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幼儿健康现状

2024-08-05

3-6岁幼儿健康现状(精选三篇)

3-6岁幼儿健康现状 篇1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来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 始于2000年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在《美国心理学家》上刊发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 其中正式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 此后它发展成为研究人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

Seligman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确定为三个主要方面:“主观水平上的积极情绪体验研究;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组织系统研究。”[1]

积极的情绪体验主要指爱、快乐、幸福感等积极情绪体验, 它们与生命个体身体健康存在相关性。这些情绪可以相应地提高免疫系统的活动, 有助于预防疾病和促进患病者的康复, 而消极情绪的效果正好相反。

积极人格包括乐观、自我决定性、成熟的防御机制、智慧等特质, 它能帮助个体在应对问题时采取更有效的策略。激发和强化个体的各种潜能是形成积极人格特质的途径, 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也会产生相同的效果。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其一, 正性的利己特征;其二, 与他人的积极关系。前者是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是能够把握环境, 面对环境的挑战;后者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获得他人的支持, 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 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

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建立国家法律法规等积极的社会大系统和健康美满的家庭、和谐的社区、高效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积极的小系统, 这些良好的外部环境利于个体积极品质的形成。

积极心理学产生的历史相对较短, 理论基础单薄, 理论体系不完整, 片面否认消极心理的价值与功能, “研究对象不够全面, 缺少令人信服的跨民族和跨文化的纵向研究成果”[2]。并且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推介、应用和发展存在诸多困难, 进展迟缓。

二、积极心理学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理论研究

(一) 生理机制

根据脑科学研究表明, 大脑不断运行的过程中, 所有的感官同时工作, 分别将感知到的信息传送到能对信息翻译转换的大脑后部的杏仁核和海马组织, 此处产生化学物质以促进或抑制这些信息是否进入 (根据情感方向) 位于大脑皮层的认知过程。一般积极的情感信号能够产生富有成效的认知投入, 消极的信号则会扰乱注意力。由此可见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实施心理健康活动是可行的。

(二) 教育目的

Seligman认为培育积极的感情和情绪对幼儿的健康幸福成长至关重要, 就好像是为幼儿建立银行储蓄, 能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能量。不同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诊断性和矫正性,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发掘、研究个体的各种积极品质, 并在实践中扩展和培养它们。因此家长和老师应该认真对待幼儿的积极感情, 除了纠正他们的缺点之外, 更应该关注幼儿身上的优点, 重视培养他们的积极人格。这就使“心理健康教育从消极、被动、补救向积极、主动、预防和发展的方向转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创建一种环境, 让学生的主动性、思考能力、热情、勇气、坚强等品质得以充分发挥”[3]。

(三) 核心价值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所蕴含和追求的价值有别于传统教育, 是要让个体相信和接受:所有人都能学习和成功, 不论他的年龄和生活状况;家庭、学校、环境、专业人员和年长者共同为当下和未来的学习者提供支持;要重视和尊重个体的文化遗传、生活背景、信仰、年龄和个人特点。[4]

三、积极心理学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一) 需培养的积极心理品质

根据3~6岁幼儿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我们应重点培养幼儿七项积极心理品质:“好奇心、创造力、坚持与自制、社交智慧、责任心、审美、希望和乐观。”[5]

(二) 实施途径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正式和非正式两种途径实现。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专家的心理咨询和一般的行为指导属于正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非正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包括:各教育领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中;加强对幼儿园环境 (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 的优化;加强对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关注媒体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和教育作用。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活动的特殊性, 幼儿园一般以非正式的途径为主, 正式途径为辅。

(三) 策略与方法

1. 游戏为主, 通过多种形式反复训练

游戏是幼儿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形式, 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全面促进作用, 通过游戏, 幼儿的感知运动能力、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得以发展。另外幼儿的行为习惯大多是通过模仿、经多次重复逐步形成的, 因此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以有组织的游戏为主, 通过反复的操练让幼儿理解和掌握某个行为或技能, 形成良好稳定的行为习惯, 从而培养幼儿积极的心理品质。

2. 坚持民主, 鼓励幼儿参与教育过程

幼儿的自控能力较差, 常有违反规则的行为, 如果盲目严厉地压制他们, 就会造成幼儿情绪上的负面体验, 出现缺乏自主性这样的消极心理特征。因此, 幼儿的日常养育中应坚持民主, 区别对待他们的行为, 组织幼儿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 鼓励他们进行探索, 一旦出现破坏性行为要积极进行疏导, 避免产生负面情绪体验, 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3. 以身作则, 为幼儿树立榜样示范

榜样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他人的言行都可能会被幼儿模仿。因此, 教师和家长应用自己积极的言行和心态为幼儿树立良好的形象, 让幼儿通过模仿从无意到有意、从自发到自觉学习榜样的行为和习惯, 发展积极的心理品质。

4. 家园共育, 达成一致的教育目标

幼儿园与家长应该保持积极的沟通和联系, 利用家园互动及时交流幼儿的成长发展情况, 共同承担对幼儿的日常教育, 在教育内容和目标上保持一致, 从而有效促进幼儿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

(四) 未来研究的空间

由于积极心理学本身的发展历史只有短短十几年, 进入中国教育研究者的视域时间更短, 同时该理论本身就缺乏对幼儿的系统研究, 因此积极心理学在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鲜有力作, 研究空间巨大。当前的研究更多集中在理论的介绍、本土化的理性分析和宽泛粗浅的策略探讨, 后续研究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 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深层剖析并明确幼儿积极心理品质在各年龄段的要求和表现。 (2) 从微观层面研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具体方法和过程, 比如五大领域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策略、幼儿日常生活活动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素及实施办法、幼儿生活及学习环境创设中如何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3) 发展和完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机制, 建立幼儿积极心理品质的科学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魏艳丽, 吴荣先.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7 (5) :177-179.

[2]龚光军.积极心理学研究述评[J].南昌高专学报, 2010 (6) :69-71.

[3]杨志强, 江秋玮.积极心理学研究述评[J].内江科技, 2012 (9) :30.

[4]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 2008 (5) :41-45.

3-6岁幼儿健康现状 篇2

关键词:3~6岁幼儿;心理健康;个案分析

一、案例分析

1.案例一

康康小朋友是这个学期新来的小朋友,今年5岁,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儿童。开学时,他的妈妈抱怨说康康比较淘气,不听话,十分任性,对于大人的管教从来都是抵抗的。真不知道怎样改变他的这种坏脾气。

教师根据康康在班级的表现,认真观察他的日常行为,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采用有效的管理措施,纠正康康不正确的行为习惯。教师与康康的家长达成了一致的认同,在孩子出现任性行为的时候,家长和教师应该根据情况进行引导,关注他的抵抗心理,对于他合理的要求要尽量满足并鼓舞,对于他不正确的行为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引导,尽量不使用强硬的管理方法,但是对康康的任性行为决不能姑息。经过康康父母和幼儿园教师的共同努力,康康的任性的坏习惯逐渐改掉了,成为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2.案例二

乐乐今年4岁,是一个十分聪明的男孩,学知识很快。他从小与奶奶生活在一起,俗话说,隔辈亲,老人对乐乐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乐乐的父母由于工作原因,对孩子缺乏教育和陪伴。在这种情况下,乐乐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在幼儿园时,小朋友不小心碰了他他就大哭不停。乐乐的自理能力比较差,自己不会穿鞋子,下楼梯没有教师牵手就不下,不会跟小朋友一起做值日,而且他的朋友比较少,且乐乐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

针对乐乐的情况,我与家长进行了沟通,让家长多为乐乐创造锻炼的机会,锻炼孩子的基本生活能力,并且多与同龄孩子玩游戏,要多夸奖他的优点,帮助乐乐树立自信心。在幼儿园中,教师会经常给他表现的机会,这样长时间以来,乐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一个月之后,乐乐有了明显的进步,以前胆小、不愿与其他小朋友接触的情况减少了,他变得愿意与别的小朋友主动沟通,并且生活自理能力也明显提高了。

二、幼儿园、教师、幼儿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幼儿园应该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幼儿教育的重要地位。幼儿园是儿童接触外界的主要环境。对3~6岁幼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附加的教育内容,而是渗透到幼儿教育的方方面面。幼儿园需要根据幼儿的心理特征以及成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教师更应该注重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在幼儿3~6岁年龄段,教师对幼儿的心理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成长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完整的家庭结构,融洽的家庭成员关系,以及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和观念都会对幼儿心理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让幼儿适当地吃苦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社会环境比较复杂,家长应该给幼儿创造与外界环境接触的机会,让幼儿体会到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三、总结

3~6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繁琐而又重要的教育工作,需要幼儿园、幼儿教师以及幼儿的家长共同合作,彼此相互影响。幼儿是我国发展的希望,只有对3~6岁幼儿开展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幼儿每天的生活之中,长期发展下来,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才会有很大的帮助。对于一个自尊、自立、自信、自强、有正义感、责任心的幼儿,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参考文献:

[1]刘晶.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J].学理论,2012(29).

[2]周芳.浅谈幼儿人格素质教育[J].中国科技信息,2010(13).

3-6岁幼儿健康现状 篇3

一、当前3-6岁幼儿舞蹈教学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1、舞蹈教学内容方面

教材是任何科目的教学所依、是教学的指路灯,无论是幼儿园里面的舞蹈特长班或是园外的舞蹈培训机构,教学内容的选择关系到幼儿舞蹈掌握的方向和舞蹈特色。

图1显示,目前幼儿舞蹈的教学以教师自编教材为主,占到了43%的比例,这给幼儿舞蹈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会教,更要会创编,不仅要要掌握幼儿的生理与心理特征,了解幼儿思想和生活规律,还要熟悉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特色,特别是要掌握舞蹈编导这门艺术的专门知识和技巧。但是,自编教材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往往会带有每个教师自己的风格特点,再加上每位老师的专业水平不同,所以这样将导致幼儿舞蹈水平程度的不平衡。这些现象的存在,导致了舞蹈教师的自主性很大,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很宽泛,从而使幼儿舞蹈教学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2、幼儿学习舞蹈的动机方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关于艺术方面的文件指出:“艺术领域的目标是能够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艺术是对幼儿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但要避免单一的技能训练和结果的取得,幼儿的兴趣和爱好,才是影响幼儿能否学好舞蹈的关键。

幼儿学习舞蹈有很强的目的性,由(表1)数据显示可知,幼儿学习舞蹈的动机从强到弱依次排序为:纠正幼儿形体、增强体质,锻炼孩子的气质,幼儿喜欢舞蹈,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培养孩子的审美感,家长喜欢舞蹈,受其他孩子的影响,参加比赛拿名次。其中,有95.58%和93.81%的家长把纠正孩子形体、增强体质和锻炼孩子气质作为让孩子学习舞蹈的首选,这说明家长能意识到舞蹈的锻炼作用,对孩子自身身体条件和不良的姿态有所了解和关注,希望通过舞蹈的学习,把自己的孩子塑造成具有优美形体和高雅气质的人。有84.95%的家长选择的是幼儿自身喜欢舞蹈,所以让孩子去学习,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家长比较爱尊重孩子的选择,是以孩子为中心的。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选择参加比赛拿名次的家长占7.07%,并且,笔者发放问卷的期间有部分孩子刚参加第六届全国青少年才艺选拔活动湖北赛区的比赛,也拿到了第一和第三的好名次,这说明很大一部分家长都不会看中比赛或者是比赛的名次,他们更是希望孩子得到锻炼,更希望孩子能在舞蹈中获得快乐,这也是目前幼儿舞蹈教育者应该关注的东西。

3、单元课的时间安排方面

这份时间统计表说明教师已经有意识地区别年龄安排教学时间,但是也显露了一个共同的弊端,就是教学时间较长。很多实验证明,孩子不能将将注意力长时间集中于一件事,而是常常不由自主地从一个事物转移到另一事物上,如美国加州大学个性评价和研究学院教授诺尔曼·H·麦克沃斯做作的儿童注意稳定性的实验就指出,注意稳定时间的长短与年龄有关,一般5-7岁的儿童每次注意稳定的时间约为15分钟。那么很明显3-4岁的孩子注意力就更短,并且,一旦养成这种注意力不稳定的坏习惯,对孩子参加学习和游戏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这就给幼儿舞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缩短教学时间,或是在单位时间内增加游戏或放松练习,以吸引孩子的有意注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无形中也能培养了幼儿注意的稳定性。

二、3-6岁幼儿舞蹈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确定幼儿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幼儿舞蹈教学要以幼儿为中心,充分发挥幼儿舞蹈启蒙性的作用,使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要避免仅仅重视艺术技能技巧的强化或是比赛、考级等目的,而忽视幼儿自身本能的情感体验和艺术熏陶。

2、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幼儿舞蹈教学内容安排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适应幼儿社会化的要求,重在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尽量突出幼儿化的特点,甚至可以把幼儿的“手舞足蹈”画面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使舞蹈教学的内容与幼儿的认识水平、个性特征和行为活动密切联系起来,从而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3、幼儿舞蹈教学的单位时间要相对缩短

要在教学过程中阶段性地补充游戏和舞蹈欣赏的内容,或是在单位时间内增加互动或放松练习,以吸引孩子的有意注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无形中也能培养了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增加幼儿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印发,2001.

上一篇:应用强度下一篇:多元产业经营