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管理

2024-08-16

卒中管理(精选十篇)

卒中管理 篇1

脑是机体的最高中枢, 代谢非常旺盛, 每分钟需氧42~53mL, 糖75~100g, 而脑内几乎没有糖原和氧储备, 闹血液循环相对恒定, 每分钟为750~1000mL, 脑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5%, 脑细胞非常娇软, 脑循环中断30s, 脑神经元代谢即出现障碍, 中断2min后神经元代谢停止, 5min后神经元开始死亡, 大脑皮质出现永久性损害, 中断10~15min小脑出现永久性损害, 中断20~30min延髓生命中枢出现不可逆损害。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动脉粥样硬化是目前公认的脑卒中独立危险因素,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内膜破坏, 粗糙不平, 管壁增厚, 狭窄甚至闭塞, 粥样硬化斑块及附壁血栓形成, 极易发生血栓及血管栓塞[1]。长期高血压可造成梗死又可造成脑出血, 收缩压、舒张压和两期高血压均是脑血管病的重要而独立的危险因素, 深穿支梗死及皮层下梗死公认与长期高血压有关, 日本学者认为舒张压增高易造成出血, 收缩压增高易造成梗死, 高血压是腔隙性脑梗死及脑实质出血的直接诱发因素, 这是目前公认的观点, 通过治理高血压, 可以明显降低脑血管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长期高血压状态下, 平滑肌玻璃样变坏死, 小动脉壁变薄部分可在高张力下膨出成为微动脉瘤。局部严重的纤维素性坏死变薄的小动脉壁和微动脉壁破裂是脑出血的重要原因, 在高血压患者, 血压只要较平时降低30%, 脑血管的自动调节能力就会受到影响, 以致引起脑血流量减少, 脑作为机体重要器官, 几乎没有能是储备, 完全依赖于血液循环连续不断地供应氧和葡萄糖, 因此脑血流量的相对稳定是保证脑组织功能的完整和意识清醒的重要前提[2]。

脑卒中后血压可短时升高, 有人发现脑卒中一旦发生血压可立即升高, 美国一项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血压越高, 脑卒中危险性越大, 舒张压升高10mg, 脑卒中的相对危险性增加2倍。缺血性脑卒中在发病后48h内勿盲目降压, 只有舒张压超过120mm Hg或收缩压超过220mm Hg时才使用降压药物, 本院临床观察显示, 急性卒中后入院之初的血压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都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但在1周左右大部分患者的血压能够自然降至正常范围, 多数的研究结果显示, 无论是否有高血压病史, 急性脑卒中患者血压均有短时间的升高, 脑出血血压水平高于脑梗死组, 随着脑卒中病情的缓解, 环境的适应脑自动调节功能恢复, 高血压持续时间一般趋向为约1周左右, 但仍有1/3处于高水平[3]。

脑卒中急性期降压原则[4], 本人通过总结归纳如下: (1) 脑梗死早期:不管有没有高血压史, 脑梗死发生的最初数小时内, 循环系统常通过系统调控升高血压以代偿缺血区的低灌注, 而表现为高血压, 如在这时使用过急的降压治疗, 将可能加重脑缺血, 扩大梗死范围, 故目前认为, 若血压在185/105mm Hg以下可不必干预, 如收缩压在185-220mm Hg或舒张压105-120mm Hg范围或平均动脉压>130mm Hg可暂缓降压治疗, 但如收值>220mm Hg或舒张压>120mm Hg, 则需采用紧急药物降压, 特别注意脑梗死急性期尽量不要舌下含服硝苯地平, 临床教训较多。 (2) 脑出血:以往担心过高血压会增加继续出血和再出血的机会, 急性脑出血时血压升高是颅内压增高是颅内压增高情况下保持正常脑血流量的脑血管自动调节机制, 应用降压药仍有争议, 降压可影响脑血流量导致低灌注或形成脑梗死, 收缩压<180mm Hg或舒张压<105mm Hg通常可不用降压药, 但持续高血压可使脑水肿恶化, 舒张压降至约100mm Hg水平是合理的, 急性期可常规用药控制高血压, 需防个体对降压药敏感性。 (3) 降压治疗注意降压宜缓慢进行降压要个体化, 注意靶器官的保护、建议脑血管急性期应进行血压监测, 注意血压波动范围, 急性期血压的控制应注意个体化, 60岁以上患者血压<180/105mm Hg应暂停使用降压药物, 60岁以下患者血压调整在150~160/90~100mm Hg, 脑出血发病24h内使血压下降持续在160~200/100~110mm Hg之间, 合并心脏病患时应注意纠正血压过低。

总之, 目前脑血管病急性期血压管理还没有规范, 到底降低到多少才算合适, 也没有定论。对高血压脑卒中急性期规律服药, 不应随意停药, 减药或换药注意饮食搭配合理, 限盐避免情绪激动, 保证充分睡眠, 可大大降低脑卒中患者病死率, 减少致残及复发均有一定临床意义。

关键词: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

参考文献

[1]黄如训.脑卒中急性期血压调整[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99, 25 (1) :64.

[2]张红叶.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前瞻性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整制, 1966, 4 (4) :150-152.

[3]吴金浪.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的脑血流自动调节下限与最低耐受受压[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97, 23 (3) :137-140.

卒中管理 篇2

长:高尚奇副组长:刘保芳成员:赵敏

马波

李玉江

作管理领导小组

院长

防保站站长 公共卫生办公室主任

公共卫生办公室成员 公共卫生办公室成员

死因、肿瘤、脑卒中、冠心病报告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疫情监测,提高疾病监测系统的预警能力,及时发现诊断不明、可能死于传染病的病例,主动采取措施控制疫情。同时了解医疗机构肿瘤、脑卒中、冠心病病例的肿瘤、脑卒中、冠心病构成,分析其动态变化趋势,加强对可能发生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等新发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的防范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1、在医疗过程中患者肿瘤、脑卒中、冠心病后,须填报《肿瘤、脑卒中、冠心病病例报告卡》,对肿瘤、脑卒中、冠心病案例进行肿瘤、脑卒中、冠心病医学诊断并由诊治医生填报《肿瘤、脑卒中、冠心病医学证明书》。

2、医务科组织医生对肿瘤、脑卒中、冠心病病例进行实地调查核实,采集病史。

3、诊治医生在开具肿瘤、脑卒中、冠心病证明书后3天内,病案室应完成肿瘤、脑卒中、冠心病编码工作。

4、网络直报人员在开具肿瘤、脑卒中、冠心病证明书7天内完成网络直报工作。在进行直报时要认真填写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发病日期、诊断日期、报告日期、报告单位;肿瘤、脑卒中、冠心病信息:肿瘤、脑卒中、冠心病日期、肿瘤、脑卒中、冠心病原因(直接肿瘤、脑卒中、冠心病、根本肿瘤、脑卒中、冠心病、与传染病相关的肿瘤、脑卒中、冠心病及不明肿瘤、脑卒中、冠心病)。对于不明原因肿瘤、脑卒中、冠心病病例,要在《医学肿瘤、脑卒中、冠心病证明书》背面〈调查记录〉一栏填写病人症状、体征。

5、病案室做好原始肿瘤、脑卒中、冠心病医学证明书的保存与管理,协助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6、医务处要定期检查各科室肿瘤、脑卒中、冠心病报告情况,并对预防保健科网络直报工作进行定期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例会制度》

1、公共卫生科每月向院领导汇报本月填报卡片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2、公共卫生科每季最后一周星期三上午召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例会,通报本季填报卡的情况,并组织学习相关知识。

3、公共卫生科防制人员每月要到村级医疗卫生机构了解医生填报卡存在的问题,并予以填报技术上的指导。

4、村级医疗卫生机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人员要积极参加卫生院举办的多种相关的例会及培训班,在实际工作中有不能自己解决的及时向上级部门请示汇报。

《档案管理制度》

1、公共卫生科将收集到的死亡人员信息、肿瘤、脑卒中、冠心病卡进行审核并详细登记要求填报规范,指出填报质量。

2、公共卫生科接收卡时间顺序进行编号、整理、归档。

3、公共卫生科报告卡要按年整理保存,按要求规范存放。

《人员培训制度》

1、卫生院每年对本院工作人员几村级医疗卫生机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人员就填报死因监测、肿瘤、脑卒中、冠心病卡的相关知识进行培训两次次。

2、公共卫生科为了提高填报死因监测、肿瘤、脑卒中、冠心病卡的理论水平,把填报肿瘤、脑卒中、冠心病卡的相关知识融入“三基”考试中,使之能更好掌握填报肿瘤、脑卒中、冠心病卡的理论及相关知识。

《工作考核通报制度》

1、公共卫生科防制人员每月底需到村级医疗卫生机构检查肿瘤、脑卒中、冠心病人员的肿瘤、脑卒中、冠心病报告卡及死亡人员信息的填报情况,发现漏报、迟报及时督促进行补报。

2、对于迟报、漏报的相关人员进行登记、备案,并分析原因及时整改。

3、对于迟报、漏报相关人员名单输送卫生院公共卫生科。

《死因、肿瘤、脑卒中、冠心病卡网络直报制度》

1、公共卫生科防制人员收到死亡人员信息、肿瘤、脑卒中、冠心病卡后应对卡面进行认真细致的查阅。

2、对漏项、错项或者存在逻辑错误的,督促报卡的村级医疗卫生机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人员及时整改。

3、要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确认肿瘤、脑卒中、冠心病卡内容填写完整,正确无误后方能网络直报,网络直报时限不能超过一周。

《死因、肿瘤、脑卒中、冠心病卡信息查漏补报制度》

1、公共卫生科每周将本周内所发现的肿瘤、脑卒中、冠心病卡在网上再检查一遍,发现网络直报内容有漏项、错项及时订正。

2、因系统问题引起信息资料丢失,应及时补报,以防因客观原因引起漏报。

血管干预,实现“卒中全面管理” 篇3

血管干预:消除卒中发病诱因

研究发现,脑血管内皮受损是导致卒中发病的始动环节。在“三高”症——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以及吸烟等因素的影响下,大脑血管内皮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表面不再平整光滑连续。这时血液中升高的脂质、凝集的血小板就会趁机附着在血管内皮受损部位,逐渐形成斑块阻碍血流的运行,影响大脑的血液供应,斑块一旦破裂,就会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引发卒中。另外,血管内皮受损还会诱发血管痉挛,从而引发卒中。可见,要想预防卒中,就必须保护血管内皮不受伤害,抑制斑块形成,稳定已形成的斑块。

在众多心脑血管病药物中,通心络胶囊具有强大的血管干预作用。它能够保护血管内皮,清除形成斑块的主要物质——升高的脂质和凝集的血小板,阻止斑块形成,还能增加斑块包膜的厚度,稳定并消融已经形成的斑块,并解除血管痉挛,保证脑部血液循环的畅通,消除卒中发病的诱因。不久前,国际权威医学杂志《美国生理学杂志》刊发了《通心络增强斑块稳定性》的研究报告,并对通心络胶囊作出高度评价,认为其“有望成为一个斑块稳定剂”,可有效消除卒中发病诱因。

血管干预:治疗卒中效果显著

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血栓堵塞了脑血管,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只有让血液尽早输送到缺血的脑组织中,才能有效治疗卒中。但在大血管和脑组织细胞之间,还存在着许许多多微小的、密密麻麻的微血管,它们是将血液运送到脑细胞的最后通道。溶栓或者放支架只能开通脑部的大血管,但真正营养脑组织的微血管由于缺血、缺氧,不少已经坏死了,无法再向梗塞区的脑细胞运送营养,这样卒中患者的病情还是得不到根本改善。

可见,微血管保护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卒中的治疗效果,而通心络胶囊正好能起到保护微血管的作用。它可以延长微血管内皮细胞在缺血、缺氧环境中的存活时间,保证微血管的结构完整,维持脑部正常的血流通路,继续为脑细胞输送营养,让卒中患者更快地恢复。

血管干预:改善卒中后生存质量

目前医学界已经达成一个共识,即血管病变是造成卒中后认知功能下降的元凶。要知道,大脑的每一个区域都负责不同的功能,有的卒中患者由于脑血管阻塞坏死,无法疏通,影响到大脑中负责运动、认知、情感调节等相关区域的供血,使患者出现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痴呆甚至抑郁等后遗症状。通心络胶囊可以促进缺血区域的血管新生,为其建立新的血液通路,恢复缺血区域的血液供应,提高躯体功能和认知功能,从根本上改善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

卒中管理 篇4

农村社区老年人考虑经济收入、康复预后效果等原因以及接受教育程度不高、子女不重视等情况,使老年人对自己的疾病康复情况失去信心,再加上康复效果不是立竿见影,从而不能坚持康复锻炼,降低了依从性,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笔者针对这一情况,在本院所辖的5个社区组织脑卒中自我管理小组活动。通过12个月12次的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来源

选取本街道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本中心建立的档案资料。入选标准:1年龄在40~70岁之间;2全部病例符合本病的诊断标准;3发病病程3个月~2年;4自愿签署《康复协议书》,5生命体征稳定;6有肢体功能障碍。排除心、肝、肾功能不全等不适者。

1.2 方法

选取南王、正福、元丰、单桥、翔厚5个社区的100例脑卒中患者,其中患有脑梗塞48例,脑出血52例; 男性52人,女性48人;年龄在40~59岁之间的49人,60~70岁之间的51人;病程在3~6月的34人,6个月~2年的66人。以行政村为单位组成脑卒中自我管理小组5个,每组20人,设小组长2名。脑卒中自我管理小组活动每月开展1次,时间控制在2小时左右。

社区康复运动锻炼包括患肢功能训练、正确卧位姿势及转换训练、用健肢帮助患肢主动地进行康复训练、坐位上下肢体的训练等等。运动治疗的原则是适量、经常性和个体化。

每月1次的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包括脑卒中防治知识知晓率、康复情况的评价、康复锻炼计划的修订、 意外伤害的防范与处理等方面。经过12个月12次的活动,观察其效果。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 作统计分 析,以P< 0.05为显著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干预前后各发放了调查问卷100份,均收回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均为100%。干预后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为100%。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已开展12个月,参加活动12次的有27人,8~11次的29人,10次及以上的39人,少于10次的5人。

2.2 基本保健知识知晓率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后,患者的基本保健知识知晓率有了明显的提高,由活动前的24.00%提高到活动后的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49,P<0.05), 见表1。

2.3 康复锻炼依从性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锻炼依从性有了明显的提高,由活动前的35%提高到8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3,P<0.05),见表1。

2.4 运动功能改善

活动后,脑卒中患者对运动功能改善有了明显的提高。在自我管理小组活动时医务人员对其 进行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进行评分,从(49.33±25.1)分提高到(61.5±25.5)分,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54,P<0.05)。康复训练前后分值无变化3例,占3%;提高2~7分者31例,占31%;提高8~12分者39例,占39%;提高13~19分者19例,占19%;提高21分以上者8例,占8%。

2.5 日常活动能力改善

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社区医生为其制订一套训练方案,训练患者穿脱衣服、利用餐具及自助具进食、 如厕等。家人在一旁指导,必要时给予一定帮忙,视情况逐渐减少,最后逐渐达自理。自我管理小组活动的开展对脑卒中患者日常活动能力运用Barthel指数量表评估,康复训练前后无明显变化者37例,占37%; 提高5分者43例,占43%;提高10分者9例,占9%; 提高15分者8例,占8%;提高20分者及以上3例,占3%(χ2=10.56,P<0.05)。

3 讨论

在我国目前专业康复机构较少的情况下,非常有必要开展就近、经济、有效的社区康复服务[5]。

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社区 脑卒中自 我管理小 组活动的开展,社区医生 与患者及 家属共同 制定康复计划并且及时进行康复评估,健康知识宣传,给予康复指导。同时患友之间提供了彼此相互交流心得与经验的平台,并且在年终评出“最佳康复效果者”、 “坚持不懈奖”等,极大地调 动患者主 动进行康 复锻炼的积极性。同时又减 轻了社区 医生的负 担,减少了上门入户的 次数,节约了时 间,提高了工 作效率。 本次观察通过自我管理小组1年12次的活动后,脑卒中患者的基本 知识知晓、康复锻炼 的依从性 均明显提高,其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明显地改善,可以尽早回归社会。

自我管理小组活 动是群众 性的自我 管理组织, 是一种成本低、回报率高、互动强的 干预手段,值得提倡和推广。在今后的 工作中将 以点带面,在社区全面铺开并根据情况调整活动周期。脑卒中患者的健康教育在脑卒中的管理和控制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 用,通过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五步 骤构建的“社区- 医院 - 个人”一体化健 康教育模 式,使脑卒中病人了解 其健康状 况,提高患者 及家属的 重视参与度,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提高脑卒中病人生活质量[6]。此外,还可利用手头掌握的资料,宣传新的农村医保政策,列举患者 同村恢复 良好的脑 卒中患者,鼓励患者、家属之间沟通交流,分享感受和经验, 使患者和家属获得 多方面心 理支持,更好地满 足了患者的身心需 求,增强了患 者的心理 调节能力 和对自身状况的适应能力[7]。

同时,优化了资源配置和加强对社区医生的培训, 使社区医生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更新康复知识,更好地服务辖区居民。社区医生与康复专家保持密切联系, 完善双向转诊制度。并且通过对脑卒中患者建立个人康复档案,进行康复指导与评估,督促其进行康复锻 炼,提高其生活质量[8];同时对辖区内的高血压患者进行规范管理,组织开展高血压俱乐部活动,避免脑卒中的发生。因此,了解并掌握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显得尤为重要[9]。

卒中中心建设(共) 篇5

4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脑卒中诊疗管理相关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各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加大医院卒中中心建设管理工作的指导、监管力度,推进医院卒中中心建设,强化对脑卒中诊疗工作的培训、质量控制和督导考核。

《通知》具体内容如下:

关于进一步加强脑卒中诊疗管理相关工作的通知 国卫办医函〔2018〕269 号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方案》,完善脑卒中诊疗服务体系,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脑卒中危害,现就进一步加强脑卒中诊疗管理相关工作提出以下要求:

一、高度重视脑卒中诊疗管理相关工作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明确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是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规范脑卒中诊疗,降低致死率、致残率,对于提高全民健康水平,降低疾病造成的家庭经济负担,防止或减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具有重要意义。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有关医疗机构要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进程,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出发,重视脑卒中诊疗管理,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

二、强化脑卒中高危疾病诊疗和早诊早治

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以下简称基地医院)和卒中中心作用,做好脑卒中高危疾病筛查和治疗管理工作。做好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治疗控制,强化房颤等心脑血管疾病规范化管理,降低心源性脑卒中发生风险。

要大力推进急诊急救体系建设,强化脑卒中诊疗相关院前急救设备设施配备,完善技术规范和操作流程。鼓励开展“卒中急救地图”建设,打造“区域黄金时间救治圈”。

推进医院急诊脑卒中绿色通道建设,加强院前急救与医疗机构急诊的衔接,提高脑卒中紧急救治效率。

鼓励医疗机构对急性脑卒中病人实施“先诊疗、后结算”政策,对于不具备支付能力或身份不明的脑卒中患者,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申请疾病应急救助基金,发挥其“救急难”作用,避免因费用问题延误治疗。

三、完善脑卒中综合诊疗管理模式

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积极推进基地医院建设和卒中中心建设,推动组建基地医院、三级医院卒中中心牵头,急救中心、康复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的医疗联合体。

促进“院前急救、院内治疗、院外康复、基层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有效衔接。有关医疗机构要大力推进组织管理、工作制度、绩效分配、质量考核等各项制度改革,整合急诊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影像科、检验科、康复科等相关学科,优化服务流程,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单病种、多学科”综合诊疗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设置专岗,配备专人负责脑卒中急救协调和随访管理等。

四、大力推进医院卒中中心建设管理

各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加大医院卒中中心建设管理工作的指导、监管力度,推进医院卒中中心建设,强化对脑卒中诊疗工作的培训、质量控制和督导考核。各省份要指定技术实力强的卒中中心,作为区域内脑卒中技术指导、培训教学和质量控制中心。

组织辖区内卒中中心相关医务人员接受培训,推广普及脑卒中诊疗关键适宜技术,并按照《医院卒中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及其他有关规定组织开展医疗质量控制和评价工作。

各省份要在2018年6月30日前将本地区医院卒中中心建设、管理有关情况,包括卒中中心建设数量、业务开展情况等报我委。

各地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针对重点和短板环节完善工作方案,加大工作力度,提升区域脑卒中诊疗管理水平,推进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办公室将组织开展定期检查和指导工作。联系方式

联 系 人:医政医管局 张萌、张文宝 联系电话:010-68792196、68792200 传 真:010-68792206 电子邮箱:YZYGJYHC@nhfpc.gov.cn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 2018年4月20日

(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关于进一步加强脑卒中诊疗管理相关工作的通知》明确了脑卒中诊疗管理相关工作的具体要求和做法,并限定了各省汇报建设成果的具体时间,由此可以看出,发文更加注重工作的落实情况。

《通知》表明要按照2016年11月25日发布的《医院卒中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及其他有关规定组织开展医疗质量控制和评价工作,下面请看《医院卒中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的详细内容。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医院卒中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16-11-25 国卫办医函〔2016〕123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推动建立多学科联合的卒中诊疗管理模式,提高卒中诊疗规范化水平,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制定了《医院卒中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现印发给你们(可从国家卫生计生委官方网站“医政医管”栏目下载),供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开展卒中中心建设与管理工作时参考使用。同时提出以下要求:

一、各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重视卒中救治管理工作,按照当地人口、医疗需求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医疗资源布局情况,优化卒中诊疗资源配置,鼓励相关医院开展卒中中心建设,满足当地卒中诊疗需求。

二、各地要采取措施推动卒中疾病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要加强医院卒中中心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医疗机构、护理院等之间的联系,建立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分级诊疗体系,实现分级诊疗、分阶段康复;保障卒中患者及时救治、及时康复。

三、各地要加大对医院卒中中心建设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管力度;指导完善医院卒中中心管理的制度规范和工作流程,落实相关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路径;加强对卒中诊疗工作的质量控制和评估,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

四、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办公室要指导专家组对各地医院卒中中心的建设、评估和管理进行技术支持和指导。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2016年11月17日

医院卒中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

为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卒中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制定《医院卒中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有关医院可以参照《指导原则》进行建设与管理。一、二级医院卒中中心

(一)基本条件。

1.二级综合医院或相关专科医院。

2.设置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医学科等与卒中诊疗相关的诊疗科目。3.从事卒中相关诊疗工作的人员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及其他医疗卫生技术资格。4.具备满足重症卒中患者救治标准的重症监护病房。5.具有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的康复医学科诊疗科目。

(二)组织管理。1.成立以医院主管业务领导为主任,以相关职能部门、临床、医技和信息部门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卒中诊疗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明确部门职责及工作制度。

2.成立以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医师、护士为主体,卒中诊疗相关专业医务人员为依托的救治小组。

3.建立健全保证卒中救治质量和安全的相关管理制度、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4.依据卒中有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及临床路径制定各类卒中病种的救治技术规范,建立绿色通道,建立并落实定期考核制度及工作流程的持续改进措施,加强继续教育及科研工作。

5.由专人负责,加强卒中患者的随访、健康宣教,加强相关诊疗信息的登记、统计与分析。

(三)建设要求。

1.医院布局合理,开辟卒中急救绿色通道、卒中宣传专栏和明显提示标识,配备满足卒中患者救治需求的设备、设施。

2.急诊应成立包括急诊医师、神经科医师和介入、检验及影像科医师等在内的卒中急救小组,做到24小时/7天在岗。有条件的单位应设立脑血管病专病急诊室。

3.卒中救治小组由具备资质的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医师负责(副主任医师及以上),小组成员由经过相关培训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介入科、影像科、康复科医师,及掌握颈动脉彩超、TCD、TCCD(TCCS)、经胸超声心动图、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的超声科医师,以及经过专业培训的护理团队等组成。4.卒中救治团队专业人员反应快速,业务熟练,能够为卒中患者提供诊断、评估、救治及转运上级卒中中心等,为争取急救时间窗提供规范、快速的诊疗服务。5.建立与基层医疗机构对口帮扶和协作关系,建立与院外急救体系对接和接受上级医院会诊、远程卒中救治及患者转诊的机制和制度。

6.建立符合标准的卒中病例信息登记、统计分析、随访系统及数据库。

(四)工作要求。1.实施卒中急性期规范化救治,优化诊疗流程,提高医疗效率,对于确诊的急性卒中患者,及时接诊评估、完善相关检查并开展救治。2.按照适应证选择溶栓等治疗。3.执行规范化的卒中一、二级预防。4.开展早期卒中康复治疗。

5.能够开展脑卒中基本病因学及常见相关危险因素检查。6.保证全天候开展心电图、胸片检查。7.保证全天候开展颅脑CT平扫。

8.对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卒中量表进行评估。

9.对卒中患者采取预防卒中相关性肺炎、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常见并发症的必要措施。

10.对卒中患者常规进行液体和营养状况评估,不能正常进食但胃肠条件允许的患者能够早期进行鼻饲,并进行有效监测。

11.门诊医生能积极倡导并推广卒中防控5项简易措施:规范干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卒中危险因素;进行体力活动及常规锻炼;健康饮食,避免肥胖;戒烟限酒;掌握识别卒中预警症状和应对方法,定期体检。

12.制定社区卒中健康教育与预防计划,开展本区域内的群众健康宣教工作。组织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进行卒中防治培训工作。二、三级医院卒中中心

(一)基本条件。

1.三级综合医院或相关专科医院。

2.设置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医学科、介入医学科、康复医学科等与卒中诊疗相关的诊疗科目。

3.开设符合设置标准的脑血管病诊疗病区。4.设置符合标准的神经科重症监护病房或床位,开设床位10张以上。5.开设卒中专科门诊,能够开展规范的卒中筛查、高危人群干预及随诊。6.开设卒中康复门诊或病房,或与有关康复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7.建立脑卒中健康宣教、专业技术培训及卒中中心工作人员继续医学教育体系。8.卒中中心要按照病历书写管理有关规定,并结合专科特点,开展病历信息化建设;建立专人负责的卒中诊疗数据、随访数据等信息统计、分析系统,以规范卒中诊疗,加强临床质量控制,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二)组织管理。

1.成立以医院主管业务领导为主任,以相关职能部门、临床、医技和信息部门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卒中诊疗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明确部门职责及工作制度。

2.成立以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介入医学科、急诊医学科医师、护士为主体,卒中诊疗相关专业医务人员为依托的救治小组。设立脑血管病急诊窗口,保证卒中中心绿色通道畅通。

3.按照卒中相关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制定各类卒中病种救治预案和工作流程。

4.建立卒中住院登记及随访登记数据库,建立专人负责的卒中病例管理、随访管理的相关制度。

5.设置专人负责的卒中健康宣教、继续教育、科研工作小组。

(三)建设要求。

1.设置脑血管病急诊绿色通道,建立急诊值班(24小时/7天)制度。脑血管病急诊值班负责人应由经过卒中专业培训的具备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医师担任。

2.配置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

3.具有卒中单元多学科协作小组,能进行健康宣教、心理支持、功能锻炼及综合物理治疗等。4.建立脑卒中急症患者诊疗“绿色通道”,整合急诊科、影像科、检验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组成卒中急性期溶栓、血管内治疗及外科手术专业小组;与本地区急救中心及有关医疗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对于转诊至本中心的脑血管病急诊患者及时接收、有效处置。

5.能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颈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颅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脑室引流术、动脉瘤夹闭手术、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动静脉畸形手术及血管内治疗等。

6.具备开展脑卒中康复治疗的条件和技术能力,包括:物理治疗、作业疗法、语言疗法、认知及心理疗法等技术项目及治疗设备。具备营养障碍管理医师。7.建立多学科联合查房制度、会诊制度及双向转诊制度;能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

8.根据脑卒中相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及临床路径,制定本中心脑卒中诊疗流程,并定期审核及修订。

(四)服务要求。

1.规范卒中诊疗,提高符合适应证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静脉溶栓率,降低症状性和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2.康复医学科早期介入,及时对患者进行基本功能评定,尽早开始康复治疗。3.能够24小时提供医学影像检查诊断服务,对卒中患者实施CT或MRI优先检查;可开展CT和MRI的灌注成像、血管成像等检查。4.能够进行全脑血管造影(24小时/7天)和血管功能评估。

5.能够采用神经外科、血管外科和介入治疗科等专科技术手段治疗或预防各种类型卒中:急性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血管畸形、动脉瘤等。

6.能够向各级医院双向转诊患者及提供远程会诊,实现卒中信息数据网络直报。

附录: 医院卒中中心诊疗流程及质控指标

一、主要诊疗流程 1.接诊诊疗服务

1.1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生命体征评估; 1.2实施头部影像学检查、血生化等辅助检查;

1.3相应时间窗内应用r-tPA或尿激酶;知情告知;动、静脉溶栓,机械取栓、介入、开颅手术等治疗。2.入院后诊疗 2.1抗血小板治疗;

2.2预防深静脉血栓(DVT); 2.3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 2.4早期康复评估及治疗; 2.5早期营养支持治疗; 2.6早期吞咽功能评价; 2.7健康宣教(戒烟等)。2.8血压评估与管理; 2.9血糖评估与管理; 2.10血脂评估与管理; 2.11血管功能评估。3.出院前诊疗 3.1出院时抗栓治疗; 3.2出院时卒中合并症患者的相应用药; 3.3膳食平衡原则及个体化康复指导;

3.4卒中危险因素控制,卒中发作预警,用药依从性等宣教; 3.5出院功能评估,生活质量评估。4.出院后随访

二、主要质控指标

1.卒中患者抵达急诊接受NIHSS评分的比例。

2.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溶栓时间窗内接受静脉溶栓患者的比例。

3.在抵达医院60分钟内,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患者的比例。4.在发病6h内到达医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从到达急诊至开始做多模式头颅CT/CTA或MRI/MRA的时间。完成头颅CT<25分钟的比例; 5.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从入院到开始血管内治疗的时间。

6.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在静脉溶栓治疗36h内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的患者比例。7.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接受血管内治疗的36h内发生明显颅内出血的患者比例。

8.对接受静脉溶栓或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有治疗后90天mRS记录的患者比例。

9.诊断性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术后24小时内患者的卒中发生率和死亡率。10.接受CEA或CAS治疗的患者在30天内卒中发生率和死亡率。11.SAH、ICH、AVM患者入院时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率。

12.48小时内动脉瘤破裂导致的SAH患者从就诊到行动脉瘤夹闭或介入术治疗的平均时间。13.AVM导致的卒中患者在30天内行外科或血管内治疗的比例。14.卒中患者行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的比例及死亡率。15.卒中患者行脑室外引流的比例及死亡率。

16.与华法林治疗相关的颅内出血率;INR升高(INR>1.4)患者从入院到给予促凝血治疗后INR达标的平均时间。

17.各类型卒中,颅内外动脉狭窄,SAH或TIA患者入组相关临床试验研究的比例。英文注释:

TCD Transcranial Doppler 经颅多普勒。一维多普勒超声,用于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检测。

TCCD Transcranial Color Coded Doppler/TCCS Transcranial Color Coded Sonography 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二维多普勒超声血流成像,用于颅内动脉血流成像及血流动力学检测。TCCD与TCCS为相同的检查技术不同的英文缩写表达。

CT Computed Tomography 计算机断层扫描。

CTA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血管造影。MRI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磁共振成像。MRA Magnetic Resonance Agiography 磁共振血管造影。MRS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磁共振波谱分析。

NIHSS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用于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卒中量表”)。

r-tPA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用于急性卒中患者的静脉溶栓治疗药物。

CEA Carotid Endarterectomy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针对颈动脉狭窄患者血运重建的外科治疗方法。CAS Carotid Artery Stent 颈动脉支架。针对颈动脉狭窄患者血运重建的外科微创(介入)治疗方法。

SA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珠网膜下腔出血。因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等导致的蛛网膜下内的出血。

ICH Intracranial Hematoma 颅内血肿。

AVM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脑动静脉畸形。

INR International standard Ratio 国际化标准比值。凝血四项检查中的一项对照标准。

卒中管理 篇6

【关键词】:社区;高血压;脑卒中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4-0149-02

高血压是一种持续血压过高的疾病,其发病率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在慢性病中,高血压是最常见的一种,而脑卒中是高血压的主要并发症。因此,脑卒中是人们避之不及的一种疾病。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和独立的危险因素,所以预防脑卒中应该从预防高血压着手,严格控制高血压的发病率,从而减少脑卒中的发病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社区2013年1月~2015年12月的240例患者做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分别为120例。对照组进行个人自行管理模式治疗,男性70例,女性50例,患者年龄在38~71岁,平均(54.5±6.5)岁。实验组进行社区高血压管理模式治疗,男性62例,女性58例,患者年龄在35~72岁,平均(53.5±6.7)岁。两组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具有明确高血压病史,病情有0、1、2、3级之分,0级收缩压140mmHg 以下,舒张压90mmHg 以下;1级高血压(轻度) 收缩压140~159mmHg,舒张压90~99mmHg;2级高血压(中度) 收缩压160~179mmHg,舒张压100~109mmHg;3级高血压(重度)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2]。

排除标准: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系统疾病患者。

1.3方法

对照组实行个人自行管理模式,除了按照医嘱按时测量血压和按时吃药,其他方面都按照自身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进行。

实验组实行社区管理模式:①为患者制定健康档案,详细记录患者病情发展情况,对症用药;②定期对患者进行身体检查,预防其他疾病的发生;③纠正患者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④定期为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和健康教育,保证患者身心健康。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7.0 for Windows 7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两组患者的脑卒中发生率采用(%)表示,行χ2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管理前后控制情况对比表

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0级~3级的病情在管理后均有所控制,对照组管理后的病情控制率为80.8 %(97/120),实验组管理后的病情控制率为95.0%(114/120),但实验组管理后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管理后的情况。2组间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脑卒中的发病率和复发率

观察两组患者的脑卒中发生率和复发率,对照组的发生率为34.2%(41/120),实验组的发生率为7..5%(9/120),实验组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的发生率;对照组的复发率为19.2%(23/120),实验组的复发率为1.7%(2/120),实验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的复发率。2组间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高血压具有发病率高的特点,是一种长期性的慢性疾病,因此患者的身心健康都受到其严重影响。高血压不仅会给患者的家庭和生活带来较大压力,更会使患者处于各种并发疾病的危险之中,只能够靠药物控制,没有根治性的治疗方案。医护人员应在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等方面制定严格的计划,时刻把握患者病情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

社区高血压管理模式在自主管理模式的优势上,具备专业的医护人员,享有全面的治疗方案,能够及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指导监督,避免患者因个人自制力不强、暴饮暴食和疏于锻炼产生的病情变化带来其他危险因素。又因其于社区开展,能够减少患者出行,使患者随诊方便,防止了患者因出行不便而懒于检查的情况出现,使患者能够按时检测血压情况,按时按量用药。

由于高血压起病较急和突发性严重等病情的特殊性,近年来,相关部门正在积极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首先是提高人民群众对高血压疾病的认知度,从根本上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其次是制定相应的政策,在社区积极推广高血压的治疗方案,鼓励患者接受社区高血压管理模式,认知自身管理模式的不足,最后是培养社区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医护人员的自身修养和道德素质,建立和谐社区管理模式,保证社区高血压管理模式顺利运行。本研究中实验组1~3级的病情控制程度比对照组的控制程度更加理想,并能够在此基础上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给临床提供了有效价值经验,值得在临床上加强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沈菲,吴学智,白元等.社区高血压管理模式对高血压病患者并发脑卒中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4):3956-3958.

[2]何志宏,韩琤琤,高凤娟等.社区团队式管理模式对高血压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2):192-194.

[3]林天海.社区高血压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5):132-133.

卒中管理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分析研究我院从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00例卒中患者, 男130例, 女70例, 年龄为38~88岁, 平均年龄为 (63±1.2) 岁。

1.2临床护理卒中险因素: (1) 药品以及设备因素:在配备药物过程中, 若给药途径不安全或药物应用搭配不当等, 会导致患者发生过敏, 严重者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在检查以及治疗过程中, 检查设备不当也会造成一些不安全因素, 尤其是一次性卫生用品使用, 这些均会导致护理风险。 (2) 技术因素: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发展, 护理工作中应用设备越来越先进, 操作越来越复杂, 所需技术水平也应相对提高, 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也可能会出现护理技术风险。多数护理人员因业务知识不甚熟练, 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工作经验不足, 不同护理人员之间的协作性差, 容易发生操作失误, 更为严重者会出现医疗事故。 (3) 人为因素:护理专业对护理人员的素质水平有较高的要求, 医护人员若不能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进步, 那么护理工作中人为因素所导致的护理风险则会不断增加。因医护人员的工作比较单调, 多数护士都是循环往复的进行着相同事情, 再加上护理工作中患者性格不同, 医护人员需扮演不同的角色, 工作负荷大, 一些医护人员容易产生不耐烦情绪, 若再加上工作责任心不强, 容易出现护理风险。在护理过程中, 若医护人员未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 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不安、担忧, 该因素也是医疗纠纷发生的主要因素。

1.3风险因素产生的原因: (1) 未建立规范的护理设施管理制度:随着当前临床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 护理设施的操作水平也相应提高, 然而目前仍有一些医院中存在着基层管理者不重视患者的需求, 建立设施时并未结合患者的需求, 设计不合理等问题。 (2) 护理人员责任心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医护人员在与患者进行交流时, 因焦虑情绪以及工作压力大, 对患者的态度不佳, 再加上缺乏责任心, 在语言以及行为上不能获得患者的信任, 是医疗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3) 安全意识不足:多数护理人员专业知识需进一步巩固, 安全意识不强烈, 法律意识也比较淡薄, 护理人员, 无职业危机感, 服务态度不好, 责任心不强, 缺乏同情心, 再加上工作繁重, 压力大, 会推卸自己的责任, 容易出现医患纠纷。

1.4对策: (1)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首先建立一个完善的安全监管系统, 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 督促科室各阶层管理人员依据严格的规章制度进行工作, 最大限度减少因护理不当而出现的差错, 减少医疗纠纷。护士长作为中层管理人员, 要分析护理管理中的隐患、不足, 分析护理不当引发纠纷的根本原因。各阶层领导共同探讨研究, 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及实施对应的管理措施, 规范管理制度, 保证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 提高安全服务质量, 预防医疗纠纷发生。 (2) 提高业务技术水平:护理安全的关键在于医护人员具备扎实的护理基础理论, 以及掌握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护理管理人员应鼓励患者通过自学或进修, 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医院也可制定详细的培训技术, 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技术水平。实习护理人员需实施岗前培训, 挑选经验丰富的护师带教, 全面性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水平, 减少因护理不当而出现的医疗纠纷。 (3) 增强法律意识, 实施风险防范教育:当前, 我国公民的安全防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以及法律意识已经有明显提高, 患者在接受治疗时, 不仅要求提高医护质量, 同时自我保护意识也明显增强, 在这一背景下, 医护人员更应该熟悉法律制度, 增强法律观念。医院以及护理科室应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法律法规, 努力让每位护理人员都能懂法、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如在患者抢救中护理内容要予以详细、准确、客观、规范的记录, 这可以作为护患双方的证据, 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为了提高风险意识观念, 科室要定期开展护理不安全事件研讨会, 包括科内发生、他科出现的护理问题, 并针对护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进行针对性改善。 (4) 加强建立和谐护患关系意识:建立首问负责制, 并进行预诊分诊, 要求医护人员具备高水平的急救技能以及急救意识。危重患者要立即送入抢救室, 告知医师实施抢救治疗, 若有必要可开启绿色通道, 提高急救治疗效果。在抢救患者同时, 有必要做好安抚工作, 在操作前首先应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 争取获得家属配合, 并要求家属签字同意。

2结果

在实施卒中患者护理风险管理后, 显著提高了护理人员对护理风险的识别以及处理能力, 减少了护理风险发生, 为卒中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3讨论

护理风险管理为护理管理中的一个主要内容, 同时也是护理质量不断提高的保证。护理风险管理是针对现有或潜在的护理风险进行识别、评估、评价以及处理, 系统性、有组织的减少或消除护理风险的发生, 减少风险对患者以及医院造成的伤害以及经济损伤, 建立一套低成本、可最大程度保证护理安全的科学管理方法[2,3]。随着现代社会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医学知识的不断增加, 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 卒中患者也不例外。卒中患者病情较重, 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因担心而心情烦躁, 极易出现医疗纠纷、投诉, 增加护理工作的难度以及护理风险发生可能性[4,5]。因此, 针对具体情况, 医护人员提高自身服务水平以及风险管理意识, 以高水平的护理服务、高度的责任感、专业的护理操作、温和亲切的态度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 可有效降低风险发生率[6]。通过实施风险管理, 可保证护理工作安全、有效实施, 有利于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 同时有利于提高医院护理服务水平, 促进患者身体早日健康, 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孔丽梅.中风病的中医辨证治疗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5) :737-738.

[2]纪志侠.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在中风后便秘病人中的应用体会[J].河南中医, 2014, 34 (B06) :27-28.

[3]张冬梅.中药足浴联合肢体按摩治疗中风后偏瘫30例疗效观察及护理[J].河北中医, 2014, 36 (12) :1882-1883.

卒中管理 篇8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7月在某三甲医院脑卒中后焦虑障碍患者。纳入标准: (1)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同时符合脑卒中、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 脑卒中后继发焦虑障碍。 (2)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的评分大于14分, Barthel指数评分大于20分; (3) 无精神病史, 沟通表达能力无障碍者。排除标准: (1) 使用过抗焦虑药物; (2) 语言表达能力障碍; (3) 研究过程中脱落者。研究中, 男性患者32例, 女性患者28例, 共60例, 平均年龄 (56.4±9.20) 岁, 缺血性卒中31例, 出血性卒中29例;病程:≤3年患者32例, 3-5年患者15例, ≥5年患者13例。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健康教育及康复指导。患者出院后, 跟踪患者的诊疗情况, 完成门诊随访。

1.2.2 干预组

1.2.2. 1 支持疗法

(1) 心理支持:通过倾听和谈话方式了解患者的心理, 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宣教脑卒中的发病特点、康复知识及治疗的目的, 向患者介绍典型成功病例;研究干预前测试卒中后患者的压力分值, 评估及讨论释放压力的方式, 帮助患者纠正错误的减压方法并介绍卒中后压力管理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帮助患者树立战神疾病的信心。 (2) 社会支持:充分调动患者间沟通作用, 加强家庭、社会支持, 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家庭、社会人际关系, 增强针对突发事件的适应及应对能力。时间每周4次, 每天40分钟。出院后, 研究者电话随访了解患者身体恢复状况, 让患者主动表达患病后的心理感受, 及表述目前对压力管理的理解, 目前如何释放自己的压力, 为患者讲解缓解心理压力的途径, 如介绍心理自助读物、通过心理咨询师帮助、如何获取网络资源等。电话随访方式主要以倾听并发现、解决患者的压力问题, 提供相对应心理指导。时间1个月2次, 1次15min。

1.2.2. 2 正念减压疗法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

1979年J.Kabat-Zinn提出正念减压疗法, 是系统的正念冥想训练, 它是一种有意识的、不进行判断的、聚焦患者此时此刻的注意来减轻个体压力, 进行情绪管理, 从而提高患者心身调节能力, 促进患者临床适应性, 该疗法对广泛性焦虑症具有良好的改善功能。对患者血压管理、睡眠改善及免疫力的提高均发挥显著作用。 (1) 正念减压疗法的训练技术课程如下:分为正式方法及非正式的方法, 如:关注生活中愉悦的事件、聚焦于平时的日常生活活动, 如呼吸、咀嚼等放松躯体或冥想, 静坐、正念步行等方法。 (2) 训练方式:10~15个参与者集体进行训练。 (3) 训练时间:连续3个月, 每日包括45min正式训练方法和5~15min非正式训练方法。

1.3 研究工具

1.3.1 汉密顿焦虑量表 (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

该量表由汉密顿编制, 具体包括7项内容。共14个项目中分为躯体性和精神性两大类。以下为评定标准:无焦虑:小于7分;可能有焦虑:7分≤HAMA评分<14分;肯定有焦虑:14分≤HAMA评分<21分;有明显焦虑:21分≤HAMA评分<29分;严重焦虑:HAMA总分≥29分。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HAMA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测得该量表的克朗巴赫系数 (Cronbach’s a) 为0.905。

1.3.2 改良巴氏指数量表

该量表共10项内容。反映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共100分, 得分越低代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差。MBI可较敏感地反映中风患者ADL的改善情况。本研究测得该量表的克朗巴赫系数为0.938。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分析, 应用了t检验、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协方差分析,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得分比较

以干预前焦虑得分为协变量, 对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焦虑得分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排除了干预前焦虑得分的影响后, 两组患者焦虑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干预组病人焦虑得分在出院前2天、出院后1个月、3个月有差异, 且逐渐降低, 而对照组随着病程进展焦虑得分逐渐增高 (表2) 。

注:重复测量组间比较F=37.413, P=0.001;时间效应F=68.104, P=0.001;组间和时间的交互效应F=33.559, P=0.001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ADL得分比较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ADL得分的干预主效应、时间主效应、时间因素与干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3) 。

注:Wauchly球形检验统计量W=0.577, P=0.001

3 讨论

3.1 压力管理可作为脑卒后焦虑障碍患者心理干预的一种方式

本研究通过关注患者康复全程的压力感受, 给予系统的压力管理, 包括信息支持、正念减压训练及社会支持使患者正视疾病, 积极改变生活方式, 提高患者的压力承受力, 降低焦虑水平, 加快康复进程。而对照组患者多采用回避和屈服的应对方式, 因此, 对照组在康复治疗中拥有更低的压力应对能力, 其焦虑水平明显高于试验组。国外已有大量文献资料表明, 正念减压疗法对于患者焦虑情绪及不良心理状况具有明显的改善功能。目前国内有关正念减压疗法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比较匮乏, 相关研究相对集中在心理学领域。Fletcher等进行了正念减压疗法的脑电研究, 结果显示实验组中与积极情绪相关的左侧脑区活动有明显增强。Holzel等人认为该疗法对情绪产生影响正是通过改变患者后扣带皮质、海马、小脑区域的形态结构而发生的变化。本研究中正念减压疗法在经过规范训练后可缓解患者心理压力, 降低患者焦虑情绪。而且此训练方法整个过程方便实施, 可随处自行进行练习, 该方法掌握后不依赖护士、临床医生及心理治疗师。另外, 研究中强调团体训练, 促进病友之间的沟通, 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应用正性心理防御机制改善焦虑状态。病友也可充当良好的健康教育者。

支持治疗也是压力管理的主要内容。鼓励患者向病友宣泄感情沟通倾诉, 获得劝慰和支持, 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出院后患者的自理能力受限, 家庭及社会角色随之发生改变, 此时家庭中其他成员及照料者可能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家庭和朋友是患者心理及情绪上获得支持的重要资源, 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发病后应激反应, 降低患者的焦虑情绪得分。帮助患者进行分析可利用的内外交际资源, 合理运用支持资源, 帮助患者勇敢应对面临的挫折和心理困难。研究显示患者获得的社会支持越丰富, 其生活质量越高。本研究中, 让家属明确有效的社会支持对患者疾病恢复的重要性, 鼓励患者家属积极参与居家护理和心理护理工作, 提升其康复效果。

3.2 压力管理提高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压力管理有整体性、针对性及延续性, 帮助患者认识到日常生活活动锻炼的益处, 有助于患者不再回避疾病, 保持良好的心境, 提供了动机和信心, 达到促进患者行为改变的目的。自我压力调整的途径持续到出院后对患者的电话随访, 纠正了患者错误的态度和观念, 从而提高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提出的是, 研究中患者在出院3个月时, 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弱化, 出现逐渐降低趋势, 访谈中发现原因可能是, 患者在出院1个月后, 可能感觉到自己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不像之前一样有较快恢复速度, 从而导致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信心降低。这也提示研究者在以后干预过程中, 仍需要采取其他强化心理治疗方法来维持患者较高的信心水平。压力管理需要心理学及康复学的技巧, 护士应专人负责患者从入院到居家的压力管理, 注重个性化评估, 加强引导和鼓励, 充分挖掘其潜能, 使其能平静地面对疾病带来的改变, 同时也可鼓励患者成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指导者、宣教者, 充分提高自我价值, 更有利于促进心理行为改变的可持续性, 更有利于拓展脑卒中健康教育的人力资源。促使他们出院后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自我照顾, 积极参与日常社交活动, 帮助其建立回归家庭及社会的信心。

摘要:目的:探讨压力管理对对脑卒中后焦虑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市某三甲医院脑卒中后焦虑障碍患者60例, 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 各组均30例。对照组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干预组接受压力管理干预, 分住院期和出院恢复期两阶段进行。采用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Barthel指数量表对干预前、出院前2天、出院后1个月、3个月的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在出院前2天、出院后1个月、3个月焦虑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出院后3个月时, 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压力管理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焦虑情绪, 提高患者的日常生会活动能力, 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

关键词:压力管理,焦虑,脑卒中

参考文献

[1]王菡红, 祝芃.脑卒中后患者心理压力的评价[J].中国康复, 2003 (06) .

[2]计海霞, 张建凤, 张蕾, 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感知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16 (10) .

[3]刘敏, 方向华.脑卒中后残疾的研究进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3 (34) .

[4]赵洁, 赵玲, 单伟超, 等.承德市心脑血管病患者中健康知识、健康相关行为的调查[J].山东医药, 2014 (41) .

[5]吴琼, 石林, 夏志鹏.不同时长和内容的正念训练对抑郁的干预效果[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3 (04) .

[6]赵宝香, 万学英.脑卒中患者家庭主要照顾者照顾能力研究进展[J].社区医学杂志, 2013 (05) .

[7]韩琴, 魏敦英, 吴伟.压力管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 (27) .

卒中管理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在唐山市某三甲医院住院的、符合WHO脑卒中诊断标准的脑卒中患者115例。入选标准: (1) 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标准, 经颅脑CT或MRI确诊; (2) 病情稳定, 意识清楚; (3) 能以文字或言语沟通并知情同意; (4) 经简易智力精神状态测试量表 (MMSE) 评价为正常的 (小学及以下>20分, 中学及以上>24分) 。排除标准: (1) 有精神疾病或语言表达不清者; (2) 丧失活动能力。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1) 一般资料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 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 (2) 采用美国斯坦福大学慢性疾病教育研究中心Lorig等[3]设计的自我效能量表 (中文版) , 共6个条目, 内容包括症状管理、角色功能、病情控制等。其中, 1~4条目反映“症状管理自我效能” (管理疲劳、疼痛、情绪低落等症状的自信心) , 5~6条目反映“疾病共性管理的自我效能” (在总体上管理所患疾病, 如锻炼、按医嘱服药等的自信心) 。评分均采用1~10级评分法, 得分越高, 级数越高, 代表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越高, 说明患者对完成疾病管理任务越有信心。<4分为低水平, 4~7.9分为中等水平, ≥8分为高水平。该量表专为慢性疾病患者设计, Cronbach'sα系数为0.96, 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3) 认知功能评定:采用MMSE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测定, 该检查表由Folstein[4]于1975年编制, 是国内外普遍使用的痴呆筛查量表。MMSE包括时间定向、地点定向、即刻记忆、注意和计算、短时记忆、物体命名、语言复述、阅读理解、语言理解、言语表达及结构模仿等19项内容, 30题。答对1题记1分, 答错或拒绝回答记0分, 满分30分。认知功能障碍诊断与受教育程度有关:文盲 (未受教育) ≤17分, 小学 (受教育年限≤6年) ≤20分, 中学及以上 (受教育年限>6年) ≤24分。

1.2.2 调查方法

调查员由研究者本人和经过统一培训的在读本科生组成, 于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资料。问卷由研究对象当场自行填写, 如因疾病或文盲不方便填写者, 由调查者逐条询问并代填, 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120份, 回收120份, 回收率为100.00%, 其中有效问卷115份, 有效率95.83%。

1.2.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描述, 组间对比采取t检验和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115例脑卒中患者平均年龄 (60.45±12.66) 岁。其中男87例, 占75.65%;女28例, 占24.35%。大学及以上学历者2例, 占1.74%;离退休人员比例较高, 占72.18%;非自费患者占94.78%。具体见表1。

2.2 脑卒中患者MMSE总分和运动锻炼自我管理情况

脑卒中患者MMSE总分为 (24.23±6.64) 分, 运动锻炼自我管理得分 (4.65±4.31) 分, 处于中下水平 (见表2) 。

3 讨论

研究表明, 常规的、有计划性的运动锻炼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疾病二级预防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5]。因此, 要重视运动锻炼并加强社区健康教育, 促进脑卒中患者对运动锻炼知识的掌握, 并会使用正确的运动锻炼方法, 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脑卒中患者的运动锻炼自我管理得分为 (4.65±4.31) 分。据此可知, 目前唐山市脑卒中患者运动锻炼自我管理处于中下水平, 进行相关运动锻炼行为的频率界于“有时”与“经常”之间。这一结果与方蘅英等[6,7]的研究结果相似。在此次调查中, 脑卒中患者进行耐力锻炼的时间多于体能锻炼, 可能与目前唐山市在公园锻炼的人比较多, 而公园里的体育设施相对齐全, 利于患者进行器材锻炼;再者由于患者年龄偏大, 所以大多数愿意采用散步的方式。总体来说, 唐山市脑卒中患者运动锻炼水平相对较低, 临床及社区医务工作者应予以重视, 制定相关措施改善这一状况, 加强对其运动锻炼的指导和关注, 适时给予患者鼓励和支持。

摘要:目的 了解唐山市住院脑卒中患者运动锻炼自我管理现状。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自我管理行为量表, 对唐山市某三甲医院115例住院脑卒中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脑卒中患者MMSE评定总分为 (24.23±6.64) 分, 运动锻炼自我管理得分为 (4.65±4.31) 分。结论 目前唐山市住院脑卒中患者运动锻炼处于中下水平, 应进一步加强指导和干预。

关键词:脑卒中,运动锻炼,自我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水清, 李延萍, 高维亮, 等.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外伤患者肢体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6, 12 (6) :503-504.

[2]彭慧萍.超早期运动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 32 (16) :2734-2736.

[3]Lorig K, Stewart A, Ritter P, et al.Outcome measures for health education and other health care interventions[M].Thousand Osks:Sage Publications, 1996.

[4]Folstein M F, Folstein S E, McHugh P R.Mini-mental state:A practical method for grading the cognitive state of patients for the clinicians[J].J Psychiatr Res, 1975 (12) :189-198.

[5]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6]方蘅英, 张美芬, 刘可.冠心病患者健康信念与健康行为的相关性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7, 24 (7B) :26-28.

卒中管理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0 月,高血压并发脑卒中急诊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均分为传统组(传统常规护理)与研究组(综合护理干预),每组各41 例。传统组:男25 例(60.98%),女16 例(39.02%);年龄36~72岁,平均年龄(50.29±10.45)岁。研究组:男23例(56.10%),女18例(43.90%);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50.41±10.2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较高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②经CT检查,临床确诊;③ 脑卒中患者出现急性期高血压;④及时入院就诊,接受急诊治疗;⑤生命体征稳定,且神志清楚;⑥经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入院后,病情极为严重者;②恶性肿瘤者;③心、肝、脾、肾功能衰竭者;④其它严重躯体缺陷者;⑤精神异常,或无法正常交流者;⑥不同意接受研究者。

1.3 护理方法

传统41 例患者按照传统护理流程,予以常规护理,主要包括体征监控、用药指导、降压护理及病情观察等。而研究组41例患者则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内容如下:

1.3.1基础护理

①血压的动态观察:根据血压变化,合理调整给药速度,便于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②用药护理:合理给药,正确掌握给药途径、速度、时机,做到现配现用,但要注意观察患者药物的不良反应。③体位护理: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不必要的搬动,抬高床头15°~30°,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

1.3.2密切监控病情

严密监控并记录患者的脉搏、呼吸、意识、瞳孔、血压等指标[3]。严密监测血压,在保证心脏、肾脏等脏器功能的前提下保持合理的血压,保证脑灌注;急性期过后应在充分血管评价的基础上开始降压治疗,使血压达标。

1.3.3预防并发症

急性期患者入院治疗,需要绝对卧床休息2~4周,由于长时间卧床休息,患者极易发生压疮、肺部感染及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4]。

1.3.4饮食干预

急性期患者由于病情危重难以进食,往往容易造成患者机体营养失衡。因此,及时给予患者鼻饲,注入营养丰富的流质食物,如牛奶肉汤、果汁等,以补偿营养和水分。

1.3.5健康宣教

①健康教育:制定一些脑卒中、高血压健康知识手册,发放给患者及家属阅读,加强健康宣教;②心理干预:积极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患者心理,认真倾听患者感受,尊重患者意见,鼓励开解患者,增加患者康复信心;③预防干预: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预防知识,如防寒保暖、平稳心态、遵医用药、按时复查、规律作息及戒烟戒酒等。

1.4 评价标准

1.4.1临床疗效

显效:症状完全缓解,偶有血压升高但可自行恢复;有效:症状有所缓解,需降压药物治疗;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变,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2满意度评价

采用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量表》进行评价:非常满意(>90分);满意(80~90分);一般(<80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t或χ2检验进行统计,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研究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传统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满意度评价

研究组患者总满意度明显高于传统组,差异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 讨论

据相关报道[5,6,7],我国高血压人次已破3亿,已成为我国社会性公共健康问题。因此,探讨高血压的临床控制策略是现代医学研究的重点所在。高血压患者持续血压过高,会诱发脑卒中、心脏病、血管瘤、肾衰竭等各类并发症疾病。高血压引起脑血管疾病的机制是通过动脉粥样硬化这一中间过程,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终点时间的发生。

脑卒中专业书名“脑血管意外”,俗称“中风”[8],是一种极其严重的突发性的脑部功能血液异常的疾病。脑卒中多数是由高血压引起的,所以,临床治疗高血压并发脑卒中的策略是首先控制患者血压,通过维持患者血压的稳定,控制患者病情,降低脑卒中发生几率,提供患者生存质量。

中国AIS(2010)诊治指南推荐:①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24h内高血压患者应慎重处理。首先应排除疼痛、恶心、呕吐、紧张、焦虑、颅内压增高等情况导致的高血压。但如果SBP≥200 mmHg或DBP≥110mmHg或伴有主动脉夹层、严重心功能不全、高血压脑病者可予降压治疗,需缓慢,并严密监测血压,避免血压降得过快或过低。② 准备溶栓者,血压应小于180/100mmHg。③ 有高血压病史,且正在服用降压药者,如病情平稳,可于脑卒中24h后开始恢复使用降压药物[9]。美国心脏联合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卒中指南(2005)建议:对非溶栓患者、SBP≤220mmHg或DBP≤120mmHg者,首先应密切监测血压,对恶心、呕吐、焦虑、疼痛、膀胱充盈采取对症处理,多数不需降血压;SBP≥220mmHg或DBP≥120mmHg者,应用降压药物,降压的目标是使血压降低10%~15%[10]。血压过高,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有继发出血的可能,对于出血性卒中来说有再发出血的可能。不管是继发性缺血或是继发性出血均会对患者预后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应尽可能找到一个平衡点,使之不易缺血,并且也不易出血。

上一篇:LCC方法下一篇:文化浮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