延是相互纠缠在一起。我们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 我们的干部队伍是为人民服务的队伍。所以, 我们有信心相信我们应该也能够比资本主义国家更能深入有效的推进干部财产的公开透明。注意这里的公开透明不仅仅是对上级组织的财产申报更重要的是对人民的公开透明。因为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人民的监督才是最有利的监督。税务部门作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部分更应该首先建立起对人民的干部财产公开制度。廉政文件建设的敌人无非是钱无非是色。对于钱财来讲, 一旦实施了财产公开透明制度并且随着中国反洗钱手段的进步贪官有能力贪财却没有办法花费这些赃款必然有效的减低官员的贪污腐败欲望。

三、要破除差距产生效率的错误思想树立“和谐产生效率”的思想

差距产生效率的思想的恶果已经被实践证明是荒谬的, 现在社会矛盾基本上来源于此。所以, 在税务系统廉政文件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抛弃这种思想而建立“和谐产生效率”的理念。为此在廉政文化建设中要注意做到税务系统的和谐、税务队伍与纳税人的和谐、税务与社会的和谐。和谐的税务系统文化对于税务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而要做到和谐首要的就是要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做到官兵一致。在现阶段无法奢求领导“能够吃亏在前享受在后”, 我们的最低要求就是领导干部不能脱离群众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面做到官兵一致。例如, 部分地方局领导干部和普通职工共住单位住宅楼并没有单独存在“干部楼”、“特殊楼”, 很好地融洽了干群关系。并且难能可贵的是并没有因为级别的高低而在住房面积和居住设施方面有所差异。干群平等在这里得到体现, 有效提升了整个税务队伍的士气。同时由于干部处于群众的“包围”之中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干部收受贿赂等犯错误的机会, 促进了廉政的建设。只有弘扬了“我们都要好好地为人民服务。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 我当国家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 这只是革命的分工不同, 都是革命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刘少奇) 的平等精神, 才能激发普通群众对干部的监督热情。所以在生活中在工作时间之外树立干部群众的平等意识更能有利于廉政的推进。

廉政文化建设中思想建设是核心和关键、人是载体、制度是保障、和谐科学发展是目的。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所以认为其可以一蹴而就或者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观念都是错误的。它需要持之以恒的探索完善和发展。不能因其重要非凡而急躁冒进, 也不能因其见效缓慢而丧失信心。应该通过思想建设、人员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几个方面来协调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作出应有贡献。为此大胆解放思想、把税收与国民经济发展大局统一起来、认识到权力不是腐败的根源只有不公开不透明环境下缺乏监督的权力滥用才是廉政的大敌、认识到差距产生效率的思想毒害而树立“和谐产生效率”的思想观念来促进社会和谐, 对于我们税务系统健康科学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必然要求 篇10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对我党三代领导集体社会管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 在摸索社会主义建设和管理的实践经验过程中,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建设和管理作了许多论述。特别是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1957年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其中包含着许多深刻的社会管理思想。概括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正确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二是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三是做到提倡艰苦奋斗与关心群众生活相结合;四是坚持中央统一领导与各地各方面独立自主相统一;五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六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七是自由和纪律相统一;八是克服官僚主义和教育好干部和群众;九是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的作用;十是提倡社会平等, 克服平均主义。除此以外, 毛泽东还特别关注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 这是社会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 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在毛泽东的领导下, 新中国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国社会现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体制。面对当时严重的失业问题, 毛泽东一方面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公职人员采取“包下来”的政策, 另一方面实行政府介绍就业与个人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方针, 多形式、多渠道地安排就业, 解决了当时的大问题, 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对社会建设和管理问题作过很多深刻的论述, 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认为中国式的现代化要从中国特点出发;二是我们搞现代化建设要统筹兼顾, 坚持“两手抓”, 并赋予“两手抓”丰富的内涵;三是提出要为实现小康社会而奋斗;四是反复强调要维护社会稳定;五是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要消除两极分化;六是认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自然也包括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七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同时民主也要纳入法制轨道;八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要处理好党和政府的关系, 克服官僚主义, 提高工作效率;九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要学习外国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 对社会建设和管理作过许多重要论述, 大体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认为现代化是个全面发展的概念, 经济发展要和社会全面进步并行;二是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 并且和人的全面发展相互促进;三是要加强基层民主管理;四是要总揽全局, 保证经济和社会的顺利发展, 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五是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六是收入分配领域要兼顾效率和公平。

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社会建设和管理的理论, 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建设和管理的认识:首先, 把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其次, 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 对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系统论述, 并把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措施;最后, 提出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的新情况, 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 更新社会管理观念, 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改革创新, 尽快形成适应我国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愿望、更加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005年2月, 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虽然近些年来我们在和谐社会的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 但这还远远不够:随着改革的深入, 我国的城乡结构、社会阶层结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人员的流动性大大增强, 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 各种各样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不断增多, 人民内部矛盾处于多发时期, 人民群众对社会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深化改革的过程, 也是利益不断调整的过程, 当前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 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 人们对改革发展的预期普遍提高, 对改革发展成果的分享要求明显增强;近年来我国居民在收入分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公共需求大幅度上升, 公共安全领域也出现了严峻形势, 突发公共事件频繁发生, 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些问题不解决, 就难以真正建立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实施有序的社会管理, 才能推动社会整合、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创新意识, 保障社会安全、促进社会稳定, 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从而实现社会和谐。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应对当今社会新情况新问题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用30多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走过的道路,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等人类社会的重大变革, 在中国短时期同时展开。我国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同时也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 发达国家在不同时期渐次出现的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在我国相对集中的较短时间里显现出来, 有些问题还相当突出, 有些问题将会在较长时期内存在。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体制的变化、结构的转型, 带来社会结构的不断分层化, 不同的社会群体有不同的要求, 公众利益诉求呈现差异化、多样化的特征, 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社会共识难以形成, 社会利益纠纷和矛盾增多, 社会整合的难度加大。这些矛盾和问题都迫切需要解决。

随着技术进步和信息社会的发展,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的数据, 截止2010年12月底,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人, 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2], 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但也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现实社会很多违法犯罪及治安问题, 已经向虚拟社会蔓延, 如网络诈骗、网络色情、网络谣言、网络恐怖事件等;一些群体性事件, 也呈现出网上网下遥相呼应、互相放大的趋势;尤其是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对我分化、西化, 对现实社会安全构成了威胁。这更要求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以应对社会中已经出现和即将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改变我国社会管理薄弱状况的迫切要求

近年来, 各级政府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工作, 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一些地方和部门经济和社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社会管理工作滞后,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管理体制还没有形成。

在社会管理主体方面, 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越位”和“缺位”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建设滞后, 能力有待提高, 制度供给不足, 公众参与渠道不畅, 积极性不高。在社会管理范围方面, 还没有实现全社会覆盖, 一些地方如城市商务楼宇、集体宿舍、城乡家庭出租屋及城乡结合部等还存在管理盲区。[3]在社会管理手段方面, 一种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必须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和道德的手段。我国现行的社会管理依然延续了以往倚重行政手段的特点, 而行政的力量在某些社会领域和管理事项上越来越难以奏效;法治的力度虽然明显加大, 但社会管理领域无法可依和有法难依的问题还比较明显;道德的力量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经济手段虽然能在调节社会资源、激励社会参与中发挥重要作用, 但是还不够完善。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充分说明, 原有的社会管理体制不已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 必须加强和创新。

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 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 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 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 有效治党治国治军,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决定》同时明确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 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 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 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 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面对目前社会上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 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等问题, 提高社会管理能力, 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 需要改变在党和政府中重经济发展轻社会问题的状况。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 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创新, 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 整合社会管理资源, 同时还要发扬人民民主, 确保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参与社会管理, 加强社会组织、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建设, 才能使党的执政能力进一步提高, 使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得到进一步巩固。

参考文献

[1]窦玉沛主编.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5:53.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http://www.cnnic.net.cn.

上一篇:服装人体工程学下一篇:定向融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